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性视野下的20世纪武侠小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得益于90年代的武侠小说研究热,20世纪武侠小说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和文学史联系不紧密的缺憾。本文立足于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的互动来打通武侠小说和文学史的内在逻辑关系,希望将研究向前推进一步。20世纪武侠小说能够从清末的地摊小说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一定文化品格、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学,主要受益于它对精英文学的借鉴和吸收。同时,它在娱乐性和审美现代性上对精英文学具有启发意义。如何规避清代以来侠客们致力于功名利禄、颇失自由的精神低谷,提升其文化内涵,跟上时代的要求,对20世纪武侠小说作家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本文选择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位最有影响的作家作为论述的重点,兼及其他作家。点面结合,将文化研究和审美研究结合起来,兼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研究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力图阐明20世纪武侠小说的现代性特征。结合着中国杂色现代性理论,本文考察了20世纪武侠小说的精神构建、形象书写以及艺术特色。
     全文分绪论,正文三章以及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中国现代性的杂色文化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对于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以及武侠小说的规约。梳理武侠小说研究概况,挖掘研究现状的不足并提出研究新思路。
     第一章主要论述20世纪武侠小说现代性的发展模式及其阶段。雅俗融合、古今对接,是武侠小说文化内涵的主要内容,也是难点所在。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武侠小说作家们紧跟潮流,将革命话语、启蒙话语、现代主义话语先后引入了创作。其中,梁羽生对左翼文学的借鉴、金庸对启蒙文学的征用、古龙融合现代主义文学成为20世纪武侠小说现代性的三种主要模式。港台特殊的经济、政治和市民文化背景也深刻影响了武侠小说的创作,市民文化制约着武侠小说的发展。
     第二章集中谈20世纪武侠小说的精神构建。主要聚焦于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人文化精神的现代性特征。梁羽生小说文化内涵主要是传统文化与左翼思潮的对接;金庸小说主要是传统文化与启蒙思潮的融合;古龙小说主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思潮的碰撞。深入文本,从文化主题、武功描写、情感模式等方面论述他们的文化内涵。在具体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武侠小说作家们用现代文化思想突破传统文化对个性的束缚,又用传统文化的群体思维来约束现代文化的个性。
     第三章主要考察20世纪武侠小说的侠客形象。受到精英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20世纪武侠小说不再安于讲故事的传统,普遍重视深度人性的摹写。从情感和理性激荡的角度来描写真实的、动态的人性,成为人物刻画的主流。梁羽生虽然继承了讲故事的传统,但是在一些优秀作品中已经写出了深刻的人性。金庸深入侠客们的情感世界,挖掘人性变化的深层内涵,写出了动态的人性,突破了传统武侠的良暴二元对立模式。古龙更是深入人的潜意识,摹写病态人格。他笔下的部分侠客情感与理性失衡,沉于情欲而不能自拔,由此表现出生命的紊乱无明、人性的荒谬、社会的荒诞。他们三人形成了人性刻画的三个阶段。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20世纪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武侠小说所表现的是想象的超验世界,在虚拟的江湖中,寄托着中国人“入世”之建功立业和“出世”之超凡脱俗的两种人生理想。良暴二元模式是武侠小说道德叙事的基本框架,20世纪武侠小说在传承这一模式的同时,又有了新的突破。武技是武侠小说的重要内容,20世纪武侠小说武技的浪漫化、精神化、狂欢性等特征尤为明显。本章通过古今对比,力图阐明20世纪武侠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
     结语部分大致分析了“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发展状况,温瑞安、黄易、大陆新武侠的众多作家都为武侠小说发展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呈现了新的面貌,其探索有得有失。文章最后对武侠小说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Thanks to the climax of1990's study,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swordsmen popular novel of twentieth Century has yielded a rich harvest. But it has the chief drawback that the researcher didn't frequently study it in the Chinese modem literature history. In this paper, I wish pushing it ahead with revealing internal logic between swordsmen popular novel and modem literature history. Now, the chinese swordsmen popular novel suits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whil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only cheap entertainment literature. The change was due to it learn from the elegant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llumined the elegant literature by its entertainment and aesthetic modernity.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the Chinese swordsmen popular novel of twentieth Century must avoid shortcoming of Qing Dynasty's swordsmen novel. The upgrading is not only a good opportunity but also a severe challenge to writers. Here I choose three writers, jinyong, liangyusheng, gulong as the focal point of study and the minor writers are also be discussed. By Integrating point and sphere, cultural studies and esthetic research,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study may clarify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swordsmen popular novel of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view of modernity,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d the dominant theme, figur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swordsmen popular novel of twentieth Century.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details are as follows:
     1. Introduction:In this part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culture of China's modernity. This feature shaped the Statute of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the Chinese swordsmen popular novel of twentieth Century. Meantime,offers a review on the Study history and propose new ideas.
     2. Chapter1:In this part the author summarizes development model and its phase of modernity of the Chinese swordsmen popular novel of twentieth Century. The fusion of elite and popular literature, Ancient and modern culture is main culture content and the difficult part. After the May Fourth literature revolution,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Chinese swordsmen popular novel's writer continuously introduced Discourse of revolutionary, enlightenment and modernism into their work. Specifically, liangyusheng's novel introduced discourse of revolutionary; jinyong's novel discourse of enlightenment; gulong's novel introduced discourse modernism.In the other hand, Public culture also shaped the developement of Chinese swordsmen popular novel of twentieth Century.
     3. Chapter2:This part mainly deals with Central idea of the Chinese swordsmen popular novel of twentieth Century. Focused primarily on modern features of cultural content of Liang Yusheng, JinYong, gulong's novel, liangyusheng's novel introduced discourse of revolutionary; jinyong's novel discourse of enlightenment; gulong's novel introduced discourse of modernism. the author elaborates on the subject Cultural connotation by analyzing major idea, fighting skill and emo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studying works of fiction,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bondag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personality has been breaked and modern personality also is been constrain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4. Chapter3: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nalyzes literary image of swordm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legant literature, the Chinese swordsmen popular novel of twentieth Century emphasizes the depth of human nature. The image's perceptual appearance and reason appearance are both described. Though liang yusheng's novel inheriting tradition of "telling story", some of his characters' human nature is also complex. Jinyong's novel portrays human nature in the concrete. gulong's novel explores the subconscious mind of Swordmen. Thus, literary image of swordmen pass through three phases.
     5. Chapter4:This chapter will focus on the aesthetic questions in the creative writing. the author talks about topics as following:transcendent world; Dualistic Patterns of good and evil Swordmen; Spiritualization、romanticization、entertaining of Martial Skills
     6. Conclusion:The author extends the discussion a bit further in this part, and the spiritual quality of Swordmen literature is discussed. The author also touches on the mission and limit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Swordmen literature.
引文
1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2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的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3-123页。
    3查尔斯·泰勒:《多重现代性的观念与意义》,许纪霖等编:《丽娃河畔论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0页。
    4蓝爱国:《解构十七年》,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5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性问题论纲》,《福建论坛》2001年第1期。
    6杭之:《一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1页。
    7汤哲声:《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俗之辨与雅俗合流》,《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8吴秀明,陈力君主编:《大众文学与武侠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9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10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11熊月之主编,周武、吴桂龙著:《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12熊月之主编,周武、吴桂龙著:《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第394-395页。
    13夏志清:《夏济安对中国俗文学的看法》,《爱情·社会·小说》,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217—246页。
    14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
    15张颐武、张法、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16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0页。
    17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18汤哲声:《新文学对市民文学的三次批判及其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4年第4期。
    19李欧梵:《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现代性的追求》,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12月版,第141-174页。
    20汤哲声:《中国通俗文学的性质和批评标准的论定》,《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
    21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23陶东风:《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答鲁枢元先生》,《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24吴秀明,陈力君主编:《大众文学与武侠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25朱国华:《略论通俗文学的批评策略》,《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26讯行(鲁迅):《破恶声论》,《河南》1908年第8期。
    27考维尔蒂:《通俗文学研究中的“程式”概念》,周宪,罗务恒, 戴耕编:《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中译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8朱双一:《古龙武侠小说的现代特征及其文化价值》,《福建论坛》1998年第1期。
    29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何开丽:《中国大陆金庸小说研究论(1980-2004)》(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第13页。
    31周宁:《从金庸作品看文化语境中的武侠小说》,《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32严家炎:《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33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34王一川:《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35赵毅衡:《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王敬三主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88-102页。
    36冷成金:《金庸小说与民族文化本体的重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37杨春时:《侠的现代阐释与武侠小说的终结——金庸小说历史地位评说》,《琼州大学学报》1998年4期。
    38韩云波:《“反武侠”与百年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9严家炎:《金庸的“内功”:新文学根抵》,《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6期。
    40吴秀明,陈择纲:《文学现代性进程与金庸小说的精神构建—兼谈武侠小说的“后金庸”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41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42冷成金:《金庸小说与民族文化本体的重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3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44陈洪、孙勇进:《世纪回首:关于金庸作品经典化及其他》,《南开学报》1999年6期。
    45方忠:《复杂人性的多维凸显——古龙武侠小说的主题意蕴》,《台湾研究》1999年第1期。
    46余晓栋:《存在主义思想对古龙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2期。
    47柳龙飞,李芬兰:《论古龙作品中的漂泊主题》,《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8李军辉:《论古龙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中国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49李亚旭:《论古龙后期小说的侠义精神》,《世纪桥》2007年第8期。
    50芦海英:《论古龙武侠小说的现代性特征》,《淮海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1汤哲声:《英雄和美女:古龙小说的创新和危机》,《西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2陈洁:《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比较论》,《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53吴秀明,陈洁:《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54鉴春:《金庸:从大众读者走进学术讲坛—杭州大学金庸学术研讨会综述》,《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55姚晓雷:《当下市民文化精神的两种演示——王朔与金庸小说中人物形象之比较》,《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56姚晓雷:《金庸:都市民间舞台上的欲望舞蹈》,《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5期。
    57朱寿桐:《谈金庸研究的学术建构》,《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8高玉:《中国现代文学史“审美中心主义”批判—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59高玉:《放宽文学视野评价金庸小说》,《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0鄢烈山:《拒绝金庸》,《语文新圃》2005年第3期。
    61王彬彬:《红学·李学·金学》,《为批评正名》,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2高玉:《放宽文学视野评价金庸小说》,《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3陈思和:《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复旦学报》2005年第6期。
    64陈平原:《通俗小说的三次崛起》,《人民日报》,1988年7月26日。
    65严家炎:《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6司马迁:《游侠列传》
    67班固:《汉书·游侠传》
    68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4版,第14页。
    6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70吴秀明,陈择纲:《文学现代性进程与金庸小说的精神构建—兼谈武侠小说的“后金庸”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7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页。
    72吴秀明:《金庸:对武侠本体的追求与构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
    73吴秀明:《金庸:对武侠本体的追求与构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
    74转引自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75许子东:《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若干线索》,《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76梁羽生:《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韦青编:《梁羽生及其武侠小说》,香港:伟青书店,1980年版第116-132页。
    77吴秀明,陈洁:《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78白羽:《话柄》,转引自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79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80吴秀明,陈洁:《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81黄健:《重构现代性:建国后十七年“国家文学”的意识聚焦——略论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形态》,《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82李扬:《没有“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何来“新时期文学”》,《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83余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84李扬:《文学分期中的知识谱系问题——从“当代文学”的“说法”谈起》,《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
    85詹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
    86黄健:《重构现代性:建国后十七年“国家文学”的意识聚焦——略论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形态》,《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87陈平原:《文化思维中的“落后情结”》,《光明日报》1988年10月13日。
    88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89杨剑龙:《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90郑树森:《遗忘的历史·历史的遗忘——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学》,黄继持等著:《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91许子东:《华文文学中的上海与香港》,《香港文学》2003年第1期。
    92许子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清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93汤哲声:《中国通俗文学的性质和批评标准的论定》,《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
    94夏志清:《夏济安对中国俗文学的看法》,《爱情·社会·小说》,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217-246页。
    95许子东:《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6期。
    96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流言》,上海:中国科学公司1944年12月初版。
    97陈思和:《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兼论张爱玲现象》,《上海文学》1995年第10期。
    98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99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100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136页。
    101姚晓雷:《当下市民文化精神的两种演示——王朔与金庸小说中人物形象之比较》,《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102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103金庸:《鹿鼎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73页。
    104古龙:《银钩赌坊》,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05金庸:《笑傲江湖·后记》,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年版。
    106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107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108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9页。
    109汤哲声:《新文学对市民文学的三次批判及其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110梁羽生:《白发魔女传》,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957页.
    111佟硕之:《金庸梁羽生合论》,韦青编:《梁羽生及其武侠小说》,香港:伟青书店1980年版,第74-115页。
    112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饶鸿竟编:《创造社资料(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4-185页。
    113梁羽生:《女帝奇英传》,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
    114王铁仙:《中国左翼文论的当代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15梁羽生:《女帝奇英传》,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
    116方志远:《弹指惊雷侠客——港派新武侠面面观》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117董之林:《追忆燃情岁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8《国民党反动政府查禁普罗文艺密令》,陈瘦竹主编:《左翼文艺运动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0年版,第310页。
    119佟硕之:《金庸梁羽生合论》,韦青编:《梁羽生及其武侠小说》,香港:伟青书店1980年版,第74-115页。
    120柳苏:《侠影下的梁羽生》,《读者》1988年第5期。
    121梁羽生:《云海玉弓缘》,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122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刘素丽,李卫编:《鲁迅杂文》(上),克孜勒苏:柯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631页。
    123罗立群:《开创新派的宗师——梁羽生小说艺术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124梁羽生:《鸣镝风云录》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125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9页。
    126梁羽生:《散花女侠》,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396页。
    127倪匡:《倪匡谈金庸——<神雕侠侣>》,转引自《金庸的书剑恩仇》,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128姚晓雷:《金庸:都市民间舞台上的欲望舞蹈》,《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5期
    129姚晓雷:《当下市民文化精神的两种演示——王朔与金庸小说中人物形象之比较》,《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130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5页。
    131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6页。
    132金庸:《笑傲江湖》第一卷,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
    133金庸:《鹿鼎记》第二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73页。
    134金庸:《飞狐外传》后记,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135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译本,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136金庸:《倚天屠龙记》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3页
    137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843页
    138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1页。
    139金庸:《韦小宝这小家伙》,《绝品》,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140金庸:《韦小宝这小家伙》,《绝品》,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141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142金庸:《倚天屠龙记》,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828页。
    143金庸:《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829页。
    144费勇,钟晓毅:《金庸传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145金庸:《小序:男主角的两种类型》,吴霭仪:《金庸小说的男人》,香港:明窗出版社1995年版。
    146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6页
    147赵毅衡:《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王敬三主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148赵毅衡:《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王敬三主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149赵毅衡:《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王敬三主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150古龙:《谈“新”与“变”》,《大人物》代序,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51古龙:《谈“新”与“变”》,《大人物》代序,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52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代序》,深圳:海天出版社1988年版。
    153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744页。
    154古龙:《陆小凤传奇之金鹏王朝》,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155陈洁:《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比较论》,《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56古龙:《大地飞鹰》,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157余晓栋:《存在主义思想对古龙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2期。
    158许子东:《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
    159古龙:《血海飘香》,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160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
    161古龙:《楚留香传奇之血海飘香》,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62古龙:《楚留香传奇》(第四卷),广东:珠海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0页。
    163古龙:《剑神一笑·序》,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64古龙:《大地飞鹰》,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77页。
    165叶洪生、林保淳:《“新派武侠”革命家——古龙一统江湖》,http://www.rxgl.net/html/c10/2006-12/6.html
    166叶洪生、林保淳:《“新派武侠”革命家——古龙一统江湖》,http://www.rxgl.net/html/c 10/2006-12/6.html
    167叶洪生、林保淳:《“新派武侠”革命家——古龙一统江湖》http://www.rxgl.net/html/c 10/2006-12/6.html
    168陈晓林:《从技法的突破到意境的跃升:以<楚留香传奇>为例》. http://www.studa.net/wenhuayanjiu/080726/10043631-2.html
    169陈晓林:《从技法的突破到意境的跃升:以<楚留香传奇>为例》,http://www.studa.net/wenhuayanjiu/080726/10043631-2.html
    170古龙:《浣花洗剑录》,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59页。
    171古龙:《楚留香传奇之画眉鸟》,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172古龙:《剑·花·烟雨·江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
    173古龙:《楚留香传奇之血海飘香》,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174古龙:《陆小凤传奇系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2页。
    175古龙:《浣花洗剑录》,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176古龙:《陆小凤传奇之银钩赌坊》,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年版,第805页。
    177章太炎《儒侠篇》
    178旷新年:《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个人、家、国关系的重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79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80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181梁羽生:《萍踪侠影录》,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423页。
    182李思绮:《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政治叙事》(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第12页。
    183金庸:《笑傲江湖》后记,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184李思绮:《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政治叙事》(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第13页。
    185金庸:《鹿鼎记》,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566页。
    186金庸:《倚天屠龙记》后记,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187李思绮:《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政治叙事》(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第18页。
    188徐岱:《诗性与神性——论金庸小说中的信仰之维》,王敬三主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午版,第118-147页。
    189金庸:《鹿鼎记》,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73页。
    190宋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184页。
    191李思绮:《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政治叙事》(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第22页。
    192金庸:《金庸作品集序》,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193金庸:《笑傲江湖·后记》,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194林凌瀚《文化工业与文化认同》,陈清侨编:《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成》,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5古龙:《天涯明月刀》,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196关士礼:《论古龙小说研究中的一种误读》,《名作欣赏》2007年第12期。
    197古龙:《欢乐英雄》,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42页。
    198古龙:《天涯明月刀》,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
    199茅盾:《关于“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61页。
    200王铁仙:《中国左翼文论的当代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01《发刊词》,台北:《现代文学》1960年3月第1期。
    202白羽:《话柄》,转引自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203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页。
    204休谟:《人性论》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53页。
    205鲁迅:《忽然想到五》,《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206鲁迅:《北京通信》,《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207郁达夫:《戏剧论》,《郁达夫全集》第5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66页。
    208朱德发:《五四文学新论》,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209休谟:《人性论》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53页。
    210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211梁羽生:《萍踪侠影录》,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212佟硕之:《金庸梁羽生合论》,韦青编:《梁羽生及其武侠小说》,香港:伟青书店1980年版,第74-115贝。
    213梁羽生:《萍踪侠影录》,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214梁羽生:《云海玉弓缘》,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798页。
    215金庸:《神雕侠侣·后记》,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216金庸:《笑傲江湖·后记》,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217弗洛伊德:《戏剧中的精神变态人物》,《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10页
    218金庸:《倚天屠龙记》,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9页
    219车尔尼雪夫斯基:《<童年>和<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故事集>》,陈棨译:《古典文艺理论译丛》(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20吴秀明:《金庸:对武侠本体的追求与构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
    221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22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707页。
    223古龙:《楚留香新传之借尸还魂》,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51页。
    224石笋:《论明清武侠小说之产生及特质》,《新东方杂志》1941年5月30日第2卷第3期。
    225胡适:《<儿女英雄传)序》,《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上海书店1980年2月影印版。
    226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227《抱朴子内篇释滞》
    228王侃:《“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229古龙:《大沙漠》,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230汤哲声:《英雄和美女:古龙小说的创新和危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31吴秀明,陈择纲:《文学现代性进程与金庸小说的精神构建—兼谈武侠小说的“后金庸”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32韩云波:《论21世纪大陆新武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33郑家建:《神话·<庄子>和想象力传统——<故事新编>新论之二》,《鲁迅研究》1997年第7期。
    234钱理群:《金庸的出现引起的文学史思考》,王敬三主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版,第25页。
    235徐国桢《还珠楼主论》,转引自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页。
    236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237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
    238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239金庸:《韦小宝这小家伙》,《绝品》,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240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241参阅《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总序》,台湾巨人出版社1972年版。
    242丁帆:《京派乡土小说的浪漫寻梦与田园诗抒写》,《河北学刊》2007年第2期。
    243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0页。
    244金庸:《小序:男主角的两种类型》,吴霭仪:《金庸小说的男人》,香港:明窗出版社1995年版。
    245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246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247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248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49金庸:《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3页。
    250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251转引自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252吴秀明,陈择刚:《文学现代性进程与金庸小说的精神构建》,《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53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6页。
    254古龙:《说说武侠小说》,《欢乐英雄》代序,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55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256梁羽生:《萍踪侠影录》,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257梁羽生:《萍踪侠影录》,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315页。
    258金庸:《神雕侠侣》,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631页
    259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260李咏吟:《金庸小说叙事与民间文化理想》,《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61梁羽生:《云海玉弓缘》,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262梁羽生:《云海玉弓缘》,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720页。
    263吴秀明,陈择纲:《文学现代性进程与金庸小说的精神构建—兼谈武侠小说的“后金庸”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64赵毅衡《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王敬三主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265古龙:《浣花洗剑录》,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59页。
    266古龙:《浣花洗剑录》,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267古龙:《陆小凤传奇之决战前后》,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932页。
    268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610页。
    269金庸:《一个“讲故事的人”的自白》,香港:《海光文艺》1966年第4期。
    270张杰编选:《巴赫金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27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6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页。
    272卢敦基:《论金庸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浙江学刊》1999年第6期。
    273梁羽生:《云海玉弓缘》,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274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3页。
    275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广东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5页。
    276金庸:《鸳鸯刀》,广州:广东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1页。
    277金庸:《侠客行》,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页。
    278金庸:《笑傲江湖》,广州:广东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279古龙:《陆小凤传奇之凤舞九天》下册,台北:风云时代出版有限公司1998版,第259页。
    280吴秀明,陈择纲:《文学现代性进程与金庸小说的精神构建—兼谈武侠小说的“后金庸”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81韩云波:《论90年代“后金庸”新武侠小说文体实验》,《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82吴秀明,陈洁:《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283陈国阵等:《温大侠访问记(中篇)》,《高手》1998年第3期。
    284黄易:《大唐双龙传》,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285韩云波:《论21世纪大陆新武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86时未寒:《射向天地的一支箭》,《今古传奇武侠版》,2004年第9期。
    287吴秀明,陈洁:《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289阿德诺·豪泽尔:《艺术社会学》中译本,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
    290吴秀明,陈洁:《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191吴秀明,陈择纲:《文学现代性进程与金庸小说的精神构建—兼谈武侠小说的“后金庸”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92韩云波:《论21世纪大陆新武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93陈墨:《海外新武侠小说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209页。
    1.金庸:《金庸作品集》,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2.梁羽生:《梁羽生作品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
    3.古龙:《古龙作品全集》,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温瑞安:《温瑞安作品集》,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版
    5.黄易:《黄易作品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版
    6. 《港台十大名人精品集》,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王度庐:《王度庐作品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8.宫白羽:《宫白羽武侠小说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9.还珠楼主:《还珠楼主作品集》,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版
    10. (明)施耐庵:《水浒传》(上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11. (清)清溪道人编次:《禅真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2. (清)石玉崑:《忠烈侠义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3.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北京:华龄出版社2000年版
    14.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15. (清)文康著:《儿女英雄传》,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年版
    1.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李欧梵讲演、季进编:《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
    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美]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5.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6.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7.王敬三主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8.韦青编《梁羽生及其武侠小说》,香港:伟青书店,1980年版
    9.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2.吴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4.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的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5.许纪霖等编:《丽娃河畔论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蓝爱国:《解构十七年》,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17.杭之:《一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8.吴秀明,陈力君主编:《大众文学与武侠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2.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7年版
    25.方志远:《弹指惊雷侠客——港派新式侠面面观》,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董之林:《追忆燃情岁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罗立群:《开创新派的宗师——梁羽生小说艺术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28.吴霭仪:《金庸小说的男人》,香港:明窗出版社1995年版
    29.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0.休谟:《人性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1.朱德发:《五四文学新论》,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2.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3.阿德诺·豪泽尔:《艺术社会学》中译本,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34.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35.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6.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汤哲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崔奉源:《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6年版
    39.王海林:《中国武侠小说史略》,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0.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论》,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41.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译本),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2.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43.费勇、钟晓毅:《金庸传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4.费勇、钟晓毅:《梁羽生传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费勇、钟晓毅:《古龙传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6.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47.刘荫柏:《中国武侠小说史》,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48.蔡翔:《侠与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9.曹亦冰:《侠义公案小说史》,太原:山西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0.廖可斌:《金庸小说论争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陈墨:《金庸小说赏析》,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2.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3.曹正文:《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1.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2.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性问题论纲》,《福建论坛》2001年第1期
    3.汤哲声:《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俗之辨与雅俗合流》,《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4.张颐武、张法、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
    《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5.汤哲声:《新文学对市民文学的三次批判及其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6.汤哲声:《英雄和美女:古龙小说的创新和危机》,《西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7.汤哲声:《中国通俗文学的性质和批评标准的论定》,《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
    8.陶东风:《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答鲁枢元先生》,《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9.朱国华:《略论通俗文学的批评策略》,《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10.朱双一:《古龙武侠小说的现代特征及其文化价值》,《福建论坛》1998年第1期
    11.周宁:《从金庸作品看文化语境中的武侠小说》,《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12.严家炎:《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13.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14.王一川:《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5.冷成金:《金庸小说与民族文化本体的重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16.吴秀明,陈洁:《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17.杨春时:《侠的现代阐释与武侠小说的终结——金庸小说历史地位评说》,《琼州大学学报》1998年4期
    18.韩云波:《“反武侠”与百年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9.严家炎:《金庸的“内功”:新文学根抵》,《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6期
    20.吴秀明,陈择纲:《文学现代性进程与金庸小说的精神构建—兼谈武侠小说的“后金庸”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1.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22.冷成金:《金庸小说与民族文化本体的重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3.陈洪、孙勇进:《世纪回首:关于金庸作品经典化及其他》,《南开学报》1999年6期
    24.方忠:《复杂人性的多维凸显——古龙武侠小说的主题意蕴》,《台湾研究》1999年第1期
    25.余晓栋:《存在主义思想对古龙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2期
    26.柳龙飞,李芬兰:《论古龙作品中的漂泊主题》,《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7.李军辉:《论古龙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中国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8.李亚旭:《论古龙后期小说的侠义精神》,《世纪桥》2007年第8期
    29.芦海英:《论古龙武侠小说的现代性特征》,《淮海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0.陈洁:《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比较论》,《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31.鉴春,《金庸:从大众读者走进学术讲坛—杭州大学金庸学术研讨会综述》,《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2.姚晓雷:《当下市民文化精神的两种演示——王朔与金庸小说中人物形象之比较》,《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33.姚晓雷:《金庸:都市民间舞台上的欲望舞蹈》,《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5期
    34.朱寿桐:《谈金庸研究的学术建构》,《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5.高玉:《放宽文学视野评价金庸小说》,《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6.鄢烈山:《拒绝金庸》,《语文新圃》2005年第3期
    37.陈思和:《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复旦学报》2005年第6期
    38.陈平原:《通俗小说的三次崛起》,《人民日报》,1988年7月26日
    39.陈平原:《文化思维中的“落后情结”》,《光明日报》1988年10月13日
    40.吴秀明:《金庸:对武侠本体的追求与构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
    41许子东:《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若干线索》,《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42.黄健:《重构现代性:建国后十七年“国家文学”的意识聚焦——略论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形态》,《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43.李扬:《没有“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何来“新时期文学”》,《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44.余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45.李扬:《文学分期中的知识谱系问题——从“当代文学”的“说法”谈起》,《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
    46.詹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
    47.杨剑龙:《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48.许子东:《华文文学中的上海与香港》,《香港文学》2003年第1期
    49.许子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50.许子东:《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6期
    51.陈思和:《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兼论张爱玲现象》,《上海文学》1995年第10期
    52.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53.汤哲声:《新文学对市民文学的三次批判及其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54.柳苏:《侠影下的梁羽生》,《读者》1988年第5期
    55.许子东:《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
    56.王铁仙:《中国左翼文论的当代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7.石笋:《论明清武侠小说之产生及特质》,《新东方杂志》1941年5月30日第2卷第3期
    58.汤哲声:《英雄和美女:古龙小说的创新和危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9.韩云波:《论21世纪大陆新武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0.郑家建:《神话·<庄子>和想象力传统——<故事新编>新论之二》,《鲁迅研究》1997年第7期。
    61.李咏吟:《金庸小说叙事与民间文化理想》,《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62.卢敦基:《论金庸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浙江学刊》1999年第6期
    63.高玉:《中国现代文学史“审美中心主义”批判—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1.陈淑贞:《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3年
    2.丁贤善:《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叙事艺术——以<江湖奇侠传>、<联镖记>为例》[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3年
    3.邱建恩:《金庸小说叙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4年
    4.何开丽:《中国大陆金庸小说研究论(1980-2004)》[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杨伦:《金庸的“江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6年
    6.郑潇健:《武侠小说的现代性演进——以《三侠五义》与《蜀山剑侠传》为个案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7年
    7.李思绮:《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政治叙事》[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8年
    8.贺松黎:《论金庸武侠小说的现代意识》[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何云标:《二十世纪武侠小说现代观念的演进》[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9年
    10.宋琦:《武侠小说从“民国旧派”到“港台新派”叙事模式的变迁》[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