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汉英对比的“V着”类存在句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汉语存在句是用“话题—述题”结构来表示存在,与英语表存在的句式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存在句时常常出现偏误。“V着”类存在句作为存在句的下位句型之一,使用的频率很高,但是目前针对这一句式的研究还相对不足。此外,留学生在使用汉语“V着”类存在句时,出现偏误的频率也很高。因此,本文将汉语“V着”类存在句作为研究对象,从汉英对比、偏误分析、教材考察及教学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章,着重介绍了汉语“V着”类存在句在本体、汉英对比、偏误和教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说明了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
     第二章,在对汉语“V着”类存在句和英语存在句进行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以三个平面的理论为依据,分别将二者的A段、B段、C段进行对比,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章,利用从语料库中收集到的语料,提取留学生使用汉语“V着”类存在句的偏误用例,划分偏误类型,并从母语负迁移、教材编排欠佳和教学引导不足三个方面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
     第四章,以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四套对外汉语教材为对象,对汉语“V着”类存在句的编排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其编排的优点和缺点。
     第五章,在汉英对比、偏误分析和教材考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V着”类存在句的教学建议。
The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 representing a typical feature of Chinese as a topic-prominent language, is a special kind of sentence pattern in modern Chinese, so oftenmade errors.“V着” existential sentences as one of the existential sentence, the usefrequency is very high, but the study of this sentence is inadequate. The bias freq-uency in the use of “V着” existential sentence is also very high. Therefore the thes-is selects “V着” existential sentenc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udy it from the erroranaly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spection.
     The first chapter,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V着” existential sentences researchachievements in Chinese language itsel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V着”existential sentences and English existential sentences, bias and teaching, and illustrates the research work.
     The second chapter, the thesis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of Chinese “V着” existential sentences and English existential sentences. And accor-ding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grammar, comprise the A,B,C segment between them.
     The third chapter, the thesis collects errors made by abroad students on the useof Chinese “V着”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the inter-language corpus, dividing thetypes of the errors, and then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error from the negativetranslation of the mother tongue, textbook an teaching guide.
     The forth chapt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four set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language textbooks about the arrangement of the “V着” existential sentences,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ir arrangement,
     The fifth chapter, combined with the conclusions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bias analysis and textbooks analysis, puts forward some point of view about how toprov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引文
[1]张斌,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2-183页
    [2]宋玉柱.动态存在句[J].汉语学习,1982年,第6期:第9页
    [3]肖奚强.外国学生汉语句式学习难度及分级排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69-170页
    [4]齐沪扬.表静态位置的“着”字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77-83页
    [5]张先亮,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6]宋玉柱.动态存在句[J].汉语学习,1982年,第6期:第9-15页
    [7]张先亮,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6页
    [8]范晓.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47页
    [9]范晓.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47页
    [11]沈家煊.形式汉语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7页
    [12]沈家煊.形式汉语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7页
    [13]齐沪扬.表静态位置的“着”字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第77-83页
    [14]金积令.英汉语存在句对比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第10-16页
    [15]卢福波.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5-236页
    [16]杨素英,崔希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J].汉语学习,2007年,第1期:第59-71页
    [17]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88页
    [18]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88页
    [19]张先亮,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6页
    [20]张先亮,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7页
    [21]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2页
    [22]唐玉环.存现句的信息结构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25页
    [23]张斌,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24]王福祯.英语句子辞典[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451页
    [26]周小兵,朱其智.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6页
    [27]周小兵,朱其智.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6页
    [28]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第25页
    [29]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第239-240页
    [30]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第4-19页
    [31]肖奚强.外国学生汉语句式学习难度及分级排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67页
    [1]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0-192页
    [2]陈胥华.英汉对译指导[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426-427页
    [3]崔正勤,刘敏.现代英语句法结构[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614-640页
    [4]范晓.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44-248页
    [5]范晓.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44-248页
    [6]范晓.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47-248页
    [7]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8]李宝贵.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本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9]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0-91页
    [10]梁伟玲,穆朝辉.留学生汉语语法学与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0-256页
    [11]梁振中.英语句型[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3-87页
    [12]卢福波.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3-237页
    [13]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4-78页
    [1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64-68页
    [15]沈家煊,邓思颖.形式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6-247页
    [16]石毓智.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65-177页
    [17]宋玉柱.语法论稿[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1994年,第47-140页
    [18]王福祯.英语句子词典[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435-452页
    [19]温晓红.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3-92页
    [20]吴中伟.现代汉语句子的主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7-149页
    [21]肖奚强.外国学生汉语句式学习难度及分级排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61-176页
    [22]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2页
    [23]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7-193页
    [24]张传彪,缪敏.译海淘沙录:汉英英汉互译经典“陷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77页
    [25]张先亮,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422页
    [26]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88页
    [27]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8-495页
    [28]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79页
    [29]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8-141页
    [30]周小兵,朱其智.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6页
    [1]刘珣,邓恩明.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5-129页
    [2]杨寄洲.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27页
    [3]李晓琪.新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2-319页
    [4]黄政澄.标准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08页
    [1]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A].马庆株,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66-275页
    [2]高顺全.存现句中处所词语的语法性质[A].陈昌来,现代汉语三维语法论[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73-86页
    [3]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A].马庆株,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1页
    [4]李杰.试析“NP1+Vi(了/着)+NP2”句式中NP1和NP2的句法身份[A].陈昌来,现代汉语三维语法论[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328-339页
    [5]潘文.论存现句的性质和范围[A].陈昌来,现代汉语三维语法论[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303-315页
    [1]安俊丽.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存在句的偏误分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03-106页
    [2]蔡静.英汉存在句表现形式及句型比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36-137页
    [3]蔡绿,苗欣.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偏误的认知心理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08-110页
    [4]陈德生,赵玉闪.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6期:第84-85页
    [5]陈真.英汉存在句对比浅析[J].宁德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第105-107页
    [6]陈真.英汉存在句对比浅析[J].宁德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第105-107页
    [7]高文成,张丽芳.英汉存在句结构的定量认知对比研究——以BNC和《围城》为语料[J].外国语文,2009年,第4期:第104-110页
    [8]葛丽芳.英汉存现句比较及理论探讨[J].焦作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19-20页
    [9]顾志刚.“是”字存在句——兼析“有”字存在句[J].南通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第68-72页
    [10]韩景泉.英汉语存现句的生成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2001年,第2期:第143-158页
    [11]韩景泉.英汉语存现句的生成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2001年,第2期:第144-160页
    [12]郝冉.英汉存现句的认知特点[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54-56页
    [13]胡菁,颜静兰.英汉存在句:基于句法和认知的对比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289-291页
    [14]华滢.存现句语义对谓语动词的制约[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0-73页
    [15]黄南松.从对外汉语教学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语文研究,1993年,第3期:第49-54页
    [16]黄南松.论存在句[J].韩语学习,1996年,第4期:第28-32页
    [17]金积令.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第10-16页
    [18]雷涛.存在句研究纵横谈[J].汉语学习,1993年,第2期:第22-26页
    [19]李本忠.存现句的分类及其变换方法[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第84-85页
    [20]李杰.不及物动词存在句新探[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25-28页
    [21]李增垠.汉英存现句句法对比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5-119页
    [22]刘爱军,张会平.基于语料库的输出假设研究——英语存在句缩略式的使用特征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66-70页
    [23]刘海燕.试论存在句中“了”和“着”的互换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65-69页
    [24]刘街生.存在句的构成、理解和语用状态[J].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3期:第252-259页
    [25]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第239-240页
    [26]年玉萍.试析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第2期:第52-53页
    [27]牛保义.英、汉语存在句初探[J].外语学刊,1991年,第6期:第18-21页
    [28]潘文.论存现句的性质和范围[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第7-11页
    [29]潘文.论方位词做存现句A段的条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67-69页
    [30]彭兰玉,欧阳竹.存现句的语用考察[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11-113页
    [31]齐沪扬.表静态位置的“着”字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77-83页
    [32]沈敬萍.“V+着”存在句的英汉对比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薛彪,2008年,第6期:第109-110页
    [33]宋仕平.存现句说略[J].长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15-21页
    [34]宋玉柱.动态存在句[J].汉语学习,1982年,第6期:第9-15页
    [35]宋玉柱.谈谈存在句系列[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2年,第3期:第39-41页
    [36]宋玉柱.谈谈存在句系列[J].汉语语法P39-41
    [37]唐玉环.存现句的信息结构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25页
    [38]田野.存现句的主语[J].盐城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第99-103页
    [39]童小娥.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J].华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87-90页
    [40]王健.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1-68页
    [41]王志杰.巧用存现句营造语言美[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5年,第5期:第16-27页
    [42]王智杰.存现句的语用功能[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第61-64页
    [43]王智杰.存现句的句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94-97页
    [44]夏齐富.存在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第93-98页
    [45]夏炎青.英语存现句的句法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53-55页
    [46]夏炎青.英语存现句的句法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53-55页
    [47]杨安红,周鸣.现代汉语存现句与方位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56-58页
    [48]杨帆.英汉存现句的差异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70-171页
    [49]杨惠丽,孙艳.汉英存现句比较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57-62页
    [50]杨秋梅.汉英存现句从结构上的异同比较[J].安徽文学,2008年,第4期:第104-107页
    [51]杨素英,崔希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J].汉语学习,2007年,第1期:第59-71页
    [52]杨扬.近二十年来汉语存在句研究回顾与展望[J].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第14-15页
    [53]姚宝粱.存现句的信息结构及信息价值分析[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5年,第2期:第68-71页
    [54]李本忠.存现句的分类及其变换方法[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2期:第84-85页
    [55]李军.英、汉存现句的相似性论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第73-77页
    [56]李军.英、汉存在句的相似性论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3(0):73一76页
    [57]余国良.英汉存在句的比较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92-95页
    [58]余荣宝,魏红.存现句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9-113页
    [59]于闽青.小议英汉存现句[J].读与写杂志,2008年,第3期:第25页
    [60]张成进.汉语存现句语义格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第96-98页
    [61]张健.英、汉语存现句的句法象似性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29-131页
    [62]周菱.There——存在句的结构及其某些特殊形式[J].曲靖师专薛彪,1993年,第1期:第76-78页
    [1]程华明.汉语存现句及其英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7年
    [2]丁玲.存现句的主题结构和信息结构[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顾春蕾.现代汉语存在句的语用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黄亚武.“V着”存现句的动画教学效果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黄中辉.“V着”类存在句的汉英对比分析及习得难点预测[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黄自然.外国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李挺.篇章中的存现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刘俊莉.“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及量类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吕建军.“NPL+V+着+NP”句式的语义辨析及生成机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6年
    [10]权玹廷.初级汉语教材的练习题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1年
    [11]王博.英语存现句句法特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6年
    [12]王慧琳.留学生存现句偏误与对策研究——留学生存现句教学的多维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3年
    [13]肖菲.海外华文教材练习设计与编排分析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3年
    [14]肖钢.几部通行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的比较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03年
    [15]张珑舰.《汉语教程》与《新实用汉语课本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6]张志敏.现代汉语存现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D]:[硕士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7]周芳.现代汉语存现句特征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HSK动态语料库,http://202.112.195.8/hsk/index.asp
    [2]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在线语料库,http://ccl.pku.edu.cn:8080
    [3]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http://www.luweixmu.com/ec-corpus/index.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