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艺术地理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它既是新艺术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也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本文首先重申地理、空间在艺术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价值意义,希望平衡时间和历史所主导的实践意识和理论意识,任何历史和时间的进程都必须在一定空间和地理层上展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文化通常通过一系列特定空间里的形式和活动来获得再现,不同的文化产出于不同的区域从而创造各不相同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也深深根植于文化景观这一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上。艺术通过创造和想象,对不同的地理景观进行了表现和阐释,展现了多样的富有感情的理解世界的方法,赋予空间关系不同的社会意义,说明了生活的本质和时代的变迁。艺术作为可定位的特定的现象,有着内在的地理学属性,本文将和艺术相关的地理环境和思维结合在“艺术场”结构语境中,揭示了地理空间的结构和所规范的社会行为,说明艺术图像和风格不是孤立和客体的存在,而是与特定地理空间中的行为及思维有着有机的特殊的历史关系。
     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地理纬度,就是探讨具体地理环境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作品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勾勒出艺术地理景观所蕴含的内在差别及复杂意义。本文以地方意识作为把握不同空间意识结构的基本内核,由宏观的全球、国家、地方三者空间辩证关系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影响的研究,过渡到乡村与城市相对微观的地理空间的研究,并且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独特城市空间的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通过这样递进的地理层次分析,展现不同空间范畴中独特的富有象征性艺术景观,丰富观察的角度和解释的可能性,揭示艺术与地域间的现实情景,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抛弃种种空洞乏味的抽象性话语的叙述,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下性。从而在地理空间中还原艺术生动的整体感,更好的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的身份的根源及其发展方向,对中国艺术未来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重建新的文化定位和地域认同。
Geography of Ar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research, which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New Art History, but also is one of the major branches of Cultural geography. The purpose of reiterating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irreplaceable value of Geography and the Space in the art research is to counterbalance the research dominated by the time and history. In the physical world, space and time are mutually inseparable, so that any courses in history would be related to certain spaces and certain geographic layers. Culture is usually represented through a series of specific forms and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space.Different cultures cam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which created varied and symbolic culture landscap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the arts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landscape. Through the creation and imagination, arts represent and explain various geographical landscapes, demonstrate vastly different way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emotionally, give social meanings to various spatial relations, and describe the nature of life and the change of epoch. Which provides substantial material basis for art research? As a specific phenomenon that can be positioned, art has the inherent properties of geography. This article combined space and thinking of geography,which related to art, with the "field" structure, reveals the structure of geographical space and the social behavior which is regulated by the structure. The existence of Art image and style is not isolated, which is historically interrelated with behavior and thinking of certain geographical spaces in an organic、special way,and the relationship is the core of this research.
     We will shed some light on 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s and their works, to outline the inner differences and complex meanings in geographical landscape of art. This thesis is focused on the "place" consciousness to grasp different level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our investigation begins with the impact of dialectical macro-relationships of the world, country, and place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then goes to the micro-geographical research of villages and cities, anglicizing four unique urban space: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Chengdu. Through the success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evels, I hope this research could show a more symbolic landscape of art in different spatial areas, provide more perspective and methods of interpretation, and reveal the real relation between the art and place. Discarding the empty, abstract narrative, it may be able to make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to be more practical.Thereby, we can revive the vivid wholeness in contemporary arts in geography space, comprehe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dentit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chine's ar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art, and ultimately rebuild a new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identity.
引文
1. [英]迈克·克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美]H·J·德伯里,王民,王发曾等译:《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3. [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4. [美]爱德华·索亚,陆扬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5. [法]保罗·克拉瓦尔,郑胜华、刘德美、刘清华等译:《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 [美]杰弗里·马丁,成一农、王雪梅译:《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7. [美]理查德·哈特向,叶光庭译:《地理学的性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8. [英]R·J~约翰斯顿,蔡运龙、江涛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9. [英]R·J~约翰斯顿,唐晓峰译:《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0.[英]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11.[英]保罗·克劳瑟,刘一平等译:《20世纪艺术的语言—观念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麦克拉肯、迈尔斯·奥格伯恩、格瑞葛·斯密斯,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英]戴维·钱尼,戴从容译:《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英]马尔科巴·巴纳德,王升才等译:《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
    15.[英]布莱顿·泰勒,王升才 张爱东 卿上力 译:《当代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16.[美]戴维·哈维,胡大平译:《希望的空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 [美]戴维·哈维,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8.[美]戴安娜·克兰,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19.[美]克莱门特、格林博格,张心龙译:《艺术与文化》,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20.[美]H.G.布洛克,滕守尧译:《现代艺术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美]阿瑟·丹托,王春辰译:《艺术的终结之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2.[美]阿瑟·丹托,欧阳英译:《艺术的终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美]李欧梵,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4.[美]迪耶·萨迪奇,王晓刚、张秀芳译:《权力与建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25.[德]彼得·比格尔,高建平译:《先锋派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6.[美]阿恩海姆等,周宪译:《艺术的心理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美]苏珊·朗格,滕守尧译:《艺术问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28.[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9.[法]卡特琳·格鲁,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0.[英]克莱夫·贝尔,薛华译:《艺术》,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31.[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8年
    32.[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编,马丁译:《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3. [英]约翰·伯格,刘惠媛译:《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4.[英]约翰·伯格,戴行钺译:《观看之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5.[美]珍妮特·马斯汀编著,钱春霞 陈颖隽 等译:《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36.[德]瓦尔特·本雅明,李伟 郭东 编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
    37.[德]瓦尔特·本雅明,王才勇译:《单行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美]爱德华·路希·史密斯,彭萍译:《二十世纪视觉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9.[意]安伯托·艾柯,刘儒庭译:《开放的作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40.[德]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41.[德]马丁·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42.[德]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43.[英]萨林·柯马尔、[英]伊万·卡斯克尔,王春辰、李笑男、杨扬译:《艺术史的语言》,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44.[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年
    45.[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
    46. [美]理查德·利罕,吴子枫译:《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47.[德]海因茨·佩茨沃德,邓文华译:《符号、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48.[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童明译:《拼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9.[美]沙朗·佐京,张廷佺等译:《城市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50.[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51.[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年
    52.[美]马歇尔·伯曼,徐大建、张辑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53.[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胡菊兰、张云鹏译:《图像时代》,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54.[法]勒·柯布西耶,李浩译:《明日之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55.[法]波德莱尔,郭宏安译:《1846年的沙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6.[法]卡巴内,王瑞芸译:《杜尚访谈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57.[美]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58.[美]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等译:《城市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59.[法]亨利·勒菲弗,李春译:上海,《空间与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0.[美]理查德·利罕,黄福海等译:《文学中的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1.[英]齐格蒙特·鲍曼,欧阳景根译:《共同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62.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3.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64.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65.陈锦:《感怀成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8年
    66.段炼:《跨文化美术批评》,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7.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卷5,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68.丁羲元:《艺术风水》,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69.范景中编:《美术史的形状—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70.冯雷:《理解空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71.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72.高名潞:《中国极多主义》,重庆,重庆出版,2003年
    73.高名潞:《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4.高名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75.高名潞:《85美术运动1:80年代的人文前卫》,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6.高名潞主编:《85美术运动2:历史资料汇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7.顾朝林等编:《人文地理学流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78.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9.黄丹麾等编:《燕赵艺术地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
    80.蒋原伦、史建编:《溢出的都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81.姜进、李德英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
    82.李超:《上海油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83.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84.李翔宁:《想象与真实:当代城市理论的多重视角》,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
    85.林木等编:《巴蜀艺术地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
    86.吕澎:《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87.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88.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89.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90.罗钢、刘象愚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91.司徒立,金观涛编:《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
    92.孙周兴,高士明编:《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93.孙逊、杨剑龙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94.孙逊主编:《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95.唐晓锋:《人文地理随笔》,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96.涂成林:《现象学运动的历史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97.陶伟昌,刘小龙编:《现场张江:公共艺术的实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98.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99.王恩涌、周尚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0.王军:《城记》,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01.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2.王唯铭:《墙·呼啸——1843年以来的上海建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年
    103.王晓明、陈清侨编:《当代东亚城市: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104.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105.巫鸿:《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106.巫鸿,王璜生编:《地点与模式:当代艺术的反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7.吴晨荣:《无畏先锋——上海新生代非主流美术现象文化透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10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9.徐累编:《城与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0.许江,焦小健编:《具象表现绘画文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111.易英:《中国现代美术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2.杨义:《京派海派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3.杨卫:《没有灵魂的现代性》,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114.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15.张钦楠:《阅读城市》,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年
    116.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
    117.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118.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19.朱其编:《1990年以来的中国先锋摄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120.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21.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122.吴缚龙:《中国的城市化与“新”城市主义》,载《城市规划》2006年第8期,北京
    123.沈映辉:《北村艺术区引爆成都798之争》,载《成都晚报》2008年1月9日,成都
    124.高名潞:《街头前卫与成都叙事》,载《大艺术》2007年第9期,成都
    125.吴梦:《成都双年展》,载《大美术》2005年第9期,
    126.《关于艺术的地域性哲思——井士剑·黄河清谈话录》,载《东方艺术大家》2006年5月,北京
    127.罗岗:《再生与再生与毁灭之地——海的殖民经验与空间生产》,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杭州
    128.大卫·哈维,黄晓武译:《列菲弗尔与<空间的生产>》,载《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期,北京
    129.汪原:《亨利·列斐伏尔研究》,载《建筑师》2005年第10期,北京
    130.亨利·列斐伏尔,晓默编译:《空间的生产节译》,载《建筑师》2005年第5期,北京
    131.张子凯:《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南京
    132.吴明:《地域美术研究断想》,载《美苑》2005年第1期,天津
    133.查常平:《当代艺术的边缘化》,载《美术观察》2005年第10期,北京
    134.魏万磊:《合法性体系的构建与功能分析——以天安门的建筑空间解读为中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7月第4期,呼和浩特
    135.黄笃:《文化巫师、炼金术与“爆炸”——蔡国强访谈录》,载《今日先锋》第9期,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天津
    136.侯瀚如:《融超经验与能量之场:关于陈箴的作品》,载《今日先锋》,第11期,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天津
    137.王老吉:《蜷缩的另一种意义》,载《今日美术》2006年2月第6期,北京
    138.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异研究》,载《人文地理》2009年第2期,西安
    139.刘海涛、汪兴平:《浅谈美术地理的地域空间性》,载《人文地理》2004年第1期,西安
    140.王兆明:《中国文化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人文地理》1991年第1期,西安
    141.许浩:《现代艺术发展演变的地理学研究》,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2期,西安
    142.李公明:《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中的政治叙事与地域文化——以广东美术为例》,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北京
    143.汪建伟:《是否有一种“中间地带”的描述》,载《新潮》2001年第10期,北京
    144.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上海
    145.编者前言:《当代艺术的地域性》,载《艺术界》1998年第5期,合肥
    146.郭建平:《中国绘画史的“地域研究”意识》,载《艺术百家》2007年第3期,南京
    147.王雪芹:《湖南老战士在北京》,载《艺术地图》,2008年第3期,北京
    148.奥奎·恩维泽与朱其:《我欣赏真正有价值的对话》,载《艺术地图》2007年8月,北京
    149.福斯特访谈录:《我们希望能营造出一种诗意的体验》,载《艺术地图》2008年第7期,北京
    150.王度、朱其、尹在甲对话:《现在的“梦游现实主义”》,载《艺术地图》2008年第7期,北京
    151.高越:《中国双年展主题思想的空心化》,载《艺术地图》2008年第8期,北京
    152.杨卫:《圆明园画家村》,载《艺术与设计》2009年第10期,北京
    153.吴亮:《沪上观画记》,载《艺术上海》2007年第1期,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
    154.潘瑞荣:《湖心亭:上海市民空间的标识和象征》,载《艺术上海》2007年第1期,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
    155.许江:《上海蜃景》,载《艺术上海》2007年第1期,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
    156.张宾雁:《艺术让城市更美好——曹杨新村公共艺术展》,载《艺术当代》2009年7-8月,上海
    157.杨卫:《“洋场”里的现代性——上海的艺术思维》,载《艺术评论》2006年第6期,北京
    158.霍诗雅、肖玲:《中国艺术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3月,昆明
    159.张颖川:《与邓鸿先生对话》,载《艺术·生活》2002年第2期
    160. Ashton, Dore (Edited):Twentieth-Century Artists on Art, Pantheon Books, New York,1985
    161. Braden, Su:Artists &people,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8
    162. Bunkse, Edmunds Valdemars:Geography and the Art of Lif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
    163. Cosgrove, Denis E.: Social Formation and Symbolic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8
    164. Crimp, Douglas:On the Museum's Ruins, The MIT Press,1993
    165. Crow, Thomas:Modern Art in the Common Cultur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8
    166. Dicks, Bella:Culture on display: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visitabilit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167. Finkelpearl, Tom:Dialogues in Public Art, The MIT Press,2000
    168. Fisher, John Andrew (Edited):Reflecting on art,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1993
    169. Graham, Dan、Alberro, Alexander (Edited):Tow-way mirror power, The MIT Press,1999
    170. Haxthausen, Charles W. (Edited), The Two Art Histories:The Museum and the University,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171. Kaufmann, Thomas DaCosta:Toward a Geography of Ar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172. Kaufmann, Thomas Dacosta、Pilliod, Elizabeth:Time And Place:The Geohistory Of Art, Ashgate,2005
    173. Kaufmann, Thomas Dacosta:Court, Cloister, and City:The Art and Culture of Central Europe,1450-180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74. Lemon,Ralph:Geography:Art/race/exile,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2000
    175. Mitchell, Donald:Cultural Geograph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2000
    176. Mitchell, W. J. T.:Landscape and Pow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177. Norton, William:Cultural Geography:themes, concepts, analyses, Canad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78. Oakes, Timothy S.、Price, Patricia L. Lynn (edited):The cultural geography reader, Routledge,2008
    179. Paton, Priscilla:Abandoned New England,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2003
    180. Ratcliff, Charles、Wood, Paul:Art in Theory:1900-1990, Blackwell, Oxford UK & Cambridge USA,1995
    181. Rogoff, Iri、Infirma, Terra:Geography's Visual Culture, Routledge, 2000
    182. Schama, Simon:Landscape And Memory, Vintage,1996
    1 [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4,第1、2页
    3 [美]戴维·哈维,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300页
    4 参见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9—28页
    5 范景中编,傅新生李本正译:《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家名人传第一部分序言》,《美术史的形状—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6 范景中编,傅新生李本正译:《美术史的形状—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66页
    7 [英]克莱夫·贝尔,薛华译:《艺术》,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20页
    8 参见Dario Gamboni, Independent of time and place:o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 modernist ideal, Time and place:The geohistory of art, Edited by Thomas Dacosta Kaufmann and Elizabeth Pilliod,,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5,第182页
    11 [美]阿瑟·丹托,欧阳英译:《艺术的终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12 新艺术史的论述可参见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16章
    13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8年,第440页
    14 [英]约翰·伯杰,刘惠媛译:《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
    16 Thomas DaCosta Kaufmann, Toward a geography of art,2004,第13页
    17 详见吴明:《地域美术研究断想》,载《美苑》2005年第1期,天津
    18 参见高名潞:《85美术运动1:80年代的人文前卫》,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445-457页
    19 朱青生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5》,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46、52、101、159、188、218、346页
    20 详见郭建平:《中国绘画史的“地域研究”意识》,载《艺术百家》2007年第3期,南京
    21 详见霍诗雅、肖玲:《中国艺术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3月,昆明
    22 许浩:《现代艺术发展演变的地理学研究》,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2期,西安
    23 《关于艺术的地域性哲思——井士剑·黄河清谈话录》,载《东方艺术大家》2006年5月,北京
    1 参见[美]H·J·德伯里,王民,王发曾等译:《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02页
    2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麦克拉肯、迈尔斯·奥格伯恩、格瑞葛·斯密斯,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6页
    3 [法]保罗·克拉瓦尔,郑胜华、刘德美、刘清华等译:《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7页
    4 参见William Norton, Cultural Geography:themes, concepts, analyses, Canad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39
    5 唐晓锋:《人文地理随笔》,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1月,第258-259页
    6 William Norton, Culture Geography:themes、concepts、analyses, Canad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第42页
    7 [美]杰弗里·马丁,成一农、王雪梅译:《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4月,第212页
    8 [美]杰弗里·马丁,成一农、王雪梅译:《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4月,第249页
    9 顾朝林等编:《人文地理学流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3页
    10 [美]杰弗里·马丁,成一农、王雪梅译:《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4月,第254页
    11 [美]杰弗里·马丁,成一农、王雪梅译:《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4月,第222页
    12 对景观概念的复杂性论述可参见[美]理查德·哈特向,叶光庭译:《地理学的性质》中Landschaft与景观一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月
    13 [美]杰弗里·马丁,成一农、王雪梅译:《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年4月,第223页
    14 Carl Sauer:The Morphology of Landerscape, edited by Timothy S.Oakes、Patricia L. Lynn Price:The Cultural Geography Reader,Routledge,2008,第103页
    15 唐晓锋:《人文地理随笔》,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1月,第231页
    16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7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18 见迈克尔·吉百尔豪森:《建筑即博物馆》,选自珍妮特·马斯汀编著,钱春霞陈颖隽等译:《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8月,第48页
    20 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李伟郭东编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5—26页。
    21 见迈克尔·吉百尔豪森:《建筑即博物馆》,选自珍妮特·马斯汀编著,钱春霞陈颖隽等译:《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8月,第63-64页
    22 参见[美]爱德华·路希·史密斯,彭萍译:《二十世纪视觉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4页。
    23 参见奥奎·恩维泽与朱其:《我欣赏真正有价值的对话》,载《艺术地图》2007年8月,北京
    24 高名潞:《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25 高名潞:《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26 详见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90-213页
    27 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李伟郭东编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5—26页。
    28 [意]安伯托·艾柯,刘儒庭译:《开放的作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序,第2-3页
    30 邱志杰:《重要的是现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8页
    31 [德]马丁·海德格尔《什么叫思想》,选自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32 [德]马丁·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6页
    33 [英]R·J~约翰斯顿,蔡运龙、江涛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第91页
    34 [英]迈克·克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00页
    35 [德]马丁·海德格尔《什么叫思想》,选自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36 [英]R·J~约翰斯顿,蔡运龙、江涛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第107页
    37 [英]R·J~约翰斯顿,唐晓峰译:《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36页
    40 [英]R·J~约翰斯顿,唐晓峰译:《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34页
    42 [英]R·J~约翰斯顿,蔡运龙、江涛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第94页
    43 [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选自[德]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51页
    44 详见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在场》,选自[英]萨林·柯马尔、[英]伊万·卡斯克尔,王春辰、李笑男、杨扬译:《艺术史的语言》,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45 详细的对具象表现主义的描述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参看司徒立,金观涛编:《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孙周兴,高士明编:《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许江,焦小健编:《具象表现绘画文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46 戴熙,《习苦斋题画》,转引自司徒立,金观涛编:《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7页
    47 [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选自[德]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57页
    48 司徒立金观涛:《第九封信:创造者的彷徨》,司徒立,金观涛编:《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49 司徒立金观涛:《构成境域与意境——贾克梅蒂的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比较》,司徒立,金观涛编:《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50 参见涂成林:《现象学运动的历史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9月,第57页
    51 参见萨林·柯马尔、伊万·卡斯克尔,《艺术史与语言:若干问题》,选自[英]萨林·柯马尔、[英]伊万·卡斯克尔,王春辰、李笑男、杨扬译:《艺术史的语言》,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也
    52 [德]瓦尔特·本雅明,李伟 郭东 编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6页。
    1 “五服”,指自京师向四面每五百里为—“服”区,由近及远,分别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要服和荒服就是夷。
    2 恩里克·迪塞尔,《超越欧洲中心主义:世界体系与现代性的局限》,选自[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编,马丁译:《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4.5页
    3 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选自罗钢、刘象愚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76页
    4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年5月,第7页
    5 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选自罗钢、刘象愚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89-90页
    6 [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327页
    7 朱青生:《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1月,第52、188、346页
    8 高名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月,第16页
    9 黄笃: 《文化巫师、炼金术与“爆炸”——蔡国强访谈录》,载《今日先锋》第9期,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天津,第53页
    10 [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328页
    11 [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56-57页
    12 黄笃:《文化巫师、炼金术与“爆炸”——蔡国强访谈录》,载《今日先锋》第9期,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天津,第53页
    13 [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91页
    14 [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15 侯瀚如:《融超经验与能量之场:关于陈箴的作品》,载《今日先锋》,第11期,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天津,第69-70页
    16 [英]R·J~约翰斯顿,唐晓峰译:《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25页
    17 [英]R·J~约翰斯顿,唐晓峰译:《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33页
    18 参见[美]爱德华·索亚,陆扬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第二章相关论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19 图表来源索杰,陆杨等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像地方的旅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90和94页
    20 [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21 巫鸿:《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第266页
    22 详见巫鸿:《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徐冰的<烟草计划>:从达勒姆到上海》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
    23 巫鸿:《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23页
    25 朱亮:《孙滋溪和<天安门前>》一文中,《中国美术馆》2007年8月,第109页
    26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300页
    27 参见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1 转引自高名潞主编:《85美术运动1:80年代的人文前卫》,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93页
    2 参见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70-73页
    3 高名潞主编:《85美术运动2:历史资料汇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051页
    4 任振江《厚土角落里的活力》,选自高名潞主编:《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79页
    5 高名潞主编:《85美术运动2:历史资料汇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320-321页
    7 高名潞主编:《85美术运动1:80年代的人文前卫》,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56页
    9 夏小万《自我精神的升华》,转引自高名潞主编:《85美术运动1:80年代的人文前卫》,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73页
    10 高名潞主编:《85美术运动1:80年代的人文前卫》,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484页
    11 转引自高名潞主编:《85美术运动1:80年代的人文前卫》,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388页
    12 [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胡菊兰、张云鹏译:《图像时代》,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1-113页
    13 同上,第131-132页
    14 以上引文和宗炳文字引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75-179页
    15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49页
    16 转引自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31页
    17 转引自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315页
    18 [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43页
    19 参见周大鸣《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规划》一文,选自孙逊主编:《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20 [法]勒·柯布西耶,李浩译:《明日之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18-19页
    21 对城市中破坏性原始活力的神话隐喻可参见[美]理查德·利罕,吴子枫译:《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第二章:从神话到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22 见[德]海因茨·佩茨沃德,邓文华译:《符号、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8-89页。可参阅[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童明译:《拼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23 [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童明译:《拼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3页
    25 可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李伟郭东编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也可见本文第二章艺术“场”一节。
    26 顾峥《面向城市:当代中国的都市摄影实践》,选自朱其编:《1990年以来的中国先锋摄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8月,第72-73页
    27 [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05页
    28 见[德]海因茨·佩茨沃德,邓文华译:《符号、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92页
    29 朱大可《1980:新流氓话语的租借与复兴》,选自蒋原伦、史建编:《溢出的都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217-218页
    30 [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322页
    31 巫鸿:《走自己的路》,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第208页
    32 参见王雪芹:《湖南老战士在北京》,载《艺术地图》,2008年第3期,北京,第66-77页
    33 [英]布莱顿·泰勒,王升才等译:《当代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第224页
    34 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2-13页
    35 [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36 巫鸿:《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02-203页
    37 参见Irit Rogoff, terra infirma:geography's visual culture,Routledge,2000,第120页
    38 [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39 冯博一:《荒芜之城》,选自徐累编:《城与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26页
    40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第268页
    41 转引自包亚明:《都市与文化译丛总序》,莎朗·佐京:《城市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张廷佺等译,2006年4月,第2-3页
    42 莎朗·佐京:《城市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张廷佺等译,2006年4月,第1页
    1 王恩涌、周尚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75页
    2 [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第2页
    3 [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第35-69页
    4 参见阿多诺《本雅明的,单行道》,[德]瓦尔特·本雅明,王才勇译:《单行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2页
    5 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94页
    7 王恩涌、周尚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79页
    8 参见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第六章“重构历史记忆:20世纪中国艺术中的长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9 [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第279页
    10 [美]理查德·利罕,吴子枫译:《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11 参见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卷5,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中《座谈:北京城市视觉文化批评》和《邓平祥访谈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12 参见王军:《城记》中相关论述,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10月
    13 参见岳永逸《城市生理学与北京天桥的“下体特征——兼论“杂吧地”的认知意义”》一文,孙逊、杨剑龙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0月
    14 [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第285-286页
    16 参见福斯特访谈录:《我们希望能营造出一种诗意的体验》,载《艺术地图》2008年第7期,北京,第136-139页
    17 参见王度、朱其、尹在甲对话《现在的“梦游现实主义”》,载《艺术地图》2008年第7期,第23-28页
    18 参见吴缚龙:《中国的城市化与“新”城市主义》,载《城市规划》2006年第8期,北京
    19 崔永福:《2005年为止大山子798厂艺术区调研报告》,朱青生:《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5》,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85页
    20 参见查常平:《当代艺术的边缘化》,载《美术观察》2005年第10期,北京
    21 参见王军《行为艺术单元退出798双年展的声明!》,王军博客http://okwangjun666.blog.163.com/blog/static/2407651200971632349298/
    22 参见梁佳:《只是道具范跑跑“跑出”798双年展》,载《东方早报》2009年8月17日
    23 杨卫:《圆明园画家村》,载《艺术与设计》2009年第10期,北京
    24 王老吉:《蜷缩的另一种意义》,载《今日美术》2006年2月第6期,第14页,北京
    25 杨卫:《乡村的失落——析北京的宋庄艺术家群落现象》,选自杨卫:《没有灵魂的现代性》,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9-10页
    1 杨义:《京派海派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55页
    2 弗兰兹·多夫兰,《1904年;多夫兰博士眼中的上海》,选自孙逊主编:《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352页
    3 吴亮《沪上观画记》,载《艺术上海》2007年第1期,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35页
    4 参见李平:《海派都市狂欢的现状和文化意味》,孙逊主编:《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233-240页
    5 参见罗岗《再生与再生与毁灭之地——上海的殖民经验与空间生产》的论述,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 约翰逊:《最后一眼》,转引自[美]李欧梵,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2页
    7 千叶龟雄:《新感觉派的诞生》,转引自杨义:《京派海派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2页
    8 参见王唯铭:《墙·呼啸——1843年以来的上海建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年8月,第313-314页
    9 包亚明:《消费空间、地域性知识与“上海精神”——<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导论》,选自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08页
    10 许江:《上海蜃景》,载《艺术上海》2007年第1期,上海书店出版社,第37页
    11 参见潘瑞荣:《湖心亭:上海市民空间的标识和象征》,载《艺术上海》2007年第一期,上海书店出版社,第38-44页
    12 参见邓乃瑄编:《一场艺术家与上海老弄堂的对话》,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年8月
    13 高名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月,第75页
    14 罗岗:《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社会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选自姜进、李德英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10月,第80页
    15 参见张宾雁:《艺术让城市更美好——曹杨新村公共艺术展》,载《艺术当代》2009年7-8月第138-139页
    16 王晓明:《从建筑到广告——最近十五年上海城市空间的变化》,选自王晓明、陈清侨编《当代东亚城市: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5月,第86-118页
    17 杨卫:《“洋场”里的现代性——上海的艺术思维》,载《艺术评论》2006年第6期,第68页
    18 参见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异研究》,载《人文地理》2009年第2期,第94页
    19 参见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异研究》,载《人文地理》2009年第2期,第94页
    20 曾翰:《外滩3号:上海奢华新地标》,载《新浪网杂志》第110期,2004年3月25日
    22 参见吴亮:《沪上观画记》,载《艺术上海》2007年第1期,上海书店出版社
    23 《上海双年展:搭台看座,请君入戏》,载《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9月8日
    24 高越:《中国双年展主题思想的空心化》,载《艺术地图》2008年第8期,第37页
    25 参见《中国的双(三)年展为何失败?》网友讨论,载《艺术地图》2008年10月
    1 参见蒋原伦、史建主编:《溢出的都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40页
    2 参见蒋原伦、史建主编:《溢出的都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页
    4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新闻稿,广东美术馆广州三年展官方网站http://www.gdmoa.org/gztriennial/second/theme-cn/20051103.html
    8 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忠等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8页。转引自李公明:《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中的政治叙事与地域文化——以广东美术为例》,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第146页,北京
    9 李公明:《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中的政治叙事与地域文化——以广东美术为例》,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第149页
    10 李公明:《广州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研究论纲》,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卷5,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27页
    11 [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45页
    12 [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116页
    13 高岭:《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考察报告》,贾方舟编;《批评的时代·卷三》,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66页
    14 刘淳:《中国前卫艺术》,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第254页
    15 尚平君:《广州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学术研讨会》,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卷5,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43页
    1 常璩,汪启明等译注:《华阳国志·译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80页
    4 洁尘:《成都的“本能”生活》,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卷5,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76-177页
    5 汪建伟:《是否有一种“中间地带”的描述》,载《新潮》2001年第10期,第52页
    6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页
    7 高名潞:《街头前卫与成都叙事》,载《大艺术》2007年第9期,第100页
    8 高名潞:《街头前卫与成都叙事》,载《大艺术》2007年第9期,第100页
    9 《多边联谈:成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卷5,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82页
    10 查常平:《当代艺术与都市的关系逻辑》,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卷5,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67页
    11 查常平:《生态、人文与场景:成都先锋艺术的文化素描》,载《现代艺术》2002年第5期,第105页
    13 张颖川:《与邓鸿先生对话》,载《艺术·生活》2002年第2期,第12页
    14 吴梦:《成都双年展》,载《大美术》2005年第9期,第10-13页
    15 田鹏志《第四届成都双年展策展人贾方舟、邹跃进系列专访1》,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show_news.php?newid=73341
    16 转引自陈锦:《感怀成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71页
    17 沈映辉:《北村艺术区引爆成都798之争》,载《成都晚报》2008年1月9日
    18 高名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月,第33页
    1 [美]马歇尔·伯曼,徐大建、张辑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5页
    2 [美]马歇尔·伯曼,徐大建、张辑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5页
    4 [美]马歇尔·伯曼,徐大建、张辑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页
    5 [法]波德莱尔,郭宏安译:《1846年的沙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424页
    9 转引自[美]马歇尔·伯曼,徐大建、张辑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69页
    10 [法]卡巴内,王瑞芸译:《杜尚访谈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第39页
    11 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0页
    13 (英)齐格蒙特·鲍曼欧阳景根译:《共同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44页
    14 Yi-fu tuan:Place, Art, and Self, Center for American Place,2004,第4-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