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筑师个体的创作实践是建筑发展进程中最为鲜活的部分,岭南建筑师的建筑创作注解了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的进程。系统地研究岭南建筑师个体的建筑创作历程与思想,既是对现有岭南建筑师研究的有益补充,也有利于岭南建筑创作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建筑大师莫伯治是岭南建筑师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合作者以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精神,结合岭南文化、地域环境和现代建筑思想开展建筑创作实践,成绩斐然,在现代岭南建筑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岭南建筑的发展,扩大了岭南建筑的影响,提升了岭南建筑的地位以及岭南人的文化自信。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经济、专业领域的发展为背景,通过史料的挖掘整理与典型作品分析,探索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的发展脉络、思想内涵及个性特征,较为整体地研究这位岭南建筑大师的建筑创作,并由此探讨其对当代建筑教育、建筑创作以及岭南文化发展的启示。
     论文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提出莫伯治建筑创作在范例、方法、文化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将其落实至本研究的三个创新点中。
     第二章介绍了本研究的基础条件,包括现有研究的概况、不足与空白,提出莫伯治建筑创作的阶段划分,并且分析了其创作的客观基础,将个体研究置于宏观视野之下。
     第三章梳理了莫伯治建筑创作各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及相关背景和影响因素,通过史料的挖掘、整理,从实践活动层面较为整体地认识其创作发展历程。
     第四章分析了莫伯治建筑创作四个主要阶段的典型作品,每阶段选取五个典型作品,针对形态特征进行个案分析,由此总结出各阶段的创作特点,从作品形态层面较为具体地认识其创作发展历程。
     第五章以前文的历程梳理和作品分析为基础,沿着庭园研究与新用、地域化创作路径、审美构图和形式表现四条发展脉络,分析各阶段的主要特点,从内在逻辑层面揭示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中各阶段的有机联系。
     第六章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对莫伯治建筑创作的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出客观务实的理性精神、和谐自然的人本精神与开放多元的包容精神三个核心内容,并从思想内涵和创作表现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深入分析。
     第七章引入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与方法对莫伯治建筑创作的个性因素加以探讨,重点从人格特质与创作之路、文化人格与创作思想、知识结构与创作思维、艺术意识与创作发展的内在关联展开,并通过与林克明、夏昌世两位岭南建筑师的比较,揭示莫伯治建筑创作的个性特征,确认其在现代岭南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坐标。
     论文最后在结论中总结了莫伯治建筑创作的主客观基础、发展脉络及个性内涵,并探讨了其对当代建筑教育、建筑创作与岭南文化发展的启示。
Creative practice of individual architects is the most dynamic part i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The works by the Lingnan architects speak much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Lingnan architecture. Systematic studies of the individual creation process and the ideas behind will help the existing research of the Lingnan architects, as well as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ideas associated with Lingnan architectural works.
     Mo Bozhi, a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Lingnan architects. In the spirit of diligently explorations, he and his partners carried out their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s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y integrating Lingnan culture, regional context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thinking. Their efforts have linked the past and present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the modern Lingnan architecture, and carried it forward. In the process, they promoted the influence and status of the Lingnan architecture and boosted the Lingnan’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is thesis, the paths, ideas and characters of Mo Boz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are explored by finding, sorting and analyzing historical datas based on existing studies in the context of socio-economic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are studied as a whole and the inspirations derived from that are discussed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s and the developing of Lingnan culture.
     Chapter One elaborates on the basis, significance, objectives, contents, framework, methods and highlights of this study, and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Mo Boz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on three aspects, the role of paragon, methodology and culture, which are placed in the three highlights of this study.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research, including the overview, inadequacy and gaps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and present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Mo Boz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Moreover,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his creation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ut the individual research in a broader perspective.
     Chapter Three combs the main activities, background and factors affecting of various stages of Mo Boz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by finding and sorting out historical data, so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can be recognized from the aspect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typical works in the four main stages of Mo Boz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Five works are selected for each stage and their characters are analyzed individually. Based on th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ges are conclud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can be understood specifically from the aspect of building form.
     In Chapter Fiv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combing of the evolu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work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g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gardens research and new applications, the paths of reg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aesthetic composition and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So the organic links between different stages are revealed from the aspect of internal logic.
     Chapter Six,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studies, summarizes the thinking of Mo Bozhi in 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Key points include rational spirit of objective and pragmatic, human spirit of harmonious and natural, and inclusive spirit of open and pluralistic. In-depth analysis is made from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and design expressions.
     Chapter Seven, referr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methods of Cross-disciplinary, explores the unique factors of Mo Boz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with focus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hi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ccess, cultural character and architectural thinking,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creative thinking, artistic awareness and the creation evolution.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other two Lingnan architects, Li Keming and Xia Changshi,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Mo Boz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is revealed, and his historical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ngnan architecture is identified.
     In the conclus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e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volution path and personalized connotation of Mo Bozhi’s architectural creations, and discusses the inspira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s and the developing of Lingnan culture.
引文
[1]曾昭奋.莫伯治与岭南佳构[J].建筑学报,1993(9):42-47
    [1]本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引用,在与原始文献一致的前提下,均以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简称文献一)和曾昭奋主编.岭南建筑艺术之光——解读莫伯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简称文献二)为主,存在不一致之处,才直接索引原始文献。
    [2]文献一:11
    [3]梁凤莲.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70-76
    [4]郑振纮.岭南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渊源[J].建筑学报,1999(9):39-41
    [5]黄明同.岭南文化的三次大兼容与三个发展高峰[J].学术研究,2000(9):98-101
    [6]唐孝祥.试论近代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1期,2003(3):19-22
    [7]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7
    [8]陆琦.岭南造园艺术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84-85
    [9]肖毅强,冯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与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南方建筑,2008(1):23-27
    [10]田磊.广交会的前世今生[J].南风窗,2006(10下):26-31
    [11]石安海.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6
    [12]蔡德道.“文革”中的广州外贸工程记事(1972~1976)[J].羊城今古,2006(2):23-28
    [13]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51
    [14]曾昭奋.莫伯治与酒家园林(上)[J].华中建筑,2009(05):23-27
    [15] [广州1976?第10期]建“第一高楼”没砍一棵树[OL].广州市图书馆.广州口述史. http://www.gzlib.gov.cn/shequ_info/ndgz/NDGZDetail.do?id=18443. 2007-3-21
    [16]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8
    [17]杨苗丽采写.蔡德道:白天鹅宾馆的设计及三大宾馆的引进[OL].广州文史网站. http://www.gzzxws.gov.cn/dmtwsg/kssl/gdft/200903/t20090331_11527.htm.2011-7-23
    [1]本节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自序:建筑创作的实践与思维,见文献一:5-12
    [2]石琼,温光辉.钟灵毓秀水乡孕育建筑泰斗,德艺双馨厚誉成就一代大师——纪念从麻涌走出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下)[N].香飘四季,2007年10月10日,第四版
    [3]同注[2]
    [4]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63-376
    [5]上述内容引自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343
    [6]文献一:5
    [7]梁茜.莫伯骥“五十万卷”的生命重量[N].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25日,D08版
    [8]资料引自广州教育大事记[OL].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网站http://www.hpma.cn/article-img.aspx?menuid=1327&tab=tab_imgNews&tabid=96&aPage=3
    [9]同注[2]
    [10]丁农.我们的启蒙老师——莫伯治.见文献二:146
    [11]冯樱.天道酬勤——记校友莫伯治院士.见文献二:92
    [12]汤国华.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有创新的思维——怀念莫伯治大师.见文献二:195
    [13]见莫京先生访谈录
    [1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98,214-218,225
    [15]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29
    [16]陈伯齐.序.见夏昌世,莫伯治著.曾昭奋整理.岭南庭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7]曾昭奋.莫伯治与酒家园林(下)[J].华中建筑,2009(6):20
    [18]华南工学院建筑系举行科学报告会[J].建筑学报,1962(12):16
    [19]叶荣贵.岭南建筑的带头人.见文献二:55
    [20]许俏文,梁婵.岭南建筑泰斗[N].广州日报,2006年12月9日,B5版
    [21]顾孟潮.莫伯治与《莫伯治集》.见文献二:65
    [22]同注[15]
    [23]夏昌世.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9
    [24]上述内容引自邹德侬著.中国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4,266,268-269
    [25]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
    [26]林克明.关于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1961(8):1-4
    [27]谢纯,邢君,魏星.清代广州园林与茶(酒)楼的发展融合[J].建筑学报,2009(3):15
    [28]曾昭奋.莫伯治与酒家园林(上)[J].华中建筑,2009(5):23-27
    [29]林兆璋.岭南建筑新风格的探索——莫伯治的创作道路.见文献二:17
    [30]文献一:312
    [31]丁健达.怀念莫伯.见文献二:186
    [32]麦英豪.想起莫老总.见文献二:172
    [33]潘广庆.西关传统装饰与荔湾景物庭园——广州泮溪酒家鲜为人知的故事.见文献二:187-188
    [34]同注[33]
    [35]文献一:286
    [36]彭长歆提供资料
    [37]汤国华.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有创新的思维——怀念莫伯治大师.见文献二:195
    [38]天门.胡志明为白云山讲情[J].南风窗,1986(7):20
    [39]彭长歆提供资料
    [40]据笔者访谈
    [41]陈世民.试谈公共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1979(1):23
    [42]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59
    [43]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73
    [44]曾昭奋先生访谈录
    [45]赵祖望.岭南建筑光辉的代表.见文献二:79
    [46]主要引自钟新权.人民的建筑师——记建筑老专家佘畯南[J].建筑学报,1999(3):54-55
    [47]林兆璋.岭南建筑新风格的探索——莫伯治的创作道路.见文献二:18
    [48]蔡德道.“文革”中的广州外贸工程记事(1972~1976)[J].羊城今古,2006(2):23-28
    [49]奚树祥.论旅馆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J].建筑学报,1979(3):30-34
    [50]陈世民.试谈公共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1979(1):35
    [51]曾生.曾生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648
    [52]主要引自曾生.曾生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653-655
    [53]许锡勤.莫老对岭南建筑、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见文献二:193
    [54] [广州1976?第10期]建“第一高楼”没砍一棵树[OL].广州图书馆网站http://www.gzlib.gov.cn/shequ_info/ndgz/NDGZDetail.do?id=18443,2007-3-21
    [55]白云宾馆及矿泉客舍的建设过程、历史背景参见蔡德道.“文革”中的广州外贸工程记事(1972~1976)[J].羊城今古,2006(2):23-28
    [56]闭幕酒会1200人食物中毒[N].南方都市报,2006年10月17日
    [57]杨苗丽采写.蔡德道:白天鹅宾馆的设计及三大宾馆的引进[OL].引自广州文史网站http://www.gzzxws.gov.cn/dmtwsg/kssl/gdft/200903/t20090331_11527.htm
    [58]林兆璋先生访谈录
    [59]同注[57]
    [60]冯健明.广州“旅游设计组”(1964~1983)建筑创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5-126。
    [61]《当代中国建筑师》丛书编委会.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4-16
    [62]叶荣贵.岭南建筑创作的带头人.见文献二:54
    [63]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360,368-369
    [64]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
    [65]文献一:203
    [66]根据佘畯南先生的速写上记录的日期推定,参见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37
    [67]文献一:262
    [68]根据佘畯南先生的手稿及速写上记录的日期推定,参见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51-257,352-355
    [69]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52
    [70]文献一:262-263
    [71]薛求理.再读莫伯治.见文献二:122
    [72]见麦英豪.想起莫老总.见文献二:173和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99
    [73]胡伟坚.设计就是生活.见文献二:212
    [74]文献一:248
    [75]莫旭,莫京.思亲未尽三年礼,追远犹存一片心.见文献二:217
    [76]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23-24
    [77]许俏文,梁婵红.大师——红土赤子[N].广州日报,2006年12月9日,B6版
    [78]文献一:312
    [79]高日灵.新落成的梁启超纪念馆.见文献二:144
    [80]莫旭,莫京.思亲未尽三年礼,追远犹存一片心.见文献二:217
    [1]汤国华.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有创新的思维——怀念莫伯治大师.见文献二:195
    [2]原文为郑旺,似应为郑昭
    [3]齐康.个性与创意.见文献二:22
    [4]顾孟潮.莫伯治与《莫伯治集》.见文献二:65
    [5]陈伯齐.序.见夏昌世、莫伯治著.曾昭奋整理.岭南庭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潘广庆.西关传统装饰与荔湾景物庭园——广州泮溪酒家鲜为人知的故事.见文献二:188-189
    [7]罗汉军.桂林山水与景区建筑.见文献二:89
    [8]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0
    [9]引自文献一:159
    [10]同注[3]
    [11]冯健明.广州“旅游设计组”(1964~1983)建筑创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
    [12]林兆璋.岭南建筑新风格的探索——莫伯治的创作道路.见文献二:17
    [13]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91-292
    [14]陈世民.试谈公共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1979(1):23
    [15]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74-176
    [16]同注[12]
    [17]文献二:10
    [18]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41
    [19]林兆璋.岭南建筑新风格的探索——莫伯治的创作道路.见文献二:18
    [20]同注[3]
    [21]杨苗丽采写.蔡德道:白天鹅宾馆的设计及三大宾馆的引进[OL].引自广州文史网站http://www.gzzxws.gov.cn/dmtwsg/kssl/gdft/200903/t20090331_11527_2.htm
    [22]同注[21]
    [23]何镜堂,李绮霞.岭南建筑之光.见文献二:58
    [24]设计过程的相关活动引自麦英豪.想起莫老总.见文献二:173-175
    [25]文献一:240
    [26]马威.忆恩师莫伯.见文献二:207
    [27]文献一:242
    [28]齐康.个性与创意.见文献二:23
    [29]马威.忆恩师莫伯.见文献二:207
    [30]同注[23]
    [31]曾昭奋.云归岭南.见文献二:40
    [32]汤国华.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有创新的思维——怀念莫伯治大师.见文献二:195
    [33]同注[32]
    [34]顾孟潮.访澳散记——澳门印象之二[N].光明日报,1999年12月9日
    [35]曾昭奋.“进士”们谈院士新作.见文献二:107
    [36]高日灵.新落成的梁启超纪念馆.见文献二:143
    [1]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5
    [2]夏昌世.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9
    [3]莫伯治,吴威亮,蔡德道等.广州的建筑与庭园[J].建筑学报,1977(3):38-43
    [4]黄玮整理.古典园林传统如何古为今用[J].建筑学报,1980(5):26-27
    [5]参见文献二:202,209,212
    [6]文献一:200
    [7]文献一:272
    [8]吴焕加.解读莫伯治.见文献二:1-2
    [9]文献一:234
    [10]齐康.个性与创意.见文献二:23
    [1] [美]伊利尔·沙里宁.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9
    [2]麦英豪.想起莫老总.见文献二:174
    [3]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5,30
    [4]文献一:223
    [5]林兆璋.岭南建筑新风格的探索——莫伯治的创作道路.见文献二:18
    [6]戴复东.园·筑情浓,植·水意切.见文献二:26
    [7]丁健达.怀念莫伯.见文献二:186
    [8]杨永生.建筑百家轶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9
    [9]文献一:230
    [10]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218,220
    [11]同注[6]
    [12]文献一:224
    [13]据蔡德道先生访谈录
    [14]文献一:185
    [15]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40,47,53-54
    [16]文献一:159-166,168,231-232
    [17]何镜堂,李绮霞.岭南建筑之光.见文献二:56
    [18]黄健敏.贝聿铭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香港:贝思出版有限公司,1996:7
    [19]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0,转引自全峰梅.模糊的拱——建筑性的现象学考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50
    [20]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218
    [21]叶荣贵.岭南建筑创作的带头人.见文献二:50
    [22]文献二:157
    [23]何镜堂,李绮霞.岭南建筑之光.见文献二:58
    [24]文献一:233-234
    [25]莫旭,莫京.思亲未尽三年礼,追远犹存一片心.见文献二:217
    [26]马威.忆恩师莫伯.见文献二:207
    [27]曾昭奋.云归岭南.见文献二:43
    [28]文献一:229
    [29]文献一:203-204
    [30]麦英豪.想起莫老总.见文献二:172
    [31] [美]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M].张磊,司玲,侯正华,陈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88
    [32]文献一:182
    [1]马威.忆恩师莫伯.见文献二:207
    [2]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与现代延伸[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4,61
    [3]王登峰,崔红.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196-202
    [4]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38-46
    [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建筑创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0
    [6]曾昭奋.云归岭南.见文献二:43
    [7]林兆璋.岭南建筑新风格的探索——莫伯治的创作道路.见文献二:18
    [8]莫旭,莫京.思亲未尽三年礼,追远犹存一片心.见文献二:218
    [9]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与现代延伸[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4-5,43-48,110
    [10]黎风.中西方艺术人格结构理论比较新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3):54-59
    [11]靳炳勋.试论建筑师的创造性人格[J].建筑学报,1991(3):53-54
    [12]靳炳勋.建筑风格和建筑师的文化人格[J].新建筑,1998(1):43-44
    [1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
    [14]见蔡德道先生访谈录
    [15]刘景生,邹永华.关于未来建筑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4(12):1-4
    [16]郑振纮.岭南建筑的后劲.见文献二:114
    [17]参考马威先生访谈录
    [18] [日]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白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19] [美]伊利尔·沙里宁.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48
    [20]里昂中法大学(1921~1946)回顾展中介绍,林克明1922年6月24日考入里昂中法大学,先攻读中国哲学,并准备写作关于孔子的论文。然而,在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接触到建筑学后,他毅然放弃哲学专业,开始专心到里昂建筑工程学院进修建筑学。这一点与林克明在其回忆录中的记述有所不同。引自www.bm-lyon.fr/lyonetlachine/vc/linkeming.html
    [21]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M].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8
    [22]根据上海交大网站夏安世教授的资料,夏家是广东新会人,父亲夏佐邦是一位机械工程师,母亲邱玉卿是福建闽侯人氏。邱氏生四子,三女,夏安世为长子,1903年5月出生于江西萍乡煤矿。夏昌世排行第二,据施亮研究,也出生于1903年5月,故二人可能为孪生兄弟。夏安世教授年谱有如下介绍:“1910~1917幼年随父亲在湖南长宁县水口山铅矿生活。读私塾七年。1917~1922定居广州。一年就读岭南大学附小。四年就读培正中学,1922年秋中学毕业。1922年底-1931.7满怀渴望知识和报效祖国之心,携二弟夏昌世同赴科技迅猛发展的德国学习。”夏昌世与夏安世中学之前有相同的读书经历。而从父亲为两个儿子所起的名字中,反映出夏昌世家庭环境氛围中所渗透的精英意识与济世抱负,兄弟二人分读工科与农科,也是颇有意味的选择。
    [23]蔡德道.林克明早期建筑活动纪事(1920~1938)[J].南方建筑,2010(3):5-9
    [24]参见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355
    [25]钱峰,伍江.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1920~198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60
    [26]曾昭奋.云归岭南.引自文献二:37-38
    [27]肖毅强,施亮.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5):36
    [28]吴良镛.《佘畯南选集》序.见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 [希腊]安东尼·C·安东尼亚德斯.建筑诗学——设计理论[M].周玉鹏,张鹏,刘耀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日]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白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白天鹅宾馆纪念画册[M],广州:广东画报社,1991
    [4]彼得·罗,关晟著.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成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M].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8]《大师》编辑部.路易斯·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9]《当代中国建筑师》编委会.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0
    [10]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主编.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1]杜汝俭,陆元鼎,郑鹏等编.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12]顾馥保主编.中国现代建筑100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3]关肇业,吴耀东主编.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第9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4]《广东》画册编辑委员会.广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15]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编.广东省优秀设计选编(1980-1983)[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
    [16]《广州建筑实录》编委会.广州建筑实录[M].广州:广州南风窗杂志社,1989
    [17]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建筑实录》编辑小组.广州建筑实录·北郊部分新建筑[M]. 1976
    [18]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文史第四十七辑:回忆朱光市长[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19]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文史》第五十二辑:羊城杏坛忆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0]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文史》第五十八辑:广州老字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1]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文史第六十三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5
    [22]郭黛姮,高亦兰,夏路编著.一代宗师梁思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3]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建筑科学研究院.新中国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6
    [24]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编.建筑实录:白云宾馆[M].(非正式出版物)
    [25]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编.建筑实录:白云山建筑[M].(非正式出版物)
    [26] [美]赫恩.塑成建筑的思想[M].张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7]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8]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何镜堂建筑创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9]黄健敏.贝聿铭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香港:贝思出版有限公司,1996
    [30] [美]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M].张磊,司玲,侯正华,陈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1]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2] [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3]冷夏.霍英东全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4]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5]李海清.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6]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37]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8]岭南建筑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莫伯治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39]林兆璋.林兆璋建筑创作手稿[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40]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M],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95)穗印准字第0152号,1995
    [41]刘怡,黎志涛.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杨廷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2]刘永德.建筑空间的形态·结构·涵义·组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3]陆元鼎著.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4]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的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5] [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J·M·理查兹,丹尼斯·夏普编著,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M].邓敬,王俊,杨矫,崔珩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6]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7]全峰梅.模糊的拱——建筑性的现象学考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8]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
    [49]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0]汪国.汪国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1]吴焕加,刘先觉等.现代主义建筑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2]夏昌世,莫伯治著.岭南庭园[M].曾昭奋整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3]夏昌世.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4]杨永生编.建筑百家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5]杨永生,顾孟潮主编. 20世纪中国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6] [美]伊利尔·沙里宁.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7]张钦哲,朱纯华.菲利普·约翰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58]曾生.曾生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59]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60]曾昭奋主编.岭南建筑艺术之光——解读莫伯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61]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62]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改革开放30年口述史:亲历改革开放(2)[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64]中国建筑学会,国家建委建研院设计研究所编.旅馆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学会,1979
    [65]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
    [66] [荷]佐尼斯.勒·柯布西耶:机器与隐喻的诗学[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蔡德道.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筑[J].建筑学报,1983(9):20-26
    [2]蔡德道.“文革”中的广州外贸工程记事(1972~1976)[J].羊城今古2006(2):23-28
    [3]蔡德道.广州建筑多年见闻[J].南方建筑,2008(1):54-57
    [4]蔡德道.往事如烟——建筑口述史三则[J].新建筑2008(5):16-19
    [5]蔡德道.林克明早期建筑活动纪事(1920~1938)[J].南方建筑,2010(3):5-9
    [6]蔡德道.两座旧住宅的推断复原[J].南方建筑,2010(3):14-16
    [7]陈世民.试谈公共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1979(1):18-25
    [8]崔红,王登峰.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适用性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3):545-548
    [9]奋京.约翰·波特曼在广州——略谈波特曼氏的设计哲理[J].建筑学报,1981(9):72-75
    [10]冯钟平.环境、空间与建筑风格的新探求[J].建筑学报,1979(4):8-16
    [11]傅娟,肖大威.约翰·波特曼与莫伯治宾馆设计思想之比较[J].建筑学报,2005(6):58-61
    [12]关于建筑风格的讨论[J].建筑学报,1961(6):35
    [13]龚德顺.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建筑设计评述[J].建筑学报1984(9):23-29
    [14]顾孟潮.莫伯治与《莫伯治集》[J].建筑学报,1995(2):51-54
    [15]广交会大事记[J].中国外资,2006(10):44-45
    [16]广州市设计院白天鹅宾馆设计组.广州白天鹅宾馆[J].建筑学报,1983(9):31-38
    [17]广州市设计院羊城宾馆设计组.广州羊城宾馆[J].建筑学报,1962(11):29-30
    [18]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所.论旅馆建筑设计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1978(4):7-12
    [19]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J].南方建筑,2004(2):1-5
    [20]华南工学院建筑系举行科学报告会[J].建筑学报,1962(12):16
    [21]黄玮整理.古典园林传统如何古为今用[J].建筑学报,1980(5):26-27
    [22]靳炳勋.试论建筑师的创造性人格[J].建筑学报,1991(3):53-54
    [23]靳炳勋.建筑风格和建筑师的文化人格[J].新建筑,1998(1):43-44
    [24]黎风.中西方艺术人格结构理论比较新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3):54-59
    [25]李国强,冯永康.广州白天鹅宾馆工程施工[J].建筑技术,1984(7):25-29
    [26]李红燕.简介“大五”人格因素模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89-91
    [27]李锦全.从兼容性与开放性看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J].岭南学刊,1999(2):82-87
    [28]李小鹏.林西在叶剑英与陶铸身边工作的日子[J].羊城今古,2006(4):37-40
    [29]梁凤莲.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70-76
    [30]梁剑麟,孙晓丹.地域文化下的岭南风格建筑[J].南方建筑,2000(3):77-79
    [31]临江.白天鹅饭店建筑设计构思[J].建筑学报,1980(2):10-15
    [32]林克明.十年来广州建筑的成就[J].建筑学报,1959(8):6-9
    [33]林克明.关于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在“南方建筑风格”座谈会上的综合发言[J].建筑学报,1961(8):1-4
    [34]林克明同志生平[J].南方建筑,1999(1):91
    [35]林兆璋,司徒如玉.深圳银湖旅游中心设计手记[J].建筑学报,1986(3):60-65
    [36]林兆璋.岭南建筑新风格的探索——莫伯治的创作道路[J].建筑学报,1990(10):36-39
    [37]刘景生,邹永华.关于未来建筑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4(12):1-4
    [38]刘宇波.回归本源——回顾早期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9(10):29-32
    [39]陆琦.岭南现代建筑庭园特点[J].南方建筑,2004(2):15-18
    [40]陆元鼎.创新,传统,特色——略谈广东近几年建筑创作发展[J].建筑学报,1984(12):70-74,88
    [41]罗焕好.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莫伯骥及其五十万卷楼藏书[J].图书馆论坛.2006(6):266-269
    [42]顾孟潮.莫伯治与他的新表现主义建筑艺术[J].世界建筑,2001(3):89-92
    [43]顾孟潮.关于现代建筑“三个百年”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2(2):54-55
    [44]何镜堂,刘业.纪念一代建筑宗师夏昌世[J].建筑学报,2002(5):50-51
    [45]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39-41
    [46]黄明同.岭南文化的三次大兼容与三个发展高峰[J].学术研究,2000(9):98-101
    [47]吉国华. 20世纪50年代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5):66-71
    [48]马伟明.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J].长沙大学学报,2010(1):75-76
    [49]宁文.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莫伯骥及其著作[J].贵图学刊,1994(3):57-59
    [50]欧阳斌.论曾国藩的性格特质及其文化成因[J].中国文化研究,1998冬(总第22期):33-39
    [51]潘广庆.莫伯治为陶陶居绘制的设计图手稿[J].羊城今古,2005(1):48
    [52]彭长歆,杨晓川.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与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J].新建筑,2002(5):54-56
    [53]佘畯南.从建筑的整体性谈广州白天鹅宾馆的构思[J].建筑学报,1983(9):39-44
    [54]顺德县第二设计室.珠海宾馆设计[J].建筑学报,1984(10):14-18
    [55]谭广文,丁丽君.林西[J].南方建筑,2009(2):73-74
    [56]汤国华.三访林克明教授[J].南方建筑,1999(1):92-95
    [57]唐孝祥.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新建筑,2001(6):63-65
    [58]唐孝祥,郭谦.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创作哲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34-37
    [59]田磊.广交会的前世今生[J].南风窗,2006(10下):26-31
    [60]天门.胡志明为白云山讲情[J].南风窗,1986(7):20
    [61]王登峰,崔红.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196-202
    [62]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38-46
    [63]王立全.传统岭南庭园空间网络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22-26
    [64]吴焕加.现代化、国际化、本土化[J].建筑学报,2005(1):10-13
    [65]吴劲章.谭广文.新中国成立60年广州造园成就回顾[J].中国园林,2009(10):37-41
    [66]吴玉成.追忆林西[J].羊城今古,2006(3):44-47
    [67]奚树祥.论旅馆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J].建筑学报,1979(3):30-34
    [68]夏昌世.鼎湖山教工休养所建筑记要[J].建筑学报,1956(9):45-50
    [69]夏昌世,钟锦文,林铁.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J].建筑学报,1957(5):24-35
    [70]夏昌世.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建筑学报,1958(10):36-39
    [71]肖大威,胡珊.试论岭南建筑中的绿文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13-17
    [72]肖毅强,施亮.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5):32-37
    [73]肖毅强,冯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与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南方建筑,2008(1):23-27
    [74]肖毅强.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现代性”思考[J].新建筑,2008(5):8-11
    [75]谢纯,邢君,魏星.清代广州园林与茶(酒)楼的发展融合[J].建筑学报,2009(3):13-16
    [76]谢顺佳.对旅馆建筑设计的一些建议[J].建筑学报,1979(6):61-62
    [77]徐奇堂.唐宋时期岭南文化的发展及其原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69
    [78]许锡勤.莫伯治[J].广东园林,2008(2):73-74
    [79]薛求理.再读莫伯治[J].建筑学报,2000(9):44-45
    [80]张磊.岭南文化的演变走向及其基本特征[J].史学集刊,1994(4):47-50
    [81]曾坚,邹德侬,张玉坤.开创21世纪建筑与文化的新纪元[J].建筑学报,1999(6):12-15
    [82]曾昭奋.莫伯治与岭南佳构[J].建筑学报,1993(9):42-47
    [83]曾昭奋.澳门新竹苑·澳门[J].世界建筑,1999(12):51-52
    [84]曾昭奋.十大师印象记[J].世界建筑,2000(1):71-74
    [85]曾昭奋.从北园酒家到梁启超纪念馆[J].建筑学报,2002(2):40-41
    [86]曾昭奋.莫伯治与酒家园林(上)[J].华中建筑,2009(5):23-27
    [87]曾昭奋.莫伯治与酒家园林(下)[J].华中建筑,2009(6):17-20
    [88]张红红.中国第二代建筑师的创作思想分析[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97(2):74-80
    [89]郑振纮.岭南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渊源[J].建筑学报,1999(9):39-41
    [90]朱剑飞.关于“20片高地”——中国大陆现代建筑的系谱描述(1910s~2010s)[J].时代建筑,2007(5):16-21
    [91]邹德侬,张向炜,戴路. 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探索[J].时代建筑,2007(5):6-15
    [92]莫伯治发表于期刊上的文章、言论另见本论文附录3:莫伯治文章及言论的索引
    [1]安静.立足国情的现代精神——新时期之初的建筑创作解析(1976~1985)[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陈俊伟.岭南建筑设计综合遮阳的研究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冯健明.广州“旅游设计组”(1964~1983)建筑创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胡惠芳.建筑大师莫伯治的地域化之路[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胡燕娟.陈白沙“学宗自然”哲学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黄惠菁.岭南建筑中的现代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8]陆琦.岭南造园艺术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9]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施亮.夏昌世生平及其作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2]王立全.走向有机空间——从传统岭南庭园空间到现代建筑空间[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3]王扬.当代岭南建筑创作趋势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4]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与现代延伸[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5]朱振通.童寯建筑实践历程探究(1931~1949)[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孙秋英.海明威的个性特质与创作思想[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梁茜,李辉斐.莫伯骥“五十万卷”的生命重量[N].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25日,D08版
    [2]石琼,温光辉.钟灵毓秀水乡孕育建筑泰斗,德艺双馨厚誉成就一代大师——纪念从麻涌走出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上)[N].香飘四季,2007年10月3日,第四版
    [3]石琼,温光辉.钟灵毓秀水乡孕育建筑泰斗,德艺双馨厚誉成就一代大师——纪念从麻涌走出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下)[N].香飘四季,2007年10月10日,第四版
    [4]许俏文,梁婵.大师:红土赤子[N].广州日报,2006年12月9日,B6版
    [5]许俏文,梁婵.莫伯治岭南建筑泰斗[N].广州日报,2006年12月9日,B5版
    [6]闭幕酒会1200人食物中毒[N].南方都市报,2006年10月17日
    [7]顾孟潮.访澳散记——澳门印象之二[N].光明日报,1999年12月9日
    [8]刘朝霞.用岭南文脉做设计[N].羊城晚报,2005年10月28日,家居周刊
    [9]胡文中,梁俨然.小记百年前创办的《羊城日报》[N].羊城晚报,2002年3月15日,晚会
    [10]陆惠东.复活历史:羊城高楼故事多[N].羊城晚报,2005年8月4日,晚会
    [11]追忆岭南建筑泰斗莫伯治[N].中国建设报,2003年10月20日
    [1]东莞德荫堂莫氏宗祠文选[OL]. http://article.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44299&stopic=0. 2011-7-23
    [2]广州教育大事记[OL].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网站http://www.hpma.cn/article-img.aspx?menuid=1327&tab=tab_imgNews&tabid=96&aPage=3. 2011-7-23
    [3] [广州1976?第10期]建“第一高楼”没砍一棵树[OL].广州市图书馆.广州口述史.http://www.gzlib.gov.cn/shequ_info/ndgz/NDGZDetail.do?id=18443. 2007-3-21
    [4]里昂中法大学(1921~1946)回顾展[OL] www.bm-lyon.fr/lyonetlachine/vc/linkeming.html. 2010-12-2
    [5]杨苗丽采写.蔡德道:白天鹅宾馆的设计及三大宾馆的引进[OL].广州文史网站. http://www.gzzxws.gov.cn/dmtwsg/kssl/gdft/200903/t20090331_11527.htm. 2011-7-23
    [6]夏安世教授年谱[OL].上海交通大学网站http://www.sjtuirc.sjtu.edu.cn/cn/leader1.html. 2011-7-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