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类主体经济学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当前我国学术界争议激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科学评价,进行合理创新,目的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水平,使之能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
     人类是社会文明唯一主体,社会是人类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创造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本论文的基本指导思想,即本文始终坚持并贯彻人类主体论。
     本文论述的逻辑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史,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矛盾,推导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具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人类主体经济学理论。然后作者运用这一系统性知识创新成果,分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私有制与剩余价值论等,论述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对策,目的在于再一次检验这种创新理论的解释广度和深度,并希望把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成兼具科学性、人文性和发展性的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文最大特色和主要创新点是按照现代社会科学公认的基本方法,特别是按照历史检验——理论自身检验——实践检验的逻辑程序,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全面检验,进行全面创新,初步形成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成果,人类主体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次,在具体内容上,本文主要创新成果还有,在国内经济学界率先系统论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由平等人假设和集体主义精神所构成的新人观,比较全面论证精神文化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日益重要地位。本文还对人类文明的独特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历史、我国“文化大革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内部的矛盾性、劳动价值论等进行了独创性的阐释。
     总之,本文依据现代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全面分析,初步形成人类主体经济学理论体系,初步运用这一成果分析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我国建设以人类为主体的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策。
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evaluates the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 hotly discussed in academe in china, and makes some reasonable innovations, its aim is to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 and to enable it to exert rather guiding role in ou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causes.
     The paper uniformly regards a basic thought of Marxism, i.e. human-being is the one and only subject in world civilization, and society is a history continually created by Man in specific practice,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paper. In other words, the paper insists on the theory of human subjectivity.
     The logic in this paper is: follow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arxism, and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logic conflicts in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deducing basic contents and principles that contemporary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 should possess, thereby forming a completely new theory system of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economic theory of human subjectivity. Then the author applies the new theory to analyze some ideas in classic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 such as theory of labor value, theory of factor value, and capitalist ownership, etc., to construe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ain features and innovative points in this paper include: with basic methodology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s, especially with the logic procedure from historical test to theoretical test to practical test, completely testing and innovating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 and primarily forming completely new economic theory of Marxism ,i.e. human subjectivity economic theory. The paper takes the lead in systematically testing the classic hypothesis of new human in Marxism economics, and provides innovative explanations to the conflicts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theory of labor value, etc.
     To sum up, based on new fruit in moder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ses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 primarily sets forth human subjectivity economic theory, and uses the new theory to analyze many problems facing our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resolve those problems.
引文
[1]钱伯海《国民经济学》(新增订版)第4、7-10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卫兴华、孙咏梅《2004年政治积极学研究新动态》,《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4期第21-28页;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经济研究》2005年10期第4-11页;程恩富、曹雷《外国学者对新保守主义经济思潮的批判--兼论中国经济改革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1期第72-79页;蔡育强《皇甫平:咬定改革不放松--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周瑞金接受本报专访》,《厦门日报》2006年6月17日第4-5版;翟胜明《“新年学术暨庆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一周年座谈会”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第121-128页。
    [3]《法国社会发展模式大辩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其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3期14-18页;《美国政治中心向左转》,《参考消息》2007年11月30日第3版。
    [1]考虑到各地经济条件不同,和农业的相对落后性原故.分别见《哥达纲领批判》第35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80-58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
    [2]参考《黄良文文选》第75-82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等。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的一般性理解,可以参考张旭《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哲学方面的一般性理解可参考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等等。
    [1]可以参考前引张旭《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第154页等。
    [2]孟捷《译者前言》第4页,见孟捷等译、曼德尔著《权力与货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在哈耶克、波普尔在两人的很多著作中均有论述。如哈耶克的《人类价值的三个渊泉》,见邓正来选编译《哈耶克论文集》第595-646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第43、72、175-17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的研究》第91-96、17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1]何兆武《评波普尔和他的贫困》,见前引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第30页。
    [2]海内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某些方面反思很深刻。本文一般不作介绍。国内部分,可以参考国内经济学界在理论上的某些有意义的反省,见刘诗白主编《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汪立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家》2002年第一期第85-90页,等。
    [3]罗默在编辑《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前言中说,对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的回应的态度有四种:一是为马克思的概念作辩护,二是否认那些历史事实,三是拒斥马克思主义,四是承认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科学而要合理发展。见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20页,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4]科尔奈著、张安译《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十五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王瑞荪、宋养琰、秦燕士《谈谈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第25页。
    [2]分别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96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65-566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第388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3]胡乔木晚年就提出这个问题,见《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第641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4]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班;蔡继明、李仁君《广义价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前引钱伯海《国民经济学》(新增订版);《人与市场--发达国家经济考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阐释--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选登》,《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年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方兰竹《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一版;马卫刚《自由合作劳动者论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方兰竹《中国经济学:根本任务在塑造人》,《孝感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7-30页;李凯林《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刘永佶《现代劳动论》第一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第一版;刘永佶《民主的权威》第36-37、323、470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等。
    [2]前引刘永佶《现代劳动论》,特别是其第107页,等。
    [3]曼德尔《关于过渡社会的理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曼德尔著、孟捷等译《权力与货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克里斯托弗·皮尔森《新市场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李其庆《法国调节学派评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123-134页。
    [3]关锋《和谐之道:劳动范式还是交往范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74-8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1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
    [1]当代中国哲学界日益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或马克思主义这种基本特征。可以参考张一兵《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新华文摘》2006年第一期第32-33页;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新华文摘》2006年第一期第33.37页;王南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内在张力》,《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第37-40页;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第40-43页,等等。
    [2]本刊记者《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第88-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4]孟捷《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
    [1]何光沪《天人之际》第25-2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托尔斯特赫等著、安起民等译《精神生产--精神活动问题的社会哲学观》第9、46、52、244及第六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3]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第363页,重庆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4-226页,1980年第一版。
    [5]前引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的研究》第273页。
    [6]前引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第一章等。
    [7]李京文主编《知识经济概论》第4-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1]当前学界,特别是管理学界对人性进行了大量讨论和试验,试验经济学对人性也进行了模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思想发展的关系也有大量调查研究,可以参考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林志扬编著《管理学原理》第193-194、235、247-248、420-441页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第84-94页;马华维《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一国有大型电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3期;李建德、罗来武《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新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德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第107-115页,等。
    [2]莫里斯·迈斯纳著、张宁等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乌托邦主义》第1-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参考何积惠《人对未来也有“记忆”--科学家在大脑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第122-125页,等。
    [4]前引林志扬编著《管理学原理》第221-223页;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经济科学出版2003年第一版;Oswald.Hapi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Economic Journal,(107):1815-1831.苏豫、龚立新《精神财富论》《经济学家》2001年第2期,等。
    [5]黄有光《金钱能买快乐吗》第212-21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阿马蒂亚·森著、任(?)等译《以自由看待发展》第一章特别是其第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另外,可参考前引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等。
    [2]这类论述很多,值得一读的一本名著是[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等。
    [1][英]马克·布劳格著、黎明星等译《经济学方法论》之《前言》与第四、五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2]阿马蒂亚·森指出经济学源于两个传统,重视动机的论理学和重视效果的工程学传统,当代西方经济学偏向后者,造成经济学研究的贫困。参见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特别是第9-13、59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一版。
    [3]参考[英]E·富布鲁克《经济学的危机: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最初600天》,特别是其第39-4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1]华勒斯坦等著、刘锋译《开放社会科学》,三联书店1997年第一版。
    [1][英]马克·布劳格著黎明星等译《经济学方法论》《中译本前言》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1]《资本论》第二卷第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8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
    [3]《资本论》第三卷第1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0-31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
    [5]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2、46-50卷,等。
    [6]参见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中的《导论》特别是《附录:一、马克思的重要学术研究及文本年表》,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另外,可参考前引张旭《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第19、132页。
    [1]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第9-10、37-39页等,重庆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2]这方面的论述众多,后面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时会提到。这些论述相对以哲学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具有一定公论。至于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进展主要取决于实践的进步,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东西方,至今都没有相应比较公认的发展成果。这种哲学上的成果,可以参考张一兵《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新华文摘》2006年第一期第32-33页;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 《新华文摘》2006年第一期第33-37页。
    [1]参见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弗朗西斯·惠恩《<资本论>的新解读》,《参考消息》2006年8月9日第12版。
    [2]前引霍华德·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第14页。
    [3]德里达著、何一译《马克思的幽灵》第10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这种观点在理论界和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一直很有市场,所谓各国共产党的党内路线斗争,更是这种说法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表现。列宁“十月革命”后和毛泽东晚年都有这种思想。参见《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635-641、645-647.另外,胡乔木同志1980年指出,“贝特兰讲,张春桥文章虽然不完全对,但讲出一个道理。打倒‘四人帮'后,没有一篇文章对张的文章作过系统的批判……这里要把‘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幻想、神话消除一下。”参见前引书第627-628页;他还说:“另一部分干部,在党内有相当的影响,他们认为我们现在只是嘴上讲毛泽东思想,实际搞的是资本主义”,参见前引书653页。至于胡乔木所讲张春桥的观点主要是指其《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参见《红旗》1975年第4期。坦率地说,张的观点确实至今仍然没有完全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内部以比较严谨的学术方法批判清楚。这是本章和下一章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熊彼特也认识到马克思理论的这种矛盾和活力,见其《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第9-10、59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一版。 第10、17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六版。但是,马克思1875年在《对德国工人党的几点意见》中仍然用“共产主义”一词。对后来者而言,一般倾向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含义基本相同,见于俊文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词典》(上)第480-481页“社会主义”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1]王南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内在张力》,《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第37-40页;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第40-43页,等。
    [1]如莫里斯·迈斯纳著、张宁等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乌托邦主义》第一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文化的作用,可以参考龙应台《文化是什么?》,《新华文摘》2006年1期第111-114页。0
    [2]孟捷《译者前言》第4页,见孟捷等译、曼德尔著《权力与货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斯蒂格利茨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3]恩格斯晚年承认他年青时的革命热情,并又不断对英国和平进入新的预言,分别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75、383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
    [4]参考前引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第48-49页。
    [1]参见钟言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怎样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2001年8月17日第1-2版,等。
    [1]前引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8-9页及总序3页;朱钟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另见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373-6,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前引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354-6、420-425页;大卫·雷斯曼著、吴敏译《保守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等。
    [2]比如说凯恩斯主义,就其内容上重点强调内需不足及由此导致积累不足等内容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论,在结论及其论证上有相当的接近。这方面讨论很多,参见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一版;前引[英]霍华德·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第五章。
    [1]格鲁曼著、徐节文等译《比较经济制度分析》第三篇,中国社会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重庆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林建华《社会党国际论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中联部资料编辑中心选编《社会党国际和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瑞典模式比较全面介绍,参见张平、孙敏《瑞典:社会福利经济的典范》,武汉出版社1994年一版;吴江《瑞典式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考察--读(一篇迟到的考察纪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02年年3期第17-26页;艾斯平-安德森著、郑秉文译《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中联部资料编辑中心选编《社会党国际和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第15、17、1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3]前引艾斯平·安德森著、郑秉文译《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第52页、75-79页.
    [4]这种讨论也很多,如高峰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研究》第二、三章,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等。
    [5]前引中联部资料编辑中心选编《社会党国际和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第9、24页。
    [1]西方学者如哈耶克论证精神特别是自由的价值,见前引邓正来选编译《哈耶克论文集》第77、281、585、590;前引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第174页;前引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的研究》第169、174、180、273页等。至于产权和制度方面的研究,可以参考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巴泽尔著、费方域等译《产权的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等。至于人与经济的一般关系,在西方表现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可参考Mcconnell and Brue.Contemporary Labor Economics(third edition),Newyork:McGraw-hill,Inc.1992。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后面将有论述。
    [2]前引《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第一章、第287-288页等。
    [1]前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447页。
    [2]前引《资本论》第三卷第926-927页。
    [3]《哥达纲领批判》第12-15、35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
    [4]前引张一兵《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吴江《瑞典式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考察--读(一篇迟到的考察纪要)》,等。
    [1]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的关系的讨论非常多,有的认为列宁主义与斯大林思想有基本不同,但一般认为两者的连续性还是比较大,粗略地比较,可以参考前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第25-36、360-370页。
    [2]尹保云《现代化通病--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第99-10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1]这方面论述非常多。近来,国内学者这方面的反思也在增加。比较著名的正面分析如前引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第一、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第3、18章相关内容;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29-30页;前引尹保云《现代化通病--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第六章;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30-34页。从西方经济学角度解释,比较著名的有杨小凯从分工和组织的角度来解释,见其《经济学原理》特别是第550-55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斯蒂格利茨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中,从信息经济学或有效选择可行性角度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特别是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问题,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大卫·科兹《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一期第89-90页。
    [3]这方面论述非常多。近来,国内学者这方面的反思也在增加。比较著名的如前引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第一、二部分;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第3、18章相关内容;曼德尔《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的(导论)和前三章相关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29-30页;前引尹保云《现代化通病--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第六章;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30-34页。另外,前引斯蒂格利茨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中,从信息经济学或有效选择可行性角度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特别是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问题。
    [4]前引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
    [1]这里讨论的社会主义,主要是指由马列政党领导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其实,中国自维新变法以来,社会主义价值倾向的变革中国社会思潮一直在中国流行,如康有为1902年所写的《大同书》,孙中山三民主义都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倾向,南京国民政府也进行了类似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建设,形成所谓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重要来源一.参见附录三:《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百年述评》。
    [2]这方面论述也比较多,可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2007年10月24日电);前引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50例》第三、四、五编;前引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第189、197-258、340、354、390、394-403页,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3]这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如王振中主编《永远的劳动者圣经--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第169-178、185页,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赵人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问题分析》,《新华文摘》2007年20期第43-47页;王小鲁《我国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新华文摘》2007年20期第47-50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财富结构改变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等,《新华文摘》2008年4期第48-50页。
    [4]社会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议非常多,如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丁元竹《2010年:中国的三种可能前景--对98名政府和非政府专家的调查与咨询》,《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4期1-15页:王春光《快速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新华文摘》2007年14期第11-14页。
    [5]李强《政策变量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调整》,《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第15-17页;孙立平《当代中国利益关系调整与基础秩序重建》,《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第25-28页。
    [1]前引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刘奔《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价值观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求是》2006年第11期第29-31页;邢贲思《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新华文摘》2007年19期,第22-23页。
    [2]参考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译丛》编辑部编译《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译文集》,特别是其中的《编译说明》和阿尔都塞1963年所写《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两文,三联书店1981年第一版。
    [3]著名的如(苏联)托尔斯特赫等著、安起民等译《精神生产--精神活动问题的社会哲学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1]前引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50例》第五编,等。
    [2]前引《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第615-618、622-648、664-706页。
    [3]我国经济学界“文革”后对传统计划经济反思,虽然包含对“四人帮”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扭曲的批判,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扭曲中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困境,所以,这些对后来改革有深远影响的批判始终值得我们注意。参见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篡改(修订本)》,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前引张春桥《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等。
    [1]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一切问题的一个出发点,但没有把这一思路贯彻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很少注意把人自身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我所知中国在经济学从人自身这种双重性特征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能起始于张闻天1963年所写的《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第32-42页。
    [2]前引刘永佶《民主的权威》第112-119页。
    [1]这方面著述很多,比较有新意的,如陆文强《创造性劳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求是》2006年11期第52-54页;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苏东斌《人与市场--发达国家经济考察》,人民出版社2005第一版;王振中主编《永远的劳动者圣经--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一、三篇,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翁大勇主编《价值与现代财富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于光远《关于深入研究按劳分配理论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1979年第1期第6-13页;孙冶方《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第3-13页;刘永佶《现代劳动论》第一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第一版;刘永佶《民主的权威》第36-37、323、470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等。在产权论述方面,可以参考杨小凯《经济学原理》第五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年志远《人力资本产权与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等。
    [2]《资本论》第一卷第95-97页,第三卷第926-92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06-308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一版。
    [3]参见前引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50例》357-363页。
    [1]前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述基本都有这种倾向,在中国改革以来这种倾向日益增多,特别是当前讨论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著述中。特别是有不少著述指出,经典马克思主义在一般上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很大矛盾,但对强制控制社会有天生反感,所以,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一旦全面实现,国家就应该消亡。而且马克思认为自由存在经济必然之外,自由是人的自我决定。参考前引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第218-225页;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421、423页。讨论社会主义和自由关系,比较著名而且比较早的著述有德拉-沃尔佩著、赵培杰译《卢梭和马克思》,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另外,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个人发展主义,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第853-856页“个人主义”词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2]前引《哥达纲领批判》第12-15、35-36页;前引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第47页。
    [1]对消费的负面方面的研究和论述很多,如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当前这方面讨论在增加,特别是在社会学领域。在经济学领域,近来著名的有大卫·雷斯曼著、吴敏译《保守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一个综合性的观点见前联邦德国总理、社会民主党主席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这方面研究日益增多,出现一批专门研究人类幸福的学者。一个基础性看法可以参考黄有光《金钱能买快乐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比较权威的论述,参考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本文以下有关人类精神和西方文化问题的论断主要参考荣格这本书。
    [4]前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0页。另外,可以参考本书第117页。
    [1]参见前引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39、43-44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
    [1]彼德·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221-222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参考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75-180、183-185页;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阿克顿著、王天成等译《自由的历史》,贵州人民成本社2001年第一版;戈登著、应奇等译《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李普塞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最新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等。
    [3]前引[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第46-76、147-151页。
    [1]在前引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大量叙述这些方面的悲剧性的社会后果。特别是思格斯在本书曾引用马克思如下的话值得注意,马克思说:“现代家庭在萌芽时,不仅包含着奴隶制,而且也包含着农奴制,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同田野耕作的劳役有关的。它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立”,见该书第58页。
    [2]前引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84页。
    [3]参考詹姆斯·莫里斯《中国的贫困与贫富差距》,《新华文摘》2007年第18期第145-149页;前引苏东斌《人与市场--发达国家经济考察》第449-458页。
    [1]前引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84页。值得注意的是,似乎恩格斯在论文中常常更具有把阶级矛盾简单化倾向。除了上述恩格斯的话语外,我们还可见到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态度做一个对比,恩格斯说“阶级斗争,应当当作资本主义时期的实际产物加以论述。这种结论性的总结,马克思通常总要保留到快付印的时候再作最后的校订,因为那时最新的历史事件会按照必然的规律性为他的理论阐述提供最现实的例证。”见前引《资本论》第三卷第11页。
    [2]前引[英]霍华德·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第4、7、11、16章。
    [1]前引皮尔森《新市场社会主义》第15、8-14页。
    [2]薛暮桥《薛暮桥晚年文稿》224页,三联书店1999年第一版。
    [3]前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7、291页。
    [1]前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637-638页。
    [2]参见前引《哥达纲领批判》第14页。
    [3]分别见《共产党宣言》第3、32页。
    [1]关于经济人的讨论参考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孟捷《经纪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等。
    [2]这方面讨论很多,当代的一个生动案例可以参考刘倩《南街社会》,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可以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通过工人运动“促进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见《共产党宣言》第16、21页。
    [1]参考前引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之《序言》、《导论》及第290-291、364、501、514、543、661-663页;前引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等。
    [1]前引皮尔森《新市场社会主义》第8-14页等。
    [2]这方面讨论很多,可以参考阿马蒂亚·森《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一书,特别是第三章和第210-212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
    [2]前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84页。
    [3]上引书第四卷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
    [1]杨继国《价值运行论纲》第11-19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前引华勒斯坦等著、刘锋译《开放社会科学》第3页。
    [1]前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4-276、295页。另外,恩格斯在1891年致倍倍尔的信中也说:“你们--党--需要社会主义科学,而这种科学没有发展的自由是不能存在的”,见前引《哥达纲领》第64页。
    [1]前引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第210-225页
    [1]例如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367-372、649-653、668、673页等;第二卷第十二、十三、十四章;第三卷第二十五、二十七章及329-330、679-688页等。
    [2]这是我的理论推测,具体可以参见马克思对巴黎公社行政管理方面的评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358-364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
    [3]这方面的论述可参考布伦克特《马克思的自由的伦理观》,见前引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第210-225页。
    [1]例如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第387-389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3]见前引前引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11、138页附注一、158-163、170-180页等;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第349-350页。
    [4]韦伯著、彭强等译《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第166-167、173页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等
    [5]前引刘永佶《民主的权威》第55页。
    [6]可参考前引彼德·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之《译者序》、《引言》和《结论》部分;前引韦伯著、彭强等译《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第43、167、173页;佩雷菲特著、邱海婴译《信任社会--论发展之缘起》,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一版;前引刘永估《现代劳动论》第82、230页,等。
    [7]Alchain an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5):777-796.
    [1]前引巴泽尔著、费方域等译《产权的经济学》第105-118页。
    [2]前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70页。
    [1]前引苏东斌《人与市场》第447页。
    [1]参考吴宣恭等著《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产权学派》一书特别是第1-5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前引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第20页。
    [1]前引[英]马克·布劳格著、黎明星等译《经济学方法论》第4、7页。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张一兵《方法的前置与自觉:马克思何以呈现》,刘怀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的方法论问题》,俱见《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
    [3]前引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第148-149页。
    [4]前引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第229-241页。值得注意的是,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思想虽然基本上和波普尔接近,但是哈耶克在阐述他的自生自发秩序过程中,不仅不重视目的性的作用。还认为这种秩序不涉及目的,并特别强调自由、规则作用,这和波普尔有相当大区别。
    [5]这是当前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的主流思潮,参见前引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第 八章:[美]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栾栋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笔谈》,《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等。
    [1]《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要注意的是,“社会平均劳动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是指这种劳动力、劳动时间都是用社会一般的或平均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商品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1]一定意义上,自然力也是活的生产力要素。本文在此不做讨论。马克思对自然力的讨论,可以参考李成勋《马克思的自然力理论及其启迪--读<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笔记》,《经济研究》1998年第7期第64-69页。
    [2]可以参考前引[英]G·A·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一书特别是第37、66、96-103页。另外,这些方面的关系也是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产权经济学在这方面讨论很多。对此,可以参考前引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当然,对各种价值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述非常多,可以参考前引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前引蔡继明、李仁君《广义价值论》等。至于生产力是如何发展的,不能完全由生产力最终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以至上层建筑来来解释,而要由人与自然的特性来解释,所以,理解生产力的发展相对更复杂一些。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
    [4]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59-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9-2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2]前引《资本论》第一卷88-89页。
    [3]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94-96页。
    [1]《共产党宣言》第38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六版。
    [2]这里仍然是纯粹假设,因为我们知道在小商品生产者的世界里,有时也存在借贷关系、生产资料的租赁关系等因素,如我国改革后个体农民有时借粮、借钱、借牛等时规定须支付一定报酬.
    [3]这个推论暗含着两个质的转变,以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后面提到,这是生产力的一个特例)计量的劳动首先要成为所有者的化身(这是理论的第一次飞跃),而且商品的价值只能是劳动所有者所创造的价值(这是理论第二次飞跃)。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58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一版。
    [5]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99页。
    [1]分别见前引《资本论》第三卷第198页、1018-1019页。
    [2]见前引思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68-172、116页。
    [3]参见《列宁选集》第四卷中《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等文,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
    [4]用售卖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商品价值实现时生产力可能已经进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缩短等因素。
    [5]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53-54页。
    [1]对此,马克思在研究价值形式也有论述,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61-87页。
    [2]前引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第七章《价值--价格理论》;钱伯海《论两种价值及其深远影响--兼论苏谷之争及“价值总量”的“谜团”》,见2002年9月《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六次会议论文》。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97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
    [1]蔡继明研究的结论和我相同,但是研究方法略有不同,如蔡继明引入分工问题等。见蔡继明、李仁君《广义价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蔡继明《论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2]前引《资本论》第三卷第1012页。
    [3]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88-89页。
    [1]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92页。
    [2]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89页.
    [3]前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07-308页。
    [4]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98页。
    [5]参考前引刘永佶《现代劳动论》第118页。
    [1]可参考前引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第237-245页。
    [2]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408、425页。另外,可参考前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第87、208-211、229页,等。
    [3]西方经济学和国内对此都有热烈讨论,国外讨论参见前引《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第一卷第356-365页;国内讨论参见冯子标等著《“社会主义资本”回顾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等。
    [4]前引《资本论》第一卷第711-780页。
    [1]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第269-27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还可参见邓正来选编译《哈耶克论文集》中《历史学与政治学》一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另外,恩格斯晚年也指出英国劳动者逐渐发生了诸如收入和地位的改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69-370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
    [2]分别见前引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第274-278页、2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48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1]主要可参考前引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文。
    [2]《资本论》第三卷第7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第286-287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1]参见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第129-131页及第七章等,商务印书馆1962 年第一版.
    [1]参考前引韦伯著、彭强等译《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第43、167、173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佩雷菲特著、邱海婴译《信任社会--论发展之缘起》,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一版,等.
    [1]这种研究逻辑,可以部分参考马克思主义体系.比较典型而明晰的体系是阿马蒂亚·森的相关论著,如前引《以自由看待发展》7-8页.
    [2]参考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之《编后语》及第5、4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153-18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2]前引[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153-188页.
    [3]阿马蒂亚·森指出经济学源于两个传统,重视动机的论理学和重视效果的工程学传统,当代西方经济学偏向后者,造成经济学研究的贫困.参见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特别是第9-13、59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一版.
    [4]前引森著、任赜等译《以自由看待发展》之《译者序言》第3页.
    [1]前引《共产党宣言》第46页.
    [1]可以参考前引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第69-75页.
    [1]这方面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者、人道主义者、宗教界和传统经典都有非常多的专门论述.这方面的经济学讨论,可参考李成勋《论市场经济形式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一期第68-71页;前引斯可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第一章,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近来,中国这方面的研究颇多,如前引刘永佶《民主的权威》;前引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一书,特别其中第四、八、十四章.
    [3]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第6-7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1]前引苏东斌《人与市场--发达国家经济考察》第247-248页,等.
    [1]这是基于一个经济学基本常识,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发展应该是生活越来越好,普通居民的普通生活一般不会出现下降现象.所以,一个发展的社会肯定能够而且应该维持居民基本生活不至下降,即基本生活品应该具有日益廉价而丰裕的.西方经济学也指出,非创新性、具有规模经济的普通产品一般具有价值低廉特性.但有时因为市场波动性几乎影响所有居民正常生活,特别是资源稀缺类的产品如石油、土地和房屋等.相对容易形成垄断价格,对此应该通过政府干预解决.
    [2]陆子修《农村问题答案不在农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前引吴敬链《吴敬链自选集(1980--2003)》第341-349页.
    [1]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一书.特别是其《前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对我国公民生活时间分配及其质量的研究.在国内比较少,可以参考王琪延《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一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西方经济学对这方面的研究极多,比较著名的如波特着、李明轩等译《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特别是其第10、12、13章,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这是作者根据知识经济特性来推断文化经济特征的.有关知识经济特征见前引李京文主编《知识经济概论》第5-7页.
    [1]前引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第305页.
    [1]参考前引黄有光《金钱能买快乐吗》第142-152页.
    [1]前引弗朗西斯·惠恩《<资本论>的新解读》.
    [2]可参考《资本论》第一卷第19、2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50页,第一版;前引张旭《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第163页,等.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7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6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一版.
    [1]如莫里斯·迈斯纳著、张宁等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乌托邦主义》第一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文化的作用.可以参考龙应台《文化是什么?》,《新华文摘》2006年.期第111-114页.
    [2]孟捷《译者前言》第4页,见孟捷等译、曼德尔著《权力与货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斯蒂格利茨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10、52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2]恩格斯晚年承认他年青时的革命热情,并又不断对英国和平进入新的预言,分别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75、383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
    [3]参见恩格斯晚年的著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
    [4]前引《哥达纲领批判》第 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3、9、19、36、36、44页等,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六版;
    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50例》第一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第一版;特别是思格斯晚年的一篇论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
    [1]参见钟言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怎样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2001年8月17日第1-2版,等.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95-69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1]《共产党宣言)第三部分,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491-504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本段主要参考张艳国《19世纪社会主义思潮的东来及其中文译名的拟定》与《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动向》,分别刊于《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3期与《华中师大学报》1999年3期.
    [1]夏良才《孙中山的国家观与伯伦知理的<国家论>》,《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1249-1265页,中华书局1995年第一版.
    [2]蒋大椿《孙中山民生史观析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2期.
    [1]见《说明》与俄共“十一大”《俄共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列宁论新经济政策》,1992年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2]《俄国革命的五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前引《列宁论新经济政策》196页.
    [1]参考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二、三、四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2]马齐彬主编书《国共两党关系史》977-98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1]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81-88页,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2](美)弗雷德里克·C·泰韦斯《1949-1965年毛泽东的思想轨迹》,洪峻峰编《西方学者论毛泽东》70-83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原文刊在泰韦斯《中国的领袖、合法性与冲突:从超凡魅力的毛泽东到继承政治》第一编第一章.
    [3]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梁思志《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关于发展战略和过渡时期问题的思考》与王名胜《毛泽东晚年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实质化的基本思路》,分别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95-29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
    朱兰芝等编《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哲学反思》493-499页、123-134页,石油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钱伯海.国民经济学(新增订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卫兴华,孙咏梅.2004年政治积极学研究新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5,(4):21-28.
    [3]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4-11.
    [4]程恩富,曹雷.外国学者对新保守主义经济思潮的批判--兼论中国经济改革三大流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72-79.
    [5]蔡育强.皇甫平:咬定改革不放松--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周瑞金接受本报专访[N].厦门日报,2006-6-17.
    [6]翟胜明.“新年学术暨庆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一周年座谈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121-128.
    [7]本刊记者.法国社会发展模式大辩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其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14-18.
    [8]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围绕马克思《资本论》所进行的思想斗争史概论(1867-1967)[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9][英]霍华德·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0]朱钟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3]黄良文文选[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14]张旭.马克思经济学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6]曼德尔.权力与货币[M].孟捷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7]邓正来编译.哈耶克论文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8]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191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0]刘诗白.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1]汪立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J].经济学家,2002,(1):85-90.
    [22]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3]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4]王瑞荪,宋养琰,秦燕士.谈谈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J].经济研究,1979,(10):25.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7]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8]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9]蔡继明,李仁君.广义价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0]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阐释--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选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3).
    [31]苏东斌.人与市场--发达国家经济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2]方兰竹.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33]马卫刚.自由合作劳动者论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34]方兰竹.中国经济学:根本任务在塑造人[J].孝感学院学报,2000,(3):27-30.
    [35]李凯林.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36]刘永佶.现代劳动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7]刘永佶.民主的权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8]曼德尔.关于过渡社会的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9]克里斯托弗·皮尔森.新市场社会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40]李其庆.法国调节学派评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2):123-134.
    [41]关锋.和谐之道:劳动范式还是交往范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74-80.
    [42]张一兵.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J].新华文摘,2006,(1):32-33.
    [43]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J].新华文摘,2006,(1):33-3.
    [44]王南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内在张力[J].新华文摘,2006,(2):37-40.
    [45]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J].新华文摘,2006,(2):40-43.
    [46]本刊记者.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88-92.
    [47]何光沪.天人之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8]托尔斯特赫等著.精神生产--精神活动问题的社会哲学观[M].安起民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9]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51]李京文.知识经济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2]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3]林志扬编著.管理学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54]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研究,2005,(8).
    [55]马华维.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一国有大型电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管理世界,2001,(3).
    [56]李建德,罗来武.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新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德分析[J].经济研究,2004,(3):107-115.
    [57]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8]何积惠.人对未来也有“记忆”--科学家在大脑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J].新华文摘,2007,(20):122-125.
    [59]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0]Oswfld.Hapi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Economic Journal,(107):1815-1831.
    [61]苏豫,龚立新.精神财富论[J].经济学家,2001,(2):105-109.
    [62]黄有光.金钱能买快乐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63]阿马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4][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65]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6]鲁宾斯坦,弗斯腾伯.大脑型组织[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67]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68]Ng Yew-Kwang.Diamonds are a governments' best friend:Burdenfree taxes on goods valued for their valu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186-191.
    [69]Ng Yew-Kwang.Relative-income effects and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public expenditure[D].Oxpord Economic Papers,1987.
    [70]李月军.当前腐败根源研究观点综述[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2).
    [71]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J].战略与管理,2000,(5).
    [72]董士伟.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儒家传统[J].清华大学学报,1997,(2).
    [73]刘务勇.浅论传统文化因素对我国社会主义选择的影响[J].甘肃理论学刊,1999,(6).
    [74]顾肃.论法制基础上的民主[J.]学术界,2000,(3).
    [75]王海明.关于创新问题的哲学思考[J]暨南学报(哲社版),2000,(5).
    [76]吴敬链自选集(1980-2003)[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77][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黎明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8]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9]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80]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1]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2][英]E·富布鲁克.经济学的危机: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最初600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3]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M].刘锋译.三联书店,1997.
    [84]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7]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88]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89]张一兵.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J].新华文摘,2006,(1):32-33.
    [90]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91]弗朗西斯·惠恩.《资本论》的新解读[N].参考消息,2006-08-09.
    [92]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3]张春桥.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J].红旗,1975,(4).
    [94]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商务印书馆,1965.
    [95]王国炎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3.
    [96]徐崇温.在研究当代各种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的出版而作[J],载(英)G·A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M].重庆出版社,1989.
    [97]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8]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99]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00]于俊文等.马克思主义百科词典(上)[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01]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2]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03]钟言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怎样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N].人民日报,2001-08-17.
    [104]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M].重庆出版社,1993.
    [105]大卫·雷斯曼.保守资本主义[M].吴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6]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M].商务印书馆,1962.
    [107]格鲁曼.比较经济制度分析[M].徐节文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5.
    [108]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109]林建华.社会党国际论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0]中联部资料编辑中心.社会党国际和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11]张平,孙敏.瑞典:社会福利经济的典范[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112]吴江.瑞典式社会主义考察--读《一篇迟到的考察纪要》[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02,(3):17-26.
    [113]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14]高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15]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6]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学[M].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7]Mcconnell and Brue.Contemporary Labor Economics(third edition)[M]Newyork:McGraw-hill.Inc.1992.
    [118]尹保云.现代化通病--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119]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J].新华文摘,2008,(4):29-30.
    [120]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J].新华文摘,2008,(4):30-34
    [121]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2]大卫·科兹.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89-90.
    [123]朱世陆.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百年述评[J].东南学术,2001,(6):99-105.
    [12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新华社,2007-10-24.
    [125]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26]王振中.永远的劳动者圣经--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M].中国: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127]赵人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问题分析[J].新华文摘,2007,(20):43-47.
    [128]王小鲁.我国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J].新华文摘,2007,(20):47-50.
    [129]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财富结构改变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J].新华文摘,2008,(4):48-50.
    [13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1]丁元竹.2010年:中国的三种可能前景--对98名政府和非政府专家的调查与咨询[J].战略与管理,2004,(4):1-15.
    [132]王春光.快速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J].新华文摘,2007,(14):11-14.
    [133]李强.政策变量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调整[J].新华文摘,2008,(2):15-17.
    [134]孙立平.当代中国利益关系调整与基础秩序重建[J].新华文摘,2008,(2):25-28.
    [135]刘奔.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价值观历史观的高度统一[J].求是,2006,(11):29-31.
    [136]刑贲思.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J].新华文摘,2007,(19):22-23.
    [137]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8]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M].李君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9]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篡改(修订本)[M].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
    [140]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J].经济研究,979,(10):32-42.
    [141]陆文强.创造性劳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J].求是,2006,(11):52-54.
    [142]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43]王振中.永远的劳动者圣经--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144]翁大勇.价值与现代财富分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145]于光远.关于深入研究按劳分配理论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1979,(1):6-13.
    [146]孙冶方.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J].经济研究,1979,(8):3-13.
    [147]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48]年志远.人力资本产权与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50]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M].赵培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51]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52]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53]大卫·雷斯曼著.保守资本主义[M].吴敏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4]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55]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M].工人出版社,1987.
    [15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7]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158]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59]章士嵘.资本论的逻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60]杨春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50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61]彼德·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6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163]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陈郁 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64]阿克顿.自由的历史[M].王天成等译.贵州:贵州人民成本社,2001.年第一版.
    [165]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M].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66]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最新增订本)[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67]詹姆斯·莫里斯.中国的贫困与贫富差距[J].新华文摘,2007,(18):145-149.
    [168]薛暮桥.薛暮桥晚年文稿[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69]刘倩.南街社会[M].学林出版社,2004.
    [170]刘森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实践”的几种模式[J].新华文摘,2007,(18):41-43.
    [1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2]格·巴加图里亚,柳·瓦西娜.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M].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05,(6):83-87.
    [173]杨继国.价值运行论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1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75]韦伯著.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等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6]佩雷菲特著.信任社会--论发展之缘起[M].邱海婴译.商务印书馆,2005.
    [177]Alchain an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5):777-796.
    [178]吴宣恭等著.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79]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M].三联书店,2002.
    [180]刘怀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的方法论问题[J].学术月刊,2002,(6):6-8.
    [181][美]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82]栾栋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1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84]李成勋.马克思的自然力理论及其启迪--读<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笔记[J].经济研究,1998(7):64-69.
    [1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
    [1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89]钱伯海.论两种价值及其深远影响--兼论苏谷之争及“价值总量”的“谜团”[D].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六次会议论文,2002.
    [190]蔡继明.论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J].经济研究,2001,(12).
    [191]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92]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93]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M].三联书店,2002.
    [194]徐显明.人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95]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96]李成勋.论市场经济形式的二重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68-71.
    [197]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198]曾五一.总供需平衡统计研究--理论、方法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199]胡培兆.世界经济与人类生活要求[J].中国经济问题,2008,(2):3-13.
    [200]洪银兴.非均衡市场理论和我国现阶段的买方市场[J].学术月刊,2000,(1):30-36.
    [201]刘伟.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6):5-9.
    [202]陆子修.农村问题答案不在农村[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03]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04]王琪延.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05]张晓明.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06]王永章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07]谢名家等.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