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以来传统鱼类分类方法研究(1491-194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鱼类分类学是生物分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生物分类方法发展的一个高峰。本文立足鱼类资源丰富的福建省,以鱼类分类方法的发展为切入点,分析鱼类鉴别的主要性状、鱼类资源的认识拓展、鱼类分类体系的构建、鱼类命名及名称演化等方面。本文最后探讨了民国时期西方科学传入后对中国传统鱼类分类方法的影响,并选取民国时期四种引入西方科学的地方志对中西体系的碰撞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本论文写作的源起,关注的问题,相关学术史,及本文应用的核心史料。
     本文第二章以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中的鱼类物产为起点,辅以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探讨古代对鱼类鉴别所关注的主要特征和探寻人们对鱼类资源的认识拓展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古人对鱼类的鉴别关注鱼类的体型、外观、口感、鲠的多寡、鱼鳞的大小等多方面,且人们关注的部分性状在遗传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石首鱼重在耳石记载的方式,说明人们对部分鱼类的稳定性遗传特征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此外,古人好采用类比方法进行鱼类比较,同时也对部分鱼类的体型进行了归纳,如蛇形、团扇形、板身形等。明清两代的500多年时间里人们对福建省海域认识逐步拓展,鱼类记载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尤其闽南地区的鹦鹉鱼、蚝鱼、沙梭、文昌鱼、牛尾鱼等在地方志中的出现,反映出人们对福建省海域认识拓展的一个过程。
     本文第三章以屠本畯的生平及《闽中海错疏》的鱼类记载体例为立足点,深入分析屠氏的思想和其在《闽中海错疏》中采用的分类方法。继《八闽通志》之后,福建省又陆续出现了正德《福州府志》、万历《福州府志》、《闽大记》等地方志。明代末期,时任福建盐运同知的屠本畯将各种鱼类分门别类,最终形成《闽中海错疏》这一水产类专著。这部志书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志。因此,屠本畯编纂生物学著作,包括水产动物类和植物类,反映出他“好纠正”古人的思想,同时也体现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将《闽中海错疏》的记载重点放在生物分类层面。通过对《闽中海错疏》的研读,笔者发现屠本畯虽然采用了“主似关系”、“同一类群”、“行为特征”、“身体颜色”等多种方法对鱼类进行分类。但是,仅有“主似关系”和“同一类群”这两种分类方法是最常用的,它们起源于雅学系统和地方志系统。后继的《闽书》和《海错百一录》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屠本畯的分类方法。
     本文第四章以《闽中海错疏》中的鱼名为切入点探讨鱼类命名、名称演化和分类系统的互动。汉字的偏旁部首反映出了它们代表事物的属性,体现了汉字在生物分类方法中蕴含的意义,所以鱼字偏旁的汉字往往代表着其与鱼类相关。同种异名或者同名异种的现象在古代名物学中非常普遍,但当鱼名被载入史册时,却朝向名称统一的方向发展,并尽量遵循雅称。在含有“鱼”部首的单音字无法满足鱼类命名的时候,古人能够在原有的单音字前面加上修饰语,从而组成新的鱼类名称,或尽量采用俗名。这就导致了古籍中的鱼名有雅称、有俗称,也有雅俗兼并。同时,随着雅学系统和地方志系统记载的鱼类种类越来越多,一个鱼类名称所代表的鱼类品种也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部分鱼类的名称几经演变,最终稳定。传统的鱼类分类系统也随着鱼类名称的演变而不断完善。
     本文第五章以民国时期引入西方科学体系的四种地方志为切入点,对其物产部分的鱼类分类体系进行分析。民国时期,福建省在鱼类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取得巨大的进步,并于1935年完成了福建省沿海鱼类调查。地方志中的鱼类分类体系的分析结果显示传统体系和近代科学体系并存于地方志;受过一定新式教育的地方志编纂者能够将中学同等程度的科学知识引入地方志中,但又由于部分编纂者接触的西方生物分类学知识较为有限,从而导致鱼类分类方法还存在较多错误。
     总之,雅学书籍和福建省地方志中蕴含着丰富的鱼类学知识,并出现了鱼类分类方法的萌芽,但是分类方法并没有在当中得到发展,而是在水产专著——《闽中海错疏》——中得到了发展。地方志侧重国家资源的记载,它重点关注物种的区分,物种的鉴定方法也随之被发展起来。水产专著对鱼类的特征描述则是基本沿袭雅学和地方志两大系统。具有创新性的水产专著不可能完全抄袭于地方志,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所以水产动物的分门别类思想在专著中得以体现和发展。尽管民国时期的地方志在引进西方分类体系时,时有错误发生,但是足以令人称道的是,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儒生能够自如地处理传统和科学两种不同的体系。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a pea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axonomicmethods. This thesis attempted to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of fish classification with the localhistory records and the related documents which recorded the fishes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Then we hoped to understand the main traits of fish identification, fish resources expansion, fishclassification system, fish named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name. Finally, we discussed the impactof Western science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fish classifi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China, and four kinds of local history records that were introduced Western science in theRepublic of China were selected to explore the collision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sciencetific system.
     Chapter I mainly elaborated the idea why we wanted to do this thesis, the question that weconcern, the relevant academic history, and the core materials which were applied in this thesis.
     Chapter II mainly focused on the fish recorded in BaMinTongZhi that is the first local historyrecord including the whole history of Fujian Province.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historyrecords 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we hoped to explo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ancient fish identifica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the fish resources. Through the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ancients concerned about fish size, the amount of the appearance, taste,fishbone, fish scales and so on, and these traits maintain genetic stability when they identified thefish. The croakers were focused on the records of otolith, which showed that the ancients carefullyobserved the stability of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ish. In addition, the ancients liked to use theanalogy method to compare fishes. Also they summarized on the shape of fish, such as snakelike,fan-shaped, flattened. During the500yea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wareness of FujianProvince waters gradually expanded, and the types of fish recorded were gradually increasing.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 the parrot fish, oysters fish, sand shuttle,amphioxus, oxtail fish were recorded in the local history records. It showed the process to expandunderstanding of Fujian Province waters.
     Chapter III payed attention to the life of TU Ben-jun and the fishes recorded in theMinZhongHaiCuoShu to analyze the idea of TU and the methods classification taken by TU. AfterBaMinTongZhi, more local histories were recorded, such as Zhengde FuZhouFuZhi, WanliFuZhouFuZhi, and MinDaJ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U Ben-jun classified the variety of fish,and ultimately finished a book name by MinZhongHaiCuoShu. This is a Fisheries monograph thatis considered to be the earliest extant aquatic fauna. All the biological writings including aquaticanimal classes and plant class could show TU Ben-jun like to correct something. At the same time,TU Ben-jun was very creative, so he could emphasis the taxonomy in the MinZhongHaiCuoShu.Studying on theMinZhongHaiCuoShu, we could find that TU introduced several methods into thebook, such as “master-like relationship”,“the same group”,“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and“body color”. But only two classification methods we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which is the“master-like relationship” and “the same group”. They originated in the ErYa system and the localhistory system. To some extent, MinShu and HaiCuoBaiYiLu inherited these kinds of taxonomy..
     Chapter IV focused on the name of fish in the MinZhongHaiCuoShu to discuss thenomenclature principle of fish, the evolution of the name, and the taxonomy.The radicals of Chinese characters reflect the properties of the things they represent. It embodies the meaningbehind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taxonomic method. The phenomenon of the same species with averities of name or different species phenomenon the same name is very common in ancientChinese biology. But when the fish name was recorde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only one namewas recorded and the ancients also tried to follow the elegant name. The monophonic word "fish"was unable to meet the need, then ancients modified the original monosyllabic words with someadjectives, then composed the new name, or maximized the use of the common name. This leadsto the ancient fish name contain elegant name and common name. The books of ErYa system andthe local history records recorded more and more types of fish, and the meaning represented by afish name chan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 The traditional f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also continuously improv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name of the fish.
     In Chapter V, we selected four local records recorded with the local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China with Western science system. We hoped to analyze the f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theserecord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Fujian Province made vast improvements in academicresearch in ichthyology and the survey of the Fujian coastal fishes was completed in1935. The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howed:1) The traditional system and modern scientific system co-existedin the local history;2) Those people with certain modern education could introduce the scientificknowledge wich was equivalent to secondary school degree,3) Due to the taxonomic knowledgemore limited, there are more errors in fish classification of the local history records.
     In short, the ErYa books and the local history records in Fujian Province contained a wealth ofknowledge of ichthyology,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fish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wasn’t developed among them, but was developed in the aquatic monograph–MinZhongHaiCuoShu. The local history records focused on the records of the local resources, so itfocused on the distinction of species,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lso were developed. Thecharacterization of fish in the aquatic monograph was basically followed by the two major systemsof ErYa and the history records. At the same time, innovative aquatic monograph was impossibleto completely plagiarism in local history, and it should embody the idea of the author. Socategorized thinking of aquatic animals was reflected in the monograph and developed. Althoughthe error occurred when people introduced the Western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to the local historyrecords in the Republic of the introduction, it was enough to admirable deeply that the scholars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 influence could freely handle both traditional and scientific system.
引文
1曲向荣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1页。
    2宋延龄等主编:《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98页。
    3陈兼善、费鸿年:《鱼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沐绍良:《鱼类图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徐季搏:《上海食用鱼类图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有关民国地方志的有关论述,详见下文。
    4王以康著:《鱼类分类学》,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孟庆闻:《鱼类学(形态学分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11邵炳绪、唐子英:《松江鲈鱼繁殖习性的调查研究》,《水产学报》,1980年3月,第4卷第1期,第81-86页。
    2王毓瑚编著:《中国农学书录》,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年,第143页。
    3刘昌芝:《我国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1卷第4期,第333-338页。
    4农书和农史人物编辑组编:《农百农史卷》之《农书和农史人物分支》,1991年,第143页。
    1中华文化大讲堂编:《国学常识大百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年,第269页。
    2罗桂环、汪子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04-308页。
    1汪子春、田铭、易华:《世界生物学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2赵以忠:《解放前舟山渔业发展初探(上)》,《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第75-81页;赵以忠:《解放前舟山渔业发展初探(下)》,《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第157-164页。
    3邱锋:《中国淡水渔业史话》,《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第152-157页。
    4原文载《渔史文选》第一辑,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渔业史研究会办公室编,内部刊行,第75-85页。
    5顾端:《渔史文集》,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6刘惠生著:《蓝海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第121-131页。
    1李玉尚:《黄海鲱的丰歉与1816年之后的气候突变——兼论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学术界》2009年第5期;李玉尚、陈亮:《明代黄渤海和朝鲜东部沿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及原因》,《中国农史》2009年第2期;李玉尚、车群、陈亮:《清代以来黄渤海真鲷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变迁》,《中国历史论丛》2010年第3期。
    2李玉尚:《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3陈亮:《海禁与生计:明清以来闽台沿海的带鱼捕捞》,《科学与管理》,2012年第1期。
    4成庆泰:《从分类学观点对“本草纲目鳞部鱼类”的探讨(一)》,载《渔史文选》(第一辑),第88-93页;成庆泰:《从分类学观点对本草纲目无鳞部鱼类的探讨(二)》,载《渔史文选》(第一辑),第94-99页。
    5周才武:《清代<山东通志>中鱼名诠释》,《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第3期。
    6丘书院:《我国古代中有关海洋动物生态的一些记载》,《生物学通报》,1957年第12期。
    1洪惠馨:《我国明代学者对鱼类的研究》,《生物学通报》,1958年第2期。
    2成庆泰:《对于<尔雅释鱼>的探讨》,《科技史文集》,1980年第4辑。
    3邓澄伟:《我国古代关于鲻类和鲀类的研究》,《科技史文集》,1980年第4辑。
    4汪子春、程宝绰:《中国古代生物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增订版,第22-25页。
    5毛树坚:《我国动物分类思想的萌芽初探》,《自然辨证法通讯》,1982年第3期,第66-67页。
    6郭郛、(英)李约瑟、成庆泰:《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1-130页。
    1王永厚:《屠本畯及其<闽中海错疏>》,《中国水产》,1984年02期,第26页。
    2王毓瑚编著:《中国农学书录》,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年,第164-168页。
    1邱季端主编:《福建古代历史文化博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5-207页。
    2(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
    1弘治《八闽通志》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第543页。
    2弘治《八闽通志》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第529页。
    3嘉靖《惠安县志》卷5《虫鱼鸟兽属》,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第16页a。
    1嘉靖《安溪县志》卷1《鳞属》,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第51页a。
    2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356,358页。
    3乾隆《建宁县志》卷6《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第40页b。
    4乾隆《龙岩州志》卷8《物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第85号,第10页b。
    5(清)郭柏苍:《闽产录异》,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标点本,第239页。
    1福建省水产学会《福建渔业史》编委会编:《福建渔业史》,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236-237页。
    2嘉靖《建阳县志》卷4《鳞之属》,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66页a
    3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258页。
    4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247页。
    5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256页。
    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水产志》,北京:地方志出版社,1995年,第126页。
    2冯照军等:《徐州红色鲢鱼的初步研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12月,第11卷第
    4期,第62-63页。
    3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编辑:《中国海洋湖沼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年,第157页
    4道光《晋江县志》卷73《物产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第1771页。
    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水产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年,第30页。
    2《闽县乡土志·侯官县乡土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标点本,第223页。
    3申玉春主编:《鱼类增养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4(清)胡世安:《异鱼图赞笺》卷3,《四库全书·子部·39》,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93-794页。
    5嘉庆《建阳县志》卷4《鳞之属》,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65页a。
    1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245页。
    2乾隆《建宁县志》卷6《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第40页a。
    3嘉靖《建阳县志》卷4《鳞之属》,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66页a。
    4嘉靖《建阳县志》卷4《鳞之属》,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66页b。
    1嘉靖《安溪县志》卷1《土产》,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0页a。
    2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501页。
    3倪勇、伍汉霖主编:《江苏鱼类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4福建省水产学会《福建渔业史》编委会编:《福建渔业史》,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57页。
    5嘉靖《安溪县志》卷1《土产》,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1页b。
    1(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钦定四库全书本,第11页b。
    2民国《福建通志》卷90《福建物产志卷十鳞类》,中国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3嘉庆《连江县志》卷3《物产鳞之属》,中国图书馆数字方志,嘉庆十年(1805)刻本,第26页b。
    1乾隆《福建续志》卷9《物产》,中国图书馆数字方志,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第11页a。
    2乾隆《宁德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第23页b。
    3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86页。
    1庄平等编著:《长江口鱼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134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编著:《广西淡水鱼类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2页。
    3申玉春:《鱼类增养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51页。
    1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390,393,398页。
    2弘治《八闽通志》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第530页。
    3乾隆《连江县志》卷4《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乾隆五年(1740),第44页。
    4张美昭:《海水鱼类健康养殖技术》,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1页。
    5嘉庆《连江县志》卷3《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嘉庆十年(1805),第24页。
    1徐晋佑:《动物趣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8页。
    2(南北朝)萧统:《六臣注文选》卷第12,上海:上海印书馆,四部丛刊集部第7册,第十八页a。
    3管华诗、王曙光主编:《中华海洋本草》第4卷《海洋脊索动物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244页。
    4叶振江、朱柏军、薛莹编著:《中国习见海洋鱼类耳石图谱·第一辑》,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5,114页。
    1嘉庆《连江县志》卷3《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嘉庆十年(1805),第24页。
    2李新正,刘录三,李宝泉等编著:《中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研究与实践》,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3上海水产学院编:《捕捞》,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年,第46-47页。
    4光绪《福安县志》卷7《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光绪十年(1884),第17页b。
    5民国《霞浦县志》卷11《物产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1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5页。
    6《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民国厦门市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78页。
    1乾隆《福宁府志》卷四《地理志水宁德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刊本,第55页a。
    2董在杰等:《几种常见鲤科养殖鱼类肌间刺的初步研究》,《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年10月,第15卷第
    4期刊,第425-429页。
    3弘治《八闽通志》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第530-531页。
    1万历《福州府志上》,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标点本,第340页。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编著:《上海鱼类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256页。
    3倪勇、伍汉霖主编:《.江苏鱼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278-279页。
    4嘉靖《诏安县志》卷5《物产》,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7页b。
    1乾隆《连江县志》卷4《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乾隆五年(1740),第43页b。
    2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下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3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洋生物教研室编:《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1976年,第67页。
    4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洋生物教研室编:《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1976年,第64页。
    1(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5《张延登请申海禁》,清都城琉璃厂半松居士活字印本,第6页a—第7页a。
    2道光《晋江县志》曰:“涂虱:有刺弹人,生沟塘中,味腥。”指明了涂虱,即田瑟的地理分布,和穴田塍间是一致的,但是味腥。来源:《晋江县志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第1772页。
    1弘治《八闽通志》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第530页。
    2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41页。
    3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50页。
    1(宋)宝庆《四明志》卷4,宋刻本。
    2光绪《福安县志》卷7《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光绪十年(1884),第17页。
    3民国《厦门市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79-180页。
    1姜连新:《海蜇的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第6页。
    2洪惠生:《海蜇》,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第11页。
    1洪惠生:《海蜇》,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第11页。
    1弘治《八闽通志》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第530页。
    2曹启华编著:《鱼类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年,第4页。
    1康熙《漳州府志》卷27《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31页b、32页a。
    2(明)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卷7《鸟兽考》,明万历九年刻本,第42页a。
    3嘉靖《钦州志》卷一,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据明嘉靖十八年(1539)刻本影印,1961年影印本,第15页b。
    1道光《重纂福建通志物产》卷60《台湾府》,道光九年修,十五年续修,同治七年刻本。
    2台湾鱼类知识库,网络版本:http://db-cn.wordpedia.com/fish/seefish.aspx?docid=680&markkeyword=%e9%b8%9a%e9%b5%a1%e9%ad%9a+%e9%b9%a6%e9%b9%89%e9%b1%bc
    3同治《泉州府志》卷19《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同治九年(1870),第24页a。
    1康熙《漳州府志》卷27《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32页b。
    2同治《泉州府志》卷19《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同治九年(1870),第24页a。
    3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下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331页。
    4阎希柱,乔琨:《多鳞鱚和锯塘鳢的生化组成及比能值研究》,《海洋科学》第34卷第2期,2010年。
    5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howpic.php?science=Choerodon azurio
    6上海水产学院、厦门大学等编著:《福建海洋经济鱼类》,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109页。
    1(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版本,2002年第1120册,第547页。
    2康熙《台湾府志》卷4,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地理类,第349页。
    3(清)胡世安:《异鱼图赞补》闰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6页。
    4康熙《漳州府志》卷27《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30页b。
    5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0页。
    1金德祥等:《厦门的文昌鱼》,《动物学报》,1953年6月,第5卷第1期,第65-78页。
    2陈锤:《白话鱼类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第220页。
    3杨仕俊,安奎,高孝伟等:《重修台湾省通志·卷2·土地志·博物篇·综说·动物章·第一册》,南投:台湾省文献会,1998年,第56页。
    4沐绍良编译:《鱼类图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5页。
    1嘉庆《连江县志》卷11《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嘉庆十年(1805),第28页a。
    2民国《平潭县志》卷11《物产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十二年(1923),第13b-14a页。
    3杨德康主编:《印度洋西北海域的鱼类·2》,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4丘书院:《丘书院海洋生物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70-371页。
    1《晋江县志·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第1773页。
    2(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38《水族部》,清乾隆刻本,第27页b、28页a。
    3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产试验所,网站:http://content.teldap.tw/main/dc_detail.php?dc_id=15777
    4民国《平潭县志》卷11《物产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十二年(1923),第13页a。
    5上海水产学院、厦门大学等编着:《福建海洋经济鱼类》,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141页。
    6民国《霞浦县志》卷11《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十八年(1930),第19页a。
    1同治《泉州府志》卷19《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同治九年(1870),第23页b。
    2中国水产杂志社编:《中国经济水产品图集原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79页。
    3中国水产杂志社编:《中国经济水产品图集原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78页。
    4中国水产杂志社编:《中国经济水产品图集原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78-79页。
    5(明)何乔远编撰:《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标点本,第五册,第4472页。
    1福建省水产学会《福建渔业史》编委会:《福建渔业史》,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65页。
    2(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鳞部上》,钦定四库全书本,第3页b。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网络版),http://www.scsagr.com/resource-info.asp?id=f10101282414
    4厦门大学、上海水产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海洋经济鱼类》,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138页。
    5(清)郭柏苍:《海错百一録》卷1《记鱼》,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120册,第533页。
    6民国《福建通志》之《渔业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十一年(1922),第5页b。
    7(清)李调元:《然犀志》卷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丛书集成初编,,第20页。
    8(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11,钦定四库全书本,第9页a。
    1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台湾鱼类资料库(网络版),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147
    2同治《泉州府志》卷19《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同治九年(1870),第24页a。
    3民国《平潭县志》卷11《物产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十二年(1923),第13页a。
    4民国《同安县志》卷11《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十八年(1929),第18页。
    1民国《霞浦县志》卷11《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十八年(1930),第19页a。
    2来源于互动百科,http://tupian hudong.com/a0_75_27_20300001093852131710270891985_jpg html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资源环保研究室编:《带鱼·大黄鱼·鲳鱼·对虾资源座谈会报告和论文汇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资源环保研究室,1983年,第6页。
    4嘉庆《连江县志》卷3《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嘉庆十年(1805),第26页。
    3连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江县志》上册,北京:地方志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4杨仕俊:《重修台湾省通志》卷2《土地志博物篇综说动物章》,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第一册,第314页。
    1康熙《漳州府志》卷27《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31页b。
    2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编:《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396页
    1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编:《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395页
    2盐城工学院海洋馆:《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集》,网络版:http://hyg.ycit.cn/FISHBOOK/go.asp?id=4520
    3嘉庆《连江县志》卷3《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嘉庆十年(1805),第25页a。
    4乾隆《连江县志》卷4《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乾隆五年(1740),第45页。
    1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39页。
    1民国《福建通志》之《渔业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十一年(1922),第1页b。
    2费鸿年:《中外渔业概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9页。
    1嘉靖《龙溪县志》卷1《地理》,天一阁藏明代罕见地方志选刊,第22页b。
    2嘉靖《惠安县志》卷5《物产》,天一阁藏明代罕见地方志选刊,第17页b。
    3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4、37页。
    4福建省惠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惠安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266页。
    1杨瑞堂编著:《福建海洋渔业简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0年,第36页。
    2康熙《漳州府志》卷27《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32页b。
    1张如安:《屠本畯生卒小考》,宁波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第55页。
    2王毓瑚编著:《中国农学书录》,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年,第164-168页。
    3(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钦定四库全书版,第8页a。
    4(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钦定四库全书版,第9页b。
    1正德《福州府志》之《凡例》,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
    2刘昌芝:《我国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1卷第4期,第333-338页
    3(明)王应山《闽大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校注版,第192页。
    4(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钦定四库全书版,第3页a。
    1(明)王应山《闽大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校注版,第192页。
    2(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钦定四库全书版,第8页b。
    3淳熙《三山志》卷42《水族》,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版,第16页b。
    4(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钦定四库全书版,第14页b。
    1(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28-729页。
    2(明)佚名辑:《明人百家短篇小说》,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685页。
    1(明)佚名辑:《.明人百家短篇小说》,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690页。
    2(明)佚名辑:《.明人百家短篇小说》,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690-691页。
    1淳熙《三山志》卷42《水族》,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版,第13页b。
    1(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钦定四库全书版,第4页b。
    1(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钦定四库全书版,第4页b。
    1王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模式生物》,《生命科学研究》,第14卷第2期,2010年4月,第156-165页。
    1Akazaki M. Studies on the spariform fishes-anatomy, phylogeny, ecology and taxonomy[M].Osaka Japan:KosugiCo Ltd,1962:1-368
    2伍汉霖主编:《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281-282页。
    2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部首,一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8页。
    3汪子春、田铭、易华:《世界生物学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4页。
    1汪子春、田铭、易华:《世界生物学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06-124页。
    1王军、陈明茹、谢仰杰:《鱼类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1毛树坚:《我国动物分类思想的萌芽初探》,《自然辨证法通讯》,第3期,1982年,第66-67页。
    2周济、兰毅辉:《中国古代分类思想的共性与个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3期,1989年,第56-58页。
    1民国《连江县志》卷10《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第18页a。
    2(晋)郭璞注:《尔雅》卷下之《释鱼第十六》,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第114页。
    3(晋)郭璞注:《尔雅》卷下之《释鱼第十六》,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第115页。
    4(晋)郭璞注:《尔雅》卷下之《释鱼第十六》,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第115页。
    5(宋)陆佃:《埤雅》卷一《释鱼》,成化十五年(1479)刊本,第5页a。
    6(宋)陆佃:《埤雅》卷一《释鱼》,成化十五年(1479)刊本,第5页b。
    7(宋)陆佃:《埤雅》卷一《释鱼》,成化十五年(1479)刊本,第6页a。
    1(宋)陆佃:《埤雅》卷一《释鱼》,成化十五年(1479)刊本,第8页a。
    2(宋)罗愿:《尔雅翼》卷28《释鱼》,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卷三千三百七(经部),第4页b。
    3(宋)罗愿:《尔雅翼》卷28《释鱼》,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卷三千三百七(经部),第5页a。
    4(宋)罗愿:《尔雅翼》卷28《释鱼》,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卷三千三百七(经部),第7页。
    5(宋)罗愿:《尔雅翼》卷28《释鱼》,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卷三千三百七(经部),第9页b。
    1(晋)郭璞注:《尔雅》卷下之《释鱼第十六》,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第114-116页。
    1淳熙《三山志》卷42《水族》,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版,第14页a。
    2宝庆《四明志》卷4《叙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1644-1911)抄本,第24页a。
    3至元《四明续志》卷5《土产》,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第6507页。
    4嘉靖《惠安县志》卷5《物产》,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据宁波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2页a。
    1宝庆《四明志》卷4《叙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1644-1911)抄本,第26页a。
    1(明)何乔远编撰:《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五册,第4473页。
    1(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版本,2002年第1120册,第526页。
    1(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版本,2002年第1120册,第530-531页。
    2至元《四明续志》卷5《土产》,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第6507页。
    3丘书院:《丘书院海洋生物学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6页。
    1阎斌伦等编:《海水鱼虾蟹贝健康养殖技术》,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2张美昭,杨雨虹,董云伟编:《海水鱼类健康养殖技术》,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3张震东编著,《记海错》名物辨析,烟台: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烟台市水产局,1992年,第29-30页
    1(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版本,2002年第1120册,第541页。
    1嘉庆《连江县志》卷3《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嘉庆十年(1805),第24页b。
    1郭郛、(英)李约瑟、成庆泰著:《中国古代动物学史》,1999年,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21-130页。
    2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269页,第56页
    3吕良弼、陈奎主编:《福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历史现代与思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
    246页。
    4汪子春、田铭、易华著:《世界生物学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3-114页。
    1Staffan Müller-Wille,I.C., Natural history and information overload: The case of Linnaeus, Studies in History and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C: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2012,43
    (1):p.4-15.
    2(汉)许慎:《说文解字》卷11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页b。
    1(南宋)淳熙《三山志》卷42《水族》,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版,第16页a。
    1(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鳞部上》,钦定四库全书本,第9页b。
    2乾隆《福州府志》卷5《山川一》,乾隆十九年(1755)刊本,第49页a。
    3林国清:《闽江胜景》,《福州史志》(福建地情网),2007年第23期,网络版本:http://www.fzdqw.com/ShowText.asp?Tobook=1535&index=15&Query=1&。
    4(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中《鳞部下》,钦定四库全书本,第10页b。
    5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编:《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395页。
    6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编:《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256页。
    1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编:《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398页。
    2(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版本,2002年第1120册,第536-537页。
    3(宋)罗愿:《尔雅翼》卷28《释鱼》,四库全书荟要版本,第7页a。
    4民国《连江县志》卷10《物产·鳞属》,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第100页。
    5民国《连江县志》卷10《物产·鳞属》,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第100页。
    1(宋)罗浚:《(宝庆)四明志》卷4《水族之品》,宋刻本。
    2陆承平主编:《动物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02页。
    3于大江主编:《近海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1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渔业史研究会编:《范蠡养鱼经中、英、日、俄、法、西文》,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第3-6页。
    1(宋)陆佃:《埤雅》卷1《释鱼》,擒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第3页b-第4页a。
    2(宋)罗愿:《尔雅翼》卷28《释鱼》,四库全书荟要本,第3页。
    3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编:《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357页。
    4正德《福州府志》,福州:海风出版社出版,2001年标点本,第207页。
    5周乔、程延林主编:《水产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164页。
    6福建省水产学会《福建渔业史》,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59页。
    1(明)何乔远编撰:《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标点本,第五册,第4477页。
    2(清)句曲山农:《金鱼图谱》,清道光刻彩色套印本,第3页b—第4页。
    1郑曙明主编:《观赏水产养殖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1丘书院:《丘书院海洋生物学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71页。
    2正德《福州府志》,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第208页。
    3(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鳞部上》,钦定四库全书本,第3页b-第4页a。
    1(明)何乔远:《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标点本,第五册,第4471页。
    2(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鳞部上》,钦定四库全书版,第14页a
    3乾隆27年(1762年)《福宁府志》卷12《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第19页a。
    1(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版本,2002年第1120册,第532-533页。
    2(明)屠本畯:《閩中海錯疏》卷中《鳞部下》,钦定四库全书本,第8页b。
    1道光《晋江县志》卷73《物产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标点本,第1772页。
    2道光《晋江县志》卷73《物产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标点本,第1772页。
    3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编:《福建鱼类志》下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172-184页。
    1宋维颜主编:《特种水产经济动物养殖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2刘惠生:《海底世界的奥秘—水族揽奇》,内部刊行,1987年,第30页。
    3张雅芝:《中国沿海真鲷种群鉴别研究》,《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第2期,第45-54页。
    1罗桂环,汪子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05页。
    2刘昌芝:《我国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333-338页。
    3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湾鱼类资料库,网络版,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839
    4康熙22年(1683年)《上海县志》卷5《土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第67页a。
    5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湾鱼类资料库,网络版,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839
    6(晋)郭璞注:《尔雅》卷下之《释鱼第十六》,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第114页。
    7(宋)陆佃:《埤雅》卷一《释鱼》,成化十五年(1479)刊本,第6页b、第7页a。
    1嘉庆《上海县志》卷1《疆域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嘉庆十九年(1814),第55页a。
    2嘉庆《松江府志》卷6《疆域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嘉庆二十三年(1818),第17页a。
    3(明)何乔远编撰:《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标点本,第五册,第4470页。
    4(宋)陆佃:《埤雅》卷一《释鱼》,成化十五年(1479)刊本,第8页b、第9页a。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44,钦定四库全书本,第42页b、43页a。
    1(清)方以智:《通雅》卷47,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第574页。
    2(宋)李昉:《太平御览》卷940《鳞介部十二》,歙鲍崇城重校本,第2页b、第3页a。
    3(南宋)淳熙《三山志》卷42《水族》,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版,第14页a。
    1至元《四明续志》卷5《土产》,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第6508页。
    2(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224《鳞虫》,钦定四库全书本,第15页b、第16页a。
    3(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224《鳞虫》,钦定四库全书本,第6页。
    4(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鳞部上》,钦定四库全书本,第5页b。
    1李林春主编:《鱼类养殖生物学(下篇鱼类分类与鉴定)》,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87页。
    2(晋)郭璞注:《尔雅》卷下之《释鱼第十六》,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第81页。
    3(唐)段公路:《北户録》卷1,清光绪十万卷楼丛书本,第19页。
    4(宋)丁度:《集韵》卷10,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7页a。
    5(南宋)淳熙《三山志》卷42《水族》,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版,第14页b。
    6(南宋)淳熙《三山志》卷42《水族》,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版,第14页b。
    1(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上《鳞部上》,钦定四库全书本,第6页。
    2李林春主编:《鱼类养殖生物学(下篇鱼类分类与鉴定)》,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88页。
    3李林春主编:《鱼类养殖生物学(下篇鱼类分类与鉴定)》,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4李林春主编:《鱼类养殖生物学(下篇鱼类分类与鉴定)》,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88页。
    5李林春主编:《鱼类养殖生物学(下篇鱼类分类与鉴定)》,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89页。
    6刘昌芝《:我国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卷第4期,1982年,第333-338页。
    1丘书院:《丘书院海洋生物学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73页。
    2刘昌芝《:我国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卷第4期,1982年,第333-338页。
    3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编:《福建鱼类志》下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524页
    4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编:《广西淡水鱼类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0-501页。
    5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编:《福建鱼类志》下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562页。
    6康熙字典在线查询,http://tool.httpcn.com/KangXi/
    7(明)何乔远:《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标点本,第五册,第4473页
    1(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版本,2002年第1120册,第532页
    2《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编:《福建鱼类志》下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第562页。
    3南京大学生物学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编:《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858页。
    4(明)何乔远:《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标点本,第五册,第4473页
    5(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版本,2002年第1120册,第532页
    1(明)何乔远:《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标点本,第五册,第4474页
    2(清)郭柏苍:《海错百一録》卷1《记鱼》,第6页。
    1光绪《日本国志》卷35《礼俗志》,清光绪刻本,第3页b。
    1沐绍良编译:《鱼类图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3-74页。
    2陈兼善、费鸿年:《鱼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71页
    3沐绍良编译:《鱼类图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2页。
    4沐绍良编译:《鱼类图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5页。
    5陈兼善、费鸿年:《鱼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71页
    1窦秀艳:《中国雅学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1-2页。
    1张春霖:《脊椎动物分类学》,北平:北洋图书社生物丛书部,1936年。
    2罗桂环:《民国时期对西方人在华生物采集的限制》,《自然科学史研究研究》(北京),第30卷,第4期,2011年,第450-459页。
    3薛柏成、陈虹娓:《方志、野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1《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0,乾隆龙溪县志乾隆海澄县志民国云霄县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772页。
    2虞和寅:《博物学教科书》《例言》,上海:同文印刷舍,光绪三十三年(1907),第3-5页。
    1虞和寅:《博物学教科书》,上海:同文印刷舍,光绪三十三年(1907),第207页。
    2虞和寅:《博物学教科书》《例言》,上海:同文印刷舍,光绪三十三年(1907),第5页。
    3杜亚泉、杜就田:《博物学初步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年(1917)第五版,第8-9页。
    4张天禄总编,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林伯方(册):《福州市志第7册》,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第139-140页。
    1虞和寅:《博物学教科书》,上海:同文印刷舍,光绪三十三年(1907),第208页
    2黄文澧:《鱼学略谈》,《水产学报》(天津),1933年第3卷3期,第1页。
    1陈兼善、费鸿年:《鱼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第329-347页。
    2《课程一览》,《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一览,民国十七年至十八年》,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第26-28页。
    1佚名:《赠言》,《协大生物学会报》,第4卷第4期,1945年,第2页。
    2福建协和大学生物学会:《协大生物学会报(二十五周年校庆纪念特刊)》,第3卷,1941年2月,第19页。
    3张春霖:《盲鳗之发现》,《协大生物学报》,1940年,第99页。
    4《生物学系毕业生毕业论文》,《协大生物学会报(二十五周年校庆纪念特刊)》,第3卷,1941年2月,第25页。
    1郑作新:《中国脊椎动物之种数统计》,《协大生物学报》,1947年,第6卷,第7页。
    2佚名:《生物学系概况》,《协大生物学会报,二十五周年校庆纪念特刊》,1941年,第3卷,第17页。
    3《日本准备大规模侵渔》,《水产学报》(天津),1933年1卷3期,第120页。
    1黄文澧:《提倡渔业合作社为改进渔业之基础》,《水产学报》(天津),1931年1卷1期,第88页。
    2《日本鹹蕯斗鱼(鲑)三万箱运沪倾销》,《水产学报》(天津),1934年1卷4期,第96页。
    3《渔业消息》,《水产画报》,第22期,1935年,第4页。
    1陈子英:《厦门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刊物第二卷福建省渔业调查报告》,第7页。
    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主编:《南海鱼类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第71页。
    4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主编:《南海鱼类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第73页。
    5校史编写组:《厦门大学校史纲要上编(讨论稿)》,校史编写组,1986年,第5页。
    1《渔界消息》,《水产》,第1卷,第3期,1934年,第33页。
    2《渔业消息》,《水产画报》,第22期,1935年,第9-10页。
    3薛柏成,陈虹娓:《方志、野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1赵庚奇:《修志文献选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第125页。
    2张东民:《八闽方志大家郑丰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龙岩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闽西文史资料第7辑》,2005年,第95页。
    3民国《龙岩县志序》,《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八十六号。
    1龙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岩市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840页。
    2龙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岩市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858页。
    1龙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岩市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859页。
    2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莆田县志》人物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第1065-1066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龙岩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龙岩文史资料第3辑》,1982年,第
    42页。
    1李建华:《郑丰稔与故居通德楼》,政协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编《龙岩文史资料第36辑》,2007年,第56页。
    2民国《长泰县新志》,《中国地方志集》,第497页。
    3杨仰文:《编修<长泰县新志>琐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县长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长泰文史资料第16辑》,1993年,第80页。
    4乔文:《民国时期长泰县小学设置述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县长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长泰文史资料第14辑》,1991年,44页。
    5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省档案馆馆藏珍品集萃》,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6檀仁梅、庄明水:《福建师范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8页。
    1光绪《龙岩州志》卷8《土产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第10页。
    2民国《龙岩县志》,卷10《物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86号,第99页。
    3民国《龙岩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86号,第99页。
    4民国《龙岩县志》,卷10《物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86号,第98页。
    1民国《龙岩县志》,卷10《物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86号,第99页。
    2杜亚泉、杜就田:《博物学初步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年(1917)第五版,第89页。
    3民国《龙岩县志》卷10《物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86号,第96页。
    1徐善祥、杜亚泉、杜就田:《共和国教科书:动物学》目录部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
    2民国《龙岩县志》卷10《物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86号,第98页。
    1民国《龙岩县志》卷10《物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86号,第99页。
    2民国《龙岩县志》卷10《物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86号,第99页。
    3陈桢:《金鱼的变异与天演》,《科学》,1925年第10卷第3期,第304页。
    4民国《龙岩县志》卷10《物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86号,第99页。
    1民国《莆田县志》卷21《物产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17民国莆田县志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2民国《莆田县志》卷21《物产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17民国莆田县志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1民国《莆田县志》卷21《物产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17民国莆田县志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00页。
    1民国《莆田县志》卷21《物产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17民国莆田县志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64-66页。
    2丘书院:《丘书院海洋生物学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70页。
    3沐绍良:《上海食用鱼类图志》,上海:上海市立渔业指导所,民国二十四年(1935),第5、39页。
    4沐绍良:《鱼类图谱》,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第33页。
    5张春霖:《盲鳗之发现》,《协大生物学报》,1940年,第99页。
    6汪荣宝、叶澜:《新尔雅》,上海:上海文明书局发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第三版,第163页。
    1徐善祥、杜亚泉、杜就田:《共和国教科书:动物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22页。
    2徐善祥、杜亚泉、杜就田:《共和国教科书:动物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24页。
    3徐善祥、杜亚泉、杜就田:《共和国教科书:动物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22页。
    1民国《长泰县新志》,民国《长泰县新志》卷4《地理》,《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510页。
    2周汉藩和张春霖:《河北习见鱼类图说》,北平: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和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1934),第69-71页。
    1徐善祥、杜亚泉、杜就田:《共和国教科书:动物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11页。
    2徐善祥、杜亚泉、杜就田:《共和国教科书:动物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14页。
    3民国《云霄县志》凡例,《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0》,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
    721页。
    1民国《云霄县志》卷4《地理下土产物产三鱼类》,《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0》,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746页
    2民国《云霄县志》卷4《地理下土产物产三鱼类》,《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0》,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748页。
    1嘉庆《云霄厅志》卷六《物产潜之属》,民国二十四年铅字重印本,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第11a页。
    2(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版本,2002年第1120册,第533页
    3陈兼善、费鸿年:《鱼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05页。
    1曹文宣:《长江鱼类早期资源》,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第226页。
    2曹文宣:《长江鱼类早期资源》,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
    3吴冰心:《博物小言》,《博物学杂志》,1927年,第2卷第2期,第7页。
    4顾光中:《烟台鱼类志》,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3年,第2页。
    1陈兼善、费鸿年:《鱼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第3页。
    1中国科学社编:《科学的南京》,中国科学社,1932年,第195-196页。
    1《生物学展览会追忆》,《协大生物学会报》,第4卷第4期,1945年,第4-9页。
    2黄文澧:《鱼类在民食上的地位》,《浙江省建设》,1934年,第12期,第24页。
    3高直侯:《我国水产教育观》,《集美周刊》,1931年3月,第277期,第18页。
    1.淳熙《三山志》,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版。
    2.宝庆《四明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1644-1911)抄本。
    3.至元《四明续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
    4.(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90《安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地方志,天顺五年(1461)。
    5.(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上下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
    6.嘉靖《安溪县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7.嘉靖《惠安县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8.嘉靖《建阳县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9.嘉靖《龙溪县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10.嘉靖《钦州志》卷一,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地方志,据明嘉靖十八年(1539)刻本影印,1961年影印本。
    11.嘉靖《诏安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12.正德《福州府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
    13.万历《福州府志》上下册,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标点本。
    14.康熙《上海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15.康熙《台湾府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地理类。
    16.康熙《漳州府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地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17.乾隆《福建续志》,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18.乾隆《福宁府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
    19.乾隆《福州府志》,乾隆十九年(1755)刊本。
    20.乾隆《建宁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21.乾隆《连江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乾隆五年(1740)。
    22.乾隆《龙岩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第85号。
    23.乾隆《宁德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24.嘉庆《连江县志》卷3《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地方志,清嘉庆十年(1805)。
    25.嘉庆《上海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嘉庆十九年(1814)。
    26.嘉庆《松江府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嘉庆二十三年(1818)。
    27.嘉庆《云霄厅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字重印本,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
    28.道光《重纂福建通志物产》卷60《台湾府》,道光九年修,十五年续修,同治七年刻本。
    29.道光《晋江县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标点本。
    30.同治《泉州府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地方志,清同治九年(1870)。
    31.光绪《福安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光绪十年(1884)。
    32.光绪《龙岩州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
    33.光绪《日本国志》,清光绪刻本。
    34.光绪《同安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地方志,清光绪十二年(1886)。
    35.《闽县乡土志侯官县乡土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标点本。
    36.民国《福建通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37.民国《连江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38.民国《龙岩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86号。
    39.民国《龙岩县志序》,《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86号。
    40.民国《平潭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民国十二年(1923)。
    41.民国《莆田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17民国莆田县志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2.民国《厦门市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3.民国《霞浦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1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4.民国《云霄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0》,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5.民国《长泰县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6.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47.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下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48.龙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岩市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49.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莆田县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
    50.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水产志》,北京:地方志出版社,1995年。
    51.杨仕俊,安奎,高孝伟等:《重修台湾省通志卷2土地志博物篇综说动物章第一册》,南投:台湾省文献会,1998年。
    52.福建省惠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惠安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
    53.张天禄总编,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林伯方(册):《福州市志第7册》,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54.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55.同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同安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网络版: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161&index=18&
    56.连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江县志》,北京:地方志出版社,2001年。
    57.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生物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网络版: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145&index=71&
    58.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编著:《广西淡水鱼类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59.倪勇、伍汉霖主编:《江苏鱼类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1.(汉)许慎:《说文解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晋)郭璞注:《尔雅》,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
    3.(南北朝)萧统:《六臣注文选》卷第12,上海:上海印书馆,四部丛刊集部第7册。
    4.(唐)段公路:《北户録》,清光绪十万卷楼丛书本。
    5.(宋)丁度:《集韵》卷10,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陆佃:《埤雅》,成化十五年(1479)刊本。
    7.(宋)罗愿:《尔雅翼》,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卷三千三百七(经部)。
    8.(宋)李昉:《太平御览》卷940《鳞介部十二》,歙鲍崇城重校本。
    9.(明)何乔远:《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标点本,第五册。
    1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钦定四库全书本。
    11.(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224《鳞虫》,钦定四库全书本。
    12.(明)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卷7《鸟兽考》,明万历九年刻本。
    13.(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钦定四库全书本。
    14.(明)王应山:《闽大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校注版。
    15.(明)佚名辑:《明人百家短篇小说》,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16.(清)方以智:《通雅》卷47,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17.(清)方以智:《物理小识》,钦定四库全书本。
    18.(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版本,2002年第1120册。
    19.(清)郭柏苍:《闽产录异》,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标点本。
    20.(清)胡世安:《异鱼图赞补》闰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1.(清)胡世安:《异鱼图赞笺》卷3,《四库全书子部39》,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2.(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5《张延登请申海禁》,清都城琉璃厂半松居士活字印本。
    23.(清)句曲山农:《金鱼图谱》,清道光刻彩色套印本。
    24.(清)李调元:《然犀志》卷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丛书集成初编。
    25.(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38《水族部》,清乾隆刻本。
    26.汪荣宝、叶澜:《新尔雅》,上海:上海文明书局发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第三版。
    27.虞和寅:《博物学教科书》《例言》,上海:同文印刷舍,光绪三十三年(1907)。
    28.徐善祥、杜亚泉、杜就田:《共和国教科书动物学》目录部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
    29.杜亚泉、杜就田:《博物学初步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第五版。
    30.中国科学社编:《科学的南京》,中国科学社,1932年。
    31.顾光中:《烟台鱼类志》,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3年。
    32.周汉藩和张春霖:《河北习见鱼类图说》,北平: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和计印书馆,1934年。
    33.陈兼善、费鸿年:《鱼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34.费鸿年:《中外渔业概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35.徐季搏:《上海食用鱼类图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36.沐绍良:《鱼类图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37.陈桢:《金鱼的变异与天演》,《科学》,第10卷第3期,1925年,第304页。
    38.吴冰心:《博物小言》,《博物学杂志》,第2卷第2期,1927年,第7页。
    39.黄文澧:《提倡渔业合作社为改进渔业之基础》,《水产学报》(天津),1931年1卷1期,第88页。
    40.《日本准备大规模侵渔》,《水产学报》(天津),第1卷第3期刊,1933年,第120页。
    41.黄文澧:《鱼学略谈》,《水产学报》(天津),第3卷3期,1933年,第1页。
    42.《日本鹹蕯斗鱼(鲑)三万箱运沪倾销》,《水产学报》(天津),1934年1卷4期,第96页。
    43.《渔界消息》,《水产》,第1卷第3期,1934年,第33页。
    44.黄文澧:《鱼类在民食上的地位》,《浙江省建设》,1934年,第12期,第24页。
    45.《渔业消息》,《水产画报》,第22期,1935年,第4页。
    46.《渔业消息》,《水产画报》,第22期,1935年,第9-10页。
    47.陈子英:《厦门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刊物第二卷福建省渔业调查报告》,1935年。
    48.高直侯:《我国水产教育观》,《集美周刊》,1931年3月,第277期,第18页。
    49.张春霖:《盲鳗之发现》,《协大生物学报》,1940年,第99页。
    50.《协大生物学会报,二十五周年校庆纪念特刊》,福建协和大学生物学会,1941第3卷。
    51.佚名:《赠言》,《协大生物学会报》,第4卷第4期,1945年,第2页。
    52.佚名:《生物学展览会追忆》,《协大生物学会报》,第4卷第4期,1945年,第4-9页。
    53.郑作新:《中国脊椎动物之种数统计》,《协大生物学报》,1947年,第6卷,第7页。
    1.曹启华编著:《鱼类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年。
    2.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1320-1960年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3.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曹树基主编:《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6.曹文宣:《长江鱼类早期资源》,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
    7.陈锤:《白话鱼类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
    8.窦秀艳:《中国雅学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9.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省档案馆馆藏珍品集萃》,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年。
    10.郭郛、(英)李约瑟、成庆泰著:《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洪惠生:《海蜇》,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
    12.姜连新:《海蜇的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
    13.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14.李林春主编:《鱼类养殖生物学(下篇鱼类分类与鉴定)》,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15.刘惠生:《海底世界的奥秘—水族揽奇》,内部刊行,1987年。
    16.陆承平主编:《动物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02页。
    17.罗桂环,汪子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18.吕良弼、陈奎主编:《福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历史现代与思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南京大学生物学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编:《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858页。
    20.农书和农史人物编辑组编:《农百农史卷》,1991年。
    21.丘书院:《丘书院海洋生物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
    22.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洋生物教研室编:《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1976年。
    23.上海水产学院、厦门大学等编著:《福建海洋经济鱼类》,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24.申玉春主编:《鱼类增养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25.宋维颜主编:《特种水产经济动物养殖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26.檀仁梅、庄明水:《福建师范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
    27.王军、陈明茹、谢仰杰:《鱼类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28.王毓瑚编著:《中国农学书录》,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年
    29.伍汉霖主编:《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30.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部首,一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1.校史编写组:《厦门大学校史纲要上编(讨论稿)》,校史编写组,1986年。
    32.辛元欧著:《上海沙船》,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33.徐晋佑:《动物趣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34.薛柏成,陈虹娓:《方志、野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5.阎斌伦等编:《海水鱼虾蟹贝健康养殖技术》,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
    36.杨德康主编:《印度洋西北海域的鱼类2》,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37.杨瑞堂编著:《福建海洋渔业简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0年。
    38.叶振江,朱柏军,薛莹编著:《中国习见海洋鱼类耳石图谱第一辑》,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
    39.于大江主编:《近海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年。
    40.张春霖:《脊椎动物分类学》,北平:北洋图书社生物丛书部,1936年。
    41.张美昭:《海水鱼类健康养殖技术》,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张震东编著:《记海错》名物辨析,烟台: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烟台市水产局,1992年。
    43.赵庚奇:《修志文献选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44.郑曙明主编:《观赏水产养殖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5.政协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编:《龙岩文史资料第36辑》,2007年。
    46.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7.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主编:《南海鱼类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
    4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龙岩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闽西文史资料第7辑》,2005年。
    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龙岩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龙岩文史资料第3辑》,1982年。
    5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县长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长泰文史资料第14辑》,1991年。
    5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县长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长泰文史资料第16辑》,1993年。
    52.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渔业史研究会编:《范蠡养鱼经中、英、日、俄、法、西文》,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
    53.中国水产杂志社编:《中国经济水产品图集原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54.周乔、程延林主编:《水产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55.庄平等编著:《长江口鱼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1. Hanna Hodacs, In the field: exploring nature with Carolus Linaeus, Endeavour,2009,34(2):p45-49.
    2. Staffan Müller-Wille,I.C., Natural history and information overload: The case of Linnaeus,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C: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2012,43(1):p.4-15.
    3.白秀英、姚远:《<少年中国>与其自然科学传播》,《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第23卷第3期,2012年,第513-516页。
    4.曹树基:《〈禾谱〉及其作者研究》,《中国农史》,1984年3期,第84-91页。
    5.曹树基:《〈禾谱〉校释》,《中国农史》,1985年第3期,第74-84页。
    6.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第62-66页。
    7.曹树基:《清代玉米、番薯分布的地理特征》,《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7-303页。
    8.曹树基:《历史时期的传染病流行与社会应对——中国与西方的比较》,收入燕爽主编:《SARS与社会的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9.曹树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与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72-81页。
    10.曹树基:《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78-190页。
    11.曹树基:《战后之疫:1944-1947年滇西鼠疫研究》,《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第65-74页。
    12.陈亮:《海禁与生计:明清以来闽台沿海的带鱼捕捞》,《科学与管理》,2012年第1期。
    13.陈小钢、丁永哲:《福建真鲷渔业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意见》,《福建水产》,1988年第4期,第26-30页。
    14.成庆泰:《从分类学观点对“本草纲目鳞部鱼类”的探讨(一)》,载《渔史文选(第一辑)》,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渔业史研究会办公室编,内部刊行,第88-93页。
    15.成庆泰:《从分类学观点对本草纲目无鳞部鱼类的探讨(二)》,载《渔史文选(第一辑)》,第94-99页。
    16.成庆泰:《我国沿海常见的鱼类》,《生物学通报》,1956年12月,第18-22页。
    17.成庆泰:《中国南海经济鱼类区系》,《海洋与湖沼》,第2卷第4期,1959年10月,第278-283页。
    18.程美宝:《晚清国学大潮中的博物学知识》,《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第18-31页。
    19.董在杰等:《几种常见鲤科养殖鱼类肌间刺的初步研究》,《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年10月,第15卷第4期刊,第425-429页。
    20.段治文:《论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本土化探索及其局限》,《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3卷第6其,2001年,第55-60页。
    21.范铁权:《民国科学社团发展变迁》,《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1卷第3期,2005年3月,第107-110页。
    22.冯照军等:《徐州红色鲢鱼的初步研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12月,第11卷第4期,第62-63页。
    23.福建省水产学会《福建渔业史》编委会编:《福建渔业史》,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24.顾端:《渔史文集》,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25.郭郛、(英)李约瑟、成庆泰:《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26.洪黎民、汪子春:《中国古籍中有关鳗鲡的记述》,《中国科技史料》,第11卷第3期,1990年,第35-37页。
    27.金德祥等:《厦门的文昌鱼》,《动物学报》,1953年6月,第5卷第1期,第65-78页。
    28.李海霞:《部分昆虫中文名称来源考》,《昆虫知识》,第37卷第6期,2000年,第356-357页。
    29.李海霞:《<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古动物名考误》,《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1卷第1期,2002年,第81-85页。
    30.李楠、姚远:《<博物学杂志>办刊思想探源》,《编辑学报》,第23卷第5期,2011年10月,第398-400页。
    31.李枢强:《静生生物调查所》,《生物学通报》,第39卷第1期,2004年,第60页。
    32.李玉尚、陈亮:《明代黄渤海和朝鲜东部沿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及原因》,《中国农史》2009年第2期。
    33.李玉尚:《黄海鲱的丰歉与1816年之后的气候突变——兼论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学术界》2009年第5期。
    34.李玉尚、车群、陈亮:《清代以来黄渤海真鲷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变迁》,《中国历史论丛》2010年第3期。
    35.李玉尚:《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36.李玉尚:《目察证经:郝懿行的释鱼》,孙立新等编《海洋历史地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83-191页。
    37.林国清:《闽江胜景》,《福州史志》(福建地情网),2007年第23期,网络版本:http://www.fzdqw.com/ShowText.asp?Tobook=1535&index=15&Query=1&。
    38.林秀卿:《福州食用鱼类的调查》,《福建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1期,第71-81页。
    39.刘昌芝:《我国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1卷第4期,第333-338页
    40.刘惠生著:《蓝海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41.卢振彬、戴泉水、颜尤明:《福建近海20种鱼类生态学的研究》,《福建水产》,1999年第2期,第21-27页。
    42.卢振彬、戴泉水、颜尤明:《福建近海主要底册经济鱼类的种群动态》,《台湾海峡》,第18卷第1期,1999年3月,第100-105页。
    43.罗桂环:《民国时期对西方人在华生物采集的限制》,《自然科学史研究研究》(北京),第30卷,第4期,2011年,第450-459页。
    44.罗桂环:《民国年间两个国立研究院对农业的贡献》,《古今农业》,2012年第1期,第67-74页。
    45.毛树坚:《我国动物分类思想的萌芽初探》,《自然辨证法通讯》,1982年第3期,第66-67页。
    46.孟庆闻:《鱼类学(形态学分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47.彭文宇:《略论福建地方志》,《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第100-105页。
    48.邱季端主编:《福建古代历史文化博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49.邵炳绪、唐子英:《松江鲈鱼繁殖习性的调查研究》,《水产学报》,1980年3月,第4卷第1期,第81-86页。
    50.沈松平:《从“当代方志的雏形之作”-<民国鄞县通志>看陈训正对传统方志学理论的超越》,《黑龙江史志》,2002年第6期,第10-13页。
    51.孙寒青:《朱明王朝的海禁政策对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第27-33页。
    52.孙勇:《我国古代关于鲥鱼的研究》,《生物学杂志》,1987年第6期,第25-29页。
    53.汪前进:《<中国古代动物学史>一书史料引用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8卷第3期,1999年,第266-276页。
    54.汪子春、程宝绰:《中国古代生物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增订版,第22-25页。
    55.汪子春、田铭、易华:《世界生物学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56.汪子春:《中国近代生物学发展概况》,《中国科技史料》,第9卷第2期,1988年,第17-35页。
    57.王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模式生物》,《生命科学研究》,第14卷第2期,2010年4月,第156-165页。
    58.王以康著:《鱼类分类学》,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
    59.王永厚:《屠本畯及其<闽中海错疏>》,《中国水产》,1984年02期,第26页。
    60.夏纬瑛:《<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作者——陆机》,《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卷第2期,1982年,第176-178页。
    61.薛攀泉:《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中国科技史料》,第13卷第2期,1992年,第47-57页。
    62.薛攀泉:《中国最早的三种与生物学有关的博物学杂志》,《中国科技史料》,第13卷第1期,1992年,第90-95页。
    63.阎希柱,乔琨:《多鳞鱚和锯塘鳢的生化组成及比能值研究》,《海洋科学》第34卷第2期,2010年。
    64.颜尤明:《福建海区带鱼生物学特征与资源变化的研究》,《南方水产》,第1卷第3期,2005年7月,第32-36页。
    65.杨秀英、车媛媛:《<记海错>中“刀鱼”的鱼名辨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2011年2月,第109-112页。
    66.杨秀英:《比目鱼考》,《殷都学刊》,2011年第2期,第145-148页。
    67.余华清:《秦汉时期的渔业》,《人文杂志》,1982年第5期,第58-66页。
    68.张如安:《屠本畯生卒小考》,宁波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第55页。
    69.张雅芝、洪惠馨、林利民、王志勇、王艺磊:《中国沿海真鲷种群鉴别研究》,《热带海洋学报》,第23卷第2期,2004年3月,第45-54页。
    70.张雅芝、马平、杨圣云:《台湾海峡真鲷种群鉴别研究》,《水产学报》,第21卷第3期,1997年9月,第340-344页。
    71.张雅芝:《中国沿海真鲷种群鉴别研究》,《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第2期,第45-54页。
    72.张之杰:《我国古代绘画中的域外动物》,《中国科技史料》,第17卷第3期,1996年,第84-92页。
    73.张壮丽、苏新红、刘勇、叶孙忠:《福建海洋渔业捕捞现状分析》,《福建水产》,2010年第4期,第82-86页。
    74.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编辑:《中国海洋湖沼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年。
    7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室编:《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故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7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资源环保研究室编:《带鱼大黄鱼鲳鱼对虾资源座谈会报告和论文汇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资源环保研究室,1983年。
    77.中华文化大讲堂编:《国学常识大百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年,第269页。
    78.周济、兰毅辉:《中国古代分类思想的共性与个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3期,1989年,第56-58页。
    79.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3期,1999年5月,第36-41页。
    80.周远方:《中国传统博物学的变迁及其特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第28卷第5期,2011年10月,第79-84页。
    81.朱元鼎:《中国软骨鱼类资源概述及其利用问题的商榷》,《海洋与湖沼》,第1卷第3期,1958年11月,第325-336页。
    82.邹树文:《关于我国古代动物分类学的讨论》,《昆虫学报》,第19卷第3期,1976年8月,第325-334页。
    83.邹树文:《西汉以前几种动物分类法的梳证》,《动物学杂志》,第2卷第1期,1958年,第44-47页
    1.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howpic.php?science=Choerodon azurio
    2.脊椎动物展区,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网站,http://mst.hhit.edu.cn/news.asp?id=400。
    3.康熙字典在线查询,http://tool.httpcn.com/KangXi/
    4.邵广昭,台湾鱼类数据库,网络版,http://fishdb.sinica.edu.tw,2009年版
    5.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产试验所,http://content.teldap.tw/main/dc_detail.php?dc_id=15777
    6.台湾教育部异体字字典:http://140.111.1.40/?open
    7.台湾物种名录,2011年6月15日:http://taibnet.sinica.edu.tw/chi/taibnet_species_detail.php?name_code=383087
    8.台湾物种名录,2011年6月15日:http://taibnet.sinica.edu.tw/chi/taibnet_species_detail.php?name_code=383083
    9.台湾物种名录,2011年6月15日:http://taibnet.sinica.edu.tw/chi/taibnet_species_detail.php?name_code=383086
    10.台湾鱼类知识库,网络版本:http://db-cn.wordpedia.com/fish/seefish.aspx?docid=680&markkeyword=%e9%b8%9a%e9%b5%a1%e9%ad%9a+%e9%b9%a6%e9%b9%89%e9%b1%bc
    11.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台湾鱼类资料库(网络版),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147
    12.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湾鱼类资料库,网络版,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839
    13.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湾鱼类资料库,网络版,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839
    14.盐城工学院海洋馆:《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集》,网络版:http://hyg.ycit.cn/FISHBOOK/go.asp?id=4520
    15.盐城工学院海洋馆:《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集》,网络版:http://hyg.ycit.cn/FISHBOOK/go.asp?id=4539
    16.盐城工学院海洋馆:《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集》,网络版:http://hyg.ycit.cn/fishbook/go.asp?id=4652
    17.中国宁波网象山支站,http://www.nbxs.gov.cn/big5/nbxs/node203/node860/node864/userobject1ai58330.html,2007年6月。
    18.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1版:http://data.sp2000.cn/2011_cnnode_c/show_species_details.php?name_code=316f8089-231b-4455-a4fd-8cd8e9de8270
    19.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1版:http://data.sp2000.cn/2011_cnnode_c/show_species_details.php?name_code=9f39e4cb-3aa4-4243-8052-db4061164523
    2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网络版),http://www.scsagr.com/resource-info.asp?id=f101012824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