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钰“全真”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钰(1123—1183),本名从义,字宜甫,山东宁海(今烟台牟平)人。金大定八年(1168)四十六岁时受王重阳分梨十化等方法的教化,抛弃名缰利锁,割舍世俗情缘,出家皈依全真道,被授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马钰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全真七子”之首,全真教创立不久,王重阳即羽化登真,传承与发展全真教的重任落到了七真的肩上。作为当时唯一“得道”之人和实际上的第二任掌教,马钰自然就成为他们中的核心人物。而马钰也没有令王重阳的期待落空,他承前启后,建立了以清静为基本特色的全真内丹心性理论体系,奠定了全真修炼的总体风貌,为继承和发展全真心性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度化门徒,纵横阐教,对全真教的发展功不可没。
     马钰文采斐然,而且全真教自教祖王重阳始就重视诗文对教徒的劝化作用,马钰亦继承了这一特点,他有大量诗词传世。借助其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并解读其隐微的心路历程和精奥的哲学思想。本文采用历史考证、纵横比较、逻辑分析的方法,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试图从考察马钰生平入手,以其诗词语录等著述为依据,重点阐析马钰的“全真”哲学思想。
     马钰继承和发扬了王重阳的“全真”思想,以心性论作指导,重新解读了王重阳的性命双修、先性后命、明心见性等思想,然后又在融合儒释道三教的基础上,主张以心合性,以神气诠释性命,从而建立了一个以“真性”为修持之本体、以清静为炼养功夫,以及损己利他等为代表的宗教伦理等思想体系,奠定了他进行全真修炼的总体理论框架和程序,为推动早期全真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在导言中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意义,对前人关于马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导言指出,当前的马钰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多集中在对其生平的研究上,对其思想的挖掘深度不够,特别是很少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探析和梳理。笔者不揣鄙陋,初步将马钰的哲学思想抽绎出“真性本体论”(第三章)一→清静炼养论(第四章)一→全真伦理思想(第五章)的逻辑框架,囊括了真性本体论、先性后命论、识心见性论、清静无为论、功行双修论等全真哲学所涉及的最根本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全真教义教理问题予以哲学解读,这就超出了宗教学的限阈,使其具有了哲学味道。
     第一章,简要论述了马钰的修道历程,突出了其修道、弘道所遇到的主客观困难,显现其在教团建设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受家乡浓重的神仙信仰之风影响,幼年的马钰便有凌云之志,“常诵乘云驾鹤之语,梦中屡从道士登天”,而且在异族统治的金朝,汉人空有才华,却难有仕进的机会。马钰遂不以仕进为念,反而是喜好虚无,淡泊守志,再加上父兄早逝,特别是在被告知“寿不逾四十九”时,使他对生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决计“亲有道,为长生计”,并最终在四十六岁时得王重阳教化,摒弃尘累,潜心修道。马钰拜师出家后,随王重阳在山东修道,后又随师与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一起西行陕西,但王重阳中途在开封仙逝。此时师门弟子中仅有马钰一人得道,所以弘道的重任马钰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葬师刘蒋后,马钰等人庐墓三年,潜心修行。后来,马钰又以刘蒋祖庭为中心,在关中地区大阐教化,收授门徒,扩大了全真教的影响。牒发东归后,在山东地区继续弘教。全真教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就由一个新兴道教派别,一跃而成为与正一教二分天下,举肩并立的教派,马钰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章,论述了马钰三教合一的思想特色。这是被称作道教中的改革派的全真道的重要思想来源。马钰以老庄“道法自然”为基本原则,主张全真而仙,同时,他的理论建构和修道弘法的过程中也援佛、儒入道,主张三教圆融。在性命观上,他接受佛教六道轮回之说的影响,渲染人生苦短,地狱残酷,进而否定肉体,引导人们看破红尘去追求精神与肉体的解脱;在“真性”本体论基础上建立了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仙佛融合的成仙信仰。在宗教修炼上,马钰“常凭佛作为”,以禅宗明心见性的理论,以坐环等方法,结合道教的清静学说,继承并发展了王重阳道、禅融合的、以清静无为为特征的识心见性的炼养思想。在宗教伦理方面,他汲取儒家忠孝、仁爱作为全真道士外功的内容;仿佛教宣扬禁欲主义,制定清规戒律约束教徒,形成了三教合一式的宗教伦理观。
     第三章,论述了马钰对生命之苦的省察,其“真性”本体论的建构以及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性命观。在论述真性本体论的确立时,以马钰对生命之苦的省察为铺垫,说明人的生命之苦的救赎只能从与天道相通,而人自身所先天具有的真性真命中寻找,由此,他逻辑地得出要得道成仙必须遵循“先性后命”的修炼程式。马钰以佛教“轮回”说取代传统道教的“承负”说,认为世俗人生与社会是一片苦海,恩爱贪欲等是人之永遭轮回之苦的万恶根源。他要求人们看破荣华富贵,抛弃浮名浮利,断除酒色财气,主张像对待仇人那样痛恨这些导致生命之苦的“斩人场”。马钰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将老子的道论与汉代气化论相结合,直接论述生命哲学问题,用“真性”指称“道”,形成其“真性”本体论。在性命关系上,马钰继承了王重阳的“性命双修”的思想,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而且强化了对“真性”的修炼。他把性命关系看作体用关系,主张性体命用。本文通过对王重阳、马钰、丘处机等关于性命关系的考察,初步梳理出全真道“重性轻命”的理论倾向是经由了从“性命双修”到“重性轻命”,再到“只言性学”的内在发展理路。
     第四章论述了马钰以清静无为为特色的炼养观。在论述马钰清静炼养时,紧紧抓住识心见性、清静无为、功行双修三个环节进行。这三个环节实际上囊括了马钰内修外行的炼养论中最关键的几个问题。首先,他将心分为尘垢之心和清静之心,也即俗心与本心,尘心与真心。其次,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心,将尘垢之心转变为清静之心,才能彰显道性。再次,在具体的修炼过程中,要实现从尘垢之‘心到清静之心,并进而彰显道性,必须通过炼气炼神这一中介。马钰把修仙证道的关键和根本归结为“清静”二字,在他看来,清静既是内丹修炼的基本方法,又是道体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总结了马钰以损己利他、以恩复仇、通真弃假、慈悲戒杀为核心的宗教伦理思想。其全真伦理思想,它涉及到儒释道三家伦理思想的融合,再现了马钰以道家、道教为主而兼取儒释伦理思想的宽大情怀与人文关怀。
     第六章论述马钰的教化方式。马钰作为一位著名的全真道士,其哲学思想是以宗教为落实处的,所以不谈道教的教化方式,就无法落实、挂搭其哲学思想。众生平等、因材施教是马钰教化思想的主要特征,作为具体的教化手段,他采取了诗词弘道、言传身教、异迹感人、骷髅警人等方法。
     最后,总结了马钰对全真道发展的历史贡献。马钰刊印了王重阳的著述,开创了全真道刊印诗词的先河,这使得王重阳的思想得以流传,扩大了全真教的社会影响。马钰自己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文以载道,劝化世人。同时,在马钰的主持下,建立了大量的宫观,使全真道的规模,不论是在教众数量上、还是.在修道场所上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马钰在思想上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他功行合一的思想,分别沿着其内、外日用的运路,郝大通、王志谨进一步发展出了以境制心的心性学说,而丘处机、尹志平等人又发展出内道外儒,功行合一思想,促进了全真道心性学说的发展。
     正是由于马钰的不懈修道与大力弘道,马钰掌教期间,全真教不论是在教团建设上,还是教规、教义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真道在金元时期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群众基础。
Ma Yu (1123-1183), whose original name is Cong Yi, with Yi-fu as his courtesy name, was born in Ninghai, Shandong (now Mouping, Yantai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1168, at the age of 46, inspired by Wang Chong-yang's preaching, Ma Yu abandoned his secular life, converted to Taoism, and was given the name Yu, together with titles including Xuan Bao and Danyang Zi. Ma Yu is considered the head of the seven masters of Quanzhen Se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aoism, and was in charge of the second-generation of the Quanzhen Taoist Sect. By inheriting and refining Wang Chongyang's thoughts, h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The Quanzhen sect laid great empha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in converting disciples and followers. Ma Yu, with his great talent in literature, inherited this tradition. He composed a large body of poetry. By analyzing his works, we can also understand Ma Yu and interpret his profound philosophy. By putting Ma Yu agains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 poems and quot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focu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 Yu's Taoist philosophy, namely the philosophy of inner alchemy proposed by Wang Chongyang,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deas of cultivation of both Xing and Ming, revealing the Xing by clarifying the Hear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The dissertation also tries to analyze his thoughts of education and ethics, and tries to objectively and fairly evaluate the status and contributions of him in the history of Quanzhen Sect.
     Wang Chongyang passed away soon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Quanzhen Sect, leav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development of the Sect on the Seven Masters. As the only Master acquiring Tao by then and the second Head of Quanzhen Sect, Ma Yu became the mainstay among the seven masters. Ma Yu lived up to Wang Chongyang's expectation and proved to be a qualified successor to him. On the basis of Wang Chongyang's theory of Inner Alchemy featured by Cultivation of both Xing and Ming, Priority of Xing to Ming and Revealing the Xing by Clarifying the Heart, Ma Yu integrated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Heart and Xing of Quanzhen thought of Inner Alchemy characterized by seclusion, thus set up the overall style and feature of Quanzhen cultivation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Hear and Xing of Quanzhen Sect.
     The Introduction expounds the goal, methodolog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the dissertation.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Ma Yu, it points out the lack of profundity and breadth in the present scholarship of the thoughts of Ma Yu. The originality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carry ou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his thought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of Ma Yu in pursuing Tao. Influenced by the belief in immortals in his hometown, Ma Yu started to have ambitions of becoming an immortal since his early years. Under the rein of foreign rulers in the Jin dynasty, Han people seldom had access to positions in the government. So Ma Yu abandoned the idea of becoming an official in the government, and started to pursue the philosophical values, In addition, his father and elder brother all died very young, and he was also told that he could not live beyond the age of 49. These facts made him think more on life and death, and determined to find ways to the truths of life, and eventually was converted under Wang Chongyang's enlightenment at the age of 46. Since then he managed to get rid of the chores of secular life, and started to pursue Tao with great concentration. After Ma Yu's conversion to Taoism, he followed Wang Chongyang in Shandong, and later went to Western China with other followers including Qiu Chuji, Liu Changsheng, Tan Chuduan, etc. Unfortunately their master Wang Chongyang died halfway, when among the disciples only Ma Yu was fully enlightened, so it was his duty to spread his Master's thoughts. They buried Wang Chongyang at his hometown Liujiang village in Shanxi, and practiced Quanzhen Taoism beside the tomb for three years. Later, taking Liujiang village as the center, Ma Yu worked hard to spread Wang Chongyang's thoughts and expand Quanzhen's impact by teaching disciples. Then he returned to Shandong and continued the missionary work. Within just a few decades, Quanzhen sect, a new Taoist faction, has leaped forward and become one of the two dominating sects of Taoism in China. Ma Yu has paid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this achievement.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 Yu's thoughts of integrating three religions. This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deas for Quanzhen sect--the reformists of the Taoists. Based on Lao Zi and Zhuang Zi's idea that "the Tao (Way) follows Xing", Ma Yu proposed the view that Taoists should pursue immortality through whole truth. He also borrowed ideas from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advocated that the three religions should exist in harmony when he built up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Quanzhen sect. On elaborating the theory of Xing and Ming, he accepted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Six Samsara to emphasize the limitation of life and cruelty of Infernal Space, negated physical pleasures while instructing people to pursue a liberation of both spirit and body. On the basis of the ontology of True Xing he set up the theory of immortality integrating the concepts of Immortal and Buddha which is featur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both Xing and Ming with the priority of Xing to Ming. On personal cultivation, Ma Yu combined the Zen theory of Revealing Xing through Clarifying Xi, the method of Meditation and the Taoist theory of Seclusion, thus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Wang Chongyang's thoughts of Cultivation and Healthcare by Revealing Xing and Xin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aoism and Zen. In religious ethics, he borrowed the Confucian concepts of Zhong and Xiao, Ren and Love to constitute the content of External Cultivation, advocated the Buddhist asceticism, drew up rule and regulations to principle Taoist disciples, thus established his ethic theory of asceticism integrating elements of the three religions.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Ma Yu's formulation of the ontological theory of True Xing and his theory of Xing and Ming featured by Cultivation of both Xing and Ming with the Priority of Xing to Ming. He replaced the Taoist theory of Chengfu with the Buddhist Transmigration, proposed that the secular life and society are the abyss of misery and that desires such as love and greed are the evil source of human misery of transmigration. He instructed people to see through the vanity of honor and wealth, to abandon desires of alcoholism, sex, avarice and arrogance, and appealed people to remove from the harmful occasions that led them to misery. Ma Yu regarded Tao as the highest philosophical category, which is a result of combining Lao Zi's Taoist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Qi of Han Dynasty. He used True Xing to refer to Tao and developed his ontology of True Xing. On the relationship of Xing and Ming, Ma Yu inherited Wang Chongyang's thought of Cultivation of Xing and Ming, emphasized the priority of Xing to M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Xing. He regarded the relationship of Xing and Ming as that of Ti and Yong, with Xing as the Ti and Ming as the Yong.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of Xing and Ming of Wang Chongyang, Ma Yu and Qiu Chuji, we can see the theoretical inclination of priority of Xing to Ming of Quanzhen Sect, beginning from Cultivation of Xing and Ming, to Priority of Xing to Ming and Theory of Xing without Ming.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ses Ma Yu's theory of Alchemy and Cultivation featured by Seclusion and Inactivity and elaborates his theory of Knowledge of Xin and Xing, theory of Seclusion and Inactivity, and theory of Cultivation of both Gong and Xing. First of all, he categorized Xin into Xin of the secular world and the Xin of seclusion, e.g. personal Xin vs. ontological Xin, or bodyly Xin vs. True Xin. Secondly, he believed that only by cultivation of Xin, replacing Xin of Secular World with Xin of Seclusion can Tao be revealed. Thirdly, in the specific cultiv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convert the Xin of Secular World to the Xin of Seclusion and reveal the Tao, the man must go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steps of refining Qi and Spirit. Ma Yu summed up the process of Taoism enlightenment and pursuing immortality into two characters--Qing and Jing (the state of seclusion). In his view, being pure and quiet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ao, as well as the basic method for inner training. In his view, Qing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stronomical phenomena, while Jing (or being static)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ings on the Earth. The two features combined is a symbol of heaven and earth. Due to the influences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Ru Shi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thought of salvation of the world of Mahayana Buddhism, Ma Yu emphasized the function of balance of Gong and 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on of Tao. He advocated genuine Gong and Action for universal salvation with the priority of others over self, which greatly changed the spiritual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Taoist preference of individual cultivation to salvation of the world and paved the way for Quanzhen Sect of Taoism to spread. On the basis of Ma Yu's thoughts, Hai Datong, Qiu Chuji, Yin Zhiping and Wang Zhijin went further to perfect the Quanzhen theory of Alchemy and Cultivation of Xin and Xing.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s Ma Yu's religious ethical thought with the ideas of benefiting others at the expense of oneself, pursuing truth and removing from the false, treating others with a forgiving heart and refraining from killing as the core. He deemed a genuine attitude as a necessary step to immortality.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Ma Yu's preaching methods. The main feature of his preaching is that he believed in the equality of all sentient beings and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methods. As for the specific means, he used poetry, personal examples and verbal instructions, miracles and supernatural events, and Skeleton view.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Ma Yu'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Ma Yu was the first to publish the writings of Wang Chongyang. This helped spread his ideas and expand the social impact of Quanzhen sect. Ma Yu himself also composed a lot of poems to preach and advise the people. He also esta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Taoism temples, so that the size of Quanzhen sect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bother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disciples and the temples. Most importantly, Ma Yu is a key figure in inheriting Wang Chongyang's thoughts and promoting it to the greater scale and higher level. In particular, his thoughts of the unifying religious training with action has been disseminated by others and ushered new ide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For emample, Hao Datong and Wang Zhijin developed from his idea of controlling the mind with mind into the thoughts of unifying Taoism with Buddhism and controlling the mind with the environment. While along the outside practice, Qiu Chuji, Yin Zhiping, and others developed thoughts of practicing Confucianism outside and following Taoism practice inside, and the ideological unity of religious training and action.Later, Li Daochun, Chen Zhixu merged the thoughts of both the north and south sects, unified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us promoted the Quanzhen Taoist theory of the nature and mind to a new level.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tireless and vigorous missionary work of Ma Yu, that Quanzhen sect of Taoism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引文
①陈寅格:《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1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85页。
    ③余虹:《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页。
    ①此一时期的道教研究,陈敏所述甚详。见陈敏:20世纪中国道教学研究(1900-1949),《江海学刊》1999年4期,第97-99页。
    ①关于此点,张广保所述较详细。参见张广保:《金元全真教史新研究》,香港:青松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②此一时期日本的道教以及全真道研究,另请参看张泽洪:《20世纪以来日本的道教研究》,《四川大学学报》(析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29-34页。
    ①其关于出家事件的论述曾以《马丹阳出家事件—一件历史个案的宗教意义考察》为题在200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道家文化研究》第21辑中发表。
    ②张广保:《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7页。
    ①载《史林》2008年第5期,第162页。
    ①《邱祖语录》,载《邱祖全书》,《藏外道书》第1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87页。
    ②《邱祖语录》,载《邱祖全书》,《藏外道书》第1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85页。
    ①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76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68页。
    ③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3页。
    ①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693页。
    ①马钰《玉堂春》词并序云:“先祖兄弟四人,因唐末去山东,一居莱阳,一住黄县,一在文登,一居牟平。祖住云阳,嵯峨山下,自来生计之乎者。却因唐末去东牟,到今三百余年也。数世衰荣,不堪重话,我今因遇家缘舍。‘水云游历入潼关,超然显个还乡马。”见马钰:《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58页。以下凡引《道藏》皆指此。
    ②《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记载:“容仪可观,沉默有度”。见《道藏》第19册,第728页。
    ③《重阳教化集》国师尹序,《道藏》第25册,第768页。
    ①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道藏》第3册,第353页。
    ②丁原明:《全真北宗与古代梦文化》,载《问道昆嵛山》,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185-196页。
    ③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道藏》第3册,第353页。
    ①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道藏》第19册,第728页。
    ②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卷一,《道藏》第5册,第421页。
    ③武思恭《创建马真君碑亭记》,见王陵基修、于家漳纂《福山县志稿》,民国九年修,1931年烟台裕东书局铅印本。
    ④宋宪章等修《牟平县志》,一九三六年石印本。
    ⑤王丕煦等篡、梁秉锟等修民国二十四年《莱阳县志》,中国方志丛书本。
    ⑥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道藏》第19册,第728页。
    ⑦牟钟鉴等:《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44-145页。
    ⑧卢国龙:《马丹阳学案》,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3-4页。
    ⑨范怿:《重阳教化集序》,《道藏》第25册,第769页。
    ①刘孝友:《重阳教化集》序,《道藏》第25册,第770-771页。
    ②蜂屋邦夫著,钦伟刚译《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③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615页。
    ④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道藏》第19册,第729页。
    ①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道藏》第19册,第729页。
    ①范怿:《重阳教化集序》,《道藏》第25册,第769页。
    ①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721页。
    ②王重阳:《重阳教化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785页。
    ③牟钟鉴等:《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52-154页。
    ④王重阳:《重阳分梨十化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792页。
    ①关于马钰的道号,在丹阳子之前,另有“无忧子”一号。据马钰题为《出家入道》的词中所言:“扶风全道名通一,道号无忧。见画骷髅。猛烈收心事事休。四旬有六霜侵鬓,拂袖云游。休要刚留。譬似无常限到头。”见马钰:《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454页。另王重阳《临江仙》词中旁注云:“真人训马先生法名通一,字全道,道号无忧子。”也可佐证。见王重阳:《重阳分梨十化集》卷下,《道藏》第25册,第796页。
    ②马钰:《得遇》,《洞玄金玉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615页。
    ③《重阳全真集》卷二收录其五十二岁于长安栾村庵壁留题诗《寿期》诗,云:“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诚搜刷。”,《道藏》第25册,第701页。
    ①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3页。
    ②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5页。
    ③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5页。
    ④卢国龙:《马丹阳学案》,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25-26页。
    ①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道藏》第5册,第417页。
    ②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道藏》第19册,第729页。
    ③《金莲正宗仙源像传·清净散人》载曰:“明年春,闻重阳仙化,四师举仙蜕归终南之刘蒋,仙姑就金莲堂居环。大定十五年夏,仙姑西入关,致醮祖庭。”见刘天素、谢西蟾合编:《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道藏》第三册,第379页。
    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道藏》第5册,第420页。
    ①《渐悟集》,《道藏》第二十五册,第477页。
    ②《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二十五册,第608页。
    ③《行化到黄羊店会王公解元,话及黄英卿殿试五十三岁及第,有诗自咏。予因借韵赋十绝》其一,《洞选金玉集》卷一,《道藏》第二十五册,第566页。
    ④蜂屋邦夫著,钦伟刚译《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⑤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道藏》第3册,第354页。
    ⑥见《金史》卷七,《世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173页。
    ⑦牟钟鉴等:《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69-270页。
    ①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道藏》第19册,第726页。
    ②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道藏》第3册,第354页。
    ③牟钟鉴等:《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69页。
    ④张子翼:《丹阳真人马公登真记》,《甘水仙源录》卷一,《道藏》第19册,第727页。
    ⑤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道藏》第3册,第354页。
    ⑥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记载:“四月二十八日,行诣芝阳,海市乃见,自旦至午。先生至回光庵,马从仕喜,自愿焚贷粮券千有馀斛,继有鞠斌聚鱼网而焚之。”,《道藏》第3册,第355页。
    ①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六,《道藏》第25册,第593页。
    ②《委形赞》曰:“卫身之光,照耀非常。卫身之兽,风云前后。大哉登真,委形而寿!绀发青眉,红颊素肌。如龙换骨,如蝉蜕皮。不作易性,奚为空衣。兀然若睡,卧箦而归。大哉登真,路入清溟!麟随绛节,凤捧朱耕。鸣鸾珮玉,履虚步云。超受真诰,上登玉宸。天路何长?天人飞翔。摐金拊石,散花烧香。声动三界,众来十方。群魔钦仰,六丁惊遑。灵颖斯成,幸无灾螟。却顾松柏,非为遐龄。山有时崩,海有时田。天长地久。永为列仙。”见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六,《道藏》第25册,第593页。
    ③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道藏》第19册,第730页。
    ①马大辨:《重阳分梨十化集序》,《道藏》第25册,第790页。
    ②详见杨兆华:《马钰女性观试探》,载《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84-186页;
    ③详见牟钟鉴等:《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90-191页。
    ④卢国龙:《马丹阳学案》,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25-26页。
    ⑤马钰:《述怀》,《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59页。
    ①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道藏》第3册,第356页
    ②刘天素、谢西蟾合编:《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道藏》第三册,第374页。
    ③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道藏》第5册,第422页。
    ④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5页。
    ⑤宁师常:《丹阳神光灿序》,《道藏》第25册,第623页。
    ⑥据《丹阳真人语录》中“大定癸卯三月间,始拜师于牟平范明叔庵之南。”之言,可知王颐中在大定二十三年(1183),马钰61岁那年的三月,于牟平范明叔庵之南拜师。
    ①朱越利先生考证说,“《真仙直指语录》卷上所辑马丹阳语录,阙篇题。该篇起始即称‘马丹阳师父’,后又有若干小段冠以‘师曰’。有一小段引丘处机语,冠‘丘君曰’。是知玄全子只称马丹阳为师。”见朱越利:《丘处机宗教思想的成熟期——〈寄西州道友书〉考论》,载《三秦道教》2000年第3期。
    ①任继愈:《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1期。
    ②释僧祐:《弘明集》卷二,《四部丛刊》电子版,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2001年版。
    ③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八《释滞》,《道藏》第28册,第198页。
    ④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道藏》第28册,第180页。
    ①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页。
    ②卿希泰:《简明中国道教通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71页。
    ③刘祖谦撰《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中有“今观终南山重阳祖师,始于业儒,其卒成道;……不主一相,不居一教也”之言。见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60页。
    ④赵卫东:《谭处端学案》,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44页。
    ⑤沈文华:《内丹生命哲学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253页
    ⑥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李道谦集:《甘水仙源录》卷一,《道藏》第19册,第726页。
    ⑦刘祖谦撰《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见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60页。
    ①参见陈兵《略论全真道的三教合一》,《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1期。
    ②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802页。
    ③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693页。
    ④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696页。
    ⑤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803页。
    ⑥谭处端:《水云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849页。
    ⑦刘处玄:《仙乐集》卷四,《道藏》第25册,第442页。
    ⑧刘处玄:《仙乐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434页。
    ⑨刘处玄:《仙乐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438页。
    ⑩见赵卫东:《丘处机与全真道》,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11)马钰:《述怀》,《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59页。
    (12)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道藏》第19册,第728页。
    ①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道藏》第3册,第354页。
    ②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道藏》第19册,第729页。
    ③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1页。
    ④马钰:《述怀》,《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89页。
    ⑤马钰:《渐悟集》卷下,《道藏》第25册,第473页。
    ⑥马钰:《赠李大乘兼呈净公长老》,《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80页。
    ⑦马钰:《赠莱阳县众醮首》,《洞玄金玉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622页。
    ⑧马钰:《和霭戒师师父》,《道藏》第25册,第630页。
    ⑨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四,《道藏》第25册,第587页。
    ①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2页。
    ②马钰:《又思胡子金》,《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465页。
    ③马钰:《瓜李谕》,《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6页。
    ④马钰:《继綦大成韵》,《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8页。
    ⑤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2页。
    ⑥马钰:《述怀》,《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59页。
    ⑦马钰:《劝宋公辅》,《洞玄金玉集》卷九,《道藏》第25册,第613页。
    ①马钰:《起慈悲》,《洞玄金玉集》卷九,《道藏》第25册,第610页。
    ②对于全真教的排佛以及由此引发的佛道辩论,张广保所述较详。请参看张广保:《金元全真教史新研究》,香港:青松出版社2008年版,第379-385页。
    ①马钰:《劝世》,《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76页。
    ②马钰:《劝世》,《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79页。
    ③马钰:《劝世》,《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76页。
    ①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617页。
    ②马钰:《渐悟集》卷下,《道藏》第25册,第476页。
    ③马钰:《渐悟集》卷下,《道藏》第25册,第476页。
    ④马钰《自咏》曰:“昔年名利,役碎顽心。气财酒色深沈。方寸之间,荆棘仿佛成林。因遇风仙省悟,觉从前、罪业弥深。便改正,便改正改正。改正改正。游历天心地肺,结云朋霞友,月伴风邻。自在逍遥快乐,绝尽搜寻。假使贫人退道,得荣华、富贵人钦。我不肯,我不肯,不肯不肯。”见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34页。
    ⑤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5页。
    ⑥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5页。
    ⑦马钰:《勉门人》,《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80页。
    ⑧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80页。
    ⑨马钰:《赠众师兄》,《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456页。
    ⑩马钰:《真实语》,《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7页。
    ①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3页。
    ②马钰:《叹世》,《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8页。
    ③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0页。
    ④马钰:《固本吟赠陇州佑德观王道正》,《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89页。
    ⑤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4页。
    ①王重阳:《金丹》,《重阳全真集》卷二,《道藏》第25册,第701页。
    ②王重阳:《赠丹阳》,《重阳教化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775页。
    ③马钰:《换长阑于天锡柱杖》,《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7页。
    ④马钰:《重阳真人升霞之后》,《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3页。
    ⑤马钰:《因见淄州李三官人秉白芭蕉扇作》,《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6页。
    ⑥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799页。
    ⑦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800页。
    ⑧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799页。
    ①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799页。
    ②马钰:《赠凤翔府灵童张守清》,《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90页。
    ③马钰:《赠安静散人俱守极》,《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463页。
    ④马钰:《赠鞠得一》,《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5页。
    ⑤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4页。
    ⑥马钰:《联句》,《洞玄金玉集》卷六,《道藏》第25册,第593页。
    ①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2页。
    ②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4页。
    ③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6页。
    ④马钰:《示门人》,《丹阳真人直言》,《道藏》第32册,第155页。
    ①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81页。
    ②张果:《太上九要心印妙经》,《道藏》第4册,第311页。
    ③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中,《道藏》第4册,第369页。
    ④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中,《道藏》第4册,第376页。
    ⑤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道藏》第4册,第364页。
    ⑥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道藏》第4册,第365页。
    ⑦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道藏》第32册,第154页。
    ⑧《西升经》卷下,《道藏》第11册,第510页。
    ⑨《无能子》卷中,《道藏》第21册,第711页。
    ⑩《无能子》卷上,《道藏》第21册,第708页。
    ①《道门经法相承次序》,《道藏》第24册,第786页。
    ②《道性义》,《道教义枢》,《道藏》第24册,第831页。
    ③《道性义》,《道教义枢》,《道藏》第24册,第832页。
    ④《道性论》,《云笈七签》,《道藏》第22册,第641页。
    ①马钰:《赠于瓦罐先生》,《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8页。
    ②马钰:《固本吟赠陇州佑德观王道正》,《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89页。
    ③马钰:《无有颂》,《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90页。
    ④马钰:《真一吟赠凤翔府迎祥观众大师》,《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89页。
    ⑤马钰:《重阳真人升霞之后》,《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3页。
    ⑥马钰:《系云腰》,《渐悟集》卷下,《道藏》第25册,第479页。
    ⑦马钰:《赠爨公》,《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4页。
    ①《修真十书·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第662页。
    ②吕岩:《敲爻歌》,《藏外道书》第6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80页。
    ③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中,《道藏》第4册,第372页。
    ④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799页。
    ⑤《五篇灵文注》,《藏外道书》第25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669页。
    ①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道藏》第32册,第154页。
    ②王重阳:《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道藏》第25册,第807页。
    ③王重阳:《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道藏》第25册,第807页。
    ④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道藏》第32册,第154页。
    ⑤王重阳:《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道藏》第25册,第807页。
    ⑥王重阳:《解红》,《重阳全真集》卷十一,《道藏》第25册,第747页。
    ⑦刘处玄:《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9页。
    ⑧王处一:《泗州任哥问性命事大》,《云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653页。
    ⑨马钰:《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464页。
    ⑩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7页。
    (11)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88页。
    (12)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594页。
    (13)马钰:《示门人》,《丹阳真人直言》,《道藏》第32册,第155页。
    (14)马钰:《示门人》,《丹阳真人直言》,《道藏》第32册,第155页。
    (15)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4页。
    ①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3页。
    ②马钰:《渐悟集》卷下,《道藏》第25册,第479页。
    ③如《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丹阳又问:何者名为婴儿姹女?祖师答曰:婴儿是肝,姹女是肺,名曰婴儿姹女也。”见《道藏》第25册,第807页。另《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说:“金公是神,黄婆是炁;阳炁是婴儿,阴炁是姹女。”见《道藏》第25册,第804页。
    ④刘天素、谢西蟾合编:《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道藏》第三册,第374页。
    ⑤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六,《道藏》第25册,第593页。
    ⑥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615页。
    ⑦马钰:《渐悟集》.卷下,《道藏》第25册,第467页。
    ⑧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81页。
    ⑨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89页。
    ⑩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九,《道藏》第25册,第613页。
    ①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2页。
    ②马钰:《和司竹监使刘公》,《洞玄金玉集》卷二,《道藏》第25册,第570页。
    ③马钰:《福山县刘公索》, 《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81页。
    ④马钰:《述怀吟赠华亭居环堵灵阳子李大乘》,《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89页。
    ⑤马钰:《固本吟赠陇州佑德观王道正》,《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89页。
    ⑥《邱祖语录》,载《邱祖全书》,《藏外道书》第1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85页。
    ⑦《邱祖语录》,载《邱祖全书》,《藏外道书》第1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86页。
    ⑧王魁溥:《纯阳吕祖功理功法诠释——太乙金华宗旨今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
    ①据笔者粗略统计,在马钰著作及其语录中“清净”共使用超过130次,而“清静”仅约50次左右。
    ②对于“清净”与“清静”的差异,孙亦平教授亦指出:“‘清静’是从动静的角度来诠释道的本性”的,“清净”是佛教用来“形容远离恶行烦恼的状态”,“道性的“清静”是从动与静的角度上说的,而“清净”则是从净与染的角度上说的,以净染诠释道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此言颇有见地。参见孙亦平:《论佛教思想对全真道的影响——以马钰倡导的“清净无为”为例》,载《佛学研究》2008年总第17期,第296-302页。
    ③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6页。
    ④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2页。
    ⑤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81页。
    ⑥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2页。
    ①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89页。
    ②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90页。
    ③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59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68页。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59页。
    ⑥邵雍:《渔樵问答》,再引自唐明邦:《邵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⑦陆九渊:《杂说》,《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3页。
    ①马钰:《清净吟赠华亭县宰明威》,《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615页。
    ②《马丹阳真人直言》,董漌醇编《群仙要语撰集》卷下,《道藏》第32册,第458页。
    ③王重阳:《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道藏》第25册,第808页。
    ④王重阳:《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道藏》第25册,第808页。
    ⑤马钰:《赠鄂县独孤五郎》,《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2页。
    ⑥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六,《道藏》第25册,第593页。
    ⑦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六,《道藏》第25册,第593页。
    ⑧马钰:《治病》,《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5页。
    ⑨马钰:《离众生示门人》,《洞玄金玉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621页。
    ①马钰:《降心魔》,《洞玄金玉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620页。
    ②《丹阳语录》,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3页。
    ③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4页。
    ④《马丹阳真人直言》,董漌醇编《群仙要语撰集》卷下,《道藏》第32册,第458页。
    ⑤《丹阳语录》,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4页。
    ①马钰:《通玄颂》,《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90页。
    ②马钰:《赠长安吉祥散人王姑》,《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33页。
    ①《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②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799-800页。
    ③王重阳:《玉花社疏》,《重阳全真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747页。
    ④王重阳:《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道藏》第25册,第807页。
    ⑤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2页。
    ⑥段志坚编:《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二,《道藏》第33册,第166页。
    ①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2页。
    ②马钰:《赠徐道渊》,《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4页。
    ③《丹阳语录》,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3页。
    ④马钰:《赠安静散人俱守极》,《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463页。
    ⑤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3页。
    ⑥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2页。
    ⑦《丹阳语录》,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2页。
    ⑧马钰:《鄂县小张索》,《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2页。
    ⑨马钰:《述怀》,《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0页。
    ⑩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六,《道藏》第25册,第593页。
    (11)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3页。
    ①马钰:《示门人》,《丹阳真人直言》,《道藏》第32册,第155页。
    ②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6页。
    ③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3页。
    ④马钰:《赠汝车赵三仙》,《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7页。
    ①关于王重阳对待出家的态度,赵卫东:《全真道的兴衰与生活道教的建构》,载《全真道与环保》,香港:青松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106页所述甚详。
    ②马钰:《道友问在家能修行否》,《洞玄金玉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595页。
    ③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33页。
    ①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5=626页。
    ②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道藏》第五册,第419页
    ③马钰:《赠严先生》,《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3页。
    ④马钰:《京兆府牒发还乡,故作是诗以谢统军》, 《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5页。
    ⑤金源璹:《全真教祖碑》,载李道谦集:《甘水仙源录》卷一,《道藏》第19册,第724页。
    ⑥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693页。
    ⑦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693页。
    ①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5页。
    ②马钰: 《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5页。
    ③赵道一:《孙仙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六,《道藏》第5册,第488页。
    ④段志坚编:《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三,《道藏》第33册,第173页。
    ⑤马钰:《临江仙》,《渐悟集》卷下,《道藏》第25册,第467页。
    ⑥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4页。
    ⑦马钰:《临江仙》,《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467页。
    ⑧马钰:《上街求乞》,《洞玄金玉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595页。
    ⑨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5页。
    ⑩马钰曾以《劝众师兄求乞残馀》为题,赋诗两首,其中一首为“悟道翛然。出世因缘。但闻人、修建斋筵。 长舒臂膊,立在傍边。便乞残羹,觅残饭,度残年。无耻无羞,灭火消烟。便留心、搜妙搜玄。阐开玉蕊,攒结金莲。觉气神清,精神秀,做神仙。”见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596页。
    ①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0页。
    ②张广保:《金元全真教史新研究》,香港:青松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239页。
    ③王志谨:《盘山语录》,《道藏》第4册,第825页。
    ④张广保:《金元全真教史新研究》,香港:青松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249页。
    ①张广保:《金元全真教史新研究》,香港:青松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②吕岩:《敲爻歌》,《藏外道书》第6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78页。
    ③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1页。
    ④马钰:《赠众师兄》,《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456页。
    ⑤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1—702页。
    ⑥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31页。
    ①王重阳:《惜黄花》,《重阳全真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722页。
    ②关于四子言志的论述,赵卫东所言甚详。见赵卫东:《谭处端学案》,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21-25页。
    ③马钰:《戒华丽》,《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8页。
    ④马钰:《戒华丽》,《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8页。
    ⑤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道藏》第3册,第354页。
    ⑥马钰:《誓死赤脚,夏不饮水,冬不向火》,《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455页。
    ⑦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3页。
    ⑧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道藏》第3册,第356页。
    ①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4页。
    ②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709页。
    ③王重阳在《三州五会化缘榜》中写道:“诸公不晓根源,尽学旁门小术,此乃是作福养身之法,并不干修性命、入道之事,稍为失错,转乖人道。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见王重阳:《重阳教化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788页。
    ①王重阳:《重阳教化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747页。
    ②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693页。
    ③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696页。
    ④王重阳:《重阳教化集》卷十二,《道藏》第25册,第757页。
    ⑤马钰:《示门人》,《丹阳真人直言》,《道藏》第32册,第155页。
    ⑥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2页。
    ①马钰:《示门人》,《丹阳真人直言》,《道藏》第32册,第155页。
    ②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3页。
    ③马钰:《示门人》,《丹阳真人直言》,《道藏》第32册,第155页。
    ④《立门户内持》曰:“全真门户,清净根源。住行坐卧归元。日用时时擒捉,意马心猿。常行无憎无爱,便施恩、先复雠冤。下手处,炼冲和修补,有漏之园。瑞气祥光深处,收神水,徐徐自没潺湲。红锦蛇儿 虽小,闲视灵鼋。两般混成一物,现元初、性月团圆。恁时节,礼重阳师父太原。”见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3页。
    ①《立誓状外戒》曰:“专烧誓状,谨发盟言。遵依国法为先。但见男儿女子,父母如然。永除气财酒色,弃荣华、戒断腥膻。常清静,更谦和恭谨,无党无偏。布素婪耽度日,饥寒后,须凭展手街前。不得贪财诳语,诈做高贤。常怀慎终如始,遇危难、转要心坚。如退道,愿分身万段,永镇黄泉。”见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3页。
    ②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5页。
    ③马钰:《赠鄂县小杨仙》,《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3页。
    ④马钰:《戒捏怪》,《洞玄金玉集》卷八,《道藏》第25册,第607页。
    ⑤马钰:《述怀》,《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1页。
    ①王廷琦:金元全真心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66页。
    ①李道谦集:《甘水仙源录》卷二,《道藏》第19册,740页。
    ②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709页。
    ③王重阳:《重阳教化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747页。
    ①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十一,《道藏》第二十五册,第749页。
    ②关于王重阳对斋醮的态度,刘仲宇先生认为,“王重阳创道时,就重视各种仪式”,“不仅一般地参与祈祷道场,而且在建立组织的过程中,便运用了若干仪式。”见刘仲宇:《早期全真教仪式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三辑,第146-152页。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
    ③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六,《道藏》第25册,第592页。
    ④卢国龙:《马钰学案》,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49页。另,关于马钰对待斋醮的态度及其转变的过程和意义,卢国龙所述甚详,参见该书第45-51页。
    ①关于马钰具体的醮事活动,赵卫东所述甚详。参见牟钟鉴等著《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89-190页。
    ②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道藏》第3册,第354页。
    ③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六,《道藏》第25册,第592页。
    ④王重阳:《重阳教化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788页。
    ⑤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0页。
    ⑥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75页。
    ⑦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六,《道藏》第25册,第592页。
    ①马钰:《赴莱州黄篆大醮作》,《洞玄金玉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618页。
    ②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712页。
    ③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729页。
    ①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九,《道藏》第25册,第737页。
    ②王重阳:《重阳教化集》卷十二,《道藏》第25册,第757页。
    ③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798页。
    ④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三,《藏外道书》第3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51页。
    ⑤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0页。
    ⑥赵卫东:《丘处机全真道伦理思想述论》,载《道教与伦理道德建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版。
    ①参见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594-595页。
    ②马钰:《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462页。
    ③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595页。
    ④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594页。
    ⑤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九,《道藏》第25册,第608页。
    ①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617页。
    ②马钰:《渐悟集》卷下,《道藏》第25册,第472页。
    ③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597页。
    ①参见赵卫东:《丘处机全真道伦理思想述论》,载《道教与伦理道德建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版。
    ②张好古:《清平子赵先生道行碑》,载《甘水仙源录》卷八,《道藏》第19册,第791页。
    ③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十,《道藏》第25册。
    ④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十三,《道藏》第25册。
    ⑤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三,《道藏》第25册。
    ⑥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87页。
    ⑦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3页。
    ⑧马钰:《渐悟集》卷下,《道藏》第25册,第468页。
    ⑨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8页。
    ①王重阳:《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道藏》第25册,第807页。
    ②姬志真:《终南山栖云观碑》,载《云山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412页。
    ③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696页。
    ④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九,《道藏》第25册,第737页。
    ⑤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十一,《道藏》第25册,第749页。
    ⑥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二,《道藏》第25册,第572页。
    ⑦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598页。
    ⑧马钰:《建德》,《洞玄金玉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579页。
    ①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600页。
    ②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九,《道藏》第25册,第609页。
    ③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5页。
    ④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4-435页。
    ⑤马钰有诗曰:“马风子,创置屋三间。动土兴工经一载,杀伤蝼蚁命须还。死堕鬼门关。错中错,追悔亦应难。造下业缘须受苦,刀山剑树定跻攀。怎得列仙班。”见马钰:《渐悟集》卷上,《道藏》第25册,第462页。
    ①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3页。
    ②关于此点,请参看赵卫东:《丘处机“一言止杀”辨正》,载《丘处机与全真道》,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143页。
    ③赵改萍·侯会明所述甚详,见《从教化对象看马丹阳的传教特点》,载《中国道教》2005年第6期,第24-27页。
    ④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2页。
    ⑤赵改萍·侯会明所述甚详,见《从教化对象看马丹阳的传教特点》,载《中国道教》2005年第6期,第24-27页。
    ①马钰:《赠京兆杨学正》,《洞玄金玉集》卷五,《道藏》第25册,第588页。
    ②参见赵卫东《全真道的兴衰与生活道教的建构》一文,载全真道研究中心编《全真道与环保》,香港:青松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③马钰:《寄柳巨济学录》,《洞玄金玉集》卷七,《道藏》第25册,第597页。
    ④卢国龙对此论述较详。见卢国龙:《马丹阳学案》,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39-42页。
    ⑤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565页。
    ①马钰:《寄鄂县晏公及道众》,《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6页。
    ①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五,《道藏》第3册,第353页。
    ②马钰:《腊日海上见海市用东坡韵》,《洞玄金玉集》卷四,《道藏》第25册,第583页。
    ①马钰:《养家苦赠宁伯功》,《渐悟集》卷下,《道藏》第25册,第476页。
    ②马大辨:《重阳分梨十化集序》,《道藏》第25册,第790页。
    ①对于王重阳劝化马钰过程中的异迹,魏小巍所述甚详。见魏小巍:《全真道创教初期的“神通”现象与全真信仰的确立》,载《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347页。
    ②陈耀庭:《全真弘道三论》,载《全真弘道集》,香港:青松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③见赵卫东:《谭处端学案》,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28-32页。
    ④刘孝友:《重阳教化集》序,《道藏》第25册,第771页。
    ①此点请参看魏小巍:《全真道创教初期的“神通”现象与全真信仰的确立》,载《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351页。
    ①段志坚编:《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一,《道藏》第33册,第159页。
    ②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二,《道藏》第25册,第705页。
    ③王重阳:《郝升化馀打破罐因赠二绝》,《重阳教化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747页。
    ①王重阳:《重阳教化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745页。
    ②王重阳:《重阳教化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779页。
    ③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33页。
    ④马钰:《洞玄金玉集》卷十,《道藏》第25册,第621页。
    ⑤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8页。
    ①马钰:《丹阳神光灿》,《道藏》第25册,第627页。
    ①关于王重阳逝世之后马钰在七子中的地位及作用,张广保所述甚详。见张广保:《金元全真教史新研究》,香港:青松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181页。
    ②关于七真的入门顺序,参见赵卫东:《全真七子在山东的修道与传教活动》,载牟钟鉴等著《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42-214页。
    ③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李道谦集:《甘水仙源录》卷一,《道藏》第19册,第726页。
    ①张仲寿:《丹阳真人归葬记》,见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740页。
    ②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76页。
    《道藏》.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重阳全真集》.第25册
    《重阳教化集》.第25册
    《重阳分梨十化集》.第25册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第25册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第25册
    《重阳立教十五论》.第32册
    《洞玄金玉集》.第25册
    《渐悟集》.第25册
    《丹阳神光灿》.第25册
    《丹阳真人语录》.第23册
    《丹阳真人直言》.第32册
    《磻溪集》.第25册
    《大丹直指》.第4册
    《水云集》.第25册
    《云光集》.第25册
    《仙乐集》.第25册
    《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第23册
    《黄庭内景玉经注》.第6册
    《黄帝阴符经注》.第2册
    《太古集》.第25册
    《真仙直指语录》.第32册
    《七真年谱》.第3册
    《甘水仙源录》.第19册
    《金莲正宗记》.第3册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第3册
    《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续编》.第5册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第19册
    《长春真人西游记》.第34册
    《玄风庆会录》.第3册
    《晋真人语录》.第23册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第23册
    《清和真人北游语录》.第33册
    《中和集》.第4册
    《云山集》.第25册
    《钟吕传道集》.第33册
    《道枢》.第20册
    《吕祖志》.第34册
    《清静经》.第17册
    《西升经》.第11册
    《无能子》.第21册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第24册
    《道教义枢》.第24册
    《云笈七签》.第22册
    《藏外道书》
    《敲爻歌》.第6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
    《孙不二元君法语》.第10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丹道秘书三卷》.第10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
    《邱祖语录》.第1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
    《五篇灵文注》.第25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版
    《长春道教源流》.第3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版
    1.白如祥辑校.谭处段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2.白如祥辑校.王重阳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3.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戈国龙.论性命双修[M].香港:青松出版社.2009年
    5.郭武.全真道祖王重阳传[M].香港:香港蓬瀛仙馆.2001年
    6.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7.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8.邝国强.全真北宗思想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
    9.林世田编著.全真七子传记[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10.刘一明.道书十二种[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11.卢国龙.道教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12.卢国龙.马丹阳学案[M].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
    13.闵智亭编著.道教全真派五祖七真金元高道传[M].北京:中国道教学院.1990年
    14.牟钟鉴等著.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15.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6.卿希泰.中国道教史(修订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17.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8.沈文华.内丹生命哲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年
    19.唐代剑.王嘉·丘处机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王民信.邱处机[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21.徐兆仁.道教与超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22.余虹.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3.张广保.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24.张广保.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论研究[M].台湾: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
    25.赵卫东.丘处机与全真道[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26.赵卫东.谭处端学案[M].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
    27.赵卫东辑校.马钰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28.赵卫东辑校.丘处机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29.赵益.丘处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0.郑素春.全真教与大蒙古国帝室[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31.周绍贤.道教全真大师丘长春[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
    32.周晓红.丘处机[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年
    33.[日]蜂屋邦夫.金代道教的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M].日本:汲古书院.1992年。中译版:蜂屋邦夫著,钦伟刚译.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4.[日]蜂屋邦夫.金元时期的道教——七真研究[M].日本:汲古书院.1998年
    35.[日]福永光司.道教思想史研究[M].日本:岩波书店.1987年
    36.[日]窪德忠.中国の宗教改革:全真教の成立[M].日本:法蔵馆.1967年
    1.常大群.马钰的内丹思想[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2.陈兵.略论全真道的三教合一说[J].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1期
    3.陈崇凯.王重阳与全真道教[J].陕西史志.1994年5期
    4.陈俊民.略论金元以后全真道的思想演变——全真丹道的长生意蕴[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5.陈俊民.略论全真道的思想源流[J].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3期
    6.陈俊民.论全真道及其内丹长生思想之演变[J].(台)汉学研究.1998年16卷2期
    7.陈俊民.全真道思想源流论[J].张载关学思想及关学学派[M].人民出版社.1986年
    8.陈敏.20世纪中国道教学研究(1900-1949)[J].江海学刊.1999年4期。
    9.程群.全真道教史研究的另一种取向——读蜂屋邦夫《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J].史林.2008年第5期
    10.程越.金元全真道后弘期掌教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4期
    11.程越.金元时期全真道宫观的道士生活[J].宗教学研究.1997年2期
    12.程越.元朝政府管理全真道宫观的机构和职权[J].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3期
    13.丁原明.心性学与性命双修[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14.复初.丘处机年谱与传略[J].丹道文化.2002年28期
    15.复初.十二、十三世纪中国北方的“灵性觉醒”运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主旨及现代启示[J].丹道文化.2002年26期
    16.高良荃.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基本思想及理论建树[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
    17.郭健.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道教南北宗内丹学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2年2期
    18.郭树森.全真道传入江西及其蕃衍[J].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9期
    19.郭武.丘处机道教思想述评[J].宗教学研究.1994年Z1期
    20.郭武.全真教概谈[J].宗教学研究.1989年1-2期
    21.郭武.全真七子“入门”次序略考[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22.郭武.王重阳与道教的发展与革新(上)[J].(台)道教文化.1996年6卷4期
    23.郭武.王重阳与道教的发展与革新(下)[J].(台)道教文化.1996年6卷5期
    24.郭武.早期全真道思想略论[J].(台)道教学探索.1995年9期
    25.郭旃.金元之际的全真道[J].元史论丛.1986年3期
    26.郭旃.全真道的兴起及其与金王朝的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3期
    27.侯会明,赵改萍.马丹阳在全真教发展史上的贡献[J].(香港)弘道.2006年第1期
    28.侯会明.论马丹阳的宗教哲学观[J].(香港)弘道.2008年第1期
    29.江达智.全真教初期掌教考.汉学研究[J].1998年16卷1期
    30.赵卫东:《丘处机全真道伦理思想述论》[A].道教与伦理道德建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
    31.姜宏伟.全真教派源昆嵛[J].中国道教.1991年4期
    32.姜守诚.全真道三州五会考略[J].宗教学研究.2000年2期
    33.蒋义斌.全真教祖王重阳思想初探[J].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985年17期
    34.荆竹.在蝉蜕、裂变中梳理羽毛——论马钰诗歌审美意象的嬗变[J].朔方.1989年第2期
    35.孔令宏.王重阳与全真北宗的思想略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
    36.邝国强.对全真教心性学说的几点思考[J].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辑.1996年
    37.邝国强.全真北宗马丹阳丘长春二子语录中道学指要略考[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38.李养正.龙门道教石窟有关问题初探[J].道教经史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
    39.李艺,张娟.从藏头拆字词看王重阳和马丹阳的关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0.李仲亮.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善死”修行[J].辅仁宗教研究.2001年3期
    41.李仲亮.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思维中的生与死[J].丹道文化.1998年20期
    42.刘凤鸣.周霞.道、释、儒和谐并存的胶东文化与全真道的兴起[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43.刘恒.早期全真道情欲论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44.刘嗣传.对全真道形成时自身条件的一点认识[J].中国道教.1996年1期
    45.刘仲宇.早期全真教仪式初探[A].道家文化研究.第23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46.龙晦.全真教三论.世界宗教研究[J].1982年1期
    47.吕锡琛.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养论探析[J].宗教学研究.2001年2期
    48.闵智亭.全真派创立的时代背景和对道教的更新发展[J].(台)道教文化.1991年5卷3期
    49.闵智亭.全真派的创立和对传统道教的发展[J].中国道教.1991年3期
    50.聂清.初期全真教心性论与禅宗的关联[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51.潘延川.全真仙子必读宝卷:《重阳全真集》的教义与修真宗旨[J].中国道:教.1994年4期
    52.潘雨廷.南宋初全真道的创教过程[J].中国道教.1992年3期
    53.卿希泰.关于全真道的研究[A].刍荛集.巴蜀书社.1997年
    54.曲言训.全真教述略[J].烟台师院学报.1991年4期
    55.申喜萍.全真道、玄教在元代发展原因比较分析[J].宗教学研究.1999年3期
    56.师道刚.金元之际儒学与全真道的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4期
    57.舒焚.金全真道及其创始人王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
    58.孙克宽.金元全真教的初期活动[J].景风.1969年22期
    59.孙亦平.论佛教思想对全真道的影响——以马钰倡导的“清净无为”为例[J]. 佛学研究.2008年
    60.孙亦平.论早期全真道心性论的理论指归:从人的本真的生命存在中去追求生命的超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
    61.唐代剑.王喆生平事迹考述[J].宗教学研究.2001年1期
    62.唐代剑.王嚞内丹心性学说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3期
    63.唐代剑.一种哲学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评王重阳内丹心性学说[J].(台)鹅湖月刊2001年9期
    64.汪志强.马钰与道教[J].求索.2006年第1期.
    65.王江武.元代全真教的儒化倾向[J].(台)哲学与文化月刊.2003年30卷6期
    66.王廷琦.金元全真心学初探[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67.王伟.从马钰入道看宗教的长期性[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第1期
    68.王志忠.元明全真教盛衰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3期
    69.王宗昱.早期全真道史料[J].中国道教.2002年5期
    70.魏小巍.全真道创教初期的“神通”现象与全真信仰的确立[A].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1.萧进铭.光、道与本性——王重阳形上思想初探[J].丹道文化.2002年26期
    72.肖美丰.钱穆全真教研究三题[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73.杨怀源.匡腊英.据格律考订马钰、丘处机诗词异文[J].云梦学刊.2009年第3期
    74.杨立华.性命先后——关于金丹南宗与金元全真道的比较研究[J].中国哲学史.1999年3期
    75.杨兆华.马钰女性观试探[J].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
    76.姚从吾.元邱处机年谱.东北史论丛[J].台湾正中书局.1959年
    77.于慧.由马钰词看金代道教词与元散曲之关系[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8年第4期
    78.于元明.全真教对马致远杂剧思想内容的影响.南都学坛.2003年05期
    79.曾召南.《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的几点补正[J].宗教学研究.1996年3期
    80.詹石窗.全真道的创立及其特点[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1期
    81.詹石窗.全真道气功养生说与易学关系略论[J].易学心知.华夏出版社.1995年
    82.张诚道.王重阳与全真道形成及其神仙思想[J].(台)宗教哲学.1997年3卷2期
    83.张广保.元后期江南全真道心性论研究[J].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1994年
    84.张晓松.论马钰在全真教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
    85.张兴发.全真受戒须知[J].中国道教.1996年1期
    86.张应超.简论丘处机传道中对全真道发展的贡献[J].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4期
    87.张应超.马丹阳与全真道[J].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3期
    88.张应超.丘处机与全真道[J].唐都学刊.1993年3期
    89.张应超.王重阳对全真道创立和弘扬的重大贡献[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90.张应超.王重阳与全真道的创立[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1997年
    91.张玉强.全真教在昆嵛山兴起的历史根源及其对千古“文登学”的深刻影响[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92.张泽洪.20世纪以来日本的道教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3.赵改萍,侯会明.从教化对象看马丹阳的传教特点[J].中国道教.2005年第6期
    94.赵卫东.全真道的兴衰与生活道教的建构[A].全真道与环保[C].香港:青松出版社.2007年
    95.赵卫东.全真性命论及其哲学义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
    96.赵卫东.山东全真道活动中心的变迁[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 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97.周立升.评丘处机的内丹学[J].(台)丹道文化.2002年28期
    98.周益忠.由教化的观点说王重阳和马丹阳的唱和词[J].海峡两岸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上册).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
    99.朱越利.从《磻溪集》看丘处机的苦修[J].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辑.1996年
    100.朱越利.从《磻溪集》看丘处机的苦修与隐居[J].中国道教.1994年增刊
    101.朱越利.有关早期全真教的几个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4期
    102.左洪涛.从丘处机道教词看其苦修[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
    103.左洪涛.论金庸小说对全真教初传时期及马钰的解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04.左洪涛.论丘处机道教词的内外双修思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科学版).2002年5期
    105.[日]蜂屋邦夫.『重阳真人金關玉鎖诀』について[[J](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58册.1972年
    106.#12
    107.#12
    108.[日]蜂屋邦夫.劉长生の生涯と教说[J].(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17册.1992年
    109.[日]蜂屋邦夫.譚长真の生涯と思想[J].(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08册.1989年
    110.[日]蜂屋邦夫.文登地区所见王重阳的布教活动[A].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111.#12 道教と宗教文化.日本:平河出版社.1987年
    112.[日]吉冈义丰.全真教的成立[J].(日本)道教研究.法藏馆.1952年
    113.[日]秋月观暎.全真清规责罚榜考.(日本)文化.1958年第5期
    114.#12
    115.#12
    116.[日]窪德忠.长春真人とその西遊[J].(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963年第29册
    117.#12
    118.#12
    119.[日]窪德忠.全真教与金元社会[J].(台)鹅湖月刊.1986年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