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迷故我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人类学把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文化分析就是阐明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隐含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在本文中,御宅族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御宅族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方式、消费方式、人际互动方式,以及反映在生活方式中的态度、价值观或世界观等。
     动漫御宅族是伴随动漫文化以及现代资讯手段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御宅族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创造了各种独特的文本、符号、象征及意义,并催生了动漫亚文化的产生,动漫亚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日本作为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其动漫文化的影响远及世界各国。与此相应,日本御宅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观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御宅族效仿的模版。中国作为日本的邻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动漫传入中国后,日本动漫文化以及日本御宅族的生活方式、思维及行为方式对中国年轻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日本御宅族这一亚文化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人类学、文化社会学及媒体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御宅族的生活方式、思维及行为方式进行深度描述,在此基础上,从文化整体论的视角出发,探析御宅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系统。以期增进对御宅族这一亚文化群体的了解,以及对这一文化现象所承载的知识形式和文化特征的理解。
     本文的理论意义表现在:从研究视角而言,通过对动漫文化及御宅族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发现,在这一研究领域中,鲜见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多是从传播学、心理学和文化产业等方面探讨相关话题,尚未发现从人类学视角对日本御宅族生活方式的深入、系统研究。因而,本文的研究,可以拓展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从研究方法而言,除了直接接触调查对象搜集第一手资料之外,由于御宅族的主要活动场域是虚拟网络空间,因而,需要将网络作为另一种田野,参与到与御宅族的互动和交流之中,突破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现场观察和面对面访谈的局限,创新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实践意义表现在:通过对当代日本御宅族生活方式的深入研究,能够对御宅族研究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为中国的动漫文化研究和御宅族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对御宅族这一亚文化群体的关照,也助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本文的主体内容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并对相关概念和术语进行界定和解释。
     第一章梳理和介绍作为本文分析背景的日本动漫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并对日本动漫的基本特征、日本动漫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进行概括和分析。
     第二章对动漫御宅族的概念进行辨析、界定。厘清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的异同,分析御宅族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第三章首先,分析御宅族群体内外对其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其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御宅族的语言使用、审美取向、恋爱、衣着装扮等进行深入阐述;再次,以网络田野和实地田野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对御宅族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中人——机——人、人——人等特殊的交流互动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最后,通过实地调查,重点考察东京秋叶原、池袋乙女路和鹫宫町等三个主要的御宅族圣地,揭示御宅族对圣地的依存和圣地因御宅族而繁盛的过程与原因。
     第四章在对角色扮演概念进行界定,对角色扮演的缘起和发展、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进行梳理和描述的基础上,对秋叶原女仆餐厅和乙女路执事餐厅这两个因角色扮演行为而包含大量动漫元素的场所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探究御宅族在现实生活中追求二次元文化,渴望融入动漫世界的原因和过程。
     第五章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视角,对御宅族的身份特征、御宅族生活方式的意义系统及其追求意义的途径等进行尝试性分析和阐述。
     结语部分对正文的主要内容进行逻辑层面的概括、提炼,深入阐述笔者的研究主旨及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首先,御宅族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表现为生活融入动漫,动漫融入生活。与动漫相融合的生活方式是动漫亚文化的表征。动漫文化内化于御宅族的价值追求和审美取向,外显于御宅族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其次,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的意义,表层是对风格、个性的塑造和张扬,快感的获得;深层的意义在于自我身份的建构与表达,在于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实现。
     第三,日本御宅族群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御宅族文化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亚文化,并不断向社会主流文化渗透。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介时代,御宅族与由大众传媒主导的文化消费模式之间是一种互动的、相互博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取所需,相互依存。
     第四,御宅族是商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动漫亚文化是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御宅族的存在是社会活力的表现形态之一,但同时,御宅族对动漫的迷恋表现出一定的过度性,御宅族群体内部的自我认知和群体外部的观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Cultural anthropology is a discipline of cultural study which concentrates on thelife style of people, meanwhile cultural analyses attempt to interpret one specificlifestyle and its impicit or explicit siginificance and valu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lifestyle of otakus(おたく) refers to their the clothing, food, shelter,entertainment,expenditure and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Moreover,it also indicatestheir attitude, value and view of world in their daily life.
     ACG otaku is a peculiar social community which has emerged with the fastdevelopment of ACG culture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nce the1980s.The unique life style of otakus creates their own texts, signs,symbols and meanings,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CG subculture---a culture of lifestyle. Japan is the No.1ACG power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Accordingly,the lifestyle, behavioural pattern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otakus in the other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fall into Japanese-category. In China, the new generationhas been influenced strongly by Japanese ACG culture and the life style, thinking andbehavioural pattern of otakus since1980s.
     The study object in this dissertation is otaku----a subcutural community in Japan.This dissertation is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life style, thinking and behaviouralpattern of otakus. Theoretically it draws on anthropology, cultural sociology andanthropology of mass media. Methodologically, it is a good combination of fieldinvestigation and document research. Then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andvalue which is hidden behind the lifestyle and behavioural pattern of otakus in order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subcutural community and its knowledge form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dissertation lies in the followingaspects.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otakus and ACG culture, there are fewfindings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anthropology and ethnography in this area. Mostof the scholars at home have done some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Industry, but there haven’t been yet profoundand systematic explorations in the lifestyle of Japanese otakus from the angle ofanthropology.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will fill this kind of research gap. As far asthe methodology is concerned, this dissertation goes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on-the-spot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vis-à-vis interview, regarding the internet as a newfield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with Japanese otakus besidescollecting first-hand data, because they actually live their lives in vitual cyper-spac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veyed through the deepexploration of the lifestyle of Japanese otakus,clarifying the confused notions ofotakus, providing useful insights into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in China, and even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versities.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body andconclusion.The introduction par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goal and the theoretical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content,methodology and the innovations; Moreover, it also gives the definitions andexplanations to some relevant notions and terminologies.
     The main body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journey of Japanese ACG and analyzes its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itscommunication modes and channels.
     Chapter Two defines the notion of ACG otakus, distinguishing the otakus fromcommon ACG amateurs and analyzing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the emergence ofthis kind of community.
     Chapter Thre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First,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otakuswhich is understood and evaluated by people inside and outside this community iscarried out.Secondly, an interpretation on language use, aesthetic value, love, clothingand apparel of otakus is conducted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Thirdly, anexploration in the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s such as person-to-computer-to-personinteraction or person-to-person one in cyper-space by means of cyper field andon-the-spot field investigations.Finally, field investigations are made in Akihabara,Ikebukuro Otome roadand Washimiya-chowhich are important shrines for otakus,reveal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otakus and their shrines.
     Chapter Four gives a definition for the “Cosplay”. Drawing on the description of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splay itself, a careful field investigation has beenmade on a maid cafe in Akihab-ara and a butler cafe in Ikebukuro Otome road,whereACG elements are in abundance,to explore how otakus pursue two-dimensionalculture and how they are integrated into theACG community.
     Chapter Five carries out a tentat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identity,lifestyle and meaning realization of otak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and cultural sociology.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its major findings, valuable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The main ideas of this dissertation will be illustrated as follows:
     First,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of the lifestyle of otakus is the marriage of life andACG. The integration of life and ACG is represented through ACG sub-culture. Thevalue pursuit and aesthetic awareness are internalized by otakus, meanwhile theirlifestyle and behavioural pattern are demonstrated externally.
     In the second place, the surface meaning and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lifestyle ofotakus is interpreted. On the one hand, they show off their styles, personalities andattitudes ostentatiousl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ttempt to construct self-identities insuch a sub-cultural community.
     Thirdly, through decades’development, the OTAKU has already been aninfluential sub-culture, permeating into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In this new-mediaage, gambling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ifestyle of otakus andcultural consumption pattern, where both of them benefit from each other.
     Last but not least, otakus originate from commercial society and Knowledgeeconomy, and ACG culture is a fundamental part of diversified culture. Therefore, theexistence of this community reveals social dynamism. At the same time, ACGobsession in this community is transitional, because there exists differences betweentheir self-identity and the evaluation of outsiders.
引文
①[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②萨拉·迪基:《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见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8页。
    ③祁进玉编:《文化研究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页。
    ①陶东风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②张嫱:《粉丝力量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邓惟佳:《试析西方迷研究的三次浪潮和新的发展方向》,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0期,第32-37页。
    ④张晨阳:《‘迷文化’新媒介环境下的价值审视》,中州学刊,2011年第6期,第88页。
    ①大泽真幸:《虚構の時代の果て》东京,ちくま新書,1996年版,第13页。
    ②菊池聡:《おたくステレオタイプと社会的スキルに関する分析》,Japanese association of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年。第37页。
    ①岡田斗司夫:《オタク学入門》东京,新潮社(新潮OH!文庫),2000年版,第72页。
    ②田川隆博:《タク分析の方向性》,东京,講談社,2010年版,第83页。
    ①大塚英志:《おたくの精神史1980年代論》东京,講談社,2004年版,第92-93页。
    ②弘安介:《御宅族的考察》(オタクの考察),东京,2008年版。第73-75页。
    ③安田诚:《図説オタクのリアル―統計からみる毒男の人生設計》东京,幻冬舎コミックス,2011年版。
    ①相田美恵:《現代日本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変容おたくという社会現象にっ通じて》,Hiroshima Shudo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②宫田真司:《制服少女的选择》,东京,1994年版,第29页。
    ③中島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不全症候》(交流障碍病),筑摩書房,1999年版,第36页。
    ①大塚英志:《おたくの精神史1980年代論》(御宅族的精神史)东京,講談社,2004年版,第97页。
    ②折原由梨:《おたくの消費行動の先進性について》(御宅族的消费动机的先进性),跡見学園女子大学マネジメント学部紀要第8号,2009年,第19-46页。
    ③大塚英志:《故事消费论》(物語消費論),2001年版,第65页。
    ①东浩纪在:《动物化的新地位—御宅族眼中的日本社会》(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2008年版,第127页。
    ②森川嘉一郎:《おたく:人-空間-都市》东京,幻冬舎,2004年版,第19页。
    ③浅羽通明:《天使の国王:「おたく」の論理のために》东京,JICC出版局,1991年版,第36页。
    ①大澤真幸:《流行交流全书》,《ポップ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全書》,1992年版,第67页。
    ②石井久雄:《おたくのコスモロジー》(御宅族的宇宙论),The Jap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Education,1997年,第45页。
    ①林舒舒:《当前日本动漫风靡现象探析》,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39-40页。
    ②赵敏:《关于日本漫画研究》,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第35期,第229-230页。
    ③石勇:《动漫文化:不可小觑的青少年亚文化》,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1期,第51-56页。
    ④韩若冰:《浅谈日本动漫文化的草根性特点》,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第169-174页。
    ⑤谭佳英:《动漫亚文化的文化体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7页。
    ⑥耿楠楠:《日本动漫的文化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第62-65页。
    ⑦博冰:《有种生活比上班幸福—资深御宅族生存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①李常庆: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②朱岳:《萌系御宅族的后现代性状》,东南传播,2008年第12期,第154-155页。
    ③张根强:《御宅族的三重身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第92-95页。
    ①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消费偏好研究》,人名出版社2009年版。
    ②方亭:《从动漫流行语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症候-以“罗丽塔”“伪娘”“宅男/宅女”为例》,青年文化,2011年第1期,第78-83页。
    ③易前良、王凌菲:《御宅—二次元世界的迷茫》,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页。
    ④张磊:《中国漫迷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43页。
    ①孔金连:《长沙市漫迷群体的消费行为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4页。
    ②孙华:《中日动漫比较研究——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的一个视角》,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1页。
    ③何婧:《中国动漫迷对日本动漫的接受与再创造》,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3页。
    ④梁静:《动漫迷的媒介再现分析——以《广州日报》2000~2009年动漫新闻报道为例》,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页。
    ⑤戚艳伟:《日本动漫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秋叶园和鹫宫町为例》,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35页。
    ⑥谷亮:《叛逆与快乐-解析动漫迷生活方式的意义》,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①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9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①李捷:《日本动漫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②李捷:《日本动漫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第159页。
    ①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现代服务业调查研究组:《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报告2010》,东京,2011年,第14页。
    ①耿楠楠:《日本动漫的文化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第63页。
    ①李常庆:《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
    ①眉村卓:《异次元流浪者》,倪灵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②李常庆:《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③高畑勲:《暴力、动画片及其渊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59页。
    ①马驿:《丑陋的日本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①李常庆:《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页。
    ①労働政策研究研修机构:《コンテンツ産业の雇用と人材育成ーアニメーション産业実态调査》,2011年版,第61页。
    ①中森明夫:《おたくの研究》,东京,漫画ブリッコ,1983年版。
    ②冈田斗司夫:《オタク学入门》,东京,日本:太田出版社,1996年版。
    ①中島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不全症候》,筑摩書房1999年版。
    ②朱岳:《萌系御宅族的后现代性状》,东南传播,2008年第12期,第154-155页。
    ③赵思:《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科教文汇,2009年第4期,第235-237页。
    ④韩若冰、韩英:《日本“御宅族”的行为方式及其消费特征》,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157-160页。
    ①安田诚:《図説オタクのリアル―統計からみる毒男の人生設計》东京,幻冬舎コミックス,2011年版,第84页。
    ②東浩紀:《リアルのゆくえ──おたくオタクはどう生きるか》东京,講談社現代新書,1998年版。
    ③《宇宙战舰大和号》(日语原题:宇宙戦艦ヤマト)是日本动画制作公司1970年代起制作的动画系列作品,日本电视台、读卖电视台、富士电视台相继播出宇宙战舰大和号及系列相关作品。70年代的《宇宙战舰大和号》具有划时代意义,该动画片与80年代的《机动战士高达》及90年代的《新世纪福音战士》,一起被誉为日本动画御宅三大神作。《宇宙战舰大和号》在2010年被改编为同名真人版电影。
    ①大泽真幸:《虚構の時代の果て》东京,ちくま新書,1996年版,第125页。
    ①何婧:《中国动漫迷对日本动漫的接受与再创造》、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14页。
    ①张磊:《中国漫迷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46页。
    ①松原达哉:《生活心理分析の理论と方法》,東京:弓立社2007年版,第26页。
    ②周星:《“萌”作为一种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7页。
    ①绫波丽:(日语:綾波レイ)是日本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女主角之一。
    ①石川栄吉:《文化人类学辞典》,东京:弘文堂1994年,第289页。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79页。
    ①山村高淑:2008「アニメ聖地の成立とその展開に関する研究:アニメ作品「らき☆すた」による埼玉県鷲宮町の旅客誘致に関するー考査」『国際広告メデイア観光学ジャーナル』Vo1.7pp.145-164。
    ①岡本健:「情報化が旅行者行動に与える影響に関する研究:アニメ聖地巡礼行動の事例分析から」『2009年日本社会情報学会(JSIS&JASI)合同研究大会研究発表論文集』PP.364-367.
    ①谷村要:「『祭り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よる『出会い』の可能性―『ハルヒダンス』と『アニメ聖地』を事例としてー」,『社会学評論別冊共同研究成果論集』,2011年版,p97-109。
    ①邱天娇:《Cosplay赛博空间中的幻想与认同》,苏州大学硕士论文,第8页。
    ①宇田川岳夫:《フリンジカルチャー:周辺的オタク文化の誕生と展開》东京,水声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①陶东风、杨玲主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①[美]乔纳森H.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469页。
    ①参见伊恩·康德里的《“B-Boys和B-Girls:日本的饶舌粉都和消费文化”》,转引自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9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①参见安田诚:《図説オタクのリアル―統計からみる毒男の人生設計》东京,幻冬舎コミックス,2011年版,第84页。
    ②[德]恩思特·卡西尔著:《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版,第2-3页。
    ①[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5页。
    ②参见[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11-31页。
    ①维克多特纳著:《象征之林》(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6页。
    ②转引自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95页。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4页。
    ②参见[英]雷蒙·威廉斯著:《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87页。
    ①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②参见[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等著:《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0-611页。
    ③[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等著:《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①转引自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95页。
    ①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55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1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3页。
    ②[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①[美]乔治瑞泽尔著:《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③[美]费斯克著:《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
    ①高丙中:《主文化_亚文化_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113页。
    [1][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挪威]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黄薇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英]安·格雷《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许梦云译,高丙中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美]贝斯特:《邻里东京》,国云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6]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消费偏好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龚建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邓惟佳:《试析西方迷研究的三次浪潮和新的发展方向》,传播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10]段俊、谭玲:《动漫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范明林、吴军:《质性研究》,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12][德]恩思特·卡西尔著:《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版。
    [13]方李莉:《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4]方李莉:《“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阐释》,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15]方亭:《从动漫流行语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症候-以“萝莉”“伪娘”“宅男/宅女”为例》,青年文化,2011年第1期。
    [16][美]费斯克著:《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
    [17]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8]高丙中:《海外实地调查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9期。
    [19]谷亮:《叛逆与快乐-解析动漫迷生活方式的意义》,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0][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4页。
    [21][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骆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2]耿楠楠:《日本动漫的文化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23]韩若冰:《浅谈日本动漫文化的草根性特点》,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24]韩若冰、韩英:《日本“御宅族”的行为方式及其消费特征》,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25]何婧:《中国动漫迷对日本动漫的接受与再创造》,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6][美]克利福德·吉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7][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8]简妙如:《过度的阅听人一迷之初探》,台湾中正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
    [29][美]杰里·D·穆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欧阳敏、邹乔,王晶晶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0]孔金连:《长沙市漫迷群体的消费行为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1]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英]雷蒙·威廉斯著:《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87页。
    [33]李长庆《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4]梁静:《动漫迷的媒介再现分析——以《广州日报》2000~2009年动漫新闻报道为例》,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5]林建煌:《消费者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6]林舒舒:《当前日本动漫风靡现象探析》,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7][澳]林恩·休谟、简·穆拉克:《人类学家在田野:参与观察中的案例分析》,龙菲、徐大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38]卢丽:《日本人与漫画》,东瀛文化,2001年第32期。
    [39][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0]罗岗、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41]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3][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4][德]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潘亚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美]麦克尔·赫兹菲尔德:《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刘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46][美]乔治瑞泽尔著:《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47][美]乔纳森H.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48]戚艳伟:《日本动漫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秋叶园和鹫宫町为例》,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49][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石勇:《动漫文化:不可小觑的青少年亚文化》,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1期。
    [51]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52]孙华:《中日动漫比较研究——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的一个视角》,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3][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4]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5]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9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9期。
    [56]陶东风、胡疆锋著:《亚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57]谭佳:《动漫亚文化的文化体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第2008年第1期。
    [58]王传东、郑琳:《动漫—产业分析与衍生产品研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9]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61][美]威廉亚当斯:《人类学的哲学之根》,黄剑波、李文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黄剑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赵玉燕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5]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6]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4月版。
    [67]姚湜、王玉珏、常亦殊:《职场竞争激烈部分白领女性当上“干物女”》,经济参考报,2007年第10期。
    [68]易前良、王凌菲:《御宅—二次元世界的迷茫》,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9][美]约翰·哈特利:《文化研究简史》,季广茂译,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
    [70]张晨阳:《‘迷文化’新媒介环境下的价值审视》,中州学刊,2011年第6期。
    [71]张根强:《御宅族的三重身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72]张磊:《中国漫迷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73]张继焦:《从流行文化到大众文化—都市中的卡拉O K现象》,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
    [74]张嫱:《迷研究理论初探》,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
    [75]张嫱著:《粉丝力量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76][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董洪川译,商务印刷馆,2005年版。
    [77][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8]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9]赵旭东:《从田野工作到文化解释》,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80]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81]赵敏:《关于日本漫画研究》,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第35期。
    [82]赵思:《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科教文汇,2009年第4期。
    [83][日]竹田旦著《日本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色音译,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
    [84]朱英双:《浅谈日本动漫对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教育理论研究,2011年第10期。
    [85]朱岳:《萌系御宅族的后现代性状》,东南传播,2008年第12期。
    [86]周兴茂、汪玲丽:《人类学视野下的网络社会与虚拟族群》,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1期。
    [87]周星:《“萌”作为一种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一期。
    [1]阿島俊:《漫画同人誌エトセトラ:状況論とレビューで読むおたく史》东京,久保書店,2004年版。
    [2]安田诚:《図説オタクのリアル―統計からみる毒男の人生設計》东京,幻冬舎コミックス,2011年版。
    [3]長山靖生:《おたくの本懐:「集める」ことの叡智と冒険》东京,ちくま文庫,2005年版。
    [4]大原まり子:《オタクと三人の魔女》东京,徳間書店,1995年版。
    [5]大泽真幸:《電子メディア論》东京,新曜社,1995年版。
    [6]大泽真幸:《虚構の時代の果て》东京,ちくま新書,1996年版。
    [7]大塚英志:《おたくの精神史1980年代論》东京,講談社,2004年版。
    [8]稲葉振一郎:《おたくの遺伝子》京都,太田出版、2005年版。
    [9]島国大和:《ゲーム屋が行く!デジオルオタク業界で生き残る道》东京,毎日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2005年版。
    [10]島田裕巳:《異文化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オタク国家日本の危機》东京,日本評論社、1991年版。
    [11]東一郎:《羊よサラバ:経済オタク一郎》东京,新風舎,2004年版。
    [12]東浩紀:《リアルのゆくえ──おたくオタクはどう生きるか》东京,講談社現代新書,1998年版。
    [13]東浩紀:《不過視なものの世界》东京,朝日新聞社,2000年版。
    [14]東浩紀:《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东京,講談社〈講談社現代新書〉,2008年版。
    [15]東浩紀:《網状原論F改:ポストモダンオタクセクシュアリティ》东京,青土社,2003年版。
    [16]渡辺和博:《オタク玉》东京,太田出版,1990年版。
    [17]渡辺大地:《それでもやっぱりモーニング娘:オタク的楽しみ方のススメ》东京,アートブック本の森,2003年版。
    [18]荷宮和子:《おたく少女の経済学》东京,廣済堂,1995年版。
    [19]鶴岡法斎:《日本アタク大賞》东京,扶桑社,2003年版。
    [20]高安正明:《なぜ売れる!?:「アキバ系」商売のしくみ》东京,オーエス出版社,2004年版。
    [21]岡田斗司夫、唐沢俊一、眠田直:《オタクアミーゴス!》东京,ソフトバンク,1997年版。
    [22]岡田斗司夫:《東大おたキングゼミ》东京,自由国民社,1998年版。
    [23]岡田斗司夫:《国際おたく大学:一九九八年最前線からの研究報告》东京,光文社,1998年版。
    [24]岡田斗司夫:《オタクの迷い道》东京,文藝春秋,1999年版。
    [25]岡田斗司夫、田中公平、山本弘:《史上最強のオタク座談会:封印》东京,音楽専科社,1999年版。
    [26]岡田斗司夫、田中公平、山本弘:《史上最強のオタク座談会②:回収》东京,音楽専科社,2000年版。
    [27]岡田斗司夫、田中公平、山本弘:《史上最強のオタク座談会③:絶版》东京,音楽専科社,2000年版。
    [28]岡田斗司夫:《東大オタク学講座》东京,講談社,1997年版。
    [29]岡田斗司夫:《オタク学入門》东京,新潮社(新潮OH!文庫),2000年版。
    [30]岡田斗司夫、山本弘:《空前絶後のオタク座談会①:ヨイコ》东京,音楽専科社,2001年版。
    [31]岡田斗司夫、山本弘:《空前絶後のオタク座談会②:ナカヨシ》东京,音楽専科社,2002年版。
    [32]岡田斗司夫、山本弘:《空前絶後のオタク座談会③:メバエ》东京,音楽専科社,2002年版。
    [33]岡田斗司夫:《オタクはすでに死んでいる》东京,新潮社,2008年版。
    [34]宮崎駿:《出発点1979~1996》东京,徳間書店,1996年版。
    [35]宮崎駿:《折り返し点1997~2008》东京,岩波書店,2008年版。
    [36]《広辞苑第六版》东京,岩波書店,2003年版。
    [37]広田恵介、目黒譲二:《オタクライフ》东京,データハウス,1999年版。
    [38]吉田正高《二次元美少女論:オタクの女神創造史》东京,二見書房,2004年版。
    [39]樫村爱子:《ネオリベラリズムの精神分析―なぜ伝統や文化が求められるのか》东京,光文社,2007年版。
    [40]菊池聡:《おたくステレオタイプと社会的スキルに関する分析》,Japaneseassocia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年。
    [41]難波功士:《戦後ユースサブカルチャーズをめぐっておたく族と渋谷系》,KwanseiGakuin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2]清谷信一:《ルオタク:フランスおたく事情》东京,KKベストセラーズ,1998年版。
    [43]浅羽通明:《天使の国王:「おたく」の論理のために》东京,JICC出版局,1991年版。
    [44]日本おたく大賞実行委員会《日本オタク大賞2004》东京,扶桑社,2004年版。
    [45]森川嘉一郎:《おたく:人-空間-都市》东京,幻冬舎,2004年版。
    [46]榊原史保美:《やおい幻論》东京,夏目書房,1998年版。
    [47]石井久雄:《おたくのコスモロジー》,The Jap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1997年。
    [48]唐沢俊一、志水一夫:《トンデモ創世紀2000:オタク文化の行方を語る》东京,イーハトーブ,1999年版。
    [49]西垣通:《メデイアの森:オタク嫌いのたわごと》东京,朝日新聞社,1998年版。
    [50]榎本秋:《オタクのことが面白いほどわかる本:日本の消費をけん引する人々》东京,中経出版,2009年版。
    [51]相田美恵:《現代日本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変容おたくという社会現象にっ通じて》,Hiroshima Shudo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2]小川伸彦·山泰幸:《现代文化の社会学入門》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7年版。
    [53]相田美恵:《おたくをめぐる言説の構造》,Hiroshima Shudo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54]斋藤环:《戦闘美少女の精神分析》东京,筑摩書房,2006年版。
    [55]野村総合研究所:《オタク市場の研究》东京,東洋経済新報社,2005年版。
    [56]永江郎:《平らな時代:おたくな日本のスーパーフラット》东京,原書房,2003年版。
    [57]原えりすん:《オタクトリビア》东京,スタジオディーエヌエー,2003年版。
    [58]宇田川岳夫:《フリンジカルチャー:周辺的オタク文化の誕生と展開》东京,水声社,1998年版。
    [59]宅八郎:《イカす!おたく天国》东京,太田出版,1991年版。
    [60]折原由梨:《おたくの消費行動の先進性について》,跡見学園女子大学マネジメント学部紀要第8号,2009年。
    [61]持永只仁:《アニメーション日中交流记》东京,株式会社东方书店,2006年版。
    [62]中野独人:《電車男》东京,新潮社,2004年版。
    [63]中森明夫:《おたくの研究》,东京,漫画ブリッコ,1983年版。
    [64]中島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不全症候》,筑摩書房,1999年版。
    [65]竹熊健太郎:《私とハルマゲドン:おたく宗教としてのオラム真理教》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版。
    [66]アルテイシア:《59番目のプロポーズ:キャリアとアタクの恋》东京,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67]エチエンヌバラール:《オタクジャポニカ》大阪,河出書房新書,2000年版。
    [68]おたっきい佐々木:《フっ完全おたくマニュアル》东京,ワニブックス,1997年版。
    [69]クーロン黒沢:《香港電脳オタクマーケット》东京,徳間文庫,1996年版。
    [70]コスモヒルズ:《クイズパズルの遊園地:もっと深く、もっと楽しく(在宅おたく編)》东京,ベストセラーズ、1992年版。
    [71]スタジオハード:《電脳アタクページ》大阪,ゼスト,1997年版。
    [72]ヒロヤスカイ:《オタクの考察》东京,シーアンドアール研究所,2008年版。
    [73]もえたん製作委員会:《萌える英単語:もえたん》东京,三才ブックス,2003年版。
    [74]ぽにーてーる:《インターオタクネット》东京,ダイヤモンド社,1997年版。
    [75]ミルミル:《萌える株式投資:一獲千金!豊かなオタク生活》东京,ベストセラーズ,2004年版。
    [76]EYE-COM:《日本一短いオタクちゃんへの手紙》大阪,アスキー出版社,1997年版。
    [77]Jイワンビッチ、Tデユーニング:《優秀なオタク社員の上手な使い方》东京,ダイヤモンド社,2002年版。
    [78]Otaspo:《東京オタッキースポート1996~97》东京,技術評論社,1996年版。
    [79]Livingstone,S.(2004).“The Challenge of Changing Audiences, or,what ie theInternet?”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80]Staiger J (2005),“Media Reception Studie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81]Hills M (2005) NEW Directions in Fan Studies Patterns of Supprise.AmericanBehavioral Scientist.Vol48.No7.March2005,Sage Publications.
    [82]Broker,W and Jennyn,D The Auedience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York.
    [83]Sandvoes,C (2005) NEW Directions in Fan Studies One Directional Fan. AmericanBehavioral Scientist. Vol48.No7.March2005,Sage Publication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