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期先锋诗歌的“叙事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叙事性”问题被许多批评家誉为90年代诗歌对现代汉诗最显著的诗学贡献。但是,就研究实绩而言,相较于90年代诗歌其它核心概念,“叙事性”却是在认识上歧义最多,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的一个诗学观念。因此本论文试图将微观现象透视同宏观理论建构相结合,既侧重于史的梳理,又侧重于在文本细读中发掘特征和异同,立体展现“叙事性”诗学发生、发展的全貌,以及对“叙事性”诗学理论的内涵进行阐释。
     绪论部分着重探讨三个问题,其一介绍跨语际诗学实践中的“叙事”,将“叙事”放在古今中外的诗学现场中,探讨“叙事性”的理论传承;其二厘清“叙事性”的诗学概念,学界目前对“叙事性”概念的使用和理解都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因此本论文着重从“叙事性”同“叙述性”、“叙事诗”以及“叙事”等相关相近概念进行比对和区分,还原“叙事性”清晰的轮廓;最后则着重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方法。
     第一章着重从纵向梳理的角度,回溯新时期发展三十余年来“叙事性”诗学的孕育、发生、发展与过程。第一节探讨新时期伊始,至90年代“叙事性”浪潮出现之前,这十来年诗坛存在的潜在的“叙事”状态,并论述其缘何成为“叙事性”理论建造的草创期;第二节从时代语境的转变,结合具体创作现象及理论发展,探讨90年代诗歌“叙事性”理论的成熟和壮大;第三节抓住新世纪十年来,“叙事性”进一步发展所形成的“狂欢化”局面,做细致与全面的概括和评价。
     第二章重点考察“知识分子写作”诗人群中的“叙事性”特征,即“叙事性”同知识分子诗人群的写作立场和审美取向相互融合与创造的过程。第一节主要探讨“知识分子写作”的“及物性”倾向,着重分析其“个人”与“历史”间的矛盾感在文本中的呈现;第二节从互文性叙事的角度,考察知识分子写作的互文性叙事的特征,从主体间性和欧化语言运用两方面探讨知识分子写作独特的叙事特质;第三节则侧重考察“知识分子写作”诗人侧重于技术性叙事的特征,从“戏剧化角色”、“元诗歌”以及“跨文体写作”三个方面探讨其对叙事性技巧的探究和提炼。
     第三章将讨论的重点放在“民间写作”诗人群对“叙事性”的探索上。第一节从表现内容着手,分析民间写作的事态化叙事取向,即在日常生活化叙事所包蕴着的平民化、或市民阶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走向;第二节则抓住“民间写作”解构的叙事性立场,从三个方面——“拒接深度模式”、“情感的零度”及“极端文体实验”进行论述,揭示“解构性叙事”的形成原因及风格特征。第三节则从“口语化”写作角度入手,分析其迥异于“知识分子写作”,依托于“口语”之上的叙事特征。
     第四章从“女性主义诗歌”角度入手,分析其在“叙事性”诗学的实践和运用中独特的性别色彩,第一节从体验型叙事的角度,分析“女性主义诗歌”由于特殊的运思方式以致叙事题材的攫取和表现方式相比较于男性作家均更侧重于“体验型”叙事的特征;第二节从叙事空间的位移角度,展现8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主义诗歌”叙事空间的转换及其所折射出的性别心理;第三节从“交流诗学”的角度出发,探讨90年代女性主义诗歌所呈现出的一种“交流”的态势,也蕴含着“叙事性”的诗学思维。
     第五章侧重于探讨“叙事性”的诗学理论的三个诗学特征。“经验性”作为“叙事性”的第一个诗学理论特征,旨在展现随着“叙事性”的发生,90年代对“叙事”与“抒情”的关系问题面临着重新的调整与思考,且作为一种敞开的诗学,“叙事性”讲求诗同经验世界的密切关联;第二节则由错综复杂的“叙事性”诗学文本中,提炼出其“综合性”的艺术特征,从“诗学技艺”、“语体风格”和“美学范式”三个层面探讨“叙事性”诗学的美学追求;第三节强调随着“叙事性”诗学的发生,写作主体同客观世界以及文本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诗学由封闭走向了对话。
     结语则在总结论文核心观点、梳理了理论逻辑框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叙事性”诗学所引发的一系列深刻的诗歌话语变革,以及随着“叙事性”发展的日益深入,诗学现场所生发出的函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The “narrative”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phenomenon of the Chinese vanguardpoem in1990s. But,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for, the "narrative" has the most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comparing with other core concepts in1990s.Therefore, this paper try to use the composite research methods with the close readingtext wa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y. Try to stereo show "narrative" poeticsoccurrence, developm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ic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narrative" poetic theory connotat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focuses on three questions. The first one of this paperintroduces cross interlanguage poetic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narrative". Will"narrative" in the poetics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scene, anddiscusses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inheritance. The second one is the definition of theconcept of "narrative" poetics. On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of the concept of"narrative" use and understanding are in a state of disorder. Therefore this paperemphatically from the "narrative" with "state","epic" and related similar concept thanand differentiate, and will "narrative" reduction of relatively clear outline. Finally,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andmethods.
     The first chapter emphatical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vertically combed, backin the new period development more than30years to "narrative" poetics inoculation,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quo.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verses.The first section examines at the new period, to90s "narrative" wave there before tenyears in the poetry of the existence of potential "narrative" condition, and discussesits become "narrative" theor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ause of the building. Thesecond section is from the era contexts change, with specific creation phenomenon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nd discuss the mature of the "narrative" theory in90s poetry. The third quarter seize the new century ten years, according to "narrative"further development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carnival" situation do careful andgeneraliz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second rules investigation "intellectual writing poetry in the crowd"narrative "features, and analysis "narrative" with intellectual crowd of writing poetryposition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mutual confluence and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is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verses. The first section explores "intellectual writing""and physical property" tendencies, and the "individual" and "history" contradictionsbetween feeling and the present in the text. In the second quarter from the point ofview of intertextuality narrative, a visit to the intellectual writing the intertextualnarrative features, from inter-subjectivity of with European language reflects two show the intellectual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third quarter is focuses on"intellectual writing" poet focuses on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rrative, andfrom "dramatic role","original poetry" and "cross style writing" three aspects of itsnarrative skill of study and refining.
     The third rules will discuss the focus of "folk writing poetry for" narrative"crowd of exploration.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verses. The first quarter frompresentation to the content, the main analysis is the folk writing things narrationorientation, to show its civilian and bourgeois life state and spirit. The second sectionis capture "folk writing" the deconstruction narrative standpoint. From threeaspects—“the rejected by depth mode” and” emotional zero "and" extreme stylisticexperiment ", try to reveal "deconstruction sexual narrative"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the characters and style. The third quarter is about the colloquial writing Angle, and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colloquial narrative writing.
     The fourth Chapter is from "feminist poetry" Angle, and analyses the "narrative"poetics and practi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x of the unique color. This chapter is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quarter 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xperiencednarrative. Due to special analysis of the way of thinking, that "feminist poetry"narrative theme and expression way more focused on the "experienced" narrative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quarter feminist poetry emphatically discussed the narrative space conversion. Since the mid80s the female poetry show the narrativespace transformation and gender psychological changes.
     The fifth rules and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oetictheory. This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the "narrative" three poetic characteristics is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section explores the primary features of"narrative" poetics-" experience". The second quarter discusses the complex"narrative" poetic text, and to point out its "integrated" art characteristics. The thirdquarter with emphasis on "narrative" the happening of poetic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subject in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ext has a fundamental change.
     Epilogue is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core ideas, combed the logical frameoutside. Discussed the "narrative" poetics a series of profound poetry discoursetransformation, an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 penetrated, expressesthe respects of the poetics to be solved a series of problems.
引文
①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①参见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0页。
    ①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闻一多全集》(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05页。
    ①【英】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张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①西川:《大意如此》(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孙文波:《生活:写作的前提》,《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
    ②西川:《大意如此》(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③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岁月的遗照》(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①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岁月的遗照》(导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①关于“归来者”的划分,参见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①任洪渊:《“白色花”后的牛汉诗》,《诗探索》,2003年第Z2期。
    ①穆旦:《<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穆旦诗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①周启超:《俄国象征派文学理论建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②穆旦:《漫谈<欧根·奥涅金>》,《穆旦诗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①罗振亚:《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①本论文中对于“第三代”概念的运用,取其较为狭隘的内涵界定,即洪子诚先生在《<第三代新编>序》当中所谈到的,“第三代”专指80年代中期,由韩东、于坚等人提出的,主要包括了“他们”、“非非”、“莽汉”等诗歌流派和团体所进行的一系列“反文化”、“反崇高”、“反意象”等具有日常口语化美学倾向的诗歌运动。
    ①陶东风:《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2期。
    ②于坚:《大学生诗报》(民刊),1985年6月。
    ①王岳川:《后现代后殖民文化哲学的思想踪迹》,《中国后现代话语》,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王岳川:《后现代后殖民文化哲学的思想踪迹》,《中国后现代话语》,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参见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①转引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①宋渠、宋炜:《这是一个需要史诗的时代》,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版,第179页。
    ②陈旭光:《论新时期诗歌十年中的“史诗性”倾向》,《丽水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
    ①罗振亚:《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②谢冕:《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序言),吴晓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③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页。
    ①罗振亚:《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页。
    ①朱大可:《燃烧的迷津》,《话语的闪电》,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①朱大可:《燃烧的迷津》,《话语的闪电》,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②王家新:《当代诗歌:在确立和反对自己之间》,《没有英雄的诗——王家新诗学论文随笔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①孙文波:《我读张曙光》,《文艺评论》1994年第1期。
    ②张曙光:《先锋诗歌的悖论》,《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4期。
    ①孙文波:《我读张曙光》,《文艺评论》1994年第1期。
    ①西川:《大意如此·序》,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③王光明:《在非诗的时代展开诗歌——论90年代的中国诗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①陈超:《深入当代》,《诗歌报》1993年3月号。
    ①洪子诚:《当代诗歌的“边缘化”问题》,《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①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和知识分子身份》,《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
    ①王家新:《阐释之外:当代诗学的一种话语分析》,《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②西川:《90年代与我》,《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①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和知识分子身份》,《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②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和知识分子身份》,《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①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和知识分子身份》,《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①臧棣:《后朦胧诗: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①西川:《90年代与我》,《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①姜涛:《叙述中的当代诗歌》,《诗探索》1998年第2期。
    ①罗岗:《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58页。
    ①西川:《当代诗歌承担了什么》,西川、王家新、蓝棣之、崔卫平,《诗潮》2004年第4期。
    ①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岁月的遗照》(导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②程光炜:《90年代诗歌:另一种意义的命名》,《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172页。
    ①关于这四方面的论述参考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岁月的遗照》(导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①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反对上半身》,《下半身》(创刊号),2000年7月。
    ①徐敬亚:《圭皋之死——朦胧诗后》,《鸭绿江》1988年7、8期。
    ①西川:《大意如此》,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94页。
    ②西川:《答鲍夏兰·鲁索四问》,《让蒙面人说话》,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97页。
    ③王家新:《当代诗歌:在自由与关怀之间》,《为凤凰寻找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④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写作》,《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①陈旭光、谭五昌:《秩序的生长——“后朦胧诗”文化诗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①西川、王家新、蓝棣之、崔卫平:《当代诗歌承担了什么》,《诗潮》,2004年第4期。
    ②西川:《大意如此·自序》,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王家新:《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诗探索》1996年第1期。
    ②开愚:《九十年代诗歌:抱负、特征和资料》,《学术思想评论》1997年第1期。
    ①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岁月的遗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②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岁月的遗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③西川:《大意如此·自序》,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王家新:《当代诗歌:在“自由”与“关怀”之间》,《为凤凰寻找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②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岁月的遗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③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写作》,《花城》1994年第5期。
    ①桑克:《诗歌写作从建设汉语开始:一个场外发言》,《中国新诗: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①柏桦:《从模仿到互文——论帕斯捷尔纳克对王家新的唤醒》,《青年作家》2009年第8期。
    ①姜涛:《一首诗又究竟在哪儿——陈东东<全装修>解读》,《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2期。
    ①程光伟:《新诗在历史的脉络之中——对一场论争的回答》,《最新先锋试论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②马永波:《客观化写作——复调、散点透视、伪叙述》,《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③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岁月的遗照》(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6页。
    ①【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6页。
    ①吕洪波:《福柯的话语批判理论与知识分子职守》,《北方论丛》2006年第5期。
    ②桑克:《诗歌写作从建设汉语开始:一个场外发言》,《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①王家新:《知识分子写作或曰“献给无限的少数人”》,《诗探索》1999年第2期。
    ②【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页。
    ③柏桦:《从模仿到互文——论帕斯捷尔纳克对王家新的唤醒》,《青年作家》2009年第8期。
    ①【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947页。
    ②【美】哈罗德·布罗姆:《误读图示》,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970页。
    ③恩斯特·波佩尔:《意识的限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①臧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②王家新:《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关于当代诗学》,《诗探索》,1996年第1期。
    ③闵云童:《文本的影响与对话——当代互文性理论的理论层次分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9期。
    ①臧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①西渡:《写作的权利》,《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②王家新:《穆旦与“去中国化”诗学问题》,《为凤凰寻找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③王家新:《穆旦与“去中国化”诗学问题》,《为凤凰寻找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①王家新:《穆旦与“去中国化”诗学问题》,《为凤凰寻找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②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页。
    ①陈东东:《有关我们的写作》,《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②程光炜:《90年代诗歌:另一种意义的命名》,《学术思想评论》,1997年第1期。
    ①姜涛:《从“抒情的放逐”读起》,《扬子江诗刊》2005年第3期。
    ②马永波:《元诗歌论纲》,《文学界》,2007年第8期。
    ③【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车槿山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④阿兰·罗伯—葛利叶:《未来小说的道路》,朱虹译,《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9页。
    ①吴亮:《马原的叙述圈套》,《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②马永波:《客观化写作——复调、散点透视、伪叙述》,《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①马永波:《客观化写作——复调、散点透视、伪叙述》,《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②马永波:《关于诗歌的诗歌——评美国当代诗人约翰·阿什贝利》,《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
    ③姜涛:《一首诗又究竟在哪儿——陈东东<全装修>解读》,《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2期。
    ①周瓒:《‘知识实践’中的诗歌‘写作’》,《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②罗振亚:《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5页。
    ③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闻一多全集》(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05页。
    ①张洲桃雷奕奕:《论1990年代诗歌中的跨文体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8期。
    ①于坚:《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1998年中国新诗年鉴》,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沈奇:《秋后算账——1998:中国诗坛备忘录》,《1998中国新诗年鉴》,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页。
    ②谢有顺:《诗歌与什么相关》,《诗探索》,1999年第1期。
    ③谢有顺:《诗歌与什么相关》,《诗探索》,1999年第1期。
    ④杨克:《<中国新诗年鉴>98工作笔记》,《1998中国新诗年鉴》,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518页。
    ⑤杨克:《<中国新诗年鉴>98工作笔记》,《1998中国新诗年鉴》,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518页。
    ①谢有顺:《内在的诗歌真相》,《1999年中国新诗年鉴》,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529页。
    ②臧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
    45页。
    ③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诗探索》1998年第1期。
    ①于坚:《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1998中国新诗年鉴》,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于坚:《棕皮手记》,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①张清华:《“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伦理》,《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
    ①胡彦:《没落,还是新生?——一份关于当代汉语诗歌命运的提纲》,《1999中国新诗年鉴》,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407页。
    ①韩东:《论民间》,《1999中国新诗年鉴》,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465页。
    ②李震:《伊沙:边缘或开端——神话/反神话写作的一个案例》,《诗探索》1995年第3期。
    ①陈仲义:《伊沙诗歌论——“杀毒霸”散播及“互文性”回收》,《文艺争鸣》2009年第10期。
    ①李震:《神话写作与反神话写作》,《诗探索》1994年第2期。
    ②沈浩波:《下半身写作与反对上半身》,民刊《下半身》(创刊号),2000年。
    ①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8页。
    ①周宪:《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王岳川编,《中国后现代话语》,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第52页。
    ②【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车槿山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
    ③罗振亚:《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页。
    ①臧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②【法】福柯:《权力的眼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①于坚:《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1998中国新诗年鉴》1999年版,第16页。
    ②【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①于坚:《为自己创造传统》,《中国诗人》2003年第5期。
    ①于坚:《从隐喻后退》,《最新先锋诗论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
    ②【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③罗振亚、吴井泉:《对抗传统的精神探险——于坚诗歌的艺术策略》,《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①于坚:《从隐喻后退》,《最新先锋诗论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
    ②周伦佑:《第三代:对混乱的澄清——尚仲敏、杨黎、蓝马、周伦佑成都对话录》,转引自孙基林:《非非主义与西方语言哲学》,《诗探索》1997年第4期。
    ①张柠:《:词语集中营》,《1999中国新诗年鉴》,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页。
    ①沈奇:《真实与自由:诗歌跨文体写作的“现代启示录”——侯马<他手记>散论》,《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1期。
    ①【英】T·S·艾略特:《诗的音乐性》,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87页。
    ①韩东:《三个世俗角色之后》,《磁力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①王一川:《汉语形象美学引论》,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②于坚、谢有顺:《诗是不知道的,在路上》,《2002-2003年中国新诗年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③韩东:《<他们>略说》,《诗探索》,1994年第1期。
    ④于坚:《拒绝隐喻》,《磁力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311页。
    ①西川:《答鲍夏兰·鲁索四问》,《大意如此》,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页。
    ②沈浩波:《后口语写作在当下的可能性》,《诗探索》,1999年第4期。
    ③沈浩波:《后口语写作在当下的可能性》,《诗探索》,1999年第4期。
    ①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诗探索》,1998年第1期。
    ②周伦佑:《非非年鉴》(理论卷)。
    ①于坚:《诗歌精神的重建——一份提纲》,《快餐店里的冷风景——诗歌诗论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②陈仲义:《抵达本真几近自动的言说——“第三代诗歌”的语感诗学》,《诗探索》,1995年第4期
    ①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6页。
    ①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
    ②伊莱恩·肖尔沃特:《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
    264页。
    ①沈浩波:《下半身写作与反对上半身》,民刊《下半身》(创刊号),2000年。
    ①陈仲义:《快感与肉欲的合谋——从下半身谈起》,《南方文坛》,2002年第2期。
    ①【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②【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7页。
    ①【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①【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①巴赫金:《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巴赫金全集》(第三卷),钱中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445页。
    ①林树明:《多维视野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08页。
    ②霍俊明:《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
    ③郑敏:《女性诗歌:解放的幻梦》,《诗刊》,1989年第6期。
    ①王加兴:《巴赫金言谈理论阐析》,《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①张杰:《巴赫金集》(编选者序),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①【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巴赫金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②【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巴赫金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①【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巴赫金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②【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巴赫金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①翟永明:《<咖啡馆之歌>以及以后》,《纸上的建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22页。
    ①周作人:《<扬鞭集>序》,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
    ②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45页。
    ①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46页。
    ①【英】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赵毅衡选编:《<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②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趋势》,《浪漫与古典的文学纪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③默弓(陈敬容):《真诚的声音》,《诗创造》第12期,1948年6月。
    ①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0页。
    ①孙文波:《我理解的90年代:个人写作、叙事及其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①孙文波:《生活:写作的前提》,《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①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岁月的遗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①穆木天:《谭诗——给沫若的一封信》,《创造月刊》,第1卷第1期。
    ②艾青:《论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5页。
    ①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2000年版,第60页。
    ③袁可嘉:《谈戏剧主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4页。
    ④袁可嘉:《谈戏剧主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4页。
    ①西川语:《当代诗歌承担了什么》,《诗潮》2004年第4期。
    ②张曙光:《90年代诗歌及我的诗学立场》,《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①西川:《大意如此》(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袁可嘉:《诗与意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7页。
    ②克利斯安·布鲁克斯:袁可嘉译,《反讽——一种结构原则》,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82页。
    ①王家新:《回答普美子的二十五个诗学问题》,《诗探索》2003年第1-2辑。
    ②陈仲义:《九十年代先锋诗歌估衡》,《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6期。
    ①克利安思·布鲁克斯:袁可嘉译,《反讽——一种结构原则》,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页。
    ①西川:《大意如此·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②罗振亚:《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①郑丽娜:《文学审美与语体风格——多维视野中的东北书写》,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①王家新:《当代诗歌:在“自由”与“关怀”之间》,《为凤凰寻找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①见《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中关于“复调音乐”的词条,转引自罗贻荣:《走向对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①【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页。
    ②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岁月的遗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①陈旭光、谭五昌:《秩序的生长——“后朦胧诗”文化诗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①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②罗振亚:《90年代:先锋诗歌的断裂与转型》,《文艺评论》,2004年第4期
    ①【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巴赫金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①臧棣:《后朦胧诗: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页。
    1、周伦佑主编:《刀锋上的群鸟——后非非主义从理论到作品》,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黄礼孩编:《’70后诗人诗选》,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3、安琪、远村、黄礼孩编:《中间代全集》(上、下),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万夏、潇潇主编:《后朦胧诗全集》(上、下),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张清华主编:《1978—2008中国优秀诗歌》,现代出版社,2009年版
    6、康城、黄礼孩、朱佳发、老皮编:《70后诗集》,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
    7、程光炜编选:《岁月的遗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8、杨克编:《199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9、杨克编:《1999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10、杨克编:《2000中国新诗年鉴》,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11、杨克编:《2001中国新诗年鉴》,海风出版社,2002年版
    12、杨克编:《2002—2003中国新诗年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3、杨克编:《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海风出版社,2006年版
    14、杨克编:《2006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15、杨克编:《2007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16、杨克编:《200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17、杨克编:《中国新诗年鉴十年精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18、刘春编:《70后诗歌档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张新颖编选:《中国新诗1916—2000》,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孙文波主编:《当代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21、潘洗尘主编:《读诗1949—2009中国当代诗100首》,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2、马铃薯兄弟编:《中国网络诗典》,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3、谭五昌编:《中国新诗白皮书(1999—2002)》,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24、李少君主编:《21世纪诗歌精选:草根诗歌特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5、黄礼孩主编:《异乡人——广东外省青年诗选》,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26、程光炜、洪子诚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7、唐晓渡编:《先锋诗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孙文波等编:《语言:形式的命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肖开愚等编:《从最小的可能性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洪子城、程光炜选编:《第三代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1、唐晓渡编选:《灯芯绒幸福的舞蹈——后朦胧诗选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2、张曙光:《小丑的花格外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33、黄灿然:《世界的隐喻》,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34、翟永明:《十四首素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5、伊蕾:《伊蕾诗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36、张枣:《张枣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7、肖开愚:《肖开愚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于坚:《O档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9、于坚:《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0、西川:《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1、朵渔编:《诗歌现场》(总第壹期、第肆期、第伍期、第陆期),澳门原木出版及文化推广有限公司,2006、2008、2008、2009年版
    42、民刊《诗歌与人——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2001年
    43、民刊《诗歌与人——5·12汶川地震诗歌专号》,2008年5月
    44、符马活编:《诗江湖·2001年网络诗歌年选》,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2、[法]福柯:《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5、[英]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6、[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7、[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三联书店,1988年版
    8、[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9、[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美]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3、[法]巴什拉·加斯东:《梦想的诗学》,刘自强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14、[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5、[以]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6、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德]威廉·狄尔泰:《体验与诗》,胡其鼎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18、[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9、[美]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张承谟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
    20、兰色姆:《新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1、[美]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
    22、[英]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3、[美]戴维·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陈超编:《最新先锋诗论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陈超:《打开诗的漂流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6、陈超:《中国先锋诗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柳鸣九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1、王家新、孙文波编选:《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李振声:《季节轮换》,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33、陈仲义:《扇形的展开》,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4、王光明:《面向新诗的问题》,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35、罗振亚:《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6、罗振亚:《与先锋对话》,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37、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尹国均:《先锋实验》,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39、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9、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霍俊明:《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3、陈晓明:《剩余的想象》,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44、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5、程光炜:《程光炜诗歌时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奚密:《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47、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8、张清华:《内心的迷津》,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9、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陈仲义:《中国前沿诗歌聚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敬文东:《抒情的盆地》,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版
    54、刘纳:《诗:激情与策略》,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55、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56、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7、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58、唐晓渡:《唐晓渡诗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59、刘士杰:《走向边缘的诗神》,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0、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62、吕周聚:《中国先锋诗歌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63、吴思敬:《诗学沉思录》,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4、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三联书店,2001年版
    65、陈晓明:《表意的焦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66、洪子城主编:《在北大课堂读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67、张闳:《声音的诗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
    69、杨匡汉:《中国新诗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0、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洪治纲:《无边的迁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72、朱大可:《话语的闪电》,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
    73、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周瓒:《透过诗歌写作的潜望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5、敬文东:《诗歌在解构的日子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6、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7、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8、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系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9、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80、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81、吕进:《对话与重建——中国现代诗学札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2、蒋登科:《九叶诗派的合璧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84、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85、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6、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87、於可训:《当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8、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罗振亚:《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2、邓晓成:《文学泛化及其文本意义》,《当代文坛》,2005年第1期
    3、马永波:《客观化写作——复调、散点透视、伪叙述》,《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4、陈太胜:《多元的诗歌标准》,《诗刊》,2002年第6期(下半月刊)
    5、南帆:《文体的震撼》,《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3期
    6、李巍:《凹凸——文学的怪物》,《文学自由谈》,1999年第2期
    7、姜涛:《叙述中的当代诗歌》,《诗探索》,1998年第2期
    8、罗振亚:《一九八四——二00四先锋诗歌整体观》,《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
    9、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写作》,《花城》,1994年第5期
    10、吴秀明:《论文化转型语境中的文体革命及其艺术实践》,《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1、西川、王家新、蓝棣之、崔卫平:《当代诗歌承担了什么》,《诗潮》,2004年第4期
    12、王家新:《当代诗歌:在“自由”与“关怀”之间》,《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
    13、开愚:《九十年代诗歌:抱负、特征和资料》,《学术思想评论》1997年第1期
    14、姜涛:《从“抒情的放逐”读起》,《扬子江诗刊》2005年第3期
    15、张桃洲雷奕奕:《论1990年代诗歌中的跨文体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8期
    16、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诗探索》1998年第1期
    17、张曙光:《先锋诗歌的悖论》,《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4期
    18、姜涛:《“全装修”时代的“元诗”意识》,《文艺研究》,2006年第3期
    19、王瑛:《读者叙事诗学地位的嬗变与问题》,《北方论丛》,2010年第4期
    20、孟川、傅华:《当代先锋诗歌的叙事性书写的诗学意义》,《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
    21、崔修建:《“叙事性”:观念的转化与诗艺本质性置换——先锋诗歌关键词解读之一》,《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
    22、王一川:《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文艺争鸣》2004年第1期
    23、陈超:《西川的诗:从“纯于一”到“杂于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4、沈奇:《真实与自由:诗歌跨文体写作的“现代启示录”——侯马<他手记>散论》,《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1期
    25、王光明:《在非诗的时代展开诗歌——论90年代的中国诗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6、陈超:《深入当代》,《诗歌报》1993年3月号
    27、陈仲义:《九十年代先锋诗歌估衡》,《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6期
    28、祝克懿:《“叙事”概念的现代意义》,《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