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发轫于19世纪末的社会化立法思潮在20世纪的日渐兴盛,延续至今,仍然是蓬蓬勃勃。社会公共利益因之而具有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立法由个人本位主义向社会本位主义的转变,公共利益的保护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我国,传统重视对权力本位、政治国家的强调,而对权利和市民社会的发展有所忽视,对公共利益的保护采用政府管理和保护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渐漏端倪。法谚有云:“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公共利益同样也需要有程序制度的保障。公共利益是一个使用十分广泛,意义又十分模糊的概念。在伦理学家看来,作为美德标准的公共利益,不是凌驾于个人利益之外的,不能分解和还原的终极利益,而是存在于个人利益之中,由个人利益组成的派生性复合利益。法哲学家却又别有一番解说,边沁就说,共同体的利益是道德术语中所能有的最笼统的用语之一,因而它往往失去意义。但它又可如下定义: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不过公共利益并非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卢梭也曾指出,公共利害不仅仅是个人利害的总和,它还会大于那种部分之和。我们认为,公共利益是指由国家、社会群体或团体性的部分成员所享有的具有社会公共性的利益。公共利益原则,是本于社会法律思想,更积极地要求个人为公共利益而牺牲,使其有为公共利益而服务之义务。公共利益具有模糊性、社会性、综合性的特征。
     至于公益诉讼,其源头可溯至古罗马,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则是在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兴起,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日益社会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群体利益,公益诉讼被重视,公益诉讼成为维护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诉讼。按其解决纠纷的性质和适用法律的不同,公益诉讼有刑事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之分。
     公益诉讼是与私益诉讼相比较而存在的。公益诉讼区别于私益诉讼,有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其目的是为了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维护。公益诉讼是民主主义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对其主体而言,
    原告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被告一般又是国家权力主体或者
    社会中强势群体及其成员。同时原告提起公益性质诉讼与诉的利益
    往往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再者,公益诉讼起诉的对象既可以是造
    成了实际损害的违法行为,也可以是尚未造成现实损害的违法行
    为。另外,公益诉讼争执焦点具有社会性特征。
     公益诉权方面的讨论,是我国公益诉讼制度构造中的一个重要
    内容。公益诉权是国家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国家
    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群体性利益受到侵害或与其他主体发生争议
    时,有权请求审判机关通过审判活动来维护该公共利益的权利。理
    解公益诉权,首先我们要在抽象的意义上去理解,然后再从制度层
    面去具体地理解。公益诉权是一种中介性权利,是程序法上的权利。
    它一端连结着公共利益,一端连结着司法审判权,并对司法审判权
    起着约束和制衡作用。公益诉权的复合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仅仅从
    民事诉讼法的角度去狭隘地理解公益诉权,而且还应从刑事诉讼法
    和行政诉讼法的角度去全面地理解公益诉权。与此同时,公益诉权
    本身又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附着于三大程序法之上,而是有着自
    己的内涵,具有独立性特点。公益诉权理论的基础是现代诉讼理论
    中的分权理论。在诉讼中,如何处理国家的权力和个人的权利,即
    国家审判权和公民的诉权,是一个理论上的难题。公益诉权产生有
    着其深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也是对社会公益保护的现实要求。
     在公益诉讼制度的构想方面,我们应该从设立监督权力运作的
    权利机制,在制度上确立公益诉讼。明确公益诉讼提起主体的条件
    和范围,从积极方面建立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从消极方面又防止因
    赋予社会大多数主体以公益诉权可能导致的滥诉现象。公益诉讼的
    提起主体,从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重要性出发,应该对当事人的资
    格予以扩大,发挥私人的主体在公共利益诉讼中的主观能动性并确
    保私人主体提起公益诉讼之便捷。鉴于这一原则,公益诉讼的提起
    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既有国家特定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提起的
    公益诉讼,还有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代表国家,以个人名义提
    起的诉讼。
     如今,我们对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已经完全超脱了具体制度
    
    层面的意义。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宪法中规定的人民
    主权思想在诉讼法领域内得以反传统模式地贯彻和实现。如前所
    述,公益诉讼制度还有权力制约功能。它作为现代新型的诉讼制度,
    本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自应有其程序保障作用。同时,它还有
    约束审判权的功能。除此以外,公益诉讼制度的预防功能和监督功
    能也不无重大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蒸蒸日上,如火如茶。在此过程
    之中,各种涉及公共利益保护的争讼亦是不可避免。加之当今社会
    法思想的兴起,对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日益重要;公共秩序,公共安
    全和公共利益的保护在我国也日显重要。这些涉及公共秩序,公共
    安?
It is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at the socialized legislative Ideological trend began to be prosperous. Up to now, it becomes more rigorous. Therefore, social public interest tends to be more meaningful. Along with the change from individualism to socialism, the protection of social public interest has been put on agenda. In our nation, because of emphasis of power and political nation and neglect of civil society, the protection of public interest by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is adopted. In the wake of deepening of construc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e shortage is seen. As the legal saying goes that It is not real right which has no way to remedy. Similarly, the Public interest needs to be guaranteed from procedural system. The public interest is a widely used but very blurred concept. Ethically speaking, the public interest in the view of virtue standard is not above individual interest which can't be broken down and restored. But lies in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consists of the individual interest. It is a compound interest. While jurisprudent explains it another way. For example, Bentham said that commonwealth is the most vague word in the angle of moral, consequently ,it is often meaningless. Meanwhile, It can be defined as sum of the interest if each member of the commonwealth though it is not simple addition which just as what Rousseau said that public interest is not merely the sum of individual interest .It is bigger than that .We think that the public interest is the interest which is enjoyed by nation, social common wealth and differentiated member of society .The public interest principle, which originated from social law thought, request individual to sacrifice more actively to do his duty for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public interest has characteristics of ambiguity , Socialism and compound.
    As for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t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Roma , but more attractive in 20th century . Along with the change from
    
    
    
    free captalism to monopoly capitalism, the outburst of soci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hig-tec ,and the deepening of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 and life of people ,and for protect of interest of nation .social public interest and of social community interest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s emphasized .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s the litigation to protect the public interest.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to solute the dispute and the law which will be used,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 the crimin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the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s the parallel to the personal interest.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distinguish from the personal interest litigation. It has its own inner qualitative nature .Its aim is to protect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democratism in legal system. As for its main body, the plaintiff is wide and indefintive while the defendant is often the national power body or the influenced body of society or its member. Meanwhile, the plaintiff who institutes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ofte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interest of the litigation, moreover, the object the litigation appeals to can be not only the damage which has happened , but the damage which still not exist. Lastly, the dispute point has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The public litigious right, is another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litig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our nation, which is endowed with the procuratorial organ. Social party and the individual to claim their rights to the adjustment organ when the nation's interest, social public interest or community interest are violated, to gain protection. Firstly, we must understand this concept nonfiguratively, then systematically. It is a medi-right, procedural right. Its one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public interest, another with jurisdiction .It restricts and controls jurisdiction. The compou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public litigious
引文
[1] [美]彼德·G·伦斯特洛姆编:《美国法律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Ed, West Group, 2000
    [3] 赵旭东:《合同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英]P.S:阿蒂亚:《合同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5] 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与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美]理查德·A·波期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北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7] [日]棚赖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 陈光中等主编:《诉讼法论丛》,第2卷,第5卷,法律出版社。
    [9]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0] [美]罗伯特·考特等:《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 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2]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 何勤华主编:《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4] 陈光中:《诉讼法学新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5]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出版。
    [16] 江伟:《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出版。
    [17] 毕玉谦:《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人民法院2003年出版。
    [18] 德沃金:《法律帝国》,中国大百科全书1996年出版。
    [19] 宋冰:《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出版.
    [20] 韩志红:《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
    [21] 江伟:《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出版。
    [22] 张卫平:《司法改革论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出版。
    [23] 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出版。
    [24] 江伟:《中国民事诉讼专论》,中国政法大学1998年出版。
    [25] 张卫平:《司法改革论评》,第二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6] 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
    [27] 江平:《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出版。
    
    
    [28]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
    [29] 曾昭度:《比较环境法研究》,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1998年出版。
    [30] 王福华:《民事诉讼基本结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出版.
    [31] 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
    [32] 夏利民:《民法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1年出版。
    [33]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1991年出版.
    [34] 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中国政法大学1997年出版.
    [35]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1992年出版.
    [36] 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1992年出版.
    [37] 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出版.
    [38] 杨一平:《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
    [1] 田锡平:《对滥用诉权的限制与追究》,载于《人民司法》2000年第11期,第48—49页。
    [2] 丁良喜:《论行政诉权的特征及相对人诉权之保护》,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0期,第119—122页。
    [3] 刘永琴:《公益诉讼的程序难局》,载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7期,第36—38页。
    [4] 于安:《行政诉讼的公益诉讼和客观诉讼问题》,载于《理论法学》2001年第5期,第16—37页.
    [5] 韩红俊:《公益诉讼简论》,载于《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62—64页.
    [6] 蔡作斌:《民事行政抗诉的非公益化倾向及其对策》,载于《法理与实务》2001年第6期,第32—33页.
    [7] 高远程、张慧民:《谈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活动,行政诉讼活动中的提诉权和参诉权的确立》,载于《河北法学》2000年第2期,第58—61页。
    [8] 张晋红、郑斌峰:《论民事检察监督权的完善及检察机关民事诉权之理论基础》,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1—80页。
    [9] 刘桓:《行政诉权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对策》,载于《学术研究》1997第1期,第37—41页。
    [10] 高家伟:《论行政诉讼》,载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90—96页。
    
    
    [11] 平西明:《诉各诉权若干理论的批判》,载于《河北法学》1999年第6期,第49—50页.
    [12] 陈有西:《诉权、行政权、司法权》,载于《案例分析》,第26—29页.
    [13] 焦玉珍:《对行政诉讼起诉期限有关问题的探讨》,载于《人民司法》2000第14—17页.
    [14] 解志勇:《论公益诉讼》,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40—48页.
    [15] 蔡虹、梁远:《也论行政公益诉论》,载于《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第40—48页.
    [16] 郑翔:《论建立经济公益诉讼的必要性》,载于《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第112期,第78—80页。
    [17] 阮大强:《论在我国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根据》,载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4期,第10—14页。
    [18] 龚雄艳:《我国应该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载于《法学杂志》2001第6期,第40—41页。
    [19] 张建伟:《公益原则与检察官的公正意识》,载于《人民检察》1997年第2期,第9—12页
    [20] 彭智勇:《浅论现代自由心证的原则》,载于《行政与法》2002年第2期,第71—73页.
    [21] 王红岩、严建军:《广义诉讼初探》,载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第70—82页.
    [22] 张卫平:《法国民事诉讼中的诉权制度及其理论》,载于《法学评论》1994年第4期,第67—74页。
    [23] 甘德怀:《自由心证及证据规则的建构》,载于《诉讼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51—67页.
    [24] 郑春燕:《论民众诉讼》,载于《理论法学》,2001年第4期,第14—19页.
    [25] 巫玉芳:《美国环境法上的民众诉讼制度及其启示》,载于《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第5期,第1—66页。
    [26] 巫玉芳:《美国联邦环境法的公民诉讼制度》,载于《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第118—120页。
    [27] 吴卫星:《我国环境侵权的立法缺陷与完善对策》,载于《环境导报》1998年第2期,第15—16页。
    [28] 董险峰:《中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载于《清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5
    
    期,第1~21页。
    [29] 郭云忠、张庆彬:《群体诉讼的起诉成本分析》,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1—48页。
    [30] 刘永祥:《现代型诉讼对懂事证据理论的冲击与反思》,载于《当代法学》2002年第5期,第24—26页.
    [31] 王诚:《公共利益本位论与行政审批改革》,载于《行政与法》2002年第18—20页.
    [32] 沈惠平:《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载于《决策借鉴》2002年第2期,第51—53页.
    [33] 藏乃康:《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公共利益》,载于《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19—23页.
    [34] 王子昌:《集团博弈与公共利益》,载于《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3期,第22—29页.
    [35] 谭融:《美国公共利益集团政治评析》,载于《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36—42页.
    [36] 麻宝斌:《治道变革:公共利益实现机制的根本转变》,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75—80页.
    [37] 陈瑞华:《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与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之比较》,载于《政法论坛》1995年第3-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