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企业混合合并的反垄断规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混合合并作为企业合并的一种类型,因为其对竞争的影响并不直观,更多是潜在的或者隐性的危害,长期以来并不是反垄断法规制的重点,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是比较薄弱。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形式的企业合并已经逐渐成为资本扩张和资本集中的潮流与趋势,从长远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也不能再采取传统的一味姑息态度。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企业混合合并反垄断规制的理论、规制标准和程序设计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探讨,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制模式。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提出潜在竞争理论在我国的具体适用标准;通过比较研究,明确了混合合并和横向合并、纵向合并在反垄断规制时的不同之处;通过案例分析,界定了企业混合合并反垄断规制的分析方法等。
     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潜在竞争理论进行阐述,并结合我国企业活动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现阶段混合合并的问题和特点,试图寻找出一种对混合合并进行规制的有效途径。包括混合合并的申报、审查、禁止、豁免以及一些程序性问题。文章首先对企业混合合并的概念和形式进行了界定。我国反垄断法列举了三种企业合并的形式,分别是狭义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通过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这三种形式的企业合并都有成为混合合并的可能性。而混合合并又可以细分为产品扩大型,市场扩张型和多元化型。前二者因为类似于纵向合并因此反垄断法对其进行规制时可以参照纵向合并的标准,而多元化型则要适用潜在竞争理论进行分析。
     潜在竞争理论的适用,要满足四个前提条件,第一,参与合并企业要进入的目标市场是一个集中度比较高的市场;第二,该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存在障碍;第三,合并的一方当事人是作为该市场的潜在竞争者存在的;第四,被合并企业合并前在该相关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份额,而取得企业则是具有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的相对优势。
     判断潜在竞争者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事实上的潜在竞争者。即取得企业在事实上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入该相关市场,例如自己投资或者取得其他小企业。第二,可察觉的潜在竞争者。即该取得企业的本身能力和现有市场条件使它可以客观的被视为一个潜在的参与竞争者,它的存在,对于标底市场内部的现有企业的市场行为能够产生有利于竞争的重大影响。
     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选题,因为该问题在国内目前比较系统的研究数量很少,混合合并大多数在企业合并的研究中被一带而过,单独对该问题进行阐述的著述和论文比较少。第二在于结合我国实践现状,具体分析了国内混合合并存在的三大问题:政府主导型企业混合合并,外资参与型企业混合合并以及在产业政策引导下产生的企业混合合并。
     在逻辑结构和体系安排上,本文遵循的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外到国内的顺序。文章结合了我国当前的立法和社会实际,对潜在竞争理论结合我国当前企业活动的热点的具体适用,进行了分析。对于企业混合合并,应综合分析合并对相关市场潜在竞争的影响,不能单纯的以市场份额或者营业额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合并后相关市场的市场结构、市场进入障碍和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对符合申报标准的混合合并,应采取事前审查,以避免反垄断法执行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在常规程序之外,可以借鉴国外的事前咨询这一非正式程序,以保证经济效率。
Mixed mergers, as one kind of Business Combinations, because of its impact on competition is not intuitive, or more hidden potential hazards, is not the focus of the anti-trust regulation long-standing ,and the study of it is relatively weak. Bu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is form of business combinations has becalmed the trend of capital expansion and capital concentration. From a long-term economic interests and security point of view, could no longer follow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of simply or tolerat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suitable model regulation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rough discussion the merger of anti-monopoly regulation theory and regulatory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case study research methods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Through study the literature, standards of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otential competition in our country are made;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define the different of antitrust regulation of mixed mergers and horizontal merger and vertical merger; through case analysis, defined the analytical methods of mixed anti-monopoly regulation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s to elaborate the theory of potential competition, and Combined with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of business activities, Mixed at this stage for the merger of China's problems, trying to find out an effective way. The article first defined mixed-to-business concept and the form of merger. China's anti-monopoly law lists three forms of business combination: The merger Operators obtains control by acquiring assets or shares of other operators and through contract or other means to gain control of other operators or to the right to impose on other operators a decisive influence. All of these three forms of business combination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as mixed-merger. The combined mixture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the expansion-type products, market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type. The former two is similar to vertical integration because of its anti-trust regulations, therefore the system can be combin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vertical standards, but diversity-based theory should be applicable to the analysis of potential compet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eet the four prerequisit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otential competition. First, the combined company to enter the target market is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of market. Second, there are obstacles of the market entry and exit. Third, a party of the merger exists as a potential competitor in the market. Fourth, the pre-merger companies were consolidated in the relevant market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market dominance, that mainly embodied in market share, acquired enterprises ha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capital, technology, marketing, and so on.
     Criteria to judge potential competitors are two-fold: First, the fact of potential competitors. That is, in fact, parts can to enter the relevant market by other means, for example, investment or other small business. Second, the potential competitors perceived. That is, the ability to obtain their own businesses and existing market conditions so that it can objectively be seen as a potential competitor to participate in it the existence of the internal market for the bottom of the market behavior of existing enterprises can be beneficial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ompetition.
     This article is the first choice of innov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binding the status quo in China. We should hav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impact of potential competition of the relevant market, not to make market share or turnover as a measure of the standard simply. Instead, we should consider the change of relevant market structure, market entry barriers and economic security and other factors because the merger. As to the mixed mergers which in line with the declaration Standards, we should be taken pre-review in order to avoid unnecessary losses caused by implementation of the anti-monopoly law.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procedures, we can learn from abroad the prior consultation as the informal procedures, to ensure economic efficiency.
引文
[1]郑艳鑫:《论我国企业混合合并的反垄断法规制》,载于《河北法学》2005年第10期,第78页。
    [2]王为农:《企业集中规制的基本法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1]参见王为农:《企业集中规制基本法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2]参见王晓晔:《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法律出版1996年版,第46页。
    [1]参见US-Justizministerium,aaO.,S.P172.
    [2]参见蒋泽中:《企业并购与反垄断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1]参见蒋泽中:《企业并购与反垄断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页。
    [2]参见王为农:《企业集中规制的基本法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1]参见张乃根:《经济学分析法学》,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31-232页。
    [1]Wettbewerbspolitisches Gutachten des Wissenschafllichen Beirats beim Bundesminister fuer Wirtschaft vom 6.12.1986,Wu W 4/1987,S.292.
    [1]参见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法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1]参见王为农:《企业集中规制基本法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2]American Bar Association,Section of Antitrust Law,op.cit.p.53.
    [1]参见D.J.Gerber,aaO.
    [2]参见王晓晔:《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1]参见[美]马歇尔.C.霍华德:《美国反托拉斯法与贸易法规》,孙南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1]参见许光耀:《欧共体竞争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2]EC Commission,supra note 5.,point 55.
    [1]参见刘伟:《反垄断的经济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2]参见刘宁元、司平平、林燕萍:《国际反垄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3]参见王晓晔:《竞争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页。
    [1]参见[英]约翰.亚格纽:《竞争法》,李志中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1]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27页。
    [1]王传辉:《反垄断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1]参见文学国:《滥用与规制--反垄断法对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行为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1]M.C.霍华德:《美国反垄断法与贸易规制》,孙南申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
    [2]美国司法部《1968年合并指南》第19条。
    [1]参见王为农:《企业集中规制基本法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2]同上。
    [1]参见王晓晔:《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2]参见王先林:《WTO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法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1][德]曼弗里德.诺依曼:《竞争政策--历史、理论及实践》,谷爱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1]参见[德]曼弗里德.诺依曼:《竞争政策--历史、理论及实践》,谷爱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1]参见王为农:《企业集中规制基本法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页。
    [2]参见东京高等法院昭和28年12月9日判决,《高裁民集》第6卷13号868页。
    [1]参见王为农:《企业集中规制基本法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1]参见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8-08/12/content_14101187.htm,2009年12月24日访问。
    [1]参见郑艳鑫:《论我国企业混合合并的反垄断法规制》,载于《河北法学》2005年第10期,第78页。
    [1][德]鲁道夫.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91页。
    [2]参见http://www.mergers-china.com/top10/chinae2004.asp,2009年2月11日访问。
    [1]参见http://www.mf08.com/y/b/b31/200902/155712_3.html,2009年2月11日访问。
    1.王晓哗著:《欧共体竞争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全兴著:《竞争法通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3.王为农著:《企业集中规制的基本法理--美国、日本及欧盟的反垄断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王长河、周永胜、刘风景译:《日本禁止垄断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卫新江著:《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法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6.张瑞萍著:《反垄断法理论与实践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刘剑文、崔正军:《竞争法要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文学国著:《滥用与规制-反垄断法对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行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王传辉著:《反垄断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
    10.孔祥俊著:《反垄断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1.王晓晔著:《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2.王晓晔著:《竞争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3.刘文化著:《WTO与中国企业法律制度的冲突与回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14.陈丽洁著:《公司合并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5.蒋泽中著:《企业并购与反垄断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邱本著:《市场竞争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王先林著:《WTO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刘伟著:《反垄断的经济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沈敏荣著:《法律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规则分析》,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0.许光耀著:《欧共体竞争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1.包锡妹著:《反垄断法的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傅军、张颖著:《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23.[比]保罗.纽尔著:《竞争与法律--权利机构、企业和消费者所处的地位》,刘利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台]赖源河著:《公平交易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马歇尔.C.霍华德著:《美国反托拉斯法与贸易法规》,孙南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6.[德]曼弗里德.诺伊曼著:《竞争政策--历史、理论及实践》,谷爱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反托拉斯法》,孙秋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75页。
    28.[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著:《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张群、黄涛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林平:《中国企业兼并的反垄断法控制》,载王晓晔主编:《经济全球化下竞争法的新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0.王巍、孙贺志、庄云志:《中国并购指数及2004年数据分析》,载王巍主编:《2005中国并购报告》,中国邮电出版社2005年4月版。
    31.王东梅、徐子桐、张志斌:《中国并购年度分析》,载王巍主编:《2005中国并购报告》,中国邮电出版社2005年4月版。
    32.林立松等:《2004年22个重要产业并购报告》,载王巍主编:《2005中国并购报告》,中国邮电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刘继华、文建秀:《企业合并概念辨析》,载《冶金财会》1997年第7期。
    2.李默丝译、林燕萍校:联合国《竞争法示范法》,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曹虹:《20世纪90年代合并理论探析》,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吕明瑜:《美国企业合并制度的研究和借鉴》,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5.潘丽平:《企业合并的反垄断控制》,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刘和平:《欧美并购控制法实体标准比较研究》,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1期。
    7.石旭雯:《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规则的实体法研究》,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8.王康、赵守飞:《公司并购中的反垄断豁免制度研究》,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9.耿丹丹:《企业合并的反垄断法豁免》,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0.陈荣卓:《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法豁免探讨》,载《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1.项雪平:《论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2.黄锡生、林恩恩:《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的规制研究》,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3.李磊:《论企业合并的反垄断控制》,载于《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2期。
    14.于兰婷:《产业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产业政策》,载《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13期。
    15.卢代富:《严厉与宽容:反垄断中的企业合并控制政策》,载于《现代法学》1998年第4期。
    16.Donald F.Turner,The Definition of Agreement under the Sherman Act:Conscious Parallelism and Refusals to Deal,75 Harv.L.Rev.655,1962.
    17.Thomas E.Kauper,Merger Control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Some Observation,74 St.John's L.Rev.305,2000.
    1.Bundeskarttellamt,Discussion Paper for the meeting of the working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Competition Law,Prohibition Criteria in Merger Control -- Dominant Position versus Substantial Lessening of Competition,http://www.bundeskartellamt.de\disscussion_papers.htm l,访问时间2008年10月22日。
    2.Mario Monti,A European Competition Policy for Today and Tomorrow,http://europa.eu.int/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SPEEC H/00/240&format=HTML&aged=O&language=EN&guiLanguage=en,访问时间2008年9月10日。
    3.http://www.internationalcompetitionnetwork.org/,访问时间2008年12月10日。
    4.Anne K.Bingaman,Antitrust,Innovation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Address byAssistant Attorney General,Antitrust Division,Department of Justice,in Program on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Stanford Law School,Stanford California,70ctober,1994,http://www.usdoj.gov/atr/public/speeches/0116.htm,访问时间2009年2月6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