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15—192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科学与教育的联姻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题之一,本论文旨在对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想做一次比较全面和细致的考察,通过对“五四”先哲科学教育思想的综合考察,试图去寻找理解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曲折发展的钥匙,为今天的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更丰富的思想资源。
     “五四”先哲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他们建立科学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针对国人对科学的无知和误解,他们开始对科学的内涵、外延、本质、功能等进行全方位的启蒙和宣传,把真正近代意义的科学观带到中国,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视科学为制造器用的技术或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哲学的片面认识,开始纠正近代中国人以价值系统认识科学的倾向,使这两种认识在科学的本来意义上得到了统一。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学校科学教育体制已基本形成。但科学教育体制在形态上的确立并不反映社会对科学教育价值的普遍认同,人们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观念上还存在分歧甚至严重偏见。因此对科学教育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对科学教育地位的肯定是五四先哲重点探讨的内容,意在为科学进入教育领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一时期人们对科学教育价值的认识突破了物质层面的工具价值,强调了易于被人们忽视或轻视的精神价值。科学教育立于现象世界,可以救亡图存,改善个人的生活;有事于实体世界,可以转换人们的思维方式,促进个体精神的发展。
     为防止科学流于清谈的危险,“五四”先哲开始将观念的传播宣传逐渐落实到教育实践之中,把科学教育的重点移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提出了“科学教授当以使学者能得科学精神为鹄”的思想,以及主张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对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如何改进也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要求科学教师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起点,注重实验、实地考察和科学的研究,发挥学生的自动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力、思考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四”先哲们对科学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对中国近现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促进了人们科学观念的更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思潮的发展,从而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他们的真知灼见,对当今普及科学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The alliance between science and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issu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By making quite comprehensive and careful investigation on the ideas of science education during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eek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wind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providing the richer thought resources for today relying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rejuvenate the nation strategy.
    The comprehension on the essence of science lay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the May 4th sages to establish their science education ideas. Aiming at eliminating people' s ignorance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science, the sages started to carry on the omni-directional initiation and the propaganda on science' s connotation, extension, essence, function and so on. They brought the true modern significance science ideas to China. These ideas has changed the modern times the Chines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science as the technology which u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r one kind of new social philosophy, and started to correct the modern Chinese by the value system understanding science tendency, enabling these two kind of understanding to obtain the unification in the science original significance.
    By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has basically formed. But that did not mean society's general acceptance on science education value, the people still have the divergent ideas or even serious prejudice on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education . Therefore, the recognition science education value again and the affi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status has become the May 4th sages' s emphasis discussion content, with the intention of building good social atmosphere for the science to enter into the education. This time people broke through the material stratification plane tool value to the science education value understanding, emphasized the energetic value which is easily neglected or despised by the people. The science education standing in the phenomenon world may save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and improve individual life; Hasing the matter in the entity world may transform people's thinking mode and promoting individual spirit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science flows in the danger which talking idly, the May 4th sages have started to carry out the idea dissemination and propaganda gradually to the education practice, moving the science education key point to raise the students'
引文
1、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丁钢、杜成宪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丁邦平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段治文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1919—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美]费侠莉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8、郭保章等编:《中国化学教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黄玉顺著:《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骆炳贤等编:《中国物理教育简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2、李醒民著:《中国现代科学思潮》,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15、刘德华著:《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6、路甬祥等著:《科学之旅》,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邱若宏著:《传播与启蒙——中国近代科学思潮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孙可平、邓小丽编著:《理科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1、吴洪成著:《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魏庚人著:《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3、汪晖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24、袁运开、蔡铁权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周谷平著:《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6、张之沧著:《科学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编:《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版。
    28、Buck Peter: American science and modem China 1876-1936, Cambrige, England: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1、陈琴、庞丽娟:《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2、董得福:《梁启超与胡适关于“科学”的对话及其意义》,《中州学刊》,2001年9月。
    3、丁邦平:《科学教育学:一个新兴的教育研究领域》,《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4、丁邦平:《西方科学教育的历史考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5、樊洪业:《任鸿隽: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拓荒者》,《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第4期。
    6、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3期。
    7、樊洪业:《“赛先生”与新文化运动》,《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8、冯夏根:《丁文江与近代中国的科学事业》,《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9、范安平:《鲁迅科学教育思想论略》,《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5期。10、郭汉民,张力军:《关于科玄论战的几个问题》,《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1、高力克:《科玄之争与近代科学思潮》,《史学月刊》(郑州),1986年第6期。
    12、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科学化思潮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9期。
    13、胡旭华、邱若宏:《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探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4、刘学礼:《中国近代生物学是如何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年第8期。
    15、刘铁芳:《科学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6、李醒民:《科玄论战的主旋律、插曲及当代回响》,《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7、林素川:《从历史到现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育的变革》,《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1期。
    18、李双玲、孙铭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的改革历程及思考》,《杭州师范学院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9、李松丽:《蒋梦麟科学教育思想述评》,《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20、南江波:《论科学救国理论的体系结构及其价值》,《学术交流》,2004年第7期。
    21、曲铁华、王健《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发展嬗变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2、曲铁华、梁清:《论蔡元培科学教育思想的内涵及现代价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3、曲铁华、梁清:《我国普通中学课程近代化与科学教育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6期。
    24、秦静良:《任鸿隽“科学救国”理念与实践述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25、邱若宏:《论五四科学思潮的进步意义及历史局限性》,《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26、桑东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3期。
    27、施若谷:《必须全面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年第1期。
    28、王冬凌:《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9、王学谦:《科学理性的生命观照——论鲁迅早期的科学思想》,《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
    30、吴洪成、彭泽平:《试论五四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31、徐稳:《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历史反思:评胡适的科学教育价值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2、夏安:《胡明复的生平及科学救国道路》,《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年第4期。
    33、叶哲铭《我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潮与教育实验运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2期。
    34、姚启和、张碧晖:《科学发展和科学教育》,《自然辩证学习通讯》,1979年第3期。
    35、严万跃:《我国科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高等理科教育》,1999年第4期。36、江琼:《“科玄论战”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4期。
    37、朱耀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五四前后的论争》,《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11月。
    1、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高叔平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1987年版。
    4、鲁迅著:《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教育杂志》月刊,商务印书馆,第7卷第1号(1915年1号)—第19卷第12号(1927年第12号)。
    6、《科学》月刊,中国科学社,第1卷第1期(1915年)—第12卷第12期(1927年)。
    7、戚谢美、劭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新教育》,新教育共进社,第1卷第1期(1919年2月)—第11卷第3期(1925年10月)。
    9、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张君劢等著:《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中华教育界》,中华书局,第5卷第3期(1916年)—第16卷第12期(1927年)。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