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徽州文化生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生态学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分析特定自然环境下文化的适应与变迁过程,是考察个体适应环境而形成“生计文化”,进而促使相应社会组织力量的加强,以便承担构建及大众化相应价值观念的重任,各要素间相互作用。明清时期徽州文化生态系统运行良好,文化成果颇丰。晚清以来文化生态失衡,新一轮的构建在系统惯性与新动向之间角逐。本文拟通过对这一时段的考察,探究文化生态运行中自然环境、个体、宗族、价值观念的应对模式,以期对文化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作用及运行规律做一管窥。
     晚清以前徽州文化生态是构建在人多地少这一人文环境基础上,农业容纳人口有限,徽州形成儒贾结合的生计文化。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宗族组织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在新安理学家等知识精英的主导下,构建了徽州文化生态主流价值观:以朱子家礼为基础,四民平等为价值取向,“亢宗”为价值追求和实现。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将主流价值观大众化为徽人的自觉选择。明清徽州文化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徽人个体、宗族、价值观之间形成有效互动,从而实现徽人发挥才能、宗族强化、自然得以保护的目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文化生态。徽州文化生态系统中保持良性循环,实现动态平衡,与国家和其他区域的文化生态保持和谐互动,这些都促使明清徽州文化生态的繁荣。
     晚清以降,国家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都受到冲击。徽州遭十余年的战祸,造成人口损失三分之二。个体是文化生态构成的基本因素,人口的锐减动摇了整个系统的基础,徽州文化生态平衡被打破。宗族也出现组织结构不稳,凝聚力、向心力削弱等问题,儒生的减少、文化符号的毁损,使得文化生态系统本应具有的遗传性、多样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隔断,为文化生态更嬗增加不确定性。
     晚清徽州文化生态因兵燹使得人地关系缓解。徽人在进行生计选择时,因儒生较少、经济低迷、科举废除等原因,晚清徽州士风不振已成定局。人均耕地面积增多,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使得徽州务农人数增加。传统手工业和新兴工业均无发展,限制进入人数。半数成年男性延续惯性以商业为职业选择。同时,徽人外出经商使得大量客民进入填补农业、工业空缺,形成土、客杂居的局面。晚清徽州生计文化主体由土著与客民组成、呈现农业与商业并重之趋势。
     宗族在晚清徽州文化生态中仍然呈现强大的生命力,战乱后短时间内实现从外在实体文化符号的修复、到内在宗族管理之加强,以便达到“收族”之目的。宗族在价值取向、道德评判等方面继续为族众提供指导原则,在社会管理中仍旧是中坚力量。但是社会经济萎靡、族众凝聚力及宗族对其的向心力减弱,女性及佃仆个人本位观的觉醒,再加上佛教及社会新思想之影响,徽州宗族在更生中又隐含式微之势。
     晚清徽州文化生态中,价值观念变动不大,大众化体系基本延续明清时期。徽州文化生态系统在运行中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因此国家文化生态的种种新动向亦影响徽州。国家文化生态中,经济结构中工业、商业比重加大,带动国家价值观念的变化,其发展趋势与徽州价值观念趋同,从而为徽人提供价值实现的多样化路径。清末宣讲内容的增加以及新式学堂的设立,使得价值灌输的内容多元化,西方传教士的介入,纸质媒体报刊的传播,使得徽人对外界乃至世界、宇宙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也便捷新思想之流入。另一方面,徽州文化生态系统对新式学堂、西教之传入,都产生强烈的排异反应。因此在晚清几十年间,系统之惯性与变异角逐,新事物与保守力量多方博弈,其结果都将对徽州文化生态下一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ultural ecology analyzes the accultu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specific naturalenvironment by dint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Ecology of Huizhou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operated well, achieving striking cultural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bserve the changefulLate Qing Dynasty and explore the environment, individuals, clans, and values in the operation ofcultural ecology in the hope of probing into the influence of all factors on the operation of culturalecosystem
     Ecology of Huizhou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ulturalenvironment with large population and little land, where the agriculture only accepted limitedpopulation, and thus, Huizhou people were forced to earn a living through doing business outside. Inorder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ociety, clan organization was turned into thecore force of the socie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o-Confucianism elites, the core values for ecology ofHuizhou culture were brought into existence based on Chu Hsi's family rituals with equality of fouroccupations as value orientation and family glories as the pursuit. In the ecosystem of Huizhou culture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re was an effective interaction among natural environment, Huizhouindividuals, clans, and values, which has achieved the objective of exploiting Huizhou talents,strengthening clans and protecting nature. With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each other, cultural ecology withvirtuous cycle was shaped. Ecosystem of Huizhou culture not only maintained a virtuous cycle andachieved a dynamic balance, but also kept a dynamic interaction with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countryand other regions. All these have further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ecology of Huizhou culture in the LateQing Dynasty.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economic structure, political system and ideology of the countryhave been impacted. Besides, Huizhou has undergone over10years of war chaos, thus resulting in theloss of two-third of total population. Not only has the sharp reduction of population shaken thefoundation of the whole system, but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Huizhou culture has been also broken,because individuals we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cultural ecology. Additionally, clans were also exposedto the problems such as instabl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weakening of cohesive force andcentripetal force. Besides, the decrease of Confucian scholar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symbolshave interrupted hereditary and diversity of cultural ecosystem to varying degrees, which has imposeduncertainty on the change and evolution of cultural ecology.
     As a result of the fire, havoc, and turmoil caused by war, ecology of Huizhou culture in the LateQing Dynasty faced the distant man-earth relationship. However, influenced by inertia,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 and thoughts showed the feature of continuity and hysteresis. Therefore, when choosingmeans of livelihood, a vast majority of adult males were inclined to select business. With regionaleconomy putting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migrants came to fill in th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vacancy with the outflow of Huizhou people. As a result, natives andmigrants finally lived together.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Huizhou livelihood culture in the LateQing Dynasty showed a trend that the subjects were constituted by aborigines and migrants and thecontents were composed of the agriculture and business that were of the same importance. Withlivelihood culture serving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uizhou cultural ecology, the subjectand content change of livelihood culture presente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organization and values in cultural ecology.
     For the ecology of Huizhou culture in Late Qing Dynasty, clans displayed strong vitality. In theshort period after the fight against insurgency, not only were the external symbols of tangible culturerestored, but the internal clan management was reinforced, which was aimed at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relationship in the clan. In respects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moral judgment, the clan kept providingguidance for the clan members, and served as the core force in social management. However, Huizhouclan showed an implicit declining trend in the regener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thoughtsand new ideas due to the stagnancy of social economy, the weakening of its centripetal force and itsinfluence on the cohesion of clan members, and the awakening of selfish departmentalism amongfemales and farm servants.
     In the ecology of Huizhou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values experienced minor changes,and besides, the popularized system still exist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wasinfluenced by the new trends of national cultural ecology, because Huizhou culture ecosystem has beenbound up with outside world. In national cultural ecology, industry and business increased theirproportion in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aused the change of national values. Additionally, itsdevelopment trend kept in line with the Huizhou values, which has thus presented diverse approachesfor Huizhou people to realize their valu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increase of the lectured content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chools have diversified the contents of values. With the involvement ofwestern missionaries and the release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Huizhou people have developed abroader vision toward the world and even the universe, and meanwhile, the new thoughts wereconveniently brought in. Therefore, the inertia of systems, the race of variances, and the game betweennew forces and conservative forces during the decades of Late Qing Dynasty have exercised a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of Huizhou culture.
引文
①陈安生:《徽州文化生态概念谈》,《徽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第36-37页。
    ②方利山:《设立“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意义初识》,《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社版)》2009第2期,第1-5页。
    ③http://www.chinanews.com.cn/kong/news/2009/06-05/1722074.shtml。
    ①张松:《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第28-38页。
    ①冯天瑜:《文化生态学论纲》,《知识工程》1990年第4期,第13页。
    ②J. H. Steward:《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与方法》,王庆仁摘译自美国《文化和社会人类学选读材料》,纽约1964年。
    ③Matquette,Catherine, Cultural Ecology, http://www.indiana.edu/wanthro/eco.htm。
    ①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美〕R·McC·内亭:《文化生态学》,1977年版,张雪慧摘译《文化生态学与生态人类学》,《民族译丛》1985第3期,第23-29页;陈国强、孙远谋:《中国文化人类学回顾》,《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第22-29页;李霞:《生态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第2-6页;陈心林:《生态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第45-50页。
    ③冯友兰:《新事论》,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杨文安:《斯图尔德与文化生态学》,《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第92-96页。
    ②邓辉:《卡尔·苏尔文化生态学理论与实践》,《地理研究》2003年第5期,第625-634页。
    ③秦典:《现代生态文化思潮评介》,《天津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第39-43页。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7页。
    ⑤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19-25页。
    ⑥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7页。
    ⑦石勇群:《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理论述略》,《社科纵横》2008年第10期,第140-141页。
    ⑧韩昭庆:《美国生态人类学研究述略》,《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第4卷第1期,第2-9页。
    ⑨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⑩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学)》2003年第l期,第93-97页。
    11潘艳、陈洪波:《文化生态学》,《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第107-110页。
    12梁渭雄、叶金宝:《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学术研究》2000年第11期,第5-9页。
    13柴毅龙:《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第1-5页。
    ①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和新框架》,《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第119-124页。
    ②李学江:《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论析》,《理论学刊》2004年第10期,第118-120页。
    ③高建明:《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82-85页。
    ④王玉德:《生态文化一与文化生态辨析》,《生态文化》2003年第1期,第6-8页。
    ⑤孙兆刚:《文化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5期,第69-72页。
    ⑥徐建:《文化生态的演化》,《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1期,第3-4页。
    ⑦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第105-112页。宝燕园:《中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中央民族大学2004硕士论文。
    ⑧尹绍亭:《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⑨吕拉昌:《文化生态学与民族区域开发》,《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年第4期,第56-59页。
    ⑩王启忠:《关东文化生态历史基因的剖析》,《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3期,第122-129页。
    ①赖龙扬:《客家区域基础教育的文化生态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②江金波:《客地风物——粤东北客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邓先瑞:《长江流域民族文化生态及其主要特征》,《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第9-11页。
    ④赵世林、田蕾:《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学术探索》2007第5期,第117-122页。
    ⑤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明清社会文化生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⑥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74-80页。
    ⑦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2008博士论文。
    ⑧丁晓原:《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李军均:《宋初传奇小说文体发展的文化生态》,《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86-89页。
    ⑩李峰:《当代艺术生态里的几个人与几个环节》,《东方艺术》2007年第21期,第118-123页。何红一:《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48-53页。
    11王志涛、王立家:《网络语言与多元文化生态》,《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l期,第77-80页。
    12何苦:《从普通话与方言之争看构建和谐文化生态》,《青年记者》2007年第2期,第61-62页。
    13张润鹏:《文化生态研究范式在法学领域的运用》,湘潭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论文。
    ①由于著述颇多,学者对徽学研究的综述归纳得较为详尽:专著:王振忠:《徽学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畅民:《建国以来徽商研究综述和前瞻》,《安徽史学》1986年第5期。张健:《徽商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7期。曹天生:《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学研究概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曹天生:《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商研究述论》,《史学月刊》1995年第2期。阿风:《徽州文书研究十年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2期。薛贞芳:《徽学研究论着资料索引(1995一1997)》,《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9年第1期。卞利:《20世纪徽学研究回顾》,《徽学》第二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唐力行:《徽州宗族研究概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邹怡:《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安徽史学》2006年第l期。栾成显:《改革开放以来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此外,在徽学研究专着中也对研究进行总结,如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及《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两书的前言部分,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社会经济研究》一书的序言部分,对徽学研究目前所取得的进展也有所梳理。
    ②《徽州文化全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唐力行:《论徽商的形成及其价值观的变革》,《江淮论坛》1991年第2期,第65-73页。李琳琦:《“激进”的言论与“保守”的行为——论徽商在传统价值观问题上的心理分析》,《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6期,第27-31页。
    ④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年版。
    ⑤吴秉坤:《清至民国徽州田宅典当契约探析——兼与郑力民先生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
    157-161页;《清代至民国时期徽州田面赤契现象探析——兼与黄宗智先生商榷》,《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25-30页。
    ①冯剑辉:《曾国藩“纵兵大掠”徽州考辨——兼论徽州咸同兵燹》,《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15-121页。
    ②郑小春:《地方志所见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团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78-83页;《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宗族:以沙堤叶氏为例》,《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12年第7期,第75-81页;《从繁盛走向衰落:咸同兵燹破坏下的徽州社会》,《中国农史》2012年第4期,第88-99页。
    ③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唐力行:《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动乱与徽州宗族的记忆系统重建——以徽州绩溪县宅坦村为个案的研究》,《史林》2007年第2期,第82-94页。
    ⑤刘伯山:《清代中后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松解——以黟县一都榆村邱氏文书为中心》,《中国农史》2012年第2期,93-105页。
    ⑥王振忠:《晚清民国时期的徽州宗族与地方社会——黟县碧山何氏之<族事汇要>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第125-131页。
    ⑦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664页。
    ⑧叶显恩:《徽商的衰落及其历史作用》,《江淮论坛》1982年第3期,第57-63页。
    ⑨冯剑辉:《近代徽商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⑩周晓光:《清代徽商与茶叶贸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3期,第336-345页。
    11王国键:《论五口通商以后徽州茶商贸易重心的转移》,《安徽史学》1998年第3期,第44-49页。陈勇:《晚清时期茶税和徽州茶叶贸易》,《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77-79页。
    12马勇虎:《乱世中的商业经营——咸丰年间徽商志成号商业账簿研究》,《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07-128页。
    13王振忠:《从谱牒史料谈徽州墨商的几个问题——以光绪戊戌环川<(璁公房修)詹氏支谱>为中心》,《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第98-103页。
    14周致元:《清代和民国徽州乡镇志中所见的民间救荒措施》,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8-54页。
    15吴媛媛:《从粮食事件看晚清徽州绅商的社会作用——以<歙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和<祁米案牍>为例》,《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第85-90页。吴媛媛、何建木:《晚清徽州社会救济体系初探——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2卷第2辑,第78-88页。
    16徐越、方光禄:《清末和民国徽州民间的经济互助——以徽州会书为中心》,《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5-30页。
    17张小坡:《发展与困局:清末徽州新式教育运作实态论述》,《徽学》第5卷,第193-204页。
    18周文甫:《浅谈清末民国时期的徽州教育》,《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第166-168页。
    ①王振忠:《晚清徽州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陶甓公牍之民俗文化解读》,《徽学》2000年卷,第127-154页。王振忠、陶明选:《晚清徽州民间社会生活管窥——新旧碎锦杂录6抄本两种整理札记》,《安徽史学》2006年第
    5期,第98-103页。王振忠:《清末徽州学生的<庚戌袖珍日记>》,《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第89-93页。
    ②黄志繁、邵鸿:《晚清至民国徽州小农的生产与生活——对5本婺源县排日账的分析》,《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19-124页。
    ③胡中生:《近代徽州钱会的类型与特点》,《徽学》第四卷,第200-216页。
    ④如张成权:《王茂荫与咸丰币制改革》,黄山书社2005年版。唐力行:《胡铁花年谱述略》,《安徽史学》1987年第4期,第34-39页。
    ⑤黄成林:《徽州文化生态初步研究》,《地理科学》1995年第4期,第299-306页。
    ⑥陈安生:《徽州文化生态概念谈》,《徽州社会科学》2008第11期,第36-37页。
    ⑦方利山:《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文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设立“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意义初识》,《淮北煤炭师范学校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第1-5页。《保护生态空间,延续中华龙脉——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一点思考》,《徽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35-38页。《徽州:特色文化生态空间》,《徽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38-40页。
    ⑧张松:《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第28-38页。
    ⑨卞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第24-30页。
    ⑩郭宏斌、赵士德:《文化生态视域下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因素分析——以徽州三雕手工技艺为例》,《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第3期,第187-192页。
    ①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文化研究之回顾与展望》,托比·米勒编,王晓路译:《文化研究指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庞朴:《要研究文化的三个层次》,《光明日报》1986年l月17日。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7页。
    ①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①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1996年版。
    ②[清]马步蟾:道光《徽州府志》卷首。
    ①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民国八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十二《徽州府总论》。
    ③周涛发、袁峰、侯明金等:《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矿务岩石》2004年第9期,第66页。
    ④[清]廖腾煃:康熙《休宁县志》卷三《食货·恤政》。
    ⑤[清]清恺等:乾隆《绩溪县志》卷一《风俗》。
    ⑥[清]吴甸华等:嘉庆《黟县志》卷三《风俗》。
    ⑦[清]俞云耕等:乾隆《婺源县志》卷四《风俗》。
    ⑧[清]周溶等:同治《祁门县志》卷五《风俗》。
    ⑨[明]傅岩:《歙纪》卷六《申报旱荒》。
    ⑩[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11[清]丁廷楗、卢询:康熙《徽州府志》卷八《蠲赈》。
    12郑平建、傅泽强:《南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第4期,第72页。
    13[明]何东序:嘉靖《徽州府志》卷二《风俗》。
    14潘小平:《徽州的桥》,《江淮文史》2004年第1期,第157页。
    ①何警吾主编:《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64页。
    ②[清]丁廷楗、卢询:康熙《徽州府志》卷六《物产·木果》。
    ③[宋]罗愿:淳熙《新安志》卷二《物产·木果》。
    ④[宋]罗愿:淳熙《新安志》卷二《物产·木果》。
    ①[清]谢永泰、程鸿诏:同治《黟县三志》卷二《地理志》。
    ②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第三分队:《安徽省南部丘陵山区国土开发与整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6-77页。
    ③吴媛媛:《明清徽州水旱灾害研究》,《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第78-87页。
    ④[清]丁廷楗、卢询:康熙《徽州府志》卷六《食货志·物产》。
    ⑤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0页。.
    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四二《山越》。
    ⑦陈寿:《三国志》卷六十《贺全吕周钟离传》。
    ⑧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二。
    ⑨范晔:《后汉书·李忠传》。
    ①姚思廉:《梁书》卷三十《徐擒传》。
    ②陈寿:《三国志》卷六十《贺齐传》。
    ③范晔:《后汉书·李忠传》。
    ④[明]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汉歙丹阳河南方氏衍庆统宗图谱》,黄山书社2004年版。
    ⑤[明]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
    ⑥[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⑦张海鹏:《徽学漫议》,载《光明日报》2000年3月24日。
    ⑧注:由于宋代“自元丰以后,不言口数”([宋]罗愿:淳熙《新安志》卷一《户口》),因而方志中关于宋代徽州的人口及户数存在明显问题,宋天禧中(1017-1022)年的户数和口数来计算当时平均每户人口数为1.5人,显然太少,按照唐代每户5人的情况来计算实际北宋天禧间徽州口数应更为接近事实,约为60万人左右。
    ①[宋]罗愿:淳熙《新安志》卷一《风俗》。
    ②周晓光:《南宋徽州人文环境变迁与新安理学的形成》,《江淮论坛》2003年第6期,第90页。
    ③[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④[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一《家规八十条》,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18—19页。
    ⑤[清]洪玉图:《歙问》。
    ①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页。
    ②[明]彭泽、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卷二《食货一·户口》。
    ③[清]马步蟾:道光《徽州府志》卷五《食货志·赋役》。
    ④刘和慧、汪庆元:《徽州土地关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第31页。
    ⑤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⑥[清]佘华瑞:《岩镇志草》贞集《迂谈》。
    ⑦[清]佘华瑞:《岩镇志草》元集《志草发凡》。
    ⑧[清]佘华瑞:《岩镇志草》贞集《迂谈》。
    ⑨[清]马步蟾:道光《徽州府志》卷五《食货志·赋役》。
    ⑩注:方光禄在《再谈“摊丁入亩”对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徽州族谱资料为中心》(《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第25-31页。)中通过对族谱的分析得出摊丁入亩政策不能促使平均每个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增多的结论,认为清朝乾嘉道三朝人口的巨增,除了由于人头税取消使得隐匿人口浮出外,人口基数的庞大、农作物品种的丰富、医药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也是促使徽州地区人口增加的原因。
    11《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百一十二《徽州府》。
    ①胡启杨:《清代徽州人地关系与土地经营》,华中师范大学2009硕士论文,第6页。
    ②[日]斯波义信:《宋代徽州地域开发》,《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黄山书社1988年版。
    ③唐力行、[美]凯瑟·海泽顿:《明清徽州地理、人口探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第31-38页。
    ④[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三《食货志赋役》。
    ⑤[清]周溶等:同治《祁门县志》卷一三:记载祁门道光间人口数为470279,嘉庆时期是486724。
    ⑥[清]周溶等:同治《祁门县志》卷一三、[清]吴甸华:嘉庆《黟县志》卷九、[清]清恺等:嘉庆《绩溪县志》卷三。
    ⑦[清]高廷瑶:《宦游纪略》上卷,光绪九年刻本。
    ⑧刘和惠、汪庆元:《徽州土地关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⑨[明]汪尚宁:嘉靖《徽州府志》卷二《风俗》。
    ⑩[宋]罗愿:淳熙《新安志》卷二《贡赋》。
    11吴媛媛:《明清徽州水旱灾害研究》,《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第78-87页。
    ①刘和惠、张爱琴:《明代徽州田契研究》,《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第125-139页。
    ②江太新、苏金玉:《论清代徽州地区的亩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第3期,第36-59页。
    ③[清]马步蟾:道光《徽州府志》卷五《食货志·赋役》。
    ④[清]马步蟾:道光《徽州府志》卷四《营建志二·水利》。
    ⑤[明]吴应箕:《楼山堂集》卷十二《江南平物价议》,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宋]罗愿:淳熙《新安志》卷一《风俗》。
    ⑦[明]张涛、謝陛:万历《歙志·货殖》,上海图书馆藏。
    ⑧[清]廖腾煃:康熙《休宁县志》卷七《艺文志》。
    ⑨[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九册《凤宁徽》。
    ⑩[清]马步蟾:道光《徽州府志》卷四《营建志》。
    11[清]周溶等:同治《祁门县志》卷五《风俗》。
    12[清]丁廷楗、卢询:康熙《徽州府志》卷八《蠲赈》。
    13[民国]葛韵芬、江峰青:《婺源县志》卷四《疆域》。
    14[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5[清]丁廷楗、卢询:康熙《徽州府志》卷八《蠲赈》。.
    16[明]傅岩:《歙纪》卷五《纪政迹·修备赘言》。
    17学者对徽商研究颇多,故不累述。傅衣凌:《明代徽商考》,《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版1985年版,,第38页。[日]膝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由安徽师范大学徽商研究中心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版。王廷元、王世华:《徽州商帮》,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赵华富:《明清时期徽州的贾儒观》,《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6期,第125-131页。
    ②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上编:中华文化生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③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上编:中华文化生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④[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⑤[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泛叶寄·故老杂记》。
    ⑥[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一《家规八十条》,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18—19页。
    ⑦[明]赵汸:《东山存稿》卷四《商山书院学田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宋]程颖、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6页。
    ②[明]夏言:《夏桂洲文集》卷十一,《四库存目丛书》影崇祯刻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③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社会问题的控制》,《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第102页。
    ④[明]《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四《家训》。
    ⑤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第419页。
    ⑥周晓光:《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第26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二五。
    ②于树贵:《张居正悲剧与明代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文明》2009第1期,第9-10页。.
    ③[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一《家规八十条》,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18—19页。
    ①对徽州宗族中家礼的具体体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
    362-383页。陈瑞.:《朱熹<家礼>与明清徽州宗族以礼治族的实践》,《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第86-93页。张体云:《论朱熹与徽州宗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学术界》2011学者专论,第134-139页。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杜1983年版。高寿仙:《徽州文化》,辽宁教育出版杜1993年版。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周晓光:《新安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常建华:《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粟品孝:《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99-105页。
    ②[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卷二《岁令二·授时》。
    ③新安《磺上程氏宗谱》卷首《家禁第十》,转引自王昌宜:《明清徽州的职业教育》,《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
    1期,第113页。
    ④[清]《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八《许氏家规·各治生业》,乾隆二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明]《歙西岩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卷十一,明刊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⑥[清]《绩溪县南关惇叙堂(许氏)宗谱》卷九,清光绪十五年本,国家图书馆藏。
    ⑦[明]傅岩:《歙纪》卷五《纪政迹·修备赘言》。
    ⑧[明]汪道昆:《太函集》卷六十五《明处士休宁程长公墓表》,《四库存目》集部117——119,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⑨[明]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八,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十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①李德顺:《新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②[明]汪道昆:《太函集》卷六十七《汪公暨安人郑氏合葬墓碑》,《四库存目》集部117——119,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③[清]吴吉祜:《丰南志》第五册,民国稿本。
    ④[明]《歙西岩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卷十一《族规》,明刊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⑤[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七十二《溪南吴氏祠堂记》,《四库存目》集部117——119,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⑥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①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第1期,第33页。
    ②陈瑞:《清代徽州族长权力简论》,《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第95-101页。
    ③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④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02页。
    ①刘昼:《刘子·赏罚》。
    ②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16-120页。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昌宜:《明清徽州的职业教育》,安徽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③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196页。
    ④[清]徐栋:《保甲书》卷二。转引自王传满:《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牌坊旌表》,《文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
    6期,第43页。
    ①[乾隆]《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卷一《凡例》。
    ②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99-105页。
    ③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35-152页。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34-40页。
    ④黄元豹重编《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三《家训》“附嘉靖二十八年五月十七日邑父母邹公大绩示稿”,安徽博物馆藏雍正九年刻本。
    ⑤[清]吴吉祜:《丰南志》卷九《艺文志》,民国稿本。
    ①徽州教育研究中,文章繁多,安徽师范大学的李琳琦先生就徽州教育所出的两本专着为集大成者。李琳琦:《徽州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清]清恺等:乾隆《绩溪县志》卷三《学校志·乡约附》。
    ③[清]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六《十六条附律易解叙》。转引自王振忠:《清代前期徽州民间的日常生活》,《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清]《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王昌宜:《徽州宗族教育》,2001年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③[民国]吴克俊、许复等:《黟县四志》卷十四《杂志·胡在干先生传》。
    ④[清]《绩溪周坑仙石周氏[善述堂]宗谱》卷二,清宣统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⑤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504-509页。
    ⑥冯尔康、常建华等:《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一289页。
    ⑦[明]歙县《重修古歙城东许氏世谱》卷七,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一《家规八十条》,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18—19页。
    ②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178页。
    ③[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云贵彬、王文勋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④[清]谢永泰、程鸿诏:同治《黟县三志》卷十五《艺文志·舒君遵刚传》。
    ⑤《荀子·乐论》。
    ⑥[明]彭泽、汪舜民:弘治《徽州府治》卷一《风俗》。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示谕·禁演淫戏示》。
    ⑧陈元贵、魏雪苑:《明清徽州宗族演剧的人类学分析》,《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99-102页。樊昀:《使用与功能——皖南目连戏的变与不变——以祁门两个村落为例》,《合肥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6-70页。
    ⑨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①[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一《家规八十条》,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18—19页。
    ②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第33页。
    ③[明]《歙西岩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卷十一,明刊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④[明]《休宁范氏族谱》卷六《谱祠·怡乐堂家规》,明万历二十八年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⑥《徽州文化全书》(20卷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
    ②[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①关传友:《论清代徽州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2期,第39-49页。
    ②吴媛媛:《明清徽州水旱灾害研究》,《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第87页。
    ①参见王钰欣、周绍泉主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卷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②[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一六《阜成篇》,《四库存目》集部117——119,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③卞利:《明清徽州社会》,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①[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②[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7页。
    ①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77页。
    ②[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3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十一《赠程君五十叙》。
    ②[明]李乔岱:《万历休宁县志》《重修休宁县志序》。
    ③胡在渭:《徽难哀音》序,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胡在渭:《徽难哀音》《扰徽大事》,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九《黄茨荪<凤山日记>》,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37页。
    ②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大事记》,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0页。
    ③[清]周溶等:同治《祁门县志》卷三十六《杂志·记兵》。
    ④[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三《武备志·兵事》。
    ⑤[清]王茂荫:《王侍郎奏议》,《请将徽州暂隶浙江折(咸丰四年四月初六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①安徽通志馆编纂:《安徽通志稿·大事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②徐川一:《太平天国安徽省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293页。
    ③《徽难全志》,安徽省博物馆藏。
    ④《徽难全志》,安徽博物馆藏。
    ⑤胡在渭:《徽难哀音》序,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五册《婚姻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⑦[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卷二十一《豁免皖省钱漕粮折》,岳麓书社1986年版。
    ①数据来源:[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十五《民政科·户籍》,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793页。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第三编《人口》,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15页。[清]朱云锦:《皖省志略》;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绩溪县志·大事记》,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28页。[民国]吴克俊、许复等:《黟县四志》卷9《政事志·户口》。[清]周溶等:同治《祁门县志》卷十三《户口》。[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九《食货一·户口》。另:《皖省志略》载嘉庆时婺源人口为55.36万,载乾隆时人口为14.41万,笔者认为55.36万高估了,因此取折中数字,休宁、婺源咸丰年间人口数据佚失。
    ②[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序。
    ③骆毅:《清朝人口数字的再估算》,《经济科学》1998第6期,第120-128页。
    ④[清]《绩溪仁里程继序堂专续世系谱》序,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黄山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山市志》第十七编《人口》,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692页。
    ⑥[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五册《婚姻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⑦[清]《绩溪仁里程继序堂专续世系谱》序,光绪三十三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⑧[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三十一《休宁县众绅士公禀曾督师》,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128页。
    ①胡在渭:《徽难哀音》,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徽难全志》,安徽省博物馆藏。
    ③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任耕感言·丰堨垦复仁德庄义田始末》,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476-490页。
    ④[民国]汪稼云:《绩溪乡土历史》第四章《武备·兵事四》,民国十九年,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清咸丰五年九月祁门县正堂为严饬稽查事照得祁邑各乡告示抄白》,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⑥方修教:《祁门地区八百年自然灾害辑录》,方家瑜:《历史上祁门人口变迁》,《祁门文史资料》徽州新华印刷厂印1985年版,第93页、第100页。
    ⑦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大事记》,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28页。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休宁县志·大事记》,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19页。
    ⑧胡在渭:《徽难哀音》序,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⑨王闿运:《湘军志》,岳麓出版社1983年版,第59页。
    ⑩[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658页。
    ①《徽难全志》,安徽省博物馆藏。
    ②《挑野菜》“春风吹绿郊原草,野菜陈根生枯槁,世乱年荒恒苦饥,何处倾身营一饱,东家女儿不采蓝,西家少妇不祀蚕,朝朝结伴出门去,三三两两携筠蓝,晚归得菜和根煮,瓦罐生香胜炊黍,可怜无米难做羹,妇难儿啼翁不语。”《一饭难》:“未几洪杨起义,太平军又江西入徽,清官吏闻风先逃,城中无主,秩序遂乱,居民咸出城避乱,汪亦携眷佣工出北城,顾平日养尊履厚,一旦奔走崎岖山路,未半日已惫不能兴,憩坐路旁,而谣言四起,草木皆兵,佣工家眷不暇相顾,各自逃生,遂遗汪一人,……当出城时,佣工虽有干粮,然即走散,高山丛林,从何寻觅,只得忍饿。以待少顷,一农人来,亦避难者,包袱中有米果,汪见之取怀中金条一,市其米果,农人初欣然,继忽踌躇不允……农人曰“不然,黄金在承平之时,固极宝贵,在兹乱世,无从兑换,则与废铁等耳,而且藏之稍一不慎,为强梁所见,适因此以买祸。更何况贼兵在境,粮食来源既绝,现有者已被搜刮一空,求食之难,何异登天,有此米果,尚可延一二日之性命,苟市于汝,吾何所得食?”
    ③[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三《武备志兵事》。
    ④[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814页。
    ⑤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任耕感言·丰堨垦复仁德庄义田始末》,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476-490页。
    ⑥胡在渭:《徽难哀音》《寇灾行》,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徐景轼:《草心阁自订年谱》,薛振芳:《清代徽人年谱合刊》,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798页。
    ⑧[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九《人物志义行》。
    ⑨《徽难全志》,安徽省博物馆藏。
    ⑩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休宁县志》《大事记》,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19页。
    11[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岳麓书社1986年,第997页。
    12[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三《武备志兵事》。
    13[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十八《民政科·风教二》,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51页。
    14[清]倪恕良:《祁门纪变录》序,清同治二年重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四《柯钺》,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②胡在渭:《徽难哀音》《题程氏六烈妇传(歙县江友燮)》,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胡在渭:《徽难哀音》《难犬(绩溪胡晋柱)》,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大事记,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0页。
    ⑤[民国]吴克俊、许复等:《黟县四志》卷九《政事志·田地》。
    ⑥黄德华:《琐尾吟》,《江浙豫晥太平天国史料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4页。
    ⑦《徽难全志》,安徽省博物馆藏。
    ⑧[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⑨《徽难全志》,安徽省博物馆藏。
    ⑩《清同治元年祁门县沙堤村叶光荣等上报被烧民房禀状及知县批文抄白》,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馆藏。
    ①[清]汪宗沂:《程可山先生年谱》,薛贞芳:《清代徽人年谱合刊》,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680页。
    ②[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七《人物传·忠节》。
    ③[民国]吴克俊、许复等:《黟县四志》卷六《人物·忠节》。
    ④[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零五《人物·忠节》。
    ⑤[清]《绩溪南关惇叙堂宗谱》卷一《谱例·书法》,清光绪十五年本,国家图书馆藏。
    ⑥胡在渭:《徽难哀音》《绩溪人胡肈峰乱后书怀断句》,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清]汪宗沂:《程可山先生年谱》,薛贞芳:《清代徽人年谱合刊》,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680页。
    ⑧[民国]胡光钊:《祁门县志氏族考》,民国三十三年排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⑨[清]《绩溪仁里程继序堂专续世系谱》卷四《本系下》,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民国]朱承铎:《新安(休宁)月潭朱氏族谱》卷首《凡例》,民国二十年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清]《绩溪县南关许余氏惇叙堂宗谱》卷十《宗祠规约·妄行过继》。转引自谈家胜、郝瑞平:《<绩溪南关惇叙堂宗谱>的文献特色及其价值——兼论晚清时期徽州族谱体例与内容的嬗变》,《黄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13-18页。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四《礼科·婺源县余查氏控余启呈霸产一案堂判》。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祁门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⑦[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添祥公冬至会序》,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⑧[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三十八《人物志·孝友》。
    ①[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
    ②[清]《绩溪城西周氏宗谱》卷首二《祠规》,光绪三十一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50页。
    ④[清]《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新增祠规》,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清]《绩溪柳川胡氏宗谱序》卷首《清同治间初修宗谱序》,同治刊本。
    ⑥[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二《详公支世系表》,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李丽春先生传》,安徽省图书馆藏。
    ⑧[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⑨[清]倪望重:《祁门倪氏族谱》中册,光绪二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清]倪恕良:《祁门纪变录·寇警》,同治二年重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1[民国]朱承铎:《新安(休宁)月潭朱氏族谱》卷首《新序》,民国二十年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2[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
    13[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九《人物志·义行》。
    14[民国]《宅坦胡氏亲逊堂奉先录》,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馆藏。
    15赵华富:《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195页。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99-105页。
    16[清]《黟县柏川尤氏支谱》,同治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①[清]倪望重:《祁门倪氏族谱》世系,光绪二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徐川一:《太平天国安徽省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③[清]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二。
    ④[民国]吴克俊、许复等:《黟县四志》卷六《人物·忠节》。
    ①[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七《人物·忠节》。
    ②[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七《人物·忠节》。
    ③[清]周溶等:同治《祁门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忠义》。
    ④[清]《婺源县采辑》《义行》,清钞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零五《人物志·忠节》。
    ⑥[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零五《人物志·忠节》。
    ⑦刘永华:《亦礼亦俗——晚清至民国闽西四保礼生的初步分析》,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主办:《历史人类学学刊》2004年第2卷第2期,第53-82页。
    ⑧王振忠:《礼生与仪式——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的文化资源》,《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181页。
    ⑨[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添祥公冬至会序》,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3页。
    ①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②[清]《婺源三田李氏宗谱》卷五十一《慈峰李母节孝余孺人七旬寿序》,光绪十一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倪望重:《祁门倪氏族谱》,光绪二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清]谢永泰、程鸿诏:同治《黟县三志》卷八《人物六·殉难妇女》。
    ⑤[民国]吴承烜:《休宁率溪程氏六节妇传序》,《钱业月刊》第七卷第二十号。
    ⑥[清]倪恕良等:《祁门纪变录》卷三,清同治二年重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四十六《礼科·典礼三·呈进方物》,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⑧[清]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二。
    ①邓辉:《卡尔·苏尔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与实践》,《地理研究》2003年9月,第625-634页。
    ②吴景贤:《安徽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124页。
    ③[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7页。
    ④[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二《秩祀》。
    ⑤[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五《建置四·祀典》、《建置九·寺观》。
    ⑥[清]谢永泰、程鸿诏:同治《黟县三志》卷十二《杂志上·寺观》。
    ⑦[清]黄德华:《锁儿吟》,《江浙豫晥太平天国史料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4页。
    ⑧胡在渭:《徽难哀音》《绩溪人胡肈峰乱后书怀断句·回乡偶书》,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⑨[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三《郑慕倩画兰册》,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95页。
    ①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与许承尧》,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②[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二十《咸丰前歙人收藏之富》,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708页。
    ③吴景贤:《安徽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④[清]胡培系:《绩溪胡氏所著书目》,清光绪十年世泽楼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三十五《人物八·文苑二》。
    ⑥[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三十六《人物·簧彦》。
    ⑦[清]《婺源县采辑》《义行》,清钞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⑧[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三十一《花灯鼓》,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117页。
    ⑨[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九《黄次荪<凤山笔记>》,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38页。
    ⑩[清]王茂荫:《王侍郎奏议》《徽州续捐局扰害折(咸丰四年六月十三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11胡在渭:《徽难哀音》,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清]王茂荫:《王侍郎奏议》,《徽州续捐局扰害折(咸丰四年六月十三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②徐川一:《太平天国安徽省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页。
    ③徐川一:《太平天国安徽省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4-165页。
    ①[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四《宋梦兰》,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②[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十五《户籍·土著·寄籍》,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③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方简志》十三《社会·人口》,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464页。
    ④骆毅:《清朝人口数字的再估算》,《经济科学》1998第6期,第120-128页。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户科·婺源县魏令正泓申送覆查户口叹总表批》。
    ②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歙县休宁)》,该所1935年刊,歙县第5-9页。
    ③[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歙县休宁)》,该所1935年刊,休宁第7页。
    ⑤[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三《食货·赋役》。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⑧[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⑨[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⑩[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祁门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1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黟县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1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祁门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1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14[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鹤山李氏家典序》,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5[清]《婺源三田李氏宗谱》《家规》,光绪十一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6[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17[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
    ①《鸦片战恨洋烟之害人也》,《安徽俗话报》第二期,光绪三十年三月十五日发行。
    ②[民国]《徽州乡土地理》第二章《人文地理·风俗》,民国十一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禀详·徽州府禀地方情形文》。
    ④[清]董钟琪等:《婺源乡土志》第六章《风俗》,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光绪二十四年歙县县衙准开烟馆印照》,《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17页。
    ⑥胡适、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绩溪绅士办事之习惯》。
    ⑧[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生产者不生产者之分数》。
    ⑨[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生产者不生产者之分数》。
    ⑩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大事记》,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0页。
    1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49-850页。
    12[民国]吴克俊、许复等:《黟县四志》卷九《政事志·田地》。
    13[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十五《户籍·土著·寄籍》,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26页。
    14[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国内经济休宁户口调查》,《银行月刊》第八卷,第4页。
    ②[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十五《户籍·土著·寄籍》,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住居之流动固定》。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祁门民情之习惯·职业趋重之点》。
    ⑤吴媛媛:《明清徽州水旱灾害研究》,《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第87页。
    ⑥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载《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8卷第1期,“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1949年版。戴逸:《简明清史》第二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一348页。
    ⑦刘和惠、汪庆元:《徽州土地关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①[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二十二《度支科·田赋·田额》,卷十五《民政科·户籍》,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76页、第126页。注:清制一顷为100亩。在人口数量统计中,如上分析,徽州人口流出与流入的大致持平,,故总人口数量采用的是徽州土著数量计算。
    ②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歙县休宁)》,该所1935年刊,歙县第49页。
    ③[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注:晚清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流动家塾,新兴职业兴起,传统四民身份等级逐渐被具有近代意义的职业功能结构所取代,有学者认为用市民群体取代,分为商人资本金、知识界群体、工人群体、无业者(郑大华、彭定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5页。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29页。.本文中仍延续四民之身份划分,一方面新兴职业划分多是在20世纪初以后地方志及文献中出现,之前的文献中鲜有记载,尤其在徽州文献中亦不多见,因此采用传统的四民之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徽州晚清以来新兴经济无大的发展,新兴职业虽有出现,但不形成社会主流,因此徽人之职业选择多集中在“四业”范围内,故无采取新界定之需要。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六邑民情调查》。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生产与不生产者数》。
    ②[清]吴鹗、汪正元:光绪《婺源县志》卷三《疆域六·风俗》。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职业趋重之点》。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职业趋重之点》。
    ⑤[民国]石国柱、楼文钊:《歙县志》卷一《风土》。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职业趋重之点》。
    ①[清]周溶等:同治《祁门县志》卷五《舆地志·风俗》。
    ②[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清恺等:嘉庆《绩溪县志》卷一《风俗》。
    ④[明]傅岩:《歙纪》卷五《纪政迹·修备赘言》。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六邑民情调查》。
    ⑥[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二《学科·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7页。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受学者比例》。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受学者比例》。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祁门县赵令元熙详劝学章程批》。
    ④《安徽学政大理寺卿徐政祥跪奏》,《申报》1898年9月1日,第十四版。
    ⑤《左宗棠片》,《申报》1872年7月28日,第五版。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受学者比例》。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紫阳师范生张舜口等禀批》。
    ⑧[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黟县民情之习惯·受学者比例》。
    ⑨[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受学者比例》。
    ⑩[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休宁县刘令敬襄详批》。
    11[民国]吴克俊、许复等:《黟县四志》卷十四《杂志·汪赠君卓峰家传》。
    12[清]《婺源县采辑·义行》,清钞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安徽学政大理寺卿徐政祥跪奏》,《申报》1898年9月1日,第十四版。
    ②《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安徽学政区祁世长跪奏》,《申报》1876年7月10日,第三版。
    ③[清]董钟琪等:《婺源乡土志》第七十二课《风俗·续前一》,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方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318页。
    ⑤[清]胡培系:《绩溪胡氏所著书目》卷一,光绪十年世泽楼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表遗励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祁门县赵令元熙详劝学章程批》。
    ⑧[清]光绪《安徽通志》卷八十六《学校志·学制》。
    ⑨[民国]汪稼云:《绩溪乡土历史》第三节《制度》,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安徽学政臣吴鲁跪奏》,《申报》1892年9月3日,第十二版。
    11《左宗棠片》,《申报》同治壬申六月二十六日,第五版。
    12[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五册《婚姻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胡在渭:《徽难哀音》,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黄德华:《琐尾吟》,《江浙豫晥太平天国史料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4页。
    ③胡在渭:《徽难哀音》,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胡在渭:《徽难哀音》《(绩溪曹向辰)寇灾行》,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胡在渭:《徽难哀音》《一饭难》,民国十二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书劝办山西平籴启后》,《申报》1878年1月18日,第一版。
    ⑦[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民国]石国柱、楼文钊:《歙县志》卷三《食货志·赋役》。
    ②[清]董钟琪等:《婺源乡土志》第七十一课《风俗》,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饮食》。
    ⑤[清]方振均:《祁米案牍》,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清]汪麟等:《歙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光绪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⑧[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⑨[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1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禀详·徽州府详办初等农业学堂文》。
    ①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屯溪市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6页。
    ②[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八十七《农工商科·垦牧树艺》,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793页。
    ④《宿儒研究实业》,《安徽白话报》第五期,光绪戊申十月发行,第8页。
    ①[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九十杂述之一》,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570页。
    ④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任耕感言·丰堨垦复仁德庄义田始末》,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476-490页。
    ⑤[清]马步蟾:道光《徽州府志》卷五《食货志·物产》。
    ⑥[清]周溶等:同治《祁门县志》卷十六《食货志·物产》。
    ⑦[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
    ⑧[清]董钟琪等:《婺源乡土志》第七十一课《风俗举要》,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⑨[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饮食》。
    1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饮食》。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饮食》。
    ②[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祁门民情之习惯·饮食》。
    ④王春芳:《20世纪前期徽州粮食的输入》,《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第53页。
    ⑤[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周绍泉:《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明史研究第二辑》1992年,第47-64页。
    ⑦[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八十七《农工商科·垦牧树艺》,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793页。
    ⑧[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户科·婺源县监生詹铨等呈批》。
    ⑨[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11[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1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祁门民情之习惯·职业之趋重点》。
    13[清]董钟琪等:《婺源乡土志》第七十九课《风俗举要·续前八》,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4[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5[清]董钟琪等:《婺源乡土志》第七十九课《风俗举要·续前八》,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6[民国]《徽州乡土地理》第六节《实业》,民国十一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7[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户科·歙县附生汪声大等禀批》。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一《笺启·复代绩溪县叶学仁》。
    ⑥[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四《刘师培撰<汪仲伊先生传>》,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472页。
    ⑦[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八十七《农工商科·垦牧树艺》,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793页。
    ⑧[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生产者与不生产者数》。
    ⑨胡适:《胡适日记全编(1)》,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示谕·物产会颁发奖品示》。
    ②[清]李应珏:光绪《皖志便览》卷二《徽州府序》。
    ③[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清]李应珏:光绪《皖志便览》卷二《徽州府序》。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职业之趋重点》。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制造之种类》。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制造之种类》。
    ②《安徽省物产调查表》,《安徽俗话报》第十九期,光绪乙巳年五月朔日发行。
    ③《广告》,《申报》1896年8月9日,第六版。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制造之种类》。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禀详·详报物产会开会文》。
    ⑥[民国]《婺源县采辑·才技》,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徽州工艺的情形》,《安徽俗话报》第十五期,光绪甲辰年十月初一日发行。
    ⑧[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四十六《礼科·典礼三·呈进方物》,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①[民国]《徽州乡土地理》第一章《地文地理·物产》,民国十一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民国]许家栋:《歙县乡土志》《物产》,民国九年方宅京抄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三《学科·实业·工业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540页。
    ④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新安巧工》,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居处》。
    ⑥《光绪十九年祁门县劝捐资修府学谕文》,《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⑦《道光咸丰婚嫁账簿》,《千年契约文书》第十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⑧[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食用好尚之方针》。
    ⑨[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食用好尚之方针》。
    ⑩[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食用好尚之方针》。
    1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祁门民情之习惯·食用好尚之方针》。
    1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黟县民情之习惯·食用好尚之方针》。
    1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食用好尚之方针》。
    14《奉劝中国众同胞不买美国的货物》,《安徽俗话报》第七期。
    15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新安美术》,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16[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制造之品类》。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黟县民情之习惯·制造之品类》。
    ②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方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318页。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食用好尚之方针》。
    ④《茶务讲习所拨款咨部安徽》,《申报》1910年10月20日,第十二版。
    ⑤胡益谦:《祁门红茶生产史略》,《祁门文史资料》1985年版,第111页。
    ⑥《杂记》,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72页。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户科·歙县蔡令世信详批》。
    ⑧[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制造之品类》。
    ⑨《茶商组织茶务小学堂》,《申报》1910年11月12日,第十一版。
    ⑩《精制瓷器及创造玻璃以收回利源说》,《申报》1904年11月20日,第一版。
    11《本身新闻·改良磁土公司》,《安徽俗话报》第十七期,光绪甲辰年十一月朔日发行。
    1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制造之品类》。
    ①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古今墨论》,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②黄中秀:《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丙午·召见恭纪》。
    ④[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八十九《农工商科·工艺》,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837页。
    ⑤[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三《学科实业·工业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540页。
    ⑥[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八十九《农工商科·工艺》,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837页。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职业趋重之点》。
    ⑧[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八十九《农工商科·工艺》,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837页。
    ⑨《精制瓷器及创造玻璃以收回利源说》,《申报》1904年11月20日,第一版。
    ⑩《本身新闻改良磁土公司》,《安徽俗话报》第十七期,光绪甲辰年十一月朔日发行。
    11《精制瓷器及创造玻璃以收回利源说》,《申报》1904年11月20日,第一版。
    12《本身新闻改良磁土公司》,《安徽俗话报》第十七期,光绪甲辰年十一月朔日发行。
    ①《茶商组织茶务小学堂》,《申报》1910年11月12日,第十一版。
    ②《茶务讲习所拨款咨部安徽》,《申报》1910年10月20日,第十二版。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禀详·详报物产会开会文》。
    ④[民国]《徽州乡土地理》第一章《地文地理·物产》,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八十七《农工商科·物产》,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793页。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示谕·物产会颁发奖品示》。
    ⑦[民国]《徽州乡土地理》第一章《地文地理·实业》,民国十一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⑧[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⑨[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职业之趋重点》。
    ⑩[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11[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四《交涉科·合同二》,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6页。
    12《皖抚诚大中丞奏查明前抚臣私售矿产参案折》,《申报》1904年5月19日,第二版。
    13[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四《交涉科·合同二》,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6页。
    14《咨请煤商遵章完厘安庆》,《申报》1909年8月9号,第十二版。
    15[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九十《农工商科·矿务》,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843页。
    ①黄宾虹:《与汪福熙》,《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②注:冯剑辉:《近代徽商研究》2008年山东大学博士论文,以近代徽商为研究对象,从行业发展、徽商现代转型等方面进行论述。张海鹏等主编《徽商研究》中最后徽商的衰落内容中亦涉及徽商在近代的运营轨迹。周晓光对徽州近代茶商又专门的论文《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与徽州茶商的兴衰》(《江海学刊》1998年第6期,第125-130页)。王振忠则利用新文书的发现将徽商生活细致剖析,如《徽商章回体自传《我之小史》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
    (史林2006年第5期,第162-174页)。
    ③[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④《光绪十九年祁门县劝捐资修阊坝谕文》,《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⑤冯剑辉在其博士论文《近代徽商研究》中估算至民国二十四年,徽州经商人口占总人口25%。考虑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国内商业发展迅速,从商比例提高,以及在徽州本土的坐贾,这一比例应该差不多。
    ⑥[民国]《徽州乡土地理》第六节《实业》,民国十一年油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⑧《盐务消息》,《申报》1876年9月30日,第二版。
    ⑨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叙村居》,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①黄宾虹《与汪福熙》,《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②[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③周晓光:《清代徽商与茶叶贸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336-345页。
    ④《地理》,《安徽俗话报》第十三期,光绪甲辰年十九月初一日发行。
    ⑤胡益谦:《祁门红茶生产史略》,《祁门文史(第一辑)》1985年版,第111页。
    ⑥[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四《人物十二·义行八》。
    ⑦[清]王茂荫:《王侍郎奏议》《致曾国藩函(同治元年五月初六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①《徽州宁国两府产茶》,《申报》1891年5月22日,第二版。
    ②《茶市近情》,《申报》1886年2月1日,第一版。
    ③《综论乙酉年本埠市面》,《申报》1886年2月1日,第一版。
    ④《综论本年上海市面情形》,《申报》1883年1月30日,第一版。
    ⑤《综论癸卯年沪市情形》,《申报》1904年2月13日,第一版。
    ⑥《茶市衰败徽州》,《申报》1907年1月5日,第十七版。
    ⑦[清]程方壶:《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⑧[清]欧阳显:《见闻琐录》《胡雪崖》。
    ⑨[清]《婺源县采辑·义行》,清钞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清]董钟琪等:《婺源乡土志》第七十九课《风俗举要·续前八》,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叙村居》,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黄警吾:《黄宾虹在徽州》,黄中秀:《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③《光绪二十八年恩科江南乡试第二场试题》,《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①[民国]石国柱、楼文钊:《歙县志》卷三《食货志·赋役》。
    ②黄警吾:《黄宾虹在徽州》,黄中秀:《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③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任耕感言·丰堨垦复仁德庄义田始末》,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476-490页。
    ④[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⑤[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物产》,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职业之趋重点》。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交际间之状况》。
    ⑧《屯溪通信》,《安徽白话报》第二期,光绪戊申九月中旬发行。
    ⑨[清]《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光绪二十七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清咸丰五年九月祁门县正堂为严饬稽查事照得祁邑各乡告示抄白》,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11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6页。
    12方修教:《祁门地区八百年自然灾害辑录》,《祁门文史(第一辑)》徽州新华印刷厂印1985年版,第93页。
    1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职业趋重之点》。
    ①[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交涉科·教务一》,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22页。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居处》。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犯罪以何项为最多》。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犯罪以何项为最多》。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祁门民情之习惯·犯罪以何项为最多》。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黟县民情之习惯·犯罪以何项为最多》。
    ⑦《黄山冷雾》,《申报》1890年1月17日,第三版。
    ⑧《宣统元年休宁县告示》,《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45页。
    ⑨[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七《刑科·黟县附贡程肇璜等禀批》。
    ⑩[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祁门民情之习惯·交际之状况》。
    1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禀详·禀屯溪火灾劝捐文》。
    ①[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有详公墓图说》,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清]乾隆《歙县方氏会宗统谱》卷二《后序》,上海市图书馆藏。
    ③[清]舒安仁等:同治《绩溪华阳舒氏统宗谱序》卷首《序》,同治九年叙伦堂活字本。
    ④[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四十三《人物十二·质行九》
    ⑤[清]倪望重:光绪《祁门倪氏族谱》中册《重修族谱跋》,光绪二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鹤山宗谱后序》,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清]李嘉宾:光绪《新安馆田李氏宗谱》卷二十一《懿行宗熹公传》,《中华族谱集成·.李氏谱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541-905页。
    ③[民国]《绩溪柳川胡氏宗谱》卷一《清同治间初修宗谱序》。
    ④[清]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序》,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清]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续修条议》,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清]光绪《绩溪仁里程继序堂专续世系谱》卷四《本系下》,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二《排行正讹》,宣统本,复印件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①唐力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以徽州宗族为对象的历史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104页。
    ②[民国]胡光钊:《祁门县志氏族考》,民国三十三年排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查氏修谱》,《申报》1889年6月4日,第九版。
    ②《江南徽州府绩溪县十二都大坑口龙川胡氏宗祠敕赐博文堂越主修谱告白》,《申报》1899年6月17日,第六版。
    ③[清]李嘉宾:光绪《新安馆田李氏宗谱》卷首,《中华族谱集成·.李氏谱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541-905页。
    ①[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家法》,宣统本,复印件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②[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家法》,宣统本,复印件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④[清]光绪《徽州彭城钱氏宗谱》卷五《吴越钱氏宗谱新跋》,光绪十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民国]朱承铎等:《新安(休宁)月潭朱氏族谱》卷首《新序》,民国二十年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李丽春先生传》,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添祥公冬至会序》,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⑧[光绪]《绩溪北门张氏宗谱》卷首。
    ⑨[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首《祠堂记》。
    ⑩[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首《祠堂记》。
    11[清]吴鹗、汪正元: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四《人物·义行》。
    12《歙县新馆鲍氏着存堂宗谱》卷二《例授奉直大夫州同衔加二级鸣歧再从叔行状》。
    13[清]周溶等:同治《祁门县志》卷三十《人物志义行》。
    14[民国]吴克俊、许复等:《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尚义》。
    15[民国]胡光钊:《祁门县志氏族考》,民国三十三年排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6[清]光绪《绩溪仁里程继序堂专续世系谱》卷五,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7[民国]朱承铎等:《新安(休宁)月潭朱氏族谱》卷首《新序》,民国二十年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清]朱应溥:光绪《新安(歙县)朱氏宗祠记》,光绪十一年,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②[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李丽春传》,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朱应溥:光绪《新安(歙县)朱氏宗祠记》,光绪十一年刊本,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④[清]光绪《婺源三田李氏宗谱》《宏山便辛岭上山场合议》,光绪十一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宣统元年休宁县告示》,《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45页。
    ⑥[清]光绪《(新安)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政十四条》,光绪二十一年木活字本。
    ⑦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6页。
    ①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
    ②[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添祥公冬至会序》,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朱应溥:光绪《新安(歙县)朱氏宗祠记》,光绪十一年,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④[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祭祀》。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黟县民情之习惯·祭祀》。
    ⑦[清]光绪《徽州彭城钱氏宗谱》卷一《家规》,光绪十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⑧[清]光绪《婺源三田李氏宗谱》卷末《祖训》,光绪十一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⑨[清]光绪《绩溪城西周氏宗谱》卷首二《祠规》,光绪三十一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祭祀》。
    11[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2[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祖训》。
    1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祭祀》。
    ①[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添祥公冬至会序》,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歙县黄氏春秋二祭祀会合约》,安徽省博物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8页。
    ③[清]光绪《婺源三田李氏宗谱》《家规》,光绪十一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添祥公冬至会序》,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祠规》,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清]李嘉宾:光绪《新安馆田李氏宗谱》卷二十二《家礼》,《中华族谱集成·.李氏谱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541-905页。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社会上施行之规则》。
    ②[清]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新增祠规》,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祖训·务正业》,宣统本,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④[清]光绪《徽州彭城钱氏宗谱》卷一《家规》,光绪十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清]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新增祠规》,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祖训·务正业》,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①[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祖训·务正业》,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②[清]光绪《徽州彭城钱氏宗谱》卷一《家规》,光绪十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光绪《婺源三田李氏宗谱》《家规》,光绪十一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清]李嘉宾:光绪《新安馆田李氏宗谱》卷二十二《家法》,《中华族谱集成·.李氏谱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541-905页。
    ⑤[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祖训·务正业》,宣统本,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⑥[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祖训·务正业》,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⑧[清]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新增祠规》,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⑨[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祖训·务正业》,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①[清]光绪《(新安)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政十四条》,光绪二十一年木活字本。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黟县民情之习惯·生产者与不生产者分数》。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犯罪以何项人最多》。
    ④[清]光绪《婺源三田李氏宗谱》卷末《家规》,光绪十一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清]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新增祠规》,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黄山冷雾》,《申报》1890年1月17,第三版。
    ⑦《盗风甚炽》,《申报》1882年10月10日,第二版。
    ⑧[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家法》,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⑨[清]朱应溥:光绪《新安(歙县)朱氏宗祠记》《家法》,光绪十一年,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⑩[清]李嘉宾:光绪《新安馆田李氏宗谱》卷二十二《家法》,《中华族谱集成·.李氏谱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541-905页。
    11[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祖训·务正业》,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12[清]光绪《徽州彭城钱氏宗谱》卷一《家规》,光绪十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3[清]光绪《婺源三田李氏宗谱》卷末《祖训》,光绪十一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4[清]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新增祠规》,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5[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6[清]光绪《婺源三田李氏宗谱》卷末《祖训》,光绪十一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17《论语·尧曰》
    ①[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家法》。
    ②[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首《周氏宗谱凡例》。
    ③[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清]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续修条议》,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注:晚清之奖惩延续明清时期采用的方式,详见第一章。
    ⑥《演说徽州谈》,《安徽白话报》第五期,光绪戊申十月中旬发行。
    ⑦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与黄昂青》,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
    ⑧[清]光绪《绩溪仁里程继序堂专续世系谱》卷首《自序》,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歙县黄氏春秋二祭祀会合约》,安徽省博物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8页。
    ②[清]光绪《(新安)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政十四条》,光绪二十一年木活字本。
    ③[清]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新增祠规》,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胡铁花年谱》,转引自唐力行:《胡铁花年谱述略》,《安徽史学》1987年第4期,第37页。
    ⑤[清]光绪《绩溪城西周氏宗谱》卷首二《祠规》,光绪三十一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添祥公冬至会序》,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⑧[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⑨《咸丰十一年休宁黄氏立<简庵公祀簿>》,《千年契约文书》第十二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5页。
    ⑩[清]光绪《(新安)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政十四条》,光绪二十一年木活字本。
    ①[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咸丰祁门十七都环砂程氏文书》,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户科·歙县生员巴锡麟等禀批》。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户科·祁门县监生金凤宜等呈批》。
    ⑤[清]李嘉宾:光绪《新安馆田李氏宗谱》卷二十二《家法》,《中华族谱集成·.李氏谱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541-905页。
    ⑥《清光绪五年十都五图吴箭竹具投状》,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四《礼科·绩溪县文令化舒详批》。
    ⑧[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四《礼科·祁门县附贡程际隆呈批》。
    ⑨[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四《礼科·休宁耆民黄子玙呈批》。
    ⑩[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四《礼科·歙县候选教职鲍荪等禀批》。
    11[清]朱应溥:光绪《新安(歙县)朱氏宗祠记》《伦堂真君殿两派议墨》,光绪十一年,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12王振忠:《晚清民国时期的徽州宗族与地方社会--黟县碧山何氏之族事汇要》,《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第128页。
    ①王振忠:《徽商展墓日记所见徽州的社会与民俗——以歙县《大阜潘氏支谱附编文诗钞》为中心》,王鹤鸣、马远良等:《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②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与黄昂青》,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权利义务之观念》。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权利义务之观念》。
    ①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②[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十五《民政科·户籍》,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③[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清]光绪《徽州不缠足会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生产者与生产者之分数》。
    ⑥[清]董钟琪等:《婺源乡土志》第七十八课《续前七婺之女红》,清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光绪]《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安徽省图书馆藏。
    ⑧[光绪]《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捐启》,安徽省图书馆藏。
    ⑨[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示谕·物产会颁发奖品示》。
    ⑩《茶庄招妇入厂》,《申报》1889年10月26日,第十一版。
    11[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二《详公支世系表》,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清]许文源等:光绪《绩溪县南关许余氏惇叙堂宗谱》卷八《家政》,转引自谈家胜、郝瑞平:《<绩溪南关惇叙堂宗谱>的文献特色及其价值——兼论晚清时期徽州族谱体例与内容的嬗变》,《黄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13-18页。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祭祀》。
    ③[清]董钟琪等:《婺源乡土志》第七十八课《续前七婺之女红》,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受学者百分之比例》。
    ⑤[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二《学科·小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7页。
    ⑦[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二《学科·小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7页。
    ⑧江巧珍:《徽州女校述略》,《安徽史学》1995年第4期,第38页。
    ⑨《徽音女学之现状》,《安徽白话报》第五期,光绪戊申年十月发行。
    ⑩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第二十六章《教育·体育》,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692页。
    11[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二《学科小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7页。
    1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溺女之有无》。
    13《旅沪皖女学生发起保路会》,《申报》1907年12月8日,第四版。
    14《光绪三十一年安徽巡护禁缠足告示》,《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页。
    15《光绪三十一年安徽巡护禁缠足告示》,《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页。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示谕·劝禁缠足示》。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婚娶》。
    ③[清]光绪《徽州不缠足会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清]光绪《徽州不缠足会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光绪三十一年安徽巡护禁缠足告示》,《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页。
    ⑥[清]光绪《徽州不缠足会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光绪三十一年安徽巡护禁缠足告示》,《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页。
    ⑧[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示谕·劝禁缠足示》。
    ⑨[清]光绪《徽州不缠足会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集会结社之目的》。
    11[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清]董钟琪:《婺源乡土志》第七十四课《风俗提要﹒续前三》,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③《祁门十三都康氏宗族文书》,《清同治十三年三月康姓各门人等立合同议单》,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④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页。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户科·府学武生邵鹏呈批》。
    ⑥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着编)》《任耕感言﹒丰堨垦复仁德庄义田始末》,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476-490页。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职业趋重之点》。
    ⑧金陵大学农学院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1936年刊,第8页。
    ⑨[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⑩吴秉坤、陈正:《清代徽州佃仆制的变异——以新发现的佃仆文书为线索》,《黄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6-18页。
    1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七《刑科·歙县民人潘大有等呈批》。
    12[清]董钟琪:《婺源乡土志》第七十四课《风俗提要﹒续前三》,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家法》,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②[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宗教》、《法制科·神道》。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葬礼》。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四《礼科·歙县民妇黄许氏禀批》。
    ⑥[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凡例》,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⑧[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⑨[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神道》。
    ⑩[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丧葬》。
    11[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祖训》,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②[光绪]《新安馆田李氏宗谱》卷二十二《家约引》,《中华族谱集成·.李氏谱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541-905页。
    ③[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一《祖训》,复印件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④[民国]李则纲:《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二《详公支世系表》,民国1917年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叶世英:《辞官归里,造福桑梓:追思晚年的许承尧先生》,《徽州区文史资料》第四辑2007年版,第23-45页。
    ②[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十八《民政科·风教二》,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51页。
    ①[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十七《民政科风教一宣讲》,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②[民国]汪稼云:《绩溪乡土历史》第三章《书院》,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紫阳师范生张舜口等禀批》。
    ④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第二十六章《教育体育》,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692页。
    ⑤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休宁县志》卷二十四《教育体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24页。
    ⑥祁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祁门县志》卷二十五《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84页。
    ⑦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黟县志》《教育志私塾》,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383页。
    ⑧[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二《学科·小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7页。
    ⑨[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绩溪县文令化舒详批》。
    ⑩[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二《学科·小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7页。
    1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第二十六章《教育·体育》,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692页。
    1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集会结社之目的》。
    1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受学者百分比例》。
    ①[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九《人物志·义行》。
    ②[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十一·义行七》。
    ③[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十一·义行七》。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紫阳师范生张舜口等禀批》。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绩溪县文令化舒详批》。
    ⑥《演说徽州谈》,《安徽白话报》第五期,光绪戊申十月中旬发行。
    ⑦黄警吾:《黄宾虹在徽州》,黄中秀:《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⑧黄警吾:《黄宾虹在徽州》黄中秀:《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⑨李琳琦:《徽州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⑩吴景贤:《安徽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124页。[清]光绪《安徽通志》卷九十二《书院》。
    [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民国]葛韵芬、江峰青:《重修婺源县志》卷五《建置三学校》。[民国]汪稼云:《绩溪乡土历史》第三章《书院》。
    11[民国]汪稼云:《绩溪乡土历史》第三章《书院》,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37页。
    ②[清]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二,第74页。
    ③[清]谭嗣同:《仁学·三十八》,《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9-350页。
    ④胡适:《四十自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⑤张国辉:《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9年年版,第24页。
    ⑥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0版,第380-381页。
    ⑦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150页。
    ①《光绪二十八年恩科江南乡试第二场试题》,《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②《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江南乡试第二场试卷》,《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页。
    ③郑大华、彭定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2页。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丙午·召见恭纪》。
    ②《乐善可风》,《申报》1878年4月23日,第三版。
    ③《乐善可风》,《申报》1879年1月15日,第三版。
    ④《捐金助学徽州》,《申报》1906年12月28日,第九版。
    ⑤《志士兴学徽州》,《申报》1906年12月29日,第九版。
    ⑥《旌表》,《申报》1889年12月18日,第十三版。
    ⑦[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十七《民政科风教一宣讲》,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禀详·徽州府详送初选选举人名册文》。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婚娶》。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禀详·徽州府禀地方情形文》。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休宁县刘令敬襄详批》。
    ⑤[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二《学科·中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7页。
    ⑥[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二《学科·中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7页。[民国]张正春:《绩溪胡氏小学校十八年概览》,民国钞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①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方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259页。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第二十六章《教育·体育》,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692页。
    ②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休宁县志》卷二十四《教育·体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24页。
    ③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第二十六章《教育·体育》,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716页。
    ④[清]李应珏:光绪《皖志便览》卷二《徽州府序》。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丙午·召见恭纪》。
    ⑥[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二《学科·小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7页。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绩溪县文令化舒禀批》。
    ①[清]光绪《绩溪城西周氏宗谱》卷首二《祠规》,光绪三十一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乐歌》。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乐歌》。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乐歌》。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示谕·禁演淫戏示》。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六邑民情之习惯·乐歌》。
    ⑦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⑧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方简志》十三《社会·宗教》,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481页。
    ⑨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方简志》十三《社会·宗教》,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482页。
    ①[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六《交涉科教务二徽州府属教堂表》,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28页。
    ②[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寺观》。
    ③[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①[清]吴翟辑撰,刘梦芙点校:《茗洲吴氏家典》卷一《家规八十条》,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20-25页。
    ②[清]夏燮:《中西纪事》卷二十一,岳麓书社版1988年版,第260页。
    ③[清]董钟琪:《婺源乡土志》第十九课《天主教堂》,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安徽省图书馆藏。
    ④吴德良:《祁门宗教史略》,《祁门文史(第一辑)》1985年版,第148页。
    ⑤[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十七《民政科﹒风教一》,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宗教》。
    ⑦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屯溪市志》《宗教·天主教》,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页。
    ⑧吴德良:《祁门宗教史略》,《祁门文史(第一辑)》1985年版,第148页。
    ⑨[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六邑民情之习惯·宗教》。
    ⑩《清末民初懋淇致江高群又侄书信(黟县十都丰登江氏文书)》等,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藏。
    1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报纸之销数》。
    ①《绩溪县官劝人看俗话报启》,《安徽俗话报》第七期。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六邑民情之习惯·报纸之销数》。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报纸之销数》。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民情之习惯·报纸之销数》。
    ⑤《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江南乡试第二场试卷》,《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页。
    ⑥[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九十二《农工商科·邮政》,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852页。[民国]《徽州乡土地理》,《邮电之交通》,安徽省图书馆藏。[民国]汪稼云:《绩溪乡土历史》第五章《邮电》,第13页。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祁门民情之习惯·报纸之销数》。
    ②《安徽俗话报》,本报代派处。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黟县民情之习惯·报纸之销数》。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六邑民情之习惯·报纸之销数》。《安徽俗话报》等报纸销售点记载。
    ⑤《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江南乡试第二场试卷及答题》,《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页。
    ⑥《安徽俗话报》第一期,光绪三十年七月初十日发行。
    ①[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交涉科·教务一》,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22页。
    ②文书《休宁县案稿至洋务总局初函》。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六邑民情之习惯·交际之状况》。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交际之状况》。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宗教》。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一《笺启·复耶稣堂牧师唐进贤》。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户科·休宁教民黄金聚控汪社宝一案堂判》。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笺启·复天主堂总司铎牧良》。
    ③《皖抚批伏休宁县教案禀安庆》,《申报》1908年5月4号,第十一版。
    ④《惩办教民》,《安徽俗话报》第十七期,光绪甲辰十一月朔日发行。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禀详·禀教士牧良请辨吴克明等一案议结文》。
    ⑥[清]董钟琪等:《婺源乡土志》第十九课《天主教堂》,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⑦[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交际间之状况》。
    ⑧《皖中教案续志》,《申报》1900年8月28日,第二版。
    ⑨[清]董钟琪等:《婺源乡土志》第十九课《天主教堂》,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⑩[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学科·建置》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66页。
    11《志士兴学徽州》,《申报》1906年12月29日,第九版。
    ①黄宾虹《与汪福熙》,《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②《祁门通信·革胥阻挠学务》,《安徽白话报》第一期,光绪戊申九月上旬发行。
    ③《学堂冲突》,《安徽俗话报》第十九期,光绪乙巳年五月朔日发行。
    ④《补记潨川毁学情形》,《申报》1906年9月1日,第三版。
    ⑤《光绪三十二年绩溪县令命孔灵学堂造经费表册谕》,《千年契约文书》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
    ⑥[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歙县蔡令世信禀批》。
    ⑦《徽州中学抽捐之困难》,《申报》1908年5月30日,第十一版。
    ⑧《歙县学堂章程》,《安徽俗话报》第十七期,光绪甲辰十一月朔日发行。
    ⑨[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十二《学科·小学堂》,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7页。
    ⑩《义绅办学堂》,《安徽俗话报》第三期,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一日发行。
    ①黄警吾:《黄宾虹在徽州》,黄中秀:《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②《演说徽州谈》,《安徽白话报》第五期,光绪戊申十月中旬发行。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五《学科》。
    ①注:对现代徽州文化生态予以考察的时候,还是延续明清时地理建置。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服饰》。
    1.(宋)罗愿:《新安志》。
    2.(明)彭泽修、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
    3.(清)丁廷楗、卢询修,赵吉士纂:康熙《徽州府志》。
    4.(清)佘华瑞:雍正《岩镇志草》。
    5.(清)清恺、席存泰修纂:嘉庆《绩溪县志》。
    6.(清)马步蟾:道光《徽州府志》。
    7.(清)何应松、方崇鼎修纂:道光《休宁县志》。
    8.(清)谢永泰、程鸿诏修纂:同治《黟县三志》。
    9.(清)周溶、汪韻珊修纂:同治《祁门县志》。
    10.(清)李筱轩、方伯鉴:光绪《皖志便览》。
    11.(清)倪望重:光绪《祁门县志补》。
    12.(清)吴鹗:光绪《婺源县志》。
    13.(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
    14.(清)董钟琪等:光绪《婺源乡土志》。
    15.《婺源县采辑》清钞本。
    16.(民国)石国柱、楼文钊等:《歙县志》。
    17.(民国)吴克俊、许复等:《黟县四志》。
    18.(民国)江峰青等纂修:《重修婺源县志》。
    19.(民国)许家栋:《歙县乡土志》。
    20.(民国)《徽州乡土地理》,民国十一年本。
    21.(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22.(民国)汪稼云:《绩溪乡土历史》,民国十九年本。
    23.(民国)安徽通志馆编纂:《安徽通志稿·大事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24.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25.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方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版。
    26.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休宁县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7.祁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祁门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版。
    28.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屯溪市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9.黄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山市志》,黄山书社1992年版。
    30.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
    31.(清)康熙《茗洲吴氏家典》,黄山书社2006年版。
    32.(清)乾隆《歙县方氏会宗统谱》。
    33.(清)光绪《祁门倪氏族谱》,光绪二年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34.(清)光绪《徽州彭城钱氏宗谱》,光绪十年刊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35.(清)光绪《婺源三田李氏宗谱》,光绪十一年刊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36.(清)光绪朱应溥:《新安朱氏宗祠记》,光绪十一年,藏安徽大学徽学中心。
    37.(清)光绪《绩溪城西周氏宗谱》,光绪三十一年木活字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38.(清)同治《歙县华阳舒氏统宗谱序》,光绪三十三年刊本。
    39.(清)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光绪三十三年刊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40.(清)光绪《绩溪仁里程继序堂专续世系谱》,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41.(清)光绪《新安馆田李氏宗谱》。
    42.(清)光绪《绩溪北门张氏宗谱》。
    43.(清)光绪《仙源杜氏宗谱》。
    44.(清)宣统《绩溪仙石周氏宗谱》。
    45.(民国)《黟县鹤山李氏宗谱》,民国1917年刊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46.(民国)《休宁新安月潭朱氏族谱》,民国二十年活字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47.(民国)《绩溪柳川胡氏宗谱》。
    48.(清)胡在渭:《徽难哀音》,藏安徽省图书馆。
    49.(清)倪恕良等:《祁门纪变录》,清同治二年重刊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50.(清)《徽州劝兴农务支会启》,藏安徽省图书馆。
    51.(清)《徽州不缠足会章程》,藏安徽省图书馆。
    52.(民国)《绩溪胡氏书目》,藏安徽省图书馆。
    53.(民国)《绩溪胡氏小学校十八年概览》,藏安徽省图书馆。
    54.(清)《绩溪捐助宾兴盘费规条》,藏安徽省图书馆。
    55.(清)《歙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藏安徽省图书馆。
    56.(清)《徽难全志》,藏安徽省博物馆。
    57.(民国)胡光钊:《祁门县志氏族考》,民国三十三年排印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58.《徽州千年契约文书》,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59.刘伯山:《徽州文书》第一、二、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06年版,2009年版。
    60.周向华:《徽州文书(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1.黄山学院:《中国徽州文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2.此外还有一些散存于安徽大学徽学中心及安徽省图书馆等地的部分文书。
    63.(明)傅岩:《歙纪》。
    64.《申报》。
    65.《安徽俗话报》。
    66.《安徽白话报》。
    67.《钱业月刊》。
    68.(清)汪士铎:《乙丙日记》,民国二十五年版。
    69.(清)欧阳显:《见闻琐录》。
    70.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7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2.歙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歙县文史资料》,1985年4月。
    73.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
    74.祁门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祁门文史资料》,1985年版。
    75.安徽省博物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6.(清)许承尧:《疑庵诗》,黄山书社1990年版。
    77.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8.(清)王茂荫:《王侍郎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79.(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80.(明)汪道昆:《太函集》《四库存目》集部117——119,齐鲁书社1997年版。
    81.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著编)》,《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82.(清)许承尧:《歙事闲谈》,黄山书社2001年版。
    83.(清)冯煦主修陈师礼总纂《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版。
    84.薛振芳主编:《清代徽人年谱合刊》,黄山书社2006年版。
    1.张国辉:《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9年版。
    2.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4.《江淮论坛》编辑部:《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刘淼辑编:《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黄山书社1987年版。
    6.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第三分队:《安徽省南部丘陵山区国土开发与整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8.许涤新、吴承明主:《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编:中华文化生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徐川一:《太平天国安徽省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高寿仙:《徽州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2.胡适、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唐力行:《商人与近世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张海鹏:《徽州商帮》,万象图书公司1995年版。
    15.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三联书店1996年版。
    17.赵华富:《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
    18.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周绍泉、赵华富:《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21.常建华:《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胡适:《四十自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4.王鹤鸣、马远良等:《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5.周绍泉、赵华富:《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胡适:《胡适日记全编(1)》,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8.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9.陈瑞、方英:《徽州古书院》,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韩)朴元熇:《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 Jisik-sanup Publication CoLtd2002年版。
    31.(日)中岛乐章:《明代乡村的纷争与秩序》,汲古书院2002年版。
    32.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3.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4.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朱万曙、卞利:《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38.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和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9.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黄中秀:《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41.卢家丰主编:《徽州文化全书》20卷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地理文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薛振芳:《徽州藏书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5.唐力行等:《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6.方利山:《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文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7.郑大华、彭定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49.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0.(美)托比米勒《文化研究指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 Patricia K. Townsend,Envionmental Anthropology_From Pigs to Policies(Long Grove: WavelandPress2009.
    52.王振忠:《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3.唐力行:《读史偶得:关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若干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4.赵华富:《徽州宗族论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5.吴正芳:《徽州传统村落社会:白杨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6.《(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研究》(六卷本)内部发行。
    1.(美)J. H. Steward:《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与方法》,王庆仁摘译自美国《文化和社会人类学选读材料》,纽约1964年。
    2.叶显恩:《徽商的衰落及其历史作用》,《江淮论坛》1982年第3期。
    3.方家瑜:《徽州历史上的棚民》,《徽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4.(美)R·McC·内亭:《文化生态学》1977年版,张雪慧摘译《文化生态学与生态人类学》,《民族译丛》1985第3期。
    5.唐力行:《胡铁花年谱述略》,《安徽史学》1987年第4期。
    6.冯天瑜:《文化生态学论纲》,《知识工程》1990年第4期。
    7.唐力行:《论徽商的形成及其价值观的变革》,《江淮论坛》1991年第2期。
    8.周绍泉:《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明史研究第二辑》1992年。
    9.黄成林:《徽州文化生态初步研究》,《地理科学》1995年第4期。
    10.张爱民:《近代安徽人口的变迁》,《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11.李琳琦:《“激进”的言论与“保守”的行为——论徽商在传统价值观问题上的心理分析》,《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6期。
    12.王振忠:《晚清徽州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陶臂公犊之民俗文化解读》,《徽学》2000年卷。
    13.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4.周晓光:《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
    15.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16.王昌宜:《明清徽州的职业教育》,安徽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17.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8.孙兆刚:《文化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5期。
    19.刘永华:《亦礼亦俗——晚清至民国闽西四保礼生的初步分析》,《历史人类学学刊》2004年第2卷第2期。
    20.胡中生:《理想与现实的调和:传统职业观的前近代嬗变——以明清徽州为例》,《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1.董桂兰,姜玉平:《道光<徽州府志>中的“文化人物”》,《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2.周涛发、袁峰、侯明金等:《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矿务岩石》2004年第9期。
    23.唐力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以徽州宗族为对象的历史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4.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和新框架》,《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25.汪崇筼:《清代徽州土地与商业投资回报率的比较》,《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6.王振忠、陶明选:《晚清徽州民间社会生活管窥——新旧碎锦杂录抄本两种整理札记》,《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
    27.胡中生:《近代徽州钱会的类型与特点》,《徽学》第四卷,2006年。
    28.胡中生:《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29.唐力行:《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动乱与徽州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以徽州绩溪县宅坦村为个案的研究》,《史林》2007年第2期。
    30.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朱利安·斯图尔特著,潘艳、陈洪波译:《文化生态学》,《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
    32.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社会问题的控制》,《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
    33.周文甫:《浅谈清末民国时期的徽州教育》,《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34.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文稿。
    35.王振忠:《从谱牒史料谈徽州墨商的几个问题——以光绪戊戌环川<(璁公房修)詹氏支谱>为中心》,《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
    36.王志农:《近代安徽族田发展态势研究》,《中国农史》2008年第1期。
    37.王振忠:《晚清民国时期的徽州宗族与地方社会——黟县碧山何氏之<族事汇要>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38.陈瑞:《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
    39.吴媛媛:《明清徽州水旱灾害研究》,《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
    40.王春芳:《论二十世纪前期徽州粮食的输入》,《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41.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2.张小坡:《清末新式教育经费的筹措与配置研究》,《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
    43.陈安生:《徽州文化生态概念谈》,《徽州社会科学》2008第11期。
    44.张小坡:《发展与困局清末徽州新式教育运作实态论述》,《徽学》第5卷2008年。
    45.冯剑辉:《近代徽商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46.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2008博士论文。
    47.吴秉坤:《清至民国徽州田宅典当契约探析———兼与郑力民先生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48.张松:《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
    49.于树贵:《张居正悲剧与明代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1期。
    50.胡启杨:《清代徽州人地关系与土地经营》,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文稿。
    51.周兴茂:《中国人主流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东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2.郑小春:《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团练》,《安徽史学》2010年第三期。
    53.卞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文化遗产》2010年第5期。
    54.潘玉腾、庄晓芸:《中国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55.徐国利:《朱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商业伦理观的转换和建构》,《安徽史学》2011年第5期。
    56.谈家平:《<绩溪南关惇叙堂宗谱>的文献特色及其价值———兼论晚清时期徽州族谱体例与内容的嬗变》,《黄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7.赵华富:《明清时期徽州的儒贾观》,《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6期。
    58.徐国利:《民国时期基层社会传统职业观的革新与保守——以民国徽州家谱的族规家训所见职业观为例》,《民国档案》2012年第1期。
    59.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60.刘伯山:《清代中后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松解———以《黟县一都榆村邱氏文书》为中心》,《中国农史》2012年第2期。
    61.郭宏斌、赵士德:《文化生态视域下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因素分析——以徽州三雕手工技艺为例》,《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第3期。
    62.郑小春:《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宗族:以沙堤叶氏为例》,《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12年第4期。
    63.郑小春:《从繁盛走向衰落:咸同兵燹破坏下的徽州社会》,《中国农史》2012年第4期。
    64.卞利:《明清以来徽州丧葬礼俗初探》,《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