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市民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海文学》1994年第9期发表了《“新市民小说联展”征文暨评奖启事》一文,宣布《上海文学》与《佛山文艺》联合征稿,隆重推出“新市民小说”专栏。为期两三年的“新市民小说”联展,集中发表了百余部反映“新市民”生活的中短篇小说,涌现出了几十位“新市民小说”作者。在这两家文学刊物特设的“新市民小说”专栏的带动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前后的中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描写“新市民”日常生活和城市经验的作家作品。可以说,这两个“新市民小说”专栏开创并引领了九十年代城市文学蓬勃发展的时代风尚,“新生代”(或称“晚生代”)作家和后来的“美女作家群”即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和叙事方式,可以看得出都受到了这两个专栏的滋养。本文的论述对象,主要是这两家杂志的“新市民小说”专栏联合刊载的作品,旁及一些在这两个专栏中经常出现的作家在同一时期描写“新市民”生活和都市场景的创作。
     之所以选择“新市民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传统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乡土社会,乡土中国孕育出来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也极具乡土特性。于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前后出现的、主要以描写城市场景和市民生活为内容的“新市民小说”便显得尤为独特和重要。“新市民小说”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那是一个相对多元的时代,各种理念、价值观都一拥而上,却没有一个主导,“新市民小说”就以呈现这一复杂、混乱的状态为目标,它犹如一枚标本,刻录了转型时期“新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新市民小说”更承担了承前启后的文学功能,它既受到了“新写实小说”的影响,带有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的思想文化特征,又葆有九十年代末文学的因子——所以它既不像之前的文学作品对于乡土寄予了深情厚望,也不像世纪末的城市小说那样或欣喜或迷茫地匍匐于城市的霓虹之下。正因为“新市民小说”作为过渡期文学特有的模糊性,使得关于它的研究注定会困难重重,成果也就相对寥寥。但是,如果忽略了对“新市民小说”的研究,我们就难以弄清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的全貌,难以看清城市文学发展变化的脉络,更难以理清中国文学主潮从乡土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新市民小说”在九十年代出现的条件和意义,并将“新市民小说”置于二十世纪以来整个城市文学的脉络中进行对比,考察它“新”在何处,比较并阐释它与同时期城市小说的关系以及对其之后城市文学的影响,分析这类小说的人物类型和审美特征,探查它的本质属性,了然它的优缺点,并进而评估“新市民小说”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价值。
     本文在梳理城市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心理学和西方当代都市文化理论、空间文化理论,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新市民小说”进行详细分析。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阐明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厘清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诸如“市民”、“新市民”、“市民小说”等,探讨了西方理论对于“市民社会”的界定,分析了“市民热”产生的理论背景。其次,论述了“新市民小说”的研究意义,梳理了二十世纪城市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认为“新市民小说”是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勃兴以来、新的市民阶层兴起之后产生的文学现象,它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新市民小说”又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性文学现象,它所体现出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非常宝贵的,只有弄清楚这些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才能让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面目变得清晰起来。再次,概述了对“新市民小说”的研究情况。在林林总总的城市小说研究成果中,“新市民小说”大抵作为一个注脚出现,常常是被一笔带过,专门以“新市民小说”为对象进行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寥寥无几。可见,“新市民小说”的研究空间比较广阔。
     第一章主要论述“新市民小说”产生的条件。上海、佛山等城市是“新市民小说”产生的沃土。上海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最为繁荣、商业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其血脉深处潜隐的都市基因被市场经济迅速激活。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商业、制造业发达,也是对外交流最为频繁,接受新思想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在那里,人们非常容易感受到物质的冲击和消费时代的到来。无论暗流涌动还是风生水起,这些活跃的城市元素都构成了“新市民小说”诞生于《上海文学》、《佛山文艺》的外部原因。其次,“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兴盛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新写实小说”对于世俗场景和市民生活的温情凝眸,对于日常琐事和生活细节的原生态展现,为“新市民小说”做了必要的准备和铺垫。再次,九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去政治化”的趋势,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问题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消费的时代到来了。宏大叙事和公共生活开始淡出新一代作家的视野,对个人感受、个体欲望的强调逐渐成为主流,于是真切、泼辣的个人化生存和日常生活便浮出水面,为“新市民小说”的出现做了思想准备。
     第二章主要论述“新市民小说”中新出现的人物类型。首先,“新市民小说”塑造了城市的闯入者系列(主要是一无所有刚进入城市打拼的青年)。他们对城市充满向往,一心想征服城市,但是在城市强大的掠夺和挤压力量面前,他们的梦想很快化为泡沫,于是他们与城市形成了一种敌对关系,转而抨击城市对人的异化。然而,这种看似振振有词的批判姿态,实际上是不能汇入商品时代主潮中去的人(既包括小说作者也包括小说中的人物)的自怨自艾——种种否定性的批判,其实是在表达一种肯定性的赞美。其次,“新市民小说”中“都市丽人”的形象非常突出。这些“都市丽人”尽管留恋于应接不暇的物质海洋,但她们不再是单向度的性感尤物、不再是堕落的代名词,也不再是庸俗的拜金女,她们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自尊和精神世界。面对爱情,无论隐忍还是放弃,都有她们的理智判断;面对男性,她们也不再是附庸,不再任由男性想象和支配。再次,“新市民小说”塑造了一批边缘化的文人,这与“新感觉派”作家笔下乐于接受边缘地位的“孤独丑角”不同,他们没有价值理想,没有对知识的信仰,而是为自己跟不上商品时代的步伐而惴惴不安。看到很多人在市场经济中暴富,而自己依然无所作为时,他们便自我丑化,自怨自艾起来,一些人索性抛弃文人身份,下海从商。他们艳羡金钱财富,又不愿苟同商品经济时代背后的行为准则,于是这些文人在商海中进退失据、彷徨焦虑。说到底,他们还是都市的边缘人。第三章主要论述“新市民小说”的叙事模式。首先,“新市民小说”大多采用通俗化的叙事模式,经常出现戏剧冲突极为强烈的三角恋、婚外恋、穷人暴富、善恶报应等题材,情节设置曲折离奇,故事常常出现陡转,给读者以陌生化的阅读感受。不少“新市民小说”还引入了性、凶杀、科幻、悬疑、神秘等通俗小说的元素,使得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其次,“新市民小说”在创作上呈现类型化的特点,对城市闯入者和异化物的塑造上有大量类同现象。此外,“新市民小说”中还出现了这样一种人物存在方式——口号式生存。作者塑造人物时并不着力描写人物的感情和经历,不注重故事的铺展和情节的刻画,只是用声嘶力竭的呼喊和不断重复的口号来突出人物的感受。再次,“新市民小说”常常采用善恶终有报的故事模式,一方面热衷于描写平凡人一夜暴富的发家史,满足了小市民阶层飞黄腾达的富贵梦,另一方面揭露了这些突然暴富的富贵阶层的真面目——他们的财富是通过阴谋和投机获取的非法收入,这些人最终会人财两空,一无所有——“新市民小说”试图通过这种善恶报应的故事模式,批判那些通过出卖灵魂、逾越道德来获取财富的做法。
     第四章主要论述“新市民小说”的审美特征。首先,“新市民小说”比较引人瞩目的是它们对于城市“风景”的发现。在“新市民小说”作家的笔下,城市风景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客体,作者以一种“游荡者”的视角观察城市的街道、高楼、酒吧、商场,甚至自我的身体也变成了一种观赏对象。其次,“新市民小说”呈现出对于深度的迷恋和去深度化的审美特点:一方面他们显示出对于崇高、永恒、深度、经典的极度迷恋,另一方面他们喜欢故作深沉,书写被都市异化后无处逃脱的痛苦。但正是这样,恰恰显示出这种创作的浅薄和做作。于是,经典便成为深度的标签,痛苦变成了一种伪饰。
     第五章把“新市民小说”置于城市文学的历史序列中,讨论“新市民小说”历史地位和文学史意义。“新市民小说”承接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的传统,又开启了九十年代末期的城市书写,是二十世纪城市文学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本章首先将“新市民小说”与“海派”文学做了对比,由此可以看出时隔60年的两代都市文学的血脉关联。在“海派”文学的对照下,“新市民小说”的面目也就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了出来。再次,讨论了“新市民小说”与九十年代同期城市小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其后城市小说的影响。“新市民小说”产生于市场经济乍起的九十年代中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新市民小说”一方面表现对物质的迷恋,对欲望的追逐,另一方面又想展现对真爱的企盼,对社会公正的呼唤,这是彻底放弃理想和信仰之前的徒劳挣扎
     余论部分,对“新市民小说”进行了价值评判,肯定其历史价值和文学史地位:“新市民小说”既背负着此前乡土文学、宏大叙事的重负,又开启并影响了之后的城市书写,隐秘地呼应着这两个阶段。但是,正因为这是一个过渡阶段,“新市民小说”又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首先,“新市民小说”专栏本身呈现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作品经得起推敲,有的却不值一读。“新市民小说”专栏中也出现过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情况,如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写的是乡村,却被列入了“新市民小说”专栏,这也恰恰能说明中国城市文学成长壮大过程的曲折与艰难。其次,部分“新市民小说”开始呈现出媚俗的特点,成为昙花一现的文化快餐。再次,“新市民小说”作者操控的市民话语也是很可疑的,对城市“异化”的指控很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西方理论的叙事策略,他们内心的声音依然是对物的迷恋,甚至想在机会众多的转型时期“捞上一把”,由此可以看出“新市民小说”的尴尬和自讽。
Shanghai Literature in the ninth period of1994publishes the Essay and Awards Announcement of New Citizen Fiction Exhibition, which claims that Shanghai Literature unites Foshan Literature and Art to solicit novels, grandly sets up the special column of New Citizen Fiction. In the course of New Citizen Fiction Exhibition, which lasts two or three years, nearly one hundred short and middle novels are published; dozens of new citizen novelists appear. In the drive of New Citizen Fiction Exhibition,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ry works and writers emerge, which reflect the new citizen's daily lif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These two special columns create and lea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ninety's city literature. New generation writers (or late generation writers) and later beauty writer group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it is obvious that whose creative style and narrative way benefit from those two columns.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ose novels, which are published in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Fosha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main writers, who appear in New Citizen Fiction column, and those works in the same period, which describe citizen's daily life and city scenery.
     The reason why we choose New Citizen Fiction as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that China has been a rural society for a long time,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cultivated by local Chinese is very local. In this context. New Citizen Fiction, which appears in the middle of90's and mainly describes city scenes and citizen life, is very unique and important. New Citizen Fiction is the literature of transitional period, it is a relatively diverse, very active times, in which various ideas and values appeared without dominant one; its task is to show this complex and chaotic state, which look like a specimen recorded public ideas, emotion and life state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New Citizen Fiction is a link that bridges the past literature and the future one,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New Realistic Novels, with some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80's early90's, and some factor of literature in the late90's. It does not focus on not only the rural life like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of80's and90's literature, but also the city life like city novels in the end of the century,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ambiguity of New Citizen Fiction, which the transitional literature has only, the research field often gets short shrift, the research papers about it can be counted on one's fingers. But if you ignore the study of New Citizen Fiction,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the90's literature and see the skelet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ity Literature in90'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di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New Citizen Fiction appeared in the90's, the analysis to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 and puts New Citizen Fiction in the city literature history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make comparison, finds why it is called New Citizen Fiction, compares and explains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ity novel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nd its literary influence to next city literature, analyses characters type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kind of novels, explores its essence and understand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n assesses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its value in literature histor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First of all, we will clarify the core and extens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differentiate some related concepts, such as citizen, new citizen, citizen novels and so on, explore the western theory on the definition of civil society, analysis the theory background of citizen heat; secondly, we will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New Citizen Fiction research, combing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ity literature. New Citizen Fiction is produced after the rise of the new towns people since90's market economy, which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meanwhile New Citizen Fiction is a transitional period of the past, so it is very valuable that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which New Citizen Fiction shows. If you want to make the90's City Novels clear, firstly make clear New Citizen Fiction. Again, we will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ituation for New Citizen Fic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e study of the city novels, which takes New Citizen Fiction only as a footnote, merely mentioned a little, the paper is very few, which devotes to New Citizen Fic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research space on New Citizen Fiction.
     Chapter1mainly discusses the condition where New Citizen Fiction created. Shanghai, Foshan is fertile ground for New Citizen Fiction.Shanghai is a modern commercial prosperity, culture developed area, only in which various industry groups, various groups, various life scenes such as modern city culture picture can be seen. Guangdong is the most developed area of commercial, military industry, is also the most frequent exchange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most convenient place to accept new ideas, where people were the first to feel the material impact and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consumption, those are outside reasons why New Citizen Fiction is born from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Foshan Literature and Art. Secondly, the new period novels, which show the secular life and the public show of warmth, daily chores and the original life details, make some necessary preparations for New Citizen Fiction. Once again, the90's ideological field shows depoliticization trend. The intellectual's enthusiasm at social and cultural issues gradually cooled dow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 consumption era has come. The grand narrative and public life theme begin to fade out of new generation writers' perspective, accent on the personal feeling and individual desires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So vividly, vigorous daily life has surfaced, which makes the ide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New Citizen Fiction.
     Chapter2discusses the new character types of New Citizen Fiction. First of all, New Citizen Fiction made a series of city intruders (mainly the young people who had nothing and just made their way into the city). They are full of longing for the city, want to conquer the city, but in front of the city powerful force of plunder and extrusion, their dreams quickly come to foam, so they formed a hostile relationship with city, and turned to attack the city of human's dissimilation. However, this critique attitude seems to be what one says is plausible, actually is that those people are full of remorse--who are unable to integrate into the main trend of the commercial times(including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also including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ll sorts of negative, in fact, is expressing a kind of affirmative praise. Secondly, the urban beauty image in New Citizen Fiction is very prominent. These urban beauty, although are reluctant to leave various substances of ocean, but they are no longer one-dimensional sexy beauty and synonymous with corruption, also no longer a vulgar material girl, they have their ow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self-esteem and spiritual world. In front of love,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trial or give up, they always have their own judgments; in front of male, they are no longer dependent, no longer let them imagine and control. Once again. New Citizen Fiction creates a group of marginalized literati,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lonely clowns at marginal status which new sensation writers are willing to accept. They have no ideal and no beliefs in knowledge, but are anxious and fearful because they can not keep up the pace of commercial times. When they see a lot of persons picking sudden wealth in market economy, but themselves still penniless, they then uglify themselves and are full of remorse, someone of them simply abandon the identity of the literati, turn to the business. They envy money, and would not agree with behind norms of behavior in the commodity economy era, so these literati in the sea equally difficult to go on or retreat, anxious anxiety. In brief, they are still marginal man in city.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narrative mode of New Citizen Fiction. First of all, New Citizen Fiction mostly adopts the narrative style of popularization, its themes are about love triangle affairs with more dramatic conflict, the story is often steep, beyond our expectations, furthermore, New Citizen Fiction novels contain sex, murder, science fiction, suspense, mystery and other popular fiction elements, which make the story of ups and downs, fascinating. Secondly, New Citizen Fiction has characteristic patternization in the creation,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imilar phenomenon in creating city intruders and the alienation material. In addition, there is such a character mode--the slogan of life, appearing in New Citizen Fiction. Writers' description does not focus on people's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does not pay attention to depict the story and spread the plot. They just highlight the character's feelings by hoarse shouting and repeating the slogan. Once again, New Citizen Fiction is often used the story mode of karma. On the one hand, it likes to portray ordinary person's rich overnight history, which meet the lower class' wealthy dream; on the other hand, it reveals the reality of the sudden rich class--their wealth is the illegal income which is obtained by scheme and speculation, these one will eventually lose everything--New Citizen Fiction tries to pass this kind of retribution for good and evil story mode, criticizing those behavior to acquire wealth by means of selling one's soul and transgressing moral.
     The forth chapt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New Citizen Fiction. Firstly it is worthy of attention that New Citizen Fiction finds the city landscape. In the view of new citizen novelists, the city landscape becomes an object, they observe city streets, buildings, bars, shopping malls, in a rogue view, and even the body also is a kind of ornamental objects. Next, it shows the new citizen novelists' urban belief confusion and the need of urban poetic. So the New Citizen Fiction shows the fascination to depth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Non-depth:on the one hand, they show extreme fascination to the noble, eternal, depth, classic, on the other hand, they like to pretend, write the pain which is alienated by city and nowhere to escape. But it is just shows the creation of the superficial and artificial, so the classic becomes depth label, pain becomes disguise.
     The fifth chapter takes New Citizen Fiction into the other city literature,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New Citizen Fiction. New Citizen Fiction carries on Shanghai literature in the last century thirty, forty's tradition, and open the city literature in the late ninety's, which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wentieth century city literature. Firstly, this chapter does a comparison between New Citizen Fiction and Shanghai literature, by which we can see that the tight connection between two generation of city literature with60years'distance. In contrast to Shanghai Literature, New Citizen Fiction's appearance is more clear and comprehensive. Once again,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Citizen Fiction and the other city novel in same ninety'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succedent city novel. New Citizen Fiction is born in the middle of ninety's when market economy just starts, which is a transitional period. On the one hand, New Citizen Fiction shows the crush on substance and the pursuit of desire; on the other hand, it wants to show the call for true love and social justice, which is flounder in vain before completely giving up ideal and belief.
     In miscellaneous, we will mainly discuss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New Citizen Fiction. New Citizen Fiction not only is burdened with the previous rural literature and the grand narrative style, but also opens and deeply affects the city novel, secretly connects these two stages. However, just because it is a transitional stage, New Citizen Fiction has many shortages. Firstly, New Citizen Fiction column presents an appearance of uneven level, some novels need improve, some one are not worth reading. Furthermore, New Citizen Fiction column shows the phenomenon of adulteration, such as Liu Xinglong's Share of Hardship, was about the village life, but was included in new citizen fiction column. Secondly, New Citizen Fiction showing vulgar characteristic, becomes cultural fast-food like shooting star. Thirdly, the public discourse is also very suspicious, which is manipulated by New Citizen Fiction. Charges to the city alienation may be just a narrative strategy imitating the western theory, their inner voice is still infatuated with matter, even wants to get more money in transitional period, by which we can see the awkward of New Citizen Fiction.
引文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2页。
    2(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塌房》,古典文学出版社标点本,1957年版,第299页。
    3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4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页。
    11927-1937年,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基建、文化、教育、社会政策、外交、军事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整体环境为1840年以来中国最高水平,城市化进程也得以快速推进,被称为“黄金十年”。但是日本侵华战争使得这些经济现代化的努力成为泡沫,所有建设成果几乎完全消失。
    1周介人:《谈谈“新市民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1期,第48页。
    2参见[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1[宋]罗烨:《醉翁谈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2《碾玉观音》为《京本通俗小说》中的一卷,原书不知何人所编,也不知其卷数。其中《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错斩崔宁》3篇,冯梦龙说是宋人小说。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收入舒芜、陈迩冬、周绍良、王利器编选:《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页。
    2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见《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2页。
    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见《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1页。
    4周作人在1918年12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5卷第6期发表的《人的文学》一文中,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有关“人的文学”的主张,列举了十种“非人的文学”,指出这些“全是妨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的平和的坏东西,统应该排斥”。
    5周介人:《谈谈“新市民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1期,第48页。
    1见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2《布莱尔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阳、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97页。
    4《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42页。
    1[意]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柯亨(Jean L. Cohen)[美]阿拉托(Andrew Arato):《市民社会与政治理论))(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Society),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IX页。
    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0页。
    1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周作人。他在1923年发表的《旧梦·序》中明确提出,要“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
    1《霓虹灯下的哨兵》,由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沈西蒙执笔,最早发表于《剧本》1963年第2期,分为话剧版,电影版,电视剧版和越剧版,并有同名图书发行,表现了解放初期“南京路上好八连”抵制资产阶级“香风”侵袭的主题。
    2《上海的早晨》,1958和1962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二部,1980年出齐全书,共四部。全书以解放初期的上海为背景,描绘了改造民族资产阶级这一重大历史过程,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子夜”走向黎明,唯一的一条光明前途就是接受改造、弃旧图新,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路。
    1邱华栋:《哭泣游戏》,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页。
    1见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22页。
    2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中,借用马克思的词汇,把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生活在19世纪大都会巴黎的小资文人称作一群“波希米亚人”。
    1《淞隐漫录》,又名《后聊斋志异图说》、《绘图后聊斋志异》,是王韬刻印于光绪初年(1875年)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各篇原单独发表在上海《申报》副刊《画报》,历时三年余。《淞隐漫录》的体裁和题材都仿照蒲松龄《聊斋志异》,但取材范围较《聊斋志异》广,包括多篇关于日本艺妓和欧洲美女的故事。
    1《海上花列传》的主要内容是写清末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各层面,首刊于自编文艺半月刊《海上奇书》,34回.未完。作者自称此书“为劝戒而作”。
    2[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6页。
    3《海上繁华梦》,作者孙家振,全书三集,共一百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笑林报馆出版初集和二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三集全书。小说以妓院、赌馆为中心,描写了清末上海滩狂嫖滥赌的恶习,记录下了娼妓、嫖客、赌徒之间形形色色的欺骗、敲诈、坑害的卑污行径。这部作品是晚清狭邪小说中颇有影响的一部,
    4见《康南海自编年谱》,收入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4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116页。
    5蔡元培:《新上海》,载1904年6月26日《警钟日报》。
    1田光:《上海之今昔谈》,载1911年2月12日《民立报》
    2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3[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张旭东校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6页。
    1[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寺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张旭东校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8页。
    2张旭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译本第一版序:本雅明的意义》,[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张旭东校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1页。
    1杨帆:《市场经济一周年》,《战略与管理》,1993年第1期。
    2李书磊:《都市的迁徙》,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思想范式与话语汰变问题》,《江汉论坛》,1999年第6期。
    4见[法]利奥塔:《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126页。
    5[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8页。
    2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文艺争鸣》,1998年第6期。
    3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宋遂良:《漂流的文学》,《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6期。
    5余开伟:《文学的蜕变》,《文艺争鸣》,1996年第5期。
    1吴义勤:《在边缘处叙事》,《钟山》,1998年第1期。
    2苗四妞:《九十年代都市小说命题及其研究价值》,《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美]托马斯·摩尔:《关注灵魂》,孙正洁、范瑞波译,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1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0页。
    2蔡翔:《旧时王谢堂前燕——关于王朔及王朔现象》,收入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三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388页。
    1《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1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1这次论争的相关资料收入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1邱华栋:《城市的面具·自序》,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吴义勤:《九十年代的小说格局》,《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1陈思和:《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二》序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刁斗——反抗与无奈》,见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1倪文尖:《欲望的辩证法:论邱华栋的写作姿态》,《上海文学》,1996年第2期,第69-73页。
    1陈思和:《新生代作家——九十年代文学反思录(二)》,《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年第5期,第24-26页。
    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收入《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2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收入《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1《邱华栋——穿越都市》,见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1张东:《一种严肃守望着理想——邱华栋访谈录》,《南方文坛》,1997年第4期。
    2刘心武:《与生命共时空的文字——邱华栋小说集<城市中的马群>序》,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
    1温宗军:《都市规则与怀旧情绪——张欣小说读解》,《学术研究》,1999年第2期。
    1朱青:《爱情的形态学研究:张欣小说谈片》,《当代文坛》,1999年第2期。
    1这一概念借用了黄静的说法。见黄静:《穆时英现代都市小说的意象世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31卷第5期,第586页。
    1穆时英:《穆时英全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2穆时英在1933年2月出版的小说集《公墓》的《自序》里特地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要把这本书献给远在海外笑嘻嘻的Pier rot,望舒”。
    1鲁迅:《张资平氏的“小说学”》,收入《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2张恨水:《美人恩·自序》,参见《张恨水研究资料》,张占国,魏守忠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2张家恕:《通俗文学表现特征论》,《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收入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1[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收入什克洛大斯基等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页。
    1张家恕:《通俗文学表现特征论》,《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1胡可:《胡可剧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2贾植芳:《反思的历史历史的反思——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而序》,《文汇报》,2000年第5期。
    3[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4[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1孟凡根:《论小说和散文的分野与渗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68页。
    1王杰:《邱华栋小说批判精神的再认识》,《当代文坛》,2001年第5期,第40页。
    2《邱华栋——穿越都市》,见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1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收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1张恨水:《作完<啼笑因缘>后的说话》,见《啼笑因缘》,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1[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2参见吴飞:《“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77页。
    3见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4邱华栋:《城市中的马群》,收入邱华栋作品集:《城市中的马群》,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0-84页。
    1邱华栋:《我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以及其它》,《南方文坛》,1997年第5期,第44页。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5页。
    3参见陈晓兰:《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茅盾为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张鸿雁:《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城市问题》,2004年第5期,第6页。
    2[英]奈杰尔·科茨《街道的形象》,卢杰、朱国勤译,参见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192页。
    3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138页。
    1王安忆:《寻找苏青》,《上海文学》,1995年第9期,第35页。
    2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3参见万书元:《空间的衰朽——鲍德里亚对当代建筑和城市空间的批判》,《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5期,第83页。
    1葛红兵:《世纪末中国的审美处境——晚生代写作论纲(中)》,《小说评论》,1999年第5期。
    1[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1转引自张鸿雁:《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城市问题》,2004年第5期,第10页。
    1[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页。
    2[德]哈贝马斯:《现代性:未完成的工程》,丁君君译,参见《现代性基本读本》,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9页。
    1转引自江民安:《大都市与现代生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43卷第3期,第10页。
    2[德]哈贝马斯:《现代性:未完成的工程》丁君君译,参见《现代性基本读本》,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09页。
    3参见郑祥福、李双套:《詹明信的后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江淮论坛》,2012年第4期,第90
    1弗兰茨·卡夫卡:《致菲利斯情书》,收入《卡夫卡全集》(第九卷),叶廷芳主编,卢永华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91页。
    1杨帆:《市场经济一周年》,《战略与管理》,1993年第1期。
    1杜衡:《文人在上海》,《现代》,第4卷第2期(1933年12月)。
    2收入魏绍昌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海派小说专辑》,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3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4师陀:《(马兰>小引》,收入《师陀全集》第3册,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5郁达夫:《住所的话》,见1935年7月1日《文学》第5卷第1号。
    1见《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5页。
    2乐正:《近代上海入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3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收入《南北极》,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
    1[斯]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齐泽克自选集》,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2参见张容南:《一种解释学的现代性话语:查尔斯·泰勒论现代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杜衡:《文人在上海》,《现代》第4卷第2期(1933年12月)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5页
    1邱华栋:《前进》,《作家》1996年第6期,第39页。
    2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收入《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1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收入《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1许子东:《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参见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490页。
    1施蛰存:《震旦二年》,《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3期。
    2杜衡:1930年11月30日致戴望舒信,收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3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1李洁非:《新生代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2期。
    1穆时英《我的生活》,《现代出版界》,1933第9期。
    2张爱玲:《天才梦》,收入《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刘心武、邱华栋:《在多元文学格局中寻找定位》,《上海文学》,1995年第8期,第78页。
    1钱钟书:《猫》,收入《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岂明:《上海气》,见《语丝》第112期,1927年1月1日。
    3岂明:《上海气》,见《语丝》第112期,1927年1月1日。
    4老舍:《可爱的成都》,收入《老舍文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56页。
    5徐志摩:《罗素又来说话了》,收入《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版。
    6冰心:《记事珠》,《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3期。
    7楼适夷:《施蛰存的新感觉主义——读了(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之后》,《文艺新闻》第33号,1931年10月26日出版。
    1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第3卷第11期,1944年5月1日出版。
    1发表于《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1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8-429页。
    2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1《邱华栋——穿越都市》,见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1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见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1《天花板上的都市摇滚——邱华栋访谈录》,见张钧:《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2[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1《天花板上的都市摇滚——邱华栋访谈录》,见张钧:《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2王安忆:《我看96、97上海小说》,《小说界》,2001年第1期,第173页。
    1参见[日]扇谷正造等著,何培忠编译:《怪异的—代——新人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8月,总第8期。
    3刘心武、邱华栋:《在多元文学格局中寻找定位》,《上海文学》,1995年第8期,第78页。
    4见[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0页。
    1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141页。
    2[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途径》,邓正来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2页。
    1.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周穗明等:《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3.张颐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版。
    4.张世保:《从西化到全球化——二十世纪前50年西化思潮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5.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版。
    6.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余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8.徐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吴亮:《思想的季节》,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
    10.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王宁等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3.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6.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7.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罗凤礼主编:《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22.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4.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见《新小说》第1号,1902年11月14日。
    2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26.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7.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28.杨克主编:《1999年中国新诗年鉴》,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29.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版。
    30.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英]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英]奈杰尔·科茨《街道的形象》,参见罗岗、顾铮主编,卢杰、朱国勤译:《视觉文化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6.[英]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9.[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一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40.[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途径》,邓正来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41.[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77年版。
    42.[美]托马斯·摩尔:《关注灵魂》,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
    43.[美]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4.[美]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与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6.[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47.[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8.[美]吉尔波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9.[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现代性基本读本》,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叙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52.[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3.[法]罗布·葛利叶:《新小说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4.[法]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55.[法]福柯:《知识考古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56.[法]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杨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57.[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9.[德]韦伯:《文明的历史脚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60.[德]韦伯:《韦伯作品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6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4.[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65.[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66.[比]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郑祖安:《百年上海城》,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洪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于醒民、唐继无:《从闭锁到开放》,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4.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5.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6.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孔另镜编:《现代作家书简》,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9.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0.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1.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唐振常:《近代上海探索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13.石柏林:《凄风苦雨中的民国经济》,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版。
    15.李天纲:《文化上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8.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北京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19.[日]刘建辉:《魔都上海—近代知识人的近代体验》,甘慧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裴宜理:《上海罢工》,刘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2.[美]罗兹·莫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3.[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雷颐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美]韩起澜:《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5.[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26.[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张富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王菊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赵园:《北京:城与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赵稀方:《小说香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3.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全4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杨幼生、陈青生:《上海“孤岛”文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5.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6.许秦纂:《战后台北的上海记忆与上海经验》,台北:台湾六安出版社,2005年版。
    7.许道明:《海派文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徐志摩:《罗素又来说话了》,见《徐志摩全集》第4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徐遒翔、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夏志清:《中国古代小说导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1.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吴秀明主编:《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3.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4.吴秀明:《三元结构的文学——世纪之交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5.魏绍昌:《海派小说专辑》,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16.王文英主编:《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二十世纪》,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8.汤哲生:《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19.师陀:《<马兰)小引》,参见《师陀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20.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2.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台北: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
    23.李书磊:《都市的迁徙》,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4.李欧梵:《上海摩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6.姜德明编:《北京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27.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28.韩毓海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韩毓海:《从“红玫瑰”到“红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30.高瑞全、山口久和主编:《中国现代性与城市知识分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1.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戴锦华:《犹在镜中》,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34.戴锦华:《隐形书写——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陈青生:《年轮——四十年代后半期的上海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9.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0.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1.陈平原、王德威主编:《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上海酒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宋)罗烨:《醉翁谈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4.[美]夏志清:《人的文学》,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5.[美]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46.[美]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美]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上海文学》:《“新市民小说联展”征文暨评奖启示》,1994年第9期。
    2.《上海文学》:《再说“新市民”——编者的话》,1996年第9期。
    3.周介人:《谈谈“新市民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1期。
    4.蔡元培:《新上海》,见《警钟日报》,1904年6月26日。
    5.田光:《上海之今昔谈》,《民立报》,1911年2月12日。
    6.宋遂良:《漂流的文学》,《当代作家评论》,1992第6期。
    7.余开伟:《文学的蜕变》,《文艺争鸣》,1996年第5期。
    8.吴义勤:《在边缘处叙事》,《钟山》,1998年第1期。
    9.苗四妞:《九十年代都市小说命题及其研究价值》,《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1第2期。
    10.蔡翔:《旧时王谢堂前燕—关于王朔及王朔现象》,引自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3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1.丁永强:《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12.林舟:《刁斗——反抗与无奈》,见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 访谈录》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13.倪文尖:《欲望的辩证法:论邱华栋的写作姿态》,《上海文学》,1996年第2期。
    14.陈思和:《新生代作家——九十年代文学反思录(二)》,《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年第5期。
    15.王杰:《邱华栋小说批判精神的再认识》,《当代文坛》,2001年第5期。
    16.张东:《一种严肃守望着理想——邱华栋访谈录》,《南方文坛》,1997年第4期。
    17.刘心武:《与生命共时空的文字——邱华栋小说集<城市中的马群>序》,刘心武主编:《城市斑马丛书》,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
    18.朱青:《爱情的形态学研究:张欣小说谈片》,《当代文坛》1999年第2期。
    19.温宗军:《都市规则与怀旧情绪——张欣小说读解》,《学术研究》1999年第2期
    20.杜衡:《文人在上海》,载《现代》杂志,第4卷第2期(1933年12月)。
    21.葛红兵:《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收录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2年第5期。
    22.邱华栋:《前进》,《作家》,1996年第6期。
    23.李洁非:《新生代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2期。
    24.刘心武、邱华栋:《在多元文学格局中寻找定位》,《上海文学》,1995年第8期。
    25.穆时英:《我的生活》,《现代出版界》,1933年第9期。
    26.楼适夷:《施蛰存的新感觉主义——读了(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之后》,载《文学新闻》1931年10月26日第33号。
    27.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载《万象》第3卷第11期,1944年5月1日出版。
    28.王安忆:《我看96、97上海小说》,《小说界》,2001年第1期。
    29.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思想范式与话语汰变问题》,《江汉论坛》,1999年第6期。
    30.吴义勤:《九十年代的小说格局》,《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31.汪民安:《街道的面孔》,《都市文化研究》,2005年。
    32.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文艺争鸣》,1998年第6期。
    33.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8月总第8期。
    34.冰心:《记事珠》,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3期。
    35.施蛰存:《震旦二年》,载《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3期。
    36.郁达夫:《住所的话》,载《文学》第5卷第1期。
    37.岂明:《上海气》,载《语丝》第112期。
    《上海文学》:1994年第9期至1997年第5期
    《佛山文艺》:1995年1月(上)至1996年4月(上)
    其他作品散见于《钟山》、《山花》、《人民文学》、《北京文学》、《花城》等文学刊物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