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美元本位制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国际传染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济文献中最为传统的主题就是金融危机。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金融危机如影相随,像“幽灵”一样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每一次金融危机都留给了经济学家们无尽的思索。
     本文探讨的主题是美元本位制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与传染机制。
     自次贷危机爆发到发展为全面的金融危机以来,理论学界从多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目前,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对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原因或形成机理的探讨上。在2007年至2008年初期,经济学家们更多的是分析次贷危机的发生原因或形成机理,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化,次贷危机逐步发展成为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学家们开始从不同视角修正和发展原先对次贷危机的认识。有关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原因或形成机理的解释主要有:(1)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源于美国的货币政策;(2)美国金融危机归咎于次贷及其金融衍生品的泛滥;(3)美国金融危机与美国政府部门的监管体制存在重点缺陷有关;(4)美国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所导致,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产物;(5)美国金融危机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尤其是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6)美国金融危机归咎于中国的“汇率操纵”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过度储蓄”。在关于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六种解释中,前五种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分析也颇有见地。不可否认,这五种解释确实是揭示出了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或诱因,但这里需要提出质疑的是:什么原因决定着美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次贷及其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又与什么因素相关?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和最有秩序的金融市场,以及具有世界上最大和最国际化金融部门的美国政府部门的监管体制又为何存在现在看来如此明显的缺陷呢?全球经济失衡和美国国内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如果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话,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就不是这五种解释所能说明的了。将美国金融危机的责任归咎于中国“汇率操纵”或新兴市场国家“过度储蓄”的解释,只不过是反映了西方部分学者和政客的偏见和无知而已,他们的解释无非就是热衷于为华尔街洗清罪名而已。笔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美元本位制。主要观点如下:
     一、美元本位制与当代金融危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密切相关从目前来看,在所有有关金融危机的研究文献中,鲜有人从货币本位制角度去分析每一次金融危机。但笔者通过分析美元本位制的调节和运行机制、博弈规则以及美元本位制的缺陷,结合美元本位制确立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得出美元本位制确实对近几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此作为逻辑的出发点,笔者认为美元本位制也是造成目前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这既是本文的基本观点,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二、美元本位制的内在脆弱性引发了美国金融危机
     美元本位制的内在脆弱性主要体现为:自我调节机制的缺失、新特里芬难题、最后贷款人角色的缺失以及美元霸权体系的不稳定性。美元本位制的这些内在脆弱性导致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风险要素以及美元汇率波动并呈现长期走低之势,也正因为如此,才引发美元信用危机以及带来“美元悖论”之困境,以至于最终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
     三、美元本位制下的金融政策导致美国金融危机
     笔者认为,美元本位制的本质就是美元霸权,因此美元本位制下的美国金融政策也具有霸权特征。美元本位制下美国的金融政策主要表现为:强势美元政策、“重内轻外”的金融政策、金融自由化政策、浮动汇率政策以及长期低利率政策。美元本位制带来全球信用膨胀尤其是美元资产的膨胀,其结果只能是美元币值长期走弱,然而这与美国推行的强势美元政策是相矛盾的,就是由于这种矛盾才促发了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为全面的金融危机;美元本位制下,美国借助于美元的本位货币地位,采取了注重国内经济均衡,轻视外部经济均衡的金融政策。这种政策结果是,美元过度供给,国内信用膨胀。然而,信用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信用过度膨胀所导致;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引领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金融自由化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金融创新的过度。在过度金融创新的刺激下,次贷以及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衍生品也迅速被创造并不断成倍地放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就犹如空中楼阁,轰然坍塌下来;美国之所以长期采取低利率政策,其根源也在于美元本位制,根源于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特殊回流机制。
     四、美元本位制下的经济结构失衡造成了美国的金融危机
     尽管对美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有诸多解释,但笔者认为,美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美元本位制。因此,如果说美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诱因的话,那么,美元本位制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所在。就因为美元本位制,才造成美国的过度消费和长期存在“双赤字”局面;就因为美元本位制,才导致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和虚拟经济过度化。然而,不管是美元本位制下的过度消费,还是“双赤字”,最终都将难以长期维持,当这种局面越来越不能维持时,危机的发生也就理所当然了。同样的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失衡,实体经济过度虚拟化也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当这种风险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也难以避免。
     现代金融危机越来越具有国际传染性。美元本位制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有其独特性。不同货币本位制下的金融危机传染呈现不同的特征,具体来说,在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下,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结果表现为区域性的或全球性的通货紧缩。而在美元本位制下,由于浮动利率长期化、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不健全化以及美元霸权的存在,金融危机发生、传输的频率和速度日益加快,尤其是20世纪的90年代,危机的发生更加频繁,影响的范围也在日益扩大。并且,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呈现出“美国咳嗽,全球着凉”的经济现象。在美元本位制下,凭借美国自身经济实力,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主要通过货币增发、美元贬值、大宗商品涨价、全球通货膨胀、债券投资价值缩水以及心理预期等方式向世界转嫁金融危机。
Financial crisis is the most traditional themes in the economic literature.Like a ghost,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long river of human development history.Every time,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left economists endless thoughts.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is the fo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under the dollar standard.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sub-prime crisis which has developed into a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crisis,many academic researches have been carried out,and have achieved some encouraging results.At present,people mainly concerned about the causes or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inancial crisis.From 2007 to the early of 2008, economists mainly analyzed the occurrence o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b-prime crisis.However,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ub-prime crisis which gradually becoming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economists have begun to amend and develop the original understanding of sub-loan crisi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 explanation of the cause or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inancial crisis includes:(1)U.S.financial crisis was rooted in U.S.monetary policy;(2)U.S.financial crisis was attributed to sub-prime and the deluge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3)U.S.financial crisis was related to the existence of key regulatory system defects of the U.S.government;(4)U.S. financial crisis was caus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and it was the product of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5)U.S.financial crisis was rooted in the serious imbalance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especially a serious imbalance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virtual economy;(6)U.S.financial crisis was attributed to China's“currency manipulation”or the“over-saving”of the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China.Among the above six explanations, the first five are comparatively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and they have thoughtful analysis to some extent.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first five explanations reveal the direct causes or incentives of the U.S.financial crisis.However,they are also questioned:What decides the U.S.monetary policy?What factors are contributed to sub-prime crisis and the deluge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As the most advanced, perfect and best-regulated financial markets in the world,and the largest and the mos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ctor in the world,why the regulatory system of U.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now seems so obvious deficiencies?What are the causes of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the serious imbalance in economic structure of U.S.? If deeply thinking these issues,the first five explanations will not fully explain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sixth explanation is only a reflection of bias and ignorance of some scholars and politicians of Western,and it is nothing more than just clearing the charges for Wall Street.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U.S.financial crisis is rooted in the dollar standard.Main points are as follows:
     Firstly,The contemporary financial crisis,particularly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ollar standard.
     Reviewing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about financial crisis,very few analyzes every financial crisis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netary standard.Howev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gulation of dollar standard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the game rules,as well as the defects in dollar standard,and the frequ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since dollar standard was established,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dollar standard can not shirk it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c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With this logical starting point,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dollar standard is the rooted caus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current U.S.financial crisis.This is not only the basic viewpoint of this dissertation,but also the innovation in it.
     Secondly,the inherent vulnerability of dollar standard leads to the U.S.financial crisis.
     Inherent vulnerability of dollar standard is shown in the following:lack of self-adjustment mechanism,new Triffin problems,missing of lender role of last resort, as well as the instability of U.S.hegemonic system.It is such inherent vulnerability of dollar standard that lead to the dollar becoming the world's largest risky factor,as well as dollar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and a long-term down trend.It is just such reasons that triggered the U.S.credit crisis,as well as the dilemma of“paradox of dollars”and eventually led to the outbreak of the U.S.financial crisis.
     Thirdly,monetary policy under the dollar standard led to the U.S.financial crisi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essence of dollar standard is U.S.hegemony,so the U.S.financial policy under dollar standard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gemony.
     The U.S.financial policy under dollar standard includes:strong dollar policy, financial policy of“heavy inner and light outside”,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policy, floating exchange rate policy,as well as long-term low interest rate policy.Dollar standard brought about the global credit expansion,in particular,the expansion of dollar assets.The result is a long-term weakening of the dollar.However,it is contradictory with the strong dollar policy.As a result,it is this contradiction that triggered the sub-prime crisis and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a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crisis.Under dollar standard,with the status of currency-based dollar,the United States adopted a financial policy focusing on the domestic economy balance while ignoring the external economic balance.This policy has resulted in excessive supply of dollars,as well as expansion of domestic credit.However,the credit bubble will inevitably burst one day,and the outbreak of the sub-prime crisis is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expansion of credit.The United States leads the global wave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under dollar standard.Excessive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direct results caused by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In the stimulation of excessive financial innovation,sub-prime and related financial derivatives are created rapidly and constantly multiplied.When secondary housing credit assets which are the origin of these innovative products arising problem,market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collapsed down like castles in the air.The United States has taken a long-term low interest rate policy,which is rooted in the dollar standard,as well as the special return mechanism of the dollar standard.
     Fourthly,the imbalance of the U.S.economic structure under dollar standard caused the financial crisi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explanations to the serious imbalance of the U.S. economy structure,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the U.S. economy is most profoundly rooted in dollar standard.Therefore,if we say that the serious imbalance of the U.S.economy structure is the incentive of the U.S.financial crisis,then,dollar standard is the sourc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U.S.financial crisis.It is just because of dollar standard that has caused over-consumption and long-term“double deficit”in the United States,and also led to“de-industrialization”and economic over-virtualization.However,regardless of over-consumption or“double deficits”under dollar standard,eventually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maintain.When this situation can not be maintained for long,the occurrence of the crisis is inevitable. Similarly,there is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real economy and virtual economy,and over-virtualization of the real economy also contains huge financial risks.When such risk is accumulated to certain degree,it is difficult to avoid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More and more modern financial crisis is contagiou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Under dollar standard,the international contagion of the U.S.financial crisis ha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Under the different monetary standard,financial crisis has different contagion characteristics.Specifically,under gold standard and Bretton Woods monetary system,international contagion of financial crisis is reflected in the regional or global deflation.Based on the dollar standard,as a result of long-term floating interest rates,unsound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as well as the existence of U.S.hegemony,the occurrence of financial crisis,transmission frequency and speed are accelerating,especially in the 1990s,the financial crisis was becoming more frequent and increasingly widespread.Moreover, under dollar standard,international contagion of the U.S.financial crisis shows a economic phenomenon of“United States coughs,the world catch a cold”.Under dollar standard,with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United States itself,the U.S. financial crisis,mainly through currency issuance,depreciation of the dollar,bulk commodity prices rising,global inflation,the diminution in value of bond investments,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etc.,passed on to the world.
引文
1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四版),朱隽,叶翔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 杨文超:《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卷第2期。
    3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GDP占全球GDP的30%左右。
    4 邱云波:《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期。
    5 徐以升,陈晓晨:《金融危机的本质:美国过度消费和中国生产过剩危机——专访宏源证券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载《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9月22。
    6 刘建生:《从“9·11”到金融风暴:全球大变革的序幕》,载《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0月6日。
    7 江涌:《次贷危机是美国霸权危机》,载《经济要参》,2008年第68期。
    8 卢锋,刘鎏:《格林斯潘做错了什么?——美联储货币政策与次贷危机关系》,载《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5次报告会报告》,2008年12月10日;国研网金融研究部:《美国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载《中国金融》月度分析报告,2007年7月9日;姚淑梅:《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面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经济要参》,2008年第68期;姚淑梅:《从次贷危机到全面金融动荡》,载《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肖本华:《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东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载《亚太经济》,2008年第2期;王端端:《美国金融政策催生次贷危机》,载《中国证券报》,2007年7月31日;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贷危机:根源、走势、影响》,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 刘骏民,张云,孙时联:《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载《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31日;国纪平:《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载《党建》,2008年第12期;胡俞越,孙昉:《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机制弊端引发美国金融危机》,载《投资背景》,2008年第11期;王亚楠:《美国次贷危机中信用衍生品的角色分析》,载《现代商业》,2008第12期;并非所有人认同这种观点,见常清,陈君:《次贷危机并非全是金融衍生品惹得祸》,载《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DRCNet.Search.Web/search.aspx,2008年10月16日;戴盛:《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启示是什么?》,载《国际融资》,2008年第11期。
    10 王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20期;龚宇:《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变迁——“次贷危机”下的反思》,载《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7月号: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7期;管廖岷:《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现代金融监管》,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7—8期;张承惠:《重新审视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载《经济要参》,2009年第2期:姚淑梅:《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面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经济要参》,2008年第68期。
    11 该理论认为,在准入门槛较低的自由竞争市场上,良好的声誉是任何信用评级机构生存和发生的基础,而信用评级机构所作的每一个信用评级都会影响其“声誉资本”:独立、公正、可靠的评级将增进其“声誉资本”,反之则会减损其“声誉资本”。由于信用评级结果是公开、直观、连续的,其可靠性随时受到市场的检验,因此投资者容易对某一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建立起累积印象,并以此作为是否订阅其评级服务的依据。在此情形下,评级机构不得不恪尽职守,极力确保评级结果的可靠性,小心谨慎地维护和增进其“声誉资本”。如果某一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时常失灵、失真,则其赖以立足的“声誉资本”将不可避免地遭到损减,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市场份额的减少,或市场低位被竞争者所取代。
    12 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载《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迈克尔·穆萨:《美国对外收支失衡及其调整》,载《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李扬,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及中国面临的挑战》,载《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雷达,黄族胜:《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保尔森:《全球经济失衡助推信贷危机》,载《环球外汇网》:http://www.cnforex.com/comment/644/757040.html,2009年1月2日。
    13 姚建琴:《从“次贷危机”看负债消费的“负作用”》,载《市场周刊》,2008年第7月号。
    14 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走势、影响》,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5 张云:《次贷危机的本质是过度虚拟化》,载《中国证券报》,2008年10月22日。
    16 Mann L.IS the US Trade Deficit Sustainable.ISBN0081322644.IIE Publication,1999。
    17 伯格斯坦:《美国与世界经济》(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 王贵平,蒋惠惠:《泛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可持续性——论美元资产本位的稳定性》,载《当代财经》,2006年第1期。
    19 商未迟,姚蒙等:《华尔街危机赖不上中国》,载人民网—《环球时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5/8181276.html,2008年10月16日。
    20 格林斯潘:《中国储蓄过剩导致全球房价泡沫》,载《华尔街日报》,2009年3月12日。
    21 王海宁:《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影响与原因》,载《青岛大学新闻网》:http://news.qdu.edu.cn/bencandy.php?fid-7-id-7206-page-1.htm,2008年10月28日。
    22 陈颖:《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载《当代世界》,2008年第11期。
    23 Zachary Karabell:《美国与金融新世界》,载《华尔街日报》,2008年10月9日。
    24 修晶:《华尔街动荡与国际金融格局的转变》,载《财经科学》,2008年第10期。
    25 骑马赶熊:《美国金融风暴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载http://blog.eastmoney.com/chinafbi/100640373.html,2008年10月3日。
    26 梅新育:《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波》,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19期。
    27 严海波:《美国金融危机转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年第4期。
    28 杨绪彪:《美元本位制、美元霸权与美国金融危机》,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期。
    29 同上。
    30 杨绪彪:《美元本位制、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载《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第1期;杨绪彪:《美元本位制、美国过度消费与美国金融危机》,载《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4期。
    31 黄泽民,徐海明:《关于美元—日元的长期汇率走势》,载《浙江金融》,2004年第12期。
    32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译本),1987年版,第362页。
    33 IMF Working Paper:Recent Developments in U.S.Subprime Mortgage Markets,by John Kiffand Paul Mills,July 2007,p3,http://www.imf.org。
    34 黄泽民:《货币银行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35 这一现象是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铸造局长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提出并详细阐述的,因而又称为“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格雷欣是在1558年宣布这个规律的,但其原理早就被人发现了,1360年利斯兹的主教尼古拉斯·奥利米(Nicholas Oresme)就曾提出过,1526年哥白尼,1549年约翰·黑尔斯都明确阐述过。
    36 有的西方经学者认为是1897年。
    37 罗纳德·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四卷(上册),覃东海、郑英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38 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39 美国保持正式的金本位制一直到1933年才结束。
    40 罗纳德·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四卷(上册),覃东海、郑英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41 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王靖国,李蔷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42 黄泽民:《货币银行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43 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44 同上,第17页。
    45 罗纳德·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四卷(上册),覃东海、郑英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46 在一个N国组成的世界中,只需要N-1个独立的国际收支工具,因为N-1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了,也就意味着第N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了。“多余的问题”就是决定如何运用额外自由度的问题。
    47 罗纳德·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四卷(上册),覃东海、郑英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48 陈雨露:《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49 一国国际收支持续大大量盈余,基金组织可将它的货币宣布为“稀缺货币”。当这种货币在基金组织的库存下降到这个会员国的份额75%以下时,这种情形就会发生,于是基金组织可按逆差国家的需要实行限额分配,其他国家有权对“稀缺货币”采取临时性的兑换限制。这一条款反映了顺差国和逆差国共同调节的责任。
    50 陈雨露:《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51 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王靖国,李蔷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52 罗纳德·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四卷(上册),覃东海、郑英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53 K enen,Peter:“The Role of the Dollar as International Currency.”Occasionai Paper.No.13,Group of Thirty.New York,1983。
    54 从1930年代就开始,全世界开始变成美元本位制。但1936—1971的美元本位制还不是完全的美元本位制,那个时期美元还和黄金挂钩。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美元不再和黄金兑换,美元本位制终于完全成熟,成为一个完整的美元本位制,即不受任何外部约束的货币本位制。
    55 高柏:《危险的关系:美元本位制与金融风险——从日本经验看中国》,载《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2月18日。
    56 同上。
    57 武建东:《科学认识美元纸币体系和人民币汇率改革方向》,载《科学时报》,2007年8月5日。
    58 同上。
    59 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王靖国,李蔷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60 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王靖国,李蔷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61 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王靖国,李蔷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62 20世纪80年代初期,除拉美国家发生不能按期偿付外债本息的债务危机之外,部分东欧国家比如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也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债务危机。
    63 偿债率又称为外债清偿比率,是指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出口商品、劳务的外汇收入额的比例,一般参照系数为20%。衡量一国在一个时点的外债负担,除了偿债率这个指标外,还有另外两个指标,一个是负债率,是指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参照系数为10%;另一个是债务率,是指外债余额与出口商品、劳务的外汇收入额的比例,一般参照系数为100%。
    64 龙舌兰酒效应就是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从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地区的金融形势出现动荡的时候,或者甚至是陷入金融危机以后,它会产生一种传染效应。西方媒体就想办法从这个国家、这个地区找一种能够象征这个国家的一种东西来称呼之。墨西哥有一种酒叫作龙舌兰酒,所以人们就把墨西哥金融危机产生的效应叫作龙舌兰酒效应。到了1999年巴西发生金融动荡的时候,巴西是以桑巴舞闻名于世,所以国际社会将巴西金融动荡产生的影响叫桑巴舞效应。
    65 Teso bonos是以美元指数化标价的国库券。到1994年12月底,国外投资者持有的Tesobonos达到170亿美元。同时,国内投资者也购买了大量Tesobonos。
    66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四版),朱隽,叶翔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67 M insky,H.“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Capitalist Proces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in Financial Crisis:Theory,History and Policy,” edited by Charles P.,Kindlberger and Jean-pierre laffargue,1982,13-38.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0 莫里斯·戈登斯坦,菲利浦·特纳:《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李扬,曾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71 罗纳德·麦金农著:《美元本位下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王信何为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72 罗纳德·麦金农著:《美元本位下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王信何为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73 其实,不管是拉美地区,还是亚洲地区,大多数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前均采取的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尤其是亚洲各国,甚至金融危机发生后,亚洲各国又重新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74 高柏:《美元本位制与金融风险——从日本经验看中国》,载《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2月20日。
    75 同上。
    76 罗纳德·麦金农:《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王信何为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77 同上,第72页。
    78 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载《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79 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载《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80 决定保费的最主要因素是所保债券的信用等级。根据每年所需支付的保费,可以算出CDS的利息率(及与给定基准利率的利差)。这一利息率应该保证CDS在合同生效时的现值为零。
    81 当出现违约等“信用事件”时,保险卖方按票面价格接手保险买方所持债券,或以现金补足保险买方所持债券票面价格和已回收现金之间的差额。
    82 The Economist,March 8-14,2008,p.82。
    83 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7-8期。
    84 同上。
    85 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过分依赖于金融机构的报表分析,缺乏时效性,资产定价模型(CAPM)无法揉合新的金融衍生品种,而用方差和β系数来度量风险只反映了市场(或资产)的波动幅度。这些传统方法很难准确定义和度量金融机构存在的金融风险。1993年,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基础上发表了《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Value-at-Risk)模型(“风险估价”模型),稍后由JP.Morgan推出了计算VAR的RiskMetrics风险控制模型。在些基础上,又推出了计算VAR的CreditMetricsTM风险控制模型,前者用来衡量市场风险;JP.Morgan公开的CreditmetricsTM技术已成功地将标准VAR模型应用范围扩大到了信用风险的评估上,发展为“信用风险估价”(CreditValue at Risk)模型,当然计算信用风险评估的模型要比市场风险估值模型更为复杂。目前,基于VAR度量金融风险已成为国外大多数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的衡量金融风险大小的方法。
    86 也称之为期限拍卖融资便利,是一种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向合格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融资的政策工具。它融资额度固定,利率由拍卖过程决定,资金期限可长达28天,从而可为金融机构提供较长期限的资金。从2007年12月起,美联储每个月都操作2—3次,每次额度约300—800亿美元。
    87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授权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和其他债券,以影响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存量和信贷水平,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公开市场操作由于具有市场集中性,并且主要集中在纽约和一些发达地区进行操作,因此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为修正此缺陷,现在公开市场操作又扩展到联邦基金市场和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这一修正也是通过市场化来完成的。
    88 也称之为定期证券借贷工具,是一种通过招标方式向市场交易商卖出高流动性国债而买入其他抵押资产的融资方式,交易商可以提供联邦机构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及其他一些非联邦机构债券资产。它期限一般为28天,可用于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迄今仍被广泛使用。
    89 也称之为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是一种针对投资银行等市场交易商的隔夜融资机制,旨在紧急状况下为市场交易商提供援助来拯救濒临倒闭的公司。
    90 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7—8期。
    91 在发达国家,为获得高投资收益,同时规避资本充足率规定,商业银行通常并不直接投资于高风险金融产品,而是通过设立一个或若干个特别投资载体(SIV)或管道来进行高风险高收益投资。SIV或管道就是一个特别目的载体(SPV),它通过发行短期证券来融资,然后投资于更长期限的ABS或企业债券,通过两者的息差收入来赚取利润。由于有资产方的ABS或企业债券为基础,SIV发行的短期证券通常被称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92 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7-8期。
    93 Davi d Evans,Hedge Funds in Swaps Face Peril With Rising Junk Bond Defaults,Bloomberg,May 20,2008。
    94 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载《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95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任主席格林斯潘2008年9月14日在“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网节目中称:美国目前陷入“世纪仅有”的金融危机。www.congresscheck.com/2008/09/14。
    96 徐克恩 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载《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97 徐以升,陈晓晨:《金融危机的本质:美国过度消费和中国生产过剩危机——专访宏源证券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载《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9月22日。
    98 刘建生:《从9·11到金融风暴:全球大变革的序幕》,载《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0月6日。
    99 江涌:《次贷危机是美国霸权危机》,载《经济要参》,2008年第68期。
    100 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嵇飞,林小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101 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
    102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3-144页。
    103 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6页。
    104 K regel,J.A.“Margins of Safety and Weight of The Argument in Generating Finanacial Fragility,” Journal of Economics Issues,1997,June,Vol.31:pp.543-548。
    105 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0页。
    106 S tilglitc,J.and Weiss H.Creditrationing in Maket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cian Economic Review,71,June 393-410,1981。
    107 艾洪德,郭凯,高新宇:《金融脆弱性、不完全信息、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7期。
    108 D ornbush,R.A.,1976,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4,pp.960-971。
    109 C hang,R.and Velasco,A.,1999,Liquidity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Theory and Policy,NBER Working Paper,No.7272。
    110 Eichen green,1999,Toward a New Financial Architecture:A Practical Post-Asia Agenda,Washington,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111 王玉,陈柳钦:《金融脆弱性理论的现代发展及文献评述》,《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12 C hick,V.,1997.“Some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Fragility in Banking and Finance”.Joural of Economics Issues,Vol,XXXI,No.2,June 1997。
    113 Mins ky,H.Stabilizing the Unstable Econom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114 安佳:《美元本位制与美元危机》,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15 本·S·伯南克:“全球失衡:最新进展与前景”,在德国柏林德意志银行的演讲,2007年9月11日。
    116 安佳:《美元本位制与美元危机》,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17 苏彤,逯其江:《“新特里芬难题”:提出、表现及应对措施》,载《金融经济》,2008年第6期。
    118 徐明棋:《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载《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7期。
    119 K indleberger,P.Charles.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M].London,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1973。
    120 何帆,张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中的美元霸权因素》,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7期。
    121 何帆:《美元与美元霸权》,载《博士咖啡网站》,2004年。
    122 本·S·伯南克,“全球失衡:最新进展与前景”,在德国柏林德意志银行的演讲,2007年9月11日。
    123 K indleberger,P.Charles.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M].London,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1973。
    124 何帆,张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中的美元霸权因素》,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7期。
    125 李悦:《美元成为国际金融风险最大要素之后的策略选择》,载《当代财经研究》,2008年第8期。
    126 黄泽民,徐海明:《关于美元—日元的长期汇率走势》,载《浙江金融》,2004年第12期。
    127 夏程波:《美元汇率周期及美元走势分析》,载《特区经济》,2006年第3期。
    128 张云,刘骏民:《全球流动性膨胀与国际货币体系危机》,载《上海金融》,2008年第9期。
    129 李国旺:《从美元信用过度透支看金融海啸深化》,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2月10日。
    130 向松祚:《金融大危机隐患之根:霸权货币体系》,载《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1月2日。
    131 同上。
    132 杨国庆:《危机与霸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133 Be njamin J.Cohen,International Finance,In Walter Carlsnaes,et.al.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Thon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2002,p.434。
    134 Benjamin Cohen,Organizing the World's Money: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Basic Books,1977,p.40。
    135 C hales P.Kindleberger,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Exploition,Public Goods,and Free Rider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81,pp.242-252。
    136 杨国庆:《危机与霸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137 樊勇明:《西方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138[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55页。
    139 杨国庆:《危机与霸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140 同上,第37页。
    141 严海波:《美国金融危机转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年第4期。
    142[美]廖子光:《金融战争——中国如何突破美元霸权》,林小芳,查君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143[美]廖子光:《金融战争—中国如何突破美元霸权》,林小芳,查君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44 同上,第5页。
    145 邓立立:《美国的强势美元政策及其未来走向》,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146 张兆杰:《强势美元政策:由来及未来》,载《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147 邓立立:《美国的强势美元政策及其未来走向》,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148 唐迪:《浅析强势美元与美国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载《经济社会制度比较》(双月刊),2002年第4期。
    149 肖卫国,徐家杰:《新“强势美元”政策解析》,载《汉江论坛》,2003年第11期。
    150 本·S·伯南克,“全球失衡:最新进展与前景”,在德国柏林德意志银行的演讲,2007年9月11日。
    151 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王靖国,李蔷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152[美]廖子光:《金融战争——中国如何突破美元霸权》,林小芳,查君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153 黄泽民;《货币银行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1页。
    154 罗纳德·麦金农:《货币稳定化的国际准则》,姜波克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155 黄泽明,徐海明:《关于美元—日元的长期汇率走势》,载《浙江金融》,2004年第12期。
    156 汪占熬:《中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比较分析》,载《决策与信息》,2007年第4期。
    157 黄泽明,徐海明:《关于美元—日元的长期汇率走势》,载《浙江金融》,2004年第12期。
    158[美]廖子光:《金融战争——中国如何突破美元霸权》,林小芳,查君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159 Stephen M.Walt,Musclebound:The limits ofU.S.Power,in Glenn P.Hastedt,ed.,American Foreign Policy 01/02,Guilford,CT:McGraw-Hill/Duskhin,2001,p.198。
    160 Eric H elleiner,Still an Extraordinary Power,but for how much longer? The United States in World Finance,In Thomas C.Lawton,James N.Rosenau,Amy C.Verdun,eds.,Strange Power:Shaping the Paramete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cal Economy,Aldershot;Burlington,Vt.:Ashgete,2000,pp.229-303。
    161 杨国庆:《危机与霸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162 陈岩:《国家金融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163 湛柏明:《经济全球化与美国新经济的关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230页。
    164 R obert Gilpin,US Power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Basic Books,Inc.,1975,p.33.
    165 许少强:《货币一体化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66[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满》,夏业良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167 曹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与案例》,载《政治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第92-105页。
    168 黄泽民:《货币银行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169 向松祚:《美元霸权史》,来源于:http://www.caogen.com/blog/index.aspx?ID=117&page=4。
    170 布拉德福德·德隆:《美国利率之谜》,载《商务周刊》,2005年第5期。
    171 熊鹏,叶宗伟:《美国长期利率的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测——揭开美元长期利率“背离之谜”》,载《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72 同上。
    173 耿群:《美国利率走势之谜解析》,载《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9期。
    174 张云,刘骏民:《全球流动性膨胀与国际货币体系危机》,载《上海金融》,2008年第9期。
    175 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王靖国,李蔷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176 廖子光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美国选择性的强势美元政策”。见廖子光:《美国选择性的强势美元政策》,载《亚洲时报》,2003年8月14日。
    177 黄泽民:《浮动汇率制与金融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178 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王靖国,李蔷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179 R obert Wade,The US role in the long Asian crisis of 1990-2000,in Arvid John Lukauskas and Francisco L.Rivera-Batiz,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East Asian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Tigers in Distress,Northampton,MA:Edward Elgar Pub.,2001,p.217.
    180 杨国庆:《危机与霸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181 谭雅玲、王中海:《国际金融与国家利益》,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149页。
    182 T oyoo Gyohter,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Global Finanacial Arena,In David M.Malone,Yuen Foong Khong,eds.,Unilateralism and U.S.Foreign Policy:International Perspecives,2003,p.286.
    183 黄亚钧、雍志强、吴富佳:《世界经济进入全球进入经济时代》,载《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184 杨国庆:《危机与霸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185 卢锋,刘鎏:《格林斯潘做错了什么?——美联储货币政策与次贷危机关系》,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5次报告会上的报告,2008年12月10日。
    186 Sing,Bill.“If‘Bubble' Bursts,Legacy of Greenspan May Deflate”,Los Angeles Times;Archive for Friday,August 26,2005.;Torres,Craig and Fraher,John.“Greenspan Fans at Jackson Hole May Differ on View of Bubbles”,Bloomberg.Com:Print,Last Updated:August 25,2005 00:05 EDT。
    187 Fische r Stanlev,“Indefence of the IMF.Specialized tools for a specialized task”,Foreign Affairs 77(4)。
    188 孙尚清:谈谈经济结构问题;1980:《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概论》;1984:《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简述》,载《孙尚清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89 李茂生,李光荣:《新世纪初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优化研究》,载《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1年第6期。
    190 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1 白钦先,张润林,杜欣:《金融结构视角下的金融稳定论》,载《武汉金融》,2006年第2期。
    192 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193 罗哲,段海英:《财政逆差中的道德风险》,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94 Be rnd Jan Sikken and Jakob de Hann.Budget deficits,Monetization,and centralbank independ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8),Oxford University。
    195 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当政府印发货币时,物价水平就会上升,你钱包里的货币就不值钱了。因此,通货膨胀税就像是一种向每个持有货币的人征收的税。
    196 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197 铸币税(Seigniorage)的概念产生于纸币诞生之前的金属货币滥觞时期。在金本位制初期,诸如金币之类的足值硬币包含着价值上同硬币币面价值大致相当的金属。当时,黄金可以送到造币厂铸成金币,只扣除付给享有特权者的少量铸币税。相比之下,生产辅币或代币以及纸币的费用则比它们的币面价值要小得多。通货的币面价值超过生产成本的部分也被称作铸币税,因为它在早先时候归于发行通货的封建领主或统治者(布莱克,1996)。
    198 胡乃红:《政府保护下的道德风险影响机制分析》,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199 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页。
    200 石俊志:《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与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201 肖崎:《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安全》,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202 佟福全:《美国经济结构跨世界的全面大调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期。
    203 李石凯:《新世纪美国的贸易逆差、财政逆差与税收政策》,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04 滕光进,于永达:《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发展评析》,载《世界经济》,2007年第4期。
    205 庄宗明,孔瑞:《制造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波动:美国的实例》,载《世界经济》,2007年第2期。
    206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ent[M],1995,2004,2005。
    207 陈宝森:《变革中的美国制造业》,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2期。
    208 潘小松:《美国文化研究中的消费主义问题》,载《粤海风》,2005年第1期。
    209 曲瑞雪:《美国金融危机简图: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载《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0月7日。
    210 徐以升,陈晓晨:《金融危机的本质:美国过度消费和中国生产过剩危机——专访宏源证券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载《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9月22日。
    211 杨国才:《战后美国逆差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启示》,载《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10期。
    212 理查德·邓肯认为,造成1998—2001年美国财政盈余的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和政府人员的养老基金的收入大于支出所导致。
    213 李石凯:《新世纪美国的贸易逆差、财政逆差与税收政策》,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14 孙时联,刘骏民,张云:《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载《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31日。
    215 孙时联,刘骏民,张云:《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载《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31日。
    216 王中宇:《美国虚拟经济的形成与坍塌》,载《中证网》,2008年10月21日。
    217 张云,刘骏民:《全球流动性膨胀与国际货币体系危机》,载《上海金融》,2008年第9期。
    218 金融危机:《拨开迷雾看本质》,载于: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0/27/content_10260241.htm。
    219 李石凯:《新世界美国的贸易逆差、财政逆差与税收政策》,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20 R onald Mckinnon.The International Dollar Standard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U.S.Current Account Deficit[R].2001:4-5
    221 陈建超,何鲁冰:《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研究》,载《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2期。
    222 罗纳德·麦金农:《落入国际美元本位制陷阱》,载《新金融》,2005年第7期。
    223 章奇:《美国财政预算:从盈余到逆差、再到更大逆差》,载《世界经济》,2005年第3期。
    224 潘小松:《美国文化研究中的消费主义问题》,载《粤海风》,2005年第1期。
    225 刘建生:《从9-11到金融风暴拉开全球大变革序幕》,载《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0月6日。
    226 国纪平:《过度创新与金融风暴——初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载《人民日报》,2008年11月5日。
    227 向松祚:《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强权美元的必然结果》,载《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1月20日。
    228 肖卫国,李明:《美国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原因、影响及我国的对策》,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29 陈建超,何鲁冰:《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研究》,载《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2期。
    230 窦含章:《美国的逆差是全世界的毒品》,载于:http://hi.baidu.com/yqh365/blog/item/c0235ca79f2b0893d1435842.html。
    231 Fischer Stanley,“Indefence of the IMF.Specialized tools for a specialized task”,Foreign Affairs 77(4)。
    232 黄薇:《论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及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5期。
    233 Baig,and Goldfajn.Financial Market Contagion in the Asian Crisis[R].IMF Staff Paper,1999。
    234 范恒森,李连三:《金融传染的渠道与政策含义》,《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235 范恒森,李连三:《论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载《财经研究》,2001年第11期。
    236 Masson P.Contagion:Monsoonal effects,Sp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a[R].IMF Working Paper.WP/98/142.
    237 范恒森,李连三:《论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载《财经研究》,2001年第11期。
    238 Rijckeghem,Weder.Sources of contagion:finance or trade?.IMF Working paper,1999,WP/99/146.
    239 关于究竟是采用“传染”还是“传染”,国内很多学者有不同观点。国外学者统一的用“contagion”来表示金融危机在国内更大范围内的发生以及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相继发生。
    240
    241 范小云:《货币投机性冲击的加剧与扩散机制》,载《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242 黄薇:《论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及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5期。
    243 范恒森,李连三:《论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载《财经研究》,2001年第11期。
    244 Click,and Rose.Contagion and Trade:Why Are Current Crisis Regiona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9.(18)。
    245 Kaminsky,G,L.,S.Lizondo and C.M.Reinhart.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Staff Papers[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45,No.,Imarch,1-48.,1998。
    246 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114页。
    247 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载《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248 范恒森,李连三:《论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载《财经研究》,2001年第11期。
    249 同上。
    250 Calvo,G.and Mendoza,E.Rational Contag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Security Market.Journal of Intenational Economics.51:79-113.2000。
    251[美]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182页。
    252 Paul R.Masson.Contagion:Monsoonal Effects[R].Spillovers,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a.IMF Working Paper,1998。
    253 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载《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254 Michael D.Bordo,Antu Panini Murshid.Are Financial Crises Becoming increasingly More Contagious? What is the Historical Evidence on Contagion?[D].NBER WP7900,Sept.2000 。
    255 张宇燕:《美国经济为什么能够持续繁荣》,载《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1期。
    256 梅新育:《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波》,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19期。
    257 美联储宣布停止公布M3的货币总量的同时,也停止公布以下组成部分:大额定期存款、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元。美联储停止公布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M3已经不能够购传达M2之外的额外经济活动信息,无法在货币政策中发挥作用;第二个理由是收集M3的数据有成本,不划算。其实,这两个理由很明显站不住脚。第一,美联储美国的货币供应的构成分为M0、M1、M2、M3四个层次,每个层次所传达的信息有所不同。M3是反映美国最广义货币的数量,含有很丰富的信息,它不仅反映美国本土的货币数量,还反映欧洲美元市场的美元数量;M2主要反映包括家庭层面、实体经济层面所持有的货币数量,M3经过与M2对比还可以反映金融机构信用膨胀的信息。第二,统计成本问题更是一个借口。美联储停止公布M3的真实原因是掩盖其过快的增长货币量以及金融市场上的真实信用状况。
    258 严海波:《美国金融危机转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年第4期。
    259 管清友,张明:《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为什么是美元?》,载《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7-8期。
    260 严海波:《美国金融危机转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年第4期。
    261 摩尔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mrci.com/。
    262 管清友:《次级债危机之后是能源危机?》,载《中国经营报》,2008年4月13日。
    263 Jeffrey Christian,“A Rational Alternative to the Commodities Super-Cycle Theory”,Commodities Now,December 2005。
    264 严海波:《美国金融危机转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年第4期。
    265 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153页。
    266 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157页。
    1.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四版),朱隽,叶翔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2.杨文超:《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卷第2期。
    3.邱云波:《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期。
    4.徐以升,陈晓晨:《金融危机的本质:美国过度消费和中国生产过剩危机——专访宏源证券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载《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9月22日。
    5.刘建生:《从“9·11”到金融风暴:全球大变革的序幕》,载《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0月6日。
    6.江涌:《次贷危机是美国霸权危机》,载《经济要参》,2008年第68期。
    7.卢锋,刘鎏:《格林斯潘做错了什么?——美联储货币政策与次贷危机关系》,载《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5次报告会报告》,2008年12月10日。
    8.国研网金融研究部:《美国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载《中国金融月度分析报告》,2007年7月9日。
    9.姚淑梅:《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面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经济要参》,2008年第68期。
    10姚淑梅:《从次贷危机到全面金融动荡》,载《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11.肖本华:《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东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载《亚太经济》,2008年第2期。
    12.王端端:《美国金融政策催生次贷危机》,载《中国证券报》,2007年7月31日。
    13.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贷危机:根源、走势、影响》,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4.刘骏民,张云,孙时联:《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载《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31日。
    15.国纪平:《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载《党建》,2008年第12期。
    16.胡俞越,孙昉:《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机制弊端引发美国金融危机》,载《投资背景》,2008年第11期。
    17.王亚楠:《美国次贷危机中信用衍生品的角色分析》,载《现代商业》,2008第12期。
    18.常清,陈君:《次贷危机并非全是金融衍生品惹得祸》,载《国研网》,2008年10月16日。
    19.戴盛:《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启示是什么?》,载《国际融资》,2008年第11期。
    20.王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20期。
    21.龚宇:《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变迁——“次贷危机”下的反思》,载《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7月号。
    22.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7期。
    23.管廖岷:《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现代金融监管》,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7-8期。
    24.张承惠:《重新审视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载《经济要参》,2009年第2期。
    25.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载《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
    26.迈克尔·穆萨:《美国对外收支失衡及其调整》,载《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27.李扬,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及中国面临的挑战》,载《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
    28.雷达,黄族胜:《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29.保尔森:《全球经济失衡助推信贷危机》,载《环球外汇网》,2009年1月2日。
    30.姚建琴:《从“次贷危机”看负债消费的“负作用”》,载《市场周刊》,2008年第7月号。
    31.张云:《次贷危机的本质是过度虚拟化》,载《中国证券报》,2008年10月22日。
    32.Mann L.IS the US Trade Deficit Sustainable.ISBN0081322644.IIE Publication,1999。
    33.伯格斯坦:《美国与世界经济》(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王贵平,蒋惠惠:《泛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可持续性——论美元资产本位的稳定性》,载《当代财经》,2006年第1期。
    35.商未迟,姚蒙等:《华尔街危机赖不上中国》,载《人民网—环球时报》,2008年10月16日。
    36.格林斯潘:《中国储蓄过剩导致全球房价泡沫》,载《华尔街日报》,2009年3月12日。
    37.王海宁:《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影响与原因》,载《青岛大学新闻网》,2008年10月28日。
    38.陈颖:《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载《当代世界》,2008年第11期。
    39.Zachary Karabell:《美国与金融新世界》,载《华尔街日报》,2008年10月9日。
    40.修晶:《华尔街动荡与国际金融格局的转变》,载《财经科学》,2008年第10期。
    41.骑马赶熊:《美国金融风暴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载http://blog.eastmoney.com/chinafbi/100640373.html,2008年10月3日。
    42.梅新育:《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波》,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19期。
    43.严海波:《美国金融危机转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年第4期。
    44.杨绪彪:《美元本位制、美元霸权与美国金融危机》,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期。
    45.杨绪彪:《美元本位制、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载《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第1期
    46.杨绪彪:《美元本位制、美国过度消费与美国金融危机》,载《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4期。
    47.黄泽民,徐海明:《关于美元—日元的长期汇率走势》,载《浙江金融》,2004年第12期。
    48.《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译本),1987年版。
    49.IMF Working Paper:Recent Developments in U.S.Subprime Mortgage Markets,by John Kiff and Paul Mills,July 2007,p3,http://www.imf.org。
    50.罗纳德·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四卷(上册),覃东海、郑英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51.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2.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王靖国,李蔷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3.黄泽民:《货币银行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
    54.Kenen,Peter:“The Role of the Dollar as International Currency.”Occasional Paper.No.13,Group of Thirty.New York,1983。
    55.高柏:《危险的关系:美元本位制与金融风险——从日本经验看中国》,载《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2月18日。
    56.武建东:《科学认识美元纸币体系和人民币汇率改革方向》,载《科学时报》,2007年8月5日。
    57.Minsky,H.“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Capitalist Proces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in Financial Crisis:Theory,History and Policy,”edited by Charles P.,Kindlberger and Jean-pierre laffargue,1982,13-38.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8.莫里斯·戈登斯坦,菲利浦·特纳:《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李扬,曾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9.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载《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60.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演进逻辑和风险涵义》,载《银行家》,2007年第9期。
    61.The Economist,March 8-14,2008,p.82。
    62.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7-8期。
    63.David Evans,Hedge Funds in Swaps Face Peril With Rising Junk Bond Defaults,Bloomberg,May 20,2008。
    64.“End of Illussions”,The Economist,July 17,2008。
    65.张明,郑联盛:《次贷危机走向纵深—房利美、房地美危机透视》,载《当代金融家》,2008年第8期。
    66.Testimony by Secretary Henry M.Paulson,Jr.on GSE Initiatives before the Senate Banking Committee,July 15,2008.http://www.ustreas.Gov。
    67.Testimony by Governor Ben S.Bernanke on Semiannual Monetary Policy Report to the Congress before t he Commit tee on Banking,Housing,and Urban Affairs,U.S.Senate,July 15,2008。
    68.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载《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69.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嵇飞,林小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70.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2.Kregel,J.A.“Margins of Safety and Weight of The Argument in Generating Finanacial Fragility,” Journal of Economics Issues,1997,June,Vol.31:pp.543-548 。
    73.Stilglitc,J.and Weiss H.Creditrationing in Maket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cian Economic Review,71,June 393-410,1981。
    74.艾洪德,郭凯,高新宇:《金融脆弱性、不完全信息、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7期。
    75.Dombush,R.A.,1976,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4,pp.960-971,
    76.Chang,R.and Velasco,A.,1999,Liquidity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Theory and Policy,NBER Working Paper,No.7272 。
    77.Eichengreen,1999,Toward a New Financial Architecture:A Practical Post-Asia Agenda,Washington,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78.王玉,陈柳钦:《金融脆弱性理论的现代发展及文献评述》,《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79.Chick,V.,1997.“Some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Fragility in Banking and Finance”.Joural of Economics Issues,Vol,XXXI,No.2,June 1997 。
    80.Minsky,H.Stabilizing the Unstable Econom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81.安佳:《美元本位制与美元危机》,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82.本·S·伯南克:“全球失衡:最新进展与前景”,在德国柏林德意志银行的演讲,2007年9月11日。
    83.苏彤,逯其江:《“新特里芬难题”:提出、表现及应对措施》,载《金融经济》,2008年第6期。
    84.徐明棋:《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载《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7期。
    85.Kindleberger,P.Charles.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M].London,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1973 。
    86.何帆,张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中的美元霸权因素》,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7期。
    87.何帆:《美元与美元霸权》[J],载《博士咖啡网站》,2004年。
    88.Dooley,Michael,David Folkerts-Landau and Peter Garber: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P].NBER Working Paper,No.9971,September 2003 。
    89.李悦:《美元成为国际金融风险最大要素之后的策略选择》,载《当代财经研究》, 2008年第8期。
    90.夏程波:《美元汇率周期及美元走势分析》,载《特区经济》,2006年第3期。
    91.张云,刘骏民:《全球流动性膨胀与国际货币体系危机》,载《上海金融》,2008年第9期。
    92.李国旺:《从美元信用过度透支看金融海啸深化》,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2月10日。
    93.向松祚:《金融大危机隐患之根:霸权货币体系》,载《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1月2日。
    94.Benjamin J.Cohen,International Finance,In Walter Carlsnaes,et.al.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Thon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2002,p.434 。
    95.Benjamin Cohen,Organizing the World's Money: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Basic Books,1977,p.40 。
    96.杨国庆:《危机与霸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7.Chales P.Kindleberger,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Exploition,Public Goods,and Free Rider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81,pp.242-252 。
    98.樊勇明:《西方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9.[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0.[美]廖子光:《金融战争——中国如何突破美元霸权》,林小芳,查君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01.邓立立:《美国的强势美元政策及其未来走向》,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102.张兆杰:《强势美元政策:由来及未来》,载《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103.唐迪:《浅析强势美元与美国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载《经济社会制度比较》(双月刊),2002年第4期。
    104.肖卫国,徐家杰:《新“强势美元”政策解析》,载《汉江论坛》,2003年第11期。
    105.本·S·伯南克,“全球失衡:最新进展与前景”,在德国柏林德意志银行的演讲,2007年9月11日。
    106.汪占熬:《中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比较分析》,载《决策与信息》,2007年第4期。
    107.Stephen M.Walt,Musclebound:The limits of U.S.Power,in Glenn P.Hastedt,ed.,American Foreign Policy 01/02,Guilford,CT:McGraw-Hill/Duskhin,2001,p.198。
    108.Eric Helleiner,Still an Extraordinary Power,but for how much longer? The United States in World Finance,In Thomas C.Lawton,James N.Rosenau,Amy C.Verdun,eds.,Strange Power:Shaping the Paramete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cal Economy,Aldershot;Burlington,Vt.:Ashgate,2000,pp.229-303。
    109.陈岩:《国家金融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10.湛柏明:《经济全球化与美国新经济的关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Robert Gilpin,US Power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Basic Books,Inc.,1975,p.33.
    112.许少强:《货币一体化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3.[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满》,夏业良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14.曹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与案例》,载《政治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115.向松祚:《美元霸权史》,来源于:http://www.caogen.com/blog/index.aspx?ID=117&page=4。
    116.布拉德福德·德隆:《美国利率之谜》,载《商务周刊》,2005年第5期。
    117.熊鹏,叶宗伟:《美国长期利率的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测——揭开美元长期利率“背离之谜”》,载《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18.《破解美国长期利率之谜》,《人民网—国际金融》,2005年07月27日。
    119.耿群:《美国利率走势之谜解析》,载《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9期。
    120.黄泽民:《浮动汇率制与金融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1.Robert Wade,The US role in the long Asian crisis of 1990-2000,in Arvid John Lukauskas and Francisco L.Rivera-Batiz,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East Asian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Tigers in Distress,Northampton,MA:Edward Elgar Pub.,2001,p.217.
    122.谭雅玲,王中海:《国际金融与国家利益》,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123.Toyoo Gyohter,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Global Finanacial Arena,In David M.Malone,Yuen Foong Khong,eds.,Unilateralism and U.S.Foreign Policy:International Perspecives,2003,p.286.
    124.黄亚钧,雍志强,吴富佳:《世界经济进入全球进入经济时代》,载《上海经济 研究》,2001年第6期。
    125.Sing,Bill.“If‘Bubble' Bursts,Legacy of Greenspan May Deflate”,Los Angeles Times;Archive for Friday,August 26,2005.;Torres,Craig and Fraher,John.“Greenspan Fans at Jackson Hole May Differ on View of Bubbles”,Bloomberg.Com:Print,Last Updated:August 25,2005 00:05 EDT。
    126.Fischer Stanley,“Indefence of the IMF.Specialized tools for a specialized task”,Foreign Affairs 77(4)。
    127.孙尚清:谈谈经济结构问题;1980:《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概论》;1984:《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简述》,载《孙尚清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8.李茂生,李光荣:《新世纪初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优化研究》,载《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1年第6期。
    129.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0.白钦先,张润林,杜欣:《金融结构视角下的金融稳定论》,载《武汉金融》,2006年第2期。
    131.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2.罗哲,段海英:《财政逆差中的道德风险》,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33.Bernd Jan Sikken and Jakob de Hann.Budget deficits,Monetization,and centralbank independ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8),Oxford University 。
    134.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135.胡乃红:《政府保护下的道德风险影响机制分析》[J],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136.Krugrnan,Paul.What Happen to Asian?[EB/OL]http://web.Mit.Edu/krugman/www/desinter.Html。
    137.石俊志:《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与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38.肖崎:《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安全》,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139.佟福全:《美国经济结构跨世界的全面大调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期。
    140.李石凯:《新世纪美国的贸易逆差、财政逆差与税收政策》,载《社会科学》,2008 年第2期。
    141.滕光进,于永达:《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发展评析》,载《世界经济》,2007年第4期。
    142.庄宗明,孔瑞:《制造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波动:美国的实例》,载《世界经济》,2007年第2期。
    143.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ent[M],1995,2004,2005。
    144.陈宝森:《变革中的美国制造业》,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2期。1
    45.潘小松:《美国文化研究中的消费主义问题》,载《粤海风》,2005年第1期。
    146.曲瑞雪:《美国金融危机简图: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载《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0月7日。
    147.杨国才:《战后美国逆差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启示》,载《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10期。
    148.王中宇:《美国虚拟经济的形成与坍塌》,载《中证网》,2008年10月21日。
    149.金融危机:《拨开迷雾看本质》,载于: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0/27/content_10260241.htm。
    150.Ronald Mckinnon.The International Dollar Standard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U.S.Current Account Deficit[R].2001:4-5
    151.陈建超,何鲁冰:《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研究》,载《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2期。
    152.罗纳德·麦金农:《落入国际美元本位制陷阱》,载《新金融》,2005年第7期。
    153.章奇:《美国财政预算:从盈余到逆差、再到更大逆差》,载《世界经济》,2005年第3期。
    154.向松祚:《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强权美元的必然结果》,载《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1月20日。
    155.肖卫国,李明:《美国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原因、影响及我国的对策》,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56.窦含章:《美国的逆差是全世界的毒品》,载于:http://hi.baidu.com/yqh365/blog/item/c0235ca79f2b0893d1435842.html。
    157.Fischer Stanley,“Indefence of the IMF.Specialized tools for a specialized task”,Foreign Affairs 77(4)。
    158.黄薇:《论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及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5期。
    159.Baig,and Goldfajn.Financial Market Contagion in the Asian Crisis[R].IMF Staff Paper,1999,
    160.范恒森,李连三:《金融传染的渠道与政策含义》,《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161.范恒森,李连三:《论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载《财经研究》,2001年第11期。
    162.Masson P.Contagion:Monsoonal effects,Sp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a[R].IMF Working Paper.WP/98/142.
    163.张幼文,周建明等:《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4.Harald Sander,Stefanie Kleimeier.Contagion and causalit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our Asian crisis episod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money 13(2003)171-186.
    165.许莉,林宝清:《金融危机传染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载《统计与预测》,2002年第4期。
    166.Rijckeghem,Weder.Sources of contagion:finance or trade?.IMF Working paper,1999,WP/99/146.
    167.范小云:《货币投机性冲击的加剧与扩散机制》,载《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68.Click,and Rose.Contagion and Trade:Why Are Currency Crisis Regiona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9.(18)。
    169.Kaminsky,G,L.,S.Lizondo and C.M.Reinhart.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Staff Papers[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45,No.,Imarch,1-48.,1998。
    170.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171.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载《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172.Calvo,G.and Mendoza,E.Rational Contag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Security Market.Journal of Intenational Economics,51:79-113,2000 。
    173.Paul R.Masson.Contagion:Monsoonal Effects[R].Spillovers,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a.IMF Working Paper,1998。
    174.Michael D.Bordo,Antu Panini Murshid.Are Financial Crises Becoming increasingly More Contagious? What is the Historical Evidence on Contagion?[D]. NBER WP7900,Sept.2000。
    175.张宇燕:《美国经济为什么能够持续繁荣》,载《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1期。
    176.管清友,张明:《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为什么是美元?》,载《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7-8期。
    177.摩尔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mrci.com/。
    178.管清友:《次级债危机之后是能源危机?》,载《中国经营报》,2008年4月13日。
    179.Jeffrey Christian,“A Rational Alternative to the Commodities Super-Cycle Theory”,Commodities Now,December 2005 。
    180.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