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气候问题政治博弈的伦理共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国际社会的气候谈判却迟迟没有结果。究其原因,就是谈判各方利益诉求迥异,谈判立场分歧过大,缺乏一定的伦理共识,忽视了伦理道义的作用。任何政治的合法性都将接受伦理道义的考量,考量其道德合理性。伦理共识的达成应该要优先于气候谈判的政治技术方案的形成。因此,伦理共识问题就成为气候问题政治博弈的关键点。
     气候变化的现实危情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持续关注,气候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气候政治冲突不断。这种冲突主要体现为南北对立、北北对峙和南南分化,其根源主要表现为经济性根源、主体性根源和哲学性根源。随着气候政治冲突的日趋激烈,国际社会的气候谈判也已经演变成政治博弈。气候政治博弈从表面上看是减排和资金技术的博弈,实质上是世界各国对政治话语权、经济主导权和伦理价值取向的争夺。但是,不管气候政治博弈如何激烈,世界各国都不愿看到人类毁在气候灾难当中,博弈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在达成一定伦理共识的基础上来解决气候问题。可以说,伦理共识也就蕴含在博弈当中,博弈必然会走向伦理共识。国际关系的向善之道、人类共同利益的定在、普世伦理的兴起也为伦理共识的达成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而生态思维、商谈对话、宽容精神则是达成伦理共识的基本路径。
     当然,气候政治博弈中所达成的伦理共识是一种自主认同、“和而不同”和最低限度的共识,其具体体现为四个伦理共识,即:正义原则、责任原则、合作优先于冲突原则、生存权与发展权统一原则。其中,正义原则和责任原则是基础,合作优先于冲突原则以及生存权与发展权统一原则是目标。通过这四个伦理共识,能够减少气候冲突,从而担保气候谈判的顺利进行,形成具有道德合理性的解决气候问题的政治技术方案。这四个伦理共识表达了正义的呼声,说明气候问题的解决有着伦理的维度,气候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气候问题彰显善恶问题,气候伦理将成为生态伦理新的研究领域。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already threatened the living and development of our human beings, but the Climate negotiation amo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still resultless. To look into the reasons, It is the participator's different interest and standpoint, lack of ethical consensus and neglect the effect of ethics. Any legitimate of policy will be tested by ethics, inspect its moral rationale. All nations should coordinate the ethical consensus first, and then come to the negotiation table. Therefore, ethical consensus will be the key point of Political game about the climate problem.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limate crisis draw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climate issu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climate problem has become a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ssue, the climate conflicts is constantly. This kind of confliction mainly represented by opposing of North and South, confrontation of North and North and the separating of South and South, and its root mainly manifestation as economical root, subjective root and philosophy root. With the vehement climate political conflicts, the climate negotiation particip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turned to the political game. Climate political game is the competition of reduce exhaust and funds as well as technology appearance, in fact, it is a race for rights of speech, economic leading and ethics value trend. However, no matter how stringing the climate political game, the whole world are not willing to witness the ruin of human being because of climate disaster,and the final aim of game is to solve the climate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ethical consensus. That is to say, ethic consensus is in the political game, and the political game will come to the ethic consensus eventually. The trend to kindnes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the exist of the mutual benefit of all human beings, the raise of the common ethic, they a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ethic consensus, eco-mind, equal dialog and spirit of generous are the element road for realization of ethic consensus.
     Of course, Ethical consensus reached in the climate political game is a kind of self-identity, the specific reflection of "to be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and the lowest limited consensus. It is the four-ethic-consensus——the principles and coordinate of justice, duty, cooperation priorities in the conflict and a combination of rights to survive and develop. Among them, the basics are principles of justice and responsibility, the aims ar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confront conflic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rights to survive and develop. Four ethical consensus can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climate negotia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moral justific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technical solutions to solve the climate problem. Four basic ethic consensuses express the calling of justice, and they explain the resolve of the climate problem have the dimensionality of ethic. Climate problem is an ethical problem and highlight the problem of good and evil, Climate ethic will become a new area to research in eco-ethic.
引文
①"IPCC Wams Climate Affects All," Nuclear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May 22,2007.
    ②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③韦冬泽、牛瑞飞:“妥协推动气候谈判艰难前行”,《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1版,2010-12-21。
    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ks, Promoting Healthy Lif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p.68.
    ②宋国涛:《中国国际环境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8页。
    ②Thomas, Cameron, Green, "Extinction ris",146.
    ①[英]迈克尔·S.诺斯科特:《气候伦理》,左高山、唐艳枚、龙运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②郑丽:“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5期,第107页。
    ③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①马建英:“美国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美国研究》2010年第1期,第127—128页。
    ②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①Diamond,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rvive, London, Allen Lane,2005, p.13.
    ①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第79页。
    ①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第81页。
    ①王军:“理解低碳经济”,《鄱阳湖学刊》2009年第1期。
    ②李淑俊:“气候变化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7期。
    ①李欣:“‘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第170页。
    ②庄贵阳、陈迎:《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③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李艳芳:“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59页。
    ②曹明德:“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第161页。
    ③周珂:“加强法治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社会科学报》第8版,2009-12-3。
    ④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①何建坤:“有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公平性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6期,第12页。
    ②潘家华、郑艳:“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论含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0期,第6页。
    ③杨通进:“通向哥本哈根的伦理共识”,《中国教育报》第4版,2009-12-14。
    ④钱皓:“正义、权利和责任——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伦理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第58页。
    ⑤黄之栋、黄瑞祺:“全球暖化与气候正义:一项科技与社会的分析——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二”,《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5期,第27页。
    ①转引自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序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马开玉:《气候诊断》,北京:气候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Jared Diamond, Collapse (London:Allen Lane,200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③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英]迈克尔·S.诺斯科特:《气候伦理》,左高山、唐艳枚、龙运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②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①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小组办公室:《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
    ①李欣:“‘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第171页。
    ①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②[英]迈克尔·S.诺斯科特:《气候伦理》,左高山、唐艳枚、龙运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78页。
    ①[英]迈克尔·S.诺斯科特:《气候伦理》,左高山、唐艳枚、龙运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81页。
    ②[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①转引自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第81页。
    ②[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③[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和人类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页。
    ④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页。
    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①J. B. Foster.2004, p.12.
    ②转引自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第79页。
    ①Steve Holland, "Obama says climate change a matter of national security," Reuters, Tue, Dec9, 2008.
    ①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②People and Environment:Development for the Future, edited by Stephone Morse and Michael Stocking and Contributors,1995, p3.
    ②浦行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③[美]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郑永年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④转引自肖显静:《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大同: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53页。
    ②张胜军:“全球气候政治的变革与中国面临的三角难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第98页。
    ①周穗明:《智力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①[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阮炜等译,陈维政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②Lewis A. Coser,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Free Press,1956, p.3.
    ①Thomas F. Homer-HDixon, "On the Threshold:Environment Changes and Causes of Acute Conflic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6, No.2, Fall 1991, pp.104-113.
    ①叶三梅:“从哥本哈根会议看西方大国的‘气候霸权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第96页。
    ①陆丕昭:“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政治博弈论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第3页。
    ②陶正付:“气候外交背后的利益博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27页。
    ③阎学通等:《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陆丕昭:“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政治博弈论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第4页。
    ①曹湘荣:“气候谈判格局变动:坎昆会议上演‘后三国演义’”,《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4版,2010-12-16。
    ②"China, India and Climate Change:Melting Asia", The Economist, June 5,2008.
    ③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①[宋]范哗:《后汉书·循吏列传·卫飒》。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7页。
    ③[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9页。
    ④[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①丰子义:“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第510页。
    ①[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7页。
    ④[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陈维政校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⑤[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陈维政校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
    ①[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陈维政校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②[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陈维政校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③江畅:“论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21页。
    ①曹孟勤、徐海红:《生态社会的来临》,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页。
    ①[丹麦]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日记选》,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②[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页。
    ①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②[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上册,张宁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4页。
    ①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①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①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①庄贵阳:“哥本哈根气候博弈与中国角色的再认识”,《外交评论》2009年第6期,第17页。
    ②Fabian W agner and Markus Amann, "Analysis of the Proposals for GHG Reduction in 2020 Made by UNFCCC Annex I Countries by Mid-August 2009",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 Analysis, September 19,2009.
    ①杨理堃、李昭耀:“坎昆气候大会”,《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第2期,第38页。
    ①杨理堃、李昭耀:“坎昆气候大会”,《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第2期,第37页。
    ①转引自严双伍、高小升:“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中的基础四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7页。
    ②转引自严双伍、高小升:“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中的基础四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7页。
    ①Sara Mills, Michel Foucault, New York:Routledge,2003, p.55.
    ②甘均先:“压制还是对话——国际政治中的霸权话语分析”,《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1期,第119页。
    ①陶正付:“气候外交背后的利益博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27页。
    ①王伟男:“国际气候话语权之争初探”,《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5页。
    ②The White House, "An Analysis of the Kyoto Protocol", in Climate Change Review Intern Report, June 11,2001.
    ①Fang Rong, "Understanding Developing Country Stances on Post-2012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razil, China, India, Mexico, and South Africa", Energy Policy, Vol.38, Issue.8, p.4586.
    ②朱兆敏:“论碳排放博弈与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161页。
    ③刘慧、陈欣荃:“美欧气候变化政策的比较分析”,《国际论坛》2009年第6期,第20页。
    ①肖兰兰:“对欧盟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政策的战略认知”,《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第37页。
    ②肖兰兰:“对欧盟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政策的战略认知”,《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第38页。
    ③转引自夏正伟、梅溪:“试析奥巴马的环境外交”,《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2期,第24—25页。
    ①Jekwu Lkeme, "Equity,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Sustainability:Incomplete Approaches in Climate Change Politece", Global Environmenal Change(2003),195-206.
    ①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bk.L,ch,1,1094a1-5.
    ①在写作这部分内容时,受到了黄之栋、黄瑞祺所写论文:《全球暖化与气候正义:一项科技与社会的分析——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二》的启发,在此表示感谢!该论文发表在《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5期上,第27—39页。
    ①[日]池田大作、[意]奥锐里欧·贝恰:《二十一世纪的警钟》,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卞立强译,1988年版,第158页。
    ②[美]弗农·基尔·卡特、汤姆·戴尔:《表土与人类文明》,庄峻、鱼姗玲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①万俊人:“政治伦理及其两个基本向度”,《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6页。
    ①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
    ③何一鸣:《国际气候谈判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第63—64页。
    ①王小锡:“经济道德观视域中的‘囚徒困境’博弈论批判”,《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226—231页。
    ②Axel Michaclowa and Tobiaskoch, Critical Issues in Current Climate Policy, HWWA-Reportno.194.
    ①何怀宏:“哪些差异?何种共识?”,《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页。
    ①[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4页。
    ②曹孟勤、徐海红:《生态社会的来临》,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页。
    ①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22页。
    ②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欧洲》2002年第1期,第3页。
    ①余潇枫:《国际关系伦理学》,北京: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张旺:《国际政治的道德基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②刑亚玲:“国际关系伦理浅析”,《阴山学刊》2005年第3期,第70页。
    ③姜秀敏:“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评述”,《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49页。
    ①余潇枫:“伦理视域中的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期,第21页。
    ①[英]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②[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徐听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5页。
    ③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贞。
    ④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22页。
    ⑤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欧洲》2002年第1期,第1页。
    ⑥余潇枫:《国际关系伦理学》,北京: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①刘湘溶:《生态文明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③房广顺:“全人类共同利益与对外关系的价值定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5期,第114页。
    ①金鑫:《世界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5页。
    ②董漫远:“全人类共同利益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5期,第15页。
    ③刘湘溶:《生态文明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①参见王韬洋的论文:《有差异的主体与不一样的环境“想象”——“环境正义”视角中的环境伦理命题分析》,载于《哲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②参见刘湘溶、曾建平的论文:《人类共同利益:生态伦理学必须高扬的旗帜》,载于《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
    ③[德]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会议宣言》,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万俊人:“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哲学研究》1998年第10期,第44页。
    ①赵景来:“关于‘普世伦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98页。
    ②[德]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③[德]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④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⑤高兆明:“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理论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53页。
    ①万俊人:“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哲学研究》1998年第10期,第44页。
    ②高兆明:“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理论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53页。
    ③刘旭东:“论国际政治中普世伦理的复兴”,《学术界》2010年第11期,第13页。
    ①[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张广勇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②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7页。
    ③张之沧:“新全球伦理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66页。
    ①[美]保罗·库尔兹:《21世纪的人道主义》,肖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480页。
    ①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32页。
    ①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Basil Blackwell,1962, P.152.
    ②Leseminaire de Jacques lacan, liveiii, lespsychodese1955-1956, Texteetabli Jacques-Alain Miller, editions du Seuil,1981, P.62.
    ①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②Habemas, Moral bewusstsein and Kammunikatives Handeln, Frankfurt,1983, p.68.
    ①贺来:“‘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第28页。
    ②于馥颖:“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视界下的道德共识”,《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38—40页。
    ③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①[美]亨德里克·房龙:《宽容》,迮卫、靳翠微译,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3页。
    ②A. J. Conyers, The Long Truce——How Toleration Made the World Safe for Power and Profit, Dallas: Spence Publishing Company,2001, p3.
    ③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④[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①[德]卡尔·奥托·阿佩尔:《哲学的改造》,孙兴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页。
    ①陈真:《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②参见田文利:《国家伦理及其实现机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③[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9页。
    ①[法]伏尔泰:《风俗论》,谢戊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8页。
    ②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16.
    ③赵汀阳:“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71—73页。
    ④高扬先:《走向普遍伦理——普遍伦理的可能性研究》(内容摘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75页。
    ②[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①樊浩:“应对‘全球化’的价值理念及其道德教育难题”,《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31页。
    ②转引自何怀宏:“哪些差异?何种共识?”,《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页。
    ③所谓重叠共识,是指这种政治的正义观念是为各种理性的然而对立的宗教、哲学和道德学说所支持的,而这些学说自身都拥有众多的拥护者,并且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罗尔斯:《正义新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5页。
    ④高兆明:“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理论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53—58页。
    ⑤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8页。
    ⑥沈湘平:“反思价值共识的前提”,《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第6页。
    ①[德]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德]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②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8页。
    ③[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7页。
    ④转引自[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55页。
    ⑤[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4-155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②[古希腊]伊壁鸠鲁:《自然与快乐》,包利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0页。
    ①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②[意]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5页。
    ③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18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63页。
    ④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②[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③[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④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2, the second edition, p.152.
    ⑤[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①转引自王建廷:“气候正义的僵局与出路——基于法哲学与经济学的跨学科考察”,《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第91页。
    ②[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6页。
    ③[美]彼得·辛格:《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应奇、杨立峰译,顾肃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9页。
    ④[英]休谟:《道德原理探究》,王淑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4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9页。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4页。
    ①[美]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王韬洋:“‘环境正义’——当代环境伦理发展的现实趋势”,《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第174页。
    ③1994年,印度生态主义者古哈(Ramachandra Guha)在《激进的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和荒野保护——来自第三世界的评论》的文章中,介绍了印度的环境斗争,强调第三世界同样存在着环境保护运动,表达了贫穷国家和落后地区要求实现“环境正义”的呼声。这些就被称之为“穷人环保主义”的环境保护运动。
    ④黎勇:“气候正义运动在成长”,《世界环境》2009年第3期,第52页。
    ①王韬洋:“‘环境正义’——当代环境伦理发展的现实趋势”,《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第176页。
    ①曹孟勤:“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1页。
    ①参见曹孟勤:“论人向自然的生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21页。
    ②转引自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6页。
    ③曹孟勤、徐海红:《生态社会的来临》,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⑤[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⑥[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①Pulido, Laura Environmentalism and Economic Justice, Tucson:University of A rizona Press, 1996:105-106.
    ①张纯厚:“环境正义与生态帝国主义:基于美国利益集团政治和全球南北对立的分析”,《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第78页。
    ②Paul Driessen, Eco-Imperialism:Green Power, Black Death, Merril Press,2010.
    ③祖父原则最初可追溯到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和后来的发达国家在重新设置国际制度时已经考虑将以“祖父原则”为基础,以制度规范认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权利差异。
    ①[美]彼得·辛格:《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应奇、杨立峰译,顾肃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②[美]彼得·辛格:《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应奇、杨立峰译,顾肃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③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④参见杨通进:“全球正义: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伦理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3页。
    ①[美]彼得·辛格:《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应奇、杨立峰译,顾肃校,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②[美]埃里克·波斯纳、戴维·韦斯巴赫:《气候变化的正义》,李智、张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
    ①Anil Agarwal and Sunita Narin. Global Warming in an Unequal World:A Caes of Environmental Colonialism, New Delhi: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1991:13.
    ②[美]彼得·辛格:《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应奇、杨立峰译,顾肃校,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0-61页。
    ②林火旺:《伦理学入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282页。
    ①刘激扬、周谨平:“气候治理正义与发展中国家策略”,《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24-25页。
    ①[美]彼得·辛格:《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应奇、杨立峰译,顾肃校,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②潘家华:“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论含义”,《世界政治》2009年第10期,第6-16页。
    ③何建坤、刘滨、陈文颖:“有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公平性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6期,第12—15页。
    ①Marco Grssso, "An Ethical Approach to Climate Adaptation Finance, "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Vol.20, Nol,2010, pp.74-81.
    ②潘家华:“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以对碳排放空间的需要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35—48页。
    ①杨通进:“全球正义: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伦理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6页。
    ②2008年4月,斯特恩在《打破气候变化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一文中根据全球排放空间的限制,提出了到2050年人均碳排放目标应该限制在2吨。
    ③这部分内容的写作,受到了杨通进研究员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上的论文:《全球正义: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伦理原则》的启发,在此表示感谢!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②参见曹孟勤教授的论文:《环境正义:在人与自然之间展开》,载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5页。
    ①[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②张登巧:“环境正义——一种新的正义观”, 《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43页。
    ①转引自何建华:“环境伦理视阈中的分配正义原则”,《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2期,第111页。
    ②Frank Ramsey,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s",38 Economic Journal 543.
    ③米哈伊拉罗·米萨诺维克、爱德华·帕斯托尔:《人类处在转折点》,刘长毅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136页。
    ④[法]埃德加·莫兰:《地球·祖国》,马胜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7页。
    ⑤[瑞士]克里斯托弗·司徒博:“为何故、为了谁我们去看护?——环境伦理、责任和气候正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69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3页。
    ②John Rawls, The Law of Peoples(C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p.37.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
    ②转引自杨通进:“全球环境正义及其可能性”,《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25页。
    ①参见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378页。
    ①参见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123页。
    ①转引自郭金鸿:《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②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6页。
    ③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51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3页。
    ⑤[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1页。
    ①[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③[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8页。
    ④[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3页。
    ⑤[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2页。
    ①[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6页。
    ②[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08页。
    ③[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④[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⑤参见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①Hans Jonas, 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pp235-236参见方秋明:《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汉斯·约纳斯责任伦理学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②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①参见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②陈真:《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7页。
    ②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5页。
    ③参见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115页。
    ①方秋明:《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汉斯·约纳斯责任伦理学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②毛羽:“凸显‘责任’的西方应用伦理学”,《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第24页。
    ③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①转引自朱克勤、温浩鹏:“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困境、挑战与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34页。
    ①郭清香:“环境正义遭遇困局”,《中国教育报》第4版,2010-01-25。
    ①朱克勤、温浩鹏:“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困境、挑战与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35页。
    ②参见王小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适用及其限制——《哥本哈根协议》和中国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第86页。
    ①转引自边永民:“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1页。
    ①[美]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①See Henry Shue:"Glob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75 Inter'1 Aff.533-540(1990).
    ②Walter较早提出污染避难所假设,他通过考察1970—1978年西欧、日本以及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趋势,发现这些国家将大部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通过Walter的“污染避难所假设”可以看出高污染产业转移的内在原因。
    ③[美]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王正平、金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④Lavanya Rajamani. Differentia Treatment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50-155.
    ①龚向前:“解开气候制度之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探微”,《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第1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2—173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2页。
    ②所谓忧惧启迪法,就是优先预测不幸,激发对未来灾难画面的想像,以便有效地预防可能的灾难。
    ③参见唐纳德·姆特勒梅纳大主教于2005年7月8日在GW8会议地球动态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①吕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制度设计”,《山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8页。
    ②朱克勤、温浩鹏:“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困境、挑战与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35页。
    ①李威:“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转型”,《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第39页。
    ②Robin Anttfield, Environmental Eth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p.96, pp.101-102转引自周谨平:“论代际道德责任的可能性基础”,《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第53页。
    ③关于这一问题,参见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316页。
    ④周谨平:“论代际道德责任的可能性基础”,《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第53—54页。
    ①参见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2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5页。
    ①[意]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未来一百页》,王肖萍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页。
    ②[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40页。
    ③转引自苟敏、李耀华:“伦理学中的利己与利他之辩”,《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59页。
    ④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①[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4页。
    ②曹孟勤:“市场经济假象与善恶倒错”,《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111-1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
    ④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①周谨平:“论代际道德责任的可能性基础”,《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3页。
    ①在写作本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受到了张胜军的论文:《全球气候政治的变革与中国面临的三角难题》的启发,该论文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在此表示感谢!
    ①刘云鹏:“全球汇率体制的理想与现实”,《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11期,第56页。
    ①[法]米歇尔·苏、马丁·维拉汝斯:《他者的智慧》,刘娟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①张康之、张乾友:“从自我到他人:政治哲学主题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第77页。
    ②张康之、张乾友:“在风险社会中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东南学术》2011年第1期,第78页
    ③孙庆斌:《为他人的伦理诉求》,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①孙庆斌:“为‘他者’与主体的责任: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伦理诉求”,《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第67页。
    ②[法]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塔木德四讲》,关宝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页。
    ③张康之、张乾友:“从自我到他人:政治哲学主题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第80页。
    ④[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①张康之、张乾友:“从自我到他人:政治哲学主题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第83页。
    ①韩震:“关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的沉思——从日本‘3·11’大地震中的福岛核电站事故谈起”, 《哲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3页。
    ②张康之、张乾友:“在风险社会中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东南学术》2011年第1期,第78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4页。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6页。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8页。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3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②[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0页。
    ④李晓元:“‘共同体人伦’: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新视域”,《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第31页。
    ⑤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0页。
    ①江畅:“全球一体与世界和谐”,《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3期,第22页。
    ②[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③秦亚青、魏玲:“进程与权力的社会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第15页。
    ①[英]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3页。
    ②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74页。
    ③[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页。
    ④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75页。
    ⑤黄真:“从‘互惠利他’到‘强互惠’: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与反恩”,《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2页。
    ①楼利:《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页。
    ②[英]罗伯特·艾克斯罗德:《对策中的制胜之道——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转引自饶异:“互惠利他理论的社会蕴意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60页。
    ③李凤华:“我们能否共同求生——对哈丁救生艇理论的逻辑批判”,《哲学动态》2011年第3期。
    ①安慧:“人类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吗?”, 《中国青年报》第2版,2011-03—28。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③转引自张劲松:“风险社会的生态政治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第4页。
    ①胡滨:“生态资本化:消解现代性生态危机何以可能”,《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第55页。
    ②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①[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5页。
    ②[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17页。
    ③张之沧:“新全球伦理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66—72页。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①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转引自高春芽:“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2页。
    ①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9, P210.
    ②Oran R. You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Buliding Regimes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Comell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Ithaca London:University Press,1989, p199.
    ③Russell Hardin, Collective Action, Baltimore:Published for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by the Johns Hopkins Uninersity Press,1982, pp.9-10.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8页。
    ①David Gauthier, "Morality and Advantage", Philosophical Reviews, Vol.76,1976.,转引自龚群:“网络信息伦理的哲学思考”,《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第65页。
    ②陈真:《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③朱富强:“从‘公地悲剧’到‘公共福祉’——‘人’的发展经济学之兴起及其意义”,《光明日报》第11版,2011-05-17。
    ①[韩]赵永植:《重建人类社会》,清玉、姜日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②李强:“国际气候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第124页。
    ③[美]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页。
    ①[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12页。
    ②[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
    ④[美]哈拉尔:《新资本主义》,冯韵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⑤朱富强:“从‘公地悲剧’到‘公共福祉’——‘人’的发展经济学之兴起及其意义”,《光明日报》第11版,2011-05-17。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①李艳芳:“论环境权及其与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98页。
    ①[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294页。
    ②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②转引自高亮华:《人文视野中的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③[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09页。
    ④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①[波]维克多·奥辛廷斯基:《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徐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
    ②丁祖荣:“气候变暖与国际社会的责任——兼论《京都议定书》的意义与作用”,《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280页。
    ③J. B. Foster,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Press,2002, p.60-61转引自陈学明:“布什政府强烈阻扰《京都议定书》的实施说明了什么——评福斯特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揭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第95页。
    ①[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5页。
    ②[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①Africa-up in Smoke? The second report from the Working Group on Climat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London: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5.
    ①转引自杨泽伟:“碳排放权:一种新的发展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41页。
    ①王全宇:“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页。
    ③李保润:《需要层次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①《吕氏春秋·不二》
    ②《吕氏春秋·重己》
    ③周铺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5页。
    ④周铺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15页。
    ⑤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78页。
    ⑥[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30页。
    ⑦《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去年碳排放量达100亿吨》http://news.sohu.com/20111206/n328056816.shtml.
    ①Martin Rees, Ours Final Century (London:Arrow,2004.)
    ①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7页。
    ②Foster, J. B. Marx's Ecology, New York:Monthly Revelew Press,2000. P.162.
    ③[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9页。
    ④[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208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9—58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9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④曹孟勤:“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第100页。
    ⑤曹孟勤:“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第100页。
    ①曹孟勤:“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第10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②[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0页。
    ①转引自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②Louis P. Pojman. "Environmental Ethics: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Inc.1994. p.241.
    ③肖显静:《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大同: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①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162页。
    ①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165页。
    ①[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韩立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页。
    ②参见王建廷:“气候正义的僵局与出路——基于法哲学与经济学的跨学科考察”,《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第81—83页。
    ③[美]威廉·格雷德:《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张定淮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67页。
    ④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37页。
    ①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②旧]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韩立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曾建平、顾萍:“环境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63页。
    ②刘好光:“当前我国社会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中国教育报》第4版,2010-01-11。
    ③曲格平:“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起”,《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2页。
    ①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61页。
    ②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②转引自蔡拓、唐静:“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定位与维护”,《南开学报》2001年第5期,第13页。
    ①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页。
    ①[英]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页。
    ②[英]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0页。
    ①转引自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①[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何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②Zebich-Knos, M.:Global Environmental Conflict in Post-Cold War Era:Linkage to an Extend Security Paradigm,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 vol.5, N.1, P54.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2页。
    ②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85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6页。
    ②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97页。
    ③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98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38页。
    ⑤[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58页。
    ⑥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33页。
    ⑦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35页。
    ①转引自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②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第80页。
    ③余潇枫:《国际关系伦理学》,北京: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①[美]约瑟夫·P.德马科、理查德·M.福克斯:《现代世界伦理学新趋向》,石毓彬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1、Aldy, J. and Stavins, R. Architectures for Agreement:Address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the Post-Kyoto Worl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Patrick Curry, Ecological ethics:an introduction, Polity Press,2006
    3、Steve Vanderheiden:Atmospheric Justice, A Political Theory of Climate Chan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4、Sven Harmeling, 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2009, Germanwatch, Berlin,2008.
    5、Vanderheiden S, Atmospheric Jus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6、Harris P, World Ethics and Climate Change:From International to Global Justic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0.
    7、Farhana Yamin、Joanna Depledge: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Regime:A Guide to Rules, Institutions and Procedur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 K.2004.
    8、J Eyckmans, M Finus:Measures to Enhance the Success of Global Climate Treatie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2007,7:73-97.
    9、Brett Clark and Richard York:Rifts and Shifts:Getting to the Root of Environmental Cirses, Monthly Review, Vol.60, Issue 6 (Nov2008)
    10、Stephen M. Gardiner, "Ethic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Ethics, Vol.114, April 2004.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澳]大卫·希尔曼、约瑟夫·韦恩·史密斯:《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民主的失灵》,武锡申、李楠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德]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会议宣言》,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6、[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3、[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任立、孟庆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4、[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苏国勋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6、[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8、[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9、[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0、[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上册,张宁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
    21、[法]米歇尔·苏、马丁·维拉汝斯:《他者的智慧》,刘娟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6、[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7、[古希腊]伊壁鸠鲁:《自然与快乐》,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9、[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30、[美]埃里克·波斯纳、戴维·韦斯巴赫:《气候变化的正义》,李智、张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1、[美]尤金·哈格洛夫:《环境伦理学基础》,杨通进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32、[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33、[美]彼得·辛格:《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应奇、杨立峰译,顾肃校,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34、[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陈维政校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5、[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下卷),成穷译,贵州人民出 版社2006年版。
    36、[美]小约瑟夫·奈著:《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五版)》,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美]布赖恩·费根:《大暖化: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了世界》,苏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9、[美]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2、[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43、[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44、[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徐听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5、[美]亨德里克·房龙:《宽容》,迮卫、靳翠微译,三联书店1985年版。
    46、[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47、[美]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8、[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9、[美]哈拉尔:《新资本主义》,冯韵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50、[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陈嘉映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51、[美]笆笆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2、[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3、[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5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6、[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57、[美]卡洛林·麦茜特:《自然之死》,吴国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8、[美]威廉·格雷德:《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张定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9、[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60、[瑞士]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周艺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61、[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韩立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2、[英]迈克尔·S.诺斯科特:《气候伦理》,左高山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3、[英]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65、[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66、[英]奈杰尔·劳森:《呼呼理性:全球变暖的冷思考》,戴黍、李振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6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68、[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69、[英]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0、[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1、[英]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72、[英]休谟:《道德原理探究》,王淑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73、[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4、[英]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75、[英]罗伯特·艾克斯罗德:《对策中的制胜之道——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6、[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薄燕:《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美国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实例》,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2、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学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曹孟勤、徐海红:《生态社会的来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曹荣湘:《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陈爱华:《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陈真:《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陈新夏:《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陈鹤:《气候危机与中国应对——全球暖化背景下的中国气候软战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崔大鹏:《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丁大同:《国家与道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4、方秋明:《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汉斯·约纳斯责任伦理学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15、龚群:《现代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龚群:《社会伦理十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8、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1、高扬先:《走向普遍伦理——普遍伦理的可能性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甘绍平:《伦理智慧》,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23、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5、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著:《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26、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0、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1、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李少军:《当代全球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3、李红杰:《国家利益与中国的中东政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4、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35、刘书越等:《环境友好论:人与自然关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6、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聂文军:《西方伦理学专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宋希仁:《西方伦理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9、沈晓阳:《正义论经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0、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1、孙庆斌:《为他人的伦理诉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2、唐凯麟:《西方伦理学经典命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3、田文利:《国家伦理及其实现机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44、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
    46、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7、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王小锡自选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8、王军:《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9、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王晓升:《商谈道德与商议民主——哈贝马斯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1、韦正翔:《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全球伦理的圆桌模式构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向玉乔:《经济·生态·道德:中国经济生态化道路的伦理分析》,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3、肖显静:《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54、谢春:《<寂静的春天>导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55、熊文驰、马骏:《大国发展与国际道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6、谢军:《论责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7、余潇枫:《国际关系伦理学》,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58、俞吾金:《生存的困惑:西方哲学文化精神探要》,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年版。
    59、杨洁勉:《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60、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6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2、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3、张之沧:《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4、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65、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6、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张旺:《国际政治的道德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8、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9、庄贵阳、陈迎:《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70、赵敦华:《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安维复、王志扬:“人类困境:本质、由来及其超越——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批判之一”,《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第35—44页。
    2、薄燕:“国际环境正义与国际环境机制:问题、理论和个案”,《欧洲研究》2004年第3期,第65-80页。
    3、薄燕、陈志敏:“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国与欧盟”,《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2期,第44-50页。
    4、曹孟勤:“政府生态责任的正义性考量”,《人民论坛》2010年第12期,第185—186页。
    5、曹孟勤:“环境正义:在人与自然之间展开”,《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5页。
    6、曹孟勤:“论人向自然的生成”,《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19—23页。
    7、曹孟勤:“人与自然互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新解”,《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2期,第55—58页。
    8、曹孟勤:“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第98—102页。
    9、曹孟勤:“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1—15页。
    10、陈爱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经济与伦理悖论的认同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第77—81页。
    11、陈爱华:“走向低碳社会的能源—环境伦理审思”,《鄱阳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04—109页。
    12、陈爱华:“高技术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95—99页。
    13、董晋骞:“‘共同利益’的现实性奠基及其‘异化’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哲学看”,《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2期,第29—33页。
    14、杜鹏:“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的回归”,《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6期,第4—7页。
    15、樊浩:“从本体世界伦理观到生态伦理世界观——当代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哲学动态》2005年第5期,第21—26页。
    16、樊浩:“高技术的伦理中道”,《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4期,第39—46页。
    17、丰子义:“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第5—10页。
    18、葛晨虹:“回顾与展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六十年”,《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1期,第7—11页。
    19、葛晨虹:“真、善、美视界中的伦理学”,《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第46—50页。
    20、龚群:“网络信息伦理的哲学思考”,《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第63—66页。
    21、龚群:“罗尔斯与社群主义: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哲学研究》2011 年第3期,第115-120页。
    22、高兆明:“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理论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53—58页。
    23、高兆明:“生态保护伦理责任:一种实践视域的考察”,《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第103—108页。
    24、高兆明:“人道主义视域中的生态经济——基于中国语境的生态政治哲学研究”,《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109—114页。
    25、龚向前:“解开气候制度之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探微”,《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第134—140页。
    26、何怀宏:“哪些差异?何种共识?”,《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5页。
    27、贺来:“‘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第24—30页。
    28、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第76—82页。
    29、黄之栋、黄瑞祺:“全球暖化与气候正义:—项科技与社会的分析——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二”,《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5期,第27—39页。
    30、焦国成:“试论社会伦理关系的特质”,《哲学研究》2009年第7期,第106—110页。
    31、刘湘溶:“人类共同利益:生态伦理学必须高扬的旗帜”,《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第41—46页。
    32、刘建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论根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29—33页。
    33、刘慧、陈欣荃:“美欧气候变化政策的比较分析”,《国际论坛》2009年第6期,第19—25页。
    34、刘旭东:“论国际政治中普世伦理的复兴”,《学术界》2010年第11期,第5—14页。
    35、刘激扬、周谨平:“气候治理正义与发展中国家策略”,《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21—27页。
    36、李培超:“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6期,第83—92页。
    37、李培超:“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建构的应有视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25—30页。
    38、李伦:“网络传播伦理的建构路径”,《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2期,第96—100页。
    39、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3—10页。
    40、李滨:“建设道德制高点——中国对外关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8—24页。
    41、李欣:“‘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第170—177页。
    42、李春林:“气候变化与气候正义”,《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45—50页。
    43、李凤华:“我们能否共同求生——对哈丁救生艇理论的逻辑批判”,《哲学动态》2011年第3期,第73—80页。
    44、李晓元:“‘共同体人伦’: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新视域”,《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第28—32页。
    45、李东燕:“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政治分析”,《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2000年第8期,第66—71页。
    46、陆丕昭:“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政治博弈论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第1—5页。
    47、马建英:“美国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美国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6—130页。
    48、马建英:“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的内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6期,第91——121页。
    49、梅萍:“再议‘普世伦理与民族文化话语权’”,《中州学刊》2010年第11期,第138-142页。
    50、牛庆燕:“生态视域中的‘伦理——道德悖论’与生态难题”,《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233—236页。
    51、钱皓:“正义、权利和责任——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伦理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第58—72页。
    52、饶异:“互惠利他理论的社会蕴意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60—66页。
    53、沈湘平:“反思价值共识的前提”,《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第5—8页。
    54、孙法柏、丁丽:“后京都时代气候变化协议缔约国义务配置研究”,《山东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6—22页。
    55、孙友详、戴茂堂:“论西方正义思想的内在张力”,《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4期,第86—91页。
    56、史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全球正义探析”,《阅江学刊》2011年第6期,第75—79页。
    57、田海平:“从‘本体思维’到‘伦理思维’——对哲学思维路向之当代性的审查”,《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5期,第7—11页。
    58、田海平:“‘环境进入伦理’的两种道德哲学方案”,《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第55—59页。
    59、陶正付:“气候外交背后的利益博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25—130页。
    60、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16-28页。
    61、万俊人:“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哲学研究》1998年第10期,第43—50页。
    62、王小锡:“经济道德观视域中的‘囚徒困境’博弈论批判”,《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226—231页。
    63、王泽应:“伦理精神、道德品质与文明盛衰的机理探析”,《齐鲁学刊》2011年第6期,第72—77页。
    64、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37—45页。
    65、王伟男:“国际气候话语权之争初探”,《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第19—24页。
    66、王雨辰:“生态政治哲学何以可能?——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第24—30页。
    67、王建明:“‘红’与‘绿’:展现新全球化时代生态政治哲学新思维”,《自 然辨证法研究》2008年第12期,第75—81页。
    68、王建廷:“气候正义的僵局与出路——基于法哲学与经济学的跨学科考察”,《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第80—95页。
    69、王苏春、徐峰:“气候正义:何以可能、何种原则”,《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第130—135页。
    70、王小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适用及其限制——《哥本哈根协议》和中国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第80—89页。
    71、向玉乔:“论道德宽容”,《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6期,第30—34页。
    72、肖群忠:“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12—22页。
    73、肖兰兰:“对欧盟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政策的战略认知”,《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第35—42页。
    74、杨通进:“全球正义: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伦理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2—10页。
    75、杨通进:“全球环境正义及其可能性”,《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18—26页。
    76、杨春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创新制度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4期,第100—104页。
    77、杨理堃:“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第2期,第38—40页。
    78、余潇枫:“伦理视域中的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期,第19—25页。
    79、于宏源:“气候变化与全球安全治理:基于问卷的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6期,第19—32页。
    80、于宏源:“国际环境合作中的集体行动逻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44—50页。
    81、姚才刚:“民生问题的伦理学意蕴”,《光明日报》第11版,2010-11-09。
    82、杨理堃、李昭耀:“坎昆气候大会”,《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第2期,第36—39页。
    83、叶三梅:“从哥本哈根会议看西方大国的‘气候霸权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第95—99页。
    84、严双伍、高小升:“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中的基础四国”,《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第4—13页。
    85、赵汀阳:“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70-79页。
    86、赵景来:“关于‘普世伦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98—103页。
    87、张之沧:“新全球伦理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66—72页。
    88、张志洲:“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与出路”,《绿叶》2009年第5期,第76—83页。
    89、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王辑思教授访谈”,《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第71—81页。
    90、张胜军:“全球气候政治的变革与中国面临的三角难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第97-116页。
    91、张纯厚:“环境正义与生态帝国主义:基于美国利益集团政治和全球南北对立的分析”,《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第58—78页。
    92、张康之、张乾友:“从自我到他人:政治哲学主题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第76—84页。
    93、张康之、张乾友:“在风险社会中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东南学术》2011年第1期,第70—81页。
    94、詹世友、钟贞山:“‘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之学理根据”,《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第10—16页。
    95、曾建平:“环境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3期,第59-63页。
    96、曾黎:“全球伦理的建构、价值及其局限”,《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70-72页。
    97、曾贤刚、朱留财、吴雅玲:“气候谈判国际阵营变化的经济学分析”,《环境经济》2011年第1期,第39—48页。
    98、章一平:“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认知与视角”,《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52—56页。
    99、郑艳、梁帆:“气候公平原则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6期,第69—90页。
    100、周谨平:“论代际道德责任的可能性基础”,《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第53—5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