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违约之精神损害赔偿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己的精神权益更加重视,有时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物质利益。精神损害赔偿已经不是一个法律学者埋头探讨于书斋之中、律师法官们争议于法庭之上的题目了,它已经成为一个大众的话题。一般认为,精神损害赔偿是按照侵权法的宗旨,实现救济受侵害人的民事权利之目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从无到有,仅不过一二十年的历史,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主要是解决侵权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尚不涉及合同领域.因为我国之立法,采取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严格区分的二元结构,认为合同领域主要是违约责任,违约时的精神损害赔偿于法无据。如果发生既违约又侵权的竞合问题,受损人只有按侵权方式救济方可得到精神损害赔偿。但是,有时违约确实可以导致严重的精神损害发生,而且无法运用竞合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法官往往会突破规则实现个案正义。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就是指因违约行为导致相对方严重的精神损害时,受害方可以提起违约之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一种救济方式。本文从对精神损害赔偿基础理论的探讨分析入手,对传统观念进行驳斥,探讨分析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找到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考察判例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以及一些国际法律文件,都在原则之外一定程度上承认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现实依据。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实施过程中通常会遇见的一些问题,比如违约精神损害的构成、证据问题、赔偿数额标准化问题以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问题,都在文章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In the modern societ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own mental rights and interests than general material benefits.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s not only an issue that lawyers dispute in court, but also a popular topic. Generally speaking,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accords with Tort Law to remedy victims' civil right. The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has a history not more than 20 years.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and legal explanation is designed to mainly addresses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ssues taking place in tort areas, which excludes contract. There is no legislative accordance for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n the contract liability, because the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seperates the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from the liability for tort strictly. If an action violates contract law and tort law simultaneously, victims can get the compensation according to the Tort Law. However, a contract breach sometimes can actually lead to serious mental damages, which is unable to be resolved according to competing theories. In daily life, judges usually achieve the individual justice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e rules.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n contract breach is a remedy of contract law, when one party breaks the contract and causes the other party serious mental damage, the injured party can sue the other party on account of a contract breach, ask for the compensation. This paper starts with basic theory of compensation for mental damages, refute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s, and analyzes the justification of asking for mental compensation, and find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ask for mental damages compensation when contract breach occurs. Among case law countries, Civil law countries as well as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legal documents, they all admit the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principle when a contract breach take place. The above offered the realistic basis for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d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composition, evidence, the standard of compensation number and the discretion of the judge.
引文
[1]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1]Harvey McGREGOR,McGREGOR ON DAMAGES,16Th.ed.London,Sweet & Maxwell(1997),25。转自网页http://post.baidu.com/f?kz=143440801。
    [2]具体观点参见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7-652页。
    [3]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7页。
    [1]转引自梁慧星著:《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2]《牛津法律大辞典》(中文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827页。
    [1]徐明:《论人格权及人格损害赔偿》,载于《中国社会》,第19页。
    [2]李主培主编:《司法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
    [3]徐明:《人格损害补偿》,上海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1]张新宝、王增勤:《精神损害赔偿的几个问题》,载于《人民法院报》,2000年9月23日。
    [2]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549页。
    [1]杨立新:《新版精神损害赔偿》,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月出版,第14页。
    [2]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658-561页。
    [1]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663页。
    [2]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06-207页。
    [3]转引自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第257-258页。
    [1]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1]杨立新著:《新版精神损害赔偿》,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月出版,第22-23页。
    [1]熊绍琦:《缺陷产品自损责任性质初探》,发布于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501/06/145576.shtml。
    [2]刘琨:《旅行社未尽义务被判罚》,载《人民法院报》,2001-09-09。
    [1][比利时]Ch.佩雷尔曼:《法律与修辞学》,载《法律方法》(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1]姜作利:《美国合同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初探》,载于《法学论坛》,2001年第6期第42页。
    [2][英]纳尔森·厄农常《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 501页。
    [3]同上书第502页。
    [1]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页。
    [1]G.H.Treitel,Remed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Claredon Press Oxford,1988,P195.
    [1][英]A.G.盖斯特著:《英国合同法与案例》,张文镇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8页。
    [2]何美欢著:《香港合同法》(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41页。
    [1]参见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138页。
    [2]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页。
    [3]韩世远:《非财产上损害与合同责任》,载《法学》,1996年第6期,第27页。
    [4]引自E法网:p://www.elaws.com.cn/article/417/460/2007/20071208165775.html。
    [1]宁红丽:《旅游合同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22卷),香港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46页。
    [2]参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约法规司:《国际商业合同通则》,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68页。
    [3]韩世远译:《欧洲合同法原则》,载《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78页。
    [1]李秀群:《司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载《法律方法》(第2卷)2003年第310页。
    [2][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390页。
    [3]参见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9页。
    [1]陈思琴,李扬《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则》,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0卷,第9期,第140页。
    [1]关今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与评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
    [1]See Nelson Enonchong,Breach of Contract and Damages for Mental Distress,16 Oxford of Legal Study 629(1996)转引自程啸:《违约与非财产损害赔偿》,载杨立新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精神损害赔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67页。
    [2]参见王亚新:《民事诉讼与发现真实-法社会学视角下的一个分析》,载《清华法律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辑,第159页.
    [1]参见《损害无法精确估定的事实不能免除不法者应为其违约行为支付赔偿金的责任》Chaplin v.Hicks [1911]2KB 786 at 792.
    [2]参见[美]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第1编第2章“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律推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王利明:《中国民法典离我们有多远》,引自: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8181_22117.html。
    [1]参见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五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523页。
    1、曾世雄著:《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2、杨立新著:《人身权法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3、杨立新著:《侵权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杨立新著:《新版精神损害赔偿》,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月版
    5、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制例研究(第2、7、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关今华著:《精神损害的认定与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7、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第四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8、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曾宪义,王利明著:《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侵权行为篇》,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0、于敏著:《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1、徐明著:《人格损害补偿》,上海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12、徐爱国著:《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李仁玉著:《比较侵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梁慧星著:《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刘士国著:《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6、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版
    17、胡长清著:《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版
    18、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版
    19、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l、魏振赢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2001年版
    2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23、沈崇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二版
    24、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5、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6、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美]博西格诺著:《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8、[美]卡多佐著:《司法过程的性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9、[英]A.G.盖斯特著:《英国合同法与案例》,张文镇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王晓平,柳波:《侵权法上精神损害及其赔偿之再探(上)(中)(下)》,分别载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6卷第3期和第四期,以及第17卷第1期
    2、张胜先:《精神损害分类的探讨》,载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6期
    3、罗丽:《日本的抚慰金赔偿制度》,载于《外国法译评》2001年第1期
    4、胡兰玲,赵海燕:《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几点探讨》,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5、陈燕玲,苏晓梅:《关于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探讨》,载于《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9月,第4期第3卷
    6、胡艳香:《论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法律地位》载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月,第8卷第3期
    7、胡艳香:《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思考》,载于《求索》,2005年第12期
    8、陈思琴,李扬:《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则》,载于《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0卷第9期
    9、李冰,李文峰:《论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总第134期)
    10、陈玉萍,田婷婷:《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比较研究》,载于《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1、王水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载于《企业经济》,2006年第12期
    12、周正伟:《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之价值探微》,载于《河南广播电视大 学学报》,2007年1月,第20卷第1期
    13、余学梅,刘成义:《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载于《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期
    14、周斌,李琴:《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载于《文史博览》,2005年第6期
    15、陈帆:《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争论之我见》,载于《理论学刊》,2005年第4期
    16、张宁:《论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载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7、姜作利:《美国合同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初探》,载于《法学论坛》,2001年第6期
    18、宁红丽:《旅游合同研究》,载于《民商法论丛》(第22卷),香港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
    19、[英]纳尔森·厄农常著,肖厚国译:《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6卷,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
    20、[比利时]Ch.佩雷尔曼:《法律与修辞学》,载于《法律方法》(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