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藏驻京办事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藏驻京办事处的设立,是国民政府时期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改善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因为资料匮乏等原因,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专题研究民国时期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学术成果,因此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的深入研究,无疑有助于填补学术界的这一小空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西藏驻京办事处是我们认识国民政府时期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窗口,对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从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时期中央和西藏地方之间的关系,因此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间的不正常关系,是目前国外所谓“西藏独立”论的最主要理论根据,本文力图通过展示和分析这一时期西藏驻京办事处对中央和西藏地方间关系界定的各种档案材料,来论述这一时期中央和西藏地方间关系的实质,从这个角度讲,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的深入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国民政府时期西藏驻京办事处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西藏驻京办事处创设、发展和最后解散的整个历史过程,不仅从西藏驻京办事处的组织构成、地位待遇、经费管理、人事特征、主要职员接替等方面对西藏驻京办事处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而且结合这一时期的具体藏事,如第三次康藏纠纷、青藏纠纷、九世班禅返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热振事件等,以及全国性重要会议、抗日救亡等国内重大政治活动和历史事件,论述了西藏驻京办事处在处理这些重要藏事,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
     本论文主要采用历史文献考证法,通过搜集、整理有关西藏驻京办事处的汉、藏、英文材料,注意不同材料间的相互印证,并充分利用相关研究成果,以确保论述结论的正确性。
     民国时期的西藏驻京办事处,不仅与这一时期的其他藏区驻京机构有着相似性,并且因为国民政府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的管理参照、甚至套用了国民政府其他中央部门的管理办法,因此本文也适当应用了历史比较法,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对藏区其他主要驻京机构和西藏驻京办事处的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也通过国民政府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的管理过程的分析,对国民政府在管理西藏驻京办事处过程中对中央部门管理办法的参照和套用进行了论述,以期较全面地体现国民政府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管理的特点。
     另外,本文也通过各种渠道对有关知情人士进行了采访,以获得第一手的材料,确保对西藏驻京办事处认识的全面和准确。
     通过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全面、深入地研究,可以看出,虽然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地位不高,所任命的官员在西藏地方政府中也并没有非常显赫的政治地位,并且受制于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间极不正常的关系的影响,以及国民政府中央推行的消极治藏政策,它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善中央和西藏地方间的关系。但是,正是因为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存在,使国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间实现了直接沟通,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双方发生大的误解的可能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双方关系。正因为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存在,使与中央政府相距“鸾远”,且交通极为不便的西藏地方得以就近派遣代表参与国民政府的一系列全国性重要政治活动,从而成为这一时期西藏地方认可并接受国民政府中央政府地位的最主要历史证据之一。
     总体上来看,虽然西藏驻京办事处所发挥的实际效用有限,但是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和西藏地方间关系来说,却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存在,以及由它代表西藏地方政府对当时中央政府权威的认可和承认,成为这一时期中央和西藏地方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本文在广泛引用文献材料,对不同历史文献进行相互印证、相互比较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误记、漏载的历史问题进行了纠正、补充,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相关历史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
The founding of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since it represents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dur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However, owing to the considerable scarcity of the relative sources concerning the topic, there has been no single volume attributed to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which was initiated dur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has a considerable academic importance. It will undoubtedly fill the research gap in the field as well as greatly enhance our previous knowledge about the Office.
     I would stress, on the other hand, more strikingly,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is a better vantage point from which we can get a clearer sigh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during the formative period. The abnorm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forms the most substantial theoretical basis which stimulates the so-called "Tibet independence" hypothesis prevailing outside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articulate the nature and the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and the Cental Government of China through a full demonstration and analysis of various archival documents to which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resorted to describe and def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also carrie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National Government by providing a systematic outline of the entir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it with attention given to its creation, development and dissolution.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it, this research will not only fully discuss the organizational constitutes, the status and salary, the management of the funds, personnel characteristics,key staff's succession and etc, but also incorporates specific Tibetan affairs of this historical period including the Third Dispute between Tibet and Khams, Tibet and Qinghai Dispute, the return of Ninth Panchen Lama to Tibet, memorial ceremony for the thirteen Dalai Lama, the RwaSgreng Incident and so forth and as well as important national conference, the Anti-Japanese movement and other major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events. By giving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se Tibetan-related events occurred in this period, further exploration was carried out concerning the crucial question of historical role that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had played in terms of dealing with these important Tibetan affair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activities, maintaining the national unity and so on.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extual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of this time period. Through collecting and organizing the related document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Tibetan languages, certain degree of comparison was given to these different kinds of literature which records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Besides thi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authority and objectivity of the study,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done by scholars in the field will be consulted and investigated.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shares a certain degree of similarities with other Nanjing-based Tibetan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made clear reference to the Government's guidelines and administrations of other Nanjing-Based Tibetan Offices, this dissertation embraces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study of these Nanjing-based Tibetan Offices, launches a robust comparison of the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ve strategies of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and other Nanjing-based Tibetan Offices.
     Meantim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of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when comes to the ques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unexplored topic such as the Government's application of its administrative traditions towards various Central sectors. It is hoped that such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this study will benefit us to reach 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In addition, interview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a method to obtain as much as possible primary source in the hope of approaching a mor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the topic.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a number of significant interviews with relevant individuals.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reveals that its status is not surprisingly high and the officials appointed to it enjoy no political prominence in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as well as the fact owing to the extremely abnorm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the negative Tibetan related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this time period,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However, it is obvious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undeniably facilitates the di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minimizes the certain degree of the possibility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improv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provides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the convenience of dispatching representatives within in the proximity to participate the nation's important political activities, thus offered one of the most solid historical evidences of the Tibet's Local Government's apprecia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central statu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general, although one should realize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limit in the practical utility of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but it generates a crucial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ibet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by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it represents symbolize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The historical value carried by the Tibet Office in Nanjing can be examined when considering to the actual roles it played during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 wide survey of a variety of the literary materials with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given to the comparison and critical edi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literature. By critical read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materials of different kind,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offer correction and supplementation towards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provided by these various coipuses of literature. As a result of a comprehensive literary study, new approaches and insights towards some crucial historical questions are also articulated by this research.
引文
① 《民国政治舞台上的雍和宫堪布》,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25页。
    ② 陈庆英:《解读西藏驻京堪布贡觉仲尼到京任职的几份档案》,《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③ 郭卿友主编:《民国藏事通鉴》,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④ 刘寿林、万仁元、王玉文、孔庆泰编:《民国职官年表》,上海:中华书局,1995年。
    ⑤ 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⑥ 多杰才旦主编,邓锐龄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① 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25页。
    ② 《民国(北洋军阀)时期沟通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桥梁——雍和宫》,见祝启源:《祝启源藏学研究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③ 喜饶尼玛:《论民国时期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心理嬗变》,《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
    ④ 筱洲:《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和认定纪略》,《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
    ⑤ 郎维伟:《国民政府在第三次康藏纠纷中的治藏之策》,《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⑥ 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1-30),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10)2009年、(11-30)2012年。
    ③ 见“附录五”。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8月。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
    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
    ⑧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 版社,2000年7月。
    ①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3月。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9月。
    ③ 喜饶尼玛、苏发祥编著:《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 陈庆英:《解读西藏驻京堪布贡觉仲尼到京任职的几份档案》,《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② 西夏王朝对佛教高僧大德的主要封号有帝师、上师、国师、德师、仁师、忠师、大师、定师、法师、大法师、禅师等,其中帝师、上师、国师、德师为皇帝之师,仁师为皇太子之师,忠师为诸王之师。(孙昌盛:《试论在西夏的藏传佛教僧人》,《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
    ③ 孙昌盛:《试论在西夏的藏传佛教僧人》,《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
    ④ 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
    ⑤ 陈广恩、陈伟庆:《试论西夏藏传佛教对元代藏传佛教之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① 这一制度导致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过度尊崇佛教,导致在佛教方面的开支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朝的经济发展;2.对僧侣的过度尊崇甚至纵容,导致了一些不法僧侣的违法乱纪行为。(张云:《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92-94页;王启龙:《藏传佛教对元代经济的影响》,《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
    ② 明代驻京藏僧主要的封号有:大慈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刺麻等。(《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十七。)
    ③ 陈楠:《论明代留京藏僧的社会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④ 王佩环:《皇太极与长宁寺——兼谈“怀柔蒙古”的政策》,《北方文物》1986年第2期;刘庆宇:《皇太极佛教政策探研》,《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期;张羽新:《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政权的喇嘛教政策》,《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⑤ 顺治年间在京新修、改建和修复的藏传佛教寺庙有净住寺(由明朝寺庙改建)、后黑寺、西黄寺、东黄寺、永安寺、普胜寺等。(陈晓敏:《清代北京藏传佛教寺院》,《才智》2008年第22期。)
    ① 本文关于清代驻京僧人的论述主要参考了陈晓敏女士的《清代驻京喇嘛制度的形成与沿革》一文。(陈晓敏:《清代驻京喇嘛制度的形成与沿革》,《满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② 李德成:《藏传佛教与北京》,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4月,第312-316页。
    ③ 关于清代的八大呼呼图克图到底是哪几位,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根据李德成先生的研究,所谓的清代八大呼图克图应该是章嘉呼图克图、噶勒丹呼图克图、敏珠尔呼图克图、济隆呼图克图、那木喀呼图克图、阿嘉呼图克图、拉果呼图克图和察罕达尔汗呼图克图。(李德成:《清代驻京八呼图克图述略》,《中国藏学》2011年S2期。)
    ④ 李德成:《清代驻京八呼图克图述略》,《中国藏学》2011年S2期。
    ⑤ 清廷四大呼图克图是指章嘉呼图克图、噶勒丹呼图克图、敏珠尔呼图克图和济隆呼图克图,是清廷分封的呼图克图中最重要的四位。
    ⑦ 李德成:《藏传佛教与北京》,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4月,第314页。
    ⑧ 这里所谓的雍和宫教习堪布,不包括一般由驻京呼图克图担任的“管理雍和宫总堪布喇嘛”(简称“雍和宫总堪布”)。
    ① 关于清末民初拉萨驻藏陆军内乱的性质,张召庸认为是驻军以“勤王”和“革命”为口号,实质上则是进行大肆抢劫的乱军行为。(张召庸:《清末民初拉萨动乱初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年。)本人认同这种观点,所以将其称为变乱。
    ② 1912北洋政府成立到1928年灭亡,在这16年中,中央政府派驻西藏的官员先后有三个,分别是钟颖(1912年5月9日任“西藏办事长官”,1913年4月2日被撤职,1913年4月14日出藏)、陆兴祺(1913年4月2日任“护理驻藏办事长官”,1916年3月2日起由李嘉嘉代理,1920年9月陆兴祺再任“驻藏办事长官”,仍由李嘉矗代理)、李嘉矗(1916年3月2日代理护理驻藏办事长官)。(关于李嘉矗和陆兴祺的关系见:房建昌:《英国秘密档案中记载的民国初年护理西藏办事长官陆兴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邱熠华:《民国政府任命的西藏办事长官——以陆兴祺研究为中心》,《中国藏学》2011年第3期)这三人中,只有钟颖任职时在西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正常地履行职权,其他两位都未能入藏。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345页。
    ① 陈庆英:《解读西藏驻京堪布贡觉仲尼到京任职的几份档案》,《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② 原译为棍却仲尼。1931贡觉仲尼呈文蒙藏委员会,提出要改换名字的汉文字,呈文称:“窃查棍却仲尼名字原从藏文译音,彼时本人初来汉地,不识汉字,因即请人代译,未能详加清审。现以汉藏字音对勘,殊觉棍却二字不甚符合,且字面亦欠庄雅,拟将棍却仲尼改为贡觉仲尼,庶于字音、字面两无遗憾。嗣后关于一切职任上公文、函电署名之处概用贡觉仲尼字样。理合呈请,钧鉴;分别呈转备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蒋介石为转报棍却仲尼译作贡觉仲尼备案事致国民政府呈》(民国二十年十一月五日),转引自多杰才旦主编,邓锐龄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第1043页。)蒙藏委员会将此报告送呈时兼任行政院长的蒋介石,行政院又于1931年11月5日转报国民政府备案。7日,国民政府下发指令,同意将棍却仲尼改译作贡觉仲尼。(多杰才旦主编,邓锐龄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1043页。)由此可见,在1931年11月7日前采用棍却仲尼,11月7日后则用贡觉仲尼的写法应该更为准确。但是为了行文方便,本文一律采用“贡觉仲尼”。
    ③ 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邱熠华:《论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萨三大寺:以政治活动与影响为中心(1911-1951)》,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12年;2.喜饶尼玛;《民国时期出席全国性政治会议的西藏地方代表》,《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3.朱丽双:《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民国政府的西藏特使们(1912-1949)》,博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68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3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146-163页。
    ③ 1914年7月的《蒙藏院为转罗桑班爵报告事致大总统密呈》(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3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146-163页)中罗桑班觉的身份是“永慕寺达喇嘛”,但1917年11月的“喇嘛印务处为罗桑班觉可否免补扎萨克喇嘛事致蒙藏院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68页)中罗桑班觉的身份又变成了“达赖喇嘛庙达喇嘛”,这可能是因为原达赖喇嘛庙达喇嘛阿旺根敦于1917年8月18日因病身故后,由罗桑班觉接任其达赖喇嘛庙达喇嘛一职的。
    ④ 喜饶尼玛:《民国时期出席全国性政治会议的西藏地方代表》《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69页。
    ⑥ 认为阿旺根敦是后藏人,主要依据是“民国政府筹办西藏选举事务所榜示参众两院西藏当选及候补议员名单”(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十五日)中,阿旺根敦是“后藏当选众议院议员五名”中的一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53页。)
    ⑦ 由此可以推知,阿旺根敦具有一定的汉文、汉语能力。
    ⑧ 按照《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的相关记载,驻京僧人由高到低依次是:掌印扎萨克大喇嘛(1人)、副掌印扎萨克大喇嘛(1人)、扎萨克喇嘛(4人)、达喇嘛(18人)、副达喇嘛(7人)、闲散喇嘛(10人)、德木齐(29人)、格思规(49人)。((清)会典馆编、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① 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36页。
    ② 蒙藏院是北洋政府于1914年5月设立的专管蒙藏事务的机构,直接隶属于大总统,其前身是1912年7月设立的蒙藏事务局。在蒙藏院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共有二人担任过蒙藏院总裁一职。蒙藏院成立之初,仍以贡王贡桑诺尔布为总裁,并改简任为特任,其地位与各部总长相同。1914年5月至1928年初,除了1922年4月至1923年2月被免去蒙藏院总裁之职转任畅威将军外,贡桑诺尔布一直担任蒙藏院总裁职。在贡桑诺尔布担任畅威将军期间,蒙藏院总裁一职曾先后由熙彦和第九代扎萨克和硕亲王塔旺布里甲拉担任。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66-3068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521页。
    ⑤ 喜饶尼玛:《近代藏事研究》,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4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440-452页。
    ⑦ [民国]《政府公报》,“公文”,1913年六月十北日第400号,第7页。
    ⑧ 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36页。
    ⑨ 此次江赞桑布被推选为参议员,但因为他当时是五台山扎萨克喇嘛,声称宗教事务繁忙,无法到京履职,请求辞职。经蒙藏院同意后由克希克图递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7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2955页。)
    ① 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25页。
    ② 《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中明确记载罗桑巴桑是“哲蚌寺果芒扎仓的格西”(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2、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94页),奇怪的是罗桑巴桑在1929年3月给国民政府的《为所呈从速解决西藏意见书》中却自称是“色拉寺一等堪布”。(《蒙藏委员会公报》(1929年)第1-2期,第18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4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59-67页。
    ④ 即雍和宫四大扎仓之一的显宗扎仓。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70-3078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0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76页。
    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0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271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0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391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5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365页。
    ① 刘寿林、万仁元、王玉文、孔庆泰编:《民国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76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5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365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615-2616页。
    ④ 有时候也称“达赖堪布驻平办事处”。(《蒙藏委员会公报》,1931年第17期,第71页。)
    ① 《蒙藏委员会公报》,1930年第10期,第80-81页。
    ② 《蒙藏委员会公报》,1931年第15期,第131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0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8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517-523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7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3073-3074页。
    ③ 陈庆英:《解读西藏驻京堪布贡觉仲尼到京任职的几份档案》,《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6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73页。
    ② 民国时期,先后多次公布过《国民政府组织法》(每次的名称略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一些:1.民国十四年(1925年)七月一日公布的国民政府组织法;2.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8日公布的国民政府组织法;3.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公布的国民政府组织法。以上三种国民政府组织法都各有多个修订版本。(熊伯履:《国民政府组织法之变迁》,《河南大学学报》1934年第3期。)
    ③ 国民政府的五院是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国民政府的五院制是根据孙中山制定的五权宪法原则组建的,是对孙中山五权宪法进行的具体实践,二者基本思想一致,但有着本质区别。(刘秋阳:《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述评——兼论“五院制度”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之关系》,《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④ 谢振民编著、张知本校订:《中华民国立法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5页。
    ① 理藩部最早叫蒙古衙门,始建于1636年。1638年改称理藩院,官设承政一员,左右参政各一员;1644年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1659年闰3月,改称理藩院为“礼部尚书掌理藩院事”,左右侍郎为“礼部左右侍郎协理理藩院事”;1661年3月,清朝中央政府发布诏令恢复旧称;1911年9月,清政府预备立宪,组织内阁,改理藩院为理藩部,正、副负责人也相应地改为大臣、副大臣;清帝退位后,又改称为正、副首领。(李养第:《清代中央政府对藏政策述略》,《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2期;赵云田:《清代理藩院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② 《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4月22日,顾书卫著:《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1927.4.18—1949.12)》,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第6页。
    ① 顾书卫著:《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1927.4.18—1949,12)》,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第3页。
    ② 李光正:《蒋介石三次下野与新桂系势力的消长》,《河池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贾熟村:《冯玉祥与蒋介石的恩怨》,《浙江学刊》2012年第5期。
    ③ 当然其中不免有客套之意。由张春燕和张丽二人的论文可以知道,蒋介石给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此信的原件存于西藏档案馆,但二位在他们的论文中收录了此信的全文,并对该信的新作时间进行了考证,具体见:张春燕、张丽:《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刍议——“蒋介石致十三世达赖喇嘛书”撰写时间探析》,《中国藏学》2011年第1期。
    ② 曹学恩著:《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探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③ 按照《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噶伦发生缺额需要补任时,从代本、孜本、强佐中考察各人的技能及工作成绩,由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提出两个名单,呈报大皇帝选择任命。”第十八条规定:“堪布为各寺院之主脑,……现规定今后各大寺堪布活佛人选,得由达赖喇嘛、驻藏大臣及济隆呼图克图等协商决定,并发给加盖以上三人印章的执照。”(见张羽新编著:《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上),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第134、137页。)但是,民国以降,由于中央驻藏官员缺位等原因,噶伦补放基本上都是达赖喇嘛或摄政说了算的。
    ④ 朱丽双:《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民国政府的西藏特使们(1912-1949)》,博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第59页。
    ② 钟颖1912年农历五月初九(公历6月23日)被任命为驻藏办事长官,1913年4月2日被撤职,1913年4月14日被迫出藏。
    ③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亲莅西藏的黄慕松和吴忠信通过亲自观察和广泛走访,认为擦绒等为亲英代表,因此此说应该值得信赖。但是也应该看到当擦绒在政治上失势后,其态度也有很大变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69、175页。)
    ④ 此二人是民元驱逐驻藏川军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周伟洲主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344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8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75-76页。
    ② 伍昆明主编:《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年6月,第388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8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75-76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 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81页。
    ① 刘曼卿:《国民政府女密使赴藏纪实:康藏轺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5月,第1页。
    ② 刘曼卿,藏名雍金,1906年生于拉萨。母亲是藏族人,父亲刘华轩是汉族人,先后担任清朝驻藏大臣秘书和九世班禅秘书。刘曼卿的童年是在拉萨和印度度过的。她的母亲是四川康定的藏族,是汉族与藏族通婚的后裔,刘曼卿“笃信天方教真理”,她家是拉萨大清真寺寺坊的教民。1915年她随父母迁居印度大吉岭,12岁时(约1918年)随父母回国,定居于北京,并上小学。上了三年小学后,她升入北京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又到道济医院学护士。1928年随罗桑巴桑觐见蒋介石后,受到蒋介石重视,于是在晋见结束后因蒋的挽留,改任职于国民政府行政院文官处,做了一等书记官。1929年7月,在刘曼卿的一再要求下,文官处派遣她前往拉萨,与西藏地方政府进行沟通。1930年2月1日,刘曼卿一行历尽艰难抵达拉萨,她先后两次得到达赖喇嘛的接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达赖喇嘛对国民党政府的某些疑虑。1930年8月7日顺利完成使命回到南京。1931年国民政府特发给她褒奖状。此外,刘曼卿还曾为记述此次西藏之行而编写了《康藏轺征》一书。此后,刘曼卿还曾多次参与全国性重要会议,并和康藏各界人士一起,多次参与康藏人民发起的抗日救亡活动。
    ③ 赵戴文的这一建议分“预办事项”和“具体办法”两部分,其中“具体办法”共有十条:一、西藏与中央之关系恢复如前;二、达赖、班禅应加入中国国民党,并负责筹划西藏党务之进行;三、达赖、班禅加入本党后得为政府委员;四、外交、军事、政治均归中央办理;五、中央予西藏以充分自治权;六、班禅回藏由达赖派员欢迎,中央护送;七、达赖、班禅在西藏之政教权限一切如前;八、中央以达赖、班禅为西藏政教之首领;九、班禅归藏时,拟派国防军随同入藏,以资保护:十、达赖在京设立办公处,经费由政府发给。(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77-2478页。)这十条建议形成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对藏政策的基本思路,虽然以后在具体实施的内容及措施上有所不同,但基本思路没有变。同时这也是蒋介石以后所提八项的最初蓝本。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82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86-2487页;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84-2485页。
    ① 陈崇凯著:《西藏地方经济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55页。
    ② 牙含章著:《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0、186-188页。
    ③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79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78.
    ① 罗布:《试析十三世达赖喇嘛新政改革的措施及其成效》,《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② 金雷;《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原因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④ 陈炳:《藏军史略》,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64页。
    ⑤ 周伟洲主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453页。
    ⑥ 其中第四次军火进口时间是1931年底。([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122页注释②; 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120 notes "62".)关于英国对西藏的武器供应情况可以参看徐百永先生的《试论民国时期英国对中国西藏的武器供应》一文。(徐百永:《试论民国时期英国对中国西藏的武器供应》,《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⑦ 黄慕松的调查报告中也指出:西藏财政“支出较多之数,为扩张军备及寺院修缮等用是也。” (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85页。)
    ① 黄慕松1934年入藏路过康区时,“耳闻目见”了“康民凡属于藏军之地域者,其所受痛苦,实百倍于川军”。这一说法可能有以偏概全,偏听偏信的嫌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军所在康区的民生状况,而这必然导致藏军和康区民众的矛盾。(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81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16页。
    ④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181-182页; 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m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178-180.
    ② 周伟洲主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448页。
    ③ 1931年十一月三日(藏历),达赖喇嘛在给美国羊毛贸易商三方及卡登时说:“……去年已将羊毛售给印度三部分客商,现正拟出售今年之羊毛。叵耐该客商等暗中勾结,欲图压价购买。美国购毛代表前来购毛时,上述印度客商竟又向其支付酒资,以行阻止,并将其遣返……”(《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10页。)
    ① 周伟洲主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452页。
    ② 周伟洲主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453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81页。
    ① 周伟洲主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458-459页。
    ② 董志勇:《关于“印茶入藏”问题》,《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81页。
    ④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260-268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m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252-264.
    ⑤ 关于班禅属下官员和英国代表接触的记述请见《喇嘛王国的覆灭》第256-257页。此外,该段最后一句话引号中的内容是《喇嘛王国的覆灭》中的原文,其他是本人的观点。如需参考《喇嘛王国的覆灭》,请务必查原书。([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 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256-257页。)
    ① 《蒙藏委员会公报》,第1、2合期,“命令”,第3页。
    ② 1932年6月18日改名为“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组织成立并检呈宣言致阎锡山函》、《班禅驻京办事处为更名并报送办事细则组织条例致蒙藏委员会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88、3099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88、3099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81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73-24741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69-70页。
    ① 陈崇凯:《西藏地方经济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54-455页。
    ②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110页。
    ③ 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3页。
    ④ 关于藏军冲击民众大会的事件,请见《喇嘛王国的覆灭》第90-111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P89-110.
    ① 伍昆明主编:《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年6月,第388页。
    ② 《蒙藏委员会公报》1929年第1-2期,“附录”第18页。
    ③ 刘曼卿:《国民政府女密赴赴藏纪实:康藏轺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5月,第1页。
    ④ 该信具体内容如下:达赖大师法座:民国成立,十有八年,徒因军阀专横,中原多故,共和真谛,未克实施,而边远情形,遂多隔阂。今寰区统一,军事告终,内外相维,励精图治。绥远、热河、察哈尔、青海、宁夏、西藏各区,均已改建新省。西藏人为我中华民族之一,政府正督饬蒙藏委员会调查实际,用资建设。执事适派代表罗桑巴桑到京备述一切,藉悉法座高瞻远瞩,倾诚党国之决心。遥望西陲,至为佩慰。昔,我总理创行三民主义,即所以求中华民族自由平等之路也。卫藏接壤强邻,帝国主义者所压迫久矣。幸赖法座深明大义,内向情殷,此后愈当并力一心,修内政而御外侮,自不难相与造成民有、民治、民享之中国,以屹立于世界,进而扶助弱小民族,跻于大同,普度众生,实我佛之宏愿也。兹托大堪布罗桑巴桑君,略布一二,通希亮照。顺颂慧安蒋(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8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75-76页。标点参考了:张春燕、张丽:《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刍议——“蒋介石致十三世达赖喇嘛书”撰写时间探析》(《中国藏学》2011年第1期)和伍昆明《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第388页)中相关引文中的标点。这属于一般致意性书信,没有提出解决藏事的具体办法。但是,此信表达了蒋介石对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认可,所以才能引出十三世达赖喇嘛以后的一系列旨在改善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举动。
    ⑤ 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和中山陵谒陵是民国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贡觉仲尼表示 “极愿代表达赖南下参加奉安大典”,并且要求“严守秘密”。虽然贡觉仲尼最终因病未能参加,但可以看出贡觉仲尼对孙中山奉安大典所蕴含的政治意义是十分清楚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71页。)关于西藏代表参加奉安大典及谒陵的相关情况,请见本文第五章第四节。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73页。
    ② 《蒙藏委员会公报》(1929年),第5、6期合刊,“纪录”,第3页。
    ③ 虽然此次巫怀清是作为贡觉仲尼的翻译南赴南京的,但事实上巫怀清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就已经多次作为西藏代表参加了北洋政府举行的重要政治活动,例如他是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第二期常会(1916.8—1917.6)、第一届国会第三期常会(1922.10—1924.11)的西藏参议员之一,也是1917年临时参议院和1918年安福国会众议院西藏议员之一。关于巫怀清的生平,目前我们只知道他“原系尼泊尔资送来京(前北京)学习汉文”者(《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第2515页)。根据上述他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活动情况,再结合此次他担任贡觉仲尼翻译的情形来看,显然西藏地方政府以及西藏驻京代表是认可他的代表身份的。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74-2476页。
    ⑤ 《申报》,1929年9月14日。
    ⑥ 《民国时期西藏驻京总代表贡觉仲尼评述》,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83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77-2478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91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85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8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94-2495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95页。
    ② 陆兴祺的“驻藏办事长官”一职是由北洋政府任命的。国民政府成立后,大约1929年,蒙藏委员会专门委员邹德高、楚明善、谢国梁和吴蜀希呈文蒙藏委员会,称:“驻藏办事长官设行署于他国领土内,本属有碍国体,既不克履行职务亦属等于虚设。兹值国府从事革新,在藏案未解决以前,驻藏办事有无存在之必要,敬请公决。”并认为:“如藏案未解决以前,仍应留存此项机关,则驻藏办事长官不能设行署于印度,宜迁驻西康或青海,与藏边接近地方,受本会之指挥,随时与该处驻防长官就近协商规复西藏办法。”经蒙藏委员会第九次常会决议认为:“驻藏办事长官行署既设在他国领土之内,又不克履行职务,形同虚设,自应改组。”但是“事关国家长官存废问题”,所以蒙藏委员会于1929年4月17日呈文国民政府,请示解决办法。(《蒙藏委员会公报》,第3、4期合刊,“呈”,第2-3页。)虽然本人目前尚未看到国民政府关于此呈的答复,但是鉴于行政院于1930年7月19日给蒙藏委员会的“训令”中称陆兴祺为“前驻藏办事长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97页),由此可见,国民政府应该是撤销了陆兴祺“驻藏办事长官”的职务。然而达赖喇嘛显然尚未得知这一消息,所以仍称陆为“陆长官”,并且贡觉仲尼等路过印度时也借寓陆家。国民政府同意陆兴祺“护送”西藏代表进京,可能是鉴于陆兴祺“久居印度,熟悉藏情,且关怀藏事素具热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50页)并且和西藏地方保持着良好关系的原因。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97页。
    ④ 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493页。
    ① 《行政院公报》,1930年,第183期,第10页:《蒙藏委员会公报》,1931年第13期。
    ② 即蒋介石给达赖喇嘛的就解决西藏问题提出的八项办法(为了行文方便,下文我们称之为“蒋介石八项”)。
    ③ 《行政院公报》,1930年,第180期,第20页;《申报》,1930年8月31日。1933年,青海左翼盟副盟长索诺木达什及青海藏回汉各族代表准备来南京,“报告青海情形,有所建白”,国民政府依照青海敏珠尔呼图克图例,批准拨给招待费1500元(最终该代表团中仅有两人到南京,其他人中途折返,并未到京。国民政府也因此取消了此次招待案。)(《监察院公报》,1933年第20期;第260-261页)。1936年10月30日绥远省境内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阿拉坦鄂齐尔等十九人到南京,至11月14日北返。期间蒙藏委员会负责招待,所支招待费共4208.78元。对于这项招待费,蒙藏委员会尚称:“为特示优异起见,未能依照展觐人员招待规则办理,用款不免稍增。”(《监察院公报》,1937年第123期,第11页)。对比后可以看出,5000元的招待费,在当时己经是非常高的了,这充分体现了国民政府对这一时期来南京的十三世达赖喇嘛代表的重视。
    ④ 《申报》,1930年9月2日。
    ⑤ 《申报》,1930年8月8日、10月20日。
    ⑥ 《申报》,1930年9月18日。
    ⑦ 《申报》,1930年9月18日。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28-2529页。
    ② 转引自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9月,第269页。
    ③ 元朝建立前,在萨迦派和阔端建立联系的同时,“止贡派受到蒙哥的保护,蔡巴受到忽必烈的保护,帕竹、雅桑托庇于旭烈兀,达垅则托庇于阿里不哥,且分别接受封赐土地人户。”并且,萨迦派的八思巴和噶举派的噶玛拔希还为获取蒙古人的信任进行过激烈的斗争。最终八思巴得到了忽必烈的欣赏,并在以后成为了元朝的国师。(《藏族简史》编写组编:《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36-137页。)
    ① 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前的1642年,固始汗、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大师即派遣“伊拉库克三胡土克图”和“歹青绰尔济”等为使臣,前往当时清朝的首府盛京(今沈阳),受到了皇太极的隆重接待。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应顺治帝进京“敕谕”,到达北京,十二月十五日在“南苑”“谒上”,标志着西藏地方对清中央政府统治的认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19、232页。)
    ① 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75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77-2478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82页。
    ③ 按照伍昆明先生的说法,楚称丹增在1929年8月是“西藏特派南京洛藏娃”,其实这里的“京”指的是北洋政府的京师北京。见伍昆明主编:《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年6月,第391页;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 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84页。
    ① 《蒙藏委员会公报》,1929年第8期。
    ② 比较“蒋介石八项”与蒙藏委员会提出的十条、赵戴文提到的九条,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对该文件的主要内容、行文方式等都是十分注意的。(相关材料见《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第2478、2480、2482页。)
    ③ 蒋介石给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八项”是:“一、中央与西藏之关系应如何恢复;二、中央对西藏之统治权如何行使:三、西藏地方自治权如何规定,范围如何;四、达赖、班禅在西藏政教上之地位与权限一律照旧,抑或另有规定;六、班禅回藏,达赖如何欢迎,中央如何护送;七、达赖是否在京设立办公处,以便随时接洽。至于经费,可由中央发给;八、西藏对于中央有无其他希望。”(《赵戴文为政府派贡觉仲尼等入藏向西藏当局提出八项办法致阎锡山电》(民国十八年(1929年)九月二十二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82-2483页。)蒋介石给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这八条全用疑问句,意在试探达赖喇嘛在恢复中央和西藏地方间关系上的态度及决心。
    ④ 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79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96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16),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59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95-3096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92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95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96页。
    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10页。
    ⑦ 《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慰问同盟国和出席南京国民大会”内幕》,载《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0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10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99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02-2503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98页。
    ② 关于西藏驻京办事处印章的印文可见《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卷首照片部分翻拍的《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十三日西藏驻京办事处为申藏兵未先启衅大金寺喇嘛颇难听从等情致蒙藏委员会快邮代电》的影印件。据此可以看出,该印章为正方形,印章有留边,汉字在左,藏文在右,汉文纵向排列,采用民国政府时期印章使用的传统字体篆体,藏文采用正楷体。(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关于该章印迹,请见本文“附录七”。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09-2510页。
    ② 《申报》,1931年4月27日。
    ③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219页。注②; 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iy of modem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214 notes "5r".关于“堪尊罗松”的详细论述,请见本章第三节。
    ④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223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65-2766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66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73-2974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852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75页。
    ① 本次国民大会于1946年11月15日正式召开,因为会议最主要任务是制定“宪法”,所以被称为“制宪国大”。
    ② 本次国民大会于1948年3月29日开始召开,因为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开始实行所谓民主宪政,并按照宪法规定选举总统,实行总统制,所以被称为“行宪国大”。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99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1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71-79页。关于《西藏驻京办事处组织大纲》(1931年)的全文,请见本文“附录二”。其实早在1931年五月十八日,行政院就向蒙藏委员会下发指令,除了要求将《西藏驻京、平、康办事处组织大纲》中的职员人数修订为确数外,该指令还称:“各大纲第二条‘达赖佛’之‘佛’字,及第二条‘办理关于西藏一切接洽事宜’之‘西藏一切’四字,意义未尽适当。”(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2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282-283页)结合1935年《修正西藏驻京办事处组织大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1935年《修正西藏驻京办事处组织大纲》完全是按照行政院的这一修订要求进行修订的。这说明虽然行政院在1931年就提出了修订要求,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1935年西藏驻京办事处才对《组织大纲》进行了修订。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148-149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149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149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05页。
    ① 《蒙藏月报》,第四卷第三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关于《修正西藏驻京办事处组织大纲》(1935年)请见本文“附录三”。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10页。
    ②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219页“注②”。另外,在重庆时,国民政府给图丹桑结的参加会议的邀清函上写的是“副办事代表、翻译、五品在职官员”,图丹桑结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说明他确系五品。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01页。
    ① 《文官俸给暂行条例》(中央政治会议第一八九会议议决)第一条:各机关官俸之支给,均依照本条例及附表之规定办理。第二条:特任官俸一级,八百元;简任官俸共分六级,每级相差四十元;荐任官俸共分六级,每级相差三十元;委任官俸共分十二级,前六级每级相差二十元,后六级每级相差十元。第三条:各机关职员,应由铨叙部按照其工作成绩,在任久暂,分别叙级。第四条:各机关职员初任职者,自初级叙起,后著有劳绩时,按级进叙,叙至最高级为止。简任之司长、局长、厅长、参事、秘书、计正,以简任第三极为最高级。荐任者得由六级至荐任第一级。第五条:凡在职满一年有劳绩者,得酌予进级。第六条:各机关职员已进至最高级后,经一年尚未升迁者,得存记,遇缺先补。(《建设委员会公报》1930年第4期,第112-113页。)
    ② 《国府公布文官官等官俸暂行表》,《法制周报》1933年第40期。
    ① 民国时期文官的官阶共有四级,分别是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形式任命的官吏为特任官,通常是指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除特任官外,行政官员又分成三级九等:第一、二等为简任官,由总统任命:第三至五等为荐任官,由所属长官推荐给中央政府任命:第六至九等为委任官,由各所属长官直接任命。在蒙藏事务局中属于简任的职员是总裁和副总裁,属于荐任的职员有参事、秘书和佥事,属于委任的职员有主事和执事官(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编:《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② 《国民政府公报》,1933年3月11日。
    ① 何家伟:《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研究:1928—1949》,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42-48页。
    ② 何家伟:《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研究:1928—1949》,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62页。
    ①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十三),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135-137页。
    ② 关于国民政府一般公务员福利情况请见:何家伟:《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研究:1928—1949》,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① 《蒙藏委员会公报》,1931年第18期,“共牍”第22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15页。
    ③ 《审计部公报》,1935年第50期,第127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10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1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87-88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② 《审计部公报》,1935年47期,第177页。
    ③ 《审计部公报》,1935年50期,第87页。
    ④ 毋据《监察院公报》(第41期,“审计”,第18页)刊登的监察院“训令”(第七三号,二十四年八月六日):中央政治会议同意“致祭达赖大师专使行署留藏办事人员”所需经费,二十三年度四个月共一万二千元,二十四年度共三万六千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 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5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44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11页。
    ② 成圣树、金祖钧:《从民国时期的三次币制改革看当时的通货膨胀》,《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① 《审计部公报》,1935年第50期,第126-127页。
    ① 《审计部公报》,1935年第64期,第63-64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97-2698页。
    ③ 《东噶藏学大辞典》,2002年版,第1678页。
    ① 夏扎·甘丹班觉、恰宗·其米杰布、色新·洛桑顿珠:《原西藏地方政府组织机构》,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284页。
    ① 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时,共建立了四个扎仓,即四个学殿:1.“扎宁阿扎仓”,即汉语中的历算扎仓,该扎仓的地址在今雍和宫“永佑殿”前的西配殿;2.“曼巴扎仓”,即汉语中的医学扎仓,该扎仓的地址在今“永佑殿”前的东配殿;3.“擦尼特扎仓”,即汉语中的显宗扎仓,该扎仓地址就是现在雍和宫正殿前的十四间西配殿;4.“巨特巴扎仓”,即汉文中的密宗扎仓,该扎仓地址就是雍和宫正殿前面的十四间东配殿。(魏开肇:《雍和宫漫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8-144页。)这四个扎仓的最高负责人都是由西藏派遣的堪布一名,合称雍和宫四学堪布。
    ② 马兰、李立祥:《雍和宫》,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296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75-3076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66页。
    ② 唐古忒学,是清代设立的咸安宫、唐古忒、托忒三学之一,“唐古特学助教,原为教训学生,及翻译所降达赖喇嘛之旨,并西藏所到一应文书而设。”((清)会典馆编、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④ 张羽新:《清朝治藏典章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668页。
    ④ 陈庆英:《解读西藏驻京堪布贡觉仲尼到京任职的几份档案》,《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⑦ 拉孜宗,治所在今日喀则拉孜县拉孜乡。(房建昌:《清代西藏的行政区划及历史地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
    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79-3080页。
    ① 张羽新编著:《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上),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第667页。
    ② 张羽新编著:《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上),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第668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75-3076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82页。
    ② 清帝退位诏书中的满蒙回藏待遇条件如下:“一、与汉人平等。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备州县听其自由入籍。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清实录藏族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753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85页。
    ④ 关于贡觉仲尼此呈文的意义,姚兆麟先生已有分析,详细请见:姚兆麟:《西藏棍却仲尼1924年呈文析》,《藏族史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第79-91页。
    ⑤ 《蒙藏委员会公报》,1931年第15期,第118页;第18期,第27页。
    ① 喇嘛印务处,全称“京城喇嘛印务处”,是北洋政府时期设立于北京的“专司领发平热等处各喇嘛寺庙之钱粮,并办理调转各寺庙之职任喇嘛等事项”的机构。1929年蒙藏委员会成立后,鉴于“国都南迁,京城二字已不适用”,经蒙藏委员会第三次常会研究决定,改称“北平喇嘛事务处”。(《蒙藏委员会公报》,第18期,“命令”,第48页。)
    ② 《蒙藏委员会公报》,1931年第18期,“命令”第49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4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426-430页。
    ④ 1936年的“西藏地方推选代表十人名单”表中,丹巴达札的“经历”一栏填写有“雍和宫扎萨克”,说明此时丹巴达札已经是雍和宫扎萨克堪布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⑤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390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m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381.);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81页。
    ① 《申报》,1931年1月31日。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28-2529页。
    ③ 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87页。
    ④ 邱熠华:《论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萨三大寺:以政治活动与影响为中心(1911-1951)》,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12年,第190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② 邱熠华:《论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萨三大寺:以政治活动与影响为中心(1911-1951)》,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12年,第190页。
    ③ 《蒙藏月报》,第十六卷第四期。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06页。
    ⑤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4页),贡觉仲尼率其他驻京代表状告上级机关蒙藏委员会的做法,除了显示出这一时期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不正常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贡觉仲尼有着直爽、倔强的性格。
    ⑥ 1936年接替贡觉仲尼担任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的阿旺桑丹在给蒙藏委员会的呈文中说,西藏地方政府“迭据贡觉仲尼先后恳辞西藏驻京代表”职,由此可见贡觉仲尼应该是不止一次提出过辞职请求。(.《蒙藏月报》,第五卷第一期。)
    ① 《蒙藏月报》,1938年第8卷第2期;《申报》,1938年4月7日、4月20日。
    ③ 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92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43页。
    ⑤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281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43页。
    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842页。
    ② 李振宏、刘克辉著:《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三次修订本),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2010年6月重印),第571页。
    ③ 《蒙藏月报》,第十六卷第四期。
    ① [英]查尔斯·贝尔著:《十三世达赖喇嘛》,冯其友、何盛秋等译,不详,第140页。。
    ② 《蒙藏周报》,第四十七期。
    ③ 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497-498页。
    ⑤ 图丹桑结就是《关于第一、第二期西藏驻汉地办事人员情况的回忆》的作者。
    ① 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498页。
    ② 丹群廓寺,位于四川邓柯境内,寺庙的僧官既管理寺庙,也管理周围的百姓,相当于宗本——何宗英译注。
    ③ 拉乌达热·土丹旦达(遗作):《西藏地方政府要政见闻》,《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16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⑧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① 《申报》,1936年3月12日、16日、21日、24日、28日和30日。
    ② 《蒙藏月报》,第五卷第一期。
    ③ 《蒙藏月报》,第五卷第一期。
    ④ 《蒙藏月报》,第六卷第六期。
    ⑤ 《蒙藏月报》,第六卷第四期。
    ① 本文关于20世纪前半期日本秘密邀请雍和宫僧人访日的相关记述主要参照了李丽、秦永章的《20世纪前半期雍和宫藏族高僧秘访日本始末》(李丽、秦永章:《20世纪前半期雍和宫藏族高僧秘访日本始末》,《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下面不再一一标注。
    ② 寺本婉雅:《蒙藏旅日记》,东京:芙蓉书房,1974年,第269页,引自:李丽、秦永章:《20世纪前半期雍和宫藏族高僧秘访日本始末》,《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
    ③ 秦永章:《抗日时期日本染指我国西藏秘史》,《中国藏学》2005年第1期。
    ① 重庆大轰炸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历时5年半,其中最猛烈的阶段集中在1939年、1940年、1941年三个年份。1940年,日机根本不再考虑区别非军事参战的人员、地区、机关,径直将重庆划分为数个轰炸区,进行无区别轰炸。(李金荣、杨筱:《烽火岁月:重庆大轰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① 《蒙藏月报》,第十二卷第二三合期。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28页。
    ⑤ 1936年11月30日提交的“国民大会蒙藏代表选举事务所为转呈噶厦政府拟派国大西藏代表名单致选举总事务所公函”中,阿旺桑丹是42岁。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⑥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281页。
    ⑦ 《申报》,1939年12月30日。
    ③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302页。此处原书上的标题和电文影印件排版有误,标题在第298页,但电文影印件在第302页。
    ① 扎洛:《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灵童候选人拉木登珠1938-1339年间滞留西宁问题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② 即朱绍良。朱绍良,(1891年——1963年),原名宝瑛,字一民,国民党高级将领,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202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202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787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20-221页。
    ② 文白,即张治中将军。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白。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21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50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21页。
    ⑥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3月,第272页。
    ⑦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 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87页。
    ①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3月,第269页。
    ②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3月,第269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89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92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87页。
    ① 《蒙藏月报》,第十一卷第二三合期:《申报》,1940年2月23日、24日。
    ② 《蒙藏月报》,第十二卷第四五合期。
    ③ 1936年11月30日提交的“国民大会蒙藏代表选举事务所为转呈噶厦政府拟派国大西藏代表名单致选举总事务所公函”中,格敦恪典是38岁,但不知道是藏历还是公历的算法。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④ 除了阿旺桑丹和格敦恪典病逝后国民政府发给治丧费3000元,另一位藏传佛教的重要活佛,“青海七呼图克图驻京办事处”的处长敏珠尔呼图克图1938年圆寂时,国民政府也发给3000元用于建塔(见《蒙藏月报》,第八卷第三期)。敏珠尔呼图克图是清朝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虽然在民国时其政治地位已今非昔比,但是其宗教地位仍然很高。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能享受与敏珠尔呼图克图同样的“优恤”,也充分说明了国民政府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的重视。
    ⑤ 《蒙藏月报》,第十二卷第四五合期。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4页。
    ④ 土丹参烈,约生于1907年:图登生格,约生于1906年。(《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22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西藏历史资料汇编》(第九册)(1929-1948),油印版。
    ② 《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03、204页。
    ③ 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9月,第247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95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95页;拉乌达热·土丹旦达:《台吉穷让·顿珠杰布被贬官充军之原因》,《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14页。
    ⑤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十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202页。
    ⑥ 《蒙藏月报》,第十三卷第四期。
    ⑦ 《边政公论》,1941年第1期。
    ⑦ 《申报》,1941年5月28日;《蒙藏月报》,第十三卷第六期。
    ⑨ 《申报》,1941年11月12日。
    ① 《申报》,1941年12月7日。
    ② 《蒙藏月报》,第十四卷第一期
    ③ 《边政公论》,1941年第1期。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95页。
    ⑤ 徐百永:《试论民国时期英国对中国西藏的武器供应》,《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73-2974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02-2503页。
    ③ 《边疆通讯》,1943年第8期。
    ④ 1936年11月30日提交的《国民大会蒙藏代表选举事务所为转呈噶厦政府拟派国大西藏代表名单致选举总事务所公函》中,阿旺坚赞40岁,但不知道是藏历还是公历的算法。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⑤ 行政院于此日批准贡觉仲尼辞去蒙藏委员会委员职务的同时,批准阿旺坚赞就任蒙藏委员 会委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① 1943年第8期《边疆通讯》说阿旺坚赞是经香港返回西藏的,是不是阿旺坚赞等返藏途中也经过了香港,现在还有待更多史料的证明。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307页。
    ③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十),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86页。
    ④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十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178-179页。
    ⑤ 《边疆通讯》,1943年第8期。
    ⑥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33页。
    ⑦ 《边疆通讯》,1943年第8期。
    ⑧ 阿乐(乐于泓):《进藏日记摘抄》(一),载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05页。需要说明的是,在原文中将“乐于泓”误写为“乐子泓”了。
    ①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九),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479页。
    ② 《边疆通讯》,1943年第8期。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09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08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09页。
    ⑥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 第377-386页。
    ① 拉乌达热·土丹旦达:《台吉穷让·顿珠杰布被贬官充军之原因》,《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14页。
    ③ 《蒙藏月报》,第十五卷第九、十合期。
    ④ 《蒙藏月报》,第十六卷第二三合期。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71-2972页、第3152页。
    ①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十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458页。
    ② 《民国藏事通鉴》中说是“免职返藏”。见郭卿友:《民国藏事通鉴》,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622页。
    ③ 柳陞祺:《拉萨旧事(1944-1949)》,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43页。
    ④ 李学政著:《回味陪都市井生活》,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⑤ 李学政著:《回味陪都市井生活》,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⑥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十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 年,第458、459、460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98页。
    ②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九),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418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61-3062页。江宗,可能就是“降”,藏语为:(?)治所在今曲水县江村。(房建昌:《清代西藏的行政区划及历史地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06页。
    ① 《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慰问同盟国和出席南京国民大会”内幕》,《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16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21-3023页。
    ④ 《蒙藏月报》,第十九卷第十二期。
    ⑤ 热振·益西楚臣:《热振事件中我奔赴祖国内地求援的经过》,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00-601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02页。
    ③ 邱熠华:《论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萨三大寺:以政治活动与影响为中心(1911-1951)》,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12年,第170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7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157-161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2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217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2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228页。
    ④ 贺文宣:《清代驻藏大臣大事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480页;曾国庆、黄维忠:《清代藏族历史》,北京:藏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473页。
    ⑤ 《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中有“联办事出藏,为是年八月初四日”。但据上下文判断,这里所谓的出藏应该指离开拉萨。(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第124页。)
    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⑦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⑧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324-325页。另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第3054页有西藏驻京办事处科长“绛巴扎嘉”者,应该和同书第3062页的西藏驻京办事处科长“绛巴扎西” 为同一人,前者可能是档案上将“喜”误为“嘉”所致。
    ①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十三),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47页。
    ②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十三),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129-132页。以1941年5月为例,意希博真的薪俸、生活补助分别为每月国币100元,膳食补助为每月国币30元,房租补助每月国币10元。
    ③ 次央:《略论旧西藏上层妇女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西藏大学学报》1994年第9期。
    ④ “兄弟啦”,这显然是汉藏合璧的一种称谓,“兄弟”意指他是意希博真的弟弟,而“啦”则是藏语的“(?)”,是表示尊称的语气词。
    ⑤ 强俄巴·多吉欧珠先生访谈记(该访谈由朗杰紫丹同学代为完成,在此深表感谢!本文中关于强俄巴·多吉欧珠先生访谈都是由朗杰紫丹同学代为完成的,下面将不再一一标注)。
    ⑥ 王川:《孔庆宗时期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对在藏汉人的管辖及其意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⑦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26页。
    ⑧ 强俄巴哆吉欧珠:《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团慰问同盟国和出席南京国民代表大会”内幕》,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2页。
    ⑨ 见“附录八”。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4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10页。
    ⑤ 政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编:《甘孜州文史资料》(第九辑),康定:甘孜报社印刷厂,1990年12月,第33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61-3062页。
    ① 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第204页。
    ② 《申报》,1935年2月17日。
    ① 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① 《民国时期出席全国性政治会议的西藏地方代表》,见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21-147页。
    ② 关于“国民参政会”的性质和作用、局限性等请见:章红:《国民参政会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
    ③ “行政院秘书处转呈贡觉仲尼为国民救国会议代表由当地民选事致蒙藏委员会函”、“图丹桑批等为遴补计晋美等为国大代表未便承认请收回成命事致蒙藏代表选举所函”,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61、3019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71-2972页、第2554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71-2972页、第2554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71-2972页、第2555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71-2972页、第2556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71-2972页、第2765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71-2972页、第2653页。
    ① 《申报》,1931年5月18日。
    ① 《申报》,1936年3月24日。
    ② 《申报》,1941年12月7日。
    ③ 《蒙藏月报》,第十四卷第一期。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04、3006页。
    ⑤ 《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慰问同盟国和出席南京国民大会”内幕》,《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⑥ 强俄巴哆吉欧珠:《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团慰问同盟国和出席南京国民代表大会”内幕》,载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2页。
    ① 强俄巴哆吉欧珠:《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团慰问同盟国和出席南京国民代表大会”内幕》,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4-145页。
    ② 《申报》,1936年3月24日。
    ③ 《申报》,1936年3月28日、30日。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⑤ 《审计部公报》,1936年第70期,第32-33页。
    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97-2698页。
    ① 《申报》,1941年1月20日。
    ② 按照土登贡培夫人拉宗卓嘎的说法,土登贡培初到南京即找西藏驻京办事处寻求帮助,但是西藏驻京办事处并没有为土登贡培提供帮助。半年后,生活已陷极端困难的土登贡培才得到西藏班禅办事处的札萨·计晋美和拉敏·益西楚臣生活上的帮助,并帮他在蒙藏委员会谋得一份工作。西藏驻京办事处听说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为土登贡培提供帮助之后,“恐怕土丹贡培被班禅方面所利用”,所以报经噶厦政府同意后才为土登贡培提供帮助。这种说法应该是基本属实的,因为初到南京的土登贡培的身份是被西藏地方政府流放后外逃的犯人,但是后来土登贡培一方面在热振事件上可能和西藏驻京办事处有合作,同时西藏驻京办事处确实可能有土登贡培被班禅系统“利用”的担心,所以才愿意提供帮助。(拉宗卓嘎:《关于坚赛·土丹贡培》,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54页)
    ③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32、34、35、36、46页。
    ④ 《蒙藏月报》,第七卷第三期。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384页。
    ① 《蒙藏月报》,第六卷第四期。
    ① 《蒙藏月报》,第六卷第四期。
    ② 《蒙藏月报》,第六卷第四期。
    ③ 《北平市市政公报》,1937年第388期。
    ④ 《北平市市政公报》,1937年第388期。
    ⑤ 陈金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以佛教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9、21页。
    ① 《蒙藏月报》,第八卷第三期;《申报》,1938年3月9日。
    ① 国民政府于1929年3月1日发布了同意备案的命令,该命令所引述蒙藏委员会的原呈称:“呈据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呈称:赁定本京奇望街十三号为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于本月二十日成立,……”(《蒙藏委员会公报》,第1、2合期,“命令”,第4页)。但根据蒙藏委员会于1929年2月15日给国民政府的原呈可以看出,无论是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给蒙藏委员会的呈文,还是蒙藏委员会给国民政府的呈文,都称将要成立的是“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蒙藏委员会公报》,第1、2合期,“呈”,第2页)。结合1932年6月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请求将“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更名为“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的情况来看,此令中显然是将“办公处”误写为“办事处”,真正被批准成立的应该就是“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 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87-3088页。
    ① 从1948年的“班禅驻京办事处组织概况”(《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10-3111页)看,该办事处的科室设置、人员配置前后基本没有多大变化。
    ② 从现已刊布的档案材料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九世班禅在南京设立的办事机构名称,最初应该称为“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而不是“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第3087-3088页)。但是《国民政府准西藏驻京班禅驻京办事处成立备案致蒙藏委员会指令》(民国二十八年(1929年)二月二十八日)中称:“呈据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处呈称,赁定本京奇望街十三号为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于本月二十日成立,……”(《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第3092页),在同一份“指令”中,居然出现了名称前后不一的情形。因为《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为组织成立备案事致蒙藏委员会呈》(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十八日)(《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第3088页)中最后的署名为“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由此可以肯定是上述“指令”中的所谓的“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的名称不准确。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09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12-113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85-86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85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85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86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86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86页。
    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121-122页。
    ⑧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124-125页。
    ① 《申报》,1933年1月1日。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64页。
    ③ 罗友仁的材料尚待查找。
    ① 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40-145页。
    ③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十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193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67页。
    ⑤ 李果:《诺那呼图克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08年,第18-21页;陈一石:《政治喇嘛诺那早期轶事》,《文史杂志》1987年第1期,第16页。
    ① 徐少凡:《西藏昌都诺那呼图克图传略》,《海潮音》14卷,第7号。
    ② 《监察院公报》,1935年第60期,第22页。
    ③ 《行政院公报》,1929年第105期,第41页。
    ④ 《行政院公报》,1929年第105期,第41页。
    ⑤ 《行政院公报》,1929年第105期,第41页。
    ⑥ 《行政院公报》,1929年第105期,第41页。
    ⑦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驻京办事处设立初期,租赁南京“黑廊大街净觉寺”为办公地点,后迁至登隆巷十号,1935年九月十二日日,因“原有地点狭小,不敷应用”,因此又迁至大悲巷笏园三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322页。)
    ⑧ 《河北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73期,第4页。
    ⑨ 王川:《诺那活佛在内地的活动及对康藏关系的影响》,《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⑩ 《河北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73期,第4页。
    1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149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192-193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212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30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89-91页。
    ① 《蒙藏月报》,第四卷第三期。
    ② 《监察院公报》,1935年第60期,第21页。
    ③ 《蒙藏月报》,第三卷第六期。
    ④ 《监察院公报》,1935年第60期,第22页。
    ⑤ 《文官俸给暂行条例》(见本论文第72页注①)。
    ⑥ 由1934年诺那呼图克图领取的蒙藏委员会委员薪俸为600元,属于《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的简任3级,处长薪俸为200元,属于荐任11级。1934年《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的简任3级和荐任11级,分别大致和1930年的《文官俸给暂行条例》的简任3级至4级(薪俸为520元和480元),委任6级(薪俸为220元)相当。
    ⑦ 《国府公布文官官等官俸暂行表》,《法制周报》1933年第40期。
    ⑧ 《审计部公报》,1936年第64期,第35页。
    ① 《监察院公报》,1935年第60期,第21页。
    ② 《监察院公报》,1935年第60期,第21页。
    ② 《监察院公报》,1935年第60期,第22页。
    ④ 《审计部公报》,1936年第64期,第37页。
    ⑤ 《监察院公报》,1935年第60期,第21-23页。
    ⑥ 《审计部公报》,1936年第63期,第67-69页;《审计部公报》,1936年第64期,第35-39页。
    ⑦ 《审计部公报》,1935年第55期,第87页。
    ⑧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234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9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273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42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年,第88页。
    ③ 《蒙藏月报》,第七卷第五期
    ④ 明栋:《记庐山诺那活佛塔》,《佛教文化》1994年第6期。
    ② 《蒙藏委员会公报》,1929年第5-6期,“公牍”,第31-32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6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448-464页。
    ① 《蒙藏月报》,第二卷第一期。
    ② 《蒙藏月报》,第六卷第三期。
    ③ 《蒙藏月报》,第七卷第四期。
    ④ 蒙藏委员会7月15日下发指令,“准予备案”。见《蒙藏月报》,第七卷第五期。
    ⑤ 1936年敏珠儿呼图克图“以整理庙务,请假回青”,说明他当时并不是因处长期满而回青海的,再结合7月1日噶勒丹锡埒图佛仓请求阿嘉呼图克图暂代处长职务看,别的呼图克图可能都因为种种原因未来任职。敏珠儿呼图克图因病在南京圆寂后,蒙藏委员会主办的《蒙藏月报》第七卷第五期上所刊发的《青海敏珠儿呼图克图在京圆寂》一文中,也有“驻京五年,勤劳卓著”的说法。由此可见,自该办事处成立之日起到1937年8月都是由敏珠儿呼图克图担任处长一职的。
    ⑥ 《蒙藏月报》,第七卷第五期。
    ① 《蒙藏月报》,第八卷第二期。
    ① 高鹏程著;《政治利益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189页、204页。
    ② 王祖远:《蒋介石与刘文辉的西康之争》,《湖北档案》2009年第6期。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版社,2000年,第491-495页;孔庆宗;《西藏插手西康大金寺与白利村纠纷的真相》,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月,第463-464页。
    ② 高长柱:《青海玉树与西藏》(续),《边铎半月谈》1934年第3期,第2页。
    ③ 《申报》,1930年12月27日。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493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421页。
    ③ 刘国武:《南京政府对康藏纠纷的定性及解决措施》,《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39、160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58页。
    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66页。
    ⑦ 《清实录藏族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366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57页。
    ② 陈一石:《清代瞻对事件在藏族地区的历史地位》(一)、(二)、(三),《西藏研究》,1986年第1期、1986年第2期、1986年第3期。
    ③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08页。
    ④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73页。
    ⑤ 徐君:《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之反思》,《中国藏学》2007年第2期;国庆:《赵尔丰及其巴塘经营》,《西藏研究》1989年第4期。
    ⑥ 黄天华:《国家建构与边疆政治:基于1917-1918年康藏纠纷的考察》,《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塔娜、喜饶尼玛:《尹昌衡西征评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十三世达赖喇嘛也认为“从前汉边失和,藏民心有宿怨”,由此可见康藏双方的历史积怨是康藏纠纷爆发的潜在原因之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69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44页。
    ② 伍昆明主编:《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年6月,第516-517页。
    ③ 虽然“南京那时管不了四川省”的说法与事实不符(夏格巴著:《西藏政治史》,李有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8年,第224页),但正如李铁铮的分析,西康复杂的政治形势导致南京国民政府的政令执行不畅,却是不争的事实(李铁铮著:《西藏历史上的法律地位》,夏敏娟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4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版社,2000年,第421页。
    ② 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6-287页;王燕:《浅析第三次康藏纠纷》,《民国档案》2003年第2期。
    ③ 李铁铮关于国民政府力主和平解决藏事的原因的全面而中肯的分析见:李铁铮著:《西藏历史上的法律地位》,夏敏娟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3-165页。
    ④ 今四川炉霍县境内。
    ⑤ 朱窝,即上文中提及的“朱倭”((?))。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43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44-45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44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51、54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59、65-66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68页。
    ① 《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10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67-68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97-99页。
    ⑥ 《申报》,1931年3月24日。
    ⑦ 《申报》,1931年3月27日。
    ⑧ 《申报》,1931年3月29日。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54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
    ③ 《申报》,1931年4月3日。贡觉仲尼说“康藏达结白茹两寺械斗,系宗教上下争执,无关政治”,显然这是对十三世达赖喇嘛前文所述的关于“大白事件”的看法的转述,这种看法体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对于教权和政权界线认识的模糊。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54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66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 版社,2000年,第121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正常情况下,西藏驻京办事处关于藏事的呈文都应该先交给蒙藏委员会藏事处负责处理,然而西藏驻京办事处将此函递给了蒙藏委员会总务处。结合以后西藏驻京办事处指责时任藏事处处长的班禅系统官员罗桑坚赞私扣呈文的情况看,此举的目的就是有意绕开藏事处。另外,1931年5月25日西藏驻京办事处给蒙藏委员会总务处的函中说:“顷奉达赖佛复电开:西藏赴康人员派定代本琼让等,业已起程赴康接洽,并令优待唐委员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琼让代本尚在途中。同日,蒙藏委员会给唐柯三的电文中却说:据贡觉仲尼的说法,“达赖来电,所派系代本琼让,在达结候商,并饬对于台端特别优礼。”(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23-124页)由此可知,琼让已在大金寺。考虑到第一个引文也是西藏驻京办事处给蒙藏委员会的,而第二个引文是蒙藏委员会依据西藏驻京办事处的报告发给唐柯三的电文,蒙藏委员会在发电时应该依据情况已经做了判断,所以在此采用第二个引文的说法。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45-148页;《申报》,1931年7月1日。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 汇编》(第15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438-439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29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49页。
    ④ 原文如此,正确的应该是赴康。
    ⑤ 《申报》,1931年6月18日。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23-124页。
    ② 如“藏方增兵二千,由英籍军官率领,向炉霍道间汉军攻击”中的英籍军官一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令人费解的是,西藏驻京办事处将这一时期一切自认为“不实”消息都归责于班禅系统官员和西藏民众代表的造谣,却没有去责备作为康藏冲突另一方的川军。直到1932年11月,藏军被川军逼回金沙江西岸,康藏两军隔河对持后,才将关于藏军准备进攻等的“不实”消息归责于川军造谣。
    ③ 《申报》,1931年4月15日、6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23-124页。
    ④ 邢肃芝[洛桑珍珠]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228页。
    ④ “外交局”事件后不久,孔庆宗即以生病为由向蒙藏委员会提出辞职,1943年10月18日蒙藏委员会同意了他的辞职。参见喜饶尼玛:《近代藏事研究》,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6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45-148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49-150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
    ⑤ 《申报》,1931年7月28日。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 版社,2000年,第178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62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99、211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10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99页。
    ② 《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11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13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50、252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59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59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59-260页。在呈文中引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电文时将中央政府称为“中政府”。另外,黄慕松赴拉萨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曾和噶厦政府进行过多次书信交谈,《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一书第31页至46页的“中藏问题交换意见之经过”部分共提供了五封噶厦政府给黄慕松的交涉公函,第一封公函中噶厦政府对黄的称呼很客气,称他为“中央特派致祭达赖大师黄专使”,第二、三封公函的称呼则变得相对生硬,分别称黄为“汉政府特派致祭达赖大师黄专使”、“中国政府特派致祭达赖大师黄专使”,第四封没有称呼。结合双方的交涉内容看,噶厦政府对黄慕松的称呼隐含了噶厦政府对中央和西藏地方关系的定位,更是对黄慕松态度的一种表现,暗示对黄慕松的胁迫之意。谈判不能取得进展,而天气渐冷,黄慕松开始做离藏的准备,但从噶厦政府的角度看,和黄的交涉未能解决他们认为的最主要问题,因此在得知黄将离藏时,噶厦政府的态度变得友好了,在给黄的公函称谓上又变为“中央特派致祭达赖大师黄专使”,并对谈判中的“冒触之处”表示道歉(从此也可以窥见其在对黄称呼上的胁迫用意)。分析这两例子可以总结出:当西藏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政策、措施感到满意时,他们就会称中央政府为“中央政府”,反之则会称为“中政府”、“汉政府”、“中国政府”等,也就是说“中政府”、“汉政府”成为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表达不满的一种称谓。
    ④ 《石委员长致西藏全体代表书:论中央与西藏之关系》,《蒙藏旬报》,1932年第2卷第2 期,第1、2页。
    ① 《申报》,1932年7月1日。
    ② 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16),台北: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42-43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59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495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④ 刘湘和刘文辉间争夺四川统治权的战斗正式开始于1932年10月上旬。关于二刘战争详情请见:冷寅东:《刘湘、刘文辉争霸四川的几次战争》,《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52-64页。
    ⑤ 这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对喇嘛们的评价(见查尔斯·贝尔著:《十三世达赖喇嘛传》,冯其友等译,拉萨: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没有出版时间),第271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24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27-328页。
    ③ 《申报》,1933年12月7日。
    ④ 《申报》,1933年12月7日。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77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03-2604页。
    ② 关于青藏战争原因的分析,可参考:曲青山:《关于青藏战争的起因问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② 伍昆明主编:《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年6月,第408-409页。
    ③ 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18页。
    ① 关于青藏战争的开始时间,以往学术界略有争议(关于青藏战争开始时间的争议,请见:曲青山:《关于青藏战争的时间问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但是依据1932年5月3日“军事委员会“为藏兵攻占大小苏尔莽、囊谦等地事宜而致蒙藏委员会的电文(该电文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63页)可以看出,将这一时间确定为1932年3月24日应该比较合理。
    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内部发行),第130页。
    ③ 为此,国民政府通过杨虎城拨给马步芳快枪2000支,子弹20万发,临时军费40万元,无线电台5架。(见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19页。)
    ④ 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修订版),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 第92页。
    ① 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修订版),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第92-93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28页。
    ③ 虽然国民政府于1932年4月14日正式发下了特派班禅为“西陲宣化使”,组织西陲宣化使公署,并驻锡青海香尔德办公的指令,但是根据九世班禅于1932年3月19日致行政院,要求颁发西陲宣化使名义文件,以资信守的电文来看,早在1931年国民政府就已经授予班禅“西陲宣化使”名义了。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45-148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44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版社,2000年,第266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56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56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56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② 关于西藏驻京办事处和蒙藏委员会间的矛盾情况,本文将在第六章第二节进行专门论述。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63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64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
    ⑦ 四川省档案馆、西川民族研究所合编:《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448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88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80-2582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79页。
    ⑥ 关于青藏战争结束,《青藏和议》签订的时间问题,以往学术界有1933年4月10日和1933年6月15日的争议(关于此时间的争议,请见:曲青山:《关于青藏战争的时间问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但是根据1933年10月7日青海省为报 送《青藏和议》照片而致蒙藏委员会的咨文中的《青藏和议》,可以确定该时间为4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21页。)
    ① 《青藏和议》共八条,原文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19-321页。
    ② 《申报》,1933年7月2日。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29-330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35页。十三世达赖喇嘛于1933年12月17日圆寂,按照《达赖喇嘛年谱》的记载,达赖喇嘛圆寂前几天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所以这可能并不是十三世达赖喇嘛个人的意见。
    ① 蒋介石于1940年7月28日亲自致电英国首相丘吉尔,指出中国和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共同利益,“惟有中国战胜并保持独立,英国在远东的利益方能保存”,要求英国政府从速开放滇缅公路。9月13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郭泰祺再次访问贾德干,要求尽快开放滇缅公路,但贾德干以英国和德国正在交战,英国受到严重威胁为由,表示待战况缓解后才可重开滇缅公路。(张永攀、杨珺;《抗战期间中英政府交涉中印公路运输线考释(上)》,《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② 美郎宗贞:《近代西藏巨商“邦达昌”之帮达·多吉的政治生涯与商业历程》,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68页。
    ① 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144页;张永攀、杨珺:《抗战期间中英政府交涉中印公路运输线考释(上)》,《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② 《抗战时期中印公路测勘报告》,《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2期。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838-2839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839页。
    ⑤ 张永攀、杨珺:《抗战期间中英政府交涉中印公路运输线考释(上)》,《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2期。
    ⑥ 此条线路“所越岭道隘口海拔最低也在4475米(白芒山丫口)和4850米(怒山山脉的朱拉),盛夏还有残雪,冬季大雪封山,公路通车时期有限。”(严德一:《中印公路测勘的回忆》,《中国科技史料》1980年第3期)相对于当时抗日物资运输的要求,显然这条公路即使得以修通,受气候环境的影响,物资运输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其实用价值有限。
    ⑦ [民国]《交通月刊》,1941年第1期,第121页。
    ① 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150-151页。
    ② 张永攀、杨珺:《抗战期间中英政府交涉中印公路运输线考释(下)》,《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3期。
    ③ 《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33年,第348页。
    ④ 应该是仑珠。
    ⑤ 张永攀、杨珺:《抗战期间中英政府交涉中印公路运输线考释(上)》,《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蒙藏委员会档案[一四一.2716(1)].转引自:蒋耘:《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筑康印公路与抗战期间的中英关系》,《中国藏学》2006年第1期。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蒙藏委员会档案[一四一.2716(1)].转引自:蒋耘:《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筑康印公路与抗战期间的中英关系》,《中国藏学》2006年第1期。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841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蒙藏委员会档案[一四一.2715(5)].转引自:蒋耘:《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筑康印公路与抗战期间的中英关系》,《中国藏学》2006年第1期。
    ⑤ 转引自:蒋耘:《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筑康印公路与抗战期间的中英关系》,《中国藏学》2006年第1期。
    ① 《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第351页。
    ② 《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第351页。
    ③ 《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第352页。这份电文提到的,噶厦政府召集的民众大会对蒋介石所提三项的答复如下:“(一)现仅向中央声辩,外交局非新创机关,但中央如仍拒绝接洽,拟让步,另设机关与驻藏办事处往还;(二)中印公路仍以神意反对测修:(三)假道运输原系英方接洽,与中国无关,如经玉树运物,则道路破坏者,由西藏自修;(四)西藏勾结日本情事,应向中央严重声辩;(五)西藏应与中央保持戚情,不应与中央西藏办事处断绝关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851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 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851-2852页。
    ① 关于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为此进行的对藏军事调动情况请见: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156页。
    ② 郭永虎、李晔:《抗战期间中英围绕中印交通问题之西藏交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③ 沈重宇遗稿、沈元加整理:《回忆蒋介石重庆行营对西藏问题的研究片段》,《西藏文史资料选辑》(2),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月,第560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846页。
    ② Ronal H. Spector. Eagle Against the sun. The American War with Japan. London 1985. P327转引自张永攀:《中印日玛线、印藏托运线与英国的干涉活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2002年第3期。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841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841页。
    ① “敲门事件”发生在1942年10月6日傍晚,大致经过如下:这天,一个汉藏混血儿因打架遭到西藏警察的追捕,他逃到了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声称自己属办事处管辖,请求避难;而西藏警察居然闯入办事处抓人,这种冒失行为引起了孔庆宗的愤怒,下令捉拿了警察;西藏其他一些警察听到办事处抓了同伴,于是聚到办事处门口,要求释放警察;孔庆宗不顾当时天色已晚,前往罗布林卡找摄政,然而这时大门已关,于是孔庆宗就敲门求见;孔庆宗敲门求见的行为,导致了西藏人的普遍不满,因为在西藏人看来这是对达赖喇嘛和摄政的不尊。于是噶厦政府采取了报复性措施,决定停止向办事处提供燃料和服务人员,并要求国民政府召回孔庆宗。([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393-394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P383-384.)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841页。
    ③ 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31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847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847-2848页。
    ③ 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148页。
    ① 抄“委员长对阿旺坚赞训话记录”(1942年10月27日),载“西藏内情”,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6/019/4,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148-150页。
    ② 西藏警察冲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事件的相关情况,请见前页关于“敲门事件”的注释。
    ③ 伍培英:《蒋介石假征藏以图康的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第140页。
    ④ 吴均:《会议青藏纠纷和招抚玉树拉秀等部落的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40-41页。
    ① 李庆芬:《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移驻玉树的原委及其措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51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851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852页。
    ④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412-414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402-404.
    ① 徐百永:《试论民国时期英国对中国西藏的武器供应》,《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② “何应钦致蒋介石呈”(1941年3月5日),“西藏政情”,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 052/1044.02-01,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143页。
    ① 邢肃芝[洛桑珍珠]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228、232页。
    ② 邢肃芝[洛桑珍珠]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228页;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 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3119页。
    ① 陈锡章:《西藏从政纪略》,《西藏文史资料选辑》(2),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月,第285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73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① 这一日期是根据蒙藏委员会1930年12月30日给行政院的呈文,和文官处1931年1月5日转发给蒙藏委员会的函中的相关内容推定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45-2547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546-2547页。
    ③ 《蒙藏周报》,第三十三期。
    ④ 王川:《格桑泽仁传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4-36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5-36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45-148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19-2622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28-2633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35-2639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19-2642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24-2627页。
    ② 该印章印迹见“附录五”。
    ① 王伟光著:《利益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65页。
    ② 《蒙藏旬刊》,1931年第三期。
    ③ 《蒙藏月报》,1938年第二期。
    ④ 《蒙藏月报》,第十三卷第二期。
    ⑤ 关于西藏驻京办事处和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合作的这三次抗战活动详情,请见本文第五章第三节。
    ⑥ 《申报》,1934年2月10日。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474、2475页。
    ② 牙含章:《达赖喇嘛传》,第279页。
    ③ “谢国梁关于解决及研究藏事几点意见致阎锡山呈”(《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第2479页)中提到了当时的谣言,他说:“班禅方面宣传达赖亲英叛华,希望政府用武力解决藏事,庶得攫取全藏政权,故反对和平,忌达赖与中央接近。日来于报纸上极力诋毁,谓国梁勾结达赖亲英叛国,作种种宣传。”另外,贡觉仲尼等晋见蒋介石时要求撤换诺那呼图克图和格桑泽仁蒙藏委员会委员职务,原因是“北平发现诋毁达赖标语及报章发表达赖亲英叛中止消息,查系此二人捏造”(《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第2476页)。虽然其中可能有对班禅集团及格桑泽仁诺那呼图克图的攻击,但出现了谣言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①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259-260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255-256.
    ② 《申报》,1933年2月3日。
    ③ 刘家驹:《西藏政教史略》,中国边疆学会,1932年,第22页。
    ④ 四川甘孜的孔萨土司等于1934年2月12日致电蒙藏委员会,表示欢迎班禅早日回藏;同样,青海各呼图克图等也于1934年2月24日致电蒙藏委员会,要求中央敦促班禅早日返藏;班禅大师的母寺扎什伦布寺更是派出丁杰活佛等,以欢迎班禅返藏。(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74、75、77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623页。
    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82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② 这一时期,蒙藏委员会加强对九世班禅返藏的支持,大概有以下原因:1.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势力开始渗入内蒙,而内蒙是九世班禅大师在内地的主要活动地;2.九世班禅来内地已八年之久,有了迫切的回藏愿望:3.西藏地方政府拒绝九世班禅返藏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否认班禅在西藏的应有权益,这是班禅集团不可能接受的,同时也是蒙藏委员会和国民政府不可能接受的:4.1932年1月石青阳出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石青阳主张对藏强硬,坚决支持拥护中央政府的九世班禅返藏,甚至准备武力护送。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42页。
    ④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263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259.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86页。
    ②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265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261.另外,此处的汉译文有明显错误,英文为:"The Kashag appears to have sent the same telegram to its representatives in Nanking,...",应译为:显然噶厦政府也给它在南京的代表发送了同样的电报。原译文误以为:“噶厦显然也向班禅喇嘛派驻南京的私人代表发去了同样的电报,……”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07页。
    ④ 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黄慕松1935年5月18日致电在拉萨的蒋致余,请他转告噶厦政府班禅回藏路线难以变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08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154-155页。呈文说这是“西藏噶厦藏二月十日(即国历四月十三日)”的来函,但不知道为什么西藏驻京办事处将此搁置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才转呈给蒙藏委员会。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158-159页。1935年6月17日,行政院秘书处给蒙藏委员会抄送了一份西藏代表转呈的,噶厦政府请求限制班禅回藏所带护卫、枪械的电文,该电文中称:“窃奉西藏噶厦电开:兹接黄专使来电,班禅决定由西藏北路回藏,其余问题概末提及。……”因为蒙藏委员会6月6日对该电提到的各问题都做了明确回复,由此可见噶厦政府的这份电文是在收到6月6日蒙藏委员会电文前发的,应该是西藏驻京办事处出于某种原因,再次延迟转呈这份电文。(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162-163页。)
    ① 国民政府行政院先是同意了派遣500余人的护送队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164页),后来才改为300余人。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191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207-208页。
    ④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211-212页。
    ⑥ 陈谦平:《英国阻挠九世班禅返回西藏的动因初探》,《民国档案》1998年第4期。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357-358。
    ② 1936年农历五月二十九对应公历7月17日。
    ③ 陈谦平:《英国阻挠九世班禅返回西藏的动因初探》,《民国档案》1998年第4期。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27-2728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38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361-362、378-379。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34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95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96页。
    ② 《蒙藏月报》,第四卷第五期。
    ③ 《蒙藏月报》,第四卷第三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
    ④ 应该是贡觉仲尼。西藏摄政弄错了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西藏总代表的名字,也算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98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98-299页。
    ⑦ “沈宗濂呈西藏政情及对策”(1946年8月23日),“藏王达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白:陈谦乎:《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377页。
    ⑧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336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331.另外,《喇嘛王国覆灭》第336页上翻译黎吉生对热振呼图克图的评价是可能有误,英文原文为:In my opinion... the Regent is governed by self-interest. He has no fixed policy and his actions are dictated by momentary considerations. (A histot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P331.)应译为:在我看来,……热振是凭自己的兴趣来进行统治的。他没有固定的政策,他的行为被瞬间的考虑所左右。原译文为:“在我看来,……热 振是凭自己的兴趣来进行统治的。他没有固定的政策,他的行为是由金钱支配的。”(《喇嘛王国覆灭》,第336页)
    ① 1937年至1938年间,热振呼图克图以“藏王”名义先后三次致电蒙藏委员会,请求译转给在南京的西藏驻京代表阿旺坚赞和热振呼图克图代表格西隆图嘉错业巴:1.1937年年藏历十一月二十五日电:“……此次厦堆谷玛到藏所带之北平货物,今均出售,得价很好,汝等于重庆能获得黑狐皮褂子、白狐狸毛褂子,价廉者购买同带来藏,否则托阿旺坚赞寻购……”:2.1937年藏历十一月二十八日电:“……此次厦堆谷玛所带来价值一千元之貂皮大褂几件,现如出售,可赚七百元。若将此大褂卖去,汝等能否再照样代购?现此大褂卖与不卖,速望电告。”3.1937年藏历十一月三十日电:“……电称货已抵港一节,由旅行社发的抑或是汝等发的?现香港有何人?望将货即发印度,将船名勿用汉语用英文名称报来,以便查询,速收货箱。否则延时太久,货仓费很大。特知。”(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32、34、36、46页。)
    ②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485-488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nt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471-473);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371-377页。《喇嘛王国的覆灭》中主要提供了热振呼图克图一方在寻求国民政府支持的一些资料,而《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则更多地提供了当时在拉萨 的军统局驻拉萨情报人员和热振呼图克图接触的一些情况。综合这些材料可以看出,1946年以后热振呼图克图确实为复摄政位而积极寻求国民政府的支持。
    ① 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383-385页。
    ② “热振事件”发生后,邓珠朗杰因见国民政府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所以返回了甘孜;而土多朗杰因热振呼图克图被害,忧愤而死。(热振·益西楚臣:《热振事件中我奔赴祖国内地求援的经过》,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99页。)
    ③ 热振·益西楚臣说顿珠朗杰和土多朗杰前往南京出席国民大会的(热振·益西楚臣:《热振事件中我奔赴祖国内地求援的经过》,第599页),但事实上此二人的名字并不在出席此次大会的代表名录上,显然这是热振呼图克图用以掩人耳目的一种手段。
    ④ 图稻朗吉即土多朗杰,甲本布顿珠朗杰。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892页。
    ⑥ 关于黎吉生“密告”的内容,同为噶伦的拉鲁和噶雪巴有不同的说法,拉鲁的文章中说:黎吉生向达札报告“热振已派遣团朗(霍甲本之子)和拉噶尔·土多去内地参加国民大会,可能要同国民党密谋什么。并说,国民党政府很器重他们,闭会后两人都没有回西藏。”(拉鲁·次旺多吉:《热达矛盾起因及我等受命于达札摄政王“迎请”热振活佛的经过》,西藏 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月,第388页。)噶雪巴的文章中则说:黎吉生向达札报告“热振派遣植霍尔·普顿朗和拉嘎尔·普土多二人前去南京参加了‘国民党大会受到优礼接待,胜过噶厦派去的两名扎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热振派去的这二人参加‘国大’后留在南京。他俩承认西藏是属于中国领土而非独立,要求国民党派兵入藏,并给予武器和经济援助。国民党也准备派大军入藏,支持热振活佛重任摄政,还决定派飞机轰炸拉萨!”(噶雪·曲吉尼玛:《回忆热振事件》,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61-462页。)比较此二人的文章,并结合梅·戈尔斯坦的研究(《喇嘛王国的覆灭》,1994年,第489-490页),本人认为噶雪巴的文章将黎吉生“密告”的内容和西藏驻京办事处受命调查的报告内容混在了一起。
    ① 噶雪·曲吉尼玛:《回忆热振事件》,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62页。
    ② 土登贡培和热振系统的关系经历了“先合后分”的过程:土登贡培从工布逃亡到印度后,先在噶伦堡热振拉章的一个商号供职,后因他自作主张的投资失败而离职(或被热振拉章“解职”)。1946年土登贡培前往南京前,“拟提款九万盾归己,热振寺人不允许。”因此二者的关系恶化。土登贡培初到南京即联系西藏驻京办事处,但西藏驻京办事处拒绝向他提供帮助。土登贡培在南京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最后班禅驻京办事处不仅为其提供了生活上的资助。为了防止土登贡培被班禅系统“利用”,西藏驻京办事处经噶厦政府同意,承诺为其提供帮助。土登贡培通过甲本普·顿珠获得了热振求助国民政府的详情,然后他又把这一详情告诉了桑颇。(参考资料:1.[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490页;2.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870页:3.拉宗卓嘎:《关于坚赛·土丹贡培》,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57页。)
    ③ 拉鲁·次旺多吉:《热达矛盾起因及我等受命于达札摄政王“迎请”热振活佛的经过》,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89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873、2874页。
    ② 喜饶尼玛、苏发祥编著:《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315页。
    ③ 热振·益西楚臣:《热振事件中我奔赴祖国内地求援的经过》,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97页。
    ① 王伟光著;《利益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228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882页。
    ① 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503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51页。
    ① 《申报》,1933年12月22日。
    ② 《申报》,1933年12月22日。
    ③ 《申报》,1933年12月24日。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96页。这份档案记载:“案据西藏代表贡觉仲尼等宥代电呈:代表等昨晚接奉西藏司伦、噶厦政府、益仓及僧俗官民全体大会电开,……”,其中没有说明月份,但是按照《喇嘛王国的覆灭》(第191页)(See: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P189.)中所说,热振呼图克图是1934年1月24日被确定为摄政的(因为《喇嘛王国的覆灭》所引用的英国外交部档案有着明确的公元纪年,所以这一时间应该比较可靠),宥日即26日,那么可以推定西藏驻京办事处收到此电的时间是1月25日晚。1月26日,西藏驻京办事处即将此电转呈行政院,行政院又于1月31日转呈国民政府。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95页。
    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96页。
    ⑦ 《申报》,1933年12月26日。
    ① 《申报》,1933年12月22日。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61页。
    ③ 《申报》,1933年2月8日。1934年2月3日的“蒙藏委员会为请派负责人员出席达赖追悼会第一次筹备会议事致五院秘书处等各机关便函”末尾,罗列了邀请参加筹备会的各机关名称,其中也包括西藏驻京办事处。又1934年2月6日的“蒙藏委员会为报达赖追悼会展缓至十四日并呈送筹备处简章等事致行政院呈”中说,达赖追悼会展缓到2月14日,一方面是因为与会各机关认为时间太急,另一方面是因为西藏驻京办事处各代表提议2月14日是藏历正月初一。由此可见,西藏驻京办事处也参加了此次筹备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 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1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169-174、218-223)。
    ① 《申报》,1933年2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1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225-227。
    ② 《申报》,1934年2月10日。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26页。
    ④ 该呈由蒙藏委员会主笔。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56页。
    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42页。
    ⑦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42页。
    ⑧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28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52页。
    ② 该部分的引文都出自:贡觉仲尼、阿旺坚赞、曲批图丹等:《达赖事略》,张伯桢:《达赖喇嘛传》,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第60-61页。
    ① 《申报》,1934年1月10日。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95页。编者考订这份电文的时间为藏历1933年12月,因为热振活佛是1934年1月24日才被选定为摄政。藏历水鸡年基本对应公元1933年,但也包括1934年初。根据热振活佛是藏历木狗年元月十日,即公元1934年2月23日正式出任摄政,以及1934年2月14日,即藏历正月初一在南京举行十三世达赖喇嘛致祭典礼的历史记载,1934年2月14日前的1934年也属于藏历水鸡年,据此推测1934年1月24日至2月14日应该包括在藏历水鸡年十二月,所以这一电文对应的公历应该是1934年1月。(参考文献:拉乌达热·土丹旦达(遗作)《西藏地方政府要政见闻》,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213-218页:[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191页(See: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P189);李苏·晋美旺秋:《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西藏政局》,载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15-220页)。
    ① 拉乌达热·土丹旦达(遗作)《西藏地方政府要政见闻》,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213-218页;色新·洛桑顿珠:《国民党中央政府代表黄慕松来藏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片段》,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0-162页。
    ②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319-320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m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315.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95-2696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31页。
    ② 孔庆宗此时担任蒙藏委员会藏事处处长。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32-133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33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33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38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39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57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51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60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96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12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87页。
    ③ 王伟光著:《利益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67页。
    ① 谢振民编著,张知本校译:《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8页。
    ② 《申报》,1931年3月24日。
    ① 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91页。
    ② 徐立刚:《一九三一年的南京国民会议》,《钟山风雨》2002年第1期。
    ③ 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大会”的召集,可谓一波三折:1932年12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于1935年3月设法召开“国民大会”,后因“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爆发,决定延期至1936年11月12日召开;至1935年,在日本特务机关的幕后策划下,发生“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自治”闹剧,华北五省代表选举困难,因此被迫第二次延期至1937年11月12日召开: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很快南京沦陷,“国民大会”被迫第三次延期;1939年1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会议决定于1940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但后因日军进行的“重庆大轰炸”(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中会场被毁,被迫第四次延期;194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决定,在抗战结束后的一年内召开“国民大会”,后决定于1945年11月12日召开,后因内战爆发,“国民大会”第五次被延期至1946年5月5日;之后又第六次延迟至1946年11月12日。直到1946年11月15日,第一次“国民大会”才得以召开。(关炎章:《难产的国民大会》,《新风周刊》1946年第6期,第6、7页。)
    ① 《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1936年5月10日公布),《立法院公报》1936年第81期,第29页。
    ② 《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1936年5月10日公布),载《立法院公报》,1936年,第81期,第26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1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1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2页。
    ⑥ 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4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98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21页。
    ② 见“附件六”。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52页。
    ④ 喜饶尼玛著:《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47页。
    ⑤ 据《东方杂志》(1948年第5期)之《国民大会开幕》和亲自参加“制宪国大”的陈存仁 的《国民大会出席日期》(《中医情报》,1948年,第11-12期)描述,“制宪国大”大会主席团人选的竞争异常激烈,代表名额原定25人,后增加到85人,先后历时4天才得以选出。
    ① 1931年11月至12月间,蒋介石在南京、胡汉民在广州、汪精卫在上海分别召开了三个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67页。
    ③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54、55页。
    ④ 原选举的代表巫明远因“旧病复发,不克来京出席”,所以大会第二次预备会议决定由阿旺坚赞递补。(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343页。该书将阿旺坚赞误写为阿旺坚了(第343页)。)
    ①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392页。该书提供的“出席五届一中全会委员名单”中的代表名“罗桑贡觉”,显然是将罗桑坚赞和贡觉仲尼二人的名字合写在了一起(第394页)。)
    ②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451页。
    ③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425页。
    ④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899页。
    ⑤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955页。
    ⑥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997页。
    ⑦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986页。
    ① 这一说法不确切,至少格桑泽仁在1928年时已经加入了国民党。
    ② 《蒙藏委员会公报》,1931年第14期,“公牍”,第83-84页。
    ③ 《蒙藏委员会公报》,1931年第14期,“公牍”,第84页。此次申请特许入藏的藏族人士包括:罗桑坚赞(后藏人,时任蒙藏委员会藏事处处长,兼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处长)、罗桑囊加(后藏人,时任蒙藏委员会委员,兼九世班禅堪布)、朱福南(青海人,时任蒙藏委员会藏事处第一科科长,兼九世班禅卓尼尔)、萧必达(前藏人,时任蒙藏委员会藏文秘书兼九世班禅中文翻译)和夏坚赞(后藏人,时任蒙藏委员会藏事处第二科科员,兼九世班禅中文翻译)
    ① 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下),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768-771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69页。
    ③ 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下),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784页。此外,喜饶嘉措大师也被选为本届参政会参政员,并被选为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休会期间驻会委员会委员”,但喜饶嘉措大师是以《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第三条“丁”款(即“由曾在各重要文化团体或经济团体服务三年以上,著有信望,或努力国事,信望久著之人员中,遴选一百十八名。”)当选参政员的。(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下),第768、785、864页。)
    ④ 《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42年3月16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第三条“丁”款:“由曾在各重要文化团体或经济团体服务三年以上,著有信望,或努力国事信望久著之人员中,遴选六十名。”(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下),第1050、1060、1118、1224页。)
    ⑤ 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下),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1422、1425页。另外此次再次以《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44年9月16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第三条“丁”款(即“由曾在各重要文化团体或经济团体服务三年以上,著有信望,或努力国事,信望久著之人员中,遴选七十五名。”)当选为参政员。(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下),第1416、1426页。)
    ① 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46页。
    ② 《中华周报》,1932.22.第19-20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61-3064页。
    ① 赵学先等编著:《中国国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227页。
    ② 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9月,第306-307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19、3033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61-2962页。
    ②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修订本),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47-48页。
    ③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修订本),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48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95页。
    ②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557-561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m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539-542.);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56-3057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24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27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34页。
    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056-3058页。
    ⑦ [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562-568页;See: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London: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 Pvt Ltd.1989. P544-545.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987、2988、2994、3010页;强俄巴·多吉欧珠:《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团慰问同盟国和出席南京国民代表大会”内幕》,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② 《北京各界祭吊孙公之统计》,《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4月16日,转引自李恭忠:《“党葬”孙中山:现代中国的仪式与政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 (民国)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471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471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471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473页。
    ⑥ (民国)《军事杂志》,第六期,“法令”,第9页。
    ① (民国)《安徽教育行政周刊》,第二卷,第十六期,第16页。
    ② (民国)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332-333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473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473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473页。
    ① 李恭忠:《“党葬”孙中山:现代中国的仪式与政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 陈蕴茜:《谒陵仪式与民国政治文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
    ① 《申报》,1936年3月16日。
    ① 《国民会议记》,《国闻周报》第8卷第19期,第8页。
    ② 《国民会议记》,《国闻周报》第8卷第19期,第8-9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51-2652页。
    ② 孔庆宗:《黄慕松入藏纪实》,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18-419页。
    ③ 《申报》,1933年12月25日。
    ④ 《申报》,1933年12月26日。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53页。这一呈文还可以印证《申报》1933年12月25日、26日记载的关于欢迎中央大员入藏的两份电文的真实性,这两份电文应该和呈文中所说的“旋奉西藏司伦、噶厦、伊仓两次复电,并已先后转译密陈各在案”系指同一件事。
    ① 国民政府确定“达赖大师圆寂褒崇典礼”时,依据的就是“清例”,按“清例”,“凡蒙古汗、亲王、郡王等,应派散秩大臣一员致祭。乾隆年间第六辈班禅在北京圆寂,即派亲王致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55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53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53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6-17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 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39页。
    ① 阿旺扎巴是1932年3月21日奉十三世达赖喇嘛之命,出任西藏驻西康办事处处长的。(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由此推测,随黄慕松先遣人员一起入藏时,他仍可能任此职。
    ② 《申报》,1934年2月22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51页。
    ③ 《申报》,1934年4月14日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3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⑤ 孜噶,即孜森穹噶,是专为达赖喇嘛办事的机构,由四品僧官大卓尼负责。其主要职责是传达达赖喇嘛的各项政教指令和对各级僧俗官员的任免令,任免的摄政、各大活佛、噶伦、公爵、各级僧俗官员等,因事外出,均需经该机构向达赖喇嘛禀报或辞行。外国人参拜达赖喇嘛等政教活动也由该机构负责记录有关情况,以备撰写达赖喇嘛传记所用。(夏扎·甘丹班觉、恰宗·其米杰布、色新·洛桑顿珠:《原西藏地方政府组织机构》,载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284页。)
    ⑥ 雪噶,专为西藏摄政办事的机构,于藏历第十三饶迥火牛年(1757年)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第穆德勒嘉措活佛任摄政王时创建,由四品僧官南卓负责。机构内设五品俗官八名、侍卫两名、联络员(一般僧官)一名。(夏扎·甘丹班觉、恰宗·其米杰布、色新·洛桑顿珠:《原西藏地方政府组织机构》,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285页。)
    ① 色新·洛桑顿珠:《国民党中央政府代表黄慕松来藏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片段》,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
    ② 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506页;《申报》,1934年10月7日。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79-80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134页。
    ② 1938年8月17日吴忠信给张威白的电报。(见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三),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24页。)
    ③ 这一日期是根据1938年10月1日吴忠信给张威白的电报中的引文推测的(1938年10月1日吴忠信给张威白的电报见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三),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24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122页。具体办法包括三项:(一)国民政府,特派大员前往拉萨会同热振呼图克图主持第十四辈达赖喇嘛掣签事宜;(二)国民政府特派大员会同热振呼图克图主持第十四辈达赖喇嘛掣签事宜,并得由该员指派代表就近办理之;(三)国民政府特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会同热振呼图克图主持第十四辈达赖喇嘛掣签事宜,并得由该委员长指派代表就近办理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60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61页。
    ③ 虽然目前本人还没有看到该电的具体内容,但从1938年12月27日蒙藏委员为向西藏驻京办事处下达了“藏字第3424号”训令可以看出,噶厦政府也是同意中央派员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165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165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166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64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09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10页。
    ① 从整个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寻访、征认和坐床过程来看,热振系统意欲操控达赖喇嘛转世事宜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例如他因此而迫使司伦朗顿辞职,并在青海灵童候选人尚未到拉萨时就提前认定青海灵童候选人为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等。热振系统这些行为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在西藏内部的政治竞争中处于优势,以维护和巩固其在藏的既得利益。(参考资料:[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第337页(See: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P33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237页。)
    ①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二),台北:腱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137-138、133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216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218-219、229-230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242页。
    ⑤ 色朗,即索南((?)),是1935年同图丹桑结同来南京的图丹桑结的佣人,在图丹桑结的《关于第一、第二期西藏驻汉地办事人员情况的回忆》中多次出现。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249页。
    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20页。
    ⑧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24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24-228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28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323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323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30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324页。
    ⑦ 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33页。
    ⑧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324-325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34页。
    ③ 夏扎·甘丹班觉:《忆吴忠信来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片段》,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43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 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65、266页。
    ① 吴忠信此次是因贡觉仲尼之邀前往色拉寺的,此日贡觉仲尼在色拉寺举行供养典礼。(朱少毅:《拉萨见闻记》,第46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46、250、261、330页。
    ③ 例如贡觉仲尼曾于1940年2月26日陪同多德代本、4月5日陪同前喇嘛噶伦来拜访吴忠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70、295页。)
    ④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281页。
    ⑤ 《边政公论》,1941年第1期: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十),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281页。
    ① 《蒙藏旬刊》,1931年第3期。
    ② 《蒙藏旬刊》,1931年第4期。
    ③ 喜饶尼玛:《论战时藏传佛教僧人的抗日活动》,《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2期。
    ① 《蒙藏旬刊》,1931年第3期。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10页。
    ③ 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第44-45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12页。
    ② 《申报》,1933年5月25日。
    ③ 《申报》,1938年4月7日。
    ① 《申报》,1938年4月13日。
    ② 《蒙藏月报》,第8卷第2期。
    ① 《蒙藏月报》,1938年第2期。
    ② 《申报》,1938年4月20日。
    ③ 新三:《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劳军献旗之意义》,《蒙藏月报》1938年第8卷第2期。
    ④ “蒙回藏族联合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名单请见《蒙藏月报》,第十三卷第二期。
    ① 《蒙藏月报》,第十三卷第二期。
    ② 《蒙藏月报》,第十三卷第二期。
    ③ 《蒙藏月报》,第十三卷第二期。
    ④ 《蒙藏月报》,第十三卷第二期。
    ⑤ 《蒙藏月报》,第十三卷第二期。
    ⑥ 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十二),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第439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120页。
    ① 关于西藏驻京办事处和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间矛盾斗争的情况,请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
    ① 陈蕴茜:《谒陵仪式与民国政治文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
    ① 沈重宇遗稿、沈元加整理:《会议蒋介石重庆行营对西藏问题的研究片段》,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560-561页。
    ② 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538-539页。
    ①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646页。
    ② 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台北;“国立编译馆”,1994年,第192页。
    ② 1939年6月24日9月10日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在峨眉山洪椿坪普贤殿旁边住了将80多天(林友华著:《林森评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年4月,第479-480页),并在此间担任施主,举行了“超度抗战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法会”,西藏代表一行和林森就是在这段时间相见的。
    ① 《申报》,1933年12月7日。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24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352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39页。
    ① 《蒙藏委员会公报》,1931年,第18、19、20、21期。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08页。
    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16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版社,2000年,第149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版社,2000年,第149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版 社,2000年,第150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版社,2000年,第150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版社,2000年,第255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版社,2000年,第283页。
    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38页。
    ⑤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38页。
    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39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43-45页。
    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47页。
    ③ 《蒙藏委员会公报》,1930年第11期。
    ① 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第205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647页。
    ① 《蒙藏月报》,第四卷第三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可能是为了体现自己负责处理的是“西藏问题”,所以贡觉仲尼在此后列衔时一般都要先写“西藏总代表”的职衔,然后才写“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职衔,甚至有时候就只写“西藏总代表”。
    ③ 高鹏程:《政治利益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194页。
    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852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100页。
    ③ 梅·戈尔斯坦、道帏喜饶、威廉·司本石初:《一位藏族革命家——巴塘入平措汪杰的时代和政治生涯》,黄潇潇译,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5页;Melvyn C. Goldstein, Dawei Sherap, and William R. Siebenschuh. A Tibetan Revolutionary:The political Life and Times of Bapa Phuntso Wangye.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 P57.
    ① 梅·戈尔斯坦、道帏喜饶、威廉·司本石初:《一位藏族革命家——巴塘人平措汪杰的时代和政治生涯》,黄潇潇译,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6页;Melvyn C. Goldstein, Dawei Sherap, and William R. Siebenschuh. A Tibetan Revolutionary:The political Life and Times ofBapa Phuntso Wangye.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 P57.
    ② 梅·戈尔斯坦、道帏喜饶、威廉·司本石初:《一位藏族革命家一—巴塘人平措汪杰的时代和政治生涯》,黄潇潇译,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2-76页;Melvyn C. Goldstein, Dawei Sherap, and William R. Siebenschuh. A Tibetan Revolutionaiy:The political Life and Times of Bapa Phuntso Wangye.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 P64-78.
    ③ 土丹旦达:《<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前后》,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④ 孙镇平、王立艳:《民国时期西藏法制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5期,第72页。
    ⑤ [英]查尔斯·贝尔著:《十三世达赖喇嘛》,冯其友、何盛秋等译,第140页。
    ① [英]查尔斯·贝尔著:《十三世达赖喇嘛》,冯其友、何盛秋等译,第140页。
    ② 高鹏程:《政治利益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194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1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71-79页。
    ① 《蒙藏月报》,第四卷第三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
    [1]《元史》卷二百五,列传第九十二。
    [2]《元史》,志第三十七。
    [3]《元史·释老传》。
    [4]《元史·本纪》。
    [5]《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十七。
    [6]《清实录藏族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7](清)会典馆编、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二、六、七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1-10),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11-30),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
    [4]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2、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
    [6]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 出版社,1986年8月。
    [7]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一至十四),台北:健琪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9]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10]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1月。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西藏历史资料汇编》(第九册)(1929-1948),油印版,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内部发行)。
    [15]《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
    [16]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17]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下),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18]四川省档案馆、西川民族研究所合编:《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19]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0]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0、33辑)。
    [21]陈荷夫编:《中国宪法类编》(下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22]周伟洲主编:《英国印度事务部档案馆有关西藏档案题解及选译》,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2005年。
    [23]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历史档案荟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1]《政府公报》,1913年六月十七日第400号。
    [2]《蒙藏委员会公报》,1931年第1-18期。
    [3]《审计部公报》,1935年,第50、60、63、64期。
    [4]《建设委员会公报》,1930年第4期。
    [5]《国民政府公报》,1933年3月11日。
    [6]《北平市市政公报》,1937年第388期。
    [7]《监察院公报》,1935年,第60期。
    [8]《河北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73期。
    [9]《行政院公报》,1929年第105期。
    [10]《立法院公报》,1936年,第81期。
    [1]《法制周报》,1933年第40期。
    [2]《边疆通讯》,1943年第8期。
    [3]《法令周刊》,1933年,第181期。
    [4]《蒙藏周报》,第33、47期。
    [5]《蒙藏旬刊》,第三期。
    [6]《蒙藏月报》,第一卷第一期至第二十卷第十一期。
    [7]《东方杂志》,1948年第5期。
    [8]《中医情报》,1948年,第11-12期。
    [9]《交通月刊》,1941年第1期。
    [10]《边政公论》,1941年第1期。
    [11]《中华周报》,1932.22。
    [12]《国闻周报》,第八卷,第十九期。
    [13]《军事杂志》,第六期。
    [14]《安徽教育行政周刊》,第二卷,第十六期。
    [15]《申报》,1928年至1949年。
    [1]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2]《东噶藏学大辞典》,2002年版。
    [1]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2]郭卿友主编:《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
    [3]朱少毅,《拉萨见闻记》。
    [4]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
    [5](民国)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3月。
    [6]刘寿林、万仁元等编:《民国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7]张云:《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8]刘曼卿:《国民政府女密使赴藏纪实:康藏轺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5月。
    [9]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民国治藏行政法规》,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
    [10]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43页。
    [11]李德成:《藏传佛教与北京》,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4月。
    [12]多杰才旦主编,邓锐龄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13]祝启源著、赵秀英整理:《中国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14]喜饶尼玛:《近代藏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15]谢振民编著、张知本校订:《中华民国立法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孙镇平、王立艳:《民国时期西藏法制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5与月。
    [17]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张羽新编著:《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上),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
    [19]周伟洲主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20]伍昆明主编:《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年6月。
    [21]陈崇凯著:《西藏地方经济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22]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3][美]梅·戈尔斯坦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6月。
    [24]图丹桑结著:《关于第一、第二期西藏驻汉地办事人员情况的回忆》,何宗英译
    [25]章嘉·若白多吉著:《七世达赖喇嘛传》,蒲文成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26]第穆·洛桑图丹晋美嘉措著:《第八世达赖喇嘛传》,冯智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27]牙含章著:《班禅额尔德尼传》,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9月。
    [28]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年11月。
    [29]何家伟:《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研究:1928—1949》,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30]魏开肇:《雍和宫漫录》,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31]马兰、李立祥:《雍和宫》.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年7月。
    [32]张羽新:《清朝治藏典章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33]李振宏、刘克辉著:《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三次修订本),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2010年6月重印)。
    [34][英]查尔斯·贝尔著:《十三世达赖喇嘛》,冯其友、何盛秋等译。
    [35]李金荣、杨筱:《烽火岁月:重庆大轰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
    [36]柳陞祺:《拉萨旧事(1944-1949)》,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37]李学政著:《回味陪都市井生活》,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
    [38]贺文宣:《清代驻藏大臣大事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
    [39]曾国庆、黄维忠:《清代藏族历史》,北京:藏学出版社,2012年7月。
    [40]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
    [41]高鹏程著:《政治利益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
    [42]陈金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以佛教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3]夏格巴著:《西藏政治史》,李有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8年。
    [44]李铁铮著:《西藏历史上的法律地位》,夏敏娟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45]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16),台北:台北国史馆,2004年。
    [46]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47]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修订版),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
    [48]美郎宗贞:《近代西藏巨商“邦达昌”之帮达·多吉的政治生涯与商业历程》,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49]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
    [50]赵学先等编著:《中国国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51]政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编:《甘孜州文史资料》(第九辑),康定:甘孜报社印刷厂,1990年12月。
    [52]王伟光著:《利益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53]刘家驹:《西藏政教史略》,中国边疆学会,1932年。
    [54]谢振民编著,张知本校译:《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55]赵学先等编著:《中国国民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56]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修订本),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
    [57]喜饶尼玛、苏发祥编著:《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58]梅·戈尔斯坦、道帏喜饶、威廉·司本石初:《一位藏族革命家——巴塘人平措汪杰的时代和政治生涯》,黄潇潇译,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年。
    [59]林友华著:《林森评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年4月。
    [60]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
    [61]冷文·白马格桑编:《原西藏地方政府公文用语选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12月。
    [62]普觉·图旦强巴慈成丹增:《第十三世达赖喇嘛传》,北京:中国藏学 出版社,2010年。
    [63]沈宗濂、柳隆祺著:《西藏与西藏人》,柳晓青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64]徐望之:《公牍通论》,日本京都市: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
    [65]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台北:国立编译馆,1994年。[66]邢肃芝[洛桑珍珠]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雪域求法记:一个
    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
    [1]Melvyn C. Goldstein, Dawei Sherap, and William R. Siebenschuh. A Tibetan Revolutionary:The political Life and Times of Bapa Phuntso Wangye.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
    [2]Melvyn C. Goldstein, Dawei Sherap, and William R. Siebenschuh. A Tibetan Revolutionary:The political Life and Times of Bapa Phuntso Wangye.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
    [1]陈庆英、仁庆扎西:《元朝帝师制度述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2]陈庆英:《解读西藏驻京堪布贡觉仲尼到京任职的几份档案》,《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孙昌盛:《试论在西夏的藏传佛教僧人》,《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
    [4]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
    [5]陈广恩、陈伟庆:《试论西夏藏传佛教对元代藏传佛教之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6]陈得芝:《元代乌斯藏宣慰司的建立年代》,《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8辑。
    [7]徐少凡:《西藏昌都诺那呼图克图传略》,《海潮音》14卷第7号。
    [8]王启龙:《藏传佛教对元代经济的影响》,《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
    [9]陈楠:《论明代留京藏僧的社会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0]秦永章:《抗日时期日本染指我国西藏秘史》,《中国藏学》2005年第1期。
    [11]王佩环:《皇太极与长宁寺——兼谈“怀柔蒙古”的政策》,《北方文物》1986年第2期。
    [12]董志勇:《关于“印茶入藏”问题》,《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
    [13]刘庆宇:《皇太极佛教政策探研》,《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
    [14]张羽新:《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政权的喇嘛教政策》,《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5]徐中林、刘立敏:《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的西藏政策》,《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2期。
    [16]陈晓敏:《清代北京藏传佛教寺院》,《才智》2008年第22期。
    [17]陈晓敏:《清代驻京喇嘛制度的形成与沿革》,《满族研究》2007年第4期。
    [18]李德成:《清代驻京八呼图克图述略》,《中国藏学》2011年第S2期。
    [19]房建昌:《英国秘密档案中记载的民国初年护理西藏办事长官陆兴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0]邱熠华:《民国政府任命的西藏办事长官——以陆兴祺研究为中心》,《中国藏学》2011年第3期。
    [21]喜饶尼玛:《民国时期出席全国性政治会议的西藏地方代表》,《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
    [22]陈金钟:《中央政府颁授历世达赖、班禅之金册金印》,《中国藏学》1996年第1期。
    [23]熊伯履:《国民政府组织法之变迁》,《河南大学学报》1934年第3期。
    [24]刘秋阳:《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述评——兼论“五院制度”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之关系》,《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5]李养第:《清代中央政府对藏政策述略》,《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2期。
    [26]赵云田:《清代理藩院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27]李光正:《蒋介石三次下野与新桂系势力的消长》,《河池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28]贾熟村:《冯玉祥与蒋介石的恩怨》,《浙江学刊》2012年第5期。
    [29]张春燕、张丽:《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刍议——“蒋介石致十三世达赖喇嘛书”撰写时间探析》,《中国藏学》2011年第1期。
    [30]朱丽霞:《利益视角下的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分析》,《行政论坛))2009年第2期。
    [31]曹学恩:《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探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32]扎洛:《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灵童候选人拉木登珠1938-1339年间滞留西宁问题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3]张永攀:《中印日玛线、印藏托运线与英国的干涉活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2002年第3期。
    [34]罗布:《试析十三世达赖喇嘛新政改革的措施及其成效》,《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5]明栋:《记庐山诺那活佛塔》,《佛教文化》1994年第6期。
    [36]金雷:《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原因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7]李鹏年:《浅析九世班禅返藏受阻及其原因》,《中国藏学》1992年第1期。
    [38]徐百永:《试论民国时期英国对中国西藏的武器供应》,《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39]成圣树、金祖钧:《从民国时期的三次币制改革看当时的通货膨胀》,《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0]何宗英:《从“译仓”说开去》,《西藏研究》2002年第3期。
    [41]房建昌:《清代西藏的行政区划及历史地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
    [42]张永攀、杨珺:《抗战期间中英政府交涉中印公路运输线考释(上)》,《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3]次央:《略论旧西藏上层妇女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西藏大学学报》1994年第9期。
    [44]王川:《孔庆宗时期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对在藏汉人的管辖及其意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5]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46]章红:《国民参政会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
    [47]王祖远:《蒋介石与刘文辉的西康之争》,《湖北档案》2009年第6期。
    [48]陈一石:《政治喇嘛诺那早期轶事》,《文史杂志》1987年第1期。
    [49]王川:《诺那活佛在内地的活动及对康藏关系的影响》,《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50]熊伯履:《国民政府组织法之变迁》,《河南大学学报》1934年第3期。
    [51]高长柱:《青海玉树与西藏》(续),载《边铎半月谈》1934年第3期。
    [52]刘国武:《南京政府对康藏纠纷的定性及解决措施》,《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
    [53]陈一石:《清代瞻对事件在藏族地区的历史地位》(一)、(二)、(三),《西藏研究》1986年第1、1986年第2、1986年第3期。
    [54]徐君:《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之反思》,《中国藏学》,2007年第2期。
    [55]国庆:《赵尔丰及其巴塘经营》,《西藏研究》1989年第4期。
    [56]黄天华:《国家建构与边疆政治:基于1917-1918年康藏纠纷的考察》,《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57]塔娜、喜饶尼玛:《尹昌衡西征评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58]王燕:《浅析第三次康藏纠纷》,《民国档案》2003年第2期。
    [59]郎维伟:《国民政府在第三次康藏纠纷中的治藏之策》,《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60]严德一:《中印公路测勘的回忆》,《中国科技史料》1980年第3期。
    [61]蒋耘:《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筑康印公路与抗战期间的中英关系》,《中国藏学》2006年第1期。
    [62]王川:《格桑泽仁传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03期。
    [63]陈谦平:《英国阻挠九世班禅返回西藏的动因初探》,《民国档案》1998年第4期。
    [64]《抗战时期中印公路测勘报告》,《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2期。
    [65]徐立刚:《一九三一年的南京国民会议》,《钟山风雨》2002年第1期。
    [66]关炎章:《难产的国民大会》,载《新风周刊》1946年第6期。
    [67]喜饶尼玛:《论战时藏传佛教僧人的抗日活动》,《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2期。
    [68]新三:《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劳军献旗之意义》,《蒙藏月报》1938年第8卷第2期。
    [69]李恭忠:《“党葬”孙中山:现代中国的仪式与政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0]陈蕴茜:《谒陵仪式与民国政治文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
    [71]李养第:《清代中央政府对藏政策述略》,《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2期。
    [72]陈谦平:《“热振事件”与战后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民国档案》2006年第1期。
    [73]柳陞祺:《热振事件见闻记》,《中国藏学》1996年第4期。
    [74]刘国武:《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对藏政策及接管措施》,《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75]曹菁轶:《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对西藏的宗教政策》,《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76]陈谦平:《战后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77]李丽、秦永章:《20世纪前半期雍和宫藏族高僧秘访日本始末》,《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
    [78]曲青山:《关于青藏战争的起因问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79]曲青山:《关于青藏战争的时间问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1]张召庸:《清末民初拉萨动乱初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年。
    [2]邱熠华:《论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萨三大寺:以政治活动与影响为中心(1911-1951)》,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12年。
    [3]朱丽双:《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民国政府的西藏特使们(1912-1949)》博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
    [4]顾书卫:《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1927.4.18—1949.12)》,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李果:《诺那呼图克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08年。
    [6]王立燕:《民国西藏法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7]王海燕:《1927年—1937年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