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代“江东”地域政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所要考察的“江东”地域是睿宗、玄宗年间开始存在的包括宣州在内的江南东道这一监察区域、地理区域,安史之乱爆发后常分置浙西、浙东、宣歙、福建等四道,大致包括今苏南、皖南、沪、浙、闽。该地域位于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濒临东海,北与淮南道隔江相望,南达博平岭南缘、韩江流域,西与江南西道大致以皖南丘陵西南缘-武夷山脉一线为界,是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区域。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一个半世纪里,作为当时中央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之一,该地域的稳定与繁荣对唐代政治、经济格局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唐朝末年,黄巢率部转战江南,打破了该地域的势力平衡,造成唐王朝统治秩序的混乱,给唐王朝以致命一击,“江东”地域自此陷入混乱,而断绝了财赋来源的李唐王朝也日趋衰弱。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该地域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唐代以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不管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如何风云变幻,经济重心再未北归,以迄于今。近年来,学术界对唐代区域史研究的逐步深入,与“江东”地域有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而具体到“江东”地域的政局,则主要集中于具体事件、历史人物等的研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以唐代“江东”地域为考察对象,以传世文献和碑刻资料为基础史料,结合今人研究成果,通过传统的历史考证,追本溯源,对唐代“江东”地域的行政区划、行政组织、行政长官,以及地方政治、军事事件进行考察,探讨在此期间内“江东”地域的发展进程、政治军事局势和社会状态;通过对该地域及其军政长官在政局中所处的位置、发挥的作用及其与各方面的关系等问题,探索“江东”地域政治局势变化的内在规律,展现唐代“江东”地域不同侧面的特征与风貌。在研究的方法上,结合政治学、历史地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图表分析与数据统计的方法,客观论证本文的内容,还原历史真实。全文共分为六章,包括“江东”地域的地理环境与经济交通状况,行政区划沿革,地方军政组织与军政长官考察,各时期地域政局考察。
     第一章概述唐代“江东”地域的自然环境、经济交通状况。该地域除长江、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曹娥江水系冲积淤积成的长江三角洲南岸低地平原及其他大河流的谷旁冲积平原外,其余地区大都是低山和丘陵。气候温热潮湿,植被良好,土壤在精耕细作培育下逐渐由涂泥向水稻土转变。吴越平原、丹阳圩田区等地区延续东吴魏晋南朝的发展势头,徽州则发展经济作物,闽浙丘陵也逐渐开发。交通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北路、西路、南路各有数条交通线,东路有海路。
     第二章根据正史地理志、州郡志、郡国志中的相关记载,并参考古今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考察唐及其之前王朝“江东”地域的行政区划。该地域县级行政单位相对稳定,秦汉增幅较小,东吴着力开发之下,析置较多,南朝地方行政区划冗乱,不便详究。杨隋平陈之后,大加整顿,炀帝省并力度最大。唐初单位较少,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殖,析置众多,开元、天宝以后数量基本稳定。统县行政单位较为繁复,唐代基本以州统县,天宝元年曾改州为郡,乾元元年改回。道,初为监察范围,安史之乱后成为实际上的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单位,“江东”地域分置浙西、浙东、福建、宣歙等道,浙西、浙东、宣歙三道时有分合。
     第三章考察唐代“江东”地域地方军政组织与军政长官。唐代地方行政组织为州(郡)县两级,长官为刺史(太守)、县令。军事长官有(大)都督,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观察使成为实际上的地方军政长官。唐代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地方军事区与行政区相结合的“道”;其二,“道”的长官。其长官,雄藩重镇之藩镇指的是节度使,普通“道”之藩镇指的是观察使。节度使、观察使等都是使职,其官署称为使府、幕府。其僚属有文职僚佐和武职军将。安史乱后,藩镇长官俱总揽一道之行政、监察、军事、财政等大权。藩帅考察涉及籍贯、出身与迁转。从籍贯上来说,“江东”四道藩帅多出自于关内、河南、江南、河北与河东诸道。从入仕途径上来说,可考的一百零四位藩帅中有七十七人为进士,近四分之三。其他地方长官均为迁转的主要来源与去向。
     第四章分段研究各时期“江东”地域政局。从“江东”地域行政长官及其统治出发,探讨中央朝廷对“江东”的统治和管理,探讨地方行政长官对中央和地方政局的影响。通过分析唐代“江东”地域发生的政治事件,探索该地域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唐初“江东”地域为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等先后占据,辅公祏反唐失败后,唐中央在该地区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统治。安史之乱中,“江东”地域是朝廷的战略后方,乱后又被大肆掠夺,引发袁晁、方清、陈庄等反抗,朝廷加强控制之余,不忘削弱“江东”兵力。兵力的减少,剥削的加剧使“江东”处于爆发前的萌动状态,裘甫起义揭开了“江东”地域战乱的序幕。黄巢大军扫过,“江东”不再受朝廷控制,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The Jiangdong area studied in this thes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Yangtze River south bank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north nearby Huainan Dao across the river, the south nearby Bopingling on edge of Hanjiang River, the east arrive sea, the south-west arrive Jiangnanxi Dao largely hilly southwestern edge-Wuyishan pulse line as the boundary. Its jurisdiction to roughly23.6to32.3degrees north latitude,115.6east longitude to123degree range, including the current southern, southern Anhui, Zhejiang and the whole territory, Shanghai, Fujian territory. The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and the Little City with a West Coast Economic Zone, location,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a solid economic foundatio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good strong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s a whole has a very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Rebellion broke out after a half century, the area most of the time set western Zhejiang, eastern Zhejiang, Xuanshe, Fujian four observations so that,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as the largest source of money given the geographic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of the Tang Dynasty economic, political structure have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In ancient China during the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southward, the region also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on this basis to achieve political center of gravity southward.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 regardles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situation how changing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n did not go north, until today.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research for Tang Military gradually shift certain region of investigation, the issue of lack of Jiangdong comprehensive system.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the object Tang Jiangdong Fan town as to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data through traditional historical research, trace the origin, Tang Jiangdong Fan on the town administration, personnel,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uncil to inspect, investigate Jiangdong region during this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fan handsome office during and after research, exp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Council, and in the political discussion and Koto Zhu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position, rol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problem, to show some aspects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Koto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 research methods, combined with political science, history geography, statistics, sociology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theory, case studies approach chart analysis and data statistical methods to objectively demonstrat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o address the history of unexplored predecessors or, though, but not perfect place to explore the greatest possible restore the historical truth.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including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Jiangdong area, the history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e stud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organization and the magistrat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anemy, the study of political situation in each period.
     Chapter I introduc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Jiangdong area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region except the Yangtze River, Tai Lake and Qiantang River, Cao'e River silt into the river system south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other large lowland plain beside the river valley flood plains, the rest are mostly low mountains and hills. Hilly areas are the source of water, River Lake Branch clouds, coastal winding coastline, mountain basin, river valleys, lakes and coastal areas around the vast plains, harbors many small islands dotted. Warm humid climate, good vegetation, soil under the intensive cultivation of rice gradually from painted clay soil to shift. Wuyue Ping Yuan, Wei Danyang Lakes region continue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Huizhou then develop cash crops, Fujian and Zhejiang hills gradually developed, population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and similar economic situation. The transport gives priority in waterway, supplemented by land route. There are severl routes at the north, the west and the south.
     Chapter II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combine the record of geography text in the historical book and the latest related research in academic circles.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Han dynasty smaller increase, Soochow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under the additions are more Southern loc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redundant chaos, unable to detailed studies, the Yang regime eliminates the Chen regime, the big plus consolidation, especially Emperor Yang provincial and greatest efforts, Tang Dynasty fewer units, as economic growth, population growth, split more stable since the mid-number. County administrative units more complicated system, basic to the State Commission Tang County, Tianbao the first year was to the state for the county in the Qianyuan. Dao, seted up as a monitoring range at the first, became prevail over state administrative units after the rebellion of An-Shi. The Jiangdong Area then divided into the Zhexi Dao, the Fujian Dao, the Xuanshe Dao.
     Chapter III recearches the local government's organization and the magistrat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military officeres. The local government's organiz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divided into Zhou an Xian. The magistrat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Cishi and Xianling. Military executive is the observation that by the job evolved functions of the monitor only one, but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and the cases and all defenses, such as the degree of support to master one of the administrative, monitoring, military, financial and other powers. No products rank, end of the world is still preserved Tang Dynasty Officer and the central charge in the form of rank in the form of a certain doctor, calibration Central Mouguan, and a provincial governor, charge and disposition of certain Du. Observe the civilian Liaozuo have Fushi, send away, judge, secretary in charge, pushing officer, inspector, Ya push, played into the government, etc. there are known Mashi Army, Mashi, vice Mashi are Yu Hou, ten will, lieutenant and so on. Resreaching from the birth of the magistrat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military officeres, there are77scholars, almost75%of all.
     Chapter IV resreach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each period. The rebellionof An-shi broke out, and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rutally poisoned, at war behind Koto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creating chaos in the south blocked at Sui, Yong Wang supported in the reign prepared to compete in the South as the foundation of Suzong lingwu emperor, but eventually Suzong win. Soon, Liu marginalized exhibition shuaibing south JAC, put down the rebellion in the process, Jiangdong been greatly damaged. Famine shortage of soldiers in succession, the court for the northern war has intensified plundered money-making, leading to rebellion and Fang Qing Yuan Chao, chenzhuang revolted. After20years of restoration, Jiangdong regional economic conditions improve, Han Huang in the town called on the Navy Jiedushi any strong fan. Li Qi rebellion, prompting the court to take safeguard measures, western Zhejiang Road from the court relied on the financial Fu, military-type Military money given output into pure land. Tang Dynasty, the imperial court cruel exploitation aroused people's resistance, fur just after the chaos,the court strengthened the military strength of Jiangdong area, but the governor does not control these armed, Wang Xianzhi, Huang Chao was chao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Jiangdong area arrogance soldiers first since the rebellion. Huang Chao army sweep from Jiangdong Area, then this region is out of the central authority's control.
引文
① 当时上海市区约有一半浮出水面,崇明也已部份生成。参见: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23-24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24页。
    ③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卷一五上《宪宗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79页。
    ④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五三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59页。
    ①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东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东阳,在今天长县西北,离乌江不远,可以推断,项羽西渡,当由乌江渡江。战败逃亡,又“乃欲东渡乌江”,应是老马识途。两汉时,乌江作为下游渡口也越来越重要。参见:潘有庆,《项羽溃围路线考略:兼谈垓下古战场方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第1期;中国史记研究会,和县项羽与乌江文化研究室联合考察组,《项羽垓下突围南驰乌江路线考察报告》,《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第1期:胡中有,《项羽垓下溃围南逃乌江路线考:兼与冯其庸先生商榷》,《江淮文史》2012年第2期。 第141-147页。
    ② 《北史》卷三五《郑译传》同。
    ③ 《北史》卷三六《薛道衡传》同。
    ④ 《北史》卷七八《麦铁杖传》同。
    ① 陆羽《茶经》卷下《八之出》([唐]陆羽等:《茶经译注》,宋一明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中有浙西、浙东、江南三个概念。其中浙西就包括了后来的宣歙之地,这是因为乾元元年曾置浙江西道,所领十州中包括了宣、歙州二州。
    ②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第192页;《新唐书》卷六八《方镇表五》,第1206页;《唐会要》卷六八《都督府》,第1083页。参见: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兼论总管府·都督府·节度司之关系》,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
    ① 严耕望认为:“《旧唐书》地理志大体以‘天宝十一载地理’为据”,“《新唐书》地理志据《十七史商榷》卷七九天祐条推测:‘叙名道疆城则以开元十五道为正,叙户口则以天宝为正,叙州郡建制沿革则以天祐为正’”,“《元和郡县图志》则详记元和时的情况”(《谈唐代地方行政区划》、《新旧两唐书史料价值比论》、《中古时代几部重要地理书》,《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37-842、1148-1162、1533-1549页)。参见:黄永年,《唐代史料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① 李治安:《综合性区域史研究的前景》,中国史学会、云南大学编,《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8-89页。
    ② 参见:陈支平,《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徐国利,《关于区域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区域史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③ 参见: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④ 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⑤ 吴枫:《隋唐五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⑥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
    ⑦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
    ⑧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
    ①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区之关系》,《中研院史语所集刊》1933年第4本,后收入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③ 周一良:《南朝境内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中研院史语所集刊》1938年第7本。
    ④ 王仲荦:《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历史教学》1955年第8期。
    ⑤ 唐长孺:《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⑥ 史念海:《开皇天宝之间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农业的发展》,《人文杂志》1959年第6期;《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农业的发展》,《人文杂志》1960年第1期。
    ⑦ 缪启愉:《吴越钱氏在太湖地区的圩田制度和水利系统》,《农史研究集刊》1960年第2期。
    ⑧ 万绳楠:《六朝时代江南的开发问题》,《历史教学》1963年第3期。
    ⑨ 《唐末五代政治社会之研究——魏博二百年史论》,《史语所集刊》第50本第2分,1979年,第301-360页。该文后收入氏著《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⑩ 《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57本第2分,1986年,第241-319页;《北朝东西政权之河东争夺战》,《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87年第35期,第35-70页;《晋隋之际河东地区与河东大族》,《中研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1989年,第579-612页。以上三篇文章俱收入氏著《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11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206页。
    ① 陈支平:《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
    ② 五十年代,法国年鉴学派举起“长时段”和“总体史”的旗帜,强调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社会结构、系列及多元的理论解释,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角度和层次。其理论模式中的综合性区域史研究被后人较多运用和具有普遍实践意义,具有理论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布罗代尔的《非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古贝尔的《博韦和博韦人》、拉杜里的《朗格多克的农民》与维拉的《近代西班牙的加泰洛尼亚地区》等是其中的代表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年鉴派为我们提供了现代综合性区域史研究的新道路,其综合性区域史研究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兴盛与传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史研究的发展。(李治安:《综合性区域史研究的前景》,中国史学会、云南大学编,《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8-89页)
    ③ 陈支平:《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
    ④ 史念海:《论唐代扬州和长江下游的经济地区》,《扬州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⑤ 李伯重:《唐代长江流域地区农业副业生产的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⑥ 郑学檬:《唐五代太湖地区经济试探》,《学术月刊》1983年第2期。
    ⑦ 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⑧ 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
    ⑨ 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
    ⑩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
    11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12 陈勇:《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开发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 唐长孺:《敦煌吐鲁番史料中有关伊西、北庭节度使留后间题》,《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
    ① 樊文礼:《试论唐代河朔三镇内外矛盾的发展演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烟台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
    ② 方积六:《唐及五代的魏博镇》,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一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19-332页。
    ③ 刘建伟:《唐代武宁镇的依附性和游离性》,《徐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
    ④ 周宝琳:《隋唐时期的汴州和宣武军》,《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⑤ 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⑥ 吴枫:《隋唐五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⑦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
    ⑧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
    ⑨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
    ⑩ 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北:大化书局,1978年。
    11 王援朝:《唐代藩镇分类刍议》,《唐史论丛》,第五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12 严耕望:《唐方镇使府僚佐考》,《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06-452页。
    13 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14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① 张泽咸:《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79年。
    ② 李斌城:《中国农民战争史·隋唐五代十国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 胡如雷:《唐末农民战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④ 贾二强:《唐永王起兵事发微》,《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⑤ 张振:《唐永王磷事件考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⑥ 刘兴云:《试论唐玄宗与肃宗地位之嬗变》,《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⑦ 李碧妍:《韩混与德宗——兼论德宗削藩战争中的镇海军》,《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10期。
    ⑧ 方如金:《论钱谬》,《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6期。
    ⑨ 邹劲风:《杨行密述略》,《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
    ⑩ 何剑明:《杨行密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12 李志坚:《王潮、王审知兄弟治闽与中原文化的南传》,《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2 朱雷:《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十六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 李政儒:《从刘展到来瑱——论唐肃、代时期维持江、淮转运线路的努力》,《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 李碧妍:《从“刘展之乱”看唐肃宗的江淮政策》,《学术月刊》2010年第10期。
    ③ 李碧妍:《李锜叛乱的军团构成——唐代藩镇军事构造的个案研究》,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9-352页。
    ④ 鞠清远:《唐代宗初年江南两大暴动》,《益世报·食货周刊》1937年第29期。
    ⑤ 宁可:《唐代宗初年的江南农民起义》,《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
    ⑥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⑦ 王寿南:《论晚唐裘甫之乱》,《政大学报》1969年第19期。
    ⑧ 何灿浩:《唐末浙东裘甫起义考实》,《宁波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⑨ 何灿浩:《试论裘甫起义战略转移的原因以及心态变化的消极后果——唐代裘甫起义研究之二》,《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3期。
    ⑩ 傅举有:《唐末庞勋起义》,《史学月刊》1959年第8期。
    11 李斌城:《试论庞勋起义》,《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60-287页。
    ① 赵俪生:《王仙芝和黄巢》,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赵国华:《黄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方积六:《黄巢起义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② 张荣芳:《黄巢之乱对东南财赋区的破坏》,《史学会刊》1977年第6期。
    ③ 黄清连:《高骈纵巢渡淮——唐代藩镇对黄巢叛乱的态度研究之一》,《大陆杂志》1990年第1期。
    ④ 黄清连:《宋威与王、黄之乱——唐代藩镇对黄巢叛乱的态度研究之二》,《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2年,第1-37页。
    ⑤ 郑广南:《黄巢入闽活动事迹考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2期。
    ① 本节关于“江东”地域地貌的概述主要参考: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中国地貌区划(初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与《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①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6-72页。
    ② 参见:魏嵩山,《胥溪运河形成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魏嵩山,《丹阳湖区圩田开发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40-155页;张建民,《江苏、安徽沿江平原的圩田水利研究》,《古今农业》1993年第3期;杨艳龙,《唐宋时期皖东南地区湖泊变迁初探》,《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张爱华,《舞动的河流:皖南青弋江历史源流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方前移,《北宋以来青弋江、水阳江流域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农业考古》2011年第1期。
    ③ 方前移:《北宋以来青弋江、水阳江流域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农业考古》2011年第1期。
    ① 魏嵩山:《丹阳湖区圩田开发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40-155页。
    ② 参见:魏嵩山,《太湖水系的历史变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褚绍唐,《历史时期太湖流域主要水系的变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S1期;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农史》1982年第1期;蒋卫东,《东苕溪考古记》,《东方博物》2004年第2期;张修桂,《太湖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1期。
    ③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46页。
    ④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6页。
    ①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45页。
    ②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随着物候学的进步,学界对于竺可桢的论述开始进行修正。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时期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八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文认为唐代的气候应以八世纪中叶为转折划分为两个时期,不过这个说法并未得到支持。问题在于他所提出的柑橘土贡纪录,并不能有效的证明气候转寒。牟重行对唐代温暖说提出了系统的商榷(牟重行:《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年),认为竺可桢忽略人为因素对于柑橘在长安的生长情况的影响。学界大多沿用竺可桢先生之说,将唐代定为温暖期,如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等。参见: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第四纪研究》1993年第1期)、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与王铮《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等。
    ③ 刘昭民:《中国历史气候之变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84-94页。
    ①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1-60页。
    ② [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校注》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张宗祥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第251页;[东汉]赵哗:《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元]徐天音注,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刻本,第287页。
    ③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1页。参见: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①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江南道一》,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83页。
    ② 《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第847页。
    ③ 《宋史》卷一三六《食货志下五》,第2187页。
    ④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第2673页。
    ⑤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第2673页。参见:裘士京,《“呰窳偷生”辨——兼谈汉代江南经济的特点》, 《安徽史学》1991年第1期。
    ⑥ [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校注》卷八《越绝外传记吴王占梦》,张宗祥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第567页。
    ① 《史记》卷一○六《吴王刘濞传》,第1897页。
    ②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第2673页。
    ③ 东汉初,昆三侯傅俊死,其子傅昌,徙封芜湖侯。他在汉明帝时上书:“以国贫不愿之封,乞钱五十万,为关内侯。”傅昌宁愿朝廷给予少量的钱,留在中原内地营生,而不愿去芜湖就封。《后汉书》卷二四《马防传》载:“防及廖子遵,皆坐徙封丹阳,防为翟乡侯,租岁限j百万,不得臣吏民。防后以江南下湿,上书乞归本郡,和帝听之”。
    ④ 《三国志》卷五四《鲁肃传》,第1687页。
    ⑤ 《陈书》卷五《宣帝纪》,第210页。
    ⑥ 《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第475页。
    ⑦ 此外尚有青塘、官渎、谢塘(乌程)、五官渎、鄱阳汀、孙塘、富陂、吴塘、莞塘、单塘、谢塘(曲阿)、南北谢塘、迎担湖、苏峻湖、葛塘湖等。参见:宗菊如、周解清主编,《中国太湖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25页:许辉、蒋福亚主编,《六朝经济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46页。
    ① 《宋书》卷五四《孔季恭传》,第589页。
    ② 简修炜等:《六朝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③ 简修炜等:《六朝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71页。
    ④ 张泽咸:《汉晋唐时期的农业》,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78页。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256页。
    ⑤ “吴越平原”的称谓并不符合自然地理学的划分,但正如张泽咸先生所说:“吴国在北,建都苏州,是以太湖地区为腹地;越国在南,建都绍兴,实以宁绍平原为基地,我们从历史和本地域的特色立论,称它为吴越平原。”(张泽咸:《汉晋唐时期农业》第三章《吴越平原农业》,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故此,这里的处理方式是借鉴而又不严格以自然地理学专称名之。后文的区域划分也依 照这一原则。张泽咸先生在《汉代吴越平原农业生产》(《张泽咸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一文中对吴越平原又有过界定:“吴越平原位于长江以南,宁镇山脉以东,宁绍平原以北,.东临大海(东海),包括今镇江以东的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宁绍平原以北在内的江南大地。它的核心是太湖区域的碟形洼地,沟渠纵横,地势低乎。地形特点是西高于东、南高于北。平原地区主要是环绕太湖四周,故可别称为太湖平原区。又因它位于长江出海15附近,亦可将它与江北的冲积地域合称为长江三角洲。但本文只限于讨论江南地区的生产,不拟涉及江北的地域。”
    ① 《三国志》卷五四《鲁肃传》,第687页。
    ② 《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第475页。
    ③ 此外尚有青塘、官渎、谢塘(乌程)、五官渎、鄱阳汀、孙塘、富陂、吴塘、莞塘、单塘、谢塘(曲阿)、南北谢塘、迎担湖、苏峻湖、葛塘湖等,参见:宗菊如、周解清主编,《中国太湖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25页;许辉、蒋福亚主编,《六朝经济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46页。
    ① 《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第2512页。
    ① 《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第1063页。
    ② [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二《浙江四》,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251页。
    ③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二《浙江四》,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251页。
    ① 东汉初,昆阳侯傅俊死,其子傅昌,徙封芜湖侯。他在汉明帝时上书:“以国贫不愿之封,乞钱五十万,为关内侯。”(《后汉书》卷二二《傅俊传》,第1780页)傅昌宁愿朝廷给予少量的钱,留在中原内地营生,而不愿去芜湖就封。《后汉书》卷四二《马防传》载:“防及廖子遵,皆坐徙封丹阳,防为翟乡侯,租岁限三百万,不得臣吏民。防后以江南下湿,上书乞归本郡,和帝听之”,丹阳郡治宛陵,是当时罪臣贬逐之所。这些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皖南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
    ② 《后汉书》卷五《安帝纪》,第142页。
    ③ 《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第652页。
    ④ 《陈书》卷五《宣帝纪》,第512页。参见: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① 《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第1067页。
    ② 《全唐文》卷三九○独孤及《福州都督府新学碑铭(并序)》,第1937页。
    ③ 《全唐文》卷六○九刘禹锡《唐故福建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第2913页。
    ① 《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第1064页。
    ② 《全唐文》卷八二七韩愈《欧阳生哀辞》,第3959页。
    ①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10-562页。
    ②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海),东瓯向汉朝廷告急。汉军未动而闽越已闻风而退,朝廷以“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为由,将东瓯约七八万人迁至江淮间。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军平定闽越后,武帝以越人反复叛乱为由,将居民全部迁至江淮问。(《史记》卷一一四《东越传》,第2110页)
    ① 本节户口、人口、密度等数字引自梁方仲先生所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文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与葛剑雄先生《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0-105页),并参考相关正史地理志。
    ② 根据永和五年(140年)的户口分布,参见: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9-735页。
    ① 《晋书》卷四三《山涛传附山遐传》,第873页。
    ① 《全唐文》卷三一六李华《常州刺史厅壁记》,第1790页。
    ②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文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参见: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翁俊雄,《唐初政区与人口》(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唐朝鼎盛时期政区人口》(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与《唐后期政区与人口》(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费省,《唐代的人口地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① 《全唐文》卷五一九梁肃《吴县会厅壁记》,第1456页。
    ② 《新唐书》卷一五八《杨炎传》,第4724页。
    ③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第3268页。
    ④ 参见:王国维,《秦郡考》(《岭南学报》1947年第2期);谭其骧,《秦郡新考》、《秦郡界址考》(《长水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1页);周振鹤,《秦一代为四十八郡说》(《历史地理》,第八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① 《汉书》卷九五《闽粤王传》:“于是天子曰:“东粤狭多阻,闽粤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之间。东粤地遂虚。”“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粤王,王闽中故地,都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粤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号曰东瓯王。”
    ②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第201页。《后汉书集解》引惠栋曰:“《水经注》,永建中,阳羡周嘉上书,以县远赴会稽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为吴,以东为会稽。李吉甫云:永建四年,阳羡令周嘉、山阴令殷重,上书求分为二郡。《会稽典录》,朱育曰:永建四年,刘府君上书,浙江之北以为吴,会稽还治山阴。”([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91页)
    ① 《续汉书》卷一一二《郡国志四》:“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
    ② 《续汉书》卷一一二《郡国志四》:“章安故治,闽越地,光武更名。”注曰:“《晋元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未详”。参见: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1-233页。
    ③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第3270页。
    ① 《汉书·地理志》载有元始二年各郡国与全汉户口数,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南北计。
    ② 参见:曹建刚,《从政区设置看汉晋之际皖南丘陵的开发》,《求索》2013年第6期。
    ③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五》,第581页。
    ① 高亚伟:《孙吴开辟蛮越考》,《大陆杂志》7:7、8,1953年。
    ② 《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无锡令,汉旧县。吴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③ 王育民:《三国人口探索》,《历史地理》,第六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④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五》,第581页。
    ① 参见:《三国志》卷五三《贺齐传》、卷五三《吕岱传》、卷五九《钟离牧传》、卷六一《陆凯传》、卷四八《三嗣主传第三》。
    ②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江东一三·邵武军》,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18页。
    ③ 参见:《三国志》卷五三《贺齐传》、卷五三《吕岱传》、卷五九《钟离牧传》、卷六一《陆凯传》、卷四八《三嗣主传第三》。
    ④ 《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第2270页。
    ⑤ 《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资治通鉴》卷七九晋武帝泰始五年条注引宋白语。
    ⑥ 林汀水:《福建人口迁徙论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① 简修炜等:《六朝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②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四六《地部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第2211页。
    ③ 《南史》卷三二《张融传》,第833页。
    ① 《宋书》卷一《武帝纪上》,第18页。
    ② 《宋书》卷五六《孔琳之传》,第199页。
    ③ 《太平御览》卷八二○《布帛部七》,第3812页。
    ④ 《宋书》卷五《文帝纪》,第92页。
    ⑤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四六《盐·海滨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03页。
    ⑥ 参见:宗菊如、周解清主编,《中国太湖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4页;郭正中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① 参见:卢海鸣,《六朝建康的商市》,《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② 《太平御览》卷八二七《资产部七》,第5287页。
    ③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第877页。
    ④ 《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第291页。
    ⑤ 《南齐书》卷四六《陆慧晓传附顾宪之传》,第312页。
    ⑥ 《资冶通鉴》卷一六二《梁纪》武帝太清三年五月条。《通鉴考异》引《晋陵记》云:“梁都之时,户二十八万。西石头城,东至倪塘,南至石子冈,北过蒋山,南北各四十里。”
    ⑦ 镇江博物馆:《镇江东晋晋陵罗城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86年第5期。
    ⑧ 简修炜等:《六朝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71页。
    ⑨ 《三国志》卷四八《孙休传》,第179页。
    ⑩ 《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卷九一《孝义传》,第281、225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一○三陆云《答车茂安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49页。
    ① 关于秦郡的设置经过和郡的名目,长期以来史学界存在多种不同说法,参见:谭其骧,《秦郡新考》(《浙江学报》1948年第1期)、《秦郡界址考》(《长水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1页):周振鹤,《秦一代为四十八郡说》(《历史地理》,第八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11-29页),《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等。
    ② 《汉书》卷九五《闽粤传》:“闽粤王无诸及粤东海王摇,其先皆粤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并天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颜师古注曰:“即今之泉州建安是也。”
    ③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图11-12,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
    ① 本表主要以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北京:地图出版社,第11-12页)为据,并参考:谭其骧,《秦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秦郡新考》、《秦郡界址考》(《长水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1页)。
    ②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第476页。
    ③ 参见:周振鹤,《汉武帝十三刺史部所属郡国考》,《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
    ④ 《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五》:“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景帝四年属江都。”
    ⑤ 《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五》:“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阳。属扬州。”
    ⑥ 《汉书》卷九五《闽粤王传》,第3567页。
    ⑦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五》:“元封二年,改鄣曰丹杨。”
    ① 《汉书》卷九五《闽粤王传》:“于是天子曰:‘东粤狭多阻,闽粤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之间。东粤地遂虚。”“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粤王,王闽中故地,都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粤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号曰东瓯王。”
    ① 《汉书·地理志》以平帝元始二年(2年)簿籍为蓝本,今以之制表,并参考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 武帝灭闽粤并移其民之后,“遗人往往而出,乃以东瓯地为回浦县”([晋]张勃:《吴地理志》,《汉唐地理书钞》,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53页)。
    ③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第页。《后汉书集解》引惠栋曰:“《水经注》,永建中,阳羡周嘉上书,以县远赴会稽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为吴,以东为会稽。李吉甫云:永建四年,阳羡令周嘉、山阴令殷重,上书求分为二郡。《会稽典录》,朱育曰:永建四年,刘府君上书,浙江之北以为吴,会稽还治山阴。”
    ① 《续汉书》卷一一二《郡国志四》:“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
    ② 《续汉书》卷一一二《郡国志四》:“章安故治,闽越地,光武更名。”注曰:“《晋元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未详”。参见: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1-233页。
    ③ 《续汉书·郡国志》以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簿籍为据,今据之制表。
    ④ 《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无锡令,汉旧县。吴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①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五》,第456页。
    ② 高亚伟:《孙吴开辟蛮越考》,《大陆杂志》7:7、8,1951年。
    ① 《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无锡令,汉旧县。吴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② 此表据孙吴天纪四年(280年)行政区划制成。参见: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页;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411页。
    ③ 《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嘉兴令,此地本名长水,秦改曰由拳。吴孙权黄龙四年,由拳县生嘉禾,改曰禾兴。孙皓父名和,又改名日嘉兴。”
    ④ 《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建德令,吴分富春立。”
    ⑤ 《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桐庐令,吴分富春立。”
    ⑥ 《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丹徒令,本属晋陵,古名朱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曰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复曰丹徒。”
    ⑦ 《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曲阿令,本名云阳,秦始皇改曰曲阿。吴嘉禾三年,复日云阳。晋武帝太康二年,复曰曲阿。”
    ⑧ 《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永兴令,汉旧余暨县,吴更名。”
    ①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五》:“太康三年置。
    ② 侨州郡县虽然有行政设置,但对地域内的行政地理区划影响不大,故此只计算有实土者。
    ③ 此表据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行政区划制成,侨州郡县无实土不列入。参见: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425-443页。
    ① 此表据刘宋大明八年(464年)行政区划制成。参见: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445页。
    ① 此表据萧齐建武四年[497年)行政区划制成。参见: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460-476页。
    ① 施和金:《中国地方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0-100页。
    ① 此表据《隋书·地理志》制成。
    ① 《隋书》卷《地理志》:“开皇十二年置。”当是为了控制建安郡而将位于闽江上游支流富屯溪划归临川郡。
    ② [宋)王溥:《唐会要》卷六八《刺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196页。
    ③ [唐]李泰等:《括地志辑校》,贺次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页。(唐]徐坚等《初学记》卷《序略》:“至十四年,西克高昌,又置西州都护府及庭州六县,通前凡三百六十州。”(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6页)参见:严耕望,《括地志序略都督府管州考》,《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21-660页。
    ④ 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兼论总管府·都督府·节度司之关系》,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第50-51页。
    ① 《旧唐书》卷一《高祖纪》,第27页。
    ② 《新唐书》卷八七《李子通传》,第3729页。
    ③ 《新唐书》卷九二《杜伏威传》,第3831页。
    ① 《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武德三年以故兰陵县地置,贞观八年省入晋陵,垂拱二年复置。”
    ① 此表据《旧唐书·地理志》上推天宝十二载江东诸州县制成,并参考《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江南道”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九《江南道五》“福建观察使”条、《太平寰宇记》卷一○二《江东十四》。表中数字为州辖县数。
    ② 《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第1384页。
    ③ 《册府元龟》卷一六二《帝王部·命使二》,第3120页。
    ① 《旧唐书》卷七《睿宗纪》,第157页;《资治通鉴》卷二一○《唐纪二六》睿宗景云二年五月条。
    ② 参见:严耕望,《景云十三道与开元十六道》,《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61-670页。
    ③ 参见: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76页。
    ① 参见:严耕望,《景云十三道与开元十六道》,《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61-665页。
    ② 此表据《旧唐书·地理志》上推天宝十二载江东诸州县制成,并参考《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江南道”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九《江南道五》“福建观察使”条、《太平寰宇记》卷一○二《江东十四》。
    ③ 《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载县六,《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载:“天宝领县七”,且“上虞”条“汉县,属会稽郡”,较《通典》多一上虞县。《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贞元中析会稽置。”《旧唐书》误。
    ④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永昌元年,置宁海县。神龙二年,置象山县。天宝元年,改为临海郡。乾元元年,复为台州。旧领县二:临海、始丰。……天宝领县六。”
    ⑤ 《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作“处州”。按《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处州”条:“大历十四年夏五月,改为处州,避德宗讳。”
    ⑥ 《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作“括”。
    ⑦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垂拱二年,分婺州之信安、龙丘置衢州,取武德废州名。……天宝领县五。”
    ①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 “旧治闽县,开元后移于南安县。圣历二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三年,州废,三县还泉州。久视元年,又以三县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为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割龙溪属漳州。”
    ② 参见:翁俊雄,《唐初政区与人口》(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唐朝鼎盛时期政区与人口》(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③ 此表州县分别根据《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户部郎中”条、《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制成,并参考《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江南东道”条、《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江南道”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九《江南道五》“福建观察使”条、《太平寰宇记》卷一○二《江南东道十四》。表中数字为州(郡)辖县数。《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天宝元年二月“东都为东京,北都为北京,天下诸州改为郡,刺史改为太守”,卷一○《肃宗纪》:至德二载十二月戊午朔,赦文“近日所改百司额及郡名官名,一依故事”,郡的存在不过十五年,为求统一,在这里也注出州名。
    ④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永泰后,常为浙江西道观察使理所。”
    ①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万岁登封二年,移治建德。”《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万岁通天二年徙治建德。”按万岁登封只有元年,无二年, 《旧唐书·地理志》误。
    ② 《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无。
    ③ 《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载县六,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载:“天宝领县七”,且“上虞”条“汉县,属会稽郡”,较《通典》多一上虞县。《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贞元中析会稽置。”《旧唐书》误。
    ① 《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本为会稽郡之鄮县,大唐开元中,分置明州,或为余姚郡,以境内四明山为名,领县四。”《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开元二十六年,于越州鄮县置明州。天宝元年,改为余姚郡。乾元元年,复为明州,取四明山为名。”
    ②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永昌元年,置宁海县。神龙二年,置象山县。天宝元年,改为临海郡。乾元元年,复为台州。旧领县二:临海、始丰。……天宝领县六。”
    ③ 《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作“处州”。按《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处州”条:“大历十四年夏五月,改为处州,避德宗讳。”
    ④ 《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作“括”。
    ①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上元二年,分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
    ②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咸享五年,置兰溪、常山二县。垂拱二年,分龙丘、信安、常山三县置衢州,又置东阳县。天授二年,又置武义县。
    ③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垂拱二年,分婺州之信安、龙丘置衢州,取武德废州名。……天宝领县五。”
    ①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隋建安郡之闽县。贞观初,置泉州。景云二年,改为闽州,置都督府,督闽、泉、建、漳、湖五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依旧都督府,仍置经略使。二十二年,罢漳、湖二州,令督福、建、泉、汀四州。旧属岭南道,天宝初,属江南东道。”
    ②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无尤溪,有永泰(永泰年分置)、梅青(新置。《校勘记》四三:“据寰宇记卷一○○、新志,‘青’字当作‘溪’。”)。
    ③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旧治闽县,开元后移于南安县。圣历二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三年,州废,三县还泉州。久视元年,又以三县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为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割龙溪属漳州。”
    ④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置。天宝元年,改为漳浦郡。旧属岭南道。天宝割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复为漳州。天宝领县二。”《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垂拱二年析福州西南境置,以南有漳水为名,并置漳浦、怀恩二县,初治漳浦,开元四年徙治李澳川,乾元二年徙治龙溪。”《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九《江南道五》:“本泉州地,垂拱二年析龙溪南界置,因漳水为名。初置于今漳浦县西八十里,开元四年改移就李澳川,即今漳浦县东二百步旧城是。十二年,自州管内割属福州,二十二年,又改属广州,二十八年又改属福州。乾元二年缘李澳川有瘴,遂权移州于龙溪县置,即今州理是也。”
    ①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开元二十四年,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九《江南道五》:“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三千余户,奏置州,因长汀溪以为名。”
    ② 《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漳浦郡”条有龙岩,并注“近置”,“汀州”条也有龙岩,并注“今为沙县”
    ① 实际上,此处之福州乃是贞观十三年之泉州。天宝十二载之泉州是景云二年分武荣州置。
    ②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第1536页。
    ① 实际上,此处之福州乃是贞观十三年之泉州。天宝十二载之泉州是景云二年分武荣州置。
    ②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第1601页。
    ③ 《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十二·古扬州下》“漳浦郡”条有龙岩,并注“近置”,“汀州”条也有龙岩,并注“今为沙县”。
    ① 《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第281页。
    ① 《唐会要》卷六八《都督》,第391页。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睿宗纪》景云二年条,第3817页。
    ③ 张国刚认为:“安史之乱以后所谓的‘道’或‘藩镇’,实际上应该指观察使,因为观察使不一定带节度使,很多只带都团练使、都防御使或经略使,但节度、都团练、都防御、经略使则必带观察使。”(《唐代藩镇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9页)王寿南给出方镇的定义:“方镇实为唐代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及长官之通称。”(《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北:大化书局,1978年,第1页)石云涛与张国刚观点相似:“唐后期藩镇称为道,其长官为观察处置使。”(《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08页)王氏之说似乎更为接近原意,“方镇”、“藩镇”与藩岳、藩翰等称呼相类。韩愈致书凤翔节度使邢军牙赞美他“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较为明确指作为凤翔节度使的邢军牙,而非其军政机构。
    ④ [清]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页。
    ①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68页。
    ② 《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第1309页。
    ③ 《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第1385页。
    ④ 采访使的设置原是为监察各道,开元末已经可以“专停刺史务,废置由己”(《唐会要》卷七八《诸使中》“采访处置使”条)。下文“观察使”部分将进一步阐述。
    ⑤ 《全唐文》卷三六六贾至《玄宗幸普安郡制》,第5871页。
    ⑥ 《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第3819页。
    ① 《新唐书》卷五○《兵志》,第1328页。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第一章《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第六章《唐代藩镇割据为什么长期存续》,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
    ④ 《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⑤ 《唐会要》卷七八《诸使中·采访处置使》:“大历十二年五月,中书门下奏:开元末,置诸采访使,许其专停刺史务,废置由己。”
    ① 《唐会要》卷七八《诸使中·采访处置使》,第2719页。
    ② 《唐会要》卷七八《诸使中·采访处置使》,第2719页。
    ③ 《新五代史》卷二六《唐臣传·孔谦传》,第281页。
    ① 《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附韦陟传》,第1357页。《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四》“至德元载十二月”条胡注云:“方镇表:至德二载,置江东防御使,治杭州。盖谓浙江之东也。韦陟所节度者,盖江东也。其巡属兼有浙东、西及异、宣、歙诸州。”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四》肃宗至德元载十一月条。《旧唐书》卷一一八《元载传》:“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时载避地江左,苏州刺史、江东采访使李希言表载为副,拜祠部员外郎,迁洪州刺史。”可见,李希言确实曾任吴郡刺史、江东采访使。
    ① 《旧唐书》卷一○八《崔涣传》,第1905页。
    ② 《旧唐书》卷一○《肃宗纪》,第281页。
    ③ 《新唐书》卷六八《方镇表五》,第1903页。
    ④ 《旧唐书》卷一○《肃宗纪》:乾元二年六月“以饶州刺史颜真卿为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三年春正月“以杭州刺史侯令仪为异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兼江宁军使”。上元“二年春正月丁亥朔。辛卯,温州刺史季广琛为宣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大历三年“二月己卯,以常州刺史李栖筠为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西团练观察使”。
    ⑤ 《新唐书》卷六八《方镇表五》:四年,“江州隶江西观察使”。
    ⑥ 《新唐书》卷六八《方镇表五》校勘记一:此系于元和二年。《旧唐书》卷一一二《李錡传》叙在德宗时。《通鉴》卷二三六系于永贞元年二月,胡注据实录,谓“云德宗、元和者,皆误也。”
    ① 《新唐书》卷六八《方镇表五》,第1903页。
    ② 《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第318页。
    ① 严耕望:《唐方镇使府僚佐考》,《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06-452页。参见:杨志玖、张国刚,《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②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868页。
    ① 开元、天宝年间,节度副使为首席僚佐。安史乱后,行军司马因为掌兵的缘故而逐渐显要,德宗以之为储帅,位在副使之上。
    ② 严耕望:《唐方镇使府僚佐考》,《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06-352页。参见: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③ 本节论述参见:严耕望,《唐方镇使府僚佐考》,《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张国刚,《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收入氏著《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荣新江,《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
    ④ 张国刚对“职级”的概念有简要论述,认为:职级就是军将升迁的职位等级。(张国刚:《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收入氏著《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① 都头并不是正式的职称,而是总领诸军的将领。由于都知兵马使总领诸军,故称都头,但有的情况下,以其他军将领领一支军队出征或镇戍,这支军队的首领也就称呼都头。胡三省:“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唐纪》僖宗中和元年七月条注)参见:[日]伊藤宏明,《唐五代の都将に関する觉书》(上),《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113,1992年。
    ② 参见:[日)渡边孝:《唐藩镇十将考》,《东方学》87,1995年。
    ③ 《全唐文》卷七七九李商隐《为荥阳公桂管补逐要等官牒》,第5871页。
    ④ 刘安志:《唐都带押牙(衙)考略》,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⑤ 严耕望:《唐方镇使府僚佐考》,《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① 《全唐文》卷四一三常衮《授张自勉开府仪同三司制》,第5718页。
    ② 严耕望,《唐方镇使府僚佐考》,《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③ 参见:荣新江,《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杜文玉,《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学术界》1995年第1期。
    ① 京兆韦氏相关研究可参见:[日]矢野主税,《章氏研究1》、《章氏研究2》,《长崎大学学芸学部人文科学社会论丛》1961年06号、1962年05号。
    ① 参见: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八篇《从士族籍贯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325页。关于范阳卢氏的研究,还可参见[日]爱宕元《唐代范阳卢氏研究-婚姻関係を中心に》(《中国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腾义雄、[日]励波护主编,京都:同朋舍,1987年)。
    ① 《唐故陇西郡夫人李氏(春)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六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
    ② 《唐故太子太保分司东都赠太尉清河崔府君(慎由)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五辑,第43页。
    ① 《旧唐书》卷一八四《杨复恭传》:“复恭假子天威军使守立,权勇冠六军,人皆避之。上欲罪复恭,惧守立为乱,乃谓复恭曰:“吾要卿家守立在左右,可进来”。乃赐姓李,名顺节,恩宠特异,势侔枢要。乃与复恭争权,每中伤其阴事,授顺节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十二册《唐故通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潭州诸军事守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吕府君(渭)墓志铭并序》:贞元十六年十月八日“考府君讳延之,越州刺史、浙江东道节度使。”北图藏拓片《唐故中散大夫秘书监致仕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东平吕府君(譲)墓志铭并序》(大中十年四月二日):“显祖讳延之,越州刺史、浙江东道节度使。”
    ① 《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虢州”条:“汉弘农郡。隋废郡为弘农县,属陕州。隋末复置郡。义宁元年,改为凤林郡,仍于卢氏置虢郡。武德元年,改为虢州,改凤林为鼎州。贞观八年,废鼎州,移虢州于今治,属河南道。开元初,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
    ① 《全唐文》卷六五二白居易《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序)》,第5782页。
    ① 《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第1429页。
    ① 《唐代墓志汇编》景福○○三,第2528-2529页。
    ① 《全唐文》卷三七五,第2785页。
    ② 毛汉光在《从士族籍贯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一文中,推测彭城刘氏在睿宗时有大批族人定居在洛阳,但未指出玄宗时的迁移情况。由刘赞的情况来看,玄宗时,彭城刘氏当已经迁至洛阳。(《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97页)
    ③ [唐]林宝:《元和姓纂》,岑仲勉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428-1434页。
    ①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二六《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襄阳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铭》,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372页。
    ② 《全唐文》卷四九七权德舆《唐故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持节梓州诸军事守梓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护军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卢公神道碑铭(并序)》,第4671页。
    ① 《唐故朝散大夫检校尚书比部郎中兼侍御史知度支陕州院事令狐府君(紞)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四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第238-239页。
    ① 崔龟从少年时曾与籍贯为河南道之李景让与裴休有交往,“(李)从晦资质伟岸,所至以风力闻。少与崔龟从,李景让、裴休善”。(《新唐书》卷七八《宗室·襄邑王神符传附从晦传》,第3632页)其中可确定李景让定居洛阳,则崔龟从家族亦有可能定居河南道,此处从两《唐书》。
    ② 《全唐文》卷七五五杜牧《唐故宣州观察使御史大夫韦公墓志铭(并序)》,第3671页。
    ① 《唐代墓志汇编》乾符○一九,第2486页。
    ① 史念海: 《两(唐书>列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71-620页。
    ① 《旧唐书》卷七五《张玄素传》,第2632页。
    ② 《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第1804页。
    ③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
    ④ [唐]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典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57页。
    ⑤ 《全唐文》卷五二○《侍御史摄御史中丞赠尚书户部侍郎李公墓志铭》,第5289页。
    ⑥ [宋]李昉等编撰:《文苑英华》卷七五九,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974页。
    ① 《全唐文》卷六三宪宗皇帝《上尊号赦文》,第677页。
    ② 《全唐文》卷五五五《送陆歙州诗序》,第5612页。
    ③ 《全唐文》卷七五三《上宰相求杭州启》,第7806页。
    ④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⑤ [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页。
    ① [南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九《官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2页。
    ① 《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第5921页。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唐纪三》武德二、三年条。
    ① 《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第391-393页。
    ② 《资治通鉴》卷一八五《隋纪》大业十四年三月条,第5720页。
    ③ 《新唐书》卷八七《李子通传》,第571页。
    ④ 《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第393页。
    ① 《新唐书》卷八七《萧铣传》,第515页。
    ② 《旧唐书》卷五六《辅公祏传》,第395页。
    ③《资治通鉴》卷一九O《唐纪三》武德二、三年条。
    ④ 武德三年(620年)底,杜伏威派遣辅公祏攻打李子通的过程中即可看出:“后伏威令辅公祏击李子通于江都,使雄诞稜棱为副,战于溧水,子通大败。公祏乘胜追之,却为子通所破,军士皆坚壁不敢出。雄诞谓公祏曰:‘子通军无营垒,且狃于初胜而不设备,若击之,必克。’公祏不从。雄诞以其私属数百人衔枚夜击之,因顺风纵火,子通大败,走渡太湖。”(《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附王雄诞传》,第397页)辅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唐纪六》武德六年十二月条
    ② 《旧唐书》卷五六《张善安传》:“既而送善安于长安,称不与公祏交通,高祖初善遇之,及公祏败,搜得其书,与相往复,遂诛之。”《资治通鉴》卷一九○《唐纪六》武德六年十二月条同。
    ① 《旧唐书》卷六○《宗室·河间王孝恭传》,第271页。
    ① 《旧唐书》卷六○《宗室·河间王孝恭传》:“公祏穷蹙,弃丹阳东走,孝恭命骑将追之,至武康,擒公祏及其伪仆射西门君仪等数十人,致于麾下,江南悉平。”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唐纪六》武德七年条,第5180页。
    ③ 《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附阚棱传》:“及公祏僭号,棱从军讨之,与陈正通相遇。阵方接,稜脱兜鍪谓贼众曰:“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其众多棱旧之所部,由是各无斗志,或有还拜者。”《资治通鉴》卷一九○《唐纪》武德七年三月条略同。
    ④ 《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附阚棱传》,第396-397页。
    ⑤ 《旧唐书》卷五六《辅公祏传》,第395页。
    ⑥ 《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附阚棱传》,第396-397页。
    ⑦ 《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附阚棱传》,第385-386页。
    ⑧ 《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附王雄诞传》:“伏威之入朝也,留辅公祏镇江南,而兵马属于雄诞。公祏将为逆,夺其兵,拘之别室,遣西门君仪谕以反计,雄诞曰:‘当今方太平,吴王又在京辇,国家威灵,无远不被,公何得为族灭事耶!雄诞有死而已,不敢闻命。’公祏知不可屈,遂缢杀之。雄诞善抚恤将士,皆得其死力,每破城镇,约勒部下,丝毫无犯,故死之日,江南士庶莫不为之流涕。”
    ①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三六贾至《命三王制》,洪丕谟等点校,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187页。
    ①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三○贾至《明皇令肃宗即位诏》,洪丕谟等点校,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117页。
    ① 任士英:《唐肃宗时期中央政治的二元格局》,《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纪》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第5618页。
    ③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纪》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第5619页。
    ④ 《新唐书》卷二二五上《逆臣上·安禄山传》,第1719页。
    ⑤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纪》肃宗至德元载八月条:‘北海太守贺兰进明遣录事参军第五琦入蜀奏事,琦言于上皇,以为:“今方用兵,财赋为急,财赋所产,江、淮居多,乞假臣一职,可使军无乏用。’上皇悦,即以琦为监察御史、江淮租庸使。”
    ⑥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纪》玄宗天宝十五载六月条,第5812页。
    ①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七九《銮驾到蜀大赦制》,洪丕谟等点校,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102页。
    ② 《旧唐书》卷一○七《玄宗诸子》:盛王琦、丰王珙均“竟不行”
    ③ 《旧唐书》卷一○七《玄宗诸子·永王磷传》,第1316页。
    ④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四》肃宗至德元载十一月条。
    ⑤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三○贾至《明皇令肃宗即位诏》,洪丕谟等点校,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117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四》肃宗至德元载十一月条。
    ② 《新唐书》卷二○六《外戚·杨国忠传》:“俄加本道兼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开幕府,引窦华、张渐、宋昱、郑昂、魏仲犀等自佐,而留京师。帝再幸左藏库,班赉百官。出纳判官魏仲犀言:‘凤集通训门。’门直库西,有诏改为凤皇门,进仲犀殿中侍御史,属吏率以“凤凰优”得调。”
    ③ 参见:贾二强,《唐永王李磷起兵事发微》,《陕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刘兴云,《试论唐玄宗与肃宗地位之嬗变》,《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张振,《唐永王磷事件考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④ 《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第3182页。
    ⑤ 《旧唐书》卷一○七《玄宗诸子·永王磷传》,第3176页。
    ⑥ 《旧唐书》卷一○八《崔涣传》,第2503页。
    ① 《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附韦陟传》,第1357页。《资治通鉴》“至德元载十二月”条胡注云:“方镇表:至德二载,置江东防御使,治杭州。盖谓浙江之东也。韦陟所节度者,盖江东也。其巡属兼有浙东、西及昇、宣、歙诸州。”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五》德宗至德元载十二月条。
    ③ 《新唐书》卷八二《玄宗诸子·永王磷传》:“即引舟师东下,甲士五千趋广陵,以浑惟明、季广琛、高仙琦为将,然未敢显言取江左也。”《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五》德宗至德元载十二月条:“甲辰,永王磷擅引兵东巡,沿江而下,军容甚盛,然犹未露割据之谋。”
    ④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四》肃宗至德元载十一月条。
    ⑤ 《旧唐书》卷一○七《玄宗诸子·永王磷传》,第3176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四》肃宗至德元载十一月条。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二○《唐纪三六》肃宗至德二载冬十月条。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五》肃宗至德元载冬八月条:“初,房培为相,恶贺兰进明,以为河南节度使,以许叔冀为进明都知兵马使,俱兼御史大夫。叔冀自恃麾下精锐,且官与进明等,不受其节制。故进明不敢分兵,非惟疾巡、远功名,亦惧为叔冀所袭也。”
    ② 《新唐书》卷一九二《张巡传》,第3121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唐纪》乾元元年十一月条,第7053页。
    ② 另外,在设立浙西道的同时,中央还在江淮地区短暂设立“都统”,统一淮南、浙西、浙东等道的军事指挥。《唐会要》卷七十八《诸使中·都统》:乾元元年十二月,李峘除都统淮南、江东、江西节度宣慰观察处置等使。都统之名起于此。李峘因刘展叛乱去职,这时正好袁晃乱十浙东,中央以李光弼为江淮都统,这以后长期未设此职,到唐末黄巢之乱后恢复。
    ③ 《全唐文》卷五○八权德舆《吴尊师传》,第5789页。
    ④ 《全唐文》卷三九三独孤及《吊道瑾文》,第4167页。
    ① 《通典》卷十一《食货典·杂税》,第571页。
    ② 上元元年(760年)十一月,“史思明遣其将田承嗣将兵五千徇淮西,王同芝将兵三千人徇陈,许敬江将二千人徇兖郓,薛鄂将五千人徇曹州”(《资治通鉴》卷二二一《唐纪三七》肃宗上元元年条,第7099-7100页)。不过李光弼己在此时收复了河南西部的重镇怀州,所以尽管叛军出击的范围有所扩大,但对河南整体战局的影响并不大。
    ① 参见:李政儒,《从刘展到来瑱——论唐肃、代时期维持江、淮转运线路的努力》,《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李碧妍,《从“刘展之乱”看唐肃宗的江淮政策》,《学术月刊》.2010年第10期。
    ②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5页。
    ③ 以上见《资治通鉴》卷二二一《唐纪三七》肃宗上元元年条、《旧唐书》卷一○《肃宗纪》、《春明退朝录》下卷。
    ④ 《旧唐书》卷一○七《玄宗诸子·永王磷传》、卷一四五《李忠臣传》、《新唐书》卷一五三《颜真卿传》及《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五》肃宗至德二载二月条。
    ⑤ 《旧唐书》卷一○七《玄宗诸子·永王磷传》,第3265页。
    ⑥ 《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卷一○七《玄宗诸子·永王璘传》,第234、3265页。
    ⑦ 《旧唐书》卷五二《肃宗张皇后传》,第2186页。
    ⑧ 《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流宦官朱光辉、啖庭瑶、陈仙甫等于黔中。”
    ⑨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五》肃宗至德二载三月条。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唐纪三七》肃宗上元元年十一月条。
    ② 《新唐书》卷一五三《颜真卿传》,第4857页。
    ③ 李政儒《从刘展到来瑱——论唐肃、代时期维持江、淮转运线路的努力》(《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一文从维持漕运线路的角度出发分析刘展、来瑱事件。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唐纪三七》肃宗上元元年十一月条。
    ② 《全唐文》卷三九四令狐恒《光禄大夫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志铭》,第5172页。
    ③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唐纪三七》肃宗上元元年十一月条,第7105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唐纪三七》肃宗上元元年十一月条,第7105页。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唐纪三七》肃宗上元元年十一月条,第7106页。
    ③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唐纪三七》肃宗上元元年十一月条,第7105页。
    ④ 《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唐纪三八》肃宗上元二年条,第7116页。
    ① 《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第3924页。宝应元年(762年),饥荒仍旧持续着,独孤及在《唐故洪州刺史张公遗爱碑并序》中记载了当时“三吴饥,人相食”的景象。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唐纪三六》代宗广德元年条,第7203页。
    ③ 《旧唐书》卷一五二《王栖曜传》,第4096页。
    ④ 《旧唐书》卷一一○《李光弼传》,第3310页。
    ⑤ 《新唐书》卷一三九《张镐传》,第4631页。
    ⑥ 《新唐书》卷六《代宗纪》,第168页。
    ① 《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第3829页。
    ② 《新唐书》卷一四七《李芃传》,第4756页。
    ③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袁惨破贼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0页。
    ④ 《唐方镇年表》卷五《浙西》:“新表:置浙江西道节度兼江宁军使,领异、润、宣、歙、饶、江、苏、常、杭、湖十州,治异州,寻徙治苏州,未几,罢领宣、歙、饶三州,副使兼余杭军使,治杭州。”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唐纪》乾元元年十一月条,第7053页;《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二·江南道》,第215页。
    ② 《旧唐书》卷一二八《颜真卿传》,第3691页。
    ③ 《旧唐书》卷一○《肃宗纪》,第187页。
    ④ 《旧唐书》卷一○七《玄宗诸子·永王磷传》,第2672页。
    ⑤ 《册府元龟》卷六五八《奉使部·才学论荐举劾才学》,第7823页。
    ① 顺宗朝仅历时八个月,旧制逾年改元,内禅与革新失败之后,方以太上皇诏,改元永贞。
    ① 《旧唐书》卷一二九《韩混传》,第3601页。
    ① 《旧唐书》卷一三○《崔造传》,第3626页。
    ② 《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第1910页。
    ③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上》,第2318页。
    ④ 《资治通鉴》卷二三三《唐纪》德宗贞元四年四月条,第7109页。
    ⑤ 《新唐书》卷一五九《吴凑传》,第3971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三三《唐纪》德宗贞元四年四月条,第7109页;《旧唐书》卷一五五《李逊传》,第3810页。《旧唐书》卷一三《德宗纪下》:“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辛未,太子宾客吴凑为福建观察使。”《新唐书》卷七《德宗纪》:“己亥,福建军乱,逐其观察使吴诜,大将郝诫溢自称留后。”
    ② 《旧唐书》卷一一二《李国贞传附李锜传》,第3719页。
    ③ 《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唐纪》宪宗元和二年条:“上以问宰相,武元衡曰:‘陛下初即政,锜求朝得朝,求止得止,可否在锜,将何以令四海!’”
    ① 《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第381页。
    ① 《全唐文》卷三二三萧颖士《与崔中书圆书》,第3271页。
    ① 杜牧:《樊川文集》卷一一《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98-99页。
    ② 《旧唐书》卷一二九《韩混传附韩皋传》,第3603页。
    ③ 《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上》,第430页;《全唐文》卷六五‘元稹《论浙西观察使封杖决杀县令事》,第2676页。
    ④ 《旧唐书》卷一三五《程异传》,第3738页。
    ⑤ 《旧唐书》卷一六二《李翛传》,第4241页。
    ⑥ 《全唐文》卷六三宪宗《上尊号赦》,第1549页。
    ① 《新唐书》卷一六三《杨于陵传》,第5033页。
    ② 《旧唐书》卷一六七《窦易直传》,第4364页。《新唐书》卷一五一《窦易直传》略同。
    ③ 《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第4511页。
    ④ 《旧唐书》卷一六《穆宗纪》长庆三年十二月条与同书《李德裕传》“除淫祠一千一十所”记载数字不同。
    ⑤ [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四七四徐凝《浙西李尚书奏毁淫昏祠》,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973页。
    ① 《册府元龟》卷六七一《牧守部·总序》,第8271页。
    ② [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一一《浙江西道观察使崔(郾]公行状》,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页。
    ③ [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一一《浙江西道观察使崔(郾)公行状》,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页。
    ④ 《全唐文》卷七二八封敖《授卢商东川节度使制》,第6376页。
    ⑤ 《新唐书》卷一七七《敬晦传》,第5289页。
    ⑥ [唐]装廷裕:《东观奏记》卷下,田廷柱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12页。《唐语
    ①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一二○《讨伐王郢诏》,洪丕谟等点校,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1020页。《全唐文》卷八一五顾云《武烈公庙碑记》:“劫库兵而窃发,掠发产以纷披,移蚁蛭于狼山,……聚党伙盈于万众,连头速陷于三州。”
    ② 《旧唐书》卷一八二《高骄传》,第2101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条,第8079页。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懿宗咸通元年正月条,第8086-8090页。
    ③ [唐]裴廷裕:《东观奏记》卷下《王式生擒仇甫》,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9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懿宗咸通元年四月条,第8086页。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条,第8077页。
    ③ 《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懿宗咸通元年二月条,第8079-8080页。
    ④ 《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懿宗咸通元年二月条,第8080页。
    ⑤ 参见:王寿南《论晚唐裘甫之乱》(《唐代政治史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论唐末桂林戍卒之乱》(《政大历史学报》1984年第3期);何灿浩《唐末浙东裘甫起义考实》(《宁波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试论裘甫起义战略转移的原因以及心态变化的消极后果——唐代裘甫起义研究之二》(《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3期)
    ⑥ 《旧唐书》卷一七七《杜审权传》,第579页。
    ① 参见:傅举有,《唐宋庞勋起义》,《史学月刊》1959年第8期;李斌城,《试论庞勋起义》,《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
    ②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一二○《讨伐王郢诏》,洪丕谟等点校,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910页。《全唐文》卷八一五顾云《武烈公庙碑记》:“劫库兵而窃发,掠发产以纷披,移蚁蛭于狼山……聚党伙盈于万众,连头遽陷于三州。”
    ③ 《全唐文》卷八七僖宗《讨王郢诏》,第910页。
    ① 《旧唐书》卷一八二《高骈传》,第4703页。
    ② 《新唐书》卷一八六《周宝传》,第5416页。
    ③ [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92页。
    ① 《新唐书》卷一八六《周宝传》:“时群盗所在槃结,柳超据常熟,王敖据昆山,王腾据华亭,宋可复据无锡。(周)宝练卒自守,发杭州兵戍县镇,判八都:石镜都,董昌主之;清平都,陈晟主之;于潜都,吴文举主之;盐官都,徐及主之;新登都,杜棱主之;唐山都,饶京主之;富春都,文禹主之;龙泉都,凌文举主之。”《资治通鉴》卷二五三《唐纪》僖宗乾符五年条:“王郢之乱,临安人董昌以土团讨贼有功,补石镜镇将。是岁,曹师雄寇二浙,杭州募诸县乡兵各千人以讨之,昌与钱塘刘孟安、阮结、富阳闻人宇、盐官徐及、新城杜棱、余杭凌文举、临平曹信各为之都将,号杭州八都,昌为之长。其后宇卒,钱塘人成及代之。临安人钱镠以骁勇事昌,以功为石镜都知兵马使。”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五五《唐纪》僖宗中和二年、三年、四年条,第8123-8150页;《资治通鉴》卷二五五《唐纪》僖宗光启二年条,第8152页。
    ② 《新唐书》卷一九○《刘汉宏传》,第5488页。
    ③ 参见:何勇强,《唐末两浙的武勇都与武勇都之乱》,《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朱德军、杜文玉,《关于唐朝中后期南方“土军”诸问题的考察》,《人文杂志》2008年第1期;朱德军,《中晚唐南方地区军事战略实施动因初探》,《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④ 参见:冻国栋,《罗隐<吴公约神道碑>所见唐末之“杭州八都”》,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五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⑤ 《旧唐书》卷一九下《僖宗纪下》,第720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六○《唐纪》乾宁二年四月条。
    ② 《旧五代史》卷一三三《世袭列传·钱镠传》,第3276页。
    ③ 《新五代史》卷六一《吴世家·杨行密传》,第291-292页。参见:《新唐书》卷一八八《杨行密 传》。
    ① 参见: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① 《全唐文》卷八四七李琪《吴越王钱公生祠堂碑》,第8902-8906页。
    ② 钱文选:《钱氏家乘》卷六《家训·武肃王八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139页。
    ③ 《新五代史》卷六七《吴越世家·钱谬传》,第381页。
    ④ 《全唐文》卷八九八皮光业《吴越国武肃王祠(庙)碑铭》,第9372页。
    ⑤ 《资治通鉴》卷二五五《唐纪》中和二年八月条。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五六《唐纪》光启三年正月条。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五八《唐纪》龙纪元年三月条。
    ① 《资治通鉴》卷二六○《唐纪》乾宁二年四月条。
    ② 《旧五代史》卷一三三《世袭列传·钱镠传》,第3276页。
    ③ 《旧五代史》卷一三三《世袭列传·钱谬传》,第3276-3279页。
    ④ 《新唐书》卷一九○《王潮传》,第3618页。
    ⑤ 《资治通鉴》卷二五六《唐纪》中和四年七月条。
    ① 《新五代史》卷六八《闽世家·王审知传》:“是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泉人苦之,闻潮略地至其境,而军行整肃,其耆老相率遮道留之,潮即引兵围彦若,逾年克之。”
    ② [宋]杨亿: 《武夷新集》卷十一《杨徽之行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8页。
    ① 《新五代史》卷六八《闽世家·王审知传》:“是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泉人苦之,闻潮略地至其境,而军行整肃,其耆老相率遮道留之,潮即引兵围彦若,逾年克之。”
    ② 《旧五代史》卷一三四《僭伪列传·王审知传》,第3287页。
    ③ 《新五代史》卷六八《闽世家·王审知传》,第371页。
    [西汉]司马迁:《史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东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唐]李贤等注;附[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志》,[梁]刘昭注补,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西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元]胡三省注,顾颉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校注》,张宗祥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元]徐天音注,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刻本
    [晋]张勃:《吴地理志》,《汉唐地理书钞》,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唐]李泰等:《括地志辑校》,贺次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徐坚等:《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杜佑:《通典》,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唐)刘肃:《大唐新语》,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唐]林宝:《元和姓纂》,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唐]韦述、杜宝:《大业杂记》,辛德勇辑校,魏全瑞主编,《长安史迹丛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唐]李翱:《李文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陆羽等:《茶经译注》,宋一明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赵元一:《奉天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唐)杜牧:《樊川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唐]裴廷裕:《东观奏记》,田廷柱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
    《太平广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洪丕谟等点校,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宋]王应麟:《玉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宋]王定保:《唐摭言校注》,姜汉椿校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宋]王谠:《唐语林校证》,周勋初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宋]洪迈:《容斋随笔》,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赞宁:《宋高僧传》,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宋]杨亿:《武夷新集》,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宋]李攸:《宋朝事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明]陶宗仪:《说郛》,北京: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6年(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影印)
    [清)王昶:《金石萃编》,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据1921年扫叶山房本影印)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65年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清]徐松,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清]赵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徐敏霞、王桂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清]纪昀:《历代职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集,《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开明书店,1936年
    (清]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清]梁舆、李再灏修,[清]江速青等纂:《(道光)建阳县志》,方宝川、陈旭东主编,《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十七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清]卢建其修,[清]张君宾编纂:《(乾隆)宁德县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马蓉等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1-8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5月~2005年6月
    赵万里,《汉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周绍良等编:《全唐文新编》,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上册,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兼论总管府·都督府·节度司之关系》,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五卷《隋唐五代史》(俞鹿年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卞孝萱:《元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岑仲勉:《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岑仲勉史学论文续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隋唐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唐史余沈》,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
    陈国灿、刘健明主编:《<全唐文>职官丛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陈明光、王敏:《唐朝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况析论》,《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陈弱水:《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陈勇:《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陈勇、黄修明:《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曹建刚:《从政区设置看汉晋之际皖南丘陵的开发》,《求索》,2013年第6期
    常秀峰等:《李白在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
    程存洁:《唐代东都留守考》,.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三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褚绍唐:《历史时期太湖流域主要水系的变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S1期
    邓德龙:《中国历代官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罗隐<吴公约神道碑>所见唐末之“杭州八都”》,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五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冻国栋、黄楼:《唐宦官集团与大中政局》,《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董劭伟:《唐代吏部尚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杜文玉:《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 《学术界》,1995年第1期
    方前移:《北宋以来青弋江、水阳江流域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农业考古》,2011年第1期
    方如金:《论钱镠》,《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6期
    费省:《唐代艺术家籍贯的地理分布》,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四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唐代人口地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冯金忠:《唐代幽州镇组织体制探微》,《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傅举有:《唐末庞勋起义》,《史学月刊》,1959年第8期
    高亚伟:《孙吴开辟蛮越考》,《大陆杂志》7:7、8,1953年
    葛焕礼、王育济:《魏博牙兵与唐末五代政局的变动》,《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郭锋:《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为中心》,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郭正中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勾利军:《唐代东都分司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61年
    《隋唐五代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渠堰使与唐代水利灌溉的管理》,《求索》,1997年第4期
    何灿浩:《唐末政治变化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唐末浙东裘甫起义考实》,《宁波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试论裘甫起义战略转移的原因以及心态变化的消极后果——唐代裘甫起义研究之二》,《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3期
    《王闽三次福州兵变及其原因》,《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何剑明:《杨行密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和县项羽与乌江文化研究室联合考察组:《项羽垓下突围南驰乌江路线考察报告》,《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第1期
    何勇强:《唐末两浙的武勇都与武勇都之乱》,《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
    《钱氏吴越国史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论吴越国的海上外交》,《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论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以太湖流域的圩田为中心》,《浙江学刊》,2003年第2期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胡戟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胡中有:《项羽垓下溃围南逃乌江路线考:兼与冯其庸先生商榷》,《江淮文史》,2012年第2期
    华林甫:《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史学月刊》,1995年第3期
    黄清连:《高骈纵巢渡淮——唐代藩镇对黄巢叛乱的态度研究之一》,《大陆杂志》1990年第1期
    《宋威与王、黄之乱——唐代藩镇对黄巢叛乱的态度研究之二》,中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2年
    黄锡之,《释“江东”》,《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黄正建主编:《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北京:中国社会经济出版社,1981年
    贾二强:《唐永王起兵事发微》,《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贾玉英:《唐宋时期“道”“路”制度区划理念变迁略论》,《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简修炜等:《六朝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蒋卫东:《东苕溪考古记》,《东方博物》,2004年第2期
    景遐东:《使职设置与唐代地方行政级别的演变》,《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鞠清远:《唐代宗初年江南两大暴动》,《益世报·食货周刊》,1937年第29期
    孔明丽:《唐“道”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4期
    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论唐代的州县“摄”官》,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论唐代的检校郎官》,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
    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
    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宝通:《唐代屯田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碧妍:《韩混与德宗——兼论德宗削藩战争中的镇海军》,《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10期
    《从“刘展之乱”看唐肃宗的江淮政策》,《学术月刊》2010年第10期
    《李锜叛乱的军团构成-唐代藩镇军事构造的个案研究》,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斌城:《试论庞勋起义》,《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
    李丙寅等:《中国古代环境保护》,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
    《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李光霁;《隋唐职官制度渊源小议》,《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1期
    李焕青:《唐宪宗中兴与藩镇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李锦绣:《唐代制度史略论稿》,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唐代财政史稿》(1—-5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北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青淼:《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期
    李文才:《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简论会昌时期的宦官》,《史学集刊》,2002年第1期
    李文澜:《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山南荆楚为例》,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九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政儒:《从刘展到来瑱——论唐肃、代时期维持江、淮转运线路的努力》,《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李志坚:《王潮、王审知兄弟治闽与中原文化的南传》,《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梁方仲:《中国社会经济史论》,《梁方仲文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文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林汀水:《福建人口迁徙论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在唐宋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刘华:《我国唐代环境保护情况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刘俊文:《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刘兴云:《试论唐玄宗与肃宗地位之嬗变》,《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刘玉峰:《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唐德宗评传》,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试论唐德宗重用宦官的原因及其他》,《晋阳学刊》,1997年第5期
    《唐代茶叶政策述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
    《唐代矿业政策初论》,《齐鲁学刊》,2001年第2期
    《唐代盐业政策新论》,《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
    《唐政府工商业经营管理试析》,《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
    刘昭民:《中国历史气候之变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刘安志:《唐都带押牙(衙)考略》,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六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楼劲:《唐代的尚书省——寺监体制及其行政机制》,《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唐仕途结构述要》(第二作者:李华),《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娄雨亭:《薛涛与唐代成都的荔枝及气候冷暖问题》,《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卢海鸣:《六朝建康的商市》,《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卢建荣:《唐代财经专家之分析——兼论唐代士大夫的阶级意识与理财观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4本4分,1983年
    卢向前主编:《唐宋变革论》,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陆扬:《从西川和浙西事件论元和政治格局的形成》,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八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罗桂环等:《中国环境保护史稿》,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
    罗永生:《三省制新探——以隋和唐前期门下省职掌与地位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白话本国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时期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八辑,1990年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北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农史》,1982年第1期
    牟发松:《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唐代的南朝化倾向》,《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从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再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牟重行:《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年
    宁可:《唐代宗初年的江南农民起义》,《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
    宁欣:《唐史闻见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宁志新:《隋唐使职制度研究(农牧工商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钮海燕:《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影响》,《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潘有庆:《项羽溃围路线考略:兼谈垓下古战场方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第1期
    彭凤莲:《“羡余”辨义》,《浙江学刊》,1994年第3期
    钱文选:《钱氏家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裘士京:《“呰窳偷生”辨——兼谈汉代江南经济的特点》,《安徽史学》,1991年第1.期
    屈弓:《水利与唐朝后期政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全汉异:《唐宋帝国与运河》,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年
    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四卷“天圣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与社会研究专号”,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荣新江:《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
    施和金:《中国地方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2年《河山集》,第一集,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河山集》,第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河山集》,第四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河山集》,第五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河山集》,第六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河山集》,第七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说唐代经过庐州的二京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期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唐开元、天宝时期边镇僚佐辟署制度》,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唐后期方镇宾主关系与牛李党争》,《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孙国栋:《唐宋史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香港:香港龙门书店,1978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8年《长水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秦郡新考》,《浙江学报》,1948年第1期
    唐全华:《唐肃宗时期宰相政治探微》,《河北学刊》,2001年第1期
    唐宋运河考察队:《运河访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山居存稿》,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王国维:《秦郡考》,《岭南学报》,1947年第2期
    王吉林:《唐代宰相与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晚唐洛阳的分司生涯》,淡江大学中文系主编,《晚唐的社会与文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王静:《唐长安城中的节度使宅第——中晚唐中央与方镇关系的一个侧面》,《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王蕊:《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齐鲁家族与文化变迁》,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
    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守栋:《试论宦官对维系唐中后期统治的作用》,《德州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王寿南:《论晚唐裘甫之乱》,《政大学报》1969年第19期《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湾:大化书局,1978年
    王素:《略谈安史之乱》,《文史知识》,1987年第9期
    王永平:《论翰林学士与中晚唐政治》,《晋阳学刊》,1990年第2期
    王永兴:《唐勾检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育民:《三国人口探索》,《历史地理》,第六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玉群、谷立新:《试论节度使为晚唐中枢的一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王铮:《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
    王仲荦:《蜡华山馆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颖楼:《隋唐官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翁俊雄:《唐初政区与人口》,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唐朝鼎盛时期政区与人口》,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唐后期政区与人口》,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唐代区域经济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洪琳:《隋炀帝官制改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吴树国:《唐宋之际徽州重税考》,《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吴洲:《唐代东南的历史地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魏全瑞主编:《隋唐史论:牛致功教授八十华诞祝寿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魏明孔:《隋唐手工业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唐代官府手工业的类型及其管理体制的特点》, 《西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2期
    魏嵩山:.《胥溪运河形成的历史过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太湖水系的历史变迁》,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丹阳湖区圩田开发的历史过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历史地理》,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
    夏 炎:《隋唐世家大族政治社会地位变迁研究——以清河崔氏为中心》,《唐代史研究》,2004年第7号
    谢元鲁: 《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许辉、蒋福亚主编: 《六朝经济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严耕望: 《中国历史地理》,台北:中华文化事业出版委员会,1954年《唐仆尚丞郎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阎步克:《隋代文散官制度补论》,荣新江主编, 《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杨艳龙:《唐宋时期皖东南地区湖泊变迁初探》,《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
    杨志玖、张国刚:《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
    余蔚:《唐至宋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体系的演变》,《中华文史论丛》编辑部,《中华文史论丛》,第七十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查屏球:《天宝河洛儒士群与复古之风》,《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张爱华:《舞动的河流:皖南青弋江历史源流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
    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第四纪研究》,1993年第1期
    张东光:《唐代的检校官》,《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唐代任官形式中的知判问题》,《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唐代藩镇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略论唐代藩镇军事制度的几个问题》,《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编委会,《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剑光:《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唐五代江南水上交通路线的建设》,《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2期
    张建民:《江苏、安徽沿江平原的圩田水利研究》,《古今农业》,1993年第3期
    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北魏政治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北朝都督制的演变与禁卫武官都督的形成》,《北朝研究》,第一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南朝的石头城防务与领石头戍事》,《浙江学刊》,2005年第3期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张沛:《唐折冲府汇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张荣芳:《黄巢之乱对东南财赋区的破坏》,《史学会刊》,1977年第6期
    张修桂:《太湖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1期
    张泽咸:《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唐五代赋役史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唐代阶级结构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唐代工商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汉晋唐时期的农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张泽咸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张振:《唐永王磷事件考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镇江博物馆:《镇江东晋晋陵罗城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86年第5期
    郑广南:《黄巢入闽活动事迹考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2期
    郑良勤:《唐朝前期的农田水利事业述论》,《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 第5期
    郑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中国地貌区划(初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随无涯之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秦一代为四十八郡说》,《历史地理》,第八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释江南》,《中华文史论丛》编辑部,《中华文史论丛》,第四十九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汉武帝十三刺史部所属郡国考》,《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
    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朱德军:《中晚唐南方地区军事战略实施动因初探》,《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朱德军、杜文玉:《关于唐朝中后期南方“土军”诸问题的考察》,《人文杂志》,2008年第1期
    朱雷:《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六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材不材斋文集——祝总斌学术研究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宗菊如、周解清主编:《中国太湖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邹劲风:《杨行密述略》,《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
    邹逸麟: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从含嘉仓的发掘谈隋唐时期的漕运和粮仓》,《文物》,1974年第2期
    左言东:《先秦职官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日]池田温:《唐令拾遗补》,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
    (日]仁井田陞:《唐令拾遗》,栗劲、霍存福、王占通、郭延德编译,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年
    (日]矢野主税:《张氏研究稿—张良家の历史—》,畏崎大学学芸学部,《社会科学论装》5,1955年
    《鄞氏研究(一)、(二)、(三)》畏崎大学学芸学部《社会科学论丛》8(1958年)、9(1959年)、10(1960年)
    《章氏研究(一)、(二)》,畏崎大学学芸学部,《社会科学论丛》11(1961年)、临时增刊号(1962)《裴氏研究》,长崎大学学芸学部,《社会科学论丛》14,1965年《郡望と土断》,広岛史学研究会,《史学研究》113,1971年
    (日]气贺澤保规编:《新版唐代墓志所在综合目录》,《明治大学东洋史资料丛刊3》,东京:汲古害院,2004年
    (日)爱宕元:《唐代范阳卢氏研究-婚姻阴係を中心に》,《中国贵族制社会の研究》,川腾羲雄、碾波護主编,京都:同朋舍,1987年
    (日)和田清编:《岩佐精一郎遗稿》,东京:岩佐伝一(发行),1936年
    [日]日野开三郎:《唐代藩镇の跋扈と镇将》,《东阳学报》26:4,1939年《支那中世の军阀——唐代藩镇の研究》,东京:三省堂,1942年《唐代藩镇の支配体制》,束京:三一书房,1980年
    [日]藤枝晃:《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始末》1、2、3、4,《束方学报》12:.3、4(1942年),13:1、2(1943年)
    [日]那波利贞:《唐天宝时代 の河西道边防军に关する经济史料》,《京都大学人文学部研究纪要》1,1942年 《唐末の变革と农民会の分解》,《历史评论》88,1957年《黄巢の叛乱——唐末变革の一考察》,《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3,1957年《魏博天雄军の历史——唐五代武人势力の一形态》,《历史教育》6:6,1958年
    [日]松井秀一:《八世纪中叶前后江淮的叛乱——以袁晁的反乱为中心》,《北大史学》1954年第2期《唐末の民众叛乱と五代の形势》,《岩波讲座·世界历史》6,束京:岩波书店,1971年
    [日]励波護:《唐代使院の僚佐と辟召制》,《神户大文学部纪要》2,1973年
    [日]大澤正昭:《唐末藩镇の军构成 に关する一考察》,《史林》58:6,1975年
    [日]土肥羲和:《蹄羲军(唐后期五代宋初)时代》,[日]榎一雄编,《讲座敦煌》2《敦煌の历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
    [日]西川素治:《关于唐中叶江南农民的反乱》,《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1974年第4期
    (日]宫川尚志:《唐末の节度使高骈と方士吕用之》,《中国宗教史研究·第一》,京都:同朋舍,1983年
    [日]中村裕一:《唐末藩镇の墨敕除官に就いて》,《史学研究室报告》5,1986年,收入氏著《唐代制敕研究》,东京:汲古害院,1991年
    [日]伊藤宏明:《唐五代の都将に関する觉书》(上),《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113,1992年《唐藩镇十将考》,《东方学》87,1995年
    [韩]金文经:《唐代藩镇研究——以高句丽遗民李正己一家为中心》,省谷学术财团,《省谷论丛》,第六卷,省谷学术财团,1975年
    王蕊:《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指导教师:张金龙教授),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王建峰:《唐代刑部尚书研究》(指导教师:张金龙教授),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董劭伟:《唐代吏部尚书研究》(指导教师:张金龙教授),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卫丽:《唐代工部尚书研究》(指导教师:张金龙教授),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