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以藏族民间的祭祀文化为论述对象。民间祭祀文化积淀着藏族人民从古至今的文化信息,是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至今仍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藏区祭祀是非常盛行的,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普通民众都深知祭祀的重要性。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祭祀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早晨屋顶冒出的桑烟,家中佛前的供品,屋顶的经幡、白石等无不表现出祭祀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多种视角,试图全面系统的论述藏族民间祭祀文化。
     文章的格局大体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界定了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比西方文化、汉文化、藏文化中祭祀的内涵,得出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的范畴及特点。藏文化中祭祀是藏族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宇宙观、价值观的体现;是在藏区民众中普遍盛行的,与神灵精怪打交道的一种宗教行为。不能笼统的将它归属于某种宗教或信仰,它是在藏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在人民大众中形成的混合性、多元性的文化现象。其祭祀对象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大小小的神灵鬼怪,祭祀对象与祭祀者是同盟、伙伴的关系。人们通过祭祀这些随处存在的神灵精怪,消除这些精灵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或仰仗这些精灵来对付邪恶的势力,使生活平安幸福、兴旺发达、无病无灾。而这种行为以祭献各种物品,取悦神灵为主。第二章,天神、赞、鲁祭祀,本章主要依据一些仪轨经文,论述在苯教文化背景下的藏族民间祭祀。其中在民间至今有着深刻影响的祭祀文化有“煨桑”、“血肉祭”、“鲁”神祭祀等。“煨桑”是藏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祭祀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由苯教或更早时期净化仪式演变而来。后来与佛教中的“火供”等相应的仪式相结合,融入了佛教供奉的思想。在佛教传入之前“桑”更多的是净化的含义,这从其名称中也略见一斑。佛教传入后“桑”这种祭祀更多的是以焚烧的供物供养祭祀诸神。所以现今在藏区盛行的“煨桑”这种祭祀仪式是一种混元的文化现象,不能笼统的认为它是原始宗教、苯教或佛教的祭祀仪式。
     第三、四章以民间祭祀的空间关系为依据论述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第三章,论述以村落、部落等地域空间为依托的集体祭祀文化,主要有“希达”、“域拉”、“杰拉”、“萨达”祭祀。第四章,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祭祀,主要有“塔拉”、“郭拉”、“托索”、“尚玛”等祭祀。第五章,神山圣湖祭祀,本章主要以全民性的转山、转湖朝圣中的祭祀文化为论述对象。祭祀的行为主要有:风马经幡祭、煨桑、宝袋祭等。第六章是对藏族民间祭祀品及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特征的分析论述。第七章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的功能分析。主要论述了其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将政治功能、环保功能、文化功能等合在社会功能中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最后列出了四个个案,其中除了日喀则班觉伦布村的民间祭祀文化是以其他人的资料为依据所写外,其余三篇是本人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写的。希望通过对本题的研究能够全面的理清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的发展脉络,祭祀类型,程序、模式,以及在民众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方法主要应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主要收集汉文资料、藏文资料及英文资料,重视藏文新资料的发掘利用。实地调查法,主要应用参与调查、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作为论文的补充说明。
     在整体论的基础上,以人类学中“大传统”和“小传统”对比分析的思路,分析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的渊源及特征。把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置于“小传统”,试图从这个角度分析,藏族民间祭祀文化与原始信仰、苯教、藏传佛教的关系。藏族民间祭祀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具有自己的特征。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了这些大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互动、互容和互补的。民间祭祀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但它又是一类相对稳定的的文化传统,它的传承也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因为文化的演变主要指大传统文化的蜕变和更替。而小传统文化以相对的隐形特征保留在民众中,成为文化传统的内在属性。就如藏族民间的祭祀文化(小传统),主要扎根在民间,是一种以自身带有的、没有太多反思,没有很强势,相对自由,与生产生活同节奏的文化。无论是苯教还是佛教都没有完全的排除或改变这种文化现象,因为这种文化现象没有直接的威胁到它们的地位和生存。只是从自身的宗教特征出发进行了一些改革,也是潜移默化的改变,不是强制性的。
this paper,Mainly discusses the Tibetan folk Sacrifice culture.Sacrifice culture steeped Tibetan people's culture information in ancient times,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ibetan culture. still,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ife. In Tibetan worship is very popular, both senior monks and ordinary people are well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worship.For the general public, the Sacrifice is part of their lives
     In this paper,Mainly discusses the Tibetan folk Sacrifice culture.Sacrifice culture steeped Tibetan people's culture information in ancient times,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ibetan culture. still,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ife. In Tibetan worship is very popular, both senior monks and ordinary people are well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worship.For the general public, the Sacrifice is part of their lives. Smoke of "bsang" from the roof of the morning, Offerings before the Buddha at home, the roof of the streamer, Whitehead, etc. are all sacrifices Worship is the importance of in the ordinary people life. This article, Through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trying to sacrifice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Tibetan Sacrifice culture.
     the pattern of the article As follows: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part of the first chapter defines the object of study, By comparing the worship in Western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Tibetan culture, Come aspec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Sacrifice cultural. Tibetan ritual culture is part of everyday life, is a way of life. General it can not belong to a religion or belief, it is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ibetan,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mixed masses of the people, diverse cultural phenomenon General it can not belong to a religion or belief. It i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ibetan history, in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Gradually formed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mixed, diverse. Tibetan ritual culture is popular in the Tibetan population. It is a religious practices to deal with the Spirits and gods.The ritual objects is the spirits and gods,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ving, Those who worship and ritual objects are alliance partners. People through worship of these gods and Spirits exist anywhere, to eliminate these negative effects, or rely on these to against the evil forces and make life happiness, prosperity, disease-free, without disaster. This kind of behavior to sacrifice variety of Goods, to please the gods and Spirits. Tibetan ritual culture is not a belief system and cultural factors formed the background to a single, Including integration of the Tibetan prehistoric beliefs, Bon, Tibetan Buddhism's beliefs and rituals.
     This sacrificial Relative to Systematic, institutionalized worship in temple and "Offi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festival, known as the "great tradition". It is the Little tradition closely linked to the Tibetan people's lives, Generations in folk; By the Personal, family, clan, tribe, village and local community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main; In ceremony, festival, folk activities in order to maintain form. With the simplicity, mystery, local characters. It Is not completely opposed the Temple of Sacrifice,.they are the interaction and fu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Chapter II worship of God,zan,lue. This chapter based on a number of ritual texts, discussed the worship in the Tibetan Bon religio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bsang", "blood sacrifice"and worship of "Lue"Which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ivil sacrificial culture. "bsang"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Tibetan areas of sacrificial wa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evolved purification ceremony when the Bon period or earlier. Later, Combined with the Buddhist "fire Offering" And other appropriate ceremonies, Into the thinking of the Buddhist Shrine.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bsang" more of a purif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its name which is also slightly evident. Buddhism after the "bsang" This sacrifice is burned for more material support offerings to worship the gods of fire power. After Buddhism,the "bsang" is burned for more material support offerings to worship the gods bye fire power. So now popular in Tibet, "bsang" ritual is a multi-cultural phenomenon, Can not General view that it is the original religion, Bon or Buddhist ritual ceremony.
     The chapters of Third and four, Discusses the Tibetan ritual culture based on Sacrifice of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ChapterⅢ, Discussed the Collective Sacrifice in villages, tribes and other geographical space Chapter IV, Discussed The private worship in family unit. Chapter V, Discussed the Worship in Kamiyama and holy lake.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d the Worship in pilgrimage the mountains and spinning Lake To all the people. Ritual acts are:Wind Horse Prayer flags Festival, bsang, Bag ceremonies. Chapter VI, discussed the Tibetan folk Sacrificial and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ibetan folk ritual. Chapter VII,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ibetan cultural festival. Concludes with a list of four cases, Apart from the village of Shigatse Ban Jue Lun Village Sacrifice culture is based on information other people wrote, The remaining three Cases writted by my field-survey based on information. Hopes to study this issue to sort out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ulture of Folk Sacrifice, sacrificial type, procedures, patterns, and the meaning and effect in public life.
     Research method applied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 Literature major collection of Chinese documents, Tibetan data and information in English, emphasis on the use of Tibetan new documents. Field survey, the main application method is involved in the investigation, depth interview to obtain first-hand information, as the paper's supplement. Writing in the paper the Combined the combination of specific micro and macro research paper discusses. Select folk data from the three major Tibetan, Form a relatively complete picture of Folk Sacrifice in Tibet, Reached its common features. To microscopic analysis, came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by folk culture of worship.
     On the Holism, To anthropology in the "great tradition" and the "little tradi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deas,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an cultural festival to the Primitive religion, Bon, Tibetan Buddhism,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folk culture festival. Tibetan folk culture festival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t can not be generally attributed to the original religion, Bon or Tibetan Buddhism (the great tradition). It i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the big influence of great tradition, 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exclusive, folk culture festival is passive in most cases, but it is a kind of relatively stable cultural traditions. Its heritage is the same strain. This is also the "little tradition" a feature of culture. Because of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mainly refers to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 of Great tradition. The little tradition remain in the public with Stealth characteristics of a relatively,as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Tibetan folk cultural festival, Either Bon or Buddhism are not completely rule out or to change this cultural phenomenon, Just starting from their own religious identity of subtle changes.
引文
1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2 Redfield, Margaret Park,1962:43-44、56-57转自陈波著,生活在香巴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3高小康,非物质遗产与文学中的文化认同[J].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 14
    4高小康,非物质遗产与文学中的文化认同[J].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13
    5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6[法]石泰安著,耿升译“敦煌写本中的吐蕃巫教和苯教”,《外国译文集》(第十一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8页
    7[法]石泰安著,耿升译“敦煌写本中的吐蕃巫教和苯教”,《外国译文集》(第十一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8-9页
    8[法]石泰安著,耿升译“敦煌写本中的吐蕃巫教和苯教”,《外国译文集》(第十一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5页
    9[法]石泰安著,耿异译,西藏的文明[M].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版169页
    10[法]E·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380页
    11[法]E·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417页
    12张宗显,藏族的山神信仰[J].中国西藏,2005年第6期89
    13[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M].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2005,8-9页
    14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3033页
    15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856页
    16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2701-2702页
    17索南旺杰著,阿旺译,宗教学视阈下的藏族山神祭祀仪式研究[J].《西藏艺术研究》2008年01期80页
    18李阳,《说文解字》“示”部字与古代祭祀风俗[J].文化学刊,2008年第5期,51页
    19詹鄞鑫著,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M].1992年版,173页
    20詹鄞鑫著,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M].1992年版,173页
    21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30页
    22[德]费尔巴哈著,宗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3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杨渝东等译,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82页
    24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杨渝东等译,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44
    25布林·莫利斯著,周国黎译,宗教人类学[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202页,
    26詹鄞鑫著,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M].1992年版,179页
    27[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5年版,1页
    28丹珠昂奔著,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页
    29扎雅·罗丹西绕活佛著,丁涛、拉巴次仁译,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101-102页
    30益西措结著、洛珠加措等译:《莲花生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15页。转引自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141
    31杜正乾,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5,22页
    32丹珠昂奔著,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
    33宋兆麟著,巫与巫术[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75页
    34《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35页
    35[法]石泰安著,耿昇译,西藏的文明[M].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版23
    36 Samten G. Karmay, Yasuhiko Nagano The Call of the Blue Cuckoo 2002 by The National Museuem of Ethnology 164页
    37登旺瓦格西·旦增珠扎著,拉先加译,苯教常识问答[J].西藏研究,1999年第四期112
    38霍夫曼著,李有义译,西藏的宗教[M].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65年49
    39霍夫曼著,李有义译,西藏的宗教[M].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65年32
    40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146页
    41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141页
    42[德]费尔巴哈著,宗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页
    43[德]费尔巴哈著,宗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1页
    44[德]费尔巴哈著,宗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36页
    45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66页
    46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66页
    47[英]桑木旦·卡尔梅著,“概述苯教历史及教义”,《喜马拉雅的人与神》,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141页
    48恰白·次旦平措著达瓦次仁译,论藏族的焚香祭神习俗[J].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42
    49[法]石泰安著,耿异译,西藏的文明[M].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版221页
    50于乃昌著,痴迷的信仰、痴迷的艺术,转引自周锡银、望潮,藏族原始宗教中的天崇拜[J].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89页
    51恰白.次旦平措著达瓦次仁译,论藏族的焚香祭神习俗[J].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48
    57[意]图齐著,向红笳译,喜马拉雅的人与神[M].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2005,305页
    58[美]费迪南德D·莱辛著,向红笳译,雍和宫——北京藏传佛教寺院探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182页
    59[日]北村太道,金伟等译,拉达克喇嘛教的礼仪[J].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14),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19页
    60古亚东,“破瓦”与火供[J].西藏旅游,44
    62霍夫曼著,李有义译,西藏的宗教[M].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65年7页
    63刘志群,西藏祭祀艺术[M].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2
    64达·海馨,苯教三界神灵信奉及其主要祭祀[J].西藏旅游,1996年02期21
    65达·海馨,苯教三界神灵信奉及其主要祭祀[J].西藏旅游,1996年02期21
    68东嘎·洛桑赤列著,陈庆英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6页
    69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27-328页
    70登旺瓦格西·旦增珠扎著,拉先译,苯教常识问答,西藏研究,1999年第4期112
    71[法]石泰安著,耿异译,西藏的文明[M].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版222页
    72旧唐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转引自铁国花,浅谈吐蕃盟誓制度[J].社科纵横,2006年第05期117页
    73陈践、杨本加,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138页
    74王尧、陈践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民族出版社,1980年10月101页
    75[英]桑木丹·噶尔美著,耿升译“黑头矮人”出世,王尧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那年版259260
    76褚俊杰,“吐蕃苯教丧葬仪轨研究——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解读”[J].中国藏学20年论文精选(下)2008年1月622页
    77[挪威]帕·克瓦尔耐著,楮俊杰译“西藏苯教徒的丧葬仪式”《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28
    78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46页
    79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45页
    80褚俊杰,“吐蕃本教丧葬仪轨研究——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解读”,《中国藏学》1989年第3期
    81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20页
    82张亚莎,西藏岩画与苯教仪轨文献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81页
    83[挪威]帕·克瓦尔耐著,楮俊杰译“西藏苯教徒的丧葬仪式”《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29页
    84[英]桑木旦·卡尔梅著,概述苯教历史及教义,《喜马拉雅的人与神》,中国藏学出版 社2005年版,143页
    85[挪威]帕·克瓦尔耐著,楮俊杰译“西藏苯教徒的丧葬仪式”《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32页
    86[挪威]帕·克瓦尔耐著,楮俊杰译“西藏苯教徒的丧葬仪式”《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34页
    87霍夫曼著,李有义译,西藏的宗教[M].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65年9
    88霍夫曼著,李有义译,西藏的宗教[M].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65年10
    89陈庆英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355
    90杨辉麟,西藏的神灵[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8-39页
    91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7页
    92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5页
    93霍夫曼著,李有义译,西藏的宗教[M].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65年4页
    94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4-5页
    95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6页
    96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6页
    97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7页
    98格勒,论藏族苯教的神[J].《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347页
    99益西措结著,洛珠加措等译,莲花生大师传[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56
    100达·海馨“苯教三界神灵信奉及其主要祭祀”,西藏旅游1996年02期22页
    101谢热,“古代藏族的龙信仰文化”, 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101页
    102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6-7页
    103谢热,古代藏族的龙信仰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101页
    104 Samten G. Karmay, Yasuhiko Nagano The Call of the Blue Cuckoo 2002 by The National Museuem of Ethnology165页
    105陈波,康区的神山祭祀与想像[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期3页
    106刘立千译,格萨尔王传·天界篇[M].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97
    107刘立千译,格萨尔王传·天界篇[M].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98-99页
    108格勒著,藏学、人类学论文集[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455页
    109[奥]内贝斯墓·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564-565页
    110恰白·次旦平措《论藏族的焚香祭神习俗》《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41页
    111恰白·次旦平措,论藏族的焚香祭神习俗[J].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41页
    112[法]桑木丹·噶尔梅,扎洛译,对两个藏区地域神崇拜的比较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94
    113参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西藏卷》,第100-101.
    114孙林,敦煌吐蕃文献中的早期苯教神灵体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9页
    115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240页
    116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231页
    117华锐·东智,祭祀山神话插箭[J].中国西藏,2005年04期74页
    118陈景源等,青海省同仁地区民间宗教考察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60页
    119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102页
    120[法]石泰安著,耿异译,西藏的文明[M].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版232页
    121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73页
    122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75-76页
    123[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M].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2005年版17页
    124[奥]海德戈得著,德康·索朗曲杰译,山神、祖先的姓氏及神圣的武器——评位于中尼边境上的宗教圣地及其社会特征[J].西藏研究,2003年01期114-115
    125华锐·东智,祭祀山神话插箭[J].中国西藏,2005年04期77页
    126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102-103
    127[法]桑木丹·噶尔梅著,扎洛译,对两个藏区地域神崇拜的比较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92-93页
    128[奥]内贝斯墓·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27-228
    129[法]桑木丹·噶尔梅著,扎洛译,对两个藏区地域神崇拜的比较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95
    131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227-228页
    132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229页
    133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4陈庆英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5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251
    136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175页
    137霍夫曼著,李有义译,西藏的宗教[M].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65年,5
    138 Samten G.Karmay,Yasuhiko Nagano The Call of the Blue Cuckoo 2002 by The National Museuem of Ethnology165页
    139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5页
    140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6页
    143丹珠昂奔著,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6
    144林继富,西藏农耕民俗的生成与表现[J].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56页
    145格勒,论藏族苯教的神[J].《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361-362页
    146赤烈曲扎著,西藏风土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62页
    147赤烈曲扎著,西藏风土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62-163页
    148郑堆,后藏农村民间祭祀[J].西藏民俗,1996年04期14页
    149廖东凡著,雪域西藏风情录[M].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1999年版,278页
    150李安宅著,李安宅藏学文论选[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68页
    151李安宅著,李安宅藏学文论选[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68页
    152张鹰,藏南年俗中的祭神仪式[J].《西藏民俗》,2003年第1期.
    153格勒等著,藏北牧民[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269页
    154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281-282页
    155陈波,康区的神山祭祀与想像[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2-3页
    156郑莉等著,藏族民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对嘉戎藏族牧民民居的宗教社会学田野调查[J].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57[法]石泰安著,耿异译,西藏的文明[M].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版250页
    158康·格桑益希“风马与经幡”[J].西藏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63页
    159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174页
    160丹珠昂奔著,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9
    161杨辉麟,《西藏的神灵》,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07页
    162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8-29页
    163陈波,康区的神山祭祀与想像[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期2页
    164格勒等著,藏北牧民[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271-272页
    165霍夫曼著,李有义译,西藏的宗教[M].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65年8页
    166杨辉麟,西藏的神灵[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09页
    167刘瑞明,灶神神话研究补说[J].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79页
    169丹珠昂奔著,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7
    170丹珠昂奔著,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8页
    171格勒,论藏族苯教的神[J].《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372
    172(法)桑木丹·噶尔梅,扎洛译,对两个藏区地域神崇拜的比较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95-96页
    173释迦仁钦德著,汤池安译,雅隆尊者教法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4页
    174图齐著,西藏与蒙古的宗教[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276
    175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4页
    176格勒,论藏族苯教的神[J].《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354页
    177王尧、陈践,教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页,
    178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4-15页
    179Samten G.Karmay,Yasuhiko Nagano The Call of the Blue Cuckoo 2002 by The National Museuem of Ethnology,165页
    182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7页
    183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84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35-236
    185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239
    186格勒等著,藏北牧民[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187陈庆英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352
    188杨恩洪,果洛的神山与《格萨尔王传》[J].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115-116
    189转引自南文渊,“藏族神山崇拜观念浅述”《西藏研究》2000年第二期,111页
    190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162页
    191果洛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果洛藏族自治州概况[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19页。
    192[奥地利]勒内·内贝斯基,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193格勒等著,藏北牧民[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267页
    194杨恩洪,果洛的神山与《格萨尔王传》[J].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116
    195祥秋多吉掘藏,墨尔多神山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2-3页
    196祥秋多吉掘藏,墨尔多神山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4-5页
    197祥秋多吉掘藏,墨尔多神山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6页
    198祥秋多吉掘藏,墨尔多神山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45页
    199苏发祥主编,安多藏族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329页
    200谢继胜,战神杂考[J].中国藏学,1991年第4期59页
    201谢继胜,“风马考”[M].唐山出版社,1996年第1版97
    202李连荣,藏族风马旗观念的起源与民俗象征[J].中国藏学,2008年02期102页
    203更敦群培著,格桑曲批译,更敦群培文集精要[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版,137页
    204康·格桑益希,“风马”——远古魂像的飘帘[J].西藏科技报,2004年06月版
    205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20页
    206[英]罗伯特·比尔著,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73页
    207[英]桑木丹·噶尔美著,耿升译“黑头矮人”出世[J].王尧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那年版247-248
    208康·格桑益希“风马与经幡”[J].西藏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62页
    209谢继胜,“战神杂考”,[J].中国藏学,1991年第4期57页
    210谢继胜,战神杂考[J].中国藏学,1991年第4期57页
    211康·格桑益希“风马与经幡”[J].西藏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62页
    212林继富著,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7页
    213谢继胜,“战神杂考”[J].中国藏学,1991年第4期51页
    214谢继胜,“战神杂考”[J].中国藏学,1991年第4期51页
    215谢继胜,“战神杂考”[J].中国藏学,1991年第4期52页
    216谢继胜,“战神杂考”[J].中国藏学,1991年第4期54页
    217谢继胜,“战神杂考”[J].中国藏学,1991年第4期54页
    218[法]石泰安著,耿昇译,西藏的文明[M].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版260页
    219李安宅著,李安宅藏学论文集[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223页
    220李安宅著,李安宅藏学论文集[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224页
    221韩书立著,西藏风马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4
    222贾伟、李臣玲,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信仰[J].民族研究,2005年06期45-46页
    223李安宅著,李安宅藏学文论选[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58页
    225林继富著,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1页
    226林继富,同质异形的神灵谱系——藏族湖神与水神关系透视[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2期204页
    227德吉卓玛,藏区四大圣湖与母体崇拜[J].中国西藏,1995,5,42页
    228德吉卓玛,藏区四大圣湖与母体崇拜[J].中国西藏,1995,5,42页
    229德吉卓玛,藏区四大圣湖与母体崇拜[J].中国西藏,1995,5,43页
    230谢热,“古代藏族的龙信仰文化”,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101页
    231华锐·东智,“藏族为何崇拜龙神”,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40页
    232格勒等著,藏北牧民[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270页
    233曹娅丽,青海湖“祭海”、“跳神”礼仪[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23
    234占堆译,藏历四月十五日龙王潭祭祀活动[J].西藏民俗,2003,40页
    235陈庆英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354
    239张亚莎著,西藏的岩画[M].青海人民出版社,西宁,2006年版73页
    240久美意希多吉造、万果译,“邬坚空行财神所依物—宝瓶制作法”,载万果编译,藏传佛教典籍精选精译[M].民族出版社,2001年,166页
    241久美意希多吉造、万果译,“邬坚空行财神所依物—宝瓶制作法”,载万果编译,藏传佛教典籍精选精译[M].民族出版社,2001年,166-167页
    242久美意希多吉造、万果译,“邬坚空行财神所依物—宝瓶制作法”,载万果编译,藏传佛教典籍精选精译[M].民族出版社,2001年,167页
    243扎雅·罗丹西绕活佛著,丁涛、拉巴次仁译,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21页
    244扎雅·罗丹西绕活佛著,丁涛、拉巴次仁译,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22页
    245 Samten G. Karmay, Yasuhiko Nagano The Call of the Blue Cuckoo 2002 by The National Museuem of Ethnology 164页
    246[奥]内贝斯墓·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426页
    247[英]罗伯特·比尔著,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222
    2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63页,转引自林继富著,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页
    249[英]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基、张泽吉译,金枝[M].新世界出版社,北京,200677页
    25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72年,25页。
    25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72年,25页。
    2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们出版社,1972年,354页
    253[德]费尔巴哈著,宗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54布林·莫利斯著,周国黎译,宗教人类学[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172页,
    255[奥]海德戈得著,德康·索朗曲杰译,山神、祖先的姓氏及神圣的武器——评位于中尼边境上的宗教圣地及其社会特征[J].西藏研究,2003年01期115
    256[奥]德戈得著,德康·索朗曲杰译,山神、祖先的姓氏及神圣的武器——评位于中尼边境上的宗教圣地及其社会特征[J].西藏研究,2003年01期117
    257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杨渝东等译,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44
    258德吉卓玛,藏民族崇拜的十二丹玛女神[J].西藏民俗,2006年2期,41页
    259平措占堆著,西藏农民——后藏班觉伦布村的调查报告[M].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67-68
    260平措占堆著,西藏农民——后藏班觉伦布村的调查报告[M].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68-69
    261平措占堆著,西藏农民——后藏班觉伦布村的调查报告[M].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69
    262平措占堆著,西藏农民——后藏班觉伦布村的调查报告[M].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70
    263平措占堆著,西藏农民——后藏班觉伦布村的调查报告[M].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84
    [1]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散论[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3]丹珠昂奔著,藏族神灵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刘立千著,印藏佛教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5]刘立千著,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
    [6]刘立千译,格萨尔王传·天界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7]陈庆英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廖东凡著,雪域西藏风情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嘎·达哇才仁著,藏族宗教文化论文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10]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11]苏发祥主编,安多藏族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2]张中著,西藏风俗亲历记[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13]王辅仁著,西藏佛教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14]韩书力著,西藏风马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15]张琪亚著,民间祭祀的交感魔力[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16]赤烈曲扎著,西藏风土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17]瞿明安、郑平著,沟通人神—中国祭祀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18]刘志群著,西藏祭祀艺术[M].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9]何萍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0]马盛德、曹娅丽著,人神共舞——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与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1]詹鄞鑫著,,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2]张亚莎著,西藏的岩画[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周锡银、望潮著,藏族原始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4]格勒著,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5]格勒、刘一民、张建世等编著,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26]格勒著,藏学、人类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27]格勒著,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M].广州:中山大学出 版社,1988
    [28]丹曲、谢建华著,甘肃藏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9]邢海宁著,果洛藏族社会[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30]闫振中主编,西藏胜迹探访记[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平措扎西著,世俗西藏[M].作家出版社,2005
    [32]林继富著,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3]平措占堆著,西藏农民——后藏班觉伦布村的调查报告[M].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
    [34]佟锦华著,藏族传统文化概述[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
    [35]王尧、陈践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民族出版社,1980
    [36]王尧、陈践践编著,《吐蕃时期的占卜研究》香港中文大学,1987
    [37]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38]察仓·尕藏才旦著,西藏本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39]尕藏才旦、格桑本编著.青藏高原游牧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
    [40]王继英著,民间信仰文化探析[M].民族出版社,2007
    [41]谢继胜著,风马考[M].台湾唐山出版社,1996
    [42]李安宅著,李安宅藏学文论选[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43]李安宅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4]何新著,诸神的起源[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5]杨辉麟著,西藏的神灵[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46]塔热·次仁玉珍著,西藏地域和人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
    [47]久美意希多吉造、万果译,邬坚空行财神所依物—宝瓶制作法,载万果编译,藏传佛教典籍精选精译[M].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8]张世文著,亲近雪和阳光——青藏游牧部落[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49]于式玉著,于式玉藏区考察论文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
    [50]何峰著,格萨尔与藏族部落[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5
    [51]丹曲、谢建华著,甘肃藏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2]邢海宁著,果洛藏族社会[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53]星全成、马连龙著,藏族社会制度研究[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0.
    [54]陈玮著,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研究[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
    [55]陈庆英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56]刘志扬著,乡土西藏文化传统的选择与重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7]《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吐蕃传》上。
    [58]《旧唐书》第一百九十六《吐蕃传》上。
    [59]《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一外百部盟誓页十一
    [60]廖东凡,雪域西藏风情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
    [61]佟锦华著,藏族民间文学[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
    [61]马丽华著,走过西藏[M].作家出版社,1997
    [62]李永宪著,西藏原始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3]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岩画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64]常青霞著,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5]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66]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67]陶立璠著,民俗学概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68]陈富荣著,比较宗教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69]王铭铭主编,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70]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桂林: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1]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2]费孝通著,社会调查自白[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73]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4]张桥贵、陈麟书著,宗教人类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75]陈华文著,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76]林慧详著,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77]杨学政著,原始宗教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78]朱狄著,原始文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79]宋兆麟著,巫与巫术[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80]何星亮著,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2
    [81]王兴先主编,格萨尔文库·公祭篇(第1卷)[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
    [82]顿珠拉杰著,西藏本教简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3]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4]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5]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86]刘晔原、郑惠坚著,中国古代的祭祀[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
    [86]黄勇著,拉萨尼寺梵呗——阿尼仓空宗教仪轨供品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87]王尧、陈庆英等编,国外藏学译文集(第一集至十五集)[M].西藏人民出版社
    [88]陈波著,生活在香巴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奥]弗洛伊德著.图腾与禁忌[M].(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英]菲奥纳·鲍伊著.宗教人类学导论[M].(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奥]内贝斯墓·沃杰科维茨著.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谢继胜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
    [5][法]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德]韦伯著.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法]石泰安著.西藏的文明[M].(耿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8][英]弗雷泽著.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9]霍夫曼著.西藏的宗教[M].(李有义译)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65
    [10][意]图齐著.喜马拉雅的人与神[M].(向红笳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11][意]图齐著.西藏宗教之旅[M].(耿异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12][意]图齐著.西藏与蒙古的宗教[M].(耿昇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13][法]葛兰言著.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4]布林·莫利斯著.宗教人类学[M].(周国黎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15]克里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M].(韩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16][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17][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8][法]E·杜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林宗锦、彭守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9][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文化论[M].(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0][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1][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潘蛟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2][德]费尔巴哈著.宗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99
    [23][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结构人类学[M].(陆晓禾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24][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5][英]埃文斯·普理查德著.原始宗教理论[M].(孙尚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6][英]埃文斯·普理查德著.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M]. (覃俐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7][美]费迪南德D·莱辛著.雍和宫——北京藏传佛教寺院探究[M].(向红笳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28]王尧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29][法]石泰安著.“敦煌写本中的吐蕃巫教和苯教”,耿升译《外国译文集》(第十一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
    [30][意]G·杜齐著.西藏考古[M].(向红笳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31]梅尔文·C·格尔茨坦、辛西婭·M·比尔著.今日西藏牧民——美国人眼中的西藏[M].(肃文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
    [32]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杨渝东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谭秀华译,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34][英]罗伯特·比尔著.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向红笳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35][法]葛兰言著.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赵丙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6][美]克拉克·威斯勒著.人与文化[M].(钱岗南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7][美]莱斯利·怀特著.文化的科学[M].(沈原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38][美]拉尔夫·林顿著.文化树[M].(何道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9]古伯察著.鞑靼西藏旅行记[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1]丹珠昂奔等主编,藏族大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谢启晃主编,藏族传统文化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4]格西曲扎著,法尊、张克强等译,格西曲扎藏文辞典,民族出版社,1981
    [5]Csoma de Koros Alexender. Phun-Tshogs, Sangs-Rgyas., A dictionary of Tibetan and English, Cosmo Publications,1986
    [6]西藏民族学院藏文教研组编,藏汉对照常用词汇,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
    [1]祥秋多吉掘藏,墨尔多神山志[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2]扎雅·罗丹西绕活佛著,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M].丁涛、拉巴次仁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3]廓诺·迅鲁伯著,青史[M].郭和卿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4]蔡巴·贡噶多吉著,红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5]阿莽班智达著,拉卜楞寺志[M].玛钦·诺悟更志、道周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6]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7]觉囊达热那特,后藏志[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
    [8]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土观宗派源流[M].刘立千译,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1999年版
    [9]益西措结著,莲花生大师传[M].洛珠加措等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0]弟吾著,弟吾宗教源流[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11]夏察·扎西坚赞著,西藏本教源流[M].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2]班钦·索南查巴著,新红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恰白·次旦平措等著,西藏通史[M].西古籍出版社,2004
    [14]东嘎·洛桑赤列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M].陈庆英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
    [15]释迦仁钦德著,雅隆尊者教法史[M].汤池安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索南坚赞著,西藏王统记[M].刘立千译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南卡诺布著,川康牧区行[M].陈践践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18]更敦群培著,更敦群培文集精要[M].格桑曲批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19]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安多政教史[M].吴均等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
    [1]Samten G Karmay.the Arrow and the spindle:studies in History, Myths, Rituals and Beliefs in Tibet,Mandala book poin.Nepel,Kathmantu,1998
    [2]Donatella Rossi,The philosophical view of ehe Great perfection in the Tibetan Bon Religion, Snow Lion Publication,1999
    [3]Willsion, Martin, Deities of Tibetan Buddhism, Wisdom Publications,1983
    [4]Snellgrove, D.L, Richardson, H.E.A, Cultural History of Tibet.London, Weidenfield and Nicolson,1968
    [5]L.Austine Waddell. The Budhhism of Tibet,or lamaism, London:W.H.Allen,1895
    [6]M. Eliade. Shamanism 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London:1988
    [7]Piers Vitebsky.The Shaman:Voyages of the Soul, Trance, Ecstasy and Healing from Siberia to the Amazo.London and Basingstoke:1995
    [8]A. P. Wolf.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A. P. Wolf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9]Geoffrey Samuel. Civilized Shamans:Buddhism in Tibetan Societie.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3
    [10]Per Kvaerne. The Bon Religion of Tibet:The Iconography of a Living Traditio.London:Serinda Publications,1995
    [11]mary Douglas,Natural Symbols:Explorations in Cosmolog,Routledge,2003
    [1][法]桑木丹·噶尔梅,扎洛译,对两个藏区地域神崇拜的比较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法]卡尔梅·桑木丹张岩译,工布苯日山朝圣[J].西藏研究,1996年03期
    [3]恰白·次旦平措、 达瓦次仁,论藏族的焚香祭神习俗[J].中国藏学,1989年04期
    [4]论珠旺姆、昂巴,拉布楞地区山神崇拜之历史渊源及文化现象分析[J].西藏艺术研究,1996年04期
    [5]索南旺杰,阿旺,宗教学视阈下的藏族山神祭祀仪式研究[J].西藏艺术研究,2008年01期
    [6]索南旺杰,热贡山神祭祀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7]尕藏加,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J].中国藏学,2005年04期
    [8]尕藏加,藏传佛教寺院宗教文化的功能及特性[J].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2期
    [9]华锐·东智,祭祀山神话插箭[J].中国西藏,2005年04期
    [10]张宗显,藏族的山神信仰[J].中国西藏,2005年02期
    [11]德吉卓玛,藏区四大圣湖与母体崇拜[J].中国西藏,1995,5
    [12]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
    [13]孙林,敦煌吐蕃文献中的早期苯教神灵体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4]孙林,藏族苯教驱魔仪式“垛”及其对民间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5]孙林,西藏宗教与民间习俗中的象征主义人类学[J].西藏研究2003,1期
    [16]孙林,藏族传统宗教中的灵魂观念与祖先崇拜[J].西藏研究,2007,3期
    [17]孙林,西藏宗教中的“替罪羊”观念及侣贡杰布仪式[J].宗教学研究2007年4期
    [18]孙林,敦煌写本S.370(5)号残卷所涉及的吐蕃史的几个问题[J].
    [19]孙林,西藏民间宗教中的“山神”——希达、念神赞神关系考析[J].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
    [20]孙林,藏区民间宗教信仰的地方组织及其社会性[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1]陈昌文,论藏区宗教的社会价值[J].西藏研究,2001年第2期
    [22]谢继胜,藏族的山神神话及其特征[J].西藏研究,1988年04期
    [23]谢继胜,战神杂考——据格萨尔史诗和战神祀文对战神、威尔玛、十三战神和风马的研究[J].中国藏学,1991年04期
    [24]谢继胜,藏族萨满教的三界宇宙结构与灵魂观念的发展[J].中国藏学,1988年04期
    [25]谢继胜,战神杂考[J].中国藏学,1991年第4期
    [26]贾曼,浅谈《格萨尔·岭众煨裸祈国福》中的民俗文化意蕴[J].西藏研究2009-05-07
    [27]康·格桑益希,“苯教”——藏族传统文化的源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8]平措,浅议苯教文化在格萨尔中的遗迹[J].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9]王川等,近代拉萨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0]徐君,康区藏族村寨宗教信仰:承传与变异——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的宗教人类学考察[J].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1]陈景源等,青海省同仁地区民间宗教考察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32]林俊华,丹巴的墨尔多文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3]郑莉等,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J].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4]陈东,藏区边缘的宗教:雅安硗碛藏族乡宗教调查[J].西藏研究,2008年第2期
    [35]刘传军,毛颖,康巴地区藏族民居的“门文化”解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3期
    [36]桑杰端智,浅谈藏族招魂仪式[J].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37]霍福,青海苏木世村的农事祭祀活动[J].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38]张欲晓,“农事”与“祭祀”[J].语文学刊,2005年第11期
    [39]王川,试论近代昌都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1840-1949年)[J].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
    [40]布琼,拉萨四大“林”的历史由来[J].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
    [41]张宗显,藏族的山神信仰[J].中国西藏,2005年第6期
    [42]才让太,冈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边的古代文化[J].中国藏学,1996年Ol
    [43]才让太,古老的象雄文明[J].西藏研究,1985年02期
    [44]才让太,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J].中国西藏,2005年01期
    [45]才让太,苯教的现状及其与社会的文化融合[J].西藏研究,2006年03期
    [46]才让太,苯教赛康文化再探[J].中国藏学,2001年03期
    [47]才让太,苯教历史三段论之由来及剖析[J].中国藏学2008年第4期
    [48]登旺瓦格西·旦增珠扎著,苯教常识问答[J].拉先译,西藏研究,1999年第4期
    [49]李冬梅,从藏族古代文学作品看苯教信仰习俗的痕迹[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50]周锡银、望潮,藏族原始宗教中的山崇拜[J].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04
    [51]周锡银、望潮,《格萨尔王传》中的藏族原始宗教[J].西藏研究,1993年02期
    [52]周锡银、望潮,藏族原始宗教中的天崇拜[J].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4
    [53]冯双白,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03
    [54]刘晓春,一个地域神的传说和民众生活世界[J].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3期
    [55]李连荣,藏族风马旗观念的起源与民俗象征[J].中国藏学,2008年02期
    [56]桑才让,藏族信仰结构中的原始宗教遗迹及其根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7]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J].中国藏学,2008年03期
    [58]苏发祥、供邱泽仁,当代美国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01期
    [59]扎西东珠、散人,风水—藏地佛寺的自然环境选择和布置形态及其内部结构与装饰[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0][美)却央朱巴著,诺布旺丹译,苯教中的几个概念[J].中国藏学,1991年第1期
    [61]达·海馨,苯教三界神灵信奉及其主要祭祀[J].西藏旅游,1996年02期
    [62]高小康,非物质遗产与文学中的文化认同[J].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
    [63]林继富,同质异形的神灵谱系——藏族湖神与水神关系透视[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64]林继富,碧波荡漾闪灵光——藏族湖神信仰[J].西藏艺术研究,2002年01
    [65]林继富,藏族白石崇拜探微[J].西藏研究,1990年01期
    [66]林继富,论西藏的天神信仰[J].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67]林继富,显形与隐形的交织——格萨尔与白色崇尚[J].西藏艺术研究,1996年03期
    [68]林继富,汉族、少数民族灶神信仰比较研究[J].民俗研究,1997年1期
    [69]林继富,羊与藏族民俗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05期
    [70]林继富,西藏农耕民俗的生成与表现[J].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
    [71][日]北村太道,拉达克喇嘛教的礼仪[J].金伟等译,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14),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2]旦正加,藏族“央”文化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
    [73]丹巴拉姆,藏族灶神琐闻[J].中国西藏,1996年第2期
    [74]索南多杰,藏族的灶与灶神[J].西藏民俗,1998年02期
    [75]贾艳红,略论先秦两汉民间的灶神崇拜[J].管子学刊,2003年第3期
    [76]王军,灶神及祭灶古今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7]刘瑞明,灶神神话研究补说[J].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8]南文渊,古代藏族关于自然崇拜的观念及其功能[J].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79]赵东升,复杂的祭祀行为[J].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6期
    [80]张欲晓,“农事”与“祭祀”[J].语文学刊,2005年11期
    [81]闵文义,藏族箭崇拜习俗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藏学,1994年03期
    [82]闵文义,苯教及其自然崇拜在甘南白龙江地区的遗存[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83]杨士宏,Lartse(山神)的底层文化——藏族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J].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01期
    [84]张鹰,藏南年俗中的祭神仪式[J].西藏民俗,2003年01期
    [85]张鹰,西藏面具与祭祀[J].文艺研究,1994年05期
    [86][奥]海德戈得著,德康·索朗曲杰译,山神、祖先的姓氏及神圣的武器——评位于中尼边境上的宗教圣地及其社会特征[J].西藏研究,2003年01期
    [87]石泰安著,敦煌写本中的吐蕃巫教和苯教(A)耿界译.王尧等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1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
    [88]褚俊杰,吐蕃苯教丧葬仪轨研究——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解读[J].中国藏学20年论文精选(下)2008年1月
    [89]褚俊杰,吐蕃本教丧葬仪轨研究续——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解读[J].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
    [90]汤惠生,藏族天葬和断身仪轨源流考[J].中国藏学,2001年第]期
    [91]汤惠生,青藏高原岩画和本教[J].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
    [92]次旺,从吐蕃墓葬的动物殉葬习俗探吐蕃工朝时期的畜牧业[J].西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3]石泰安,敦煌吐蕃文书中有关本教仪轨的故事[J].岳岩译,《国外藏学译文集》第四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4]李加才让,安多热贡地区的民间宗教活动——对年都乎“於菟”节及其二郎神信仰的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5期
    [95]贾伟、李臣玲,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信仰[J].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96]钟玉英,论藏族宗教仪式的类别与社会功能[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6
    [97]贾伟、李臣玲,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信仰[J].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98]王兴先,华日地区一个藏族部落的民族学调查报告——山神和山神崇拜[J].西藏研究,1996年01期
    [99]索端智,藏族信仰崇拜中的山神体系及其地域社会象征——以热贡藏区的田野研究为例[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100]索端智,从民间信仰层面透视高原藏族的生态伦理——以青海黄南藏区的田野研究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101]蒲文成、完玛冷智,经幡源流刍议[J].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102]杨恩洪,果洛的神山与《格萨尔王传》[J].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
    [103]张亚莎,马图形·“风马”·战神格萨尔——由西藏岩画“马图形”所引发的思考[J].中国藏学,2008年01期
    [104]张亚莎,西藏岩画与苯教仪轨文献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5]陈波,康区的神山祭祀与想像[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期
    [106]李阳,《说文解字》“示”部字与古代祭祀风俗[J].文化学刊,2008年第五
    [107]李金平,古代宗教祭祀用食物类祭品的构成及其形态特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08]白玉芬,西藏古老宗教苯教的节日[J].西藏民俗,2000年01期
    [109]华锐·东智,浅论藏族的禁忌文化[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10]华锐·东智,藏族为何崇拜龙神[J].西藏民俗,2001年02期
    [111]扎洛,青海卓仓地区藏人的地域保护神崇拜——对三份焚香祭祀文的释读与研究[J].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112]吕丽,古代祭祀礼仪的法律规制与文化内涵[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113]付华顺,祭祀空间与宗族认同——政和县禾洋村东平尊王祭祀的民俗考[J]. 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14]任桂香,祭祀圈、信仰圈、文化圈之刍议[J].黑龙江史志2008.11
    [115]叶玉英,祭祀探源[J].龙岩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116]降边嘉措,关于“央”的观念及藏族先民的自然崇拜[J].西藏研究,1994年01期
    [117]张庆有,藏区神山、圣湖溯源[J].西藏艺术研究,1996年02期
    [118]冯学红东·华尔丹,藏族苯教文化中的冈底斯神山解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119]康·格桑益希, 向神的顶礼:神山圣湖崇拜[J].西藏旅游,2002年03期
    [120]康·格桑益希,“‘风马’——远古魂像的飘帘”[J].西藏科技报,2004年第04版
    [121]詹石窗、杨燕,老子对祭祀文化的哲学升华[J].哲学研究,2007年第2
    [122]康·格桑益希,风马与经幡[J].西藏民俗研究,2003年
    [123]陈践、杨本加,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124]刘志群,浩繁庞大的鬼灵神佛信奉体系·藏传佛教万神殿[J].西藏艺术研究,1997年01期
    [125]刘志群,浩繁庞大的鬼灵神佛信奉体系·苯教“万神殿”[J].西藏艺术研究,1997年01期
    [126]张亚生、占堆,从“蕃”和“乃”的词源看西藏农业起源[J].中国藏学,.
    1996年第2期。
    [127]杨恩洪,果洛的神山与《格萨尔王传》[J].中国藏学,1998年02期
    [128]岗·坚赞才让, 浅析《诞生篇》中的民俗文化西[J].北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129]李冬梅,从藏族古代文学作品看苯教信仰习俗的痕迹[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130]豪斯,西北民族民俗剪影——甘南藏族的“插箭”活动[J].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02期
    [131]李晓丽,原始崇拜及环境保护在藏族民歌中的体现[J].西藏艺术研究,2001年02期
    [132]夏敏,歌谣与禁忌——西藏歌谣的人类学解读之一[J].中国藏学,2000年02期
    [133]王秋花,细节变异与地方认同[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2007
    [134]邢莉,藏戏与民间信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35]陈丽,论“高禖”祭祀的文化意蕴[J].2005年第4期
    [136]罗彩娟,论汉族民间信仰的功利性[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37]王世红,论家族祭祀对社会的凝聚作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38]张琪亚,论民间祭祀“娱乐性”特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39]张琪亚,论民间祭祀的变异性特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40]张琪亚,论民间祭祀神佛形象的世俗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41]张琪亚,民间祭祀“移情”论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42]张琪亚,民间祭祀的“交感魔力”[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43]郑莉等著,藏族民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对嘉戎藏族牧民民居的宗教社会学田野调查[J].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44]谢热,论古代藏族的自然崇拜[J].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145]谢热,古代藏族的龙信仰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46]谢热,论古代藏族的灵魂观念[J].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147]余欣,敦煌灶神信仰稽考[J].敦煌学绩刊,2005年第3期
    [148]李晓丽、张冀振,藏族的原始信仰及其生态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49]仇保燕,藏族的山崇拜和信仰中的山神体系[J].中国西藏,2000年第1期
    [150]何星亮,山神与山崇拜[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2期
    [151]南文渊,藏族神山崇拜观念浅述[J].西藏研究》2000年第2期
    [152]刘志群,风马幡——人与天地万物的沟通[J].中国西藏2005年第6期
    [153]达·海馨,苯教三界神灵信奉及其主要祭祀[J].西藏旅游1996年02期
    [154]曹娅丽,青海湖“祭海”、“跳神”礼仪[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55]郑堆,后藏农村民间祭祀[J].西藏民俗,1996年04期
    [156]郑堆,江孜班村的民间信仰[J].中国西藏,1997年第1期。
    [157]林继富,西藏农耕民俗的生成与表现[J].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
    [158]土登尼玛、望潮,释“世界公桑”[J].格萨尔研究,1986年第2期。
    [159]刘立千,从“格萨尔王传”看青藏高原的古代部落社会[J].四川格萨尔办公室编印,格萨尔论文选集1990(一)。
    [160]徐君,康区藏族村寨宗教信仰:承传与变异——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的宗教人类学考察[J].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61]索南著,“党卧”、“党莫”神山的传说[J].次旺译,西藏民俗
    [162]周锡银、望潮,《格萨尔王传》与藏族原始烟祭[J].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63]铁国花,浅谈吐蕃盟誓制度[J].社科纵横,2006年第05期
    [164]段小强,敦煌“祭祀”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65]朱丽霞,吐蕃盟誓中宗教因素辨析[J].西藏研究,2008年06期
    [166]格勒,论藏族苯教的神[J].《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167]洪天,人性化的龙[J].西藏艺术研究,1993年第1期
    [168]才让,简述青藏高原上的龙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169]何天慧,《格萨尔》与藏族龙文化[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70]何天慧,《格萨尔》原始文化特征—动物崇拜[J].西藏艺术研究,1999年第4期
    [171]罗桑开珠.略论苯教的历史发展特点[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
    [172]卡尔梅·桑木旦著,苯教教理和历史概论,向红茄译.图齐,喜马拉雅的人与神.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173]才秀嘉.煨褬[J].西藏人文地理,2006,(4).
    [174]西东珠、马岱川译.格萨尔·岭众煨褬祈国福.校对稿,待出版:
    [175]古亚东,“破瓦”与火供[J].西藏旅游,1999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