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河洛文化与西晋诗风新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河洛文化与西晋诗风的生成关系。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梳理河洛文化的相关概念及其主要特征。“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并称,指代黄河与洛水交汇的地域。学界对河洛区域范围有“四至”的认定。西晋时期河洛文化圈的范围较大,是狭义的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以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为主干的中国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域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河洛文化与西晋诗风相关联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根源性,是指夏、商、周三代的河洛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传统性,是指以河洛地域为定都之地的传统和以德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传统;嬗变性,着重探讨了河洛地域崇情传统的嬗变和学风的嬗变。
     第二章考察河洛文化与西晋诗人的内在关联。河洛文化与西晋诗人产生关联的媒介是洛阳:洛阳是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域,河洛文化与西晋政治、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洛阳占据着主导性地位;洛阳又是西晋诗人的主要集结地,西晋诗人共有75位,有确切记载居洛经历的是62位,占西晋诗人总数的83%。与河洛地域相关的诗歌数量,占西晋诗歌总量的90%以上。
     第三章考察河洛地域礼乐文化传统与西晋诗歌的雅正之风。河洛地域的礼乐文化传统形成于夏、商、周三代,西晋一朝的政治、学术均呈现出向先秦河洛地域礼乐文化传统复归的态势。“仪形古昔、合乎经礼”,为西晋宫廷雅乐体系的创制原则,催生了西晋宫廷雅乐歌辞的繁盛。在政治、学术复古精神的启引下,西晋一朝于《诗经》的礼乐价值有着深刻的体认。西晋诗人逐渐获得礼乐文化的身份认同,“雅颂”诗学观兴起,创作出大量以正面颂赞为主的、风格雅正的诗歌。西晋诗歌崇尚雅正的审美趣味,是礼乐文化在审美上的外化。
     第四章考察河洛地域崇情之风与西晋诗歌的“缘情”风貌。以文学与音乐为视点,考察先秦河洛地域的崇情之风:《诗经》集中体现着河洛地域先民对情感的崇尚;“郑声”则体现着河洛地域先民崇尚悲情的审美特质。先秦河洛地域的崇情传统,经过两汉的发展与嬗变,藉由魏晋时期声势浩大的崇情思潮,对其时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催生了陆机的“诗缘情”诗学观,使得西晋诗歌呈现出“缘情”的风貌:傅玄的“善言儿女”、张华的“儿女情多”,是对先秦河洛地域《诗经》情感书写传统的绍继;潘岳的“称情直往”、陆机的叹逝之悲,集中于对悲情的抒发,所继承的乃是先秦河洛地域“郑声”所代表的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
     第五章考察河洛地域清谈学风与西晋诗歌的“绮靡”特质。“绮靡”为“缘情”的外在属性,指诗歌语言形式的精妙和风格的柔美。发源于洛下的清谈学风,与西晋“绮靡”诗风的生成有着特殊的对应关系:河洛地域清谈学风启引了魏晋士人审美取向的转变;河洛地域清谈的辞采、声韵等语言之美,于西晋诗歌有一定程度的渗透;河洛地域清谈于“清”美的崇尚,启引了西晋诗人对诗歌清美质素的崇尚与实践,清美所具备的“单薄浮弱”的负价特质,与“绮靡”所包蕴的“力柔”质素相关。特选取陆机的作品为例,从语言形式上的辞采、声韵,结撰方式上的析文等角度,透视西晋诗歌的“绮靡”风貌。
     第六章考察洛下诗人雅集对西晋诗风的整体启引。与西晋对河洛地域礼乐文化的崇尚与践行相关的,是洛下诗人雅化的行为方式——雅集的盛行,“群”意识与“依附”意识,是洛下诗人雅集的文化内涵。洛下诗人雅集空间的审美指向对西晋诗风有一定程度的启引:华林园——引领典雅纯正的审美取向;金谷园——启引私我之情的抒发;洛水边——触发诗人情感及对美的崇尚。洛下诗人雅集中的文学活动对西晋诗风有一整体的启引:雅集带动诗歌创作,是对诗风的践行;雅集带动诗文品评,是对审美风格的体认;雅集带动诗文传播,是对诗风的推动与促进。
The dissertation is meant to explore the gener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uo culture and the poetry style in Xijin Dynasty.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eases out some related concepts of Heluo culture an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Heluo" is called the "Huang He" and "Luo Shui", referents to the area where the Yellow River and LuoShui intersecte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ccpeted the concept of "Si Zhi" as the character which describe the area coverage of the Heluo. The region of Heluo culture was large in Xijin Dynasty, in a narrow sense, it was equal to The Central Plain Culture."Heluo culture" is a joint name referents to the all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Xia, Shang and Zhou were the essential aspects of its tradition, cultivated in the intersect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LuoShui area where surrounding Lou Yang in ancient China. There are three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Heluo culture and the poetry style in Xijin Dynasty:1) Foundation, Heluo culture in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y constituted the backbon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2) Tradition, the culture tradition which the region of Heluo inherited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itual and musical system which veiw De as its core.3) Evolution, mainly discussed the evolution of advocating feeling tradition and the Qingtan style of study Heluo area.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uo culture and the poets of Xijin Dynasty. Luoyang is the medium which buil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eluo culture and the poets of Xijin Dynasty. Luoyang wa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Heluo culture, but also the main poets collecting point in Xijin Dynasty. Heluo culture closely combined with politics and culture of Xijin Dynasty was the mainstream cultrue in that time. In75Xijin poets,62poets(83%of the total number of poets) had the experience of lived in Heluo area. The number of the poetry related with HeLuo region accounts for over90%of the total poetry in the Xjin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itual and musical system of Heluo and the elegant legitimism of the poetry style of Xijin Dynast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itual and musical system of Heluo developed in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y. Politics and academic study of Xijin Dynasty presented a trend that return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itual and musical system of Heluo. Form tradition and according with etiquette, were the initiative principle of palace court music system of Xijin Dynasty, thus court music lyrics were developed prosperously. Under the lead of the spirit of restoring ancient ways, Xijin Dynasty have profound awareness of the value of rites and music of the book of songs. Xijin Dynasty poets gradually gets identity of rites and musical cultural. The poetic view of Ya song rised and created amount of positive praise is given priority, righteous style poem. They advocated the standard of elegant legitimism aesthetic taste were the externalization of rites and musical cultural aesthetic.
     Chapter four investigated the style of advocating feeling of Heluo and the emotion-oriented principle of Xijin poetry.The style of advocating feeling of Heluo primarily on the carrier of literature and music. The book of songs concentrated embody the advocates of feelings of HeLuo ancients." ZhengSheng" showed the advocated tragedy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eLuo ancestors. The style of advocating feeling of Heluo through developed in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through huge lofty ideological trend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iterary concept of time. And it created Luji's poetry affection, made the Xijin Dynasty poetry presents affection. Fuxuan's kind words, Zhanghua's be immersed in love, also can be seen emotional writing of the HeLuo regional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Panyue's say love straightly, Luji's with the passing of sorrow, focused on the express of tragedy. They were inherited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regarding sadness as beauty that represented by " ZhengSheng" in pre-qin HeLuo region.
     In chapter five, the Qingtan style in Heluo and the "Qimi" style of poetry at the Xijin Dynasty will be inspected. The "Qimi" style of poetry as the extrinsic attributes of the "Yuanqin", the emotion-oriented principle of poetry, refers to the subtle forms of poetic language and the soft poetry style. There is a spec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Qingtan" style of study originated in Luoyang and the generation of the "Qimi" style of poetry of Xijin Dynasty. The Qingtan style of study in Heluo brings along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change of the scholar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language beauty such as the literary grace, rhyme of the Qingtan style of study in Heluo to some extent penetrates into the poem creation of the Xijin Dynasty; the admiration and advocating of the clear beautiful traits of the Qingtan style of study in Heluo leads the advocating and practice of the Xijin poets to the clear beautiful traits of the poetry."Thin and weak", the negative value quality of the clear beautiful traits just related to the "weak and soft power" of the poetry style of Xijin Dynasty. Here specially choose the works of Luji, a litterateur in Xijin Dynasty, as the viewpoint, from such angles of the literary grace, rhyme and writing pattern of the language form to examine the "Qimi" style of poetry at the Xijin Dynasty.
     The sixth chapter inspects the whole guidance of the poets'symposium to the poetry style of the Xijin Dynasty. Which related to the admiration and advocating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itual and music system of Heluo Region includes such as the behavior of the refinement of the Luoyang poets, nam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poets' symposium, the "group" and "attached" consciousness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poets'symposium. The spatial aesthetic direction of the Luoyang poets' symposium to some extent inspires and leads the poetry style of Xijin Dynasty: Hualin garden, leading the elegant and pure aesthetic orientation; Jingu garden, inspiring and leading the private feelings; the waterfront of Luoshui River, triggering the poet's emotion and admiration of the beauty.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of Luoyang poets'symposium inspire and lead the poetry style of Xijin Dynasty on the whole: inspiring the poetry cre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poetry style; bringing along the comment on poem, as the aesthetic style recognition; leading the poetry dissemination, as the drive and promotion of the poetry style.
引文
①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② [梁]沈约撰:《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③ [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④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⑤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九,第674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5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② 王德华:《左思<三都赋)邺都的选择与描写——兼论“洛阳纸贵”的历史与政治背景》,《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154页。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77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④ 王德华:《左思<三都赋>邺都的选择与描写——兼论“洛阳纸贵”的历史与政治背景》,《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154页。
    ⑤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⑥ [清]严可均校辑:《全晋文》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1873上B(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①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一,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第3页上。
    ② 《全晋文》卷七十四,页1887上。
    ③ 《全晋文》卷七十一,页]873上B。
    ④ 《文选》卷四《蜀都赋》,第175页。
    ⑤ 《文选》卷四《蜀都赋》,第189页。
    ⑥ 《文选》卷六《魏都赋》,第266页。
    ⑦ 《文选》卷六《魏都赋》,第266页。
    ① 可参看本文第三章第143—144页的考证。
    ② 《文选》卷六《魏都赋》,第267页。
    ③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3、145页。
    ① 《晋书》卷五十一《皇甫谧传》,第]415-1416页。
    ② 《晋书》卷五十五《张载传》,第1516-1517页。
    ③ 《晋书》卷五十五《张载传》,第1516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1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97页。
    ⑥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27-628页。
    ⑦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2页
    ⑧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7页。
    ①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72-1473页。
    ② 《晋书》卷五十八《周处传》,第1570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29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1页。
    ⑤ 《文选》卷二十,第947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3页。
    ② 《全晋文》卷九十七,页2016下B。
    ① 周勋初:《陆机陆云年谱序》,俞士玲:《陆机陆云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 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97页。
    ① 邓仕樑:《两晋诗论》,香港中文大学,1972年版,第114-115页。
    ② 张爱波:《西晋士风与诗歌·序》,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5页。
    ①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九年》,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61-1164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②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52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③ 同上,第1665页。
    ④ 同上,第1648-1649页。
    ① 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南北文学不同论》,《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203页
    ② 李浩在《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一书中指出:“以往的研究重视(时间)时而忽略地”(空间),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页。
    ③ 可参看胡建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综述》,《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周晓琳《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④ 卞孝萱:《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序》,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 河洛文化的研究成果,可参看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一书中关于“河洛文化的研究概况”的综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还可参看李晓燕《二十年来河洛文化研究述评》,《东北史地》,2011年第6期。
    ① 河洛文化的研究成果,可参看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一书中关于“河洛文化的研究概况”的综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还可参看李晓燕《二十年来河洛文化研究述评》,《东北史地》,2011年第6期。
    ② 邢永川:《“河洛”初考》,《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2-78页。
    ③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71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①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1371页。
    ②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1371页。
    ③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3262-3263页。
    ④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1205、1206页。
    ⑤ 《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第1438、1439页。
    ⑥ 马百非著:《秦集史·郡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88-593页,593-598页,661-663页。
    ⑦ 可参看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中关于“河洛文化的研究概况”的综述:“关于河洛地区范围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属于模糊说,认为河洛地区包括现今豫西地区至晋南一带,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第二阶段属于四至说,认为河洛地区的东西南北四至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地理界限。”北京:民 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4页。
    ① 朱绍侯:《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文史知识》,1994年第3期,第40页。
    ② 参见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64-75页。
    ③ 朱绍侯:《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文史知识》,1994年第3期,第40页。
    ④ 徐正英:《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及其当代意义》,《粤海风》2010年第5期,第51页。
    ① 周文顺:《“河洛文化”辨义》,《历史教学》,1999年第3期,第53页。
    ② 李先登:《河洛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河洛文化论丛》第一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3页。
    ③ 此为程有为先生早期的观点,参见其《河洛文化略论》,《洛汭与河图洛书》,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此后程有为先生对此观点有所修正,可参看其专著《河洛文化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2007年版,第7页。
    ④ 参见《河洛文化论丛》第一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⑤ 朱绍侯:《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文史知识》,1994年第3期,第40页。
    ① 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②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40页。
    ③ 李学勤在《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序》中引用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的讲话:“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④ 持“四性”说者以李学勤、程有为、王全书为代表,李学勤在《河洛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一文中,将河洛文化归纳为传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先导性等四个特点,《文史知识》,1994年第3期,第15-17页;程有为论及河洛文化的特点有四个:开放性(包容性)、先进性(先导性)、正统性、连续性,《河洛文化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2007年版,第500-503页;王全书在《2006年2月24日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讲话》中,将河洛文化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根源性、传承性、厚重性、辐射性,《人民日报》,2006年2月25日。
    ⑤ 薛瑞泽、许智银将河洛文化的特点概括为六个方面:传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先导性、嬗变性、持久性,《河洛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75-113页。
    ⑥ 徐正英:《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139-140页。
    ① 可参看贾兰坡、王建:《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② 李学勤:《文物研究与历史研究》,《中国文物报》,1988年3月11日,第3版。
    ③ 刘庆柱:《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光明日报》,2004年8月31日,B3版。
    ④ 程有为著:《河洛文化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⑤ 《尚书正义》卷十八《周书·顾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页508上B-下A(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① 《文选》卷四十八班固《典引》蔡邕注引,第2165页。
    ② 《论语注疏》卷九《子罕》,[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页5408下B(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③ 《周易正义》卷七,[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页170上B(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④ 《礼记正义》卷二十二,[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页3090下B(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⑤ 《晋书》卷二十七《五行志上》,第799页。
    ⑥ 王永宽著:《河图洛书探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⑦ 徐正英:《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139-140页。
    ⑧ 张正明、董珞:《先秦河洛文化族属述略》,陈义初主编:《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① 王永宽著:《河图洛书探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正义》引,第1371页。
    ③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93页。
    ④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102页。
    ⑤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101页。
    ① 冯天渝:《五经定本前史论略》,《学术月刊》,1993年第9期。
    ② 李学勤:《河洛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文史知识》,1994年第3期,第15页。
    ① 马承源:《何尊铭文初释》,《文物》1976年第1期,第64页。囿于繁难字体,以上所引非为释文原貌。
    ② 马承源:《何尊铭文初释》,《文物》1976年第1期,第93页。
    ③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29页。
    ④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29页。
    ⑤ 《尚书正义》卷十五,页454下-455上。
    ⑥ 《尚书正义》卷十五,页455上。
    ⑦ 《周礼注疏》卷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页1516下-1517上(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⑧ 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25-529页。
    ⑨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33页。
    ①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1650页。
    ② 《论语注疏》卷十三,页5447上A。
    ③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30、31页。
    ④ 《尚书正义》卷十五,页451下-452上。
    ① 《史记》卷九十九《刘敬传》,第2716页。
    ②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29页。
    ③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29页。
    ④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30页。
    ⑤ 《史记》卷九十九《刘敬传》,第2716页。
    ⑥ 《春秋左传注·僖公七年》,第317页。
    ⑦ 《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七年》,第445页。
    ⑧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4页。
    ①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一百《天文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18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② [梁]沈约撰:《宋书》卷十四《礼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8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① 王国维著:《观堂集林:附别集》卷十《殷周制度论》,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51页。
    ② 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5页。
    ① 《晋书》卷一《宣帝纪》,第1页。
    ② [晋]陈寿撰:《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司马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66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③ 《晋书》卷二十《礼志中》,第614页。
    ④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司马朗传》,第465页。
    ⑤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司马朗传》,第467页。
    ⑥ 《晋书》卷一《宣帝纪》,第1页。
    ⑦ 《晋书》卷三十七《司马孚传》,第1081页。
    ① 《晋书》卷三十一《文明王皇后传》,第950页。
    ②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陈群传》,第633页。
    ③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陈群传》,第635页。
    ④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7-328页。
    ⑤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266上。
    ⑥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卢毓传》,第652页。
    ⑦ 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1页。
    ①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卢毓传》裴注引《续汉书》,第650页。
    ②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40--41页。
    ③ 《晋书》卷三十三《何曾传》,第994页、995页、997页。
    ④ 《晋书》卷三十九《荀顗传》,第1150页。
    ①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陈泰传》,第642页。
    ② 《晋书》卷三十三《何曾传》,第997-998页。
    ① 刘承斡:《希古楼金石萃编》卷九《晋辟雍碑》,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59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② 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3-144页。
    ③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49页。
    ④ 《希古楼金石萃编》卷九《晋辟雍碑》,第459页。
    ⑤ 《希古楼金石萃编》卷九《晋辟雍碑》,第460页。
    ⑥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60页。
    ⑦ 《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第670页。
    ⑧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72页。
    ① 《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第670页。
    ② 三雍,应勋曰“辟雍、明堂、灵台也。”《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注引,第2411页。
    ③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五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422上(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④ 《毛诗正义》卷十六,[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页1134(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⑤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曰:“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第452页。
    ① [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59页。
    ② 《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102页。
    ③ 《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189页。
    ④ 白静生:《班兰台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33页。
    ⑤ [梁1萧统选编:《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一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页238上B一下B(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⑥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一六,页238上B、238下A。
    ⑦ 《太平御览》卷五三四,页2422下A。
    ① 陈桥驿:《水经注校释》卷十六,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② 《宋书》卷十四《礼志一》,第356页。
    ③ 《三国志》卷四《魏书·齐王芳纪》,第119页。
    ④ 《三国志》卷四《魏书·齐王芳纪》,第120页。
    ⑤ 《三国志》卷四《魏书·齐王芳纪》,第121页。
    ⑥ 《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第139页。
    ⑦ 《晋书》卷四十四《郑袤传》,第1250页。
    ①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3594页。
    ②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24页。
    ③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版,第147-148页。
    ① 《宋书》卷十四《礼志一》,第360-361页。
    ②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第736页。
    ③ 《宋书》卷三十九《百官志上》,第1228页。
    ④ 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静安先生所考,乍观之,固甚巧合……恐终不免削趾适屦也。”《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6-157页。
    ⑤ 《希古楼金石萃编》卷九《晋辟雍碑》,第461页。
    ⑥ 《希古楼金石萃编》卷九《晋辟雍碑》,第459页。
    ① 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9页。
    ②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第736页。
    ①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刘馥传》,第464页。
    ② 《宋书》卷十四《礼志一》,第356页。
    ③ 《希古楼金石萃编》卷九《晋辟雍碑》,第459页。
    ④ 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3页。
    ⑤ 《宋书》卷十四《礼志一》,第356页。
    ⑥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66页。
    ①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44-145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① 毛明远《晋辟雍碑》第25个校注云:“《希古楼》‘大射礼生’下重复下列‘礼生济北窦武始伯’至‘礼生广平李弘季伯’等十八行,并作为第五列。增一列,而以为十一列,非。”毛明远:《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二册),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版,第274页。
    ②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22--23页。
    ① 《晋书》卷三十五《裴颁传》,第1042页。
    ② 《晋书》卷五十一《束皙传》,第1427页。
    ③ 《晋书》卷九十四《霍原传》,第2435页。
    ④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王肃传》,第420-421页。
    ①《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第1360页。
    ②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条:“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卷一八“清谈”条:“魏晋人言老庄,清谈也;宋明人言心性,亦清谈也。”
    ③ 唐长孺:《清谈与清议》,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297页。
    ④ 《晋书》卷四十四《郑默传》,第1251页。
    ⑤ 《晋书》卷四十二《王济传》,第1205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33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24页。
    ③ 《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许靖传》,第967页。
    ④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钟会传》,第796页。
    ⑤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19页。
    ⑥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85页。
    ⑦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85页。
    ⑧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钟会传》注引,第784页。
    ⑨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四,第327页。
    ⑩ 唐长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
    ①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6页。
    ②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43页。
    ③ 《晋书》卷五十《郭象传》,第1396-1397页。
    ④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09页。
    ① 《晋书》卷四十九《阮修传》,第1366页。
    ② 《晋书》卷四十九《阮修传》,第1374页。
    ③ 《晋书》卷四十三《乐广传》,第1243页。
    ④ 《晋书》卷九十《潘京传》,第2335页。
    ⑤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02页。
    ①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130页。
    ②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7页。
    ① 《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第1231页。
    ② 《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第1236页。
    ① 《晋书》卷五十四《陆云传》,第1485-1486页。
    ② 《太平御览》卷六一七,页2774上B。
    ①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卷三《勉学篇》:“《老》、《庄》、《周易》,总谓三玄。”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7页。
    ②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00、1001页。
    ③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三国时……在文化最为发达的洛阳附近,即河南、南阳及兖豫一带,学术、学风与教育形式都出现很大变革,成为玄学、清谈最流行的地域……在吴地、蜀地、河北、河东、关中、河西等广大地区,都仍保持着两汉以来的经学传统与教育形式。”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33页。
    每《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钟会传》注引,第796页。
    ② 《晋书》卷一《宣帝纪》,第18页。
    ③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王陵传》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第759页。
    ④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稽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司马昭)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第79页。
    ⑤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49页。
    ① 《晋书》卷四十九《刘伶传》,第1376页。
    ② 《晋书》卷四十九《阮咸传》,第1362页。
    ③ 《晋书》卷三十九《荀勖传》,第1154-1155页。
    ④ 贺昌群:《汉魏间学术思想之流变》,《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页。
    ⑤ 《晋书》卷三十八《梁孝王肜传》,第1127页。
    ⑥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195页。
    ① 《晋书》卷四十三《乐广传》,第1243-1244页。
    ②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6页。
    ① [宋]王应麟:《周易郑康成注序》,《玉海》附,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7年版,页2上A。
    ② 《南齐书》卷三十九《陆澄传》,第684页。
    ③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钟会传》注引,第796页。
    ④ 《南齐书》卷三十九《陆澄传》,第683-684页。
    ⑤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钟会传》:“会尝论易无互体。”第795页。
    ①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钟会传》注引,第796页。
    ②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6页。
    ③ 《晋书》卷三十五《裴颁传》,第1044页。
    ④ 《晋书》卷四十三《乐广传》,第1244页。
    ⑤ 《晋书》卷五十四《陆云传》,第1468页。
    ① 《晋书》卷六十八《纪瞻传》,第1819-1820页。
    ② 《晋书》卷六十八《顾荣传》,第1813页。
    ③ 《晋书》卷三十五《裴颇传》,第1042页。
    ④ 《晋书》卷三十五《裴颇传》,第1047页。
    ① 《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裴秀传》注引,第673页。
    ② 《晋书》卷三十六《卫玠传》,第1067页。
    ③ 《晋书》卷四十九《阮瞻传》,第1363页。
    ④ 《晋书》卷四十三《乐广传》,第1245页。
    ① 《晋书》卷四十九《向秀传》,第1374页。
    ② 《晋书》卷五十《郭象传》,第1397页。
    ③ 汤用彤撰、汤一介等导读:《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④ 刘文典:《庄子补正》第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20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① 刘文典:《庄子补正》第十一,第343页。
    ② 刘文典:《庄子补正》第十四,第485-486页。
    ③ 刘文典:《庄子补正》第十四,第485-486页。
    ④ 刘文典:《庄子补正》第二,第99-100页。
    ⑤ 刘文典:《庄子补正》第一,第1页。
    ① 刘文典:《庄子补正》第二,第48-49页。
    ② 《晋书》卷五十《庾敳传》,第1395-1396页。
    ③ 《晋书》卷五十《庾敳传》,第1392页。
    ④ 《晋书》卷五十《庾敳传》,第1397页。
    ⑤ 《晋书》卷四十九《谢鲲传》,第1377页。
    ⑥ 《晋书》卷四十四《卢谌传》,第1259页。
    ① 《晋书》卷五十九《东海孝献王越传》,第1625页。
    ② 《晋书》卷四十九《阮瞻传》,第1363页。
    ③ 《晋书》卷五十《郭象传》,第1397页。
    ④ 《晋书》卷四十九《阮瞻传》,第1363-1364页。
    ⑤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39页。
    ① 《晋书》卷五十《庾敳传》,第1396页。
    ② 《晋书》卷四十九《胡毋辅之传》,第1380页。
    ③ 《晋书》卷四十九《谢鲲传》,第1377页。
    ④ 《晋书》卷九十《潘京传》,第2335页。
    ⑤ 唐长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① 葛晓音著:《八代诗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版,第86-87页。此外,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中关于“西晋诗风及其文化背景”的论述、张廷银《论西晋诗歌的雅化现象》(《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张朝富《雅化:西晋诗风的根本成因及其历史功绩》(《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等,均予本文以一定的启发。
    ② 王新年:《河洛文化的地域和特点》,《河洛文化论丛》(第二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
    ① 邹昌林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②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四十一《礼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19页。
    ③ 《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第一上,第959页。
    ④ 《礼记正义》卷二十一,页3062下。
    ⑤ 王国维著:《观堂集林:附别集》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291页。
    ①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② 《论语注疏》卷三,页5357上。
    ③ 《论语注疏》卷二,页5349下。
    ④ 《礼记正义》卷二十一,页3064下A。
    ⑤ 《尚书正义》卷八,页341下—342上。
    ① 《尚书正义》卷五,页302下。
    ②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6页。
    ③ 《春秋左传注·文公十八年》,第633页。
    ④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7页。
    ⑤ [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卷三,四部丛刊初编(三五),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页11下。
    ⑥ 《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志一》,第3389页。
    ① 《礼记正义》卷三十一,页3224下。
    ② 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陈其泰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4页。
    ③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④ [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十一《礼乐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7-308页。
    ⑤ 邹昌林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① 杨华著:《先秦礼乐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② 《史记》卷四十七,第1909页。
    ③ 《史记》卷六十三,,第2140页。
    ④ 杨朝明等主编:《孔子家语通解》卷十,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41页。
    ⑤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页。
    ⑥ 《论语注疏》卷三,页5358下。
    ① 《春秋左传注·隐公》,第76页。
    ② 《春秋左传注·昭公》,第1266页。
    ③ 《礼记正义》卷五十,页3494下。
    ④ 《礼记正义》卷三十八,页3326下。
    ⑤ 《孝经注疏》卷六,[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页5558下(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⑥ [唐]杨惊注:《荀子》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0-91页。
    ① 《论语注疏》卷三,页5358下。
    ②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50-51页。
    ③ 《尚书正义》卷八,页338下。
    ④ 《毛诗正义》卷十六,页1085下。
    ① 《尚书正义》,页467上、页431上、页486下。
    ② 《尚书正义》卷十六,页471上。
    ③ 《论语注疏》卷十五,页5468下。
    ④ 《宋书》卷十四《礼志一》,第333页。
    ⑤ 《宋书》卷十四《礼志一》,第328页。
    ① 《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第1317-1318页。
    ② 《周易正义》卷六,页145。
    ③ 《礼记正义》卷十一,页2861上。
    ④ 《孟子注疏》卷十上,[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页5963下(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⑤ 《孟子注疏》卷十上,页5965上。
    ⑥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1662页。
    ⑦ [唐]杨惊注:《荀子》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
    ⑧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1542页。
    ⑨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52页。
    ①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第744-745页。
    ①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司马朗传》,第467-468页。
    ② 《三国志》卷四《魏书·陈留王奂传》,第150页。
    ③ 《晋书》卷五十七《陶璜传》,第1560页。
    ④ 《全晋文》卷六,页1493上B。
    ① 《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第1227页。
    ② 《晋书》卷五十七《陶璜传》,第1560-1561页。
    ③ 王明前:《魏晋封国制度与王朝兴亡》,《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3页。
    ④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388页。
    ⑤ 《礼记正义》卷三十九,页3344下。
    ⑥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6月第一版,第143页。
    ① 勾承益著:《先秦礼学》,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46页。
    ②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页。
    ③ [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5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④ [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第160页:
    ① 王国维:《魏石经考》,《观堂集林》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65页。
    ② 蒙文通著:《中国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第132-133页。
    ④ [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第136页。
    ⑤ 李学勤主编、王志平著:《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第29页。
    ⑥ [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第151页。
    ①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王肃传》,第414页。
    ②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李譔传》,第1026-1027页。
    ③ 李学勤主编、王志平著:《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第141页。
    ④ 杨朝明等主编:《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序》,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82页。
    ① [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页547下A(下引此书,版本同)。
    ② [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页573上A。
    ③ [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页575下A。
    ④ [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页577上A。。
    ⑤ 洪湛侯:《诗经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95页。
    ⑥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① 《毛诗正义》卷十七,页1137。
    ② 《毛诗正义》卷十七,页1137下。
    ③ 《毛诗正义》卷十七,页1140下-1141上。
    ④ 《毛诗正义》卷二,页625下。
    ⑤ 《毛诗正义》卷二,页626上。
    ⑥ [清]胡承琪撰、郭全芝校点:《毛诗后笺》卷三,合肥:黄山书社,]999年版,第142页。
    ① 《毛诗正义》卷六,页769下。
    ② 《毛诗正义》卷六,页770上。
    ③ [清]胡承珙撰、郭全芝校点:《毛诗后笺》卷三,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522页。
    ④ [清]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序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⑤ 简博贤:《今存三国两晋经学遗籍考》,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249页。
    ⑥ 《毛诗正义》卷一,页565上。
    ① 《后汉书》卷六十二《荀爽传》,第2054-2055页。
    ② 《礼记正义》卷六十一,页3646上
    ③ 《礼记正义》卷五十二,页3535上。
    ④ 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化》,《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① 《礼记正义》卷二十五,页3129上。
    ② 《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圣征论》十二卷,王肃撰。”第938页。
    ③ [元]马端临撰:《文献统考》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31中。
    ④ 《隋书》卷六《礼仪志一》,第107-108页。
    ⑤ 顾颉刚:《王肃五帝说及其对郑玄的感生说与六感说的扫除工作》,《史学论丛》,1935年第2期。
    ⑥ 杨天宇:《西周郊天礼考辨二题》,《文史哲》,2006年第3期,第92页。
    ⑦ 《礼记正义》卷四十六,页3444下。
    ① 《礼记正义》卷四十六,页3444上。
    ② 《礼记正义》卷四十六,页3444上。
    ③ 《礼记正义》卷四十六,页3444下。
    ④ 《礼记正义》卷三十二,页3240上。
    ⑤ 杨朝明等主编:《孔子家语通解》卷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318页。
    ⑥ 杨天宇:《周人祭天以祖配考》,《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第26页。
    ① 《太平御览》卷六○八,页2736下B。
    ② 《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第941页。
    ③ [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56页。
    ① [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9页。
    ② 《论语注疏》卷三,页5358下。
    ③ 《论语注疏》卷十七,页5487上。
    ④ 《孟子注疏》卷二,页5815上
    ⑤ [唐]陆德明撰、吴承仕疏证:《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0页。
    ⑥ 萧涤非著、萧海川辑补:《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页。
    ⑦ 《后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注引,第3131-3132页。
    ⑧ 《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第1911页。
    ① [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6页。
    ② 《晋书》卷二十二《乐志上》,第684页。
    ③ [清]张廷玉等编:《皇清文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一四四九册)卷八,页536上A。
    ①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53页。
    ② 《晋书》卷二十二《乐志上》,第676页、679页。
    ③ 《晋书》卷二十二《乐志上》,第684-685页。
    ④ 《毛诗正义》卷九,页865上。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82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② 《晋书》卷二十二《乐志上》,第692页。
    ③ 《晋书》卷十六《律历志上》,第480-481页。
    ④ 《礼记正义》卷二十三,页3108上B。
    ① 《晋书》卷二十二《乐志上》,第693页。
    ② 《宋书》卷十一《律历志上》,第219页。
    ③ 《晋书》卷十六《律历志上》,第483页。
    ④ 《晋书》卷二十二《乐志上》,第694页。
    ⑤ 《晋书》卷二十二《乐志上》:“咸宁元年,诏定祖宗之号,而庙乐乃停《宣武》、《宣文》二舞,而同用荀勖所使郭夏、宋识等所造《正德》、《大豫》二舞云。”第694页。
    ⑥ 《晋书》卷三十九《荀顗传》版,第1151页。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第223页。
    ② [晋]崔豹:《古今注》卷中《音乐第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13页。
    ③ 《晋书》卷二十三《乐志下》,第701页。
    ④ 《晋书》卷二十三《乐志下》,第702页。
    ⑤ [元]马端临:《文献统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47页。
    ⑥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第735页。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二,第753-754页。
    ② 《晋书》卷二十二《乐志上》,第694页。
    ③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三,第766页。
    ④ 《宋书》卷十九《乐志一》,第551页。
    ⑤ 《全晋文》卷六十八,页1850下B。
    ① 《宋书》卷十四《礼志一》,第344页。
    ② 《宋书》卷十四《礼志一》,第342页。
    ③ 《晋书》卷二十三《礼志下》,第649页。
    ① 《宋书》卷十四《礼志一》,第343-344页。
    ② 《南齐书》卷十一《乐志》,第185页。
    ③ [宋]郑樵撰:《通志》卷四十九,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页625下。
    ① 萧涤非著、萧海川辑补:《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164页。
    ② 《全晋文》卷三,页1480下A。
    ③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第224页。
    ④ 《礼记正义》卷五十,页3503上A。
    ① 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六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24页。
    ② 《周易正义》卷三,页75下。
    ③ 《礼记正义》卷四十六,页3451上。
    ④ [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卷五,北京:中华书局,]987年版,第98-99页。
    ⑤ 《论语注疏》卷三,页5356上A。
    ① 《毛诗正义》卷十八,页1195上。
    ② 《毛诗正义》卷十七,页1165下。
    ③ 《毛诗正义》卷十二,页969上。
    ④ 《毛诗正义》卷十四,页1042下。
    ⑤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56页。
    ⑥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42页。
    ⑦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7页。
    ⑧ 《论语注疏》卷八,页5401下。
    ⑨ 《论语注疏》卷十六,页5480上。
    ⑩ 《毛诗正义》卷一,页565上。
    ② 《晋书》卷九十二《应贞传》,第2370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80-581页。
    ① 《晋书》卷三十一《左贵嫔传》,第957页。
    ② 《晋书》卷三十一《左贵嫔传》,第958、962页。
    ③ 《晋书》卷三十一《左贵嫔传》,第957-958页。
    ④ 《晋书》卷三十一《左贵嫔传》,第958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30页。
    ① 《全晋文》卷十三,页1533下A。
    ② 《宋书》卷四十一《后妃传》,第1269页。
    ③ 《论语注疏》卷九,页5410上。
    ④ [唐]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卷六七O,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77页。
    ⑤ 《晋书》卷五十五《张载传》,第1516-1517页。
    ⑥ 《晋书》卷五十五《张载传》,第1516页。
    ⑦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张孟阳景阳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1页。
    ⑧ 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0-83页。
    ① 《晋书》卷五十《庾峻传》,第1392页。
    ② 《晋书》卷三十一《文明王皇后传》,第950页。
    ③ 《晋书》卷十九《礼志上》,第599页。
    ④ 《全晋文》卷六十九,页1855上A。
    ⑤ 《晋书》卷五十《曹志传》,第1389页。
    ⑥ 《晋书》卷八十八《孝友·庾衮传》,第2283页。
    ⑦ 《晋书》卷九十一《范宣传》,第2360页。
    ⑧ 《晋书》卷九十二《儒林·孔衍传》,第2359页。
    ⑨ [晋]陆机撰、金涛声点校:《陆机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⑩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22页。
    ① [英]斯图亚特·霍尔、保罗·杜盖伊编著,庞璃译:《文化身份问题研究·导言》,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②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五,《昆虫草木略·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65页。
    ③ [清]惠周惕:《诗说》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十七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页3上A。
    ④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1页。
    ⑤ [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9页。
    ⑥ 章太炎:《大疋小疋说》,《太炎文录初编》卷一,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2页。
    ⑦ 张西堂著:《诗经六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10页。
    ① 《毛诗正义》卷一,页568下。
    ② [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97页。
    ③ [清]阮元撰、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19页。
    ④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1页。
    ⑤ 参见张西堂著:《诗经六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14页。
    ⑥ [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7页。
    ⑦ 同上。
    ① 《毛诗正义》卷二十,页1313上。
    ② [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困学纪闻》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11页。
    ③ [清]马瑞辰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48页。
    ④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436页。
    ⑤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二,第156页。
    ⑥ [宋]张表臣著:《珊瑚钩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77页。
    ① [明]胡应麟撰:《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② 同上,第9页。
    ③ [晋]傅玄撰:《傅子·附录》,诸子百家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④ 《全晋文》卷六十九,页1855上A。
    ⑤ 《全晋文》卷七十七,页1905上B。
    ⑥ 《陆机集》卷一,第5页。
    ⑦ [晋]陆云撰、黄葵点校:《陆云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4页(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⑧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第224页。
    ① 《晋书》卷五十五《夏侯湛传》,第1499页。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53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31页。
    ④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53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39页。
    ⑥ 《仪礼注疏》卷九一卷十,页2125下、页2126下—页2127上、页2128上、页2128下—页2130上、页2135下、页2136上。
    ① 例如唐翼明《古典今论》云:“(西晋)纵横之风息,阿谀之俗起……敷颂功德之作大量出现,溢美粉饰之辞亦多起来了。”台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版,第63页。
    ② 《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第1500页。
    ① [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67-868页。
    ② 《全晋文》卷七十四,页1882上B。
    ③ 王德华:《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第11页。
    ④ [汉]马融:《马季长集·忠经》,[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一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页451上A。
    ⑤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3299页。
    ⑥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二》,第1370-1371页。
    ⑦ 杨宝忠:《论衡校笺》卷二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46页。
    ① 《晋书》卷五十五《夏侯湛传》,第1493页。
    ② [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9页。
    ③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5--96页。
    ④ 余冠英选注:《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页。
    ⑤ 《毛诗正义》卷一,页568下。
    ⑥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5页。
    ① 杜佑:《通典·礼典》卷四十一,第1119页。
    ② 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9页。
    ③ (明)吴讷:《文章辨体》,郭绍虞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0页。
    ④ [晋]挚虞:《挚太常集·文章流别论·诗》,[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二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页481上。
    ⑤ 《全晋文》卷一百二,页2042下B。
    ① 萧涤非著、萧海川辑补:《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页。
    ② 同上,第32-33页。
    ③ 萧涤非著、萧海川辑补:《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④ 《晋书》卷二十二《乐志上》,第685页。
    ① 王洲明:《论汉代<诗>经化过程中的复杂现象》,《诗赋论稿》,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①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六,第505页。
    ② [晋]傅玄撰:《傅子·附录》,诸子百家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508页。
    ④ 杨明:《六朝文论若干问题之商讨》,中州学刊,1985年第6期,第82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37页。
    ② 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74页。
    ③ 同上,第76页。
    ④ [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22页。
    ① 《晋书》卷五十五《夏候湛传》,第1499页。
    ② [晋]葛洪:《抱朴子·钧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5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第262页。
    ④ 《南齐书》卷三十五《武陵昭王哗传》,第625页。
    ⑤ 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0页。
    ① 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362页。
    ② 《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第1317页。
    ③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68页。
    ④ 《晋书》卷三十三《何劭传》,第999页。
    ⑤ 《晋书》卷五十一《挚虞传》,第1419页。
    ⑥ 《晋书》卷五十一《束皙传》,第1427页。
    ⑦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67页。
    ⑧ 《晋书》卷五十五《夏侯湛传》,第1491页。
    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508页。
    ⑩ 张朝富:《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313页。
    ① 《礼记正义》卷二十二,页3080下A。
    ② 朱自清:《诗言志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③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页。
    ① 依据张西堂先生所做统计,参见张西堂著《诗经六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7-28页。
    ② 金启华译注:《诗经全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③ 孙作云先生对此有具体考证:“《周南》第一篇《关雎》曰:‘在河之洲’,这足以说明周南的北限在黄河。《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挚虞曰:‘今之洛阳’:张晏曰:‘自陕以东皆周南之地’也足证周南的北限在黄河。其南限则在江汉之间,《周南》有《汝坟》,言汝水;有《汉广》,称江汉。又汉水二女故事盛传于汉北襄阳一带,因此《汉广》的地望,也必在襄阳一带。”见《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①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47页。
    ② 《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1589页。
    ③ 《毛诗正义》卷二,页622上。
    ①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50页。
    ② 《毛诗正义》卷四,页696上—下A。
    ③ 孙作云先生对此有简略的考证:“全部《郑风》皆为春秋时代作品。《郑风》中有《清人》,《左传》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说:‘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按此事在郑文公十三年。全部郑诗大约皆郑文公以前作品(郑文公在位四十五年,即公元前672—前628年)。”见《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④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1651-1652页。
    ⑤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3页。
    ① 《史记》卷三十九,第1635、1636页。
    ②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5页。
    ③ 受限于对《国风》中地域沿革情况的认知及学界对婚恋诗认定标准的多样化等因素,此统计数据尚达不到精准的程度。
    ① 《论语注疏》卷三《八佾》,页5360上B。
    ② 《毛诗正义》卷一,页562上B—下A。
    ③ 《毛诗正义》卷一,页570下A。
    ④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页。
    ① 闻一多著:《诗经通义甲》,《闻一多全集》(第3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2页。
    ② 闻一多著:《诗经通义乙》,《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页。
    ③ 同上,第213页。
    ④ 《礼记·檀弓上》:“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礼记正义》卷六,页2763上B—下A。
    ⑤ 闻一多著:《风诗类钞乙》,《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9-520页。
    ⑥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8页。
    ① [清]姚际恒著:《诗经通论》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1页。
    ② [清]马瑞辰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4页。
    ③ 《毛诗正义》卷四,页704下B。
    ④ 《周礼注疏》卷十四,页1580上—下A。
    ①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② 徐元诰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3页。
    ③ 《礼记正义》卷六十一,页3648上B。
    ④ [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57页。
    ⑤ 《毛诗正义》卷二,页639上B。
    ① 《毛诗正义》卷六,页772上A。
    ②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0页。
    ③ [清]马瑞辰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6页。
    ④ 同上,第345页。
    ①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1页。
    ②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③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3页。
    ④ 闻一多著:《风诗类钞甲》,《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9页。
    ⑤ [清]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71页。
    ⑥ [清]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71页。
    ⑦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① 闻一多著:《诗经通义乙》,《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8页。
    ②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91页。
    ③ [汉]刘向编撰,张涛译注:《列女传》卷一《母仪传》,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④ 孙作云:《(诗经)恋歌发微》,《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1页。
    ⑤ 同上,第288页。
    ⑥ 《礼记正义·月令》,第1361页。1980年版。
    ① 孙作云:《关于上巳节(三月三)二三事》,《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② 《毛诗正义》卷四,页732下A。
    ③ 《左传·宣公三年》,第673-674页。
    ④ 闻一多著:《诗经通义乙》,《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
    ⑤ 《毛诗正义》卷四,页732下B。
    ⑥ 《周礼注疏》卷十四,页1579上—1580下。
    ① 《毛诗正义》卷四,页732上B。
    ② 闻一多著:《诗经通义乙》,《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③ 闻一多著:《风诗类钞甲》,《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9页。
    ④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7页。
    ⑤ 闻一多著:《诗经通义乙》,《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① 闻一多著:《诗经通义乙》,《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9页。
    ②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③ 闻一多著:《诗经新义》,《闻一多全集》(第3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① 闻一多著:《风诗类钞甲》,《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0-461页。
    ② 萧兵:《万舞的民俗研究——兼释(诗经)(楚辞)有关疑义》,《辽宁师院学报》,1979年第5期,第39-40页。
    ③ [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1-263页。
    ① 闻一多著:《诗经通义乙》,《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② 同上,第204页。
    ③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2页。
    ①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2页。
    ② 闻一多著:《风诗类钞乙》,《闻一多全集》(第4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9页。
    ①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40页。
    ② 闻一多著:《说鱼》,《闻一多全集》(第3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5页。
    ① 《毛诗正义》卷三,页663上B。
    ②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页。
    ③ [清]马瑞辰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9页。
    ④ 孙作云:《诗经恋歌发微》,《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① [宋]王质撰:《诗总闻》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2页。
    ②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52/页。
    ③ 同上,第1665页。
    ④ 同上,第1648-1649页。
    ⑤ [清]魏源著:《诗古微》中编三《桧郑答问》,清道光刻本,页15下—页17上。
    ① 《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九年》,第1161-1164页。
    ①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页。
    ② 《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1590、1591页。
    ③ 徐元诰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00-502页。
    ① 《尚书正义》卷十一《周书》,页388下B。
    ② 徐元诰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69页。
    ① 《毛诗正义·诗谱序》,页554-555。
    ② 例如孙作云先生以为大小《雅》105篇中,有60%以上属于周宣王时代的诗。参见孙作云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45页。
    ③ 刘毓庆、郭万金:《(诗经)结集历程之研究》,《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第74页。
    ④ (日)冈村繁:《周汉文学史考·(诗经)溯源》,《冈村繁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6页。
    ⑤ 刘毓庆、郭万金:《(诗经)结集历程之研究》,《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第77页。
    ①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1936页。
    ② 《论语注疏》卷十五,页5468下B。
    ③ 《论语注疏》卷十七,页5487上B。
    ④ 《礼记正义》卷三十七《乐记》,页3313上B。
    ①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57页。
    ② [宋]朱鉴编:《诗传遗说》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五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页516下B。
    ③ [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24页。
    ④ [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卷三十八《乐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17页。
    ⑤ [清]陈启源撰:《毛诗稽古编》卷五《郑变风》,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版,第170-171页。
    ⑥ 修海林:《郑风郑声的文化比较及其历史评价》,《音乐研究》,1992年第1期,第35页。
    ①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2-65页。
    ② 《论语注疏》卷十七,5487页上B。
    ③ 《礼记正义》卷三十七,页3311下B。
    ④ 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卷二十,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93页。
    ⑤ [汉]刘向撰:《新序》卷二《杂事》,诸子百家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⑥ 《礼记正义》卷三十八《乐记》,页3334上A。
    ① 冯洁轩:《论郑卫之音》,《音乐研究》,1984年第1期,第71页。
    ② 同上,第74-75页。
    ①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一《昭公元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页4396下A(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② 《春秋左传注》卷四十一《昭公元年》,第1221页。
    ③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一《昭公元年》,页4396下A。
    ④ 徐元诰撰:《国语集解·周语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0页。
    ⑤ [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卷三《礼乐》,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4页。
    ① 朱自清:《诗言志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② 《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第1182页。
    ③ 《礼记正义》卷三十七,页3311下B—3313上A。
    ④ 《礼记正义》卷三十七,页3312上。
    ⑤ [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卷三《礼乐》,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7页。
    ①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1070-1073页。
    ② 《汉书》卷六十四下《王褒传》,第2829页。
    ③ 《后汉书》卷二十六《宋弘传》,第904页。
    ④ 《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第2457页。
    ① [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549上A(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② [清]严可均校辑:《全三国文》卷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1314下B(下引此书,作者、版本同)。
    ③ 《后汉书》卷六十一《周举传》,第2028页。
    ④ 《后汉书·五行志一》“灵帝数游戏于西园中“条注引,第3273页。
    ⑤ 杨明:《魏晋文学批评对情感的重视和魏晋人的情感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第60页。
    ①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钟繇传》,第396页。
    ② [汉]荀悦撰、黄省曾注:《申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页33下。
    ③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钟会传》注引,第795页。
    ① [魏]何晏注、[南朝梁]皇侃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三,《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9页。
    ②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钟会传》注引,第796页。
    ③ [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6-217页。
    ④ [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31-632页。
    ⑤ 《礼记正义》卷五十二,页3527上。
    ⑥ [魏]刘劭著、梁满仓译注:《人物志》卷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11页。
    ⑦ 《全三国文》卷四十九,页1329下A。
    ① 《全晋文》卷七十二,页1876下A。
    ②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5-1236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54页。
    ④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94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玠别传》,第94页。
    ② 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庄子集释》卷二《德充符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66页。
    ③ 同上,第57页。
    ④ 同上,第267页。
    ⑤ 《全晋文》卷二,页1477上A、页1477上B。
    ⑥ 《全晋文》卷三,页1483上B。
    ⑦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第1021页。
    ① 《全晋文》卷二、卷三,页1477上A、页1477上A、页1480下B—1481上A、页1481上A、页1481上A。
    ② 余英时:《名教危机与魏晋士风的演变》,《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84版,第365页。
    ①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一七,页255下A。
    ② 朱自清著:《诗言志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③ 转引自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④ 《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1157页。
    ⑤ [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28页。
    ⑥ 《全晋文》卷九十一,页1985上B。
    ⑦ 周汝昌:《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文史哲》,1963年第2期。
    ① 《陆云集》,第138页。
    ②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六,第531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17-618页。
    ④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77页。
    ⑤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72页。
    ⑥ 傅至柔:《太康文学思想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第50页。
    ① 《陆云集》,第137、138、140、141、142、146页。
    ② 《陆云集》,第141页。
    ③ 《陆云集》,第137页。
    ④ 《陆云集》,第135页。
    ⑤ 《陆云集》,第137页。
    ⑥ 《全晋文》卷七十七,页1905下A。
    ① 《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第1317页。
    ② 《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第1323页。
    ③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傅鹑觚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8页。
    ④ 骆玉明,陈尚君:《(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补遗》,《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56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65页。
    ② [清]张玉谷著、许逸民点校:《古诗赏析》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75页。
    ④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九,第283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64页。
    ⑥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第230页。
    ⑦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59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61-562页。
    ① 魏明安、赵以武著:《傅玄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4-335页。
    ②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四,第505页。
    ③ [明]胡应麟撰:《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
    ④ [梁]钟嵘:《诗品》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573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18-619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457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19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19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19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19页。
    ① [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7页。
    ② [梁]钟嵘:《诗品》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页。
    ③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二,第67页。
    ④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九,第700页。
    ⑤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9页。
    ⑥ [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页(以下此书,版本同)。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六,第1076页。
    ② [明]华国才编:《文(?)清娱四十八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三三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页99上。
    ③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50页。
    ④ [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5-106页。
    ⑤ 郭庆藩、王孝鱼:《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12页。
    ① [明]王夫之著、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
    ②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③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六,第531页。
    ④ 《陆云集》,第138页。
    ⑤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六,第531页。
    ⑥ 黄侃撰、周勋初导读:《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⑦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65页。
    ⑧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
    ⑨ [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九,第275页。
    ① [明]王夫之著、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② 《论语注疏》卷九,页5410上。
    ③ 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① 《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传》,第1953页。
    ② 贺昌群:《汉魏间学术思想之流变》,《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329-333页。
    ①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6-1238页。
    ②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6页。
    ③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7页。
    ④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5页。
    ①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6-1237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28页。
    ③ 《全晋文》卷九十,页1980上B。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35页。
    ⑤ [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卷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4页。
    ① [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8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36页。
    ③ [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卷十一,第332-333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36页。
    ①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三,页355上B。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37页。
    ③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六,第506页。
    ④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十,第700页。
    ⑤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三,第213页。
    ⑥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三,第240页。
    ⑦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三,第240页。
    ① 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庄子集释》卷二《德充符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0-221页。
    ② [唐]杨惊注:《荀子》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页。
    ③ 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庄子集释》卷二《德充符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67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54页。
    ② 《全晋文》卷九十一,页1985上B。
    ③ “诗缘情而绮靡”出自陆机的《文赋》。关于陆机《文赋》的创作年代,学界有二十作与晚年作之说。逯钦立《(文赋)撰出年代考》(《文原》,1948年第2卷第1册)、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周勋初《<文赋)写作年代新探》(《文史探微》)等,皆有坚实证据,证明《文赋》乃陆机晚年之作。俞士玲在此基础上,又补充新的证据,证明晚年作之说(《陆机陆云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269页),可据。
    ④ 《陆机集》卷一,第1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61页。
    ⑥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9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67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65页。
    ③ 《陆机集》卷一,第7页。
    ④ 《陆机集》卷二,第18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54-656页。
    ⑥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67页。
    ⑦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68页。
    ① 姜亮夫:《陆平原年谱》,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第42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6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60页。
    ④ [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第332页。
    ① 《晋书》卷二十《礼志中》,第626-627页。
    ② 吴承学:《汉魏六朝挽歌考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③ 傅刚:《试论<文选)所收陆机<挽歌)三首》,《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53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55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54页。
    ②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卷四《文章篇》,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5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92页。
    ④ 《全晋文》卷九十六,页2011下B。
    ① 《全晋文》卷九十六,页2011下B—2012上A。
    ②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88-89页。
    ①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6页。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62页。
    ③ [清]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卷十三,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0-721页。
    ④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九,第674页。
    ⑤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七,第570页。
    ①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二,第67页。
    ②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66页。
    ③ [明]张凤翼撰:《文选纂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八五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页163下A。
    ④ 黄侃:《文选平点》(重辑本)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0页。
    ⑤ 陈柱:《讲陆士衡(文赋>自记》,《学术世界》,1935年9月1卷4期。
    ⑥ 周汝昌:《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文史哲》,1963年第2期,第60-61页。
    ⑦ 杨明:《六朝文论若干问题之商讨》,《中州学刊》,1985年第6期。
    ① 陈伯海:《释“缘情绮靡”》,《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
    ② 唐翼明:《魏晋文学与玄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① 《后汉书》卷八十四《曹世叔妻传》,第2789页。
    ② 《礼记正义》卷六十一,页3560上。
    ③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6页。
    ④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第1547页。
    ⑤ 《后汉书》卷七十六《仇览传》,第2481页。
    ⑥ 唐翼明:《魏晋文学与玄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①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2185页。
    ② 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48页。
    ③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2186页。
    ④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2187页。
    ①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太传》,第2225-2226页。
    ② 《后汉书》卷三十四《梁冀传》,第1180页。
    ③ 《后汉书》卷三十四《梁冀传》,第1180页。
    ④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太传》,第2226页、2230页。
    ① 《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传》,第1953页。
    ② 《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传》,第1211页。
    ③ 《后汉书》卷六十二《荀悦传》,第2058页。
    ④ 《后汉书》卷六十四《卢植传》,第2113页。
    ⑤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泰传》,第2225页。
    ⑥ 《后汉书》卷八十下《赵壹传》,第2628页。
    ⑦ 《三国志》中材料参考胡旭:《汉魏六朝文学嬗变》,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⑧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605页。
    ① 《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注引《魏略》,第292页。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606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606页。
    ④ 《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第3721页。
    ⑤ 《后汉书》卷六十三《李固传》,第2084页。
    ⑥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第603页。
    ①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② 《晋书》卷三十三《何劭传》,第998页。
    ③ 《晋书》卷三十三《郑冲传》,第991页。
    ① 《晋书》五十五《潘岳传》,第1507页。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335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336页。
    ④ 《晋书》三十六《卫瓘传》,第1067页。
    ⑤ 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甲》中讲到《卫风·木瓜》等篇中的风俗时指出:“古俗于夏季果熟之时,会人民于林中,士女分曹而聚,女各以果实投其所悦之士,中焉者或以佩玉相报,即相约为夫妇焉。《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联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盖犹有古俗之遗意欤?”见《闻一多全集》(第3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⑥ 刘文典:《庄子补正》第三十二,第970页。
    ⑦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阶先有赢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第613页。
    ⑧ 《晋书》卷五十四《陆云传》,第1481-1482页。
    ① 《晋书》卷三十五《裴楷传》,第1048页。
    ②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6页。
    ③ 《晋书》卷四十三《乐广传》,第1244-1245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45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47页。
    ③ 《晋书》卷三十三《石崇传》,第1007页。
    ④ 《全晋文》卷一百十七,页2132上。
    ⑤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第2381页。
    ⑥ 殷芸《小说》卷九,余嘉锡著:《余嘉锡论学杂著》,2007年版,北京:中华书局,第322页。
    ⑦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789页。
    ⑧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32页。
    ① 《晋书》卷三十一《左贵嫔传》,第958页。
    ② 《晋书》卷三十一《左贵嫔传》,第962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85页。
    ④ 《孟子注疏》卷八上,页5931上。
    ⑤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19页。
    ⑥ 周汝昌:《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文史哲》,1963年第2期。
    ⑦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52-253页。
    ⑧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55页。
    ① 《陆云集》,第135页。
    ② 《陆云集》,第138页。
    ③ 胡大雷:《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9-100页。
    ④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六,第531页。
    ① 《后汉书》卷六十八《符融传》,第2232页。
    ②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太传》,第2225页。
    ③ (清)王先谦撰:《后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782下A。
    ④ 刘师培:《论文杂记》,《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页。
    ⑤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卷三《勉学篇》,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6-187页。
    ⑥ [隋]虞世南编纂:《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二,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版,页373下。
    ⑦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34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23页。
    ② 赵翼:《陔余丛考·四声不始于沈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77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09页。
    ④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09页。
    ⑤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七,第588页。
    ①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②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二,第67页。
    ③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一七,页254下B—255上A。
    ④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一七,页258下A。
    ⑤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一七,页254下A。
    ⑥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369页。
    ⑦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369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370页。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793-794页。
    ③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50页。
    ④ [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5-106页。
    ① 郭庆藩,王孝鱼:《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12页。
    ② [日]竹田晃:《魏晋文学理论中的“清”的概念》,《中哲文学会报》第八号,1983年版。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23页。
    ④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26页。
    ⑤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28页。
    ⑥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31页。
    ⑦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35页。
    ⑧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610页。
    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610页。
    ① 《陆云集》,第138页。
    ② 《陆云集》,第142-143页。
    ③ 《陆云集》,以上四条皆为第137页。
    ④ 《陆云集》,第141页、144页。
    ⑤ 《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注引,第1360页。
    ⑥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80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61页。
    ② 《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第1778页。
    ③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七,第544页。
    ④ 《陆云集》,第135、137、138页。
    ⑤ 《陆云集》,第138、139、140、143页。
    ⑥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卫觊传》注引《岳别传曰》:“岳美姿容,夙以才颖发名。其所著述,清绮绝伦。第613页。
    ⑦ 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06、618、694、710、738、739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58、763、764、767、769、674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86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91-692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45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34页。
    ⑤ 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46页。
    ① [梁]钟嵘:《诗品·序》,[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页。
    ② [明]徐祯卿:《谈艺录》,[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66页。
    ③ [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3页。
    ④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七,第537页。
    ① 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1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88页。
    ③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1页。
    ④ 《毛诗正义》卷十二,页971上。
    ⑤ 《毛诗正义》卷十三,页989下。
    ①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八,页430上A。
    ②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52-653页。
    ③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八,第410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60页。
    ① [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十,第295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84页。
    ③ 俞士玲著:《陆机陆云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④ 姜亮夫:《陆平原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⑤ 傅刚:《陆机初次赴洛时间考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第57页。
    ⑥ 姜剑云:《陆机入洛疑案新断》,《洛阳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俞士玲著:《陆机陆云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89-690页。
    ③ [清]吴淇著,王俊、黄进德点校:《六朝选诗定论》卷十,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244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34页。
    ⑤ 如徐传武先生以为陆诗先出于左诗,参看《左思<招隐诗)三题》,《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⑥ 俞士玲著:《陆机陆云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102页。
    ① 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② 刘文典:《庄子补正》第十三,第459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52-253页。
    ④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十,第700-701页。
    ⑤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九,页457上A。
    ⑥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九,第674页。
    ⑦ 《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第1779页。
    ①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七,第553页。
    ②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七,第559页。
    ③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七,第561页。
    ④ 《陆云集》,第140页。
    ⑤ 《陆云集》,第145页。
    ⑥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一七,页256上A。
    ①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一七,页256上A。
    ② 转引自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136页。
    ③ 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页。
    ④ 转引自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⑤ [清]顾炎武著:《音学五书》音论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14上A。
    ⑥ 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页。
    ⑦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2-453页。
    ① 《陆云集》,第139、140、141页。
    ② 《陆云集》,第141、146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55-656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84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66页。
    ② [明]胡应麟撰:《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
    ③ 陈柞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第304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65页。
    ⑤ 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卷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41页。
    ⑥ 俞士玲著:《陆机陆云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⑦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四,第505页。
    ① [日]兴膳宏:《<宋书·谢灵运传论)综说》,《六朝文学论稿》,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83、286页。
    ② 《全晋文》卷九十六,页2010上。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63页。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二,第899页。
    ② [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四十七,第923页。
    ③ [明]王夫之著,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④ 萧涤非:《杜甫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12月版,第109页。
    ①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七,第588页。
    ② 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页。
    ③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七,第588页。
    ① 刘师培:《论文杂记》,《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234页。
    ②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56页。
    ③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① 郝立权:《陆士衡诗注·自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56--657页。
    ③ [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七,第923页。
    ① [清]吴淇著,王俊、黄进德点校:《六朝选诗定论》卷十,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256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66页。
    ③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八,页427上A。
    ④ [元]刘履编:《风雅翼》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三七○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页72下B。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80页。
    ① 檀晶:《西晋太康诗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4页。
    ② 许学夷:《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③ 姜亮夫:《陆平原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0页。
    ④ 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页。
    ① [梁]钟嵘:《诗品》卷上,[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页。
    ② [梁]钟嵘:《诗品.序》,[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329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85-686页。
    ⑤ [清]贺贻孙:《诗筏》,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3-154页。
    ① [清]吴淇著,王俊、黄进德点校:《六朝选诗定论》卷十,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246页。
    ② 张仁青:《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台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第75-76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334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87页。
    ⑤ [明]陆时雍选评、任文京、赵东岚点校:《诗镜》卷九,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⑥ [明]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四《诗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4页。
    ⑦ [明]王夫之著,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页。
    ① 《周易正义》卷六,页143上。
    ② 《周易正义》卷六,页146下。
    ③ 《毛诗正义》卷九,页877。
    ④ 《礼记正义》卷三十六,页3301上。
    ⑤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页1710下。
    ⑥ 《汉书》卷四十七《梁孝王传》,第2208页。
    ① 《汉书》卷五十一《枚乘传》,第2365页。
    ② 《汉书》卷五十一《枚乘传》,第2365页。
    ③ 《汉书》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第2529页。
    ④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九,第673页。
    ⑤ 《全三国文》卷七,页1089上B。
    ⑥ 胡大雷先生对建安文士丰富多样的集体文学活动有详考,可参看其《中古文学集团》,第44-51页。
    ⑦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二,第66页。
    ⑧ 关于西晋文士的雅集活动,日本学者佐藤利行《西晋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第五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下编第一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并有论及,皆予本文以启发。
    ① 《晋书》卷五十三《愍怀太子传》,第1457-1458页。
    ② 《晋书》卷五十五《张载传》,第1518页。
    ③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35页。
    ④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73页。
    ⑤ 《晋书》卷五十四《陆云传》,第1482页。
    ⑥ 《晋书》卷五十五《潘尼传》,第1510页。
    ⑦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四,页369下B。
    ① 《晋书》卷四十《贾谧传》,第1173页。
    ② 参见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332页。
    ③ 参见沈玉成:《“竹林七贤”与“二十四友”》,《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④ 《晋书》卷四十《贾谧传》,第1173-1174页。
    ⑤ 《全晋文》卷九十七,页2017上B。
    ⑥ [唐]房玄龄等撰,吴士鉴、刘承斡注:《晋书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页937下A。
    ① 《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② 《晋书》卷九十二《左思传》,第2377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31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8页。
    ⑤ 《礼记正义》卷五十九,页3622。
    ⑥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77页。
    ⑦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3-674页。
    ⑧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3页。
    ⑨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57页。
    ⑩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59页。
    ①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
    ② [梁]钟嵘:《诗品》卷上,[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页。
    ③ 《晋书》卷五十九《成都王颖传》,第1615页。
    ④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79页。
    ⑤ 《晋书》卷五十四《陆云传》,第1484页。
    ① 《陆云集》,第144页。
    ② [日]佐藤利行:《西晋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③ 俞士玲在《陆机陆云年谱》中对此诗的作时有考证,可据。俞士玲:《陆机陆云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页。
    ④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十,页305下B。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86页。
    ⑥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三十,页474下A。
    ⑦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三,页363下B。
    ⑧ 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42页。
    ①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三十,页474下A。
    ② [日]林田慎之助:《中国中世纪文学评论史》,转引自王澄华《两晋诗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①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74页。
    ② 《晋书》卷九十四《范粲传》,第2432页。
    ③ 《晋书》卷九十二《成公绥传》,第2375页。
    ④ 《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第2137页。
    ⑤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72-1473页。
    ⑥ 《晋书》卷五十一《束皙传》,第1430-1431页。
    ⑦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46-247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789页。
    ② 《陆云集》,第138、140、]41页。
    ③ [梁]钟嵘:《诗品》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页。
    ④ [梁]钟嵘:《诗品》卷上,[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页。
    ⑤ 《晋书》卷九十二《成公绥传》,第2375页。
    ① 《晋书》卷六十八《顾荣传》,第1811页。
    ② 日本学者佐藤利行先生将其定义为“南人集团”,参见其《西晋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19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94页。
    ⑤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四,页374下A。
    ① 《陆云集》,第172页。
    ② 张少康:《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③ 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226页。
    ① 《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贺邵传》,第1459页。
    ② 《晋书》卷五十八《周处传》,第1570页。
    ③ 孙明君先生从士族意识的角度,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居洛东南士族的精神世界,可参看其《两晋士族文学研究》第八章“二陆赠答诗中的东南士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30-145页。
    ④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72-1473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91页。
    ⑥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四,页373下A、373上B。
    ⑦ 《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卷四八,海外珍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⑧ 葛晓音著:《八代诗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4页。
    ① 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78页。
    ② 《论语注疏》卷十七《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页5486上。
    ③ 《论语注疏》卷十七,页5486上。
    ④ 吴承学、何志军:《诗可以群一一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及其文学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165-166页。
    ⑤ [法]葛兰言著、赵丙祥等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75页。
    ① 《毛诗正义》卷一,页562下A。
    ② 《仪礼注疏》卷十五,页2208上B。
    ③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59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73页。
    ② 《全晋文》卷五十九,页1795上B。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60页。
    ② 《毛诗正义》卷一,页585。
    ③ 翟相君:《(周南·樛木)的时代和地域》,《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第104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825-826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47页。
    ① 林家骊、冯源:《(诗·樱木)之“樛”“葛”意蕴生成考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180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51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53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90页。
    ①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十,页306下B。
    ② 《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第83-84页。
    ③ 《全三国文》卷九,页1103下B。
    ④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三,页57下A。
    ① [北魏]杨街之著、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3页。
    ② 《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第104-105页。
    ③ 《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第110页。
    ④ 《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高堂隆传》,第712页。
    ⑤ 《魏书》卷六十四《郭祚传》,第1422页。
    ① 段鹏琦:《汉魏洛阳城的几个问题》,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汉魏洛阳故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9页。
    ② [唐]徐坚著:《初学记》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3页。
    ③ 《晋书》卷五十四《陆云传》,第1482页。
    ④ 《太平御览》卷九六四至九七五。
    ①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十,页303下A。
    ②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80页。
    ③ 《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帝尝南郊,礼毕,喟然问毅曰:‘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第1272页。
    ④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十,页306下B。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80-581页。
    ②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70-71页。
    ③ [隋]虞世南编纂:《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二,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版,页524下。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52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52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97页。
    ④ [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4页。
    ⑤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81页。
    ⑥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97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16-617页。
    ②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11-712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92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592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49页。
    ① [美]阿诺德·伯林特著,陈盼译:《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49-750页。
    ③ 《晋书》卷九十二《应贞传》,第2370-2371页。
    ④ 《晋书》卷三十九《荀勖传》,第1152-1153页。
    ⑤ 《晋书》卷四十《贾充传》,第1170页。
    ⑥ 《晋书》卷四十二《王济传》,第1205页。
    ①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68、1070、1071页。
    ②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一,页021下B—022上B。
    ③ 《汉书》卷五十一《枚皋传》,第2366、2367页。
    ① 葛晓音:《八代诗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页。
    ② [汉]张衡著、张震泽校注:《张衡诗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页。
    ③ [梁]钟嵘:《诗品,序》,[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
    ④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⑤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赞》,第2406页。
    ① 葛晓音:《论汉魏六朝诗教说的演变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页。
    ② 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③ 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页。
    ④ 《太平御览》卷九百十九,页4068下B。
    ⑤ 陈桥驿:《水经注校释》卷十六,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页。
    ⑥ 参看李根注:《金谷园遗址新考》,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⑦ 《晋书》卷六十二《刘琨传》,第1679页。
    ① 《晋书》卷三十三《石崇传》,第1006页。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529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530页。
    ④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1004--1006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45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45页。
    ③ 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④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612页。
    ⑤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529页。
    ⑥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参看第530页注。
    ① 《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32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507页。
    ④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508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57页。
    ⑥ 《晋书》卷九十《良吏·曹摅传》,第2333-2334页。
    ⑦ 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51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56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72页。
    ② 《晋书》卷六十二《刘琨传》,第1679页。
    ③ 《晋书》卷六十二《刘舆传》,第1691页。
    ④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926页。
    ⑤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926页。
    ⑥ [日]佐藤利行著、周延良译:《西晋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⑦ [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27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630页。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631页。
    ③ [宋]苏轼著、屠友祥校注:《东坡题跋校注·右军斫脍图》,上海世纪出版公司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第270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73页。
    ⑤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注引《魏志·苏则传》注:“臣松之案:愉子绍,子世嗣,为吴王师。石崇妻,绍之兄女也。绍有诗在金谷集。”第530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884页。
    ② 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6页。
    ③ 《晋书》卷三十三《石崇传》,第1006-1007页。
    ④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43页。
    ⑤ 《晋书》卷三十三《何曾传》,第998页。
    ① 《晋书》卷四十五《任恺传》,第1287页。
    ② 《晋书》卷三十八《齐王攸传》载齐王攸任骠骑大将军时奏议:“都邑之内……服饰奢丽,富人兼美,犹有魏之遗弊,染化日浅,靡财害谷,动复万计。……使去奢即俭……”又载齐王攸“咸宁二年,代贾充为司空,侍中、太傅如故。”据此可知任骠骑大将军当在咸宁二年之前。第1132、1133页。
    ③ 《晋书》卷五《孝愍帝纪》,第133页。
    ④ 《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散骑常侍邹湛见刘毅犯顺而武帝欢,贺晋武帝有容之德,晋武帝曰:“我平天下而不封禅,焚雉头裘,行布衣礼,卿初无言。今于小事,何见褒之甚?”据此,可知刘毅之语乃在太康年间。第1272页。
    ⑤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873页。
    ⑥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873页。
    ⑦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56页。
    ⑧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鲁褒传》,第2437-2438页。
    ⑨ 《晋书》卷四十二《王济传》,第1206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508页。
    ②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第1020页。
    ③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1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33、667、668、747页。
    ⑤ 可参看徐公持《魏晋文学史》;沈玉成《“竹林七贤”与“二十四友”》,《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张国星《关于(晋书·贾谧传>的“二十四友”》,《文史》第27辑。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三,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56页。
    ②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十,页155上B。
    ③ 可参看王德华先生《唯生与位谓之大宝——潘岳<西征赋)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2期。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43页。
    ⑤ 《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构愍怀之文,岳之辞也。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第1504页。
    ⑥ 孙明君先生以陆机为例,论述此问题,可参看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0-45页。
    ⑦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三,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44页。
    ⑧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4页。
    ① 转引自罗时进:《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178页。
    ② 陈桥驿:《水经注校释》卷十五,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274页。
    ③ 《周易正义》卷七,页170上。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64页。
    ② 徐子滨:《王逸《楚辞章句》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③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十九,页289下A。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49页。
    ⑤ 邱鹤亭注译:《列仙传注译·神仙传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版,第39页。
    ⑥ 陈桥驿:《水经注校释》卷十五,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页。
    ⑦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54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16页。
    ② 《晋书》卷四十四《卢谌传》,第1259页。
    ③ 《毛诗正义》卷十三,页996下。
    ④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二八,页427上A。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9页。
    ② 《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卷四八,海外珍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98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48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74-775页。
    ① 《晋书》卷三十八《文六王传》,第1134页。
    ② 《晋书》卷三十九《王浚传》,第1146页。
    ③ 《尚书正义》卷十八,页503下。
    ④ 《晋书》卷三十八《文六王传》,第1133页。
    ⑤ 《晋书》卷三十八《文六王传》:“及(文)帝寝疾,虑(齐王)攸不安,为武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故事而泣。临崩,执攸手以授帝。……及太后临崩,亦流涕谓帝曰:‘桃符(齐王攸小字)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第1133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884-885页。
    ② 参看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59页。
    ③ 《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第671页。
    ④ 《周礼注疏》卷二十六,页1763下。
    ⑤ 《宋书》卷十五《礼志二》,第386页。
    ①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四六,页707下A。
    ② [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卷第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2页。
    ③ 《后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第3110-3111页。
    ④ 《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第671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52-653页。
    ⑥ 姜亮夫:《陆平原年谱》,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6页。
    ⑦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65页。
    ① 《全后汉文》卷二十八,页626上A。
    ② 《全晋文》卷八十五,页1951下。
    ①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夏统传》,第2429-2430页。
    ② 《全晋文》卷三,页1481上。
    ① 《晋书》卷五十一《束皙传》,第1433页。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85页。
    ③ 《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第1232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67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17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29-730页。
    ③ 《晋书》卷四十九《阮修传》,第1366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00页。
    ① 《全后汉文》卷二十八,页626上A
    ① 《全晋文》卷三,页1483上A。
    ② 《周易正义》卷七,页164下。
    ③ 梅家玲:《论建安赠答诗及其在赠答传统中的意义》,《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2页。
    ⑤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① 汤用彤撰、汤一介等导读:《魏晋玄学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页。
    ② [韩]崔宇锡:《魏晋四言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45页。
    ④ 吴承学、何志军:《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173页。
    ⑤ 本部分撰写参考了四川师范大学曾毅博士的学位论文《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2010年5月10日。
    ①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77页。
    ②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80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61页。
    ④ 《陆云集》,第138、140、141页。
    ① 《陆云集》,第135、142、139页。
    ② 汤仲是潘尼从子,《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卫觊传》注引《潘岳别传》:“尼从子滔,字汤仲。”第613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06、618、645页。
    ④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94、710、738-739、758页。
    ⑤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63、767、769页。
    ⑥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674、630页。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722页。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53页。
    ③ 《全晋文》卷一百十七,页2131上B。
    ④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
    ① 《陆云集》,第144页。
    ② 《陆云集》,第145-146页。
    ①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左思传》,第2375-2377页。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47页。
    ③ 《晋书》卷五十一《皇甫谧传》,第1409页、第1418页。
    ① 《全晋文》卷七十一,页1873上B。
    ② 《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卷八,海外珍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③ [唐]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卷三四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4页。
    ①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卫臻传》,第649页。
    ①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7页。
    《八代诗史》(修订本),葛晓音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白虎通疏证》,[清]陈立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班兰台集》,[明]张溥辑,白静生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抱朴子》,[晋]葛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北堂书钞》,[隋]虞世南编纂,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版。
    《采菽堂古诗选》,[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曹丕集校注》,魏宏灿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初学记》,[唐]徐坚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东观汉记校注》,[东汉]刘珍等撰,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东坡题跋校注》,[宋]苏轼著,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
    《读文心雕龙手记》,罗宗强著,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杜甫研究》,萧涤非著,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风雅翼》,[元]刘履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傅玄评传》,魏明安、赵以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傅子》,[晋]傅玄撰,诸子百家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陔余丛考》,[清]赵翼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法]葛兰言著,赵丙祥等译,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古典今论》,唐翼明著,台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版。
    《古今注》,[晋]崔豹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古诗评选》,[明]王夫之著,李中华、李利民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古诗赏析》,[清]张玉谷著,许逸民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古诗源》,[清]沈德潜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古史辨》,顾颉刚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观堂集林》,王国维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晋文化地理》,卢云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张朝富著,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
    《汉书》,[汉]班固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明]张溥编,殷孟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张溥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毛明远校注,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萧海川辑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汉魏六朝文学嬗变》,胡旭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汉魏洛阳故城研究》,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河洛文化论丛》(第二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河洛文化通论》,徐金星、吴少珉主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
    《河洛文化研究》,薛瑞泽、许智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陈义初主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河图洛书探秘》,王永宽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皇清文颖》,[清]张廷玉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J
    《剑桥中国文学史》,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今存三国两晋经学遗籍考》,简博贤,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
    《金楼子校笺》,[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晋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晋书斠注》,[唐]房玄龄等撰,吴士鉴、刘承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唐]陆德明撰,吴承仕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经学历史》,[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九家旧晋书辑本》,[清]汤球辑、杨朝明校补,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周晓琳、刘玉平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孔子家语通解》,杨朝明等主编: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括地志辑校》,[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礼记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历代诗经著述考》,刘毓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两汉三国学案》,[清]唐晏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两晋诗风》,王澧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两晋士族文学研究》,孙明君,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两晋士族文学研究》,孙明君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列女传》,[汉]刘向编撰,张涛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列仙传注译》,邱鹤亭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刘师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著,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六朝文学论稿》,兴膳宏,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六朝选诗定论》,[清]吴淇著,王俊、黄进德点校,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
    《龙性堂诗话》,[清]叶矫然著,《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陆机集》,[晋]陆机撰,金涛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陆机陆云年谱》,俞士玲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陆平原年谱》,姜亮夫,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陆士衡诗注》,郝立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陆士衡文集校注》,刘运好,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陆云集》,[晋]陆云撰,黄葵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麓堂诗话》,[明]李东阳,《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论衡校笺》,杨宝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论语集解义疏》,[魏]何晏注、[南朝梁]皇侃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论语集释》,程树德,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论语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洛阳伽蓝记校笺》,[北魏]杨衒之撰、杨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许维潏撰,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毛诗后笺》,胡承珙撰、郭全芝校点,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版。
    《毛诗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美的历程》,李泽厚,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孟子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名教危机与魏晋士风的演变》,《中国知识阶层史论》,余英时,台北: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84)版。
    《墨子间诂》,[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秦集史》,马百非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梁]萧统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唐]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日知录校注》,[清]顾炎武著,陈垣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山海经》,周明初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珊瑚钩诗话》,[宋]张表臣著,《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申鉴》,[汉]荀悦撰、黄省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沈约研究》,林家骊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美]阿诺德·伯林特著,陈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诗传遗说》,[宋]朱鉴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诗筏》,[清]贺贻孙,《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赋论稿》,王洲明,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诗古微》,[清]魏源著《桧郑答问》,清道光刻本。
    《诗集传》,[宋]朱熹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经六论》,张西堂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诗经选译》,余冠英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诗经学史》,洪湛侯,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诗经原始》,[清]方玉润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诗品》,[梁]钟嵘著,《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诗品笺注》,[梁]钟嵘著、曹旭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诗三家义集疏》,[清]王先谦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诗三家义集疏》,[清]王先谦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诗说》,[清]惠周惕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诗薮》,[明]胡应麟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诗言志辨》,朱自清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诗意·诗心:关照中国古代诗人审美追求与心灵的历史》,孙敏强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诗源辨体》,[明]许学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诗总闻》,[宋]王质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史记》,[汉]司马迁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水经注校释》,陈桥驿,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说苑校证》,[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四溟诗话》,[明]谢榛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宋书》,[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隋书》,[唐]魏征、令狐德菜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版。
    《岁寒堂诗话》,[宋]张戒,《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孙作云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太平御览》,[宋]李防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太炎文录初编》,章太炎,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谈艺录》,(明)徐祯卿,《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唐前辞赋类型化特征与辞赋分体研究》,王德华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唐诗发展的地域因缘和空间形态》,胡可先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王素,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通典》,[唐]杜佑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通志》,[宋]郑樵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王弼集校释》,[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国维论学集》,王国维著、傅杰编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唯物主义历史观》,[德]考茨基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傅刚,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唐长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章权才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梅家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张仁青,台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
    《魏晋清谈思想初论》,贺昌群,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魏晋情论》,何善蒙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魏晋四言诗研究》,[韩]崔宇锡,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
    《魏晋文学史》,徐公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魏晋文学与玄学》,唐翼明,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撰、汤一介等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魏书》,[北齐]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文赋集释》,张少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文化身份问题研究》,[英]斯图亚特·霍尔、保罗·杜盖伊编著,庞璃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文学研究》,刘德清、邓声国主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文心雕龙札记》,黄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文学地理学研究》,曾大兴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文章辨体》,[明]吴讷著,于北山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闻一多全集》,闻一多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西晋士风与诗歌》,张爱波,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西晋太康诗歌研究》,檀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西晋文学考论》,俞士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西晋文学研究》,[日]佐藤利行著、周延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叶枫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希古楼金石萃编》,刘承斡,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先秦礼乐文化》,杨华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先秦礼学》,勾承益著,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孝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序》,[汉]刘向撰,诸子百家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续汉书郡国志汇释》,钱林书编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荀子》,[唐]杨惊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揅经室集》,[清]阮元撰、邓经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颜氏家训集解》,王利器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义门读书记》,[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艺境》,宗白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逸周书汇校集注》,黄怀信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音学五书》,[清]顾炎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余嘉锡论学杂著》,余嘉锡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玉海》,[宋]王应麟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
    《玉函山房辑佚书》,[清]马国翰辑,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普著,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元河南志》,中国地方志研究会编:《宋元地方志丛书》,台北:中国地方志研究会,1978年版。
    《张衡诗文集校注》,[汉]张衡撰,张震泽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胡大雷,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中古文学集团》,胡大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古代建筑史》,傅熹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吴承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礼文化》,邹昌林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沅君,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梅新林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王志平著、李学勤主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梁启超,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知识阶层史论》,余英时,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
    《周礼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周易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朱熹集》,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庄子补正》,刘文典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庄子集释》,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资治通鉴外纪》,[宋]刘恕,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向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王德华,《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吴承学,《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考古》,1973年第4期。
    《何尊铭文初释》,马承源,《文物》1976年第1期。
    《河洛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李学勤,《文史知识》,1994年第3期。
    《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朱绍侯,《文史知识》,1994年第3期。
    《六朝文论若干问题之商讨》,杨明,《中州学刊》,1985年第6期。
    《陆机入洛疑案新断》,姜剑云,《洛阳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周汝昌,《文史哲》,1963年第2期。
    《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徐正英,《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化》,梁满仓,《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诗·樛木>之“谬”“葛”意蕴生成考论》,林家骊师、冯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吴承学、何志军,《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试论<文选>所收陆机<挽歌>三首》,傅刚,《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太康文学思想述评》,傅至柔,《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王肃五帝说及其对郑玄的感生说与六感说的扫除工作》,顾颉刚,《史学论丛》,1935年第2期。
    《唯生与位谓之大宝——潘岳<西征赋)解读》,王德华,《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2期。
    《魏晋封国制度与王朝兴亡》,王明前,《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西周郊天礼考辨二题》,杨天宇,《文史哲》,2006年第3期。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补遗》,骆玉明,陈尚君,《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郑风郑声的文化比较及其历史评价》,修海林,《音乐研究》,1992年第1期。
    《(周南·樛木)的时代和地域》,翟相君,《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周人祭天以祖配考》,杨天宇,《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竹林七贤”与“二十四友”》,沈玉成,《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左思<三都赋>邺都的选择与描写——兼论“洛阳纸贵”的历史与政治背景》,王德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西晋诗歌研究》,常为群,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魏晋文学与儒学关系研究》,孙宝,浙江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曾毅,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汉末魏晋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宋展云,扬州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