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长期受到“环境资源无价”观念的影响,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自由攫取生态资源,造成环境资源的滥用与破坏。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流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甚至丧失。为了保护和维持流域生态环境,使流域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应当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并运用法律手段将其内容予以明确。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通过激励生态保护者实施保护行为,抑制生态破坏行为,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但能够克服环境服务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的供给不足问题,将环境服务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还能化解利益冲突,使多方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鉴于此,本论文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当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立法状况,对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论文结构如下:
     绪言部分指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简单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概述。首先从广义上和狭义上介绍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并从本论文的研究角度提出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其次对补偿与赔偿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最后分析了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考察。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补偿模式和管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部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现状。本部分主要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规范性文件介绍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立法状况,并结合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状况分析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模式,提出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本部分主要针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议。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human survival,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ffected by the concepts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priceless" for a long tim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 are free to grab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result in th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were abused and destroyed. Meanwhil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material requirements rising, and the basin appear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system deterioration even loss.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maintain the river bas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ecological systems can fully play services,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clear its contents by legal means.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can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the ecosystem by incentive ecological protector implement protection act and inhibition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it not only can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supply shortages caused by "public goods" attribute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ternalization the external cost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but also can solve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 make sure various stakeholders realize win-win. In view of this, the thesis studied the theory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the practices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legislative situation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 paper structure is as follows:Introductory section of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briefly introduce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thesis.
     PartⅠ:Overview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First, from the broad and narrow sens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paper; followed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oncept of compensation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At last,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artⅡ:The investigation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foreign. This section introduces the models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foreign and proposed for our reference in this foundation.
     PartⅢ:The status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This section mainly from state and local normative documents introduced the legislation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alysis of the model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
     PartⅣ: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this section, on the basis of legislativ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引文
吴晓青:“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载《求是》,2007年第19期。
    ②王清军、蔡守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研究”,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③李磊、杨道波:“流域生态补偿若干问题研究”,载《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颜海波:“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②唐士梅:“生态补偿的国家立法责任”,载《生态经济》,2008年第1期。
    ③欧名豪、宗臻铃、董元华、杨林章:“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办法探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④虞锡君:“建立邻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载《环境保护》,2007年第2期。
    钱水苗、王怀章:“论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从社会公正的视角”,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程艳军:“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模式研究——以浙江金华江流域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①刘玉龙:《生态补偿与流域生态共建共享》,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②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①洪尚群、吴晓青、段昌群、陈国谦、叶文虎:“补偿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基础和保障”,载《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增刊。
    ②张惠远、刘桂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载《环境保护》,2006年第19期。
    ③张惠远、刘桂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载《环境保护》,2006年第19期。
    ④程艳军:“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模式研究——以浙江金华江流域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①庾莉萍:“关于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载《环境教育》,2008年第9期。
    ②张陆彪、郑海霞:“流域生态服务市场的研究进展与形成机制”,载《环境保护》,2004年第12期。
    ①曹明德:《生态法新探》,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页。
    ②李爱年,刘旭芳:“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载《生态环境》,2006年第15期。
    ③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
    ④母学征,郭廷忠:“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载《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36期。
    赵玉山、朱桂香:“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摸式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载《世界农业》,2008年第4期。
    ②周大杰,董文娟,孙丽英等:“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③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④毛涛:“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思考”,载《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第7期。
    王清、蔡守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研究”,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②李爱年、刘旭芳:“生态补偿法律含义再认识”,载《环境保护》,2006年第10期。
    姜学民:《长江地区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②沈满洪、陆菁:“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
    ②庇古认为: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在于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对于正的外部影响政府应予以补贴,对于负的外部影响应处以罚款,以使外部性生产者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③科斯则认为:不能将外部性问题简单地看成是市场失灵。他认为,外部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双方产权界定不清,出现了行为权利和利益边界不确定的现象,从而产生了外部性问题。因此,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必须明确产权,即确定人们是否有利用自己的财产采取某种行动并造成相应后果的权利。
    ①“环境正义”认为,环境伦理在使用“人类”这样的一个全称的名词的同时,实际上谋取了与他们有差异的种族、阶层或性别团体的代表仅,使之被湮没在无差别主体的抽象论述之中,正是出于对这一举动的严厉批评,台湾学者纪俊杰指出“我们没有共同的未来”。参见纪骏杰:《我们没有共同的未来:西方主流“环保关怀的政治经济学》,《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8年总第31期,第141页。
    史玉成:“生态补偿的理论蕴涵与制度安排”,载《法学家》,2008年04期。
    宋红丽:“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方式研究”,载《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第2期。
    ②张陆彪,郑海霞:“流域生态服务市场的研究进展与形成机制”,载《环境保护》,2004年第12期。
    ③赵玉山,朱桂香:“国外生态补偿的实践模式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载《世界农业》,2008年第4期。
    ④郑海霞:《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页。
    ①张陆彪,郑海霞:“流域生态服务市场的研究进展与形成机制”,载《环境保护》,2004年第12期。
    吕晋:“国外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载《中国环保产业》,2009年第1期。
    ③金三林:“国外生态补偿政策四点启示困”,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18日。
    ④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周映华:“流域生态补偿及其模式初探”,载《水利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⑥崔春晓,宣亚南:“生态标识食品的经济学性质与发展机制探析”,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参见郑诗涵:“统管流域水资源之跨域管理探讨一以台北县市为例”,台湾中华大学硕士论文;郑懿婷:“跨区域事务处理之研究—以流域管理为例”,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硕士论文;陈春生:“日本之河川流域管理体制”,载《行政法之学理与体系》(二),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
    王灿发:“为生态补偿立法难在哪里?”,载《中国环境报》,2008年4月14日。
    ①周映华:“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东江流域的分析”,载《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2期。
    ①嵇哲:《“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兼得我省生态补偿二十六亿元》,载《浙江日报》,2010年4月12日。
    ②杨建:“河北超标排污城市扣缴‘生态补偿金’”,载《环境经济》,2009年第6期。
    ③王云河:“河南省全面实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载《福建纸业信息》,2010年第15期。
    吕明合:“保住“一江清水”,换来贫穷落后?”,载《南方周末》,2009年11月12日。
    ②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技术组开展河南省沙颍河流域生态补偿调研”,《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与试点项目》,2009年第93期。
    ①《2009年10月份财政收支情况》,载于http://gks.mof.gov.cn,2009年12月15日访问。
    ②李强、沈原:《中国水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王世进、何凯:“论运用综合生态系统模式完善我国流域管理制度”,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1期。
    ①黄锦堂:“论地方自治团体间之合作”,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①王文斌:“论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对策”,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23页。
    李忠魁、宋如华、杨茂瑞:“流域治理效益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方法“,载《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年第9期。
    ②沈满洪:“在于岛湖引水工程中试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载《杭州科技》,2004年第2期。
    ③李磊、杨道波:“流域生态补偿若干问题研究”,载《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欧名豪、董元华:“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办法探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②徐中民:《.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③孙小涵:“松花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姜学民:《长江地区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2.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4.李强、沈原:《中国水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王金南、庄国泰:《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张晓君、张辉:《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何俊仕、尉成海、王教河编著:《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9.张春玲、阮本清、杨小柳:《水资源恢复的补偿理论与机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版。
    10.曹明德:《生态法新探》,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吕忠梅:《环境法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竺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刘玉龙:《生态补偿与流域生态共建共享》,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7年版。
    14.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陈春生:《行政法之学理与体系》(二),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
    16.李爱年:《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17.王干:《流域环境管理制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任勇、冯东方、于海:《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政策框架设计》,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万本泰、邹首民:《走向实践的生态补偿一案例分析与探索》,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2008年版。
    20.郑海霞:《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欧名豪、宗臻铃、董元华、杨林章:“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办法探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洪尚群、吴晓青、段昌群、陈国谦、叶文虎:“补偿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基础和保障”,载《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增刊。
    3.黄锦堂:“论地方自治团体间之合作”,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4.曹明德:“论我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我国水权和水权流转机制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评析”,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5.张陆彪、郑海霞:“流域生态服务市场的研究进展与形成机制”,载《环境保护》,2004年第12期。
    6.周大杰、董文娟、孙丽英:“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钱水苗、王怀章:“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从社会公正的视角”,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8.崔春晓,宣亚南:“生态标识食品的经济学性质与发展机制探析”,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9.李磊、杨道波:“流域生态补偿若干问题研究”,载《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0.王清、蔡守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研究”,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11.李爱年、刘旭芳:“生态补偿法律含义再认识”,载《环境保护》,2006年第10期。
    12.张惠远、刘桂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载《环境保护》,2006年第19期。
    13.沈满洪、陆菁:“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14.李爱年、刘旭芳:“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载《生态环境》,2006年 第15期。
    15.吴晓青:“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载《求是》,2007年第19期。
    16.冷朝阳、易琨、张树兴:“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机制若干问题探讨”,载《广州环境科学》,2007年3月第22卷第1期。
    17.虞锡君:“建立邻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载《环境保护》,2007年第2期。
    18.金三林:“国外生态补偿政策四点启示困”,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18日。
    19.周映华:“流域生态补偿及其模式初探”,载《水利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20.曾娜、郑晓琴:“流域管理机构若干问题分析”,载《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19卷第3期。
    21.宋红丽:“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方式研究”,载《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第2期。
    22.毛涛:“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思考”,载《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第7期。
    23.赵玉山、朱桂香:“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模式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载《世界农业》,2008年第04期。
    24.庾莉萍:“关于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载《环境教育》,2008年第9期。
    25.唐士梅:“生态补偿的国家立法责任”,载《生态经济》,2008年第1期。
    26.王灿发:“为生态补偿立法难在哪里?”,载《中国环境报》,2008年4月14日。
    27.母学征,郭廷忠:“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载《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36期。
    28.周映华:“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东江流域的分析”,载《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2期。
    29.宋蕾:“流域综合管理中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分析,载《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9月第32卷第9期。
    30.吕晋:“国外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载《中国环保产业》,2009年第1期。
    3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技术组开展河南省沙颍河流域生态补偿调研”,《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与试点项目》,2009年第93期。
    32.王世进、何凯:“论运用综合生态系统模式完善我国流域管理制度”,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1期。
    33.杨建:“河北超标排污城市扣缴‘生态补偿金”’,载《环境经济》,2009年第6期。
    34.吕明合:“保住“一江清水”,换来贫穷落后?”,载《南方周末》,2009年11月12日。
    35.“保护高原湖泊急需生态补偿”,载《中国环境报》,2010年1月6日
    36.蒋朝晖:“滇池680万畜禽大搬迁”,《中国环境报》,2010年4月20日。
    37.嵇哲:“‘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兼得我省生态补偿二十六亿元”,载《浙江日报》,2010年4月12日。
    38.曾娜:“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反思”,载《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8月第4卷第4期。
    39.王云河:“河南省全面实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载《福建纸业信息》,2010年第15期。
    40.崔广平:“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立法思考”,载《环境保护》2011年01期。
    1.竺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2.王良海:“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
    3.程艳军:“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模式研究——以浙江金华江流域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颜海波:“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山东科技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
    5.张玉华:“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构建”,苏州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
    6.潘金:“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文。
    7.王文斌:“论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刘策”,厦门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 文。
    8.赵春光:“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9博士学位论文。
    9.毛涛:“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思考”,西南政法大学2009硕士学位论文。
    10.郑懿婷:“跨区域事务处理之研究——以流域管理为例”,东海大学民国九十三年硕士论文。
    11.郑诗涵:“统管流域水资源之跨域管理探讨-以台北县市为例”,中华大学民国九十四年硕士论文。
    1.石江水,崔金星:《跨流域资源调配视角下西部生态补偿机制构造理论研究》,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30364
    2.“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库区水源区(河南部分)为例”,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29424
    3.曹明德:《对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几点思考》,http://enlaw.znufe.edu.cn/bmgl/stbh/200701/t20070129_12290.htm
    4.钱水苗,范莉:《钱塘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想》,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30354
    5.宋蕾:“世界主要国家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制度探析”,2009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29877
    6.张树兴:“云南昆明滇池水环境保护之我见”,2008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30427
    7.许榛,张树兴:《三江源区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探析》,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284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