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当代汉族作家创作了一批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文学现象。这种与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学创作,体现了当代中国汉族作家的某种文化自觉和跨族群、跨文化的文学特征。针对学术界较少涉及这一论域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从“边缘写作”和“文化认同”的角度,选择三个边缘地区,即“华夏边缘”之西北边疆新疆、西南边疆西藏和东北边疆大兴安岭,同时择取进入某一少数族裔文化深处的汉族作家,深入考察这些“地缘”作家的边缘性写作的发生背景与创作动机,解析创作主体的文化认同过程与文化身份建构,解剖写作的自身的文化意义,探索民族文化嫁接后的作品表象形态,表现丰富多样的独特民族品格、风貌,揭示走进少数民族文化核心的可能和困境,彰显“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格局。
     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观不仅体现在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优势的认同上,还体现于作家对民族生存、民族命运和民族文化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作家们力图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新发现、认识和理解,表现出了认同、整理和再创造的文化愿景,从而获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观照,并力图通过文学和文化跨地域、跨族群的交流碰撞,重建民族传统文化之自我认同和民族集体性认同,以回应于全球一体化文化格局中的霸权话语,从而获得中华民族在世界格局中的独立地位。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突破了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循环互证”的研究现状,不仅在理论上探索了当代汉族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认同,还从个案角度分析了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民族性特质,凸现了当代汉族作家的双重族群体验和双重文化视野。显然,关于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深入研究,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包括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别一视域。
     具体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论:从当代文学现象出发,提出和论证“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这一概念的来历及其合理性;阐明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的性质定位;说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以“边缘写作”和“文化认同”为视角的研究方式开创了地域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境界。
     第二章:首先,阐明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是跨地域、跨族群、跨文化、主体自觉的文学表意实践。其次,考察中国当代汉族作家“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这一文学现象发生的全球化、寻根文化以及边疆文化等多重背景,说明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积极建构和参与。再次,研究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发生的动机和方式。最后,阐明描写边地生活体验的文学意义,强调边缘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汇通行为、一种独特的异域文学体验,它也是历史的和审美的。
     第三章:研究当代汉族作家主体与文化认同的关系问题。首先,从文化认同的性质定义出发,探索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汉族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源自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体验和文化体验,他们往往是在普遍人性、生命、生存这些最有哲学意味,也是最普遍和普通的角度审视和建构边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与生活。其次,探讨写作主体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历了认同的惊奇与喜悦,也显示了认同难度与误区,并在认同过程中发现文化与主体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嬗变,领略了文化碰撞的艰难与升华。
     第四章:研究汉族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少数民族文化立场。当代汉族作家在描写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时,首先要打通内心的屏蔽,认识和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文化,并在与少数民族交往过程中转变角色进入书写的情境。汉族作家往往在不经意间将自身的异域文化体验和文化身份认同投影到作品中,《乌尔禾》和《冈底斯的诱惑》就是典型个案。其次,说明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化立场不仅仅表现在对少数民族文化优势的极力张扬上,还表现在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坚守。典型个案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家对于渐逝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惋惜之情及其背后的少数民族文化立场。
     第五章:主要研究汉族作家的差异自觉意识和少数民族文学观。边缘写作以文化地理性的边缘空间为出发点,是一种对差异的寻找。差异使“自我”区别于“他者”,汉族作家在文化对照中寻找主流文化中缺乏的原始、神秘、刚性、开放的心灵、理想的人性等,同时也体验并诗意建构少数民族地区独异的民族生活,民俗事象和宗教文化等。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观不仅体现在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优势的认同上,还体现于作家对民族生存、民族命运和民族文化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第六章:主要从自然、生命、民俗、宗教等角度研究汉族作家笔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描述当代汉族作家笔下的民族文学世界。自然、生命、英雄是少数民族文化最突出的外在形态,而民俗宗教常常表现了民族文化的内在形态,汉族作家对这些领域的描写显示了一定的少数民族性。红柯对于自然、生命和英雄和原始之力的书写和颂扬展示了浓烈的新疆少数民族风情;马丽华、马原对民俗和宗教的理解和幻化为文展现了藏民族的风俗民情;红柯对于伊斯兰新疆伊斯兰文化和伊斯兰教的泛化理解表现为宗教观淡漠、生命意识强烈、人的神性等特点,这样的表述既体现了不愿为作家承认的被遮蔽的文化之间的隔膜,又体现了走进异族文化核心的艰难。
     第七章:研究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美学风格。在中国美学史上,审美的功利性、世俗性、诗性问题的探索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主流,而对于生命与个体的审美观却处在美学的边缘。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因其对于自由的张扬、生命意识的赞颂而体现出非功利、非理性的边缘之美。其主导审美类型是绝域大美和神性大美。
     结语:边缘写作行为是一种汇通边缘与中心的文学实践。边缘与中心的文学互动、互补、互识、互证使文学史出现了新特征,中国文学内部的有机整合建构了新的整体文学,从而更新了民族文化形态。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为主体优化、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异质文化认同和国情互识提供了可贵的文化交流经验。当代汉族作家带有边缘性质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文化认同的范畴是话语性的,定位性的。在面对复杂的边疆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时,笔者尽量从文本角度加以比较、分析,并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努力克服对于少数民族意识、民族生活的隔膜。
The literatures written by contemporary Han nationality about ethnic minority groups are the main intercultural consciousness, literary expression practice. This paper takes "edge", and "cultural identity" perspective, choose three rim of Chinese "edge":northwest frontier border of Sinkiang, southwest frontier border of Tibet, th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northeast frontier, and pick up the writers who have walked deeply into the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y, the writing background and creative motivation, analytical writing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process, anatomy of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ir writing, mixed culture after the grafting of representation forms, works under the difference of the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 reveals the culture into the predicament and core, reveal the republicans and beautiful and different cultural pattern. Marginal writing tries to get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ies to witness to the regional literature, culture,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to reconstruct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thnic group identity, in response to the cultural pattern of "world", thus seek isolated posi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national cultural. Specific section is as follows:
     Introduction:the status of minority ethnic literature of contemporary writer. The demarcat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marginal writing. The thesis writing methods and ideas.
     The first chapter:firstly introduced the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rontier. In the frontier minority literature works of cultural life, there is a special kind of writers, han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writing-edge.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istics:marginal writing across cultures, ethnicity,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Secondly, expounds the mode and the roots of consciousness of marginal writing. Final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iterature describing area experi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writing area are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a part of the process of dying, as a kind of cultural behavior, it is diachronic.
     Chapter 2: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temporary writer han from culture identification problem. Discuss the process of culture identification problem, in this process experienced surprised and pleased with difficulty, also appreciate the identity, and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found the del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mutation, reflection to the difficult and sublimate cultural collisions.
     Chapter 3:research what has the han writers identified on earth, what to do with literature construction. Marginal writing is a kind of searching of diffrences. Differences picked "self" from "others," but when they were seeking for the original, mysterious, rigidity, open minds,the ideal human nature, and so on, They also experienced the unique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folk custom and religious culture, etc. Looking and seeking maked "self" understanding "he", "self" to "we", the marginal writers also realized that walk into different cultures is not built in a day. Civilization is alive jus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Chapter 4:locate Han Chinese writer's identity. Secondly, to explore the minority cultural identity of Han writers. Again, according to by Chi Zijian, to study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regrets of the disappearing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Chapter 5:descrip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Han national literary world. The first is the contemporary writer han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creation. Secondly, study the Han Chinese writers' minority cultural life from nature, life and customs, the author mainly involves Gong Ke, Ma Yuan, Ma Lihua, Wang Meng. Finall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minority writers, frontier and edge is an inner life, and in foreign culture vision, frontier is one kind of rich experience. Poetic style aplenty is a writing strategy of han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writers.
     Chapter 6:mainly discusses the writer han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aesthetic style. Conclusion mainly talked about the han culture as a intruder, in xinjiang and the Tibetan local minority literature critics for their writing's sentiments.
     Epilogue:literature writ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ategories is a discourse, positioning. But this does not affect the edge writing cultural identity, because all of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word, but they must turn to some essential interpretation, marginal writing i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following words mechanism. As a han literature,to face the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there has many puzzled and confusion. In the study, the author concretely as far as possible from the Angle of text to compare, analysis, through extensive reading of the minority literature overcome national life consciousness, the diaphragm.and... Han ethnic minority writers in the world, will inevitably involve the author for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consciousness, folk cust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people of han, cannot do quite accurately, but the basic is based on literature text comparison and study and further explanation.
引文
①李继托.远方的追寻——浅谈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
    ②杨春.民族出身与民族文学——兼及民族文学的范畴界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 (6).
    ①伦珠旺姆.以我为主 有容乃大——也谈少数民族文学与民族性[J].丝绸之路,2004, (S2)
    ①樊星.“改造国民性”的另一条思路——当代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现和思考[J].文学评论,2008,(4).
    ②雷鸣.突围与归依:礼失而求诸野的精神宿地——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边地书写[J].当代文坛,2010(1).
    ③施占军.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中短篇小说扫描[J],文学教育,2009(10)
    ①同上
    ②李晓峰.略论我国地域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困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3).
    ③姚新勇.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区域及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导论[J].南方文坛,2010,(3)
    ④张春梅.察析新疆当代文学批评[J].民族文学研究,2009,(1).
    ①[美]米切尔·舒德生.文化与民族社会的整合[M]//[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王小章,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36.
    ①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②单德兴.边缘与中心[M].台北县新店市:立绪文化,2007:18.
    ①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D].北京大学,2008.
    ②笔者以为,将中国东北列为主流话语的边缘,是作者意欲考察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被遮蔽和被误读的现代化中国想象。仍然是出于“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的主题动因。
    ③周汀.边缘批判——评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2,(3)
    ①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9.
    ①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3.
    ②刘俐俐.“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5).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①周宪.全球化与文化认同[C]//周宪.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2.
    ②因为童年的汉中心文化经验和后来的新疆经验,周涛应该也可看作是跨地域行走的先行者和双重文化背景的持有者。
    ①转引自丁宏、张国杰编著.百年中国穆斯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201.
    ①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②马季.范稳访谈录[2006-08-08].http://blog.sina.com.cn/s/blog 56411b7d010005c7.html
    ③[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2.
    ④黄万华.中国文学中的跨文化因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5, (2):118.
    ①马季.范稳访谈录[2006-08-08].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11b7d010005c7.html
    ②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20.
    ①迟子建,郭力.现代文明的伤怀者[J].南方文坛,2008, (1)
    ②[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
    ③傅查新昌在《病诟新疆文坛——对当代新疆文学的反思》一文中曾给予尖锐批评。
    ④[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利斯·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吉林出版集团.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208.
    ②樊星.“改造国民性”的另一条思路——当代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现和思考[J].文学评论,2008,(4):165.
    ①姚新勇.多义的“文化寻根”——广谱视域下的“寻根文学”[J].暨南学报:哲社版,2008,(4).
    ②[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4.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4.
    ①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
    ②[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l.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2.
    ③周政保.答马丽华——关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的探讨[M]//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309.
    ④张永刚.“西南边疆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价值与理路[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9).
    ①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9.
    ①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9.
    ②[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52.
    ③杨经建.寻找与皈依: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追寻母题[J].文艺评论,2007,(5):28-29.
    ①[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68.
    ②红柯.敬畏苍天·浪迹北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③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75.
    ①马丽华.走过西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218.
    ②马原:西藏把我点燃[2006-05-08].http://news.sina.com.cn/c/2006-05-08/10349799212.shtml
    ③范稳:在藏区找到快乐和生命的意义[2010-09-15].http://info.tibet.cn/rwxw/zyth/201009/t20100910_627106.htm
    ①王蒙.王蒙文存第8卷:在伊犁新大陆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36-237.
    ①周政保.答马丽华——关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的探讨[M]//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
    社,1998:294.
    ②王岳川.发现东方[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②曹卫东.从“认同”到“承认”[J].人文杂志,2008,(1):42-48.
    ①斯图亚特·霍尔著,陈永国译.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C]//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9.
    ②同上,211页.
    ③同上,208页.
    ④周宪.全球化与文化认同[C]//周宪.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①斯图亚特·霍尔著,陈永国译.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C]//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2.
    ②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去魅与当代文学变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
    ③周宪.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①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①周宪.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3.
    ①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46.
    ②马丽华.走过西藏[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
    ③同上。
    ①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②同上。
    ③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①马丽华.走过西藏[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221.
    ①马原.岗底斯的诱惑[J].上海文学,1985, (2).
    ②同上。
    ①马丽华.藏北游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②周涛.游牧长城[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①周宪.全球化与文化认同[C]//周宪.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②周政保.答马丽华——关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的探讨[M]//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311.
    ①刘俐.后殖民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J].南开学报,2000,(1):35-36.
    ②马丽华.走过西藏[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
    ③姚新勇.新形势下的中国多族群文学[J].扬子江评论,2010,(1).
    ①刘俐俐.“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5)
    ②[英]盖尔纳·厄内斯特.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83.
    ③[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3.
    ①樊星.“改造国民性”的另一条思路——当代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现和思考[J].文学评论,2008,(4):169.
    ①樊星.从“改造国民性”到“理解国民性”——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条思想史线索[J].长江学术,2006,(4):27-33.
    ②马丽华.藏北游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利斯·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吉林出版集团.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序言4.
    ①迟子建,郭力.现代文明的伤怀者[J].南方文坛,2008, (1).
    ①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②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J].艺术广角,2006(2).
    ①迟子建,郭力.现代文明的伤怀者[J].南方文坛,2008, (1).
    ②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J].艺术广角,2006(2).
    ①韩春燕.神性的证明:解读迟子建小说的“原始风景”[J].小说评论,2009, (2).
    ②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 (4).
    ③韩春燕.神性的证明:解读迟子建小说的“原始风景”[J].小说评论,2009, (2).
    ④王薇薇,迟子建.为生命的感受去写作——迟子建访谈录[J].作品,2007,(8):51-52.
    ①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M]//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下卷):820-843.
    ②周宪.全球化与文化认同[C]//周宪.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③马丽华.藏北游历-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218.
    ④李敬泽.西行阿里[M]//马丽华.走过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6.
    ①马丽华.西行阿里-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M1.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186.
    ②马原.岗底斯的诱惑[J].上海文学,1985, (2).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98.
    ②程金城.英雄史诗与英雄文化[J].新疆社科论坛,1992, (3):59.
    ①程金城.英雄史诗与英雄文化[J].新疆社科论坛,1992, (3):60.
    ②范学新.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7:91.
    ③[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0.
    ①马原.岗底斯的诱惑[J].上海文学,1985, (2):52.
    ②马丽华.西行阿里-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184.
    ③丁宏,张国杰编著.百年中国穆斯林页[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3.
    ④南帆.全球化与想像的可能[J].文学评论,2000, (2):100.
    ①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426-427.
    ②樊星.新生代作家的“诗化小说”与浪漫主义情怀[J].学习与实践,2006,(4):134.
    ①周立波.散文特写选(1959-1962)·序[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②马丽华.诗化西藏——《走过西藏》一九九七年第四版后记[M]//马丽华.西行阿里-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182.
    ①色波.遥远的记忆——答姚新勇博士[J].西藏文学,2006,(1).
    ②向云驹.陌生: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审美价值基础及价值定向[J].民族文学研究,2001,(3):7.
    ①参见:红柯.敬畏苍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00.
    ①马丽华.藏东红山脉-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278.
    ②同上,279页。
    ③马丽华.藏北游历-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87.
    ④同上,126页。
    ⑤同上,218页。
    ⑥红柯.敬畏苍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0.
    ①同上,41页。
    ②杨匡汉.海外华文文学中的跨界叙说[J].文艺研究,2009,(2).
    ①白烨,贺绍俊,李敬泽,陈小明等.红柯作品谈论会专题[J].小说评论,1999,(5):26.
    ①红柯.敬畏苍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65.
    ①参见:苏珊·朗格,滕守尧译.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0.
    ②红柯.敬畏苍天·浪迹北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25.
    ①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67.
    ②周燕芬.英雄主义及其反动——20世纪崇高文学风格概观[J].唐都学刊,2003,(2):95.
    ①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J].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18.
    ②同上,146。
    ①红柯.敬畏苍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②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研究室.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M].齐鲁书社,1996.
    ③同上。
    ④红柯.敬畏苍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①白草.刚烈壮美的长篇世界——试论红柯《西去的骑手》中涉及的文化系统及人物描写[J].回族研究,2004,(3):61.
    ②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8.
    ①转引自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6-7.详参:陈思和等.理解90年代[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69.原文为:“研究现当代文化演进的历史时,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本世纪几乎每一个政治文化阶段和空间,无不存在着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和民间生活世界及民间文化形态复杂微妙的三角关系。这个三角关系中的前面两项,是学术界经常讨论的话题……第三项即民间的存在以往注意得很不够。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得到加强。而且,不了解民间因素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就不可能完整地理解我所说的文化的“三分天下”。
    ②张莉.尚武的精神睿智的思维——希腊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契合点[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9,(3):60。
    ③同上。
    ①[巴基斯坦]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64.
    ②杨启蒙编.《古兰经》哲学思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145.
    ①容本镇.神秘主义与《错开的花》——张承志小说七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1-102.
    ②张承志.心灵史[M].北京:花城出版社,1991.
    ①张承志.心灵史[M].北京:花城出版社,1991.
    ②涂凌智.孤独者的宗教仪式———评红柯的《红蚂蚁》[J].娄底师专学报,2003,(7):60-62.
    ①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79.
    ①白草.刚烈壮美的长篇世界——试论红柯《西去的骑手》中涉及的文化系统及人物描写[J].回族研究,2004,(3):61.
    ②红柯.西去的骑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9.
    ③同上,62页。
    ④同上,62页。
    ⑤红柯.西去的骑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①红柯.敬畏苍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②同上。
    ③杨经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西部文学[J].人文杂志,2003,(2):96.
    ④红柯.敬畏苍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①红柯.敬畏苍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①红柯.西去的骑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4.
    ①庄子.庄子今注今译[M].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365.
    ②付蓉.中国美学中的边缘美学理念[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①[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8.
    ②潘常知.超主客体关系与美学问题[J].学术月刊,2000,(11):3.
    ①红柯访谈录[2004-03-26]http://www.sn.xinhuanet.com/2004-03/26/content_2422028.htm
    ②红柯.敬畏苍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①张雪艳,李继凯.“绝域产生大美”——略谈红柯小说与伊斯兰文化[J].唐都学刊,2004, (1).
    ①红柯.太阳发芽[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52.
    ①姚新勇.未必纯粹自我的自我阐释权[J].读书,1997,(10):16.
    ②乌热尔图.不可剥夺的自我阐释权[J].读书,1997,(2):33.
    ③杨义曾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之宏大文学文化愿景。在《中国文学的文化地图及其动力原理》、《“北方文学”的宏观价值与基本功能》等文中,他特别强调了边缘文化的活力,“当中国的正统文化在精密的建构中趋于模式化,甚至僵化的时候,存在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边缘文化就对之发起新的挑战,注入一种为教条模式难以约束的原始活力和新鲜思维,使整个文明在新的历史台阶上实现新的重组和融合”。此外,杨义还撰文研究了少数民族史诗、民间文化精神等,如《深入发掘(格萨尔>丰富的文化内涵》、《<蒙古秘史)七百六十祭》、《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史诗》等文的着眼点都是在强调边疆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边缘的活力。上述文章和“边缘活力”之学术思想详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
    [1][法]马·法·基亚.比较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3]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C].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5][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英]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7][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9][美]詹姆斯·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M].徐向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美]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英]盖尔纳·厄内斯特.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3][美]E西尔斯.论传统[M].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4][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周宪,许钧主编.郭健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美]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A]//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17]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文化理论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巫达.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9]杨剑龙.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20]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刘海平主编.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2]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3]单德兴.边缘与中心[M].台北县新店市:立绪文化,2007.
    [24]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5]徐其超,罗布江村主编.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
    [26]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27]赵学勇.文化与人的同构[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28]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9]李继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0]李继凯.民族魂与中国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1]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2]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3]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4]程金城.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1900-1949[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
    [35]程金城.西方原型美学问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6]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7]罗成淡.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8]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9]蓝爱国.游牧与栖居—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身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0]郭双林.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论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41]陈继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42]谭桂林.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3]甘阳.八十年代文化意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4]雷达.民族灵魂的重铸[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45]孔范今,施战军.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G].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46]李建军.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47]丁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8]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9]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作家出版社,2003.
    [50]周燕芬.中国当代文学风格发展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51]肖云儒.中国西部文学论——多维文化中的西部美[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52]管卫中.西部的象征[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53]韩子勇.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54]韩子勇.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55]王光东.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6]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7]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8]陈思和.鸡鸣风雨[M].学林出版社,1994.
    [5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0]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61]玛拉沁夫.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少数民族文学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62]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3]张世荣,赵国栋译.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大系——中古与近代民间文学[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4]叶小文.中国宗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5]马丽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6]丁宏,张国杰.百年中国穆斯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7]王保林,史习坤.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8]特·赛音巴雅尔.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69]杨亮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0]马学良,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1]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72]马树勋.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概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
    [73]许纪霖.暖昧的怀旧[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4]肖鹰.真实与无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75]逢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王晓文.中国现代边地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马为华.中国西部文学论[D].复旦大学,2003.
    [3]陈祖君.论汉语文学期刊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D].四川大学,2007.
    [4]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
    [5]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6]韩振.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
    [7]南帆.全球化与想象的可能[J].文学评论,2000, (2)
    [8]孟繁华.边缘的发现[J].作品,2006,(11)
    [9]赵文生.边缘文化的价值与个性[J].中国出版,2007,(1)
    [10]周汀.边缘批判—评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2,(3)
    [11]周燕芬.英雄主义及其反动——20世纪崇高文学风格概观[J].唐都学刊,2003,(2)
    [12]程金城.英雄史诗与英雄文化[J].新疆社科论坛,1992, (3)
    [13]程金城.地域性的借重、突破与超越——论长篇小说《雪葬》[J].飞天,2003,(8)
    [14]李建.阿来:边缘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15]林佳.边缘生存的言说——聂华苓与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文化认同[J].大众文艺(理论),2009,(10)
    [16]何清.边缘写作者的精神资源——周涛散文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7]付蓉.中国美学中的边缘美学理念[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18]姚新勇.文化身份建构的欲求与审思[J].读书,2002, (11)
    [19]姚新勇.新形势下的中国多族群文学[J].扬子江评论,2010,(1)
    [20]姚新勇.萎靡的当代民族文学批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8)
    [21]姚新勇.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区域及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导论[J].南方文坛,2010, (3)
    [22]姚新勇.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J].民族文 学研究,2004,(1)
    [23]周宪.文学与认同[J].文学评论,2006,(6)
    [24]欧阳可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的整合与边缘性批评姿态[J].当代文坛,2008,(5)
    [25]欧阳可惺.现代性意义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J].民族文学研究,2003,(3).
    [26]樊星.北方文化的复兴——当代文学的地缘文化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1996,(2).
    [27]樊星.当代文学对国民性的新认识[J].文艺研究,2009,(10)
    [28]樊星.从“改造国民性"到“理解民族性”——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条思想史线索[J].长江学术,2006,(4)
    [29]樊星.“改造国民性"的另一条思路——当代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现和思考[J].文学评论,2008,(4)
    [30]樊星.新时期文学与“新民族精神”的建构[J].文学评论,2009,(4)
    [31]李建军.“国民性批判”的发生、转向与重启[J].文艺研究,2009,(10)
    [32]刘俐俐.“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文艺理论研究,2010,(1)
    [33]刘俐俐.后殖民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J].南开学报,2000, (1)
    [34]刘俐俐.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J].民族研究,2002,(4)
    [35]刘俐俐.“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5)
    [36]张红伟,朱永明.民族文学与文化认同——以哈萨克族文学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37]李长中.后现代理论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7)
    [38]刘大先.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认同与主体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2009,(5)
    [39]杨经建,董外平.历史的“虚无化”和文明的“非理性”——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边缘性论之一[J].浙江社会科学,2010,(1)
    [40]叶舒宪.后现代性与再启蒙//奶茶与咖啡——东西方对话语境下的蒙古学比较文学[C].吴新英主编.民族出版社,2005.
    [41]方克文.“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1)
    [42]叶舒宪.新启蒙:文化寻根与20世纪思想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5,(4).
    [43]雷鸣.危机寻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现代性反思——对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小说的一种综观[J].前沿,2009,(9)
    [44]雷鸣.突围与归依:礼失而求诸野的精神宿地——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边地书写[J].当代文坛,2010,(1)
    [45]杜维明.全球化与多元化中的文明对话[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46]季中扬.当代文化认同的思维误区[J].学术论坛,2008, (8)
    [47]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48]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纲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7,(6)
    [49]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J].文学评论,2005,(3)
    [50]杨义.多民族文学的碰撞融合及其文化哲学[J].民族文学研究,2003,(4)
    [51]王蒙,郜元宝.谈谈我们时代的文学[J].当代作家评论,2003, (5)
    [52]乌热尔图.不可剥夺的自我阐释权[J].读书,1997, (2)
    [53]乌热尔图.声音的替代[J].读书,1996, (5)
    [54]姚新勇.未必纯粹自我的自我阐释权[J].读书,1997, (10)
    [55]葛红兵,姚新勇等.“地球村”时代的文化走向[J].中国青年研究,1997,(6).
    [56]李晓峰.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J].民族文学研究,2008(4)
    [57]李晓峰.略论我国地域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困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3)
    [58]叶舒宪.中国文化的构成与“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视角的后现代观照[J].民族文学研究,2009, (2)
    [59]夏里甫罕·阿布达里.文化转型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J].民族文学研究,2000,(1).
    [60]陈思和,刘志荣,王光东等.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J].学术季刊,1999,(4)
    [61]李继托.远方的追寻——浅谈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J].安徽文学,2009,(2).
    [62]伦珠旺姆.以我为主有容乃大——也谈少数民族文学与民族性[J].丝绸之路,2004, (S2)
    [63]欧阳可惺.对少数民族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再思考[J].民族文学研究,1997,(4).
    [64]欧阳可惺.谈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本土意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65]李翠芳.汉族作家视野中的西藏文化想象[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
    [66]谭桂林.论中国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叙事模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 (1).
    [67]周政保.抵达中国文学的前沿——新时期以来部分少数民族长篇小说读札[J].民族文学,1999, (5).
    [68]周政保.大西北文学的乡土观念与寓意跨越意识[J].朔方,1987,(2)
    [69]周政保.《遥远的白房子》:并不遥远……[J].小说评论,1988,(4).
    [70]徐建新.从边疆到腹地:中国多元民族的不同类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6)
    [71]郎樱.高昌回鹘汗国时期的维吾尔佛教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1992,(2).
    [72]买提吐尔逊·艾力.试论1988-2000年间维吾尔文学应用批评[J].民族文学研究,2007,(3).
    [73]牛汝极.地名与新疆多民族风俗[J].语言与翻译,1994,(3)
    [74]张玉萍.维吾尔语颜色词语及其文化透视[J].新疆大学学报,2000,(9)
    [75]夏冠洲.论王蒙的西部小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
    [76]陈德宏.发展、繁荣多民族的甘肃文学——甘肃当代文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暨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开幕词[J].飞天,2003,(12)
    [77]张春梅.察析新疆当代文学批评[J].民族文学研究,2009, (1).
    [78]童庆炳.作为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探险家”的王蒙[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79]姚承勋.异域乡情——回忆在新疆和王蒙相处的日子[J].新文学史料,2003,(1)
    [80]王万森.一位有思想气度的作家——对王蒙的一种解读方式[J].理论学刊,2004, (5).
    [81]王春林.被遮蔽的文学存在——重读王蒙系列小说《在伊犁》[J].中国作家,2009, (15).
    [82]时曙晖.试论王蒙的西部小说与维吾尔文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
    [83]辛力.对一个遥远世界的发现——马原西部小说的视角特点[J].辽宁师范大 学学报,1986, (5)
    [84]陈思和,等.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文学中的乡土、市井与西部精神[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4)
    [85]李继凯.笔谈: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西部文学[J].唐都学刊,2003,(1)
    [86]哈文伯.我读《遥远的白房子》[J].中国作家,1988, (3)
    [87]穆拉提·杜曼.我看《遥远的白房子》[J].中国作家,1988, (4)
    [88]李小江.论“狼图腾”的核心寓意——国民性、民族性与民族主义问题[J].文艺研究,2009,(4)
    [89]李会君.迟子建文学写作的温情美学观[J].文学教育(上),2008,(10)
    [90]段建军.换一个角度看历史——评红柯的《天下无事》[J].小说评论,2003,(3).
    [91]于京一,吴义勤.神性照耀乌尔禾——评红柯的长篇新作《乌尔禾》[J].小说评论,2008,(3)
    [92]韩春萍,红柯小说的神性书写[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93]李勇,红柯.完美生活,不完美的写作——红柯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9,(6)
    [94]曾小月.从尚武精神看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学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95]逢增玉.萨满教文化因素与东北作家群创作[J].社会科学战线,1995,(4)
    [96]闫秋红.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J].学术论坛,2006,(5)
    [97]周景雷.挽歌从历史密林中升起——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当代作家评论,2006,(4)
    [98]韩春燕.神性的证明:解读迟子建小说的“原始风景"[J].小说评论,2009,(2).
    [99]石立干.论迟子建人格对其文格的制约[J].小说评论,2005,(6)
    [100]梁海.历史向着自然返回——迟子建小说的诗性建构[J].文艺评论,2009,(1).
    [101]黄轶.生命神性的演绎——论新世纪迟子建、阿来乡土书写的异同[J].文学评论,2007,(6)
    [102]王薇薇,迟子建.为生命的感受去写作——迟子建访谈录[J].作品,2007,(8)
    [103]文能,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迟子建访谈录[J].花城,1998,(1)
    [1]红柯.跃马天山[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2]红柯.金色的阿尔泰.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3]红柯.黄金草原[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4]红柯.敬畏苍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红柯.西去的骑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红柯.太阳发芽[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7]红柯.乌尔禾[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8]王蒙.王蒙文存[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9]王蒙.王蒙文存第8卷:在伊犁新大陆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0]周涛.游牧长城[M].作家出版社,1992.
    [11]高建群.白房子[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范稳.悲悯大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3]范稳.水乳大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4]马原.岗底斯的诱惑[J].上海文学,1985,(2)
    [15]马原.虚构之刀[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16]马丽华.藏北游历-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17]马丽华.西行阿里-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18]马丽华.藏东红山脉-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19]马丽华.灵魂像风-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142.
    [20]马丽华.如意高地[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1]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2]马建.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J].人民文学,1987(1)
    [23]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J].收获,2005(6)
    [24]迟子建.迟子建文集[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25]迟子建.北极村童话[J].人民文学,1986(2)
    [26]迟子建.微风入林[J].上海文学,2003(10)
    [27]迟子建.假如鱼也有翅膀——迟子建最新散文[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8]姜戎.狼图腾[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29]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J].民族文学,198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