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影视剧中的“清宫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发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的清宫戏热,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广,在影视艺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新时期的文艺复兴中,它参与了整个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对它的探究能够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的某些结构性特征和特殊品质。目前,在当代文化的研究中细致入微的个案探索还不多,而要想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性质,离不开仔细分析存在于其中的具体文化形态。清宫戏作为历史与大众艺术有机结合的文化现象,多年来深受大众的喜爱和关注,这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中有着特别典型的意义。
     本文以“解剖麻雀”与鸟瞰全局相结合,对清宫戏的历史沿革、盛行原因以及清宫戏的种类及艺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对清宫戏的受众意识、符号体系、叙事模式、人物塑造以及清宫戏的历史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清宫戏的特质和价值,进而反映当代大众文化的某些特征。
1980s saw a surge of‘Qing palace drama’which based on the royal life of Qing emperors and people around them. After 1990s, the‘Qing palace drama’assumed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video field. According to a crude statistics of mine, the‘Qing palace drama’has totaled over 80 through the years, among which are not only excellent works winning awards home and abroad and representing the overall level of‘Qing palace drama’creation like YongZheng Dynasty and The Last Emperor, but also some production of inferior quality arousing the strong dissatisfaction and sincere concern of general audience and critical circle. Up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Qing palace drama’spurred such a hot tendency of creation and production of dramas related to Qin dynasty, Tang dynasty and Ming dynasty that the relevant authority had to stipulate some policies to control the situation. The famous writer WangMeng also criticized the flooding of emperor drama at NPC &CPPCC.
     Now‘Qing palace drama’is still produced and watched, but compared with the populari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it is no longer the focus of video field. As a literary phenomenon though, it leaves people in deep thinking. How come that it has had the monopoly of TV audience for almost 20 years even among fierce attacks?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its art creation? How is it related with the real history? All these questions deserve a careful and thorough study. The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concentrate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rama and the real history instead of conducting a theoretical study based on the TV drama itself, which leads the study astray.
     As a ca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study,‘Qing palace drama’has a sha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renaissance in the new period and a study of it will reflect som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tudy the artistic feature, narrative strategy, aesthetics and the audience psychology of‘Qing palace drama’based on the TV play itself. The thesi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 category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Qing palace drama’.‘Qing palace drama’includes two types: historical serious play and historical stories. The former type can be subdivided into: (1) serious play which attempts to reproduce history and reflect the law of history development, (2) pseudo-serious play which looks like historical serious play in terms of artistic style, but in fact all the story is made up for the sake of fascination and therefore cause people’s misreading of history, (3) secret history which belongs to the second subtype and the drama directed by You Xiaogang forms a major part and (4) comedies which uses humor, antics, absurdism and irony for an orgiastic effect. The historical comedies has the greatest social influence among all the‘Qing palace drama’. It breaks away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production of historical drama. Instead, it only uses history as an inspiration to imaginary and popularization, naturalization and dramatization are the basic narrative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is type of drama.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anti-modern consciousness. Most‘Qing palace drama’are carols for emperors and honest and upright officials. The popularity of‘Qing palace drama’embodie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awareness of royal power deeply embedded in Chinese people, and reflects an inborn state of mind and value held by the common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Qing palace drama’illustrates the overdeveloped political wisdom and diplomatic culture. Diplomatic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feudal society. When wisdom and diplomacy became dominant mean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strategy, they are abhorrent from the public moral laws and legal principles and became political trickery closely related to feudalism system.‘Qing palace drama’pays its attention to the wisdom in political arena and intensifies the falsity in individual and moral system. This reveals the practical function of historical play. And the receivers’strong desire of appreciation and experiencing in turn spurs on the over-abundance of‘Qing palace drama’and some of them finally become the artistic specime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s.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new changes in historical viewpoint and the writing of history. The analysis of‘Qing palace drama’reveals the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view and people’s reflection on history. Obvious changes in history writing can be foun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history play. In Contemporary‘Qing palace drama’the traditional tone of heroism is weakened and removes from the traditional value system based on the national ideology. On the contrary, the heroes are put i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logic, and by writing those historic figures, the human nature and value system are reflected.
     The fourth part studies the historical view in‘Qing palace drama’. Historical play and history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historical play in real sense should be written and produced based on the history. The tendency of popularization and vulgarization arising from‘Qing palace drama’on the one hand helps common people to ponder over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causes misreading of history because of the negligence in historical truthfulness found in some historical comedies. Historical play is also a historical text, and therefore should be handled with great caution.
     The fifth part relates to the symbol system in‘Qing palace drama’. Human’s life is closely related to symbols which are a key element in people’s thinking and differentiate people from other animals. In Qing royal palace there was a special cultural symbol system that has been far away from our life with the perishing of Qing dynasty. The popularity of‘Qing palace drama’helps people to understand a nation and an era in the past and recognize these symbols that have almost been forgotten.‘Qing palace drama’, the boundary between“good”and“bad”is blurred and diverges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mode of“heroes”and“villain”;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exploration of people’s character and nature.
     The sixth part concentrates on the narrative strategy in‘Qing palace drama’. These drama uses the story telling and plotting in Chinese classic novels as a source of reference and indicates the return to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aesthetic tradition of China.‘Qing palace drama’are usually TV series limited by the broadcasting time and condition and audience can not finish the watching in several days. Hence, it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tory and plot to attract audience. Every episode in the TV drama is similar to a chapter in Chinese classic novels in that it can be an independent story as well as a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Like Chinese classic novels,‘Qing palace drama’enjoys telling a complete story which has its own beginning, development, climax and ending and they serve as the clue of the narration. Another thing that deserves our study is the stereotype in‘Qing palace drama’. The same subject matter, 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stumes, the repetition of same historical figures all strengthened the advantage of stereotype in‘Qing palace drama’. This is both a blessing and a curse. On the one hand, the stereotype makes the creation and production easy and produces a habitual receiving mode in audience.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 repetition and reproduction will make the art lose its vitality and novelty.
     As a prominent form of popular art,‘Qing palace drama’has become a token in the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引文
①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134-135页。
     ①《清圣祖圣训》卷六《对治》康熙二十三年五月丙子。常建华46页。
    ①马青、林珊珊《几度“琼瑶红”》,《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21期。
    ①马青、林珊珊:《几度“琼瑶红”》,《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21期。
    ①刘中树:《史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灵魂》,《文学评论》2006年2期。
    ①吴承笃:《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山东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载于《东疆学刊》2006年第1期。
    ①[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央编译出版社,第131页。
    ①马青、林珊珊:《几度“琼瑶红”》,《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21期。
    ①刘中树:《史识: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灵魂》,《文学评论》2006年2期。
    
    ①铜山萧一山编,孙文署:《清代通史》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②铜山萧一山编,孙文署:《清代通史》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①铜山萧一山编,孙文署:《清代通史》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②http://ent.sina.com.cn 2003年10月31日15:45新浪娱乐。
    ①2004年01月12日02:27京华时报。
    ?①王昕《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与美学精神》《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
    ①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的思想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296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五一,雍正十三年十月下。
    ①《清高宗实录》卷五一,雍正十三年十月下。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于成龙传》卷二百二十七,10083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①王春瑜:《尊重历史》,《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①秦学颀:《机变诡异的中国古代权术》,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①《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09页。
    ②吴晗:《谈历史剧》,转引自《文学理论争鸣辑要》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679-681页。
    ①刘中树:《史实: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灵魂》载于《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①刘中树:《史实: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灵魂》载于《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①李幼蒸:《历史符号学和古代历史》61页《新华文摘》2008年2期。
    ②2003年05月07日北京晨报。
    ③陈旭麓等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④注:杜春和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1页。
    ⑤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5页。
    ①李幼蒸:《历史符号学和古代历史》60页,《新华文摘》2008年2期。
    ①李幼蒸:《历史符号学和古代历史》59页,《新华文摘》2008年2期。
     ①铜山萧一山编,孙文署:《清代通史》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3页。
     ①2003年05月14日,《北京晚报》。
    
    ①诸葛文:《细说清代十二朝》,京华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343页。
    ②张福贵:《教科书模式与多元化、个性化的学术要求》,《文学评论》2004年4期,第177页。
    
    ①诸葛文:《细说清朝十二帝》,《细说清朝十二帝》,京华出版社2005年4月,第335页。
    ②铜山萧一山编,孙文署:《清代通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52页。
    ①铜山萧一山编,孙文署:《清代通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59页。
    ①张燕婴译:《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2页。
    ②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的思想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293页。
    ①[美]艾志端著:《晚清中国的灾荒与意识形态——1876-1879年“丁戊奇荒”期间关于灾荒成因和防荒问题的对立性阐释》丁蕊、朱浒译,收录于李文海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知识、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月版。
    ①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28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铜山萧一山编,孙文署:《清代通史》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13页。
    ①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的思想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296页。
    ①铜山萧一山编,孙文署:《清代通史》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18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9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6页。
    ①陈江风:《天人合一观念与华夏文化传统》,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4页。
    ②诸葛文:《细说清朝十二帝》,京华出版社2005年4月,第223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三1982年9月,见其中傅佳的回忆文章《记清宫的庆典、祭祀和敬神》,第118页。
    ①铜山萧一山编,孙文署:《清代通史》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②以上内容均摘自《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出版社1982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见傅佳:《记清宫的庆典、祭祀和敬神》,第118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9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4796页。
    ②《清圣祖训》卷十,《敬天》,康熙十七年六月壬午。
    ③《清圣祖圣训》卷十《敬天》,康熙十八年七月壬戍。
    ①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①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30页。
    
    ①《热风随感录三十九》,《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18页。
    ②《华盖集·补白》,《鲁迅全集》第三卷,第102页。
    ①《答刘孟容书》,《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1,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康熙御制文集》第1集,第27卷,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刻本。
    ②康熙:《御制文集》第1集,第26卷,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刻本。
    ③《清圣祖圣训》,第6卷。
    ①张其昀、萧一山、彭国栋等:《清史稿世宗本纪》,台湾国防研究院1971年版。
     ①万丽华、蓝旭译:《孟子》,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95页。
     ①马云志:《中庸一种古典的政治哲学精神——孔子政治哲学的精神追求》,《孔子研究》2006年第4期,第30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九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4877页。
     ①《电视与方法:符号学文选》三联出版社,见其中的[美]萨姆·罗迪:《图腾与电影》,第105页。
     ①《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左言东:《的国古代国家首脑的称号》,第58页。
    ①刘家驹:《清史拼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5月,第38页。
     ①《文史知识》编辑部《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6页。
    ①刘家驹:《清史拼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5月,第38页。
    ①诸葛文:《细说清代十二朝》,京华出版社2005年4月,第126页。
    ②以上均根据《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8月。见其中载涛、恽保忠的回忆文章:《清末贵族之生活》,第338页。
    ①白新良:《清史考辨》,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8页。
    ①白新良:《清史考辨》,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第17页。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一,第316页。
    ①诸葛文:《细说清代十二朝》,京华出版社2005年4月,第200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十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077页。
    ①该数据摘自1999年10月21日《北京日报》。
    ①李胜利:《电视剧叙事情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6月,第90页。
     ①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24页。
    ①游飞、蔡卫著:《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第27页。
    ①鲁迅:《坟·论睁开了眼看》,《鲁迅全集》第l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铜山萧一山编,孙文署:《清代通史》1-5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
    3、[美]费正清著:《剑桥中国晚清史》,杨品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5、胡为雄:《落日无魂——晚清岁月写真》,红旗出版社2002年1月版。
    6、李无未:《中国历代宾礼》,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版。
    7、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月版。
    8、诸葛文:《细说清代十二朝》,京华出版社2005年4月版。
    9、王奎海:《大清皇帝秘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8月版。
    10、叶文清:《清宫秘史——解密大清12王朝悬疑》,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1月版。
    11、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9月版。
    12、汪林茂:《晚清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3、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
    14、白新良:《清史考辨》,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
    15、刘家驹:《清史拼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5月版。
    16、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
    17、孟森:《清史讲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8、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19、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0、林仁川、徐晓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21、王锺翰:《清史满族史讲义稿》,鹭江出版社2006年5月版。
    22、朱景晖:《清朝那些事儿》,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3、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诗派》,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4、李绍庚:《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国际学术讨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25、[美]大卫·雷·格里芬著:《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月版。
    26、[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27、张国强:《贡桑诺尔布与赤峰近代化》,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5月版。
    28、《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
    29、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
    30、陈江风:《天人合一——观念与华夏文化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7月版。
    31、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6月版。
    32、[美]王德威著:《晚清小说新论——被压抑的现代性》,宋伟杰译,麦田出版2003年版。
    33、朱维铮:《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
    34、周星:《电影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5、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
    36、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的思想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3月。
    37、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38、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39、张燕婴译:《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9月。
    40、周月亮:《早期儒学及其演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41、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42、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棠棣出版社1952年11月。
    43、刘智峰:《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
    44、方克立、郑家栋主编:《现代新儒家人物与著作》,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
    45、启良:《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文库1995年10月。
    46、朱义禄:《逝去的启蒙——明清之际启蒙学者的文化心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47、万丽华、蓝旭译:《孟子》,中华书局2006年9月。
    48、刘上升:《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
    49、马龙潜、谭好哲:《文艺学前言理论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50、陈晓明:《后现代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51、陈慰中:《中庸辨证法》,学苑出版社1989年4月。
    52、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53、[日]山本正男著:《东西方艺术精神的传统和交流》,牛枝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54、[苏]K·A·施瓦茨曼著:《现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幻想与现实》,刘隆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0月。
    55、[美]威廉·K·弗兰克纳著:《道德哲学导论》,黄伟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56、[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
    57、[美]悉尼·胡克著:《历史中的英雄》,王清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9月。
    58、曾艳兵:《东方后现代》,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59、[德]福尔迈著:《进化认识论》,舒远招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60、[法]克里斯丁·麦茨著:《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李幼燕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7月。
    61、[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
    62、巫汉祥:《文艺符号新论》,澳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63、吴风:《艺术符号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
    64、[意]翁贝尔托·埃科著:《符号学与语言哲学》,王天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
    65、李胜利:《电视剧叙事情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6月。
    66、[英]马克·柯里著:《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67、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5月。
    68、[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69、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
    70、[荷]米克·巴尔著:《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1995年11月。
    71、董小英:《叙事艺术逻辑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
    72、李青宜:《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73、宋一苇:《审美世界》,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74、谭霈:《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3月。
    75、沈义贞:《影视批评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12月。
    76、刘树林、李泱:《电视文艺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
    77、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9月。
    78、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79、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80、陈默:《电视文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81、欧阳宏生:《电视批评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6月。
    82、高鑫:《20世纪中国电视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
    83、赵勇:《透视大众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12月。
    84、黄一峰:《电影市场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月。
    85、孟琢:《六大历史剧批判》,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5月。
    86、考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迈克法蒂耶、亚当·费恩著:《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刘海丰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
    87、张朝丽、徐美恒:《中外电影文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88、张凤铸:《影视艺术新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89、陈志昂:《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上,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
    90、刘燕南:《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91、李兴亮:《世纪之交清朝题材电影剧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版。
    92、车铭洲:《现代西方哲学源流》,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
    93、[英] R·G·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