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88年,我国启动了住房制度改革,从此逐渐结束住房分配转而进入住房商品化时代。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再到不断扩大,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普通百姓实现安居乐业的成本愈来愈高,高房价已经成为影响民生、关涉稳定和谐的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从法律角度考察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基点有二。其一为公民的住房权,这是从宪法角度研究的逻辑进路。正是因为公民拥有住房权,在公民的住房权不能正常行使的情况下,国家负有保障住房权实现之义务。其二为市场缺陷和国家调节,这是从经济法角度研究的逻辑进路。经济法是弥补市场缺陷规制国家调节之法,房地产市场的市场调节同样有缺陷,尤其是唯利性缺陷表现尤甚,故而国家需要通过国家投资经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来进行国家调节。上述的两个维度,可为本文研究的两个逻辑起点。
     保障性住房从具体制度上考察,由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和供给配套制度两大部分组成。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制度即保障性住房投资经营制度,主要包括经济适用房制度和保障性租赁房制度,此为主体制度;保障性住房供给配套制度包括土地供应调控制度、财政金融支持制度、税收优惠支持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限购制度等等,此为配套支持制度。
     经济适用房是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中社会保障属性和程度都较弱的一种形式,实际上体现的是“机遇式的援助”,而廉租房制度是国家为实现最低限度的社会正义而为的积极行为,它体现的是一种“普惠式的救济”。二者关系的阐发,还可结合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基本原则。“居者有其屋”,既是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其所追求的目标,是住房权宪法性权利的具体体现;“弱者得保障”,是指对于无力负担住房者,国家要以合适的方式予以保障,国家保障的对象是弱者即无能力购房或者住不起房屋的人群,相对而言,廉租房制度贯彻此原则涵盖较广:“保障有限度”,是指国家不可能对于住房需求者的所有诉求都予以满足,而是综合现有的条件,尽力以适当的方式予以保障,相对而言,经济适用房制度贯彻此原则涵盖较广。
     从实践层面考察,我国所构筑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应该是一套立体的、多元的、开放式的制度体系,它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廉租住房制度为主体,以四大配套制度即土地供应调控制度、财政金融制度、税收支持制度及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护法”的有机整体。故此笔者也着力探讨了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四大配套制度,从而使“居有其屋”从理想物化为现实。无救济即为无权利,住房权的实现有赖于完备救济程序,才能使得公民的住房权从“纸面上的权利”成为“现实中的权利”。
     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与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期望通过对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挖掘住房问题一直被诟病却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深层次原因,为政府的民生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从而实现公民的住房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In1988, China launched the reform of housing system,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ousing gradually end,it turned into the era of the commodification of housing. Real estate market expanded and became a pillar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high price has an impact on people's livelihood, housing becoming major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There are two basis points of the affordable housing system from legal view. One of them is the housing rights of citizens; this is logic approach from the Constitutional Law view. The citizens have the right of housing, the state bears the obligation to secure it to achieve in the case of that citizens right of housing can not be exercised. Other of them is 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state regulation; this is the logical way from the Economic Law view. The Economic Law is regulation law of state to compensate for market imperfections,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s flawed, it is a profit of defective performance especially, and therefore the country needs to state regulation through the national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and low-rent housing. Two dimensions ar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
     Affordable housing system consists of two parts of the affordable housing supply system and the supporting systems. Economically affordable housing system and Low-rent housing system are playing core roles in the affordable housing system. These are important parts including land supply control system, financial system, tax support system and the housing accumulation fund system.
     Economically affordable housing is weak form social security attributes and extent, it is the "relief of opportunity assistance", the low-rent housing system is a national minimum level of social justice and positive behavior, it is the "relief of pratt&whitney ". Elucida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affordable housing system."Home Ownership" 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housing system and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 of housing rights;"the weak need be protected" refers that the state should be guaranteed the right who can not afford housing population, low-rent housing system implement this principle wider;"limited protection" refers that the country can not meet all the demands of the housing needs and try to safeguard in an appropriate manner, affordable housing system implement this principle wider.
     This paper also study the deficiency of existing system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system design and arran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alizing right to housing mechanism, this mechanism include the preconditio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it also include the remedies after the housing rights had been violated. This measures cover the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and safeguard "the rights on the paper" to real rights.
     This paper uses methods of norma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inductive analysis and data analysis, it make in-depth research and tap the housing problem that has been criticized, the paper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itizens' right to housing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引文
① [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49-55页。
    ② 蒋来用:《住房保障财政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③ 参见1988年《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④ 张群:《住房制度改革30年:从法律史角度的考察》,《法商研究》2009年第1期。
    ① 《社科院蓝皮书:中国家庭85%没能力买房》,《法制晚报》2010年12月8日。
    ② 王宏哲:《住房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
    ①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6页。
    ② [德]格尔德·克莱因海尔、扬·施罗德主编,许兰译:《九百年来德意志及欧洲法学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③ United Nation Housing Rights Programme, Report No.1.
    ④ [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① S.莱基:《适当住房人权》,载[挪]艾德等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查尔斯A.赖希:《新财产权》,翟小波译,http://www.gongfa.com/caichanquanlaixi.htm,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0月15日。
    ③ “住房问题”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可以包括住房可承受性问题、住房供应不足问题、住房质量问题,等等,本文所言“住房问题”,主要在前两种、尤其是第一种意义上使用。
    ① S.莱基:《适当住房人权》,载[挪]艾德等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Craig Scott, "The Interdependence and Permeability of Human Rights Norm:Towards a Partial Fu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Human Rights", Osgoode Hall Law Journal,Vol,27No.4 (1989), p.833转引自黄金荣:《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8页。
    ③ S.莱基:《适当住房人权》,载[挪]艾德等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 详细案情可以参见黄金荣:《司法保障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能性与限度——南非宪法法院格鲁特布姆案评》,《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http://www.communitylawcentre.org.za/ser/casereviews/2001_1_SA_46.p hp,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0月15日。
    ⑤ 凌维慈:《公法视野下的住房保障——以日本为研究对象》,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84-89页:杜钢建:《传统仁学与生活保障权》,《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0期。
    ① 最判昭和23.9.29刑集第2卷10号1235页。
    ② 东京地裁昭和35·10·19行裁例集11卷10号2921页。案情中文简介参见“朝日诉讼案”,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fax/xfx/case/cha_cas_004_1.htm,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0月22日。
    ③ 东京地判昭和43.7.15行裁例集19卷7号1196页。
    ① A.Eide, loc.cit. (note 6), p.214。
    ② Michael A. Stegman, Affordable-housing Programs, Urban Land Institute,1999.
    ③ [美]阿列克斯·施瓦兹:《美国住房政策》,黄瑛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① 对具体国家的列举可参见United Nations Housing Rights Programme Report No.1,Housing Rights Legislation,Nairobi,2002,p.37。
    ① 孙宪忠等:《住宅权的社会保障》,《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卷。
    ② 肖泽晟:《我国住宅权行政法保护缺失分析》,《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③ 黄金荣:《司法保障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能性与限度——南非宪法法院格鲁特布姆案评》,《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
    ④ 参见王宏哲:《住房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⑤ 张群:《住房制度改革30年:从法律史角度的考察》,《法商研究》2009年第1期。
    ⑥ 张群:《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⑦ 孙凌:《论住宅权在我国宪法规范上的证立——以未列举宪法权利证立的论据、规范与方法为思路》,《法
    ① 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② 李云:《论政府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中的职能与作用》,《岭南学刊》2008年第2期。
    ③ 贾康、刘军民:《优化与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分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财贸经济》2008年第1期。
    ④ 王世联:《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思想变迁研究(1949-2005)》,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9页。
    ⑤ 蒋来用:《住房保障财政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① 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U.P.,1969, p.129.
    ① [德]格尔德·克莱因海尔、扬·施罗德主编,许兰译:《九百年来德意志及欧洲法学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② Carl Wellman, Welfare Rights, Rowman and Littlefield,1982.
    ③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④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① 葛克昌:《国家学与国家法:社会国、租税国与法治国理念》,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45页。
    ② Craig Scott, "The Interdependence and Permeability of Human Rights Norm:Towards a Partial Fu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Human Rights", Osgoode Hall Law Journal, Vol,27No.4 (1989), p.833转引自黄金荣:《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8页。
    ③ 凌维慈:《公法视野下的住房保障——以日本为研究对象》,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84-89页。
    ① A.Eide,loc.cit.(note 6),p.214.
    ② S.莱基:《适当住房人权》,载[挪]艾德等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 详细案情可以参见黄金荣:《司法保障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能性与限度——南非宪法法院格鲁特布姆案评》,《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http://www.communitylawcentre.org.za/ser/casereviews/2001_1_SA_46.p hp,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0月15日。
    ④ 金俭:《中国住宅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⑤ 杜芳:《论公民住房权的二重性》,《山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⑥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6页。
    ⑦ 张群博士称,若将所有相关权利都纳入住房权,则难免成为一个“大杂烩”,因此其所言住房权指“生存权意义上的住房权”,即也特指积极意义上的住房权。参见张群:《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① Titmuss, "Comment on Welfare" (2nd Edition), p.657.
    ②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页。
    ③ 郭春镇:《法律中人像的变迁与“人权条款”的功能》,《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
    ④ 郭春镇:《法律父爱主义及其对基本权利的限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孙笑侠、郭春镇:《法律父爱主义在中国的适用》,《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010年10月15日。
    ② 《各国宪法汇编》(第2辑),林纪东译,台北“司法行政部”1960年版,第496页。
    ① [瑞典]戈兰坦纳菲尔德、佩尔卢詹克:《发展城市、减少贫困——城市发展与管理导论》,刘超、陈亮译,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② United Nation Housing Rights Programme, Report No.1.
    ③ 对具体国家的列举可参见United Nations Housing Rights Programme Report No.1, Housing Rights Legislation, Nairobi,2002, p.37。
    ① 徐显明:《人权的体系与分类》,《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② [挪]A.艾德:《作为人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载艾德等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③ Eide, The Human Right to Adequate Food and Freedom from Hunger, The Right to Food:In Theory and Practice, by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Rome,1998, p.4.
    ④ 张群:《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3页。
    ⑤ [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① 吴华:《行政诉讼类型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
    ② 《国家人权机构手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联合国出版物售品编号:C.04.XIV.8,第17页。
    ③ General Comment No.3.
    ④ General Comment No.4.
    ⑤ The Maastricht Guidelines on Violation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1998), Human Rights Quaterly, Vol.20, No.8 (1998), pp.691-701.
    ⑥ General Comment No.3. para.10.
    ① 《实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林堡原则》第17条、第18条,联合国文件E/CN.4/1987/17.
    ② E/CN.4/Sub.2.1995/12.P37.
    ③ 王宏哲:《住房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
    ④ 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自序,三民书局1983年版。
    ①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页。
    ② 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08页。
    ③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20页。
    ④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15-16页。
    ① 胡光志:《人性经济法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页。
    ② [美]富兰克林·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19页。
    ① 潘家华等主编:《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② 陈云良:《谨慎干预——经济法的现代新理念》,《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59页。
    ② 杨鲁、王育琨:《住房改革:理论的反思与现实的选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78、125页。
    ③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住宅局:《国家房地产政策重要文件选编》(1982-1984),第3页。
    ① 参见1988年《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① [美]阿列克斯·施瓦兹:《美国住房政策》,黄瑛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② 孙凌:《论住宅权在我国宪法规范上的证立——以未列举宪法权利证立的论据、规范与方法为思路》,《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5期。
    ③ 秋风:《政府的本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53-54页。
    ④ 张群:《住房制度改革30年:从法律史角度的考察》,《法商研究》2009年第1期。
    ⑤ 汪光焘:《把握形势、明确任务、切实做好2007年建设工作》,《中国建设信息》2007年第5期。
    ① 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35页。
    ① [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②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③ 谢伏瞻等:《住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① 日本国土交通省:《平成20年(2008年)居住生活综合调查结果》,2009年12月。
    ② 关于住房保障的实施路径种类,参见马智利等著:《我国保障性住房运作机制及其政策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7页。
    ③ 凌维慈:《公法视野下的住房保障》,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4页。
    ④ 凌维慈:《公法视野下的住房保障》,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4页。
    ① 凌维慈:《公法视野下的住房保障》,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9页。
    ② 陈劲松主编:《公共住房浪潮——国际模式与中国安居工程的对比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 韩君玲著:《日本最低生活保障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4页。
    ② 凌维慈:《公法视野下的住房保障》,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4页。
    ③ [日]本间义人:《现代都市住宅政策》,三省堂1983年版,第465页
    ① "A Quick Look at Housing in Japan", The Building Center of Japan (5th,2003), p.25.
    ① [韩]黄修民:《日、韩公共住宅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4期。
    ② 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08年住宅土地统计调查速报》,2009年。
    ③ 日本住宅金融支援机构:《住宅金融支援机构机构说明》,2009年,第4-6页。
    ④ [韩]黄修民:《日、韩公共住宅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4期。
    ① 凌维慈:《公法视野下的住房保障》,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72页。
    ② "Profile of UR", Urban Renaissance Agency,2007, p.23.
    ③ 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第五十九回日本统计年鉴》,2010年。
    ④ 陈默:《世界住宅概况》,励志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⑤ 谢伏瞻等:《住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① 马智利等著:《我国保障性住房运作机制及其政策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① 杜文:《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3期。
    ① 据学者统计,1997年在全港650万居民中,居住在公屋的人口已达33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50.97%。参见陈劲松主编:《公共住房浪潮——国际模式与中国安居工程的对比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 陈劲松主编:《公共住房浪潮——国际模式与中国安居工程的对比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 陈劲松主编:《公共住房浪潮——国际模式与中国安居工程的对比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① 袁业飞:《经济适用房:保留、取消还是改革——聚焦经济适用房的存废之争》,《中华建设》2011年第4期。
    ① 袁业飞:《经济适用房:保留、取消还是改革——聚焦经济适用房的存废之争》,《中华建设》2011年第4期。
    ① 漆多俊:《中国经济法理论之创新与应用功能——30年的回顾与启示》,《法学评论》2009年第4期。
    ② 漆多俊:《中国经济法理论之创新与应用功能——30年的回顾与启示》,《法学评论》2009年第4期。
    ③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9页。
    ① 漆多俊:《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② 它反映的是市场调节的弊端。参见漆多俊:《中国经济法理论之创新与应用功能——30年的回顾与启示》,《法学评论》2009年第4期。
    ③ 刘水林:《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经济学与法哲学解释》,《法商研究》1998年第5期。
    ④ 王石泉:《论社会保障理论的历史演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⑤ 贾小明、赵署明:《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科学再反思》,《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6期。
    ① 杜芳:《论公民住房权的二重性》,《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② 漆多俊:《宏观调控法研究》,《法商研究》1999年第2期。
    ③ 漆多俊:《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④ 陈慈阳:《宪法学》,台湾元照出版社2005年版,第351页。
    ⑤ 陈慈阳:《宪法学》,台湾元照出版社2005年版,第351页。
    ⑥ 欧爱民:《德国宪法制度性保障的二元结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
    ⑦ 周弘:《什么是福利国家?》,http://www.aisixiang.com/data/9477.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7月25日。
    ⑧ 法治斌、董保城:《宪法新论》,台湾元照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① 法治斌、董保城:《宪法新论》,台湾元照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② 例如英国大百科全书给社会安全的定义是:“国家对于每个国民,由摇篮到坟墓,即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如疾病、伤害、失业、老年、生育、死亡及鳏寡孤独残疾者,都能给予安全的保障。”事实上,社会安全所蕴含的内容集中在了社会保险、社会津贴以及社会救助等方面。
    ③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329页。
    ① 漆丹、漆多俊:《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经济法良心观之核心》,《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② 马光远:《“权力房”:房地产市场乱象的病根》,《新京报》2009年11月12日。
    ③ 张千帆:《去除GDP思维才能真“维稳”》,《新京报》2010年10月7日第A2版。
    ① 田豆豆:《武汉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查明5名干部涉案》,《人民日报》2009年6月28日。
    ② 张杰:《谁在购买中国的商品房?》,《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11月8日。
    ① 杜芳:《论公民住房权的二重性》,《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② 法治斌、董保城:《宪法新论》,台湾元照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① 韩春晖:《从“行政国家”到“法治政府”——我国行政法治中的国家形象研究》,《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
    ② 关于此概念的讨论较多,可参见韩春晖:《美国行政国家理论及其启示》,《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又如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③ 柳砚涛:《行政给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④ [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下),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23页。
    ② 秦前红等:《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①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334页。
    ② 有学者就指出,社会本位是经济法所立足的基础。社会本位要求经济法必须为社会利益服务。参见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③ [日]美浓布达吉:《法之本质》,林纪东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7页。
    ④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6页。
    ⑤ 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⑥ 漆丹、漆多俊:《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经济法良法观之核心》,《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⑦ 漆丹、漆多俊:《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经济法良法观之核心》,《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2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3页。
    ① 沈君:《完善我国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经济与法》2003年第12期。
    ① 宋士云:《新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考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2009年第10期。
    ① 邱冬阳、王牧:《廉租房——城镇住房弱势群体救助的现实选择》,《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② 例如廉租房政策对低收入家庭的认定主要是通过工资收入的形式进行,即以家庭人口平均年工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家庭人口年收入水平的80%或者70%为标准界定为低收入家庭,但没有统计包括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收入、遗产收入在内的其他形式的收入,对低收入家庭认定缺乏科学性。
    ③ 梁涛:《健全征信体系 促进我国廉租房制度建设》,《征信》2010年第1期。
    ①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5页。
    ① 参见《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保(2010)62号)的规定。
    ① 参见《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保[2010]62号)的规定。
    ② 参见《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保[2010]62号)的规定。
    ① 张群:《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① 何元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经验借鉴与我国的发展模式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6期。
    ② 郭玉坤:《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268页。
    ① 潘家华等:《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② 马智利等:《我国保障性住房运作机制及其政策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页。
    ① 姚珍玲编著:《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页。
    ① 蔡昌主编:《税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154页。
    ① 马智利等:《我国保障性住房运作机制及其政策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162页。
    ① 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
    ② 桑本谦:《理论法学的迷雾—以轰动案例为素材》,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③ 杜芳:《我国公民住房权的司法保障研究》,湘潭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页。
    ① 郑智航:《论适当生活水准权的救济》,《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9期。
    ② 陈红梅:《论南非住房权的救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① 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8-369页。
    ① 张清、吴作君:《住房权保障如何可能研究纲要》,《北方法学》2010年第4期。
    ② 李步云:《法理探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① 黄金荣:《司法保障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能性与限度—南非宪法法院格鲁特布姆案评析》,《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
    ① 吴亚辉:《论我国“权利制约权力”的现实困境》,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① 杜芳:《我国公民住房权的司法保障研究》,湘潭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页。
    [1]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蒋来用.住房保障财政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王宏哲.住房权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4]凌维慈.公法视野下的住房保障——以日本为研究对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5]张群.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历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社科院.社科院蓝皮书:中国家庭85%没能力买房[N].法制晚报,2010—12-8.
    [7]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国际人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杜钢建.传统仁学与生活保障权[J].太平洋学报:2006,10.
    [9]孙宪忠,等.住宅权的社会保障.[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
    [10]肖泽晟.我国住宅权行政法保护缺失分析[J].行政法学研究:2006,1.
    [11]G Wright:Building the dream:A social history of housing in America, 1983.
    [12]黄金荣.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
    [13]褶超孚.城镇住房保障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4]孙凌.论住宅权在我国宪法规范上的证立——以未列举宪法权利证立的论据、规范与方法为思路[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5.
    [15]王蕾.住房权实现中国家平等对待义务的客观性——兼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的合理性[J].求是学刊:2010,2.
    [1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7]S Tsemberis, L Gulcur:Housing first, consumer choice, and harm reduction for homeless individuals with a dual diagnosis, Journal Information,2004.
    [18]黄金荣.司法保障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能性与限度——南非宪法法院格鲁特布姆案评[J].环球法律评论:2006,1.
    [19]R Forrest:Selling the welfare state:the privatisation of public housing,1988 Psychology Press.
    [20]杜芳.论公民住房权的二重属性[J].山西大学学报:2010,4.
    [21]漆丹、漆多俊.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经济法良法观之核心[J].法学评论:2006,6.
    [22]欧爱民.德国宪法制度性保障的二元结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法学评论:2008,2.
    [23]刘水林.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经济学与法哲学解释[J].法商研究:1998,5.
    [24]王石泉.论社会保障理论的历史演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4.
    [25]JF Kain:Housing segregation, negro employment, and metropolitan decentraliz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8.
    [26]桑本谦.理论法学的迷雾—以轰动案例为素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7]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8]韩春晖.从“行政国家”到“法治政府”——我国行政法治中的国家形象研究[J].中国法学:2010,6.
    [29]韩春晖.美国行政国家理论及其启示[J].法商研究:2010,6.
    [30]李步云.法理探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18、20.
    [32]JF Kain:Housing markets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A microeconomic analysis, NBER Books,2008.
    [33][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4]漆多俊.宏观调控法研究[J].法商研究:1999,2.
    [35]漆多俊.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2.
    [36]DS Massey:Public housing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poverty,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1993.
    [37][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8][瑞典]戈兰坦纳菲尔德、佩尔卢詹克.发展城市、减少贫困——城市发展与管理导论[M],刘超、陈亮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9]Richard E. Levy, Of Two Minds:Charitable and Social Insurance Models in the Veterans Benefit System, Kan. J. L. & Pub.2004.
    [40]田东海.住房政策: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现实选择[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1998.
    [41]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2]潘家华,等.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3]胡光志.人性经济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44]Frank B. Cross, The Error of Positive Rights,48 UCLA L. Rev.857 (2001)
    [45]Jenna Macnaughton, Comment, Positive Rights in Constitutional Law: No Need to Graft, Best Not to Prune,3 U. Pa. J. Const. L.750 (2001)
    [46]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7]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8]胡锦光,等.中国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
    [49]William E. Forbath, Constitutional Welfare Rights:A History,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69 Fordham L. Rev.2001.
    [50]陈慈阳.宪法学[M].台北:台湾元照出版社,2005.
    [51]林纪东.各国宪法汇编[M].台北:“司法行政部”,1960.
    [52]法治斌、董保城.宪法新论[M].台北:台湾元照出版社,2005.
    [53]JR Dunn:Social inequality, population health, and housing:a study of two Vancouver neighborhood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0.
    [54]RE Wienk:Measuring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n Housing Markets:The Housing Market Practices Survey,1979.
    [55]M Harloe:Housing and Social Change in Europe and the USAM Ball, Routledge Publisher 1988.
    [56]葛克昌.国家学与国家法:社会国、租税国与法治国理念[M].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6.
    [57]金俭.中国住宅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8]Jon D. Michaels, Note, To Promote the General Welfare:The Republican Imperative to Enhance Citizenship Welfare Rights, Yale L. J.2002.
    [59]CJ Mayer:Residential construction:Using the urban growth model to estimate housing supply,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
    [60]郭春镇.法律父爱主义及其对基本权利的限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61]吴华.行政诉讼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62]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3.
    [63]JFC Turner:Housing by people:Towards autonomy in building environments,1977.
    [64]秋风.政府的本分[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65]杨鲁,等.住房改革:理论的反思与现实的选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66]Krislov, Marvin:Ensuring Tenant Consultation before Public Housing Is Demolished or Sold; Yale L. J.1987.
    [67]谢伏瞻,等.住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68]陈劲松.公共住房浪潮——国际模式与中国安居工程的对比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9]Paul K. Legler:Beyond Legal Rights? The Furture of Legal Rights and the Welfare System, B. Y. U. Journal of Public law, Volume 6,1986.
    [70]M Koberlein:Living from Waste. A Case Study on the Livelihoods of the Actors Involved in Delhi's Informal Waste Recycling Economy, Studies in Development Geography,2003.
    [71]陈默.世界住宅概况[M].台北:励志出版社,1993.
    [72]韩君玲.日本最低生活保障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4]Elsevier:Housing market segmentationAC Goodman…-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1998.
    [75]柳砚涛.行政给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76]秦前红,等.比较宪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7]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8]A Coleman:Utopia on trial:vision and reality in planned housing, 1985.
    [79]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80]马智利,等.我国保障性住房运作机制及其政策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81]蔡昌.税收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82]HS Rosen:Housing decisions and the US income tax::An econometric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79.
    [83]NJ Habraken:Supports:an alternative to mass housing, Architectural Press,1972.
    [84]WG Grigsby;Housing markets and public polic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
    [85]邓宏乾.中国城市主体财源问题研究—房地产税与城市土地地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6]徐显明.人权的体系与分类[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87]汪光焘.把握形势、明确任务、切实做好2007年建设工作[J].中国建设信息:2007,5.
    [88]P Catte, N Girouard:Housing markets, wealth and the business cycle R Price,2004.
    [89]杜文.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J].经济体制改革:2005,3.
    [90][日]大木雅夫.比较法[M],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91]JV Henderson:A model of housing tenure choic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
    [92]M Castells:The Shek Kip Mei syndrom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blic housing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1990.
    [93][日]本间义人.现代都市住宅政策[M].台北:三省堂,1983.
    [94][日]美浓布达吉.法之本质[M],林纪东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
    [95][挪]艾德,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M],黄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6]P Malpass:Housing policy and practice, Macmillan,1994.
    [97][美]阿列克斯·施瓦兹.美国住房政策[M],黄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98]R Topel:Housing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
    [99][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100][美]富兰克林·罗斯福.罗斯福选集[M],关在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01]JL Barnett, PH Hemsworth, GM Cronin:A review of the welfare issues for sows and piglets in relation to hous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1.
    [102][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M],邓正来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03]Michael A. Stegman:Affordable-housing Programs, Urban Land Institute,1999.
    [104]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U. P.,1969, p.129.
    [105]Carl Wellman, Welfare Rights, Rowman and Littlefield,1982.
    [106]Titmuss, "Comment on Welfare" (2nd Edition).
    [107]Eide:The Human Right to Adequate Food and Freedom from Hunger, by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Rome,1998;
    [108]WC Wheaton:A bid rent approach to housing demand,1974.
    [109]张群.住房制度改革30年:从法律史角度的考察[J].法商研究:2009,1.
    [110]EL Glaeser:Urban decline and durable housing,2001.
    [111]DP Denise:Housing market dynamics and the future of housing pric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4.
    [112]RB Palmquist; Estimating the Demand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using,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4.
    [113]李云:.论政府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中的职能与作用[J].岭南学刊:2008,2.
    [114]贾康、刘军民.优化与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分层次住房保障体系[J].财贸经济:2008,1.
    [115]郭春镇.法律中人像的变迁与“人权条款”的功能[J].学术月刊:2010,3.
    [116]JC Stein:Prices and trading volume in the housing market:A model with down-payment effec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
    [117]孙笑侠,等.法律父爱主义在中国的适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118]曾国安.住房金融:理论、实物与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19]陈云良.谨慎干预——经济法的现代新理念[J].法商研究:2001,3.
    [120]漆多俊.中国经济法理论之创新与应用功能——30年的回顾与启示[J].法学评论:2009,4.
    [121][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122][德]格尔德·克莱因海尔、扬·施罗德.九百年来德意志及欧洲法学家[M],许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123][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24]贾小明、赵署明.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科学再反思[J].现代管理科学:2004,6.
    [125]袁业飞.经济适用房:保留、取消还是改革——聚焦经济适用房的存废之争[J].中华建设:2011,4.
    [126]温泉.经济适用房的共有产权制度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7,2.
    [127]PJ Carling:Housing and supports for persons with mental illness: Emerging approaches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Hospital & community psychiatry,1993.
    [128]杜承铭.论基本权利之国家义务:理论基础、结构形式与中国的实践[J].法学评论:2011,2.
    [129]JB Taylor:Housing and monetary policy,2007.
    [130]宋士云.新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考察[J].中共中央党史研究:2009,10.
    [131]王世联.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思想变迁研究(1949-2005)[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32]邱冬阳、王牧.廉租房——城镇住房弱势群体救助的现实选择[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12.
    [133]梁涛.健全征信体系促进我国廉租房制度建设[J].征信:2010,1.
    [134]马光远.“权力房”:房地产市场乱象的病根[N].新京报:2009-11-12.
    [135]田豆豆.武汉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查明5名干部涉案[N].人民日报:2009-6-28.
    [136]张杰.谁在购买中国的商品房?[N].中国房地产报:2006-11-8.
    [137]徐健,李玲玲,苏思思.杭州经济适用房遭遇“经济”与“适用”的双重尴尬[N].钱江晚报:2007-11-6.
    [138]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住宅局.国家房地产政策重要文件选编[J].北京:中国房地产杂志社,1982-1984.
    [139]沈君.完善我国住房社会保障制度[J].经济与法:2003,12.
    [140]何元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经验借鉴与我国的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0,6.
    [141]JM Poterba:Taxation and housing:Old questions, new answers,1992.
    [142]张千帆.去除GDP思维才能真“维稳”[N].新京报:2010-10-7.
    [143]王炜.廉租房建设三问今后3年我国计划解决747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难[N].人民日报:2009-7-9.
    [144]M Harloe:The People's Home:Social Rented Hous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2011.
    [145]张文显.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5.
    [146]郑智航.论适当生活水准权的救济[J].政治与法律:2009,9.
    [147]陈红梅.论南非住房权的救济[J].湘潭大学学报:2010,4.
    [148]张清、吴作君.住房权保障如何可能研究纲要[J].北方法学:2010,4.
    [149]DV Donnison:The government of housing,1967.
    [150]吴亚辉.论我国“权利制约权力”的现实困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51]杜芳.我国公民住房权的司法保障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9.
    [152][韩]黄修民.日、韩公共住宅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太平洋学报:201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