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生价值的多元考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生价值问题,堪称人类古老而又常新的永恒主题,它既是人学、哲学、人生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伦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人学家、哲学家,人生哲学家、伦理学家都对人生价值问题给予极大关注,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诸多带有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但是,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认识的与实践的局限,这些理论观点,总体上却不乏浅陋,偏颇甚至谬误,需要进一步讨论、澄清、丰富、完善与发展。本文试图从人生价值及其相关概念、人生价值的内容构成与本质特点,人生价值的评价、人生价值的提高与实现几个方面,对人生价值问题予以多元考辨。
     一、人生价值及其相关概念
     (一)价值的哲学涵义及本质属性。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效用。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实践范畴、历史范畴。
     (二)物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生价值。物的价值是人之外的客体对于主体的积极效用。人的价值是人对于自身和社会的积极效用。人生的价值是人生对于自身和社会的积极效用。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彼此构成纵横交错、上下关联、而又层次分明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三)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有许多种类。
    
     二、人生价值的内容构成与本质特点
    .(一)人生价值的内容构成。主要包括:l、人生的自在价
     值与人生的自为价值;二、人生的自我价值与人生的社会价值;
     3、人生的内在价值与人生的外在价值;4、人生的有形价值与
     人生的无形价值;5、人生的历史价值、人生的现时价值与人生
     的未来价值;6、人生的实有价值与人生的应有价值等。
     (二)人生价值的本质特点。它主要有三个方面:l、人生
     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2、人生价值反映了人
     生对囱我和社会的效用肯定关系;3、人生价值是贡献与索取、
     手段和目的的辩证统一,并且重在贡献,旨在目的。
     三、人主价值的评价
     (一)人生价值评价的含义与功能。l、人生价值评价指的
     主要是人们对人生有无给社会作出贡献和贡献大小的评判。2、
     人生价值评价的功能在于:(l)它对N生善恶具有裁决功能;
    汗(2)它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调节导向功能:(3)它对人才
     的成长具有教育砾桥功能;(4)正确的人生价值评价对社会发
     展进步起推动作用。
     (二)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首先,它必须反映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有利于社会进步,对社会做出一
     定贡献;其次,它能够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创造与消费的关
     系,并且力求贡献大于索取、创造多于消费;再次,它能够正
     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前者依
     次服从于后者。
     (三)人生价值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人生价值评价的原则
     主要有三项。(l)综合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灵活性
     医
     2
     )
     f
    
     原则。人生价值评价的方法大体有三种。其一,通现整体、把
    .握实质;其二,辩证对待、一分为二;其三,定性与定量方法
     相结合。
     四、人生价值的提高与实现
     (一)人生价值提高与实现的制约固素。!、宏观环境制约
     困素;人社会分工下的社会角色差异制约因素;3、个人素质
     与能力制约困素。
     (二)人生价值提高与实现的原则与方法。其一,树立正
     确人生目标;其二,规划人生最优道路;其三,全面提高自身
     素质;其四,献身社会勇于创造;其五,信心百倍,持之以恒,
     措施科学高效。
     上述四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只有对其进
     行全面系统深入地考辨,才能正确把握其实质,促进其研究向
     广度和深度拓展。
The value of life is an old but evergreen problem of philosophy, the science of human,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ethics. For this reason, many thinker, took great care of it and formed a lot of reasonable viewpoints. But for some historical, recognitive and class reasons and limitations, they couldn't clarify it.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value of life for its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writer of this thesis try to study the value of life from the value of life and concerned concepts, evaluation, the contents and re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of the value of life.
    1. The value of life and concerned concepts
    1.1 The quality and attributes of value. Value is the positive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the objective substances to the subject.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onship, attribute and practice and history.
    1.2. The value of the substance, of man and of life. The value of the substance is its positive functions and effects to a man. The value of man is his positive functions and effects to society and himself. The value of life is the positive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life to oneself and society. All of them are interrelated with and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 and from an organism.
    1.3 The concept of the value of life. It is man's basic concept about the value of lif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conception of the value in history.
    2. The contents and attributes of the value of life
    2.1 The contents of the value of life.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the
    
    
    
    contents: value-for-oneself and value-in-existence, value - interested -oneself and value-for-others, internal value and external value, spiritual value and substantial value, past value, present value and future value, ready-made value and supposed value, etc.
    i
    2.2 The attributes of the value of life. First, it combinates all forms of the value of life. Second, it reflects a valuable relation between oneself and society. Third, it unites the goal and method, devotion and demand.
    3. Evalu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3.1 Evaluating the value of life is a judgment about whether one's life have value to society and how much it is, it is the core of the theory about the value of life. It has a great function to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t is a judge to good and evil, it is a regulator and guider to social behavior, it is a course of education to the individual.
    3.2 The standard is the key part of evaluation, which includes three specific standards. First, it should reflect the interest, wishes and requiry of the mass, be good for social improvement and do some attributes to the society. Second, it should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of devotions and demand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 and manage to make devotions larger than demands, production more than comsumption. Third, it should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 of the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collective interest and social interest, the former is successively subordinated to the latter when they are in contradiction.
    3.3 The principles and mathods of evaluation of life.
    There are three principles during evaluating the value of life:
    
    
    
    comprehensive principle, scientific principle and flexible principle. Three are three important mathods also: grasp the essence from entirety, lock at everything dialectically, communicat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4. Enhancement and realization of value of life.
    4.1 The restricted factors to enhancement and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There are man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restrict the human. These factors include: the level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 quality of social systems, the degree of emancipation of mind, the different social role and level of competence of individual person, etc. In order to make our values of life to their maxims, we must take advantage of all objective factors and do our best to enhance and realize our own level of competence.
    4.2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nhancement and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Establishing the
引文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版,第9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2] 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3]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2页。
    [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5页。
    [5] 韩庆祥:《人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6] 参阅王玉樑、岩崎允胤:《价值与发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979年版,第406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979年版,第409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78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4年版,第56页。
    [11] 参见[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153页;郭湛:《主体性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3页。
    [13] 张瑞甫:《社会最优化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61页。
    [14]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15] 参见张瑞甫:《人生最优化原理》,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2章。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9页。
    [17]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64-566页。
    [18] 张瑞甫:《人生最优化原理》,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26页。
    [19] 参阅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年版。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10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1-2页;《列宁全集》第12卷,中文第2版,第131页。
    [22] 程宜山:《人生的自觉与自由》,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72版,第510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3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2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4-236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167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168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8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9页。
    [31] 参见《论语·为政》;《中外古今管理思想选萃》,企业管理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216页。
    
    
    [32] 胡锦涛:《光明日报》,2003年2月10日。
    [33] 《列宁全集》第2卷,1959年版,第150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9页。
    [35] 《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8卷,第249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
    [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4-395页。
    [38]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7页。
    [3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56页。
    [40]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6、19、26、42、46卷。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
    [3] 《毛泽东选集》,第1—5卷。
    [4] 《邓小平文选》第1—3卷。
    [5] 张瑞甫:《人生最优化原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 张瑞甫:《社会最优化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 张瑞甫:《略论人生的价值重在社会贡献》,《中国教育报》1994年1月12日。
    [8] 张瑞甫:《价值导向的多元建构及其系统整合》,《中国教育报》,1994年10月19日。
    [9] 张瑞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建构的深层思考》,《新华文摘》,1994年第11期。
    [10] 张瑞甫:《论个人利益的正确导向》,《中国教育报》,1994年2月9日。
    [11]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 王润生:《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13] 章海山:《当代道德的转型与建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14] 申平华:《再造中国人》,湖南出版社,1996年5月版。
    [15]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6] 中共北京市委大学工作部:《人生哲理探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17] 郑年春、刘向东:《人生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 吴灿华、詹万生:《人生哲学》,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9] [英]弗·培根:《人生论》,华龄出版社,1999年版。
    [20] [日]池田大作:《我的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 陈刚:《人的哲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 刘忠世:《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23] 刘俊英:《青年道德建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 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5] 许金声:《活出最佳状态》,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6] 林德宏:《人:物质精神二象性》,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9期。
    [27] 金敬涛:《论自我意识与人的价值的共时性》,载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8] 孙鼎国:《人的本质及人的价值》,载于《文史哲》,1998年第4期。
    [29] 吴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探析》,载于《学术交流》(哈尔滨),1998年第5期。
    [30] 刘忠世:《对社会优先于个人的观点的商讨》,载于《安徽大学学报》社哲版(合肥),1998年第6期。
    
    
    [31] 胡宜安:《人生价值研究的若干问题》,载于《哲学动态》,1997年第7期。
    [32] 李伦:《关于人生价值含义的几个问题》,载于《辽宁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
    [33] 范德荣:《关于人生价值与评价的哲学思考》,载于《南京社科》,1993年第2期。
    [34] 陈新民:《自我对人生价值的评价》,《社会科学》(上海),1994年第12期。
    [35] 胡志芬:《人生价值与人的价值》,载于《人民论坛》,1995年第5期。
    [36] 肖庆奎:《论市场经济与人生价值》,载于《探索》,1995年第4期。
    [37] 徐祥民:《人的价值来源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载于《首都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