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政犯罪由触犯行政法规之行政违法行为产生,但其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比一般行政违法行为更为重大,由行政处罚手段规范和惩治已具有明显的失当性,有悖于有罪必究的刑事法律原则,所以,行政机关于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以适当程序移送刑事司法机关,经由刑事司法程序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是,目前我国的行政执法中,针对发现涉嫌犯罪的行政违法案件之移送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查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中出现的“四多四少”现象、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以罚代刑”现象等,这些问题和现象带来的危害和隐患在如今日趋具备广泛性、公益性、经常性的行政执法中日渐突出,在我国,严重威胁和危害了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及法制秩序。正因如此,目前实践中有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在此特定情况下的衔接、其衔接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具体实施方法的设定等问题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完善的法制发展课题。现阶段我国对此领域的理论研究远远不足,如对“两法衔接”机制的依据和结构缺乏统一的认识;对衔接机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外延均缺乏详细的界定;衔接机制的法律依据、程序设置、监督模式等诸多缺陷需要进一步在分析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和研究。本文拟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为研究范畴,从权利关系、分权学说、行政刑法学说等法学理论出发,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进行规范分析,参照现行法律依据、着眼“法治主义”的实践目标,结合我国及域外实践中取得的成果、经验,试图找到现有“两法衔接”机制的缺陷和成因,进而构建符合我国实践要素的“两法衔接”机制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依托两大部门法学相关理论,全面地进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改良。
     本文的理论研究思路萌发于权力学说,行政犯与刑事犯的区分虽然在法学理论领域很难完全做到,但是通过分析行政权与司法权的法理关联,能够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顺利衔接提供理论依据,为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督机关之间就共同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正的功能的方面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我国目前“两法衔接”机制实践中的相关法律依据及各地实践经验入手,对如何建立和完善具体法规、措施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其更新所需的必要条件和衔接要素,对“两法衔接”机制的内容和范畴予以明确的划定;此外,以行政、司法职业化的研究为进路,通过对依法行政原则的理解和运用,阐释改善意识对改善“两法衔接”机制运行中的法制环境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鉴矛盾论、分权学说对于衔接机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外延等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升衔接机制与法律依据的切合,对运行模式、程序设置、监督方式等“两法衔接”机制运行的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理论界和实务界虽在此领域的关注颇多,但均碍于篇幅限制,具有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全局性把握不足、研究成果的实际效用不高等问题,本文是首次以博士论文的篇幅展开对“两法衔接”机制的讨论,拟期望的价值在于:其一,通过理论研究的创新,一定程度上填补相关领域理论基础单薄的现状,对该领域的理论完善和发展乃至突破提供些微思路。其二,通过内容资料的全面搜集、更新以及分析,力求全面针对有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发展和法制实践中现有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根据中共十八大全面部署、推进改革的精神,构建一种与中国目前行政执法、刑事司法相适应的全新的“两法衔接”机制,并提出可行的操作方法及问题对策。其三,通过对”两法衔接”机制的法理研究,发现“两法衔接”机制的内在关联和矛盾。
     本文以行政执法调研和检察机关调研为基础,以我国有关行政执法中发现涉嫌犯罪案件的“两法衔接”工作现状为背景,采用比较分析、矛盾分析、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构建全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范畴论,全面思考和理解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中各要素的内涵和外延,对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行政违法、刑事违法、行政犯罪等概念进行界定,并试图清晰梳理、区分相关对象之间的关系,以期明确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概念和属性;第二部分关联论,以两法衔接机制中各要素的相互内在理论联系,分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法理论从法治主义、职能分工与协作理论、行政刑法学说三个视角深入论证了“两法衔接”机制的法理意义和价值。第四部分运行论,以“两法衔接”的法律依据和各地的衔接现状为引,分析实践中出现的机制运行不足与运行缺陷及其成因,反推现有法律依据和具体规范中的疏漏及缺失;第五部分改良论,以体系、制度的设定承接理论部分的分析,将法制建设与实践相结合,弥补现有缺陷及不足,试图全面架构和逐项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实践体系。
Administrative crime is offences that violated the Administrative laws, but it is much more serious and harmful than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ve offence. Because the standards and methods in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is obviously inappropriate, which is against the criminal law principle of "guilty must be punished"; the criminal cases, which are suspect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to be crime-related during the law enforcement, should be transferred to judicial authorities by appropriate procedure, and the judicial authorities should investigate and affix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actor though criminal judicial process. However, at present, during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he transfer mechanism focusing on administrative crimes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Four More, Four Less" phenomenon in the cases of breaking the order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widespread "Fine instead of penalty" phenomenon in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of law, etc. The severity and potential harm of these problems and phenomena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of law,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 and disturb the order of the exist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leg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As a result,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how to combine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of law and criminal justice under such particular circumstance, how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combining mechanism, and how to carry it out" are the priority now, which needs perfecting from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e level.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this field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greatly lagged behind. There is no unanimous understanding on the base and structure of combining the two laws, and there is no clear definition on the basic concept,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this combining mechanism; furthermore, the legal guarantee, procedure arrangement and legal supervising system of the comb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researched and summarized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combining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of law and criminal justice. Based on power relation, the theory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administrative criminal law, etc.,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combining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of law and criminal justice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asons of the existing combining mechanism,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systems for a new combining mechanism that fit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in our country.
     The theoretical study in this dissertation is rooted in the power theory.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administrative offender and criminal offender in the science of law;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judicial power, we can fi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of law and criminal justice, so that we can offer theoretical guidance to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the judicial authorities and supervising authorities on the issues of punishing crime, maintaining social benefit and materializing social justice. By studying the legal bases and experience rela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two laws" in our country, this dissertation firstly analyses the method on how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specific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pos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and factors in combining two laws and defines the content and scope of the combining mechanism. In addition, relying on the research of administrative and judicial professionaliz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lso explains that the change in ideology might have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environment in which "combining of two laws" is carried out and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Moreover, borrowing contradictory theory, the theory of separation of power;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the basic concept, the denotation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bining mechanism, then discusses the means of improving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ombining mechanism and legal basis, and eventu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critical steps such as the arrangement of combining process, the supervision of combining mechanism, etc.
     Scholars payed lot of attention on this field, but the research were not sufficient.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launches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o laws link up" mechanism with the following proposes:first,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theory research, provide 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n this field; second, through the overall collection, renewal and analysis of contents data, focus on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sprit of the18th convention, formate a adaptable "two laws link up" mechanism, and provide practicable ways; third,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the existing mechanism, find out the problem of self-contradict source.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dministration enforcement and procuratorial work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wo laws link up" practice, adopts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research to set up the framework. This dissertation would be divided in four parts:part one, the category theory, defining the concepts of administration enforcement of the law, criminal judicatory, administration illegal and so on. Part two, connection theory, analysi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linking up of the two laws. Part three, practice theory, analysis the existing practice, finding out the reason why the mechanism does not function well, then offering some advices. Part four, improvement theory, make up the limitation of the existing mechanism, try to set up a framework to develop a better link up system.
引文
①刘远等:《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实证分析》,《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论要》2006第4期。
    ①参见刘艳红、周佑勇:《行政刑法的一般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174-197页。
    ②参见张冬霞等:《加强行政法与刑法交叉领域研究的必要性》,《行政法学研究》2008第2期。
    ③李晓明:《行政刑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26-27页。
    ④参见陈宝富、陈邦达:《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检察监督》,《法学》2008第9期。
    ①元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回顾与展望》,《人民检察》2007第5期。
    ②毕赓: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的建议,网址:http:
    ①唐光诚:《对行政执法机关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立法监督》,《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1期。
    ②元明:《浅析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立案监督》,《人民检察》2005第3期。
    ③谢鹏程:《论检察官独立与检查一体》,《法学杂志》2003第3期。
    ①参见俞树毅等:《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种类的审视》,《兰州大学学报牡会科学版》2007第2期。
    ②黄世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证据转化问题初探—基于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的思考》,《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第5期。
    ①刘远等:《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改革初探》,《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论要》2006第1期。
    ②吴云:《法律监督视野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制度完善》,《政治与法律》2011第7期。
    ①陈至立:《辞海》(中),辞书出版社1979版,2862页。
    ①参见李春晓:《完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问题研究》,《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②参见郭慧辉:《论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第2期。
    ①邱柏:如何正确理解行政执法的内涵和外延[R].太原:国家工商总局市场研究中心研究报告,2010。
    ②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3-4页。
    ①参见宋丹:《检察权的配置如何体现司法规律》,《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第1期。
    ①参见陈和华等:《刑事司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版,第2页。
    ①参见陈义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中国检察官》2007第7期。
    ①参见谭宗泽等:《行政违法的研究意义与界定探讨》,《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第8期。
    ①[法]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涂尔干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版,第41-62页。
    ②参见王文华:《行政犯罪与行政违法的界定及立法方式》,《东方法学》2008第4期。
    ①参见王莹:《论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的分野及对我国行政处罚法与刑事立法界限混淆的反思》,《河北法学》,2008第26期。
    ①张明楷:《行政刑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160页。
    ①转引自王立荣著:《行刑法律机能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版,第368页。
    ②王学沛:《关于犯罪对象若干观点的质疑》,《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第9期。
    ①[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532-544页。
    ①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版,第110页。
    ②参见[美]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版,第227-246页。
    ①肖涛:《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司法完善》,2004年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②参见胡平仁:法理学视野中的权力,法律教育网,地址: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0/2003/12/zh6034565634101213002189896_77533.Htm。
    ③参见孙笑侠:《程序的法理》,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研究生院博士学问论文。
    ④参见张道许:《知识产权保护中“两法衔接”机制研究》,《行政法学研究》2012第2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10号:《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01年7月9日,网址: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 60972.htm,2013年5月23日.
    ②贺劲松:《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李岚清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克服困难,再接再厉,把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工商行政管理》2001第15期。
    ①参见周玉华:《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山东审判》2006第10期。
    ②参见张平等:《偷税罪修正后的司法适用》,《中国检查官》2009第6期。
    ①韩起祥:《检察机关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法哲学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8第6期。
    ②参见蒋宏伟:《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检察职能的改革与完善》,《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第3期。
    ①参见郎静波:《晚清变法与明治维新时期法制改革比较研究—从政治影响的角度分析》,《法制博览》2012第1期。
    ①赵永行:《论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现代法学》1997第5期。
    ②邓刚宏:《行政诉讼维持判决的理论基础及其完善》,《政治与法律》2009第4期。
    ①参见田凯:《论权力及权力控制》,《教学与研究》2006第10期。
    ①参见刘远等:《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立法完善研究》,《政法论丛》2007第5期。
    ①潘庸鲁:《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与虚报注册资本罪混淆之厘清》,《海峡法学》2012第14期。
    ②参见刘莘:《刑政与刑罚—行政法与刑法的衔接》,《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第6期。
    ①参见徐燕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研究—兼谈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监督》,《犯罪研究》2005第4期。
    ②参见王传红等:《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机制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第3期。
    ①转引自上海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小组办公室:《关于全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座谈会以及上海工作的情况汇报》,《全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座谈会的工作评价》2006年10月15日。
    ①转引自上海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小组办公室:《关于全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座谈会以及上海工作的情况汇报》,《全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座谈会的工作评价》2006年10月15日。
    ①储槐植等:《刑法第31条但书与刑法结构—以系统论为视角》,《法学家》2002第6期。
    ②元明等:《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建议》,《人民检察》,2010第6期。
    ①参见元明:在吉林省检察机关审查逮捕质量培训班上的讲话,2007年8月31日。
    ②刘福谦:《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之理解与适用》,《人民检察》2010第17期。
    ①参见徐日丹:《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检察日报》2010年6月21日。
    ①王传红等:《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机制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第3期。
    ①参见Hugh Atkinson and Stuart Wilks-Heeg, Local Government from Thatcher to Blair (London:Polity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p34-35.
    ①参见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82-83页。
    ②参见Gerry Stoker,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 155, March 1998.
    ③参见张金岭:《欧洲文化多元主义:理念与反思》,《欧洲研究》2012第4期。
    ①李粤贵:《中英检察制度考察》,《南风窗》,2003第22期。
    ②参见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476页。
    ①参见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380-381页。
    ②参见戴雪:《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版,第32页。
    ③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628页。
    ①元明等:《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建议》,《人民检察》,2010第6期。
    ①参见元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回顾与展望》,《人民检察》2007第5期。
    ①原维宁等:《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刑事案件立案监督探析》,《人民检察》2011第5期。
    ①耿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研究—以程序衔接机制为视角》,《行政与法》2011第2期。
    ②刘远等:《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立法完善研究》,《政法论从》2006第5期。
    ③耿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研究—以程序衔接机制为视角》,《行政与法研究》2011第2期。
    ④参见孙谦:在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年9月。
    ⑤参见徐盈雁:《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检察日报》2010年10月26日。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释义:第61条,网址:http://www.chinalawedu.Com。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10号,《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01年7月。
    ①郭越鸣:《严格适用免除刑罚规定—兼谈对刑法第37条的理解》,《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第3期。
    ①参见李晓明:《行政刑法的立论基础》,《法学》2005第2期。
    ①参见冉晕:《食品监管中的职务犯罪及其预防》,《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第4期。
    ②参见徐寅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高考政治历史地理》2008第11期。
    ①参见匡自明、黄稳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思想战线》2003年第6期。
    ①参见陈新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第2期。
    ①应松年、何海波:《行政法学的新面相:2005-2006年行政法学研究述评》,《中国法学》2007年第1期。
    ①潘士华:《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方法研究—公共财政资金安全管理》,《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9第4期。
    ①[荷]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65页。
    ①参见姚成林等:《中国社会稳定评估体系的构建论纲》,《法学论坛》,2011第4期。
    ①参见耿刚、范昌龙、王毅:《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研究—以程序衔接机制为视角》,《宪法行政法研究》2011年第2期。
    ①方工:《需要刑法谦抑更需要刑事司法权谦抑》,《人民法院报》2011年06月27日。
    ②参见杜万平:《论环境保护法>法律责任的修改》,《法学评论》2008第3期。
    ①参见沈玉忠:《经济刑法立法模式选择与完善—以附属刑法为视角》,《鄂州大学学报》2010第11期。
    ①陈丕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工作报告[R],1984。
    ①胡裕岭:《论食品安全犯罪移送侦查立案程序的完善》,《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第3期。
    ①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8月起施行。
    ①徐燕平:《开发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法律监督能力—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关于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信息共享的探索》,《人民检查》2006第12期。
    ①参见陈国权:《责任政府:以公共责任为本位》,《行政论坛》2009第6期。
    ①刘克桥:《有限政府理论的现实考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8期。
    ①刘飞轮等:《浅析市民社会在限制政府权力中的作用》,《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5期。
    ①参见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628页。
    ②胡平仁:法理学视野中的权力,法律教育网,地址:http: //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0/2003/12/zh6034565634101213002189896_77533.htm.
    ①王宗力:《工商行政执法“四分离”制度探析》,《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第3期。
    ①汤维建:《关于证据属性的若干思考和讨论—以证据的客观性为中心》,《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第6期。
    ②黄世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证据转化问题初探—基于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的思考》,《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第5期。
    ①黄世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证据转化问题初探—基于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的思考》,《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第5期。
    ①彭真:关于七个法律草案的说明[R].北京: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1979.
    ①向泽选:《职务犯罪的侦查管辖》,《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第3期。
    ①参见王洪波:《行政执法监督:问题分析与与对策探讨》,《行政与法》2002第10期。
    ②赵恩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第4期。
    ①参见陈新生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第6期。
    ①参见刘远:《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改革初探—以检察权的性质为理论基点》,《法学论坛》2006第1期。
    ②参见钱云灿:《论行政执法与刑事诉讼的衔接》,《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第2期。
    ①参见郭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立法问题研究—以公安机关的经济犯罪侦查为中心》,《犯罪研究》2009第1期。
    ①刘珊珊:《论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第1期。
    ①邓刚宏:《论我国行政诉讼功能模式及其理论价值》,《中国法学》2009第5期。
    ①参见陈宏光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动态分析与现实思考》,《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第1期。
    ①参见周道鸾:《中国刑法罪名解释的历史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第5期。
    1. 辞海编委会编辑:《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2. 李伟民主编.《法学辞源》,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 [英]L.B.科尔森: 《朗文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版。
    5.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6. Webster's New Wor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3d College edition, 1988.
    1. 陈和华,叶利芳.刑事司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2.
    2.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晓枫.中国法律文化研究[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 陈晓枫.中国法制史新编[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戴雪, 雷宾南译.英宪精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8. 付思明.中国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M].重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9.付子堂.法律功能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0.郭道晖.法的时代挑战[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1.郝银钟.刑事公诉权原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12.黄河.行政刑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13.胡建森.行政违法问题探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4.黄明儒.行政犯比较研究以行政犯的立法与性质为视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5.江国华.宪法哲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6.江国华.中国行政法[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17.姜明安.行政程序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4.
    19.李龙.政治文明与法治国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0.李晓明.行政刑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6—27.
    21.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林莉红.中国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3.林山田.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M].台北:三民书局,1981.
    24.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5.刘艳红,周佑勇.行政刑法的一般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4-197.
    26.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7.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83.
    32.慕平.法律监督机制新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3.裴广川.工商金融税务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界限认定[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34.秦前红,叶海波.社会主义宪政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5.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6.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7.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8.涂尔干, 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41-62.
    39.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110.
    40.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41.王立荣.行刑法律机能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68.
    42.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43.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4.夏菲.治安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45.向泽选.法律监督原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46.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7.徐亚文.程序正义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8.杨振江.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问题研究[M].上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49.杨敦先,曹子丹.改革开放与刑法发展[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
    50.张明楷.行政刑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160.
    51.张少林.刑事证据的运用[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52.张文显.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3.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4.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5.张越.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32-628.
    56.张正德,况由志.依法行政的理念与实践冲突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57.张智辉.中国检察第13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8.周叶中.宪政中国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9.周叶中,李炳辉.宪法政治: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60.夏征农.《辞海》(中)[M].北京:辞书出版社,1979:2862
    61.[法]孟德斯鸠, 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
    62.[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
    63.[法]莫里斯·奥里乌, 龚觅等译.行政法与公法精要[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64.[梵]汉博尔坝等.戈田邦党人叟集[M].上海:商务刚书馆,1995.
    6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66.[荷]斯宾诺莎, 冯炳昆译.政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65.
    67.[美]约翰·罗尔斯, 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
    68.[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
    69.[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0.[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32-544.
    71.[美]戈尔丁.法律哲学[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7:227-246.
    72.[美]罗斯科庞德,沈宗灵,董世忠译.通过社会的法律控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73.[日]谷口安平,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74.[日]盐野宏,杨建顺译.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75.[印]M·P·赛夫,周伟译.德国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76.[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邓正来译.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77.[英]洛克,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78.[英]威廉韦德,徐炳等译.行政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81. Kenneth Culp 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 A Preliminary Inqui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1.
    82. Kenneth Culp 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 A Preliminary Inquiry,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9.
    83. H. W. R. Wade, 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84. Richard D. Strahan, L. Charles Turner, The Courts and the Schools, Longman Inc.,1987.
    85. Lord Acton, 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 The World Publishing Co., 1955.
    1. 白宁.浅析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制度的缺陷与对策[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5):48-51.
    2. 陈宝富,陈邦达.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检察监督[J].法学,2008,(9): 153-156.
    3.陈国权.责任政府:以公共责任为本位[J].行政论坛,2009,(6):15-19.
    4. 陈宏光,尚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动态分析与现实思考[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1):81-86.
    5. 陈卫东,程雷.对警察刑事执法实践中若干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1):1-9.
    6. 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2,(2):3-19.
    7. 陈晓峰.行政权力设定的法理思考[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8. 陈新生,金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6):45-49.
    9. 陈新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2):45-49.
    10.陈义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构建和完善[J].中国检察官,2007,(7): 7-11.
    11.储槐植,张永红.刑法第31条但书与刑法结构—以系统论为视角[J].法学家,2002,(6):42-49.
    12.储槐植.刑法第31条但书与刑法结构—以系统论为视角[J].法学家,2002,(6):42-49.
    13.邓刚宏. 行政诉讼维持判决的理论基础及其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9,(4):91-100.
    14.邓刚宏.论我国行政诉讼功能模式及其理论价值[J].中国法学,2009,(5):53-65.
    15.杜万平.论环境保护法>法律责任的修改[J].法学评论,2008,(3):90-94.
    16.段溢波.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行使权力[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13-15.
    17.方工.需要刑法谦抑更需要刑事司法权谦抑[N]人民法院报,2011,06(27):2
    18.甘雷,谢志强:检察机关“一般监督权”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法学,2010(4):190-195.
    19.高铭暄,孙晓.行政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界分[J].人民检察,2008(15):5-8.
    20.耿刚.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研究—以程序衔接机制为视角[J],行政与法研究,2011,(2):101-104.
    21.龚骏.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22.关保英.论行政法中行政权力的维度[J].东方法学,2011,(6):3-25.
    23.郭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立法问题研究—以公安机关的经济犯罪侦查为中心[J].犯罪研究,2009,(1):35-40.
    24.郭慧辉.论行政执法的规范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15-22.
    25.郭越鸣.严格适用免除刑罚规定—兼谈对刑法第37条的理解[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3):46-48.
    26.韩起祥.检察机关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法哲学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8,(6):33-38.
    27.贺劲松.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李岚清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克服困难,再接再厉,把工作不断引向深入[J].工商行政管理,2001,(15):1-6.
    28.胡平仁. 法理学视野中的权力, 法律教育网, 地址: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0/2003/12/zh60345656341012 13002189896 77533.htm.
    29.胡裕岭.论食品安全犯罪移送侦查立案程序的完善[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3):62-66.
    30.黄世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证据转化问题初探—基于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的思考[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5):92-97.
    31.黄太云.刑法修正案(七)》解读[J].人民检查,2009,(6):5-21.
    32.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A].见: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C](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
    33.季涛.行政权的扩张与控制[J]. 行政法学研究,1997,(2):54-64.
    34.姜明安.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4,(1):158-167.
    35.蒋宏伟.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检察职能的改革与完善[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3):67-70.
    36.郎静波.晚清变法与明治维新时期法制改革比较研究—从政治影响的角度分析.法制博览.2012,(1):52-53.
    37.李和仁.形成打击经济犯罪的合力—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J].人民检查,2003,(12):39-41.
    38.李洪欣.论刑法对依法行政的保障[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2):3-6.
    39.李晓明.行政刑法的立论基础[J].法学,2005,(2):72-76.
    40.李粤贵.中英检察制度考察[J].南风窗,2003,(22):74-75.
    41.林大勇,赫正芬.在论宪政之下的国家权力[J].西昌学晓学报社会科学板,2007,(6):61-65.
    42.刘飞轮,袁亚飞,浅析市民社会在限制政府权力中的作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0-53.
    43.刘福谦.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之理解与适用[J].人民检察,2010,(17):67-73.
    44.刘克桥.有限政府理论的现实考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62-63.
    45.刘珊珊.论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3-87.
    46.刘莘.刑政与刑罚—行政法与刑法的衔接[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6):50-53.
    47.刘远,汪雷.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立法完善研究[J].政法论丛,2007,(5):74-79.
    48.刘远,王大海.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论要[J].中国检察出版设,2009,(5):74-79.
    49.刘远,赵玮.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改革初探[J].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论要,2006,21(1):19-31.
    50.刘远,赵玮.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实证分析[J].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论要,2006,(4):32-51.
    51.刘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J].法学论坛,2009,(1):72-79.
    52.刘远.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改革初探—以检察权的性质为理论基点[J],法学论坛,2006,(1):43-51.
    53.潘明球.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之浅议[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92.
    54.潘士华.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方法研究—公共财政资金安全管理[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9,(4):53-55.
    55.潘庸鲁.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与虚报注册资本罪混淆之厘清[J].海峡法学,2012,14(2): 71-75.
    56.皮纯协,刘飞宇.论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现状及其走向[J].法学杂志,2002,(1):8-12.
    57.钱云灿.论行政执法与刑事诉讼的衔接[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2):16-22.
    58.邱柏.如何正确理解行政执法的内涵和外延[R].太原:国家工商总局市场研究中心研究报告,2010:
    59.邱勇.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的立案监督[J].人民检察,2003,(4):32-34.
    60.冉翚.食品监管中的职务犯罪及其预防[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126-128.
    61.沈玉忠.经济刑法立法模式选择与完善—以附属刑法为视角[J].鄂州大学学 报,2010,(11):23-28.
    62.石少侠.论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定位于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3):83-93.
    63.时延安.论行政处罚权与刑罚权的协调与实践路经—以侵犯知识产权[J].云南大学学报,2006,(5):71-74.
    64.宋丹.检察权的配置如何体现司法规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10.
    65.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武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问论文,2000:
    66.谭宗泽,杨解君.行政违法的研究意义与界定探讨[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8):141-150.
    67.汤维建.关于证据属性的若干思考和讨论—以证据的客观性为中心[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6):127-139.
    68.唐光诚.对行政执法机关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立法监督[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48-50.
    69.田凯.论权力及权力控制[J].教学与研究,2006,(10):45-51.
    70.王传红,维英.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机制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3):85-90.
    71.王洪波.行政执法监督: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行政与法,2002,(10):78-81.
    72.王敏远,郭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实证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报,2006,17(1):126-133.
    73.王文华.行政犯罪与行政违法的界定及立法方式[J].东方法学,2008,(4):70-78.
    74.王学沛.关于犯罪对象若干观点的质疑[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9):47-53.
    75.王莹.论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的分野及对我国行政处罚法与刑事立法界限混淆的反思[J].河北法学,2008,26(10):26-33.
    76.王宗力.工商行政执法“四分离”制度探析[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40-43.
    77.吴云.法律监督视野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制度完善[J].政治与法律,2011(7):150-155.
    78.向泽选.职务犯罪的侦查管辖[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3):54-62.
    79.谢鹏程.论检察官独立与检查一体[J].法学杂志,2003,(3):35-38.
    80.谢石飞,项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完善[J].法学,2007,(10):136-139.
    81.谢新雷.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评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30-31.
    82.徐日丹.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N].检察日报,2010,2(21):3
    83.徐燕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研究—兼谈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监督[J].犯罪研究,2005,(2):50-57.
    84.徐燕平.开发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法律监督能力—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关于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信息共享的探索[J].人民检查,2006,(12):43-45.
    85.徐寅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J].新高考政治历史地理,2008,(11):30-32.
    86.徐盈雁.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N].检察日报,2010,10(26):4
    87.姚成林,刘尚华.中国社会稳定评估体系的构建论纲[J].法学论坛,2011,(4):86-92.
    88.俞树毅,晋涛.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种类的审视[J].兰州大学学报牡会科学版,2007,(2):86-91.
    89.元明,刘福谦,朱荣力.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建议[J].人民检察,2010,(6):35-38.
    90.元明,刘福谦.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建议[J].人民检察,2010,(6):35-38.
    91.元明.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的解析与适用[J].人民检查,2004,(8):32-37.
    92.元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回顾与展望[J].人民检察,2007,(5):48-50.
    93.元明.浅析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立案监督[J].人民检察, 2005,(3):40-43.
    94.原维宁,芦春贤.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刑事案件立案监督探析[J].人民检察,2011,(5):2-3.
    95.张彩荣,母光栋.浅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证据转换.[J]检察实务,2011,(12):50-52.
    96.张道许.知识产权保护中“两法衔接”机制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12,(2): 103-108.
    97.张冬霞,马民鹏.加强行政法与刑法交叉领域研究的必要性[J].行政法学研究,2008,(2):85-88.
    98.张金岭.欧洲文化多元主义:理念与反思[J].欧洲研究,2012,(4):123-136.
    99.张立荣.中国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现状评析及改革探索[J].政治学研究,2001,(2): 83-87.
    100.周佑勇.试论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立法衔接[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3):78-82.
    101.张明锴.行政刑法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5,(3):94-117.
    102.张平,王庆余.偷税罪修正后的司法适用[J].中国检查官,2009,(6):6-8.
    103.张智辉.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理论探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30年述评[J].中国法学,2009,(3):169-191.
    104.赵恩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4):66-67.
    105.赵桂民,侯云霞.论行政刑法的性质和概念[J].行政与法,2006,(8):91-94.
    106.赵永行.论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J].现代法学.1997.(5):54-57.
    107.周道鸾.中国刑法罪名解释的历史发展[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5):99-108.
    108.周洪波.偷税行政法控制与刑法控制的衔接[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5):119-126.
    109.周腾.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机制初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0(2):19-25.
    110.周佑勇,刘艳红.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适用衔接[J].法律科学,1997,(2):88-95.
    111.周玉华.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J].山东审判,2006,(10):34-40.
    112.Chung Wha Kim, Myron H. Dembo, Social-cogni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 on college entrance exams in South Korea,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4 (2000).
    113.Dennis M. O'Toole, Leslie S. Stratton, James N. Wetzel.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Frenquency of Part-time Enrollment And The Persistence of Students Who Enroll Part-time,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44 (2003).
    114.Jackson, G. A., Weathersby, G. B., Individual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46(1975).
    115.Josipa Roksa, Bachelor's Degree Completion Across State Contexts. Does the Distribution of Enrollments Make a Difference?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51 (2010).
    116.K. Ramesh, Postgraduate Entrance System,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72 (2005)。
    117.Lawrence M. Aleamoni, Sarah B. Eitelbach, Comparison of Six Examinations Given in Rhetoric 101,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Fall 1965,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30 (1989).
    118.Rie Mopi, Entrance examinations and remedial education in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43 (197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