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之辨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根据我国关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的法律规定,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的方法,对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进行了法理辨析与实践认定。
     文章的第一章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基本理论综述。文章首先对诈骗与欺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欺诈和诈骗与欺骗虽然是同义词,但是作为法律用语,其含义是有区别的,法律对欺诈与诈骗是作了严格区分的。接着分析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概念和基本犯罪构成。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而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导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合同诈骗罪和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
     文章的第二章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的法理辨析。文章首先分析了合同诈骗罪和合同欺诈的相同点,接着文章从法理的角度对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进行了区分,其中主要是从二者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主观方面,文章主要是从主观动机、主观故意产生的时间和故意的形态进行分析。在客观方面,文章主要是从具体行为、作为和不作为以及行为性质等角度进行比较。
     文章的第三章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的实践认定。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合同诈骗罪和合同欺诈司法实践认定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合同诈骗罪和合同欺诈的故意形成的时间问题、数额对行为性质的影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司法实践中辨析合同诈骗罪和合同欺诈的对策,文章提出了准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对策、准确认定故意产生的时间、准确认识数额对行为的影响、正确把握合同诈骗罪和合同欺诈之间的转化。
引文
[1]王俊利:《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浅析》,载于《信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33页。
    [2]胡东平:《合同诈骗罪认定的困惑-兼谈商法之独立》,《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沙君俊著:《合同诈骗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1]吴巍、黄河:《合同诈骗罪犯罪故意形式新论》,载于《刑事法学》,2001年第3期,第82页。
    [2]陈瑞林:《合同诈骗罪犯罪故意探析》,载于《刑法问题与争鸣》,2001年第2辑,第325页。
    [1]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37页。
    [1]戴济贵、史进:《关于合同诈骗犯罪的认定》,载于《人民司法》,1998年第10期,第16页。
    [1]赵秉志、肖中华:《合同诈骗中的疑难问题》,正义网,2002年8月13日。
    [2]喻关奇、陆晓伟:《利用日头合同诈骗如何定性》,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5期,第68页。
    [3]陈兴良:《金融诈欺的法理分析》,《中外法学》1996年第3期,第9页。
    [1]侯学新:《合同诈骗的法律分析》,载于《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8月,第4期,第67页。
    [1]王利明:《民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页。
    [1]李季鹤:《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之比较》,载于《河南教育》,1994年第4期。
    [2]林文生:《刑法问题与争鸣》,中国方正出版社,第4辑,395-399。
    [3]丁珂、马文田:《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载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4月。
    [1]曾子丹、侯国云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页。
    [1]粱晓暄:《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之比较》,载于《理论探索》,2004年第3期,第45页。
    [2]张明楷著《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61页。
    [3]张绍谦:《盗窃罪诸问题的初步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出版,1996年版,第43-44页。
    [4]周欣:《试论我国盗窃罪的几个疑难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1]任海涛:《非法占有目的认定中的几个问题》,《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8卷第1期。
    [2]齐章安、周少华:《合同诈骗罪与民事诈欺行为界限分析》。载于《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
    [1]张景兴:《利用经济合同诈骗当议》,载于《辽宁公安》1995年,第2期,第34页。
    [2]赵长青著:《经济犯罪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第348页。
    [1]刘斌:《民刑法上诈欺之比较》,载于《法律科学》,1998年第5期,第61页。
    [2]王军民:《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载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第24页。
    [3]郑增茂:《经济审判热点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第439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6页。
    1.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例》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陈泽宪主编:《经济刑法新论》,群众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周洪波、田凯主编:《破坏市场管理秩序犯罪司法适用》,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4.周光权著:《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黄京平主编:《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刘宪权主编:《中国刑法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王仲兴主编:《经济犯罪形态与对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周洪波、田凯主编:《破坏市场经济管理秩序犯罪司法适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顾肖荣主编:《经济刑法》(第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10.张耕总主编、卢宇容、刘晖主编:《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扰乱市场秩序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1.沙君俊著:《合同诈骗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12.陈立、陈晓明主编:《刑法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
    13.蔡刚毅:《析合同诈骗罪之合同》,载《刑法问题与争鸡》2001年第四辑。
    14.赵秉志、肖中华:《合同诈骗中的疑难问题》,正义网2002年8月13日。
    15.许利飞:《析解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7期。
    16.吴巍等:《合同诈骗犯罪犯罪故意形式新论》,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2000年第4期。
    17.齐章安,周少华:《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界限分析》,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4期。
    18.赵大利、高大伟:《合同诈骗罪的罪间界定问题》,载《杭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9.陈增宝:《“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之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2期。
    20.郑家水:《合同诈骗犯罪的特点及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载《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第6期。
    21.魏东:《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检讨》,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2.许利飞著:《析解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7期。
    23.李利著:《合同诈骗罪与非罪之分析》载《律师世界》,2003年第7期。
    24.杜娟、张娟娟:《试论合同诈骗罪中的几个问题》,《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5.王延祥:《如何认定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载于《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3期。
    26.徐立:《试论合同诈骗罪的本质特征》,载于《律师世界》,2003年第11期。
    27.刘明祥:《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载于《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8.粱晓旭:《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之比较》,载于《理论探索》,2004年第3期。
    29.张明楷:《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载于《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30.赵秉志、于志刚:《合同诈骗罪犯罪目的之分析与认定》,载于《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31.吴巍、黄河:《合同诈骗罪犯罪故意形式新论》,载于《刑事法学》,2001年第3期。
    32.张成法:《论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数额》,载于《法学》,2005年第5期。
    33.田鹏辉:《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问题》,载于《学术交流》,2004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