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社会公正实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Research on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 作者:颜明权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政治学理论
  • 学位年度:2007
  • 导师:陈秉公
  • 学科代码:030201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7-04-01
  • 答辩委员会主席:徐湘林
摘要
一个现代的健康的社会应该信行公正、共享、发展的基本理念。遵循公正规则,充分调动各个阶层和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潜能,实现社会发展普遍受益与和谐共处。由于城乡户籍壁垒、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缺陷等因素影响,中国城市经济模式长期以来使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处于不公正的利益格局之中,限制了农民工的平等生存和发展权利。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社会公正实现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也是一个必然趋势。社会公正实现是农民工生存需要、人的尊严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体现。农民工既是城乡制度不公正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平等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参与经济活动与分享发展成果、确保发展权利和能力增长的可持续性、要求阶层相互开放与互惠互利是社会公正的诉求。实现农民工在城市居住、平等就业、政治参与、社会保障以及取得城市户籍等公正目标,必须从农村土地退出、城市进入、城市融入三个环节着手进行社会改革,始终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突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社会公正实现的制度化保障,即政府作为和制度供给。
Pursued as an eternal value in human society, justice is a basic idea and a behavioral rule. Social justice reflects a process and a state of everyone in his proper place, which is formed while the society is regulating the interest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That is to say, the state power uses political, economic, legal, and cultural and other means to integrate and regulate the society, by a set of regulation systems such as security principle, contribution principle. On one side, we must ensure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of each social group and its members; on the other side, we must provide adequate and free development space for these with potentials (both social groups and individual member )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haring social development.
     Cities lie in the center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people’s spiritual life.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asants is the ultimate way to solve the peasant problem. The rural worker in our country is a unique form of peasant-citizen and is chosen voluntarily by peasants under the regulation of market, but rural workers and the transforming form of peasant-citizen in capitalistic history are restricted by the common law of industrialization needing labor and both have similar features and process of pursuing the maximum profits while exploiting labors heavily. Furthermore, because of the barriers imposed on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by the urban-rural dualistic hierarchy, the urban economic model in China has been squeezing rural workers as cheap labor for a long time, which places millions of rural workers in unjust pattern of interests. This not only endangers the survival baseline of rural workers, but also greatly limits free development space of rural workers with potentials; it fail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har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reatly restricts rural workers’equal rights to survive and develop.
     After 20-year practice,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propose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aiming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young rural workers, consisting of young peasants with civil senses, demand strongly for civilized lifestyle and identity, so as to get equal space to survive and develop.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how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seems to be much more urgent and necessar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 guided by basic theories, viewpoints and methods of Marxist politics and integrated closely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employs research methods of combining dialectical analysis with benefit analysis, 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system analysis with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empirical analysis and makes a discussion around“basic theories, the evolution course, present situations, influencing factors, experiences from abroad, objective establishment and the path choice of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striving to combine short-and mid-term operational measures organically with long-term system building.
     The whole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Revolving around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its evolution cours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s and analyzes relat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y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iming at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Part I:“Introduction”. At first, this part expounds the issues raised in the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reflection on the unjust system of rural workers, it brings out a viewpoint that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opic of the times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Then, based on analyzing current research works, this part determines research centers and directions of the whole paper; it advances research methods, analytical framework, solution thoughts and research values of the paper, too; in addition, it points out defect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Part II:“Basic theories of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Firstly, this par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such concepts as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and social justice; secondly, it analyzes Marxist thoughts about achieving social justice while peasants are transforming into workers and advances the ethical demands of achieving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survival needs of rural workers, needs of human dignity and self-fulfillment as well as necessary compensation for original capital accumulation forms; finally, it indicat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Part III:“The evolution course and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in our country”. First, this part analyzes systematic background of rural workers’emergence; microscopically, it mainly elaborates on the several developing stages of rural worker groups and their features; it emphasizes the viewpoint that the rural worker is an unjust product of the urban-rural dualistic hierarchy, as well as a remarkable indicator of social progress. Second, it analyzes the flowing trends of rural workers split from peasant groups at a micro level and expounds the social mobility system of rural workers and the limits of civilization channels. Third, the rural worker groups in our country have a new developing trend after 20 years, which is the just civilization demand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rural worker groups; investigating the inclin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rural workers, it shows a lack of national treatment to rural workers and responds to their demands for basic civil rights. At last, it advances the contents demanded by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after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and delay and the inclination of conducting criminals; specifically, the contents refer to enjoying equal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participating i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sharing the fruits of development, being ensured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ing rights and growing abilities and demanding opening up and mutual benefit among all social strata.
     Part IV:“Analyses of relat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This part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y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o achieve the social justice from the angles of systematic factors, factors of ideas, domestic economic factors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focusing on the urban-rural dualistic hierarchy as the root to influence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it points out that making a systematic reform is quiet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social justice.
     Part V:“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es of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in foreign countries”. Firstly, this part inspects the "marginalization theory”and "social exclusion theory" and comments on experiences and defects while the theories above solve the issues of achieving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then, it analyzes the typical models of achieving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concludes the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that can be borrowed.
     Part VI:“Objective establishment and the path choice of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At first, this part analyzes the contents and feasibilities of short and mid term objectives established for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1) rural workers live in cities and have legal resources of income; (2) statute rural workers’equal right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in cities; (3) integrate rural workers into middle-incom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a; (4) involve rural workers in the primary social security system; (5) build an employment system, under which citizens and peasants compete fairly; (6) rural workers get urban household registers and a sense of urban identities. Then, this part expounds on guiding principles of achieving social justice, advances major aspects and measures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and emphasizes that educational justice is a consistent system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key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is the system building, namely government action and system supply.
     Part VII:“local governments’exploration of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during the civilization of rural workers”. This is the case empirical analysis part, which starts with five samples and their analytical methods chosen by this paper, and then concludes experiences and refines theories from each sampl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is part advances its enlightenment of measures.
引文
1 张刚:《孙志刚再铐户籍制度 1.2 亿流动人口“国民待遇”悬空》,财经时报/2003 年/06/14 日第3 版。
    2 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85 页。
    3 http://www.sina.com.cn 2005 年 07 月 14 日 03:46 南方都市报。
    4 《列宁全集》第 19 卷,人民出版社 1954 年版,第 264 页。
    5 参见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年 2 月版,序言第 9 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们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82 页。
     7 刘传江:《中国农民市民化研究》,《理论月刊》,2006 年 10 期第 5 页。
    8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 7 月版,313 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95 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53 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84 页。
    12 《列宁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26 页。
    13 《列宁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531 页。
    14 《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305 页。
     15 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9 页。
    16 党国英:《解放农民的故事没有讲完》,南方都市报,2007 年 1 月 26 日,A2 版。
    1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课题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3 年第 5 期,第 2 页。
    18 参见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 年第 4 期第 44 页。
    19 参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07-308 页。
    20 参见李敏辉:《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 年第 2 期第18 页。
    21 参见李敏辉:《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 年第 2 期第18-19 页。
    22 参见张智勇:《户籍制度、歧视与社会分层——论农民工目前不是中国新的产业工人》,《生产力研究》,2004 年,4 期,第 92-93 页。
    23 陈桂兰:《城市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前沿》2004 年第 3 期,第 42 页。
    24 刘祖云、戴洁:《农民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新华文摘》2006 年第 10 期,第 19-20页。
    25 见刘传江:《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 年第 11 期,第 46 页。
    26 安中轩:《从城乡一体化看农民工市民化》,载《天府新论》,2004 年 s1 期第 215 页。
    27 詹玲、亚森:《农民工市民化:城乡和谐的着力点》,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 年 4 期,第56 页。
    28 何晓红:《农民工市民化的战略地位探析》,《红河学院学报》,2006 年 3 期第 70 页。
    29 文军:《上海城市化建设的现状与战略转变》,载《中国城市化与农村问题十六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年 12 月版,第 34 页。
    30 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 页。
    31 宋小佳:《福建城市化演进的结构性问题》,《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 年第 3 期第 47 页。
    32 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9 页。
    33 文军:《上海城市化建设的现状与战略转变》,载《中国城市化与农村问题十六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年 12 月版,第 35-36 页。
    34 《为什么乡村开始仇视城市》,载《生活文摘报》,2002 年 2 月 5 日第五版。
    35 《为什么乡村开始仇视城市》,载《生活文摘报》,2002 年 2 月 5 日第五版。
    36 《为什么乡村开始仇视城市》,载《生活文摘报》,2002 年 2 月 5 日第五版。
    3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 页。
    38 [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6 页。
    39 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66-469 页。
    40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58 页。
    41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得 :《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148 页。
    42 [古希腊] 亚力士多得 :《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153 页。
     43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第238、352 页。
    44 姚洋:《建构中国社会公正理论之二》,21 世纪经济报道/2003 年 1 月 16 日。
    45 参见梁邦福、余继武:《论公正与规则》,《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 年 3 月第 1 期第 9 页。
    46 赵昆:《公正概念解读》,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 6 月第 3 期第 49 页。
    47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7 页。
    48 参见姚洋:《建构中国社会公正理论之一》,21 世纪经济报道/2003 年/1 月 9 日。
    49 李素华:《社会公正: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动力》,《探索与争鸣》,2005 年 5 期,第 23 页。
    50 吴忠民:《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及立足点》,《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 年第 11 期,第 13 页。
    51 从晓峰等:《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若干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8 页。
    52 参见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 页。
    53 姚洋:《社会公正的四个层次》,21 世纪经济报道/2003 年/2 月/27 日。
    54 参见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77—80 页。
    55 参见巴巴利特:《公民资格》,谈谷铮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97 年版,第 25 页。
    56 参见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M],贵州人民出版社,158 页。
     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43 页。
    5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7 页。
    59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载冯林主编:《中国公民人权读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
    60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9 页。
    61 罗玉中、万其刚著《人权与法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6 页。
    6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4 页。
    6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8 页。
     64 潘小娟、张辰龙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54 页。
    65 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34 页。
    6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477 页。
    68 参见戴维·米勒、韦农·伯格丹诺主编《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6 页。
    69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冯林主编《中国公民人权读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
     70 转引自王海明:《公正 平等 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40 页。
    7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7 页。
    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人民出版社 1964 年半,第 16 页。
    73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6 页。
    74 参见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76 页。
    75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42 页。
    76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133 页。
    77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138 页。
    78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156 页。
    79 [古希腊] 亚力士多得 :《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148 页。
    80 [古希腊] 亚力士多得 :《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148,234,235 页。
    81 [古希腊] 亚力士多得 :《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94 页。
    82 [古希腊] 亚力士多得 :《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149 页。
    83 [古希腊] 亚力士多得 :《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94 页。
    84 参见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9、50 页。
    85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第 505 页。
    86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8 页。
    87 卢梭:《爱弥尔》,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252 页。
    88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32 页。
    89 参见: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44、245 页。
    90 参见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1、52 页。
    9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92 页。
    92 参见王守昌:《西方社会哲学》,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82 页。
    93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92 页。
    9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92 页。
    95 参见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2、13 页
    96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第 159 页。
    9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503 页。
    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296 页。
    9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300 页。
    1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1 页。
    10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80 页。
    10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1 页。
    10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1-262 页。
    10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2 页。
    10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3 页。
    10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77 页。
    107 《列宁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9 页。
    108 《列宁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0 页。
    109 《列宁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75 页。
    110 《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2 卷第 178 页。
    111 《列宁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26 页。
    112 《列宁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531 页。
    113 《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305 页。
    11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55 页。
    11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63 页。
    11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5 页。
    11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64 页。
    11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55 页。
    11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63-164 页。
    120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63-164 页。
    12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13-214 页。
    12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38 页。
    12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16 页。
    12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64-265 页。
    12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64-265 页。
    12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17 页。
    127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261 页。
    128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264-266 页。
    129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505 页。
    130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511-512 页。
    131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15 页。
    132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560 页。
    133 见陈志尚主编:《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卷),北京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93 页。
     134 数据来源:200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35 [美]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168 页。
    136 [美]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168 页。
    1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半,第 500 页。
    138 [美].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168 页。
    139 [美]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177 页。
    140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 88——90页。
    14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04 页。
    142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0 页。
     143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03 页。
    14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6 月第 2 版,第 277 页。
    145 参见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1——67 页。
    146 参见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中国社会学年鉴 1999—2002,第 231 页
    147 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 339 页。
    148 转引自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3-44页。
    149 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4 年版。
    150 参见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7 期,31-32 页。
    151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33 页。
    152 郑功成:《对农民工问题的基本判断》,《中国劳动》,2006 年第 8 期,第 11 页。
    153 郑功成:《对农民工问题的基本判断》,《中国劳动》,2006 年第 8 期,第 11 页。
    154 李培林:《“离土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可行之路》,《东方》)1994 年第三期。
    155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928 页。
    156 《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394 页。
    157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435 页。
    158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617 页。
    159 胡顺延主编:《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年版,366 页。
    16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年版,277-278 页。
    161 转引自王甬等:《新时期以来农民流动的历史考察》,《北京党史》,2003 年 6 期 37 页。
    162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15 页。
    163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560 页。
    164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1 页。
    165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 7 月版,309 页。
    166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 7 月版,310 页。
    167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1 页。
    168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第 71—72 页。
    169 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进城》,载李培林主编《农民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3 页。
    170 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进城》,载李培林主编《农民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 22 页。
    17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第 76 页。
    172 王春光:《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 年第 2 期第 29 页。
    173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 7 月版,318 页。
    174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中国党政论坛》,2002 年第 7 期第 30页。
    175 豆小红:《“新质农民工”的市民化与制度性机会》,《青年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 页。
    176 豆小红:《“新质农民工”的市民化与制度性机会》,《青年研究》,2006 年第 3 起,第 2 页。
    177 杜洁、刘小京、罗沛霖:《80 后成珠三角农民工主体,仅 18.2%为挣钱》,深圳新闻网,2006 年 9月 11 日。
    178 王春光:《我们要在城里扎根——第二代农村进城大军挑战我国城乡体制》,《中国改革》1998 年第 10 期,第 38 页。
    179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中国党政论坛》,2002 年 7 期第 30-31页。
    180 杜洁、刘小京、罗沛霖:《80 后成珠三角农民工主体,仅 18.2%为挣钱》,深圳新闻网,2006 年 9月 11 日。
    181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中国党政论坛》,2002 年 7 月第 32 页。
    182 吴红宇、谢国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南方人口》,2006 年第 2 期,第 24 页。
    183 豆小红:《“新质农民工”的市民化与制度性机会》,《青年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4 页。
    184 资料来源于豆小红:《“新质农民工”的市民化与制度性机会》,《青年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5 页。
    185 吴红宇、谢国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南方人口》,2006 年第 2 期,第 24 页。
    186 梁永健、黄宇:《女工被掐死,疑遭情人毒手》,南方都市报,2007 年 1 月 19 日,A44 版。
     187 刘冰:《乌鲁木齐一项调查表明——农民工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中国青年报/2006 年 10月/15 日/第 001 版。
    188 吴红宇、谢国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南方人口》,2006 年第 2 期,第 27 页。
    189 钱正武:《政府能为农民工市民化做些什么》,《光明日报》,2005 年 2 月 8 日。
    190 D.道格拉斯:《越轨社会学概论》[美],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1-12 页。
    191 胡书芝、罗忆源:《社会失范:城市农民工的游民化倾向》,《城市问题》,2001 年第 2 期,第 46页。
     192 崔会如:《200 名进城农民工犯罪调查与分析》,《杭州商学院报》,2004 年第 1 期,第 36 页。
    193 姚宏科:《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学分析》,《宝鸡社会科学》,2006 年第 3 期,第 31-32 页。
    19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418 页。
    195 俞德鹏、陈智慧、王海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与城市外来民工犯罪》,《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 3 期,第 49 页。
    196 孔士庆、李德:《从‘农民工杀死包工头讨债’看当前城市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安徽农业科学》,2006 年第 4 期 813 页。
    197 俞德鹏:《浙江省城市外来民工犯罪问题研究》,《宁波大学学报》,1998 年 10 期,第 51 页。
    19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99 见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1 页。
    200 见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211 页。
    201 参见石磊著:《三农问题的终结——韩国经验与中国“三农问题”探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 6 月版,94 页。
    202 国际劳动组织:《全球就业议程》,《劳工世界》2001 年第 2 期。
    203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7 月版,第 4 页。
    204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7 月版,第 19 页。
    205 申自玉:《农民工遭社会排斥的原因探析》,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 年 8 月第 14 页。
    206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216 页。
     207 刘效仁:《给予农民工国民待遇,消除一切有形或无形的歧视》,《中国社会报》,2006 年 3 月 6 日第 007 版。
    208 孔维军:《论农村流动人口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1 年第 1 期。
    209 邓大松:《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23 页。
    210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7 月版,第 91 页。
    211 费平:《农民工社会保险如何推进》,《中国劳动》2006 年第 10 期。
    212 [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程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71 页。
    213 转引自潘新新、王建明《浅析城市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 6期 67 页。
    214 陈晓华、张红宇主主编:《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年版,15 页。
    215 朱鸿召主编:《中国流动人口心态调查》,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年 5 月版,175-176 页。
    216 见李根寿、廖运生:《农村“留守子女” 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前沿》2005 年 12 期,164-165页。
    217 孔祥芝,顾洪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子女教育问题研究,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期。
    218 参见石磊著:《三农问题的终结——韩国经验与中国“三农问题”探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 6 月版,94 页。
    219 陈晓华、张红宇主编:《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年版,94 页。
    220 陈晓华、张红宇主编:《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年版,95 页。
    221 陈晓华、张红宇主编:《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年版,101 页。
    222 见[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第 320 页。
    223 参见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3 月版,第 249-251 页。
    224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0 页。
     225 转引自陆艺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 页。
     226 文军:《从分治到融合:近 50 年来我国劳动力移民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 7 期 50 页。
     227 《列宁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20 页。
    228 言扬:《国民待遇:农民的第三次解放》,《协商新报》,2006 年 1 月 6 日。
    229 武深树:《农民进城的农地制度制约及其改革取向》,《农业经济》,2002 年第 2 期,第 16 页。
    230 孙立平:《断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147-158页。
    231 葛成雍:《中国古代等级制度》,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 页。
    23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32 页。
    233 转引自:周春夏:《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 年第 3 期,第 53页。
    234 高国舫:《论城市对外来民工的使用限制》,《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1 年第 2 期,43-44 页。
    235 朱考金:《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以南京市 600 里样本的频数分布为例》,《社会》,2003 年第 9 期。
    236 项飚:《“东镇民工”系列调查之六——自我定位和人生安排》,《中国青年研究》1998 年第 6 期。
    237 王春光:《警惕农民工“底层化意识”加剧》,《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 年第 5 期,第 1 页。
    238 李强:《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学术界》2004 年第 4 期,第 13 页。
    239 李强:《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学术界》2004 年第 4 期,第 13 页。
    240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第 4 页。
    241 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99 页。
    242 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82 页。
    243 余红、丁骋骋:《中国农民工考察》,昆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12—213 页。
    244 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62 页。
    245 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载《经济研究》2001 年第 3 期。
    246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928 页。
    247 胡顺延主编:《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年版,366 页。
    248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中国资源安全保障系统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249 转引自:俞宪忠等著《流动性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09 页。
    250 转引自:陈日斤:《市场条件下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与政策选择》,载黄平主编:《农民工反贫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 61-62 页。
    251 田力浦: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2005 年 11 月。
    252 《中国制造业面临尴尬,自主创新不是口号》,网易社区,经济论坛,2005 年 12 月 16 日。
     253 转引自张汝立著:《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 页。
    254 转引自王章辉、黄柯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第 7 页。
    255 参见王章辉、黄柯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1 页。
    256 贝恩斯:《一种成熟经济中的移民》,第 53 页。
    257 参见王章辉、黄柯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28 页。
     258 弗拉德和麦克洛斯基主编:《1700 年以来的不列颠经济史》,第 2 卷,第 359 页。
    259 韦伯:《19 世纪的城市发展》,第 399 页。
    260 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下册,三联书店,1976 年版,第 461 页。
    261 弗拉德和麦克洛斯基编:《1700 年以来的英国经济史》,第 2 卷,第 367 页。
    262 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第 354 页。
    263 D.巴特勒和 G.巴特勒:《英国政治实录,1900——1985》(D.Butler and G. Butler,Britishi Political Facts,1900—1985),第 333 页,伦敦,1986。
     264 转引自王章辉、黄柯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7 页。
    265 转引自王章辉、黄柯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7 页。
    266 吉尔伯特·非特等:《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 685 页。
    267 吉尔伯特·非特等:《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 686 页。
    268 王章辉、黄柯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第279 页。
    269 参见王章辉、黄柯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5 页。
    270 参见王章辉、黄柯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81-282 页。
    271 参见王章辉、黄柯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83 页。
    272 张季风:《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特点》,日本学刊,2002 年 3 期,88-93 页。
    273 张季风:《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特点》,《日本学刊》,2002 年 3 期,第 86-87 页。
    274 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 4 月版,第300 页。
    27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88 页。
    27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91—392 页。
    277 洪朝辉:《社会公正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当代中国研究》,1999 年第 1 期。
    278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19 页。
     27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210 页。
    280 吴忠民:《如何促进社会公正》,《中国发展观察》,2006 年第 11 期,第 13-14 页。
    28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206 页。
    282 华迎放:《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 年 8 月 6 日。
    283 吴忠民:《如何促进社会公正》,《中国发展观察》,2006 年第 11 期,第 14 页。
    284 转引自:刁振娇:《农民工就业权的平等保护》,《企业经济》,第 9 页。
    285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4 页。
    286 曾群、魏雁斌:《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新华文摘,2004 年(8)。
     288 [英]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5 页。
    289 韩琪:《农民工返乡只能使中国城市化“徒有其表”》,中国经济时报,2005 年 10 月 17 日。
    290 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理论月刊》,2006 年第 10 期,第 9 页。
    291 韩连贯:《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发展趋势分析》,2005 年第 10 期,26-31 页。
    292 韩连贯:《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发展趋势分析》,2005 年第 10 期,26-31 页。
     293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载《中国农村经济》,2001 年第 10 期,第 15 页。
     294 方惠玲:《广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9 年第 3 期。
    295 徐孝林、沈晓梅:《论析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利弊和未来改革取向》,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 年10 月第 70 页。
    296 [英] 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 页。
    297 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2 页。
     298 彭多意、唐东生:《保障进城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3 年,第 11 期。
     299 参见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140-141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版,第 4 卷,第 705 页。
    ① 刘铁男:《大连建立政府与农民工联系平台》,《中国建设报》,2006 年 2 月 21 日,第 2 版。
    ②彭诗琪:《助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南方月刊》,2006 年第 11 期,第 15 页。
    ①郭金丰:《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政府责任界定》,《新疆农垦经济》,2004 年第 5 期,第 27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2 页。
     ①参见曹阳:《中国非农产业群体社会保障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113-114页。
    ②王春光:《农民工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公正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献,2004 年第 2 期。
    ①陆子修:《走出一千万,汇来二百亿——四川省劳务输出产业开发情况的考察》,《经济日报》,2001 年 11 月 28 日。
     ①资料来源:四川年鉴(2005)。
    ②资料来源:四川年鉴(2005)。
    ① 《内蒙古日报(汉)》,2005 年/9 月/2 日/第 004 版。
     ① 《农民日报》/2004 年/1 月 5 日/第 002 版。
    ②参见黄平等主编:《农民工反贫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9 页。
    ③ 《人民日报》/2004 年/2 月/2 日。
    ①徐恬:《深圳参保劳务工全国最多》,《深圳商报》,2006 年 10 月 20 日。
    ②徐恬:《深圳参保劳务工全国最多》,《深圳商报》,2006 年 10 月 20 日。
    ①方兴业:《劳务工社保最低缴费基数降低》,《深圳特区报》,2006 年 5 月 19 日。
    ②徐恬:《深圳参保劳务工全国最多》,《深圳商报》,2006 年 10 月 20 日。
    ①杨丽萍、米国琛:《700 多万人参加工伤保险》,深圳特区报,2007 年 1 月 19 日,A8 版。
    ②袁建勇:《创新社保体系,夯实和谐社会基础》,深圳政府在线 www.sz.gov.cn. 2006 年 10 月 19日。
    ①桑崴:《深圳劳务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http://www.acftu.org/tempate/10004/file.jsp?cid=92&aid=49068。
    ②徐恬:《深圳参保劳务工全国最多》,《深圳商报》,2006 年 10 月 20 日。
    ①董伟:《瑞安市教育局长叶耀国:没有理由不给农民工子女相同待遇》,《中国青年报》,2006年 6 月 15 日。
    ②董伟:《农民工子女的“同城待遇”引发出新问题》,中国青年报 2006 年 6 月 5 日。
    ①董伟:《农民工子女“同城待遇"引发出新问题》,中国青年报,2006 年 6 月 5 日。
    ②董伟:《农民工子女“同城待遇"引发出新问题》,中国青年报,2006 年 6 月 5 日。
     ①董伟:《农民工子女“同城待遇"引发新问题》,中国青年报,2006 年 6 月 5 日。
    ①晏扬:《别让“同城待遇”成为地方政府不能承受之重》,中国青年报,2006 年 6 月 8 日。
    ②高峰:《苏南地区外来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的构建》,《城市发展研究》13 卷,2006 年 4 期,第78 页。
    ③郭奔胜、朱旭东:《都市里的流动和谐》,http://news.xinhua net.com/newscenter/2005-08/12content_3344454.htm
    ①杨得志:《城市边缘群体生活环境恶劣 1 亿多农民工何以安居》,中国青年报,2006 年 04 月 3 日。
    ②高峰:《苏南地区外来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的构建》,《城市发展研究》13 卷,2006 年4期,第79 页。
    ③杨得志:《城市边缘群体生活环境恶劣 1 亿多农民工何以安居》,中国青年报,2006 年 04 月 3 日。
    ①陈振:《上海市苏南三市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卓有成效》,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rqzt2004/dybg2/ibqk.htm1。
    ①高峰:《苏南地区外来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的构建》,《城市发展研究》13 卷,2006 年 4 期,第79 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3、《列宁全集》1--3 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4、《毛泽东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5、《邓小平文选》1—3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1993 年版。
    6、《江泽民文选》1—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7、《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8、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9、陈秉公:《21 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10、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1、吴忠民著:《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2、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3、刘家强主编:《人口经济学新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4、中央档案馆:《共和国五十年》,中央档案出版社 1999 年版。
    15、高士荣、李俊彦编选:《2006 中国社会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6、陈晓华、张红宇主编:《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年版。
    17、李爱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行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8、东方讲坛办公室主编:《中国城市化与农村问题十六讲》,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年版。
    19、潘小娟、张辰龙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0、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21、余红、丁骋骋著:《中国农民工考察》,昆仑出版社 2004 年版。
    22、姚洋:《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23、张汝立:《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24、龚群:《罗尔斯政治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 年版。
    25、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26、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7、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28、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29、朱鸿召主编:《中国流动人口心态调查》,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2 年版。
    30、沈立人:《中国农民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5 年版。
    31、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32、胡靖等:《城市化之累与痛——广州民工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年版。
    33、隋晓明编注:《中国民工调查》,群言出版社 2005 年版。
    3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35、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6、张贤明:《论政治责任》,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7、康有为:《大同书》,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38、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39、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40、李文良等编著:《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年版。
    41、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42、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版。
    43、邹新树:《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群言出版社 2007 年版。
    44、世界银行:《2006 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45、黄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
    46、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4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48、刘家强:《人口经济学新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9、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0、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
    51、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版。
    52、夏军、马西恒等著:《人类汇聚与现代文明》,学林出版社 2006 年版。
    53、景天魁等著:《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
    54、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 2002 年版。
    55、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56、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57、袁峰:《理想政治秩序的探求》,学林出版社 2002 年版。
    58、陈桂棣、春桃著:《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9、蔡建文:《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年版。
    60、张伟:《冲突与变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61、邓大松:《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62、张永和:《权利的由来——人类迁徙自由的研究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 年版。
    63、曹阳:《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社会保障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64、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65、桑玉成、朱勤军主编:《人类政治问题》,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66、丛晓峰、刘溪等著:《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若干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67、王颖:《城市社会学》,上海三联书店 2005 年版。
    68、陈志尚主编:《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卷),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 2004 年版。
    69、周大鸣著:《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70、俞宪忠等著:《流动性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71、邓鸿勋、陆百莆主编:《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年版。
    72、王桂新等著:《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73、冯庆同:《中国工人的命运——改革以来工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74、樊平:《2003 年中国农民发展的基本情况》,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4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5、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76、辜胜阻、简新华:《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77、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78、郑杭生:《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79、李强:《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公平》,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胡鞍钢:《中国就业制度演变》,载《经济研究参考》,2003 年第 51期。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经济基础与城市化问题研究》,载《经济参考》1997 年第 77 期。
    3、胡俊生:《由隔离走向融合——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载《延安大学学报》1997 年第 3 期。
    4、江时学:《边缘化理论述评》,载《国外社会学》1992 年第 9 期。
    5、卢福营:《论非农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群体》,《学术论坛》1996年第 5 期。
    6、唐均:《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载《江苏社会科学》1998 年第 1 期。
    7、李景鹏:《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的特点》,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8、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载《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 3 期。
    9、吴鹏森:《进城农民:中国社会特殊的身份集团》,载《安徽师大学报》1998 年第 2 期。
    10、魏杰、谭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载《经济纵横》2003 年第 6 期。
    11、赵东辉、吴亮:《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多难》,载《瞭望》2003 年第16 期。
    12、王春光:《以社会待遇为基点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 年第 3 期。
    13、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载《新华文摘》2003 年第 10 期。
    14、陆子修:《“民工潮”现象在透视》,载《经济日报》2003 年 2 月。
    15、王岩:《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亚里士多德正义观探析》,载《江海学刊》,1996 年第 3 期。
    16、张乐宁:《当代西方社会学关于越轨的理论》,载《国外社会学》,1989 年第 5 期。
    17、邢艳琦:《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 年第 5 期。
    18、何晓红:《邓小平对农民市民化的贡献》,载《襄樊学院报》2007年第期。
    19、刘芳:《近年来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 期。
    20、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载《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 2 期。
    21、段华洽、王辉:《政府成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条件与机制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 年第 12 期。
    22、陈军、朱志杰:《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若干理论观点》,载《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 年第 4 期。
    23、李强:《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载《学术界》(双月刊),2004 年第 4 期。
    24、苏加毅、陈宇:《试论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载《经纪人学报》2006 年第 1 期。
    25、杨雅华:《进城务工人员的权力贫困及解决对策》,载《求是》2006年第 1 期。
    26、李华:《邓小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 年第 2 期。
    27、吴忠民:《邓小平公正思想初论》,载《理论前沿》,2002 年第 17期。
    28、韩克庆、董建军、韩锋:《普遍受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载《文史哲》,1999 年第 6 期。
    29、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载《理论月刊》2006 年第 10期。
    30、饶惠霞、刘磊:《城乡统筹: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载《中国劳动》2006 年第 8 期。
    31、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载《人口研究》2006 年第 3 期。
    32、黄锟:《“三农”问题的实质和农民工的历史归宿》,载《生产力研究》2006 年第 4 期。
    33、郭富锁:《农民工问题的法律分析》,载《青海社会科学》2005 年第 4 期。
    34、赵伟:《中国的城乡差距:原因反思与政策调整》,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6 期。
    35、陈玉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九大途径》,载《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
    36、陈利军:《三农问题的政治学审视》,载《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 期。
    37、徐永新:《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走向》,载《河南社会科学》,2004 年第 4 期。
    38、馨元:《公民概念之演变》,载《当代法学》,2004 年第 4 期。
    39、白凤森:《拉美贫困问题之我见》,载《拉丁美洲研究》1997 年第5 期。
    40、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基本现状和城市社会适应性分析》,载《社会学导报》1995 年第 10 期。
    41、徐勇:《中国城市和乡村二元社会结构的历史特点及当代变化》,载《社会主义研究》1990 年第 1 期。
    42、郑月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载《经济与管理》,2005 年第 9 期。
    43、张炜:《城市化、市民化和城市文化》,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 11 期。
    44、胡向军:《农民工与城市社会安全问题关系之初探》,载《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 年增刊。
    45、高海燕:《我国农民工自我归类模式的理论研究》,载《南方人口》2005 年第 2 期。
    46、和丕禅、郭金丰:《制度约束下的农民工移民倾向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4 年第 10 期。
    47、蔡志海:《制度变迁中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及其未来命运》,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4 期。
    48、王四满、熊巍俊:《制度变迁与农民身份的变迁》,载《改革》2005年第 4 期。
    49、张琦:《关于中国土地市场化的思考》,载《经济参考》2006 年第83 期。
    50、刘月喜:《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思路》,载《武汉学刊》2006 年第 2 期。
    1、[英]汉默顿著:《思想的盛宴》,吴琼等译,九州出版社 2005 年 10月版。
    2、[英]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版。
    3、阿马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毓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7 月版。
    4、[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 1989 年 7 月版。
    5、[美]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著:《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9 月版。
    6、[英]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 5 月版。
    7、[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 2 版,华夏出版社 2005 年12 月北京第 1 版。
    8、[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8 年 12 月版。
    9、昆廷·斯金纳、博·斯特拉思主编:《国家与公民——历史·理论·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版。
    10、[英]洛克著:《政府论》(上、下篇),瞿菊农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 年、1964 年版。
    11、[比利时]亨利·皮雷纳著:《中世纪的城市》,陈国良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 7 月版。
    1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8 月版。
    13、[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 3 月版。
    14、[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
    15、[美]保罗·S·芮恩施著:《平民政治的基本原理》,罗家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5 月版。
    16、[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年 2 月版。
    17、[英]赫·乔·韦尔斯著:《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吴文藻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版。
    18、[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马斯洛论管理》,李斯译,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年版。
    19、[英]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利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版。
    20、[意]托马斯·阿奎那著:《亚里士多德十讲》,苏隆编译,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版。
    21、[英]戴维·李、布赖恩·特纳主编:《关于阶级的冲突》,姜辉译,重庆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版。
    22、[美国]詹姆斯·C.斯科特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23、[日]服永健一著:《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李国庆、刘畅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1 月版。
    2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 年版。
    25、保尔?芒图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杨人鞭译,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26、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印金强、赵荣美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年版。
    27、[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 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