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里程碑式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承载着人类社会变迁的印记和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开拓典型个案城市发展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领域内有益的尝试。
     中山古称“香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珠江下游入海口,历史上包括了中山、珠海、澳门三地,香山文化一脉传承使三地在文化上共同繁衍。香山自南宋绍兴22年(1152年)设县建城,迄今已有860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纪念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而易名中山。
     本文以近代中山城市发展为研究课题,基于史料的梳理和田野的调查工作,将纵向分段论述与横向专题研究相结合,力图对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的历史作多角度、长时段的分析,全面深入地反映近代中山城市经济的成长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变迁,探析城市发展演进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导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研究范畴及相关概念界定,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进而说明研究框架、理论方法和基本史料。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回顾了中山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人文背景,以及古代中山城市发展的概况和特点,并以时间为顺序,以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中华民国建立和抗日战争爆发作为切点,将近代中山城市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角度阐述城市发展的概况。下篇是横向的专题研究,对近代中山城市形态特征及其演变特点进行总结和思考,将近代中山与近代两个特别的城市--南通与广州做比较研究,尝试对近代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做出评估;并梳理出一些对城市发展影响重大的个性化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着重探讨了香山商业思想、政要名人和华侨对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而选择近代中山城市有代表性的街区、建筑和村镇进行赏析。论文从多层面反映了中山城市的近代化变迁及其形成的独特的城市风貌。
     近代中山的城市发展历程是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下,从中国岭南边陲普通农业聚落向近代城市演变的过程。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冲击在近代的中山逐渐演化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香山文化,进一步在物质形态上演变出近代中山城市形态的中西合璧的风貌特色。近代中山的城市形态特征体现在由封闭转为开放的地域空间和街巷肌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城市整体格局;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城市建筑风貌。其城市形态的演变有着典型的城市商业外溢过程和比较彻底的城市现代化改造运动。
     中山堪称是“中国近代文明先驱之城”,“先驱性”是根植于香山文化、香山人、香山城市的基因。近代以来,得“开风气之先”的香山人迈开了走向世界的脚步,香山地区涌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著名思想家、洋务实业家郑观应;洋务运动的“商办之首”唐廷枢;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人陆皓东;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中国民族百货业先驱、四大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郭乐、李敏周、蔡昌等等。他们以中国和家乡为广阔的舞台,对于近代中山城市在物质、理念、精神、心态层面建设的意义可谓既深且远,近代中山城市亦因此而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如果说,近代南通的建设体现了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辉煌,那么近代中山的发展则演绎了一个群体与一座城市的神话。从这一视角来讲,中山堪称“中国近代文明先驱之城”。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文化化人,润物无声。一座具有美好未来的城市,必然更加珍视自己的历史;一个具有强烈发展意识的地区,必然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对近代中山城市发展历史进行系统而整体的考察研究之空白,期待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当今中山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The emergence of city marks a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sdevelopment bears testimony to the evolve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Research on the city development through classic case study is acontributory attempt conducive to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ties in modern era.
     Zhongshan, formerly known as “Xiangshan”,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south of the PearlRiver delta, right at the influx of the Pearl River. Historically, it exercised jurisdiction overZhongshan, Zhuhai and Macao, which were all nurtured by the long-standing and continuousXiangshan culture. Xiangshan boasted a history of860year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as acounty in the22ndyear of Shaoying Reign of South Song Dynasty (1152B.C). In the14thyear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25), its name was changed into Zhongshan city in honor of thegreat leader Sun Yat-sen (whose name is pronounced as “Sun Zhongshan” in mandarin).
     Center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Zhongshan city and grounded on the analysis ofhistoric facts and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sets out to delv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Zhongshan city through phase-based analysis of its history and theme-based contrast studies.It strives to faithfully refle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Zhongshan cityand the consequential social changes and probe into the features and constraints of city’sevolvement through a multi-dimensional and temporally long-spanning analysis on theZhongshan’s development.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rational and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topic, areas of research and the definitions of related concepts. Then, a review on thetopic-related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is conducted which is followed by an introduction tothe framework, methodology and historic materials to be used in the paper. The body of the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review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geographicconditions and historic&cultural background of Zhongshan city’s development andsummarizes the general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Zhongshan’s development back in ancienttimes. It chronologically divides the history of Zhongshan into three stages which are markedby three ev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Xiangshan as a port,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China,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Invasion. It expounds on the city’sevolvement mainly through discussing it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construction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econd part is a theme-based contrast study, in which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reflects on the forms and features modern Zhongshan city took on and their evolving trends.Then a contrast study is conducted between Zhongshan and two other special cities in modernera–Nantong and Guangzhou, with a view to come up with a fair evaluation on the standingsof Zhongshan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The author also conduct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factors that have a major bearing on the city’s development and explains how Xiangshan’scommercial ideologies, important political figures and overseas Chinese have shaped itsdevelopment. Then a host of streets, architecture, towns and villages that best representZhongshan are selected for appreci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also presents the unique featuresof Zhongshan city formed during the city’s development in modern era from various aspects.
     Zhongshan’s transformation from an ordinary agricultural village into a modern city wasfacilita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ultures during the modern era. Underthe dual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based civilization and marine civilization, Xiangshan culture,which possessed distinctive local features, gradually took shape in Zhongshan city during themodern era. Such unique culture that combines eastern and western styles graduallymanifested itself through the city forms and feature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Zhongshanlie in its overall style at large and the details such as streets and alleys, which have become allthe more inclusive and accommodating. The city’s layout has also acquired modernity basedon its tradition and its architecture style has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The evolvement of thecity was accompanied by the expansion of urban commerce and the rather-completeurbanization movement.
     Zhongshan is reputed as the “Pioneering city of China’s modern civilization”. Itspioneering spirit is rooted in the genes of Xiangshan culture, Xiangshan people andXiangshan city. Over the recent years, the enterprising Xiangshan people began to embracethe outside world. They are represented by a constell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big namesbesides Sun Yat-sen, such as Rong Hong, the first student studying abroad, Zheng Guanying,famous thinker and entrepreneur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ang Tingshu, aleading figure in promoting commerce and business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LuHaodong, the first martyr in the revolution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Yang Xianyi,father of China’s air force, Tang Shaoyi, the first premi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founders of the four major department stores of China, Ma Yingbiao, Guo Le, Li Minzhou,Cai Chang and other famous figures etc.
     History reveals to us the underlying causes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 Culturenourishes us unconsciously like the spring rain moisturizing the earth. A city with a promisingfuture must assign great importance to its history; a region with strong desire for development must valu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researchundertaken in this paper has filled the gap in the systemic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modern Zhongshan city.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ongoing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in Zhongshan city.
引文
[1]吴庆洲.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J].建筑师,2011,第1期,第94页.
    [2]马永明.论外部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香山籍归侨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04:第1页
    [3]蒋超.近代中山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第1页
    [4][德]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A].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6页
    [5][美]R.E.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M].宋峻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3页
    [6]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3页
    [7]何丽.柳州城市发展及其形态演进(唐~民国)[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第2页
    [8][美]布莱克主编.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11页
    [9][美]布莱克主编.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44-47页
    [1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16-17页
    [11][美]布莱克主编.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75页
    [12]张利民.略论城市化与城市史的相关性--以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为例[J].南方论丛,2006,第4期:第80页
    [13]吴庆洲.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J].建筑师,2011,第1期,第91页.
    [14]吴庆洲.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J].建筑师,2011,第1期,第92页.
    [15]苏畅.《管子》城市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张蓉.先秦至五代成都古城形态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万谦.江陵城池与荆州城市预灾防卫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李炎.南阳古城演变与清“梅花城”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王茂生.从盛京到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刘凯.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傅娟.近代岳阳城市转型和空间转型研究(1899—194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贺为才.徽州村镇水系与营建技艺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刘晖.珠江三角洲城市边缘传统聚落的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6][美]施坚雅(G.W.Skinner).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美国斯坦福大学1977版.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8] xu,xiaoqun. State And Society in Republican China: The Rise of Shanghai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D]. ColumbiaUniversity,1994
    [19]彼德卡罗(Peter J.Carroll).天堂与现代化之间:苏州重建,1895-1937[D].美国:耶鲁大学,1998
    [20]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1]沈毅.近代大连城市经济研究[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22]李玉.长沙的近代化启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3]吴良镛等著.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4]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5]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6]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7]虞晓波.比较与审视:“南通模式”与“无锡模式”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8]朱庆葆.传统城市的近代命运:清末民初安庆城市近代化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9]万灵.常州的近代化道路:江南非条约口岸城市近代化的个案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0]周忍伟.举步维艰:皖江城市近代化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1]王玲.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32]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3]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34]虞和平.中国近代城市史[M].三联书店,1995
    [35]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36]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37]王明远、胡波.香山文化简论[M].中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7
    [38]胡波.人文香山[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9]胡波.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40]马永明.外部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香山归侨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04
    [1][清]香山县乡土志[Z].卷十“地理”.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影印,1988
    [2]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香山县志续编[Z].卷二之“舆地户口”.1923年版.收录于中国地方志丛书广东香山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3]中山市政协文史委.中山文史(第15辑)[Z].1987:第113页
    [4]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上)[Z].第四章“气候”.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第98--100页
    [5]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卷一)[Z].1976:第15页
    [6]刘稚良.沙田志初稿(一)[Z].中山文献[Z],1948,第2期:第77页
    [7][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Z].卷1“风土志形胜”.嘉靖二十七年刊刻影印版.载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第295页
    [8][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Z].卷1“舆地沿革”.清道光七年刊刻版.载中山文献[Z].第3册:第80页
    [9]司徒尚纪.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络的擅变[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第4期
    [10][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Z].卷3“气候”.乾隆十五年刊刻版.载中山文献[Z].第1册:第322页
    [11][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Z].卷3“气候”.乾隆十五年刊刻版.载中山文献[Z].第1册:第326-327页
    [12]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卷一)[Z].1976:第15页
    [13]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上)[Z].第四章“气候”.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第100-102页
    [14]王颋.明代香山陆海形势与澳门开埠[A].载澳门历史研究[C].第2辑.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
    [15][清]黄绍昌等纂辑.香山诗略卷1[M].中山:中山诗社,1989[唐]郑愚.泛石岐海[M].中山:中山诗社,1989
    [16]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Z].卷5“人类”.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影印,1988
    [17][元]孛兰盼等撰、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Z].卷9“广州路”.北京:中华书局,1966:第675页
    [18][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Z].卷3“经政户役”.清道光七年刊刻版.载中山文献[Z].第3册:第328页
    [19][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Z].卷2“民物志实货”.嘉靖二十七年刊刻影印版.载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第316页
    [20][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Z].卷3“盐法”.乾隆十五年刊刻版.载中山文献[Z].第1册:第295页
    [21]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Z].卷9“实业”.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影印,1988
    [22][美]Jams Watson.中国宗族再研究:历史研究中的人类学观点[J].陈春声译.中国季刊,1992,第92期:第18-19页
    [23][宋]郑樵.通志[Z].卷25“氏族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第439页
    [24]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Z].卷7“氏族”.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影印,1988
    [25]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Z].卷7“氏族”.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影印,1988
    [26][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Z].卷3“盐法”.乾隆十五年刊刻版.载中山文献[Z].第1册:第335--336页
    [27][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舆地下风俗”(道光七年刊刻)[A].中山文献第3册[Z]:第201--203页
    [28][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Z].卷3“政事志”、卷8“杂志”.嘉靖二十七年刊刻影印版.载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第306-307页、第326页、第423页
    [29]佚名.“醉龙”“崖口飘色”入选国家级非遗[N].南方日报.2008年6月17日(ZC02版)
    [30]萧凤霞.文化活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山小榄菊花会的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吴祖湘.榄镇菊花大会总编[Z].载中山文献[Z].第8册.台湾:学生书局,1965.何仰镐、何学机.小榄菊花会沿革[Z].载中山文史(第4辑).1985
    [31]廖薇.“非遗”词典(长洲醉龙舞)[N].中山商报.2008年8月11日(C1版)
    [32]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Z].卷8“宗教”.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影印,1988
    [33]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Z].卷8“宗教”.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影印,1988
    [34][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Z].卷2“舆地下风俗”.清道光七年刊刻版.载中山文献[Z].第3册:第198页
    [35][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Z].卷2“舆地下风俗”.清道光七年刊刻版.载中山文献[Z].第3册:第198页
    [36][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Z].卷3“风俗”.乾隆十五年刊刻版.载中山文献[Z].第1册:第336页
    [37]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香山县志续编[Z].卷二之“舆地航路商业附”.1923年版.收录于中国地方志丛书广东香山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第67页
    [38]司徒尚纪.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络的擅变[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第4期
    [39]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162-184页
    [1]张亚红.明清香山城镇地理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第158-162页
    [2]吴庆洲.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46页
    [3]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第26页
    [4]吴庆洲.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45页
    [5][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Z].卷1“风土志第一形胜”.嘉靖二十七年刊刻影印版.载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第295页
    [6][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Z].卷5“官师志第五寨司”.嘉靖二十七年刊刻影印版.载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第353页
    [7]吴庆洲.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49页
    [8]银铠.石岐源流变革考[Z].载自中山文史(第31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
    [9][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Z].卷1“风土志城池”.嘉靖二十七年刊刻影印版.载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第295页
    [10]李国瑞.中山商贸演变概述[Z].载自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
    [11]银铠.石岐源流变革考[Z].载自中山文史(第31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
    [12]马正林.论城墙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第1期
    [13]刘凤云.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第6期
    [14]鲁西奇、马剑.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第2期
    [15]鲁西奇、马剑.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第2期
    [16]鲁西奇、马剑.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第2期
    [17]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200页
    [18][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M].卷上“官守篇”(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第118页
    [19]周毅刚.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第160页
    [20][意]路易吉戈佐拉.凤凰之家[M].刘临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1]吴庆洲.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47页
    [1][清]申良翰.(康熙)香山县志[Z].志七“人物志”
    [2]林子升编.十六至十八世纪澳门与中国之关系[M].中国澳门澳门基金会,1998:第1页
    [3]林子升编.十六至十八世纪澳门与中国之关系[M].中国澳门澳门基金会,1998:第127页
    [4]中山文献[Z].创刊号.1947:第46页
    [5]唐有淦.唐家地区华侨史话[M].广东珠海:香洲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第3-4页
    [6]龚伯洪编著.广府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25页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第70-71页
    [7]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华侨港澳编[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8]中山文史[Z].第24辑.中山:中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2:第18页
    [9]中山文史[Z].第24辑.中山:中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2:第19页
    [10]香山县乡土志.志六“户口”.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影印,1988
    [11][清]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21-23页
    [12]吴文莱主编.容闳与中国近代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第453页
    [13]旅美阳和总会馆成立147年暨会馆大楼重建70周年双庆纪念特刊[Z].旅美阳和总会馆,1999:第48页
    [14]唐有淦编.唐家地区华侨史话[M].珠海:香洲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第29页
    [15]金普森、易继苍.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J].浙江大学学报,2002.第3期
    [16][美]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的桥梁[M].李荣昌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第56-57页
    [17]胡波.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5-6页
    [18]李吉奎.近代买办群体中的广帮(1845-1912)--以上海地区为中心[J].学术研究,1999,第12期
    [19]载自北华捷报.1874年2月12日:第129页
    [20]王明远、胡波、林有能.被误读的群体--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M].广州: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10:第142页马至融.澳门口岸与香山买办及近代中国社会的复兴[DB/OL].马至融博客.2010年7月
    [21][美]勒法吉.中国幼童留美史[M].广东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22]张明远、李丛.珠海历史名人与香山文化[M].广东珠海:珠海出版社,2010:第53-60页
    [23]张明远、李丛.珠海历史名人与香山文化[M].广东珠海:珠海出版社,2010:第60-66页
    [24]夏东远.郑观应[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25]张明远、李丛.珠海历史名人与香山文化[M].广东珠海:珠海出版社,2010:第45—52页
    [26]李国瑞.中山商贸演变概述[Z].载自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
    [27]林家劲等.近代广东侨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第6.页
    [28]李国瑞.中山商贸演变概述[J].载自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第115页
    [29]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华侨港澳编[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30]中山文史[Z].第30辑.中山:中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4:第288-289页
    [31]中山文史[Z].第20辑.中山:中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0:第14页
    [32]中山文史[Z].第20辑.中山:中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0:第15页
    [33]胡波.商会与商道[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第52页
    [34]胡波.商会与商道[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第53页
    [35]李国瑞.中山商贸演变概述[Z].载自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
    [36]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香山县志续编[Z].卷二之“舆地商业附”.1923年版.收录于中国地方志丛书广东香山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又载于中山文献(第7册)
    [1]高民川.中山侨乡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初探[Z].载于中山文史(第51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2002
    [2]载于中山文史[Z].第51辑.中山市政协文史委,2002
    [3]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编.中山人在夏威夷[M].1995:第27页
    [4]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编.中山人在夏威夷[M].1995:第28—29页
    [5]黎志刚.中山地区商人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商业活动[A].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C].2004
    [6]马应彪:中国现代百货业之父[N].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09年6月10日
    [7]马应彪:中国现代百货业之父[N].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09年6月10日
    [8]寻根香山文化[N].南方都市报.2006年9月22日
    [9]广东省粤商研究会.郭氏兄弟与永安百货[Z].2012年2月20日
    [10]百度百科.蔡昌[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99774.htm
    [11]“悲情英雄”李敏周的传奇人生[N].中山日报(海外版).2010-7-18(A6版)
    [12]莫世祥、虞和平、陈亦平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M].中国澳门:澳门基金会,1997
    [13]李国瑞.中山商贸演变概述[Z].载自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
    [14]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Z].国民经济综述-经济发展(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5]中山文史[Z].第30辑.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第304—305页
    [16]中山文史[Z].第20辑.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0:第16页
    [17]中山文史[Z].第20辑.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0:第17页
    [18]中山文史[Z].第30辑.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第298页
    [19]中山文史[Z].第30辑.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第115-116页
    [20]中山文史[Z].第30辑.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第291页
    [21]何大章.解放前夕之中山县地理概要[J].香港中山华侨.1949,第7期
    [22]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人物编[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23]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Z].城乡建设-城区建设(2).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24]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Z].城乡建设-城区建设(2).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25]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Z].城乡建设-村镇建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李国瑞.中山商贸演变概述[Z].载自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
    [2]李国瑞.中山商贸演变概述[Z].载自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
    [3]李国瑞.中山商贸演变概述[Z].载自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
    [4]李国瑞.中山商贸演变概述[Z].载自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
    [5]李国瑞.中山商贸演变概述[Z].载自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
    [6]高民川.中山侨乡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初探[Z].载于中山文史(第51辑)[Z].2002
    [7]高民川.中山侨乡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初探[Z].载于中山文史(第51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2002
    [8]杨荫清.永记沦陷惨状欣看日军投降[Z].载于中山文史(第62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2009
    [9]记住日寇侵华的历史[Z].载于中山文史(第46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2000
    [10]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城乡建设城区建设(2)[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樊飞豪.澳门--一个具有西方传统的中国城市[J].世界建筑,1999,第12期
    [2]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孙中山全集[M].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3]黄鸿钊编著.辛亥革命时期之香山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吴文莱主编.容闳与中国近代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5]刘圣宜.中国强国之路的探索者:郑观应[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6]张九海.执著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宋凤英.与李大钊并称“北李南杨”的杨匏安[J].党史纵横.2011,第6期
    [8]胡波.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5-6页
    [9]林金枝.近代华侨在上海的投资[A].华侨史研究论文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4
    [10]马明达.香山明清档案辑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吴良镛.关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探索与随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
    [12]吴良镛等著.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1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3]史上级别最高的县——中山模范县[DB/OL].网易博客.2009年6月
    [14]黄巧波.中国工商业近代化的拓荒者——中山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15]吴良镛.关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探索与随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
    [16]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城乡建设以及文化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明初至二十五香山(中山)县长一览表[J].中山侨刊.1985,第8期(41版)
    [2]孙文.农功(1891)[A].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孙文.上李鸿章书(1894)[A].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5]地图上的故事:香山--买办故乡[Z].中央电视台-历史频道,2005年9月7日
    [6]珠海市香洲区历史沿革[DB/OL].珠海市香洲区政府公众信息网
    [7]沈锦锋、唐仕进.唐绍仪与中山“模范县”[A].唐绍仪研究论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8]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9]航空局长朱卓文[Z].载自中山文史(第16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89
    [10]张潮.中山老行业[M].珠海出版社,2004李国瑞.岐海商涛(即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
    [11]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劳动人事劳动(1)[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2]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城乡建设概述[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3]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城乡建设[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4]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劳动人事劳动(1)[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5]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商业[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6]骑楼建筑风靡全城繁华商铺鳞次栉比[N].南方都市报,2008年8月14日
    [17]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经济[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8]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经济[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9]黎志刚.近代广东香山商人的商业网络[A].载自香山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大事记[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大事记[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3]刘居上.香山旧事[M].第二章.珠海出版,2004
    [4]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大事记[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5]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大事记[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6]刘居上.香山旧事[M].第二章.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
    [7]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大事记[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8]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大事记[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9]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大事记[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0]中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香山名人故事[M].第一辑.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第159-161页
    [11]练秉彝.陈济棠主粤时期中山模范县的见闻[Z].载自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一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12]林燕英.唐绍仪:民国首任内阁总理[N].中山日报,2004年6月23日(第5版)
    [13]连心豪.唐绍仪与中山港无税口岸[J].历史教学,1994,第6期
    [14]名城史话--唐家湾辟中山港[DB/OL].珠海档案信息网.2006年7月26日
    [15]张焕宗.唐绍仪与清末民国政府[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第166页
    [16]刘居上.香山旧事[M].第六章.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
    [17]连心豪.唐绍仪与中山港无税口岸[J].历史教学,1994,第6期
    [18]中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香山名人故事[M].第一辑.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第156页
    [1]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Z].第33编“华侨、港澳同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3]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城乡建设[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刘秉衡抄录.石岐志(初稿)[Z].卷一“城墙疆域”.1963
    [4]高民川.中山侨乡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初探[Z].载于中山文史(第51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2002
    [1]载自中山市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zs.gov.cn/main/index.htm
    [2]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山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和体会[R].中山市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中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2年3月26日
    [3]载自中山市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zs.gov.cn/main/index.htm
    [4]对话“创城”重点: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建设[N].珠海特区报,2010年4月4日
    [5]中山市规划局编制.中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专题研究[Z].2010
    [6]中山市规划局编制.中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专题研究[Z].2010
    [7]中山市规划局编制.中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专题研究[Z].2010
    [8]中山市规划局编制.中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专题研究[Z].2010
    [13]中山市规划局编制.中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专题研究[Z].2010
    [1]崔国潮.香山文化:中山发展的精神动力[J].学术研究,2006,第6期
    [2]吴玉军.走出自我认同困境[N].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日
    [3]崔国潮.香山文化:中山发展的精神动力[J].学术研究,2006,第6期
    [4]杨俊宴、吴明伟.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多元化发展趋势[J].现代城市研究,2008,第9期
    [5]宋盈、柳肃等.历史保护ING……----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多样性思考[J].中外建筑,2007,第9期
    [6]领导常换,历史文化才是留给后代的[N].南方都市报.2012年8月24日
    [1]程存洁.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春迎.北宋东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邬学德、刘炎主编.河南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
    [5]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吴庆洲.中国军事建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7]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庄林德、张家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筑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0]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1]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12]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3]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研究[M]:以苏州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范祥雍校注.洛阳珈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6]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7]陈桥绎主编.中国七大古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18]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19]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0]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21]杨鸿年.隋唐两京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2]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洛阳故城文物保管所.汉魏洛阳故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3]杨鸿年.隋唐宫廷建筑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4]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5]北大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侯仁之师九十寿辰纪念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6]皮明麻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8]苏畅.《管子》城市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9]张蓉.先秦至五代成都古城形态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0]万谦.江陵城池与荆州城市预灾防卫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1]李炎.南阳古城演变与清“梅花城”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2]王茂生.从盛京到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3]刘凯.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4]傅娟.近代岳阳城市转型和空间转型研究(1899—194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5]贺为才.徽州村镇水系与营建技艺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6]刘晖.珠江三角洲城市边缘传统聚落的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7]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8]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9]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0]沈毅.近代大连城市经济研究[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41]李玉.长沙的近代化启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2]吴良镛等著.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3]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4]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5]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一1913[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6]虞晓波.比较与审视:“南通模式”与“无锡模式”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47]朱庆葆.传统城市的近代命运:清末民初安庆城市近代化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48]万灵.常州的近代化道路:江南非条约口岸城市近代化的个案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9]周忍伟.举步维艰:皖江城市近代化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0]王玲.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51]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2]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53]虞和平.中国近代城市史[M].三联书店,1995.
    [54]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55]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56]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57]王明远、胡波.香山文化简论[M].中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7
    [58]胡波.人文香山[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9]胡波.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60]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
    [61]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2]林子升.十六至十八世纪澳门与中国之关系[M].澳门:澳门基金会,1998
    [63]唐有淦.唐家地区华侨史话[M].珠海:香洲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
    [64]龚伯洪.广府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5]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66]吴文莱主编.容闳与中国近代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67]张明远、李丛.珠海历史名人与香山文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2010
    [68]夏东远.郑观应[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69]刘圣宜.中国强国之路的探索者:郑观应[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70]林家劲等.近代广东侨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71]张九海.执著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2]胡波.商会与商道[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73]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编.中山人在夏威夷[M].1995
    [74]莫世祥、虞和平、陈亦平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M].澳门:澳门基金会,1997
    [75]马明达.香山明清档案辑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6]潘安.商都往事-广州城市历史研究手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7]孙文.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8]孙文.建国方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79]张潮.中山老行业[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
    [80]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镜像[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81]中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香山名人故事[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
    [82]张焕宗.唐绍仪与清末民国政府[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83]刘居上.香山旧事[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
    [84]黎志刚.近代广东香山商人的商业网络[A].载自香山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85][唐]郑愚.泛石岐海[M].中山:中山诗社,1989
    [86][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7][宋]郑樵.通志卷25“氏族略”[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88][明]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9
    [89][明]邓迁修、黄佐纂.香山县志(嘉靖)[Z].收录于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90][清]申良翰.香山县志(康熙)[Z]
    [91][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香山县志(乾隆)[Z].收录于中山文献第1册
    [92][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纂.新修香山县志(道光)[Z].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
    [93][清]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香山县志续编(1923出版)[Z].收录于中国地方志丛书·广东香山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94][清]香山县乡土志[Z].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影印,1988
    [95][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6][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Z].北京:中华书局,1985
    [97][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98][清]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9][清]黄绍昌等纂辑.香山诗略[Z].中山:中山诗社,1989
    [100][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101]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Z].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影印,1988
    [102]刘秉衡抄录.石岐志(初稿)[Z].卷一“城墙疆域”.1963
    [103]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中山市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04]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Z].1976
    [105]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丛书[Z]
    [106]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Z].1989
    [107]广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广州市志[Z].广州出版社,1995
    [108]民国中山县政年刊[Z]
    [109]石岐侨刊[Z]
    [110]北华捷报.1874年2月12日
    [111]中山文献[Z].第1--3册.第5册.第7--8册
    [112]刘稚良.沙田志初稿(一)[Z].载中山文献,1948(2)
    [113]中山市政协文史委.中山文史[Z].第4辑.第15--16辑.第20辑.第24辑.第30--31辑.第46辑.第51辑.第62辑
    [114]李国瑞.中山商贸演变概述[Z].载自中山文史(第30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1994
    [115]银铠.石岐源流变革考[Z].载自中山文史(第31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
    [116]高民川.中山侨乡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初探[Z].载于中山文史(第51辑)[Z].中山市政协文史委,2002
    [117]练秉彝.陈济棠主粤时期中山模范县的见闻[Z].载自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一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118]中山市规划局编制.中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Z].2010
    [119]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山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和体会[R].中山市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中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2年3月26日
    [120][意] L.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21][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2][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23][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2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25][美]伊利尔·沙里宁.城市:文化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2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7][美]R. E.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M].宋峻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28][美]布莱克主编.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29][美]布莱克主编.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30][美]施坚雅(G.W.Skinner).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131][意]路易吉戈佐拉.凤凰之家[M].刘临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2][美]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的桥梁[M].李荣昌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133][美]勒法吉.中国幼童留美史[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134]吴庆洲.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J].建筑师.2011(1)
    [135]张利民.略论城市化与城市史的相关性----以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为例[J].南方论丛.2006(4)
    [136]司徒尚纪.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络的擅变[J].中山大学学报.1990(4)
    [137]萧凤霞.文化活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山小榄菊花会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1990(4)
    [138]马正林.论城墙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陕西师大学报.1994(1)
    [139]刘凤云.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6)
    [140]鲁西奇、马剑.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2)
    [141]金普森、易继苍.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J].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3)
    [142]李吉奎.近代买办群体中的广帮(1845-1912)----以上海地区为中心[J].学术研究.1999(12)
    [143]何大章.解放前夕之中山县地理概要[J].香港中山华侨.1949(7)
    [144]宋凤英.与李大钊并称“北李南杨”的杨匏安[J].党史纵横.2011(6)
    [145]明初至二十五香山(中山)县长一览表[J].中山侨刊.1985(8)
    [146]连心豪.唐绍仪与中山港无税口岸[J].历史教学.1994(6)
    [147]吴良镛.关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探索与随想[J].南通大学学报.2005(1)
    [148]崔国潮.香山文化:中山发展的精神动力[J].学术研究,2006(6)
    [149]杨俊宴、吴明伟.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多元化发展趋势[J].现代城市研究,2008(9)
    [150]宋盈、柳肃等.历史保护ING……----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多样性思考[J].中外建筑,2007(9)
    [151]樊飞豪.澳门--一个具有西方传统的中国城市[J].世界建筑,1999(12)
    [152]马永明.论外部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香山籍归侨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04.
    [153]蒋超.近代中山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54]何丽.柳州城市发展及其形态演进(唐~民国)[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55]郭声波、鲁延召.政区变动、海防战略与明清老万山地名迁移.收录于澳门年会论文集,2009
    [156]张亚红.明清香山城镇地理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
    [157]沈锦锋、唐仕进.唐绍仪与中山“模范县”[A].收录于唐绍仪研究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158]李百浩、黄立.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A].收录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9]林金枝.近代华侨在上海的投资[A].华侨史研究论文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4
    [160]黎志刚.中山地区商人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商业活动[A].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C].2004
    [161] xu, xiaoqun. State And Society in Republican China: The Rise of Shanghai ProfessionalAssociations. Columbia University,1994
    [162]中山市政协.中山侨乡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初探.1996
    [163]辞海[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64]百度百科[DB/OL]. http://baike.baidu.com/
    [165]中山市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zs.gov.cn/main/index.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