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美称的旅游业,己经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将旅游业提升至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旅游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矛盾出现并日益凸显,即旅游业蓬勃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供给匮乏之间的矛盾。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不仅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核心推动要素,也是国家与国家综合实力较量的竞争焦点。目前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呈现出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结构失衡等问题,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培养和建设一支符合市场需求、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的切入点,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及对人才的需求,从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历史入手,分析我国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剖析背后的深层原因,总结影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水平的相关因素,发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之一。通过对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类型与导向的剖析,以及对美国、瑞士、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旅游教育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与导向的比较,总结、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要创新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围绕素质教育、能力提高、知识学习及技能培养,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适用型、全面发展型和创新复合型旅游人才。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从供求关系着手,提出改革现行“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H”型旅游学术研究及应用型人才双线培养模式,在其间搭建互通的渠道,使其均衡发展、互相渗透。通过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平衡发展的全新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和兴趣,选择从事学术研究或应用型工作的职业发展方向,以解决应用型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
     本文还提出,要以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旅游人才“通联式”培养体系。在教育的连贯性上,从纵向将不同层次旅游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实现人与教育的整合。在教育的综合与互补性上,从横向上将不同类别性质的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相结合,将学校教育(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与生活无缝结合的终身教育。在教育获取的便利性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内容和方式,以满足人人受教育,人人皆有学习机会的需求。
     最后,本文基于上述观点和相关研究,构建了“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提出要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掌握为中心”到“以素质养成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转变,并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及旅游行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研究建议。
Having the reputation of “smokeless industry” and “eternal sunrise industry”, the tourismindustry has been listed as the world's three major industries with the oil industry, the automotiveindustry. In2009,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Opinions on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therefore tourism has been promoted to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pillar industries and hasushered in a hug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this context, a new conflict arises and isincreasingly obvious, namel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heavy demand of talents to flourish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lack of tourism talents’ supply. The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competition for talent. As the primary resource, human resources not only become the coreelement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ut also thecompetitive focus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mong countries. There exists theinsufficient number, low quality, structural imbalance problems in the tourism human resources inChina. The reality is not optimistic. It becomes a top priority to promote tourism development oftraining and constructing a high-quality tourism human resources team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and ha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ourism human resources in education training is the entry point of this study, and based 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 fromChina's tourism personnel training status quo and culture history, this study will analyze theproblems of our country in the tourism personnel training, analysis of the underlying causesbehind, summed up the impact of tourism personnel training level of the relevant factors andfound that the backward mode of tourism personnel training is one of the key reasons. Analyzingthe type of training model of the tourism talent in our country, and comparing the type in theUnited States, Switzerland, Australia,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studywill sum up the successful model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provide useful lessons for China'stourism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ourism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alysi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novativetourism personnel training philosophy, focusing o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capacity, knowledge,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training tourism personnel to adapt to the new industrialdevelopment needs. Adhering to the "use-oriented" and reality services, train the tourism talents tosupply and demand of their counterparts; focusing on the upgrade of quality and ability, train thetourism talents of political integr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cultivate the tourism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Proceed under theguidance of this idea,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e proposed reform ofthe existing "H"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model design, build "H" type tourism academic andapplied talents lane training model. By the new system design, and guide students according to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s and interests, career development in academic research orapplied work, we can find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shortage of applied tourismtalents.
     The article also suggests that to upgrade the ability is the cor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ourismtalents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continuity of education, vertically, different levels of tourismeducation should be run throughout the person's life to integrate the people with education. On thecomprehens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education, horizontally, combining the differentcategories and natures of the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using the family education,school education (including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job trainingtogether, will realize the seamless combin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education and life. On theeducational convenience, flexible and diverse forms, contents, methods, means, ways, and patternsshould be adop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education for all and everyone has the opportunities tolearn”.
     Finally, this paper builds a new road of "H"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model design,proposing to achieve the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andthe transition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and book knowled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andproblem-solving”, and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recommendations with feasibility.
引文
①胡锦涛在2006年两院院士会上的讲话。
    ②王通讯:《全面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0期,第6-11页。
    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2011年6月。
    ①赵鹏、俞继凤:《从中文期刊载文统计分析透视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旅游学刊》,2007年第9期,第75-79页。
    ②戴斌等:《立足实践,引导产业,促进中国旅游学术的繁荣与发展——2008年<旅游管理>研究评述》,《旅游管理》,2009年第1期。
    ①赵鹏、俞继凤:《从中文期刊载文统计分析透视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旅游学刊》,2007年第9期,第75-79页。
    ②赵鹏、俞继凤:《从中文期刊载文统计分析透视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旅游学刊》,2007年第9期,第75-79页。
    ③廖萍、朱湘辉:《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产业观察》,2008年30期,第91页。
    ④何建民:《基于战略管理理论与国际经验的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定位与创新》,《旅游学刊》,2008年第2期,第6-7页。
    ①陈志学、余昌国:《旅游人才开发管理中的十大关系》,《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第6-9页。
    ②王美萍:《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主因素分析》,《旅游学刊》,2009年第11期,第85-89页。
    ③曾月征、贺小武:《试析我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6卷1期,第106-108页。
    ④Evangelos Christou, Marianna Sigala.Innovation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ourism Research,2002,(4):65~67
    ⑤Evangelos Christou, Marianna Sigala.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 aStrategy for the21st Centu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325~335
    ⑥Jennifer Churchward, Michael Riley.Tourism Occupations And Education: An Exploration Study.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2,(4):77~86
    ⑦Sue Becton, Brain Greatz.Small Business-Small Minded? Training Attitudes and Needs of the Tourism andHospitality Indu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105~113
    ⑧Mavis G. Sanders and Joyce L. Epstein.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and Educational Change: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xtending Educational Change[M].Sage Pubns,2007.
    ⑨Rodolphe Sepulchre, Derdl A. Paley and Naomieonard. Group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ve Control of SteeredParticles in the Plane [A].Lecture Notes in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C].London: Springer-Verlag,2006,(336):217-232.
    ⑩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年第5期,第13-17页。
    11何海燕、舒波:《旅游本科教育供需悖论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化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第77-82页。
    ①伍延基:《国内旅游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旅游学刊》,2004年第3期,第7-8页。
    ②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年,第57-61页。
    ③谢春山、徐东北:《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论现象及其对策》,《旅游论坛》,2010年第6期,第805-809页。
    ④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年,第30-33页。
    ⑤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0期,第50-52页。
    ⑥夏梓样、李江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成及特征》,《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3-15页。
    ⑦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嬗变的历史轨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3期,第114-117页。
    ①陈钢华、黄远水:《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1期,第154-158页。
    ②田吴岩等:《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③曹曼娇:《旅游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④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第127-130页。
    ⑤马勇:《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第194-201页。
    ⑥邹统钎、刘军、王小方:《高等旅游专业人才"钻石型"培养模式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第79-82页,第63页。
    ⑦杨卫武:《论大旅游格局下的旅游高等教育》,《旅游科学》,2010年第5期,第8-16页。
    ⑧张培茵、赵阳、石长波:《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与实践》,《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第113-116页。
    ①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459-463页。
    ②李因、汪艳丽、梁磊、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旅游学刊》,2009年第7期,第84-89页。
    ③郑向敏、范向丽、陈建平等:《我国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化现状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第93-106页。
    ④陆林、黄剑锋、张宏梅等:《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旅游学刊》,2010年第8期,第59-64页。
    ⑤苏志平、李炳义、刘霞霞:《独立学院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6期,第12-13页。
    ⑥覃业银:《合作培养中俄应用型旅游人才模式初探》,《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第107-111页。
    ⑦包永宏:《旅游本科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以社会营销理论为导向》,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⑧董海沙:《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⑨鲁淑云:《改革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浅谈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1996年,第44-49页。
    ①李志刚:《我国国际化旅游人才开发策略探析》,《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5期,第121-124页。
    ②徐岸峰、韩忠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85-87页。
    ③钟贤巍:《从旅游管理学科特点看旅游人才的培养》,《经济纵横》,2006年第12期,第20-22页。
    ④徐虹、姚延波:《高等旅游教育培养规格与实现路径分析》,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2009年,第51-58页。
    ⑤张新南、孙斐:《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与实践——高职旅游应用型人才的项目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初探》,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2009年,第98-106页。
    ⑥Brain King, Bob McKercher, Robert Waryszak.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Graduates inAustralia and Hong Ko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3,(8):409~420
    ⑦Terry Lam, Honggen Xiao. 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 in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0,12(5):291~295
    ⑧胡善风、程菻:《运用现代营销观念改革旅游教学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50-53页。
    ①张萱:《高校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张培茵、赵阳、石长波:《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与实践》,《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第113-116页。
    ③牟红:《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的“功能胜任型”旅游人才培养》,《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第157-159页。
    ④Tribe J. Research Paradigms and the Tourism Curriculum [J].Journal ofTravel Research,2001,39(5):442-448
    ⑤田喜洲:《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86-189页。
    ⑥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43-145页。
    ⑦罗兹柏、罗有贤:《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旅游学刊》,1997年,第58-59页。
    ⑧林刚:《管理类学科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初探》,《旅游学刊》,1998年,第66-69页。
    ⑨梁文慧、李玺:《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旅游学刊》,2011年第2期,第89-94页。
    ⑩王宁:《旅游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年,第195-198页。
    11谢祥项、吴珏:《论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年,第111-113页。
    ①张文丽:《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②章牧、何建伟、赵新建等:《面向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思考》,《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第83-92页。
    ③罗清德:《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旅游论坛》,2010年第5期,第625-628页。
    ④安桃艳:《高职旅游专业海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的探讨》,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2009年,第95-101页。
    ⑤管婧婧:《旅游经济优区人力资源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杭州实践的探讨》,《旅游论坛》,2008年第2期,第256-259页。
    ⑥周欣、罗朝霞:《地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之探究》,《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75-80页。
    ⑦赵益杉:《国际旅游岛建设关键在人才》,《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17期,第122-123页。
    ⑧简王华、付艳、张广宇等:《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旅游论坛》,2009年第2期,第308-312页。
    ⑨王京传、刘以慧:《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74-175页。
    ⑩郑占勇、谢长虹:《关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人才资源开发》,2007年第5期,第25-27页。
    ①邹统钎、郑亚娜、张芳等:《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第36-44页。
    ②王美萍:《“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旅游高等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第125-130页。
    ③王枬、周江林:《以产学研结合搭建旅游人才培养的平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第2期,第54-58页。
    ④徐春红:《国际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饭店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三方联动合作案例》,《旅游论坛》,2011年第3期,第124-126页。
    ⑤宋德利、马保烈:《全方位构建国际化的旅游职业教育新模式——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第102-107页。
    ⑥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⑦Kwame R.Charles.Touris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Caribbean: Preparing for the21st Century.Progress in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1997,3:189~197.
    ⑧斯蒂芬·史密斯、丁培毅:《澳大利亚大学旅游教育起源,发展,困难与前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24~31页。
    ①Bob McKercher.The Future of Tourism Education: An Australian Scenario?.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02,3(2):134~143
    ②Diyah Ernawati.Tourism Education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Indonesia:an Exploratory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of Tourism Research,2003,(8):409~420
    ③孙根年,张孝存:《西方各国旅游教育的最新趋势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4年。
    ④贾鸿雁:《澳大利亚旅游本科教育专业与课程设置详析》,《旅游论坛》,2009年第3期,第467-470页。
    ⑤陈楠、李镕一、乔光辉等:《韩国旅游高等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现状分析——以南首尔大学与培材大学为例》,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第198-204页。
    ⑥吕迎春:《对国外旅游教育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第147页。
    ⑦赵鹏:《试论美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桂林旅专学报》,1998年。
    ⑧Dimitrios Stergious, David Airey, Michael Riley.The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Individual Academics inUK’s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ing a Construct for Teaching Profi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Research,2003,5:59~67
    ⑨史灵歌:《中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第313-319页。
    ⑩魏卫、吕镇:《加拿大与中国高校酒店管理教育比较研究》,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2009年,第297-305页。
    11邹统钎、郑亚娜、张芳等:《“全球旅游产业领袖”培养模式探讨》,《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第10-23页。
    12贾玉云:《中外对比视角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3刘宁宁:《旅游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鲁行经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45-46页。
    14龙京红、王亚婷、张蕊:《不同国家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全球化国际高峰论坛,2009年。
    ①伍蕾、郑向敏:《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反思——以旅游本科院校为例》,《旅游论坛》,2009年第5期,第785-789页。
    ②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第31-36页。
    ④庄捷:《我国与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之比较》,《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年,第47-50页。
    ⑤杨雁:《中外旅游高等教育差异比较》,《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年,第50-53页。
    ⑥谭白英、毛福禄:《中外旅游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比较》,《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第
    105-108页。
    ⑦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第26-30页。
    ⑧王艳平:《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对比中日旅游教育》,《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第164-166页。
    ⑨张春梅、邹德文:《国内外旅游教育比较及其对我国旅游教育的启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17-120页。
    ⑩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旅游论坛》,2011年第1期,第120-126页。
    11邓明艳:《员工素质是饭店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40-43页。
    12张建业,朱水根:《论饭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双轨制——定向式”组合模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5期,第80-83页。
    ①吴东晓:《饭店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模式探析》,《旅游科学》,2003年第3期,第5-8页。
    ②刘学莉、徐虹:《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探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80-84页。
    ③张俐俐、庞华:《研究型大学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旅游科学》,2008年第3期,第55-58页。
    ④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旅游科学》,2010年第6期,第84-92页。
    ⑤胡静、许贤棠、王铄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员参与问题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第865-869页。
    ⑥黄细嘉、李雪瑞:《“景—校”合作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模式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第114-121页。
    ⑦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课题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2004年。
    ⑧何海燕、舒波:《旅游本科教育供需悖论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化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第9期,第77-82页。
    ⑨胡晓立:《从人才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问题——以饭店管理专业为例》,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李思:《旅游人才需求有五大焦点》,《上海金融报》,2008年11月25日,第A16版。
    ②程海峰:《基于旅游市场供需现状的旅游人才培养探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133-134页。
    ①《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l月,第1392页。
    ②叶忠海主编:《普通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41页。
    ③王通讯著:《宏观人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④罗汉铁:《再论人才定义的实质问题》,《中国人才》,2002年第3期,第23页。
    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
    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
    ①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齐若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②陆国泰主编:《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萧鸣政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朱舟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⑥赵景华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⑦郭洪林、吴克禄、王霆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陈远敦、陈全明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③董克用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郑晓明编:《人力资源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⑤于桂兰、魏海燕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⑦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⑧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第9-17页。
    ①黄继元:《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探讨》,《旅游学刊》,2003年12月,第99-102页。
    ②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第86-87页。
    ③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李硕豪、阎月勤:《高校培养模式刍议》,《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年第2期,第43-33页。
    ⑤刘凤菊、王新平、韩启峰:《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3期,第52-53页。
    ⑥马国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第4期,第19-21页。
    ⑦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67-70页。
    ⑧刘福军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出自国家教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总结报告。该计划是国家教委在1994年初制订并组织实施的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的总称。
    ②韦巧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1期,第159页。
    ③刘光临:《大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兴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111页。
    ④陈厚丰、谢再根:《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江苏高教》,1999年第4期,第43-46页。
    ⑤刘红梅:《21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26页。
    ⑥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⑦马国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第4期,第19-21页。
    ⑧陈世瑛、张达明:《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江苏高教》,1997年第1期,第62-66页。
    ⑨刘红梅:《21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26页。
    ①杨峻、刘亚军:《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刍议》,《教学改革与索质教育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韦巧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1期,第159页。
    ③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朱勇、徐广军:《现代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9页。
    ②Romer, P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4(5),1986,p.1002-1037.
    ③Lucas, Robert E., Jr.(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July), p.3-42.
    ①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陶行知全集(第四卷)——谈生活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28页。
    ②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生活即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182页。
    ③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66页。
    ④Hutchins,R.M. The Learning Society,NewYork: Association Press.1968年版,第135页。
    ⑤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18页。
    ①张辉、宋文芸、惠普科:《试论我国旅游业产业功能的转变和再定位(四)》,2008年第528期《中国旅游报》,第11页。
    ①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②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③石培华,唐晓云:《国发〔2009〕41号文件解读之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性地位已经确立》,2010年3月2日《中国旅游报》。
    ④马勇、周霄:《旅游的产生发展、本质属性与社会价值》,《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8月。
    ①黄秀琳:《惠众与公平:未来旅游发展的终极诉求》,《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3期,第65~71页。
    ②Cohen E.Toward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Social Research,1972,39(1):164-182.
    ①石培华:《旅游业综合功能与国家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4页。
    ②石培华:《旅游业综合功能与国家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9页。
    ①赵荣、李宝祥:《论大旅游与西安市旅游业再发展》,《经济地理》,1999年第4期,第99~103页。
    ②侯晓丽、董锁成、贾若祥:《旅游规划整合——对“大旅游”内涵的再认识》,《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第43~50页。
    ③徐琳、董锁成、艾华等:《大旅游产业及其发展的影响和效益》,《地理研究》,2007年第3期,第414~424页。
    ④杨卫武:《论大旅游格局下的旅游高等教育》,《旅游科学》,2010年10月,第24卷第5期,第8~16页。
    ①《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21日。
    ①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②数据来源于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10》。
    ①因为数据来源所限,统计时西部地区未包括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②范业正:《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
    ①“51-59岁的合计人数”一项,原文误为377人,笔者根据各分项调研数据进行计算并将其更正为387人。
    ①郑向敏、范向丽、陈建平:《我国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化现状研究》,《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②焦玮:《2009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基本情况》,《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
    ①樊婷婷,陈雪琼:《酒店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根源及干预措施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40~43页。
    ②秦明、蒋奖等:《导游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旅游学刊》,2004年,第99~102页。
    ③冯耕耘:《导游员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82~85页。
    ④李志飞、陈琴:《旅行社经理人工作倦怠及其变化研究——基于2006年和2009年的跨年度调查》,《旅游学刊》,2011年第6期,第53~58页。
    ①钱炜:《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进步、问题和对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61-64页。
    ②陶汉军:《关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阶段性的认识》,《旅游学刊》,1997年S1期,第6-9页。
    ①王金伟、李雪、胡天舒:《近三十年来国内旅游教育研究进展与述评》,《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年第5期,第13-16页。
    ①赵杰:《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研究3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第252~253,242~243页。
    ①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研究3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第252~253,242~243页。
    ②严俊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③王金伟、李雪、胡天舒:《近三十年来国内旅游教育研究进展与述评》,《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年第5期,第13-16页。
    ④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研究3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第252~253,242~243页。
    ⑤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研究3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第252~253,242~243页。
    ①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旅游学刊》,2008年,第2期,第8~9页。
    ②龙江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旅游学刊》,2005年,S1期,第16~22.页。
    ①《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2011-2015)》。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①数据来源:《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2》。
    ①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第9-15页。
    ①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年第5期,第13~17页。
    ①张凌云、房蕊:《回顾与展望:中国旅游教育发展30年》,《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课题组,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
    ①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第57-61页。
    ②路军:《大连市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大连市教育局,2004年。
    ①王德刚、邢鹤龄:《旅游利益论》,《旅游科学》,2011年第2期,第8~15页。
    ②计金标、韩玉灵、李真惠:《对人才政策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页。
    ①王健:《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年第3期,第19-23页。
    ②谢彦君:《旅游与接待业研究:中国与国外的比较——兼论中国旅游学科的成熟度》,《旅游学刊》,2003年第5期,第20~25页。
    ③吴必虎,邢珏珏:《旅游学学科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旅游研究纪事>30年》,《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第73~79页。
    ①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第127-130页。
    ①邓晓春:《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2期,第33~35页。
    ②吴必虎、黎峳峳:《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第9~15页。
    ③蔡靖方、马勇、刘名俭:《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④张凌云、房蕊:《回顾与展望:中国旅游教育发展30年》,《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
    ①谷慧敏、Raphael R. Kavanaugh、俞聪:《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第22~29页。
    ②郭永胜:《高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探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85~89页。
    ③谷慧敏、Raphael R. Kavanaugh、俞聪:《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第22~29页。
    ①张岩、顾文静:《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59~60页。
    ①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第9~15页。
    ②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2卷第2期,第66~69页。
    ③苏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191~193页。
    ④侯国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第143~146页。
    ⑤王艳平:《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对比中日旅游教育》,《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第164~166页。
    ①曾琳:《旅游人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趋势》,《科技信息》,2009年第16期,第640~641页。
    ①浙江省饭店协会:《2008年浙江饭店业白皮书》,2008年。
    ②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第57~61页。
    ①田建国:《推进教育观念创新》,2009年8月10日《光明日报》,第二版。
    ①胡金平:《当代中国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68~73页。
    ①胡金平:《当代中国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68~73页。
    ②谷慧敏、Raphael R. Kavanaugh、俞聪:《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第22~29页。
    ①田吴岩等:《必由之路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①王美萍:《“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旅游高等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第125-130页。
    ②赵鹏、汤利华:《旅游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第71-76页。
    ③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刊》,2009年第2期,第87-91页。
    ④李月香:《东北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实施体系建设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8页。
    ①方黛春:《高职“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NBCSZJ学院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9-32页。
    ①陈钢华、黄远水:《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1期,第154-158页。
    ①黄家泉、彭青:《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办学特点浅析》,《高教探索》,2004年第3期,第24-26,32页。
    ①刘光临:《大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兴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①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第26~30页。
    ②田里、马勇、杜江:《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③赵杰:《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①傅桦、吴雁华:《旅游教育与就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康奈尔大学网站: http://www.cornell.edu/
    ③康奈尔大学网站: http://www.cornell.edu/
    ④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刊》,2009年,第87-91页。
    ⑤史灵歌:《中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2009International Summit on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Higher Tourism Education”,2009年。
    ①The school for hospitality leadership [EB/OL]. http://www.hotelschool.cornell.edu.2008-7-5.
    ①邹统钎、郑亚娜、张芳:《“全球旅游产业领袖”培养模式探讨》,《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出版社,2009年,第11-12页。
    ②赵鹏:《努力实现旅游院校“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的新突破》,《旅游学刊》特刊,2004年,第12-13页。
    ①吕迎春:《对国外旅游教育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第147-149页。
    ②史灵歌:《中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2009International Summit on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Higher Tourism Education”,2009.
    ③徐浩贻:《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第89-90页。
    ④吕迎春:《对国外旅游教育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第147-149页。
    ⑤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刊》,2009年,第87-91页。
    ⑥赵杰:《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第24页。
    ①吕迎春:《对国外旅游教育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第147-149页。
    ①编辑部:《世界旅游饭店教育名校之瑞士篇》,《饭店现代化》,2005年第3期,第43-44页。
    ①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王建平、崔凯:《对瑞士理诺士酒店管理学院的考察及启示》,《职教通讯》,2002年第9期,第57-59页。
    ①贾鸿雁:《从澳大利亚的经验看旅游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实施》,“2009International Summit on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2009年。
    ①龙京红、王亚婷、张蕊:《不同国家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2009International Summit on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2009年。
    ②陈肖静:《转变旅游教育观念,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的启示》,《.旅游科学》,2000年第3期,第40-42页。
    ③贾鸿雁:《从澳大利亚的经验看旅游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实施》,“2009International Summit on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2009年。
    ④黄丽清:《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第153-154页。
    ①沃斌峰:《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特色及启示》,《.科技信息》,2007年第22期,第30-31页。
    ①李中国:《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与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4期,第36-37页。
    ①凌强:《日本旅游教育新特点探析》,《日本问题研究》(保定),2006年第4期,第40~44页。
    ①凌强:《日本旅游教育新特点探析》,《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第40-44页。
    ②王秀文:《传统与现代——日本社会文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③JTB TRAVEL COLLEGE[EB/OL]. http://www. jtb-college. ac. jp/index. html,2006-8-9
    ①赵鹏:《试论美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结合”模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2期,第68~71页。
    ②赵杰:《.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第24页。
    ③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EB/OL]http://www.hotelschool.cornell.edu/about/dean/board/
    ①徐虹、姚延波:《高等旅游教育培养规格与实现路径研究》,《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54页。
    ②田建国:《推进教育观念创新考》,2009年8月10日《光明日报》,第11版。
    ①注:2009年国家开始设立旅游专业硕士,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应用型旅游人才的上升空间。但就整体而言,学术研究型及应用型人才的不均衡培养状态并未得到彻底改变,仍呈“h”型路径。
    ①该部分借鉴了潘晨光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中国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研究》”的相关课题成果,并对其“h”型模型进行了修正和调整。笔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了相关调研。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
    ②《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002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13年4月25日通过,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①李政道:《祖国现在缺少一个成功的榜样》。
    陈肖静:《转变旅游教育观念,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的启示》,《旅游科学》,2000年第3期。
    陶汉军:《关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阶段性的认识》,《旅游学刊》,1997年。
    王京传,刘以慧:《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
    安桃艳:《高职旅游专业海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的探讨》,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
    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2009年。
    包永宏:《旅游本科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以社会营销理论为导向》,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年第5期。
    编辑部:《世界旅游饭店教育名校之瑞士篇》,《饭店现代化》,2005年第3期。
    蔡靖方、马勇、刘名俭:《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曹曼娇:《旅游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陈钢华、黄远水:《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1期。
    陈厚丰、谢再根:《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江苏高教》,1999年第4
    期。
    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陈楠、李镕一、乔光辉等:《韩国旅游高等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现状分析——以南首尔大学与培材大学为例》,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
    陈世瑛、张达明:《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江苏高教》,1997年第1期。
    陈志学、余昌国:《旅游人才开发管理中的十大关系》,《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
    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程海峰:《基于旅游市场供需现状的旅游人才培养探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
    戴斌等:《立足实践,引导产业,促进中国旅游学术的繁荣与发展——2008年<旅游管理>研究评述》,《旅游管理》,2009年第1期。
    邓明艳:《员工素质是饭店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邓晓春:《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2期。
    董海沙:《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樊婷婷,陈雪琼:《酒店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根源及干预措施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
    范业正:《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
    方黛春:《高职“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NBCSZJ学院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冯耕耘:《导游员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
    傅桦、吴雁华:《旅游教育与就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谷慧敏、Raphael R. Kavanaugh、俞聪:《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
    管婧婧:《旅游经济优区人力资源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杭州实践的探讨》,《旅游论坛》,2008年第2期。
    郭洪林、吴克禄、王霆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郭永胜:《高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探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何海燕、舒波:《旅游本科教育供需悖论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化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第9期。
    何海燕、舒波:《旅游本科教育供需悖论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化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何建民:《基于战略管理理论与国际经验的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定位与创新》,《旅游学刊》,2008年第2期。
    侯国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
    侯晓丽、董锁成、贾若祥:《旅游规划整合——对“大旅游”内涵的再认识》,《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
    胡金平:《当代中国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
    胡静、许贤棠、王铄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员参与问题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胡善风、程菻:《运用现代营销观念改革旅游教学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胡晓立:《从人才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问题——以饭店管理专业为例》,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黄继元:《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探讨》,《旅游学刊》,2003年12月。
    黄家泉、彭青:《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办学特点浅析》,《高教探索》,2004年第3期。
    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刊》,2009年。
    黄丽清:《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2卷第2期。
    黄细嘉、李雪瑞:《“景—校”合作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模式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
    黄秀琳:《惠众与公平:未来旅游发展的终极诉求》,《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3期。
    计金标、韩玉灵、李真惠:《对人才政策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
    贾鸿雁:《澳大利亚旅游本科教育专业与课程设置详析》,《旅游论坛》,2009年第3期。
    贾鸿雁:《从澳大利亚的经验看旅游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实施》,“2009International Summiton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2009年。
    贾玉云:《中外对比视角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简王华、付艳、张广宇等:《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旅游论坛》,2009年第2期。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2月。
    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焦玮:《2009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基本情况》,《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
    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
    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旅游论坛》,2011年第1期。
    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旅游学刊》,2008年。
    李硕豪:《高校培养模式当议》,《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年第2期。
    李思:《旅游人才需求有五大焦点》,《上海金融报》,2008年11月25日,第A16版。
    李因、汪艳丽、梁磊、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旅游学刊》,2009年第7期。
    李月香:《东北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实施体系建设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8页。
    李志飞、陈琴:《旅行社经理人工作倦怠及其变化研究——基于2006年和2009年的跨年度调查》,《旅游学刊》,2011年第6期,第53~58页。
    李志刚:《我国国际化旅游人才开发策略探析》,《社会科学家》,2007年。
    李中国:《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与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4期。
    梁文慧、李玺:《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旅游学刊》,2011年第2期。
    廖萍、朱湘辉:《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产业观察》,2008年。
    林刚:《管理类学科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初探》,《旅游学刊》,1998年。
    凌强:《日本旅游教育新特点探析》,《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
    刘凤菊、王新平、韩启峰:《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3期。
    刘红梅:《21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刘宁宁:《旅游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鲁行经院学报》,2003年。
    刘学莉、徐虹:《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探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龙江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旅游学刊》,2005年。
    龙京红、王亚婷、张蕊:《不同国家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全球化国际高峰论坛,2009年。
    鲁淑云:《改革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浅谈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1996年。
    陆林、黄剑锋、张宏梅等:《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旅游学刊》,2010年第8期。
    吕迎春:《对国外旅游教育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罗汉铁:《再论人才定义的实质问题》,《中国人才》,2002年第3期。
    罗清德:《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旅游论坛》,2010年第5期。
    罗兹柏、罗有贤:《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旅游学刊》,1997年。
    马国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第4期。
    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
    马勇、周霄:《旅游的产生发展、本质属性与社会价值》,《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8月。
    马勇:《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
    牟红:《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的“功能胜任型”旅游人才培养》,《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
    钱炜:《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进步、问题和对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秦明、蒋奖等:《导游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旅游学刊》,2004年。
    石培华,唐晓云:《国发〔2009〕41号文件解读之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性地位已经确立》,2010年3月2日《中国旅游报》。
    史灵歌:《中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2009International Summit on Globalizationof Chinese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2009.。
    斯蒂芬·史密斯、丁培毅:《澳大利亚大学旅游教育起源,发展,困难与前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宋德利、马保烈:《全方位构建国际化的旅游职业教育新模式——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苏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苏志平、李炳义、刘霞霞:《独立学院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
    孙根年、张孝存:《西方各国旅游教育的最新趋势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4年。
    覃业银:《合作培养中俄应用型旅游人才模式初探》,《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
    谭白英、毛福禄:《中外旅游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比较》,《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年。
    田建国:《推进教育观念创新》,2009年8月10日《光明日报》,第二版。
    田建国:《推进教育观念创新考》,2009年8月10日《光明日报》,第11版。
    田里、马勇、杜江:《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田喜洲:《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
    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旅游科学》,2010年第6期。
    王德刚、邢鹤龄:《旅游利益论》,《旅游科学》,2011年第2期。
    王建平,崔凯:《对瑞士理诺士酒店管理学院的考察及启示》,《职教通讯》,2002年第9期。
    王健:《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年第3期。
    王金伟、李雪、胡天舒:《近三十年来国内旅游教育研究进展与述评》,《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年第5期。
    王美萍:《“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旅游高等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
    王美萍:《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主因素分析》,《旅游学刊》,2009年第11期。
    王枬、周江林:《以产学研结合搭建旅游人才培养的平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第2期。
    王宁:《旅游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年。
    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
    王艳平:《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对比中日旅游教育》,《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
    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韦巧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1期。
    魏卫、吕镇:《加拿大与中国高校酒店管理教育比较研究》,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2009年。
    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年。
    沃斌峰:《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特色及启示》,《.科技信息》,2007年第22期。
    吴必虎,邢珏珏:《旅游学学科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旅游研究纪事>30年》,《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
    吴必虎、黎峳峳:《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
    吴东晓:《饭店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模式探析》,《旅游科学》,2003年第3期。
    伍蕾、郑向敏:《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反思——以旅游本科院校为例》,《旅游论坛》,2009年第5期。
    伍延基:《国内旅游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旅游学刊》,2004年第3期。
    夏梓样、李江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成及特征》,《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谢春山、徐东北:《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论现象及其对策》,《旅游论坛》,2010年第6期。
    谢祥项、吴珏:《论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年。
    谢彦君:《旅游与接待业研究:中国与国外的比较——兼论中国旅游学科的成熟度》,《旅游学刊》,2003年第5期。
    徐岸峰、韩忠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
    徐春红:《国际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饭店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三方联动合作案例》,《旅游论坛》,2011年第3期。
    徐浩贻:《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
    徐虹、姚延波:《高等旅游教育培养规格与实现路径研究》,《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徐琳、董锁成、艾华等:《大旅游产业及其发展的影响和效益》,《地理研究》,2007年第3期。
    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
    严俊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杨卫武:《论大旅游格局下的旅游高等教育》,《旅游科学》,2010年10月,第24卷第5期。
    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擅变的历史轨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3期。
    杨雁:《中外旅游高等教育差异比较》,《旅游学刊》,1998年。
    曾琳:《旅游人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趋势》,《科技信息》。
    曾月征、贺小武:《试析我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张春梅、邹德文:《国内外旅游教育比较及其对我国旅游教育的启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张辉、宋文芸、惠普科:《试论我国旅游业产业功能的转变和再定位(四)》,2008年528期《中国旅游报》。
    张建业,朱水根:《论饭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双轨制——定向式”组合模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5期。
    张俐俐、庞华:《研究型大学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旅游科学》,2008年第3期。
    张凌云、房蕊:《回顾与展望:中国旅游教育发展30年》,《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课题组,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
    张培茵、赵阳、石长波:《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与实践》,《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
    张文丽:《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张新南、孙斐:《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与实践——高职旅游应用型人才的项目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初探》,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2009年。
    张萱:《高校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张岩、顾文静:《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章牧、何建伟、赵新建等:《面向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思考》,《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
    赵鹏、汤利华:《旅游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
    赵鹏:《努力实现旅游院校“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的新突破》,《旅游学刊》特刊,2004年。
    赵鹏:《试论美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结合”模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2期。
    赵荣、李宝祥:《论大旅游与西安市旅游业再发展》,《经济地理》,1999年第4期。
    赵益杉:《国际旅游岛建设关键在人才》,《商场现代化》,2009年。
    郑向敏、范向丽、陈建平等:《我国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化现状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
    郑占勇、谢长虹:《关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人才资源开发》,2007年。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研究3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
    钟贤巍:《从旅游管理学科特点看旅游人才的培养》,《经济纵横》,2006年第12期。
    周欣、罗朝霞:《地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之探究》,《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
    庄捷:《我国与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之比较》,《旅游学刊》,1998年。
    邹统钎、刘军、王小方:《高等旅游专业人才"钻石型"培养模式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邹统钎、郑亚娜、张芳等:《“全球旅游产业领袖”培养模式探讨》,《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
    邹统钎、郑亚娜、张芳等:《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
    《北京市旅游行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01-2010)》
    《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导游员职业等级标准(试行)》
    《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旅游行业)》
    《关于1990-1995年旅游行业开展岗位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颁发<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证书>的管理办法》
    《关于对全国导游员实行等级评定的意见(试行)》
    《关于改革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等级考核及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和改进导游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旅游企业淡季培训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关于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的试行规定》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关于试点单位导游员等级评定的实施细则(试行)》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导游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管理规定》
    《旅行社条例》
    《旅游法》
    《旅游饭店总经理和主要部门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
    《旅游行业岗位培训定点单位管理暂行办法》
    《上海市导游人员管理办法》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
    《职业技能鉴定规定》
    《职业教育法》
    《中国旅游年鉴》1994-2011年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2011-2015)》
    《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
    《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1987版《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
    1998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关于印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的通知》
    《关于正式颁布<旅游专业学生实习指引>的通知》
    胡锦涛:《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尹蔚民:《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求是》,2010年第15期,第12-14页。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齐若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0——提升人力资本的教育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陈远敦、陈全明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董克用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关乐原:《新世纪中国人才战略发展的探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课题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2004年版。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金莉萍:《转型中的人才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荆林波、史丹、夏杰长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9——面向“十二五”的中国服务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刘福军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光临:《大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兴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萌、薛兵旺:《现代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
    陆国泰主编:《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路军:《大连市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2004年。
    毛大立主编:《引领未来——“十二五”上海人才发展若干重点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人社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年版。
    石培华:《旅游业综合功能与国家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田吴岩等:《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魏小安:《与中国旅游同行——旅游研究与工作方法新论》,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涂文涛、方行明主编:《知识经济的人才战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王通讯著:《宏观人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秀文:《传统与现代——日本社会文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萧鸣政、郭丽娟主编:《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1》,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萧鸣政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杨峻、刘亚军:《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刍议》,《教学改革与索质教育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叶忠海主编:《普通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于桂兰、魏海燕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广瑞、刘德谦、宋瑞主编:《201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余昌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辉等著:《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2009》,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赵杰:《.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版。
    赵景华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浙江省饭店协会:《2008年浙江饭店业白皮书》,2008年。
    郑晓明编:《人力资源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2》,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论人才》,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朱勇,徐广军:《现代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朱舟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庄子健、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前沿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Bob McKercher.The Future of Tourism Education: An Australian Scenario?.Tourism andHospitality Research,2002,3(2):134~143
    Brain King, Bob McKercher, Robert Waryszak.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spitality andTourism Graduates in Australia and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Research,2003,(8):409~420
    Cohen E.Toward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Social Research,1972,39(1):164-182.
    Dimitrios Stergious, David Airey, Michael Riley.The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ofIndividual Academics in UK’s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ing a Construct forTeaching Profi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3,5:59~67
    Diyah Ernawati.Tourism Education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Indonesia:an Exploratory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3,(8):409~420
    Evangelos Christou, Marianna Sigala. Innovation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Edu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2,(4):65~67
    Evangelos Christou, Marianna Sigala.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Education: a Strategy for the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Research,2001,(3):325~335
    Hutchins,R.M. The Learning Society,NewYork: Association Press.1968
    Jennifer Churchward, Michael Riley.Tourism Occupations And Education: An Exploration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2,(4):77~86
    JTB TRAVEL COLLEGE[EB/OL]. http://www. jtb-college. ac. jp/index. html,2006-8-9Kwame R.Charles.Touris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Caribbean: Preparing for the21stCentury.Progres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1997,3:189~197.
    Lucas, Robert E., Jr.(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22(July), p.3-42.
    Mavis G. Sanders and Joyce L. Epstein.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andEducational Chang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xtending Educational Change[M].SagePubns,2007.
    Rodolphe Sepulchre, Derdl A. Paley and Naomieonard. Group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veControl of Steered Particles in the Plane [A].Lecture Notes in Control and InformationSciences[C].London: Springer-Verlag,2006,(336):217-232.
    Romer, P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4(5),1986,p.1002-1037.
    Sue Becton, Brain Greatz.Small Business-Small Minded? Training Attitudes and Needs of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Research,2001,(3):105~113
    Terry Lam, Honggen Xiao.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Management,2000,12(5):291~295
    The school for hospitality leadership [EB/OL].
    http://www.hotelschool.cornell.edu.2008-7-5.
    Tribe J. Research Paradigms and the Tourism Curriculum [J].Journal ofTravel Research,2001,39(5):442-448
    Vanessa A. Amoah, Tom Baum.Tourism Education: Policy Versus Practice.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7,9(1):5~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