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才子佳人小说:从一种新小说类型到一种新文学样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为研究对象。针对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中出现的不足,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从文献资料出发,结合文本与评点的细读与精读,对基本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作了文献资料上的还原。第二是在此基础上,对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一种新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才子佳人小说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性质概念。由于传统的文学研究,偏重于从内容、形式、风格、语言、流派等角度去探讨,或者局限于对其做某一个环节的静态考察,忽略了对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一个整体及其产生的商业背景的深入分析与考察,从而对它的新质特征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本文将才子佳人小说体现出的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新特征,置于类型小说这一概念下分析探讨。从文本入手,认为才子佳人小说以高度的类型化、模式化、程式化,呈现出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文本面貌,这一为学界所共识的弊病,正是其作为类型小说呈现出的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新质特征。从文本所体现出的新质特征中,追踪其产生的原因,将视野投入到对其创作和接受环节的考察。指出才子佳人小说作为类型小说,是文学商品化的产物,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一种文学现象。为更清楚的论述才子佳人小说作为类型小说所体现出的文学商品化的含义及意义,专列一章论述其作为消费文学的消费性特征。指出由于使才子佳人小说成为类型小说的新因素——市场的介入,文学活动不再具有以往那样纯粹的形态——文学创作与鉴赏,而更呈现出文学生产和消费这样一种商业社会的活动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的消费性凸显,文学被深刻的商品化了。从才子佳人小说由一种新小说类型到一种新文学样式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学格局的改变。
     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构成。
     绪论部分全面回顾并反思了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史,指出前人的贡献与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没有解决的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中心。
     第一章考证了才子佳人重要的代表作家作品。根据大量现有材料与资料的比勘推论,认为才子佳人小说的开山之作《玉娇梨》、《平山冷燕》的作者是冯梦龙,才子佳人小说的另一翘楚天花藏主人是冯梦龙年轻时的热恋对象,有青楼经历后又从良的女子侯慧卿。据此才子佳人小说产生的历史时间是明末。另外,通过文献资料上的还原,纠正了围绕才子佳人小说的一些通行的看法的失误。
     第二章界定才子佳人小说篇目,以学界对才子佳人小说与以往及同时代小说的区别性特征的论述作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一种新的小说类型的依据,从文本入手,分析了其作为一种新小说类型——类型小说的新质特征,论证了才子佳人作为类型小说所体现的新质特征才是它的本质特征。
     第三章分析了才子佳人小说作为类型小说的消费性特征,论述了才子佳人小说是一种新文学样式——消费文学。
     第四章在还原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揭示出其兴衰原因。
     结论总结了才子佳人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genre of Chinese romantic fiction known as Caizijiaren novel or scholar-beauty romances. Caizijiaren novel or scholar-beauty romances were prevalent at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times. Although previous scholars have devote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effort to studying the works of Caizijiaren novel or scholar-beauty romances, many issues still require clarification. By re-examining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on two tasks. First it clares up the basic issue among many complex and intricately interrelated social factors which whip together long-standing. Second i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iction creation and various social factors.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market is a important factor that gets far-reaching influences on Caizijiaren novel or scholar-beauty romances. The perspective of commercialism makes this dissertatio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is dissertation falls into four parts.
     Chapter 1 based on plenty of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material explores the authorof yujiaoli and pingshanlengyan ,the two famous works of Caizijiaren novel orscholar-beauty romances, was Fengmenglong, a famous writer of best seller at Mingdynasty. The other important person Tianhuacangziren who had reltived deeply withCaizijiaren novel or scholar-beauty romances was Houhuiqing, a love ofFengmenglong. Other issue about relationship with liuzhang and Caizijiaren novelor scholar-beauty romances is also clared up.
     Chaper 2 defines ,calssifies Caizijiaren novel or scholar-beauty romances anddiscusses it forms a special gen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Genrenovel is put forward as a new concept to descript Caizijiaren novel orscholar-beauty romances.
     Chaper 3 discusses the consumption character of Caizijiaren novel or scholar-beautyromances as a genre novel.
     Chaper 4 points out the reason of the blossom and the decline of Caizijiaren novelor scholar-beauty romances.
引文
[1]见《快心编·凡例》(上),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见《驻春园》,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6页。
    [2]刘廷玑《在园杂志》,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9-340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2]指《玉娇梨》、《平山冷燕》。
    [3]指八股文。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5]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1页。
    [6]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郭昌鹤《佳人才子小说研究》,《文学季刊》创刊号、第二期,1934年。
    [2]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28页。
    [3]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100页。
    [4]郑振铎编著《文学大纲》(上册),2003年04月第1版,第66页。
    [5]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100页。
    [1]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五级,中国小说史稿编辑委员会《中国小说史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3]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1]于天池《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才子佳人小说选刊出版缘起》,北京师范大学。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第306-308页。
    [2]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
    [3]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年版,第377页。
    [4]宁中一《中国小说学通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第218页。
    [5]陈美林 冯保善 李忠明 《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6]苗壮 《才子佳人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7]林辰、段句章《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8]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
    [9]任明华《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10]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11苏建新《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王颖《关于才子佳人小说概念及其研究范围的重新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2]苏建新、陈水云《才子佳人小说新界说》,《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
    [3]苏建新《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
    [1]参见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
    [2](日)矶部佑子《关于中国才子佳人小说在东亚传播的特征:以<二度梅>、<好逑传>为主要考察对象》上海师大学报2005。
    [3]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Taipei:Fenghuang chuban she,1974。
    [1]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研究》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5年,第25-26页。
    [1][清]沈季友,《檇李诗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清]盛百二,《柚堂续笔谈》,北京:学苑出版社。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第134页。
    [4]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152、156页。
    [1]林辰《天花藏主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才子佳人小说述林》,春风文艺出版社,第182-195页。
    [3]《明清小说论丛》第五辑第235-241页。
    [4]胡万川《话本与才子佳人小说》,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5]李進益《天花藏主人及其才子佳人小说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88年。
    [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334页。
    [7]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明清小说研究》(第2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12月第1版。
    [8]《文学遗产》,1989年5月。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第134页。
    [1]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第232页。
    [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明清小说研究》(第2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12月第1版。
    [3]《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
    [4]《才子佳人小说述林》,春风文艺出版社,第196-218页。
    [5]林辰《天花藏主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1]邱江宁《天花藏主人为女性考》,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文革红《“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考》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卷20、卷16,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见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2]叶瑞宝、金炬的《冯梦龙后裔考》,《苏州史志》1990年,总第15辑。
    [3]冯梦熊先于冯梦龙而死,死于“奇穷”且无后。“(冯梦熊)尝贫病不能出门记户……竟以穷死。死且无子,殡于萧寺。僧举一被覆之,仅乃得无暴体,闻者悲之。见侯峒曾《忠节公全集》卷十《友人冯杜陵集·序》。当时冯梦龙亦困窘不堪,以至于无钱为其弟安葬。
    [4]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第150页。
    [1]王若 《古本小说集成·平山冷燕·前言》。《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1。
    [2]王青平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平山冷燕》。《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P33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 文学研究所编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北京,1990。
    [3]文革红在《天花藏主人非嘉兴徐震考》一文中对天花藏主人就是素政堂主人已有论证,但却未证明素政堂主人就是天花藏主人,而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另外其《“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考》一文,通篇没有言及素政堂主人与天花藏主人的关系。如果不是回避天花藏主人是素政堂主人这一关系,似又表明作者不太确定天花藏主人与素政堂主人为一人。
    [1][清]邹漪撰《启祯野乘二集》,今见于《四库禁燬书丛刊》史部第41集。
    [2]《苏州市志》第3册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5年第819-823页。
    [1]邱江宁认为这是合刻本的序而不是单刻本的序。见其《天花藏主人为女性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春风文艺出版社,沈阳,1988年,第250页。
    [1]邱江宁《天花藏主人为女性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飞花咏序》。
    [2]《两交婚小传序》。
    [1]《玉娇梨叙》。
    [2]《平山冷燕》第一回回评。
    [1]《金云翘传》第一回回评。
    [2][汉]许慎著,[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4,161,108页。
    [3]潘光旦《潘光旦文集》卷10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132-136页。
    [1]潘光旦《潘光旦文集》卷10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132-136,147-158,181-241页。
    [2]袁宏道作《徐文长传》,有“其才奇,其运更奇”的感慨。
    [1]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第232页。
    [1]胡万川《话本与才子佳人小说》,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第279页。
    [1]《冯梦龙年谱》,《冯梦龙全集》卷22附录,魏同贤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9页。
    [2]《搜神记·韩凭夫妇》韩凭与妻何氏死后,“有大梓本生子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子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呜,音声感人。”
    [3]傅承洲《冯梦龙与候慧卿》,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挂枝儿十卷》卷二欢部《感恩》,《冯梦龙全集》卷18,魏同贤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6页。
    [1]董斯张语,见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1]容肇祖《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见聂付生《冯梦龙研究》。
    [2]聂付生《冯梦龙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281-284页。
    [3]高洪钧《冯梦龙家世探秘》,《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1期,第140页。
    [4]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页。
    [1]胡万川,《话本与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2]胡万川,《话本与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1]王挺《挽冯犹龙》,参见陆树仑《冯梦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2]文从简《冯犹龙》,参见陆树仑《冯梦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3]王挺《挽冯犹龙》,参见陆树仑《冯梦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1]《苏州府志》卷八十一《人物》引《江南通志》。
    [2]吴梅《顾曲麈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北大中文系1955级编,《中国文学史》。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钱谦益《冯二丈犹龙七十寿诗》,参见陆树仑《冯梦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1]冯梦熊《麟经指月·序》。
    [2]王挺《挽冯犹龙》。
    [3]《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难录》。
    [4]周应华《春秋衡库跋》。
    [1]《中兴实录序》。
    [2]王挺《挽冯犹龙》。
    [3]韩南P.Hanan《中国白话小说史》The Chinese Vernacular Story。
    [4]聂付生《冯梦龙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1]冯梦龙《醒世恒言·序》,见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冯梦龙《情史叙》,见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3]冯梦龙《情史·情贞类·尾评》,见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4]冯梦龙《警世通言叙》,见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1]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见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当然,冯梦龙生命历程中的嗜酒狎妓,被世人目为畸人狂士,也有其排遣内心的失意和压抑的无奈,《古今小说》中《穷马周遭际卖媪》,绿天馆主人批道:“识者怜其无聊,庸人疑其无行”,在另一篇《葛令公生遣弄珠儿》,批道:“英雄失意之时,往往寄情酒色,如马周、申徒泰是也”,这些评点,也多少是他的自我写照。尽管如此,他仍与那些市井无赖之徒的无行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仍可以称冯梦龙为“无恒产而有恒心”的“士人”。
    [1]魏同贤主编 陆国斌 吴小平 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冯梦龙全集》卷6《古今谭概·第一 迂部》 江苏省新华书店发行 江苏如东印刷厂排版 扬州印刷厂印刷 1993年4月。
    [1]傅承洲《冯梦龙与侯慧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5页。
    [2]《太霞新奏》,见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3]明张楚叔选辑,张旭初删订,见于《四部丛刊续编集部·吴骚合编》。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1]《平山冷燕》第二十回。
    [2]洪武初。会稽杨维桢侨寓松江。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一日。时太初作白燕诗。中有句云。珠帘十二中间卷。玉翦一双高下飞。维桢向坐客称善。袁凯在坐。谓诗虽工。未尽体物之妙。翌日以已作进。维桢击节叹赏。手书数十纸。分散宾客。凯遂以此得名。人皆呼为袁白燕。至今松江有白燕庵。其故居也。事载《松江府志》及《列朝诗袁海叟集》。
    [1]冯伟民《平山冷燕·校点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63页。
    [2]《十大古典社会人情小说丛书·平山冷燕·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王根林标点,第3页。
    [1]胡士莹、缪咏禾、范烟桥、胡万川等认为冯梦龙与复社会有关或是其成员。详细考证参见胡万川《冯梦龙与复社人物》,《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2]王凌、胡小伟 聂付生等认为冯梦龙虽与复社成员有交往,但不是复社会成员。可参见聂付生《冯梦龙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63页;胡小伟《冯梦龙与东林、复社--兼与胡万川先生等商榷》,文学遗产,1989(1)。
    [1]《古今列女传演义·前言》,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8页。
    [1]刊本的纸墨字体在明末清初二三十年内不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显著变化,难以为据。
    [2]董文成,《金云翘传》,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1]《金云翘传》版本考--《金云翘传》刍议之一,见《才子佳人小说述林》,《明末清初小说论丛》(二)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81页。
    [2]《金云翘传》版本考--《金云翘传》刍议之一,见《才子佳人小说述林》,《明末清初小说论丛》(二)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75页。
    [1]林辰 《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42页。
    [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3]学术界过去经常称明未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以“明末清初”这一时间段来限定,试图通过时间阶段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来说明这一特定类别的小说,或者把它们当做一个小说流派。但是明末始于何时,清初又到什么时候结束,也一直未有固定的说法。何况现在一般认为才子佳人类小说作品大多数应该是清代的产物,即使《玉娇梨》、《平山冷燕》恐怕也是顺治年间的作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用明末清初这一时段来划分确实很有道理(我个人认为用17世纪更为合理,因为作为一种流派,相对较为纯粹的才子佳人小说主要产生于这一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当然少数才子佳人小说作品到18世纪初产生,带有才子佳人性质的小说更是延续到乾隆后期,但那是末流)。为什么才子佳人小说可以而且应该用明末清初来界定,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不直接称为清代或者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这一问题过去并没有说清楚。我们认为,这样的划分,与人们对才子佳人小说特质的认识有关,而这一类小说的特点又与它产生的 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与晚明以后的社会思潮密不可分。即使是清初创作的才子佳人小说,其内在特质仍然是明代末期若干思想的回应与延续(详见后文《才子佳人小说的兴盛原因与时代背景》的分析)。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认为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全新的小说流派,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与风格。见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217-218页。
    [1]冯梦龙《甲申纪事叙》,见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冯梦龙《甲申纪事叙》,见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3]沈自晋《南词全谱凡例续纪》,北京大学出版组,影印清顺治刻本,1936年。
    [1]王挺《挽冯犹龙》,见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8页。
    [2]冯梦龙《中兴伟略》,见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1]沈自晋《南词全谱凡例续纪》,北京大学出版组,影印清顺治刻本,1936年。
    [2]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8页。
    [3]王挺《挽冯犹龙》,见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8页。
    [1]叶瑞宝、金炬的《冯梦龙后裔考》,《苏州史志》1990年,总第15辑。
    [2]崇祯11年(1638)--崇祯17年(1644)。
    [1]参见邵海青《古本小说集成·巧联珠·前言》,古本小说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参见王若《古本小说集成·凤凰池·前言》,古本小说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参见侯忠义《古本小说集成·幻中真·前言》,古本小说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但此《平鬼传》不同于唐钟馗《平鬼传》,笔者注。
    [3]王青平《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之《斩鬼传》条。《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北京,1990,第420页。
    [1]江庆柏编著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2005年12月版 第176页;刘纬毅主编《山西文献总目提要》第9册,山西人民出版社 山西1998年;[清]张衍寿修、王晋纂《深泽县志》卷6《职官志·知县·宦事》,民国25年(1936)铅印本;[清]王植《崇雅堂稿八卷》卷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2册,齐鲁书社 济南 1997年 第239页。
    [2]徐昆 《柳崖外编》卷二,素素条“太原刘璋先生作钟馗斩鬼传”。
    [3]参见王青平《刘璋及其才子佳人小说考》《明清小说论丛》第一辑春风文艺出版社 沈阳 1984年;《<斩鬼传>抄本之发现与考证》,《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斩鬼传>的版本源流及其刊行过程》,《浙江学刊》1983年第4期。
    [4]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1982年 第159页。
    [1]《明清小说论丛》,第1辑,春风文艺出版社,沈阳,1984年。
    [2]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2年,第159页。
    [1]文学史一般以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以主编刊物《新小说》为阵地所倡导的小说称为“新小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以标示与旧的社会形态相应的小说的区别。“新小说”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也是一个性质概念。
    [2]《古本小说集成·玉娇梨》,古本小说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郭昌鹤《佳人才子小说研究》,《文学季刊》创刊号、第二期,1934年。
    [2]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28页。
    [3]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100页。
    [4]郑振铎编著《文学大纲》(上册),2003年04月第1版,第66页。
    [5]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100页。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02月,第1版,第308页。
    [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7页。
    [3]宁中一《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页。
    [4]陈美林 冯保善 李忠明《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5]张俊 沈治均《清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郭昌鹤《佳人才子小说研究》,《文学季刊》创刊号、第二期,1934年。
    [2]胡万川《话本与才子佳人小说之研究》,大安出版社印行,台北,1994年。
    [1]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74-75页。
    [2]刘坎龙《才子佳人小说类型研究--才子佳人小说文化透视之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1]郭箴一《中国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
    [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北京,第377-379页。
    [2]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浙江,第55页。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2月,第1184页。
    [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月,第279页。
    [2]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第396、454页。
    [3]袁行霈主编 黄霖 袁世硕 孙静本卷主编《中国文学史》卷四,2003年02月,第1版,第333页。
    [4]卢兴基《在<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填补历史的空白》,《明清小说研究论丛》,第1辑,第11页。
    [1]时岁在昭阳单良月,太岁在癸日昭阳,太岁在卯曰单,癸卯计有康熙2年(1663)雍正元年(1723)乾隆48(1783)道光23(1843),考之文中,“玄”有避有不避,“曆”字不避讳,“丘”字避讳,所以此癸卯当为雍正元年。
    [2]张文德二度梅版本及成书年代考论,明清小说研究2004(2)198-208。
    [3]《生花梦》、《世无匹》、《炎凉岸》都题署“古吴娥川主人”,后二书分别号“《生花梦》二集、三集”,孙楷第因二集未见不列。此处亦不再列入。
    [1]《归莲梦》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列入灵怪类,但本书结尾诗云:才子佳人信有之,颠颠倒倒费寻思。诗人着眼描情想,独倚南楼唱竹枝。可见是在才子佳人小说一时风气下的影响之作,固析出列入。
    [2]由于观照视角的不同,曹亦冰认为《好逑传》是侠义公案小说。参见曹亦冰《侠义公案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3]萧湘恺《珍本禁毁小说大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1]《红楼梦》80回本问世在1754年,120回本问世在1791年,这两种系统的时间差近40年,这期间也有才子佳人小说新作出现,一是由于其数量少,二是由于这同时也是百二十回《红楼梦》的酝酿和定稿期,在质和量上都不足作为整体观照对象。只作为考察才子佳人小说后来的发展,形成一个参照,因此不再作为重点考察。但基于研究工作的全面整体性考虑,会引来作为对比参照。
    [2]如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所列有75部才子佳人小说中,出现在乾隆以后的才子佳人小说作品,乾隆一朝(1754年后)有《离合剑莲子瓶》、《驻春园小史》、《雪月梅》、《水石缘》4部;嘉庆年间作品有《听月楼》、《西湖小史》、《痴人福》、《合锦迥文传》5部,道光以来的有《梅兰佳话》、《白圭志》、《白鱼亭》、《双英记》、《新编玉燕姻缘全传》、《女举人传》6部。也就是说,乾隆后期到道光以来的全部小说加起来也只有15部,其中有些已非典型的才子佳人小说,学界常将其列入世情小说中探讨。
    [1]“类型电影(Genre Film)”是指在主题思想(themes)、故事情节(plots)、人物类型(character types)影片场景(Settings)和电影技巧(filmic techniques)等方面具有明显相似性的一组影片。蔡卫游飞编著《美国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3页。共502页。
    [2]《文汇报》文化新闻《另类视角影射情侣关--<史密斯行动>申城票房力压<蝙蝠侠>》 2005年7月13日 星期三。
    [1]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概而言之,自魏晋以来,关于小说的分类,唐人刘知几《史通》分为十类。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分为六类。清人《四库全书总目》分为三类。
    [1]陆绍明《月月小说发刊词》,《月月小说》,1906年,第一年第三号。
    [2]成之《小说丛话》。
    [3]《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上海 广智书局,1906年。
    [1]《小说种类之区别实足移易社会之灵魂》,《中外小说林》第1年第13期,1907年。
    [2]《觚庵漫笔》,《小说林》第7期,1907年。
    [3]《说小说》,《小说月报》第3卷第5-11号,1912年。
    [4]《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1年第3-8期。1914年。
    [5]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9期,1908年。
    [6]安素《读松冈小史所感》,《松冈小说》成都:昌福公司,1915年。
    [7]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叙》,《新评水浒传》保定:直隶官书局,1908年。
    [8]《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2号,1904年。
    [9]管达如《说小说论》,《小说月刊》,1912年,第三年第七期。
    [1]成之《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1914,第一年第三至八期。
    [2]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374页。
    [3]桑普森著,刘玉麟译《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
    [4]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7--120页。
    [5]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374页。
    [1]瓦尔特·本雅明,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江苏人民出版社 共157页。美的艺术的创立及其不同种类的确定,可追溯到一个与当今完全不同的时代,与我们相比,那时的人把握事物及各种关系的能力微不足道。而我们的手段在适应能力和精确度上的惊人发展,为我们展示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古希腊罗马美工业的前景。所有的艺术种类都有其物质部分,对这一部分,我们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来观察、对待;它不可能摆脱现代科学及现代实践的影响。近二十年来,无论是物质、空间还是时间,都己不同于以前。如此巨大的革新必将改变各种艺术的所有技术,并以此影响创意本身,最终或许还会魔术般地改变艺术概念。对此,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保罗·瓦菜里(《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见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均 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第259页)。这是另一个版本的译文,在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可以相互参看,对照理解。
    [1]这是从近现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西方类型电影如恐怖片(Horror)、浪漫爱情片(Romantic)武侠片(Martial Arts)战争片(War)等,反观而作出的总结。
    [1]《玉娇梨·叙》。
    [2]《锦香亭》第一回。
    [3]《平山冷燕》第十四回。
    [4]《凤凰池》第三回。
    [5]《飞花艳想》第一回。
    [6]《飞花艳想》第二回。
    [7]《醒风流》第五回。
    [1]《玉娇梨》第四回。
    [2]《平山冷燕》,第九回。
    [3]《平山冷燕》,《第七回》。
    [4]《吴江雪》,第一回。
    [5]《玉支玑》,第一回。
    [6]《玉娇梨》,第一回。
    [1]《平山冷燕》,第二回。
    [2]《平山冷燕》,第六回。
    [3]《吴江雪》,第三回。
    [4]《好逑传》,第一回。
    [5]《好逑传》,第三回。
    [1]《醒名花》,第一回。
    [2]《玉支玑》,第一回。
    [3]《玉娇梨》,第一回。
    [4]《平山冷燕》,第二回。
    [5]《平山冷燕》,第一回。
    [6]《平山冷燕》,第六回。
    [1]《玉娇梨》,第五回。
    [2]《玉娇梨》,第十四回。
    [3]《玉娇梨》,第五回。
    [4]《平山冷燕》,第十五回。
    [5]《平山冷燕》,第六回。
    [6]《宛如约》叙女子赵白,改男妆出外觅婿,这样描写女子的故事,中国小说似绝少。小说中提起女子讲到觅婿,便要说她十分羞涩,不要说自己出去寻觅一个好地伴侣了。《西谛书话》上。
    [1]《女开科传》,第一回。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别集类存目七。
    [1]矶部彰《关于明末<西游记>的主体接受层的研究--明代古典白话小说的读者层问题》,《东洋学集刊》44期,1980年。陆鸿基《从<水浒传>及<三言>看明代平民识字概况》,《明报》月刊205期,1983年。
    [1]大木康《关于明末白话小说的作者和读者》,《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2期。
    [2]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1]《女才子书》卷七。
    [2]《吴江雪》第一回。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
    [2]《明史·选举志一》。《明史》卷六九《选举志一》称明代“科举必由学校”(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1675页),也即必须通过学校才能走向科举,换言之,只有学校生员才具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这一说法影响十分广泛,至今仍被许多相关论著所引用。但实际上该说是不准确的。因按洪武十七年明廷颁布的《科举程式》规定,应试科举者,除“国子生及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儒士之未仕者”和“官之未入流者”,后又允许吏员也可参加科举考试(俱见《弇山堂别集》卷八一《科试考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43、1553页)。把明代科举考生来源说成“必由学校”,虽突出了明代科举与教育的一体性,却忽视了明代科举考生来源无论制度规定还是其实际状态都不限于学校生员的特点。引自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1]张杰《清代科举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吴江雪》,第二十回。
    [3]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59-160页。
    [4]张杰《清代科举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9、175页。
    [1]《明史》卷六九《选举志》。
    [2]大体说来,明代取士之途凡三变:明初,荐举为重,不讲究资格;明中期,荐举、贡举、制科并行,虽有资格,却并不以资格限人;至晚明,科举为重,一律以资格为准。相对说来,到明代中叶,从学校到科举,已被视为正途,而荐举已是仅见。如以儒硕征聘起者,当时就只有春坊谕德吴与弼、翰林院检讨陈献章、翰林院待诏邓元锡路有冻死骨、礼部主事刘元君四人。显然,荐举不过是装点门面而己。
    [3]李兆先《李徵伯存稿》卷八《送常熟沈先生尹南安序》。
    [4]李绍文《云间杂识》卷一。
    [5]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见《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6]黄省曾《吴风录》,见台湾《笔记小说大观》第6编,第2877-2878页。
    [1]《五杂俎》卷13《事部一》,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330页。
    [2]《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书店,1984。
    [3](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转引自《潘光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卷,第62-63页。
    [4](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转引自《潘光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卷,第126页。
    [5]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自永乐元年、正统二年、景泰元年三次开科,各处解送举人不拘额数,遂有顿增至二百名者。一时国学人众,乃量减贡额。然中间或行或否,皆视解额增损。阙后解额既定,而贡额竟不能复,坐是学校壅滞,遂有垂白不得入仕者。……迄逦至于今日,开国百有五十年,承平日久,人材日多,生徒日盛。学校廪增正额之外,所谓附学者不啻数倍。……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乡试所举,不及三十。以千五百人之众,历三年之久,合科、贡两途,而所拔才五十人。夫以往时人材鲜少,隘额举之而有余,顾宽其额,祖宗之意,诚不欲以此塞进贤之路也。及今人材众多,宽额举之而不足,而又隘焉,几何而不至于沉滞也?故有廪三十年不得充贡,增附二十年不得升补者。其人岂皆庸劣驽下,不堪教养者哉?顾使白首青衫,羁穷潦倒,退无营业,进靡阶梯,老死牖下,志业两负,岂不诚可痛念哉!文征明《文征明集》卷二五,《三学上陆冢宰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鸳鸯针》,第一回。
    [3]《玉娇梨》,第十五回。
    [4]《平山冷燕·序》。
    [5]《平山冷燕》总评。
    [1]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语求肖似》,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2](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第32页。
    [3]卡伦·霍尔奈(著),张承谟,贾海虹(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第8页。
    [1]向楷《世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第198页。
    [2]老舍《唐代的爱情小说》,《老舍文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1](美)伊恩·瓦特著,高原、董红均译《小说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335页。
    [1]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岳麓书社,1987。
    [1]《左传·文公十八年》。
    [2]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3]晋潘岳《西征赋》。
    [1]《世说新语·容止》,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玉娇梨》第四回。
    [2]《玉娇梨》第四回。
    [1]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P142。
    [2]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7358。
    [1]《楚辞·九章·悲回风》。
    [2]汉武帝《秋风辞》。
    [3]曹植《种葛篇》。
    [4]明刘基《闺词》。
    [5]《淮南子·说林》。
    [6]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7]《孝武李夫人传》,《汉书》九十七上。
    [8]《古诗十九首》。
    [1]《霍小玉传》。
    [2]《李娃传》。
    [3]《霍小玉传》。
    [4]孙康宜《明清文人的经典论和女性观》,《江西社会科学》,2004,(2)。
    [5]《续玉台文苑序》。
    [1]孙康宜.《明清文人的经典论和女性观》,《江西社会科学》,2004,(2)。
    [2]岐山左臣编次《女开科传》《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3-54页。
    [3]《情梦柝》第二十回。
    [4]《醒名花》第十六回。
    [5]对元明两代一批由文言写作的小说类别,如《娇红记》、《贾云华还魂记》、《钟情丽集》、《寻芳雅集》、《花 神三妙传》、《天缘奇遇》、《李生六一天缘》、《荔枝奇逢》、《怀春雅集》、《双卿笔记》、《五金鱼传》、《双双传》、《刘生觉莲记》、《情义奇姻》、《传奇雅集》,学界曾有不同的名称。这类作品,孙楷第将其称为“诗文小说”;当今学界或以长篇传奇小说称之,如何长江《论元明长篇传奇小说的发展历程》,见《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何长江《元明长篇传奇小说考论》,南开大学1993年硕士毕业论文;日本学者冈崎由美《明代长篇传奇小说的叙事特征》。或以中篇传奇小说称之,如陈益源《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台北:学峰文化事业公司 1997;陈国军《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见《中国小说论丛》(韩国)第21辑,2005年3月;陈大康《论元明中篇传奇小说》,见《文学遗产》1998,(3)。目前学界倾向于将其称为中篇传奇小说,故笔者从其名。所谓中篇传奇小说,是指篇幅介于长篇和短篇小说之间,文体上因循唐宋传奇体制,题材以家庭、爱情、婚姻为主要题材,“语带烟花,气含脂粉”,叙事婉丽,文词华艳的一系列独立成篇、自成系列的传奇小说。中篇传奇的外在标识是篇幅曼长,整篇小说的字数多达万余言;中篇传奇小说大都单本印行。中篇传奇小说是传奇小说的一大创举和破例。(陈国军)目前学界倾向于称为元明中篇传奇小说。
    [1]《送吴榜眼奉旨归娶诗》。
    [2]《送吴骏公归娶诗》。
    [3]《玉娇梨》。
    [1]《终须梦》第十七回回首诗。
    [2]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论及《绣谷春容》时指出,这类作品“直开后来才子佳人小说之源”。见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台北明文书局,1983年,第399页。李梦生在《古本小说集成·五金鱼传·前言》认为,“《绣谷春容》、《国色天香》、《燕居笔记》等总集中所收的《刘生觅莲记》、《怀春雅集》、《花神三妙传》、《天缘奇遇》等,《五金鱼传》亦为其一。这些小说多描写才子佳人的患难离合,以大团圆作结,不仅为当时盛行的话本小说提供了素材,也直接影响与推动了明末清初以天花藏主人等为代表的长篇白话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这是很值得重视的。”见李梦生《古本小说集成·五金鱼传·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认为,这些中篇传奇小说的重要性在于“对才子佳人小说及《金瓶梅》一类小说起了催生作用。”见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06页。陈大康曾用“明代中篇传奇小说情节设置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图表”从才子家境、才子佳人认识的条件、交往过程、婚姻状况、仕途结局等方面总结这类中篇传奇小说和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模式,力图展示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见陈大康《明代小说史》第329页、第352页、第35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平山冷燕》,第八回。
    [2]《平山冷燕》,第十四回。
    [1]《平山冷燕》,第十五回。
    [2][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1]《世无匹·月集》“过了一年,假满进京,补升修撰,后来直做到文渊阁学士。干白虹亦赠礼部尚书,丽容与欧阳小姐俱受一品封诰。曾九功过了几年,天子慕其高节,仍召回内院,后边也做到都察院大堂。干白虹寿至九十,忽然悟道成仙,就有紫阳真人,白日飞来,与之乘鹤而去。自后干氏科第不绝,子孙繁衍,以享厚德之报云”。
    [1]《山水情传》第二十二回诗。
    [1]故宫珍本丛刊本中作“都门”,故宫博物院编《印人传·读书录》等五种 故宫珍本丛刊第342册子部四库撤出书 为书影、读书录、印人传、闽小纪、同书五书合订 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38-239页。
    [1]《书影》卷九,清周亮工著,中国文学参考资料丛书 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32页。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7月新1版。
    [1]参见陈益源《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台北:学峰文化事业公司,1997。
    [2]《天缘奇遇记》。
    [3]《定情人》第二回。
    [4]春柳莺》第三回。
    [5]《终须梦》第一回。
    [1]《红楼梦》己卯本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夹批。
    [1]《春柳莺》第十回。
    [2]《铁花仙史》第一回尾评。
    [3]《吴江雪》第九回。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61-262页。
    [1]郭昌鹤《佳人才子小说研究》,《文学季刊》创刊号、第二期,1934年。
    [2]原文:十之八九是独生子和独生女(或者一男一女)……而才子佳人们的终鲜兄弟,姊妹无一,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强调出他们的才美丽无双,一方面却也是为了减少人物的繁杂,便于集中描写。因为这些才子佳人小说虽然多半可以算是长篇小说,但篇幅毕竟不太长,通常约在五万到十万字左右,以章回来算大概是十回到二十回左右,不可能处理太多的人物,所以为了集中笔墨,使主角人物生动,主角们也就不得不是单丁独女了。胡万川《话本与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大安出版社,1994年,第211页。
    [3]《景香亭》第一回。
    [4]《蝴蝶缘》第一回。
    [5]《玉楼春》第一回。
    [6]《引凤箫》第一回。
    [7]《英云梦传》第一回。
    [1]《绣屏缘》第一回。
    [2]《醒风流》第一回。
    [3]《玉娇梨》第四回。
    [4]《平山冷燕》第七、十回。
    [5]《合浦珠》第一回。
    [6]《情梦柝》第一回。
    [7]《巧联珠》第一回。
    [8]《麟儿报》第一回。
    [9]《吴江雪》第二回。
    [10]《飞花艳想》第一回。
    11《五凤吟》第一回。
    [1]《春柳莺》第一回。
    [2]《好逑传》第一回。
    [3]《幻中真》第一回。
    [4]《金云翘传》第一回。
    [5]《终须梦》第一回。
    [6]《鸳鸯配》第一回。
    [7]《飞花咏》第一回。
    [8]《山水情传》第一回。
    [9]《画图缘》第一回。
    [10]《玉支玑》第一回。
    11《赛红丝》第一回。
    [1]《两交婚》第一回。
    [2]《凤凰池》第一回。
    [3]《宛如约》第一回。
    [4]《醒名花》第一回。
    [5](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6](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7](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1](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7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20页。
    [3]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33页。
    [1]陈大康《通俗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张德建《明代山人文学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催晓梦》署名籍贯作“云间”,《警梧钟》作“云阳”。二书都由“广陵琢月山人校”《五凤吟》署“云间嗤嗤道人编著,古越苏潭道人评定”。
    [1]胡万川《钟馗神话与小说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0。
    [1]江苏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页205。
    [2]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622。
    [3]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页105。
    [1]崔乃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卷一,页1705-1730。
    [1]清张潮、杨复吉、沈茂德等编纂《昭代丛书》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247页。
    [1]郭浩帆《“烟水散人”析议》,明清小说研究,1997(2)。
    [2]《美人书·卷八》引。
    [3]即《女才子书·自叙》。
    [1]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第232页。
    [1]钟斐《题女才子序》。
    [2]注,1685年为笔者的一个估算的上限。
    [3]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第308页。
    [4]啸花轩当是活跃在康熙中后期到乾隆年间的书坊。对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的流行小说多有翻刻。翻刻时作者名字一般不做改动,有时其前序也照搬,此即照搬之一例。如它翻刻的徐震的另一部小说《灯月缘》还保留着原来的题署。“檇李烟水散人戏述”、“东海幻庵居士批评”;对此要细加斟别。
    [1]《美人书·叙》。
    [2]《鸳鸯配》又名《鸳鸯媒》。
    [1]从传世的苏州坊刻本来看,书坊与作家之间存在某种互惠关系,或许下面两条材料可以作为佐证。北京大学藏有明崇祯间刻本《皇明今文定》二十四册,书有附录六条,第一条云:“此刻据予十余年来藏本,增以近科,然嘉、隆以来,先辈未见全稿者尚多。近科房书藏稿,经选手漏遗者,又未及见,而海内岂无湛思坚忍不好浮名者。倘嘉惠后学,邮寄阊门徐氏书室,共成补刻,此不佞所厚祈也。”北京大学另藏酉酉堂刻《明文奇赏》四十卷,卷端有为续集征文启,末署:“愿与征者,或封寄,或面授,须至苏州阊门,的问书坊酉酉堂陈龙山,当面交付。”另外,当地通俗作家冯梦龙的作品被反复刊行,仅《醒世恒言》就有叶敬池、叶敬溪和衍庆堂三种刻本,也可说明这点。参见黄镇伟《坊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1]明代的版刻史上,苏州写有很辉煌的一页。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明人刻书之精品”中列举了吴郡沈与文野竹斋、昆山叶金工萧竹堂、震泽王延吉恩褒四世之堂、吴郡袁裂嘉趣堂、顾春世德堂、东吴郭云鹏济美堂、东吴徐时泰东雅堂、毛晋汲古阁,可谓名家云集,精品迭现。尤其汲古阁主毛晋,是明代乃至中国古代版刻史上最负盛名的民间出版家,自明天启至清初四十多年间,共刻书六百余种,以校勘精善、雕刻华美称誉士林,世称“毛刻本”。叶氏亦对“明毛晋汲古阁刻书”加以详考。考之胡应麟所说“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其精吴为最”,证明明代苏州刻书确实驰名于世。而苏州刻书的盛名,除了文人家刻精品的打造以外,以小说戏曲为主打的坊刻也着实起到了红花绿叶之助。明代苏州人文荟萃,街市繁华,商贸发达,培养了一个生活之余追求文化娱乐消费的庞大群体。活跃于嘉靖年间以刊行四部典籍、讲究细校精刊的文人家刻,已不能满足商业社会世俗娱乐的需求,于是就有了万历年间苏州坊刻的闪亮登场。胡应麟所见“凡姑苏书肆,多在阊门内外及吴县前,书多精整,然率其地梓也”,应正是万历间书坊初兴的情景。苏州书坊有家族经营的特点,如叶氏,有叶敬池、叶敬溪、叶启元玉夏斋、叶昆池能远居、叶瑶池天葆堂、金阊书林叶瞻泉、叶华生;陈氏有陈龙山酉酉堂,陈长卿、陈仁锡;其他有金阊龚少山、金阊舒载阳、金阊安少云尚友斋、金阊的大观堂、拥万堂、书业堂、宝翰堂;吴县衍庆堂、吴县天许斋、吴郡书林大来堂,等等。其中玉夏斋曾自主编刊《玉夏斋传奇》十种,酉酉堂刻陈仁锡辑《奇赏斋广文苑英华》系列五种,大观堂刻《宋三大臣汇志》,龚少山刻《镌杨升庵批点隋唐两朝志传》、《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叶昆池能远居刻熊大木《玉茗堂批点南北宋传》,叶敬池刻《醒世恒言》、《石点头》,衍庆堂刻冯梦龙《三言》,天许斋刻《天许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大来堂刻《白雪斋选定乐府吴骚合集》,拥万堂刻《唐宋八大家文钞》等都有名于世。参见黄镇伟《坊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1]《玉娇梨·叙》。
    [2]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见《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辑,中华书局1987年,第135、140页。
    [4]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见《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5]另一种算法,“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使中国人口由明天启三年(1623年)的五千一百六十五万零四百五十九人减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一千九百零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以识字率百分之一计,--民国初统计,有19万之多。这当中,才子佳人小说读者也当有十万左右。
    [1]含对《平山冷燕》的修改与润色的时间,《平山冷燕》是经过了天花藏主人的修改的。
    [2]《平山冷燕·序》。
    [1]《玉娇梨·叙》。
    [2]《玉娇梨·叙》。
    [3]《画图缘·序》。
    [4]《定情人·序》。
    [1]《两交婚小传·序》。
    [2]《飞花咏·序》。
    [3]《人间乐·序》。
    [4]《飞花咏·序》。
    [1]《画图缘·序》。
    [2]《平山冷燕》总评。
    [3]《人间乐·序》。
    [4]《定情人·序》。
    [1]《平山冷燕》第一回评。
    [2]《平山冷燕》第四回回评。
    [1]《平山冷燕》第六回回评。
    [2]《平山冷燕》第六回回评。
    [3]《平山冷燕》第九回回评。
    [4]《平山冷燕》第十一回回评。
    [1]我国的著作权立法始于清朝未年:1910年颁布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该法共5章55条,分为通则、权利期限、呈报义务、权利限制和附则。此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先后于1915年和1928年颁布过《著作权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版权保护制度有了新的发展,新中国第一部涉及版权保护的规章是1950年公布的《关于改进和发展出版工作的决议》。《决议》指出:“出版社应尊重著作权及出版权,不得有翻版、抄袭、篡改等行为。”1984年6月,文化部印发了《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依据此条例,我国省级文化出版管理机关中的版权管理部门,接受和调处了一大批版权纠纷,各地法院也审理了一大批版权诉讼。在这个阶段,我国版权保护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培养了 一大批版权管理和执法人员,另一方面也积累了版权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的经验。1986年5月,国家版权局向国务院呈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法(草案)》。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它标志着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制度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我国的版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1]明代,苏州是全国出版业的中心。有文字可考的中国最早一场版权官司就在苏州。明人刘昌《县笥琐探》书中,就记述了明初这桩公案。永乐年间,河南渑池县丞王廉,写了一部解说经义的《四库详说》,稿子留在县民曹端处,自己任山西布政使去了,曹端也出任了山西霍州州学学正。后王廉以公事过失论死。苏州知府况钟得到了《四库详说》书稿,一向倡导兴学的况钟便以官府名义刊刻。明初开始以八股文科考,这部书好比今天的教辅书,畅销一时。曹端在霍州见到后向况钟投牒申诉,说此书乃是自己所著,王廉己死,申辩无人,结果此书“版权”终归曹端。
    [2]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编余缀遗》,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第159-161页。
    [3]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8年版,是在他1990年社科院写的博士论文和199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所写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
    [4]见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9页。
    [1]这三朝的仅有史记载的文字狱就有160余起,其中仅乾隆一朝就达130余起,见郭成康 林铁均 《清朝文字狱》群众出版社 1990年,第34页。
    [2]参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附录五,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3]参考《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二百六十三《厚风俗》三。
    [4]参考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4页。
    [1]这15部中也有还有未定其产生年代的作品,如《铁花仙史》、《引凤箫》。
    [2][法]克劳婷·苏尔梦编著 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136-173,共472页。
    [3][法]克劳婷·苏尔梦编著 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134,共472页。
    [1]何焯(1661-1722)字屺瞻,号义门,晚号茶仙,江苏长洲人。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冬,圣祖南巡驻涿州,巡抚李光地应旨以焯荐,召直南书房。明年,赐举人,又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仍直南书房。……又十年,复以光地荐,授编修。《清史列传》传于世。
    [2]文中有壬辰冬,此为康熙51年,1712年,笔者注。
    [3]前有题署乾隆14年岁已巳,省斋主人重录的总评,即1749年。
    [4]此乾隆5年,即1740年,笔者注。
    [1]这些合刊本中,与大塚秀高的《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所著录的版本,当有重合之处。因为大塚秀高的《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在《玉娇梨》和《平山冷燕》条目下,并未将其合刊本析出另列,而且二书目下都列其合刊本。
    [1]参考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08页。
    [2]鲁迅《且介亭杂文·隔膜》。
    [1]这是一部从中国通俗小说中摘录词语,按笔划加以编辑的辞书。在书首列举援引的中国小说书目及其他书目多达一百六十种。
    [2]严绍盪《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中华书局 湖南出版社 共379页。
    [3]王晓平 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 中华书局 湖南出版社 1987年53页,共425。
    [1]见《玉麟梦》研究。
    [2]卢蔚秋编《东方比较文学论文集》中华书局 湖南出版社 1987年282-283页 共354。
    [3]爱克曼 歌德谈话录 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13页。共288页。
    [4]法国在19世纪是欧洲的汉学中心。之所以成为欧洲的汉学中心,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兰西学院于1814年12月11日设立了欧洲第一个汉学讲座“中国、鞑靼、满洲语言与文学讲座”(Chaire de Langues et Littératures chinoises et tartares-manchous)。这个讲座的名称一直延续到1918年。1910-1964年间改名为“中国语言与文学讲座”(Chaire de Langue et Littérature chinoises),1975年起更名为“中国理智与社会史(Chaire d'Historie sociale et inellectuelle de la Chine。
    [5]见钱林森《中国文学在法国》广东:花城出版社1990年,第127。
    [1]钱林森编《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古典戏剧和小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2]李梦生《中国禁毁小说百话·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安平秋,章培恒《中国禁书大观》,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第145页。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下)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933页。
    [1]陈益源《小说与艳情》,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李明军.禁欲与放纵--明清艳情小说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5.
    [2]这样的书不仅数量众多,(种类倒不一定很多)而且影响渗透到其他小说类型中。历史演义小说的时事小说中均加入了大量不堪入目的艳情描写。例如,成书于崇祯初年齐东野人作《隋炀帝艳史》,一变以往历史演义敷叙兴废争战之事的老路,以“奇艳”为旨趣,“单录炀帝奇艳之事”。隋炀帝的风流艳史在该书占有极大篇幅。如时事小说《皇明中兴圣烈传》的作者乐舜日,为鞭笞魏阉,写其父是惯打劫的强盗,其母是玩杂耍、好淫靡的艺人,魏乃其母与野狐交合所生,年青时嗜赌爱嫖,丧家败业,身染梅毒,变成阉人。蓬蒿子编《定鼎奇闻》将李自成写成个大淫棍,说他“恣意淫乐,尚未能尽兴,思量要建一个极巧的春宫”,“又要寻最好最验的房术,必得通宵尽日,方得畅快”。既得了春宫、春药,“便自尽情淫弄起来,一夜里用几个妇人同睡”(见十六回)。江左樵子《樵史演义》第二十二回,也写李自成与韩氏床帏大战、韩氏与盖虎儿私通。第二十七回又写李自成与邢氏恣意交欢等,皆不堪寓目。再如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性描写。“二拍”较“三言”为过。
    [3]纪德君《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中的浊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
    [4]清人黄正元《欲海慈航》引颜光衷语,又引袁了凡语批判淫邪小说。
    [5]戴不凡:《小说见闻录》第29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6]明末人刘宗周(1578-1646)《人谱类记》卷下,同治六年重镌《汇纂功过格》卷七《与人格劝化》,清人余治《得一录》卷十一之一《收毁淫书局章程》,均引张缵孙《戒人做淫词》。周亮工《赖古堂尺牍新钞》所引名为《正同学书》,除其字句稍有出入,内容同)。
    [1]余治《得一录》“故不惮”句以下,与刘宗周字《人谱类记》卷下所录稍有出入,兹将不同列出,可对比。
    [1]当然,这样的情节在明代嘉靖朝代前后的中篇传奇小说就出现了,如《寻芳雅集》、《天缘奇遇》、《李生六一天缘》,都是男主人以多有艳,科举高中,但结局或激流勇退,归隐享乐:或得道成仙,享乐仙界。但这些都是用文言写就,估计未必有泛滥在晚明文坛的艳情小说那么普及。
    [2]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猥亵小说著录为清代,实《肉蒲团》一书在明代崇祯六年。见萧湘恺《珍本禁毁小说大观》第134页。
    [1]李渔《怜香伴》卷末收场诗。
    [1]可参见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谈到通俗小说时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相关论述。
    [1]中国人的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如此,大概人生现实地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小说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清魏晋锡纂修《学政全书》卷七《书坊禁例》,见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19、20页。
    [2]朱维铮 中国经学史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64-189页。
    [1]参见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参见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重厚”,《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2]乾隆《苏州府志》卷21《风俗》。
    [3]乾隆《长洲县志》卷11《风俗》。
    [4]康熙《苏州府志》卷21《风俗》。
    [5]康熙《松江府志》卷54《遗事下》。
    [6]《圣祖实录》卷二三八。
    [1]与天花藏主人有关的小说有好几个别名。《玉娇梨》和《平山冷燕》也有不同的名字。
    [2]啸花轩直接翻刻其他书坊的小说,有时连名字和时间也顾不上改易,这样的矛盾也保留了较早刻本的原貌,为学界分析辨别提供了依据。也正是从此,笔者追踪到了烟水散人的某些信息。
    [1]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244-245,共306页。
    [1]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两剧中的人物。他是个破落的骑士、流氓头子,倚仗他和太子的亲密关系,招摇撞骗以至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他是个酒色之徒,他谋生的手段是吹牛、欺骗、诡辩、顺风转舵、趁火打劫、混水摸鱼。他在战场上保持一种“有分寸的勇放”,为了苟全性命,不惜装死和谎报军功。他虽然出身封建贵族,但对于这一阶级视为最珍贵的品质--荣誉则弃之如敝履。福斯塔夫正是封建关系解体时期“无衣无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围绕治国王与太于之间的矛盾和国王与贵族之间的战争,招广泛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组织起来,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生活场面宫廷和贵族城堡中的生活,公路上的抢劫,政府的搜捕,四乡的征兵骚扰,官吏的层层敲诈,农民和手工艺人的失业贫困,以至酒店、妓院的情最,构成了一幅16世纪英国动荡社会的五光十色的画面。而这幅画面的中心就是福斯塔夫及其一伙人的活动。思格斯《至拉莎尔》的信中提到福斯塔夫式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剧作中一个没落的封建骑士的形象,在《亨利四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亨利五世》中均出现。福斯塔夫式这一人物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就个人身份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一人物却压倒亨利四世、哈尔王子等主要人物,成为这部剧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围绕这个人物。莎士比亚勾勒了一幅社会图景:地点大多在“猪头酒店”这样的下等酒店,人物则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恩格斯称为福斯塔夫式背景。福斯塔夫既是典型人物,又构成典型环境。参见纪怀民、陆贵山、周忠厚、蒋培坤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222页。
    [1](英)乔·艾略特等著,张铃等译,《小说的艺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1]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这可从多个方面探讨。比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力的衰落,政府力量的衰落,改变了其在与市场力量对比中的强势地位,无力再规范市场。尽管政令频出,但收效不大。再有一味的禁毁,不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渠道,更不是一个优化渠道。康雍乾三朝政府强势时尚且屡禁不止,更不要说弱势时了。
    [3]这当然并不是说《红楼梦》只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批判继承,但才子佳人小说无疑是《红楼梦》产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从《红楼梦》文本及文学演时的脉络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4][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17-119页,新版第103页。
    [1]《玉娇梨》--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韩锡铎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刘广和校点.收于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中).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冉休丹点校.古本小说读本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平山冷燕》--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李致中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丁琴海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上).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环生点校.古本小说读本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两交婚小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王多闻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林辰主编.才子佳人小说集成[M](2).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
    [4]《玉支玑小传》--吉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周有德校点.收于: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林辰主编.才子佳人小说集成[M](2).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
    [5]《画图缘小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杨力生,周有德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6]《定情人》--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李落,苗壮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7]《人间乐》--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幻中真》--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
    [9]《飞花咏》--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宋嘉哲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10]《金云翘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李致忠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丁夏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中).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1]《麟儿报》--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2]《赛红丝》--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吴庆先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
    [13]《好逑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邓安生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上).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4]《情梦柝》--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赵景云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中).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5]《玉楼春》--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6]《合浦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张毅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中).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7]《鸳鸯媒》--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8]《赛花铃》--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9]《终须梦》--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小凡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中).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0]《凤凰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韦海英校点.殷国光 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下).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1]《巧联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马晓光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中).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2]《吴江雪》--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司马师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丁琴海校点.收于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上).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3]《春柳莺》--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4]《飞花艳想》--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沈可英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下).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5]《宛如约》--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萧相恺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6]《山水情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7]《蝴蝶媒》--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罗炳良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中).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8]《锦香亭》--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29]《生花梦》--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殷国光校点.收于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上).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0]《归莲梦》--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马托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31]《绣屏缘》--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2]《五凤呤》--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3]《快心编》--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朱眉叔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34]《醒风流传奇》--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于文藻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5]《孤山再梦》--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6]《醒名花》--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张联荣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中).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7]《集咏楼》--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8]《英云梦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邓安生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上).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9]《金石缘》--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小说选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
    [40]《女开科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1]《铁花仙史》--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沈锡麒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42]《女才子书》--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马蓉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43]《驻春园小史》--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李致忠校点.明末清初小说选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赵霞校点.殷国光,叶君远主编.明清言情小说大观[M](中).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4]《灯月缘》--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5]《珍珠舶》--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6]《后七国乐田演义》--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7]《梁武帝西来演义》--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8]《古今列女传演义》--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9]《引凤箫》--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李仲凯校点.傅璇琮主编 中国古代小说珍秘本文库3[M].三秦出版社 1998.
    [50]《梦中缘》--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小说选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1]《二度梅全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小说选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2]《金兰筏》--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傅建民校点.傅璇琮主编 中国古代小说珍秘本文库4[M].三秦出版社 1998.
    [53]《炎凉岸》--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92.
    [2]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61.
    [3](日)大塚秀高.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M],日本:汲古书院,1987:263.
    [4](澳)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通俗小说提要[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269.
    [5]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M],南京:江苏社会科学院,1990:1415.
    [6]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M](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7]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854.
    [8]王利器编.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30.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60.
    [10]戴不凡.小说见闻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301.
    [11]阿英.小说闲谈四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16.
    [12]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中华书局,1980:755.
    [1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67.
    [14]郑振铎.文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15]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16]郭箴一.中国小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17]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中华书局,1939.
    [18]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编写组.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09.
    [19]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28.
    [20]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3]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
    [24]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830.
    [25]陈大康.通俗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26]张俊.清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477.
    [27]向楷.世情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343.
    [28]何满子.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204.
    [29]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306.
    [30]李梦生.中国禁毁小说百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547.
    [31]宁宗一.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308.
    [32]陈美林 冯保善 李忠明.章回小说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340.
    [33]安平秋 章培恒主编.中国禁书大观[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715.
    [34]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879.
    [35]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41.
    [36]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273.
    [37]林辰,段句章.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151.
    [38]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503.
    [39]胡万川.话本与才子佳人小说[M].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312.
    [40]苗壮.才子佳人小说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143.
    [41]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上中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76.
    [42]高玉海.明清小说续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53.
    [43]王晶.西方通俗小说:类型与价值[M].昆明:云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19.
    [44]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69.
    [45]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50.
    [46]宁宗一.中国小说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7]谢晰,羊列容,周启志著.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357.
    [48]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17.
    [49]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80.
    [50]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18.
    [51]叶舒宪.文学与治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96
    [52]吴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263.
    [53]胡亚敏.叙事学[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9.
    [54]钱林森.中国文学在法国[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55]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5:251.
    [56]李新灿.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52.
    [57]苏建新.中国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10.
    [58]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59]陆树仑.冯梦龙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62.
    [60]聂付生.冯梦龙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54.
    [61]傅承洲.冯梦龙与候慧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2]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51
    [63]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342.
    [64]李明军.禁欲与放纵--明清艳情小说文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
    [65]周建渝.传统文学的现代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00.
    [66]龚鹏程.晚明思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47.
    [67]康正果.风骚与艳情[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56.
    [68]任明华.才子佳人小说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69]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74.
    [70]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53.
    [71]张书才,杜景华主编.清代文字狱[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72]陈益源.小说与艳情[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94.
    [73]欧阳健.历史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74]谭正璧.古本稀见小说汇考[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475.
    [75]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529.
    [76]薛亮.明清稀见小说汇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59.
    [77]杨绳信.中国版刻综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568.
    [78]明清小说论丛[M](1-5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1986.
    [79]崔乃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80]彭作桢.古今同姓名大辞典[M].上海:上海书店,1983:1239.
    [8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120.
    [82]王清原 牟仁隆.小说书坊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330.
    [83]潘光旦.潘光旦文集卷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01.
    [84]李勇.通俗文学理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404.
    [85]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727.
    [86]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52.
    [87]龚笃清.冯梦龙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723.
    [88]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M].上杂出版社,1953:235.
    [89]陈正宏 谈蓓芳 中国禁书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75.
    [90]韩伟表.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M].山东:齐鲁书社,2006:476.
    [91]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68.
    [92]萧湘恺.珍本禁毁小说大观[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726
    [93]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98
    [94]蔡卫 游飞编著.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502
    [1][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96.
    [2][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07.
    [3][美]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229.
    [4][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50.
    [5][美]马克梦.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85.
    [6][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7][俄]米哈依尔·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M],第1-5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美]伊恩·瓦特著,高原,董红均译.小说的兴起[M].北京:三联书店,1992:378.
    [9][美]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阎嘉译.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6.
    [12][英]约翰·斯道雷 著,杨竹山,郭发男,周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1.
    [13][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女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20.
    [1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07.
    [16][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译林出版社,1999:572.
    [17][美]曼素恩.缀珍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25.
    [18][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57.
    [19][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147.
    [20][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52.
    [21][美]戴安娜·克兰著,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见:刘东,黄平主编.人文学与社会译丛.译林出版社,2001:203.
    [22][波兰]弗·兹纳涅茨基著,郏斌祥译,郑也夫校.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见:刘东,黄平主编.人文学与社会译丛.译林出版社,2000:167.
    [23][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见:刘东,黄平主编.人文学与社会译丛.译林出版社,2000:252.
    [24][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见: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商务印书馆,2002:470.
    [25][英国]托·斯·艾略特著.李赋宁译.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百 慕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273.
    [26][德]约瑟夫·皮珀著,刘森尧译.闲暇:文化的基础[M].新星出版社,2005:166.
    [27][英]弗兰克·莫特著,余宁平译.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M].见:张一兵主编,周宪,任天石副主编.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04.
    [28][英]西莉亚·卢瑞著,张萍译.消费文化[M].见:张一兵主编,周宪,任天石副主编.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6.
    [29][法]鲍德里亚著,仰海峰译.生产之镜[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40.
    [30][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见:张一兵主编,周宪,任天石副主编.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1.
    [31][法]克劳婷·苏尔梦编著.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472.
    [1]郭昌鹤.佳人才子小说研究[J].(上)、(下).文学季刊,创刊号、第二期,1934.
    [2]王青平.刘璋及其才子佳人小说[A].明清小说论丛,第一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3]王青平.墨浪主人即天花藏主人[A].才子佳人小说述林,(即《明清小说论丛》第二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4]王青平.关于徐震及其<女才子书>的史料[J].北京:文学遗产,1985,2.
    [5]康正果.重新认识明清才女[J].中外文学,1993,22(6).
    [6]曹碧松.才子佳人小说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A].明清小说论丛,第一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7]郭英德.论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戏曲小说的审美趣味[J].文学遗产,1987,5.
    [8]郭浩帆.「烟水散人」析议[J].明清小说研究,1997,2:136-144.
    [9]陈大康.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J].文学遗产,2000,2:99-113.
    [10]陈大康.论通俗小说的双重品格[J].上海文论,1991,4.
    [11]刘坎龙.「才子」的理想人格-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透视之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12]刘坎龙.才子佳人小说类型研究-才子佳人小说文化透视之二[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31-37.
    [13]刘坎龙.借鉴与创新-才子佳人小说对《红楼梦》的影响举隅[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72-75.
    [14]刘坎龙.论「拨乱小人」-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之二[J].明清小说研究,1996,3:87-99.
    [15]潘知常.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美学风貌[J].社会科学辑刊,1986,6.
    [16]卢兴基.小说发展分支的一个重要环节-再评才子佳人小说[A].才子佳人小说述林(即《明清小说论丛》第二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17]卢兴基.在《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填补历史的空白[A].明清小说论丛,第一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18]苏兴.天花藏主人及其才子佳人小说[A](一).才子佳人小说述林(即《明清小说论丛》第二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19]曹萌.再论明末言情小说观及其发展段落[J].南开学报,1997,2:41-51.
    [20]陈瑜.才子佳人小说婚恋观的文化透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7-99.
    [21]郭英德.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J].求是学刊,2001,2:80-87.
    [22]李劲松.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及其结构特点[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56-60
    [23]纪德君.才子佳人小说婚姻模式的特征和成因--兼评其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J].青海师大学报,1996,1:80-85.
    [24]李鸿渊.失意·渴慕·梦幻--从创作主体看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团圆结局[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96-98.
    [25]雷勇.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演变与才子佳人小说的“情”[J].甘肃社会科学,1994,2:87-91.
    [26]刘书成.明清艳情小说创作心态论[J].西北师大学报,2002,5:68-73.
    [27]彭隆健.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学意义--论才子佳人小说对传统叙事观的改变和想像性叙事缺陷的弥补[J].娄底师专学报,2003,1:100-103.
    [28]任明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地域特征和兴盛原因[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7,2:1-4.
    [29]王畅.叛逆与桎梏--简论<女才子书>的思想艺术[J].河北师大学报,1995,3:48-53.
    [30]谢真元.才子佳人模式及其文化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1999,4:59-68.
    [31]杨力生.关于烟水散人天花藏主人及其他[J].明清小说论丛,1985,1.
    [32]张菁强.人性和礼教的乌托邦--才子佳人小说述论[J].明清小说研究,1998,3:4-14.
    [33]曾凡安.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贞节、讽世与隐逸问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05-107.
    [34]朱全福.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创作心态窥探[J].铁道师院学报,1998,3:60-64.
    [35]林辰,《玉娇梨》的版本和作者[J].世界图书,1982,6:15.
    [36]林辰.烟水散人及其小说质疑[A].明清小说论丛.沈阳:春风文艺,1984,1.
    [37]宋莉华.插图与明清小说阅读及传播[J].文学遗产,2000,4:116-125.
    [38]叶瑞宝,金炬.冯梦龙后裔考[J].苏州史志,1990.
    [39]叶瑞宝.苏州书坊刻书考[J].江苏出版史志,1992,3.
    [40]冯伟民.张匀父子与<平山冷燕>[J].文学遗产,1989,5.
    [41]黄卫总.明清小说研究在美国[J].明清小说研究,1995,2:217-224.
    [42]高洪均.冯梦龙家世探秘[J].明清小说研究,1996,1:137-141.
    [43]胡小伟.冯梦龙与东林、复社[J].文学遗产,1989,1.
    [44]姚政.冯梦龙交游录[J].明清小说研究,1991,2.
    [45]文革红.天花藏主人非嘉兴徐震考[J].明清小说研究,2004,1:199-206.
    [46]文革红.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0.
    [47]邱江宁.天花藏主人为女性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8-41.
    [48]章文泓,纪德君.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阐释[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5:110-118.
    [49]王萌.论中国才子佳人文学中的两性格局与文人心态.中州学刊,2003,2:56-60.
    [50]陈大康.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文学遗产,2000,2:99-113.
    [1]颜采容.明清时期出版与文化-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中心[D].南投: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2]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研究[D].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5.
    [3]Wang,Qingping.The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the Early Qing Scholar-beauty Romances[D].P.h D.disser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1998.
    [4]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1990.
    [5]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6]任明华.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河北大学博士论文.
    [7]王颖.才子佳人小说史论[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8]苏建新.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9]董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0]彭龙健.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阐释[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3
    [11]蒲明晴.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4
    [12]杨晓静.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才子形象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
    [13]王文东.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3
    [14]许传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四论[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5
    [15]王旭.才子佳人小说团圆结局新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6]郭伟宏.才子佳人小说与诗词[D].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5
    [17]吕堃.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信物[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8]刘久顺.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9]葛晴.才子佳人小说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0]尹泳植.玉娇梨研究[D].台北: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21]李进益.天花藏及其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88
    [22]林玉玲.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说的爱情婚姻观[D].高雄: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7
    [23]姜凤求.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研究[D].台北: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0
    [24]黄蕴缘.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D].台北: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6
    [25](美)Richard C.Hessney.Beautiful,Talented,and Brave: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Scholar-beauty Romance[D].Ph.D.dissertation,Columbia University,1979
    [26](美)William Brace Crawford.Beyond the Garden Wall[D].Ph.D.dissertation,Indiana University,1972
    [1]古本小说集成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
    [2]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3]明清小说研究所《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
    [4]石昌渝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
    [5]张俊《清代小说史》。
    [6]大塚秀高,《增补通俗小说书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