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闻言语行为分析及认知识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按照“言语行为”理论,任何言语都是言说者主观目的和意图的体现,新闻言语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与普通言语一样也是新闻言语发出者主观目的和意图的体现,因此新闻学界和业界公认的“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客观和真实。新闻言语是新闻言说者在遵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言说,他们会选择言说视角、新闻背景,采取或详细或简略的言说方式,激活言语接收者产生符合言说者言说意图的认知。因言说身份的特殊性和言语的权威性,新闻言语发出者应该重视新闻言语效果的长期性和综合性,在言说过程中要选择科学的言说凸显策略,构建积极的言说框架,使新闻言语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和谐及不断发展。
According to the "speech act theory", any speech implys the speaker's own aim or intention. As one of the human's important speech acts, news speech is also the implication of the speaker's own aim or intention just as the common speech.Therefore "News objectivity and fidelity" in the News Circle are relative instead of absolute. News speech i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news facts based on the truth, the speakers will take measures such as chosing speaking perspective、news background、detailed or abstracted speaking to activate the news speech recipient to have the perception whi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aker's aim or intention. Because of the peculiarity of the speakers' role in the society and the authority of the news speech, the speaker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tracted nature and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the news speech; take scientific speaking measures and construct positive speaking frame to highlight their intention,all of the abov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harmon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
引文
1、1959年,西藏藏独分子在达赖的鼓动下发生叛乱,随后达赖喇嘛出逃印度。叛乱很快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息。笔者忠于CNN原文,将"anniversary"翻译为“纪念日”,以清晰表达CNN真实的言说意图。
    2、八廓街,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是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
    [1]J.L.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车铭洲.现代西方语言哲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3]陈慧.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D】.长沙:中南大学,2006:
    [4]陈继静.事实、偏见与政治认同——解读法国《世界报》上的3·141事件和奥运火炬传递【J】.国际新闻界,2008,5.
    [5]陈力丹.从舆论导向视角看舆论的基本要素【J】.新闻大学,1997(秋季),7.
    [6]陈章太.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7]丁陆爱.从西藏暴力事件透视西方媒体报道的“客观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7.
    [8]段业辉.新闻语言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郭伟.中国“穷人”议题的报刊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10]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韩魏峰.语言的强制性规范——从索绪尔的语言社会观看“符号暴力”[J].中州大学学报,2008,4.
    [12]郝红霞.重新认识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由汶川地震新闻报道引发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8,7.
    [1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4]胡范铸.新闻语言客观性问题的言语行为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3.
    [15]胡钰.新闻与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0.
    [16]黄蕾.从汶川地震看媒体的社会责任【J】.新闻爱好者,2008,12:14.
    [17]黄九清.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新闻媒体的新特点【J】.新闻爱好者,2009,2:24.
    [18]霍一雯.网络媒体事件报道特质与态势研究——以2008年十大网络标志性事件为案例【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9]蒋晓丽.宣传抚慰功能——兼论在西部地区的特殊作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90.
    [20]匡载源.舆论导向下的“人本主义”传播——《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1]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96.
    [22]李凤辉.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3]李娟.媒体的失职、失察和失策——反思“3·14”和“5·12”两个事件的媒体行为【J】.新闻爱好者,2008,10.
    [24]李伦.网络传播伦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5]李鹏.事实客观性与新闻真实性的再解读【J】.新闻界,2008,06.
    [26]李文明.论突发事件的电视转播——以汶川特大地震前期电视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8,5.
    [27]李希光.恐惧来自何方——关于非典报道的媒体批判【J】.新民周刊,2003,21.
    [28]李霞.从民族主义透视围绕“3.14”事件的中外新闻传播——兼谈中国民族主义转型【J】.国际新闻界,2008,5.
    [29]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语用学新途径探索叨【J】.外语学刊,2004,5:51.
    [30]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32]刘明建.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3.
    [33]刘娜.“客观报道:用事实说话”形成原因论【J】.东南传播,2009,5:
    [34]刘乃歌.论新闻真实性的受众诉求与媒介行为主体主观有限性的二者悖离【J】.理论界,2009,12.
    [35]鲁苓.语言·言语·交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6]卢英顺.关于认知图景的几个问题【J】.语言科学,2008,11:659.
    [37]罗志野.语言的力量——语言力学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8]牛静.中国新闻传播的一次失误——SARS危机报道的传播学思考[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39]彭焕萍.社会变迁视角下对传媒身份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9,3.
    [40]彭家发.新闻客观性原理【M】.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社,1994.
    [41]任志萍.从语篇的角度看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体育新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42]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3]舒婕.中美关于社会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比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44]汤浩.媒介排斥论——基于对弱势群体媒介传播现状的考察【D】.杭州:浙江大学,2009:
    [45]唐闻佳.3.14西藏报道中的国际媒体分化现象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8,5.
    [46]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7]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8
    [48]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9]吴飞.传媒批判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0]萧净宇.超越语言学:巴赫金语言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1]邢艳.“公共事件反思传播”的报道框架——以几家报纸对“5·12”汶川地震周年报道为例,2009,9.
    [52]徐桂权.从意识形态宣传到公共知识——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媒介研究及其理论意义[J].国际新闻界,2008,2.
    [53]许向东.西方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的经验与技巧[J].国际新闻界,2005,5.
    [54]许向东.试论农民工报道中传播者的偏见与歧视现象[J].国际新闻界,2008,2.
    [55]许燕.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6]杨保军.新闻事实论[M].北京: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7]杨保军.如何理解新闻真实论中所讲的“符合”[J].国际新闻界,2008,5.
    [58]杨击.穷人、富人和传媒正义——解读新闻生产中的平民主义策略[J].国际新闻界,2006,2.
    [59]杨效宏.媒介话语:现代传播中的个体呈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60]阳小华.语言·意义·生活世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61]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2]姚晓玉.新闻场域中的客观性[D].杭州:浙江大学,2008:
    [63]姚雪.传媒语言的特色与规范化[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64]喻国民.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5]俞香顺.传媒·语言·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姚红.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批判[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66]赵建华.灾难新闻报道的维度——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报道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7]赵俐.语言宣言——我们关于语言的认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3.
    [68]周俊.试析新闻失范行为中的角色期望和角色领悟【J】.国际新闻界,2008,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