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制度·权力·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统政治思想的研究多是从那些著名思想家和他们的经典著作入手,在对思想本身的反思和批判中实现思想自身的提升与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政治思想研究的方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思维方式都是完美无缺的。对于思想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也常常使得对于思想的解读显得力不从心。政治思想总是思维着的政治现实,政治现实又是实践着的政治思想。在政治过程中,合理而有效的政治制度建构是政治生活常态化、可操作化与理性化的必要条件。而理性政治制度的构建却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开理论化、系统化的政治思考的指导。政治思想总是意图参与构建与自己理论相契合的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又总是力图找寻那些可资为用的思想资源。在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互动中,权力起着关键作用,前述二者都须在政治权力的媒介下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基于这种考虑,本文从截取一个典型时段与典型地区的政治生活实例入手,以该地区水利治理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关系为切入点,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在处于国家与社会交界的基层政治活动中,其政治制度依据怎样的政治理念而构建和运转,政治权力在政治思想与体现为政治制度的政治现实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扮演着何种角色,并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探讨以传统政治思想为理论背景的政治理念在基层政治实践中的存在状态。文章以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互动为主线,以对政治权力的分析为线索,力图通过对一个典型实例的理论现实化逻辑探讨而裨益于学界的相关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wer and the right is an ancient but new problem that people constantly pursue and explore in all ages. But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subjects, political ideolog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focuses on the contingent analysis and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relationship. Just on this premise, in the different era, the people who participated in historical creation process spontaneously or consciously, always provide different kinds of understandings and annotations for the important relation of the society from different levels in their own behavior, thinking and institution design. In a certain sen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derived from above relationship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state since it originated as a social confrontation. From a long-term vie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as always been a constantly increasing historical process.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history of mankind has its own succession and continuity. In this sense, the history is viewed as a mirror of the realit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note that different relation models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in different nations, countries and even different regions within a country formed for various reasons. Therefore, researchers have to have the aid of period, the region, events which have "typical" meanings for entering into the meaningful fields which discuss above relationship, as these elements have a clear purpose and direction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paper choos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networks that formed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water public goods in China's "pre-modern" period, and tries to dialyze the history of the power and the right’s relation. In reality, water is quasi-public goods. As public resources, how to mak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as become a priority. And the issue implies three potential aspects: the basis, main body and the purpose of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l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on the main basis for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ights; the second to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on the powers as the main body of allocation, Chapter V explores the value target of these distribution methods. Chapter VI intensively explores the foundation stone of ruling ideas that forms the political frame in the grass-roots’water conservancy governance on the basis of former five chapters. By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looks forward to investigating how the ruling classes’political ideas exist in the grass-roots’political life. More specifically, the article's argument is structured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basic theories in the full text; also it introduces the current academic studies and the research thinking and methods of this article. As is known to all, in current China, the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life. It is only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in the current time in rural areas. Only can we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rural areas, the current status could be hold.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which i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e, the mechanism of water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provides a good observation for us for looking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rural areas. There are much more researchers who are absorbed in the issue. However, we can not find thus research which puts emphasis on the concrete and case-study argumentations, they merely explore at the poi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a great measure. The situation mentioned above becomes this article’s research entrance to a turn. It is based on the author's academic background I attempt to explain the water conservancy governance in specific areas and periods in the politics and ideology point of view.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water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public resources always are abused only because of their undefined ownership of property. A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in agriculture, water is precisely such a resource. In this case, the concept of water rights has been put forward. By the means of water rights, everyone in the society utilize the water resource orderly. However, the rational individuals always incline to amplify their interest, which makes the cooperation in the dilemma.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shortage, an authority organization above all the individuals is essential.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ormal power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grass-roo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The system is not only the representative of country, but also the broker of the village, which competes with the country for the villages’interest, thus it has some informal power by nature. Chief of the canal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system. Correlative institutions set up a strict system of selection, rights, obligations, incentive measures as well as the system of check and balance. All these mea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ensuring the normal function of chief of the canal. The chief carries out day-to-day management of drainage with the help of canal statutes, which is the rigid legal norms in water management, and also are strictly protected for fear of arbitrary modification, conservation, preservation and confirmation. The chief maintains drainage channels by the statutes as well.
     Chapter III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power’s symbols systems which hide in the informal of the power. Here, folklore, history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all have the meaning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refore, they become a political issue. In different areas, there is much folklore that spread widely. The folklores insists the sanctity of traditional authority in a word-of-mouth way; Multitudinous stone inscriptions are regarded as the forever rules of cur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igious ceremony has also been a contact point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local authority, which scramble for the competitive power resources at the point.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tate power as the source of diverse authority. Although the state power is the ultimate supporter of the local power and the ultimate judge of different water disputes, it less involves in water management only because of its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Due to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state power always participates in the local businesses passively, it provides limited public services, it has some principles on the village affairs. But the nature of the power makes it tend to expand its authority influence unlimitedly. No doubt, this aggravates the competition of different powers. In a long run, there is a continuous national power expansion.
     Chapter V discusses the value of the water management. Any political institute should set a value target to improve its sense. Otherwise, this political institute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will lose themselves. At the context of pre-modern, the general lack of material determines a more averag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because only this means can be widely accepte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it is not equality in the modern sense, nor is it an absolute average of ideal sense.
     In Chapter VI, the article tried to deconstruct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power operation and power relationship among the water conservancy governance in traditional society from political ideology-political reality point of view. The operation course from the political reality to political ideology is not one-dimensional at all. I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constantly promotes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course from the scattered ruling experience to political ideology is often regarded as the blossom of humanity's rational capacity. In other hand, it is a unique human ability to utilize their ability to change the political reality by the political ideas guide. Traditional society forms its own unique political ideology, which attributes back to the community and forms a unique system of political relations. Undoubtedly, it is helpfu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ideology’s reality in traditional society to analyze the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the course of water conservancy governance.
     Lastly, the conclusion offers a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It summarizes the constitutes system, power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then tries to make some analysis on the purpose of significance of the article.
     However, the power and the right in any society are achieved in a certain institution,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s a result, the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should not be departed from the thinking of the whole society institution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Based on this consideration, the paper inquires into the water rights, grassroots informal power, simplistic authority and the formal state power. It argues the fair value of the goal-setting on the right to water rights, and of the power to investigate on the basis of the power and right’s intertwined contact in the traditional institution background. And it comes into the conclusion that a similar "governance" model existed in the traditional water community. Of course, this kind of "governance" can be understood only by placing it on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cultures’environments. However, it is meaningful for us to comprehend the interesting relations represented by public goods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引文
1参看秦晖:《农民需要怎样的“集体主义”——民间组织资源与现代国家整合》,《东南学术》,2007年第1期。
    2转引自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3费孝通:《乡土重建》,见《费孝通文集》(第4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页。
    1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23页。
    
    1朱国云:《政治社会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2参看(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3吴思红:《乡村秩序的基本逻辑》,《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4期。
    4 (英)李约瑟:《四海之内》,劳陇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5页。
    5班固:《汉书》。
    1《节抄万润渠渠册·册序》,见孙奂仑:《洪洞县水利志补》,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本文中以下简称志补),第254页。
    2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黄晴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
    3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读书》,2004年第11期。
    1参看(法)布罗代尔:《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见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2章开沅:《章开沅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3马敏:《放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野——评介<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4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虞和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新思考》,《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4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1 (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7页。
    
    1参看(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2 (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1参看李祖德、陈启能主编:《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175页。
    2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页。
    
    1参看《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5-76页。
    2 (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1罗素:《科学与社会》,转引自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第8期。
    2 Pasternak, Kinship and Community in Two Taiwanese villag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1 Pasternak, The Sociology of Irrigation: Two Taiwanese villages,W. E. Wilmot 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2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1龙登高:《施坚雅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2史建云:《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 (英)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2 (英)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前言。
    3 (英)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4史建云:《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贺雪峰:《中国农村研究的主位视角》,《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
    3 (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世界的时间》第3卷,施康强,顾良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页。
    4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5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行龙:《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2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第8期。
    3 (英)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1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读书》,2004年第11期。
    2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读书》,2004年第11期。
    3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第8期。
    4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第8期。
    1沈艾娣《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期。
    1沈艾娣《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期。
    2邓小南:《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载《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田东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的启示》,《政法学刊》,2006年第3期。
    1参看赵世瑜:《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张俊峰:《山西水利与乡村社会分析——以明清以来洪洞水案为例》,见行龙主编:《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1萧正洪:《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中的水权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周亚、张俊峰:《清末晋南乡村社会的水利管理与运行——以通利渠为例》,《中国农史》,2005年第3期。
    1董晓萍:《陕西泾阳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参见董晓萍:《节水水利民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行龙:《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第4期。
     1行龙:《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第6期。
    1萧延忠:《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从<知识与文化>看“中国思想”研究方法之方法论问题》,《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萧延忠:《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从<知识与文化>看“中国思想”研究方法之方法论问题》,《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4邹小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此处为李长莉
    1语出《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於野乎!”
    2邹小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此处为葛兆光的观点。
    1参看秦建明、(法)吕敏编著:《尧山圣母庙与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8页。
    2原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参看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821年出版的序言,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页。
    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6页。
    1黄宗智:《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本文原载Modern China,Vol.24,No.2,April,1998,pp183-208。本文中文版原载黄宗智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序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参看刘泽华:《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和整体研究》,《历史教学》,2001年第8期。
    4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1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页。
    2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3参看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6-88页。
    4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9页。
    1转引自王东杰:《走向多元动态的思想史——王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读后》,《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
    2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6页。
    
    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3页。
    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3页。
    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3页。
    1王锟:《寻求“精英思想”与“民众观念”的统一——对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 (宋)郑樵:《通志·图谱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1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1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页。
    1转引自高瑞泉:《上天入地:思想史的边界与方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2 (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页。
    3张岂之等:《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序1页。
    1 Pocock, J.G.A.: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Thought: a Methodological Enquiry.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Society, Second Series, ed. Peter Laslett and W.G. Runciman, Oxford: Blackwell, 1962, pp185.
    1冯友兰:《中国政治哲学与中国历史中之实际政治》,《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9页。
    2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3 (美)杰克·普拉诺等:《政治学分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7页。
    4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1参看杨秀香:《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 (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4页。
    3许苏民:《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意义》,《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3嵇文甫:《老庄思想与小农社会》,《嵇文甫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1—232页。
    1 (德)E.威德:《西方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制度和政治文化》,英国《理论政治学杂志》季刊,1990年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
    3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96页。
    1 Mark 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ume91,Issue3(Nov.,1985),p481-510.
    2 (法)蓝克利、董晓萍、吕敏:《陕山地区水资源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总序》,见黄竹三、冯俊杰等编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以下简称辑录),第6页。
    3强世功:《“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一起“依法收贷”案的再分析》,《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3期。
    1参看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199页。
    2(英)马林诺夫斯基:《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人类学》条目。转引自(法)迪维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公、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
    3参看俞可平:《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53页。
    1 (英)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698页。着重号系原文作者所加。
    3李时岳:《近代史新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
    4李时岳:《近代史新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
    1李时岳:《近代史新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2张小劲:《比较政治学的历史演变:学科史的考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张浚:《比较研究:一种跨文化的政治学分析方法》,《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4张浚:《比较研究:一种跨文化的政治学分析方法》,《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学界研究较多,这里仅举几例,可以参看吴承明:《研究经济史的一些体会》,《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吴承明:《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章开沅: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2周光辉、张贤明:《三种权力类型及效用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3王振海:《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现实选择》,《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8页。
    2 (美)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利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1参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涂又光汉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荀子·儒效》。
    3《荀子·正名》。
    
    
    1《荀子·性恶》。
    2《荀子·荣辱》。
    3《管子·形势解》。
    4《韩非子·内储说上》。
    1《荀子·王制》。
    2《荀子·性变》。
    3《商君书·开塞》。
    4《荀子·性恶》。
    1关于公地悲剧的经典经济学表述,可以参看湛志伟:《“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经济评论》,2004年第3期。
    1 Hardin. G.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1968).p1244.
    1 Gordon.H.S.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Property Resource: The Fishe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2(1954).p124-42.
    2“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是奥斯特罗姆在说明公共池塘资源使用中存在着的人们之间的激烈竞争时所使用的两个术语,关于这两个概念,可以参看(美)埃斯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6页。
    3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8页。
    1 (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2参看Soul Tax,Penny Capitalism: A Guatemalan Indian Economy. New York:Octagoa Books,1972.
    3参看(俄)恰亚诺夫:《农民的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1(美)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2《管子·山至数》。
    3韩喜平:《关于中国农民经济理性的纷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1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读书》,2002年第5期。
    2参看(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下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4页。
    3参看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4参看周自强:《准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比较分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志补》陈赓虞序,第2页。
    1参看(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8-380页。
    2李汉林:《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与单位现象》,《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
    1《志补》韩垌序,第4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4页。
    3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9页。
    1参看(美)埃斯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7-78页。
    1张康之:《论权利观念的历史性》,《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2欧阳英:《试论权利与公共物品的内在关联》,《哲学研究》,2004年第9期。
    3何志鹏:《权利发展与制度变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关于水权制度产生的进一步探讨,可以参看石玉波:《关于水权与水市场的几点认识》,《中国水利》2001年第2期。
    5姚亚美:《浅议山西省农业水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8期。
    1对中国古代水权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参看萧正洪:《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中的水权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志补》凡例,第9页。
    3《志补》韩垌序,第5页。
    1杨念群:《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0页。
    1萧正洪:《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中的水权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岳翰屏:《清峪河源澄渠始末记》,见白尔恒等:《沟洫佚闻杂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在本文中以下简称杂录),第80页。
    3邓小南:《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载《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节抄副霍渠渠册·创修副霍庙记》,见《志补》,第93页。
    1《通利渠渠册·兴工》,见《志补》,第46页。
    2《创修副霍庙记》,见郑东风主编:《洪洞县水利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3《增修通利渠册·兴工》,见郑东风主编:《洪洞县水利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页。
    4《晋源渠渠例》,见《志补》,第142页。
    1万历《介休县水利条规碑》,碑在源神庙,即现洪山水利博物馆。碑文亦见于《辑录》,第163页。
    2据《辑录》,第163页。
    3萧正洪:《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中的水权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4《邑侯王炳麟阖河修晋祠水母楼及亭榭池梁碑记》,见(清)刘大鹏:《晋祠志》,幕湘、吕文幸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以下简称晋祠志),河例二,第821页。
    1《通津渠渠规》,见《志补》,第196页。
    2 (美)埃斯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1页。
    1《志补》,孙奂仑叙,第6页。
    1 (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新译,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页。着重号为原文所加。
    2 (美)埃斯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1页。
    1罗兴佐:《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几个前提》,参看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网站,网址链接:http://www.shwd.net/shownews.asp?newsid=14。
    2萧公权:《调争解纷——帝制时代中国社会的和解》,见汪荣祖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58页。
    3参看Stevan Harrell:“Introduction,”Violence in China:Essays in Culture and Counterculture,ed.Jonathan N.Lipman and Stevan Harrel,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
    1乾隆14年《五凉全志·古浪县志·地利志·水利》。
    2《兴安府绅民缕陈政绩禀》,见童兆蓉:《童温处公遗书》卷1。
    3张俊峰:《明清时期介休水案与“泉域社会”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4万历19年《新建源神庙记》,碑存介休源神庙正殿廊下,碑文见《辑录》,第172页。
    5《杂录》,第69页。
    1光绪19年11月《五门堰黄家湃修浚定章告示碑》,见张建民:《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4、95页。
    3吴理财:《对农民合作“理性”的一种解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
    1 (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0页。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0页。
    2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1页。
    3陈秉章,《政治社会学》,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37页。
    4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78页。
    1《论语·子路》。
    2《荀子·王制》。
    3《荀子·君道》。
    4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45页。
    1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志补》,第46页。本段引用都出于此处,不再一一注明。
    2《晋祠志·河例二》,第814-815页。
    1《志补》,第118页。
    2郑东风主编:《洪洞县水利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
    1本段内引文均出自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涧渠渠册》,《志补》,第237页。
    3《普润渠渠册序》,《志补》,第250页。
    1《北沃阳渠例》,《志补》,第183页。
    2《晋祠志·河例三》,第826页。
    3光绪《文昌渠规》,参见《陕西省志·水利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节抄清泉渠渠例》,《志补》,第110页。
    
    1卞建宁:《民国时期关中地区乡村水利制度的继承与革新——以龙洞—泾惠渠灌区为例进行研究》,《古今农业》,2006年第2期。
    1《长润渠渠规》,《志补》,第124页。
    2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参见(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6-57页。
    4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38页。
    5林语堂言,转引自梁开金,贺雪峰:《村级组织制度安排与创新》,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1吕廷君:《论民间法的社会权力基础》,《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
    韩明谟、刘应杰、张其仔主编:《社会学家的视野:中国社会与现代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页。
    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5页。
    2本段引文除注明外均出自光绪34年《增修通利渠册》。
    3参看:周亚、张俊峰:《清末晋南乡村社会的水利管理与运行——以通利渠为例》,《中国农史》,2005年第3期。
    1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志补》,第48页。
    3《志补》,第251页。
    4《志补》,第237页。
    5《杂录》,第13页。
    6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赠北霍渠(掌)例卫翁治水告竣序》,见《辑录》,第73页。
    2《水掌例李谷棫功德碑》,见《辑录》,第81页。
    1《同治三年缪任为两社兴夫事断案》,见《志补》,第119页。
    2参看《节抄清涧渠册·陈县尊断案》,见《志补》,第146页。
    1《通利渠渠册·选举》,见《志补》,第47页。
    1关于精英与大众文化的对举和分析,可以参看王笛:《大众文化研究与近代中国社会——对近年美国有关研究的述评》,《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1参看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1995年总第5期。
    2参看李培林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3参看孙立平1993年12月在香港召开的“华人社会之社会阶层研究讨论会”的参考论文:《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
    4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1参看(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2 (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3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1关于通利渠渠长与“阖渠绅耆会议”的关系,参看周亚、张俊峰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考周亚、张俊峰:《清末晋南乡村社会的水利管理与运行——以通利渠为例》,《中国农史》,2005年第3期。
    2光绪34年《增修通利渠册》。
    1《晋祠志·河例二》,第814页。
    2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 (日)森田明:《清代华北的水利组织与其特性——就山西省通利渠而言》,见其所著《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国书刊行会1990年版,第349、362页。
    2 (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
    3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300页。
    1《众议渠渠册旧序》,见《志补》,第135、136页。
    2《重建润源等渠碑记·跋》,见《志补》,第80页。
    3张俊峰:《水权与地方社会以明清以来山西省文水县甘泉渠水岸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润民渠条规》,见《志补》,第212页。
    
    1常书红、王先明:《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
    2常书红、王先明:《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
    1李林、王永宁、王文献:《农村非正式结构与公共物品低效率配置研究》,《商业研究》,2006年第11期。
    2 (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9-50页。
    1何小青、江美塘:《“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对政治权力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学术论坛》,2001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
    2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会空间秩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载王铭铭、(英)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页。
    
    1《清泉渠水册序》,见《志补》,第111页。
    2《志补》凡例,第9页。
    3《清涧渠案述》,见《志补》,第147页。
    4李孝聪、邓小南、筱君:《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导言》,见《辑录》,第30页。
    
    
    1《志补》凡例,第9页。
    2郑东风主编:《洪洞县水利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
    3李孝聪、邓小南、筱君:《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导言》,见《辑录》,第30页。
    4王莉君:《权力与权利的思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1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2 (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3田东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南霍渠册》,见《志补》,第71页。
    2事见《杂录》,第13页。
    1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2邓小南:《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载《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节抄园渠渠例》,《录载园渠碑记》,见《志补》,第157-159页。
    
    
    1参看《润源渠渠例》,见《志补》,第77页。
    2《兵巡关内道特示》,见《杂录》,第200页。
    3《通利渠渠册·渠堤》,见《志补》,第43页。
    
    1刘丝如:《刘氏家藏高门通渠水册序》,见《杂录》,第13页。
    2刘屏山:《清峪河源澄渠记》,见《杂录》,第61页。
    3《众议渠渠例》,见《志补》,第137页。
    4转引自《杂录》,第67页。
    5参看刘丝如:《刘氏家藏高门通渠水册》,《杂录》,第14-48页。
    
    
    1转引自《杂录》,第68页。
    2(元)李好问:《长安志图·用水则例》,见《四库全书》卷70,史部26,地理类3。
    3《通利渠渠册·浇灌》,见《志补》,第43-44页。
    1刘屏山:《清峪河渠点香记时说》,见《杂录》,第130页。
    
    1 David I. Kertzer, Ritual,Politics and Power. New Haven,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英)亚伯纳·柯恩:《权力结构与符合象征》,宋光宇译,台湾金枫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3马敏:《政治象征符号的工具价值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读书》,2004年第11期。
    2《易·序卦》。
    
    1《诗经·商颂·列祖》。
    2《周易正义》(魏)王弼等注,(唐)孔颖达疏,系辞上卷七(下)。
    3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
     1《荀子·王制》。
    1参看赵红梅:《简论中国价值观念的“大传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行龙:《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2张继焦:《非正式制度、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
    3 (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新1版,第51页。
    4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96页。
    1郭亮、何得桂:《乡村社会中的国家遭遇:一个文化的视角》,《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5期。
    2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见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页。
    1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6页。
    2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3 (美)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世纪出版集团,上篐嗣癯?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马敏:《政治仪式:对帝制中国政治的解读》,《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4期。
    2《晋祠志·晋水》,第778页。
    3据行龙:《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第4期;崔凡芝主编《颂晋文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1据赵世瑜:《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 (英)沈艾娣:《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期。
    1《论语·颜渊》。
    2 (英)沈艾娣:《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期。
    3参看王彩波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从柏拉图到约翰·密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8页。
    1刘荩臣:《新城南上堡水神庙记》,见《辑录》,第159页。
    2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4页。着重号为原文所加。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8页。
    1田东奎:《水利碑刻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邓小南:《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载《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辑录》,第163页。
    1《连子渠碑记》,见《志补》,第167页。
    2刘泽华:《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和整体研究》,《历史教学》,2001第8期。
     1《辑录》,第4-5页。
    2《察院定北霍渠水利碑记》,见《辑录》,第41页。
    1《重建润源等渠碑记·跋》,见《志补》,第79页。
    2《广利渠渠册序》,见《志补》,第131-132页。
    3《断令南河二堰水分程永行旧规碑记》,见《晋祠志·河例七》,第924页。
    4《节抄沃阳渠册·沃阳渠定例》,见《志补》,第186页。
    1张俊峰:《山西水利与乡村社会分析——以明清以来洪洞水案为例》,见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华北系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2 (日)沟口雄三:《日本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1《重修源神庙记》,见《辑录》,第191页。
    1明《夏县禹庙碑》,文见《平阳府志·艺文》,或张学会主编:《河东水利石刻》,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河东水利石刻),第14页。
    2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3张俊峰:《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社会变迁》(山西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4刘圣鹏:《终极信仰与终极信仰的世俗化——中国古代文化信仰的知识学分析》,《学术论坛》,2007年第7期。
    
    1《狐岐山祝词(并序)》,见《辑录》,第224页。
    2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2页。
    1《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4卷,第30-32页。转引自:王建革:《河北平原水利与社会分析(1368-1949)》,《中国农史》,2000年第2期。
    2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文版序言。
    1陈淳:《北溪字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页。
    2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1《晋祠志·祭赛(下)》,第193-195页。
    2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1页。
    1马敏:《政治象征:作为意义和价值阐释的功能分析》,《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3《周易·观卦·象辞》。
    4《国语·周语上》。
    5《礼记·祭义》。
    1《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5卷,第297-298页。转引自(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1 Clifford Geerz, Local Knowledge, New York,1983,pp.147-166。参见王铭铭:《象征的秩序》,《读书》,1998年第2期。
    2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3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1 (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沈宗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8页。
    1参看(英)约翰·格林:《经济、国家与市民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1 (美)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2《老子》第3章。
    
    1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87页。
    2《老子》第34章。
    3《老子》第37章。
    1《庄子·天地》。
    2《论语·子路》。
    3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4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43页。
    1谢树阶:《保富约书》卷8,转引自王先明:《近代绅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2清光绪《晋政辑要》卷39。
    1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2 (明)沈啟:《吴江水考》卷4(光绪黄象曦增辑本),第30页。
    1事见《龙洞渠记》,《杂录》,第210-211页。
    2《乾隆三十二年旧印册原序(润民渠)》,见《志补》,第210页。
    1《节抄汾州里渠册》,见《志补》,第227页。
    2参看《志补》,第4,6页。
    1《同治三年缪任为两社兴夫事断案》,《节抄清水渠册》,见《志补》,第119-121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3《论语·颜渊》。
    4《论语·为政》。
    1萧公权:《调争解纷——帝制时代中国社会的和解》,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74,876页。
    2邓小南:《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载《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事见《古沃阳渠叙二》,见《志补》,第187页。
    1参看(以)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8-242页。
    2参看王凤生:《绅士》,载《牧令书》卷16,第26页。
    3张俊峰:《水权与地方社会——以明清以来山西省文水县甘泉渠水案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节抄第二润民渠册·册序》,见《志补》,第259页。
    2《节抄副霍渠渠册·创修副霍庙记》,见《志补》,第94、95页。
    1清同治12年《开三渠记》,见《河东水利石刻》,第182-183页。
    1参看邓小南:《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载《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乾隆32年《旧印册原序》,见《志补》,第211、212页。
    1 (美)R.H.托尼:《中国的土地与劳动力》,转引自(美)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孙奂仑序》,见《志补》,第6页。
    
    1《晋祠志·河例四》,第862页。
    2《介邑王侯均水碑记》,见《辑录》,第180页。
    3王一魁改革介休水利事见《介休水利条规碑》,载《辑录》,第163页。
    1《皇清诰授中大夫今管汾州府清军分宪事加三级魏公讳乾敩号玉庵万民感戴碑》,见《辑录》,第215页。
    2《副霍渠条例》第六条,见《志补》,第99页。
    3光绪34年《重修通利渠渠册》。
    1郭亮、何得桂:《乡村社会中的国家遭遇:一个文化的视角》,《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5期。
    2《晋祠志·晋水》,第778页。
    1《史记·晋世家》。
    2 (清)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记》,见《晋祠志·祠宇》,第18页。
    3参看《晋祠志·祠宇上》,第17页。
    4参看《晋祠志·祭赛》祀唐候条,第176-178页。
    5事见《晋祠志·祠宇》,第19页。
    1乾隆《太原县志》,卷3,《祀典》。
    
    1《晋祠志·祭赛》(下),第192页。
    2《晋祠志·金石》(三),第265页。
    
    1《晋祠志·故事》(下),第1507-1508页。
    2参看《晋祠志·祭赛》(下),第192页。
    3行龙:《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第4期。
     1《晋祠志·祭赛》(下),第189-191页。
    1王先明:《近代绅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66页。
    2《晋祠志·故事》(下),第1507-1508页。
    3《晋祠志·祭赛》(下),第192页。
    4《晋祠志·杂编》,第1058页。
    5王先明:《近代绅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66页。
    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2参看(美)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3 John A. Hal.,“State and Societies: the Miracl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ean Baechleretaled,Europe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Oxford;Blackwell, 1988.pp.20-21.
    1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2《太原市南郊区王郭村王氏族谱》(手稿,1992)。转引自(英)沈艾娣:《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期。
    1《晋祠志·河例三》,第846页。
    2参看乾隆《太原县志》,卷17,《渠案》。
    3《太原市南郊区王郭村王氏族谱》(手稿,1992)。转引自(英)沈艾娣:《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期。
    4 (英)沈艾娣:《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4月第1卷第1期。
    5参看《河东水利石刻》,第53页。
    1 (英)沈艾娣:《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4月第1卷第1期。
    2王铭铭:《宗族、社会与国家——对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16卷。
    3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01页。
    1参看(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2清康熙26年《夏县重修大禹庙碑记》,见《河东水利石刻》,第15-16页。
    3关于统治思想与民间的互动,可以参看刘泽华、张分田:《开展统治思想与民间社会意识互动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佳宏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汉中府的堰渠水利为中心》,《史学月刊》,2005年第4期。
    1 (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沈宗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2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贺跃夫:《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1《辑录》,第29页。
    2《政治官报》光绪34年(1908年)12月28日,第445号;参见《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728、739-740页。
    3王先明、常书红:《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纠葛和重构——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权力体制的历史变迁》,载复旦大学历史系等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罗荣渠主编:《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
    2 (英)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7页。
    3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4《道德经》第60章。原文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其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
    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3参看张静:《历史:地方权威授权来源的变化》,《开放时代》,1999年第3期。
    1查尔斯·蒂利:《西欧民族国家之形成》前言部分。转引自(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2邹谠:《中国二十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思想家》,1989年第1期。
    3杜赞奇:《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家与公民社会》,载汪熙、魏斐德主编:《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个多方位的历史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74-375页。
    4龙太江:《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一个未完成的历史课题——兼论国家政权建设中的集权与分权》,《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陈焱,张红杰:《乡村治理与国家政权建设》,《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6页。
    2李凤圣《论公平》,《哲学研究》,1995年11期。
     1《荀子·大略》。
    2《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
    
    1李三谋:《清代山西主要农田水利活动》,《古今农业》,2005年第2期。
    2 (元)李好问:《长安志图·洪堰制度》,见《四库全书》卷70,史部26,地理类3。
    3《邑候刘公校正北霍渠祭祀记》,见《辑录》,第45页。
    4《治水均平序》(乾隆五年),见《辑录》,第113页。
    1《新建源神庙记》,见《辑录》,第174页。
    2《太平经》卷48,丙部14。
    3关于均平思想体系产生基础的论述,可以参看刘泽华、张分田:《开展统治思想与民间社会意识互动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夏文斌:《走向正义之路:社会公平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1参看清康熙22年《三峪水规碑》,见《河东水利石刻》,第200—202页。
    2《节抄先济渠册条规》,见《志补》,第200页。
    3《节抄长润渠渠册》,见《志补》,第124页。
    
    1《节抄崇宁渠册渠序》,见《志补》,第179-180页。
    2《节抄通源渠册·渠例》,见《志补》,第176页。
    3《泾阳县志》,转引自《杂录》,第67页。
    4刘屏山:《泾渠用水则例》,见《杂录》,第68页。
    
    1《节抄清水渠册·乾隆四年断案》,见《志补》,第115-119页。
    2《治水勤劳功德序》,见《辑录》,第123页。
    1《断令南河二堰水分程永行旧规碑记》,见《晋祠志·河例七》,第925页。
    2参看《断令南河二堰水分程永行旧规碑记》,见《晋祠志·河例七》,第924-9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
    1《晋祠志·河例二》,第804页。
    1苏敏、曾长进:《乡土社会的“无讼”文化:一个法社会学解释》,《社会》,2001年第8期。
    2 (美)沃特纳:《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3强世功:《“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载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4 (美)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1本段中引文参看《张与行绛州北关水利记》,见《河东水利石刻》,第197、198页。
    2刘晔、罗飞:《中国传统“法治”的政治学诠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1期。
    3《汉书·元帝纪》。
    1董仲舒:《贤良对策·第一策》。
    2《唐律疏议》卷1,《名例》。
    1《南河水利公文碑记》,见《晋祠志》,第919-920页。
    2《论语·季氏》。
    3《春秋繁露·度制》。
    4《韩非子·六反》。
    5《老子》32章。
    
    1《论语注疏解经卷》第16,何晏集解,邢昺疏。
    2朱熹:《论语集注》。
    3朱熹:《四书或问》,卷2,《四库全书》本。
    4李振宏:《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学术月刊》,2006年2月号。
    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
    2参看马宝成:《试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 (美)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1张分田:《深化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1张分田:《深化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马克斯·韦伯:《支配的类型》,见《韦伯自选集》Ⅲ,康乐等编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7页。
    
    1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2范进学:《权利政治论:一种宪政民主理论的阐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3 (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新1版,第39页。
    4 (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新1版,第1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2薛莉、武华光、胡继连:《农用水集体供应机制中“公地悲剧”问题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3萧正洪:《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中的水权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 (美)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学剖析》,董云虎、李云龙译,浙江人民出版1989年版,第234页。
    2参看韦伯《支配的类型》,转引自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1严复:《主客平议》,《严复集》第1期,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7页。
    2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页。
    3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1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19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3 (日)富勇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董兴华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1《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5页。
    2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65页。
    3姚建文:《政权、文化与社会精英》(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马敏:《政治仪式:对帝制中国政治的解读》,《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4期。
    2《论语·颜渊》。
    3《论语·子路》。
    4《论语·学而》。
    5朱熹:《论语集注》。
    6关于礼治与法治秩序的对比,参看郭星华、王平:《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的冲突和互动——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项法社会学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1《礼记·礼运》。
    2黄干:《勉斋集》,卷22,《书晦庵先生家礼》,页7b-8a。
    3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70页。
    4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1王先明、常书红:《晚清保甲制的历史演变与乡村权力结构——国家与社会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关系变化》,《史学月刊》,2000年第5期。
    2参看(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37-150页。
    3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4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5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6《节抄广平渠册·序》,见《志补》,第243页。
    1 Bourdicu,Language and Symbols Power,Ed by John B Thompson, London: Polity Press,pp170.
    2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37页。
     1兰建军:《儒法合流的根本原因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2期。
    1费孝通:《基层政权的僵化》,载《费孝通选集》第4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页。
    2叶文辉,《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3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4叶文辉,《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 (美)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2对于村庄非正式权力的界定分析,参看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参见钞晓鸿、佳宏伟:《传统水利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李令福著<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介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杨懋春:《乡村社会学》,正中书局1970年版,第284页。
    2 (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沈宗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3参看(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中文版序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1 Mark 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ume91,Issue3(Nov.,1985),p481-510.
    2 Mark 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ume91,Issue3(Nov.,1985),p481-510.
    3 Ruth A, Wallace and Alison Wolf, eds. Contemporary Socio- logical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 J. 1980. p34-35..
    1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3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926年4月24日,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2页。
    4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926年8月14日,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6页。
    1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913年5月13日,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2张俊峰:《陕西水利与乡村社会分析——以明清以来洪洞水案为例》。载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华北系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221页。
    3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74页。
    4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页。
    1林喆:《权力、资源与分配—平等分配问题的法哲学思考》,《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
    2参看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78页。
    3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页。
    
    1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2李悦,吕艳红:《权利和权力错位的政治哲学分析》,《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5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英)李约瑟:《四海之内》,劳陇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黄晴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美)科恩:《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黄宗智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世界的时间》第3卷,施康强,顾良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
    (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杰克·普拉诺等:《政治学分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法)迪维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公、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利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埃斯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俄)恰亚诺夫:《农民的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美)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日)森田明:《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郑樑生译,国立编译馆1996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日)森田明:《清代华北的水利组织与其特性——就山西省通利渠而言》,见其所著《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国书刊行会1990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英)亚伯纳·柯恩:《权力结构与符合象征》,宋光宇译,台湾金枫出版社1987年版
    (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新1版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日)沟口雄三:《日本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沈宗美译校,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以)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英)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美)沃特纳:《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曹南来译,侯旭东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自选集》Ⅲ,康乐等编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美)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学剖析》,董云虎、李云龙译,浙江人民出版1989年版
    (日)富勇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董兴华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美)杨懋春:《乡村社会学》,正中书局1970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4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朱国云:《政治社会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章开沅:《章开沅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李祖德、陈启能主编:《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政权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版
    行龙主编:《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岂之等:《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3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嵇文甫:《嵇文甫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三联书店2005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俞可平:《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
    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杨念群:《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汪荣祖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秉章,《政治社会学》,三民书局1984年版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梁开金,贺雪峰:《村级组织制度安排与创新》,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韩明谟、刘应杰、张其仔主编:《社会学家的视野:中国社会与现代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李培林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铭铭、(英)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王莉君:《权力与权利的思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曹德本、宝成关、孙晓春:《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王彩波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从柏拉图到约翰·密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华北系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王先明:《近代绅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系等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汪熙、魏斐德主编:《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个多方位的历史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夏文斌:《走向正义之路:社会公平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范进学:《权利政治论:一种宪政民主理论的阐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严复:《严复集》第1期,中华书局1986年版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田东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张俊峰:《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社会变迁》(山西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姚建文:《政权、文化与社会精英》(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周亚:《环境影响下传统水利的结构和趋势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Pasternak, Kinship and Community in Two Taiwanese villag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sternak, The Sociology of Irrigation: Two Taiwanese villages, W. E. Wilmot ed. Economic Soul Tax, Penny Capitalism: A Guatemalan Indian Economy. New York:Octagoa Books,1972.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David I. Kertzer, Ritual,Politics and Power. New Haven,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Stevan Harrell:“Introduction,”Violence in China:Essays in Culture and Counterculture,ed.Jonathan N.Lipman and Stevan Harrel,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
    John A. Hal.,“State and Societies: the Miracl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ean Baechleretaled, Europe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Oxford; Blackwell, 1988. Bourdicu, Language and Symbols Power, Ed by John B Thompson, London: Polity Press.
    Ruth A, Wallace and Alison Wolf, eds. Contemporary Socio- logical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 J. 1980.
    Skinner: Som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Thought and Action. Political Theory 2277-303, 1974c,pp278.Reprinted in Meaning and Context, ed. James Tully, Cambridge: Polity 1988, 97-118; Ⅱ材料部分: 孙奂仑:《洪洞县水利志补》,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黄竹三、冯俊杰等编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
    秦建明、(法)吕敏编著:《尧山圣母庙与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版
    白尔恒等:《沟洫佚闻杂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
    郑东风主编:《洪洞县水利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清)刘大鹏:《晋祠志》,幕湘、吕文幸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乾隆十四年《五凉全志·古浪县志·地利志·水利》
    清《山西通志》卷30,《水利》
    清光绪34年《增修通利渠渠册》
    《陕西省志·水利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元)李好问:《长安志图》,《四库全书》卷70,史部26,地理类3
    崔凡芝主编《颂晋文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介休民间故事集成》,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张学会主编:《河东水利石刻》,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4卷
    李仪祉:《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4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清光绪《晋政辑要》卷39
    (明)沈啟:《吴江水考》卷4(光绪黄象曦增辑本)
    乾隆《太原县志》
    《管子》
    《论语》
    《荀子》
    《孟子》
    《周易》
    《诗经》
    《礼记》
    《国语》
    《商君书》
    《韩非子》
    《老子》
    《吕氏春秋》
    《史记·晋世家》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
    《论语注疏解经卷》第16,何晏集解,邢昺疏
    (宋)朱熹:《论语集注》
    (魏)王弼等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
    (宋)朱熹:《四书或问》,《四库全书》本
    《汉书·艺文志》
    《汉书·元帝纪》
    陈淳:《北溪字义》,中华书局1983年版
    《牧令书》卷16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太平经》卷48,丙部14
    《唐律疏议》卷1,《名例》
    黄干:《勉斋集》,卷22
    张德元:《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
    秦晖:《农民需要怎样的“集体主义”——民间组织资源与现代国家整合》,《东南学术》,2007年第1期
    吴思红:《乡村秩序的基本逻辑》,《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4期
    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读书》,2004年第11期
    马敏:《放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野——评介<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虞和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新思考》,《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第8期
    龙登高:《施坚雅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史建云:《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贺雪峰:《中国农村研究的主位视角》,《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
    金太军:《规范方法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复兴及其启示——兼论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
    张小劲:《“中国农村研究:交流与沟通”学术会议述要》,《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4期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编,2000年6月
    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行龙:《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沈艾娣《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4月第1卷第1期
    邓小南:《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载《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田东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的启示》,《政法学刊》,2006年第3期赵世瑜:《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萧正洪:《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中的水权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周亚、张俊峰:《清末晋南乡村社会的水利管理与运行——以通利渠为例》,《中国农史》,2005年第3期
    董晓萍:《陕西泾阳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董晓萍:《节水水利民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行龙:《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第4期
    行龙:《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第6期
    萧延忠:《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从<知识与文化>看“中国思想”研究方法之方法论问题》,《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邹小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读书》,2005年第7期
    刘泽华:《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和整体研究》,《历史教学》,2001年第8期
    王锟:《寻求“精英思想”与“民众观念”的统一——对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高瑞泉:《上天入地:思想史的边界与方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高巍翔:《略论制度伦理与政治文明建设》,《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杨秀香:《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许苏民:《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意义》,《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田广清、李倩、刘建伟:《制度的十大功能:学理层面的诠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德)E.威德:《西方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制度和政治文化》,英国《理论政治学杂志》季刊,1990年第4期。
    强世功:《“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一起“依法收贷”案的再分析》,《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3期
    张小劲:《比较政治学的历史演变:学科史的考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张浚:《比较研究:一种跨文化的政治学分析方法》,《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吴承明:《研究经济史的一些体会》,《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吴承明:《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章开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周光辉、张贤明:《三种权力类型及效用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王振海:《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现实选择》,《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3期
    湛志伟:《“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经济评论》,2004年第3期
    林成策:《从拥挤效应看人口与环境问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年第9期
    韩喜平:《关于中国农民经济理性的纷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
    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读书》,2002年第5期
    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周自强:《准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比较分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张果、吴耀友、段俊:《走出“公地悲剧”——“农村水利供给内部市场化”制度模式的选择》,《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
    李汉林:《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与单位现象》,《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
    张康之:《论权利观念的历史性》,《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欧阳英:《试论权利与公共物品的内在关联》,《哲学研究》,2004年第9期
    何志鹏:《权利发展与制度变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石玉波:《关于水权与水市场的几点认识》,《中国水利》2001年第2期
    姚亚美:《浅议山西省农业水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8期
    任丹丽:《论水权的性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才惠莲:《中国水权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宁立波,靳孟贵:《我国古代水权制度变迁分析》,《水利经济》,2004年第6期
    李爱荣:《清代权利观念研究》,《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日)丰岛静英:《中国西北部にぉけゐ水利共同体につぃて》,《历史学研究》,1956年第201号
    (日)森田明:《明清时代の水利团体——その共同体的性格につぃて》,《历史教育》1965年第13卷第9号
    罗兴佐:《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几个前提》,参看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网站,网址链接:http://www.shwd.net/shownews.asp?newsid=14
    张俊峰:《明清时期介休水案与“泉域社会”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张建民:《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吴理财:《对农民合作“理性”的一种解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
    卞建宁:《民国时期关中地区乡村水利制度的继承与革新——以龙洞—泾惠渠灌区为例进行研究》,《古今农业》,2006年第2期
    吕廷君:《论民间法的社会权力基础》,《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
    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王笛:《大众文化研究与近代中国社会——对近年美国有关研究的述评》,《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1995年总第5期
    张俊峰:《水权与地方社会以明清以来山西省文水县甘泉渠水岸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朱启才:《经济制度变迁中的权力结构及其影响》,《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11期
    常书红、王先明:《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
    李林、王永宁、王文献:《农村非正式结构与公共物品低效率配置研究》,《商业研究》,2006年第11期
    杨龙:《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学意义》,《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
    何小青、江美塘:《“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对政治权力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学术论坛》,2001年第5期
    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马敏:《政治象征符号的工具价值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赵红梅:《简论中国价值观念的“大传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张继焦:《非正式制度、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
    郭亮、何得桂:《乡村社会中的国家遭遇:一个文化的视角》,《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5期
    马敏:《政治仪式:对帝制中国政治的解读》,《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4期
    刘泽华、张分田:《开展统治思想与民间社会意识互动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田东奎:《水利碑刻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朱海龙:《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与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5期
    刘圣鹏:《终极信仰与终极信仰的世俗化——中国古代文化信仰的知识学分析》,《学术论坛》,2007年第7期
    王建革:《河北平原水利与社会分析(1368-1949)》,《中国农史》,2000年第2期
    马敏:《政治象征:作为意义和价值阐释的功能分析》,《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曹茂、杨声:《论西汉神道设教的政治功能》,《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
    王铭铭:《象征的秩序》,《读书》,1998年第2期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约翰·格林:《经济、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
    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王铭铭:《宗族、社会与国家——对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16卷
    佳宏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汉中府的堰渠水利为中心》,《史学月刊》,2005年第4期
    贺跃夫:《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谢岳、陈振群:《政治控制的限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新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7期
    罗荣渠主编:《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张静:《历史:地方权威授权来源的变化》,《开放时代》,1999年第3期
    邹谠:《中国二十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思想家》,1989年第1期
    龙太江:《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一个未完成的历史课题——兼论国家政权建设中的集权与分权》,《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陈焱,张红杰:《乡村治理与国家政权建设》,《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李凤圣《论公平》,《哲学研究》,1995年11期
    李三谋:《清代山西主要农田水利活动》,《古今农业》,2005年第2期
    苏敏、曾长进:《乡土社会的“无讼”文化:一个法社会学解释》,《社会》,2001年第8期
    刘晔、罗飞:《中国传统“法治”的政治学诠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1期
    李振宏:《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学术月刊》,2006年2月号
    马宝成:《试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张慧:《不同的政治现实对政治思想的影响》,《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年第8期
    张分田:《深化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王琴,谭振亚:《试论政治理念文明的学理范畴》,《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曲鲁捷:《政治理念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精髓》,《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薛莉、武华光、胡继连:《农用水集体供应机制中“公地悲剧”问题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郭星华、王平:《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的冲突和互动——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项法社会学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王先明、常书红:《晚清保甲制的历史演变与乡村权力结构——国家与社会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关系变化》,《史学月刊》,2000年第5期
    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钞晓鸿、佳宏伟:《传统水利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李令福著<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介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林喆:《权力、资源与分配—平等分配问题的法哲学思考》,《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
    李悦,吕艳红:《权利和权力错位的政治哲学分析》,《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
    郝平、张俊峰:《龙祠水利与地方社会变迁》,《华南研究数据中心通讯》2006年4月15日第43期
    张宇辉:《近代山西雁北水利股份公司述要》,《海河水利》,2001年第6期
    高建民:《近代晋北水利企业探析》,《山西水利》,2005年第6期
    张荷:《山西水利建设50年回眸》,《山西水利》,1999年第5期
    吴思红:《乡村秩序的基本逻辑》,《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4期
    刘伟:《治水社会的政治逻辑反思》,《绿叶》,2007年第6期
    黄剑波:《乡村社区的国家在场——以一个西北村庄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Mark 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ume91,Issue3(Nov.,1985),p481-510.
    Pocock, J.G.A.: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Thought: a Methodological Enquiry.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Society, Second Series, ed. Peter Laslett and W.G. Runciman, Oxford: Blackwell, 1962, pp185.
    Skinner: Hobbes’‘Leviathan’. Review article. The Historical Journal 7, 321-33,1964, pp333.
    Hardin. G.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1968).p1244.
    Gordon.H.S.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Property Resource: The Fishe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2(1954).p124-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