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山左即墨地区望族文化与诗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两代是山左诗歌史上的辉煌时期,济南、青州等传统文化区人文荟萃,大家迭出,偏居一隅的弱势文化区登莱二州也呈现出诗歌创作活跃的局面,其发展势头甚至有超越传统文化区之势。明清山左登莱二州文学的这种发展势头引人注目,也令人思考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引入探究山左登莱二州的诗歌创作是否与山左其他区域有所不同。本着见微知著的立场,本文以莱州府即墨地区望族蓝氏、黄氏、杨氏为研究对象,探讨即墨地区望族兴起与诗歌创作繁荣的深层原因,以期揭示山左齐鲁文化与即墨区域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丰富明清时期山左望族文化与文学的个案研究。
     本文分为绪论、上编、下编。
     绪论扼要论述了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对本论题的学术史进行了回顾,就本论题的研究时段、研究地域、研究对象等相关概念加以界定。上编三章,为总论部分,探讨明清时期即墨望族兴起与发展的深层原因、地域文化影响之下即墨地区望族的诗歌风貌和即墨地区望族的文学交游情况。下编包括三章,为个案研究部分,着重研究明清时期即墨诗歌成就最为突出的黄氏、蓝氏、杨氏三家的家族文化与诗歌创作。
     第一章探讨明清山左即墨地区望族兴起与发展的深层原因。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清明之世与声教首及的政治环境。本节从政治层面上探讨即墨望族兴起的原因,指出明初制定的休养生息等各项政策,明统治者的勤廉施政,使明初的政治环境安定清明;兴办学校、科举规范化等文教政策,使士子有向上流动的途径,这为即墨望族通过自身努力而兴起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保障。而清初山左“声教首及”的政治形势及清廷及时实施的科举政策,是即墨望族能历经改朝换代之痛却能持续发展的原因。第二节为移民开发与海运贸易发达的经济环境。本节从经济方面探讨即墨望族兴起的原因,指出明初即墨以军户为主体的移民的大量输入,改善了即墨农田垦殖的落后情况;胶莱运河及海上运输线的开通,促进了即墨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第三节为区域文化与家族文化环境。明清即墨地区望族的兴起及发展得益于即墨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与该地区望族自身密切相关。他们建立书院,搜集整理乡邦、家族文献,进行家族文化的累积与建构,从而保证了本家族的持续发展。
     第二章为区域文化与即墨地区望族的诗歌创作。本章共分三节,探讨明清即墨地区的文化对望族诗歌的影响。第一节为道教文化与即墨望族诗歌中的仙隐之风。即墨地区古代隶属于齐,道教文化盛行,崂山更是“神窟仙斋”、道教名山,因而即墨望族的诗作题咏即墨、崂山形胜,吟咏道教宫观、描写道士生活,抒发超脱尘世之想,在诗歌内容及艺术表现上均带有浓郁的道教道家色彩,佛教文化对即墨望族诗歌的影响则相对小。第二节为海洋文化与即墨望族诗歌中的海洋色彩。明清时期的即墨濒临海洋,海洋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海洋波浪壮阔、神秘瑰奇的美景、异于内陆的海边风土人情,也有蓬莱、方丈、瀛洲三仙的传说,秦始皇东登琅琊、汉武帝遣人跨海求福、徐福东渡采药的史实,这些海洋文化的内容都在即墨地区诗人的笔下一一展现,使即墨望族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海域色彩。第三节为儒家文化与即墨望族诗歌中的家族意识。山左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明清即墨望族成员生活于浓厚的齐鲁儒学环境氛围中,以儒起家,亦以儒传家,无论为人为官,还是为诗,都深受齐鲁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祖德乡贤的尊崇、对小辈的谆谆教诲与爱护,对兄弟子侄间的亲情,体现了他们对儒家文化中孝悌思想的践行。
     第三章为明清山左即墨地区望族的文学交游考。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为蓝田与明正嘉年间诗人的交游考。蓝田交游广阔,他早年参加丽泽诗社,与杨慎、张含交游,晚年参加海岱诗社,与冯裕、刘澄甫等人交游唱和,同时还与“前七子”的边贡、王廷相等诗书往来。蓝田的文学交游反映了明正嘉年间在复古诗潮风靡诗坛的表象下诗歌创作风尚的复杂性。第二节为清初即墨黄氏交游考。本节从三个角度考察了即墨黄氏家族成员的交游情况。一是考察以黄培、黄坦为中心的交游。黄氏与顾炎武的交游是建立在同是遗民的基础上,而他们在黄培文字狱中的友谊破裂也是基于当时二人不同的遗民心态与个性。二是考察以黄培等黄氏家族成员与宋继澄为中心的交游。黄培、宋继澄等人交游唱和,他们所结的“丈石诗社”具有反清复明的时代特点,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丈石诗社”是山左遗民诗社的一个缩影。三是考察以黄垍为中心的交游。黄垍和名列“金台十子”的曹贞吉、颜光敏等山左诗人唱和,也与宦居即墨的周斯盛、董剑锷等人结社,他的交游活动形象地反映出清初山左即墨诗坛唱和活动的活跃。第三节杨还吉的文学交游考。本节分别考察了杨还吉与施闰章、诸城十老、莱阳遗民的交游情况,还就杨还吉应诏博学鸿儒时的交游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考述。杨还吉的交游对象既有明朝遗民,又有清廷新贵,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态势。
     第四章为即墨蓝氏研究。即墨蓝氏是即墨望族,也是诗歌世家,自蓝章始,诗书传家的家风代代相传。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考述蓝氏家族的世系,描述蓝氏家族的基本发展情况,本节后附即墨蓝氏家族世系简图、进士、举人科举情况一览表。第二节为即墨蓝氏著述考与诗歌创作简论。本节详细考述蓝氏家族成员的著述流传情况,探讨蓝氏家族成员诗作风格,并于本节后附蓝氏著述一览表。第三节是蓝田的个案研究。蓝田的诗歌创作题材较同时代诗人并无明显的拓展,但其诗描眼前景,写身边事,抒真感情,清雅可观,呈现出不同于明中期复古派的清新之风,而且在意象的运用及情感的表达方面深受道教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影响。蓝田的杂记、志传闳大畅朗,率直简澹,不乏佳作。本节的蓝田交游,是对本文第三章蓝田文学交游的补充,侧重于他与地方官员的交游,更广泛地呈现其社会交际网络及社会影响力。
     第五章为即墨黄氏研究。即墨黄氏是清初科举文化世家,由黄宗昌、黄培、黄贞麟、黄立世等组成的即墨黄氏诗人群,人数众多,在即墨诗坛和文化界影响最大。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考述黄氏家族的世系,描述黄氏家族兴起、发展、衰落的基本过程。本节后附即墨黄氏家族世系简图、进士、举人科举情况一览表。第二节为即墨黄氏著述考及诗歌创作论。本节详细考述黄氏家族成员的著述流传情况,探讨黄氏家族成员诗作风格,并于本节后附黄氏著述一览表。第三节为遗民诗人黄培的个案研究。黄培之诗倾吐其遗民情怀,包含浓重的反清怀明思想,风格慷慨激昂,悲壮沉郁,发出明清鼎革时遗民心声的最强音,在以展示田园生活,追求隐逸情趣的山左遗民诗中独树一帜。第四节为性灵诗人黄立世的个案研究。黄立世《柱山诗话》中的诗歌主张既受同时代诗人袁枚的“性灵说”影响,讲求性灵,又受山左儒家诗教的熏染,重视道德、涵养,其诗歌主张打上了山左地域文化的鲜明烙印。黄立世的创作是其诗歌主张的体现,他的亲情诗平澹之中深情无限,闪烁着人性的光彩;其岭南风物诗描绘岭南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在山左诗坛上独具特色,为我们了解岭南的风土人情打开了一扇窗口,其纪游诗中的思乡羁旅情绪则唤起同为宦游人的共鸣。
     第六章为即墨杨氏研究。杨氏由浙江秀水移居即墨,是由武转文的官宦世家,诗歌创作是其家学的主要内容。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考述杨氏家族的世系,描述杨氏家族的基本发展脉络。本节后附即墨杨氏家族世系简图、进士、举人科举情况一览表。第二节为杨氏著述考和创作论。本节详细考述杨氏家族成员的著述流传情况,探讨杨氏家族成员诗作风格,并于本节后附杨氏著述一览表。第三节是杨还吉个案研究。杨还吉之诗因题材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其关注民生之作质朴写实,其山水田园诗灵旷深秀,其咏史怀古诗浑雄深郁,其描写亲情友情之作则真率简澹,在即墨望族诗人中,其艺术成就“非行辈所能及”。
     本文附录有三,分别是清代山东地图、清代山东莱州府地图和明清登莱二州望族一览。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the glorious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Shandong poetry. There are not only many poet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as such as Jinan、 Qingzhou, but also many poets in the non-traditional cultural area of Deng and Lai states. The change of Deng and Lai from non-traditional cultural area to new cultural area is dramatic, also let a person can't help thinking about the reasons of this change, 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ocal poetry and other regions of Shandong. This paper put the well-known Lan family、 Huang family and Yang family in Jimo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plore the deep reasons of Jimo notables'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hope to reveal the Confucius culture and Jimo regional culture's influence on the poetry and rich the samples of family culture and the literature stud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ere parts:introduction the first volume and the second volume.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discuss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icle, research review, the defini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The first volume which including three chapters discusses the cause of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Jimo notables, the poetry sty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investigate their circle of friends. The second volume includes three chapters, emphatically discusses the family culture and ethnic poetic achievement of Lan family、Huang family and Yang famil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pter I discusses the deep reasons of Jimo distinguished families'rise and development. Jimo distinguished families' rise and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reasons of Jimo nobles'rise and development, points out that the policies of the Ming, especially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policy and provides a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Jimo noble'rise. And the first stable political situ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is the reason that The Jimo nobles can keep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econd section explores the rise of Jimo notables from economy. points out that the immigrants and the Jimo prosperous maritime trade make the regional economy better, thereby give impetus to the progress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The third sec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Jimo nobles' rise and development benefit from the long cultural tradition and also benefit from family cultures. They set up private school. collect all kinds of books in Jimo. establish their own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e the knowledge to next generation.
     Chapter II focuses on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poetry style of Jimo nobles.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Taoist culture on poetry of Jimo notables. Taoism is very popular in Jimo. especially around the Laoshan mountain area, therefore, the poems of Jimo nobles, no matter intone landscape beauty, or Daoist temples, or the life of the Taoists, are full of rich Taoism color. 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the Marine culture and Jimo nobles'poetry. Jimo is surrounded by ocean, so Marine culture is very rich in this area, both ocean scenery and local custom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inland are depicted in the poetry. Jimo nobles also use lots of allusions which are related to ocean such as the First Emperor、Xufu、Taoist figures. Jimo nobles'poetry is full of ocean color. The third section discusses the Confucian culture and the sense of family.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Jimo nobles'poems express their respecting to elders of their family and hometown、instructing to future generations、concern for familiy members. This kind poetry are embodies of the Confucian thought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duty".
     Chapter III inspects Jimo distinguished families'circle of friends.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researches Lan Tian' circle of friends. Lan Tian joined the Lize poetry club in his early years and attend Haidai poetry club in his old years. He also has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ets whose poetry restore ancient ways. 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the Family Huang. Based on the same political stance, Huang Pei and Huang Tan have connection with Gu Yanwu. Huang Pei and Song Jicheng and other poets set up Zhangshi poetry club which is somehow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Huang Ji'circle of friends is very large, and his main friends are poets of Shandong. The third section focuses on Yang Huanji's circle of friends. Yang Huanji has connection with Shi Runzhang、Gu Yanwu and poets of Shandong. Yang Huanji' friends, ranging from adherent of Ming dynasty to powerful person, are complicated.
     Charpter IV is the research of Jimo noble Family Lan.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The first section describes the Lan family lineage, explain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Lan family. Attached this section is Lan family'lineage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situ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the Lan family's writing and writing style. This section details on Lan family's writings situation and discuss the overview of this family' poetry. This section attached with writing table. The third section is a case study of Lan Tian. Compared with his contemporary poets, the theme of Lan Tian poetry has no significant expansion, but his poetry expresses true feelings and has fresh style. There are distinctive Taoist culture feature in his poetry.
     Chapter V is the research of Jimo noble Family Huang.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The first section describes the Huang family lineage and explain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Huang family. There are Huang family' lineage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situation attached to the end of this section. 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the Huang family's writing and writing style. This section details on Huang family's writings situation and discuss the overview of this family' poetry. This section attached with writing table. The third section is a case study of Huang Pei. As a adherents of Ming dynasty, Huang Pei pour out his strong opposition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his love to Ming dynasty, His poetry is unique because most poets write rural life and express their seclusion feeling. The fourth section is a case study of Huang Lishi. Huang Lishi mphasis "spirituality" and also put morality in an important place. His poetry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claims of his poetry, His poems which depict love between family members, is very impressive and his poetry which depict landscape, open a new landscape world for the readers and evokes the same feeling.
     Chapter Ⅵ is the research of Jimo noble Family Yang.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The first section describes the Yang family lineage, explain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Yang family. There are Yang family' lineage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situation attached to the end of this section. 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the Yang family's writing and writing style. This section details on Yang family's writings situation and discuss the overview of this family'poetry. This section attached with writing table. The third section is a case study of Yang Huanji.His poems has different styles according to the theme. The poems concerning about livelihood are realistic, his poems depicting landscape's are quiet and his poems concerning about history are vigorous and firm. His poems describing family love are touching.
引文
①李伯齐:《山东文学史论》,齐鲁诗社,2003年版,第315页。
    ①殷奎英:《清代山东诗文集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②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第88-94页。
    ③张彤:《掖诗采录》,清嘉庆十二年刻本。
    ④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②张秉国:《临胸冯氏文学世家研究》,四川大学博十论文,2006年。赵红卫:《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主父志波:《安丘曹氏及其文学》,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黄金元:《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文学》,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③周潇:《明清青岛地区文化家族述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4期,第41-58页。
    ④周潇:《明清德州程氏家族文学研究》,《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4期,第46-51页。
    ①孔繁信:《明清著名文学世家—临朐冯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第88-92页。
    ②纪锐利:《冯氏家族略述》,《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8-13页。
    ①李伯齐《山东文学史论》(齐鲁书社,2003年版)重在从家族、作家里籍的区域分布角度研究山东文学史,第三章第一节“文化家族与家族文学”,列出了明清时期山东各地重要的文学家族。
    ①周潇:《明清青岛地区文化家族述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4期,第41-57页。
    ②周潇:《明代山东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③翟广顺:《从华阳书院看即墨蓝氏家族文化的代际传承》, 《东方论坛》,2012年第3期,第41-45页。
    ①鲁海、时桂山:《黄培文字狱与<含章馆诗集>》,《文献》,1992年第2期,第271-272页。鲁海:《顾炎武山东入狱考》,《清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111-114页。徐根娣、江明:《清代文字狱山东第一案》,《春秋》,1999年第1期,第45-47页。王成先、毛敦辉:《清初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党员干部之友》,2009年第5期,第50-51页。《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案》,《春秋》,2009年第6期,第44-45页。
    ②孙克诚:《黄宗昌劳山志注释》,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苑秀丽、刘怀荣:《崂山道教与<崂山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玉千:《黄宗昌与<崂山志>》,《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第28页。武建雄:《黄宗昌与<崂山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74-78页。苑秀丽、温爱连:《黄宗昌与周至元<崂山志>比较研究:以写作体例和内容为中心》, 《东方论丛》,2012年,第1期,第84-89页。苑秀丽、温爱连: 《黄宗昌<崂山志>版本、续书及研究述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18-123页。苑秀丽:《黄宗昌家世与生平考: <崂山志>系列研究之二》,《东方论坛》,2010年第6期,第28-37页。温爱连: 《黄宗昌、周至元崂山志>比较研究》,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①卢兴基:《康熙手抄本含章馆诗集的发现与黄培诗案》,《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期,第233-241页。
    ②王晓兵:《清即墨黄守平纂稿本<黄氏诗钞>考述》,《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5期,第117-122页。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133页。
    ①张廷玉:《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75页。
    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弘治君臣”条,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26页。
    ②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弘治君臣”条,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26页。
    ③张廷玉:《明史》卷七十八志第五十四食货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5页。
    ④张廷玉:《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86页。
    ⑤张廷玉:《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 ,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75页。
    ⑥王世贞:《舟山堂别集》卷八十一科试考 ,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39页。
    ⑦张廷玉:《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75-1676页。
    ①张廷玉:《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88页。
    ①王丕煦:《民国莱阳县志》卷末《附志·失革·明代兵事》,转引自汪超宏:《宋琬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②宋琬:《宋琬全集》,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③同上,第597页。
    ④李洵:《论明代江南士大夫势力的兴衰》,《史学集刊》,1987年第4期,第35页。
    ①《钦定大清全典事例》卷389《礼部·学校·洲士规条》。
    ②《钦定大清全典事例》卷392《比恤诸生》条下。
    ①吴晗:《江苏藏书家史略·序言》,北京市楞史学会主编:《江浙藏书家史略》(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页。
    ②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11-126页。
    ③《明太祖实录》卷三四,洪武元年八月。
    ①陈文新:《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5、2242页。
    ②杨玠:《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175页。
    ③章潢:《图书编》第11册,成文出版社,1971年版,第4621页。
    ④章潢:《图书编》第11册,成文出版社,1971年版,第4628页。
    ①黄济显:《鳌山卫古城》,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②张彩霞:《明初军户移民与即墨除夕祭祖习俗》,《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第77-83页。
    ③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971页。
    ④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114页。
    ①高荣盛:《元初山东运河琐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1984年第5期,第72页。
    ②同上。
    ③蓝田:《新开胶州马濠记》,《四库全书存目从书》第83册《蓝侍御集》,第223页。
    ④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14页。
    ⑤许铤:《地方事宜条陈·通商》,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992页。
    ①张同声:《胶州志》,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106--107页。
    ②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114页。
    ③同上。
    ④官贤:《明故义授七品散官赠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蓝公行状》,蓝新宁辑:《即墨蓝氏家乘》,家藏本。
    ⑤黄宗崇:《先曾祖明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黄公纪略》,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⑥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588页。
    ⑦王世贞:《觚不觚录》,明刻本。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115页。
    ①许铤:《地方事宜条陈·垦荒》,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987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481--2483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4-2466页。
    ④班固:《汉书》卷六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684页。
    ②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122-123页。
    ①黄肇颚:《崂山续志》(点校本),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②同上。
    ③周毓真:《武康君传》,《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④黄垍:《家塾月课后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页。
    ⑤王懿:《司马黄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①王懿:《司马黄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②黄簪世:《黄氏诗钞叙》,《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黄氏诗钞》,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6页。
    ①孔尚任:《古铁斋诗序》,孔尚任著、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75页。
    ②顾炎武:《劳山图志序》, 《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页。
    ①严有禧:《莱州府志》卷13《艺文》,乾隆五年刻本,第46页。
    ②严有禧:《莱州府志》卷13《艺文》,乾隆五年刻本,第46页。
    ③许铤:《即墨县志》序论凡例,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11页。
    ④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114页。
    ①周至元:《崂山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6页。
    ①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7页。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141页。
    ②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148页。
    ①十三经注疏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整理本·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0页。
    ②十三经注疏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整理本·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9页。
    ①杨玠:《七世沛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7页。
    ①杨玠:《即墨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46页。
    ②杨玠:《即墨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47页。
    ①简绍芳,《赠光禄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杨慎年谱》,王仲铺《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2页。
    ①黄廷桂、宪德:《四川通志》卷8,清乾隆元年刻本,第53页。
    ②张廷玉:《明史》列传第76,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04页。
    ③黄廷桂、宪德:《四川通志》卷8,清乾隆元年刻本,第62页。
    ④黄廷桂、宪德:《四川通志》卷8,清乾隆元年刻本,第53页。
    ①张廷玉:《明史》卷260列传第94,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35页。
    ②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卷十按语,陈氏听诗斋自刊本,1987年版,第11页。
    ③雷磊:《明代六朝派的演进》,《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第76-86页。
    ④蓝祯之辑《大崂山人集》中收录杨廷和与蓝章的书信16篇,杨慎与蓝章的书信5篇。杨廷和与蓝章的书信,除了讨论政务,还委托时为陕两巡抚的蓝章照顾扶继母灵柩回乡的杨慎。杨慎与蓝章的书信,多是感谢蓝章的眷顾周至。杨慎正德八年(1513)扶继母灵柩回乡,这些书信当写于此时。嘉靖二年(1523年),杨慎还作《寿少司寇兼御史中丞蓝公七十一序》。这些书信分别见《大崂山人集》,即墨供销社出版(内部刊物),1996年版,第163页、第166页、第151页。
    ①梁招孟:《东归唱和序》,肖冰:《蓝田诗选》,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②蓝田:《北泉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38-439页。《蓝侍御集》有《答鹤塘书》,内容与《北泉文集》中所收《答杨升庵》相同。见《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88页。
    ①蓝田:《北泉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56页。
    ②张含:《张愈光诗文选》,《从书集成续编》第14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05-406页。
    ③冯琦:《海岱会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3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77-2页。
    ④同上,第1377-4页。
    ⑤杜思:《嘉靖青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1册,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第33页。
    ①杜思:《嘉靖青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1册,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第32页。
    ②同上,第34页。
    ③宋弼:《山左明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40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
    ④杜思:《嘉靖青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1册,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第34页。
    ⑤宋弼:《山左明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40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5页
    ①宋弼:《山左明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40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9页。
    ②同上,第474页。
    ③周潇:《明代山东诗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博十论文,第43页)“刘澄甫与蓝田为儿女姻娅,其子刘十云娶蓝田之侄女。”不知根据为何。李开先《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北泉蓝公墓志铭》曰:“女,长适青州太保刘文和孙参议澄甫子士云,次适莱州太保毛文简孙太仆乡渠子延太,又次尚幼。”的记载,故笔者从此说。
    ①冯裕等:《海岱会集》前《社约》,1945年杨应奎九世孙杨纯锡抄本。
    ②纪昀:《海岱会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3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77--2页。
    ③宋弼:《山左明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40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9页。
    ④李文藻:《海岱会集》后跋,1945年杨应奎九世孙杨纯锡抄本。
    ⑤李开先:《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北泉蓝公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92册《李中麓闲居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68页。
    ⑥蓝田,《北泉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34-435页。
    ①蓝田著、肖冰等选:《蓝田诗选》,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②许金榜、米寿顺选注:《边贡诗文选》,济南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13页。
    ③蓝田:《北泉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1987年版,第388页。
    ④葛荣晋:《王廷相生平学术编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⑤蓝田:《蓝侍御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85页。
    ①蓝田:《蓝侍御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87页。
    ②陈沂:《鳌山记》,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65年影印本,第811页。
    ③蓝润:《余泽录》卷3,清顺治十六年刻本。
    ④蓝田:《蓝侍御集》,《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69-270页、第272-273页。
    ①周可真:《顾炎武年谱》,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②赵俪生:《顾亭林新传》,见《顾亭林与王山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44页。
    ①黄宗昌:《劳山志》,民国五年即墨黄於斯堂铅印本。
    ②杨玠:《山东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5页。
    ③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41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0页。
    ①张穆:《清顾亭林先生炎武年谱》,台湾商务印书社,1980年版,第34页。
    ①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亭林佚文辑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1页。
    ②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亭林佚文辑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8页。
    ①周可真:《顾炎武年谱》,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7-378页。
    ②黄贞明:《含章馆诗集焚余小引》,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文字狱案》,2001年版,第194页。
    ③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5页。
    ④黄金元:《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①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②张兵:《清初山左遗民诗群的分布态势与创作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第13-20页。
    ③何宗美:《明末清初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4-415页。
    ④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2页-233页。
    ①黄宗昌:《劳山志》,民国五年黄於斯堂铅印本。
    ②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文字狱案》,2001年版,第21页。
    ①宋继澄:《夕霏亭集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9页。
    ②宋继澄:《友晋轩诗集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页。
    ③宋继澄:《含章馆唐诗选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0页。
    ④宋继澄:《修竹山房诗集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5页。
    ⑤周翕鐄 :《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653页。
    ②周至元:《即墨黄增文字狱事实真相》,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印:《崂山诗文选》,1989年版,第179页。
    ③宋继澄:《澹心斋诗集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6页。
    ④即墨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清初中国闰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文字狱案》,2001年版,第193页。
    ①即墨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文字狱案》,2001年版,第194页。
    ②不著撰者:《黄培文字狱案一卷》,《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13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5-436页。
    ①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①梁秉锟:《莱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第38页。
    ②何宗美:《明末清初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4--415页。
    ③梁秉锟:《莱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第28页。
    ④于世琦:《万柳诗集残稿》附录,北平卢乡丛书社,民国十八年铅印本,第9页。
    ⑤于世琦:《万柳老人诗集残稿·跋》,北平卢乡丛书社,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⑥李恩浦:《于七起义》,青岛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①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文字狱案》,2001年版,第14页。
    ②李恩浦:《于七起义》,青岛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①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41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8页。
    ②杨玠:《即墨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188页。
    ③黄守平:《黄氏家乘》,《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第195页。
    ④黄垍《贺新郎》词一首赠孔秀言,词的小序曰:“广文孔秀立,曲阜圣裔也。善鼓琴,作贺新郎小词赠之。见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全清词·顺康卷》13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480页。
    ⑤赵其昌:字世五,青州人。康熙己末进十,黄贞麟延请他在花萼馆设帐教学。黄垍有《赠赵世五》诗两首。
    ⑥赵涛,字山公,赵士喆之子,掖县人。清初诗人,与诸城遗民群来往密切。黄垍有《赵山公挽歌》一诗。
    ①李桓:《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卷118,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148-447页。
    ②杨玠:《即墨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166页。
    ①陈康祺:《清代史料笔记从刊·郎潜纪闻》卷16,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23页。
    ②周至元:《崂山志·艺文志·杂咏》,齐鲁诗社,1993年版,第318页。
    ③杨玠:《即墨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162-165页。
    ②杨玠:《即墨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188-189页。
    ①黄肇颚:《崂山续志》(点校本),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②张同声:《胶州志》,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959页。
    ③窦秀艳等:《青岛历代著述考》“谈必达”下注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①张同声:《胶州志》,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959页。
    ①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国书店,1988年版。
    ②黄肇颚:《崂山续志》(点校本),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③徐铣《南州草堂集》卷六有《花朝前一日,曹正子招同李天生、孙豹人、邓孝威、尤悔庵、彭羡门、李屺瞻、陈其年、汪舟次、朱锡鬯、李武曾、王仲昭、陆冰修、沈融谷、陆云士、杨六谦、李渭清、顾赤方、吴天章、潘次耕、田鬓渊、吴星若诸君宴集园亭二首》。参考陆勇强:《陈维崧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6页。
    ①张谦宜:《絸斋诗谈》,转引自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顺治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版,第2269页。
    ②刘翼明著,李澄中选:《镜庵诗选一卷》,《四库末收书辑刊》第8辑第16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38页。
    ③陈介祺:《桑梓之遗录文》,《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40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①杨价:《即墨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167页。
    ①潘允端:《蓝侍御集选序》,见蓝田《蓝侍御集》,《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83册,第188页。
    ②据各大图书馆目录,海内外现存年少四种蓝氏族谱,分别为:(1)蓝再茂:《蓝氏家谱》,嘉庆九年刊本二册,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2)蓝深、傅以渐:《蓝氏族谱》,清抄本一册,藏河北大学图书馆;(3)邢世英:《蓝氏族谱》不分卷,清宣统三年重刻本,藏河北大学图书馆、青岛市博物馆、日本、美国;(4)蓝异旭:《蓝氏族谱》,民国十九年(1930)石印本,藏上海图书馆。本文只用到中国科学院所藏本。
    ③蓝章:《蓝司寇公劳山遗稿》,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5辑第18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④蓝田:《先叔父宣义郎蓝公墓志铭》,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蓝侍御集》卷5,第243-244页。蓝田《寿李母太孺人八十序(代司寇公作)》也提到“余先世居昌阳,武毅将军公始迁即墨”,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蓝侍御集》卷3,第220页。
    ⑤李贤:《大明一统志》卷25,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5年版,第9页,“昌阳在莱阳县东七十里”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民国六十五年,第509页。
    ②蓝章:《先大父赠侍郎公家传》, 《四库末收书辑刊》第5辑第18册《蓝司寇公劳山遗稿》不分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③官贤:《明故义授七品散官累赠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蓝公行状》,蓝润:《余泽录》,清顺治十六年刻本。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588页。
    ②官贤:《明故义授七品散宫累赠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蓝公行状》,蓝润:《余泽录》,清顺治十六年刻本。
    ③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602页。
    ①徐锡麟,钱泳辑:《熙朝新语》,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12页。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636页。
    ②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600页。
    ③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636页。
    ①蓝章:《八阵图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30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子30-820页。
    ①宋弼:《山左明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40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币版,第542页。
    ②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617页。
    ①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①沙澄:《皇清敕封文林郎内翰林国史院检讨加一级诏赠中大夫前南皮令蓝公墓表》,蓝润:《余泽录》,清顺治十六年刻本。
    ①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25-468页。
    ②蓝润:《聿修堂集》附录, 《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21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05页。
    ③黄肇颚:《崂山续志》(点校本),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354页。
    ①周翁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①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25-754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41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6页。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600页。
    ②转引自蓝信宁:《即墨蓝氏诗乘》,家藏本。
    ③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393页。
    ①本小节资料来源:李开先:《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北泉蓝公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92册《李中麓闲居集》卷7,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65-669页。本小节引文未出注处皆来自李开先的《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北泉蓝公墓志铭》。
    ②程敏政(约1444—约1499),字克勤,安徽休宁人。十岁时,巡抚罗绮以神童举荐,诏读书翰林院。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为明代文学家,著有《篁墩程先生文集》。
    ③李开先在《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北泉蓝公墓志铭》中记嘉靖癸未会试时,蓝用与邻号舍者戏曰:“此愁障吾坐其中总三十三日矣。倘仍不见录,从此废书不读,亦不山他途出仕。”可见他三十一年间竟然每次都参加了考试。
    ④张凤翔:《送即墨乡进士监玉甫氏下第东归序》,蓝信宁辑:《即墨蓝氏家乘》,家藏本。
    ①蓝田:《北泉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29-330页。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第80卷“嘉靖六年九月戊寅条”,1965年版,第1767页。
    ②张廷玉:《明史》列传第49,卷206,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45页。
    ③过庭洲:《明分省人物考》卷98,明文书局,明代传记丛刊本,第31页。
    ④宋弼:《山左明诗钞》卷8,《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40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9页。
    ⑤许铤:《即墨县志》卷8,清康熙11年刻本,第6页。
    ⑥潘允端:《蓝侍御集选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蓝侍御集》卷首,第188页。潘允端(1526—1601),字仲履,号充庵,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其父为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潘恩。万楞五年(1577),潘允端自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官而归,在父亲府第西侧筑豫园以娱亲,并留下《豫园记》。
    ①潘允端:《蓝侍御集选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蓝侍御集》卷首,第187-188页。
    ②蓝思绍:《书先侍御集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蓝侍御集》卷尾,第290页。
    ④杨还吉:《重校蓝北泉先生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北泉草堂诗集》卷首,第291页。
    ①蓝田:《监侍御集》,《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83-190页。
    ②蓝田:《北泉草堂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83-292页。
    ①刘澄甫:《五月五日海岱会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316册,第1377-5页。
    ①魏允贞:《海岱会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316册,第1377-3页。
    ②肖冰:《蓝田诗选》,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①纪昀:《海岱会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316册,第1377-3页。
    ②纪昀:《海岱会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316册,第1377-3页。
    ③张献翼:《蓝侍御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89页。
    ④李开先:《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北泉蓝公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92册《李中麓闲居集》卷7,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66页。
    ⑤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32--211页。
    ⑥同上。
    ⑦蓝田:《北泉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29-330页。
    ①蓝章著、蓝祯之辑:《大崂山人集》,即墨供销社出版(内部刊物),1996年版,第121页。
    ②蓝田:《蓝侍御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76-277页。
    ③张凤翔:《送即墨乡进士蓝玉甫氏下第东归序》,见蓝信宁:《即墨蓝氏家乘》,家藏本。
    ④边贡《复邃庵杨相公书》:“光世诗文,草计十有二册,癸未夏,蓝君玉父寔托鄙人以修葺之。”见许金榜、米寿顺选注:《边贡诗文选》,济南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13页。
    ⑤宋弼:《山左明诗钞》卷4,《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40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②此诗后注释说“郭鲁瞻,与作者同年进士,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笔者认为此注有误。见肖冰主编:《蓝田诗选》,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②蓝田:《蓝侍御集》,分别见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13-214页、第277页。
    ①蓝田:《蓝侍御集》,《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8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3-258页。
    ②宋弼:《山左明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40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6页。
    ③蓝章著、蓝祯之辑:《大崂山人集》,即墨供销社出版(内部刊物),1996年版,第33页。
    ④蓝田:《蓝侍御集》卷6,第83-251页,《故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从公行状》,《蓝侍御集》卷6,第251页;《承直郎巩昌府通判监督甘肃粮储致仕从公墓志铭》,《蓝侍御集》卷5,第246页;《纪龙湾先生从伯子出处》,《蓝侍御集》卷8,第270页;《题从半山奏议略后》,《北泉文集》,第383页。《与龙湾书》,《蓝侍御集》卷9,第278页。《答龙湾书》,《蓝侍御集》卷10,第287页。以上文章皆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中
    ⑤蓝章著、蓝祯之辑:《大崂山人集》,即墨供销社出版(内部刊物),1996年版,第30页。
    ①蓝田:《赠安山先生王令君抚台褒赉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蓝侍御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15-216页。
    ①即墨黄氏:《黄氏宗派图》,民国二十九年和顺堂增修刻本。
    ①宋琏:《明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黄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②黄宗崇:《先曾祖明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黄公纪略》,《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③周如砥:《黄訒翁先生传》,《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④黄守平:《黄氏诗钞》黄作孚小传,《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页。
    ⑤周如砥:《黄高平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⑥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的版,第541页。
    ①李永祥主编:《万笔精华新译》,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333页。
    ①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五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655-6656页。本小段注皆出自此。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547页。
    ②高宏图(1583—-1645),字子犹,号静斋,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十,官至户部尚书。崇祯十五年罢官家居。《崂山九游诗》其三小注“太平宫狮子峰宾日,遂与侍御鹤龄成一醉,感慨系之”、其六小注“张仙塔、八仙墩。墩,奇丽之极,当是游中观第一。与侍御徘徊久之。”其七小注:“别侍御于青山(村名),遂登上清宫”。可见高宏图与黄宗昌同游崂山的情形。见黄肇颚:《崂山续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点校本,2008年版,第83页。丘石常,字石常,诸城遗民,与丁耀亢是好友。《恒山游草》中有他与黄宗昌的唱和诗。
    ③张显清主编:《孙奇逢集》(中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97--898页。孙奇逢,河北容城人,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黄宗昌曾于崇祯二年(1630)奏请皇帝请孙奇逢出山,孙奇逢以病拒绝。
    ①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②宋链:《大金吾黄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③宋链:《大金吾黄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①黄贞明:《含章馆诗集焚余小引》,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文字狱案》,2001年版,第193页。
    ②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文字狱案》引言,2001年第5-6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2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5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8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4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1页。
    ①孙葆田、法伟堂等:《山东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22页。
    ②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从书综录》(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96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0页。
    ②宋继澄:《镜岩楼诗序》,《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③黄宗崇:《澹心斋集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守平《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目录中说黄宗崇有29首诗,其实只有24首。
    ①孙珍:《恒山游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
    ②潘芹:《恒山游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③一说为“叔明”,见《黄氏宗派图》,和顺堂增修,民国二十九年,第7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2页。
    ②马兴荣、吴熊和、曹济平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
    ③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全清词·顺康卷》13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397-7484页。
    ④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620页。
    ①宋琏:《夕霏亭诗集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6页。
    ②黄宗崇:《夕霏守诗集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页。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②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2页。黄垍有诗《五十八岁作》有“况复卧病十四年,莫怪容颜十年老”之句;《病起对客长歌行》有“十年卧病死为伍,身如枯株面如土”之句。
    ②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全清词·顺康卷》13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368-7387页。
    ①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②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4页。
    ③黄垍《友晋轩诗次集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页。
    ④蓝启华:《舅氏黄子友历下狱中诗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
    ①同董樵的唱和之作有《赠董樵》、 《即席赠董樵》两首。
    ②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全清词·顺康卷》13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387-7397页。
    ③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9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5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5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7年版,第544页。
    ②一说“字栩东”,见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3页。
    ②初彭龄:《敦雅堂诗集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山东大学出1版社,2006年版,第503页。
    ③纪昀:《敦雅堂诗草》,《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3页。
    ①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②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③黄玉书:《二水山房集序》,黄良辉:《黄氏诗钞》,青岛图书馆藏乾隆三十一年盐官官署刻本。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0页。
    ②黄肇颚:《崂山续志》(点校本),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页。
    ③同上,第286页。
    ①黄守平:《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2页。
    ①一说为“字商民,号虚斋”,见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②黄肇颚:《崂山续志》(点校本),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①据黄贞明《含章馆诗集焚余小引》:“康熙壬寅,予含章馆诗集初刻成,即遍送各地亲友”,可知《含章馆诗集》原有刻本。见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文字狱案》,2001年版,第193页。
    ②黄贞明:《含章馆诗集焚余小引》,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文字狱案》,2001年版,第194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有黄培的康熙手抄本《含章馆诗集》,善本不外借。
    ①黄培:《黄锦衣诗》,《山东文献集成》第4辑第33册《明清山左七家诗钞九种九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155页。
    ②黄肇颚:《崂山续志》(点校本),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页。
    ③山东文献集成编委会:《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7-766页。
    ①黄培:《唐诗选序》,《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8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2页。
    ②宋继澄:《含章馆诗集序》,黄培:《含章馆诗集》,清手抄本。
    ①卢兴基:《康熙手抄本含章馆诗集的发现与黄培诗案》,《中华文史论从》,1984年第2期,第238页。
    ①参考资料:黄如瑀《皇清敕授文林郎癸酉经魁甲戌明通广东潮州府潮阳县饶平县知县显考柱山府君行状》,见《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9册《黄氏家乘》,第424页;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579页。
    ①邓显鹤编纂:《资江耆旧集》卷23,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442页。
    ①郭煚,字里南,号竹阴,附生,捐纳知县。历任河南内黄县知县,贵州贵阳府知府,甘肃同知,例授朝议大夫。郭哭为即墨望族郭氏第十世,郭琇之孙,郭廷翼之子。
    ②沈廷芳(1692—-1762),字畹叔,号椒园,清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山东按察使。能诗善文,尤精于古文。晚年曾掌教于粤秀、敬敷等书院。宋在诗(1695-1777),字雅伯、宜亭,号野柏老人,山两安邑人。康熙六十年进十,官至内阁学士。有《怀古堂诗稿》等多部著作传世。
    ③戴均元(1746—1840年),字修原,号可亭,大庾(今大余县)人。乾隆四十年进十,官至军机大臣。戴联伞(1751—1822),字紫垣,江苏如皋人。乾隆四十年进十,官至兵部尚书。
    ①凌景埏、谢伯阳编:《全清散曲》,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93-195页。
    ①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6页。
    ②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伍《小仓山房尺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①郭廷翕(1710—1785),字虞受,号冷亭,又号稂苍,郭琇之子,即墨望族郭氏家族成员。乾隆六年(1741)举人,任宜春知县,官至湖广巡抚。黄立世有《三君挽诗》其二《郭稂菴》、《呈稂庵郭文》等诗。
    ②杨中江,字西溟,杨士鉊之子,诸生,即墨望族杨氏家族成员。黄立世写有《与杨文漪访西溟山中》、《招西溟入城》、《可园大雪寄西溟》等诗。
    ③蓝中珪,字汝封,蓝重蕃之子,即墨望族蓝氏家族成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科贡生,任高苑县教谕。黄立世有《游那罗延窟和汝封》等诗。
    ①黄如璃:《皇清敕授文林郎癸酉经魁甲戌明通广东潮州府潮阳县饶平县知县显考柱山府君行状》,《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19册《黄氏家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447页。
    ②黄立世:《柱山诗稿》,清乾隆刻本,第1-2页。
    ②‘杨德玉”又被写作“杨得玉”,如杨玠《三世先公传》云:“三世祖讳得玉,字失传”,见《山东文献集成》2辑第42册《山东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7年版,第764页。
    ①杨玠:《即墨杨氏家乘》,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75页。
    ②杨阶:《即墨杨氏家乘》,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76页。
    ①范德显:《晋生杨君解围记》,《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3-804页。此文又题为《解围记》,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854-857页。
    ②杨玠:《即墨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162-165页。
    ①周毓正:《孝廉杨君传》,《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6-807页。
    ②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577页。
    ③黄德溥、崔国榜:《赣县志》卷27《职官志·名宦》,民国二十年铅印本,第51页。
    ①杨玠:《三世先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3页。
    ①蓝田:《载轩子小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蓝侍御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32页。
    ①杨玠:《七世沛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7页。
    ①杨玠:《九世文和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1页。
    ①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②杨玠:《十世增广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3页。
    ①杨玠:《十世文学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8页。
    ②杨还吉: 《悠然庐集序》, 《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8页。
    ①何其睿(生卒年不详),字克思,号慎庵,江两赣县人。乾隆元年(1736)举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咸安宫学总裁、武英殿校勘官、督学云南。生平见黄德溥、崔国榜:《赣县志》卷32《人物志·名臣》,民国二十年铅印本,第4-5页。
    ①杨玠:《即墨节妇考序》,天津图书馆辑:《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从书14集部》,1999年版,第695页。
    ②杨玠:《清溪杂诗》,天津图书馆辑:《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从书14集部》,1999年版,第648-652页。
    ①杨价:《虔州词自序》,天津图书馆辑:《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14集部》,1999年版,第318页。
    ②杨阶:《炎州草自序》,天津图书馆辑:《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14集部》,1999年版,第658页。
    ①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上册),.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68页。
    ②杨玠:《虔州词自序》,天津图书馆辑,《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从书14集部》,1999年版,第318页。
    ③杨玠:《石城草自序自序》,天津图书馆辑,《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14集部》,1999年版,第318页。
    ④杨玠:《即墨杨氏家乘》第二册,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05页。也见于《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42册《山东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第786页。
    ①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①杨玠:《即墨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186页。
    ②杨玠:《七世沛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42册《即墨杨氏诗集一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7页。
    ③杨玠:《十一世文学公传》,同上,第777页。
    ④杨玠:《十世增广公传》,同上,第773页。
    ⑤乔晓军编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⑥谢兆有、刘勇、王毅编著:《山东书画家汇传》(清·民国·当代部分),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①本小节资料来源:杨玠《十世文敬公传》,《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第42-775页;郭琇《杨徵君年谱后序》,杨玠《即墨杨氏家乘》第二册,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68-169页;杨玠《祖考征士文敬先生允庵府君墓碑》,见《即墨杨氏家乘》第三册,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10-111页。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620-621页。
    ①杨玠:《即墨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187页。
    ②笔者认为可能是钱大受。钱大受,字伯衡,掖县人,贡生,任博兴训导。其父亲钱柞征为明崇祯汝州知州,李自成陷城,不屈死,《明史》有传。陈介祺《桑梓之遗录文》有钱大受帖一:“即墨征君杨六谦先生文章宗匠,声气之领袖也。与弟订交三十年矣,前应博学鸿词之召而数奇不偶。”,见《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40册,第42-165页。
    ③杨乃清:《即墨杨氏族谱·家世旧闻》,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88页。
    ④徐铣《南州草堂集》卷六有《花朝前一日,曹正子招同李天生、孙豹人、邓孝威、尤悔庵、彭羡门、李屺瞻、陈其年、汪舟次、朱锡鬯、李武曾、王仲昭、陆冰修、沈融谷、陆云士、杨六谦、李渭清、顾赤方、吴天章、潘次耕、田鬓渊、吴星若诸君宴集园亭二首》。转引自陆勇强《陈维崧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6页。
    ①杨玠:《即墨杨氏家乘》,民国26年铅印本,第189页。
    ②同上,第189页。
    ③同上,第168页。
    ④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第620页。
    ⑤徐世昌《晚晴杉诗汇》杨还吉小注曰:“字六谦,即墨人。诸生。有《味道楼集》”《国朝山左诗钞》杨还吉小注也说杨还吉有《味道楼集》。其实杨还吉曾杨盐的诗集为《味道楼集》,故《晚晴簃诗汇》与《山左明石钞》中的小注可能有误。
    ⑥山东文献集成编委会:《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8页。
    ①周翕鐄:《即墨诗乘》,清道光二十年刻本。杨还吉小注引用施闰章之语“古诗声味淡永,泠然冰雪之音;近体局大致远,削尽尘语”。
    ①董剑锷:《山巷草序》,《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42册《山东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5页。
    ①林溥:《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八十五年影印本,第527-528页。
    ①蒋寅:《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第176-182页。
    蓝章:《蓝司寇公劳山遗稿一卷》,四库未收书辑刊据清雍正刻本影印。
    蓝章:《西巡绿不分卷》,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残本。
    蓝章:《八阵合变图说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明刻本影印。
    蓝田:《蓝侍御集》、《北泉草堂诗集》、《北泉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蓝田:《蓝侍御集二卷》,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本。
    杨慎、刘澄甫、蓝田撰:《东归唱和一卷》,明崇祯刻本。
    蓝润:《聿修堂集不分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蓝润:《东庄遗迹诗一卷》,山东省博物馆藏清乾隆三十三年蓝中璨抄本。
    蓝润:《余泽录四卷附录一卷》,国家图书馆清顺治十六年刻本。
    蓝重祜:《即墨蓝氏哀启》,山东省博物馆清抄本。
    蓝中珪:《紫书阁诗一卷》,山东省博物馆藏清乾隆自刻本。
    蓝章著,蓝祯之辑:《大崂山人集》(内部资料),即墨印刷厂,1996年版。
    蓝田著,肖冰编:《蓝田诗选》,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
    蓝信宁:《即墨蓝氏家乘》,家藏本。
    蓝深、傅以渐:《蓝氏族谱》,河北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邢世英撰:《蓝氏族谱不分卷》,河北大学图书馆藏清宣统三年重修本。
    蓝再茂修:《蓝氏族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嘉庆九年刻本。
    蓝异旭等修:《即墨蓝氏族谱》,上海市图书馆藏民国十九年石印本。
    黄作孚:《韧斋诗草》,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嘉善:《见山楼诗草》,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宗臣:《澹心斋诗集》,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宗庠:《镜岩楼诗集》,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宗崇:《石语亭诗草》,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宗扬:《鸿集亭诗草》,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宗昌:《恒山游草》,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黄宗昌:《於斯堂诗集》,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宗昌:《黄长倩诗一卷》,陈济生启祯两朝遗诗本。
    黄宗昌:《疏草三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未收书辑刊影印清康熙刻本。
    黄宗昌:《疏草三卷附录一卷》,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影印明崇祯刻本。
    黄宗昌:《黄侍御奏稿六卷》,山东省图书馆藏泰州市古旧书店1973年抄本
    黄宗昌:《崂山名胜志略》,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三年刻本。
    黄宗昌、黄坦:《劳山志》,山东省图书馆民国五年即墨黄於斯堂刻印本。
    黄培:《含章馆诗集》,即墨档案馆藏影印手抄本。
    黄培:《黄锦衣诗》,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本。
    黄坦:《紫雪轩诗集》,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堣:《栗里诗草一卷》,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壎:《友晋轩诗集一卷》,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塽:《修竹山房诗草》,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地:《夕霏亭诗集一卷》,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珀:《夕霏亭诗二卷》,山东省图书馆藏清钞本。
    黄贞观:《永德堂诗草》,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贞麟:《快山堂诗集》,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鸿中:《华萼馆诗草一卷》,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体中:《来山阁诗草一卷》,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克中:《涵清馆诗草一卷》,山东文献集成黄守平黄氏诗钞本。
    黄立世:《柱山诗稿》(包括课余录扬舲集 岭南集岭南续集合刻),青岛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黄立世:《四中阁诗抄》,国家图书馆藏嘉庆八年刻本。
    黄立世:《柱山诗话》,山东省博物馆藏有清高氏辨曋居钞齐鲁遗书本。
    黄玉瑚:《白石山房诗存二卷》,山东省博物馆藏嘉庆六年自刻本。
    黄如瑀:《敦雅堂诗集一卷》,青岛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
    黄肇颚:《崂山续志》(点校本),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2008年版。
    黄守平:《易象集解》,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本。
    黄守平辑:《黄氏诗钞》,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本。
    黄簪世辑:《黄氏诗钞》,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黄嘉善等辑:《黄氏家乘》,曲阜师大图书馆藏抄本。
    黄守平辑:《黄氏家乘二十卷》,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本。
    不著辑者:《即墨黄氏诗钞九种九卷》,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藏清钞本。
    不著辑者:《黄培文字狱案一卷》,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本。
    黄贞麟:《即墨黄氏宗派图》,即墨档案馆藏民国二十九年影印本。
    杨乃清等修:《即墨杨氏族谱》(11册),国家图书馆藏即墨杨氏承桂堂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杨玠纂:《即墨杨氏家乘》,青岛市博物馆藏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不着辑者:《山东即墨杨氏诗集一卷文集一卷》,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本。
    杨玠:《清溪文稿不分卷诗草10卷炎州草1卷即墨节妇考1卷》,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影印本。
    杨瑛:《守璞斋诗抄4卷》,中科院藏清钞本。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佚名:《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陈鼎:《东林列传》,明代传记丛刊本,明文书局,1991年版。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实录》,1965年版。
    徐锡麟,钱泳辑:《熙朝新语》,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沈云龙:《明清史料丛编》,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钱仪吉:《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李桓:《国朝耆献类徵初编》,明代传记丛刊本,明文书局,1985年版。
    过庭训:《明分省人物考》,明代传记丛刊本,1991年版。
    陈康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郎潜纪闻》,中华书局,1984年版。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留云居士:《明季稗史初编》,上海书店,1988年版。
    陈介祺:《桑梓之遗录文十卷》,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本,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守训:《登州文献记》,山东省博物馆藏稿本。
    王驭超:《海岱史略》,山东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三年安丘王氏家刻本。
    张昭潜:《北海耆旧传》,山东省图书馆藏同治七年稿本。
    王衍庆:《潍县乡贤传》,清刻本。
    赵萦掖:《掖县乡贤考记》,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王绍曾、沙嘉孙:《山东藏书家史略》,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齐鲁书社,1993年版。
    王培荀:《乡园忆旧录》,齐鲁书社,1993年版。
    张穆:《清顾亭林先生炎武年谱》,台湾商务印书社,1980年版。
    李贤:《大明一统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5年版。
    章潢:《图书编》,成文出版社,1971年版
    顾炎武:《山东考古录》,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王世贞:《觚不觚录》,明刻本。
    王士禛:《池北偶谈》,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九年王廷抡汀州府署刻本。
    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藏清康熙如皋范邃广陵刻本。
    张彤:《掖诗采录》,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二年刻本。
    周翕鐄辑:《即墨诗乘》,山东大学藏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王士禄、王士禛辑:《涛音集》,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五十七年掖县儒学募资刻本。
    徐宗干辑:《山左明诗选》,青岛市图书馆藏清道光七年徐宗干泰山官署刻本。
    陈济生编:《启祯两朝遗诗》,国家图书馆藏清初刻本。
    宋弼:《山左明诗钞》,山东省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十六年益都李文藻广东刻本。
    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山东省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三年德州卢氏雅雨堂刻本。
    张鹏展:《国朝山左诗续钞补钞》,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嘉庆十八年四照楼刻本。
    余正酉:《国朝山左诗彙钞后集》,山东省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九年海棠书屋刻本。
    陈田:《明诗纪事》,陈氏听诗斋自刊,1987年版。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朱彝尊:《明诗综》,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国书店,1988年版。
    张其淦撰,祁正注:《明代千遗民诗咏》,明文书局印行,1985年版。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卓尔堪:《明遗民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邓显鹤编纂:《资江耆旧集》,岳麓书社,2010年版。
    杨慎:《升庵集》,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张含:《张愈光诗文选》,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石存礼、蓝田等撰:《海岱会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毛纪:《鳌峰类稿》,山东大学文献集成本。
    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继澄著、于世琦辑:《万柳老人诗集残稿》(附录宋琏《晓园子诗集残稿》),卢乡丛书社民国18年铅印本。
    宋琏:《知生录》,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宋琏著、于世琦辑:《晓园文集》,青岛图书馆清抄本。
    赵完璧: 《海壑吟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宋琬:《宋琬全集》,齐鲁书社,2003年版。
    张允抡:《栎里子游崂山记》, 国图藏昌阳瀛甲堂清乾隆41年刻本。
    鹿林松辑:《董氏遗稿三种》(董应雷:远游草一卷;董樵:西山诗存一卷附录一卷;董道东:道东诗一卷),青岛市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三年福山鹿林松刻本。
    王士禄:《齐鲁诗选》,山东图书馆藏清溉堂刻本。
    高凤翰:《南阜山人诗集类稿》,山东省博物馆藏清钞本。
    刘翼明著,李澄中选:《镜庵诗选一卷》,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曹濂:《曹贞吉夫妇行状一卷》,见《安丘曹氏家集八种九卷》,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清安丘曹氏钞本。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施闰章:《施愚山集》,黄山书社,1993年版。
    孔尚任:《孔尚任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王守训:《登州诗话》,山东省博物馆藏清稿本。
    赵蔚坊:《登州诗话续编》,山东省博物馆藏稿本。
    林溥、黄念昀、周翕鐄:同治《即墨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
    许铤:《即墨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刻本。
    张同声修、李图等纂:《重修胶州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影印本。
    严有禧纂修:《莱州府志》,清乾隆五年刻本。
    黄廷桂、宪德: 《四川通志》,清乾隆元年刻本。
    杜思修,冯惟讷等纂:《青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本。
    梁秉馄修;王丕煦纂:《莱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孙葆田、法伟堂等:《山东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黄德溥、崔国榜:《赣县志》,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熙臣修、董锦章纂:《莱州府乡土志》,清光绪间抄本。
    尤淑孝、李元正:《即墨县志》,清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周铭旗:《即墨乡土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保忠、吴慈修、李圖、王大钥纂:《重修平度州志》,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张世卿修、王崧,于莲纂:《平度州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抄本。
    张思勉修、于始瞻纂:《掖县志》,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张彤修;张诩纂,《续掖县志》,清光绪十九年刻本。
    包桂纂修:《海阳县志》,清乾隆七年刻本。
    纪在谱修、黄立世纂:《长子县志》,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朱鸾鷟纂修、黄贞麟续修:《盐山县志》,清康熙刻本。
    周恒重等:《潮阳县志》,清光绪十年刻本。
    赵琪、袁荣叜:《胶澳志》,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谢国祯:《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
    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中华书局,1985年版。
    何宗美:《明末清初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钱杭:《十七世纪江南地区的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文新:《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郭成康、林铁钧:《清朝文字狱》,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
    王鹤鸣:《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冯尔康:《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 《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萧一山:《清代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版。
    孟森:《清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版。
    曹月堂:《中国文化家族》,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钱仲联:《中国文学家大词典》,中华书局,1996年版。
    马兴荣等:《中国词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乔晓军:《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谢兆有等:《山东书画家汇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中科院图书馆: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窦秀艳等: 《青岛历代著述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钱仲联:《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齐鲁书社,1986年版。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
    凌景埏、谢伯阳编: 《全清散曲》,齐鲁书社,1985年版。
    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韩寓群等:《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韩寓群等:《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韩寓群等:《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韩寓群等:《山东文献集成》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世英:《清初诗学思想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小舒:《神韵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石玲、王小舒等:《清诗与传统》,齐鲁书社,2008年版。
    朱亚非等:《山东通史·明清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朱亚非等:《明清山东仕宦家族与家族文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王志民:《齐文化与鲁文化》,齐鲁书社,1997年版。
    安作璋、王志民:《齐鲁文化通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赛时:《海疆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伯齐:《山东文学史论》,齐鲁书社,2003年版。
    李伯齐:《山东分体文学史·诗歌卷》,齐鲁书社,2005年版。
    乔力等:《山东文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陈伯海:《中国诗学史·清代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孙克诚:《黄宗昌(崂山志>注释》,中国海洋大学出版,2010年版。
    周至元:《崂山诗文选》,青岛市史志办公室,1989年版。
    周至元:《崂山志》,齐鲁诗社,1993年版。
    苑秀丽、刘怀荣: 《崂山道教与<崂山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任颖卮:《崂山道教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黄济显:《鳌山卫古城》,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南开大学胶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著:《胶州历史文化初探》,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寿杨宾主编:《青岛海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版。
    李秀洁:《胶莱运河—中国沿海航运之枢纽》,商务印书社,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耿昇等主编:《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王树春:《家族文化补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青岛崂山文化研讨会编:《崂山研究》第1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青岛崂山文化研讨会编:《崂山研究》第2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文字狱案》,2001年版。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书店,1991年版。
    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
    程章灿:《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三联书店,1996版。
    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
    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吴仁安:《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日)池泽滋子著:《吴越钱氏文人群体研究》,上海人民出版,2006年版。
    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版。
    朱亚非:《明清山东仕宦家族与家族文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张剑等:《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明华:《曹氏文学家族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张兴武:《两宋望族与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剑:《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罗时进: 《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侯玉杰:《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
    李真瑜:《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论考》,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2003年版。
    李贵录:《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蒋惠民:《黄城丁氏家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焕阳:《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版。
    凌郁之:《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齐鲁书社,2008年版。
    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葛荣晋:《王廷相生平学术编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恩浦:《于七起义》,青岛出版社,1995年版。
    许金榜、米寿顺选注:《边贡诗文选》,济南出版社,2009年版。
    李永祥主编:《万笔精华新译》,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
    张显清主编:《孙奇逢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周可真:《顾炎武年谱》,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赵俪生:《顾亭林与王山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
    汪超宏:《宋琬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陆勇强:《陈维崧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北京市历史学会主编:《江浙藏书家史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郝丽霞:《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李朝军:《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杜志强:《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滕春红:《北宋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浙江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姚晓菲:《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王小珍:《宋代崇安五夫里刘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刘子翠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何成:《新城王氏:对明清时期山东科举望族的个案研究》,山东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秦海滢: 《明清时期山东孝妇河畔的望族一以淄川地区为中心》,中山大学2006年博士后论文。
    张秉国:《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主父志波:《安丘曹氏及其文学》,山东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周潇:《明代山东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黄金元:《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赵红卫:《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殷奎英:《清代山东诗文集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王蕊:《明清时期高密单氏家族个案研究》,山东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王燕:《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名门望族比较研究—以杜氏家族、魏氏家族为例》,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张利民:《明清时期滨州杜氏家族个案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孙丽霞:《山东文登丛氏家族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刘少华:《科宦家族与道德权威:日照丁氏家族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刘惊雷:《清代海丰吴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李瑶:《诸城刘氏家族与乾嘉政治》,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梁娟娟:《明清临朐冯氏家族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温爱连:《黄宗昌、周至元崂山志>比较研究》,青岛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何忠盛:《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与文学》,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吴碧丽:《明末清初吴江叶氏家族的文化生活与文学》,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孟祥娟:《汉末迄魏晋之际文学家族述论》,吉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程轶:《清初诗人王士禄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张名媛:《济南诗派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丁玉:《齐文化视野下的清代淄博作家群体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张勇:《济南诗派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温爱连:《黄宗昌、周至元<崂山志>比较研究》,青岛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
    许菁频:《近三十年中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综述与展望》,《中州学刊》,2010年第2期。
    胡建次、罗佩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述要》,《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张剑:《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
    杨义:《方兴未艾的家族与家族文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
    李朝军:《家族文学史建构与文学世家研究》,《学术研究》,2008年第10期。
    罗时进:《江南文学家族学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马纳:《郯城徐氏家族文化试探》,《管子学刊》,2010年2期。
    常昭:《颜回、颜氏之儒与琅邪颜氏家族探析》,《齐鲁学刊》,2010年4期。
    刘少华,张雯:《明清时期日照丁氏科举家族成因探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周潇:《明清德州程氏家族文学研究》,《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4期。
    周潇:《明清青岛地区文化家族述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4期。
    孔繁信:《明清著名文学世家临朐冯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纪锐利:《冯氏家族略述》,《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翟广顺:《从华阳书院看即墨蓝氏家族文化的代际传承》,《东方论坛》,2012年第3期。
    鲁海、时桂山:《黄培文字狱与<含章馆诗集>》,《文献》,1992年第2期。
    鲁海:《顾炎武山东入狱考》,《清史研究》,1994年第2期。
    徐根娣、江明:《清代文字狱山东第一案》,《春秋》1999年第1期。
    王成先等:《清初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党员干部之友》,2009年第5期。
    王成先等:《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培案》,《春秋》,2009年第6期。
    玉千:《黄宗昌与(崂山志)》,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武建雄:《黄宗昌与(崂山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苑秀丽、温爱连:《黄宗昌与周至元(崂山志)比较研究:以写作体例和内容为中心》,《东方论丛》,2012年第1期。
    苑秀丽、温爱连:《黄宗昌(崂山志)版本、续书及研究述略》,《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苑秀丽:《黄宗昌家世与生平考:<崂山志>系列研究之二》,《东方论坛》,2010年第6期。
    卢兴基:《康熙手抄本含章馆诗集的发现与黄培诗案》,《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期。
    王晓兵:《清即墨黄守平纂稿本<黄氏诗钞>考述》,《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5期。
    李洵:《论明代江南士大夫势力的兴衰》,《史学集刊》,1987年第4期。
    张彩霞:《明初军户移民与即墨除夕祭祖习俗》,《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高荣盛:《元初山东运河琐议》,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84年第5期。
    雷磊:《明代六朝派的演进》,《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石玲:《袁枚与高密派:乾隆时期诗学流派的交融与分野》,《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
    石玲:《清代初中期山左诗学思想述略》,《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张兵:《清初山左遗民诗群的分布态势与创作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
    蒋寅:《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周潇:《论“海岱诗社”与<海岱会集>》,《东方论丛》,2010年第1期。
    吕肖奂、张剑:《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吴桂美:《东汉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王绍卫:《孙吴的世家大族与学术》,《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张剑、吕肖奂:《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文学创作风貌述论》,《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景遐东:《唐代江南家族诗人群体及其家学渊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晓斌、甄芸:《我国古代文学家族的渊源及形成轨迹》,《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王欣:《中古吴地文学世家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李真瑜:《文学世家的文化意涵与中国特色—以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个案为例》, 《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1期。
    李真瑜:《文学世家:一种特殊的文学家群体》,《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吴中胜:《清前期赣南家族文学评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马予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家族文学》,《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何成:《明清新城王氏家族教育探析》, 《学海》,2002年第1期。
    何成:《明清新城王氏家族兴盛原因述论》,《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王日根:《明清东南家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东南学术》,2001年第6期。
    钟春翔:《简析清代江南的家族教育》,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莫幸:《家族文化与文学叙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汪俊:《宋代吕氏家族学术特点述略》, 《扬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法试探》, 《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田彩仙:《魏晋文学家族的家族意识与创作追求》,《中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王少华:《唐代陕州姚氏文学世家的形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王育济:《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其姻亲》, 《东岳论丛》,2001年第3期。
    于联凯、于溟:《颜氏家族文化述论》,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徐根娣、江明:《清代文字狱山东第一案》,《春秋》,1999年第1期
    李真瑜:《吴江沈氏文学世家作家与明清文坛之联系》,《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
    江庆柏:《清代苏南望族与家族文献整理》, 《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李希运、马斗成:《略论宋代眉山苏氏家学》,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王善军:《北宋青州麻氏家族的忽兴与骤衰》, 《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李真瑜:《世家、文化、文学世家》,《殷都学刊》,1998年第4期。
    马斗成、李希运:《眉山苏氏家族教育探析—以三苏时代为中心》,《史学集刊》,1998年第3期。
    党明德:《北朝时期平棘李氏的望族之道》, 《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王沛郁:《裴氏家族兴盛之谜》, 《山西档案》,1998年第5期。
    史美晰:《从史氏家训看封建宗族教育》, 《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6期。
    钟林斌:《散曲家冯惟敏的家世与生平》, 《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邓洪波:《中国家族书院述略》, 《吉安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周敬飞:《独特的裴氏家族文化现象》,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经济生活试探》,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王日根:《明清庶民地主家族延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吴霓:《明清南方地区家族教育考察》, 《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徐扬杰:《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6期。
    杨东林:《略论南朝的家族与文学》,《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李真瑜:《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略论》,《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
    孔繁信:《明清著名文学世家临朐冯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周一良:《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评介, 《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吴仁安:《上海地区明清时期的望族》,载《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曹国庆:《明代江西科举世家的崛起及其在地方上的作用—以铅山费氏为例》,《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总第2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