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贸易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额位居全球第一。但是,相比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我国的国际金融地位仍然不高,这与我国经济贸易大国的身份不匹配。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接连发生的国际金融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金融体系存在严重弊端,使得当今国际金融格局可谓处于乱世。尤其是2007-2010年发端于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揭示了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格局中长期居于霸权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当前国际金融格局中属于从属和被动地位,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并未承担起与其金融霸权地位相对应的国际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致这些发达国家内部的金融问题极其容易并迅速传导至世界范围内,造成危害更大、领域更广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正确认识国际金融格局,准确把握世界金融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我国国际国内金融对策,对于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总体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注重国际与国内对比和历史与现实对比的分析方法,并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和列宁的相关理论)、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包括金融发展、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金融危机、金融稳定、制度变迁等)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进,分析了当代国际金融格局的现状、问题以及新变化,在立足于我国在当代国际金融格局中的实际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国际金融格局调整的若干建议。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可能的创新及研究难点;第二章“理论章”,回顾了马克思、列宁对货币金融问题的有关理论,关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全球经济治理等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并对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稳定的相关研究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第三章“历史章”,首先分析了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三个金融霸权国荷兰、英国、美国的霸权更替,随后分析了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国际金汇兑本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等三个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最后概括归纳了国际金融格局历史演进的几点启示,其中主要包括主权货币地位是金融霸权的集中体现、金融霸权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金融力量需要发达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的支撑、开展多边合作及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日益重要等;第四章和第五章为“现实章”,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银行业、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金融组织的现状与问题,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当代国际金融格局发生的新变化;第六章和第七章为“中国章”,第六章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在当代国际金融格局中的现状,第七章基于此现状,提出了加快转变金融机构发展方式、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创新、推动我国金融“走出去”、大力发展对外援助、主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主导构建符合我战略利益的国际金融组织等七项建议,致力于把握当前国际金融格局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提高我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对国际金融事务的话语权。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trade strengths have been growingstronger and stronger.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developing economy in the world,and its GDP has become the second largest in the world just behind to US, and itsforeign trade volume and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 volume have become the first inthe world. However, relative to our economic and trade status, our internationalfinance status is still humble, and doesn’t match to the status as a economic and tradegian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problems happened in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and the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reflect that there’re serious flaws in the world financialsystem, and make the contemporary world financial regime to be at turbulent times.Especially in2007-2010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derived from the Wall Streetsub-prime crisis in US, reveals further that: on one hand,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represented by US have long been occupying the financial hegemony status, and the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en placed at dependent or passive status; on the otherhand,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US, wouldn’t take thecorrespondent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ir internal financial problems of these countries areinclined to and quickly transmit to the whole world, making a more damaging andlarger scale worldwide financial crisis.
     Rightly cogniz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ime, precisely mastering theprinciples of world finance development, scientifically set out our country’s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inancial policies, are meaningful for deepening ourfinancial reform, accelerating financial development,maintaining financial stability,promoting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advancing our country’s comprehensivepower.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ations of empirical study and theoreticalstudy, quantitative study and qualitative study, structural study and overall study,stressing the comparison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domestic situation, historyand reality, 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Maximum (including the relative theories of Marxand Lenin),the western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including financialdevelopment,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stability,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et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ories,this work studi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ime, analysesthe reality, problems and new chang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ime,and proposes several advises responding to the adjustm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regime, being established on th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s real status in contemporary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ime.
     This thesis contains7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introduction. It presents thebackground, significance, methods, possible new ideas and difficulties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hapter of theories”. It reviews Marx and Lenin’srelative theories 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issues, the relative theories and literature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financial crisis,financial stability,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reform of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nd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hapter of history”. It first analyses the hegemonytransition of Netherlands, UK and US, then, analys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evolution of gold standard, gold exchange standard and Breton woods standard,finally, concludes several inspiration from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égime,among them, mainly including the standard sovereign currency, the economic basepower, the strong system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markets, multilateralcooperation of special importance.
     The fourth chapter and fifth chapter are “the chapter of realities”. The fourthchapter mainly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contemporary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the international banking industry, the internationalfinancial market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studies the new changes of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ime affectedby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2008.
     The sixth chapter and the seventh chapter are “the chapter of China”. The sixthchapter studies China’s real status among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ime,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banking institutions,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our capital market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and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The seventh chapter, for grasping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of the adjustment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ime,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fluence and the power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ffairs, proposes seven suggestions, including acceleratingthe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i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of capital markets, promot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advancing China finance “GoingOut”, developing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participating actively in thereform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nd leading to construct new internationalfinancial organizations in according with our strategic interests.
引文
①朱成虎.关于当前世界战略格局的几点思考[J].北京: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2).
    ①王元龙.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4月,第一卷第二期.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163-164.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165.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276-277.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27.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38.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85.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77.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77.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选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选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③张淑君.论列宁的金融全球化思想[J].特区经济,2009年7月.
    ④吴先满.中国金融发展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①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p250-263.
    ①徐进前.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②徐进前.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③徐进前.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①[美]诺思,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p3.
    ②[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p225.
    ③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见: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253.
    ④贺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⑤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p117-119.
    ⑥[美]诺思,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p3.
    ⑦[美]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p6.
    ⑧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见: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389.
    ①王建.亚洲金融风暴与98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J].北京:战略与管理.1998.2,p.33-39.
    ②高海红.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对东亚的挑战[J].北京: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
    ①杨培雷.国际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p280-297.
    ②王爱俭.国际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M].Krugman,P.(1979),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i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Flood and Carber(1984), 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Some Linear Exampl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7.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③王爱俭,2005.
    ④王爱俭,2005.
    ①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EB/OL].http://www.gov.cn/gzdt/2009-03/23/content_1266412.htm.2009.
    ②吴晓求.金融危机引发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北京:中国金融,2008(23).
    ③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北京:当代亚太,2008(5).
    ④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贷危机:根源、走势、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⑤林毅夫.剖析国际金融危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0/25/content_10250907_1.htm,2008.
    ⑥邱云波.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J].北京: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期.
    ⑦国纪平.过度创新与金融风暴——初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N].人民日报,2008-11-05.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84203.htm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84203.html.
    ①丁卫民.新自由主义体制下经济增长的矛盾与危机——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再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9(3).
    ②张宇.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4).
    ③巴曙松.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金融新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走向[J].金融发展研究,2009(4).
    ④陈江生.国际金融危机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2.
    ⑤吴晓求.金融危机引发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北京:中国金融,2008(23).
    ⑥吴念鲁,杨海平.从次贷危机到华尔街风暴:微观机理、制度根源、应对策略[J].经济学动态,2009(2).
    ⑦吴敬琏.金融海啸与中国[J].北京:亚太经济,2009年第1期.
    ⑧樊纲、马蔚华.2009:中国应对金融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①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R].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p141.
    ②向新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p212.
    ③曾永艺、姚正春.对央行文昌金融稳定制度选择的博弈分析[J].北京:财经研究,2000.
    ④廖发达.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与银行稳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⑤[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⑥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2-3.
    ⑦[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314.
    ①张礼卿.“外资企业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最大赢家”[EB/OL].http://www.zgjrw.com/News/2011516/jrb/528054446800.shtml,2011.
    ②张燕生.“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EB/OL]. http://www.doc88.com/p-743827649062.html,2011.
    ①苑德军.“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中国的对策”[EB/OL].http://www.chinabanker.net/news_detail.jsp?id=279,2009.
    ①周宇.试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J],北京: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②丁志杰.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将艰难且漫长[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21/01586772204.shtml,原载于《金融时报》2009年9月21日第三版.
    ③吴志成、朱旭.新多边主义视野下的全球治理[EB/OL].http://www.cssn.cn/news/561476.htm,原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
    ④邓大鸣.金融监管的区域合作[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p25-40.
    ①魏加宁.“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中国的对策”[EB/OL].http://www.chinabanker.net/news_detail.jsp?id=279,2009.
    ②吕晓莉.全球治理:模式比较与现实选择[EB/OL].http://psi.ecupl.edu.cn/cp/cpchina/view.asp?articleid=237,原载于《现代国际关系》(北京),2005年03期,p8~13.
    ③魏加宁.“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中国的对策”[EB/OL].http://www.chinabanker.net/news_detail.jsp?id=279,2009.
    ④黄范章.经济全球化下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和新时代的道义准则[J],中国投资,2010(10).
    ①C. Kindleberger,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without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1985), p.133.
    ②[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M],(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3.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中译本),新华出版社,2002.
    ④R. Keohane,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s,1967-1977, O. R. Holsti&Others (eds),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1980,p.132.
    ⑤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p259-260.
    ⑥姜海川.从世界强国崛起看金融革命对经济的引领作用[J].北京:中国金融,2006(9).
    ①吴志成、朱旭.新多边主义视野下的全球治理[J],http://www.cssn.cn/news/561476.htm,原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
    ②R. Keohane,“Multilateralism: An Agenda for Research”,InternationalJournal,Vol.45,1988.
    ③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9;Quoted in William B. Paterson, Altering World Order, Ph.D.diss. University of Stirling,2006, p.64.
    ④Kenneth W. Abbott and Duncan Snidal,“Why States Act Through Form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in Paul F.Diehl(editor), The Politics of Global Governance,2ndEdition, London: Lynne RiennerPublishers,2001,p.15.
    ⑤吴志成、朱旭.新多边主义视野下的全球治理[J].http://www.cssn.cn/news/561476.htm,原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
    ⑥吴志成、朱旭.新多边主义视野下的全球治理[J].http://www.cssn.cn/news/561476.htm,原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
    ⑦吴志成,2012.
    ⑧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J].北京: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①Bruce Greenwald, Joseph Stiglitz. A Model Proposal f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form[R]. thepaper prepar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Meeting, Istanbul, June,2008.
    ②黄益平.国际货币体系变迁与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09.
    ③Robert Mundell. Currency Areas,Exchange Rate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form [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Vol.3, No.2,2000.
    ④Barry Eichengreen.Out of the Box Thoughts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R].IMF Working Paper, No.2009/116.
    ①Barry Eichengreen.Out of the Box Thoughts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R].IMF Working Paper, No.2009/116.
    ②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EB/OL].2009.http://www.gov.cn/gzdt/2009-03/23/content_1266412.htm
    ③M. Dooley, D. Folkerts-Landau and P. Garber. 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on Woods System [R].NBER Working Paper, No.9971, September,2003.
    ④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北京:金融研究,2008(10),p1-16.
    ①Cohen, The Future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M], Macmillan: London,1971.
    ②王元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第7期,16-22.
    ③石巧荣.不成熟债权国困境与人民币国际化[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27-31.
    ④李新功.国际生产中心转移与货币体系错配: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6月,10-15.
    ⑤刘玲.货币替代的铸币税问题及其政策含义研究——以美、中及东盟等周边国家、地区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49-55.
    ⑥赵锡军,宋晓玲.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J].亚太经济.2009年第6期,18-22.
    ⑦陈江生,陈昭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56-61.
    ⑧马骏.发达的离岸市场能提高货币国际化程度[J].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5月21日,第B01版.
    ⑨杨帆.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中国黄金储备问题——基于中美两国的对比分析[J].现代商业,2010(20).p18-20.
    ①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p1-15.
    ②高洪民.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促发展的机理和渠道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10).p22-27.
    ③吴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历史视角下的经验和启示[J].区域金融研究,2011(2).p20-25.
    ①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economy: the States, the Movements and the Civilization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p38.
    ②王正毅,张贵岩.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59.
    ③Hopkins, T. K. and Wallenstein, I. World Systems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M]. New York: SagePublication,1982. p118.
    ④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9%87%91%E8%9E%8D%E9%9C%B8%E6%9D%83.
    ⑤Hopkins, T.K. and Wallerstein, I. World Systems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M]. New York: SagePublication,1982.
    ①[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吕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p38-39.
    ②[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98,p38-39.
    ③[英]苏珊·斯特兰奇.国际与市场[M].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Israel, J.I. The Dutch Republic: Its Rise, Greatness and Fall,1477-1806[M]. New York: Oxford Press,1988, p307-315.
    ②安特卫普(Antwerp)1863年成为比利时的城市,现在是比利时第二大城市、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世界最大的钻石加工和贸易中心.
    ③[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④此处假设宏观生产函数Y=A·f(K, L)存在.
    ⑤Van Bavel, Bas J.P., Jan Luiten van Zanden. The Jump-Start of the Holland Economy during the Late-MedievalCrisis (C.1350-C.1500)[J].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2004,57(3).p503-532.
    ①[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金融霸权(1500-1990)[M].高祖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38-139.
    ②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p8.
    ③与之相对的英国属于工业资本主义国家.
    ④华民.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p227-253.
    ⑤世界上最早以冠用“银行”之名的是1580年创立的威尼斯银行,主要为政府提供贷款.
    ⑥[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金融霸权(1500-1990)[M].高祖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54.
    ①沃勒斯坦,1998,p60.
    ②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p12.
    ③沃勒斯坦,1998,p63.
    ④[美]约翰·戈登.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p71.
    ①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p4.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p822.
    ②[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62.
    ①“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发生在1337-1453年英格兰和法国之间。
    ②沃勒斯坦,1998,p334.
    ①余治国,2011,p22.
    ②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p99.
    ③[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p139.
    ④[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徐子键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p209.
    ①赵红.17-18世纪英国国债制度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2006(3).p178.
    ②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集团,2009. p37.
    ①余治国,2011,p29.
    ②[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p128.
    ③[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三卷)[M].施康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p407.
    ①[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p145.
    ②[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p139.
    ③[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44.
    ④[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p18.
    ①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②刘宗绪.世界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①[美]约翰·戈登.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04)[M].祁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p15.
    ②[美]约翰·戈登,2005,p93.
    ③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集团,2009. P135-136.
    ①张振江.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1933-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7.
    ①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J].史学集刊,2003年10月(4).
    ②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③孟宪扬.浅析布雷顿森林体系[J].天津:南开经济研究,1989(4).
    ①门洪华.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192.
    ①夏炎德.欧美经济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p408.
    ②陈晓律.关于衡量英国衰落的标准问题——评罗宾斯坦的《资本主义文化与英国的衰落》[J].北京:世界经济,2002(5).
    ①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p11.
    ②Yeager, L: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lations: Theory, History and Policy[M]. Heper&RowPublisher,1976.
    ①Fetter,W:Development of British Monetary Orthodox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②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瞩[J].北京:国际金融研究,2001(4).
    ①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①艾肯格林著,彭兴韵译.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张杰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①阚水深.国际货币运行机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①1983年,“借款总安排”额度改用特别提款权计算,总额增加到170亿SDR,合177.98亿美元。此外,瑞士通过瑞士国民银行成为第11个参加国,在总额度中占6%。此外,IMF与“十国集团”对借款总安排改革,放宽了贷款条件和范围,同意IMF利用多种形式帮助非协定参加国享受“借款总安排”提供的便利,同时承担一定的义务。“借款总安排”创建初期规定协定有效期为4年,现已多次延期,事实上已成为一种永久性安排。
    ②后经多次调整,1980年该金额已超300亿美元。随着美元汇价走强,该协定的使用率有所下降。
    ①“黄金双价制”指一个官方价格,即每盎司黄金35美元,一个市场价格,即由市场上黄金供需决定的浮动价格。
    ②闫小娜.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之路:众里寻她千百度[EB/OL].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09.http://ifb.cass.cn/show_news.asp?id=23472.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张杰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②陈雨露.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57.
    ③程恩富.“美元霸权:美国掠夺他国财富的重要手段”[EB/OL]. http://www.cssn.cn/news/427695.htm,2011年11月16日.
    ④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p38.
    ①程恩富.“美元霸权:美国掠夺他国财富的重要手段”[EB/OL].2011年11月16日.http://www.cssn.cn/news/427695.htm.
    ②程恩富,2011.
    ③李若谷.“美国在价值违约,所还所借价值不同”[EB/OL].2012年4月3日.http://business.sohu.com/20120403/n339689914.shtml.
    ①[西]拉托,2005年2月23日在美国外交学会的演讲.
    ②IMF.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R].2009(4).
    ①贾玉革.金融机构“大而不倒”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J],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8).
    ①贾玉革,2009(8).
    ①王春峰等.金融创新的未来趋势[J].经济学动态.1998(7).
    ①赵欣颜,李兆军.由美国次贷危机论我国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发展[J].北京:商业时代,2008(8).
    ①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P110.
    ①张伯里.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主要趋势[R].2012年3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的报告.
    ①张伯里.世界多极化及中国在多级格局中地位的前景[J].北京:新远见,2007(6).
    ②2012和2013年数据为IMF预测值.“先进经济体”包括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加拿大等.http://www.mof.gov.cn/preview/ytcj/pdlb/dbjgzz/201202/t20120208_626678.html?randid=0.406531505600197.
    ①张伯里.世界多极化及中国在多级格局中地位的前景[J].北京:新远见,2007(6).
    ②陶君道.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经济[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p385.
    ③朱民.“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政策论坛”[EB/OL],新浪财经,2007年9月11日.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guancha/20070911/11063966852.shtml.
    ①张伯里.“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一个‘极’的条件”[EB/OL],新华日报,2009年11月17日.http://news.sina.com.cn/c/2006-09-04/06009927251s.shtml.
    ②王雷.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格局展望及中国的发展[J],北京:经济问题,2010(11).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8日. P16-17.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8日. P16-17.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8日. P21-22.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8日. P24.
    ①转引自:娄亚萍.试论战后美国对外发展援助[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库.2010年4月15日.
    ②宋新宁和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P216.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
    [2]张伯里主编.世界经济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4月.
    [3]张伯里.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与国际合作与协调[J].北京:求是,2009年11月.
    [4]张伯里.世界多极化及中国在多级格局中地位的前景[J].北京:新远见,2007年6期.
    [5]张伯里.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主要趋势[R].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3月.
    [6]张伯里.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一个“极”的条件[EB/OL].北京:新华日报,2009年11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04/06009927251s.shtml.
    [7]朱成虎.关于当前世界战略格局的几点思考[J].北京: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2月.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张淑君.论列宁的金融全球化思想[J].特区经济,2009年7月.
    [11]吴先满.中国金融发展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1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徐进前.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4][美]诺思,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5][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6]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7]贺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8]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9][美]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0]王建.亚洲金融风暴与98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J].北京:战略与管理.1998年2月.
    [21]高海红.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对东亚的挑战[J].北京: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
    [22]陈雨露.国际金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3]杨培雷.国际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4]王爱俭.国际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5]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EB/OL].中央人民政府网,2009.http://www.gov.cn/gzdt/2009-03/23/content_1266412.htm.
    [26]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北京:金融研究,2007(8).
    [27]吴晓求.金融危机引发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北京:中国金融,2008(23).
    [28]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北京:当代亚太,2008(5).
    [29]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贷危机:根源、走势、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30]林毅夫.剖析国际金融危机[EB/OL].新华网,2008.
    [31]邱云波.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J].北京: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期.
    [32]国纪平.过度创新与金融风暴——初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N].人民日报,2008-11-05.
    [33]白暴力,梁泳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后果[J].经济学动态,2009(1).
    [34]丁卫民.新自由主义体制下经济增长的矛盾与危机——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再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9(3).
    [35]张宇.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4).
    [36]巴曙松.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金融新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走向[J].金融发展研究,2009(4).
    [37]陈江生.国际金融危机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2.
    [38]吴晓求.金融危机引发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北京:中国金融,2008(23).
    [39]林毅夫.剖析国际金融危机[EB/OL].新华网,2008.
    [40]吴念鲁,杨海平.从次贷危机到华尔街风暴:微观机理、制度根源、应对策略[J].经济学动态,2009(2).
    [41]吴敬琏.金融海啸与中国[J].北京:亚太经济,2009年第1期.
    [42]樊纲、马蔚华.2009:中国应对金融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R].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p141.
    [44]向新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p212.
    [45]刘锡良、罗得志.金融制度与金融稳定[J].北京:财贸经济,1999(6).
    [46]乔海曙.国际金融稳定与国内金融安全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
    [47]曾永艺、姚正春.对央行文昌金融稳定制度选择的博弈分析[J].北京:财经研究,2000.
    [48]廖发达.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与银行稳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49][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50][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1]张礼卿.“外资企业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最大赢家”[EB/OL].http://www.zgjrw.com/News/2011516/jrb/528054446800.shtml,2011.
    [52]张燕生.“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EB/OL].http://www.doc88.com/p-743827649062.html,2011.
    [53]苑德军.“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中国的对策”[EB/OL],2009.http://www.chinabanker.net/news_detail.jsp?id=279.
    [54]周宇.试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J].北京: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55]丁志杰.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将艰难且漫长[EB/OL],原载于《金融时报》2009年9月21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21/01586772204.shtml.
    [56]吴志成、朱旭.新多边主义视野下的全球治理[EB/OL],原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http://www.cssn.cn/news/561476.htm.
    [57]邓大鸣.金融监管的区域合作[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8]魏加宁.“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中国的对策”[EB/OL],2009.http://www.chinabanker.net/news_detail.jsp?id=279.
    [59]吕晓莉.全球治理:模式比较与现实选择[EB/OL],原载于《现代国际关系》(北京),2005年03期.http://psi.ecupl.edu.cn/cp/cpchina/view.asp?articleid=237.
    [60]黄范章.经济全球化下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和新时代的道义准则[J],中国投资,2010(10).
    [61][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M],(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3.
    [6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中译本),新华出版社,2002.
    [63]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64]姜海川.从世界强国崛起看金融革命对经济的引领作用[J].北京:中国金融,2006(9).
    [65]吴志成、朱旭.新多边主义视野下的全球治理[J],原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 http://www.cssn.cn/news/561476.htm.
    [66]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J].北京: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67]黄益平.国际货币体系变迁与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09.
    [68]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北京:金融研究,2008(10).
    [69]王元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第7期.
    [70]黄益平.国际货币体系变迁与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5.
    [71]石巧荣.不成熟债权国困境与人民币国际化[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72]李新功.国际生产中心转移与货币体系错配: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6月.
    [73]王元龙.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4月.
    [74]刘玲.货币替代的铸币税问题及其政策含义研究——以美、中及东盟等周边国家、地区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
    [75]赵锡军,宋晓玲.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J].亚太经济.2009年第6期.
    [76]陈江生,陈昭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77]黄泽民.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中国尚不具备[J].沪港经济,2010年6月.
    [78]李永宁,郑润祥,黄明皓.超主权货币、多元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核心利益[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7月.
    [79]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
    [80]王姝.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河北金融.2010年07期.
    [81]马骏.发达的离岸市场能提高货币国际化程度[J].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5月21日.
    [82]曹凤岐.超主权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与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金融,2010年6月.
    [83]杨帆.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中国黄金储备问题——基于中美两国的对比分析[J].现代商业,2010(20).
    [84]陈四清.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银行的国际化经营[J].金融时报,2010年3月22日,第5版.
    [85]刘金柱.金融市场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分析[J].财经界,2010(1).
    [86]李文浩,张宁.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及对策——金融市场视角[J].武汉金融,2010(11).
    [87]赵平,赵建群,王玉华.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我国中央银行的角色转变[J].理论月刊,2011(1).
    [88]毕颖娟.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途径选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89]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
    [90]黄梅波、胡建梅,德国马克的国际化路径研究——兼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创新,2010(4).
    [91]陈炳才.人民币国际化——主权货币结算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进行[J].武汉金融,2010(3).
    [92]张云,刘骏民.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困境与人民币国际化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93]叶华光.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对外投资的协同演进[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94]高洪民.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促发展的机理和渠道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10).
    [95]吴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历史视角下的经验和启示[J].区域金融研究,2011(2).
    [96]郭飞.马克思、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与当代国际投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97][美]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下国际金融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2.
    [98][美]让玛瓦苏德万著,贺钦译.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分析[J].国外理论动态,2010.6.
    [99][美]R.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商务印书馆,1994.
    [100][美]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商务印书馆1973.
    [101][美]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商务印书馆,1973.
    [10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02.
    [103]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4]吴先满.中国金融发展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105][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106]黄仁宇.资本主义与21世纪[M].三联书店,1997.
    [107]黄金老.金融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7期
    [108]王正毅,张贵岩.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9][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吕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10][英]苏珊·斯特兰奇.国际与市场[M].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1][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12][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高祖贵译..世界金融霸权(1500-1990)[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3]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114]华民.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5][美]约翰·戈登.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16][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7][美]道格拉斯·诺斯.厉以平译.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18][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徐子键译.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19]赵红.17-18世纪英国国债制度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2006(3).
    [120]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集团,2009.
    [121][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2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三卷)[M].施康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123][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124][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125]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26]刘宗绪.世界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7][美]约翰·戈登.祁斌译.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04)[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28]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集团,2009.
    [129]张振江.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1933-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0]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J].史学集刊,2003年10月.
    [131]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32]孟宪扬.浅析布雷顿森林体系[J].天津:南开经济研究,1989.
    [133]门洪华.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4]夏炎德.欧美经济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135]陈晓律.关于衡量英国衰落的标准问题——评罗宾斯坦的《资本主义文化与英国的衰落》[J],北京:世界经济,2002.
    [136]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瞩[J],北京:国际金融研究,2001(4).
    [137][美]艾肯格林著,彭兴韵译.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38][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张杰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139]阚水深.国际货币运行机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140]闫小娜.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之路:众里寻她千百度[EB/OL].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09. http://ifb.cass.cn/show_news.asp?id=23472.
    [141]程恩富.美元霸权:美国掠夺他国财富的重要手段[EB/OL].2011年11月16日.http://www.cssn.cn/news/427695.htm.
    [142]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43]李若谷.美国在价值违约,所还所借价值不同[EB/OL].2012年4月3日.http://business.sohu.com/20120403/n339689914.shtml.
    [144]李石凯,王晓雷.国际金融前沿问题研究——全球银行竞争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45]陶君道.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经济[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146]贾玉革.金融机构“大而不倒”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J],北京:中央财
    [147]经大学学报,2009(8).
    [148]高山.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比较研究[J].南京: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2).
    [149]朱民,国际金融体系存三大缺陷[EB/OL].2010.http://biz.cn.yahoo.com/100618/169/xjc3.html.
    [150]赵欣颜,李兆军.由美国次贷危机论我国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发展[J].北京:商业时代,2008(8).
    [151]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52]朱民.“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政策论坛”[EB/OL],新浪财经,2007年9月11日. 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guancha/20070911/11063966852.shtml.
    [153]王雷.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格局展望及中国的发展[J],北京:经济问题,2010(11).
    [154]陈文玲、颜少君.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与全球经济治理新结构的构建[J].北京:宏观经济研究,2012(3).
    [155]唐颖.全球治理中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D].北京:外交学院博士论文库,2010.p68.
    [156]林桂军.金融体系低效是外部失衡的关键[EB/OL],2007年8月30日.http://business.sohu.com/20070830/n251868698.shtml.
    [157]王家强、谢玉鹏.亚洲新兴市场银行业的崛起、现状、挑战与实现[J].北京:国际金融研究,2007(9).
    [158]聂鹏、苗连琦.中国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探析[J].江西:价格月刊,2011(4).
    [159]王信.金砖四国金融实力提升对国际金融及其治理的影响[J],北京:国际经济评论,2011(1).
    [160]王春峰等.金融创新的未来趋势[J].经济学动态.1998(7).
    [161]高占军.中国金融资产六年翻两倍[EB/OL],2012年12月3日.http://stock.hexun.com/2012-12-03/148631567.html.
    [162]苗燕.中国金融总资产全球份额逼近全球5%[EB/OL].2007年2月13日.http://www.cnstock.com/paper_new/html/2007-02/13/content_51957924.htm.
    [163]王家强,彭继伟.全球银行业版图的历史变迁、决定因素及启示[J],北京:国际金融.2010(10).
    [16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2011年年报[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5月.
    [16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6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监会年报[R].中国银监会网站,2008-2012.
    [167]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EB/OL][R],2013年1月11日.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524/2013/20130109165102866350983/20130109165102866350983_.html.
    [168]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EB/OL][R],2013年1月11日.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524/2013/20130109165552137337875/20130109165552137337875_.html.
    [169]李波.稳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EB/OL].2011年4月2日.http://www.pbc.gov.cn/publish/huobizhengceersi/3123/2011/20110402151535565996938/20110402151535565996938_.html.
    [170]张晓华.香港5000亿人民币存款向前海开闸港中资行先试水[EB/OL].凤凰网,2013年1月8日. http://finance.ifeng.com/bank/zzyh/20130108/7527541.shtml.
    [171]袁蓉君.人民币进入菲律宾央行自由兑换货币名单[EB/OL].北京:新浪财经,2006年11月14日.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orex/20061114/10053076169.shtml.
    [172]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R][EB/OL].新华网,2012年1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1/30/c_122629089.htm.
    [17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8日.
    [174]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
    [R][EB/OL].2012.
    [175]新华社.外汇局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创新外汇储备运用工作[EB/OL],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1月15日.http://www.gov.cn/jrzg/2013-01/14/content_2311734.htm.
    [176]商务部、统计局、外汇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EB/OL][R].商务部网站,2012年8月30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dgzz/??1884198801=2224241451.
    [177]娄亚萍.试论战后美国对外发展援助[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库.2010年4月15日.
    [178]郑新立.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年会”上的发言[EB/OL],2007年4月3日.http://www.cs.com.cn/cqzk/cqxw/200704/t20070403_1077795.html.
    [179]宋新宁和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8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举行《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发布会[EB/OL].国务院新闻办门户网站,2011年4月26日.http://www.scio.gov.cn/ztk/xwfb/31/5/201104/t900028.htm.
    [181]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M],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5.
    [182]R. Keohane,“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Regimes,1967-1977”[M], Boulder,1980.
    [183]R. Keohane,“Multilateralism:AnAgenda for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45,1988.
    [184]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9.
    [185]Kenneth W. Abbott and Duncan Snidal,“Why States Act Through Formal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J], in Paul F.Diehl(editor), The Politics of Global Governance[M],2ndEdition,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1.
    [186]Bruce Greenwald, Joseph Stiglitz.“A Model Proposal f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Reform”[R]. The paper prepar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Meeting, Istanbul,June,2008.
    [187] Robert Mundell. Currency Areas,“Exchange Rate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Reform”[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Vol.3, No.2,2000.
    [188] Mansoor Dailami and Paul Masson, The New Multi-pola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R].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December2009.
    [189] Barry Eichengreen.Out of the Box Thoughts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Architecture[R]. IMF Working Paper, No.2009/116.
    [190] JeffreyA. Frankel.“What’s In and Out in Global Money”[J]. Finance&Development.September,2009.
    [191] Barry Eichengreen.Out of the Box Thoughts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Architecture [R]. IMF Working Paper, No.2009/116.
    [192] Mateos Lago, Rupa Duttagupta, Rishi Goyal.The Debate 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System[R].IMF Staff Position Note, November11,2009.
    [193] M. Dooley, D. Folkerts-Landau and P. Garber. 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on WoodsSystem [R]. NBER Working Paper, No.9971, September,2003.
    [194] Cohen, The Future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M], Macmillan: London,1971.
    [195] 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economy: the States, the Movements andthe Civilizati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196] Hopkins, T. K. and Wallenstein, I. World Systems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M].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1982.
    [197]Israel, J.I. The Dutch Republic: Its Rise, Greatness and Fall,1477-1806[M]. New York:Oxford Press,1988.
    [198]Van Bavel, Bas J.P., Jan Luiten van Zanden.“The Jump-Start of the Holland Economyduring the Late-Medieval Crisis (C.1350-C.1500)”[J].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2004,57(3).
    [199]Yeager, L: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lations: Theory, History and Policy[M], Heper&RowPublisher,1976.
    [200]Fetter,W:Development of British Monetary Orthodox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01]European Central Bank.“Moneta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tatistics2010: Number of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Euro Area and in the EU Decreases”[EB/OL],2010.http://www.ecb.int/press/pr/date/2010/html/pr100120.en.html.
    [202]Financial Service Bureau of Japan.“The List of Licens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EB/OL],2010.http://www.fsa.go.jp/en/regulated/licensed/index.html.
    [203]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Foreign Exchange and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in2010”[R][EB/OL]. December2010.http://wenku.baidu.com/view/4d47ff3b87c24028915fc3c6.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