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之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阶段下我国区域发展的最新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是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国土空间及开发的特点。对主体功能区进行科学规划、制定科学政策、实施科学管理,既是区域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响应,也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落实。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在于: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相关制度的有力保证,必须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政策引导、法制保障、措施落实,增强制度供给、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同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方能确保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到实处。然而,我国相应的制度供给严重不足,主体功能区规划亟待法治化。然而,西方区域规划及区域管理方面获得的成功经验,对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践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其中,加强法制建设是区域规划及区域管理共同的经验。
     因此,法学特别是经济法学界理应对主体功能区规划做出回应,同时,软法理论以及“经济软法”可作为研究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践的重要理论工具,此方面的研究反过来会进一步发展软法理论和经济法学理论。
     就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法律属性而言,首先,公共政策属性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本质属性,其虽不具有法律形式,但具有可问责性,各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作为公共政策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属于软法的范畴。作为软法,主体功能区规划具备以下四个软法性特征:创制方式与制度安排富有弹性;创制和实施具有更高程度的民主协商性;实施方式的非国家强制性;效力实现的非司法中心主义。其次,主体功能区规划与经济法具备高度的契合,其调整对象是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细化,其价值目标、核心范畴与经济法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践是克服两种失灵的双重困境的实践之一,而经济法恰恰始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克服。进一步来看,主体功能区规划本身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法律,其创制与实施是中国经济法走上公共治理之路的新实践。
     就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软法机制而言,我国当前传统的硬法的缺失将软法机制推至制度的前沿,软法机制成为当前破解主体功能区规划难题的重要制度设计,可以说,软法之治顺应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需求,有助于差别化的区域管理的实现;软法机制不但能对硬法机制进行必要的补充,在某些制度安排上也能独当一面。四个软法机制构成了完备的软法机制体系:规划指标确立机制奠定基础,民主协商机制提供保障,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平衡,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动力。
     就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硬法保障而言,其必要性来源于软法机制的缺陷、国外空间规划与特定区域管理对“硬法”的倚重以及当前我国当前硬法保障的缺位。结合我国实际,可以从宪法保障、基本法保障、特别法保障等几个方面构建较为完备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基础。
     由于单纯的软法机制和硬法机制都不能满足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法制需要,又由于公共治理视角的实践需求以及从制度变迁视角的理论需求,我们可以运用硬法、软法混合理论(theory of hybridity),构建主体功能区规划混合法治理模式,具体制度构建模式为:模式一是软法奠定基础,硬法动态跟进;模式二是软硬法并举,各司其职。后者为主体功能区规划混合法治理模式的最主要表现。
     为最终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法治化的目标,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软硬法分工与合作,限制与控制政府公权力的滥用与扩张;其次要结合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及软硬法各自的优缺点,采取体制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对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监督;再次,如果主体功能区规划创制与实施主体特别是政府机关超越行为边界,违规甚至违法作为或不行为,就要启动法律责任追究机制,法律责任形式分为肯定式与否定式;最后,对于政府行为对公民已经造成的权益损害,对应于软、硬法,可从非诉程序与诉讼程序这对“二元结构”入手,进行事后的法律救济。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has gone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no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regional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coordinated strategy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verall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latest strategy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hase.
     The main function region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land space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Scientific planning, scientific policy making,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for main functional areas is not only a response to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lso to coordinat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spa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As the top-level desig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position is:nat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plan of strategic, fundamental and binding.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needs the powerful guarantee of related system. We must carry on the policy guidance, legal protection,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system and enhance the system suppl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lso, we must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ning to ensure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put into practice. However, the system supply shortage in our country,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needs to be under the rule of law. However,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western regional planning and regional management, has a strong demonstration effect, on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practice, among them, strengthe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 common experience of region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 law, therefore,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law should respond to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soft law theory and "soft law in economic"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tool for the research on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practice, the research in this respect will in turn further promote development of soft law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economic law.
     On the legal attribute o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first of all, public policy is the main essence of the function area planning. It has no legal form, but has the accountability.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will "have the force of law"; therefore, as a public policy,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belongs to the soft law category. As soft law,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has the following four characteristics:elasticity in initiative way and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higher degree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cre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non national mandatory in implementation; non judicial centrism in Legal Realization. Secondly,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and economic law have highly fit, its adjustment object is a refinement of the regulated objects of economic law, its value target and core category and the idea of economic law is highly fit, its practice is one of the practice in overcoming two kinds of ineffectiveness of double troubles, and economic law begins with overcoming the "market failure" and the "government failure". A further point of view,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itself can be said to be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cro-control law, its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s a new practice, that is, China's economic law took to the road of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practice.
     In the terms of soft law mechanism o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due to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hard law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the system mechanism of soft law will be pushed to system frontier, soft law mechan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ystem design which solves the hard problems o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rule of soft law conform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planning. It contribu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fferent regional management. Soft law mechanism not only can be a necessary supplement to the mechanism of hard law, in som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can be independent. Four soft law mechanisms constitute the system of soft law mechanism system: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lanning index as the foundation, the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mechanism as a guarantee, the benefi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s the balance,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as a motive power.
     On the protection of hard law o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its necessity from the defect of the soft law mechanism, dependence on hard law in foreign space planning and regional management and the lack of hard law guarantee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a compar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legal norms and foundation can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constitution, the basic law and special law protection.
     Because of soft law mechanism and the mechanism of hard law simply can not meet the need of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legal system, and the practice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governance and the practice theory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we can use the mixed theory of soft and hard law (theory of hybridity) to construct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hybrid governance mode the concrete system construction mode:mode one is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soft law, hard law dynamic follow-up; mode two is soft and hard law simultaneously take effect, each do its job. The latter is the main expression of hybrid governance mode for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To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under the rule of law, firstly, we should clearly define roles of the government, limit and control government power abuse and expansion through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of hard and soft law. Secondly,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current political system and soft and hard law, we can supervi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through taking forms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system. Again, i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legislation and execution subject 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 acts beyond the boundary, irregular and even illegal act or not act, we must start the mechanism of legal liability, legal liability form is divid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Finally, if the interests of citizens have been damaged by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corresponding to soft and hard law, we can carry on the legal relief through the" dual structure"(Non litigation procedures and Procedures) afterwards.
引文
① 朱传耿,马晓冬.关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07,(9):46-49.
    ① 朱传耿,马晓冬.关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07,(9):46-49.
    ② 参见:曾培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J].求是杂志.2008,(2):15-18.
    ① 参见:贾若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下的区域发展模式转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6)(上):57-58.
    ② 2013年3月以来,全国雾霾日数为3.3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1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140多万平方公里上空雾霾不散,影响8亿国民的正常生活,而城乡过度开发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祸首。参阅:中国气象局;3月份全国雾霾天数创52年来新高[EB/OL].http://www.gov.cn/jrzg/2013-04/02/content_2368790.htm,2013-04-02.
    ① 邢会强.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5-96.
    ② 杨海霞.解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J].中国投资,2011,(4):16-21.
    ③ 强昌文.以契约精神引领区域合作制度的发展.江淮论坛,2012,(1):119-124.
    ① 杨海霞.解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J].中国投资,2011,(4):16-21.
    ② 史际春.规划的法治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6,34(4):1-8.
    ③ 王青斌.行政规划法治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8-69.
    ① 史际春.规划的法治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6,34(4):1-8.
    ② 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7,(3):28-32.
    ① 石风光.李宗植.美国、日本区域发展改革实践及启示[J].国际问题研究,2008,(5):28-33.
    ② 晏敬东,阎炳珠.美、德两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比较及启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3):35-38.
    ③ 袁朱.国外有关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7,(2):54-56.
    ④ 殷醒民,刘崎.一个目标、两个层级的区域政策——评德国区域平衡发展政策[J].世界经济文汇,2007,(3):72-85.
    ⑤ 易志坤,林繁.美、德两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J].价格月刊.2003,(1):37-38.
    ⑥ 樊杰.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7,22(3):194-201.
    ① 易志坤,林繁.美、德两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J].价格月刊.2003,(1):37-38.
    ② 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176.
    ③ 依保中,任莉.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J].现代日本经济,2003,(5):18-23.
    ④ 司俊,孙德才.借鉴德国区域援助政策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内蒙古财会,2001,(8):6-8.
    ⑤ 曲卫东.联邦德国空间规划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2):58-64.
    ① 参见:王晓萍.关于市县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08,(7):68-70.
    ② 杨海霞.解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J].中国投资,2011,(4):16-21.
    ③ 杨海霞.解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J].中国投资,2011,(4):16-21.
    ④ 杨海霞.解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J].中国投资,2011,(4):16-21.
    ① 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包括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等三类。参见:史际春.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9.其中,经济法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是在国家管理经济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在我国,往往限定为以国家为管理主体的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层面,规划即属于宏观层面的经济管理关系。
    ② 2011年全国经济法年会会议简报[EB/OL].经济法网http://law.hust.edu.cn/Law2008/S howArticle.asp?ArticleID=10372&Page=21,2011-12-26.
    ③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一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0.
    ① 吕中国.经济领域软法研究述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28-136.
    ② 焦海涛.第二十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综述[J].法商研究,2012,(3):153一160.
    ① 张可云.主体功能区的操作问题与解决办法[J].中国发展观察,2007,(3):26-27.
    ② 除这四类主体功能区外,其他区域可划为潜在开发区,以供未来开发之需要。参见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7,(3):28-32.
    ① 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7,(3):28-32.
    ② 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6.
    ③ 程迈.软法概念的构造与功能[C].//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
    ① 程信和.硬法、软法与经济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7,(4):219—226.
    ② G. M. Borchardt and K. Wellens, "Soft Law in European Community Law", European Law Review vol.14 (1989, Num.5).
    ② 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456.
    ④ Francics Snyder. Soft Law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C]//Steve Martined, 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Essays in Honor of emile Noel,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③ 罗豪才等.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9.
    ④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一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41.
    ① 朱国华、倪天伶.经济软法论纲[C]//北京市法学会编.中国经济法三十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95-296.
    ② 程信和.软法真谛论纲——主要以经济领域为视角(C)//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主编: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7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9.
    ③ 罗豪才.人民政协与软法之治[J].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1):10-12.
    ① 程信和.硬法、软法与经济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7,(4):219—226.
    ② 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50.
    ① 参见朱国华、倪天伶.经济软法论纲[C].//中国经济法三十年北京市法学会编,北京市: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95-296;程信和.硬法、软法与经济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7,(4).219--226.
    ② 张永忠.和谐社会视域下经济法的公共治理之道——我国经济法治现象变迁的理论解释[J].学术研究,2007,(10):45-49.
    ③ 关于公共治理呼唤软法,罗豪才教授有精彩的论述。参见: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50.
    ④ 程信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现代经济法[C].//公共管理与经济法治学术丛书总序,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⑤ 程信和.硬法、软法与经济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7,(4).219-226.
    ⑥ 魏清沂.软法:形式软法与实质软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2-96.
    ① Richard Bilder, Beyond Compliance. Helping Nations Cooperate, in Dinah Shelton (ed.), Commitment and Compliance:The Role of Non-Binding Norms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2000:72.
    ② 殷洁.区域经济法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9.
    ③ 杭海,张敏新,王超群.美、日、德三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1):147.
    ④ 谢惠芳,向俊波.面向公共政策制定的区域规划——国外区域规划的编制对我们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5,25(5):604-606.
    ① 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
    ② 曲卫东.联邦德国空间规划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2):58-64.
    ③ 谢惠芳,向俊波.面向公共政策制定的区域规划——国外区域规划的编制对我们的启示.经济地理.2005,25(5):604-606.
    ①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初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7,(4):3-10.
    ② 李雯燕,米文宝.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综述与分析[J].经济地理.2008,(3):357-361.
    ③ 牛文元,孙殿义,等.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核心设计:构筑三条国家基础安全保障线[J].中国软科学,2008,(7):1-5.
    ④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
    ⑤ 朱传耿,马晓东,孟召宜,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52.
    ⑥ 邓玲、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J].经济学家,2006,(4):60-64.
    ⑦ 有些要素是区域固有的,其他区域无法拥有这些要素;有些要素是普遍存在的,通过要素的空间移动,其他区域也可以拥有这些要素。前者就是区域性要素,后者就是非区域性要素。
    ⑧ 郝大江.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机制与制度设计——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7),7-10.
    ⑨ 危旭芳.主体功能区构建与制度创新:国外典型经验及启示[J].生态经济,2012(3):67-72.
    ⑩高国力.美国区域和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做法和对我国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6,(11):52-54.
    11 方忠权.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29-33.
    ① 当前,我国的问题区域主要包括五类,即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处于衰退中的老工业基地、财政包袱沉重的粮食主产区和各种矛盾交融的边境地区。
    ② 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7,28-32.
    ③ 樊杰.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N].科学时报,2006-02-26(B1).
    ④ 孙红玲.“3+4”:三大块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形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2-21.
    ⑤ 张玉娴,黄剑.关于我国空间管制规划体系的若干分析和讨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27-34.
    ⑥ 王利,韩增林,王泽宇.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三规”协调设想[J].经济地理,2008,(5):845-848.
    ⑦ 汪劲柏,赵民.论建构统一的国土及城乡空间管理框架[J].城市规划,2008,(12):40-48.
    ⑧ 李铭,方创琳,孙心亮.区域管治研究的国际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107-120.
    ⑨ Newman. Changing patterns of regional governance in the EU. Urban Studies,1998, 1998,37(6):895-909.
    ① 车文辉.准确把握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五大关系”.光明日报,2011-10-12(11).
    ② 张可云.主体功能区的操作问题与解决办法[J].中国发展观察,2007,(3):26-27.页;
    ③ 吴箐,汪金武.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热带地理.2009,(6).532-538.
    ④ 孙久文,彭薇.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述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67-70.
    ⑤ 张胜武,石培基.主体功能区研究进展与述评[J].开发研究,2012,(3):6-9.
    ⑥ 陈默.发改委宏观院报告:四大主体功能区初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2-01(5).
    ① 张杏梅.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2007,(9):51.
    ② 童海华.让主体功能区有法律效力——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中国经济导报[N].2010-7-27(A02)
    ③ 林丽.新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法律环境构建——基于环新疆经济圈视角.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6):15-18.
    ④ 阳建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经济法路径[J].法学,2008(5).117-126.
    ⑤ 刘子华,宏观调控法对主体功能区调控初探[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7(1):26-28.
    ⑥ 殷洁,屠世超.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宏观调控法思考[J].政法论丛,2012,(2):38-43.
    ⑦ 雷雪.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11.
    ⑧ 白燕清.主体功能区管理环境法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1.
    ⑨ 倪志龙.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C].//李昌麒.经济法论坛(2009),北京:群众出版社:541-553.
    ① 李曙光.用法治精神规划“十一五”[N].南方周末,2006-02-16.
    ② 杨丙红,刘新跃.我国区域规划的法律问题研究[J].学术界,2011,(7),104-109.
    ③ 史际春.规划的法治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6,34(4):1-8.
    ④ 曾明、陈乃新.论规划的软法属性及其硬法化[C]//吴志攀.经济法学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0-156.
    ⑤ 薛克鹏.论计划法的终结[J].社会科学研究,2007.3.62-66.
    ① 薛克鹏.论计划法的终结[J].社会科学研究,2007,(3):62-66.
    ② 颜运秋,范爽.法理学视野下的中国经济规划[J].法治研究,2010,(3):12-20.
    ③ 杨伟民:主体功能区“落地”需明晰“大棒”政策[J].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5-15.
    ④ 徐孟洲.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规划法制建设[J].法学家,2012,(2):43.
    ⑤ 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9.
    ⑥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主体功能区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
    ① 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1.
    ② 张京祥,何建颐.西方国家区域规划公共政策属性演变及其启示[J].经济地理,2010,30(1):17-22.
    ③ 张京祥,何建颐.西方国家区域规划公共政策属性演变及其启示[J].经济地理,2010,30 (1):17-22.
    ① 刘小冰,陈盛,宋伶俐.中国法政策的现实观照[J].唯实,2008,(8):122—126.
    ② 屈振辉.试论公共政策法律化的限度[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6):112—115.
    ③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87.
    ④ 史际春,宋彪.规划、监管与中国经济法[J].法学家,2007,(1):67-72.
    ⑤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23-124.
    ① 张睿.软法与公共政策[C].//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0-156.
    ② 程信和.硬法、软法与经济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7(4),219--226.
    ③ 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19.
    ④ 史际春.关于我国的竞争政策:法和政策分析[N].国际商报,2009-10-13.
    ⑤ 问责制(Accountability或Accountability System)近年来在国家得到加强,它与经济法宏观调控法治十分契合,其首先追溯政府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及其权义设置,也要求承担相关职责的主体及其首长不断地对议会、选民和公众做出种种解释和说明,最终更要落实为违背角色要求所应承担的各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撤职、责令辞职等行政或党政处分(软法),责令停止、赔偿等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宪政责任等。参见史际春.论分权、法治的宏观调控[J].中国法学,2006(4):158-168.本论文第五章将有详细论述。
    ① 史际春.论分权、法治的宏观调控[J].中国法学,2006(4):158-168.
    ② 罗豪才等.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9.
    ③ 梁剑兵、张新华.软法的一般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10.
    ④ 姜明安.行政法论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4.
    ⑤ 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69.
    ① 朱国华、倪天伶.经济软法论纲[C]//北京市法学会编.中国经济法三十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95-296.
    ② 程信和.软法真谛论纲——主要以经济领域为视角[C]//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主编: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7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92.
    ① 朱传耿,马晓冬.关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07,(9):46-49.
    ② 姜明安.软法的兴起与软法之治[J].中国法学,2006,(2):25-36.
    ① 范利平.区域合作中的政府协议[C].//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权益保障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84—88.
    ① 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M].人民出版社,2004:235.
    ② 史际春.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9.
    ③ 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125.
    ① 李昌麒.经济法理念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9:6.
    ② [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谢次昌译.现代经济法入门[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59.
    ③ 薛克鹏.“十一五”规划的经济法解读[J].法学杂志,2007,(1):61-64.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25.
    ② 程信和.硬法、软法与经济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7,(4):219—226.
    ③ 蒋悟真.经济法理论研究新视点[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25-36.
    ④ 史际春.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53.
    ⑤ 肖江平.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291.
    ⑥ 张永忠.和谐社会视域下经济法的公共治理之道——我国经济法治现象变迁的理论解释[J].学术研究,2007,(10):45-49.
    ① 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
    ② [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7:106.
    ③ 参见: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主体功能区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8.
    ④ 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80.
    ① 转引自李东方.近代法律体系的局限性与经济法的生成[J].现代法学,1999,(4):17.
    ② [美]詹姆斯·M·布坎南,平新乔、莫扶民译.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28.
    ③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主体功能区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8.
    ④ 潘弘祥.公共政府、法治政府与和谐社会[C],//何家寿.法学前沿(武汉法学文集2006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7.
    ⑤ [法]拉费·勒卡荣,宇泉译.混合经济[M].商务印书馆,1995:20.
    ① 李昌麒.论市场经济、政府干预和经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C].//杨紫煊.经济法研究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9-80.
    ② 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170.
    ③ 徐孟洲.论区域经济法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J].2007,(4):2-9.
    ① [美]詹姆斯·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M].施仁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49-50.
    ② 丁四保.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J].地理科学,2009,29(4):587—592.
    ① 徐孟洲.论经济法与宏观调控[C].//李昌麒.中国经济法治的反思与前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2.
    ② 王继军,董玉明.经济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③ 李昌麒,刘瑞复.经济法[M].法律出版社,2004:138.
    ④ 漆多俊、冯果.经济法学(第三版)[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44.
    ⑤ 史际春.论分权、法治的宏观调控[J].中国法学,2006,(4):158-168.
    ⑥ 陈国川,杨成,尹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法律地位研究[J].北方经济,2003,(1),42-43.
    ①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50-364.
    ② 颜运秋,范爽.法理学视野下的中国经济规划[J].法治研究,2010,(3):13.
    ③ 史际春.规划的法治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6,34(4):1-8.
    ④ 史际春.规划如何法治[C].//2006年中国经济法治论坛首届学术研讨会“十一五”规划与中国经济法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2006:1.
    ⑤ 漆多俊、冯果.经济法学(第三版)[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64,365.
    ⑥ 张永忠.和谐社会视域下经济法的公共治理之道——我国经济法治现象变迁的理论解释[J].学术研究,2007,(10):45-49.
    ① 此概念较新,尚无达成学术上的一致,但有学者提出类似的概念,如,在传统的“限禁型”经济法之外,有学者提出“促进型”经济法的概念并将其类型化,分析其对“限禁型”经济法的补充、协调、矫正,并从两个方面发挥着传统“限禁型”经济法难以替代的作用:有效缓解经济法执法中的各种困境;有效克服传统经济法执法中的“信息悖论”(执法的有效性一方面过于依赖信息,而另一方面,执法的严厉性又限制了信息收集的渠道,这就是“限禁型”经济法无法解决的信息悖论)具体请参见:焦海涛.论“促进型”经济法的运行机制.东方法学,2011,(5):49-56.
    ① 参见:姜明安.完善软法机制,推进社会公共治理创新[J].中国法学,2010,(5):17.
    ① 吕中国.安徽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8.
    ①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25-326,402-406.
    ② 李军,任旺兵.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几个关键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240—243.
    ① 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76.
    ② 魏后凯.“十一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调整方向[J].学习与探索,2006,(1):15—29.
    ③ 魏后凯,邬晓霞.“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30—48.
    ① 方忠权.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29—33.
    ② 如合肥长丰县总体上被划为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划入限制开发区域,而长丰县下辖的水湖镇、岗集镇、吴山镇被列为省重点开发城镇。
    ① 参见华国庆.安徽产业集中区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3):26-29.
    ② 张可云,刘琼.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问题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6(6):8-11.
    ③ 方剑.我国经济软法机制初探.中外企业家.2011(9):143-145.
    ① 李煜兴.区域行政规划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63.
    ② 杨伟民:主体功能区“落地”需明晰“大棒”政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5-15.
    ① 杨建顺.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7.
    ② 事实上,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人员与德国空间规划部门的交流,即使在德国,空间规划的实现程度也不超过50%,参见朱鸿飞:“德国区域规划的层次和特点——莱茵河流域考察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资料《调查研究报告》,1994年第28号.
    ① 周文.试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J].经济论坛,2008,(1):6-8.
    ② 顾朝林,张晓明,刘晋媛,等.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J].地理学报,2007,62(8):787-789.
    ③ 张广海,李雪.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57-61.
    ④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评价基本完成[EB/OL]. http: //www.ndrc.gov.cn/dffgwdt/t20080901 234289.htm,2008-09-01.
    ⑤ 王敏,熊丽君,黄沈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24(4):205-209.
    ⑥ 广东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浙渝鲁等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调研报告(第13期)[EB/OL]. http://www.gddpc.gov.cn/zwgk/rdzt/cjxfz/hdjb/200806/t20080613_21525.ht m,2008-12-08.
    ① 包晓雯,曾刚.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若干问题之管见[J].改革与战略,2008,24(11):49.
    ① 杨瑞霞,张莉,闫丽洁,等.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22-26.
    ② 李军,任旺兵.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几个关键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240-243.
    ③ 参见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评价基本完成[EB/OL].http: //www.ndrc.gov.cn/dffgwdt/t20080901_234289.htm,2008-09-01.
    ④ 方忠权.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29-33.
    ⑤ 方忠权.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29-33.
    ① 杨海霞.解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J].中国投资,2011,(4):16-21.
    ② 李军,任旺兵.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几个关键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240—243.
    ③ 多元主体治理是一种建立在各主体间合理分工基础上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是许多行动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这些行动者是以接受共同目标为基础的,并且都认识到最合理的社会分工是建立每一个伙伴的各自比较优势基础上。伙伴关系包括相互影响,在协同发展和各自保持独立性之间精心平衡,还包括相互尊重、平等参与决策、共同承担责任。”参见:Jennifer M. Brinkerhoff. Government-Nonprofit Partnership:A Defining Framework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2, (2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② 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150.
    ③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
    ④ 史际春.论规划的法治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6,34(4):1-8.
    ⑤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5-30.
    ① 马丽,庞效民.区域经济政策的博弈解析[J].2001,(4):498-505.
    ② 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
    ③ 参见:姜明安:发挥软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0-7-30.
    ④ 傅前瞻,余茂辉.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关系[J].经济问题探索,2010(3):21-24.
    ⑤ 吴箐,汪金武.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热带地理.2009,(6):532-538.
    ① 吴强.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43.
    ② 参见: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概况及分析(第11期总第118期)[EB/OL]. http://www. cffgw.gov.cn/DocHtml/2007/5/26/5230939596.html,2007-05-26.最终,长丰县在最终出炉的《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而其下辖的水湖镇、岗集镇、吴山镇被列为省重点开发城镇。
    ③ 参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阜阳划为限制开发区[EB/OL]. http://tieba.baidu.com/ p/1105224314,2011-06-10.而最终出炉的《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阜阳市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三区划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将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界首市列入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划为限制开发区域。
    ① 淮北市争取濉溪县更多区域列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EB/OL]. http://www. huaibei.gov.cn/art/2011/7/4/art_77_7685.html,2011-07-4.最终,淮北市的杜集区、相山区、烈山区划为重点开发区域,而濉溪县被列为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划为限制开发区域。
    ② 吴殿廷,吴铮争.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人民论坛,2011,(8)(下):116—117.
    ③ 金太军.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2007,(6):53—66.
    ① 转引自:李铭,方创琳,孙心亮.区域管治研究的国际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107-120.
    ② 李晓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宪法基础[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237.
    ③ 车文辉.准确把握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五大关系[N].光明日报,2011-10-12.
    ① 樊杰.从科学发展观看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EB/OL]. http://www.cas.cn/ft/zxft/2007 08/t20070821_1689641.shtml,2007-11-22.
    ② 张紧跟.浅论协调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2):62-65.
    ③ 方忠权,丁四宝.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J].地理科学,2008,(4):483—487.
    ④ 马洪双.如何建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J].今日科苑,2007,(24):112.
    ① 彭澎.中国问题区域识别的意义及其构想[J].经济问题探索,2009,(4):7-13.
    ② 李军,任旺兵.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几个关键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240-243.
    ③ 郭万清.高铁时代的泛长三角区域城市协调发展[J].江淮论坛,2011,(1):13-17.
    ① “区域合作与软法”研讨会成功召开[EB/OL].北京大学法学院软法研究中心.http://www. pkusoftlaw.com/contents/912/3711.html,2010-12-09.
    ② 叶必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行政协议[J].法学研究,2006,(2):57-69.
    ① 方忠权.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29-33.
    ① 曲卫东.联邦德国空间规划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2):58-64.
    ② 日本的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简称“五全综”,制定于1998年)为例,“五全综”强调政府、企业、科教界共同参与、共同规划与共同实施,其国土审议会共有45位委员,其中众议院指定的众议员9名,参议院指定的参议员6名,各界代表30名(其中,学术界8名、民间经济界5名、公益团体1名、金融机构4名、劳动者和消费者3名、第二级政府的县级政府1名、市町村地方政府3名、科技文化界3名,评论家1名,设计人员1名)。
    ③ 参见:武少俊.国家发展计划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73-275.
    ① 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7.
    ② 强昌文.以契约精神引领区域合作制度的发展[J].江淮论坛,2012,(1):119-124.
    ③ 张永忠.和谐社会视域下经济法的公共治理之道——我国经济法治现象变迁的理论解释[J].学术研究,2007,(10):45-49.
    ① 罗豪才.公法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国发展,2005,(1):1-5.
    ② 安树伟,吉新峰,王思薇.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2):85-87.
    ③ 曾培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J].求是杂志,2008,(2):15-18.
    ④ [美]罗伯特达尔,李柏光译.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9:44.
    ⑤ 转引自:谢惠芳,向俊波.面向公共政策制定的区域规划——国外区域规划的编制对我们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5,25(5):604-606.
    ① 安树伟,吉新峰,王思薇.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2):85-87.
    ② 许正中.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能否为万世开太平[N].华夏时报,2011-07-30.
    ③ 吕中国、杨玉洁.网络民意的法理学思考[J].法治论丛,2009,(5):9-14.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⑤ 法外利益是指应该享有的尚未法定化的利益,它具有发生学和现实学的意义,但是不具有法律的意义。
    ⑥ 孙浩康.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95.
    ② [美]詹姆斯·M·布坎南.平新乔,莫扶民译.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三联书店[M].1989:29-41.
    ③ 姜德波.地区本位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4.
    ④ 外部性是指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公民个体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
    ⑤ 吴强.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05.
    ① 胡荣涛,张许颖,苏明吾,等.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66.
    ② 郑佳明,曹监湘.两型社会研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跨越发展”课题成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7-9.
    ③ 童海华.展望2012区域经济发展:主体功能区推进不容乐观[N].中国经营报,2011-12-24.
    ④ 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65.
    ① 史际春.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0.
    ② 曹平,高桂林,侯佳儒.中国经济法基础理论新探索[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38
    ③ 强昌文.权利的伦理基础[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66-168.
    ④ 依保中,任莉.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J].现代日本经济,2003,(5):18-23.
    ① 高国力.美国区域和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做法和对我国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6,(11):52—54.
    ② 石风光.李宗植.美国、日本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实践及启示[J].国际问题研究.2008,(5):28-33.
    ③ 蔡玲.德国区域援助政策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示[J].财政研究.2000,(8):20-23.
    ④ 李艳.欧盟基金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73-177.
    ⑤ 龚霄侠.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区域补偿政策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72—76.
    ⑥ 危旭芳,郑志国.在主体功能区之间构建双重生态补偿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18(6):467-469.
    ① 危旭芳.主体功能区构建与制度创新:国外典型经验及启示[J].生态经济,2012(3):67-72.
    ② 杨海霞.解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J].中国投资,2011,(4):16-21.
    ③ 梁红梅,李玉萍.青海社会科学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补偿政策研究——以青海为例[J],2010,(1):18.
    ① 杨伟民.主体功能区“落地”需明晰“大棒”政策[J].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5-15.
    ② 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区划与建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49.
    ③ 李振京,冯冰,郭冠南.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保障——调研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5):41.
    ① 李鹏.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54):12-14.
    ② 方忠权.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29-33.
    ① 泰晤士河管理局是一个经济独立、自主权较大的水污染防治机构。管理局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产业化管理,实行“谁排污、谁付费”发展沿河旅游业和娱乐业,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经济效益显著。1987~1988年泰晤士管理局总收入5.97亿英镑,总支出3.86亿英镑,上交政府的盈利2.11亿英镑。产业化既解决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的难题又促进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参见:由文辉,顾笑迎.国外城市典型河道的治理方式及其启示,城市公用事业,2008,22(4)
    ② 国家发展改革委《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发改规划[2013]1154号)明确规定: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开展生态补偿,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开展横向补偿。探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生态产品标志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优先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③ 刘红.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权益补偿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10,(9):101-102.
    ① 陈秀山,张若.主体功能区从构想走向操作[J].决策,2006,(6):10-11.
    ② 李鹏.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54):12-14.
    ③ 杨海霞.解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J].中国投资,2011,(4):16-21.
    ④ 马凯,李振京,冯冰,郭冠南.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保障:调研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5):39-43.
    ⑤ 财政部将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EB/OL]. http://www.legaldaily.com.cn/execut ive/content/2014-03/26/content_5397693.htm?node=32120,2014-03-26.
    ① Gunnar Myrdal.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M]. London; Duckworth, 1957.
    ① 许正中.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能否为万世开太平[N].华夏时报,2011-07-30.
    ② 杨伟民.不能让GDP到处“生长”[J].瞭望,2011,(20):25-26.
    ① 何凤秋.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科学绩效评估体系[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6-24.
    ② 2012年,湖北省钟祥市委市政府曾委托上海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作为第 三方机构对该市公安局和旧口镇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2012年度工作绩效开展测评。参见:领导政绩如何,广听群众意见——钟祥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政府绩效考核[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12-25.
    ① 熊志强.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在执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06-28.
    ② 马凯,李振京,冯冰,郭冠南.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保障:调研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5):39-43.
    ① 石刚.中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评价——基于承载力视角.城市发展研究,2010,(3):44-55.
    ① 梁剑兵,张新华.软法的一般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86.
    ① 杨伟民.发展规划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
    ② 毕雁英.社会公法中的软法责任——一种软法及其责任形式的研究[C].//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5.
    ③ 牟效波.软法在什么条件下靠得住?——从软法的实施切入[C].//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6-237.
    ④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5-287.
    ① [美]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96.
    ② 程迈.软法概念的构造与功能[C].//载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26.
    ③ 姚从容:重新解读“公共的悲剧”[C].//载财政理论与实践.2004,25(130):17-23.
    ④ 寇宗来:反公共地模型:一个捕鱼模型[C].//载世界经济交流.2002,(5):42-53.
    ⑤ 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32.
    ① 殷洁.区域经济法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9.
    ② 李煜兴.我国区域规划法治化的途径与机制研究[J].河北法学,2009(10):73-76.
    ③ 1862年出台的著名的《宅地法》规定,符合条件的美国公民,只要付10美元,就可以获得西部160英亩土地。1871年的《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规定,只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植树40英亩并成功保持10年,即可获得160英亩联邦土地。1877年的《沙漠土地法》则规定,只要移民在产权登记之后三年对土地进行了灌溉,即可以每英亩25美分的价格购买640英亩土地。我们会发现,正是这种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驱动,构成了美国人西进的原动力。
    ① 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6(3):118-128.
    ② 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6(3):118-128.
    ③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6.
    ① 司俊,孙德才.借鉴德国区域援助政策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J].内蒙古财会,2001,(8).
    ② 张可云.“胡萝卜加大棒”:国外区域协调发展启示[J].时事报告,2007,(5):34-37.
    ③ 《单一欧洲法令》也叫单一欧洲文件,是指欧共体成员国于1986年在卢森堡签署的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文件。
    ① 参见:孙浩康.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85-87.
    ① 张可云.“胡萝卜加大棒”:国外区域协调发展启示时事报告。34-37.
    ① 马凯.构筑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家园——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考虑.科技与经济画报,2007,(5).
    ① 刘剑文.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探讨[J].法学杂志,2005:31-35.
    ② 司俊,孙德才.借鉴德国区域援助政策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J].内蒙古财会,2001,(8):6-8.
    ③ 2014年4月21日至24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第三次审议预算法修正案草案。
    ① 华国庆.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立法基本原则[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7(2):6-12.
    ② 危旭芳.主体功能区构建与制度创新:国外典型经验及启示[J].生态经济,2012,(3):67-72.
    ③ 周寅.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8,(5):12-13.
    ④ 有学者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制度构建,已经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转移支付法(草案专家稿)》参见:徐阳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学解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42.
    ① 雷雪.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甘肃:西北民族大学,2011.
    ② 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③ 朵兰娜,梁鸽,娜日苏.主体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评述[J].北方经济,2011,(11):8.
    ① 马凯.构筑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家园——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考虑.科技与经济画报,2007,(5).
    ② 文正邦、付子堂.区域法治建构论:西部法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3.
    ③ 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6(3):118-128.
    ① 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50.
    ② 李子云.通过软法的权力控制[J].唯实,2008,(9)-119-121.
    ① 汪习根.论人本法律观的科学含义——发展权层面的反思[J].政治与法律,2007,(3):64-71.
    ② 孙浩康.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08.
    ① 杨丙红,刘新跃.我国区域规划的法律问题研究[J].学术界,2011,(7),104-109.
    ② 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54.
    ③ 史际春.论分权、法治的宏观调控[J].中国法学,2006(4):158-168.
    ④ 殷洁,屠世超.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宏观调控法思考[J].政法论丛,2012(2):38-43.
    ① 尹超.再论我国区域经济调控立法模式[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4):141-145.
    ② Ulrika Morth. Soft Law in Governance and Regula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Anal ysi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orporated,2004, p.1.
    ② 即促进型经济法,主要有《中小企业促进法》(2002)、《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促进法侧重引导与激励,如《中小企业促进法》除总则与附则外,由资金支持,创业扶持、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四章构成,本文认为其与软法有相通与契合之处。
    ③ 张永忠.和谐社会视域下经济法的公共治理之道——我国经济法治现象变迁的理论解释[J].学术研究,2007,(10):45-49.
    ① 安筱鹏.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J].人文地理,2003,18(5):62-64.
    ② 夏江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2):40-42.
    ③ 梁剑兵,张新华.软法的一般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87.
    ① 参见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
    ② 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50.:457.
    ③ 参见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54-457;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8-180.
    ④ 比如,2004年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仅浓缩了此前15年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精要,而且还对当时正在创制的行政程序法的制度安排产生深刻影响。
    ① 邓小梅.经济领域中的软法规律性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04--108.
    ② 漆多俊,冯果.经济法学(第三版)[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357.
    ① 以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的新环保法为指导,可以预见,生态补偿条例的立法进程将加快。
    ② 徐孟洲.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68.
    ③ 杨紫烜.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1.
    ④ 王先林.产业政策法初论[J].中国法学,2003,(3):112-118.
    ① 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178-179:
    ① 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31.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
    ② 马怀德.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政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51-53.
    ③ 孙浩康.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8.
    ① 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30.
    ② 杨三正,罗浏虎.宏观调控权现状评析及构建理念[J].西部法学评论,2010:(3):89-93.
    ① 马怀德.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政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403-404.
    ② 马怀德.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政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4.
    ③ 薛克鹏认为,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规划虚无与规划崇拜),就必须重新界定政府在经济法中的地位。对政府而言,宏观调控法属于授权法还是控权法,是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如果授权,最终导致的结果只有是宏观调控权的滥用。因此作者主张控权。参见:薛克鹏.“十一五”规划的经济法解读[J].法学杂志,2007,(1):61-64.
    ① 姜明安.公法研究的基本问题探析[C].//袁曙宏等.公法学的分散与统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5-199.
    ② 宪法规范必要时也可对公权力进行规制。如面临通过制度化控制(地方)利益意识难以真正解决问题时,唯一的做法是通过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手段,尤其是要以宪法规范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在经济行政权限方面和合理划分和中央与地方在预算与收入方面的合理划分,这不但对中央与地方的合理经济分权是必要的,而且对国家宏观经济规划和宏观调控也是必需的。参见:李晓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宪法基础[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207.
    ① 吴昕栋.软法与权力控制——软法在权力控制中的必要性有效性分析[C].//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5-75.
    ② 梁剑兵、张新华.软法的一般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82-285.
    ③ 宋心然.软法实施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河北学刊,2011,31(2):252-255.
    ④ 李子云.通过软法的权力控制[J].唯实,2008,(9):119-121.
    ①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71.
    ② 安树伟,吉新峰,王思薇.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2):85-87.
    ① 马怀德.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政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15.
    ② 刘小冰等.软法原理与中国宪政[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14-115.
    ③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M].法律出版社,2004:153-154.
    ① 罗豪才.中国司法审查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
    ①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2-123.
    ② 史际春.关于我国的竞争政策:法和政策分析[N].国际商报,2009-10-13.
    ③ 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19.
    ① 史际春.论规划的法治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6,34(4):1-8.
    ② 漆多俊、冯果.经济法学(第三版)[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357.
    ③ 梁剑兵、张新华.软法的一般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82.
    ④ 漆多俊、冯果.经济法学(第三版)[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356.
    ① 焦海涛.论“促进型”经济法的运行机制[J].东方法学,2011, (5),49-56.
    ② 张紧跟.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73.
    ③ 焦海涛.论“促进型”经济法的运行机制[J].东方法学,2011,(5),49-56.
    ① 史际春.论分权、法治的宏观调控[M].中国法学,2006,(4):158-168
    ② 梁剑兵、张新华.软法的一般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45.
    ③ 实现经济法司法化需要立足于这一对“二元结构”的特殊性。经济法司法化的最终实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执法方式的转变、非诉程序替代性功能的发挥、司法积极参与能力的强化,以及最终的特别诉讼制度的建立,都有助于实现经济法的司法化,也是经济法司法化实现的主要路径。参见焦海涛.非诉程序与经济法司法化[J].法治研究,2011,(5),73-78.
    ① 参见华国庆.试论财政法视野下的我国区域合作[J].安大法律评论,2009,(2):8-22.
    ② 梁剑兵、张新华.软法的一般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67.
    ① 所谓行政契约,就是指各级行政主体为达到某些具体的行政目标,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签订或确定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合约或协议,是20世纪中期基于服务与合作发展面成的新的行政手段。参见:孙浩康.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02.
    ② 史际春.论分权、法治的宏观调控[J].中国法学,2006,(4):158-168
    ③ 史际春.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
    ① 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26.
    [1]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美]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曹平,高桂林,侯佳儒.中国经济法基础理论新探索[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38.
    [4]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6]丁四保,王昱.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区划与建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8][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谢次昌译.现代经济法入门[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9]黄佩华等.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0]胡荣涛,张许颖,苏明吾,等.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1]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法]拉费·勒卡荣,宇泉译.混合经济[M].商务印书馆,1995.
    [13]李昌麒,刘瑞复.经济法[M].法律出版社,2004.
    [14]李晓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宪法基础[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15]李煜兴.区域行政规划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6][美]罗伯特达尔,李柏光译.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9.
    [17]刘小冰等.软法原理与中国宪政[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8]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9]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0]罗豪才.中国司法审查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1]梁剑兵、张新华.软法的一般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2]蒋悟真.经济法理论研究新视点[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23]姜德波.地区本位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4]姜明安.行政法论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6]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7]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9]马怀德.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政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0]漆多俊、冯果.经济法学(第三版)[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1]强昌文.权利的伦理基础[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32]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主体功能区政策研究[M].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3]史际春.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4]史际春.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6]孙浩康.中国区域政策法制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37][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8][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7.
    [39]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40]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41]王青斌.行政规划法治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2]文正邦、付子堂.区域法治建构论:西部法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3]武少俊.国家发展计划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4]吴强.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5]肖江平.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46]徐孟洲.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8]杨伟民.发展规划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9]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0]杨建顺.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1]殷洁.区域经济法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2][美]詹姆斯·M·布坎南,平新乔、莫扶民译.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53]张紧跟.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4]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5]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6]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M].北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7]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8]张干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M].法律出版社,2004.
    [59]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M].人民出版社,2004.
    [6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1]郑佳明,曹监湘.两型社会研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跨越发展”课题成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62]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3]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安筱鹏.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J].人文地理,2003,18(5):62-64.
    [2]安树伟,吉新峰,王思薇.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与实现途 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2):85-87.
    [3]白燕清.主体功能区管理环境法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1.
    [4]包晓雯,曾刚.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若干问题之管见[J].改革与战略,2008,24(11):49.
    [5]毕雁英.社会公法中的软法责任——一种软法及其责任形式的研究[C].//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5.
    [6]蔡玲.德国区域援助政策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示[J].财政研究.2000,(8):20-23.
    [7]车文辉.准确把握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五大关系”[N].光明日报,2011-10-12(11).
    [8]陈秀山,张若.主体功能区从构想走向操作[J].决策,2006,(6):10-11.
    [9]程迈.软法概念的构造与功能[C].//载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26.
    [10]陈默.发改委宏观院报告:四大主体功能区初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2-01(5).
    [11]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6(3):118-128.
    [12]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176.
    [13]陈国川,杨成,尹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法律地位研究[J].北方经济,2003(1),42-43.
    [14]程迈.软法概念的构造与功能[C].//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
    [15]程信和.硬法、软法与经济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7,(4).219—226.
    [16]程信和.软法真谛论纲——主要以经济领域为视角(C)//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主编: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7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9.
    [17]程信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现代经济法[C].//公共管理与经济法治学术丛 书总序,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18]成为杰.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问题研究——基于19个省级规划的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1):51—58.
    [19]丁四保.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J].地理科学,2009,29(4):587—592.
    [20]邓小梅.经济领域中的软法规律性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04—108.
    [21]邓玲、杜黎明.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J].经济学家,2006,(4):60-64.
    [22]朵兰娜,梁鸽,娜日苏.主体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评述[J].北方经济,2011,(11):8.
    [23]方忠权.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29-33.
    [24]方剑.我国经济软法机制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1(9):143—145.
    [25]范利平.区域合作中的政府协议[C].//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权益保障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84—88.
    [26]樊杰.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7,22(3):194-201.
    [27]傅前瞻,余茂辉.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关系[J].经济问题探索,2010(3):21-24.
    [28]高国力.美国区域和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做法和对我国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6,(11):52-54.
    [29]郭万清.高铁时代的泛长三角区域城市协调发展[J].江淮论坛,2011,(1):13-17.
    [30]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初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7,(4):3-10.
    [31]龚霄侠.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区域补偿政策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72—76.
    [32]顾朝林,张晓明,刘晋媛,等.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J].地理学报, 2007,62(8):787-789.
    [33]郝大江.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机制与制度设计——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7),7-10.
    [34]杭海,张敏新,王超群.美、日、德三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1):147.
    [35]何凤秋.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科学绩效评估体系[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6-24.
    [36]华国庆.试论财政法视野下的我国区域合作[J].安大法律评论,2009,(2):8-22.
    [37]华国庆.安徽产业集中区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3):26-29.
    [38]华国庆.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立法基本原则[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7(2):6-12.
    [39]贾若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下的区域发展模式转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6)(上): 57-58.
    [40]姜明安.软法的兴起与软法之治[J].中国法学,2006,(2):25-36.
    [41]姜明安.公法研究的基本问题探析[C].//袁曙宏等.公法学的分散与统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5-199.
    [42]姜明安.完善软法机制,推进社会公共治理创新[J].中国法学,2010,(5):16-24.
    [43]焦海涛.第二十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综述[J].法商研究,2012,(3):153-160.
    [44]焦海涛.论“促进型”经济法的运行机制[J].东方法学,2011,(5),49-56.
    [45]焦海涛.非诉程序与经济法司法化[J].法治研究,2011, (5),73-78.
    [46]寇宗来:反公共地模型:一个捕鱼模型[C].//载世界经济交流.2002,(5):42-53.
    [47]李昌麒.论市场经济、政府干预和经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C].//杨紫煊.经济法研究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9-80.
    [48]李东方.近代法律体系的局限性与经济法的生成[J].现代法学,1999,(4): 17.
    [49]李军,任旺兵.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几个关键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240-243.
    [50]李铭,方创琳,孙心亮.区域管治研究的国际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107-120.
    [51]李鹏.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54):12-14.
    [52]李曙光.用法治精神规划“十一五”[N].南方周末,2006-02-16.
    [53]李雯燕,米文宝.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综述与分析[J].经济地理.2008,(3):357-361.
    [54]李艳.欧盟基金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73-177.
    [55]李振京,冯冰,郭冠南.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保障——调研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5):41.
    [56]李煜兴.我国区域规划法治化的途径与机制研究[J].河北法学,2009(10):73—76.
    [57]李子云.通过软法的权力控制[J].唯实,2008,(9):119-121.
    [58]雷雪.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11.
    [59]梁红梅,李玉萍.青海社会科学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补偿政策研究——以青海为例[J],2010,(1):18.
    [60]林丽.新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法律环境构建——基于环新疆经济圈视角.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6):15-18.
    [61]刘红.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权益补偿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10(9):101-102.
    [62]刘琳,孙莹,马勇.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省博弈限制与开发[J].财经国家周刊,2011-03-22.
    [63]刘小冰,陈盛,宋伶俐.中国法政策的现实观照[J].唯实,2008,(8):122-126.
    [64]刘子华,宏观调控法对主体功能区调控初探[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7(1):26-28.
    [65]刘琳,孙莹,马勇.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省博弈限制与开发[J].财经国家周刊,2011-03-22.
    [66]刘剑文.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探讨[J].法学杂志,2005:31-35.
    [67]罗豪才.人民政协与软法之治[J].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1): 10-12.
    [68]罗豪才.公法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国发展,2005,(1):1-5.
    [69]吕中国.经济领域软法研究述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8-136.
    [70]吕中国、杨玉洁.网络民意的法理学思考[J].法治论丛,2009,(5):9-14.
    [71]马洪双.如何建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J].今日科苑,2007,(24):112.
    [72]马凯.构筑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家园——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考虑[J].科技与经济画报,2007,(5)
    [73]马丽,庞效民.区域经济政策的博弈解析[J].2001,(4):498-505.
    [74]牟效波.软法在什么条件下靠得住?——从软法的实施切入[C].//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6-237.
    [75]倪志龙.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C].//李昌麒.经济法论坛(2009),北京:群众出版社:541-553.
    [76]牛文元,孙殿义,等.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核心设计:构筑三条国家基础安全保障线[J].中国软科学,2008,(7):1-5.
    [77]潘弘祥.公共政府、法治政府与和谐社会[C].//何家寿.法学前沿(武汉法学文集2006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7.
    [78]彭澎.中国问题区域识别的意义及其构想[J].经济问题探索,2009,(4):7-13.
    [79]强昌文.以契约精神引领区域合作制度的发展[J].江淮论坛,2012(1):119-124.
    [80]屈振辉.试论公共政策法律化的限度[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6):112-115.
    [81]曲卫东.联邦德国空间规划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2):58-64.
    [82]司俊,孙德才.借鉴德国区域援助政策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J].内蒙古财会,2001,(8):6-8.
    [83]石风光.李宗植.美国、日本区域发展改革实践及启示[J].国际问题研究,2008,(5):28-33.
    [84]孙久文,彭薇.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述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67-70.
    [85]史际春.论分权、法治的宏观调控[J].中国法学,2006(4):158-168
    [86]史际春,宋彪.规划、监管与中国经济法[J].法学家,2007,(1):67-72.
    [87]史际春.论规划的法治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6,34(4):1-8.
    [88]史际春.关于我国的竞争政策:法和政策分析[N].国际商报,2009-10-13.
    [89]史际春.规划如何法治[C].//2006年中国经济法治论坛首届学术研讨会“十一五”规划与中国经济法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2006:1.
    [90]司俊,孙德才.借鉴德国区域援助政策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J].内蒙古财会,2001,(8)。
    [91]宋心然.软法实施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河北学刊,2011,31(2):252-255.
    [92]孙红玲.“3+4”:三大块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形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2-21.
    [93]童海华.展望2012区域经济发展:主体功能区推进不容乐观[N].中国经营报,2011-12-24.
    [94]童海华.让主体功能区有法律效力——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中国经济导报[N].2010-7-27(A02).
    [95]王利,韩增林,王泽宇.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三规”协调设想[J].经济地理,2008,(5):845-848.
    [96]王敏,熊丽君,黄沈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24(4):205-209.
    [97]王晓萍.关于市县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8(7):68-70.
    [98]王先林.产业政策法初论[J].中国法学,2003,(3):112-118.
    [99]汪劲柏,赵民.论建构统一的国土及城乡空间管理框架[J].城市规划,2008,(12):40-48.
    [100]汪习根.论人本法律观的科学含义——发展权层面的反思[J].政治与法律,2007,(3):64-71.
    [101]危旭芳.主体功能区构建与制度创新:国外典型经验及启示[J].生态经济,2012(3):67-72.
    [102]危旭芳,郑志国.在主体功能区之间构建双重生态补偿机制[C].//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467.
    [103]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7,(3):28-32.
    [104]魏后凯.“十一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调整方向[J].学习与探索,2006,(1):15—29.
    [105]魏后凯,邬晓霞.“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30—48.
    [106]魏清沂.软法:形式软法与实质软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2-96.
    [107]吴殿廷,吴铮争.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人民论坛,2011,(8)(下):116—117.
    [108]吴昕栋.软法与权力控制——软法在权力控制中的必要性有效性分析[C].//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5-75.
    [109]吴箐,汪金武.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热带地理.2009(6).532-538.
    [110]夏江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2):40-42.
    [111]谢惠芳,向俊波.面向公共政策制定的区域规划——国外区域规划的编制.对我们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5,25(5):604-606.
    [112]邢会强.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5-96.
    [113]熊志强.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在执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06-28.
    [114]许正中.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能否为万世开太平[N].华夏时报,2011-07-30.
    [115]徐孟洲.论区域经济法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J].2007,(4):2-9.
    [116]徐孟洲.论经济法与宏观调控[C].//李昌麒.中国经济法治的反思与前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2.
    [117]薛克鹏.“十一五”规划的经济法解读[J].法学杂志,2007,(1):61-64.
    [118]薛克鹏.论计划法的终结[J].社会科学研究,2007.3.62-66.
    [119]晏敬东,阎炳珠.美、德两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比较及启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3):35-38.
    [120]颜运秋,范爽.法理学视野下的中国经济规划[J].法治研究,2010(3),12-20.
    [121]阳建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经济法路径[J].法学,2008(5).117-126.
    [122]姚从容:重新解读“公共的悲剧”[C].//载财政理论与实践.2004,25(130):17-23.
    [123]杨三正,罗浏虎.宏观调控权现状评析及构建理念[J].西部法学评论,2010:(3):89-93.
    [124]杨伟民:主体功能区“落地”需明晰“大棒”政策[J].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5-15.
    [125]杨伟民.不能让GDP到处“生长”[J].瞭望,2011,(20):25-26.
    [126]杨丙红,刘新跃.我国区域规划的法律问题研究[J].学术界,2011,(7),104-109.
    [127]杨海霞.解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J].中国投资,2011,(4):16-21.
    [128]杨瑞霞,张莉,闫丽洁,等.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22-26.
    [129]叶必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行政协议[J].法学研究,2006,(2):57-69.
    [130]依保中,任莉.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J].现代日本经济,2003, (5):18-23.
    [131]易志坤,林繁.美、德两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J].价格月刊.2003(1):37-38.
    [132]尹超.再论我国区域经济调控立法模式[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4):141-145.
    [133]殷洁,屠世超.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宏观调控法思考[J].政法论丛,2012,(2):38-43.
    [134]殷醒民,刘崎.一个目标、两个层级的区域政策——评德国区域平衡发展政策[J].世界经济文汇,2007,(3):72-85.
    [135]袁朱.国外有关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7,(2):54-56.
    [136]张广海,李雪.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57-61.
    [137]张可云.主体功能区的操作问题与解决办法[J].中国发展观察,2007,(3):26-27.
    [138]张可云,刘琼.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问题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6(6):8—11.
    [139]张可云.“胡萝卜加大棒”:国外区域协调发展启示[J].时事报告,2007,(5): 34-37.
    [140]张紧跟.浅论协调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2):62-65.
    [141]张京祥,何建颐.西方国家区域规划公共政策属性演变及其启示[J].经济地理,2010,30(1):17-22.
    [142]张玉娴,黄剑.关于我国空间管制规划体系的若干分析和讨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27-34.
    [143]张胜武,石培基.主体功能区研究进展与述评[J].开发研究,2012(3):6-9.
    [144]张睿.软法与公共政策[C].//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0-156.
    [145]张杏梅.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2007,(9):51.
    [146]张永忠.和谐社会视域下经济法的公共治理之道——我国经济法治现象变迁的理论解释[J].学术研究,2007,(10):45-49.
    [147]曾明、陈乃新.论规划的软法属性及其硬法化[C]//吴志攀.经济法学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0-156.
    [148]曾培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J].求是杂志.2008,(2):15-18。
    [149]朱传耿,马晓冬.关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07,(9):46-49.
    [150]朱传耿,马晓东,孟召宜,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52.
    [151]朱国华、倪天伶.经济软法论纲[C]//北京市法学会编.中国经济法三十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95-296.
    [152]朱鸿飞:“德国区域规划的层次和特点——莱茵河流域考察报告”[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资料《调查研究报告》,1994年第28号.
    [153]张永忠.和谐社会视域下经济法的公共治理之道——我国经济法治现象变迁的理论解释[J].学术研究,2007,(10):45-49.
    [154]周寅.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8,(5):12-13.
    [155]周文.试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J].经济论坛,2008(1):6-8.
    [156]2011年全国经济法年会会议简报[EB/OL].经济法网http://law.hust.ed u.cn/Law2008/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372&Page=21,2011-12-26.
    [157]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评价基本完成[EB/OL]. http://www.ndrc.gov.cn/dffgwdt/t20080901_234289.htm, 2008-09-01.
    [158]广东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浙渝鲁等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调研报告(第13期)[EB/OL].http://www.gddpc.gov.cn/zwgk/rdzt/cjxfz/hdjb/200806/t2 0080613_21525.htm,2008-12-08.
    [159]樊杰.从科学发展观看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EB/OL]. http://www.cas. cn/ft/zxft/200708/t20070821_1689641.shtml,2007-11-22.
    [160]“区域合作与软法”研讨会成功召开[EB/OL].北京大学法学院软法研究中心.http://www.pkusoftlaw.com/contents/912/3711.html,2010-12-09.
    [161]吕中国.安徽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8-82.
    [1]Francics Snyder. Soft Law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C]//Steve Martined, 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Essays in Honor of Emile Noel,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G. M. Borchardt and K. Wellens, "Soft Law in European Community Law", European Law Review vol.14 (1989, Num.5).
    [3]Newman. Changing patterns of regional governance in the EU. Urban Studies,1998,37(6):895-909.
    [4]Richard Bilder, Beyond Compliance. Helping Nations Cooperate, in Dinah Shelton (ed.), Commitment and Compliance:The Role of Non-Binding Norms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2000:72.
    [5]Jennifer M. Brinkerhoff. Government-Nonprofit Partnership:A Defining Framework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2, (22).
    [6]Kremen, C. Managing ecosystem services:what do we need to know about their ecology? Ecology Letters,2005, (8):468-479.
    [7]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M]. London; Duckworth,1957.
    [8]Ulrika Morth. Soft Law in Governance and Regula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Edward Elgar,2004, p.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