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宋代基层势力与基层社会控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展阶段。宋代基层社会势力,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代表宋政府的各类基层行政组织,二是代表了民间势力的精英、各类民间组织、佛道教及民间信仰。这些势力是国家与基层社会民众沟通的桥梁。本文围绕着基层社会的控制共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分别是宋代基层行政组织与基层社会控制,民间组织与基层社会控制,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与基层社会控制,精英与基层社会控制。
     宋政府基层行政组织代表国家对基层社会进行控制,其偏重于征发赋役和维持治安,给民间势力留下了活动空间。宋政府以保甲长、耆长等行政组织头目实现国家对基层社会的赋税征收与社会治安管理。宋代基层社会控制不论基层行政组织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国家对其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赋税收入,以及维持基层社会正常秩序。
     在宋代基层社会中,除了基层行政组织以外,还活跃着各类以精英为主要成员的民间组织。宋代基层社会民间组织十分兴盛,许多组织都有自己的规约,这类规约往往会对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规定,一旦其成员发生纠纷,握有规约解释权和执行权的民间组织首领就成了调解纠纷的民间权威。宋代多数民间组织与国家利益一致,在功能上是对基层行政组织的重要支持与补充。各种民间组织通过自己的方式将广大民众组织起来,或通过经济互助的方式缓解贫富差距,使积聚于基层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得以释放,或以规约将成员的行为限定在国家法令许可的范围内,减少社会越轨现象的发生,或通过自保的方式使基层社会得以安定。各种民间组织与基层行政组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维系着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在宋代的基层社会中,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所构成的意识形态体系对于乡里民众的心理调适与行为的规范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宋代基层社会控制除了基层行政组织设置及其职能发挥外,以精英为代表的民间势力的崛起,并对基层社会控制产生了重要影响。精英不仅是国家赋税承担的主体,而且是地方公共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这决定了精英在基层社会中的主导性地位。精英广泛参与到基层社会控制中,既有承担国家差派而为基层头目者,也有利用宗族势力实现对宗族内部成员和乡里民众制约者,还有在社会动乱时期,利用自身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主动构建地方防护体系者。总之,精英对基层社会控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精英代表民间势力参与地方维护和社会控制,是国家控制基层社会的可靠力量和有益补充。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period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The Song Dynasty government dominate country by instructing basic-level organization in order to control basic-society. And it give active place to the civil power.
     The Song Dynasty government administrated native place system, Baojiazhang and Qizhang collected payments of taxes and controlled the local public security as the leader of the folk. No matter how the formation of village basic-level organization changed , the only purpose is to get taxes income, to sustain the public security and the normal orders in the villag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purpose,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ed the control of the village basic-level control.
     In the widely basic-society, besides the village basic-level organiz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civil organizations formed by wealthy people affected to great extent to the village basic-level control.. The kind of this civil organizations has great influence to the basic-society. The kind of this civil organizations is blooming, many of them have their own rules. This rules have regulations for their formers. Once the formers have quarrel, the leader who would become the authoritative with the controlling power. The civil organizations is important to resupply the basic-level organization. Most of them are in the same benefit to the basic-level organization. The civil organizations gather the public by many ways, otherwise , reduce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by helping each other economically, lead to release the unstable course; or reducing the illegal phenomenon by limiting the public under the country power; or make the basic-society steady by self-protect. The kinds of civil organizations affect and infiltrate each other, keeping on controlling basic-society together.
     In Song Dynasty basic-society, the essence of Buddhism , Taoism, civil faith, are important for adjust psychology and standard actions.Besides the village basic-level organization functioned a lo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althy people affected to great extent to the village basic-level control. The wealthy people not only was the main body of governmental taxes, but the delegation of local patriarchal clan, at the same time they became the main depending power of local charitable enterprise, all of these made they lead the village. The wealthy people took part in village social control business, some of whom took on the duties from the government, some of whom controlled the inside members and the villagers, some of whom built the local defending system in the village. In one word. the wealthy peopl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Whereas , the wealthy people only existed as a kind of folk power, they took part in local security business because they lived in local place, on contrary of the governmental power, they were passive. The wealthy people was just an important part of village social control, the growth of them was in the scale with permissions of the country.
引文
1 参见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2 参见(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4-115页。
    3 参见萧公权(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0年。
    4 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60-64页。
    5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页。
    6 夏维中:《宋代乡村基层组织衍变的基本趋势》,《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7 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下同)
    1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译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林文勋、谷更有:《唐宋基层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皮庆生:《宋代民间祠神信仰研究》《复旦大学文史丛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刁培俊:《在国家和基层社会之间—两宋乡役演变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5 王曾瑜:《宋朝的差役和形势户》,《历史学》1979年第1期;《宋朝的“三大户”》,《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宋代社会结构》,载《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 王棣:《宋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 分别载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3分册,1999年9月;《台大历史学报》第24期;1999年12月:《宋代墓志中料的文本分析与实证运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
    2 黄宽重:《从坞堡到山水寨—地方自卫武力》,载于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之《社会篇:吾土与吾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506页。
    3 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57-300页。
    4 梁庚尧:《中国历史上民间的济贫活动》,载《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5 梁庚尧:《南宋城居官户与士人的经济来源》,载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6 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下同)
    1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第803页。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乾德二年七月癸亥”,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下同)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乾德四年七月癸亥”。
    3 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25,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下同)
    4 脱脱:《宋史》卷66《真宗纪》,中华书局,1977。(下同)
    5 罗从彦:《豫章文集》卷8《程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5,“熙宁八年七月癸亥”。
    1 《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25。
    2 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中华书局,1999年。(下同)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4,“熙宁初年七月癸亥”。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6“熙宁八年七月癸亥”。
    5 《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70。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8,“元丰五年七月癸亥”。
    7 《宋会要辑稿》,《食货》69之77。
    8 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2页。
    2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1《庚子应诏封事》,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年(下同)。
    1 王棣:《宋代经济史稿》,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第448页。(下同)
    2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07-308页。
    3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554页。
    4 佚名:《群书会元截江网》卷28《役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94。
    1 李纲:《梁溪集》,卷169《宋故朝请郎主管南京鸿庆宫张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7《敷文阁直学士陈公行状》。
    3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1“绍兴二六年二月甲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下同)
    4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1《恣乡胥之奸》,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下同)
    5 《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129。
    6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1《乡司卖弄产税》。
    7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1《二十状论诉》。
    1 叶梦得:《石林奏议》卷4,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下同)
    2 叶梦得:《石林奏议》卷1。
    3 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卷44《桂阳军告谕百姓榜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
    4 陈元晋:《渔墅类稿》卷6《广东主管帐司元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宋会要辑稿》,《兵》11之9。
    6 桂万荣:《棠阴比事(附录·提举辨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行下本路禁约杀人祭鬼》。
    1 叶梦得:《石林奏议》卷1《奏严州淳安县管孙众等结集凶徒状》。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天禧五年八月丙寅”。
    3 《宋会要辑稿》,《兵》11之10。
    4 窦仪:《宋刑统》卷28《部内容止逃亡》,页188,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下同)
    5 陈襄:《州县提纲》卷2《用刑须可继》,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下同)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5,“熙宁六年五月乙卯”。
    1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3《处事》,续修四库全书本。(下同)
    2 周必大:《文忠集》卷77《朝议大夫赐紫金鱼袋王君墓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3 《宋史》卷40《刘爚传》。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1,“天禧二年三月乙卯”。
    5 吕祖谦:《宋文鉴》卷12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6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7。
    7 李新:《跨鳌集》卷22《与家中孺提举论优恤户绝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8 李新:《跨鳌集》卷20《上王提刑书》。
    1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5。
    2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6。
    3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6。
    4 宋慈:《洗冤集录译释》卷1《检复总说上》。福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下同)
    5 《洗冤集录译释》卷1《检复总说下》。
    6 《洗冤集录译释》卷2《复检》。
    7 《宋会要辑稿》,《刑法》1之12.
    1 陈襄:《州县提纲》卷2《面审所供》。
    2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细故不应牒官差人承牒官不应便自亲出》。
    3 《洗冤集录译释》卷1《检复总说下》。
    4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7。
    5 舒璘:《舒文靖集》卷下《论保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华岳:《翠微南征录》卷10《田家其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陈起:《江湖小集》卷31《静佳龙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8 范成大:《石湖诗集》卷2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47《赋役门一·税租簿》,续修四库全书本。(下同)
    10 杨字勋:《取民与养民:南宋人民和政府收支的互动关系》,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8。
    2 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47《赋役门一·税租簿》。
    3 《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64至65。
    4 《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62。
    5 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47《赋役门一·阁免税租》。
    6 《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77。
    7 《宋会要辑稿》,《食货》66之21。
    8 包拯:《包拯集编年校补》卷173《请罢里正只差衙前》,黄山:黄书书社,1989年。
    9 郑獬:《郧溪集》卷25《二月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0 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38《衙前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宋会要辑稿》,《食货》10之8至9。
    2 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47《赋役门一·拘催税租》。
    3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4。
    4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0《上周侍御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5 陈襄:《州县提纲》卷4。
    6 胡太初:《昼帘绪论·催科第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2《姚坦好直谏》,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下同)
    8 叶适:《水心集》卷21《宝漠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胡太初:《昼帘绪论·催科第八》。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9,“至和二年四月辛亥”。
    3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4。(下同)
    4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劝谕事件于后》。
    5 刘宰:《漫塘集》卷15《谢辛待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6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7。
    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6“熙宁五年闰七月丙辰”。
    1 董煟:《救荒活民书》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董煟:《救荒活民书》卷中。
    3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26《与星子诸县议荒政书》。
    4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施行下诸县躬亲遍诣田段相视》。
    5 《宋会要辑稿》,《食货》58之30至31。
    6 谢逸:《溪堂集》卷10《故朝奉大夫渠洲使君季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10。
    8 《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31。
    9 《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1。
    10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7。
    1 《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35。
    2 李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8,“绍兴二十七年十月癸丑”。
    3 王之望:《汉滨集》卷5《记赈济灾伤去处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4《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44。
    5 《宋会要辑稿》,《食货》60之11。
    6 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第100-101页。
    7 朱熹:《朱子语类》卷106《外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下同)
    8 黄幹:《勉斋集》卷31《赈济条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0《施行置场赈粜济所约束事》。
    2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0《案粜外令施行下项》。
    3 董煟:《救荒活民书·拾遗》。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3,“熙宁四年五月癸卯”。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4,“熙宁七年七月癸亥”。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4,“熙宁七年七月乙卯”。
    3 《全宋文》卷378《上元五县盐钱事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下同)
    4 《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125。
    5 《淳熙三山志》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6 《宋会要辑稿》,《食货》69之18。
    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4,“熙宁七年七月癸亥”。
    8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9 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卷5《与吉州缪知府元德》,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下同)
    10 《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40。
    11 董煟:《救荒活民书·拾遗》。
    1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3“熙宁四年五月癸卯”。
    13 《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21至22。
    1 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28,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下同)
    2 《宋大诏令集》卷224《天下学校诸生添治内经等御笔手沼》,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下同)
    3 《淳熙三山志》卷39《土俗类一》。
    4 宋祁:《景文集》卷28《乞停开沟渠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宝庆四明志》卷12《勤县志卷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6 王之道:《相山集》卷21《预置大军马草札子》。(下同)
    7 窦仪:《宋刑统》卷13《户婚律·农桑》。
    1 《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第一》。
    2 《宋会要辑稿》,《食货》7之18。
    3 袁甫:《蒙斋集》卷2《知衙州奏便民五事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4 黄幹:《勉斋集》卷25《代抚州陈守》。
    1 《宋史》卷192《兵志六》。
    2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6,“绍兴五年一二月丙午”。
    3 《宋会要辑稿》,《食货》14之37。
    4 《宋会要辑稿》,《食货》65之95。
    5 《宋会要辑稿》,《兵》3之6。
    6 《宋会要辑稿》,《食货》32之11。
    7 《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52。
    8 《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30。
    9 黄震:《黄氏日抄》卷78《六月二十八日禁造红曲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文同:《丹渊集》卷3《织妇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陈起:《江湖小集》卷31,朱继芳《静佳龙寻稿》。
    3 关于宋代榜的研究,参见朱传誉:《宋代新闻史》,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7年,第127-153页。
    4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2《知南康军石君墓志铭》。
    5 《宋史》卷192《兵六》。
    6 《宋史》卷178《食货志上六》。
    1 《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52。
    2 《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52。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2“元丰六年正月乙未”。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3“元丰七年二月丁丑”。
    5 《宋会要辑稿》,《食货》66之73至74。
    6 张栻:《南轩集》卷15,《谕俗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7 刘爚:《云庄集》卷7《闽县谕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49《祭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45页。(下同)
    2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25页。(下同)
    3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天台令郑至道谕俗七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4 杨建宏:《论宋代礼仪与基层社会控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下同)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二年秋七月戊辰”。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开宝五年十二月乙卯”。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二年五月戊寅”。
    4 《宋史》卷427《张载传》,第12723页。
    5 姚思廉:《梁书》卷53《良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79页。
    6 曾巩:《元丰类稿》卷5《本朝政要策·学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7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5《太宗宝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8 李攸:《宋朝事实》卷88《圣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苗书梅点校:《宋会要辑稿·崇儒二》,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2 吴澄:《吴文正集》卷23《鳌溪书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黄以周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28页。
    4 苗春德:《宋代教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第26页。
    5 朱长文:《乐圃余稿》卷6《苏州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郑獬:《郧溪集》卷15。
    1 杨建宏:《论宋代礼仪与基层社会控制》。
    2 《道光鄱阳县志》卷31。
    3 陈襄:《古灵集》卷7《仙居劝学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4 《清江三孔集》卷14《信州学记》,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5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25《秋日郊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下同)
    6 《湖广图经志书》卷13《永州府·文类·江华县·重建县学记》。(下同)
    1 李薦:《济南集》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陆九渊:《陆九渊集》卷19《武陵县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9页。
    3 《湖广图经志书》卷2《武昌府·文类·蒲折县·重建大成殿记》。
    4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414《卫州新乡县学记》,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
    5 《湖广图经志书》卷19《靖州·文类·本州岛·作新书院记》。
    6 《湖广通志》卷106《艺文志·松滋儒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杨潜:《云间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 陈威:《正德松江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3 郭经:《弘治上海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4 朱昱:《成化重修毗陵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5 单庆:《至元嘉禾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6 陈威:《正德松江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7 《宋史》卷437《刘清之传》。
    8 《宋史》卷404《张运传》。
    1 陆游:《渭南文集》卷25《夔州劝农文》,四部丛刊初编本。(下同)
    2 曹伯启:《墙东类稿》卷10《劝农文二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黄震:《黄氏日抄》卷78《咸淳九年春劝农文》。
    4 《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31至32。
    5 薛季宣:《浪语集》卷15《越州劝农文》,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6 蔡戡:《定斋集》卷13《永嘉劝农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陆游:《渭南文集》卷25《丁未严州劝农文》。
    2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40《福州劝农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3 陈著:《本堂集》卷52《嵊县劝农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熊守克劝农十首》。
    6 《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31。
    1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9,《劝农文》。
    2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40《隆兴劝农文》。
    3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40《隆兴劝农文》。
    4 卫泾:《后乐集》卷19《福州劝农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高斯得:《耻堂存稿》卷5《严州劝农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杨简:《慈湖遗书》卷5《永嘉劝农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3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10《大司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4页。
    4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1《曲礼》。
    5 杨伯峻:《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上》。
    6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天台令郑至道谕俗七篇》。
    1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00《劝谕榜》。
    2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00《劝谕榜》。
    3 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处富贵不宜骄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4 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处富贵不宜骄傲》。
    5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0《乡邻之争劝以和睦》。
    6 袁采:《袁氏世范》卷下《睦邻里以防不虞》。
    7 陈俊民辑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66页。
    8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7《再守泉州劝谕文》。
    1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临海令彭仲刚续谕俗五篇》。
    2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临海令彭仲刚续谕俗五篇》。
    3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00《龙岩县劝谕榜》。
    4 苏轼:《苏轼文集》卷25《上神宗皇帝书》,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37页。
    5 杨建宏:《论宋代礼仪与基层社会控制》。
    6 阮元等修:《广东通志》卷4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7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7。
    1 程公许:《沧洲尘缶编》卷13《送道传侄补中国学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10《荐张立之状》。
    3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137《帝王部·旌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 杨建宏:《宋代的旌表与国家控制》,此段借鉴了其研究成果,原文是四川大学博士毕业论文(上文已著)。
    2 韩琦著,李之亮等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21《新修晋太尉嵇公庙记》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第716页。
    3 张淏:《会稽续志》卷7《神宗旌表刘氏门闾》,出版地:大化书局影印本,1980年。
    4 林光朝:《艾轩集》卷5《郭氏旌表门闾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5 林光朝:《艾轩集》卷5《郭氏旌表门闾记》。
    1 杨万里:《诚斋集》卷74《刘氏旌表门闾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9《知南康榜文》。
    5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00《劝农文》。
    4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7《福州谕俗文》。
    5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7《潭州谕俗文》。
    6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6《劝谕民庶榜》。
    7 蔡襄:《蔡襄集》卷34《谕乡老诸生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下同)
    1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24《连处士墓表》。
    2 杨万里:《诚斋集》卷116《张左司》。
    3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三七《仙居令陈密学襄劝学文》。
    4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0《乡邻之争劝以和睦》。
    5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9《示俗》。
    6 蔡襄:《蔡襄集》卷34《谕乡老诸生文》。
    7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仙居令陈密学襄劝学文》。
    8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仙居令陈密学襄劝学文》。
    9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7《再守泉州劝农文》。
    1 蔡襄:《蔡襄集》卷43《福州五戒文》。
    2 张栻:《南轩集》卷15《谕俗文》。
    1 陈淳:《北溪大全集》卷10《郡斋录后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宋史》卷425《赵景纬传》。
    3 蔡襄:《蔡襄集》附录2《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4 蔡襄:《蔡襄集》卷34《福州五戒文》。
    5 蔡襄:《蔡襄集》附录2《端明殴学士蔡公墓志铭》。
    6 《宋史》卷425《赵景纬传》。
    7 许景衡:《横塘集》卷19《章延仲墓志铭》,丛书集成续编本。
    1 《江西通志》卷59。
    2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44《赵邵武墓志铭》。
    3 《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2。
    4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0《乡邻之争劝以和睦》。
    5 《宋史》卷89《地理志五》。
    6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7《再守泉州劝谕文》。
    2 高斯得:《耻堂存稿》卷5《谕俗文》。
    3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1《长沙劝耕》。
    4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1《长沙劝耕》。
    5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0《乡邻之争劝以和睦》。
    6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0《乡邻之争劝以和睦》。
    7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1《长沙劝耕》。
    8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00,《劝谕榜》。
    1 真德秀:《政经·潭州谕俗榜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1,《长沙劝耕》。
    3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40,《隆兴劝农文》。
    4 叶适:《水心集》卷11,《季子庙记》。
    1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6,“熙宁五年闰七月丙辰”。
    3 黄幹:《勉斋集》卷25《安庆府拟奏便民五事》。
    4 王棣:《宋代经济史稿》,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第412-423页。
    5 刁培俊:《宋代精英与社会控制》,载《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
    1 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58《轮对札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同)
    2 洪适:《盘洲文集》卷49《荆门军奏便民五事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3 施德操:《北窗炙輠录》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9,“至和二年四月辛亥”。
    5 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105《上太宗聚人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下同)
    6 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30。
    7 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9《嘉定创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8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9 陆游:《剑南诗稿》卷21。
    1 陆游:《剑南诗稿》卷37。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5,“天禧四年夏四月丙申”。
    3 周必大:《文忠集》卷71《京西转运判官方君墓志铭》。
    1 《宋会要辑稿》,《食货》65之2。
    2 《宋史》卷426《陈靖传》。
    3 吕南公:《灌园集》卷14《与张户曹论处置保甲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宋史》卷291《吴育传》。
    5 《宋史》卷283《夏竦传》。
    6 《宋史》卷298《燕度传》。
    7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53《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孙公神道碑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下同)
    8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88《司农卿分司南京陈公神道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9 《宋史》卷427《程颢传》。
    10 《宋史》卷328《蔡挺传》。
    1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8“熙宁三年十二月乙丑”。
    1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6“熙宁六年八月丁丑”。
    13 叶梦得:《石林奏议》卷1《奏严州淳安县管孙众等结集凶徒状》。
    1 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48《乞不贷故斗杀札子》。
    2 杨亿:《武夷新集》卷16《代宰相贺商州进嘉禾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16《文书门一·程限》。
    4 董煟:《救荒活民书》卷中。
    5 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16《文书门一·程限》。
    6 黄挺:《潮汕金石文征·宋元卷》卷二《潮惠下路修释植木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7 罗愿:《罗鄂州小集·遗文·郢州太守墓志》。
    8 《宋会要辑稿》,《方域》10之10。
    9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7。
    1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
    2 《宋史》卷192,《兵志六》。
    3 徐栋:《保甲书·原始》卷4,光绪江南书局,1868年。
    4 《宋史》卷340,《吕大防传》。
    1 杨念群:《论十九世纪岭南乡约的军事化—中英冲突的一个区域性结》,《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2 陈柯云:《略论明清徽州的乡约》,《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按:这些学者的定义互有差异,但核心都是把乡约视为一种民间基层组织形式。
    3 阳枋:《字溪集》卷3《与宋东山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4 杜范:《清献集》卷17《跋义约规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学者们同时又认为,乡约源于周礼的读法之典。参见曹国庆:《明代乡约研究》,载《文史》总第46辑;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2 张广修:《村规民约的历史演变》,《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 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 向燕南等编著:《劝孝俗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2-164页。
    1 章懋:《枫山集》,《答罗一峰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魏了翁:《鹤山集》卷75《太常博士李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3 参见佘华瑞:《岩镇草志》子集《艺文上》,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7册第213-214页。转引自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4 《江南通志》卷16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5 阳枋:《字溪集》卷12《有宋朝散大夫字溪先生阳公行状》。
    1 阳枋:《字溪集》卷12《附录纪年》。
    2 黄干:《勉斋集》卷22《跋南康胡氏乡约》。
    3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潘瓜山先生柄学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2 黄宽重:《地方武力与国家认同:以两宋之际洛阳地区的地方势力为例》,《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暨赤峰第三届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5-106页。
    1 王庭珪:《卢溪文集》卷33《盗贼论二篇上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2页。(下同)
    3 李纲:《梁溪集》卷97《乞戒约捕贼乱行祈级希求功赏等奏状》。
    4 蔡戡:《定斋集》卷1《御盗十事札子》。
    1 《宋会要辑稿》,《兵》3之27。
    2 杨万里:《诚斋集》卷69《甲辰以尚左郎官召还上殿第一札子》。
    3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46页。
    4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第168页。
    5 叶适:《水心集》卷15《外稿终论》。
    6 徐松:《宋会要辑稿》,《兵》1之22。
    1 《宋会要辑稿》,《兵》13《捕贼》。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3《神宗纪》。
    3 辛弃疾:《南烬纪闻录》卷上,《笔记小说大观》第6编第3册,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
    4 《宋史》卷452《龚楫传》。
    5 《宋史》卷380《薛弼传》。
    6 《宋会要辑稿》,《兵》2之10。
    7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73,“靖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8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湖南乡社》。
    1 《宋史》卷424《陆九龄传》。
    2 《周益国文忠公集》卷20《金溪乡丁说》。
    3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1.
    4 薛季宣:《薛季宣集》卷32《袁先生传》,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下同)
    1 薛季宣:《薛季宣集》卷32《袁先生传》。
    2 《宋史》卷280《艺文志七》。
    3 《宋史》卷190《兵志四·乡兵一》
    4 《宋史》卷190《兵志四·乡兵一》。
    1 魏了翁:《鹤山集》卷29《缴奏奉使复命十事》。
    2 周麟之《海陵集》卷4《论乞置巡绰私渡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宋史》卷406《崔与之》。
    4 《宋史》卷192《兵志六》。
    5 《宋代乡兵中的“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6 《宋会要辑稿》,《兵》2之50。
    7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建炎元年8月丁卯”。
    8 《宋会要辑稿》,《兵》2之50。
    9 《宋会要辑稿》,《兵》2之51。
    10 《宋会要辑稿》,《兵》2之49。
    1 《宋会要辑稿》,《兵》2之50。
    2 熊克:《中兴小纪》卷2,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3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志编·职方典》卷110《福宁州部》。
    4 陆心源:《宋史翼》卷31《邱祈传》,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5 袁桷:《延佑四明志》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6 楼钥:《攻媿集》卷74《书〈李氏建炎备御录〉后》,四部丛刊本。(下同)
    7 《宋史》卷452《林空斋传》。
    1 《宋史》卷453《宋昌柞传》。
    2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下卷47。
    1 《宋史》卷376《常同传》。
    2 陈渊:《默堂先生文集》卷14《闽寇》,四部丛刊本。
    3 李光:《庄简集》卷10,《乞与精英鲍琢补官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4 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222《章谊奏》。
    5 《宋史》卷192《兵》6,《建炎后乡兵》。
    6 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334《章谊奏》。
    7 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8 叶适:《水心集》卷14,《徐德操墓志铭》。
    9 叶适:《水心集》卷14,《徐德操墓志铭》。
    10 《宋会要辑稿》,《兵》19之29。
    1 《宋会要辑稿》,《兵》19之31。
    2 李光:《庄简集》卷10,《乞与精英鲍琢补官状》。
    1 《宋会要辑稿》,《兵》13之37。
    2 《宋会要辑稿》,《兵》13之45。
    1 《宋会要辑稿》,《兵》13之44。
    2 王质:《雪山集》卷3,《论镇盗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3 陈智超:《南宋二十户豪横的分析》,邓广铭、徐规《宋史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袁燮:《絜斋集》卷7《论民兵》,四库丛刊本。(下同)
    5 张栻:《南轩集》卷38《王司谏墓志铭》。
    6 王之道:《相山集》卷22,《罢山林寨巡检札子》。
    1 王之望:《汉滨集》卷5《论潭衡郴州桂阳军贼盗札子》。
    2 方大琮:《铁庵集》卷4《举知河源县夙子与状》。
    3 黄志繁:《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79-90页。
    4 黄挺,陈占山:《潮汕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第229-247页。
    1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职役考二》。
    2 真德秀:《西山先生文集》卷12《荐本路十知县政绩状》。
    3 佚名:《徭役》,引自(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27。
    4 魏了翁:《鹤山集》卷76《宋故籍田令知信州王公墓志铭》。
    1 程滵:《铭水集》卷9《书金华义役册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程滵:《铭水集》卷9《书金华义役册后》。
    3 孙应时:《烛湖集》卷9《余姚县义役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4 袁甫:《蒙斋集》卷3《知衙州事奏便民五事状》。
    5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11《婺源义役记》,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
    6 林希逸:《竹溪庸斋稿续集》卷2《得安溪书知义役义舟图册己成喜寄二首》。
    1 刘宰:《漫塘文集》卷23《二十三都义庄记》。
    2 吕祖谦:《东莱集》卷11《金华汪君将仕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宋史》卷178《食货上六》。
    2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40《劝立义康文》。
    3 杜范:《杜清献集》卷17《跋义约规式》。
    4 洪迈《夷坚志戊集》卷1《张汉英》,《笔记小说大观》第8编第4册,台北:新兴书局,1975年。
    1 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李心川:《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3《类省试》
    3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27《万桂设规约序》
    4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27《万桂设规约序》。
    1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7《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2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7《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3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9《社仓事目》
    4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80《建昌军南城县吴氏社仓记》。
    5 《永乐大典》卷7510《社仓》引《鄱阳志》。
    6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80《建昌军南城县吴氏社仓记》。
    7 刘宰:《漫塘集》卷22《南康胡氏社仓记》。
    1 刘子健:《刘宰和赈饥一申论南宋新儒家的阶级性限制社团发展》,《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3、4期。
    2 刘宰:《漫塘集》卷20《嘉定己巳金坛粥局记》。
    3 周必大:《文忠集》卷72《谭宣义孚先墓志铭》。
    4 刘宰:《漫塘集》卷21《游仙乡二十一都义役庄记》。
    1 王柏:《鲁斋集》卷15《述民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王柏:《鲁斋集》卷17《答季伯韶》。
    3 陈思修、缪荃孙《民国江阴县续志》卷3《义局》,《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4 马敏、祖苏:《苏州商会档案》卷38,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1,“绍兴二十九年九月丙申”。
    2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9《建宁府建阳县长滩社仓记》。
    3 《宋史》卷475《魏掞之传》。
    4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80《常州宜兴县社仓记》。
    5 刘宰:《漫塘集》卷10《回知遂宁李侍郎》。
    6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2《国朝州郡役人之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88《龙图阁直学士吴公神道碑》。
    8 孙应时:《烛湖集》卷8《与施监压书》。
    1(雍正)《湖广通志》卷56
    2 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卷13《吉水县永昌乡义役》,四库本。
    1 叶适:《水心集》卷29《跋义役》。
    2(雍正)《湖广通志》卷101《艺文志·酆州社仓规约序》。
    1 刘宰:《漫塘集》卷22《南康胡氏社仓记》。
    2 周必大:《文忠集》卷61《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
    3 王应麟:《玉海》卷184《食货·熙宁修复社仓》,扬州:广陵书局,2003年。
    1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9《敕命》.
    2《永乐大典》卷7510《社仓》引《宜春志》。
    3 杨简:《慈湖遗书》卷2《永嘉平阳阴均堤记》。
    4 黄震:《黄氏日抄》卷87《抚州金溪县李氏社仓记》。
    5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9《社仓事目》。
    6《永乐大典》卷7510《社仓》引《禄江志》。
    7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9《建宁府建阳县长滩社仓记》。
    8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7《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9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3《辛丑延和奏剳四》。
    1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7《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2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7《处州义役附德兴义役》。
    3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8《奏义役利害状》。
    4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2《岳州史君郭公墓碣铭》。
    5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3《迪功郎致仕董公墓志铭》。
    6 杨万里:《诚斋集》卷125《宋故华文阁直学士赠特进程公墓志铭》。
    7 杨万里:《诚斋集》卷121《议大夫谢公神道碑》。
    8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6《德兴义田》。
    9 黄震:《黄氏日钞》卷86《台州黄崖县系太平乡义役记》。
    10《宋史》卷413《赵必愿传》。
    11 周应合等修:《景定建康志》卷41《漂溧阳县均赋役记》,《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2 魏了翁:《鹤山集》卷8《从义郎胡君墓志铭》。
    1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民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下同)
    2 吴自牧:《梦粱录》卷18《民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下同)。
    3 吴自牧:《梦梁录》卷1《正月》。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6“建炎十年七月辛末条”。
    5 吴自牧:《梦粱录》卷13《团行》。
    6《宋史》卷180《食货》。
    7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3《都市钱陌》。
    1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4《筵会假赁》。
    2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4《杂赁》。
    3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4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3《诸色杂买》。
    5 吴自牧:《梦粱录》卷13《诸色杂货》。
    6 吴自牧:《梦梁录》卷16《米铺》。
    7 洪迈:《夷坚丁志》卷9《河东郑屠》。
    8 宋代行会的会首多称为“行老”,也有称为“行头”的。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雇觅人力》条称“见雇觅人力、干当人、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米铺》条称“…且言城内外诸铺户,每户专凭行头,于米市作价……”等,可见这两种称呼也可通用。
    1 赵素:《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辛集》卷43《吏学指南·为政九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宋史》卷186《食货志》。
    3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7《申御史台并户部照会罢黄池镇行铺状》。
    4 赵素:《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辛集》卷5《吏学指南·为政九要》。
    1 吴自牧:《梦粱录》卷19《雇觅人力》。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1,“熙宁七年三月已未”。
    3《宋史》卷183《食货志》。
    4《宋史》卷184《食货志》。
    5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6,“熙宁5年闰7月丙辰”。
    6 车若水:《脚气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1 吴自牧:《梦粱录》卷18《民俗》。
    2 耐得翁:《都城纪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 吴自牧:《梦粱录》卷13《团行》。
    4《宋会要辑稿》《食货》3之18。
    5《宋会要辑稿》,《食货》5之5。
    6《宋会要辑稿》,《食货》5之2。
    7《宋会要辑稿》,《食货》5之2。
    8《宋会要辑稿》,《食货》5之1。
    9 岳珂:《愧郯录》卷13《京师木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陈襄:《州县提纲》卷2《籍定工匠》。
    1《宋会要辑稿》,《食货》5之5。
    2《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4。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1,“熙宁7年3月辛酉”。
    4《宋会要辑稿》,《食货》5之5。
    5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7《申御史台并户部照会罢黄池镇行铺状》。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1,“庆历元年2月丙戌”。
    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1,“熙宁7年3月辛酉”。
    8 魏天安:《宋代行会制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12页。
    1《宋会要辑稿》,《食货》3之1。
    2《宋会要辑稿》,《食货》3之7。
    3 吴自牧:《梦粱录》卷16《米铺》。
    4 吴自牧:《梦粱录》卷16《鲞铺》。
    5 吴自牧:《梦粱录》卷16《肉铺》。
    1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3《寺东门街巷》。
    2 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酒楼》。
    3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外集)》卷4《圣俞惠宣州笔戏书诗》。
    4 陆友:《墨史》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赵鼎:《忠正德集》卷8《家训笔录》,四部丛刊本。(下同)
    6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5《陆氏义门》。
    7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下同)
    1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44-145页。
    2 此处使用的“宗法宗族制”概念源自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 参见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中“宋代由门阀权贵等级性宗法宗族制向一般宦室及庶民户类型宗法宗族制的过渡”的论述。
    1 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
    2 常建华:《宗族志》,刘泽华主编《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第4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8《命继与立继不同·再判》。
    4《名公书判清明集》卷8《嫂讼其叔用意立继争业》。
    5《名公书判清明集》卷7《宗族欺占孤产》。
    6《名公书判清明集》卷8《衣冠之后卖子于非类归宗后责房长收养》。
    1 王昶:《金石萃编》卷156《义田记》,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2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范文正年谱》,四部丛刊本。(下同)
    3 王嗣之:《渑水燕谈录》卷4《忠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下同)
    4 刘攽:《彭城集》卷37《吴公墓志铭》。
    5《宋史》卷316《列传》第75。
    6《宋史》卷331《列传》第90。
    7 乾隆《金坛县志》卷10《艺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8《宋史》卷351《何执中传》。
    9《宋史》卷316《吴奎传》。
    1《宋史》卷432《儒林·周尧卿传》。
    2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24《太常博士周君墓表》。
    3(雍正)《湖广通志》卷58《人物志·长沙府·王南美》。
    4 王元恭:《至正四明续志》卷8《学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赵鼎:《忠正德集》卷8《家训笔录》。
    6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6。
    7 家铉翁:《则堂集》卷2《积庆堂记》,四部丛刊本。
    8 袁燮:《絜斋集》卷14《通判沈公行状》。
    9《宋史》卷400《汪大猷传》。
    1《湖广图经志书》卷16《宝庆府·文类·本府·李氏同庄均给记》。
    2《续通典》卷52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王栐:《燕翼诒谋录》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7页。
    4《中国地方志集成》,天启《成都府志》卷24,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3年。(下同)
    5《中国地方志集成》,雍正《陕西通志》卷62。
    6《中国地方志集成》,嘉庆《安阳县志》卷21
    7《中国地方志集成》,同治《长沙县志》卷36。
    8《中国地方志集成》,光绪《山西通志》卷138。
    9《中国地方志集成》,光绪《安徽通志》卷241。
    10 宗泽:《忠简公集》卷3《陈八评事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
    11 曾巩:《曾巩集》卷45《故高邮主簿朱君墓志铭》。
    12 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小方门戴氏居葬记·仁寿县太君李夫人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下同)
    13 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小方门戴氏居葬记·仁寿县太君李夫人墓志铭》。
    14 乾隆《汪氏义门世谱》卷3《新建汪氏义门诏》,清乾隆木活字本。
    15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71《集本》。
    1 苏洵:《嘉祐集》卷14《谱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苏洵:《嘉祐集》卷14《苏氏族谱》。
    3 苏洵:《嘉祐集》卷14《苏氏族谱亭记》。
    4 清水盛光著、宋念慈译:《中国族产制度考》,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1页。
    1 咸丰《虞东俞氏宗谱》卷1,永锡堂活字本。
    2 李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90-600页。
    3 常建华:《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2页。(下同)
    4 欧阳玄:《圭斋文集》卷5《秀川罗氏祠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常建华:《宗族志》,第42页。
    2 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历史研究》1964年第5、6期:王思治:《宗族制度论》,《清史论丛》1982年第4辑。
    3《长沙檀山陈氏族约》,明万历刻本。
    1 李泉、傅永聚:《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25页。(下同)
    2 黄宽重:黄宽重:《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辑刊》,1999年第9期。
    3 袁采:《袁氏世范》卷上《睦亲》“置义庄不若置义学”。
    4 刘攽:《彭城集》卷37《吴公墓志铭》。
    5 施宿:《嘉泰会稽志》卷13。
    6 楼钥:《攻媿集》卷12《义庄记》。
    7 楼钥:《攻媿集》卷12《义庄记》。
    8 楼钥:《攻媿集》卷12《义庄记》。
    1 冯尔康:《清代宗族制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2 袁采:《袁氏世范》。
    3 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卷4《义门家训》,1940年铅印本。
    4 道光《西朱裘氏宗谱》卷1《裘氏家规》,道光九年本。
    5 民国《余姚兰凤胡氏续谱·胡氏莫太夫人家训》,民国七年本。
    6 同治《武陵熊氏四修族谱》卷首《宗规十年》,同治十年本。
    7 光绪《宜荆朱氏宗谱》卷首《拟续祠规九条》,光绪三十四年本。
    8《湘阴狄氏家谱》卷5《家规》,1938年本。
    9 李泉、傅永聚:《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第525页。
    10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第207页
    1 洪迈:《夷坚支癸》卷3《大圣院虾蟆》。
    2 范荧:《宋代民俗信仰中的佛教因素》,《宋史研究论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3-337页。
    1 高登:《高东溪集》卷上《蠹国下》,丛书集成初编本。
    2 余靖:《余襄公奏议》卷下《乞罢迎开宝寺塔舍利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陆游:《渭南文集》卷17《黄龙山崇恩禅院三门记》。
    4 陆游:《渭南文集》卷19《法云寺观音殿记》。
    5 孙复:《孙明复小集》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115《学校》。
    7 洪迈:《夷坚支癸》卷9《焦母大钱》。
    8 洪迈:《夷坚支丁》卷8《王七六僧伽》。
    9 鲁应龙:《闲窗括异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10 光绪《江西通志》卷222《圣寿院记》:“郡有吴智讷者,治生有余,辄尽之于佛,既为僧舍之后室,又为聪其法堂,极壮丽,凡材甓、金漆皆具于智讷。
    11 同治《广昌县志》卷6《寺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光绪《江西通志》卷121《宝莲院记》。
    2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8,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 吴自牧:《梦粱录》卷8
    4 周密:《武林旧事》卷3《浴佛》、《西湖老人繁胜录·佛生日》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梦粱录》卷19《社会》。
    1 洪迈:《夷坚三志壬》卷8《孙十郎放生》。
    2 洪迈:《夷坚三志己》卷4《俞一郎放生》。
    3 陶宗仪:《说郛》卷77。
    4 郭彖:《睽车志》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5 郭彖:《睽车志》卷5。
    6 洪迈:《夷坚志补》卷3《余三乙》。
    7 张知甫:《可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8 据宋《宝庆昌国县志》统计。
    9《宋史》卷461《方技上》。
    10《夷坚甲志》卷1《观音偈》
    1《夷坚甲志》卷10《观音医臂》。
    2《夷坚乙志》卷17。
    3(法国)谢和耐《中国五到十世纪的寺院经济》,《法兰西远东学院丛刊》,第39卷,第275页。
    4 文天祥:《文天祥全集》,《上宏修桥说》。
    1 雍正《抚州府志》卷7《津梁》
    2 光绪《江西通志》卷79《津梁》
    3 徐琼《修疏山桥记》
    4 光绪《江西通志》卷80《津梁》
    5 同治《南昌府志》卷4《津梁》
    6 光绪《江西通志》卷69《津梁》
    7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8《地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下同)。
    8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志编·职方典卷》卷56《建宁府都文艺一》。
    9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7《地理》。
    10 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卷32《上宏修桥说》。
    11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志编·职方典卷》卷34《漳州府都文艺一》。
    1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志编·职方典卷》卷56《建宁府都文艺一》。
    2《永乐大典》卷2262《湖·东湖》
    3 洪适:《盘洲文集》之《庆善桥记》。
    4 李纲:《梁溪集》卷24。
    1 陈舜俞:《庐山记》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陈舜俞:《庐山记》卷2。
    3 同治《南昌府志》卷14《黄庭坚兴化禅院记》。
    4《宋会要辑稿》,《道释》1之36。
    5 光绪《江西通志》卷124《寺观》。
    6 同治《九江府志》卷41《方技》。
    7 雍正《饶州府志》卷31《仙释》。
    8 刘辰翁:《须溪集》,《戒冈重兴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9 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第243页。
    10《永乐大典卷》5343《平峰寺》。
    1 傅尔泰:《延平府志》,卷19《艺文志一》。
    2 黄挺,马明达:《潮汕金石文征》,《金石塔下乡石井圈铭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永乐大典》卷2461《三庵》。
    4《永乐大典》卷2461《三庵》。
    5《永乐大典》卷2461《三庵》。
    6《永乐大典》卷2461《三庵》。
    1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9《地理》。
    2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9《地理》。
    3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8《地理》。
    4 梁克家:《浮熙三山志》,《建置志》。
    5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9《地理》。
    6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志编·职方典》卷31《漳州府都文艺一》。
    7 民国《福建通志》,卷3,《宋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刻本。(下同)
    8 民国《福建通志》,卷3,《宋一》。
    1 民国《福建通志》卷3《宋一》。
    2 陈泽芳:《宋代潮州佛教的社会功能》,《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4月。
    1 黄干:《勉斋集》卷8《朝奉大夫文华阁待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
    2《全宋文》卷181
    3 李公端:《姑溪居士文集》卷49《杨判官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洪迈:《夷坚志三志壬》,卷8《集仙观醮》。
    5 洪迈:《夷坚志三志壬》,卷1《南城毛道人》。
    1 洪迈:《夷坚志补》,卷12《真仙堂小儿》。
    2《三真君事实》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洪迈:《夷坚志支戊壬》卷6《王法师》。
    2 洪迈:《夷坚志支乙》卷5《南陵蜂王》。
    1 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2《雷撤卦肆》、《修路延年》、《舍桥获子》、《修船增寿》,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 洪迈:《夷坚志支乙》卷7《姚将仕》。
    1 洪迈:《夷坚志支丁》卷4《宋安国》。
    2 洪迈:《夷坚支支景》卷4《陈待制》。
    3 洪迈:《夷坚志支乙》卷9《徐朝奉之子》。
    1《三真君事实》卷6。
    2《三真君事实》卷5。
    1 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卷3,《道藏》第3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第828页。
    2 洪迈:《夷坚志丁》卷4《治汤火咒》。
    1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9《诸县祠庙》。
    2 洪迈:《夷坚支乙》卷14《结竹村鬼》。
    3 洪迈:《夷坚支丁》卷4《治汤火咒》。
    4 洪迈:《夷坚支丁》卷9《戚彦广女》。
    5 洪迈:《夷坚支癸》卷4《张知县婢祟》。
    6 洪迈:《夷坚三志辛》卷5《程山人女》。
    1 洪迈:《夷坚乙志》卷17《宣州孟郎中》。
    2 洪迈:《夷坚支乙》卷3《周狗师》。
    3 洪迈:《夷坚支乙》卷6《东湖荷菱》。
    4 洪迈:《夷坚支丁》卷2《朱巨川》。
    5 洪迈:《夷坚支丁》卷3《廖氏鱼塘》。
    6 洪迈:《夷坚支丁》卷3《李氏红蛇》。
    7 洪迈:《夷坚支癸》卷1《王五七造屋》。
    8 郭东旭、牛杰:《宋代乡民鬼神赏罚观念透析》,《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9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8《秋社》。
    1 洪迈:《夷坚丁志》卷6《翁吉师》。
    2 朱熹:《朱子语类》卷3。
    3 陈渊:《默堂文集》卷13《正月十五日上殿札子》。
    4 洪迈:《夷坚丙志》卷11《胡匠赛神》。
    5 庄绰:《鸡肋编》卷上《近时婚丧礼文亡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6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娶妇》。
    1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89《中奉大夫直焕章阁王公神道碑铭》。
    2 洪迈:《夷坚支癸》卷1《王五七造屋》。
    3 洪迈:《夷坚支庚》卷6《金神七煞》。
    4 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98《上仁宗乞断袄巫》。
    5 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卷4《与王吉州论郡政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史》卷298《陈希亮传》。
    1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64《润州州宅后亭记》。
    2 刘宰:《漫塘集》卷29《潘君墓志铭》。
    3 袁燮:《絜斋集》卷14《秘阁修撰黄公行状》。
    4 叶适:《水心集》卷23《朝议大夫秘书少监王公墓志铭》。
    5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41《右从政郎台州黄岩县令杨元光墓表》。
    6 洪迈:《夷坚支乙》卷3《周狗师》。
    7 洪迈:《夷坚丁志》卷10《邓城巫》。
    8 洪迈:《夷坚支丁》卷3《廖氏鱼塘》。
    1 洪迈:《夷坚支丁》卷8《陶太尉庙》。
    2《宋史》卷295《谢绛传附谢景温传》。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9,“元丰七年十月乙末”。
    4《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2。
    5《宋史》卷298《陈希亮传》。
    6 王鏊:《姑苏志》卷4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费衮:《梁溪漫志》卷10,《江东丛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 参见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1-187页。
    3 王炎:《双溪类稿》卷5《居民多疫为散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袁燮:《絜斋集》卷14《秘阁修撰黄公行状》。
    5 洪迈:《夷坚志乙志》卷17《宣州孟郎中》。
    6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58《朝散大夫累增赠户部侍郎赵公墓志铭》。
    7 曾敏求:《独醒杂志》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8 范镇:《东斋记事》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宋史》卷456《侯可传》。
    10 晁公遡:《嵩山集》卷50《定慧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1《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33。
    1 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214《乞禁师巫疏》。
    2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64《润州州宅后亭记》。
    3《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52。
    4 韩琦:《安阳集》卷49《故尚书祠部郎中集贤校理致仕赵君墓志铭》。
    5 蔡襄:《蔡襄集》卷29《圣惠方后序》。
    6 袁桷:《延佑四明志》卷13引王应麟《九先生祠堂记》。
    7 刘爚:《云庄集》卷4《宜兴县先贤祠堂记》。
    1 廖刚:《高峰文集》卷2《乞禁奉邪神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会要辑稿》,《刑法》2。
    3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41《宋故刘府君墓表》
    4 李光:《庄简集》卷17《跋再刊初虞世必用方》。
    5 刘宰:《漫塘集》卷29《潘君墓志铭》。
    6 魏了翁:《鹤山集》卷75《太常博士李君墓志铭》。
    7 楼钥:《攻媿集》卷109《承议郎谢君墓志铭》。
    1 李觏:《李觏集》卷31《邓公仪伤辞》,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下同)
    2 吕祖谦:《东莱集》卷10《义乌楼君墓志铭》。
    3 刘宰:《漫塘集》卷24《题得轩扁》。
    4 叶适:《水心集》卷14《张令人墓志铭》。
    5 汪藻:《浮溪集》卷28《孺人晁氏墓志铭》。
    6 周行己:《浮沚集》卷4《沈子正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杨时:《龟山集》卷31《陈君玉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卷16《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
    1 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卷16《刘翁乐庵老人墓志铭》。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开宝九年十月庚子”
    3《宋史》卷283《丁谓传》。
    4 张耒:《柯山集》卷50《李处道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2。
    2 志磐:《佛祖统纪》卷54《历代会要志》19之4,续修四库全书。
    3 庄绰:《鸡肋编》卷上。
    4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6。
    5 庄绰:《鸡肋编》卷上。
    6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6。
    1《宋史》卷334《刘彝传》。
    2《宋史》卷401《刘宰传》
    1 章甫:《自鸣集》卷2《白露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陆游:《剑南诗稿》卷51《龙湫歌》。
    3《宋史》卷448《郭永传》。
    4《宋史》卷102,《礼志五》。
    5《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6。
    1 陆游:《渭南文集》卷5《条对状》。
    2 王质:《雪山集》卷3《论镇盗疏》。
    3 庄绰:《鸡肋编》卷上。
    4《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4。
    5 王质:《雪山集》卷3《论镇盗疏》。
    1《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5。
    2《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4。
    3《宋史》卷438,《王震传》。
    4 黄震:《黄氏日抄》卷93。
    5《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3。
    6《宋史》卷416《胡颖传》。
    7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9,第113页。
    1 吴自牧:《梦粱录》卷14《祠祭》。
    2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39《襄州谷城县夫子庙记》。
    1 叶梦得:《建康集》卷8《乞晋卞将军庙额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晁公遡:《嵩山集》卷49《重修城煌庙》。
    3 汪藻:《浮溪集》卷18《虔州神惠庙记》。
    4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8《郡志》。
    1《宋会要辑稿》,《礼》23之14。
    2 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3引王应麟《九先生祠堂记》。
    3 刘爚:《云庄集》卷4《宜兴县先贤祠堂记》。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豪民越经台部控扼监司》。
    2 吕祖谦:《东莱集》卷11《金华汪君将仕墓志铭》。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豪横》。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诈官作威迫人于死》。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为恶贯盈》。
    4《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豪横》。
    5《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与贪令捃摭乡里私事用配军为爪牙丰殖归己》。
    6《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断罪》。
    7《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举人豪横虐民取财》。
    8《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精英》。
    9《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举人豪横虐民取财》。
    10 引自刁培俊:《宋代基层中的权威》,《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宋史》卷434《陆九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 韩琦:《安阳集》卷2。
    1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6。
    2 赵鼎:《忠正德文集》卷10《家训笔录》。
    3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5《象山家训》。
    4 潘永因:《宋稗类抄》卷1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1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49《祭统》,第1345页。
    2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上》,第125页。
    1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6。
    2 陆游:《渭南文集》卷15《放翁家训》。
    3 司马光;《温公家范》卷2,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
    4《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0《乡邻之争劝以和睦》。
    5 高斯得:《耻堂存稿》卷5《谕俗文》。
    6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7《再守泉州劝谕文》。
    7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1《长沙劝耕》。
    1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1《长沙劝耕》。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0《乡邻之争劝以和睦》。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0《乡邻之争劝以和睦》。
    4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1《长沙劝耕》
    5(魏)何晏、(梁)黄侃注:《论语·卫灵公》,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6 岳庆平:“一般而言,传统中国的礼教与法律相比,礼教通常居于主导地位,这种情况的出现同儒家与法家相比,儒家大多居于主导地位不无关系。……中国主要靠礼教维持社会秩序。”参见《中国的家与国》,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19页。
    7 朱瑞熙:《辽宋夏金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13页。
    2 葛兆光认为宋代“精英阶层膨胀”、宗族组织“发达”、理学“世俗化”。《中国思想史》第2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71-278页。
    3 高寿仙:《略论传统中国的基层控制与村社结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4《大明一统志》卷62《荆州府·人物·胡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5《大明一统志》卷59《武昌府·关梁·贺胜桥》。
    6《宋史》卷453《忠义八·孟彦卿传》。
    7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湖广总部》卷1217《长沙府部·纪事》。
    8(雍正)《湖广通志》卷65《义士志·永州府·唐干》。
    1 魏了翁:《鹤山集》卷30《缴奏奉使复命十事》。
    1 王炳照等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38页。
    2《全宋文》卷1701《乐清县建学记》。
    3《宋会要辑稿》,《崇儒》1之12。
    4《宋大诏令集》卷157《学校·兴学诏》,第591页。
    5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仙居令陈密学襄劝学文》。
    6 此处可以参见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其文中对与南宋基层官府经济之不足,难以控制基层社会有精辟论述。
    1 谢旻:《江西通志》卷120《艺文志》,(宋)王容:《建昌县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谢旻:《江西通志》卷120《艺文志》,(宋)王容:《建昌县学记》。
    3(雍正)《湖广通志》卷106《艺文志·松滋儒学记》。
    4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9《劝谕榜》。
    5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75《苏骐骥墓揭铭序》。
    6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仙居令陈密学襄劝学文》。
    7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仙居令陈密学襄劝学文》。
    1 张耒:《柯山集》卷49《二宋二连公祠堂记》。
    2 祝穆:《方舆胜览》卷31《德安府·风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 郑獬:《郧溪集》卷15。
    4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仙居令陈密学襄劝学文》。
    5 田顼:《龙溪县志》卷6《人物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56年。
    6 曾丰:《缘督集》卷3《寄题项圣予卢溪书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处富贵不宜骄傲》。
    1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第368页。
    2 民国《旌阳凤山朱氏宗谱》,1919年木活字本。
    3 汪藻:《浮溪集》卷19《为德兴汪氏仲德作堂记》。
    4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褒贤祠记·义田记·义庄规矩》,四部丛刊本。
    5 洪迈:《夷坚志》卷30《界田义学》。
    6 陈弘谋:《五种遗规·训俗遗规·居家正本制用篇》,上海:经纬教育联合出版部,1935年。
    7 刘清之:《戒子通录》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李泉、傅永聚:《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第525页。
    9 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上虞雁埠章氏家训》,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1《大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人物,邓咸》。
    2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湖广总部》卷207《长沙府部·学校考·笙竹书院》。
    3 惠洪:《石门文字禅》卷22《先志碑记》,四部丛刊本。
    1 刘将孙:《养吾斋集》卷1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2《赵氏义学庄》。
    2 胡寅:《斐然集》卷26《儒林郎胡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陆游:《渭南文集》卷47《入蜀记第五》。
    4《大清一统志》卷279《岳州府·人物志·徐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下同)。
    5《湖广图经志书》卷18《常德府·书院·沅江书院》。
    6《大清一统志》卷279《岳州府·人物·早雄》。
    7《宋史》卷423《杨大异传》。
    8《大清一统志》卷277《长沙府·人物·黎贵臣》。
    9《湖广图经志书》卷15《长沙府·书院·昭文书馆》。
    1 杨万里:《诚斋集》卷75《龙潭书院记》。
    2 赵衡:《异斋文集》卷22《题莱山书院志》,1932年刻本。
    3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湖广怠部》卷1261《常德府部·艺文一》。
    4 刘辰翁:《须溪集》卷4《武冈军沉溪书舍记》。
    5 刘辰翁:《须溪集》卷4《武冈军沉溪书舍记》。
    6 刘辰翁:《须溪集》卷4《武冈军沉溪书舍记》。
    7 张耒:《柯山集》卷60《潘奉议墓志铭》。
    8 揭傒斯:《揭傒斯全集·文集》卷6《靖州广德书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1页。
    9《大清一统志》卷277《长沙府·人物·周奭》。
    10 朱熹:《朱子语类》》卷120《训门人第八》。
    11 袁桷:《延祐四明志》卷4。
    12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66,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1《宋史》卷458《周启明传》。
    2《至顺镇江志》卷19。
    3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8,中华书局1990年。
    4 吕陶:《净德集》卷26,《长乐冯先生墓志铭》。
    5《宋史》卷432《李觏传》。
    6《福清县志》记当地有时人为其立的文隐坊、寒斋祠及其讲学的石塘书院等遗迹。
    7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51《林寒斋墓志铭》。
    8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51《林寒斋墓志铭》。
    9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51《林寒斋墓志铭》。
    1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饶州风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嘉靖延平府志》卷1《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3 洪迈:《夷坚三志己》卷10《界田义学》。
    4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至顺镇江志》卷11《学校》。
    2 楼钥:《攻媿集》卷87《少师观文殿大学士鲁国公致仕赠太师王公行状》。
    3《万历新昌县志》卷11《乡贤志·义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4《至顺镇江志》卷19《人材·孝友》。
    5《嘉靖衡州府志》卷6《人物》,《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1 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卷13《韩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洪迈:《夷坚甲志》卷7《查市道人》。
    1 吴庆涛编撰:《襄阳四略》卷9《蹇温故墓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2页。
    1《宋会要辑稿》,《食货》58之10。
    1《宋会要辑稿》,《食货》58之12。
    2《永乐大典》卷19781《义济局》引《武陵续志》。
    3《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219。
    4 张栻:《南轩集》卷28《与吴晦叔》。
    1《宋会要辑稿》,《食货》58之12。
    2 董煟:《救荒活民书》卷中《赈济》。
    3 王阮:《义丰集·代胡仓进圣德惠民诗一首》,四库本。
    4 黄干:《勉斋集》卷31《又赈济条目》。
    1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40。
    2《宋史》卷437《真德秀传》。
    3 魏了翁:《鹤山集》卷48《潭州外十县惠民仓记》。
    4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10《奏置十二县社仓状》。
    5 真德秀:《真文忠公义集》卷10《申尚书省乞拨和籴米及回籴马谷状》。
    6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10《申尚书省乞拨和籴米及回籴马谷状》。
    7《永乐大典》卷7510《渌江志·长沙府长沙县社仓》。
    8《永乐大典》卷7510《渌江志·长沙府长沙县社仓》;《永乐大典》卷7510《宋戴邦用文·长沙府大觉社仓始末》:《永乐大典》卷7510《王琦重建崇因社仓记》。
    1《永乐大典》卷7510《通惠仓》,引《桂阳府·桂阳志·创通惠仓省剳》。
    2《永乐大典》卷7513《惠民仓》引《长沙县渌江志》。
    3 高斯得:《耻堂存稿》卷4。
    1 高斯得:《耻堂存稿》卷4。
    2《永乐大典》卷7514《粜仓》引《浏阳县志》。
    3 罗愿:《鄂州小集》卷5。
    1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卷31《李元叔墓志铭》,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下同)。
    2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卷31《李仲良墓志铭》。
    3 郑獬:《郧溪集》卷18《郑氏世录》。
    4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卷10《承议郎李子平墓志铭》。
    5 王袆:《王忠文公文集》卷16《赠少保王公墓志铭》,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下同)
    1 王袆:《王忠文公文集》卷16《赠少保王公墓志铭》。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丑”。
    3 王袆:《王忠文公文集》卷16《赠少保王公墓志铭》。
    4 王袆:《王忠文公文集》卷16《赠少保王公墓志铭》。
    5 洪迈:《夷坚志·支景》卷1《张十万女》。
    6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24《连处士墓表》。
    7 杨荣:《文敏集》卷20《赠嘉议大夫工部右侍郎周公墓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 鲁西奇:《跋鄂东浠水、黄梅二县所见宋代墓志》,墓志录文之1侯仲修墓志,第29-30页。
    2 鲁西奇:《跋鄂东浠水、黄梅二县所见宋代墓志》,墓志录文之2施夫人墓志,第30页。
    3 鲁西奇:《跋鄂东浠水、黄梅二县所见宋代墓志》,墓志录文之1侯仲修墓志,第29-30页。
    4 曾巩:《曾巩集》卷43《都官员外郎胥君墓志铭》。
    5 参见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63-65页;张仲礼:《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9-39页;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6页。
    1《平阳县志》卷55《林氏三娘造桥记题字》,见《宋代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下同)
    2《平阳县志》卷55《陈绾妻舍桥题字》,见《宋代石刻文献全编》。
    3《福建金石志》卷9《开元寺柳三娘造塔记》,见《宋代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4 刘宰:《漫塘集》卷20《果泉亭记》。
    5 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76《苏主薄夫人墓志铭》。
    6 郑侠:《西塘集》卷4《太孺人王氏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杨万里:《诚斋集》卷126,《李母曾氏墓志铭》。
    8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卷87,《蒋恭人慕志铭》。
    1 葛胜仲:《丹阳集二十四卷》卷14《樊宜人蔡氏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
    2 杨万里:《诚斋集》卷130,《孺人贺氏基志铭》。
    3 姚勉:《雪坡集》卷50《谭氏孺人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叶适:《水心集》卷14《高夫人墓志铭》。
    5 汪藻:《浮溪集》卷28《令人施氏墓志铭》。
    6 刘颁:《彭城集》卷39《乐安郡君范氏墓志铭》。
    7 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19《吴夫人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李新:《跨鏊集》卷29《任夫人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魏了翁:《鹤山集》卷88《祖妣孺人高氏行状》。
    3 文莹:《湘山野录》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 黄庶:《伐檀集》卷下,《徐君处士妻周氏基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3《宜人丁氏墓志铭》。
    6 李新:《跨鏊集》卷29《任夫人墓志铭》。
    1 陈造:《江湖长翁集》卷35《太孺人王氏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许月卿:《先天集》卷10《戴氏母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本。
    3 郑獬:《郧溪集》卷22《霍国夫人康氏墓志铭》。
    4 曾巩:《曾巩集》卷45《池州贵池县主簿沈君夫人元氏墓志铭》。
    5 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78《虞部郎中李君墓志铭》。
    6 毕仲游:《西台集》卷14《延安郡太君张氏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刘跂:《学易集》卷8《夫人李氏墓志铭》。
    2 杨万里:《诚斋集》卷119《宋故尚书左仆射赠少保叶公行状》。
    3 陆佃:《陶山集》卷16《周氏夫人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郑獬:《郧溪集》卷22《霍国夫人康氏墓志铭》。
    5 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卷11《徐夫人墓志铭》,四部丛刊三编本。
    6 沈括:《长兴集》卷26《故夏侯天人基志铭》。
    7 洪迈:《夷坚志补》卷16《鬼小娘》。
    1 楼钥:《攻媿集》卷109《文安郡夫人房氏基志铭》。
    2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61《山甫生母墓志铭》。
    3 王铚:《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卷8《赵夫人墓志铭》。
    5 张耒:《柯山集》卷60《王夫人墓志铭》。
    6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40《宋故孙夫人强氏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
    1 佚名:《宋史全文》卷25下。
    2 曹学佺:《蜀中广记》卷44,《人物·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 程公许:《沧洲尘缶编》卷13,《送道传侄补中国学序》。
    1 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1王至《枢廷备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2《宋史》卷277《张鉴传》。
    5《夷坚志》支癸卷3《独脚五通》。
    4 秦观:《淮海集》卷15《财用上》,四部丛刊初编本。
    5 苏洵:《嘉佑集》卷5《田制》。
    6 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47。
    1 刁培俊《宋代精英与社会控制》,《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2期。
    2 洪迈:《夷坚志支癸》卷5《陈泰》。
    3 洪迈:《夷坚志支癸》卷3《叶三郎》。
    4《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3。
    5 黄震:《黄氏日抄》卷84《书·钟运使》。
    6 黄干:《勉斋集》卷27《申转运司为曾县尉不法豪横事》。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惩恶门·豪横类·精英越经台部控扼监司》。
    2 胡太初:《昼帘绪论·势利第十四》。
    3 张嵲:《紫微集》卷31《岁寒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4《宋史》卷319《曾巩传》。
    5《宋史》卷343《元绛传》。
    6《宋史》卷309《杨允恭传》。
    7《嘉靖淳安县志》卷12《人物·忠义》,《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三月壬子”。
    2《宋史》卷173《食货上一·农田》。
    3《宋史》卷41《田赋志》。
    4《西山文集》卷1《浦城劝粜》
    5《永乐乐清县志》卷7《人物》,《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6 魏了翁:《鹤山集》卷70《龙水钱君安国墓志铭》。
    7《宋史》卷330,列传92。
    8《宋史》卷330,列传92。
    9 陈襄:《古灵集》卷14《与福建运使安度支书》。
    10 洪迈:《夷坚志支癸》卷3《独脚五通》。
    1《宋会要辑稿》,《食货》57之19。
    2《救荒活民书》卷2《义仓》。
    3《乾道四明图经》卷1,《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39,《泗州先春亭记》。
    2 徐硕:《至元嘉禾志》,卷2,《碑碣·章岘·重开顾会浦记》,《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16。
    4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16。
    5 王善军在其《强宗豪族与宋代基层社会》(《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了强宗豪族对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破坏的表现。诸如违法犯禁,杀人害物,破坏封建法制:封山占水,强取豪夺,破坏封建经济秩序;武断乡曲,扰乱社会,破坏人民正常生活等等。
    1 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小人作恶必天诛》。
    2《宋史》卷38《王十朋传》。
    3《宋会要辑稿》,《职官》72之12。
    4 朱熹:《朱文公政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6页。
    5 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小人作恶必天诛》。
    6 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小人作恶必天诛》。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豪横》。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与贪令捃摭乡里私事用配军为爪牙丰殖归己》。
    3 黄干:《勉斋集》卷27《申转运司为曾县尉不法豪横事》。
    4《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84。
    1 陈襄:《州县提纲》卷2《示不由吏》。
    2 洪迈:《夷坚三志辛》卷6《操执中》。
    3 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处己·讼不可长》。
    4《名公书判清明集》卷4《妄诉田业》。
    5 洪迈:《夷坚丁志》卷17《淳安民》。
    6 吕祖谦:《宋文鉴》卷6《感山赋》。
    7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2。
    8 魏泰:《东轩笔录》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9《宋史》卷301《章频传》。
    10《宋史》卷287《王嗣宗传》。
    1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7,“庆历二年六月癸未”。
    12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5-107页。
    1 廖行之:《省斋集》,《附录》,《宋故宁乡主簿廖公墓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2,“哲宗元四年八月乙丑”。
    3《宋代蜀文辑存》卷85《论赵汝木宰兄弟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4 王迈:《月瞿轩集》卷1《馆职策》,四部丛刊初编本。
    5《宋会要辑稿》,《职官》70之45。
    6 毕沅:《江苏金石记》卷15《给复学田公牒》。
    7 卫泾:《后乐集》卷13《又论围田扎子》。
    8《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85。
    9《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85。
    10《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85。
    11《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85。
    1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治豪横惩吏奸自是两事》。
    2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1《去把握县权之吏》。
    3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3《资给人诬告》。
    4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为恶贯盈》。
    5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6《不肯还赁退屋》。
    6 黄幹:《勉斋集》卷38《曾适张潜争地》。
    7 黄震:《黄氏日抄》卷84《书·钟运使》。
    8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惩恶门·豪横类·结托地方蓄养罢吏配军夺人之产罪恶贯盈条》。
    9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惩恶门·告讦类·资给人诬告》。
    10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结托地方畜养罢吏配军夺人之产罪恶贯盈》。
    1 《宋会要辑稿》食货5之35。
    2 《江苏金石记》卷13《吴学粮田籍记》。
    3 《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19。
    4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豪横》。
    5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把持公事欺骗良民过恶山积》。
    6 洪迈:《夷坚辛志》卷6《操执中》。
    7 《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94。
    1 卫泾:《后乐集》卷13《论围田札子》。
    2 陈造:《江湖长翁集》,卷33,《吴门芹宫策问二十一首》。
    3 施宿:《嘉泰会稽志》,卷10。
    4 庄绰:《鸡肋编》。
    5 窦仪:《宋刑统》卷27《杂律》。
    6 《庆元条法事类》卷49《农田水利》。
    7 《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27至28。
    1 《宋会要辑稿》,《食货》7之14。
    2 范成大:《范成大佚著辑存·通济堰规》,页174,中华书局,1983年。
    1 《宋史》卷83《食货五·盐下》。
    2 《宋史》卷173《食货上一·农田》。
    3 《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34。
    4 《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10。
    5 《宋会要辑稿》,《食货》38之19。
    6 《宋史》卷173《食货上一·农田》。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仁宗庆历三年九月丁卯”。
    2 《宋史》卷298《司马旦传》。
    3 《宋史》卷287《王嗣宗传》。
    4 李觏:《李觏集》卷30《赐绯鱼袋江公墓碑铭》。
    5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2《母子不法同恶相济》,。
    1 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卷19《胡公行状》。
    1 参见黄繁光:《南宋义役的综合研究》,载林徐典主编《汉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下同)
    1 参见王德毅:《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北京: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0年,第55页。
    2 参见黄繁光:《南宋义役的综合研究》,载林徐典主编《汉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8页。
    3 参见奏晖:《陕西通史·宋元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25页。
    1.《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6。
    4.(唐)长孙无忌:《唐律疏义》,台北:商务,1965。
    5.(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上海古籍,1992。
    6.(宋)王称:《东都事略》,北京:中华书局,1979。
    7.(宋)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9.《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不著撰人:《宋季三朝政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宋)窦仪等撰,吴翊如点校:《宋刑统》,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北京:中国书店,1990。
    1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
    1.(宋)范成大:《吴郡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5.(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6.(宋)祝穆撰,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全3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
    7.(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8.(宋)罗浚:《宝庆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9.(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元)徐硕:《至元嘉禾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元)佚名:《无锡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13.(元)卢镇:《琴川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1.(宋)王之望:《汉滨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方逢辰:《蛟峰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4.(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5.(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文集》(四部丛刊本)。
    6.(宋)王柏:《鲁斋王文宪公遗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宋)吕祖谦:《东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宋)宋庠:《元宪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宋)沈与求:《龟溪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宋)杜范:《清献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宋)汪藻:《浮溪集》(四部丛刊本)。
    12.(宋)周必大:《文忠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宋)姚铉编:《唐文粹》(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宋)胡宿:《文恭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本)。
    16.(宋)孙觌:《鸿庆居士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宋)晁补之:《鸡肋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四部丛刊本)。
    19.(宋)袁甫:《蒙斋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宋)袁燮:《絜斋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宋)高斯得:《耻堂存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宋)张守:《毗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3.(宋)张耒:《柯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宋)张栻:《南轩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宋)张纲:《华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宋)陈亮:《龙川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宋)陈造:《江湖长翁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宋)陈舜俞:《都官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宋)陈襄:《古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宋)陆佃:《陶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宋)陆游:《渭南文集》(四部丛刊本)。
    32.(宋)程珌:《洺水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宋)黄震:《黄氏日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宋)杨简:《慈湖遗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宋)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36.(宋)杨时:《龟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宋)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38.(宋)葛胜仲:《丹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宋)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全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0.(宋)赵抃:《清献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宋)赵善括:《应斋杂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宋)刘宰:《漫塘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宋)楼钥:《攻媿集》(四部丛刊本]。
    44.(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四部丛刊本)。
    45.(宋)蔡戡:《定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宋)蔡襄:《端明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宋)卫泾:《后乐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宋)郑虎臣编:《吴都文粹》(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9.(宋)谢逸:《溪堂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宋)韩维:《南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53.(宋)苏舜钦:《苏学士文集》(四部丛刊本)。
    54.(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书版社,2000。
    55.(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王铚:《燕翼诒谋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宋)吴自牧:《梦粱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3.(宋)周密:《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
    5.(宋)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
    6.(宋)庄绰:《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
    1.(宋)李元弼:《作邑自箴》,收入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7。
    2.(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收入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7。
    3.(清)阮元:《两浙金石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
    1.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王章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宋代巫觋信仰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05。
    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
    4.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
    5.沈宗宪:《国家祀典与左道妖异:宋代信仰与政治关系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
    6.周愚文:《宋代的地方学》,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
    7.孟淑慧:《朱熹及其门人的教化理念与实践》,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3。
    8.林俊廷:《理学与南宋初期的乡贤祠》,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4。
    9.邱仲麟:《不孝之孝—隋唐以来割股疗亲现象的社会史考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
    10.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全2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11.陈雯怡:《由官学到书院—从制度与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育的演变》,台北:联经,2004。
    12.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3.梁庚尧:《宋代商业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
    14.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15.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7.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湖北:武汉出版社,1991。
    18.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19.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
    20.刘志鸿:《宋代的祠庙与祠祀: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新竹:国立清华大学研究所历史学硕士论文,1993。
    21.刘佳玲:《宋代的巫觋信仰》,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
    22.刘静贞:《不举子:宋人的生育问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
    23.滕复等编著:《浙江文化史》,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4.卢泽群:《南宋两浙路士大夫与祠庙信仰》,台中: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3。
    25.萧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6.韩森(Valerie Hansen)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7.顾宏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河原正博:《宋代の杀人祭鬼(?)ついて》,收入《汉民族华南发展史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1984。
    2.#12
    3.#12
    4.小林义广:《宋代の谕俗文》,收入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の政治と社会》,东京:汲古书院,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