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傅金铨,字鼎云,号济一子,又号醉花道人,江西金溪珊城(今江西省金溪县珊城乡)人,生活于清嘉、道年间,精于道教阴阳双修派丹法,晚年在巴、渝地区传道授徒,影响很大。傅金铨编著有《道书十七种》,收录于《藏外道书》第11册。其中包括傅金铨自撰的几部著作和一些内丹典籍以及部分明、清时人的著作,内容以道教阴阳丹法为主。从研究清代道教史和内丹理论特别是阴阳双修派的内丹理论等角度来说,对傅金铨的内丹思想作全面深入的个案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共分引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在引论中首先回顾了有关本论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学方法、系统研究方法、分析法等等都作了说明。
     正文部分分六章。全文围绕傅金铨及其内丹思想展开论述,并和与之时代相近的道教双修、房中、清修等等修炼学说进行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傅金铨这一视角,对道教内丹的思想主旨、方法分野作深入考察,以期对傅金铨乃至整个道教内丹体系获得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
     第一章,傅金铨的生平和著作:首先,对傅金铨生平及师承授受的考察,以《道书十七种》与相关地方志为基本材料。论文指出,傅金铨自二十多岁起究心丹道,五十余岁入蜀,享年八十以上。师承清虚先生,并有星霁堂吕祖乩降授道之事。弟子众多,以合州知州纪大奎最为有名,其传记见载于《清史稿》。其次,傅金铨《道书十七种》所收著作,可分为傅金铨本人著作、顶批双修经典、房中采战色彩甚浓的双修典籍、其他(与双修内丹关系不大的作品)四类,
    
    通过对其中《试金石》、《顶批双修经典》等著作的考察,揭示出傅金锉内丹的
    阴阳双修、男女双修的特点。章末引用卿希泰《中国道教史》、高罗佩《秘戏图
    考》、李零《中国方术考》的相关论述,指出傅金栓所倡导的男女双修内丹之学,
    实为明清之际道教衰落的历史背景下,阴阳(男女)双修派内丹民间化、世俗
    化、细节化的的结果。
     第二章,傅金锉内丹理论的思想背景:首先,以双修丹家对《参同契》、《悟
    真篇》的阐释为线索,探讨道教内丹双修派的历史发展。参同契本为外丹经典,
    唐代丹家将之用于指导内修,至张伯端著《悟真篇》,《参同契》的内丹化彻底
    完成。宋元以来的内丹双修派,大多通过为《参同契》、《悟真篇》作注疏来阐
    发其阴阳双修内丹理论。其中的代表人物翁葆光、陈致虚、陆西星等各自的作
    品,基本反映了道教内丹阴阳双修派理论从初步确立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其次,
    对元、明以来以陈致虚、陆西星为代表的双修丹家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双修
    丹家认为,一气分而为阴阳,同自太极所生。阴阳于修炼者而言,即是男女。
    阴阳合而万物生,丹道与人道一顺一逆,顺交成人,逆合成丹。男子先天既破
    之后,一生所产,无非阴精,须借彼家“真汞”点化方可成丹。围绕这一理论
    展开,双修丹家又有“内丹三要论”、“法财侣地说”、“金液玉液论”等等说法。
    最后,探讨了张伯端以来双修丹家的心性之学,《悟真篇》带有明显的融摄三教
    的特色,后世双修各家由于自己的理解不同,则各有所偏。本章所述丹道背景
    知识,为深入研究傅金锉本人的阴阳双修内丹思想所必需。
     第三章,傅金锉的双修内丹思想:主要对傅金栓的双修内丹思想进行了梳
    理。傅金锉主张内丹性命双修即是阴阳双修、男女双修,不可单行,并引用《易
    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及前贤丹经为证,其理论并没有超出前代双修丹家如陈
    致虚、陆西星的范围。傅金锉的贡献着重表现在对双修丹法细节方面的补充叙
    述。首先,内丹修炼的下手工夫,傅金锉主张从炼心入手,并结合调息等手段,
    达到河车运行、开关展窍的结果。其次,傅金锉提出了“鼎器筑基”的说法,
    与之相关联,傅金锉的丹法体系讲究“选鼎有定则,调鼎有法度,用鼎有强弱,
    换鼎有度数”、“备九鼎以还丹行中关之事”,从筑基至温养,各个步骤皆有“鼎
    器”参与,似与道教房中术有关。再次,“他家活子时”和“觅信’,、“行符”
    在傅金拴内丹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结合明清医家的相关“种子论”的说
    法,双修丹家的“活子时”、“符信”之说作了探索性研究。最后,儒家理学心
    
    性论、工夫论是傅金锉内丹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儒家理学的融摄,使傅金锉的
    双修内丹体系与前人相比,也显得独具特色。
     第四章,傅金锉双修内丹“东派”说考辨:将傅金锉与明代内丹双修大家
    陆西星进行比较。作者通过历史文献考证和丹道理论对比两方面的研究,指出
    学术界盛行己久的傅金锉内丹属“东派丹法”说法的错误所在。首先,陆西星
    被,称为东派祖师,肇始者实为李西月。傅金锉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关于“东派”
    的说法。傅金锉对陆西星的了解,很可能也仅限于《玄肤论》与《金丹就正篇》,
    于其丹法细节很可能并未深究。其次,通过对二人丹法的比较,作者得出结论,
    陆西星之“东派丹法”,与傅金锉完全属于不同的丹法系统。二人丹法不同之处
    甚多,最主要的,当是对“有为法”的认识:陆西星丹法“有为”一步仅指“片
    响采药”而言,傅金锉的“有为”法则涵盖了筑基、玉液、得药、温养的?
Fu Jinquan(Ji Yizi), a famous inner alchemist, lived in the era of Emperor JiaQing and DaoGuang of Qing Dynasty. He left a lot of Daoist works and had a large crowd of apprentices. His thought of Daoism was greatly advocated in Sichuan. The studies of his experience and his inner alchemy theory will help us to investigate the Daoism in Sichuan and double cultivation school in Qing Dynasty.This essay is constructed by six chapters. The writer inclines to study Fu's thought of inner alchemy;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thoughts of double cultivation, bedroom art and single cultiv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carry on a further study of Fu Jinquan and get a systematical comprehension of the inner alchemy theory.Chapter 1: The study of Fu's experience and books. Based on The Seventeen Kinds of Daoism Books and some relative local history records, the writer gives a detailed research of Fu's experience, Daoism masters and works. Fu's inner alchemy theory belongs to the thoughts of alchemical cultivation between the two sexes. In fact, Fu's theory is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 cultivation theory of inner alche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clining of Daois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Chapter 2: The background of Fu's Theory. Firstly, though the annotation of Chan tongqi and Wu zhengpian in Daoist Canon, the writer tries to get the developing trick of double cultivation school. Secondly, the writer comb the double cultivation theory of Chen Zhixu and Lu Xixing, the famous double cultivation alchemist before Fu, including Tao and Tin, Yang; three essentials of inner
    
    alchemy(cauldron, medicine and fire phases); theory of law, fortune, partner and location; theory of golden liquid and jade liquid; theory of mind and spiritual nature, etc. All of these are necessary for studying Fu's theory.Chapter 3: The analysis of Fu's thought of double cultivation of inner alchemy, including spiritual nature, bodily life and Yin, Yang; initiating practice; basis cultivating and sword casting; Huo-zishi; fetching medicine; chaos; elixir reversion and warmth cultivation; theory of mind and spiritual nature, etc. Fu's contributions to double cultivation theory are those details such as refining mind, cultivating breath, basis cultivating through cauldron, Huo-zishi of the Other, seeking sign, running fire phases, etc. Further more, Fu used Confucian Li-xue theory of mind and spiritual nature to fill his alchemical system of spiritual nature and bodily life, which made his thought embodies more his own style.Chapter 4: To correct the opinion that Fu's style belongs to the Eastern school. Comparing Fu Jinquan and Lu Xixing, the writer uses history materials to prove that the conclusion of Fu's thoughts belong to the Eastern school is thoroughly wrong. The proof also includes the comparing of their cultivation skills. Finally, the writer deduces fu's inner alchemy sect considerably.Chapter 5: The comparing of Fu's double cultivation of inner alchemy and bed room art. The writer main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double cultivation and bedroom arts. There exists a meaningful relation between double cultivation and Sanfeng's way of fetching medicine through sex, a kind of bedroom arts. This is obviously expressed in fu's works.Chapter 6: Concentrating the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mysterious gate. The writer comparatively studies mysterious gate theory in inner alchemy about Liu Yiming, Min Yide, Fu Jinquan, and other inner alchemist liv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o-Zishi of the other is the meaning of mysterious gate of Fu and his double cultivation school, and otherwise, the meaning of mysterious of single cultivation scholar, Liu and Min, is the critical point of body of material and body of law, form and formlessness, the key to the essence of the Void. The differenc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comprehension of the thought of generating man through sequential
    
    order and becoming immortal through reverse order. Even then, both sides think that the mysterious gate is the key to anterior-heaven realm. This shows that the two alchemical ways
引文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3月影印版。
    《藏外道书》,巴蜀书社 1992年影印版。
    《二十五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傅金铨:《济一子证道秘书十七种》,民国十二年(1933) 上海江左书林印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1978年影印版。
    陆西星:《三藏真诠》,萧天石编《道藏精华》第12集,台北自由出版社 2000年影印再版。
    仇兆鳌:《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影印版。
    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影印版。
    夏宗禹编:《金丹诗诀》,《丛书集成初编》第0747册,中华书局 1991年北京新一版。
    《道书全集》,明崇祯刊本,中国书店 1990年影印版。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版。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 1960年版。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11月版。
    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中华书局 1996年8月版。
    《修真秘要、锦身机要合刊》,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
    《涵虚秘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11月版。
    《悟道真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7月版。
    印权:《修真不死方》,台北真善美出版社 1970年版。
    朱之洪等修,向楚等纂:《民国巴县志》,民国二十八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第6册,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92年8月影印版。
    郑贤书等修,张森楷纂:《民国新修合川县志》,民国十一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4册,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92年8月影印版。
    《重修兴化县志》(尊经阁藏版),咸丰壬子年刊行。
    陈垣编:《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 1988年6月第一版。
    龙显昭、黄海德主编:《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道宣:《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
    
    祥迈:《辨伪录》,《大正藏》第52册。
    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年2月第3版。
    《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6月版。
    万密斋:《万密斋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年9月版。
    陈修园:《陈修园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6年6月版。
    愚谷老人:《延寿第一绅言》,《丛书集成初编》第1458册,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房中卷》,人民中国出版社 1993年12月版。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1965年6月影印版。
    任继愈、钟肇鹏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7月版。
    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 1996年北京版。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中南、西南地区省、市图书馆馆藏古籍稿本提要(附抄本联合书目)》,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11月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1——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二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1——4卷,卿希泰主编,东方出版中心 1994年7月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蒙文通:《古学甄微》,巴蜀书社 1987年7月版。
    王家祐:《道教论稿》,巴蜀书社 1987年8月版。
    王明:《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版。
    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9月版。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 1963年12月版。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台湾民文书局民国72年3月初版。
    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 1989年版。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年12月版。
    王卡主编:《道教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版。
    祝亚平:《道家文化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5年7月版。
    孟乃昌、孟庆轩辑:《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解集萃》,华夏出版社 1993年9月北京版。
    萧汉明、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版。
    牟宗鉴、胡孚琛、王葆玄主编:《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 1991年11月版。
    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7月版。
    洪建林编:《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 1991年版。
    陈兵:《道教之道》,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5年6月版。
    陈兵:《道教气功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 1989年9月版。
    胡孚琛、吕锡琛著:《道学通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1月版。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未刊稿。
    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台湾自由出版社,1963年初版,1983年5版。
    黄公伟:《道教与修道秘义指要》,台湾新文丰公司,1982年版
    马济人:《道教与炼丹》,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人民出版社 1989年6月版。
    郝勤:《龙虎丹道》,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7月版。
    李远国:《道教气功养生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年版。
    王沐:《内丹养生功法指要》,东方出版社 1990年5月版。
    王沐:《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 1990年10月版。
    李刚:《劝善成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李刚:《汉代道教哲学》,巴蜀书社 1995年版。
    卢国龙:《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 1997年10月北京第一版。
    唐大潮:《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法)索安著,吕鹏志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中华书局 2002年11月版。
    金正耀:《道教与炼丹术论》,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版。
    阳明:《道教养生家陆西星和他的方壶外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广保:《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三联书店,1995年版。
    
    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杨立华:《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小石:《净明道研究》,巴蜀书社 1999年版。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版。
    刘宁:《刘一明修道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王永平:《清代刘一明的道学思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未刊稿。
    周冶:《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丹道思想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石田秀实:《气·流动的身体》,中文译名《气功祛病养生术》,杨宇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年5月版。
    高罗佩:《秘戏图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李零:《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2001年2版。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钟莱茵:《龙虎集》,台湾中华大道出版社 2000版。
    通山译:《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东方出版社 1993年版。
    《荣格文集》,改革出版社 1997年4月版。
    盖建民:《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版。
    宋书功编著:《中国古代房室养生集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年10月版。
    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萧萐父:《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陈健民:《佛教禅定》,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年版。
    曾召南:《道士傅金铨思想述略》,《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辑,陈鼓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王家祐:《“生殖崇拜”文化叙略》,《成都文物》2002年第4期。
    李刚:《论道教生命哲学》,《道家文化研究》第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6月版。
    詹石窗主编:《道韵(第五集)——金丹派南宗研究》(甲)(乙),中华大道出版社, 1999年版。
    刘
    
    刘仲宇:《扶乩与道书创作》,《弘道》 2003年总第14期。
    杨立华:《<悟真篇>薛注考》,《世界宗教研究》 2000年第2期。
    杨儒宾:《荣格论炼丹术——个体化与九转丹成》,中国文化第17、18期,2001年。
    柏夷:《天师道婚姻仪式“合气”在上清、灵宝学派的演变》,《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三联书店,1999年版。
    王卡:《<黄书>考源》,《世界宗教研究》 1997年第2期。
    朱越利:《马王堆帛简书房中术产生的背景》,《中华医史杂志》 1998年1月第28卷第1期。
    朱越利:《乐而有节的西汉阴道》,《宗教学研究》 1999年第4期。
    朱越利:《论六朝方士的房中术》,《江西社会科学》 2000年第11期。
    朱越利:《六朝上清经的隐书之道》,《宗教学研究》 2001年第2期。
    朱越利:《论六朝贵族道教新房中术的产生》,《世界宗教研究》 2001年第3期。
    朱越利:《民间道教新房中术的产生》,《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5月第18卷第3期。
    朱越利:《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房中术》,《宗教学研究》 2002年第1期。
    朱越利:《王屋真人的阴丹术》,《江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11期。
    朱越利:《房中女神的沉寂》,《中国文化》 2002年Z1期。
    朱越利:《隐书以外的上清房中经》,《中华文化论坛》 2003年第1期。
    朱越利:《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下)》,《宗教学研究》 2003年第2、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