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秦汉民间信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秦汉时期的民间信仰,作为秦汉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及认识。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民俗学、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和地域文化史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所谓秦汉民间信仰,它的信仰者不仅仅包括处于社会基层的广大民众,而且包括一些地方官吏和皇室上层。秦汉民间信仰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即稳定的农业经济基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秦汉民间信仰呈现出四个主要特点:即传统神祇与新造神灵并存;信仰对象等级性限制的减弱与世俗化特征的加强;神灵地域性特色的相对减弱与一统性特色的凸显;异地神灵与宗教神灵影响的逐渐扩大等。
     民间信仰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而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便是其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文化认同和文化控制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文化认同是文化控制的前提,而文化控制是文化认同的结果,两者又都是民间信仰所发挥的文化作用之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民间信仰在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下,在主流文化的强烈渗透下,其所发挥的功能主要是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也就是说,民间信仰在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文化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秦汉民间信仰的文化认同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地域文化认同、族群文化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和异地文化认同。首先,秦汉时期,基层民众以所在地域的基层社神、两个或多个地域的民众以所在地的跨地域人神为信仰对象,围绕着此信仰对象的物化象征,通过对此类神灵的祭献及外在的仪式等群体活动,从而找到了人群的身份归属即实现了彼此的文化认同。此即民间信仰所发挥的地域文化认同功能。其次,秦汉时期的华夏—汉族群以始祖神为共同的信奉对象,围绕着信仰对象的物化形式,通过流播有关祖先的创世伟业等神话传说,从而实现了本族群的文化认同。此即民间信仰所发挥的族群文化认同功能。复次,秦汉时期的多个社会阶层以古圣贤为信仰对象,围绕着信仰对象的物化象征,通过对古圣贤事迹的重新构建和传播,从而实现了共同的历史文化认同。此即民间信仰所发挥的历史文化认同功能。最后,秦汉时期的各社会阶层对西王母这位来自异地的神灵不断进行加工改造,为我所用,随着信仰圈的扩大,西王母成为大家共同的信仰对象,成为正式宗教在中原诞生或普及之前对民众影响最大的一位民间信仰神灵,或者说西王母被异于自身的文化所接受和改造。此为民间信仰的异地文化认同功能。
     秦汉民间信仰的文化控制类型主要分为禁忌类、巫术类、儒家伦理类、宗教类等四大部分。它们分别在解除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感、维护家庭和谐、保护个体生命及其身体健康、减缓社会矛盾、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合不同社会阶层地位的差异、明确家庭尊卑长幼的名分、实现对信仰群体的控制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秦汉时期民间信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控制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此时期民间信仰的文化认同功能变迁总体上呈现出地域文化认同的由强变弱及族群文化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功能的渐趋增强等方面。民间信仰文化控制功能的变迁主要表现为:从先秦到秦汉之际,巫术类和禁忌类在文化控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西汉中期后,儒家伦理类文化所发挥的控制功能逐渐增强。随着西汉末东汉初佛教的东传和东汉末年原始道教的创立,宗教类文化控制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逐渐突出。但新的文化控制手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有的文化控制手段的迅速消失。相反,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生交融与整合,从而对民众的日常行为及精神世界发挥着强有力的文化控制作用。而国家政策法令的干预和主流文化的影响、人的社会化途径的多重作用、自然迫力的持续及生存危机感的出现、文化交流尤其是异文化对本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等,是导致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和文化控制等文化功能发生变迁的主要动因。
     简言之,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是秦汉民间信仰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民间信仰的多种文化认同和文化控制功能不仅体现为共时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而导致变迁的动因则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y's cultural history, the folk belief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had reflected the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regarding for the universe and the life at that time. Conducting the deeper research to it has the folklore, the cultural history, the thinking history, the social history and the region cultural history and so on various important meanings for us to understand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comprehensively.
     The votaries of the so-called folk belief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not only included the general public who were in the basic social units, but also including some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some members from imperial families or upper classes of the society. The Qin and Han Dynasty's folk belief played the positive role in the aspects of promoting culture approval and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the folk belief had its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namely stable agricultural economy foundation and the deep historical culture accumulating and universal political contexts. Under such conditions, folk belief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presented four main features, namely traditional god and new-molding god coexisting; rank limit of belief object weakening and common custom characteristic enhanc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belief object relatively weakening and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 highlighting; god from different places and religious god's influence expansion gradually.
     The folk belief has very important cultural function, and the cultural approval and the cultural control are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of its cultural functions. The cultural approval and the cultural control are two aspects which depend on each other mutually. The cultural approval is the premise of the cultural control, the cultural control is the result of the cultural approval. Both are also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ultural function which the folk belief displays. The function that folk belief displayed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was mainly culture approval and cultural control under universal cultural contexts and the mainstream culture's intense seepage. That was the folk belief playing the positive role in the two aspects of promoting culture approval and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trol.
     The cultural approval function of the folk belief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mainly manifested in four aspects: region culture approval, ethnic group culture approval, historical culture approval and different cultural approval. First,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he people in basic units took the regional society god as the belief object, or two or more regional communities took cross-regional person god as the belief object. Revolving their belief object's transformation symbol, by offering sacrifices and holding external ceremony activity and so on, the public thus had found their status ownership, namely having realized each other's cultural approval. This was the region culture approval function which the folk belief displayed. Next, the Qin and Han Dynasty's Huaxia - Han ethnic group took the first ancestor god as common belief object. Revolving the belief object's transformation symbol, by drifting myth and fable of creating the world by ancestor, the group thus had realized their cultural approval. This was the ethnic's group approval function which the folk belief displayed. Again, many social strata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ook ancient saints and sages as belief objects. Revolving belief object's transformation symbol, by reconstructing the facts of the ancient saints and sages and disseminating it, the public thus had realized the common historical culture approval. This wa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pproval function which the folk belief displayed. Last, the various social stratum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carried on the processing creation of the West Queen the God who was from different place, being adopted by them in their understanding foundation. Along with the belief circle expansion, the West Queen became the belief objects of many social stratums, being the biggest God of folk belief for many people before the official religion birth or th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It was also the West Queen that was been accepted and transformed by different culture. This was the cultural approval question of the folk belief.
     The cultural control type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folk belief were mainly divided into the taboo kind, the witchcraft kind, Confucianism ethics kind and the religion kind and so on. They played the positive role separately in relieving the anxious feeling of the people's daily life, maintenance family harmonious, protecting individual life and health, slowing down the society to be contradictory, relating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reducing 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 stratums, clearing the status of the family members between high and low or old and young, realizing control to believes community,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so on.
     The cultural approval and the culture control function of folk belief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were not still. They were changing along with time development. In this period, the folk belief's cultural approval function vicissitude presented as a whole the form of weakness of the region culture approval function and tending to be enhancement of the ethnic group culture approval func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pproval function and so on. Main performance of the vicissitude of the culture control function of the folk belief was, from pre-Qin to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he witchcraft class and the taboo class occupi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cultural control. But after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rmediating stage, the Confucianism ethics class displayed the control function strengthens gradually. Along with Buddhism's east-pass-in in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firstly years and the primitive Taoism establishing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religion kind culture control highlighted gradually in the folk belief's status. But the appearance of the new cultural control methods did not mean the vanishing of the old some cultural control methods. On the contrary, the former blended with the conformity unceasingly under the new historic condition. Thus they played the powerful culture control action to people's daily behavior and their inner world. Main agent causing vicissitude of cultural functions of folk belief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was, the intervention of national policy law, the influence of mainstream culture, the multiple actions of human's socialized way, the continuing of nature oppression strength and the appearance of survival crisis feeling, cultural exchange and particularly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to this culture.
     In brief, cultural approval and cultural control were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folk belief's culture function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he folk belief's many kinds of cultural approval function and culture control function not only existed together in some time interval, but also changed with time pass. The function vicissitude was to be related with the history background.
引文
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91年版。
    5.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7.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
    8.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12.[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13.杨伯峻撰:《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14.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
    15.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
    16.张烈点校:《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
    17.[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18.[汉]蔡邕:《蔡中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20.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21.[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
    22.[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2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24.[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25.[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26.[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27.[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周春生撰:《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9.[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中华书局1985年版。
    30.[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3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王先谦撰:《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34.[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
    35.[汉]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
    36.[汉]王符著,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
    37.[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39.[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40.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汉]扬雄著,汪荣宝疏,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
    42.[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1年版。
    43.马非百著:《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华书局1979年版。
    44.王利器撰:《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
    45.[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46.[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47.卢元骏注译:《新序今注今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8.王贻梁,陈建敏选:《穆天子传汇校集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9.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晋]葛洪撰:《西京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5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恪罚谢榫?1984年版。
    53.[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54.[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
    55.[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56.[元]郝经撰:《续后汉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
    57.[汉]孔安国:《古文孝经孔氏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8.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59.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60.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1.[宋]张君房纂集,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62.[晋]葛洪撰:《抱朴子外篇》,中华书局1985年版。
    63.[南朝·梁]释僧佑撰:《弘明集》,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丛书集成初编。
    64.[清]姚之骃撰:《后汉书补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王景琳、徐匋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3.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1.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
    12.徐杰舜:《汉族风俗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13.李淞:《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信立祥:《中国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15.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6.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刘永明:《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8.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0.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2.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3.杨利慧:《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5.周振鹤:《中国历史区域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7.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28.[奥]弗洛伊德著,文良文化译《图腾与禁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2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版。
    30.[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31.任骋:《中国民间禁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3.[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4.胡新生、刘明芝、聂惠哲:《巫卜祈镶》,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
    35.陈江风主编:《汉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37.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年版。
    38.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朱越利主编:《当代中国宗教禁忌》,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1.李安宅:《巫术的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2.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3.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4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5.[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1.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宁可教授、郝春文教授指导。
    2.吕志峰:《东汉石刻砖瓦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词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詹鄞鑫教授指导。
    3.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马新教授指导。
    4.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刘凤君教授指导。
    5.宋燕鹏:《两汉南北朝时期淫祠》,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邢铁教授、秦进才教授指导。
    6.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四川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彭裕商教授指导。
    7.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阮荣春教授指导。
    8.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张仁玺教授指导。
    9.王珊:《汉画像石中的女性图像解读》,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张涛教授指导。
    10.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浙江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崔福章教授指导。
    11.常艳:《汉代画像石中铺首衔环图像的形成与演变》,汕头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李青教授指导。
    12.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郑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姜建设教授指导。
    13.姚圣良:《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王洲明教授指导。
    14.史海娜:《秦汉神仙方士文化的神学化与儒学化——早期道教产生的两个步骤》,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常金仓教授指导。
    15.武锋:《秦汉魏晋神仙观念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章义和教授指导。
    16.曾维加:《道教的社会传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纪前巴蜀及中国北方为中心》,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李刚教授指导。
    17.昝风华:《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王洲明教授指导。
    18.平锋:《族群记忆、文化认同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壮族歌咏文化为例》,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覃德清教授指导。
    19.韩同春:《京西庄户-千军台幡会——村落联合体的文化认同》,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刘铁梁教授指导。
    20.高应达:《国家控制与民间信仰的冲突与调适——以明清时代贵州黑神信仰为例》,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曹大为教授指导。
    21.任思亮:《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姜生教授指导。
    22.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张泽洪教授指导。
    23.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邴正教授指导。
    24.俞红:《湖北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咸丰县唐崖司村为个案》,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萧洪恩教授指导。
    25.张勤:《西王母神话传说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王锺陵教授指导。
    26.董睿:《河南两汉画像砖艺术研究》,郑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宫大中教授指导。
    27.夏增民:《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葛剑雄教授指导。
    1.刘力:《简析秦汉三大信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丁毅华:《汉代的类宗教迷信和民间信仰》,《南都学坛》2001年第4期。
    3.张仁玺:《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4.萧放:《秦至汉魏民众岁时观念初探》,《北京师范大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5.陈履生:《汉代神画中两对主神的形象系统与模糊性特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6.马新:《论两汉时代的乡村神祗崇拜》,《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7.万建中:《秦汉风俗文化的演变趋势》,《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8.王子今、周苏平:《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9.贾艳红:《略论汉代民间的西王母信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0.刘宗迪:《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渊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1.周静:《两汉时期的西王母信仰》,《四川文物》1998年第6期。
    12.汪小洋:《论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宗教性质转移》,《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3.贺西林:《东汉钱树的图像及意义——兼论秦汉神仙思想的发展、流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3期。
    14.何志国:《论汉代西王母图像的两个系统——兼谈四川西王母图像的特点和起源》,《艺术考古》2007年第1期。
    15.吕微:《楚地帛书敦煌残卷与佛教伪经中的伏羲女蜗故事》,《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
    16.陈江风:《汉画的民俗文化价值与观念基础》,《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17.孙家洲:《汉代民俗与巫风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4期。
    18.[韩国]文镛盛:《汉代巫觋的社会存在形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9.张齐名:《两汉时期丧葬风水信仰》,《南都学坛》2007年第6期。
    20.鲁西奇:《汉代买地券的实质、渊源与意义》,《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1.王玉金:《从汉画看汉代辟邪风俗》,《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
    22.王峰、曾艳:《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巫文化现象》,《南都学坛》2005年第5期。
    23.孙家洲:《汉代齐地尚巫之风考实》,《文史哲》2003年第3期。
    24.王子今:《两汉的“越巫”》,《南都学坛》2005年第1期。
    25.罗运环:《论先秦两汉时期的荆楚巫术文化》,《鄂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6.田桂民:《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形成与演化》,《南开学报》2003年第6期。
    27.杨怡:《楚式镇墓兽的式微和汉佣的兴起——解析秦汉灵魂观的转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
    28.[韩国]具圣姬:《略论汉代人的死后“地下世界”形象》,《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9.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文物》1981年第3期。
    30.李养正:《道教的创立与佛教东传无关》,陈鼓应主编:《道教文化研究》(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1.韩国河:《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中州学刊》1997年第3期。
    32.孟强:《武氏祠天帝降罚图浅析——兼谈汉代善恶报应思想》,《东南文化》2001年第5期。
    33.黄富成等:《略论汉代的农本文化政策对民间信仰的积极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4.沈刚:《民间信仰与地方行政》,《吉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5.张齐名:《两汉时期丧葬风水信仰》,《南都学坛》2007年第6期。
    36.李炳海:《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与生殖崇拜》,《学术交流》2007年第7期。
    37.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8.林彬:《略论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9.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0.苗月霞:《乡村民间宗教与村民自治:一项社会资本研究——兼论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观点》,《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1.王光海、高虹:《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文化认同的视角》,《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2.周云水:《一个客家村落的民间信仰和文化认同——赣南北部石城客家宗教仪式的人类学探讨》,《嘉应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3.蒋明智:《龙母传说与粤港澳文化认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44.朱凌飞,胡仕海:《文化认同与主体间性—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普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探索》2009年第3期。
    45.蓝岚:《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6.杨建宏:《论宋代土地神信仰与基层社会控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7.钟年:《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东南文化》2000年第7期。
    48.杨玉荣:《鄂西南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及其社会控制功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9.罗映光,肖云忠,杜春华:《宗教伦理在转型期的社会作用及其社会控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0.张冠梓:《禁忌:类同于法律属性的初级社会控制形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1.蔡少卿:《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以关帝、观音和妈祖为例》,《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2.罗勇:《论民间信仰对客家传统社会的调控功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53.王存奎,孙先伟:《民俗信仰与社会控制》,《民俗研究》2005年第4期。
    54.曹端波:《苗族文化的社会控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北郊东汉壁画墓》,《考古》1991年第8期。
    56.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南阳县新店乡熊营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57.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徐州、铜山五座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64年第10期。
    58.杨孝军:《徐州新发现一批汉代画像石考释》,《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
    59.雷建金:《内江市关升店东汉崖墓画像石棺》,《四川文物》1992年第3期。
    60.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偃师县新莽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12期。
    61.王双斌:《山西离石马茂庄建宁四年汉画像石墓》,《文物》2009年第11期。
    62.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
    63.焦润明:《略论东北亚的跨文化认同及其意义》,《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2期。
    64.陈刚:《全球化与文化认同》,《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65.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6.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7.张跃、舒丽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怒江峡谷丙中洛地区民族宗教文化关系的变迁》,《西北边疆民族研究》2007年00期。
    68.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9.丁宏:《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70.薛其林、蔡雄:《论中华文化认同与和平统一》,《云梦学刊》2008年第3期。
    71.张先亮、戢广南:《文化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之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4期。
    72.杜宪兵:《“恋旧”与“洋化”:纽约唐人街美国华人的民俗生活与文化认同》,《民俗研究》2009年第1期。
    73.黄光健:《论近现代沧源佤族的文化认同》,《世纪桥》2008年第4期。
    74.樊红敏:《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汶川地震后的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75.范碧鸿、陈媛:《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岭南学刊》2009年第2期。
    76.焦丽萍:《个体自我意识与文化认同》,《理论学刊》2008年第8期。
    77.钱雪梅:《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特性》,《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78.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79.何苏仲:《村落文化的认同力、适应性及其变迁态势》,《九江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80.宋德剑:《潮客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丰顺县隍镇九河村的实证分析》,《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1.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82.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
    83.李振宏:《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民族定义研究》,《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84.劳干:《汉代社祀的源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一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85.龚留柱:《关于刘邦“自梁徙丰”》,《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
    86.杨利慧:《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从女娲人首蛇身像谈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87.郭沫若:《桃都、女娲、加陵》,《文物》1973年第1期。
    88.李建毛:《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新解》,《南方文物》1992年第3期。
    89.钟敬文:《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90.傅举有:《关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主问题》,《考古》1983年第2期。
    91.马雍:《轪侯和长沙国丞相——谈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主人身份和墓葬年代的有关问题》,《文物》1972年第9期。
    92.平阴县博物馆:《山东平阴县实验中学出土汉画像石》,《华夏考古》2008年第3期。
    93.郝利荣:《徐州新发现的汉代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四川文物》2008年第2期。
    94.王步毅:《安徽宿县褚兰汉画像石墓》,《考古学报》l993年第4期。
    95.高文、高成英:《四川出土的十一具汉代画像石棺图释》,《四川文物》1988年第3期。
    96.吴兰、学勇:《陕西米脂县官庄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87年第11期。
    97.瞿林东:《“道统”与“治统”与历史文化认同》,《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9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密县后士郭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
    99.贾麦明:《韩城市汉墓出土闾氏朱书陶瓶考释》,《东南文化》1993年第3期。
    100.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市铲车厂汉墓——兼谈Ml出土的行楷体朱书陶瓶》,《文物》1981年第3期。
    101.王光永:《宝鸡市汉墓发现光和与永元年间朱书陶器》,《文物》1981年第3期。
    102.蔡运章:《东汉永寿二年镇墓瓶陶文考略》,《考古》1989年7期。
    103.刘昭瑞:《论“黄神越章”——兼谈黄巾口号的意义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1996年第l期。
    104.汪小洋:《论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宗教性质转移》,《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05.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
    106.罗伟先:《汉墓石刻画像与墓主身份等级研究》,《四川文物》1992年第2期。
    107.李银德:《徐州汉画像石墓墓主身份考》,《中原文物》1993年第2期。
    108.罗孝高、罗超:《论文化控制的作用机制及实现途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09.熊娟:《论佛教文化在完善现代控制机制中的借鉴意义》,《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8期。
    110.童恩正:《中国古代的巫》,《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111.陈迪:《从南阳汉画像看汉代的傩文化》,《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
    112.孙作云:《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兼论汉人的主要迷信思想”》,《考古通讯》1957年第6期。
    113.蒋英炬:《略论曲阜“东安汉里画象”石》,《考古》1985年第12期。
    114.曾振宇:《儒家孝论的发生及其变异》,《文史哲》2002年第6期。
    115.王育成:《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
    116.胡孚琛:《<周易参同契>秘传仙术的来龙去脉》,《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2期。
    
    ①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版,第242-245页。
    ②王景琳、徐匋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1-12页。。
    ③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④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140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132页。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②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369页。
    ③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1-407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l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页。
    ②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宁可教授、郝春文教授指导。
    ③刘力:《简析秦汉三大信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④丁毅华:《汉代的类宗教迷信和民间信仰》,《南都学坛》2001年第4期。
    ①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78页。
    ②张仁玺:《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③萧放:《秦至汉魏民众岁时观念初探》,《北京师范大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④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75-76页。
    ⑤吕志峰:《东汉石刻砖瓦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词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詹鄞鑫教授指导。
    ⑥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马新教授指导。
    ⑦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第10页。
    ⑧陈履生:《汉代神画中两对主神的形象系统与模糊性特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⑨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刘凤君教授指导。
    ⑩马新:《论两汉时代的乡村神祗崇拜》,《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1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①万建中:《秦汉风俗文化的演变趋势》,《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②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第544页。
    ③徐杰舜主编:《汉族风俗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202页。
    ④宋燕鹏:《两汉南北朝时期淫祠》,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邢铁教授、秦进才教授指导。
    ⑤王子今、周苏平:《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⑥李淞:《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1-312页。
    ⑦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四川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彭裕商教授指导。
    ①贾艳红:《略论汉代民间的西王母信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②刘宗迪:《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渊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③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阮荣春教授指导。
    ④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张仁玺教授指导。
    ⑤周静:《两汉时期的西王母信仰》,《四川文物》1998年第6期。
    ①贾艳红:《略论汉代民间的西王母信仰》。
    ②周静:《两汉时期的西王母信仰》。
    ③汪小洋:《论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宗教性质转移》,《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④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⑤王子今、周苏平:《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⑥周静:《两汉时期的西王母信仰》。
    ⑦王珊:《汉画像石中的女性图像解读》,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张涛教授指导。
    ⑧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⑨贺西林:《东汉钱树的图像及意义——兼论秦汉神仙思想的发展、流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3期。
    ①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
    ②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③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
    ④何志国:《论汉代西王母图像的两个系统——兼谈四川西王母图像的特点和起源》,《艺术考古》2007年第1期。
    ⑤吕微:《楚地帛书敦煌残卷与佛教伪经中的伏羲女蜗故事》,《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
    ⑥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浙江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崔福章教授指导。
    
    ①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
    ②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
    ③陈江风:《汉画的民俗文化价值与观念基础》,《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④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
    
    ①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
    ②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
    ③王珊:《汉画像石中的女性图像解读》。
    ④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
    
    ①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
    ②孙家洲:《汉代民俗与巫风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4期。
    ③【韩国】文镛盛:《汉代巫觋的社会存在形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④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①孙家洲:《汉代民俗与巫风初探》。
    ②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第592-615页。
    ③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④徐杰舜主编:《汉族风俗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第193页。
    ⑤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
    ⑥吕志峰:《东汉石刻砖瓦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词汇研究》。
    ⑦张齐名:《两汉时期丧葬风水信仰》,《南都学坛》2007年第6期。
    ⑧鲁西奇:《汉代买地券的实质、渊源与意义》,《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⑨王玉金:《从汉画看汉代辟邪风俗》,《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
    ①王峰、曾艳:《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巫文化现象》,《南都学坛》2005年第5期。
    ②常艳:《汉代画像石中铺首衔环图像的形成与演变》,汕头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李青教授指导。
    ③王玉金:《从汉画看汉代辟邪风俗》。
    ④王峰、曾艳:《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巫文化现象》。
    ⑤孙家洲:《汉代齐地尚巫之风考实》,《文史哲》2003年第3期。
    ⑥王子今:《两汉的“越巫”》,《南都学坛》2005年第1期。
    ⑦罗运环:《论先秦两汉时期的荆楚巫术文化》,《鄂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①田桂民:《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形成与演化》,《南开学报》2003年第6期。
    ②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郑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姜建设教授指导。
    ③姚圣良:《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王洲明教授指导。
    ①贺西林:《东汉钱树的图像及意义——兼论秦汉神仙思想的发展、流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3期。
    ②史海娜:《秦汉神仙方士文化的神学化与儒学化——早期道教产生的两个步骤》,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常金仓教授指导。
    ③姚圣良:《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
    ④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
    ⑤田桂民:《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形成与演化》。
    ①武锋:《秦汉魏晋神仙观念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章义和教授指导。
    ②曾维加:《道教的社会传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纪前巴蜀及中国北方为中心》,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李刚教授指导。
    ③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
    ④贺西林:《东汉钱树的图像及意义——兼论秦汉神仙思想的发展、流变》。
    ①丁毅华:《汉代的类宗教迷信和民间信仰》。
    ②徐杰舜主编:《汉族风俗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第199页。
    ③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第618-619页。
    ④信立祥:《中国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⑤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
    ⑥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
    ⑦杨怡:《楚式镇墓兽的式微和汉佣的兴起——解析秦汉灵魂观的转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
    ⑧【韩国】具圣姬:《略论汉代人的死后“地下世界”形象》,《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①丁毅华:《汉代的类宗教迷信和民间信仰》。
    ②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③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文物》1981年第3期。
    ④丁毅华:《汉代的类宗教迷信和民间信仰》。
    ⑤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267页。
    ⑥李养正:《道教的创立与佛教东传无关》,陈鼓应主编:《道教文化研究》(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⑦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⑧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第615页。
    ⑨韩国河:《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中州学刊》1997年第3期。
    ①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孟强:《武氏祠天帝降罚图浅析——兼谈汉代善恶报应思想》,《东南文化》2001年第5期。
    ③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浙江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黄富成等:《略论汉代的农本文化政策对民间信仰的积极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⑥沈刚:《民间信仰与汉代地方行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张齐名:《两汉时期丧葬风水信仰》,《南都学坛》2007年第6期。
    ②李炳海:《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与生殖崇拜》,《学术交流》2007年第7期。
    ③昝风华:《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王洲明教授指导。
    ①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②林彬:《略论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③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④平锋:《族群记忆、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壮族歌咏文化为例》,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覃德清教授指导。
    ⑤韩同春:《京西庄户-千军台幡会——村落联合体的文化认同》,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刘铁梁教授指导。
    ⑥苗月霞:《乡村民间宗教与村民自治:一项社会资本研究——兼论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观点》,《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⑦王光海、高虹:《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文化认同的视角》,《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⑧周云水:《一个客家村落的民间信仰和文化认同——赣南北部石城客家宗教仪式的人类学探讨》,《嘉应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①蒋明智:《龙母传说与粤港澳文化认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②朱凌飞、胡仕海:《文化认同与主体间性——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普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探索》2009年第3期。
    ③高应达:《国家控制与民间信仰的冲突与调适——以明清时代贵州黑神信仰为例》,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曹大为教授指导。
    ④蓝岚:《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⑤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⑥杨建宏:《论宋代土地神信仰与基层社会控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⑦任思亮:《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姜生教授指导。
    ①钟年:《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东南文化》2000年第7期。
    ②杨玉荣:《鄂西南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及其社会控制功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③罗映光、肖云忠、杜春华:《宗教伦理在转型期的社会作用及其社会控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④林彬:《略论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⑤张冠梓:《禁忌:类同于法律属性的初级社会控制形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⑥蔡少卿:《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以关帝、观音和妈祖为例》,《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⑦罗勇:《论民间信仰对客家传统社会的调控功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⑧王存奎、孙先伟:《民俗信仰与社会控制》,《民俗研究》2005年第4期。
    ⑨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张泽洪教授指导。
    ①曹端波:《苗族文化的社会控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①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89页。
    ②【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4页。
    ③【汉】毛公撰,【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4页,十三经注疏本。
    ④【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8-69页。
    ⑤【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2-804页,十三经注疏本。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7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0页,十三经注疏本。
    ③【汉】毛公撰,【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1页,十三经注疏本。
    ④【汉】毛公撰,【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8页,十三经注疏本。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7页。
    ②【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十三经注疏本。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11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1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36-1637页。
    ③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35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六国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5-686页。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58-1365页。
    ①刘永明:《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②刘永明:《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如《焦氏易林·讼之贲》曰:“紫阁九重……天下康宁。”(【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讼之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页。)《焦氏易林·豫之无妄》云:“黄帝神明……天下康平。”(【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豫之无妄》,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页。)
    
    ①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②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117页。
    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1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8页,十三经注疏本。
    
    ①杨伯峻撰:《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3页。
    ②【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耕柱》,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37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③【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耕柱》,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74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④【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仲春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8页。
    ⑤【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52页。
    ⑥【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78页。
    ⑦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37-438页。
    ⑧【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50页。
    ⑨张烈点校:《两汉纪·汉纪·高祖皇帝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页。
    ⑩【汉】蔡邕:《蔡中郎集·独断》,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63册,第144页。
    1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5页,十三经注疏本。
    12【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7-178页。
    13【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17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3页。
    ②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3页。
    ③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69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④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59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⑤【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7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⑥【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1页。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7页。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78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5-237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51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79页。
    ⑥【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4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27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37页。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6-407页。
    ④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72页。
    ⑤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65-1066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⑥【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时序部四·春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5页。
    ⑦【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时序部十六·伏日》,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8页。
    ⑧【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时序部十三·冬至》,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3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5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6页,十三经注疏本。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0页。
    
    ①【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1-352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43-2745页。
    ③【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82-183页。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34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57页。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3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5页。
    ②【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52-353页。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六国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05页。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11-3212页。
    ②【晉】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6 -1637页,十三经注疏本。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37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4页。
    ②【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页。
    ③伏羲女娲信仰可参考:《淮南子·览冥训》、《论衡·顺鼓篇》、《风俗通义·佚文·阴教》及《风俗通义·祀典·三皇》等历史文献及众多的出土文物,如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北郊东汉壁画墓》,《考古》1991年第8期。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南阳县新店乡熊营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徐州、铜山五座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64年第10期。杨孝军《徐州新发现一批汉代画像石考释》,《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雷建金:《内江市关升店东汉崖墓画像石棺》,《四川文物》1992年第3期。由于相关的考古发掘资料众多,此不一一列举。此部分将在第二章第三节中详述。
    ④【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60页。
    ⑤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7页。
    ⑥【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衡集·灵宪》,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12册,第346页。
    ⑦周春生撰:《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哀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2页。
    ②【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礼仪部·祭礼下》(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88页。
    ③【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明夷之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0页。
    ④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偃师县新莽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12期。
    ⑤王双斌:《山西离石马茂庄建宁四年汉画像石墓》,《文物》2009年第11期。
    ⑥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①【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一)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4页。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②焦润明:《略论东北亚的跨文化认同及其意义》,《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2期。
    ③周云水:《一个客家村落的民间信仰和文化认同——赣南北部石城客家宗教仪式的人类学探讨》,《嘉应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④陈刚:《全球化与文化认同》,《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⑤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⑥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邴正教授指导。
    ⑦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⑧张跃、舒丽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怒江峡谷丙中洛地区民族宗教文化关系的变迁》,《西北边疆民族研究》2007年第00期。
    ⑨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①丁宏:《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②薛其林、蔡雄:《论中华文化认同与和平统一》,《云梦学刊》2008年第3期。
    ③王光海、高虹:《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文化认同的视角》,《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④张先亮、戢广南:《文化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之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⑤杜宪兵:《“恋旧”与“洋化”:纽约唐人街美国华人的民俗生活与文化认同》,《民俗研究》2009年第1期。
    ⑥黄光健:《论近现代沧源佤族的文化认同》,《世纪桥》2008年第4期。
    ⑦樊红敏:《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汶川地震后的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⑧范碧鸿、陈媛:《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岭南学刊》2009年第2期。
    ⑨焦丽萍:《个体自我意识与文化认同》,《理论学刊》2008年第8期。
    ⑩平锋:《族群记忆、文化认同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壮族歌咏文化为例》,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覃德清教授指导。1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0页。12钱雪梅:《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特性》,《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①焦润明:《略论东北亚的跨文化认同及其意义》,《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2期。
    ②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③何苏仲:《村落文化的认同力、适应性及其变迁态势》,《九江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④宋德剑:《潮客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丰顺县隍镇九河村的实证分析》,《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⑤俞红:《湖北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咸丰县唐崖司村为个案》,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萧洪恩教授指导。
    ⑥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⑦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49页。
    ⑧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
    ⑨陈刚:《全球化与文化认同》,《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⑩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邴正教授指导。11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①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①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②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③李振宏:《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民族定义研究》,《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①劳干:《汉代社祀的源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一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9-60页。
    ②《白虎通·社稷》曰:“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3页,新编诸子集成本。)《风俗通义·祀典·社神》曰:“《孝经》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4页。)
    ③子墨子曰:“季孙绍与孟伯常治鲁国之政,不能相信,而祝于丛社,曰:‘苟使我和。’是犹弇其目而祝于丛社也。”(【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耕柱》,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37页,新编诸子集成本)《吕氏春秋·孟秋纪·禁塞》曰:“问其丛社,大祠民之所不欲废者而复兴之,曲加其祀礼。”(【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95页。)
    ④《论语·八佾》云:“哀公问社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十三经注疏本。)荀悦的《汉纪·孝元皇帝纪下》曰:“山阳社中大槐树。”(张烈点校:《两汉纪·汉纪·孝元皇帝纪下》,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04页。)《淮南子·齐俗训》云:“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夏后氏其社用松,祀户……;殷人之礼,其社用石,祀门,葬树松……;周人之礼,其社用栗,祀灶,葬树柏……。”(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7页-358页。)
    ①荀悦的《汉纪·高祖皇帝纪》云:“既至长安,立丰县。丰之枌榆故庐社,皆如旧制也。”(张烈点校:《两汉纪·汉纪·高祖皇帝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4页。)
    ②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5-156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91页。
    ④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8页-789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36页。
    ③【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孟秋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95页。
    ④龚留柱:《关于刘邦“自梁徙丰”》,《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78-1380页。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51-2052页。
    ①【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4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4页。
    ③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85-87页。
    ④【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50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礼仪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17页。
    ①【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涣之大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6页。
    ②【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丰之履》,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6页。
    ③【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睽之蒙》,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6页。
    ④【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十三经注疏本。
    ⑤【汉】毛亨撰,【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8页,十三经注疏本。
    ①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6页。
    ②【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1-352页。
    ③【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离之节》,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2页。
    ④【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丰之履》,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6页。
    ①【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9册,第19页。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高·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1页。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78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百官志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25页。
    ⑤【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93页。
    ⑥【汉】蔡邕撰:《蔡中郎集·独断》,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63册,第144页。
    ⑦王先谦撰:《汉书补注》(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90页。
    ①【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74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董卓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325页。
    ③【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4页。
    ④【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5页。
    ①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37-438页。
    ②马新:《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里社》,《文史哲》1998年第5期。
    ③《史记·陈涉世家》曰:“(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50页。)
    ①《汉书·王莽传》言:“莽遣使者分赦城中诸狱囚徒,皆援兵,杀豨饮其血,与誓曰:‘有不为新室者,社鬼记之!’”(【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90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15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13页。
    ②杨伯峻撰:《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3页。
    
    ①【汉】蔡邕撰:《蔡中郎集·陈留索昏上里社铭》,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63册,第222页。
    ②【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6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7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五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96-1997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4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51页。
    ①【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77-480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4页。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5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61页。
    ⑤【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4页。
    ①【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24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2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王涣》,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9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许荆》,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72页。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伍子胥列传》,第2180页。
    ②《说苑·正谏》云:“(伍子胥)乃告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著之吴东门,以观越寇之灭吴也。’乃自刺杀。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乃为立祠于江上,因名曰胥山。”(【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1页。)
    ③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80-181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96-1497页。
    ①【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49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五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97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4-395页。
    
    ①【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11-512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1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宋登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57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2-1293页,十三经注疏本。
    ①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6-161页。
    ②【汉】毛公撰,【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4页,十三经注疏本。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殷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1页。
    ②【汉】毛公撰,【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7页,十三经注疏本。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1页。
    ④【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3页。
    ⑤【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页。
    ①【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4页。
    ②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89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文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18页。
    ④【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郡国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471页。
    ⑤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1页。
    ①【汉】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19页。
    ②【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页。
    ③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6-207页。
    ④杨伯峻撰:《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0-151页。
    ①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69-470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91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③杨伯峻撰:《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3-84页。
    ④【汉】王符著,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3页。
    ⑤【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
    ①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8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7-208页。
    ③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5页。
    ④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1页。
    ⑤【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44-2153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99页。
    ②【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礼仪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07-3108页。
    ③【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杨李翟应霍元徐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06-1610页。
    ①【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29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87-1208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注·鲁灵光殿赋》,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9册,第197页。
    ②【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注·鲁灵光殿赋》,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9册,第194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列传·宗室》,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02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列传·桓温》,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71页。
    ③【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25-427页。
    ④【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35页。
    ⑤杨利慧:《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从女娲人首蛇身像谈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另外可参考其著《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①【北齐】魏收撰:《魏书·地形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20页。
    ②【北齐】魏收撰:《魏书·地形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58页。
    ③【北齐】魏收撰:《魏书·地形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3页。
    ④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8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扬雄《法言·问道》:“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牺,而成乎尧。”(【汉】扬雄著,汪荣宝疏,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8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③【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0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④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0页。
    ①钟敬文:《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一129页。
    ②马雍:《轪侯和长沙国丞相——谈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主人身份和墓葬年代的有关问题》,《文物》1972年第9期。
    ③傅举有:《关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主问题》,《考古》1983年第2期。
    ④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北郊东汉壁画墓》,《考古》1991年第8期。
    ⑤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南阳县辛店乡熊营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⑥平阴县博物馆:《山东平阴县实验中学出土汉画像石》,《华夏考古》2008年第3期。
    ⑦郝利荣:《徐州新发现的汉代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四川文物》2008年第2期。
    ①王步毅:《安徽宿县褚兰汉画像石墓》,《考古学报》l993年第4期。
    ②雷建金:《内江市关升店东汉崖墓画像石棺》,《四川文物》1992年第3期。
    ③高文、高成英:《四川出土的十一具汉代画像石棺图释》,《四川文物》1988年第3期。
    ④吴兰、学勇:《陕西米脂县官庄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87年第11期。
    ①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①瞿林东:《“道统”与“治统”与历史文化认同》,《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①【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十三经注疏本。
    ①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9页。
    ②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96页。
    ③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53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④【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1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⑤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4-255页。
    ⑥【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夏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0页。
    ①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5-256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49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③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40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④【汉】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97页。
    
    ①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0页。
    ②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46页。
    ③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0-461页。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46页。
    ①王利器撰:《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17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讼之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页。
    ②【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豫之无妄》,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页。
    ③【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大有之坎》,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4页。
    ④【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复之大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页。
    ⑤【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乾之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⑥【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涣之否》,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5页。
    ⑦【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否之观》,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页。
    ⑧【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履之复》,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页。
    ⑨【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屯之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①【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履之家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页。
    ②【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大有之巽》,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页。
    ③【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复之明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2页。
    ④【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师之离》,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页。
    ⑤【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离之剥》,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9页。
    ⑥【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讼之屯》,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页。
    ⑦【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履之渐》,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页。
    ⑧【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噬嗑之解》,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8页。
    ⑨【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萃之屯》,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9页。
    ⑩【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巽之屯》,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5页。
    11【清】纪昀总纂:《焦氏易林·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08册,第269-270页。
    12【清】黄伯思校:《焦氏易林·校定易林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08册,第272页。
    
    ①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②吴曾德:《汉代画像石》,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③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④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①【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孟夏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21-122页。
    ②【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37页。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页。
    ④【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修政语上》,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59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益壤》,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7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观之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4页。
    ③【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贲之解》,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页。
    ④【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复之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0页。
    ⑤【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坎之小畜》,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3页。
    ⑥【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复之大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页。
    ⑦【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未济之离》,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0页。
    ①【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65-467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34页。
    ③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83页。
    
    ①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5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①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40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233页。
    ③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77-179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离之剥》,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9页。
    ②【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讼之屯》,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9页。
    ⑤周振鹤:《中国历史区域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密县后士郭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
    ⑦贾麦明:《韩城市汉墓出土闾氏朱书陶瓶考释》,《东南文化》1993年第3期。
    ①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市铲车厂汉墓——兼谈Ml出土的行楷体朱书陶瓶》(图六),《文物》1981年第3期。
    ②王光永的《宝鸡市汉墓发现光和与永元年间朱书陶器》中指出,在宝鸡市五里庙发现的1号汉墓中有陶瓶一件,腹部有朱书文字:光〔和〕口〔年〕〔十〕〔二〕月八日〔丙〕口黄神北斗谨为〔王〕氏之家……。王氏指出,文中的“黄神”,有的镇墓文写作“黄帝”,黄神和黄帝指的是一个神。(王光永:《宝鸡市汉墓发现光和与永元年间朱书陶器》,《文物》1981年第3期。)
    ③蔡运章:《东汉永寿二年镇墓瓶陶文考略》,《考古》1989年第7期。
    ④贾麦明:《韩城市汉墓出土闾氏朱书陶瓶考释》,《东南文化》1993年第3期。
    ⑤刘昭瑞:《论“黄神越章”——兼谈黄巾口号的意义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1996年第l期。
    ⑥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吕志峰:《东汉石刻砖瓦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词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⑧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⑨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①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②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③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④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⑤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⑥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⑦徐杰舜编:《汉族风俗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
    ⑧【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①王子今、周苏平:《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②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四川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贾艳红:《略论汉代民间的西王母信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④张勤:《西王母神话传说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王锺陵教授指导。
    ⑤刘宗迪:《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渊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①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②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6页。
    ③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07页。
    ④王贻梁、陈建敏选:《穆天子传汇校集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⑤王贻梁、陈建敏选:《穆天子传汇校集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页。
    ①【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199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3-3164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19-2920页。
    ①【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62页。
    ②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7页。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60页。
    ④【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衡集·灵宪》,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12册,第346页。
    
    ①汪小洋:《论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宗教性质转移》,《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1页。
    ③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32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④【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88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哀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2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76-1477页。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79页。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7-3164页。
    
    ①【清】纪昀总纂:《淮南鸿烈解·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48册,第505-506页。
    ②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7页。
    ③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1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郡国志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26页。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99-3060页。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注十七),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62页。
    ①【清】纪昀总纂:《山海经·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42册,第1-2页。
    ②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③【宋】洪兴祖撰,白化文、许德楠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页。
    ④【宋】洪兴祖撰,白化文、许德楠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0页。
    ⑤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四川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何治国:《论汉代西王母图像的两个系统——兼谈四川西王母图像的特点和起源》,《艺术考古》2007年第1期。
    ②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7页。
    ③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4页。
    ④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9页。
    ⑤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19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⑥周春生撰:《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赵晔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75页。
    ⑧【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09页。
    ⑨【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05页。
    
    ①【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88页。
    ②罗伟先:《汉墓石刻画像与墓主身份等级研究》,《四川文物》1992年第2期。
    ③李银德:《徐州汉画像石墓墓主身份考》,《中原文物》1993年第2期。
    
    ①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四川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董睿:《河南两汉画像砖艺术研究》, 2005年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宫大中教授指导。
    ③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6-67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鼎之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5页。
    ②【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坤之噬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③【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明夷之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0页。
    ④【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小畜之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2页。
    ⑤【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剥之观》,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页。
    ⑥【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无妄之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页。
    ⑦【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贲之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页。
    ⑧【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蒙之鼎》,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⑨【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讼之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页。
    ⑩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11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①刘永明编著:《汉唐纪年镜图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②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
    ①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页。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5页。
    ③罗孝高、罗超:《论文化控制的作用机制及实现途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④熊娟:《论佛教文化在完善现代控制机制中的借鉴意义》,《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8期。
    ⑤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页。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7页。
    ②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页。
    ③罗孝高、罗超:《论文化控制的作用机制及实现途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奥】弗洛伊德著,文良文化译:《图腾与禁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②【汉】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页。
    ③【汉】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07页。
    ①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页。
    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页。
    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注六O),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5页。
    ④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页。
    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9页。
    ⑥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89-290页。
    ⑦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08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郭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46-1547页。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日者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22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22-123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95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68-970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2页。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4页。
    ④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08-109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49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75-977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③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49页。
    ④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77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1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1页。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0页。
    ④【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1页。
    ⑤【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2页。
    ⑥【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38-2139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43页。
    ②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85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郭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46页。
    
    ①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9-990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84页。
    ③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85页。
    ④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70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6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13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②任骋:《中国民间禁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7页。
    ③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②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③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④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30页。
    ⑤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30页。
    ②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③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33页。
    ④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33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6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2页。
    ③【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十三经注疏本。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91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4页。
    ②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93页。
    
    ①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79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3页。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4页。
    
    ①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9页。
    ②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9页。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4页。
    ④【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5页。
    
    ①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9页。
    ②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01页。
    ③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79页。
    ④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74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4-565页。
    ②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81页。
    ①【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1页。
    
    ①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5-256页。
    ②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09-710页。
    ③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4-255页。
    ①【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第687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十三经注疏本。
    ③童恩正:《中国古代的巫》,《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①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26-430页。
    ②【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8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③胡新生、刘明芝、聂惠哲:《巫卜祈镶》,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112页。
    
    ①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44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17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24页。
    ④【晋】葛洪撰:《西京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①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37-438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2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50页。
    ②【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74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77页。
    ④【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78页。
    ⑤【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89页。
    ⑥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28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②王利器撰:《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0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94页。
    ②《史记·封禅书》云:“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不愈。游水发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神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问神君。神君言曰:“天子无忧病。病少愈,彊与我会甘泉。”于是病愈,遂起,幸甘泉,病良已。”(【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88页。)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54页。
    ④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64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6-827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礼仪志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7-3128页。
    ①【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季冬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83-284页。
    ②【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季春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6页。
    ③【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十三经注疏本。
    ④陈迪:《从南阳汉画像看汉代的傩文化》,《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
    ⑤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四川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⑥孙作云:《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兼论汉人的主要迷信思想”》,《考古通讯》1957年第6期。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00-1402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1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③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44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郭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46页。
    ②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71页。
    ③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75页。
    ④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75-276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33页。
    ②《吕氏春秋·孟冬纪》云:“一曰,孟冬之月……其祀行,祭先肾。”(【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39页。)《吕氏春秋·仲冬纪》云:“一曰,仲冬之月……其祀行,祭先肾。”(【战国】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61页。)
    ③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98页。
    ④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22页。
    ⑤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23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02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81页。
    ③【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第1239-1240页。
    ④【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五宗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94-2095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荀彧传》(注九),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91页。
    ⑥【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81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刘屈氂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83页。
    ②【汉】许慎撰,藏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50页。
    ③【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2页,十三经注疏本。
    ④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38-939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7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礼仪志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8页。
    ③【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衡集·东京赋》,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12册,第314页。
    ④蒋英炬:《略论曲阜“东安汉里画象”石》,《考古》1985年第12期。
    ⑤陈江风主编:《汉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
    ⑥【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7-1089页,十三经注疏本。
    ①【汉】蔡邕撰:《蔡中郎集·独断》,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63册,第146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43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7页。
    ④【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8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7-378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6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5页。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1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五·礼仪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17页。
    ②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30-433页。
    ③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34-435页。
    
    ①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43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汉】蔡邕撰:《蔡中郎集·独断》,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63册,第145-146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28-133页。
    ②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③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①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05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礼仪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2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43-2745页。
    ②【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82-183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五行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13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15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恪?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1页。
    ②【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0-181页。
    ③【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8页。
    ④【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62页。
    ②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63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63页。
    ②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49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30-1133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80-1181页。
    ⑤【韩】文镛盛:《汉代巫觋的社会存在形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⑥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49页。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67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宋均》,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11-1413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56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逸民列传·高风》,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68-2769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爰盎晃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88页。
    ②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37页。
    ③【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2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④【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5页。
    ①【唐】李延寿撰:《南史·孝义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17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35-3637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41-3643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王涣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8-2470页。
    ①张烈点校:《两汉纪·后汉纪·孝和皇帝纪下》,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6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05页。
    ③【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746页。
    ①【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9页。
    ①《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云:“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41-3042页。)
    ②【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9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传·孟尝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72-2473页。
    
    ①【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9页。
    ②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③【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2页。
    ④【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76页。
    
    ①【元】郝经撰:《续后汉书·列传·王祥》,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03-1104页。
    ②【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4页。
    
    ①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4-315页。
    ②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21页。
    ③夏增民:《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葛剑雄教授指导。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吴王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33页。
    ②【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90-393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韦贤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22页。
    ②曾振宇:《儒家孝论的发生及其变异》,《文史哲》2002年第6期。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53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章帝八王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99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张霸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41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江革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02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铫期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31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韩棱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34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任李万邳刘耿列传·任光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51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魏霸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86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赵孝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00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许荆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71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1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仇览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80页。
    ②【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22页。
    ③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1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④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7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⑤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72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6页。
    ②【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15页。
    ③【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4页。
    ①【汉】孔安国撰:《古文孝经孔氏传·孝治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82册,第11页。
    ②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9页。
    ③【魏】何晏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十三经注疏本。
    ④【魏】何晏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十三经注疏本。
    ⑤王利器撰:《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8页。
    ⑥【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90页。
    ⑦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0-351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5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39-3640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24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03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03-2104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06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08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0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0页。
    ⑤季札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49-1475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0-2463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许荆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71-2472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童恢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81-2482页。
    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①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引言),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288页。
    
    ①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266页。
    ②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15页。
    ③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5页。
    ④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99页。
    ②【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一)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4页。
    ③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6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43-2745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35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49页。
    ④王育成:《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
    ①王育成:《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
    ②【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10页。
    ③【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9册,第19页。
    ④朱越利主编:《当代中国宗教禁忌》,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⑤【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②李安宅:《巫术的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41-2742页。
    ④【宋】张君房纂集,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750-751页。
    ①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1-182页。
    ②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8页。
    ③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7一181页。
    ①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②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③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页。
    ④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页。
    ①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事死不得过生法》,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0页。
    ②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6页,
    ③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3页。
    ④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①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六极六竟孝顺忠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5页。
    ②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六极六竟孝顺忠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6页。
    ③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六极六竟孝顺忠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8页。
    ④王明编:《太平经合校·某诀即孝行神所敬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1-594页。
    ⑤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不承天书言病当解谪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23页。
    ⑥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不孝不可久生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7 -599页。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页。
    ②【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一)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4页。
    ③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①【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2页。
    ②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1页。
    ③【宋】张君房纂集,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斋戒部·斋戒叙》,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④【宋】张君房纂集,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斋戒部·斋直》,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208页。
    ⑤【宋】张君房纂集,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斋戒部·说杂斋法》,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3-174页。
    ②朱越利:《当代中国宗教禁忌》,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2页。
    ③【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一)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4页。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5-126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②【晋】葛洪撰:《抱朴子外篇·酒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9页。
    ③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269-270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308-3312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327-3332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318-3319页。
    ①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②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郎顗襄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84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99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41-2742页。
    
    ①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28页。
    ②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页。
    ①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3—428页。
    ②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9—472页
    ③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3—566页。
    ④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3—581页。
    ⑤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80—581页。
    ⑥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7—599页。
    ⑦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15—619页。
    ⑧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21—624页。
    ⑨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7页。
    ⑩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8页。
    
    ①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9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灵皇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48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99页。
    
    ①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页。
    ③【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4页。
    ①【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3页。
    ②【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复之家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2页。
    ③【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大畜之大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1页。
    ④【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恒之复》,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9页。
    ⑤【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需之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页
    ⑥【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萃之恒》,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1页。
    
    ①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182页。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
    ③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①【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0页。
    ①【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128页,十三经注疏本。
    ③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1-102页。
    ④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9-200页。
    ①【南朝·梁】释僧佑撰:《弘明集·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卷十一,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第135-136页,丛书集成初编。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5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4页,十三经注疏本。
    ③【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4页,十三经注疏本。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4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97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41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43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9页。
    ⑥【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70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37页。
    ②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35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①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4页。
    ②孙秋云编:《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③【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十三经注疏本。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十三经注疏本。
    ①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4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99页,新编诸子集成本。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35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61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钟离宋寒烈传·宋均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13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68-2769页。
    ③【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11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2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4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百官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24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39页。
    ④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37页。
    ①【清】姚之骃撰:《后汉书补逸·许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02册,第459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73-874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74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54页。
    ⑤【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赵尹韩张两王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10-3211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11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97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4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桓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6-297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灵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1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献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89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五行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350-3351页。
    ⑥【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安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30页。
    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桓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6页。
    ⑧【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灵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3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