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舆论的自组自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是基于系统论的视角而对舆论进行的一项研究。在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之下,本文一方面用系统舆论观检讨现存舆论研究,烛照其间存在的问题,另一反面将系统舆论观示范性地贯彻于舆论研究,尽量解决现存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存的舆论研究中,通常体现出一种笔者称为“片面舆论观”的研究局限:将舆论要素间的关系处理为简单的递进关系并将舆论的发展流程“封闭化”,同时,现存舆论研究同新闻自由、新闻法制以及舆论与决策的互动等这些本来就应与舆论研究关系紧密的研究范畴保持了过于疏远的距离。
     本文认为:舆论可以且必须被看作一个动态系统,舆论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公众对信息进行持续化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并且舆论系统在历时性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抗拒的自组自稳规律,即舆论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运作实现自组织和自稳定,纠正其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理性意见状态。舆论基于自组自稳规律的运作可以产生出修正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势能,并在与决策行为的互动中将这种势能释放为动能,实实在在地实现其社会调控功能。舆论系统自组自稳功能的实现也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其中,新闻自由的实现是促使舆论得以持续、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新闻法制体系的确立是促使舆论系统在可控的范围内实现自组自稳的保障性条件。在系统舆论观之下,舆论引导的本质是通过信息的提供和调整来促使舆论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呼吁应以信息的手段而尽量避免以行政手段来引导舆论。
     将舆论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强调舆论在社会系统中、在必要前提条件下的自组自稳,本文实际上在传统的舆论研究、新闻自由研究、新闻法制研究、舆论与民主决策研究、以及舆论调控研究之间建立了一种关联性,并展示了舆论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格局。
This dissertation is a research on public opinion in the light of general system theory. It reviews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public opinion with a systematic outlook, revealing the hidden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on one hand, and then applies the systematic outlook to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in an exemplary way, try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in question.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n public opinion, the researchers usually treat the three-dimens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public opinion as a linear progressive one, and consider the sustained developing process of public opinion as a closed one, which is pointed out as a "plane outlook on public opinion" by the author. On the meanwhile, Chinese public opinion researches have being kept too far away from some integral research fields of public opinion, such as press freedom, press legislation,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decision-making system, which makes their research lack of depth and logic.
     This dissertation demonstrates that public opinion can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dynamic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opinion is actually a continuo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ess in which the public opinion system can realize its "self-organizing and self-stabilizing" potential. By a self-organizing and self-stabilizing mechanism, the public opinion system can adjust its development and correct some temporary non-rational opinions. When public opinion has self-organized and self-stabilized, it contains a kind of potential of adjusting and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will be released as real kinetic energy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interaction with decision-making system. The realization of public opinion system's self-organization and self-stabilization relies on a certain of inner and outer conditions, such as the realization of press freedom, which is a necessarily condition for public opinion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asonable press legal system, which is a protective condition for public opinion system. In the light of systematic outlook on public opinion, the research field of so-called "public opinion guide" in China is somehow a false proposition, for the change of public opinion is based on the change of information input into the public opinion system. Therefore, the most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way of "guiding" public opinion should be measures based on information instead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When public opinion is taken as a dynamic system, its mechanism of self-organizing and self-stabilizing is thus revealed. And by discussing the protective and restrictive conditions needed by public opinion system, the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press freedom, press legislation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decision-making system are then linked in a logic way, which actually revealed a new idea and patter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引文
1 一说,从封建统治者愚民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对孔子的误读,问题源自句读:《论语·秦伯》的原文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整句的意思是,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掌握或欣赏不了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以使之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怀疑者认为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本意。参见凤凰网博客:.
    2 林语堂(1936):《中国新闻舆论史》,王海、何洪亮 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3 同上。
    1 徐宝璜(1919):《新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1 《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社论《民主政治问题》,引自笑蜀 编:《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2 卢梭认为“民意”永远不会犯错,更多地是从哲学层面上赋予其本质规定性。
    1 李瞻,〈新闻自由的演进及其趋势〉,《新闻自由与自律》,台北:学生书局1973年版,第32页。
    2 刘建明:《舆论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3 阶段划分法是一种对舆论形成过程分阶段加以概括的方法;因素分析法侧重于对分析舆论各组成要素本身的分析。张健康:〈二十世纪舆论学研究回顾〉,《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2002年第1期。
    1 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序言部分Ⅸ页。
    2 [英]约翰·弥尔顿(1644):《论出版自由》(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46页。
    1 [美]利贝卡·鲁宾、艾伦·鲁宾、琳达·皮尔(1996):《传播研究方法》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12页。
    2 梁启超(1901):〈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载《梁启超选集》,李华兴、吴嘉勋 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3 梁启超(1902):〈敬告我同业诸君〉,载《梁启超选集》,李华兴、昊嘉勋 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页。
    4 梁启超(1901):〈“国风报”叙例〉,载《梁启超选集》,李华兴、昊嘉勋 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1-563页。
    1 梁启超(1901):〈“国风报”叙例〉,载《梁启超选集》,李华兴、昊嘉勋 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1-563页。
    2 梁启超(1902):〈敬告我同业诸君〉,载《梁启超选集》,李华兴、昊嘉勋 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页。
    3 亦乐(1929):〈舆论〉,载《新闻学名论集》,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29年版,第254页。
    4 同上,第256-257页。
    5 这部《中国新闻舆论史》在50年代前后还是美国大学中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指定参考书之一。参见余英时:《试论林语堂的海外著述》,载《中国知识分子论》,第210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 林语堂(1936):《中国新闻舆论史》,王海、何洪亮 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 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王海、何洪亮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2 同上,第22-23页。
    3 同上,第47页。
    4 同上,第135、144页。
    5 秦志希、饶德江 编著:《舆论学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6 1981年《陕西新闻研究》刊发刘建明的《舆论学初探》一文,这是建国后首篇专门性研究舆论的专门性文章;1988年刘建明出版《基础舆论学》一书,这是国内首部舆论学研究的专著。
    7 刘建明:〈舆论研究的建树与未来-舆论学发展的百年回顾及展望〉,《新闻知识》2000年第5期。
    1 刘建明:《当代中国舆论形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58页。
    2 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3 同上,第75页。
    4 同上,第233页。
    5 同上,第243-251页。
    6 同上,第255-259页。
    7 同上,第433-435页。
    8 刘建明:《舆论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9 同上,第313页。
    10 同上,第375页。
    11 陈力丹:《从舆论导向视角看舆论的基本要素》,新闻大学,1997年第3期。
    12 陈力丹:《谈谈四个影响舆论的宏观因素》,声屏世界,1998年第2期。
    13 陈力丹:《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1期。
    14 陈力丹:《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5 陈力丹:《恐慌的舆论止于信息公开》,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
    16 陈力丹、王辰瑶:《“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新闻界,2006年第2期。
    1 陈力丹:《谈谈当前舆论的特点与引导方式》,新闻界,1997年第2期:陈力丹:《论针对我国当代舆论特征的媒介引导》,新闻大学,1998年春季号。
    2 陈力丹:《论当代我国舆论的分散化及其引导问题》,当代传播,1998年第4期。
    3 陈力丹:《理斯曼的三种引导类型及对舆论导向的启示》,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4期。
    4 陈力丹:《论把握政策--引导舆论的关键》,新闻界,1997年第6期。
    5 陈力丹:《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说服》,新闻知识,1997年第9期。
    6 经过研读,笔者认为,第二本《舆论--感知周围的精神世界》实际上是第一本《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的普及和微缩版。但尽管如此,第一本的转引率非常高,也给作者在中国舆论学研究领域带来了声誉。
    7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8 同上,第10页。
    9 陈力丹:《舆论--感受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0-36页。
    10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11 同上,第32-39页。
    12 同上,第40页。
    13 实际上等同或类似于李普曼提出的“虚拟世界”或“虚拟环境”。
    14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第66页、第68页。
    15 陈力丹:《舆论--感受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93页。
    16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51-57页。
    17 陈力丹:《舆论--感受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0页。
    18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78-87页。
    1 同上,第94页。
    2 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部分。
    3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部分。
    4 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2页。
    5 喻国明、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6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7 喻国明、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
    8 同上,第336页。
    9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10 同上,第61-81页。
    11 同上,第83-91页。
    1 程世寿 编:《公共舆论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页。
    2 陈世寿:《公共舆论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3 王雄:《新闻舆论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4 丁柏铨、王雄、董秦等:《新闻舆论引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5 杨张乔:《声张自我的艺术--舆论社会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3页。
    6 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1 杨民青:《智谋细雨:新战争形态下的舆论战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45页。
    2 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3 同上,第5页。
    4 同上,第43页。
    5 同上,第223页。
    6 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政治传播的个案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7 同上,第79页。
    8 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195页。
    9 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政治传播的个案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10 中国现代舆论研究体系构建初期(甚至是现在),对西方舆论研究资料的翻译和借鉴非常少,只有李普曼的《舆论》和其它寥寥可数的零散的资料,这是判断我们的舆论研究相对独立于西方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在舆论研究这一块,出于具体的政治环境和学术关怀的差异,我们的研究指向、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与他们的大有不同。
    11 张健康:〈二十世纪舆论学研究回顾〉,《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2002第1期。
    1 主要是从论文题目和摘要部分来分析,并没有全部地通览全文。
    2 Yaeli Bloch-Elkon, The Polls --- Trends: Preventing Terrorism After The 9/11 Attacks,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7 Vol. 71: 142-163.
    3 Matthew C. Nisbet, Trends: Public Opinion About Stem Cell Research and Human Cloning,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2004 Vol. 68: 131-154.
    4 Justin Lewis, Television, Public Opinion and the War in Iraq: The Case of Britain,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4Vol.16: 295-310.
    5 Scott Keeter, The Impact of Cell Phone Noncoverage Bias on Polling in the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6 Vol. 70: 88-98.
    6 Elizabeth A. Martin, etc., A Review and Proposal for a New Measure of Poll Accuracy,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2005 Vol. 69: 342-369.
    7 Jennifer Jerit and Jason Barabas, Bankrupt Rhetoric: How Misleading Information Affects Knowledge about Social Security,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6 Vol. 70: 278-303.
    8 Sei-Hill Kim, Testing the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 in South Korea: Traditional News Media,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Learning,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8 Vol. 20:193-210.
    9 Christopher B. Mann, Do Advance Letters Improve Pre-election Forecast Accuracy?,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5, Vol. 69: 561-571.
    1 Amy Gangl, Examining Citizens' Belief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Run Like Busines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7Vol. 71: 661-670.
    2 Huiping Huang, A Cross-Cultural Test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5 Vol. 17: 324-345.
    3 Roger Tourangeau, Mick P. Couper, and Frederick Conrad, Spacing, Position, and Order: Interpretive Heuristics for Visual Features of Survey Question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4,Vol. 68: 368-393.
    4 Vincent Price, etc. Cappella Framing Public Discussion of Gay Civil Union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5 Vol. 69: 179-212.
    5 Hoewyk, and Toni C. Antonucci, Trends in U.S. Attitudes Toward Genetic Testing, 1990-2004,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8 Vol. 72: 446-458.
    6 Toshio Takeshita, Current Critical Problems in Agenda-Setting Research,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6 Vol. 18: 275-296.
    7 Lindsay H. Hoffman, etc.,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Public Opinion Processes: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Intrapersonal, Media, and Social Filters,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7 Vol. 19:287-312.
    8 Price, Vincent, (1992). Communication Concepts 4: Public Opin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68.
    1 Foote, N. N., & Hart, C.W. (1953). Public Opinion and Collective Behavior. In M.. Sheriff & M.O, pp.308-331.
    2 Park, R. E.(1972), The crowd and the public and other essay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80.
    3 Blumer, H. (1946), Collective behavior. In A.M. Lee (ed.) New Outlines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NY: Barnes and Noble, p110.
    4 Slavko Splichal, (1999),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p134.
    5 Price, Vincent, (1992). Communication Concepts 4: Public Opin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p.16-22.
    6 Ibid, p27.
    7 Converse, P. E., (1964). The nature of belief systems in mass publics. In D. E. Apter (Ed.),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pp.206-261). New Your: Free Press.
    8 [美]李普曼(1922):《公共舆论》(中译本),阎克文、江红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5-103页。
    9 Davision, W. P. (1983). 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7, pp.1-15; Cohen, J., etc. (1988). Perceived impact of defamation: An experiment on third-person effect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2, pp.161-173; Lasorsa, D. L. (1989). Real and perceived effects of"Amerika." Journalism Quarterly, 66, pp.373-378.
    10 Festinger, L. (1950). Informal social communic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7, pp. 217-281; Moscovic, S. (1985). Social influence and conformity. In G. Lindzey & E. Aronson (Eds.),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Vol. 2,pp.347-412).New York: Random House.
    1 Slavko Splichal, (1999),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p73.
    2 Ibid, p83.
    3 Ibid, p84.
    4 Glasser, T. & Salmon. C. (1995),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 NY: the Guilford Press, p73.
    5 Lemert, James B, (1981), Does Mass Communication Change Public Opinion After All? --- a new approach to effects analysis. Chicago: Nelson-Hall Inc., p42.
    6 即指在与选举相关的意见形成中,人们可能会对表现出选举优势的候选人愈加青睐的一种原理假设;而与之相反的理论假设是back-dog effect,即在同样的选举条件下,人们可能会对表现出选举的候选人基于同情而转而支持他(她)。
    7 Lemert, James B, (1981), Does Mass Communication Change Public Opinion After All? --- a new approach to effects analysis. Chicago: Nelson-Hall Inc., pp. 133-139.
    8 Norman R. Luttbeg (ed.), (1974), Public Opinion & Public Policy: Models of Political Linkage. (Revised Edition),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p8.
    9 Jerry L. Yeric, John R. Todd, (1989), Public Opinion: the visible politics (2~nd) ed.). Illinois: P.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p15.
    10 Jerry L. Yeric, John R. Todd, (1989), Public Opinion: the visible politics (2~(nd) ed.). Illinois: P.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p17.
    1 Jerry L. Yeric, John R. Todd, (1989), Public Opinion: the visivle politics (2~(nd) ed). Illinois: P.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p20.
    2 Ibid, pp.117-120.
    3 Ibid, pp.126-128.
    4 Slavko Splichal, (1999),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p.298.
    5 Garth S. Jowett, Victoria O'Donnell, (1999),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 (3~(rd) ed.), Sage Publications, Inc. pp.12-22.
    6 Ibid, p.24, p.280, p.370.
    7 Asher, Herbert B, (1995), Polling and the Public: what every citizen should know (3~(rd) ed.). Washington, D.C.: CQ Press. p.2.
    8 Blumer, Herbert. (1948),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Poll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3: 542-544.
    9 Slavko Splichal, (1999),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p.240.
    1 Ginsberg, Benjamin, (1986), The Captive Public: How mass opinion promotes state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2 Asher, Herbert B, (1995), Polling and the Public: what every citizen should know (3~(rd) ed.). Washington, D.C.: CQ Press. pp.168-175.
    1 杨张乔:《声张自我的艺术--舆论社会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2 吴顺长、张风:《民意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9页、第205页、第214页。
    3 徐向红:《现代舆论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第160页。
    4 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230页。
    5 程世寿:《公共舆论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第215页。
    1 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第16页。
    2 梅琼林、张金刚:《“众升螺旋”假说--对舆论的历时性探索》,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
    3 Angus Campbell,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Wiley, p.24.
    4 [美]伯纳德·亨那西(2000中译本),《民意》,赵雅丽、张同莹、曾慧琦 译,台北:五南图书,第337页。
    1 Glasser, T. & Salmon. C., (1995),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 NY: the Guilford Press, p.60.
    2 刘建明:〈舆论研究的建树与未来-舆论学发展的百年回顾及展望〉,《新闻知识》,2000年第5期。
    3 Price, Vincent, (1992). Communication Concepts 4: Public Opin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35.
    1 Slavko Splichal, (1999),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pp.90-91.
    2 孙旭培:《试析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失范问题》,2007年,打印稿。
    3 张新平:《思辨研究 实证研究 实地研究》,教育探索,2000年第11期。
    4 程刚:《论心理学中思辨研究的必要性》,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1 龙立荣、李晔:《论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9月(39卷5期)。
    1 何志武、孙旭培:《有感而发不是定性研究:对于新闻学定性研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
    2 同上。
    3 张卓民、康容平编著:《系统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1 赖详蔚:《媒体发展与国家政策--从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思考传播产业与权利》,台北:五南图书2005年版。
    1 Key, V. O., Jr. (1961),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Knopf. p.8.
    2 Slavko Splichal, (1999),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p.1.
    3 Baker, K. M. (1990),Public Opinion as Political Inven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68.
    4 Terence H. Qualter (1985), Opinion Control in the Democracies, Hong Kong: The Macmillan Press Ltd.p. 112.
    5 陈力丹 著,《新闻学小词典》,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6 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56页。
    1 2008年9月12日,武昌傅家坡公交站,两男一女三名乘客与519路的女公交司机发生龃龉,最后两男乘客殴打了该女司机。在当晚湖北经济电视台的《经视直播》节目中,播放的车载录像有所剪辑,突出了女司机的无辜和施暴乘客的“残忍”,主持人也做了较为“过火”的评论,斥责打人者为“畜生”,并强调了乘客是东北人这一点。虽然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是谴责施暴者,但随着其他渠道的信息补充进来,女司机此前的恶劣态度和辱骂话语始为公众所知,腾讯网等论坛里的舆论发展一度出现“女泼妇活该挨打”的情势,并出现“武汉(湖北)VS东北”的地域之争。
    2 即重庆市彭水县教委干部秦中飞因一则针砭时弊的诗词短信而被逮捕的事件。见《南方都市报》2006年10月19日报道。
    3 即山西稷山县3名科级干部因举报该县县委书记而获罪的事件。见《现代快报》2007年5月18日报道。
    1 濮岚澜、陈学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2 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2000年版,第249页。
    1 梅琼林、张金刚(2006),〈“众升螺旋”假说--对舆论的历时性探索〉,《人文杂志》,第6期。
    1 林可济:《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2 Wikipedia百科, "Butterfly Effect"词条,.
    1 秦志希、饶德江 编著,《舆论学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版,第150-152页。
    2 廖文根:《佳节时期特别警惕 迷信活动沉渣泛起》,《人民日报》,2007年2月11日第7版。
    1 张健康,《二十世纪舆论学研究回顾》,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2002第1期。
    1 [美]冯·贝塔朗菲(1973):《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译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2 吴元梁:《社会系统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3 霍绍用编著:《系统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0页。
    4 [美]欧文·拉兹洛(1969):《系统、结构和经验》(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5 [美]欧文·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1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中译本,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2 钱学森造了一个英文名词systematics(系统论),以与informatics(信息论)、cybernetics(控制论)对应。
    3 此系套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即行而上学)。
    4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译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5 同上书。第33页。
    1 冯国瑞:《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
    2 冯国瑞:《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
    3 张卓民、康容平编著:《系统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4 [美]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范式》(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9页。
    5 霍绍周编著:《系统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5页。
    1 [美]欧文·拉兹洛(1969),《系统、结构和经验》(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2 同上书,第14-17页。
    1 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第8页。
    2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3 Jerry L. Yeric, John R. Todd (1989), Public Opinion: the visible politics, 2~(nd) ed. Illinois: P.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p.5.
    4 徐向红:《现代舆论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页。
    5 张学洪:《舆论传播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6 程世寿:《公共舆论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7 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8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9 杨张乔:《声张自我的艺术--舆论社会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代前言第3页。
    10 李良栋:《误区与超越: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115页。
    1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0页。
    1 杨张乔:《声张自我的艺术--舆论社会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1 这八个必要要素是: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不是叠加,而是过程)、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舆论的功能表现(对舆论客体的影响)、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份);非必要要素有很多,如空间、民族或种族特征、表现方式、文化含量、信息含量等等。参见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5页。
    1 [美]欧文·拉兹洛(1969),《系统、结构和经验》(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6页。
    1 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 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3 同上书,第50页。
    1 我们有时把一些系统被称为“封闭系统”仅是为了分析时的方便。参见霍绍周编著:《系统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页。
    1 霍绍周编著:《系统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5页。
    1 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0页。
    1 [美]沃尔特·李普曼(1922):《公共舆论》中文版,阎克文、江红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2页。
    2 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3 Lemert, James B, (1981), Does Mass Communication Change Public Opinion After All? --- a new approach to effects analysis, Chicago: Nelson-Hall Inc. Publishers, pp.42-43.
    1 长平:《用真相回应哈尔滨命案的舆论操纵》,南方周末,2008-10-22..
    1 刘建明:《当代中国舆论形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75页。
    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1 [美]伯纳德·亨那西:《民意》中译本,赵雅丽、张同莹、曾慧琦 译,台北:五南图书,2000年版,第417页。
    2 同上书,第435页。
    1 Natalia P. Chapanis & Alphonse Chapanis, Cognitive, Dissonance: Five Years Lat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64: 61:1-22.
    2 Daniel Katz,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itud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60,Vol. 24:167.
    3 Milton J. Rosenberg, An Analysis of Affective-Cognitive Consistency, in Rosenberg et al,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0, p.22.
    1
    1 陈力丹:《舆论--感受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上诲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2 Converse, P. E., (1964). The nature of belief systems in mass publics. In D. E. Apter (Ed.),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New Your: Free Press, pp. 206-261.
    3 《你认为中国该不该建航空母舰》,国际先驱导报,2008-11-21,引自
    1 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2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页。
    3 秦国民:《政治学基本理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1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2[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页。
    1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2[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中译本,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秦国民:《政治学基本理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206页。
    1本图根据Jerry L.Yeric和John R.Todd的“政治系统的构成”图示修改而来。参见Jerry L.Yeric,John R.Todd, Public Opinion: the visible politics, 2~(nd) ed, Illinois: P.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1989, p. 17.
    1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2同上书。第42页。
    1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2柯惠新、刘红鹰编著:《民意调查实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3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4《重庆:社情民意调查称为决策重要参考》,新华网,2006年1月10日。
    1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2刘建明:《天理民心--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431页。
    3秋风:《别只看到美国救市的“折腾”》,南方周末,2008年10月9日,E29版。
    4Jerry L. Yeric, John R. Todd, Public Opinion: the visible politics, 2~(nd) ed. Illinois: P.E. Peacock.Publishers, INC. 1989,p.14.
    1 Jerry L. Yeric, John R. Todd(1989), Public Opinion: the visible politics, 2~(nD) ed. Illinois: P.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pp.101-102.
    2 Perloff, R. M. (1998).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olitics, Press, and Public in America.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p.232-234.
    3 Jerry L. Yeric, John R. Todd, Public Opinion: the visible politics, 2~(nd) ed. Illinois: P.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1989;p.19
    4 Ibid,pp.19-20.同时参见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页。
    1 Ibid,p.20.
    2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3 孙旭培、吴麟:《释放“决策气球”与公共政策制定》,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4 Jerry L. Yeric, John R. Todd(1989), Public Opinion: the visible politics, 2~(nd) ed. Illinois: P.E. Peacock Publishers, INC.pp.125-128.
    1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页。
    2同上书。第192页。
    3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167页。
    1其它的四个因素依次为“公众支持”、“利益集团的态度、立场和影响力”、“高层的重视程度”以及“政策执行人员的决心和能力”。参见:[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页。
    2[韩]吴锡泓:《政策学的主要理论》中译本,金东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403页。
    3《官煤勾结是矿难的根源》,文汇报,2005年8月26日。
    1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页。
    2《巫山欲耗巨资修建“神女”雕像》,新浪网,2003年12月1日,.
    1曾洁:《移民问题与地方治理》,凤凰周刊,2005年第16期。
    2[韩]吴锡泓:《政策学的主要理论》中译本,金东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
    3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中译本,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页。
    1[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中译本,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2[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政策制定过程》中译本,朱国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3笑蜀:《祝愿厦门PX事件成为里程碑》,南方周末,“方舟评论”栏目,2007年12月20日。
    1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2资料引自戴子刚:《创新科学决策机制的思考》,前沿,2008年第5期。
    1资料引自辛子陵:《红太阳的陨落》,香港:利源书报社2007年版,第2页、第478页。
    2所谓“一大二公”:“一大”就是越大越好,并小社为大社,一乡一社;“二公”就是越公越好,彻底消灭一切私有。
    1王利明主编:《新闻侵权法律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2路鹏程:《中国近代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与新闻自由概念的历史考察》,2009年,未刊印稿。
    1霍绍周编著: 《系统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2转引自刘卫东:《信息与新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3参见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Jerry L.Yeric,John R.Todd(1989),Public Opinion: the visible politics, 2~(nd) ed. Illinois: P.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p.5., 等。
    1 裴成发:《信息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图书情报工作,1998年第4期。
    1付永等:《试论负面新闻信息的宏观把握》,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年9月(第2卷第3期)。
    2南方网,2002-11-07,
    3人民网,2003-07-04,
    4孙旭培、吴麟:《施放“决策气球”与公共政策制定》,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6期。
    1引自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1“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微观信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关键概念。因其对社会生活有着较强的解释力,逐步为社会科学、法学和传播学等人文学科所借鉴。
    2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3雷润琴:《传播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及相关问题的法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4同上书。第14页。
    5李衍玲:《论公民对媒体的接近权》,当代传播,2006年第1期。
    1[英]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中译本,卻继红、刘士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2赖详蔚:《媒体发展与国家政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43页。
    1 宋小卫:《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2 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96-105页。
    3 Slavko Splichal, (1999),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p.134.
    4 Price, Vincent(1992). Communication Concepts 4: Public Opin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p. 16-22.
    1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
    2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3[英]约翰·密尔:《论自由》中译本,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页。
    1同上书。第56页。
    2冯国瑞:《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3[美]欧文·拉兹洛:《系统、结构和经验》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1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1张永明:《新闻传播之自由与界限》,台北:永元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9页。
    1[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译本,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2郭小平:《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现象》,东南传播,2006年第12期。
    3转引自郭小平:《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现象》,东南传播,2006年第12期。
    1《北大教授孙东东:老上访户百分之九十九有精神病》,网易,2009年4月4日,.
    2这一观点的形成受益于孙旭培先生。
    1赵振祥、李明合:《传播与保密--情报新闻导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2-183页。
    2《网上泄密根在网下》,中国保密在线,
    1引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社论:《信仰 束缚 自由》,2006年2月18目。
    2胡太春: 《从古辛斯基的浮沉看俄罗斯传媒政策的走向》,传媒学术网,
    3牛静:《论新闻自由权的具体化》,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孙旭培),2008年5月,第125页。
    4[英]萨莉.斯皮尔伯利:《媒体法》(周文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至399页。
    1孙旭培:《新闻传播法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2孙旭培:《新闻传播法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09页。
    3“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包括三个公约。第一公约是“国际新闻采访及传递公约”,由美国代表团提出。这项提案着重于发展国际间相互采访与新闻传递自由;第二公约是“国际新闻错误更正权公约”,由法国代表团提出。目的在于限制滥用新闻自由,防止虚构、歪曲新闻的传播;第三公约是“新闻自由公约”,由英国代表团提出。该公对新闻自由的定义、原则历限度作了详尽的解释与具体规定。参见《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北京新闻学会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1年版,第29-40页。
    4另外八条分别为:3、意图煽惑人民犯罪者。4、发表不洁、有害于青年之文字,或供青年阅读之出版物者。5、
    1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2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3杨冲、吴明:《隐私权与名誉权辨析》,法学研究,2008年第7期。
    4同上。
    1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6-81页。
    2王胜源:《新闻舆论监督的名誉权侵害风险规避》,新闻窗,2008年第1期。
    1丁伯铨、王雄、董秦等:《新闻舆论引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页。
    1 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2 Yuezhi Zhao, (1998),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167.
    1 胡耀庭:《从“自由欧洲广播”到“自由亚洲广播”》,中国广播,1994年第5期。
    2 金高楚:《形式、分析与策略》,决策参考,1993年第9期。
    3 Yuezhi Zhao, (1998),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171.
    4 李泽:《中央电视台在1994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广播,1994年第3期。
    5 Yuezhi Zhao, (1998),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Urbana: University of lllinois Press, p.172.
    6 Ibid. p.173.
    1《我国手机拥有量全球首位业务量直逼固定电话》,人民日报,2001年8月24日。
    2《李毅中: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达9.8亿运营态势良好》,比特网,2008年12月19日,.
    3《互联网域名总量达1.77亿》,比特网,2009年2月25日,
    4《工信部:我国网民总数已达2.21亿全球第一》, 网易,2008年4月23日,.
    1《美国真正的可怕之处在哪儿》,天涯社区,
    1丁柏铨、王雄、董秦等:《新闻舆论引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2同上书。第184页。
    3同上书。第185页。
    1《主流媒体与舆论力量》专题,中国记者, 2004年第1期。
    1 这个原理也被詹姆士.费德和霍华德.舒曼等人称为“多数忽略"(Pluralistic Ignorance)理论。参见James M.Fields & Howard Schuman, Public Beliefs about the Beliefs of the Public,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6, Vol. 40:431-445.
    2 参见[美]伯纳德·亨那西:《民意》中译本,赵雅丽、张同莹、曾慧琦译, 台北:五南图书,2000年版,第426页。引用时略有修改。
    3 Moscovici, S. (1985), Social influence and conformity, In G. Lindzey & E. Aronson (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Vol. 2, New York: Random House, pp.347-412.
    1孙旭培:《新闻传播法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1郑保卫、郭平、张惠雯:《汶川大地震--一次成功的舆论引导实践》,新闻界,2008年第3期。
    2同上。
    3郑保卫、郭平、张惠雯:《汶川大地震--一次成功的舆论引导实践》,新闻界,2008年第3期。
    1郑保卫、郭平、张惠雯:《汶川大地震--一次成功的舆论引导实践》,新闻界,2008年第3期。
    [1] 陈力丹(1999):《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 陈力丹(2003):《舆论--感受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陈新汉(2004):《民众评价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 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 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程世寿(2003):《公共舆论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7] 丁柏铨、王雄、董秦等(2001):《新闻舆论引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 董郁玉、施斌海(1998)主编:《政治中国: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9] 冯国瑞(199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郝大海(200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 韩运荣、喻国明(2005):《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2] 候健(2002): 《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侯军(1989):《疲软的舆论监督》,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4] 黄俊杰(2001):《法制国家之国家紧急权》,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15] 霍绍周(1988)编著:《系统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6] 柯惠新、刘红鹰(1995)编著:《民意调查实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7] 赖详蔚(2005):《媒体发展与国家政策--从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思考传播产业与权利》,台北:五南图书;
    [18] 雷润琴(2005):《传播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及相关问题的法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 李华兴、吴嘉勋(1984)主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 李良栋(1995):《误区与超越: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1] 李瞻(1973):〈新闻自由的演进及其趋势〉,《新闻自由与自律》,台北:学生书局;
    [22] 廖永亮(2003):《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北京:新华出版社;
    [23] 林可济:《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4] 林语堂(1936):《中国新闻舆论史》,王海、何洪亮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 刘恒(2004):《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6] 刘建明(1988):《基础舆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7] 刘建明(1991):《宏观新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8] 刘建明(1989):《当代中国舆论形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9] 刘建明(1998):《天理民心--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30] 刘建明(1999):《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
    [31] 刘建明(2000):《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2] 刘建明(2001):《舆论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3] 刘夏塘(1997): 《比较新闻学》,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
    [34] 刘卫东(1988):《信息与新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5] 马乾乐、程谓(1991)主编:《舆论学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36] 孟小平(1989):《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
    [37] 秦国民(2005):《政治学基本理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38] 秦志希、饶德江(1994)编著:《舆论学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9] 沙莲香(1987)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0] 盛沛林等(2005)主编:《舆论战100例:经典案例评析》,北京:解放军版社;
    [41] 孙旭培(1994):《新闻学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42] 孙旭培(1997)主编:《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北京:人 民出版社;
    [43] 孙旭培(2004):《当代中国新闻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
    [44] 孙旭培(2008):《新闻传播法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5] 汤李梁(2001)主编:《把握舆论导向700例》,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46] 王利明(1994)主编:《新闻侵权法律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47] 王梅芳(2005):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48] 王石番:《民意理论与实务》,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版;
    [49] 王雄(2002):《新闻舆论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
    [50] 汪凯(2005):《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1] 魏永征(2002):《新闻法新论》,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52] 吴顺长、张风(1991).《民意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3] 吴元梁(1993):《社会系统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4]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1998)编著:《舆论引导艺术》,北京:新华出版社;
    [55] 笑蜀(1999)编:《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56] 谢岳(2005):《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政治传播的个案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7] 徐宝璜(1919):《新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8] 许加彪(2005):《法治与自律--新闻采访权的边界与结构分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59] 徐向红(1991):《现代舆论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60] 辛子陵(2007):《红太阳的陨落》,香港:利源书报社年版;
    [61] 杨磊(2006):《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游戏》,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62] 杨民青(2002):《智谋细雨:新战争形态下的舆论战略》,北京:新华出版社;
    [63] 杨张乔(1988):《声张自我的艺术--舆论社会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64] 喻国明、刘夏阳(1993):《中国民意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5] 喻国明(2001):《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
    [66] 张昆(2003):《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67]张明杰(2003):《开放的政府》,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68]张学洪(1992):《舆论传播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69]张永明(2001):《新闻传播之自由与界限》,台北:永元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0]张卓民、康容平(1985)编著:《系统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71]甄树青(2000):《论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2][韩]吴锡泓:《政策学的主要理论》(2005中译本),金东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73][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2005中译本),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74][美]伯纳德·亨那西:《民意》(2000中译本),赵雅丽、张同莹、曾慧琦 译,台北:五南图书;
    [75][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政策制定过程》(1988中译本),朱国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7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1993中译本),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77][美]多米尼克、维曼:《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第七版)》(2005中译本),金兼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8][美]D.B.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2005中译本),陈尧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79][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1987中译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80][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2003中译本),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1][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2001中译本),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82][美]利贝卡·鲁宾,艾伦·鲁宾,琳达·皮尔(1996):《传播研究方法》(2000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
    [83][美]欧文·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1985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4][美]欧文·拉兹洛:《系统、结构和经验》(1987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85][美]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范式》(1998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86][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1987中译本),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87][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1990中译本),林明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88][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2002中译本),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9][英]约翰·基恩(1991):《媒体与民主》(2003中译本),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90][英]约翰·弥尔顿(1644):《论出版自由》(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91][日]佐藤彰、铃木荣、船津好明:《民意调查(1989中译本)》,周金城、张蓓菡 译,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92][苏]M.C.奥舍罗夫、л.и.斯皮里多诺夫:《社会舆论与法》(1991年中译本),王长青、毛树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93]陈力丹:《从舆论导向视角看舆论的基本要素》,新闻大学,1997年第3期;
    [94]陈力丹:《谈谈四个影响舆论的宏观因素》,声屏世界,1998年第2期;
    [95]陈力丹:《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1期;
    [96]陈力丹:《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97]陈力丹:《恐慌的舆论止于信息公开》,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
    [98]陈力丹、王辰瑶:《“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新闻界,2006年第2期;
    [99]陈力丹:《谈谈当前舆论的特点与引导方式》,新闻界,1997年第2期;
    [100]陈力丹:《论针对我国当代舆论特征的媒介引导》,新闻大学,1998年春季号;
    [101]陈力丹:《论当代我国舆论的分散化及其引导问题》,当代传播,1998年第4期;
    [102]陈力丹:《理斯曼的三种引导类型及对舆论导向的启示》,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4期;
    [103]陈力丹:《论把握政策--引导舆论的关键》,新闻界,1997年第6期;
    [104]陈力丹:《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说服》,新闻知识,1997年第9期;
    [105]陈力丹:《试论人际传播》,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0期;
    [106]陈秀云:《简论当下舆论学研究的依赖性问题》,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07]程刚:《论心理学中思辨研究的必要性》,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108]戴子刚:《创新科学决策机制的思考》,前沿,2008年第5期。
    [109]傅思明:《“非典”事件与公民知情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5期;
    [110]付永等:《试论负面新闻信息的宏观把握》,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年9月(第2卷第3期)。
    [111]郭小平:《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现象》,东南传播,2006年第12期;
    [112]郭镇之: 《关于当前舆论监督的结论和建议》,新浪传媒,2003年2月8日,
    [113]何晋文、余亚卓:《有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
    [114]何志武、孙旭培:《有感而发不是定性研究:对于新闻学定性研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
    [115]胡耀庭:《从“自由欧洲广播”到“自由亚洲广播”》,中国广播,1994年第5期;
    [116]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传媒,2008年第4期;
    [117]李金铨:《视点与沟通: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新闻学研究》,新闻学研究(台北),第77期(2003年);
    [118]李衍玲:《论公民对媒体的接近权》,当代传播,2006年第1期;
    [119]李泽:《中央电视台在1994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广播,1994年第3期;
    [120]刘建明:《舆论研究的建树与未来-舆论学发展的百年回顾及展望》,新闻知识,2000年第5期;
    [121]龙立荣、李哔:《论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 社版),2000年9月(39卷5期);
    [122]路鹏程:《中国近代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与新闻自由概念的历史考察》,2009年,未刊印稿;
    [123]梅琼林、张金刚:《“众升螺旋”假说--对舆论的历时性探索》,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
    [124]牛静:《论新闻自由权的具体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草案(送审稿)〉的研究与建议》,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孙旭培),2008年5月;
    [125]裴成发:《信息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图书情报工作,1998年第4期;
    [126]濮岚澜、陈学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127]宋小卫:《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128]孙旭培:《传播法的内涵及其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3期;
    [129]孙旭培:《试析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失范问题》,2007年,打印稿;
    [130]孙旭培、吴麟:《释放“决策气球”与公共政策制定》,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131]孙旭培:《宽容媒体出错推进舆论监督》, 南方周末,2008年4月17日;
    [132]孙旭培、腾朋:《公共利益原则与传播文明--对“黄金高事件”该不该报道的探讨》,传媒学术网,.
    [133]孙旭培:《从萨斯危机看中国传媒的新闻自由与保守国家秘密》,传播学论坛,.
    [134]孙旭培: 《“入世”对我国新闻业的影响及对策》,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135]亦乐(1929),《舆论》,载于《新闻学名论集》,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29年版;
    [136]王满船:《政府决策机制的内涵及其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37]魏永征:《中国新闻法制的现状及发展》,新闻界,1997年第1期;
    [138]魏永征:《关于组织传播》,新闻大学,1997年秋季号;
    [139]魏永征:《论采访权》,传媒学术网,
    [140].
    [141]魏永征:《从地方新规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人民网,2006年2月15日, .
    [142]熊澄宇:《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2期;
    [143]张健康:《二十世纪舆论学研究回顾》,中国传媒报告,2002年第1期;
    [144]张新平:《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实地研究》,教育探索,2000年第11期;
    [145]张志安: 《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李良荣),2006年6月;
    [146]赵鼎新:《民主的生命力、局限与中国的出路》,领导者,2007年第18期;
    [147]郑保卫、郭平、张惠雯:《汶川大地震--一次成功的舆论引导实践》,新闻界,2008年第3期;
    [148]周汉华:《政府信息公开有N个理由》,人民日报,2005年4月13日;
    [149]周汉华:《政府必须告诉我们什么》,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6月5日。
    [150]Angus Campbell,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1960) ,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Wiley.
    [151]Asher, Herbert B, (1995), Polling and the Public: what every citizen should know (3~(rd) ed.). Washington, D.C.: CQ Press.
    [152]Baker, K. M. (1990), Public Opinion as Political Inven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3]Blumer, H. (1946), Collective behavior. In. A.M. Lee (ed.)New Outlines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NY: Barnes.and Noble.
    [154]Converse, P. E., (1964). The nature of belief systems in mass publics. In D. E. Apter (Ed.),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pp. 206-261). New Your: Free Press.
    [155]Foote, N.N., & Hart, C.W. (1953). Public Opinion and Collective Behavior. In M.. Sheriff &M.O. Wilson (Eds.), Group Relations at the Crossroads. New York:Harper& Bros.
    [156]Garth S. Jowett, Victoria O'Donnell, (1999),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 (3~(rd) ed.), Sage Publications, Inc.
    [157]Ginsberg, Benjamin, (1986), The Captive Public." How mass opinion promotes state,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58] Glasser, T. & Salmon. C. (1995),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 NY: the Guilford Press.
    [159] Jerry L. Yeric, John R. Todd, (1989), Public Opinion: the visible politics (2~(nd) ed.). Illinois: P.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160] Joseph R. Dominick, (1990), The 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 (3~(rd) ed.). McGraw-Hill, Inc. Key, V. O., Jr. (1961),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Knopf.
    [161] Lemert, James B, (1981), Does Mass Communication Change Public Opinion After All? -a new approach to effects analysis. Chicago: Nelson-Hall Inc.
    [162] Lin Yutang,(1936) ,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63] Matthew Wyman, (1997), Public Opinion in Post-communist Russia. Wiltshire (British): Antony Rowe Ltd.
    [164] Milton J. Rosenberg, An Analysis of Affective-Cognitive Consistency, in Rosenberg et al,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0.
    [165] Moscovic, S. (1985). Social influence and conformity. In G. Lindzey & E. Aronson (Eds.),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Vol. 2, pp.347-412).New York: Random House.
    [166] Norman R. Luttbeg (ed.), (1974), Public Opinion & Public Policy: Models of Political Linkage. (Revised Edition),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167] Park, R. E.(1972), The crowd and the public and other essay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68] Perloff, R. M. (1998).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olitics, Press, and Public in America.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p.232-234.
    [169] Price, Vincent, (1992). Communication Concepts 4: Public Opin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70] Robert E. Lowe (2001),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viewing on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Vietnam War. ProQuest Information & Learning, Inc.
    [171] S. Trenholm, A. Jenson.(1996),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72] Slavko Splichal, (1999),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173] Terence H. Qualter (1985), Opinion Control in the Democracies. Hong Kong: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74] Yuezhi Zhao, (1998),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175] Amy Gangl, Examining Citizens' Belief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Run Like Busines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7 Vol. 71: 661-670.
    [176] Biumer, Herbert. (1948),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Poll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3: 542-544.
    [177] Christopher B. Mann, Do Advance Letters Improve Pre-election Forecast Accuracy?,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5, Vol. 69: 561-571.
    [178] Daniel Katz,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itud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60,Vol. 24:167.
    [179]Davision, W. P. (1983). 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7, pp.1-15; Cohen, J., etc. (1988). Perceived impact of defamation: An experiment on third-person effect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52, pp.161-173.
    [180] Elizabeth A. Martin, etc., A Review and Proposal for a New Measure of Poll Accuracy,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5 Vol. 69: 342-369.
    [181]Festinger, L. (1950). Informal social communic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7, pp. 217-281.
    [182]Hoewyk, and Toni C. Antonucci, Trends in U.S. Attitudes Toward Genetic Testing, 1990-2004,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8 Vol.72: 446-458.
    [183]Huiping Huang, A Cross-Cultural Test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5 Vol. 17:324-345.
    [184] James M. Fields & Howard Schuman, Public Beliefs about the Beliefs of the - Public,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6,Vol. 40:431-445.
    [185] Jennifer Jerit and Jason Barabas, Bankrupt Rhetoric: How Misleading Information Affects Knowledge about Social Security,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6 Vol.70:278-303.
    [186] Justin Lewis, Television, Public Opinion and the War in Iraq: The Case of Britain,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4 Vol.16: 295-310.
    [187]Lasorsa, D. L. (1989). Real and perceived effects of "Amerika."Journalism Quarterly, 66, pp.373-378.
    [188] Lindsay H. Hoffman, etc.,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Public Opinion Processes: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Intrapersonal, Media, and Social Filters,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7 Vol.19: 287-312.
    [189] Matthew C. Nisbet, Trends: Public Opinion About Stem Cell Research and Human Cloning,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4 Vol. 68: 131-154.
    [190] Natalia P. Chapanis & Alphonse Chapanis, Cognitive, Dissonance: Five Years Lat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64: 61:1-22.
    [191] Roger Tourangeau, Mick P. Couper, and Frederick Conrad, Spacing, Position, and Order: Interpretive Heuristics for Visual Features of Survey Question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4,Vol. 68: 368-393.
    [192] Sei-Hill Kim, Testing the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 in South Korea: Traditional News Media,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Learning,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8 Vol. 20: 193-210.
    [193]Toshio Takeshita, Current Critical Problems in Agenda-Setting Research,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6 Vol.18: 275-296.
    [194] Vincent Price, etc. Cappella Framing Public Discussion of Gay Civil Union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5 Vol. 69: 179-212.
    [195] Yaeli Bloch-Elkon, The Polls-Trends: Preventing Terrorism After The 9/11 Attack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7 Vol. 71: 142-163.
    [196] Scott Keeter, The Impact of Cell Phone Noncoverage Bias on Polling in the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6 Vol. 70: 88-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