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实现路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持续发展壮大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缓慢起步、快速成长阶段,新的社会阶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这一群体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具有重要的促发展、促和谐功能;同时,新社会阶层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也具有多元多样的特点。新社会阶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重要而可靠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除了发挥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外,还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凸显新的社会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生力军作用。
     发挥新社会阶层的生力军作用,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能量,就必须加强党对新社会阶层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来源于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权,但要实现对新社会阶层的有效领导,必须构建团结联系的体制机制,在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中,引导新社会阶层认同和接受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对新社会阶层领导权的实现,取决于构建团结引导体制机制的有效性和团结引导工作的有效性。对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团结引导,需要在加强自身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同时,着力在三个方面付出努力:
     首先,发挥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包容性强的特点和优势,将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纳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框架。积极稳妥地在新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民主党派成员,使参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的组织依托;同时要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积极稳妥地调整政协界别政策,把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代表人士吸纳进人民政协,加强界别建设,在引导他们有序政治参与中实现党对新阶层的领导。
     其次,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资源优势,依托党的组织网络,把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工作纳入党的群众工作体系。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中,要注重发挥模范堡垒作用,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给予这一社会群体特别关注,创新思路载体,建立健全机制,以真情服务为先导,以社会实践为平台,以典型示范为引领,以“两新”组织党建为机遇,以社区和社会组织为重要阵地,做好团结引导工作。
     再次,把社会组织和城市社区作为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的基础阵地。在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公民社会初露雏形的条件下,社会组织是境外势力、异己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点领域,社区也成为有关社会力量争相施加影响的空间和舞台。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坚守社会组织和社区这一基础阵地,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团结引领,潜移默化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工作,增加新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他们的“同意”和“意见一致”基础之上实现党对新社会阶层的领导。为此,在社会组织层面,要构建党与社会组织的联系机制,依托枢纽型社会组织和枢纽式管理联系机制,加强对众多社会组织的联系,使社会组织在助推新社会阶层事业发展的同时,成为党团结联系新社会阶层的桥梁和纽带。在社区层面,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要把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纳入群众工作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共同做好工作。
New social strata are developing social groups in the continuously deepening ofreform and opening-up, experiencing the phase of slow start and rapid growth, theninto a stable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is group are beneficiaries of reform andopening-up, but also breeders participants and promoters of socialist marketeconomic system, and builder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the important functionsof promoting development and harmony. Meanwhile, th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new social strata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fication.Anyway, the new social strata are important and reliable ally of the Chinese workingclas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leading people of allnationalities to achiev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 in addition to play a dominant role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majority offarmers, must also unite all forces that can be united, highlighting the major role ofthe new social strata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laying the major role of the new social strata to make it a positive energy in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strengthen the Party’sleadership of the new social strata.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omes from the proletariat’s leadership of the socialism cause, but to achieve theeff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new social strata, we must build unity relation mechanism,guiding the new social strata to recognize and accept the Party’s line, principles,policie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by extensive contacts, strong unity and enthusiastichelp. To achieve the CPC’s leadership of the new social strata depends on theeffectiveness of building the unity guidance system and the unity guidance work.Burdened with the important task of leading Chinese people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for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acing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strengthening theirown advanced and purity construction is need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unityguidance of new social strata. At the same time,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reeaspects:
     Firstly, give play to political inclusiv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China's basicpolitical system, taking unity&guidance of new social strata into the framework of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Actively and steadilydevelop members of democratic parties in the new social strata, making participatingparties as organizational rely on the solidar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unite and guide the new social strata. At the same time,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theCPPCC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dapting to the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activelyand steadily adjusting the CPPCC sector policy, absorbing the outstandingrepresentatives of the new social strata into th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Conference, strengthening the sector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CPC’s leadership of thenew social strata in guiding their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econdly, to fully tap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relying on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network, taking the unity and cohesion of thenew social strata into the work system.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should focuson the role of exemplary fortress in the unity and cohesion of the new social strata,giving special attention of the new social strata from the height of expanding theParty’s mass base and consolidating the Party’s ruling base, innovating thinkingcarrier and method of unity and guidance to do the unity&guidance work well, withthe sincere service as precursor, the social practice as platform, the typical model aslead, and the “two new”Party-building as opportunities.
     Thirdly, take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urban communities as basic position ofuniting and guiding the new social strata. In the conditions of relative separation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and the first prototype of civil society, social organizationsare key areas where outside forces and alien force compete for ideological leadershipwi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communities become space and stage whererelative social forces compete for exerting influence. Therefore, the ChineseCommunist Party must hold the basic position such as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community to strengthen the unity and guidance of the new social strata,imperceptibly doing the spreading work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well, increasingthe new social strata’s 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to realize the Party’sleadership of the new social strata based on their “consent” and “consensus”. So at thelevel of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contact mechanism between the Party and socialorganizations must be built, relying on the hub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hub contact mechanism to strengthen ties of many social organizations, making socialorganizations as a bridge and link for Party’s unity and contacting the new socialstrata by boosting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new social strata. At the community level,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 incorporate thework of uniting and guiding new social strata into the mass working system,integrating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to do the job well together.
引文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76页。
    ③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华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笔者认为,1.5亿人中应当包括部分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就业的人数。全国新社会阶层到底有多少人?国家并没有公布一个权威数字,相关工作部门和研究者对此也众说纷纭。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陈永杰在2008年的一篇论文中推算,全国新社会阶层六类人员数量总计在8000万人左右,其中个体户近4000万,私营企业投资者1300多万,私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1000多万人,自由职业人员1000万人,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及技术人员约500万人,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约500万人,其它人员几百万人。参见:陈永杰:《改革开放30年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关于新的社会阶层的若干分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④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25页。
    ①沈殿忠:《论新的社会阶层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沈阳干部学刊》2004年第1期。
    ①王浩斌:《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及发展的政治生态基础》,《长江论坛》2009年第5期。
    ②张莉莉、万曦:《试析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发展》,《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③管前程:《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
    ④宋华忠:《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⑤卢勇、丁俊萍:《新的社会阶层发展与人民政协工作的创新》,《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5期。
    ⑥赵慧珠:《协调阶层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访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研究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10期。
    ⑦陈哲:《积极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
    ①鲁锐:《新社会阶层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探讨》,《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②王雅萍:《积极探索新社会阶层人士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刘建:《引导新的社会阶层健康成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④李小萍:《论党的领导权与执政权——基于宪政的视角》,《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①谌玉梅:《从领导权视角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广大性与巩固性》,《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②游洛屏:《加强政治协商对于实现和巩固党的领导权意义重大》,《人民政协报》2010年11月17日。
    ③林尚立:《党、国家与社会:党实现领导核心作用的政治学思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①David SG Goodmaned,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 Rulers. Present Lives, Routledge,2008.
    ②Bruce J. Dickson,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 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③Min Tang Woods Jujun Zhao,“The Attitudes of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Towards Democracy”,Journal of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Volume27,2008,P82.
    ④Kai He and Huiyun Feng,“Apath to Democracy:In Search of China’s Democratization Model”,AsianPerspective,No.3,2008,P149.
    ⑤Xie Yue,“Party Adaptation and the Prospects for Democratizationin Authoritarian China”,Issues Studies,2008,P98.
    ⑥(美)布鲁斯·J 迪克森:《更新中国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1期,王瑾编译。
    ①Zhao Litao,“Return Rural Migration in China:ASource of Social Instability or a Force for RuralTransformation?”,EAI Background Brief, No.424, Jan2009.
    ②Gilles Guiheux,‘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Entrepreneurs: Challenge or Opportunity for the ChineseCommunist Party?’ Social Research, Vol.73, No.1,2006, pp.219-245.
    ③Peng Deng,‘From Outcasts to Honored Guests: The Changing Fortune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China andthe Struggle for CCP Legitimacy,’ 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 Vol.23, No.1,2006, pp.23-49.
    ④J rgen Delman,‘China’s Party-State and the Private Business Sector:“Dog Wags Tail” or “Tail Wags Dog”?’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Vol.59, No.3,2005, pp.207-216.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③游洛屏:《加强政治协商对于实现和巩固党的领导权意义重大》,《人民政协报》2010年11月26日。
    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①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③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18页。
    ①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③《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④刘国新:《中国共产党治国社会方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⑤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0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01页。
    ③(美)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①陈永杰:《改革开放30年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关于新的社会阶层的若干分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7月10日),《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824页。
    ③徐建刚等:《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6页。
    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页。
    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汇编(上)》,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②《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2月26日。
    ③《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2月16日。
    ④谢俊春:《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①武三中:《中国新社会阶层产生的社会根源》,《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②柳建辉、曹普主编、陈述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三卷)(1976-2011)》,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9页。
    ②谢俊春:《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③陆学艺:《中国私营经济、私营企业主阶层产生、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36页。
    ③成思危主编:《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年鉴2007》,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版,第739页。
    ④张旭东:《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私营经济发展的五次大争论》,《党史纵横》2008年第5期。
    ⑤1983年12月9日,邓小平收到邓力群、王任重分别送来的涉及雇工问题的讲话稿和有关材料及信。让秘书打电话给胡启立,谈对农村雇工问题的意见:我在政治局会议上讲过,听其自然,看两年再说。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48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汇编(上)》,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4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4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57页。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7页。
    ②中共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71页。
    ③成思危主编:《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年鉴2007》,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版,第739、741、748、754页。
    ①李学勇:《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报告(2001-2006)》,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②谢俊春:《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2页。
    ④江泽民在讲话中说,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可以为多数干部和群众接受的。虽然这是我个人看法,但也和中央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大家基本上是赞成的。参见:《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①参见: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数据》,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②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③张绪武等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78-1993)》,香港经济导报社1994年版,第117-118页。
    ②参见:李学勇:《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报告:2001-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②原磊:《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③成思危主编:《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年鉴2007》,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版,第739页。
    ④赵彦双:《市场中介组织经济法主体地位的定性分析》,《行政与法》2010年第10期。
    ①张展:《中国市场中介组织的历史演进与展望》,《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12期。
    ②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普陀区社会主义学院:《试论城市自由职业者群体的统战方略》,《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③《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等。
    ①参见: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数据》,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2月26日。
    ②参见:李学勇:《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报告:2001-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①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关于“团结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课题有关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调研情况的汇报》,2013年4月。
    ①《财政部关于资产评估机构脱钩改制的通知》,财评字[1999]119号。
    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领导小组关于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实行脱钩改制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51号)。
    ③司法部:《关于律师事务所社会法律咨询服务机构脱钩改制实施方案》(司发通(2000)100号)。
    ④参见:《上海年鉴2001》、《上海年鉴2002》中有关“治安司法”章、“司法行政”节。资料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
    ②林毅、张亮杰:《新中国阶级阶层社会结构演变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
    ③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关于“团结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课题有关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调研情况的汇报》,2013年4月。
    ①郭红梅:《新兴社会阶层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①(美)塞谬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④《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8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3年版,第466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
    ②《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8页。
    ③《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
    ④《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4页。
    ⑤《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
    ⑥《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页。
    ①《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1页。
    ②《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85页。
    ③《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3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3页。
    ⑥毛军吉、杨彧:《论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系》,《湖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0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3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页。
    ②(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李鹏程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③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④(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192页。
    ⑤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⑥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9页。
    ①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
    ②(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5页。
    ③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④(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5页。
    ①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32-133页。
    ②苏希胜等:《毛泽东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②苏希胜等:《毛泽东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③崔延强、郭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光明日报》2011年01月16日。
    ④四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⑤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⑥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①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①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844页。
    ①林尚立:《社区党建政治内涵及其面临的任务》,《中国共产党》2003年第3期。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868页。
    ②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308页。
    ③参见:《中共上海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文件之六,2012年5月。
    ①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课题组:《关于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几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新情况新问题新探索——2011年度上海统战优秀调研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②胡筱秀:《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页。
    ③参见:《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年7月2日。
    ④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64页。
    ②郑宪:《关于加强人民政协界别制度建设的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③胡筱秀:《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页。
    ①任士敏:《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历史考察》,《参政党建设》,2012年第1期。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678页。
    ③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681-682页。
    ①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696页。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02页。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2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71页。
    ③《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的通知(一九八六年七月十六日)》,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3-1094页。
    ①《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座谈会纪要》。参见: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研究室:《统一战线政策选编(1978-1992)》,第47-49页。
    ②《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的通知(一九八六年七月十六日)》,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6页。
    ③比如,1986年10月,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荐非党中青年干部到民主党派工作的意见》;1983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统战部《关于帮助民主党派解决工作条件和干部待遇若干问题的意见》;1987年6月,中央统战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增加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机关专职工作人员编制的通知》;1986年9月,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帮助民主党派做好发展组织和培养骨干工作的几点意见》,等等。
    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页。
    ⑤例如,民盟、民进、九三、农工发展成员的重点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医药卫生领域的知识分子,但在操作层面,四个党派的界别划分比较模糊,多有交叉。参见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①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②民革中央、民盟中央、民建中央、民进中央、农工党中央、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台盟中央:《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1996年6月3日。
    ③李俊、蔡宇宏:《新时期统一战线制度研究》,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④转引自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⑤上海市委统战部课题组:《关于新的社会阶层政治诉求引导问题研究——兼论民主党派发展新的社会阶层》,2004年10月。
    ①(美)塞谬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27页。
    ②中央统战部多党合作研究小组课题组:《民主党派政治资源合理配置课题研究总报告》,《全国统战理论研究重点课题2011年研究成果汇编(上册)》,第312页。
    ③浦兴祖:《现有政治实体与新生社会阶层的“对接”——关于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一点思考》,《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④民革中央、民盟中央、民建中央、民进中央、农工党中央、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台盟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2004年10月25日。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
    ②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统一战线100由来》,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1页。
    ④目前,全国政协共有34个参加单位(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34个界别组成),是中国最大的爱国统
    ①殷啸虎:《发挥政协界别作为扩大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作用研究》,《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页。
    ①殷啸虎:《发挥政协界别作为扩大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作用研究》,《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3页。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③宋华忠:《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④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②宋华忠:《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62页。
    ②胡筱秀:《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97页。
    ①俞正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5月24日。
    ①贾大林:《党的基层群众工作手册》,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③衣芳等著:《人民群众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
    ④衣芳等著:《人民群众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07月01日。资料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②参见:《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节选)》,《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2月16日。
    ①孙信、姜立、马东升:《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⑤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
    ①谷宇:《当前我国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难题与对策》,《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4期。
    ①衣芳:《人民群众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②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价值、体系与工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117页。
    ①(英)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的范围》,载何增科选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②李亚平译:《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第33—35页。
    ③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班1999年版,第48—63页。
    ④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价值、体系与工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⑤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班1999年版,第423—425页。
    ⑥参见: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⑦《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0号发布。
    ⑧吴忠泽主编:《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①《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令第251号发布。
    ②《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年3月8日国务院令第400号公布。
    ③目前,上海登记成立的各类社会组织已超过1万家,按照专家1:10的模型,未注册的自组织可能有10万家之众,其中以青年为主体的自组织保守估计至少达到一半以上。
    ④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
    ⑤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目前的官方统计只针对三类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对备案制社会组织的情况缺乏全国性的统计数据,对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类型,以及既不登记、也不备案而实际运行的社会组织情况更是缺乏掌握,所以远不能体现出我国社会组织的实际发展情况。据专家预测,目前我国约有300万社会组织未登记,近九成社会组织处于非正规状态。按此规模估算,我国社会组织总量约在400万家左右。参见李璐:《我国社会组织总体发展情况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4期。
    ②本刊评论员:《欣欣向荣十年路——中国社会组织改革创新发展述评》,《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11期。
    ③李璐:《我国社会组织总体发展情况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4期。
    ④《上海通志》,资料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
    ⑤此数据系本人于2007年8月赴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调研时由该局提供。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③范和生、李红梅:《论民间组织的主要功能》,《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1期。
    ①主要体现在:第一,迅速集结,第一时间施救被困人员。第二,自发承担运送伤者离开灾区的任务。第三,深入灾区并通过网络向政府和社会发布灾区需求消息。第四,在灾后日常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给灾民以物质和精神鼓励,帮助消除心理阴影,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给受损企业必要的资助,帮助恢复生产。参见:郭志全:《从汶川抗震救灾看中国民间组织的作用及现状》,《理论观察》,2008年第5期。
    ②近年来,随着政府转变职能和事业单位改革,各地政府积极开展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探索,对分离出的或新增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政府采购等法定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来实现公共责任和义务。2000年上海率先在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时提出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卢湾等六个区的12个街道,开始依托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养老试点。随后,其它城市也纷纷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医疗卫生、教育、计划生育、就业培训和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2003年,南京市鼓楼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依托社会组织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网,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2011年北京市政府围绕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社会管理服务以及社会建设决策研究信息咨询服务5个方面,购买了300个公共服务项目,资金投入为1.12亿元。参见阮萌:《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开放导报》,2012年第4期。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6页。
    ②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商会发展课题调研组:《上海、江苏、山东三地商会发展调研报告》,2010年3月。
    ①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创新转型与当代青年——2011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②共青团上海市委:《改革开放与当代青年——2008上海青年发展报告》。
    ①龚瑜:《团组织:青年社团的温馨家园》,《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4日。
    ③曾永和:《培育综合性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上海市推进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的调查与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8期。
    ①卢建、杨沛龙、马兴永:《北京市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策略》,《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9期。
    ②参见:《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年12月9日通过。
    ①沈轶伦、朱珉迕:《上海青年家园服务中心网聚“青年自组织”逾三百家——从“独乐乐”到“为社会做更多”》,《解放日报》2009年12月5日。
    ②吕雪峰:《在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凝聚青年社会力量——对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发展枢纽式管理的考察》,《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7期。
    ①其中,非公有制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157.6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43.22万人(其中包括具有技术职称同时在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32.11万人)。资料来源:上海市人事局《2009年上海人才资源状况报告》。
    ②孙信、姜立、马东升:《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③资料来源:《上海年鉴2011》。
    ①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课题组:《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相互关系中的几个问题》,2010年。笔者当时为课题组实际负责人。
    ②宋敬业、朱春英:《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考》,上海市党的建设研究会《党建通讯》2010年第3期,第28-3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页。
    ④见笔者调研笔记。这是一位资深共产党地方组织领导人在赴基层调研过程中对笔者和基层官员的肺腑之言。
    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页。
    ②石国亮廖鸿:《社会组织党建的现状、难题与对策——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的深入分析》,《长白学刊》2012年第3期。
    ①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90页。
    ①程娟:《社区概念的演变》,《知识经济》2012年第4期。
    ①《1952年上海市街道里弄居民组织工作情况总结——建国初上海社区组织史料选(二)》,《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6期。
    ②参见:《上海通志》有关“区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委员会”章节。资料来源: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66/node79157/node79168/userobject1ai103379.html
    ③《1952年上海市街道里弄居民组织工作情况总结——建国初上海社区组织史料选(二)》,《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6期。
    ④在居民委员中,存在成份严重不纯的现象,不少逃亡地主、流氓,以至反革命分子混入组织。以居民组织较好的江宁区为例,全区居民委员中参加过反动党团的有174人,曾任过保甲长的86人,与流氓势力有勾结或参与过流氓活动的101人,合计占全部居民委员总数的15%。参见《上海民政志》有关“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章节。资料来源: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5977/node65986/node66009/userobject1ai61574.html
    ⑤参见:杨丽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里弄整顿》,《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5期。
    ①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②参见:《徐汇区志》有关“劳动”篇、“劳动就业”章、“新生劳动力就业”节。资料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xuhui/node38118/node38120/node63484/userobject1ai23236.html
    ③何亚群:《从单位体制到社区体制——建国后我国城市社会整合模式的转变》,《前沿》,2005年第4期。
    ②马西恒、刘中起:《都市社区治理——以上海建设国家化城市为背景》,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区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向街道派出机构或人员,并将下放部分管理权限到驻街道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依法对辖区内的经济和社会事务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政府管理职能,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工作拥有统筹协调权;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业务管理纳入街道办事处总体工作部署,实行双重领导。笔者注。
    ③马西恒、刘中起:《都市社区治理——以上海建设国家化城市为背景》,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
    ④《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2004年12月17日。
    ①习近平:《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5月24日。
    ②马西恒、刘中起:《都市社区治理——以上海建设国家化城市为背景》,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页。
    ③《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03523.htm
    ①《上海年鉴1996》,上海年鉴社1996年版,第360页。
    ②袁志平等:《上海社会发展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③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新世纪新步伐(2002-200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页。
    ④袁志平等:《上海社会发展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①马西恒、刘中起:《都市社区治理——以上海建设国家化城市为背景》,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②社区意识是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关心、认同、依恋等心理感觉和价值观念,这种感觉和观念的形成,不仅是接受教育的结果,更是参与社区活动的结果。参见: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页。
    ③根据《上海市居民会议制度实施办法》,下列形式可以组成居民会议:(一)由全体18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二)由每户派1名代表组成;(三)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2至3名居民代表组成。资料来源:上海市民政局网站。http://www.shmzj.gov.cn/gb/shmzj/node8/node15/node55/node234/node282/userobject1ai7863.html
    ④吉林大学调研团队:《农村社区精英农村社区精英与农村社区的发展——以长春市东站十委和崇智社区为重点个案的调研》,2006年10月20日。转引自马西恒、刘中起:《都市社区治理——以上海建设国家化城市为背景》,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15页。
    ①袁志平等:《上海社会发展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②《徐汇区社区志愿者服务部开展大型社区关怀志愿服务活动》。资料来源:上海市民政局网站。http://www.shmzj.gov.cn/gb/shmzj/node4/node10/node946/userobject1ai25755.html
    ③由于社区建设内在地包括着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就必然要求广大社区成员尤其是居民群众广泛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参见: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页。
    ④《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2004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①刘玉照等:《上海社区建设调查报告》,《科学发展》2011年第3期。
    ②参见:卢汉龙、周海旺:《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76-286页。
    ①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⑤左志坚:《上海进行建国后最大规模城市基层民主试验》,《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7月25日。
    ①敬嘉、刘春荣:《居委会直选与城市基层治理——对2006年上海市居委会直接选举的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②林尚立:《社区党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年第3期。
    ①《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2004年12月17日。
    ①林尚立:《社区党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年第3期。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2页。
    ③俞正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5月24日。
    ②沈红光:《拓展民主协商范围,促进和谐会建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3期。
    ③潘强恩:《论公共精神》,《光明日报》,2003年11月5日。
    ④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以“社区公共精神”为主题进行搜索,仅查询到1篇论文,即王峰坤的硕士论文《论城市社区公共精神培育中的政府责任》(广西民族大学2012)。该文认为,作为社区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共精神是公共精神在社区层面的体现,包括城市社区居民的民主独立精神、守法自律理念、社会公德意识和公共服务思想四个方面。
    ⑤费孝通:《对上海社区建设的一点思考——在“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⑥社区公共精神的内涵有可能十分丰富。限于篇幅,笔者无意讨论社区公共精神的内涵,在本节中,社
    ①案例来源:笔者于2011年8月附静安区调研过程中搜集整理。
    ②案例来源:《静安区精心打造“白领驿家”成立一年会员三万》,《解放日报》,2011年4月24日。
    ②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页。
    ③林尚立:《社区党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年第3期。
    ①林尚立:《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②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页。
    ①习近平:《在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上听取市委统战部工作汇报后的讲话》,2007年8月17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3年版。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全集》第10、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版。
    《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1、2、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汇编(上)》,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版。
    《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华文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刘国新:《中国共产党治国社会方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郭红梅:《新兴社会阶层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袁志平等:《上海社会发展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徐建刚等:《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林毅、张亮杰:《新中国阶级阶层社会结构演变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孙信、姜立、马东升:《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统一战线100由来》,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
    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苏希胜等:《毛泽东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贾大林:《党的基层群众工作手册》,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衣芳等:《人民群众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价值、体系与工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班1999年版。
    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吴忠泽主编:《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胡筱秀:《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李俊、蔡宇宏:《新时期统一战线制度研究》,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柳建辉、曹普主编、陈述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三卷)(1976-2011)》,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韩明希:《中国当代私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
    李学勇:《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报告(2001-2006)》,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谢俊春:《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马西恒、刘中起:《都市社区治理——以上海建设国家化城市为背景》,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
    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李学勇:《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报告:2001-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新世纪新步伐(2002-200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共青团上海市委:《创新转型与当代青年——2011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共青团上海市委:《改革开放与当代青年——2008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数据》,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版。
    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卢汉龙、周海旺:《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新情况新问题新探索——2011年度上海统战优秀调研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78-1993)》,香港经济导报社1994年版,第117-118页。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年鉴2007》,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版。
    《上海年鉴(1996-2012)》,上海年鉴社。
    陆学艺:《中国私营经济、私营企业主阶层产生、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崔延强、郭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光明日报》2011年01月16日。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毛军吉、杨彧:《论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系》,《湖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沈殿忠:《论新的社会阶层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沈阳干部学刊》2004年第1期。
    王浩斌:《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及发展的政治生态基础》,《长江论坛》2009年第5期。
    范和生、李红梅:《论民间组织的主要功能》,《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1期。
    张莉莉、万曦:《试析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发展》,《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卢勇、丁俊萍:《新的社会阶层发展与人民政协工作的创新》,《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5期。
    赵慧珠:《协调阶层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访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研究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10期。
    陈哲:《积极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
    鲁锐:《新社会阶层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探讨》,《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王雅萍:《积极探索新社会阶层人士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刘建:《引导新的社会阶层健康成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李小萍:《论党的领导权与执政权——基于宪政的视角》,《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谌玉梅:《从领导权视角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广大性与巩固性》,《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游洛屏:《加强政治协商对于实现和巩固党的领导权意义重大》,《人民政协报》2010年11月17日。
    林尚立:《党、国家与社会:党实现领导核心作用的政治学思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龚瑜:《团组织:青年社团的温馨家园》,《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4日。
    曾永和:《培育综合性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上海市推进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的调查与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8期。
    卢建、杨沛龙、马兴永:《北京市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策略》,《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9期。
    沈轶伦、朱珉迕:《上海青年家园服务中心网聚“青年自组织”逾三百家——从“独乐乐”到“为社会做更多”》,《解放日报》2009年12月5日。
    吕雪峰:《在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凝聚青年社会力量——对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发展枢纽式管理的考察》,《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7期。
    石国亮廖鸿:《社会组织党建的现状、难题与对策——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的深入分析》,《长白学刊》2012年第3期。
    程娟:《社区概念的演变》,《知识经济》2012年第4期。
    杨丽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里弄整顿》,《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5期。
    何亚群:《从单位体制到社区体制——建国后我国城市社会整合模式的转变》,《前沿》2005年第4期。
    章百家、朱丹:《中国经济体制两次转型的历史比较》,《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7期。
    陈永杰:《改革开放30年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关于新的社会阶层的若干分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武三中:《中国新社会阶层产生的社会根源》,《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张旭东:《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私营经济发展的五次大争论》,《党史纵横》2008年第5期。
    原磊:《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赵彦双:《市场中介组织经济法主体地位的定性分析》,《行政与法》2010年第10期。
    张展:《中国市场中介组织的历史演进与展望》,《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12期。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普陀区社会主义学院:《试论城市自由职业者群体的统战方略》,《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2月26日。
    殷啸虎:《发挥政协界别作为扩大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作用研究》,《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宋华忠:《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浦兴祖:《现有政治实体与新生社会阶层的“对接”——关于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一点思考》,《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任士敏:《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历史考察》,《参政党建设》2012年第1期。
    刘玉照等:《上海社区建设调查报告》,《科学发展》2011年第3期。
    左志坚:《上海进行建国后最大规模城市基层民主试验》,《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7月25日。
    敬嘉、刘春荣:《居委会直选与城市基层治理——对2006年上海市居委会直接选举的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林尚立:《社区党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年第3期。
    潘强恩:《论公共精神》,《光明日报》2003年11月5日。
    费孝通:《对上海社区建设的一点思考——在“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林尚立:《社区党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年第3期。
    林尚立:《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郑宪:《关于加强人民政协界别制度建设的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任士敏:《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历史考察》,《参政党建设》2012年第1期。
    《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节选)》,《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2月16日。
    谷宇:《当前我国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难题与对策》,《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4期。
    李璐:《我国社会组织总体发展情况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4期。
    本刊评论员:《欣欣向荣十年路——中国社会组织改革创新发展述评》,《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11期。
    宋华忠:《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范和生、李红梅:《论民间组织的主要功能》,《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1期。
    郭志全:《从汶川抗震救灾看中国民间组织的作用及现状》,《理论观察》2008年第5期。
    阮萌:《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开放导报》2012年第4期。
    王峰坤:《论城市社区公共精神培育中的政府责任》,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
    管前程:《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
    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商会发展课题调研组:《上海、江苏、山东三地商会发展调研报告》,2010年3月。
    David SG Goodmaned,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 Rulers. Present Lives, Routledge,2008.
    Bruce J. Dickson,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 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for Political 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Min Tang Woods Jujun Zhao,“The Attitudes of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TowardsDemocracy”,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Volume27,2008.
    Kai He and Huiyun Feng,“A path to Democracy:In Search of China’s DemocratizationModel”,Asian Perspective,No.3,2008.
    Xie Yue,“Party Adaptation and the Prospects for Democratizationin Authoritarian China”,Issues Studies,2008.
    Zhao Litao,“Return Rural Migration in China: A Source of Social Instability or a Force forRural Transformation?”,EAI Background Brief, No.424, Jan2009.
    Gilles Guiheux,‘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Entrepreneurs: Challenge or Opportunity for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ocial Research, Vol.73, No.1,2006
    Peng Deng,‘From Outcasts to Honored Guests: The Changing Fortune of PrivateEntrepreneurs in China and the Struggle for CCP Legitimacy,’ 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 Vol.23, No.1,2006.
    J rgen Delman,‘China’s Party-State and the Private Business Sector:“Dog Wags Tail” or“Tail Wags Dog”?’ 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Vol.59, No.3,2005.
    (美)塞谬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李鹏程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李亚平译:《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布鲁斯·J迪克森:《更新中国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1期,王瑾编译。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
    全国工商联网站http://www.acfic.org.cn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
    上海基层党建网http://www.shjcdj.cn
    上海市民政局网站http://www.shmzj.gov.cn
    上海市政府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
    上海社会组织网站http://stj.sh.gov.cn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网站http://www.chinaql.org
    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