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家权力主体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国家权力是由一定的国家权力主体掌握和行使的,国家权力主体状况深深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和谐。促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促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必须抓住国家权力这一政治的核心问题,从我国的国家权力主体入手。本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讨了国家权力主体与政治和谐的一些基本理论,着力分析了当代中国国家权力所属主体、行使主体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国家权力所属主体和行使主体的关系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力求揭示国家权力主体与政治和谐的一般规律及当代中国的特殊性。研究国家权力主体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共分四章。在逻辑结构上,首先系统概括和阐述国家权力主体与政治和谐的一些基本理论,然后分别考察和分析了当代中国国家权力所属主体和行使主体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最后科学分析了国家权力所属主体和行使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促进当代中国国家权力所属主体与行使主体关系的和谐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系统概括和阐述了国家权力主体与政治和谐的一些基本理论。本章对国家权力主体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和分类,对国家权力所属主体和行使主体的特征、条件及产生途径进行了系统概括和阐述,对政治和谐的概念、基本要求及实现政治和谐的途径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第二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国家权力所属主体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所属主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促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必须满足与协调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坚持人民的“权利本位”观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努力解决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及阶层分化等问题。
     第三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国家权力行使主体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家权力行使主体行使着一定的国家权力,是协调各种政治关系和实现当代中国政治和谐的重要力量。促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国家权力行使主体必须树立“义务本位”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自身应尽义务。当代中国的国家权力行使主体主要包括公务员、军人及其他授权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员。我国国家权力行使主体是从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产生的,国家权力行使主体的这种先进性为实现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创造了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国家权力行使主体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促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国家权力行使主体存在的这些问题,既要提高国家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水平,满足国家权力行使主体的合理需要,处理好国家权力行使主体之间的关系,还要加强对国家权力行使主体的监督和制约,加大对违法违纪的国家权力行使主体的处罚力度。
     第四章阐述了国家权力所属主体和行使主体的关系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国家权力所属主体与行使主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促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必须协调好国家权力所属主体与行使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国家权力所属主体与行使主体的关系,必须保证国家权力行使主体产生的合法性,坚持国家权力所属主体的“权利本位”和行使主体的“义务本位”相统一,加强和改进国家权力所属主体与行使主体的政治沟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State power is the core of politics and it is inseparable from a certain subject. The subject of state power influences political harmony deeply. Promotion of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mote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must seize the state power which is the political core issue and start with the subject of state power in China. Apply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some basic theories of the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political harmony, focuses on the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rives to reveal the general laws of the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political harmony and the special na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on the state power and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s some theoretical value for developing Marxist state theory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also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ing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 the logical structure, the first system generalizes some basic theories of the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political harmony, then analyzes some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finally analyz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scientificall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th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
     The first chapter,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dissertation, systematically generalizes some basic theories of the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political harmony. This chapter defines a scientific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bject of state power, summarizes and elaborat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conditions and generated means of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This chapt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harmony, basic requirements and the means of realizing political harmony, etc.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majo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na is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the people. The masses are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they are the core strength to develop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mote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must rely on the masses and ensure that people are the masters of state power. In order to promote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must meet and coordinate the interests of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adhere to the people's "rights-based" concept, earnestly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e people, make great efforts to resolve the current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and the class divide and other issue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majo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exercises a certain amount of state power. The executing subjects of state power are important force to coordinate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to realize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must build "obligations-based" concept, enhance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earnestly fulfill its obligations.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inly includes civil servants, military personnel and other persons authorized to exercise state power.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in China is generated from the advanced people of the masses. The advanced nature of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creates the conditions for realizing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must make effort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not only raise the moral level of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meet the reasonable requirements of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but als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of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severely punish those who violate the law and discipline.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r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ies of opposites. In order to promote political harmon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must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we must ensure the generated legitimacy of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rights-based" of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the "obligations-based" of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owner subject of state power and the executing subject of state power, uphold and improve the CPC’s leadership.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3]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邓小平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纲领性文件──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6]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29]俞可平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2辑)[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释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新旧对照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0.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0]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1]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3]常用法律法规选编[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44]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5]姜明安,皮纯协.行政法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6]李用兵,陈德洪.刑法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47]武树臣,李力.中国法律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48]陆德山.认识权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9]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0]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1]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2]李良栋,侯少文,刘春.新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3]俞可平.政治学通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5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5]叶庆丰,刘春,刘永高.政治文明建设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56]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问题深度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7]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8]王伟光.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9]刘德厚.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0]曹沛霖.西方政治制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1]包玉娥.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2]唐铁汉.公务员制度概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63]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64]周永学.世界政党比较与党的先进性建设[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65]时希平,张严.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6]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
    [67]焦健.公共权力运行误区──权力错位[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8]程正方.管理心理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69]丁冬红,彭和平.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70]张文和.公务员行为规范简编[M].北京: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71]刘家琛.中国反腐廉政通鉴[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72]谈火生.审议民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3]邹永贤.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74]赵曜.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75]金春明.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6]郑必坚,龚育之,杨春贵,李君如.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77]王明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8]郭丹,刘积高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79]何增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80]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81]王金根.选举监督论──人大代表选举监督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82]李凡.中国选举制度改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83]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84]徐久刚,冯进成,刘润民.中国民主政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5]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6]陈武明.新的历史跨越──关于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87]唐晋.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民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88]郁建兴.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89]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9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94][美]梅里亚姆.美国政治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5][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96][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7][英]戴维·米勒.《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M].张之沧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9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9][澳]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00][美]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01][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2]J. Bahaman and W. Rag,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Mass: MIT Press,1997.
    [103]A. Hamlin and P. Pettit,The Good Polity: Normative Analysis of the State.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9.
    [104]Dye, John S.,Deliberative Democracy Beyond: Libels,Critics,Contes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5]Joseph S. Nye, J 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1]叶庆丰.努力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J].求是,2005,(23).
    [2]张康之.公共行政拒绝权利[J].江海学刊,2001,(4) .
    [3]刘作翔.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J].求是,2003 ,(12).
    [4]王端军.推进民主决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理论前沿,2004,(4).
    [5]王成志.论社会主义权力监督模式[J].科学社会主义,1997,(1).
    [6]李建峰.保持党政机关廉洁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6).
    [7]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J].政治学研究,1998,(1).
    [8]孙学玉,杜万松.政治民主向行政民主拓展的逻辑与保障[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3).
    [9]郑群.试论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取向和完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3).
    [10]周亚萍.新时期权力主体价值观建设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9).
    [11]陈松.构建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J].理论前沿,2008,(17).
    [12]兰运华.略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J].理论前沿,2003,(2).
    [13]李德满.略论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2).
    [14]巩建华.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J].理论视野,2008,(3).
    [15]李忠旭.论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J].学术论坛,2005,(7).
    [16]叶美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基本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7).
    [17]于光胜.政治和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8]李震、曹志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政治和谐的路径选择[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6).
    [19]孙岩.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路径选择[J].世纪桥,2008,(1).
    [20]陈松林,吴秀丽.论现代中国政治和谐发展的现实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1]夏襄君.实现政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2]杨方.主体概念新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3).
    [23]王洁敏、尹茂盛.马克思的“主体”概念释义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5).
    [24]李云龙.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1994,(2).
    [25]洪兴文.权力主体忠诚于权力客体:和谐社会的权力伦理基础[J].道德与文明,2008,(1).
    [26]吴少荣.论适度行使国家权力──学习邓小平关于国家权力思想的体会[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5).
    [27]宋才发.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J].社会主义研究,1995,(6).
    [28]林修果,林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政治和谐问题探析[J].东南学术,2005,(6).
    [29]管传林,余树林.阶层分化与政治和谐[J].兰州学刊,2005,(6).
    [30]孙岩.政治和谐视域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政治参与[J].求实,2008,(2).
    [31]张志军.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之思考──基于“十七大”提出的效率和公平问题[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2]王立岩.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对策思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33]张德荣.试论我国人民的权力主体地位[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34]汪仁宝.人民主权是政治文明的精髓[J].炎黄春秋,2003,(8).
    [35]邓成明.论人民主权与公民的民主权利[J].广东社会科学,2005,(4).
    [36]杨宏雨.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J].学术论坛,2008,(11).
    [37]杜丽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
    [38]董利群,孟艳春.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阶级阶层分析[J].学术论坛,2008,(6).
    [39]肖和平,陈建新.关于行政权力主体的经济人假设[J].湖湘论坛,2000,(3).
    [40]谭力.关于防止权力异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7,(1).
    [41]黄波.目前国家公务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白学刊,2000,(1).
    [42]刘祖云.用责任取代权利──公共行政的逻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3]杨永庄.贪污公款五百元即处死刑──忆苏中四分区税务管理总局往事[J].铁军,2008,(8).
    [44]王景玉.试论政治沟通[J].南都学坛,2006,(2).
    [45]刘先春,严娟娟.政治沟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时代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2).
    [46]刘婧.网络时代的政治沟通[J].协商论坛,2008,(1).
    [47]刘成文,张英魁.近十年大陆“政治沟通理论”研究述论[J].高校社科动态,2008,(2).
    [48]刘惠兴,伍勇.政治沟通理论及其研究概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9]邵宇.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政治沟通机制的构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
    [50]张岩.对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政治沟通的探析[J].今日南国,2009,(5).
    [51]陈峰,王雷.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N].南方都市报,2003-4-25.
    [52]沈丽莉.14名婴儿同患“肾结石”[N].兰州晨报,2008-9-9.
    [53]简光洲.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N].东方早报,2008-9-11.
    [54]申子仲.开胸验肺,看看到底是尘肺还是结核──多家医院诊断是职业病却被郑州市职防所推翻,工人挨刀求真相[N].东方今报,2009-7-10.
    [55]俞可平.善政是通向善治的关键[N].文汇报,2004-01-19.
    [56]朱明国.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思考[N].学习时报,2009-11-9.
    ①陆德山:《认识权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①刘作翔:《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求是》2003年第12期。
    ②王端军:《推进民主决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前沿》2004年第4期。
    ③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④刘作翔:《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求是》2003年第12期。
    ⑤王成志:《论社会主义权力监督模式》,《科学社会主义》1997年第1期。
    ①李耘枞:《改革权力运行机制完善政府治理结构》,新华网2008年9月3日。(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9/03/content_9572713.htm)
    ②李建峰:《保持党政机关廉洁的思考》,《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③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政治学研究》1998年年第1期。
    ④胡秀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转引自http://10.2.7.20:8080/cgrs/index.jsp。
    ①孙学玉,杜万松:《政治民主向行政民主拓展的逻辑与保障》,《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②郑群:《试论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取向和完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③周亚萍:《新时期权力主体价值观建设初探》,《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9期。
    ④陈松:《构建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理论前沿》2008年第17期。
    ①兰运华:《略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理论前沿》2003年第2期。
    ②[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5—396页。
    ③[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15页。
    ④[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22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5页。
    ①Dye, John S.,Deliberative Democracy Beyond: Libels,Critics,Contes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p.1.转引自胡月英:《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中国政党制度》,《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②[英]戴维·米勒:《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张之沧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461—481页。转引自李德满:《略论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01—311页。转引自李德满:《略论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④[澳]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转引自李德满:《略论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⑤谈火生:《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转引自李德满:《略论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⑥J. Bahaman and W. Rag,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Mass: MIT Press,1997.转引自李德满:《略论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⑦A. Hamlin and P. Pettit,The Good Polity: Normative Analysis of the Stat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9,p.19.转引自李德满:《略论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⑧李德满:《略论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巩建华:《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理论视野》2008年第3期。
    ②李忠旭:《论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
    ③叶美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基本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
    ④叶美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基本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
    ⑤于光胜:《政治和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①李忠旭:《论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
    ②李震、曹志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政治和谐的路径选择》,《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③孙岩:《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路径选择》,《世纪桥》2008年第1期。
    ④陈松林、吴秀丽:《论现代中国政治和谐发展的现实途径》,《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⑤巩建华:《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理论视野》2008年第3期。
    ⑥夏襄君:《实现政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参见俞可平:《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1页。
    ②Joseph S. Nye, J 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p.8.
    ③Joseph S. Nye, J 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p.8.
    ④Joseph S. Nye, J 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p.5.
    ⑤Joseph S. Nye, J 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p.11.
    ⑥Joseph S. Nye, J 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p.10—11.
    ②杨方:《主体概念新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③王洁敏、尹茂盛:《马克思的“主体”概念释义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年第5期。
    ④李云龙:《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北方论丛》1994年第2期。
    
    ①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刷馆1982年版,第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①《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③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①《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93页。
    ①刘祖云:《用责任取代权利──公共行政的逻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①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5页。
    ①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②所谓申请人的近亲属,即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中,有一人为中国公民,即符合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条件。被中国公民收养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自愿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也符合此规定条件。
    ③李良栋,侯少文,刘春:《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②曹沛霖:《西方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①曹沛霖:《西方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154页。
    ②曹沛霖:《西方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113页。
    ②高金海,曹玉海:《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⑤唐铁汉:《公务员制度概论》,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⑥唐铁汉:《公务员制度概论》,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页。
    
    ①陆德山:《认识权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②陆德山:《认识权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②曹沛霖:《西方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
    ③曹沛霖:《西方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①李良栋,侯少文,刘春:《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李良栋,侯少文,刘春:《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7页。转引自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⑤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②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①李震、曹志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政治和谐的路径选择》,《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2页。
    ①李良栋,侯少文,刘春:《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①《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112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7页。
    ①参见王伟光:《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②参见王伟光:《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292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5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09页。
    ③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①王伟光:《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②群体利益是一定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共同利益,如家庭利益、单位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利益、阶级利益、阶层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等。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6—197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5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18页。
    
    ①叶庆丰:《努力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求是》2005年第23期。
    ②叶庆丰:《努力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求是》2005年第23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9。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0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4页。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②《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1072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
    ②张康之:《公共行政拒绝权利》,《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
    ①[美]梅里亚姆:《美国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368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②唐铁汉:《公务员制度概论》,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③唐铁汉:《公务员制度概论》,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①《列宁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113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张文和:《公务员行为规范简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①参见丁冬红,彭和平:《组织行为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113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0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6页。
    ①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页。
    ③《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④《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⑤《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②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②刘家琛:《中国反腐廉政通鉴》,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①刘家琛:《中国反腐廉政通鉴》,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②焦健:《公共权力运行误区──权力错位》,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0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19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1997年《刑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199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①参见武树臣,李力:《中国法律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112页。
    ②转引自张文和:《公务员行为规范简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③张文和:《公务员行为规范简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④《我党反腐史上的“第一”》,《长江日报》2009年3月24日。
    ⑤杨永庄:《贪污公款五百元即处死刑──忆苏中四分区税务管理总局往事》,《铁军》2008年第8期。
    ⑥农日吉,卢吉海:《略论对职务犯罪应从严把握》,中国法院网2007年5月30日。(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49031)
    ⑦朱明国:《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思考》,《学习时报》2009年11月9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0页。
    ①[美]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40页。转引自俞可平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2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46页。
    ①李良栋,侯少文,刘春:《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①张康之:《公共行政拒绝权利》,《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②王景玉:《试论政治沟通》,《南都学坛》2006年第2期。
    ③刘先春,严娟娟:《政治沟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时代价值》,《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①邵宇:《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政治沟通机制的构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①[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刘婧:《网络时代的政治沟通》,《协商论坛》2008年第1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52页。
    ①《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5—556页。
    ④周永学:《世界政党比较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3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