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构快乐的语文课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乐学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近现代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快乐学习逐渐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苦学思想。随着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地兴起,尤其是20世纪中期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兴起,快乐学习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快乐教学已经成为提升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而对我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在京、沪、宁等地的小学首先开始实验,又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愉快教育是快乐教学的一次很好的实践,但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快乐教学却仍然是实践探索的难点;尤其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每节课都成为学生喜欢的快乐课堂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呼唤建构新型课堂。建构快乐语文课堂正是基于这样背景的研究。
     快乐语文课堂,应按照开放地导入、学生资源生成、教师回应反馈、教学过程生成、开放延伸五个环节进行,其中学生资源生成、教师回应反馈、教学过程生成三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结合快乐语文课堂教学程序,运用教育实践法、问卷调查法、教育统计法等,紧紧围绕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与态度展开教学实践,结果表明:科学运用快乐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情感与态度发生积极变化,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快乐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范式在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为了更好地发挥快乐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作用,还要注意坚持不断带给学生新鲜感,把握好快乐教学的尺度,区别对待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教学等。
As an education idea, studying happily has a long history. Influenced by testing education, students have gradually forgotten studying happily and accepted the idea that "If you want to succeed, you have to work hard." With the uprising of natural educating theory, studying happily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Studying happily has been a compulsory choice for teachers to make class teaching more effective. In China, from 1980s, studying happily has been used in some primary schools of Beijing, Shanghai, and Nanjing. And now it has been used in all over the country. However, how to use studying happily is still a question. Especially in Chinese course of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how to make each class a happy class is a hard-solving problem for all the teachers.As a main way of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the youth. New course innovation emphasizes students' active studying attitude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of taking part in, exploring, and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nd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To study how to build a happy Chinese course is against such a big background.A happy Chinese course includes five parts, of which students resources, teachers reflection and teaching course are recycling. Teachers use all kinds of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studying methods and studying habits. After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we have found that by scientifically using happily teaching methods in Chinese courses, students have more interests in studying Chinese, and their Chinese level has been raised clearly. The strategy of teaching happily in Chinese course has been proved to b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order to make good use of this method, teachers should keep bringing fresh ideas to each course, and treat different style text in different way.
引文
1 王桕勋:《语文教学情趣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第1页。
    2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第100页。
    3 曾楚风:《语文课为何总让人黯然神伤》,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第124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4 李建平:《阅读教学问题亟待加强》,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优思录》,第22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5 王士荣:《语文课外活动课调查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1996年第6期。
    6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7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1页。
    8 崔允郭、沈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课程标准框架>评述》,《外国教育资料》 2000年第1期.
    9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115-116页。
    10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第8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
    1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16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2 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第511-51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第1版。
    13 转引自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第58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第1版。
    14 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第593-59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第1版.
    15 转引自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第224-22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16 转引自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第8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第1版。
    17 转引自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第9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第1版。
    18 转引自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第9-1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第1版。
    19 转引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7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第1版。
    20 转引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7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第1版。
    21 转引自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第23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22 转引自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第233-23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23 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第7页,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第1版。
    24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5页。
    25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4-15页。
    2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1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版。
    27 转引自《语文教育创新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436-440页。
    28 转引自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10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9 Murphy, Madonna M. Character education in America's blue school: best practices for meeting the challenge. Lancaster, Penn.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98. 197-199.
    30 邓干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10期。
    31 《“金钱美女读书论”老师广州讲课给课本挑刺引来叫好声》,《信息时报》,2002年8月26日。
    32 王诺:《不变的哈佛》,载《青年文摘》,2002年第9期。
    [1].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2].崔干行.教育的理想与现实[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4]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夏承虞.九国语文教学资料[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 余昱.走向学校语文[M].广东教育出版社,
    [7] 沈龙明.中学生读写技法108种[M].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3.
    [8] 沈龙明.课堂教学艺术断想录[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9] 沈龙明.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 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 崔干行.教育的理想与现实[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12] 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13] 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14] 李镇西.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15] 王增奎,张晓然.阅读策略与技巧[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6] 金正扬.《倪谷音与愉快教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17] 王光祖.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调查与分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8]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1]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2] 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学说[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23]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上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5] 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26]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7] 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8] 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9] 王显槐等.语文教育创新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0] 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31] 姜凤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2] 吴博.让学生在愉快中享受教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3] 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上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4] 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5] 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补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6]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7]
    [1] [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吴昌杰译.阅读史[M].商务印书馆,2002.
    [2] [苏]列·符·赞科夫.杜殿坤译.和教师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美]H·C林格.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4] [美]B·S布卢姆等.邱渊、王钢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 [美].罗伯特M·加涅.傅统光、陆有铨译.学习的条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 [加].江绍伦.邵瑞珍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7] [苏]列·符·赞可夫.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9] [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10] [德]福禄培尔.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 [美]弗兰克·戈布尔.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2] [美]Harvey Daniels,Marilyn Bizar.余艳译.最佳课堂教学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3] [美]Morris L.Bigge,Samuel S.Shermis.徐蕴,张军华等译.写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4] [美]林格伦.章志先,张世富,肖毓秀,杨继本,肖前瑛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 黄玉峰:愿我们诗意地教语文[J].语文学习,2002,(12)
    [2] 罗静等:余光中:不一定要当诗人 但生活要有诗意[J].中国青年报,2002.
    [3] 沈龙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断想[J].陕西教育,2000,(11).
    [4] 沈龙明:我的“五多讲课法”[J].福建成人教育,1992,(6).
    [5] 沈龙明:课堂提问艺术管见[J].语文教学通讯,1996增刊.
    [6] 沈龙明:课堂收尾艺术漫谈[J].内蒙古教育,1998,(3).
    [7] 沈龙明:对比教学艺术浅见[J].陕西教育,1998,(11).
    [8] 沈龙明:互为补充,相得益彰[J].中国教育报,1999,(5).
    [9] (美)A·E伍尔福克著:课堂里的焦虑[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5).
    [10] 郭碧娇:快乐足球与快乐语文的遐想EJ].广西教育,2003,(12).
    [11] 王竹香:快乐语文摭谈[J].综合天地,2005,(3).
    [12] 易红郡:西方愉快教育思想浅谈[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3] 郑远祥,唐世贵: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J].教研天地,2004,(1).
    [14] 刘淼,祝丹兰:根植民族土壤面向国际社会[J].中学语文教学,2003,(2).
    [15] 章霞: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5).
    [16] 李冲锋:讲台意味着什么?[J].江苏教育,200.3,(9).
    [17] 王荣生:欧美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J].语文建设,2002,(5).
    [18] 王荣生:中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取向比较及讨论[J].语文建设,2002,(10).
    [19] 王荣生:香港学者对汉语文课程中“语文基本知识”教学的看法[J].中学语文教学,2001(8).
    [20] 王荣生:简介香港同行关于作文批改的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2001(3).
    [21] 厉菁菁: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发展[J].语文学刊,2005(4).
    [22] 倪文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03(3).
    [23] 倪文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4)
    [24] 倪文锦.中国大陆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2002(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