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把民主法治作为社会和谐的要义。在和谐社会建构中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始终是一项根本任务。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是托重于自下而上的公民政治参与?这正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重视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基层民主建设的进步,尤其是社会基本构成细胞——公民的政治参与应当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实践表明,有序并且有效的政治参与能够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杠杆。只有认真分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从问题入手,探求契合国情的政治参与发展道路,扩大公民有序并且有效的政治参与,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由七个部分组成。
     引论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题的原由和研究的意义,认为当前公民政治参与发展不充分的现实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进,而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深化政治参与理论、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的政治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稳定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方面有着重人而深远的意义;二是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外的有些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国内的研究在内容上和范式上还有待深化和拓展;三是对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如“民主”、“政治参与”等作了界定;四是阐明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将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先从阐述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出发,揭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继而结合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后强凋必须正确认识和理性顺应世界民主化浪潮,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
     第二部分对为什么说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突破口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首先,分析了精英政治的实质及其作用与影响,阐述了大众参与的历史发展及其现实表达,认为社会主义中国不能走历史上精英政治的道路,并且要求广大人民必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中去。其次,探讨了公民政治参与对于现代民主实践的一般价值,认为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动力,是一切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和表征,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评价依据。最后,从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好形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切入点、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四个方面点了题。
     第三部分先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态势作了充分肯定,那就是政治参与环境不断由封闭走向开放,利益分化促使政治参与意识逐步自觉,形式参与的褪色与实质参与的发展,村民自治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的方兴未艾。然后分析了现时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指出狭隘的政治参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盲目的政治参与、冷漠的政治参与、期望值过高的政治参与等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表明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发展还不充分。最后认为政治参与发展不充分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后果是很严重的,因为如果政治参与发展不充分既容易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产生模糊认识,也不利于社会的长远稳定与和谐发展,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民主外衣下的专制。
     第四部分把建立维系我国政治稳定的政治参与机制放到现代化的背景下进行了思考。强调面对人民迫切的民主愿望和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的政治参与,政治体系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引导。进而对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觉进行了一般意义上的思考,指出确立动态有序的稳定观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意义深远。并从我国实际出发,认为只有在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中才能求得政治稳定,为此,必须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机制。最后探讨了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机制时必须始终关注的问题。
     第五部分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而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引导作用,进而对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中的“扩大”内涵和“有序”意蕴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认真分析当代中国非均衡发展的国情基础上,指出这种非均衡发展制约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因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政治参与也只能走非均衡的发展道路,为此,论文还对非均衡政治参与发展的运行原则与措施进行了思考。
     第六部分探讨了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政治参与建设的具体对策。认为,必须积极创造有利于政治参与的物质条件,必须努力促使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必须在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中建设理性的政治参与文化,必须通过教育手段和实践途径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技能,必须全面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才能切实反映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第七部分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和充分发展的政治参与对社会走向和谐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了发展公民政治参与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认为充分发展的公民政治参与是衡量社会民主法治的标准,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充满活力的集中体现;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优化公共政策中的政府行为、调动建构和谐社会的积极性等都需要充分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
     结语提出了要在实践中努力创新公民有序并且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的任务,并认为充分发展公民政治参与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Socialist democracy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m, and developing socialist democracy represents a major component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oda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particularly emphasized as essentials of societal harmony. It is always a fundamental task for us to further develop socialist democracy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But how should this task be carried out? Should we rely on the top-to-bottom reform in political structure? Or should we count on the bottom-to-top participation of the vast citizens? This is an issue that deserves deep research.
     This paper holds that we should adopt a realistic approach in developing China's democracy.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reform in political structure;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not neglect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t the basic level——especial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PPC). Practice has showed that ordered and effective PPC can maintain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contribute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refore, promoting PPC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basic driving force as well as a key lev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The right approach for such a purpose is to make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PPC, to sort out the problems and find out the solutions, and to map out a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attern (or patterns) which is/are compatible with China's present conditions. Only by doing these, can we enhance ordered and effective PPC and further advance China's reform, opening-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ion expounds on four issues. The first one is the rationale for this piece of research. We believe thaMhe insufficiency of PPC is exerting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China's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nd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will assum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deepen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ory, enriching socialist democratic forms, promoting people's approval and sense of belonging to socialism, cultivating politically sound citizens needed in our time, maintaining political stability of socialist society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econd issue is literature review. We believe that we should deepen and expand domestic researches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paradigm as well as draw references from overseas researches. The third issue is definition of some main concepts such as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last one expounds on the designing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In part I, we begin by expounding on the view that socialist democracy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and an intrinsic property of socialism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ocialist democracy sha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l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e then elabor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under the guidelines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which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ocialist democracy is much needed for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above analyses, we conclude this part by emphasizing that we have to properly recognize and rationally conform to the global tendency of democracy, and follow a democratic developing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rt II fully demonstrates the point that promoting PPC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breach for developing socialist democracy. First, we make an analysis on the essence, role and influence of elite politics, and expoun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expression of PPC. By this we arrive at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a cannot adopt the elite pattern in developing democracy, and we urge the grass roots to actively take part in PPC. Second, we make an assessment of the general value of PPC for modern democracy. We believe PPC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democratic development, the basic requirem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all democratic forms, as well as the certain tendency and evaluation basis of democratic development. Last, we summarize the merit of PPC in terms of socialist democracy from four aspects: PPC can best embody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democracy; PPC is the best form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PPC is the best breach tor advancing socialist democracy; PPC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Part III begins with a review of China's PPC development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ormer enclosed PPC environment kept opening up; interest divergence has been steadily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PPC; formalist participation has gradually faded away, giving way to substantive participation; self-administration move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communities arc developing rapidly and healthily. All these should be fully approved. Following the review is an analysis of present problems in China's PPC and their causes. We point out that there exist, to various extent, some ill practices in PPC, namely, parochial participation, chaotic participation, blind participation, indifferent participation and over-expectation in participation. All these demonstrate the insufficiency of China's PPC. Lastly, we point out the grave effects of PPC insufficiency on China's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sufficient PPC can produce vague ideas about socialist democracy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can undermine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the long run, and can even lead to dictatorship disguised as democracy.
     In part IV, reflection is made on constructing a PPC system in China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ization. Such a system is seen as a vital force in maintaining China's political stability. We hol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serious attention to, make proper analyses of,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growing democratic aspiration among the people and increas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upported by modern technology.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e make a general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discussion brings u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establishing a dynamic and ordered concept of stability will be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sidering the actual conditions in China, we believe that political stability can only be sought through healthy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That's why we have to establish a PPC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astly, we discuss the issues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whole course of constructing such a system.
     In part V, we hold that developing socialist democracy necessarily demands expansion of ordered PPC, and expansion of ordered PPC, in turn, demands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political guida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e then make a th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definitions of two terms: "expansion" and "ordered". After a careful analysis of China'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we point out that it is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at constrains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can only adopt an unbalanced pattern in advancing China's PPC. For this purpose,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operation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unbalanced PPC development.
     Part VI discusses measures of promoting PPC in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development.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re seen as necessary: to actively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PPC; to systematize and routinize PPC; to construct PPC culture in fostering and developing a civil society; to improve citizens' PPC ability by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nly by promoting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PPC, can socialist democracy be manifested and realized.
     Part VII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ing PPC and build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two aspects: PPC as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fully developed PPC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societal harmony. We hold that fully developed PPC is a criterion for assessing a society's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social justice and equality, and a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societal vitality. Fully developed PPC is also seen as necessary in coordinating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mong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in optimizing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erms of public policy, and in promoting people's enthusiasm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conclusion we define the task of creating new PPC forms to advance ordered and effective PPC, a task that calls for much effort in practice. We consider fully developing PPC a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 to achieve substantiv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 参见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① [美]约·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5-396页。
    ② [美]阿尔蒙德:《公民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页。
    ① 《列宁文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0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②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第2版,1985年,第168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① 参见薛秀军、杨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本取向》载《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②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3页。
    ① 参见华林、赵秀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173页。
    ① 参见俞思念:《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中国》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参见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② 参见管仕廷:《“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当代启示》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5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①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11-18。
    ② 参见[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泽,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① [意]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 [美]约·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37页。
    ② [美]巴尔的摩:《精英与社会》,企鹅图书公司1979年版,第112页。
    ① 参见杨光斌:《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331页。
    ① 参见田穗生等:《中外代议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页。
    ② 《列宁选集》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1页。
    ③ 《列宁选集》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0页。
    ④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8页。
    ⑤ 参见[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6页。
    ⑥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第68页。
    ① 胡汉民:《总理全集》第1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第1028页。
    ② 参见秦德君:《中国政治发展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载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①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2页。
    ①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学习时报,2002年10月14日。
    ② 周水仙:《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载《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① 参见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17—318页)
    ② 参见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6页。
    ③ [美]约·熊彼特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页。
    ④ [意]让·布隆代尔:《民主与宪政》,载《变动中的民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① [日]猪口孝:《变动中的民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④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⑤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7—98页。
    ① 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②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③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① 参见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① 参见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② 参见王俊拴:《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范式转换的新取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
    ② 参见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章。
    ③ 参见[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1页。
    ① 参见高晓红:《政治文明与公民政治参与、公民社会》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① 参见张文显:《政治与法治》,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① 参见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① 参见梁丽平等:《建国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② 参见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③ 参见梁丽平等:《建国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① 参见梁丽平等:《建国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② 参见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① 参见梁丽平等:《建国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② 《列宁选集》第3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16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民主的再思考》[Z],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6;14。
    ② 参见蔡定剑:《选举在中国》载《南风窗》,2002年,第3期。
    ① [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91页。
    ③ 景跃进等:《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① 参见柳伍氏:《当代中国的非理性政治参与剖析》载《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 参见柳伍氏:《当代中国的非理性政治参与剖析》载《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① 参见唐昊:《诊断“政治冷漠症”》载《中国改革》,2004年第7期。
    ① [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
    ② [美]亨廷顿、布热津斯基:《政治权力:美国与苏联》,(纽约)维京出版社,1964年版,第91页。
    ① 参见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0页。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① 参见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① 参考消息,2005-5-24。
    ① [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① 参见张力、白洁:《互联网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②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上海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③ 参见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① 参见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③ 参见戴建忠:《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论纲》载《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2期。
    ④ 参见杨亚佳、刘艳梅:《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载《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9页。
    ② [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① 见董文芳等:《论政治稳定视野下的政治参与》载《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① 参见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①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Z],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① 参见徐久刚:《邓小平政治思想专题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9-9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481页。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4页。
    ① [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① 参见李元书、刘昌雄:《试论政治参与水平的量度》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② [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变动中的民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① 参见张喜红:《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分析》载《长白学刊》2004年第1期。
    ① 参见黄宏、王寿林:《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第6期。
    ①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89页。
    ②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82页。
    ② [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③ [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
    ④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0—291页。
    ①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① 参见王勤田:《现代西方文化思潮鉴评》,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② 参见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①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② 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③ 参见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①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01页。
    ① 参见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① 参见聂超鹏:《政治文明进程中的政治参与分析》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② 参见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① [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0页。
    ②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③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④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① 参见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
    ② 参见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① 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4页。
    ② 参见孙建军:《政治参与:和谐社会的基石》载《行政与法》2005年第6期。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列宁文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5、《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1985年版。
    6、《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俞思念等:《中国社会主义认识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俞思念等:《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杨光斌:《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田穗生等:《中外代议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8、胡汉民:《总理全集》第1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
    19、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0、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聂运麟:《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马起华:《政治学原理》,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年版。
    2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4、张文显:《政治与法治》,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王敬尧:《参与式治理:对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景跃进等:《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9、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0、张力、白洁:《互联网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31、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z],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徐久刚:《邓小平政治思想专题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王勤田:《现代西方文化思潮鉴评》,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3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8、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0、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1、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2、傅恒德:《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43、林嘉诚:《政治心理与政治参与行为》,(台北)商务印书观,1989年版。
    44、李良栋:《当代中国民主问题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45、王寿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6、徐东礼等:《民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7、刘德喜:《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48、吴大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9、黄建纲:《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50、徐久刚:《中国民主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1、方江(?):《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研究对象》,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2、[美]约·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3、[美]阿尔蒙德:《公民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4、[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55、[意]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6、[美]巴尔的摩:《精英与社会》,企鹅图书公司1979年版。
    57、[英] J.S.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8、[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9、[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0、[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6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62、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63、[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64、[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5、[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66、[美]亨廷顿、布热津斯基:《政治权力:美国与苏联》,(纽约)维京出版社1964年版。
    67、[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8、[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上海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
    69、[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70、[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等:《变动中的民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1、[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72、[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薛秀军、杨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本取向》载《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2、华林、赵秀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3、俞思念:《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中国》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管仕廷:《“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当代启示》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11-18。
    6、秦德君:《中国政治发展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载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7、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学习时报,2002-10-14。
    8、周水仙:《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载《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9、王俊拴:《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范式转换的新取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第2期。
    10、高晓红:《政治文明与公民政治参与、公民社会》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1、梁丽平等:《建国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 年第5期。
    12、蔡定剑:《选举在中国》载《南风窗》,2002年,第3期。
    13、柳伍氏:《当代中国的非理性政治参与剖析》载《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4、唐昊:《诊断“政治冷漠症”》载《中国改革》,2004年第7期。
    15、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16、戴建忠:《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论纲》载《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2期。
    17、杨亚佳、刘艳梅:《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载《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
    18、董文芳等:《论政治稳定视野下的政治参与》载《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9、李元书、刘昌雄:《试论政治参与水平的量度》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0、张喜红:《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分析》载《长白学刊》2004年第1期。
    21、黄宏、王寿林:《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第6期。
    22、聂超鹏:《政治文明进程中的政治参与分析》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23、王三秀等:《公众政治参与与政府行为优化》载《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
    24、孙建军:《政治参与:和谐社会的基石》载《行政与法》2005年第6期。
    25、杨波等:《国外政治参与理论综述》载《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
    26、夏晓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载《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
    27、杨明伟:《政治参与的意义与作用》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4期。
    28、赵建平:《试析精英民主论的民主价值观》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9、郎友兴:《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载《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30、赵海月:《论教育含量对政治参与的制约》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1、谢宏忠:《二十年我国基层政治参与的回顾与展望》载《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2、王川兰:《论团体意识的形成及其对政治参与的影响》载《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3、韩承鹏:《信息化时代的政治参与》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4、宋新夫:《试论传统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二重作用》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5、高红:《市民社会的建构与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载《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36、李东兴等:《论知识差距与政治参与》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7、宁国良等:《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民政治参与》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8、赵端:《亨廷顿的政治参与理论述评》载《工会论坛》2005年第2期。
    39、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载《求实》2005年第9期。
    40、吴昕春:《论公民政治参与的环境要素》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