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方传教士与近代贵州(1861-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下,在广泛而深入查考地方文献、西文文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传教士记载和介绍贵州社会的著述及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运用与借鉴历史学、宗教社会学、跨文化传播理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从历史背景、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文化观照四个方面系统地考察天主教及其新教在近代贵州的传播,对西方传教士在近代贵州的传教活动和其他活动进行客观介绍,传递出其对贵州民众在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影响,系统地探讨西方传教士在近代贵州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与作用。
     19世纪至20世纪前半期,西方传教士的在华活动引发了新一轮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传教士最初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后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开始进入内地。贵州官府对开放教禁一直没有认真执行,传教士的“传教特权”也没有得到承认,他们的活动仍受到种种限制。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西方传教士不远千里、历尽艰辛、长途跋涉来到穷乡僻壤的贵州传经布道,给贵州民众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样就出现了贵州近代史上(1861-1949)中西文化交流的奇特现象:一方面是天主教及其新教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区域传播进展缓慢,且受到强烈抵制,导致洋教案频频发生;另一方面又是新教的传教事业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以苗族为主的区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迎来了大批苗民的皈依。
     论文对天主教与新教在近代贵州的传播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传教区域的调整取向、对贵州本土神职人员的重视程度、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否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传教效果的不同:天主教传教士构成了近代贵州教案的主角,而新教传教士则引领着贵州少数民族迎来了文化的复兴运动。
     论文还概述了在近代贵州发生的教案,对教案发生的原因作出跨文化视角的解读;并以贵州威宁石门坎地区苗族基督教信仰的历程为例,围绕柏格理创制苗族文字等文化教育活动,探讨这一成功的跨文化传播案例。
     西方传教士在贵州近百年的活动历程中,近距离接触贵州民众,以其独特的族群背景、人生经历和宗教取向,观察近代贵州,撰写并留存下大量记述贵州社会的论著和相关文献,这些著述记载了近代贵州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文献遗产。论文对传教士视野中的近代贵州社会内容进行摘译和论述,对西方传教士记述的近代贵州社会的主体内容与关注重点进行归纳和具体呈现。西方传教士的贵州经历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已融入贵州地方文化之中,其著述文献对贵州地方日常生活与民间事象特别是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进行了客观性与主观化并存的考察及审视。传教士著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其对近代贵州的认识和看法,虽因其宗教背景的限制有失之偏颇的一面,但也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对贵州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反映了近代贵州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与基本内涵,既是对地方文献有益的补充也成为当时西方民众获取贵州乃至中国知识的主要信息来源,对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不无借鉴和启示作用。
     西方传教士在近代贵州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在社会进步、知识传播、文献意义和文化互动与观照等方面深具特定的时代基质。传教士构建的贵州形象或贵州观背后,不仅反映了西方传教士的文化观照与思想心态,还有着深刻的地方区域特殊性及区域情境化色彩,独具跨文化传播的区域特色,在贵州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显著意义。对西方传教士与近代贵州的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并弄清中西思想文化的关联,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宗教问题的启示,搭建贵州与外国,教会与大学的学术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贵州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The encounter and exchange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began with religious matters—that is exactly the case in Guizhou Province. Those important events about the evangelization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since the late19th century in Guizhou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episode of Sino-West cultural exchange.
     Based on all-around investigation and compiling of extensive data,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systematic illustr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Western missionaries' influences on Guizhou society from1861-1949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of history, religious study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references of Guizhou regional archive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es have been also done o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Guizhou ethnic minority area.
     Some related texts about Guizhou written by Western missionaries are u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o describe the local customs, social characteristics, ethnic groups, culture and religion, and to create the image of Guizhou society in the eyes of western missionaries. The missionaries' attitudes towards the Chinese realities are also reflected and commented.
     The dissertation has analyzed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used by the different mission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of the evangelism in Guizhou. It helps us see the old features of the old Guizhou and find its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an introduction, five parts, a conclusion and six appendices. The introduction firstly presents the reasons why the research is chose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 as well as the theory and the resources of the research.
     The missionaries introduced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to Guizhou. Their writings and other related literature data have brought relevant influence bridging the East and the West with a specially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which is obviously significantly meaningful to Guizhou society. From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Guizhou, we would find wh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o Christianity in Guizhou,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the syncretism of Christianity and Guizhou folk religion remains authentic Christian. With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present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exotic religion Christianity assimilated itself to ethnic life and culture and thus, contributed in its own way to the socio-cultural development in Guizhou society and found ways to begin to shape a culturally Chinese Christianity. So the necessity of the cross-cultural dialogue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exotic culture should be highlighted when a religion is transported from one to another culture group.
引文
1 莱斯特·库尔茨:《地球村里的诸神》,薛品、王旭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2 司德敷等编:《中华归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205页。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13, Jul,1869, p.51.
    1 司德敷等编:《中华归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76页。
    2 Milton T. Stauffer. 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 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1979, p.310.
    1 莱斯特·库尔茨:《地球村里的诸神》,薛品、王旭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页。
    1 Kenneth Scott Late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 The Macmillam Company,1929, p.5.
    2 赖德烈的另外一部著作《早期中美关系史(1784-1844)》(The History of Early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States and China,1784-1844)对于美国的汉学研究也有着很深的影响。
    3 D. MacGillivray, ed..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807-1907. The Centu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 Shanghai: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07.
    4 Milton T. Stauffer. 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 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1979.
    1 该书1910—1926年间名为《中国传教年鉴》(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1927—1939年间改名为《中国基督教年鉴》(China Christian Year Book),期间1920—1922年未出版,前后共计出版21卷。
    2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40年。
    3 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 邓恩:《晚清的耶稣会传教士—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石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 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 Kathleen L. Lodwick. 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A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s in Asia,1867-1941. Washington:Rowman & Littlefield,1986.
    3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4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4 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新教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6 荣振华等著:《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耿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 安田朴、谢和耐等著:《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耿昇译,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8 卫青心:《法国对华传教政策—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黄庆华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
    1 Marco Polo. Travels of Marco Polo. Thomas Wight, ed. London:George Bell & Sons,1886.
    2 Arthur H. Sm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894, p.30.
    3 Marry Gertrude Mason.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1840-1876. Hyperion Press, Inc.,1938. (此书已有中译本,见马森:《西方的中华帝国观》,杨德山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
    4 J. A. G. Roberts. China Through Western Eyes:The Nineteenth Century. Wolfeboro Falls, N. H.:Alan Sutton, 1991.
    Kwang-Ching Liu.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1 这十部著作分别为:约·罗伯茨的《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马森的《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何天爵的《真正的中国佬》;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乡村生活》;麦嘉湖的《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雷蒙·道森的《中国变色龙》:罗斯的《变化的中国人》;立德夫人的《穿蓝色长袍的国度》。
    3 此五部传教士传记分别为:《马礼逊回忆录》;《卫三畏生平及书信:一位美国来华传教士的心路历程》;《丁韪良的“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李提摩太在中国》;《千禧年的感召:美国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传》。在这些人物传记、回忆录中,有大量的内容涉及作为传教士的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和见解,反映了他们的中国观。
    4 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 吴梓明、陶飞亚:《晚清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文史哲》,1997年第2期。
    6 王立诚:《19世纪德国新教传教士的中国观—关于文化间接触和感知问题的一项个案研究》,德国马堡 科学出版社,2002年。
    1 沈弘:《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 Launay Adrien. Histoire des Missions de Chine-Mission du Kouy-Tcheou. Vannes, Lafolye Freres,1907. (中文译稿见贵阳市档案馆,案卷号41-1-87。)
    3 Marshall Broomhall. The Jubilee Story of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1977.
    1 J. B. Aubry. Les Chinois chez Eux. Lille:Societe Saint-Augustin,1902.
    2 Samuel R.Clarke. 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1911.
    3 Samuel Pollard and Frank J. Dymond. The Story of the Miao. London:Henry Hooks,1919.
    4 Samuel Pollard. In Unknown China:Observations. Adven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ioneer Missionary. Philadelphia:J. B. Lippinott company,1921.
    5 William Hudspeth. Stone-Gateway and the Flowery Miao. London:The Cargate Press,1937.
    1 王海涛、林建曾、纳光舜、王路平等:《世界三大宗教在云贵川地区传播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2 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
    3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
    4 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宄(1840-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柏格理:《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译,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笔者在进行原文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解与东人达先生的翻译进行比较并对其中关于本士知识的考证得以参考和借鉴。)
    6 张道惠、布莱恩编辑:《西南传教士档案揭秘》,东人达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
    7 陈建明:《近代基督教在华西地区文字事工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 东旻、朱群慧:《贵州石门坎-开创中国近现代民族教育之先河》,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2 沈红:《石门坎文化百年兴衰: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现代性经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
    3 苑青松:《唤醒与契:言语生命的赋形—贵州石门坎言语教育的叙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4 周健钟:《贵州三“教案”》,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
    5 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6 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1 英国传教士蒙杜斯指南(Mundus Gateway to missionary collec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Reference code(s): GB 0150 CMS ACC28)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大学图书馆历时3年的合作研究项目,该档案数据库收藏了分布在英国40多所研究机构的400多个英国海外传教差会以及传教士档案,包括照片、个人信件、报告和其他材料。
    1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7页。
    The Chinese Repository, Mar,1833, p.444.
    1 王铁崖编: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第54页。
    2 同上:第62页。
    3 同上:第54页。
    1 沈渭滨、杨勇刚:《1844-1858年外国传教士对中国内地的渗透》,《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2 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美国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传》,尹文涓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4页。
    1 1854年3月贵州独山布依族人民率先揭竿而起,之后苗、汉、回、水、侗、土家等多个民族纷纷响应,声势浩大,是当时全国起义队伍中支数最多、声势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因其发生在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被称为“咸同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
    2 陈理:《基督教的传播与西南民族文化变迁》,《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第73页。
    3 钱宁编著:《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The Chinese Repository, Aug,1832, p.140.
    2 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郭实腊是带较大侵略性、情报探测性的,至少他将中国地理、人情风俗、港岸设施等情报透漏给了军方,而且他较赞成先用武力打开传教之门。
    3 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1 13世纪时出现了两个影响很大的新修会,即方济各会和道明会(the Franciscans and the Dominicans),后者也译为多明我会。
    2 赖德烈著:《基督教在华传教史》,雷立柏等译,香港:道风书社,2013年,第58页。
    Launay Adrien. Histoire des Missions de Chine-Minnes. Lafolye Freres,1907, pp.77-79.
    3 赖德烈著:《基督教在华传教史》,雷立柏等译,香港:道风书社,2013年,第99页
    1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第106-107页。
    2 卫斐列著:《卫三畏生平及书信》,顾钧、江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9页。
    3 据德望《百年前贵州开教史》,范介萍《贵州开教以来大事年表》、《世光》5卷,5、6合期,1946。 1 明永历朝廷与罗马教廷素有交往,永历帝的太后、太子以及宫中太监、宫女中有很多天主教徒。清初,
    明永历朝廷退至贵州安龙,这些信徒推动了当地天主教的发展。
    2 贵州宗教史编委会:《贵州宗教史》(未刊稿),2013年,第313页。
    3 付全友《务川毛田天主教》,载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仡佬族百年实录》(上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4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596页。
    5 张俊哲:《贵阳北天主堂简介》,《贵州文史资料选集》(第9辑),1983年,第153页。
    6 贵州宗教史编委会:《贵州宗教史》(未刊稿),2013年,第315页。
    1 《清实录·仁宗实录》,卷251,第212页。
    2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3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第450页。
    "Remarks Concerning the Conversion of the Chinese".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II, No.12,1834. p.567.
    1 卫青心:《法国对华传教政策》上卷,黄庆华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第212-213页。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第514页。
    3 沈渭滨、杨勇刚:《1844-1858年外国传教士对中国内地的渗透》,《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4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51页。
    1 周恭寿修:《续遵义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卷30宗教,第19-20页。
    2 贵州省宗教史编委会:《贵州宗教史》(未刊稿),2013年,第344页。
    3 第一区为直隶、辽东、蒙古;第二区为山东、陕西、河南、甘肃;第三区为湖南、湖北、浙江、江西、
    江南;第四区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第五区为广东、广西、香港、福建。
    1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52页。
    2 任杰、梁凌:《中国的宗教政策:从古代到当代》,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44页。
    3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贵州辛亥风云录》,2011年9月印,第3页。
    1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54页。
    1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Archive Section I:East Asia Missions, Part 15:Western China Mission 1897-1934.
    [EB/OL] http://www.adam-matthew-publications.co.uk/collect/p060.htm
    2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花国香(George Clark)与白礼德(Samuel Clarke)的英文名在拼写与发音上较相似,
    在贵州各种地方史料中,或以前的研宄中出现了几种错误:一是将两者的英文名拼写混淆,如将白礼德写
    成(Clark)而将花国香写成(Clarke);二是将两者混为一人。
    1 Broomhall, Marshall, ed.. The Chinese Empire, a General & Missionary Survey. London:Morgan and Scott, 1907, pp.245-265. 2 Ibid., pp.251-270.
    1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12页。
    2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76页。
    1 Samuel R.Clarke. 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1911, pp.188-190.
    2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12页。
    3 同上:第413页。
    1 司德敷等编:《中华归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64页。
    1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13页。
    1 司德敷等编:《中华归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71页。
    2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14页。
    3 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1 泰元明:《安顺天主教会的传入和发展》,载贵州省安顺市政协编《安顺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8月,第79-80页。
    2 按照罗马教廷1879年划分的中国六大教区中云、贵、川、藏为第四区,并按照训令各区主教须在部令颁布一年后举行区会议。贵州派二郎坝(今属习水)教堂本堂神父博第业(Emile Marie Bodinier)出席该次会议。
    3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82页。
    1 周恭寿修:《续遵义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卷30宗教,第19-20页。
    2 [民国]《安顺县志》第14卷《宗教志·天主教》。
    3 贵州省遵义县县志编撰委员会编《遵义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22页。
    1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84页。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8,1832, p.140.
    3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86页。
    1 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7-158页。
    Samuel R.Clarke. 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1911, p.viii.
    2 沈红:《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1 钱宁:《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3期,第19页。
    2 杨朝文:《基督教内地会在安顺、普定苗族地区影响的调查》,贵州省民族志编委会岑秀文、杨昌文编:《贵州省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二集(苗族)》,1986年,第294页。
    1 杨汉先:《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十四集)》,第8页。
    1 张恩耀:《基督教在黔西北、滇东北苗族地区史略》,贵州省民族志编委会向零主编《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五集(苗族)》,1987年,第266页。
    2 William Alexander Grist. Samuel Pollard:Pioneer Missionary in China. London:Henry Hooks,1921, pp. 190-193.
    Elliot Kendall. Eyes of the Earth:the Diary of Samuel Pollard. London:Cargate Press,1954, p.97.
    1 贵州省宗教史编委会:《贵州宗教史》(未刊稿),第405页,2013年。
    1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60页。
    2 D. MacGillivray, ed..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807-1907. The Centu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 Shanghai: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07, p.135.
    3 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1 D. MacGillivray, ed..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807-1907. The Centu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 Shanghai: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07, p.125.
    1 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0-191页。
    2 Marshall Broomhall, ed.. The Chinese Empire, a General & Missionary Survey. London:Morgan and Scott, 1907, pp.228-229.
    3 Rev. W. A. Grist. Samuel Pollard--Pioneer Missionary in China. Taipei: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71, pp.13-14.
    4 Ibid., pp.36-37.
    1 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474页。
    "Introductory Remarks".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II, No.l,1834, pp.2-3.
    Samuel R.Clarke. 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1911, pp.196-197.
    2 韩军学:《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0页。
    1 贵州宗教史编委会:《贵州宗教史》(未刊稿),2013年,第406页。
    1 杨大勇:《西方传教士对贵州近代教育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第31页。
    2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教育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1页。
    3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87页。
    1 Samuel R. Clarke: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1911, p.147.
    2 Ibid., p.148.
    3 铜仁史料组:《铜仁基督教简史》,载贵州省宗教志编写办公室编《贵州宗教史》(1),1985年2月印,第36-37页。
    W. W. Cadbury and Mary H. Jones:At the Point of A Lancet,100 Years of the Canton Hospital,1835-1935. pp.131-133,转引自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2页。
    Geo. E. Hartwell. "Sowing beside all waters'".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vol.17, No.1,1919, p.29.
    2 陈建明:《近代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字布道及其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6期,第104-117页。
    3 Eric M. North. The Book of a Thousand Tongues. 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 & Brothers,1938, p.235.
    4 Ibid., p.235.
    1 宓吉当时任《中国时报》(Chinese Times)的编辑兼主笔,于1892年写成该书,原名《在华传教士》,严复在受命翻译时将其译为《支那教案论》。从翻译时间看早于《天演论》的翻译,所以可以看作是严复的第-部翻译作品。严复译稿原文现收藏于西南交通大学档案馆。
    2 章开沅、刘家峰:《如何看待近代历史上的教案》,《人民日报》,2000年9月29日。
    1 李时岳:《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2 “洋教、洋货、洋炮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整套工具,‘首先派出传教士,然后是商人,再后是殖民地总督’乃是近代无数史实所证明了的殖民主义三部曲”,参见李时岳:《甲午战争前三十年间反洋教运动》,《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
    3 牟安世:《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和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线索》,《近代中国教案研究》,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4 丁名楠:《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教案的考察》,《近代史研宄》,1990年第1期,第27-46页。
    5 徐梁伯:《“反洋教”的提法应当取消》,《近代中国教案研宄》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54-59页。
    6 吴金钟:《近代中国教案史研宄综述》,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会、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区合编:《近代中国教案研究》,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1 温瑞、冯雪梅:《“教案”概念考辨》,《温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89-94页。
    1 周健钟:《青岩教案》,《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1期。
    2 熊宗仁:《近代中国反洋教斗争高潮的伟大开端—贵阳教案》,《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3 冯祖贻等主编:《教案与近代中国》,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3-224页。
    4 张朋园:《理性与傲慢:清季贵州田兴恕教案试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8年第17期上册,第41-45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65-66页。
    2 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3 按照1860年中法签订的《北京条约》,法国所得到的中国政府的赔款中有一部分要拨给中国相关教区。贵州教区分得了5万法郎。同时在清政府审议签发的传教士护照中,法国传教士共签了28位,胡敷理就是 其中之一。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45页。
    2 青岩位于贵阳西南29公里,属贵阳府。天主教约咸丰元年(1851年)传入青岩。建有教堂和大修院各-座。
    3 转引自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00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3页。
    2 同上:第238页。
    3 开州(今开阳县),位于贵阳北66公里。明崇祯四年(1631年)由蛮州改置。隶属贵阳军民府。清康熙26年(1687年)改为贵阳府,开州仍隶之。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15页。
    2 萧静山:《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上海:上海书店,1931年,第427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2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19页。
    1 《曾国藩全集·奏稿十二》,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7096页。
    1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贵州通志·前事志》,第3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92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7页。
    Paul.A Cohen. China and Christianity,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 1860-187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p.128.
    1 《教务教案档》第一辑第三册第1487号。
    K. S. Latourette: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New York,1929.
    1 Paul A. Cohen. China and Christianity,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 1860-187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p.110.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5页。
    3 同上:第216页。
    4 同上:第232页。
    5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第39-43页。
    1 卜拉致“高儿拜”号司令函1853年11月11日。麦尔雪:《“加西尼”号中国海上远征记,1851-1854年》
    2 蔡启乾:《二郎坝天主教堂的一些活动情况》,载贵州省仁化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编《仁怀县文史资料》(第12辑),1995年10月印,第153页。
    3 贞丰县史志征集编纂委员会编:《贞丰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864页。
    4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2页。
    5 李东源:《传教论》,转引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第351页。
    6 晚清教民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身份:在平民眼里他们是沾了“洋气”的“二毛子”,在官方眼中他们是疏离大清的另类百姓,在洋人眼中他们只是普通的大清子民。参见:邓常春《晚清教民的尴尬身份:“二 毛子”、“另类百姓”、“大清子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第五期,第217-221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1页。
    2 贵州宗教史编委会:《贵州宗教史》(未刊稿),2013年,第338页。
    1 张禹东、刘素民等著:《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2页。
    1 同上:第352页。
    2 引自苏萍《由贵阳教案试析清政府的羁縻外交》,《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55页。
    2 同上:第354-355页.
    1 John Ross. "The Riots and Their Lessons". Chinese Recorder, Aug,1892, p.382.
    1 王文杰:《中国近世史上的教案》,福州: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7年,第46页。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45页。
    1 同上:第237页。
    2 C. C. Baldwin D. D. "To What Extent Ought We as Missionaries to Appeal to the Secular Arm in Behalf of Chinese Christians". Chinese Recorder, Mar,1891, p.104.
    3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142页。
    K. S. Latourette: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New York,1929, p.242.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34页,转引自张坦第110页。
    2 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48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9页。
    2 John Ross. "The Riots and Their Lessons ". Chinese Recorder, Aug,1892, p.384.
    3 圣经《出埃及记》20:3-5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第601页。
    "Romish Missions, Again". Chinese Recorder, Jan,1869, pp.182-183.
    1 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2 《教务教案档》第一辑第三册,第1553号。
    3 T. Richard. "Christian Persecutions in China-Their Nature, Causes, Remedies". Chinese Recorder, Jul-Aug, 1884, p.239.
    1 C. C. Baldwin D. D. "To What Extent Ought We As Missionaries To Appeal To The Secular Arm In Behalf of Chinese Christians. " Chinese Recorder, Mar,1891, p.244.
    1 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页。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66页。
    1 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页。
    2 钱宁编著:《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1 Samuel Pollard. In Unknown China:observations, adven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ioneer missionary. Philadelphia:J. B. Lippinott company,1921, p.43.
    1 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2 Samuel R.Clarke. 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 Morgan & Scot, Ltd., 1911, p.124.
    1 钱宁编著:《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2 Ibid.,p.18.
    1 东人达:《族群认同与文化交流-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西南》,特木勒编:《多元族群与中西文化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25页。
    1 杨万选:《贵州苗族考》,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26页。
    2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76页。
    1 Samuel R. Clarke. 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 Morgan & Scot, Ltd., 1911, p.102.
    2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02页。
    1 萨是寨子的最大保护神,萨坛盖在寨子中间比较清静的地方,一般都是露天坛,一个半园形的土堆,四周砌石块。萨坛往往有专人看守。守坛者或世袭,或由卜测产生。
    2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23页。
    1 马克思·韦伯:《社会学文选》,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6年,第139页。
    2 Marshall Broomhall, ed.. The Chinese Empire, a General & Missionary Survey. London:Morgan and Scott, 1907, pp.245-265.
    1 Rev. W. A. Grist. Samuel Pollard-Pioneer Missionary in China. Taipei: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71, p.189-190.
    2 Elliot Kendall. Eyes of the Earth:the diary of Samuel Pollard. London:Cargate Press,1954, p.169. Ralph R. Covell. The Liberating Gospel in China. Michigan:Baker Books,1995.
    Rev. C. Stedeford. "Foreign Secretary's Notes". The Missionary Echo,1913, pp.4-5.
    Samuel Pollard. The Story of the Miao. London:Henry Hooks,1909, p.43.
    2 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6页。
    3 同上:第63页。
    Samuel Pollard. The Story of the Miao. London:Henry Hooks,1909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1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页
    1 王建明:《现在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的介绍》,原载《康藏前锋》4卷3期,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张永国、史继忠、石海波、韩雪峰收集编纂:《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1983,第250页。
    1 Elliot Kendall. Eyes of the Earth:the Diary of Samuel Pollard. London:Cargate Press,1954, pp.79-80.
    2 Covell Ralph R. The Liberating Gospel in China:The Christian Faith Among China's Minority Peoples. Grand Rapids:Baker Books,1995, pp.90-91.
    Samuel Pollard. The Story of the Miao. London:Henry Hooks,1909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23-128页。
    2 因当时柏格理在石门坎的传教并没有得到教会的支持,资金匮乏,修建小屋的费用完全是依靠当地苗族信徒的自发捐赠,相当于五英镑,因此被柏格理戏称为“五镑小屋”
    3 杨汉先:《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贵州省民族研宄所编:《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十四集)》,第16页。
    4 莱斯特·库尔茨《地球村里的诸神》,薛品、王旭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15页。
    1 东人达:“族群认同与文化交流—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西南”,特木勒编:《多元族群与中西文化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25页。
    1 锡安(Zion),位于耶路撒冷城南的一座山名,传说大卫在此建以色列首都,后被犹太民族比喻为天国故土。
    2 光、盐:在《圣经》中喻指代表基督在世上作出表率的优秀分子。
    Samuel Pollard. The Story of the Miao. London:Henry Hooks,1909, pp.5-9.
    1 Samuel Pollard. The Story of the Miao. London:Henry Hooks,1909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2 A. G. Nicholls. "The Miao Writing."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vol.17, No.11,1915, p.6.
    1 陈建明:《传教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字创制活动》,《宗教学研究》,2010年4期。
    Mark Stevens and George E. Wehrfritz. Southwest China-Off the Beaten Track. Collins Press.1988, p.107.
    1 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8-30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1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3页。
    1 刘振宁:《柏格理受挫汉地成就苗疆的根由论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98-104页。
    1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http://www.gzweining.gov.cn/WebArticle/ShowContent?ID=5779
    1 钟书河编:《走向世界丛书》,湖南:岳麓书社,2008年。
    1 东方主义理论代表性的阐述,见于萨义德代表著作《东方主义》(Orientalism),此书1978年首先在美、英出版,后一版再版,被译成数十种语言文字发行,具有较广泛的全球性影响,中译本由王宇根译,书名《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2 “话语即权力”的提出,最早是在福柯的《话语的秩序》(1971年版)一书中。“话语同时也是争夺的对象。历史不厌其烦的教诲我们,话语并不是转化成语言的斗争或统治系统,它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
    的,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
    3 约·罗伯茨编著:《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黄兴涛、杨念群主编:《西方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页。
    1 吴巍巍:《真实与扭曲——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晚清福建社会之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第12页。
    2 曹顺庆著:《比较文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第158页。
    Samuel R.Clarke: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1911.
    1 《华西传教新闻》(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是外国传教士在西南地区创办的第一份英文刊物,也是近代四川办报时间最长的报刊之一
    2 China Inland Mission: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unking,1901, vol. Ⅲ, p.1.
    3 "'Report of editor of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1918. No.12, p.11.
    Samuel R.Clarke: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1911, p.12.
    1 Samuel Pollard. In Unknown China:Observations, Adven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ioneer Missionary. Philadelphia:J. B. Lippinott company,1921, p.52.
    2 Samuel R. Clarke:Among the Tribes 1William Hudspeth. Stone-Gateway and the Flowery Miao. London:The Cargate Press,1937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92页。
    1 William Hudspeth. Stone-Gateway and the Flowery Miao. London:The Cargate Press,1937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92页。
    2 Samuel R. Clarke: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1911, p.34.
    3 William Hudspeth. Stone-Gateway and the Flowery Miao. London:The Cargate Press,1937东人达、东旻
    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96页。
    1 Samuel R. Clarke: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1911, pp.21-22.
    2 Samuel Pollard. In Unknown China:Observations, Adven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ioneer Missionary.Philadelphia:J.B.Lippinott company,1921,p.55
    3 William Hudspeth. Stone-Gateway and the Flowery Miao. London:The Cargate Press,1937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96页。
    4 杨万选:《贵州苗族考》,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第23-26页。
    1 Samuel R. Clarke: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1911, p.51.
    2 Ibid., pp.60-61.
    1 Samuel Pollard. Tight Corners in China. London:Henry Hooks,1913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1 Samuel Pollard.The Story of the Miao.London:Henry Hooks,1919.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2 Samuel Pollard.In Unknown China:Observations,Adven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ioneer Missionary. Philadelphia:J.B.Lippinott company,1921,p.116.
    1 William Hudspeth.Stone-Gateway and the Flowery Miao.London:The Cargate Press,1937.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93页。
    2 Ibid.,第394页.
    3 Samuel Pollard.In Unknown China:Observations,Adven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ioneer Missionary. Philadelphia:J.B.Lippinott company,1921,p.105.
    1 张道惠、布莱恩编辑:《西南传教士档案揭秘》,东人达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22-24页。
    2 Samuel Pollard. In Unknown China:Observations, Adven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ioneer Missionary. Philadelphia:J. B. Lippinott company,1921, pp.103-104.
    1 Samuel Pollard. Tight Corners in China. London:Henry Hooks,1913, p.38.
    2 Samuel R. Clarke. 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1911, p.39.
    3 Ibid., p.40.
    4 Samuel Pollard. In Unknown China:Observations, Adven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ioneer Missionary. Philadelphia:J. B. Lippinott company,1921, p.115.
    1 Ibid.,p.128.
    2 Samuel Pollard.Tight Corners in China.London:Henry Hooks,1913.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46页。
    1 Samuel Pollard. In Unknown China:Observations, Adven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ioneer Missionary. Philadelphia:J. B. Lippinott company,1921, p.52.
    2 张道惠、布莱恩编辑:《西南传教士档案揭秘》,东人达翻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68页。
    1 Samuel Pollard. Tight Corners in China. London:Henry Hooks,1913, p.54.
    1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3页。
    2 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87页。
    1 亨利·巴柔著:《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孟华译,载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38页。
    Record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1877. p.32.
    1 Samuel Pollard.The Story of the Miao.London:Henry Hooks,1919.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1 Ibid.,p.7.
    2 China Inland Mission.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unking, vol. Ⅲ,1901, pp.18-19.
    3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1 张恩耀:《基督教在黔西北、滇东北苗族地区史略》,贵州省民族志编委会向零主编:《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五集(苗族)》,1987年,第262页。
    1 周宁:《2000年中国看西方》,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第5页。
    Samuel Pollard.The Story of the Miao. London:Henry Hooks,1919, p.13
    1 William Hudspeth.Stone-Gateway and the Flowery Miao.London:The Cargate Press,1937.东人达.东曼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406页。
    1 Samuel Pollard. In Unknown China:Observations, Adven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ioneer Missionary. Philadelphia:J. B. Lippinott Company,1921. pp.59-60.
    1 谭震:《宗教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精神—访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1期,第26页。
    2 胡适:《胡适日记全集》,第5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6年,第628页。
    1 莱斯利·怀特:《文化科学》,曹锦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页。
    1 Marshall Broomhall, ed.. The Chinese Empire, A General & Missionary Survey. London:Morgan and Scott, 1907, p.40.
    1 龚学增《新中国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历程和基本经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326-327页。
    1 转引自姚民权、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131页。
    1 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2 龚学增《新中国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历程和基本经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313-314页。
    3 卓新平:《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维真学刊》,1995年第3期,第33页。
    1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 杨正伟:《威宁石门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边远落后的苗族山寨探索开发苗族地区的途经》,贵州苗学研究会编:《苗学研宄》,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112-113页
    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95页。
    http://archives.mepasie.org/bulletin-des-missions-etrangeres/les-sa-c-minaires-dans-nos-missions-au-kouytcheou
    1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宗教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3页。
    1 http://archives.mepasie.org/resultats?SearchableText=Albrand+Raymond
    Adrien, Launay. Histoire des Missions de Chine-Mission du Kouy-Tcheou. Vannes, Lafolye Freres,1907.
    Aikman, David. Jesus in Beijing:How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Washington DC:Regnery Publishing Inc,2003.
    Anderson, Gerald H.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New York: Simon & Shuster Macmillan,1998.
    Aubry, J.B. Les Chinois chez Eux. Lille:Societe Saint-Augustin,1902.
    Barnett, S.W.& John King Fairbank, eds. Christianity in China:Early Protestant Missionary Writ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Barr, Pat. To China with Love. London:Martin Seeker & Warburg Limited,1972.
    Bays, Daniel H. ed. Christianity in China: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Broomhall, Marshall, ed. The Chinese Empire, a General & Missionary Survey. London:Morgan and Scott,1907.--. ed. The Jubilee Story of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1977.
    Clarke, Samuel R. Among the Tribes South-West China. Taipei: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1970.
    Cohen, Paul A. China & Christianity:the Missionary Movement &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1860-1900.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Covell, Ralph R. "Christianity and China's Minority Nationalities:Faith and Unbelief." Stephem Uhalley Jr. and Xiaoxin Wu, ed. China and Christianity: Burdened Past and Hopeful Future. Armonk, New York:M. E. Sharpe,2001. --. The Liberating Gospel in China:The Christian Faith Among China's Minority Peoples. Grand Rapids:Baker Books,1995. Ch.1 & 12.
    Crouch, Archie R. Christianity in China:A Scholars'Guide to Resources in the Libraries and Arch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onk, New York:M.E. Sharpe, 1989.
    Fairbank, John King.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Late Ch'ng 1800-1911,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Gernet, Jacques.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Impact-A Conflict of Cultur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Grist Rev. W. A. Samuel Pollard--Pioneer Missionary in China. Taipei: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1971.
    Hannah, Davies. Among Hills and Valleys in Western China:Incidents of Missionary Work. London:S.W. Partridge,1901.
    Holy Bible. London: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1850.
    Hudspeth, Will. Stone-Gateway and the Flowery Miao. London:The Cargate Press,1937.
    Jones, David Martin. The Image of China in Wester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1.
    Kendall, Elliot. Beyond the Clouds. The story of Samuel Pollard of South-West China. London:Cargate Press,1948.
    ---. ed. Eyes of the Earth:the Diary of Samuel Pollard. London, Cargate Press,1954.
    Latourette, Kenneth Scott.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London: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1929.
    Lee. Tse-hei Joseph. The bible and the Gun:Christianity in South China,1860-1900. New York:Routledge.2003.
    Liu, Kwang-Ching.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Lodwick, Kathleen. 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A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s in Asia,1867-1941. Washington:Rowman & Littlefield,1986.
    MacGillivray, D. ed.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807-1907. The Centu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 Shanghai: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07.
    Marshall, Broomhall. The Bible in China. London:British & Foreign Bible Society, 1934.
    Martin, Judith N. and Nakayama,Thomas K.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Mason, Marry Gertrude.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1840-1876. Hyperion Press, Inc.,1938.
    Moody, Edward H. Sam Pollard. London:Oliphants Ltd.,1956.
    Neill, Stephen.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London:Penguin Books,1986.
    Nicholas, Tapp. "Hmong religion ". Asian Folklore Studies, vol.48,1989.--. "The impact of Missionary ChristianityUpon Marginalized Ethnic Minorities: the Case of the Hmong".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20,1989.---. "Cultural Accommodation in Southwest China:The " Han Miao " and Problems in the Ethnography of Hmong". Asian Folklore Studies, vol.61,2002.
    North, Eric M. The Book of a Thousand Tongues. 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 & Brothers,1938.
    Pollard, Sam. In Unknown China:observations, adven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ioneer missionary. Philadelphia:J. B. Lippinott company,1921. Tight corners in China. London:Henry Hooks,1913. The Story of the Miao. London:Henry Hooks,1919.
    Pollard, Walter. Sam Pollard, a hero of China. London:Seeley, Service & Co.,1928.
    Polo, Marco. Travels of Marco Polo. ed., Thomas Wight, M. A. F. S. A. etc, London: George Bell & Sons,1886.
    Roberts, J. A. G. China Through Western Eyes:The Nineteenth Century. Wolfeboro Falls, N.H.:Alan Sutton,1991.
    Samovar, Larry A., Porter, Richard E. and Stefani, 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Smith, Arthur 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894.
    Standaert, Nicolas. Handbooks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1). Leiden, Netherlands: Brill,2001.
    Stauffer, Milton T. 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 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1979.
    Stock, Eugene. The History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Its Environment, Its Men, and Its Work,1-4. London:CMS,1899-1916.
    Sweeten, Alan Richard. Christianity in Rural China: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1860-1900. Ann Arbor: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1.
    Varner Iris & Beamer Lind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Global Workplace.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Wang,Stephan Feutch. The Imperial Metapha: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William, Alexander Grist. Samuel Pollard. Pioneer Missionary in China. London: Henry Hooks,1921.
    William, Sims Bainbridge.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us Movements. New York: Routledge,1997.
    Williams, Samuel Wells. The Middle Kingdom:A Survey of the Geography, Government, Literature, Social life, Arts, an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mpire and its Inhabitants. New York:Wiley & Putnam,1848.
    Williamson, H. R. British Baptists in China 1845-1952. London:Carey Kingsgate Press,1957.
    Wolf, Arthur P.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1978.
    Yang, C.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1.
    T'ien, Ju-K'ang. Peaks of Faith:Protestant Mission in Revolutionary China. New York:E. J. Brill,1993.
    Cheung, Siu-woo. "Millenarianism, Christian Movements, and Ethnic Change Among the Miao in Southwest China". Stevan Harrel, ed.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Hong Kong:HKU Press,1994.
    China Mission Year Book(《中国传教年鉴》1910—1925)
    China Christian Year Book(《中国基督教年鉴》1926—1939)
    Echo of Missionary(《传教士回声》1908—1927)
    Missionary Herald (《传教士导报》)
    The China s Millions(《中华大众》)
    The Chinese Recorder (《教务杂志》1868-1941)
    The Chinese Repository (《中国丛刊》)
    The North-China Herald(《北华捷报》1850年创刊,1864改为《字林西报》副刊,1941年停刊)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华西传教新闻》)
    (清)宝望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北京:民国十九年故宫博物院抄本影印本。
    故宫博物院编:《清季教案史料》,民国二十六年故宫博物院刻印本。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宗教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贵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3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
    贵州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编:《贵州省基督教史料选辑》,第1-5辑,贵阳:贵州人民印刷厂,1962年。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贵州通志·前事志》,第3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贵州辛亥风云录》,2011年9月印。
    贵州宗教史编委会:《贵州宗教史》(未刊稿),2013年。
    贾桢编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清)李刚己:《教务纪略》,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罗应忠:《安顺基督教会简史》,(内部资料,未刊),2003年。
    全国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暨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仡佬族百年实录》(上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任杰、梁凌:《中国的宗教政策:从古代到当代》,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编:《教务教案档》,第1-7辑,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74--1981年印本。
    铜仁史料组:《铜仁基督教简史》,载贵州省宗教志编写办公室编《贵州宗教史》(1),1985年。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威宁县政协:《威宁文史资料(石门专辑)》(内部资料,未刊),2006年。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
    萧静山:《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上海书店,1931年。
    解幼滢修,钟景贤撰:《开阳县志稿》,贵阳:贵阳印刷所,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
    杨汉先:《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十四集)》。
    杨朝文:《基督教内地会在安顺、普定苗族地区影响的调查》,贵州省民族志编委会岑秀文、杨昌文编:《贵州省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二集(苗族)》,1986年。
    张恩耀:《基督教在黔西北、滇东北苗族地区史略》,贵州省民族志编委会向零主编:《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五集(苗族)》,1987年。
    贞丰县史志征集编纂委员会编:《贞丰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钟焕然:《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各少数民族信仰基督50年史》,(未刊)。
    周恭寿修:《续遵义府志》,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年。
    朱焕章:《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未刊),193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上下卷)》(原《中华归主》修订版),蔡詠春、文庸、段琦、杨周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编:《清实录贵州资料辑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6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赫章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赫章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来华人名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主编:《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
    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编:《中国教会与传教运动》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阿信:《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安田朴、谢和耐等著:《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耿异译,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宓吉:《支那教案论》,严复译,南洋公学译书院,1899年。
    柏格理:《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译,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陈建明、刘家峰主编:《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陈声柏:《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陈训:《当代中国的基督教神学方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邓恩:《晚清的耶稣会传教士—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石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丁韪良:《中国觉醒》,沈弘译,香港:香港中华书局2008年。—:《花甲忆记》,沈弘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汉学菁华》,沈弘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董丛林:《龙与上帝》,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东曼、朱群慧:《贵州石门坎—开创中国近现代民族教育之先河》,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渡边欣雄:《汉族的民间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杜小安:《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珞珈中国哲学》,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冯祖贻、范同寿等编:《教案与近代中国》,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高长江:《天使的和弦-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冲突与对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高春常:《世界的祛魅:西方宗教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龚学增:《新中国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历程和基本经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古洛东:《圣教入川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胡适:《胡适日记全集》,第5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6年。
    克拉克、柏格理:《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江文汉:《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
    金泽编:《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莱斯利·怀特:《文化科学》,曹锦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美国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传》,尹文涓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李时岳:《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李宪党、候林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天纲:《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梁元生:《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
    林治平:《近代中国与基督教》,台北:台湾宇宙光出版社,1981年。
    林金水:《利玛窦和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刘耘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
    罗德尼·斯达克:《理性的胜利——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管欣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蒋重跃、刘林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克思·韦伯:《社会学文选》,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6年。
    马森:《西方的中国帝国观》,杨德山等译,黄兴涛、杨念群主编,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1840—1876》,杨德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
    麦克·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孟德卫:《灵与肉:山东的天主教(1650-1785)》,潘琳译,郑州:河南教育 出版社,2009年。
    彭耀、曹绮:《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
    钱宁编著:《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
    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沈弘主编:《当中国与西方相遇——2006年浙江大学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归结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沈红:《石门坎文化百年兴衰: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现代性经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结构与主题: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石朝江:《中国苗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司德敷等编:《中华归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苏精:《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6年。
    苏萍:《谣言与近代教案》,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陶飞亚、杨卫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特木勒编:《多元族群与中西文化交流:基于中西文献的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王大卫:《中国石门》,香港:香港文汇出版社,2006年。
    王海涛、林建曾、纳光舜、王路平等:《世界三大宗教在云贵川地区传播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王立诚:《19世纪德国新教传教士的中国观——关于文化间接触和感知问题的一项个案研究》,德国马堡科学出版社,2002年。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文杰:《中国近世史上的教案》,福州: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7年。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40年。
    伟烈亚力:《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级著作目录》,倪文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卫斐烈:《卫三位生平及书信——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心路历程》,顾钧、江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卫青心:《法国对华传教政策》,黄庆华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
    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耿异译,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3年。
    谢和耐、戴密微:《明清间耶稣会士入华与中西汇通》,耿异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
    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近二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姚民权、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年。
    杨天宏:《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叶仁昌:《五四以后的反对基督教运动—中国政教关系的解析》,台北:久大文化,1992年。
    伊萨克斯,哈罗德著:《美国的中国形象》,丁殿华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
    尹明:《青岩教案调查报告》,贵阳市档案馆41-1-97卷。
    游汝杰:《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数目考述》,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
    俞强:《鸦片战争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近代沪港双城记:早期伦敦会来华传教士在沪港活动初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张道惠、布莱恩编:《西南传教士档案揭秘》,东人达翻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
    章开源、林蔚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慧真:《教育与族群认同——贵州石门坎苗族的个案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
    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张禹东、刘素民等著:《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郑乐平编译《经济、社会、宗教——马克思·韦伯文选》,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钟书河编:《走向世界丛书》,湖南:岳麓书社,2008年。
    周健钟:《贵州三“教案”》,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
    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000年西方看中国》,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永远的乌托邦:西方的中国形象》,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邹晓辛、吕延涛:《龙与十字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卓新平:《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陈建明:《近代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字布道及其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6期。——:《传教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字创制活动》,《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
    陈理:《基督教的传播与西南民族文化变迁》,《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
    程昭星:《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黔西南》,《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成先聪、陈廷湘:《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以医疗卫生事业为例》,《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邓常春:《晚清教民的尴尬身份:“二毛子”、“另类百姓”、“大清子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清季四川教案中的官绅教关系诸谈》,《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
    东旻:《石门坎学校创建日期考》,《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东人达:《循道公会在黔滇川传播的背景分析》,《渝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方慧、胡兴东:《清末民国时期基督教传入对西南信教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胡维革、郑权:《文化冲突与反洋教斗争——中国近代教案的文化透视》,《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黄立志:《试论基督教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孔玲:《洋教在贵州的传播及其影响》,《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李慧宇:《中华基督教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林:《石门坎现象:对清末黔西北苗族地区基督教传播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刘振宁:《柏格理受挫汉地成就苗疆的根由论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卢秀敏、秦和平:《基督教在黔西北彝汉杂居地区传播的现状调查—以贵州赫章、威宁的两个村落为研究个案》,《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
    吕延涛、邹晓辛:《基督教的传播与近代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变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6期。
    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贵州石门坎苗民基督教文化的改造政策》,《民国档案》,2008年第2期。
    明秀丽:《天主教在贵州的早期传播》,《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沈渭滨、杨勇刚:《1844-1858年外国传教士对中国内地的渗透》,《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石朝江:《基督教在西南苗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苏萍:《由贵阳教案试析清政府的羁縻外交》,《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陶飞亚:《“文化侵略”源流考》,《文史哲》,2003年第5期。
    王贵生:《贵州近代史上基督教入侵与苗族皈依的历史背景分析》,《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群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魏飞;《从贵阳教案的处理看晚清外交的困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温瑞、冯雪梅:《“教案”概念考辨》,《温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吴义雄:《基督教道德与商业利益的较量——1830年代来华传教士与英商关于鸦片贸易的辩论》,《学术研究》,2005年第12期。
    吴梓明、陶飞亚:《晚清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文史哲》,1997年第2期。
    熊宗仁:《近代中国反洋教斗争高潮的伟大开端——贵阳教案》,《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徐明德:《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章开沅、刘家峰:《如何看待近代历史上的教案》,《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9月29日第3版。
    张朋园:《贵州田兴恕教案试释》,《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1期。——:《理性与傲慢:清季贵州田兴恕教案试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8年第17期上册。
    赵文娟:《清末民初基督教传教士在西南民族地区的宣教活动——以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理为个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宗文:《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威宁石门坎兴办的教育事业》,《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2期。
    邹振环:《明末南京教案在中国教案史研究中的“范式”意义——以南京教案的反教与“破邪”模式为中心》,《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卓新平:《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维真学刊》,1995年第3期。
    陈建明:《近代基督教在华西地区文字事工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四川大学,2006年。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思考》,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苏州大学,2002年。
    杜忠锋:《基督宗教传播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世界的建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浙江大学,2012年。
    管恩森:《十字架遭遇龙图腾——明清基督教与中国的宗教性文化对话》,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刘青瑜:《近代以来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1865—1950)》,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内蒙古大学,2008年。
    倪文君:《西方人塑造的广州景观——以旅行者、传教士和使团成员的记述为中心》,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复旦大学,2007年。
    邱广军:《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吴巍巍:《真实与扭曲——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晚清福建社会之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杨大勇:《西方传教士对贵州近代教育的影响》,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杨梅:《近代西方人在云南的探查活动及著述》,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云南大学,2011年。
    苑青松:《唤醒与契合:言语生命的赋形——贵州石门坎言语教育的叙事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