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组织信息系统演化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类组织处于动态竞争环境中,必须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为了能够长期生存发展,组织必须与它所处的环境时刻保持时刻互动,并且寻求方法以在演化过程中走向进化,唯有这样,才使组织生存发展的出路。动态竞争环境中的多变、复杂、不确定和非线性的变化对给各类组织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传统信息系统研究都是基于静态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立在各类组织中的信息系统都是处于平稳的环境这一理念之上的。随着信息系统在组织中应用的范围、深度不断扩大,环境因素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信息系统的研究视角必须从其“存在”的角度转变为研究其“演化”的角度,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更新研究信息系统的理论和范式。基于演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体现了对组织及其信息系统研究范式的重新思考,该方法的运用将极大的创新传统的分析思路。
     开展面向可持续发展、高适应性的组织信息系统,是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使组织信息系统能够持续演化,组织如何适应所面临的动态变化的环境,成为组织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任务。而演化及系统科学理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将上述理论的思想方法应用于组织信息系统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从演化角度研究组织信息系统的规律及内在机制,以实现环境适应性的目标为立足点,以揭示形成信息系统演化机制为突破口,探析影响构建信息系统演化的关键因素为关注点开展研究,总结信息系统演化的概念、内涵及规律,并以其基本规律为基础创新具有适应动态环境能力的组织信息系统的构建原则和实施方法,以指导各类组织的信息系统建设,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从演化的角度研究信息系统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法,目前并没有形成整体的研究框架,但近些年来对软件系统的演化、复杂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方面以及学习型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的柔性化的探索和实践,表明组织信息系统的新的研究方法已出现逐步引入。
     本文主要回答问题是:组织信息系统是如何演化发展的。针对这一目标,本文分为四部分进行阐述:
     1、组织信息系统、环境及其演化的概念辨析
     将信息系统置于演化理论的研究框架下,需要对其中的若干概念在新的研究范式下的含义进行新的诠释,作为研究的基础。新的研究范式最大特点是将信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置于重要地位,组织信息系统要发展就必须适应环境,与环境共同进化。组织信息系统也可通过自身努力影响环境。在组织信息系统发展的过程中,系统及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是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2、组织信息系统的演化规律及导致其演化的学习、适应与变异选择过程等内部机制研究
     组织信息系统的演化的规律,其中何种机制导致系统的演化的产生,以及如何引导各种因素指引系统朝期望的方向发展,是组织信息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
     3、组织信息系统演化的促进与保障机制研究
     演化是信息系统的常态,如何在系统内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促进与保障机制,从而为演化提供良好的保障。在认识演化内部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具体的方法、技术或制度,保证信息系统演化有序进行,保证系统需要不断地向高层次进化。最终形成新的理论范式下的信息系统方法论,指导各类组织的信息化过程。
     以上几个方面围绕主要目标,相互呼应紧密衔接,构成了本文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由第一章及第二章组成,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组织信息系统的研究的所依据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对新的研究范式下的概念进行阐述,对比传统机械观与现代系统观在研究信息系统的差别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演化理论的新的分析框架,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
     第二部分由第三章及第四章构成。第三章在上一章建立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了信息系统演化的基本问题,依照分析框架,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信息系统与环境、演化行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分析了信息系统生态位与演化过程的关系,发掘环境因素对系统演化的影响方式及因素;从耗散结构理论的序参量方法探讨了了影响信息系统演化的几大因素,把握组织信息系统演化的内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组织信息系统演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信息系统演化的规律和特点。第四章重点分析信息系统演化的核心机制,即变异和选择过程及学习机制,对导致组织信息系统演化的内部成因进行详细刨析,提出了构建适应性组织信息系统的原则和方法,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第三部分由第五章组成。第五章在对信息系统演化规律和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本文研究内容对其的实际指导作用,作为实证研究。
     最后一部分是第六章,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能为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
     (1)全面深入地将演化理论及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组织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从新的视角研究信息系统,将其演化问题提到了前台,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基于演化理论的组织信息系统分析框架,突破了传统理论。
     (2)借助生态位理论,对系统及环境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组织信息系统动态生态位可以认为是信息系统与环境匹配点,指出组织信息系统的动态演化是系统生态位不断跃迁的过程,是信息系统从现实生态位跃迁到潜在生态位的过程,连续不断的跃迁组成了演化。借助耗散结构理论的序参量方法,研究影响信息系统演化的内部因素,并找到推动系统向进化方向前进的影响因素,从需求、资源、技术和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组织信息系统的序参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量和质两个角度,给出了组织信息系统的演化模型,用于刻画演化过程,在基于演化的信息系统分析框架下,提出了对组织信息系统变异选择过程及学习核心机制研究。提出了惯例构成了组织信息系统演化的基因物质,而选择保证了“规则和惯例”的更新,学习机制则是演化的本质。
     (3)提出了适应性组织信息系统的构建原则和方法,以指导实践。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a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epth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dynamic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s gradually formed. Organizations face tremendous uncertainty and ambiguity, as in a constantly changing environment, the competition was unusually intense, in order to survive, the only way is that organizations maintain interaction with their environment and go toward evolution
     Dynamic changes in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put a lot of requirements on organization.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study theory is based on static environment and believes that organizations are in a stable environment. With the information system in an organization's application scope and depth constantly expan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he study method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s changed from presence perspective to evolution perspective and focus on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between constantly changing environment and IS. Therefore, it needs to study the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new thinking and paradigm.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evolution theory is a new re-thinkable method and is a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theory.
     The study orient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ighly adaptive organiz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become a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How to build information system can constantly evolving, dynamic adaptation faced by the enterprises in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environment become an important target. And the evolution theories and System Science provide effective ideas and approaches on those problems. Appling the theory into information systems study is undoubtedly important academic and practical value. This paper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l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standpoint and reveal a mechanism for the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review the evolution concep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methodology and the specific means based on IS evolution theory guide organizations to success on building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research method about information systems will be the main method in future, although there is no formation of the overall framework at present, but recent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software systems, complex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methods, as well a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flexible information systems organizations, have showed that new IS study method have gradually introduc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question: how to evolve and develop on the practice of organize information system. In response to this goal,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1.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the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environment and evolution on the new view.
     Information Systems will be plac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volu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need to rethink these concepts in the new paradigm. The most salient characteristic of new research paradigm i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environment is set at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must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co-evolve with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can also affect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In practicing process of Organize information system,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 and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element of the study.
     2. Studying the evolutionary rule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about IS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variation
     The evolution rule of Organize inform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mechanisms leading to the system evolution, as well as how to guide various factors to make system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ultra expectations, is the core content about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3. Studying on the evolution Promotion mechanism of the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Evolution is the normal statu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how to set up a complete internal promotion mechanism to provide profitable evolution environment, is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evolution rule, explore the specific methods, techniques or systems to ensure information systems evolution Continuing, and Upgrade to a higher level. Ultimately methodology created under new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etical paradigm guide organizations information system practice.
     Above aspects focus on the main objective, and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is constituted by Chapter 1 and Chapter 2, and mainly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IS, and expound the research theory basis of organizations information systems, expound the concept under the new research paradigm. Compared the research view of traditional mechanical concept with the view of modern system, establish a new framework based on evolution theory a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basis.
     The second part is constituted by the third chapter and chapter IV. Chapter III focus on the essential issues of IS evolution. Using the niche theor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S niche and evolution behavior, and conclude the patter and factor of environment impact on IS evolution.
     Using order parameter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to sum up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IS evolution and hold the inner factor. Then the IS evolution model is built and is analyzed to conclude the evolution law and property.
     ChapterⅣfocuses on core mechanisms of IS evolution, namely variation and selection process and the learning mechanism. This chapter is on the basis of the second chapter, and exploits the internal causes led to IS evolution. It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is paper.
     The third part includes the Fifth Chapter. Chapter V put forward the guidance principle to guide the informational practice. Specific cases are used to be empirical research part.
     The final part includes Chapter VI; the main work is to sum up the work in the paper and outlook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he main innovation of the paper is:
     (1)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system scientific theory into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In the new view to study information system, and give more priority to the issue on information system evolution, and buil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n Information System evolution, thus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heory.
     (2)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with Niche theory.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dynamic niche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point match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point out that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is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Niche and is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reality niche to potential niche, the continuous transition form the IS evolution. using sequence parameter method on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to study the internal impac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S evolution process, and find out the profitable impact factors which can be exploit in the IS practice process, in the paper, order parameter can be bring forth from the four aspects as requirement, resource, technology and regulation. Based on above study, information systems evolution model is built in the view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to describe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find out the operation rules. Under the analysis frameworks based on evolution theory, study core mechanism of variation, selection and learning. the rules and routine is the genetic material led to evolu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election process guarantee the update of rules and practices, learning mechanism is the essence of IS evolution.
     (3) Putting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adaptive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as Practice guidance.
引文
[1]李波 管理因素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重庆工学院学报 第15卷(第4期) 2001年8月
    [2]劳伦斯·克莱因 网络经济与经济治理论文集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年
    [3]谢康 信息经济学原理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年
    [4]陈禹 谢康 信息经济学及其应用 改革1998年
    [5]钟义信 信息科学原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
    [6]叶丹 战德臣 徐晓飞 企业的敏捷性及其度量体系 中国机械工程 第9卷(第4期)1998年
    [7]J.W.Amos and D.V.Gibson An exploratory model of agility:key facilitators and performance metrics 4th Annual Agility Forum Conf.Proc.Atlanta 1995
    [8]李艳红 李思志 信息系统快速响应变化的能力-敏捷性研 究计算机应用第25卷(第6期) 2005年
    [9]李艳红 李文立 信息系统的敏捷性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第3期 2005年
    [10]关昕 孟红 孙策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敏捷性分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第23卷 2004年6月
    [11]窦永香 赵捧末 敏捷信息系统重构中的模型化研究 情报学报 第19卷(第4期)2000年8月
    [12]窦永芳 赵捧末 敏捷信息系统重构 西安电子科技人学学报 第17卷(第5期)2000年607-611
    [13]任明仑 杨善林 敏捷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5卷(第1期)2002年2月
    [14]林东豪 高济 严国平 支持敏捷制造的企业新型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5卷(第1期)2001年1月
    [15]陈海涛 白洁 敏捷制造对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分析 情报科学 2005年第1期
    [16]柴跃廷张 晓东 沈滴舟等 敏捷信息系统开发平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0年4月
    [17]柴跃廷 张晓东 李芳芸 敏捷信息系统建模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第5期)1999年
    [18]姜放放 王静 敏捷供一应链信息系统问题初探 中国科技信息 第21期2005年
    [19]杨肖鸳灵捷系统组织结构模型与信息模型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第34期(第2期)1998年4月
    [20]张明宁 夏安邦 基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敏捷虚拟企业信息系统框架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第10卷(第8期)2004年8月
    [21]J.Peterson P.Hudak G.S.Ling Principled dynamic code improvement Yale University Research Report YALEU/DCS/RR-1135 Yale University July 1997
    [22]J.Purtilo The Polylith software bus ACM Transactions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 16(1)1994 Jan 151-174
    [23]M.Barbacci Real Time Distributed Systems CHDL 1993 3-12
    [24]M.Gorlick R.Razouk Using weaves for software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Austin,Texas,United States,May 1991:23-34
    [25]J.Kramer J.Magee The evolving philosophers problem:Dynamic change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16(11) 1990 1-33
    [26]王忠群 谢晓东 信息系统中软件重用和演化技术的研究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第18卷(第2期)2003年6月
    [27]CimPna F.Leymonerie F.Ouqendo Handling Dynamic Behiviour in Software Arehitectures EWSA20052005 LNCS3527:77-93.
    [28]Sutumrna J.V.Katwijk On-line change mechanisms:The sowtfare architeutural level In 6th International Sympsium on the Fundational of Sotfware Engineering 1998:80-86.
    [29]J.Dowling V.Cahill S.Clarke Dynamic Software Evolution and The K-Component Model Workshop on Software Evolution OOPSLA 2001
    [30]W.Cazzola A.Savigni A.Sosio et al.Architectural Reflection: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a Running System and its Architectural Specification.In IEEE proceedings of6th Reengineering Forum.Florence Italy 1998:12-1-12-6
    [31]黄罡 梅宏 杨芙清 基于反射式软件中间件的运行时软件体系结构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第 34卷(第2期)2004年121-138
    [32]黄罡 王千祥 梅宏 杨芙清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反射式中间件研究软件学报第14卷(第11期)2003年1819-1826
    [33]李长云 李莹 吴健等 一个面向服务的支持动态演化的软件模型计算机学报第29卷第7期2006年7月
    [34]杜宇 李志 王翰波 构件系统演化和基于消息的构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06期2005年
    [35]李慧 张京军 李福荣 基于AOP的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研究微计算机信息03期2008年
    [36]何丽 申利民 基于柔性的企业信息发布平台的开发研究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
    [37]冯耀东 黄罡 梅宏 一种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及其实施方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2008年
    [38]唐四慧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演化分析 矿山机械第33卷(第5期)2005年
    [39]周翔 蔡自兴 金敏等 基于oo生命周期法的复杂系统设计方法信息与控制第29卷第4期2000年8月
    [40]周剑岚 冯珊 基于多Agent技术实现战略管理过程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第28卷(第7期)2000年7月
    [41]王随平 面向Agent的复杂软件系统分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卷(第2期)2001年12月
    [42]周成虎 杜云艳 苏奋振等 迭代演进式GIS需求分析模型研究 遥感学报第5卷(第5期)2006年
    [43]陈禹六IDEF建模分析和设计方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44]郑大庆 黄丽 华张嵩 等信息系统IS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DCV)视角软科学第20卷(第5期)2006年
    [45]何永刚 基于生态理论的信息系统进化研究科技导报第24卷(总第211期)2006年
    [46]丁津津 浅议企业信息化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沿海企业与科技总第71期2006年
    [47]程刚 企业组织结构的信息过程及适应性变革研究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8期
    [48]李艳红 田凤艳 韩兴亮 企业信息系统的敏捷性及其度量体系系统工程第21卷(总第120期)2003年11月
    [49]闵庆飞 唐可月 重视企业信息化的非技术因素科技管理研究第1期2003年
    [50]刘文艳 程漩 从信息生态学角度谈企业信息化科学论坛2007年7月
    [51]张强 论系统演化的共生性系统辩证学学报第13卷(第3期)2005年7月
    [52]http://cio.it168.com/e/2006-08-30/200608302150458.shtml
    [53]柯丹 杨家新 朱云 信息悖论与变革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第17卷(第10期)2000年
    [54]唐四慧 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复杂性探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7月号
    [55]刘树良 杨超 李泽红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理性思考经济论坛第14期2006年
    [56]曾以丹 管理者在企业信息化中应扮演的角色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第22卷(第4期)2002年8月
    [57]王安民 谢永平 信息时代的学习型组织演化—生态型组织电视技术2004年10月
    [58]薛华成 管理信息系统 清华出版社 第三版1999年
    [59]ClaudioU Ciborra From control to drift:the dynamic of corporat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60]Erkki Lehtinen Kalle Lyytinen Action based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Systems v.11n.4 Oct 1986
    [61]陈伯成 叶伟雄 李英杰 虚企业与ERP软件关系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62]陈伯成 叶伟雄 ERP软件中的组织结构与BPR的实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第8卷(第5期)2002年5月
    [63]高晶 关涛 工雅林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革的互动研究2007年10月
    [64]沈延森 姜梅 丁秋林 支持业务过程重组和信息系统重构的企业建模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第23卷(第4期)2002年4月
    [65]任凤玲 彭启山 曾俊 企业经济 信息技术与业务发展的战略协调 总第287期2004年第7期
    [66]霍国庆 马瑞民 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的调配模型及其实现 中国软科学2000年7月
    [67]傅湘玲 制定一个好的信息化战略 通信企业管理2007年2月
    [68]伊查克·爱迪思 把握变革 华夏出版社1998
    [69]刘运哲 黎志成 网络化企业组织的特征分析 系统工程 第五期1998
    [70]Rrik Rrynjoifsson Thomas W.m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d to Small one Vi jay Gurhaxani AjitKam-hii Does Firms Management Science 1994 12.
    [71]Leifer R.Matching 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with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MISQuarterly 198812(1)
    [72]于景元 周晓纪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实现和应用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10期2002年10月
    [73]王正中 基于演化的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系统仿真学报第15卷(第7期)2003年
    [74]黄欣荣 吴彤 从简单到复杂:复杂性范式的历史嬗变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第5期总第41期2005年
    [75]管晓刚 系统演化的辩证法—耗散结构论的整体观系统辩证学学报第7卷(第2期)1999年4月
    [76]陈红兵 复杂性科学与机械世界观向生态世界观转型学术论坛第5期(总第172期)2005年
    [77]陈红兵 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世界观的契合理论学刊第9期总第139期2005年9月
    [78]Janna Porra ColonialSystem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Vol.10 March 1999
    [79]何永刚 基于生态理论的信息系统进化研究科技导报第24卷(总第211期)2006年
    [80]李艳红 田凤艳 韩兴亮 企业信息系统的敏捷性及其度量体系系统工程第21卷第6期(总第120期)2003年11月
    [81]谈风奎 张广仁 管理信息系统人—机—环境结构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总第217期1995年
    [82]何志兰 论信息系统的生态对称性情报杂志第6期2006年
    [83]吴秋明 李必强 集成与系统的辩证关系 系统辩证学学报第11卷(第3期) 2003年7月
    [84]张佐 吴秋峰 集成自动化人机系统 工程设计CAD动化1995年6月
    [85]黄杰 熊江陵 李必强集成的内涵与特征初探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7月
    [86]仇成 冯俊文 基于TRIZ技术系统进化理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演化分析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第37卷(第1期)2008年1月
    [87]刘建波 李柏洲 企业进化系统的序参量探讨 中国科技论坛 第4期2005年7月
    [88]王方华 企业生态系统初探 上海管理科学第1期1995年14-16
    [89]Bernner T.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Localized Industrial Clusters-An Identification of the Basic Mechanisms The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2001 Vol.4:3
    [90]颜爱民.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刍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1期)2006年67-72.
    [91]颜爱民 刘虎 邢华伟 生态位构建理论及其应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第3期)2007年6月
    [92]陆玲 企业生态学原理探讨 深圳特区报
    [93]毕燎原 行业生态论 商业文化 第6期1999年11-13
    [94]唐小我等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新特点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1999年
    [95]梁嘉弊等 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 管理科学学报 第5卷(第2期)2001年34-41
    [96]范建平 梁嘉骅 企业生态系统及其复杂性探讨 科技导报第03期2002年
    [97]梁嘉骅 范建平 葛振忠 知识社会的企业生态系统复杂性 决策借鉴 第05期2001年
    [98]梁嘉骅 范建平 葛振忠 信息社会与企业管理的变革 科技导报第08期2001年
    [99]李瑞丽 梁嘉骅 企业文化的再思考 管理科学第06期2002年
    [100]梁嘉骅 葛振忠 范建平 企业创新与创新评估系统 科技进步与对策第09期2000年
    [101]王兴元 名牌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第06期2000年
    [102]王兴元 名牌产品生命周期及其相应策略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第03期 1998年
    [103]王兴元 品牌区域市场资源竞争及品牌分布规律 南开管理评论第01期2000年
    [104]王兴元 论名牌的内涵、特征及其创造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第10期1997年
    [105]黄鲁成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 科研管理第02期2000年
    [106]黄鲁成 宏观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 中国软科学第01期2002年
    [107]黄鲁成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的思考 科学学研究第02期2003年
    [108]黄鲁成 关于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的思考 中国软科学第03期 2000年
    [109]黄鲁成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中国科技论坛 第01期2003年
    [110]黄鲁成 论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机制 科学管理研究第02期2003年
    [111]黄鲁成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系统辩证学学报第02期2004年
    [112]黄鲁成 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新思路---关于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科技管理研究第02期2003年
    [113]黄鲁成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研究与发展管理第04期2003年
    [114]高江舟 王素娟 企业生态位与企业合作竞争分析 太原科技第2期2007年
    [115]李勇 郑垂勇 企业生态位与竞争战略 当代财经第1期2007年
    [116]王秀山 复杂系统演化过程的有序性和无序性 系统辩证学学报第13卷(第1期)2005年1月
    [117]胡皓 从自组织理论看进化的一般内部根据 东疆学刊 第19卷(第2期)2002年6月
    [118]张辅松 企业管理中的耗散结构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第25卷(第4期)2003年8月
    [119]李文华 韩福荣 企业生态位参数计测方法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第4期2006年
    [120]许国志 系统科学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121]武杰 李润珍 程守华 从无序到有序-非线性是系统结构有序化的动力之源系统科学学报第16卷(第1期)2008年1月
    [122]程显毅 序参量在机器智能系统中的作用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第18卷(第4期)1997年7月
    [123]陈光旨 管理序与主体影响因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2期)2005年4月
    [124]刘文艳 程漩 从信息生态学角度谈企业信息化 信息科技2007年7月
    [125]滕颖 唐小我 传统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演化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卷(第3期) 2001年
    [126]郭清顺 李丛信 林冬梅 对信息系统建设中若干成功要素的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第40卷2001年3月
    [127]马艳峰 王雅林 基于IT能力的企业信息化非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总第345期2006年
    [128]于俭 陈帆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企业信息化关键因素实证研究 工业工程与管理 第1期2006年
    [129]赵贵华 梁冬梅 企业信息化低成功率探析 价值工程 第7期2006年
    [130]丘长波 施梦 张佳 企业信息化关键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第24卷(第5期)2006年9月
    [131]童小英 人-信息系统交互效率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9卷(第2期)2006年2月
    [132]欧阳峰 我国企业信息化演进的内外影响因素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1月
    [133]高丽 王德禄 基于资源基础论的IT资源与能力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 总21卷第5期2005年10月
    [134]P Massotte.Smart production systems and self-organization FUCAMPress 1995
    [135]刘玉照 关于熵的演进 情报杂志2001年3月
    [136]杨杰 张道明 贾丽萍等 从熵概念到耗散结构理论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1998年
    [137]任佩瑜 张莉 宋勇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管理世界第6期2001年
    [138]陈春明 刘希宋 基于混沌理论的耗散结构组织研究 学术交流 总第123期2004年6月
    [139]刘兴国 企业耗散结构模型分析 工业工程与管理第3期2001年
    [140]李宗荣 理论信息学:概念、原理与方法 医学信息 第18卷(第3期)2005年3月
    [141]姜辉 谢学坤 生物进化的机制-耗散结构型的熵减 高师理科学刊第21卷(第4期)2001年11月
    [142]朱春全 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 生态学报第17卷(第3期)1997年
    [143]任志安 王立平 企业网络知识共享机制形成机理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5期)2004年10月
    [144]叶丹 陈禹六 大型集团企业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管理科学第16卷(第4期)2003年8月
    [145]秦书生 自组织的复杂性特征分析 系统科学学报第14卷(第1期)2006年1月
    [146]徐军玲 王韬 企业信息技术的协同效应研究集团经济研究 17期2005年
    [147]李欲晓 企业的遗传基因及其基本结构探析 经济评论2007年第2期
    [148]许晓明 戴建华 企业基因的顺反子系统模型及其在企业蜕变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4期)2008年7月
    [149]唐强荣 徐学军复杂系统演化的进化论分析框架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校报第14卷(第2期)2006年12月
    [150]刘建波 李柏洲企业进化系统的序参量探讨 中国科技论坛第4期2005年7月
    [151]陈敬贵 企业系统演化的变异机制 云南社会科学第6期2005年
    [152]楼园 韩福荣 徐艳梅 企业形态结构进化与行为进化之探析 经济与管理研究第5期2005年
    [153]许彩国 中国商业大辞典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
    [154]陈金波 陶学禹 企业进化与生物进化的比较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05年
    [155]唐四慧 企业信息化中的学习过程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第24卷(第7期)2005年7月
    [156]萨拉·莫尔顿·雷格 芭芭瑞安·布利斯 珍妮特·布隆贝格著 韩健杰译“企业惯例”:把无心的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当代经理人总第200期2007年9月
    [157]梅绍祖 冯建中 BPR与信息技术月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第2期2003年2月
    [158]单晓云 耗散结构的特征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1期)2002年3月
    [159]王谋耗 散结构理论的生态意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3卷(第9期)2001年9月
    [160]孙飞 李青华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科学思想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第21卷(第3期)2004年9月
    [161]林山 黄培伦 论组织创新的学习机制 科学管理研究 第22卷(第1期)2004年2月
    [162]张玲玲 林健 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整合的关系模型研究系统工程第20卷(总第110期)2002年3月
    [163]易树平 王海霞 杨文彩 人--信息系统交互效率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工业工程与管理 第6期2006年
    [164]石赟 陈国青 蒋镇辉 信息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中国管理科学第8卷(第3期)2000年9月
    [165]陈春花 张超 组织变革的力场-结构模型与企业组织变革阻力的克服 科技管理研究第4期2006年
    [166]李志宏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2月号
    [167]候俊华 谢小林 许建萍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探讨企业经济2002年第12期
    [168]李德义 刘松涛 耗散结构论中的模型方法及其意义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第12卷(第1期)1997年
    [169]王金柱 技术的自组织特征分析 系统科学学报第14卷(第2期)2006年4月
    [170]Ross Jeanne W.Cynthia Mathis Beath and Dale L.Goodhue.Develop long-ter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 assets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all 1996 Vol.38(1)
    [171]Bharadwa Anandhi S.A resource - 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 Vol.24March 2000(1)
    [172]杨清荣 企业伦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协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177]M.Tyer O.Hauptman Effectivness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technological change.Organizational science 1992 3(3):301-320
    [178]D.Hickson D.pugh k.pheysey Operations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an empirical reappraisal.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9 24 602-611
    [179]李龙一 姜振寰 动态能力的技术内涵解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1卷(第12期)2005年12月
    [180]冯海龙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8期
    [181]况志军 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IT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 生产力研究第24期2007年
    [182]刘泽 基于生命物质融合的演变过程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183]Zollo Winter 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13):339-351
    [184]爱德华·奥·威尔逊著 毛盛贤 孙满港波 刘晓君等译 社会生物学:一个新的综合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5]陈国权 马萌 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第3卷(第3期)2000年9月
    [186]于克信 知识和权力的匹配与企业组织演化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第20卷(第5期)2005年
    [187]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88]彭庚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研究 中国软科学 第12期1999年12月
    [189]唐四慧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学习策略研究 中国管理信息化第9卷(第3期)2006年3月
    [190]邱昭良 学习型组织新思维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191]马蕾 企业组织惯域理论研究及应用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92]彭晓东 陈荣 基于知识的企业信息化组织学习过程模型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 第25卷(第4期)2007年8月
    [193]吴晓波 聂品 技术系统演化与相应的知识演化理论综述 科研管理第29卷(第2期)2008年3月
    [194]于秀艳IT价值实现的过程模型研究 情报杂志2007年第7期
    [195]魏江 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载体和特征 科研管理第20卷第2期1999年3月
    [196]赵海峰 组织学习的机制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 第23卷第3期2005年6月
    [197]Salmela H Spil T.A.M.Dynamic and emergent information systems strateg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2 22:441-460
    [198]杨瑞龙 刘刚 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总166期)2002年1月
    [199]顾小清 学习网:基于Agent的智能学习型社会 中国电化教育总190期2002年1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