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金庸小说中的原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时期文学进入了雅俗交流的发展平台后,通俗文学迎来了其创作的高峰,各种通俗文学的种类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武侠小说领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还有一大批和主流文学相比毫不逊色的优秀作品,这里面就有金庸。他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更是成为了通俗文坛的经典之作。面对通俗文学队伍的壮大,一些学者开始抛弃以往的偏见,投入到通俗文学作品的研究中来,金庸自然成为了焦点,因为他的作品早已超越了通俗的意义,其在艺术、思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
     目前对金庸作品的研析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在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主题分析、甚至结构框架等方面都颇多收益。但总的看来,这些年来对于金庸小说的研究感性色彩较浓,较多的还是针对小说本身的艺术方面的成就,并且有重复之嫌,而对于其为何在大众中如此风靡,为何独独在华人圈中流行的深层原因等诸多问题的解答上并不能尽如人意。本论文正是立足于此,力图从原型的角度去解读金庸的小说,用文化作为批评的工具,在种族的集体无意识中去寻找它的源泉。
After entering the literary exchanges in the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popular literature come to its creative peak. Various types have been considerable advances, and many outstanding writers merged, especially martial novel. They creat many good works that not inferior to maistream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novel of jinyong. His works has become a classic in the circle of popular literary. Faced with the growth of popular literature, some scholars began to abandon the prejudices and join the study of popular literature. Jinyong naturally become the focus, because his works have so significance beyond popular. His achievement in the arts and idea deserved to be studied .current research works have been used to fund a complete system. As to the images, art practices, analysis theme, and even structural frameworks , there are more return . but the general view in the years of research of jinyong'novels is so sentimental, against their artistic, and repetition. as for why so popular in the mass, why so popular in Chinese communities , there are no satisfying answer. My paper is based here. I try to analyze the novels from the archetype, using culture as a critical tool, and find the source in the race of the unconscious of own nation.
引文
[1] (加)N·弗莱:《批评的解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1年版,叶舒宪。
    [2] (加)N·弗莱:《文学即整体关系:弥尔顿的〈黎西达斯〉》,译自戴维·洛奇所编《20世纪文学批评》,英国朗曼出版公司1972年版,叶舒宪。
    [3] (美)P·E·威尔赖特:《原型性的象征》,译自《隐喻和真实》第六章,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叶舒宪。
    [4]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 彭光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8]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 倪匡:《金庸笔下的人生》,《金庸笔下的男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0] 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 陈墨:《金庸小说之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2] 陈墨:《金庸小说人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3] 孙宜学:《千古文坛侠圣梦——金庸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
    [14] 三毛等:《金庸百家谈》,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5] 徐扬尚:《金庸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 徐岱:《艺术的精神》,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 曹正文:《金庸小说人物谱》,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18] 天地人工作室:《金庸书话》,中央民族大众出版社1999年版。
    [19] 廖可斌:《金庸小说论争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 孔庆东:《金庸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 曹布拉:《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2] 江堤、杨晖选编:《金庸:中国历史大势》,长江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 陈东林:《人妖的艺术:金庸作品批判》,长江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4]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
    [25] 杨丽娟:《原型概念新释》,《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26] 王世芸:《关于神话原型批评》,《安徽师范学报》2001年第3期。
    [27] 张羲:《关于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批判性考察》,《池州师范学报》2004年第1期。
    [28] 包莉秋:《论原型批评》,《河西师范学报》2003年第3期。
    [29] 焦明甲:《论原型批评理论的历史贡献及理论局限》,《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30] 祝菊贤:《荣格的无意识原型理论与艺术的情感及形式》,《西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31] 邓惠明:《神话原型批评三家述评》,《西藏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32] 王钟陵:《神话原型批评之我见》,《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33] 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香港《明报周刊》1998年8月号。
    [34] 董志强:《武侠小说的成长隐喻》,《当代文坛》1996年第5期。
    [35] 杨经建:《崇侠意识:20世纪小说的一种心理层面》,《学海》2003年第1期。
    [36] 吴文娟、李奉戬:《论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中的一种范式》,《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7] 杨经建:《论中国文学中的复仇叙事》,《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
    [38] 周宁:《从金庸作品看文化语境中的武侠小说》,《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39] 汪志:《金庸小说中的男性空间与英雄主题》,《杭州师范学报》2000年第5期。
    [40] 周北川:《文化英雄与民族精神》,《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41] 杨春时:《侠的现代阐释与武侠小说的终结》,《琼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42] 王立:《中西复仇文学主题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43] 邵明:《基于父权审视的文化思考浅谈金庸武侠小说的现代性意义》,《达县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44] 廖斌:《无父审父和弑父金庸小说人物设置与命运模式解读》,《南平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45] 彭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从父亲角色的缺失看金庸小说》,《通俗文学看台》2000年第6期。
    [46] 鲍晓东:《金庸武侠小说程式的文化意蕴》,《咸宁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
    [47] 刘卫英、张宁:《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母题与爱情》,《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