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三原、泾阳经济发展及其与西安的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三原、泾阳两县地处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地带,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交通区位发达,再加上明清时代种种政治和经济政策,促使三原、泾阳两地经济发展的崛起。从此,两县在明清时期经济长期发达,本文试图从三个部分论述明清时期三原泾阳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部分,试论了明清时期三原和泾阳的农业经济发展。首先,三原、泾阳两地气候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其次,两地的地形平坦,并且水利灌溉资源丰富,有利于耕种面积的扩大。第三,通过对两县人口增长及减少的阶段分析,反映出了明清以来,三原、泾阳两县的经济发展的轨迹。因为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人口的多少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四,明清时期三原、泾阳经济作物的种植能够为手工业提供原料,从而促进当地的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试论了明清时期三原、泾阳的工商业发展。此部分将就三原、两地的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市场的发展分别展开论述。首先,明清时期三原县的商业发展是以布匹加工和贸易,以及药材加工和贸易为主要产业,促进了三原商业经济的发展。其次,泾阳县是以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皮货加工及贸易以及清后期的水菸贸易为支柱使泾阳经济地位长盛不衰。
     第三部分,试论了明清以来三原、泾阳及西安的联系,主要是经济联系。然后分析了明清时期三原、泾阳两地商业地位的升降,以及陕西商业中心在三原、泾阳及西安之间嬗第。三原、泾阳和西安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三原、泾阳的经济发展促进了西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西安的经济发展也对三原、泾阳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从上述两点可以得出启示,三地经济的和谐发展,属于当代西安——咸阳一体化的范畴,并且是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经济理论的具体体现。
Located in the "cabbage's core" of Guanzhong Plain, Both Sanyuan and Jingyang counties have advantageou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onvenient traffic.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era, as a result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the economic began developed in Sanyuan and Jingyang. Since then, the both counties had developed economic for a long-term thr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is article, autho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condi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the three parts during two dynasies in Sanyuan and Jingyang.
     In the first part, author tries to describe Sanyuan and Jingya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First of all, two counties have favorable climat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Second, both counties have flat terrain and abundant water irrig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area. Thir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 counties' population growth and reduction, it reflected the track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ount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at was because in the traditional feudal society, the number of the population reflected the level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articularly it w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ourth, the cultivation of cash crops can provide raw material for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thereby promoting the local business economy.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tries to describe Sanyuan and Jingyang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uthor describes the loc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First, Sanyuan County,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fabric processing and trade, medicine processing and trade as the main industry, promoting Sanyuan' commer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econd, the Jingyang County' commer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ea processing and tea trade, fur processing and trade, and hookah trad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enduring Jingyang' economic high status.
     In the third part, author tries to describe the links of Sanyuan, Jingyang and Xian, mainly the economic link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n analyzes Sanyuan and Jingyang lift the business status up and dow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center transmuted among Sanyuan, Jingyang and Xi'an.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Sanyuan, Jingyang and Xi'an are mutual, on the one hand Sanyuan, Jingyang promote X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an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anyuan and Jingyang's economic. Finally, inspiration can be drawn from these two points. Three places harmoni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long to Xi'an-Xianyang integration areas. And they are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complementary,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eory.
引文
①李刚、刘向军《明清陕西的商路建设》,载《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②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北京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张萍:《城市经济发展与景观变迁——以明清陕西三原为例》,《中国历史评论》第七卷185-198页。
    ①王毓栓:《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2月版。
    ②方行、经行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2月版。
    ③郭蕴静:《清代经济史简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
    ④傅衣凌:《明清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邬翰芳:《西北经济史》,民国三十三年版。
    ②李清凌:《西北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③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陈舜卿:《陕甘近代经济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田培栋:《陕西通史》经济卷,西安陕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⑥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①傅衣凌:《明代陕西商人考略》,载《社会科学》(福建)1948年第4期。
    ②傅衣凌:《明清时代的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③(日)寺田隆信:《明代的陕西商人》,载《陕西历史学会会刊》1980年第2期。
    ④(日)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太原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⑤田培栋:《明清秦商的几个问题》,载《平淮学刊》第五辑下册。
    ⑥田培栋:《陕西商帮》,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
    ⑦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⑧李刚:《陕西商帮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⑨钞晓鸿:《明清时期的陕西商人资本》,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⑩方行的《清代陕西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兴衰条件的探索》,《经济研究》1979年第12期。
    11张晓虹、郑召利:《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嬗递》,《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3月。
    12田培栋:《明代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试探》《北京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①贾俊侠:《古代关中主要粮食作物的变迁》,《唐都学刊》1990第3期。
    ②耿占军:《清代陕西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期。
    ③耿占军:《清代陕西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唐都学刊》1992年第4期。
    ④耿占军:《清代玉米在陕西的传播与分布》,《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
    ⑤耿占军:《试析清代陕西的折丁、折田问题》,《中国农史》2000年第1期。
    ⑥耿占军:《清代陕西农业地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⑦李之勤:《陕西种植棉花的开端》,《人文杂志》1981年第2期。
    ⑧李之勤:《明代陕西植棉业的发展》,《西北历史资料》1980年第2期。
    ⑨李之勤:《清代前期植棉业的发展》,《西北历史资料》1980年第1期。
    ⑩李之勤:《鸦片战争之后陕西植棉业的重要变化》,《西北历史资料》1980年第3期。
    11常青的《近三百年陕西植棉述略》,《中国农史》1987年第2期。
    12李刚、刘向军的《明清陕西棉纺织业的发展初探》,《唐都学刊》1999年第1期。
    13颜玉怀、樊志民的《<秦疆治略>中所见清末陕西农业》,《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
    14冯风:《明清陕西农书及其农学成就》,《中国农史》1990年第4期。
    ①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2004年陕西师大博士学位论文。
    ②张萍:《明清陕西集市的发展和地域分布特征》,《人文杂志》2008年第1期。
    ③魏志强:《明清时期关中区域市场初探》,硕士论文,1987年。
    ④康欣平:《清代关中市场探析》,西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刘安国:《陕西交通挈要》,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七年1928年版。
    ⑥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版。
    ①李刚、刘向军《试论明清陕西的商路建设》,《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①《日知录》卷十。
    ②《明太祖实录》卷一0五、一0八。
    ③康熙《三水县志》卷四《减粮议》。
    ④(清)柏堃辑,《泾县文存》卷三《论类》。
    ⑤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1页。
    ⑥光绪《三原县新志》卷《地理志》。
    ①嘉靖《重修三原志》《三原县志后序》。
    ②嘉靖《重修三原志》卷一《形势》。
    ③乾隆《三原县志》,卷一《地理》。
    ①(明)李因笃《续受祺堂文集》卷四顾炎武《孝贞先生墓志铭》。
    ①《明史·李森传》。
    ②《明史·孝宗纪》。
    ③张维新:《华狱全集》卷三《地震祭文》,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23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12页。
    ④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页。
    ⑤(明)何起鸣:《谨奏为目击关中地震异常灾害十分重大》隆庆二年五月二十二日。见北京图书馆善本《嘉隆疏钞》卷七。
    ⑥乾隆《三原县志》卷三《田赋户口》。
    ①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②乾隆《三原县志》卷三《田赋户口》。
    ③民国《续修陕西通志》,卷三十一《户口》。
    ④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⑤宣统《泾阳县志》卷三。
    ⑥(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一《宗周游记》。
    ⑦光绪《三原县新志》卷八。
    ⑧光绪《三原县新志》卷三。
    ⑨宣统《泾阳县志》卷三。
    ①民国《续修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田赋三》。
    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二。
    ①嘉靖《陕西通志》卷之三十八《政事二·水利》。
    ②嘉靖《陕西通志》卷之三十八《政事二·水利》。
    ③唐仲冕:《重修龙洞渠碑》,道光二年六月,此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蒋湘南:《后泾渠志》卷1《泾渠原始·龙洞渠之始》,1925年重刊本,第6页。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57《水利一·泾阳县》
    ④杨虎城:《泾惠渠颂并序》,1935年12月,此碑现存泾阳县王桥镇社树分水闸李仪祉墓园。
    ⑤成化《重修三原志》卷1《地理志·渠》。
    ⑥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57《水利一·三原县》引《旧志》。按:各种文本对上述渠道有不同写法,如工尽又作工进、原成又作源澄等等,本文对此暂不区分,仅根据情况方便使用;其他渠道同。
    ⑦光绪《三原县新志》卷3《田赋·水利》引康熙《三原县志》,光绪六年刊本。
    ⑧宣统《泾阳县志》卷4《水利志》引《石门庙碑》,宣统三年刊本;雍正《陕西通志》卷39《水利一·泾阳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6页;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57《水利一·泾阳县》引《旧志》,第22页。
    ⑨张中政:《明初关中水利的兴修与农业经济》,《唐都学刊》1991年第3期,第72页。
    ①《读史方典纪要》卷五二。
    ②《皇明经世文编》卷四六《项襄毅公集》。
    ③《明太祖实录》卷101。
    ④《明太祖实录》卷101。
    ①乾隆《西安府志》卷七《大川志》。
    ②乾隆《西安府志》卷七《大川志》。
    ③乾隆《西安府志》卷七《大川志》。
    ④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五十七《水利一》。
    ⑤宣统《重修泾阳县志》卷四《水利志》。
    ⑥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五十七《水利一》。
    ⑦宣统《重修泾阳县志》卷四《水利志》。
    ⑧宣统《重修泾阳县志》卷四《水利志》。
    ⑨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五十七《水利一》。
    ⑩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五十七《水利一》。
    11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五十七《水利一》。
    12宣统《重修泾阳县志》卷四《水利志》。
    13乾隆《三原县志》,卷一《地理》。
    ①(清)岳翰屏:《清峪河各渠始末记》,刘屏山:《初稿》及刘屏山题记,第23—25页。
    ②(清)岳翰屏:《清峪河各渠始末记》、《源澄渠始末考证记事》,刘屏山:《初稿》,第24页、《再稿》第70、71页。
    ③刘屏山:《再稿·冶峪河渠云阳镇设立水利局记》眉注,第274页。
    ④李凤岐,樊志民:《陕西古代农业科技》。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356页。
    ⑤《明史·食货志》。
    ⑥(日)西岛定生著,冯佐哲等译,《中国经济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4年9月,543页。
    ⑦田培栋:《明代关中经济初探》,《北京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第14页。
    ①《明史》卷六十九《食货志》。
    ②《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19、27。
    ①李之勤:《陕西植棉业史的考察》,载《东北亚研究一西北史地研究》(第六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第275页。
    ②《幽风广义·原书》。
    ③贺瑞麟:《三原县新志》卷3。
    ④民国《续修映西通志稿》卷214,195、200页。
    ⑤光绪《重修泾阳县志》卷八《实业》。
    ⑥《陕西全省农务表略棉业大概情况一览表》,陕西省档案馆,农业厅长期卷1643。
    ①宣统《重修泾阳县志》卷八《实业志·棉》
    ②宣统《重修泾阳县志》卷八《农田》。
    ③《左文襄公年谱》卷7,第1页。
    ④《左文襄公咨札》第26页。
    ⑤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200。
    ⑥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890页。
    ⑦民国三十二年《鄂县县志》卷1《物产》。
    ⑧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496页.。
    ⑨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463页。
    ⑩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84页。
    11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906页。
    ①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200。
    ②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214。
    ③光绪《重修泾阳县志》卷8实业。
    ④(清)刘光贫:《烟霞草堂文集》卷518页。
    ①嘉靖《重修三原志》卷一《镇市·集场附》。
    ②(明)马理:《明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重隍记》,《溪田文集》卷三,清刻本。
    ③(明)张信纂修:嘉靖《重修三原志》卷一《镇市·集场附》。
    ④(明)马理:《明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重隍记》,《溪田文集》卷三,清刻本。
    ⑤(明)马理:《明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重隍记》,《溪田文集》卷三,清刻本。
    ⑥光绪《三原新志》卷2《建置志》。
    ⑦张萍:《城市经济发展与景观变迁——以明清陕西三原为例》,《中国历史评论》第七卷185—198页。
    ①张萍:《明清商业地理研究》,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9页。
    ②嘉靖《重修三原志》卷一《镇市·集场附》。成化《重修三原县志》卷一《市镇》。
    ③(明)马理:《明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重隍记》,《溪田文集》卷三,清刻本。
    ④嘉靖《重修三原志》卷一《镇市·集场附》。
    ⑤(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二。
    ①成化《重修三原县志》《三原县志后序》。
    ②三原西城门上的石刻“西达甘凉”,西关的西门上刻字“三边要路”。
    ③(明)马理:《明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重隍记》,《溪田文集》卷三,清刻本。
    ④(清)冯达道纂修:《全陕政要》,嘉靖二十二年编制,清刻本。
    ⑤ 田培栋:《明代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试探》,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⑥(明)温良儒辑,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九,《温氏丛书》民国25年铅印本。
    ⑦(明)来俨然:《自喻堂集》卷一。
    ⑧萧梅性:《兰州商业调查》,郑州:陇海铁路管理局,民国24年,第56页。
    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1990年,第23页。
    ⑩三原县县志办:《三原商业志》油印本,第2页。
    ①(清)李元春选,石全润辑录:《关中两朝文钞》卷十一,道光十二年刻本。
    ②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5年3月,第234页。
    ③萧梅性:《兰州商业调查》,郑州:陇海铁路管理局,民国24年,第56页。
    ④经济学会编辑:《甘肃清理财政说明书》次编上《百货统捐》,民国铅印本。
    ⑤经济学会编辑:《甘肃清理财政说明书》次编上《百货统捐》,民国铅印本。
    ⑥(清)刘光责:《烟霞草堂文集》卷一,苏州,思过斋,1928年。
    ⑦(清)仇继恒:《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卷上《入境货物表》。
    ⑧(清)仇继恒:《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卷上《入境货物表》。
    ①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0页。
    ②经济学会编辑:《甘肃清理财政说明书》次编上《百货统捐》,民国铅印本。
    ③乾隆《孟县县志》卷四《物产》。
    ④嘉庆《孟津县志》卷四。
    ⑤魏傲生:《正阳县志》《实业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影印。
    ⑥张庭馥:《许昌县志》卷八,民国十二年石印本影印。
    ⑦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选辑:1840-1949,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73页。
    ⑧赵景亨:《原兰州私营商业概况》,《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159页。
    ①《固原州志·商务志》。
    ②乾隆《中卫县志》卷二。
    ③鲁芝田《新疆建置志》卷二。
    ④《清高宗实录》卷104。
    ⑤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777页。
    ⑥《陕行汇刊》第七卷第一期《陕西特产》。
    ⑦民国《乾县新志》卷之五《业产志》。
    ⑧ 民国《续修酸泉县志稿》卷二《地理志·物产》。
    ⑨《陕行汇刊》第七卷第一期《陕西特产》。
    ⑩《岷州乡土志·商务》见《陇右稀见方志三种》,上海书店1984年版。
    ①《岷州乡土志·商务》见《陇右稀见方志三种》,上海书店1984年版。
    ②《清稗类钞》《农商类·青海商务》。
    ③光绪《三原县志》卷二。
    ④三原县县志办:《三原商业志》油印本,第2页。
    ⑤石仁斋:《解放前我经营西北药材情况》,《西安文史资料》第5辑,第136页。
    ⑥李刚:《陕西商帮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1页。
    ⑦刘安国:《陕西交通挈要》上编第六章《重要都会·三原》,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5月版。
    ①田克恭:《西安城外的四关》,《西安文史资料》第2辑,第207页。
    ②刘华圃:《祁州庙会——药材市场概述》,《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983第199—207页。
    ③刘华圃:《祁州庙会——药材市场概述》,《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983第199—207页。
    ④牛良臣:《祁州药都形成的原因》,《河北学刊》1983年第4期。
    ⑤刘克绳:《武汉的中药材行业》,《武汉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
    ⑥陕西清理财政局编辑:《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岁入部·厘金》,清宣统元年排印本。
    ①乾隆《三原县志》卷三《田赋榷税》。
    ②乾隆《三原县志》卷三《田赋榷税》。
    ③光绪《三原县新志》卷三。
    ④乾隆《三原县志》卷二《建置》。
    ⑤张萍:《城市经济发展与景观变迁——以明清陕西三原为例》,《中国历史评论》第七卷185—198页。
    ⑥陕西清理财政局编辑:《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岁入部厘金》,清宣统元年排印本。
    ①张萍:《城市经济发展与景观变迁——以明清陕西三原为例》,《中国历史评论》第七卷185—198页。
    ②刘安国《陕西交通攀要》上编《第六章重要都会·三原》。
    ③刘安国《陕西交通攀要》上编《第六章重要都会·三原》。
    ④三原县地名工作办公室编:《陕西省三原县地名志》陕西省地名办公室审定1989年内部印。
    ⑤张萍:《城市经济发展与景观变迁——以明清陕西三原为例》,《中国历史评论》第七卷185-198页。
    ⑥光绪《三原县新志》卷二《建置志》。
    ⑦张萍:《城市经济发展与景观变迁——以明清陕西三原为例》,《中国历史评论》第七卷185-198页。
    ①三原县志办《三原县志》第12篇《商贸》第439页。
    ②嘉靖《三原县志》卷一《镇市集场附》。
    ③乾隆《三原县志》卷三《建置》,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④徐志祯:《解放鲁镇侧记》,《三原文史料》第23辑33页。
    ⑤马长寿主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卷八《三原县调查记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⑥光绪《三原县新志》卷二《建置》。
    ⑦光绪《三原县新志》卷二《建置》。
    ⑧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98。
    ①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①(清)包永昌辑:光绪《洮州厅志》卷16《番族·茶马》。
    ②《明史·食货·茶法》。
    ③(明)姜图南:《酌趱湖茶并行边茶疏》转引自《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609页。
    ④光绪《三原县志》卷四,引旧志。
    ⑤《万历会典》卷三十七。
    ⑥[日]谷光隆:《明代马政の研究》,京都,东洋史研究会(京都大学文学部内),1972版,第75—76页。
    ⑦(清)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十九《茶马》。
    ⑧(清)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十九《茶马》。
    ①《陕行会刊》第三卷,第1—2期。
    ②(明)宋应星:《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5页。
    ③转引自田培栋:《明清秦商的几个问题》,载《平淮学刊》第五辑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618页。
    ①泾阳县商业局:《泾阳县商业志》油印本第43页。
    ②(清)赵尔丰:《边务档案史料》卷五,第63页。
    ③马长寿:《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第27页。
    ④杨自舟:《清末之抗战期间副茶行销西北简述》,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18页。
    ①陕西泾阳商业局:《泾阳县商业志》(油印本)第156页。
    ②陕西泾阳商业局:《泾阳县商业志》(油印本)第156—157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162,171。
    ①肖遥:《明清西北城市手工制造丛考》,《兰州学刊》,1987年04期,第63页。
    ②民国《续修大荔县旧志稿》卷四《物产》。
    ③宣统《陕西清理财政说明书》《厘金》。
    ④宣统《陕西清理财政说明书》《厘金》。
    ⑤(清)叶志如:《乾隆八至十五年准噶尔部在肃州等地贸易(上)》《陕西巡抚塞楞额为查覆陕省销售皮张并无私派情弊事奏折》乾隆八年七月十七日条,《历史档案》1984年第2期,第25页。
    ①(清)叶志如:《乾隆八至十五年准噶尔部在肃州等地贸易(上)》《川陕总督庆复为报办理肃州贸易奏折》乾隆九年十月二十八日条,《历史档案》1984年第2期,第27页。
    ②(清)卢坤《秦疆治略》。
    ③(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四。
    ④(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四。
    ①宣统《泾阳县志》卷四《水利志》。
    ②陕西泾阳商业局:《泾阳县商业志》(油印本),第158页。
    ③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2页。
    ④宣统《泾阳县志》卷二。
    ⑤陕西泾阳商业局:《泾阳县商业志》(油印本),第158页。
    ⑥马长寿:《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259页。
    ⑦(民国)冯庚修,郭思锐纂:《民国续修泾阳鲁桥镇城乡志》卷二《贡赋志》。
    ①乾隆《三原县志》卷八《物产》。
    ①光绪《重修径阳县志》卷8《实业》。
    ②陕西省档案馆:《陕西全省农务表略棉业大概情况一览表》,农业厅长期卷1643。
    ③(清)仇继恒:《陕境汉江流域稽查贸易表》,《入境货物表》。
    ④(清)仇继恒:《陕境汉江流域稽查贸易表》,《入境货物表》。
    ⑤宣统《泾阳县志》卷八实业志《织纺》。
    ⑥(民国)冯庚修,郭思锐纂:《民国续修泾阳鲁桥镇城乡志》,卷五《实业志》,据民国十二年(1923)西安精益印书馆铅印本影印。
    ①陕西泾阳商业局:《泾阳县商业志》(油印本)第156页。
    ②乾隆《泾阳县志》卷二《建置志·市镇》。
    ①(明)温良儒辑,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九,《温氏丛书》民国25年铅印本。
    ②萧梅性:《兰州商业调查》,郑州:陇海铁路管理局,民国24年,第56页。
    ③(清)仇继恒:《陕境汉江流域稽查贸易表》《入境货物表》。
    ④《明孝宗实录》卷116。
    ⑤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十三《经政下》,民国《新修张掖县志·财赋志》。
    ⑥载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203页。
    ⑦铢庵:《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一家社,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版,第104页。
    ①田克恭:《西安城外的四关》,《西安文史资料》第2辑,第207页。
    ②胡伯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运销概况》,《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171页。
    ③《陕西省银行汇刊》第1期,民国二十三年刊本,第74页。
    ①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2004年博士论文。
    ②李刚、刘向军:《明清陕西的商路建设》,载《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③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北京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乾隆《泾阳县后志》卷一《建置志·风俗》。
    ②刘安国:《陕西交通契要》上编第六章《重要都会·泾阳县城》,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5月版。
    ③李刚:《陕西商帮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①史红帅、吴宏岐:《西北重镇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②(明)温良儒辑,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九,《温氏丛书》民国25年铅印本。
    ③康熙《三原县志》卷六《艺文志》温纯三原龙桥。
    ④(明)马理:《明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重隍记》,《溪田文集》卷三,清刻本。
    ⑤(明)马理:《明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重隍记》,《溪田文集》卷三,清刻本。
    ⑥(明)赵廷瑞修,马理纂《陕西通志》,《卷之三十四·民物二·田赋》。据嘉靖二十年刻本,四十卷。陕西地方志办公室,总校点董建桥,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明马理等纂,董建桥等驻),第1850—1858页。
    ①刘安国:《陕西交通挈要》上编第六章《重要都会·三原》,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5月版。
    ②陕西清理财政局编辑:《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岁入部厘金》清宣统元年排印本。
    ③仇继恒:《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卷上《入境货物表》,《关中丛书》。
    ④刘安国:《陕西交通挈要》上编第六章《重要都会·西安》,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5月版。
    ⑤胡伯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运销概况》,《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171页。
    ⑥《陕西省银行汇刊》第1期,民国二十三年刊本,第74页。
    ①(清)贾汉复修:康熙《陕西通志》卷三十二《艺文》。
    ②刘安国:《陕西交通挈要》上编第六章《重要都会·三原》,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5月版。
    ③刘安国:《陕西交通挈要》上编第六章《重要都会·西安》,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5月版。
    ①李刚、刘向军《明清陕西的商路建设》,载《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明)李贤:《大明一统志》,明天顺刻本,三秦出版社1990年2月影印。
    [2](明)赵廷瑞修、马理纂:嘉靖《陕西通志》四十卷,嘉靖二十一年刻本。
    [3](明)李思孝修、冯从吾等纂:万历《陕西通志》三十五卷,万历三十九年刻本。
    [4](清)贾汉复修、李楷纂:康熙《陕西通志》三十二卷、首三卷,清康熙六年刻本。
    [5](清)刘放义修、沈青崖纂:雍正《陕西通志》一百卷、首一卷,清雍正十三年刻本。
    [6]《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10月影印。
    [7](清)王志沂纂:道光《陕西志辑要》六卷、首一卷,清道光七年朝坂谢氏赐书堂刻本。
    [8](清)卢坤:《秦疆治略》,清道光年间刻本。
    [9](清)舒其绅修、严长明纂:乾隆《西安府志》八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10](民国)宋伯鲁、吴廷锡纂: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二百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23年铅印本,载《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10月影印。
    [11]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农牧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版。
    [12]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地理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3]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商业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明)朱显纂修:成化《重修三原县志》十六卷,明成化刻本。
    [15](明)张信纂修:嘉靖《重修三原县志》十六卷,明嘉靖刻本。
    [16](清)李滚修,温德嘉、焦之序纂:康熙《三原县志》七卷,清康熙四十四年刻本。
    [17](清)张象魏纂修:乾隆《三原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18](清)刘绍放纂:乾隆《三原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19](清)焦云龙修、贺瑞麟纂:光绪《三原县新志》八卷,清光绪六年刻本。
    [20]三原县志办:《三原工商行政管理志》油印本。
    [21]三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三原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2](明)连应魁修、李锦纂:嘉靖《泾阳县志))十二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
    [23](清)王际有纂修:康熙《泾阳县志》八卷,清康熙九年刻本。
    [24](清)屠楷纂修:雍正《泾阳县志》八卷,清雍正十年刻本。
    [25](清)唐秉刚修、谭一预纂:乾隆《泾阳县后志》四卷,清乾隆十二年刻本。
    [26](清)葛晨纂修:乾隆《泾阳县志》十卷,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27](清)胡元焕修、蒋湘南纂:道光《泾阳县志》三十卷,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28](清)刘憋官修、宋伯鲁、周斯亿纂:宣统《重修泾阳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宣统三年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
    [29](清)佚名编:《泾阳县乡土志》三卷,清光绪二十三年稿本。
    [30](清)王介纂:《泾阳鲁桥镇志》不分卷,清道光元年刻本。
    [31](民国)冯庚修、郭思锐纂:《续修泾阳县鲁桥镇城乡志》十二卷,民国12年西安精益印书馆铅印本。
    [32]泾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泾阳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33]陕西清理财政局编辑:《陕西全省财政税明书》,清宣统元年排印本。
    [34]仇继恒:《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关中丛书》本,载《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10月影印。
    [1]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
    [2]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2月版。
    [3]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傅衣凌著:《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1980年重印。
    [5]耿占军著:《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6]李刚著:《陕西商帮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7]李清凌著:《西北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林永匡、王熹著:《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8月版。
    [9]刘安国:《陕西交通掣要》,中华书局民国十七年(1928年)版。
    [10]马长寿主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11]唐海彬主编:《陕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4月版。
    [12]田培栋著:《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3]王开主编:《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8月版。
    [14]王开主编:《陕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5]王致中、魏丽英著:《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1月版。
    [16]王毓栓:《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2月版。
    [17]魏永理著:《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薛平拴著:《陕西历史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9]严中平著:《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20]张晓虹著:《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白振声:《茶马互市及其在民族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2]常青:《近三百年陕西植棉述略》,载《中国农史》1987年第2期。,
    [3]钞晓鸿:《明清时期的陕西商人资本》,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4]钞晓鸿:《明清时期陕西移民入迁与土客融合》,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5]丛翰香:《试述明代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载《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
    [6]方行:《清代陕西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兴衰条件的探索》,载《经济研究》1979年12期。
    [7]冯风:《明清陕西农书及其农学成就》,载《中国农史》1990年4期。
    [8]耿占军:《清代陕西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期。
    [9]耿占军:《清代陕西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载《唐都学刊》1992年4期。
    [10]耿占军:《清代玉米在陕西的传播与分布》,载《中国农史》1998年1期。
    [11]耿占军:《试论清代陕西的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载《西北史地》1998年第4期。
    [12]耿占军:《试析清代陕西的折丁、折田问题》,载《中国农史》2000年第1期。
    [13]黄强:《晚清陕西与湖北双边贸易研究—以陕西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14]贾俊侠:《古代关中主要粮食作物的变迁》,载《唐都学刊》1990年第3期。
    [15]李刚、刘向军:《试论明清陕西的商路建设》,载《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16]李刚、刘向军:《明清陕西棉纺织业发展初探》,载《唐都学刊》1999年第1期。
    [17]李健超:《陕西城镇的兴起和发展》,载《西北历史研究》1986年号,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18]李景林:《从<三省边防备览>一书看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陕、川、鄂三省交界地区社会关系的一些特点》《史学集刊》1956年6期
    [19]李之勤:《明代陕西植棉业的发展》,载《西北历史资料》1980年第2期。
    [20]李之勤:《清代前期陕西植棉业的发展》,载《西北历史资料》1980年第1期。
    [21]李之勤:《陕西种植棉花的开端》,载《人文杂志》1981年第2期。
    [22]李之勤:《鸦片战争以后陕西植棉业的重要变化》,载《西北历史资料》1980年第3期。
    [23]林永匡:《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载《青海社会料学》1983年第4期。
    [24]林永匡:《清代的茶马贸易》,载《清史论丛》第3辑。
    [25]秦晖:《“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清初至民国:关中农村经济与社会史研析之二》,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6]秦晖:《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之一》,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27]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北京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28]寺田隆信:《明代的陕西商人》,载《陕西历史学会会刊》1980年第2期。
    [29]田克泰:《西安城外的四关》,载《西安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30]田培栋:《明代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试探》,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31]田培栋:《明代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试探》,载《北京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32]田培栋:《明清时期秦商的几个问题》,载《平准学刊》第5辑下册。
    [33]魏丽英《明清时期西北城市的“商帮”,》,载《兰州学刊》1987年第2期。
    [34]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35]萧正洪:《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中的水权问题》,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36]辛德勇:《长安城兴起与发展的交通基础》,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期。
    [37]颜玉怀、樊志民:《<秦疆治略)中所见清末陕西农业》,载《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
    [38]张萍:《明代陕北军事消费区及其对陕西城镇发展的影响》,载《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9月版。
    [39]张萍:《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商业化》,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
    [40]张萍:《城市经济发展与景观变迁——以明清陕西三原为例》,《中国历史评论》第七卷。
    [42]郑磊:《鸦片种植与饥荒问题—以民国时期关中地区为个案研究》,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