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强制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业保险作为有效的分散农业风险,弥补农业风险损失的重要手段,已然成为世界多数国家保护农业生产、完善社会保障的有力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保险的深入发展,农业保险自身固有的缺陷开始显现,一是农业保险的法律制度缺失;二是难以有效的控制市场失灵的状况;三是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意识与能力不足;四是缺乏大范围分散农业风险的时间和空间。本文从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的特点与性质分析入手,提出在我国发展强制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观点。在法的价值层面上,重点分析强制农业保险的正当性、必要性与合理性;在法的社会效益层面,阐述我国现阶段对强制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实需求;通过对国外强制农业保险制度的比较和对国内现行农业保险模式的分析,总结出国外强制农业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对国内现阶段诸多非强制农业保险模式在运行当中出现的缺陷与困境进行归纳,阐明强制农业保险对其的弥补作用;最后,本文通过对立法目标与立法原则的确定,为我国强制农业保险制度在组织构建、运行方式、政府扶持与保险监管方面提出初步的发展设想,以达到我国运用强制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实现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收入、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
Agriculture is the basic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so to realize th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is the premise for the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 Agriculture has always been a high-risk industry, and China is one ofthe few countries with natural disasters of more types, frequent occurrence and mostsevere losses in the world. With the entry into WTO and the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in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world, China is faced with more and more externalcompetitiveness and risks in every aspect. Therefore, as a management tool inagricultural risk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houl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andimportant system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t present,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ervices run by Chinese commercialinsurance companies have made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 fall into such asituation of market failure with“insufficient demand and supply shortage”due to thelack of legal guarantee and corresponding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From 1984to 2002, the maximum and average loss ratio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insurancereached 136% and 92.2% respectively, and the loss i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ervicesreached up to 20% with the addition of 20% to 30% management costs. Moreover,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is still in deficiency. The currentInsurance Law of this country makes practically no specific guiding provisions foragricultural insurance services, so it is urgent to solve such a problem as lack inpolicy and law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e current studies of the policies and leg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China are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of domestic scholarsto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odels mainly focus on the policy-oriented and self-servi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ost scholars tend to promote in China policy-orientedagricultural insurance with public subsidies, or the mutual and corporativeagricultural insurance organizations to operat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On the onehand, these proposed operational models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Chineseagricultural insura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also partially in conflict with thecurr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refore, the purport of this thesis is toelaborate that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can effectively avoid marketfailure by analyzing the legal value of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studying the social demands of such an insurance system, and to determine thebusiness and operational model of Chinese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ycomparing the status of domestic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that of foreign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learning from the latter.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The basic theory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Startingfrom the basic concept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definition,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and then elaborates the“quasi-public goods”character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economics based on its definition, insurabi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on thisbasis, it analyzes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ttributes and major functions of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Chapter Two concerns“The analysis of legal value of compulsory agriculturalinsurance system”. It develops mainly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its legitimacy,necessity and rationality. The analysis of the legitimacy first defines that compulsoryagricultural insurance achieves the value of justice of exchange for agriculturists at adisadvantage by re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n illustrates its legal value inestablishing and protecting normal trading order and regulating trading behaviors;thirdly, it discusses the legal value of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inguaranteeing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such four aspects as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economy, farmer’s demands in fighting against disasters,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measures responding to WTO’s protective measure ofagriculture are stressed to highlight its necessity. In analyzing the rationality, thethesis elaborates the public benefit and non-profit character of compulsory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and states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rate of marketparticipation, adverse selection, moral haz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comingmarket failure.
     Chapter Three is“The comparison of the legal systems of countries using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It first introduces thelegal system of foreign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11 countries fully orpartially applying such a system are selected for examples. The development offoreign compulsory agriculture system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administration,participation of the insured, costs, cover and risks, losses and indemnities, and linkswith credit and similar institutions; second, it concludes four points of enlightenment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bysummarizing the foreign experience, nam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guaranteesystem for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ffirmation of the legal status of compulsory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set-up of special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dministrativeagency, and provision of supportive policy for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hapter Four“Rethinks the optional model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insurance”.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China is faced with losses ininsurance services, insufficient governmental support and lower income of farmers.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operational model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insurance, and summarizes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with respect to the difficulties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Firstly, there is lack ofagricultural insurance legal system; secondly, it is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market failure; thirdly, farmers’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insuring agriculture areinsufficient; fourthly, there is lack of time and space to disperse agricultural riskswidely. Lastly, it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of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making up the above-mentioned deficiencies.
     Chapter Five is“The path desig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ese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system”. Firstly, based on the legislation of Chinese compulsoryagricultural insurance, it should make clear the legislative intention of protecting the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t should establish such legislative principles of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s non-profit character, government-led andsupport and unity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secondly, it puts forward severaloptional proposals for the operational models of Chinese compulsory agriculturalinsurance, including government-sponsored and government-run model, the modelsof mutual insurance companies with governmental support, and of government-ledcommercial insurance companies. It concludes that it is appropriate to adopt the firstmodel to develop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ervices and puts forward sometentative ideas about the set-up of its operating agenci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rdly, it presents some governmental supportpolicies for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cluding government subsidies, taxcuts, disaster reduction and income increase, and establishment of catastrophic riskfund; lastly, it makes proposals for the regulatory contents of Chinese compulsoryagricultural insurance. What needs regulating includes not only the implementationof governmental support policies, but also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application of funds and solvency of operating agencies of compulsory agriculturalinsurance. Besides, it puts forward basic ideas for the set-up and functions ofregulatory agencies for Chinese compulsor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引文
①Luz Maria Bassoco,Celso Cartas and Roger D.Norton,‘Sectoral Analysis of the Benefits of SubsidizedInsurance in Mexico’, in Peter Hazell,Carlos Pomareda and Alberto Valdés, Corp Insurance for AgriculturalDevelopment: Issues and Experienc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MD, USA, 1986,pp141-142.
    ②Siamwalla, A., and A. Valdes, Food Insecu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ood Policy, Vol.5, No.4, November,1980,pp.258-272.
    ③转引自王俊凤:《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6月,第4页。
    ④Mark Wenner, and Diego Aria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Latin America: Where are we. Paving the wayForward for Rural Financ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est Practices,2003,p12.
    ①Jerry R.Skees,Barry J.Barnett,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Sharing Catastrophic/SystemicRisks,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1 (1999)p424-441.
    ①Knight,T.O.,K.H.Coble, Survey of U.S.Multiple Peril Crop Insurace Literature Since 1980,Review ofAgricultural Economics(spring summer19)1997,p128-156.
    ②Wright,B.D., J.D.Hewitt.,All Risk Crop insurance:Lessons From Theory and Experience.GianniniFoundation,California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Berkeley, April.,1990,p36-51.
    ①高伟:《政府补贴是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来自我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调研报告》,《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42—44页。
    ②刘芙、李卓:《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农业经济》,2006年第3期,第9页。
    ③庹国柱、朱俊生:《关于农业保险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第55—57页。
    ④涂超群:《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6月,第12页。
    ①庹国柱、朱俊生:《关于农业保险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第58—59页。
    ②刘芙、王宇:《我国农业保险立法模式之构想》,《农业经济》,2004年第4期,第34页。
    ③郭丽丽:《论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7年6月,第11页。
    ①庹国柱、朱俊生:《关于农业保险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第58—59页。
    ②黄嫱翾:《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6月,第27页。
    ①[美]Scott E.Harrington,Gregory R.Niehaus:《风险管理与保险》,陈秉正、王珺、周伏平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页。
    ②庹国柱、李军主编:《农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0页。
    ③郭晓航、姜云亭主编:《农业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6—37页。
    ④孙蓉、杨立旺主编:《农业保险新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4—11页。
    ①刘淮洲:《发展高科技农业与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创新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5期,第159—160页。
    ②庹国柱、李军主编:《农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3页。
    ③[英]帕克雷:《农业保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3页。
    ④龙方:《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及其防范》,《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期,第34—39页。
    ⑤陈来生、霍学喜、崔彬:《WTO框架下我国农业经营风险和规避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3期,第205—208页。
    ⑥陈璐、宗国富、任碧云:《中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33—44页。
    ①何文强:《理论与制度:我国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年10月,第7页。
    ①冯登艳、张安忠、马卫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2页。
    ①张友祥:《区域农业保险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5月,第12页。
    ①吴定富:《中国风险管理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11—112页。
    ②庹国柱、李军主编:《农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3页。
    ①[美]埃米特J沃恩、特丽莎M沃恩:《危险原理与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2页。
    ①[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30页。
    ①参见庹国柱、李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86—88页。
    ①参见何文强:《理论与制度:我国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年10月,第21—22页。
    ②何文强:《理论与制度:我国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年10月,第108页。
    ①Wright,B.D., J.D.Hewitt.,All Risk Crop Insurance:Lessons From Theory and Experience.GianniniFoundation,California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Berkeley,April. ,1990,p34.
    ①转引自信春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读书》,2004年第6期,第32页。
    ②参见[德]N霍恩著,罗丽译:《法律科学与法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305页。
    ①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77页。
    ②[美] 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19—220页。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47.htm,2011年8月。
    ②参见郑玉波:《民事法问题研究》(一),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版,第39页。
    ①王俊凤:《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6月,第43—44页。
    ①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50—251页。
    ②[日]小平权一著,殷公武译:《农业保险之机能与组织》,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85页。
    ③袁宗蔚:《保险学——危险与保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74—175页。
    ④参见张长利:《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221—222页。
    ①张小红、庹国柱:《保险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19页。
    ②李林、王健:《农业保险消费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河北省的实地调研》,《保险研究》,2010年第3期,第94页。
    ③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95页。
    ①李俊:《山东省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分析》,《山东纺织经济》,2008年第3期,第137页。
    ②张洪涛:《保险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89页。
    ①张洪涛:《保险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90页。
    ②[美]肯尼思布莱克、哈罗德斯基博著,孙祁祥、郑伟等译:《人寿与健康保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4页。
    ①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47—149页。
    ②ANAGSA的总经理(Director General),由联邦政府的提名中按顺序指定产生。共有13个成员(其中有三个候补人员)代表财政部和公共信用贷款秘书处、农业和水资源、土地改革、方案和预算,以及墨西哥银行(这些成员代表SeriesAshare);农业保险互助协会的联合、合作农场(Ejido)的农民、小规模生产的农民、畜牧业者和土地定居农民(这些代表着Series B share)。
    ①张友祥:《区域农业保险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5月,第92—93页。
    ①PRESIDENTIAL DECREE No.1733 October 21,1980,Section 4 of Presidential DecreeNo.1467http://119.111.101.4/statutes/presdecs/pd1980/pd_1733_1980.html.2011-10-12.
    ②法案对于“分益耕农”(metayers)的定义是,在属于别的种植者的土地上种植甘蔗,每年都要从该片土
    地收成的甘蔗的产糖量中分一部分给种植者的人。
    ①李炳坤:《日本、南非农业保险的基本做法和启示》,http://www.ins.com.cn/material/2006/12/11/2006121116093050.html,2008年4月。
    ②黎已铭:《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年6月,第68—69页。
    ①乐波:《印度的农业保险》,《世界农业》,2007年第1期,第33页。
    ②稻米的价格是以保证价格方案中定价的基础上计算的。但如果该计划没有针对农作物实施,那么价格的计算就以过去三年农作物平均市场价格为基准,计算理事会所要决定支付的费率。
    ①中央基金会指国家农业风险保险基金有限公司,(The Insurance Fund for Natural Risks inAgriculture Ltd.IFNRA)其中1个创始人拥有A股份,14个创始人拥有B股份,以及十万份普通股。政府拥有A股和25000份普通股。其他由8个产销董事会(蔬菜,柑橘,花,棉花,家禽,水果,酿酒葡萄和落花生)以及4个农民协会(渔业养殖者,农作物生产者,甘蔗种植者和独立的农场)和农业中心(集体的和合作农场),以及农业联盟(合作自由农场)组成,几乎每人3125份。政府有50%的决策力,其他的决策力平均分给B股的持有者。政府有最终决定权。INFRA不分配红利或者股息给它的股东。
    ②普通保险账户包括1969年《龙卷风和干旱保险基金法案》建立的龙卷风和干旱保险基金的资产负债,所有普通保险费用以及类似的资金都可以划入这个账户。火灾保险账户包括从普通保险账户中转入的一百万卢比,火灾保险费用以及其他类似的金额也可以划入。
    ③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47—149页。
    ①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47—149页。
    ①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94—198页。
    ②参见李筱菁、任金政:《印度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启示》,《世界农业》,2008年第11期,第53—55页。
    ③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47—149页。
    ④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71—173页。
    ①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效绩、王大军:《菲律宾的农业保险》,《农村经济》,1997年第9期,第38—40页。
    ②何文强:《理论与制度:我国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年10月,第60页。
    ③根据董事会获取的这类记录或其它信息,评估正常年份内每英亩糖料作物的平均产量。与最近的正常年份相比,如果人工降雨或者清除石头使产量大大增加,参考最近的正常年份的产量和最近两年内每英亩糖料作物产量的加权平均值,进行评定。一组种植者或者对分益耕农在指定年份内每英亩可保险的糖料作物视为该组正常年份内每英亩糖料作物的平均产量与71%的乘积。
    ①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223—232页。
    ②计算收获价值时,根据类型和区域,参考各种农作物在过去三个代表年份里的平均产量、技术上的进步、保险计划拟定时的官方担保价格。跟牲畜保险的规定,关于死亡或特定功能损失的风险,通过参考物种、年龄、品种、性别、动物的特定功能、舍饲等评定承保范围,但承包范围不可以超过ANAGSA对相关物种和品种的规定值。对于疾病风险,承保范围为兽医的处理和必要的医药费用,直到ANAGSA规定必须销毁该动物为止。
    ③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47—149页。
    ④一般说来,全损的最大承保范围等于指定区域内各种季节性农作物在担保价格或者每英亩平均成本时的
    ①何文强:《理论与制度:我国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年10月,第60页。
    ①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效绩、王大军:《菲律宾的农业保险》,《农村经济》,1997年第9期,第38—40页。
    ②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47—149页。
    ③何文强:《理论与制度:我国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年10月,第60页。
    ④根据保险代理机构对每个种植季节确定并且在宪报上发表的制度的规定,确定保险范围的方法依据的是
    ①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223—232页。
    ①冯文丽:《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规模可以有多大?》,《中国保险报》,2012年2月9日,第007版。
    ①黎已铭:《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年6月,第26—27页。
    ②《政策性农业保险遇保险公司持续亏损瓶颈》,金融山东网站,http://www.jrsdpeople.com.cn/bxrenwu/20110215_12813.html,2011年2月15日。
    ①冯文丽:《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规模可以有多大?》,《中国保险报》,2012年2月9日,第007版。
    ①冯登艳、张安忠、马卫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60—162页。
    ①王凤:《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吉林省分公司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12月,第10—12页。
    ①参考王朋良、龙文军、杜正茂:《相互制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实践与启示——基于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调查》,《中国农垦》,2010年第5期,第59—61页。
    ①孟春:《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40—143页。
    ①方伶俐:《中国农业保险需求与补贴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5月,第118—
    119页。
    ①胡小平、张伦方:《法国安盟保险集团成都分公司农业保险经营特点及启示》,《农村经济》,2006年第12期,第128—129页。
    ①何文强:《理论与制度:我国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年10月,第70页。
    ①罗帅民、郭永利、王效绩:《塞浦路斯的农业保险》,《保险研究》,1998年第4期,第46—47页。
    ①Yamauchi Toyoji,Evolution of Crop Insurance Program in Japan,Hazell Peter,Crop Insurance for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8,p225-226.
    ①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78—179页。
    ②预期的平均收获量指各个不同保险区域过去三个农事年中每公顷的平均产量。
    ③计算季节性农作物的承保范围时,基本的间接费用指获得预期的平均收获量所必须的费用,该费用包括用于以下用途:整地、灌溉(针对灌溉农作物)、肥料、熏剂、杀虫剂及它们的应用、种子、播种和栽种。对于多年生植物,基本的直接费用指农民为了维护农作物生长所必须发生的费用。
    ④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33—134页。
    ①冯登艳、张安忠、马卫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50—151页。
    ②行政管理人民委员会(Administration people’s councils)是小的行政组织,需要将情况报告给市一级的权力机构。
    ①参见冯文丽:《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31—232页。
    ②冯文丽:《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规模可以有多大?》,《中国保险报》,2012年2月9日,第007版。
    ①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201—202页。
    ②黎已铭:《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年6月,第68—69页。
    ①参见陈汝议、武梦佐:《日本国所得税法》,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9、218页。
    ②张长利:《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227—228页。
    ①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效绩:《菲律宾的农业保险计划》,《保险研究》,1997年第5期,第47—48页。
    ①参见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223—232页。
    ①参见王俊凤:《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6月,第106页。
    ①参见傅安平:《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版,第42页。
    1、庹国柱、李军:《农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2、徐卫东:《保险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徐卫东:《保险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4、冯登艳、张安忠、马卫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5、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6、冯文丽:《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7、方乐华:《保险法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
    8、孟春主编:《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9、张洪涛:《保险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0、贾林青:《保险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1、周道许:《中国保险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上、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2、张洪涛总主编:《财产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13、李玉泉:《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14、陈璐、宗国富、任碧云:《中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5、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6、王利明:《民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7、江生忠:《保险学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18、李军:《农业风险管理和政府的作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9、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20、任素梅:《农业保险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21、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2、中国赴美农业保险考察团:《美国农业保险考察报告》,《农业风险管理和政府的作用——中美农业保险交流与考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23、庹国柱、李军:《国外农业保险:实践、研究和法规》,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24、吴定富主编:《中国风险管理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5、宋英杰:《中国农业保险概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6、张小红、庹国柱:《保险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27、赵国贤:《美国保险监管及法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28、庹国柱:《农业保险:理论、经验与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29、张洪涛、王国良主编:《保险资金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30、韦森:《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31、江生忠主编:《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0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32、杨华柏总编:《保险业法制年度报告(2007)》,法律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33、梁宇贤:《商事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34、龚兴隆:《保险会计与风险管理》,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35、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6、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37、洪民荣:《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38、吴增基:《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3版。
    39、郑玉波:《民事法问题研究(一)》,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版。
    40、王银成:《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41、许崇苗、李利:《最新保险法使用与案例精解》,2009年6月第1版。
    42、孟龙:《保险监管国际规则述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43、周延礼:《上海保险监管体系发展规划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4、(台)袁宗蔚,《保险学——危险与保险》.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45、詹昊:《保险市场规制的经济法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46、谢家智:《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47、段昆:《当代美国保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48、洪民荣:《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9、刘京生:《中国农村保险制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50、李双元、温世扬:《比较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1、钟甫宁、宁满秀、邢鹏:《我国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52、张长利:《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53、王锡桐:《重庆市农业保险制度构建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54、温世扬:《保险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55、徐孟洲:《金融监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56、朱俊生:《中国保险业转型期发展研究——结构、效率与资源配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57、郭晓航:《农业保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58、肖兴志、宋晶主编:《政府监管理论与政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59、周玉华:《最新保险法法理精义与实例解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60、付子堂:《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61、曹兴权:《保险缔约信息义务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62、孙蓉、杨立旺主编:《农业保险新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6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
    64、王国敏:《中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65、【英】安东尼·奥格斯:《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骆梅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66、【加】Guy Blanchet,《加拿大魁北克省农作物保险发展展望:集体农作物保险计划概览》王国军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67、【英】亚瑟·赛斯尔·庇古,《福利经济学》,何玉长、丁晓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68、【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3月第1版。
    69、【美】约翰·F.道宾:《美国保险法》,梁鹏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4版。
    7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71、【英】P·K·雷:《农业保险——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实际和应用》,王友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72、【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1、黎已铭:《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年5月。
    2、何文强:《理论与制度:我国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年12月。
    3、王俊凤:《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6月。
    4、高彦彬:《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11月。
    5、方伶俐:《中国农业保险需求与补贴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5月。
    6、龙文军:《农业保险行为主体互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5月。
    7、张友祥:《区域农业保险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5月。
    8、陈盛伟:《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6月。
    9、刘长标:《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的精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6月。
    10、李文芳:《湖北水稻区域产量保险精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6月。
    11、陈璐:《农业保险产品定价的经济学分析及我国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12、张跃华、顾海英:《准公共产品,外部性与农业保险的性质》,《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9期。
    13、黄英君:《农业保险属性,税赋差异及供给的非均衡》,《改革》2007年第7期。
    14、庹国柱、朱俊生:《关于农业保险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
    15、匡绍君:《我国农业保险必须实行强制性保险》,《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6、高伟:《政府补贴是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来自我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调研报告》,《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7、刘芙、李卓:《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农业经济》,2006年第3期。
    18、刘芙、王宇:《我国农业保险立法模式之构想》,《农业经济》,2004年第4期。
    19百度文库:《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http://wenku.baidu.com/view/44678700a6c30c 2259019e7e.html)
    20、高伟:《日本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与启示》,《攀登》,2007年第1期。
    21、曾玉珍:《国外农业保险成功经验对构建中国农业保险模式的启示》,《世界农业》,2006年第1期。
    22、农业部农垦局财务处调研组:《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运行情况调研》,《中国农垦》,2006年第4期。
    23、俞雅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及绩效——浙江省“共保体”的实践》,《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第9卷第5期。
    24、刘荣茂、邱敏:《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与农业政策性保险》,《灾害学》, 2007年第22卷第3期。
    25、费友海:《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根源——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金融研究》, 2005年第3期。
    26、李乐平:《论WTO背景下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34期。
    27、李琴英:《我国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的角度》,《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7期。
    28、龙文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难点与对策选择基点》,《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9、赵学军:《政府干预与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30、江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从本原则》,《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31、施晓琳:《我国农业保险立法原则及组织体系构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32、庹国柱、李军:《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金融研究》,2003年第9期。
    33、许飞琼:《论我国的农业政策保险》,《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2期。
    34、陈运来、王健康:《浅论中国农业保险立法的现实基础》,《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5、何文强:《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监管》,《法学评论》,2008年第3期。
    36、石兴、颜畅:《论我国保险如何面对加入WTO》,《保险研究》,1999年第10期。
    37、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发展思路》,《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1期。
    38、李秉龙:《将农业保险纳入国家农业保护政策体系》,《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4期。
    39、卓志:《论我国保险业加入WTO的宏观对策》,《保险研究》,2000年第7期。
    40、朱俊生、庹国柱:《我国发达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的比较制度分析》,《保险研究》,2008年第1期。
    41、张友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探析》,《理论视野》,2007年第6期。
    42、孙良媛、张岳恒:《转型期农业风险的特点与风险管理》,《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8期。
    43、刘京生:《论区域经济与区域保险》,《保险研究》,2002年第6期。
    44、孙秀清:《中国区域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分析》,《保险研究》,2006年第12期。
    45、吴扬:《中国农业保险区域实践的比较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46、魏毅、金高峰:《农业保险,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响政策选择》,《求实》,20O6年第4期。
    47、皮立波:《农险风险分散的又一选择》,《中国保险》,2006年第3期。
    48、庹国柱、李军、王国军:《外国农业保险立法的比较与借鉴》,《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期。
    49、蒲成毅:《农业保险制度模式与产品组合设计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第1期。
    50、王志霞、王仕红:《对农业保险发展状况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第4期。
    51、李勇杰:《发展农业相互保险制度》,《上海保险》,2004年第12期。
    52、王和、皮立波:《论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策略》,《保险研究》,2OO4年第2期。
    53、王风山、王永文:《促进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
    54、黑龙江保监局青年读书会课题组:《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和监管途径》,《中国保险》,2004第3期。
    55、赵学军、吴俊丽:《政府干预与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56、姚海明、赵锦城:《合作制农业保险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第6期。
    57、钱立秀、黄晓东:《我国设立农业保险合作社的构想》,《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年第7期。
    58、吴扬:《从“负保护”到积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当前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59、宋龙芳:《浅析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措施》,《保险研究》,2004年第11期。
    60、徐瑞娥:《探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47期。
    61、谢家智、林涌:《论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技术创新》,《保险研究》,2004年第5期。
    62、赵岸英:《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出路》,《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5期。
    63、谢家智、蒲林昌:《政府诱导型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研究》,《农业保险》,2003年第11期。
    64、史建民、孟昭智:《我国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9期。
    65、段学慧:《政府还是市场——论我国农业保险的出路》,《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6、冯文丽:《美日农业保险对我国农险模式的选择》,《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
    67、杨生斌:《论中国农村保险组织制度安排》,《当代经济科学》,1994年第5期。
    68、顾海英、张跃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6期。
    69、胡亦琴:《论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与路径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0期。
    70、姜鲁宁、田风:《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六种经营模式》,《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24期。
    71、李红霞:《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供给模式选择》,《农村经济》,2005年第6期。
    72、冯文丽、林保清:《我国农业保险短缺的经济分析》,《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3期。
    73、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发展思路》,《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1期。
    74、刘荣茂、李岳云、刘妍:《建立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研究》,《南京农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75、刘蓉:《我国农业保险现状的统计分析》,《统计研究》,2004年第11期。
    76、龙文军:《法国农业保险制度及经验》,《世界农业》,2003年第5期。
    77、栗存存:《巨灾风险的保险研究与应对策略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8期。
    78、许丽丽:《论我国农业保险的立法模式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2期。
    79、曾文革、阚道平:《城乡统筹中的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初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80、尹海文、廖燕:《农业保险立法的比较研究及我国法律构建的思考》,《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81、尹海文:《论我国农业保险的法律规制》,《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82、庹国柱、李军、王国军:《美、加、日农业保险立法的比较与借鉴》,《法学杂志》,2000年第6期。
    83、蔡惠燕:《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创新》,《中国商法年刊》,2007年。
    84、杨燕:《关于建立农业保险法律制度问题探讨》,《证券与保险》,2007年第8期。
    85、高伟:《关于农业保险立法的建议》,《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Statement by Eldon Gould Administrator Risk Management Agency United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Before the House Committee on Oversightand Government Reform May3,2007.http://oversight.house.gov/documents/20070503104941.pdf.2008-03-21.
    2、Harold D.S.&Robert W.K.,Insurance Regulation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hePath Towards Solvent Competitive Markets,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Insurance一Issues and Practice,10/1/2000(25)(No.4)
    3、Joseph W.Glauber&Keith J.Collins.(2002).Crop Insurance, DisasterAssistance ,and the Role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Providing CatastrophicRisk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 Fall 2002.
    4、Mario Miranda and Dmitry V.vedenov, Innovations in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Disaster insurance. American Jour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August 2001.
    5、Goodwin , BarryK and Vincent H.Smith . The Economics of Crop Insurance andDisaster Aid . Washington , DC : The AEI Press,1995.
    6、Luz Maria Bassoco,Celso Cartas and Roger D.Norton,‘Sectoral Analysis ofthe Benefits of Subsidized Insurance in Mexico’, in Peter Hazell,CarlosPomareda and Alberto Valdés, Corp Insurance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ssues and Experienc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MD,USA, 1986.
    7、Siamwalla, A., and A. Valdes, Food Insecu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oodPolicy, Vol.5, No.4, November, 1980.
    8、Mark Wenner, and Diego Aria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Latin America: Whereare we. Paving the way Forward for Rural Financ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Best Practices,2003.
    9、Jerry R.Skees,Barry J.Barnett,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Sharing Catastrophic/Systemic Risks,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1,1999.
    10、Knight,T.O.,K.H.Coble, Survey of U.S.Multiple Peril Crop Insurace LiteratureSince 1980,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spring summer19)1997.
    11、Wright,B.D., J.D.Hewitt.,All Risk Crop insurance:Lessons From Theory andExperience.Giannini Foundation,California Agricultural ExperimentStation,Berkeley, April.,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